知识教学序

2024-05-30

知识教学序(精选8篇)

知识教学序 篇1

因工作需要, 近期在全省各地听了几十节语文课, 笔者有一个感觉, 这些课中的大多课是语文课, 但似乎又不是语文课。说是语文课, 因为它是语文教师在语文课时间上的课;说它不是语文课, 是因为这些课似乎有什么东西缺位了。那么究竟什么东西在语文教学中缺位了呢?经对几十节课的梳理分析, 笔者以为, 缺位的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核心内容———学科知识, 即语文知识在语文课中被遗忘了, 或者说被舍弃了!其实, 只要我们回头认真地反思一下我们的语文教学, 就会发现, 这几年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缺位现象表现得日趋严重, 致使大多数学生写一句话头脑中丝毫没有动宾搭配的意思, 分析一篇文章全然没有文章的章法概念, 能读完一篇课文却说不清课文是什么文体, 能说出文章的主旨情感却不知道文章的表达法、结构法。

我们都知道, 从学科构成的层面来说, 作为一门学科的教学必然有其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是多方面的, 如领会作品内容 (包括主旨、思想、人物、情感等) 、感受语言特色、欣赏表现方法、分析结构形式等等。但九九归一,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这是语文学科的教学。既然是学科教学, 其核心的内容应该是构成这门学科的独特的知识内容。知识内容是一门学科的本体知识之一[学科本体知识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 (方法) 和语文技能], 语文学科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感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创造能力, 具体到一篇课文的教学就是借助语文知识去感受语言, 走进文本, 理解文本的主旨, 认知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情感与美学意义。这也就是说, 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课程, 应该以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 即本体性教学内容为目标展开教学, 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应该是渗透在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的。这其中语文知识的教学是本体中的本体, 因此, 语文教学就应该运用语文知识去教学课文, 让学生用课文来学语文, 否则, 缺乏语文知识的语文教学就成了无本之源, 就不可能达到应有的语文教学或学习效果。

一、教材本身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材是供教学用的。虽然, 目前我们的语文教材大多是以人文主题为单元编排而使教材的知识体系模糊了, 但作为一门学科的教材一定是有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知识体系存在的, 并且是在这样的一个知识体系下, 构成了教材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知识逻辑系统的。下面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必修) 古诗文课文的知识编排为例进行阐述。

苏教版教材 (必修一~ 必修五) 文言课文的知识体系如表1 所示。

苏教版教材 (必修一~ 必修五) 古代诗词赋课文的知识体系如表2 所示。

从表1、表2 可以看到, 教材的知识体系不仅存在, 而且还非常具体, 这些知识体系包含了两个方面, 即语言知识与文章章法知识。从知识层面看, 哪些知识是哪一篇课文的教学重点, 教材规定得非常清楚, 并形成了分点教学、点线结合、循序渐进、逐渐积累的知识结构形态。如文言18 个虚词, 就分散在不同年级的不同单元课文中, 要求学生在学习一篇具体的课文时集中掌握其中的三到四个, 以便在高中三到四个学期的学习时段内, 完成对文言重点虚词的基础学习。所以, 作为学科教学的语文教学, 就应该也必须在教学某一篇具体的文言课文时落实相关知识的教学, 并利用这些知识去完成对课文文本内容的学习与理解, 从而在一个阶段或一个学段内完成一个知识内容的学习与积累, 循序渐进, 逐步充实、完善学生的学科知识体系, 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

从教学实践来看, 目前中学阶段的教材对本体性语文知识的教学 (如语法知识) 没有安排专门的课时, 而是主要落在对具体课文的教学层面上 (这是以主题为单元编排教材的结果, 从语文学习本体性的要求来看, 这种教材编排方式似乎不妥) 。但事实上, 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片面地理解了“课文教学内容”, 把对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仅限于非本体性的文章内容 (情感) 的教学上, 而将本体性知识内容的教学抛开, 这样语文教学就成了被拧干了知识内容的教学, 也就失去了基本的本体性“学科知识”的支撑。从理论上说, 本体性知识内容在教学中的缺位, 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包括阅读思维、写作思维、观察思维) 是不全面的。比如《寡人之于国》一文中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充分体现了孟子的说话技巧及治国理念。在这段对话中, 孟子前后用了“也”“矣”“焉”三个虚词。这三个虚词看似平淡, 但对人物的表情达意却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在教学中抓住这三个虚词所表达的语气, 再从语气着手反复咀嚼、玩味, 因声求气, 化静态知识为动态教学, 人物形象就立刻鲜活生动起来, 进而对孟子对话技巧及其内涵的理解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同样, 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让学生理解其中第4 自然段“月色中的荷塘”时, 如果缺乏对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的认识, 缺乏对比喻、排比、拟人、通感手法的理解, 而只是单纯地去理解文章的情感, 那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真正感受得到作者在文中的那种特别的情感的。套用目前时髦的说法, 语文知识缺位的语文教学, 可以说是失去了“本真”的语文教学。

二、“语文味”应该以语文知识的落实为前提

下面是某教师为《金岳霖先生》的教学先后设计的两种教学目标及其教学走势:

【教学目标1】 (1) 初步学会品读文中表现金岳霖先生的精彩语句, 感受金岳霖先生的人格魅力; (2) 初步体会文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及探究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意义。

分析这两项教学目标可知, 教师是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挖掘上的。正因为是这样, 整个课堂教学的走势受此影响、束缚, 导致《金岳霖先生》这篇文学意义和思想意义俱存的作品的教学, 变成了单纯的思想意义、情感意义分析课, 课堂教学沉闷, 毫无生气。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作者在设计和教学这篇课文时, 忽略了教材中所规定的本体性知识教学内容———学习作品的细节描写, 即通过对细节描写这一知识点的学习初步认识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金岳霖先生》这篇课文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有趣”的金岳霖先生, 而金岳霖先生的有趣作者恰是通过细节来表现的, 如果没有了细节描写, 那么金岳霖的“趣味”也就无法体现。如果忽略了这一点, 将“细节描写”这一知识内容从教学中挤出去, 那么这篇课文所蕴含的文学意义就会被思想意义绑架, 这样的课也就是语文味缺乏的课。

【教学目标2】 (1) 熟读全文, 从文中找出三个运用了细节描写的语段, 分析并学习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2) 品读有关细节描写的语句或语段, 从细节描写中感受金岳霖先生的“趣味”与人格魅力, 初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3) 学习文章围绕人物性格特征选择材料和从外到内、由形及神的组织材料的方法。

很显然, 第二次设计的教学目标与第一次相比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这次的教学目标, 作者将关注的焦点移位到了知识内容的学习上———用对知识的学习带动对文本的理解, 推动教学的进程。这样的处理是合适的, 因为这里实践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原理, 即对任何内容的学习, 越是接近本体知识的源, 那么, 记忆的速度会越快, 理解认识的程度会越深刻。从整堂课的教学走势来看, 这位教师的第二堂课, 显然比第一堂课更具有“语文味”, 因为整个课堂教学, 学生是在学习“人物细节描写”的方法及其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作用的基础上去理解金岳霖先生的性格特点及其形象特征的。语文本体性知识内容的学习与语文文本内容的学习有机融合, 使学生觉得这样的语文课有趣、有味、有用。

这个教学案例告诉了我们, 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 不只是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讨论上, 而是要以文本中的语文本体知识教学为基础, 在此基础上, 超越文本, 引导学生带着较为强烈的个体阅读去感受或感悟文本所表达的主旨、情感内容。这既能在教学中让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学习, 同时也能让学生真正地学会怎样用语文知识去解决阅读的认知问题, 进而使语文阅读素养得到提升。

