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知识

2024-07-27

教学知识(共8篇)

教学知识 篇1

说课的目的

导 入 复习旧课导入:同学们,从以往学过的课文中我们发现,抒情散文往往都是作者在受到某种事物的触动,或经历了某种心灵的震憾之后有感而发的。叫学生回答刚刚学完的《敬畏生命》和《热爱生命》,它们的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有感发的呢?学生回答后导入,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紫藤瀑布》的作者又是因什么有感而发的呢?(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看预习提示)欣赏一幅紫藤萝花的画面

1、复习旧课,把握新课的阅读要点。让学生了明确本文文体特点,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看画面,让学生从感性上了解紫藤萝花,激发学生兴趣,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初读课文(粗读)

1、看画面、听录音。把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

2、教师适当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强调几个易读错的字,如:淀、绽、伫、迸溅、虬、穗

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入学习重点和难点——

1、揣摩作者的感情

2、揣摩文中写景的妙处。

3、理清文章层次结构,理解文章主旨。

说教材———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 本课是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散文,第一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感知全文,提炼主旨,这课是一篇精读课文,较好地体现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同时让学生在学习了《敬畏生命》和《热爱生命》两篇课文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人生中苦难难免,但生命永恒、生命美好,要战胜苦难、珍爱生命,同时进一步认识学习语文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紫藤萝瀑布》是现代女作家宗璞1982年创作的一篇散文,当时作者的小弟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文章结构:文章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由看花、忆花、思花三部分层层深入,表达主旨。即由眼前盛开的紫藤萝花表现紫藤萝花的勃勃生机,并由此受到感染,想起十年前的紫藤萝花,引发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中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感叹。编排意图:按照课文反映的生活内容,由浅到深进行编排,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学习课文精彩之处,通过动口动手来应用课文中学到的东西,又可和《敬畏生命》和《热爱生命》进行比较,扩展阅读。更好地理解有关生命的思想。

学生情况分析1、1、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以具体形象作支柱,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认知的发展。

2、2、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如能主动预习课文、课后复习课文等。上学期已经学习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学生对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有一定的基础。

3、3、班级人数多(83人以上)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有些学生胆小、怕羞、自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基础知识

1、注意下边字词的读音和写法——迸、伶仃、穗、淀、绽、苞、伫、虬、酿、璞

2、培养学生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精心构思与艺术概括能力。

分析理解

1、透过文章对花的描写,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主旨。

2、结合练习二,品味佳言美句,并能作适当分析。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踊跃举手发言的良好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

3、欣赏能力。

心理目标

1、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克服胆小、怕羞、自卑等不良心理。

2、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成就感、认同感。

3、带领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操。

德育目标 情感渗透:领会本文在优美的语言中蕴涵的深刻道理,正确认识人生中苦难难免,但生命永恒、生命美好,我们要战胜苦难、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难点及原因 重点和难点:

1、揣摩作者的感情

2、揣摩文中写景的妙处。

3、理清文章层次结构,理解文章主旨。

1、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感知全文,提炼主旨。

2、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

3、揣摩语句、理清文章层次结构,也是中考常见的一种题型。

4、揣摩作者的感情又是理解文章主旨前提。

5、学生没有作者的经历,较难理解文中的感情。

说教法——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使学生主体真正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本课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以优化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说 明

多媒体 辅助教 学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于优化语文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曾指出:“劳动者利用物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属性,以便把这些物当作发挥力量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其它的物„„这样,自然物本身就成