我们强调语文课教学要有语文味。其实, 语文味应体现在语文学科的特性即语文学科所特有的语文本体知识上。我们应该明白, 语文教学 (或学习) 文本所潜在的美学内容 (或意义) 和表现形式是通过语文知识 (如文体、表达形式、选词用词、结构形式、各种表现手法与修辞方法等等) 来呈现的, 既然如此, 那么语文教学也必须是建立在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基础上, 让学生在认知文本的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去认知文本所潜在的美学意义。语文课要有语文味, 是出于学科本身的特点来考虑的。笔者始终认为, 语文课不仅仅是要让学生知道某一文本“表现了什么”,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怎样表现”。后者是语文学习的核心, 一堂语文课只有关注了这些, 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语文也才有真正的“语文味”。

三、语文教学要落实语文知识的教学

语文教学实践主要体现为课堂教学, 那么语文实践的目的何在呢?难道语文实践的目的不是为了系统、完整地掌握语文知识吗?如果对“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完整”并不持否定态度, 只是强调不要“刻意”, 那么, 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是“随意”的教学就可以掌握的吗?如果说语文知识教学不需要重视“系统、完整”, 那岂不是对语文知识教学的零散、残缺持肯定的态度了吗?语文实践是途径, 语文知识的系统学习是目标, 把二者对立起来,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逻辑上都是欠妥的。

前面已经说过, 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知识的教学是不可或缺的。笔者一直认为, 在语文教学中, 语文知识是骨骼, 文本内容是血肉, 内容的学习脱离了知识的支撑, 那就好比一个人缺少了骨骼, 只有血肉是立不起来的。明白了这一点, 我们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就要进一步地去思考和探索这样一些基本的问题: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应占据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我们需要教什么样的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落实语文知识?

笔者认为, 教学需要有序, 语文知识教学也同样需要一个序。我们只有遵循一个序去教学, 语文知识才能形成完整而系统的体系。有了这样一个知识体系, 语文教学才不会将语文文本内容的教学与语文知识的教学对立起来, 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才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逐步积累、运用。事实上, 教材已经给我们构建了这个序 (见表1、表2) , 问题是我们有没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梳理、落实。从听课中, 笔者感受到这个问题是明摆着的, 我们绝大多数语文教师没有把教材中的这个知识梳理出来、构建起来, 把它真正地落实到教学中。因此, 笔者认为, 从基础教学的角度来说, 每个语文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教材中的语文知识体系的存在, 并将这一知识体系梳理出来, 再在教学中真正地去落实。也就是说, 我们要用知识教学带动教材文本的教学, 使语文知识教学真正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一堂课教学的一个重要支点, 从而把语文知识教学的序真正构建起来。

有了语文知识的教学序, 语文教学就可以按照这个序, 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布好知识点的教学, 使知识内容教学与教材文本内容的教学相融合, 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课文 (或教材) 教学内容, 进而达成课标与教材所期望达成的教学目标, 完成真正的语文课的教学。下面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必修一) “月是故乡明”单元为例进行阐述。

这一单元共有五篇课文, 都是散文。从语文知识教学的角度来看, 编者的意图是通过这个单元的教学, 让学生初步掌握散文文体的基本特征、散文写作选择材料的方法及散文写作常见的表现方法。这一单元知识教学的总体要求是:散文文体的特征;散文材料与表达中心的关系。各知识点的分布如下:

《想北平》:依据情感表达选择材料及材料在文章中的组织;评点法的学习。

《我心归去》:材料的组织、表达的角度。

《肖邦故园》:依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材料与组织材料。

《前方》:散文中联想手法的运用;散文中的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写法。

《今生今世的证据》:散文中的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写法;散文的个性化语言的运用。

显然, 教材的知识教学指向非常明确。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扎扎实实地按教材的要求去落实, 并运用这些知识去解读文本, 那么, 学生学完这个单元就会对散文的基本特征、选材方法及常用的表现有一个初步的把握, 并能学习运用这些知识去解读文本的方法。同时, 由于每篇课文知识的学习有特定指向, 如果我们按照这特定的指向去教学, 那么这堂课的教学重点自然也就突出了, 每篇课文的教学也就会呈现出教学内容的个性化。事实上, 只有这样, 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文素养才能真正形成, 而这种能力与素养的形成正是语文教学所期望的。

摘要:语文知识是语文的本体性知识之一, 脱离了语文知识的教学是不完整的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语文知识教学, 需要构建起一个合理的语文知识教学序。从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 构建这样一个序对保证语文教学的完整性、系统性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语文知识,知识教学序,语文素养

知识教学序 篇2

王勃的《滕王阁序》知识点有哪些呢?大家知道吗?

一、通假字

俨骖騑于上路 (“俨”通“严”,整治)

云销雨霁 (“销”通“消”,云气消散)

所赖君子见机 (“机”通“几”,预兆)

二、古今异义

1.穷且益坚 古:困厄,处境艰难。 今:穷困;

2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古:掌管文学撰述的官 今:常用来指学位

三、重点字词

1、台隍枕夷夏之交 (动词,倚,据)

2、俊采星驰 (有才能的人)

3、都督阎公之雅望 (美好的声望)

4、宇文新州之懿范 (美好的风范)

5、千里逢迎 (迎接)

6、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介词,在; 序:季节的次序。三秋:古人称七、八、九月为孟秋、仲秋、季秋,三秋即季秋,九月。)

7、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 (凫,野鸭;渚,水中小洲;穷,极)

8、舸舰弥津 (渡口)

9、落霞与孤鹜齐飞 (野鸭子)

10、声断衡阳之浦 (名词,水滨)

11、逸兴遄飞 (飘逸的兴致,急速)

12、气凌彭泽之樽(动词,超过)

13、穷睇眄于中天 (穷:极。睇眄:斜视。)

14、极娱游于暇日 (极:尽情地。娱游:欢乐。)

15、识盈虚之有数 (名词,定数)

16、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失路:迷路,不得志。)

17、命途多舛 (不顺)

18、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处境艰难,不得志; 将; 放弃; 远大崇高的志向 )

19、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远; 旋风)

20、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缨,绳。请缨,请求给他一根长缨,比喻主动请求担当重任。等:等同。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21、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趋,小步快走;叨,谦辞)

22、胜地不常,盛宴难再 (胜:美好。再:第二次)

23、兰亭已矣 (已:过去)

24、恭疏短引 (书写,撰写; 序)

四、一词多义

1、故:

①豫章故郡,洪者新府(形容词,旧)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连词,所以)

③桓侯故使人问之(副词,特意)

④既克,公问其故(名词,原因)

2、尽:

①宾主尽东南之美(副词,全,都)

②潦水尽而寒潭清(动词,没,干涸)

③则智者尽其谋(动词,全部用出)

④聊乘化以归尽(动词,完,尽头)

3、属:

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动词,是,属于)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名词,类)

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动词,在,掌管)

4、即:

①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动词,依附)

②胡天八月即飞雪(副词,就)

③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连词,则,就)

5、引:

①控蛮荆而引瓯越(动词,连接)

②恭疏短引(名词,序)

③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动词,带领)

④引次江北(动词,后退,退却)

6、穷:

①穷岛屿之萦回(动词,穷尽)

②穷且益坚(名词,困厄,处境困难)

③日暮途穷(动词,阻塞不通)

④不忍穷竟其事(动词,穷究,追究到底)

7、数:

A、shù ①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

②一曲红绡不知数(名词,数量)

③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名词,技术)

B、shǔ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动词,数落,列举罪状)

C、shuò 而公子亲数存之(副词,屡次)

8、趋:

①他日趋庭(动词,快走)

②入而徐趋(动词,小步快走,表示尊敬)

③今背本而趋末(动词,趋向,奔向)

④使者驰传督趋(动词,通“促”,催促)

⑤趋令销印(副词,通“促”,赶快)

9、且: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副词,将)

②北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副词,姑且,暂且)

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连词,尚且)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

五、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徐孺下陈蕃之榻。(下:使……放下)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屈:使……受委屈)

敢竭鄙怀。(竭:使……完全表露出来)

窜梁鸿于海曲(窜:使动用法,使……出走)

(2)名词作状语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像雾一样;星:像流星一样)

(3)名词作动词

目吴会于云间。(目:看,望)

(4)意动用法

襟三江而带五湖。(襟:以……为衣襟;带:以……为衣带)

(5)形容词作名词

宾主尽东南之美。(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六、特殊句式

1、物(有)华天(有)宝(省略句)

2、十旬休假,胜友如云(聚集)(省略句)

3、渔舟唱(于)晚,响穷彭蠡之滨(省略句)

4、所赖君子安(于)贫(省略句)

5、童子何知(宾语前置)

6、纤歌凝而白云遏(被动句)

7、怀帝阍而不见(被动句)

8、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介词结构后置)

9、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介宾结构后置)

七、成语

1、【物华天宝】华:精华。宝:宝贝。原指万物的光华,天上的宝气。形容各种珍贵的物品。

2、【人杰地灵】人杰:杰出的人。灵:特别好。意指人使地增色,地因人而著名。即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便成为名胜之地,或指杰出人物生于灵秀之地。

3、【胜友如云】胜:指才智出众。才智出众的朋友们云集一处。

4、【高朋满座】高:高贵,高尚。座:座位。满座尽是高贵的宾朋。

5、【腾蛟起凤】腾:腾越。起:起舞。象蛟龙腾越,凤凰起舞。比喻文辞奇巧优美,才华横溢。

6、【钟鸣鼎食】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具。鼎食:吃饭时,排列好几个鼎盛食物。吃饭时,奏乐列鼎。形容贵族和富贵人家豪华奢侈的生活。最早见于《史记》。

7、【云销雨霁】云消雨散。指满天的云雨顿时消散,形容已经逝去的一切都不会再回来了。

8、【响遏行云】遏:阻止。声音高入云霄,把浮动着的云彩也阻止了。形容歌声嘹亮有力,悦耳动听。最早见于《列子•汤问》。

9、【天高地迥】迥:遥远。形容天地之间广阔无边。

10、【兴尽悲来】高兴的劲儿过去了,使人悲苦的事又来了。

11、【萍水相逢】萍:在水面上浮生的一种蕨类植物,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浮萍在水里偶然相遇。比喻从来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12、【冯唐易老】比喻仕宦不得志。出处是《史记•冯唐列传》。

13、【老当益壮】当:应当。益:更加。原指年纪老而志气应当更壮。出处是《后汉书•马援传》。

14、【穷且益坚】也作“穷当益坚”。穷:不得志。益:更加。处境困难而意志应当更加坚定。

15、【涸辙之鲋】涸:水干,枯竭。辙:车辙。鲋:鲫鱼。干枯的车辙里的鲫鱼。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救援的人。出处是《庄子•外物》。

16、【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上。桑榆:西方;日落时,余光落在桑树和榆树之间;指晚上。早上有所失,晚上则有所得。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补偿。出处是《后汉书•冯异传》。

17、【一介书生】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自称。或对一般读书人的.雅称。

18、【投笔从戎】投:扔掉,放弃。笔:笔杆子,指文墨生涯。从戎:参军。指弃文就武,放弃文墨生涯去参加军队。出处是《后汉书•班超传》。

19、【高山流水】原指含蓄在古琴曲里的两种喻意。后用以比喻知音或知己。也用以形容乐曲的高雅精妙。出处是《列子•汤问》。

20、【盛筵难再】盛:盛大。筵:筵席。盛大的筵席难以再得。

21、【陆海潘江】陆、潘:晋朝的文学家陆机、潘岳。本是称颂陆机和潘岳文才很高。后用以称颂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

八、用典归类积累

1、出自神话传说的典故

①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西京杂记》卷二说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又说杨雄作《太玄》,梦见自己吐出凤凰,飞集书上。文章借此形容孟学士文章之美。

②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相传衡山有回雁峰,雁至此就不再南飞,待春而归。文章借此说明水边断断续续地传来一阵阵惊寒的雁声。

③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古代传说广州有水名贪泉,人喝了这里的水就会变得贪婪。《庄子•外物》记载的处在涸辙里的鲋鱼求救的故事。文章借此表达作者不甘沉沦的思想。

④今兹捧袂,喜托龙门:传说鲤鱼跳过龙门,就可以变为飞龙。作者借此表示,由于谒见了名人而抬高了自己的身价。

⑤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中华古今注》说,吴大帝孙权有宝剑六,其二名紫电。据《西京杂记》卷一云,汉高祖斩白蛇剑,每十二年一加磨,锋刃常莹若霜雪。文章借此夸赞王将军。

2、出自历史故事的典故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晋书•张华传》记载:牛、斗二星之间常现紫气,张华请南昌人雷焕来看,雷焕说那是宝剑的光芒上通于天。后来果然在南昌的丰城地下掘出了双剑,一名龙泉,一名太阿。宝剑出土后,星间紫气也消失了。文章借此来夸赞洪州地方很灵异。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后汉书•徐稚传》记载:徐稚是洪州高士,“陈蕃为(豫章)太守……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文章借此夸赞洪州人物俊美。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日下,指京都,云间,指江苏松江。《世说新语•排调》:“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张华)坐。张令其语。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口:‘日下荀鸣鹤。’”文章借此表现作者期望自己被召见的心志。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史记•贾谊传》记载,汉文帝时,贾谊迁谪长沙,四年后,文帝把他征回长安,召见于宣室。借此表达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史记》,汉武帝时选求贤良,有人举荐冯唐,可是他已九十多岁了,不能做官了。又,李广是汉武帝时的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文章借此表达年时易往,功业难就。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史记•贾谊传》记载,贾谊曾任太中大夫,对当时国家大事多所建议,一时深受器重,后受谗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文章借此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后汉书•梁鸿传》记载,梁鸿,东汉人,因作诗讽刺君王,得罪了汉章帝,被迫逃到齐鲁一带躲避。借此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后汉书•孟尝传》记载,东汉人孟尝,为官清正廉洁,但不被重用,后来归田。作者借此来反衬自己不甘沉沦的思想。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晋书•阮籍传》记载,阮籍独自驾车出行,在无路可走时便痛哭而返。作者借此来反衬自己不甘沉沦的思想。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汉书•终军传》记载,汉武帝想让南越王归顺,派终军前往劝说,终军请求给他长缨,必缚住南越王,带回到皇宫门前。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慨。

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的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宋书•宗悫传》记载,南朝宋人宗悫,少年时很有抱负,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慨。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晋书•谢玄传》载,晋朝谢安曾问子侄们:为什么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后半句出自《烈女传•母仪传》记载的孟母三迁的故事。作者借此表达有幸在宴会上结识了各位名士。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史记•司马相如传》:“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上。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又云:“相如即奏《大人赋》,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这两句是说,未遇推荐之人,只能赋凌云之赋而自惜。

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列子•汤问》记载的高山流水的故事。这句的意思是说既遇知音,就在宴会上赋诗作文,不以为惭。

兰亭已矣,梓泽丘墟:《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的兰亭集会的情况。《晋书•石崇传》记载:“崇有别馆,在河阳之金谷,一名梓泽。”名胜之地,终难免于荒芜。

3、出自文人词句的典故

①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彭泽,指陶渊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携幼入室,有酒盈樽。”这两句意思是说,滕王阁的宴集,胜过隐士的独乐。《水经注》记载:“睢水又东南流,历于竹圃。水次绿竹荫渚,青青实望,世人言梁王竹园也。”

②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曹植《公宴诗》有诗句:“秋兰披长坂,朱华冒绿池。”钟嵘《诗品》记载:“宋临川太守谢灵运,其源出于陈思(曹植)。”这里是借曹植来比拟与会的文士将对后代文坛产生影响。

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文章借此表达作者不甘沉沦的思想。

④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论语•季氏》记载:“(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作者借此说明自己将往海南接受父教。

知识教学序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方式;有序;策略

一年级新生入学工作拉开序幕,面对一张张可爱而又陌生的面孔,心里有些杂乱,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先想到的就是将这些杂乱无章的45个不同体进行整理,使之变得有序,从习惯上,从行为上,都要规范统一,才像一个班集体,一个大家庭。因此从孩子入学一开始,“序”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数学教育论认为:数学知识本身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学生后续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长期起作用,并使其终身受益的是数学思想方法。研究证明,思想方法一旦形成很难改变,会成为这个人今后处理事情的一个思维定势。为此,教学中要我们要尽快熟悉和掌握孩子们的思维特点,适时调控,使他们的思维沿正确的方向发展。若从低段开始培养孩子的有序思维方式,会直接影响学生自身的发展。下面我将从这几方面谈谈自己对学生数学有序思维方式培养的一些看法。

一、小学数学有序思维方式培养的必要性

1.从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发展的需求出发

低段的儿童,思维非常活跃。他们年龄小,好奇心重,头脑里的思维活动杂、乱、野,是无序的。听到人们谈论什么,他们就想要知道什么,喜爱盘根究底;看到什么新鲜事物,喜爱毫无头绪地猜想。例如让学生写得数是10的加法算式,比一比谁写的最多,学生的第一反应是动手写自己想到的算式。通过反馈学生就能感受到这样写会出现很多重复、遗漏。

2.从数学自身的性质出发

数学的性质决定了数学教学既要以学生思考的有序性为基础,又要培养学生思想方法的有序性。学生学习数学的时候往往将注意力重点放在如何解题上,甚至都没有搞清楚数学问题的本质。如果学生的数学思考方式缺乏足够的有序性,就谈不上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创造性和深刻性。

3.从社会的发展需求出发

有序思维方式的含义是办任何事情,总需有一定的方法,从方法到操作,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就需有一定的顺序与步骤,习惯称次序,这种蕴含次序的思想称有序思想。现代数学教育论认为:数学知识本身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学生后续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长期起作用,并使其终身受益的是数学思想方法。研究证明,思想方法一旦形成很难改变,会成为这个人今后处理事情的一个思维定势。若从低段开始培养孩子的有序思想方法,会直接影响学生自身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有序思维方式培养的策略

1.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有序意识

(1)联系教学常规。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孩子有序的思维,可以从生活做起,如处于低学段的孩子心理过程的随意性很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常常一件事没做完又想着做另一件事,显得做事杂乱无章,缺乏条理,教师可以潜移默化把这些数学思想融入常规中先做起来,如在整理自己的书时,我要求学生将较大的书放在下面,较小的放在上面,整理好了再将书放进书包里。再如大课间活动的序,就餐的序,这些都可以成为渗透有序思维的契机。

(2)联系家庭生活。有規律的生活是培养孩子做事有条理的重要前提。父母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家庭条件,把每天起床、睡觉、做游戏、看动画片、学习及家务劳动的时间都固定下来。教孩子做事时,一定要交代清楚什么时间去做什么事情,怎样才能做好这件事,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做到要求明确,检查及时。父母应该随时留心观察孩子,看看他做事是否有秩序,是否知道先做什么,然后再做什么。通过观察,如果发现孩子这方面能力差,应立即给他指出来,并告诉他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如果有许多事情要做,必须先安排好顺序。一次次地强化久而久之就会变得做事仅仅有条。

2.在教学中的培养有序思维

(1)着眼于“序”观察与思考。在人教版1——5的认识中,教学4的组成时,教师引导学生把4分成部分,教师引导学生:“把4分成两部分,你会怎么分?你有几种分法,学生在分的过程中,首先呈现的是把4分成2和2,然后再把4分成1和3,把4分成3和1,由于数字4本身较小,大部分学生能把三种分法写出来,但是却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有序地把三种分法写出来,随着数字的增大,如6的分法,8的分法,如果不及时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与思考,就会出现重复、遗漏的现象。

(2)着眼于“序”的练习设计。课堂练习反映着教师对目标的追求,发展着儿童的数学思维,蕴含着儿童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过程。练习之道也讲“序”。教师可以通过练习让学生感受到“无序”带来的麻烦,进而产生“有序”的心理需求,最终建立先将无序的事件进行有序地整理,再来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学生的思维过程层层螺旋上升,积累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数学思维能力。

(3)着眼于“序”的提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则可以提示学生思考学习的起点和方向,引导学生有序地探求知识的奥秘,全面而深刻地掌握知识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他们的感官同时参与学习。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等均有不同,因此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分析、解决均有较大的差异,因此问题的设计要有坡度,要步步相连,环环相扣,层层相递,要遵循从易到难、自简至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一步一个台阶地把问题引向深入。

(4)着眼于“序”的活动。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因此数学活动成了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如能用“有序”思维作引领,每一个活动之间环环相扣,知识衔接自然有序,既可以使一堂课上得扎扎实实、井然有序,旁人听起来也不会觉得“花俏、浮躁”,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思维的有序性。如在《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中,让孩子在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辩一辩等活动中逐渐认知了角,从“生活原形”到“直观图形”到“符号模型”,认知过程遵从孩子的认知规律,这样有序的活动设计在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有序思维。

(5)着眼于“序”的解决问题。解决问问题的教学一直是数学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引导孩子利用有序思维来解答应用题,我们会发现,孩子的理解力并不是那么差,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了。引导孩子在解答问题时,一般分三步进行:①是初读题目,理解题意,获知数学信息②是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语句③分析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进行作答。这样的解答程序可以增强孩子的有序意识,减少盲目性,提高解题效率。

知识教学序 篇4

提到滕王阁,就不得不提“中国四大名楼”,它们分别是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其中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是“江南三大名楼”。它们之所以能获得这么个称谓,不仅因为它们雄伟壮丽的外观,更主要的是因为文人登临,为它们留下了名传千古的诗文名句,从而使它们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鹳雀楼有王之涣的名诗《登鹳雀楼》,其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被后人于各个领域广泛引用的哲理性名句;而黄鹤楼上有让诗仙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的崔颢的题诗《黄鹤楼》;至于岳阳楼,谁又能忘记那个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伟大胸怀的政治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滕王阁,“初唐四杰”中的才子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落笔,就让一篇《滕王阁序》满篇生辉,而拥有一篇《滕王阁序》的滕王阁,就名扬天下了!

辞赋名家、桐城赋派开创者——潘承祥先生云:“滕王阁,因王勃一赋而定乾坤也。”下面让我们看看定乾坤的《滕王阁序》对滕王阁是怎样描写的,其中到底蕴藏着什么文化信息,它对我们解读这篇文章有何帮助。

文章对滕王阁最主要的描写有四句:“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其中“层台耸翠”也有一说是“层峦耸翠”,其实这是没有台阁文化相关知识的人才有的一种观点。提到台阁文化,就必须了解一点古代园林文化。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之一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融合,所以中国古代的园林往往是由自然山水和人工建筑的亭台楼阁混合而成的。也就是说,亭台楼阁往往是园林建筑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然,它们也可以单独构成景点和用作实用建筑物。首先说说这个“台”,台的概念在我国很早就有。《尔雅》曰:“四方而高曰台。”但在实际中,把高出平地的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也叫做“台”。台在园林中出现得比亭早,而且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型园林往往就是以台为中心的。作为园林中的一种建筑,它往往不是一个孤零零、光秃秃的台,而是常同亭、榭、楼、阁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比较高耸的组合性建筑物,所以有“亭台”、“台榭”、“楼台”、“台阁”等名称。因此,滕王阁和台组合更符合上述原则,“层台”组合才能更“耸”,也更符合“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所写之高。另外,在园林构景上,讲究高台临水,台水相映,而处于赣江之滨的滕王阁正“临江渚”,有台映水,再加“闲云潭影”岂不更美?再说,今之滕王阁乃仿宋建筑(唐宋一脉相承,宋代建筑是唐代建筑的继承和发展),其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12米高台座,分为两级,共89级台阶,确属“层台”。我想现在绝大多数人应该同意是“层台耸翠”而非“层峦耸翠”,但细心之人可能还会提出这样的疑惑:有参考书说“峰峦耸起一片苍翠”或译成“层层的楼台耸立在青翠的山峰上”,也就是说“翠”的应该是“峦”啊,怎么是“台”呢?刚才讲过,古代台常同亭、榭、楼、阁组合,所以说台往往也就代表了其上的建筑,古代建筑常常是丹柱碧瓦,“层台”为什么不能“耸翠”?再看王勃来到滕王阁的季节:“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中的文化知识》中讲“秋季有三个月,即农历七、八、九月,古人称为孟秋、仲秋、季秋。九月为季秋,故称‘三秋’”。也就是说九月是晚秋,它既不是草长莺飞的暮春,也不是郁郁葱葱的盛夏,而是西风凋碧树的深秋!欧阳修《秋声赋》说:“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这样的季节哪来的“峰峦耸起一片苍翠”和“青翠的山峰”?综上所述,“层台耸翠,上出重霄”应该是楼台翠绿,层层耸起,向上直冲云霄。以上两句是从仰视的角度来写滕王阁,“飞阁流丹,下临无地”,是从俯视的角度来写滕王阁,这一仰一俯,写出了滕王阁超拔绝世的气势。

其次该谈谈“阁”了。本来是滕王“阁”却为什么称为名“楼”呢?是因为二者并无多大的区别,一般都是指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建筑。虽然“阁”通常在四周开窗,或设置栏杆回廊,而楼则三面为墙,一面开窗,但实际情况是有些叫“楼”的建筑物也四面开窗。作为观赏风景的建筑物,楼阁一般都建在山水胜地,要求“危楼跨水,高阁依云”。作者去观赏滕王阁是“访风景于崇阿”,说明滕王阁是依高峻的山陵而建,为“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古人有登高望远的文化传统,因为登高便于游目骋怀,也才能体会到自然山水之博大、高远和壮阔;又有登高必赋的传统,即登高就会抒写自己的心声。正是这些附着在高台楼阁上的文化传统,让王勃这个站在高峻滕王阁之上的人看到如此阔大生动的深秋之景,才让他拥有了如此出入古今的博大的胸怀,而它们实际就是王勃自己虽怀才不遇却仍不甘沉沦、达观向上的积极情怀的最好诠释。

小学语文低中年段慎用变序教学 篇5

何谓变序教学?它应该是与有序教学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变序教学指的是教师改变教材编写的篇目顺序或改变教材内容的段落顺序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使用这种方法往往能体现出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勇于改革的思想。笔者认为, 小学语文低中年段应慎用变序教学。

我们先来看两位教师使用变序教学的课例片段。

课例片段1:一教师执教人教版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窗前的气球》

(学生初读课文, 学习并认识了本课的生字新词)

师:同学们, 让我们翻开课本105页, 看看课文的插图。

(学生翻书看图)

师:图上画了什么?

生:图上画了科利亚正在打点滴, 突然看见窗外飘着红气球。

生:红气球上还画着笑脸。

生:科利亚看着笑脸笑了。

师:对, 你们看得很仔细。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图上画的内容呢?你们读课文, 找一找吧。

生:课文的三、四、五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读一读这三个自然段, 把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 几分钟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读书感受)

交流1

生:最让我感动的句子是:“他好像看见米沙拉动拴着气球的绳子, 几个同学站在四周, 叽叽喳喳地指手画脚。”

(大屏打出刚才学生读的这句话)

师:下面谁也和他一样被这句话感动了?一起来读一读, 边读边想象画面。

(生齐读)

师:几个同学站在米沙的周围“叽叽喳喳地指手画脚”, 他们可能会说什么呢?

生:他们可能会说:“小心一些, 别把绳子拉断了。”

生:他们可能会说:“绳子够不够长呀?科利亚能看到我们的气球吗?”

师:继续交流。

交流2

生:最让我感动的句子是:“科利亚仔细一看, 气球上画着一张可爱的笑脸。这下他猜出来了, 准是米沙想的招儿。科利亚的心情一下子好了许多。”

师:他心情一下子好了许多, 因为什么?

生:因为他看见了窗外飘的气球。

生:气球上还画着笑脸。

师:这画着笑脸的气球给科利亚带来了什么?你们带着感情读一读这两句话。

(生有感情朗读)

师:继续交流。

交流3

生:最让我感动的句子是:“突然, 一个红气球摇摇摆摆地飘了上来, 在科利亚房间的窗户前停住了。”

师:谁能读好“突然”这个词?

生:“突然”就是让科利亚很意外, 他没想到会有气球飘上来。

师:准确地讲是他没想到同学们会来探望他。我们看到课文的一、二自然段, 默读课文, 看看科利亚怎么了?

(学生默读)

生:科利亚得了传染病, 谁也不准来看他。

生: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觉得很寂寞。

(大屏打出:从三楼能望到什么呢?除了对面的楼房和一角天空以外, 什么也看不见。他觉得真没意思。)

师:他躺在床上只能望见一角天空, 他想看什么呢?

(学生展开想象, 纷纷说出他曾经看到的美好景象。)

师:所以, 科利亚看见窗前摇摆的气球会那么高兴。同学们, 让我们带着科利亚快乐的情感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齐读:窗前的气球, 代表同学们来问候科利亚。科利亚望着窗外那张逗人的“小脸”, 高兴地笑了。

评析:大多数低年段的课文都是有着起因、经过、结果的故事, 经过完整, 叙述清楚。如:《小柳树和小枣树》《我要的是葫芦》《称赞》《蓝色的树叶》《纸船和风筝》等。

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名叫科利亚的男孩, 因为患传染病住院治疗, 没有朋友探望很孤单, 他的同学在气球上画上笑脸, 并将气球飘到他的窗外, 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问候科利亚, 他很高兴。表现了朋友间的纯真友情。

教师运用变序教学, 以看插图直奔结果的方式指导学生先读后面三个自然段, 让学生自主读书交流感动自己的语句,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表面看, 教师似乎做到了顺学而导, 尊重学生的学路;仔细看来, 却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 忽略了教材自身的特点。学生在不知故事起因的状况下要感受主人公科利亚看到画着笑脸的气球高兴的心情, 是不切实际的。《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低年级学生感受、理解语言文字, 一定是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 而该教师未引导学生读懂描写故事起因的段落, 进行变序教学, 让学生在毫无理解基础的某个段落和某个语句中理解主人公的情感, 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

教师执教这篇课文运用有序教学比较合适。

课例片段2:一教师执教人教版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

(教师讲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 不几天叶子长大, 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 不大引人注意, 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 看得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 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没有重叠起来的, 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 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 好看得很。)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2自然段, 边读边画出描写爬山虎叶子的词语, 并在书上写下你的感受。

(点评:这段文字描写得很鲜活, 让学生自由朗读, 能较好调动学生的感官意识, 形成形象记忆, 有助于学生理解爬山虎的外形特点。默读并写批注是高年段学生学习的常用方法, 在此用来不合适)

师: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呢?你从哪个句子或词语中感受到?

生:叶子长得很整齐

教师板书:齐

生:叶子长得很密

教师板书:密

(大屏打出下面一段话:叶尖一顺儿朝下, 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没有重叠起来的, 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师:谁能读读这个句子, 说说“均匀”这个词你怎么理解?

生:“均匀”就是指爬山虎在墙上扑得很平, 很整齐。

生:就是指叶子都没有重叠的, 之间也没有空隙。

师:“空隙”换个词可以怎么说?

生:缝隙

师:多美的景象啊, 你能读出爬山虎叶子的样子吗?

学生练读

师:爬山虎的叶子还有什么特点呢?

生:叶子很绿, 很好看。

(大屏打出下面一段话: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 不几天叶子长大, 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 不大引人注意, 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师:谁能读读这两句话, 读出叶子颜色的美丽。

学生练读

点评:教师没有遵循本段句子的顺序讲解, 而是先讲了第4句话, 写叶子长得齐整的句子。显得有些突兀。这段描写爬山虎叶子的文字句与句之间是有关联的, 在写法上值得学生学习。本段话有五句, 第1句写叶子颜色的变化, 第2句写嫩叶不引人注意, 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第3句写叶子绿得新鲜, 第4句写叶子铺在墙上很均匀, 第5句写风拂过一墙叶子很好看。第1、2句写爬山虎叶子的颜色, 第2句转而引出“引人注意的长大了的叶子”, 第3、4、5句描写的就是长大了的叶子颜色美、均匀美和风吹动态美, 该教师忽略了上句与下句的紧密联系, 变序讲读就不合时宜了。建议教师在讲读这段时先引导学生数数有几句话, 思考每句话的意思, 然后通过想象画面读句子的方法, 理解这段写了爬山虎叶子的什么特点, 学生能发现写了颜色与形态的特点, 教师让学生读相关句子, 感受叶美。这段文字按顺序讲读比较合适。

知识教学序 篇6

一、巧妙激活新知生长点

新知生长点即已有经验、旧知与新知在原理、观念上存在着相似或相同的联系,可固定新知的经验和知识点。新知只有同已有经验、

旧知建立实质性联系,并与其发生

相互作用后,才能促进知识的迁移,新知才可能为学生所接纳,获得心理意义。在学生记忆中起固定作用的经验、知识点往往不会主动再现,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激活和调适好相关的生活经验及知识点,正确确定新知生长点,获得对新知的切实理解与掌握。

1. 找准“原型”,以旧启新

新知所源于的原始数学事实和现实材料称之为“原型”。“原型”特点和属性上与新知有相似之处,是新知的最佳生长点。它能迅速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并以旧启新,促进新知的顺利建构。因此,在教学新知时,教师应抓住新知的本质内涵,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精心寻找恰当的“原型”,帮助学生迅速调度好相关的知识经验,并以其为中介,从最具启发性的角度诱导学生联想,让他们在“原型”启发中感悟新知的本质。

如在学习“378+99=378+100-1”这类简便计算时,学生对“多加要减”算理常感到困惑,教师可借助买东西时“付整找零”的“原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可通过“星期一、二……”反复交替的生活“原型”,帮助学生理解循环中“依次不断,重复出现”。上述过程虽很简单,却能给学生以原型启发,使抽象的“数理”获得“事理”的支持,学生不仅感悟深刻,且理解透彻。

2. 设置“冲突”,以旧探新

“冲突”即“认知冲突”,是指当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一时不能同化、接纳呈现在眼前的新知时,在心理上形成的一种强烈矛盾状态。它能激起学生激烈的思维振荡,产生认知的不平衡,促使他们主动地对已有知识经验作出选择与调度,以解决“冲突”,探求新知。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找准与新知有紧密联系的相关知识经验,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设置“认知冲突”,以帮助学生激活旧知,使它们在学生认知过程中再现,与新知发生作用,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实现有效迁移。

如教学苏教版《复式条形统计图》时的“认知冲突”:①观察主题图:五年级各班男女生人数统计表(复式),思考:爷爷视力不好,能想办法让爷爷不看数据也能知道各班男女生谁多谁少吗?这样的“认知冲突”,取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富有挑战性,能迅速激活学生潜在的记忆,引发学生主动、准确地从认知结构中提取出“单式条形统计图”的旧知,并以此来探求新知。

二、合理构建新知序列

新知序列即新知生长、发展、形成的逻辑过程,也是学生学习新知、进行自主建构的路径,思维发展的必然历程。恰当的新知序列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探究欲望,促进思维发展。教学中,教师应在深度钻研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新知序列,体现其孕育、发展、形成的层次性。

1. 序列“简约化”,以简驭深

“简约化”是指以最合理的环节、最经济的时间分配、生动新颖的形式将序列展示得恰到好处,巧妙地引导学生的思维主动地向纵深推进。因而好的新知序列,实质上是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实现知识再创造的最佳历程。

如《角的度量》一课的新知序列:①从生长点迁移,创造角单位:让学生从度量长度、面积要用长度、面积单位,领悟到度量角要用角单位(1°角)。②初步度量,形成量角器雏形。让学生在基本角的度量中领悟出:为了方便,要把角单位(180个)拼在一起,标上刻度(外刻度),即量角器雏形。③深入度量,形成量角器模型。让学生在变式角的度量中感悟出要方便地读出开口方向各异的角的度数,应在量角工具的内圆再反向标上刻度(内刻度),之后再冠以量角器之名。上述序列简约且富含思维量,使学生由简入深,在探究中既掌握量角方法,又自然地在量角中创造量角器,体验知识的“再创造”。

2. 序列“情境化”,以“境”载“理”

“情境化”是指赋予新知序列感性、生动的情境。小学生学习数学时,是有所感才有所思,然后才有所知。对于感性的对象与事例,他们容易接受且感知深刻,抽象思维也会随之发展。因此,教学新知时,教师应设法让新知寓于感性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在投入感性情境的同时,自觉进行理性抽象,习得新知。

如《复式条形统计图》一课的新知序列:①由帮爷爷解决不看数据也能比较方便地区分男女生人数问题,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及其图例产生的必要性。②由爷爷还要了解兴趣组人数情况的过程,巩固与深化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及直条的画法。③由爷爷“考考你”过程,感受统计的应用价值。这样,将新知生长、发展的逻辑序列完全置于感性生动的情境之中,吸引学生入境探理,实现新知的自主建构。

三、充分赋予新知情趣

新知情趣是指赋予理性的数学知识以生活情趣。新知学习如只侧重于知识本身则理性有余,感性不足,吸引力不够,致使学生的求知欲不够强烈,思维不够主动。事实上,引发思维的刺激和诱因除从知识本身产生的疑问外,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需要,它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促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因此,在教学新知时,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现状,揭示已有知识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引发认知冲突;还应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入手,赋予理性的数学知识生活情趣,使新知趣理相融,让学生因理生疑,因趣生欲,主动地探究新知。

1. 明修“趣”道,暗究新知

明修“趣”道,即寓新知于喜闻乐见、富有情趣的活动之中,此为表面形式;暗究新知,即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之中,不知不觉地实现新知的自主建构,这是暗寓的“实质”。这样的新知学习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也最能催生积极情感,增长学生智慧。因此,在教学新知时,教师应从现实生活、数学材料中挖掘好的“背景”,以给新知修“趣”道,让学生在“趣”道上走向新知。

如前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教学,以帮爷爷解决实际问题为背景,贯穿于新知学习始终。明线是帮爷爷解决问题,由此激趣;暗线是在问题探究中引导学生主动经历统计过程,感受统计的应用价值。这样的“趣”道生动且有效,引领学生在帮爷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新知、运用新知。

2. 直面童趣,凭趣探理

小学生思维处于以直观形象为主向以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其思维仍带有很大的直观形象性。“直面童趣,凭趣探理”就是赋予新知童话般的情趣,使之具有浓浓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生动形象中迅速、深刻地感知新知,并在兴趣的驱使下积极探究,主动、高效地进行新知的理性抽象。在教学新知时,教师应善于使用带有童话色彩的简洁语言来作为新知的外显形式,寓理于童趣之中。

如在认识“平行”时,可这样赋予新知童趣:“两只小蚂蚁朝同一方向笔直地走,会碰头吗?”以此来引出相交、平行。有蚂蚁爬行这一感性、生动的童话形象作学习拐杖,学生兴趣浓厚,体验深刻,有效解决了学习中蕴含的直线可两端无限延长等难点,更透彻地理解了新知,这些都是理性语言阐述所不能及的。

诊断学三阶段序贯教学的探讨 篇7

1 诊断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大部分学生认为诊断学是一门很难或较难掌握的学科。其困难主要在于:实验诊断项目繁多, 难以记忆;体格检查中的异常体征难以记忆和辨识;心电图内容难以理解、记忆及辨识等。

(2) 诊断学理论课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讲授式教学法 (LBL) 。学生反映少部分教师授课照本宣科, 不生动。

(3) 技能实习课接触到的临床病例及实际动手机会较少。

(4) 技能实习课时, 如以问题为基础教学 (PBL) 的病例讨论, 需花费较多时间预习, 但每次都有一至三成的学生没有完成, 理由通常为要准备其他学科的考试、完成其他学科的实验和作业、参加各项活动, 等等, 较大程度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5) 见习、实习阶段学生普遍认为自身诊断学知识不足, 主要表现在诊断疾病困难、体格检查手法遗忘。

2 诊断学三阶段序贯教学的提出

在临床工作中, 很多时候要得出正确的诊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需要临床医生熟练掌握各个临床及基础学科的专业知识, 并且能运用自如。学完诊断学, 只是学会了诊断疾病的基本步骤。诊断学的基础知识犹如“骨架”, 必须添加上其他专业知识以及实践磨练这些“血肉”, 才能羽翼丰满, 学会诊断疾病。见习、实习阶段学生感觉自身诊断技能不足是正常现象。要想提高诊断技能, 单纯改善课程教学是不够的, 因而提出诊断学三阶段序贯教学, 即针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不足, 纵向深入地改革课程学习、见习、实习3个阶段的诊断学相关教学。

3 诊断学三阶段序贯教学的实施

3.1 第一步:课程学习阶段的诊断学教学

课程学习阶段的诊断学教学重点在于打好知识基础, 初步掌握基本诊断技能。采用LBL、教师示范、学生实际操作、PBL等多种教学模式。针对存在问题, 主要做出以下几方面调整。

3.1.1消除学生畏难情绪

学生对学习诊断学存有畏难情绪, 最主要原因为:诊断学不同于多数自成体系的基础学科, 诊断学知识是多个不同类别的全新知识, 内容繁多, 很多时候需要硬性记忆, 如实验诊断项目、异常体征、心电图正常值等。当记忆任务无法完成时, 就会产生挫败感, 极易产生畏难和怠学情绪。其实诊断学课程学习, 要求学生掌握的是最常用的内容, 多数只需熟悉或了解。学生感觉难, 说明对教学基本要求不够清楚, 未能适应知识结构特点的转变。通过在课堂上强调教学基本要求, 在重点之中再挑重点,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情况“抓大放小”, 明白很多记不住的知识可以在其他后续学科的学习和临床实践中慢慢掌握, 使畏难情绪得以缓解, 以愉快的心情学习。

3.1.2 提高LBL教学质量

虽然LBL是一种被动式教学法, 存在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的缺点, 但同时具有以下多项优点: (1) 传授的知识全面、系统、连贯[1], 对诊断学基本知识框架的形成十分有利。 (2) 对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低[1], 适用于绝大多数学生;课堂效率高, 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讲授较大量的知识, 学生用于预习等额外花费的时间较少;有利于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最基本的教学质量。 (3) 大班教学模式节省了教学人力资源[1], 有利于选拔最优秀的临床教师进行教学, 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高质量的课堂教育。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LBL一改过去死板的面孔, 融入了图片、动画、录像等多种手段, 使授课变得生动有趣。对于诊断学基础知识的传授, 目前来说LBL仍然是十分有效而合适的教学方式, 应该保留, 同时结合其他教学方式, 弥补其不足。

学校和临床学院对教学质量都非常重视, 每年举办不同形式的教学比赛、教学学习会议, 选拔和组织优秀教师公开讲课、示范教学, 全体教师学习授课技巧;并通过教学督导, 学生对教学质量评估、反馈等方式, 保证教学质量, 解决部分教师照本宣科、讲课不生动的问题。

3.1.3 开展模拟教学

自高校扩招以来, 学生人数增多, 典型患者人数少, 导致学生实际操作机会少的状况一直存在。随着近年来医患关系的恶化, 患者配合度不断下降, 越来越多的患者完全拒绝配合教学, 致使学生动手机会少的情况日益明显。开展模拟教学, 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如模拟问诊教学:设计典型病例, 分别让教师和学生充当标准化病人, 作为问诊训练的补充。此法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练习问诊的机会, 让每位学生都能进行问诊。此外, 合理应用电子标准化病人体征模型、图片、录像等资料, 可使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各项异常体征, 有效解决典型患者相对不足的问题。

3.1.4 增加课堂表现评价, 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部分学生未完成预习任务, 除课业繁重外, 学习主动性不足也是其中一个原因。对此, 增加了技能实习课课堂表现的评分, 并纳入学科最终成绩。这样成绩的评定更加全面, 同时提高了预习任务的完成率, 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改善了PBL、心电图分析等的课堂效果。

3.2 第二及第三步:见习、实习阶段的诊断学教学

见习、实习阶段诊断学教学的重点在于诊断学临床技能的综合应用, 尝试开展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法 (TBL) , 进一步加强临床思维能力训练;并在原有PBL案例分析、心电图实例分析等诊断学相关课程的基础上, 补充了相对欠缺的体格检查手法训练。

3.2.1 开展TBL教学

TBL是一种以团队协作为基础, 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 应用于临床学科教学收到良好效果[3]。其基本教学过程大致为:课前发给学生相关病例和自学要点, 学生课前自学;课堂上先进行均为选择题的个人测试和组内讨论完成的小组测试;在教师讲评后,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课堂任务, 最后进行评价。其关键部分在于课堂任务的设计, 在此尝试了不同于以往PBL病例讨论的创新, 具体过程如下:按见习、实习大纲要求, 选取合适的临床病例进行题目设计, 将病例中部分关键的病史、体格检查内容以及所有的辅助检查, 留在课堂讨论中以问题及答案的形式逐步给出, 一步一步明确诊断。这种设计, 使学生获取信息的过程更接近临床实际, 由原先被动接受信息变为主动分析获取信息、解决问题, 模拟临床诊断疾病的过程, 更有助于临床思维的培养。TBL模式得到了学生的肯定, 大多数学生认为TBL教学优于原有PBL病例讨论, 课堂气氛活跃, 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有助于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2.2 体格检查手法训练与测试

为检查学生体格检查手法的水平, 随机选取在内科轮转的见习生21人、实习生9人进行体格检查手法测试, 合格率分别为76%和78%, 这与诊断学课程教学时100%的合格率有较大差距。在进行了4学时有针对性的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手法重温训练后, 再进行测试, 合格率均为100%。诊断学课程学习与见习相隔一个半学期, 中间是临床课程的理论学习, 在没有反复练习的情况下, 遗忘是正常现象。在见习、实习阶段短时间的系统训练后, 这一现象得以纠正。

医学是一门需要终身学习的学科。诊断学课程教学结束之后的临床专业课以及临床见习、实习, 乃至毕业后的临床工作, 都是不断学习诊断学、提高临床技能的过程。诊断学教学不应停留于课程学习阶段, 应随着学生的学习进程纵向深入。对整个医学教学过程中诊断学相关部分的检视和改进, 有助于增强学生临床技能, 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于述伟, 王玉孝.LBL、PBL、TBL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的综合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5) :100-102.

[2]Larry Michaelsen, Michael Sweet, Dean X Parmelee.Team-Based Learning:Small Croup Learning’s Next Big Step[M].New York:John Wiley&Sons Inc, 2008.

知识教学序 篇8

但目前在高校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中普遍反映存在学生学完课程却不会编程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许多学生的思维定势阻碍了对程序设计思维的理解,进而影响了程序语言的学习[1]。在VB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突出学生程序设计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程序设计水平与应用能力,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重视入门引导,培养学习兴趣

1.1 精心设计教学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程序设计课程入门难,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这是在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许多师生的共同反映。目前程序设计语言已从传统的面向过程全面转换到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其中的许多概念对于刚刚涉足程序设计的大学生来说有些难以理解,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就对这门课程失去信心。兴趣是求知的起点,要学好程序设计课程,首先要引导学生进入程序设计的领域里,营造新颖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学习兴趣。

目前使用的教材多以语法讲解为主线,如果教师照本宣科,课堂索然无味,学习效果自然好不了。尤其是我们在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讲解程序设计课程时要精心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准备充分导入和教学用的案例。一个恰当的教学案例往往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譬如,在VB课程教学的第一节课时,首先在VB集成开发环境中演示“红绿灯”、“计算器”或其它有趣味性的小程序,然后告诉学生这个小程序就是用VB语言编写的,很多学生立刻产生了兴趣,减少了一些对该课程的畏惧心理。之后在每讲授一个新的知识点时,都根据内容精心设计一个有效的引导案例,并由此案例逐步展开知识点的讲述,由浅及深,循序渐进。案例的选取注重结合生活实际,展现精炼的程序思想,让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内容产生兴趣和求知欲,逐步引导学生步入正确的程序学习的轨道上来。

1.2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保持课堂互动,调动学生积极性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不能保持专注、积极思考,教学的效果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怎样才能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呢?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启发式、任务驱动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适时进行情境设计,避免直接照搬教材内容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教学中让每位学生都有意识地、主动地参与进来,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学生就不容易将注意力分散到玩手机、听音乐、聊天等其他上面去。让学生参与进来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适时提出一些启发性、引导性或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或回答,若时间安排较紧也可以进行自问自答,目的是让学生大脑保持一定的兴奋度,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讲授的内容上,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学,只会让课堂教学变得枯燥、缺乏生机。

2 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程序设计思维训练

2.1 更新教学理念,加强程序设计思维训练

VB程序设计教学通常以程序设计语言自身的体系为脉络展开,着重数据类型、语法规则、语言结构、函数过程等概念的介绍,然后结合一些例题进行讲解。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悟性较高的学生能够接受,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了程序设计知识,课后缺少主动对所学内容的训练和巩固,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把握不足,从而造成动手编程的能力较差,甚至遇到实际问题就无从下手。

程序设计是将人们分析问题的过程翻译成计算机能理解的某种语言表达的可控制的有序步骤,从而达到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由此可见,学习程序设计语言不光要学习语句语法,最主要的是学习思维方式,能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分析、描述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养成正确的程序设计思维对于学好程序设计语言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在程序设计课堂教学中加强算法思想和程序设计思维的训练,弱化程序设计语言语法格式讲解。引导学生对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分析研究,推出解决方案,然后采用相应的算法,用计算机程序的方式表示并完成程序的编码[2,3]。在上机实践中,我们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按照编程的规范编写程序,保证程序的可读性和易修改性,使学生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掌握程序设计的数据类型、语法和规则。程序设计语言的运用不能通过基本操作的机械重复练习得以熟练掌握,而是更多地通过分析、设计、实践和调试进行,使“教”与“学”的动态过程同步展开,把课堂教学的重心由教学生看懂现成结论为主过渡到引导学生探索结论上来。

2.2 加强程序阅读和算法分析,提高算法分析与理解能力

要学会编程,首先要学会阅读程序。培养学生阅读程序的能力,我们可以先从一些简单的程序和算法开始,逐步过渡到较复杂的程序。通过大量的有计划的程序阅读,增加对编程的思想、方法、技巧的理解,从而加深对程序算法、结构、功能的认识。但在阅读程序时切记应循序渐进,不能一开始就看较复杂的程序,意图一口把它吞下去,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对程序设计产生畏惧心理,并影响学习兴趣和效果。

算法是程序设计的灵魂,算法设计能力的提高才是程序设计能力提高的关键。要提高算法设计能力,就要加强算法的分析和理解,提高程序设计思维能力[4]。学生在开始学习程序设计时,是不具备系统化思维模式的。在教学中我们非常重视算法的设计,以系统化的观点选取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出发,展开分析和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程序设计思维能力。

3 改进实践环节,深化程序设计思维,提高程序设计能力

实践环节在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实践技能训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程序设计思维能力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5]。

实践技能训练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完成几个验证性的课堂实验就完成任务。首先,教师要做好实践环节设计的相关工作,在布置实验内容时按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的顺序安排实验项目。课程开始时验证性内容多一些,让学生通过上机操作验证实验结果,巩固和加强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实验操作能力;之后逐步加大设计性项目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安排综合性实践,培养学生程序综合运用能力。通过这三种类型的实验的合理安排,遵循“模仿—设计—提高”的规律,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程序设计与分析能力。

学生在可视化编程环境里将实际的数学问题转化成程序,并反复运行调试,直至输出正确的运行结果。往往实验得出的结果和操作时直观的感受会带给学生成就感,激发了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好奇心,提高了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上机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程序设计思维训练的过程,学生的编写和调试过程会使学生的程序设计思维模式得到进一步加强和锻炼,从而实现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有机结合。当学生通过一种方法完成编程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和鼓励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编程,体会程序设计中算法的多样性,并引导他们主动进行探究式学习。这样通常会使学生的程序设计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地拓展和提高,增强程序设计的能力。

4 结束语

在VB程序设计的教学中,程序设计思维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程序设计的能力至关重要。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层次、知识水平和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程序设计思维的养成会促进其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和提高,将对其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产生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姚天昉.在程序设计课程中引入“计算思维”的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2):61-62,76.

[2]马智娴.探索“程序设计VB”教学方式,培养创新思维能力[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2):167-169.

[3]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育,2011(1):7-11.

[4]董荣胜.计算思维与计算机方法论[J].计算机科学,2009,36(1):1-4.

上一篇: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下一篇:自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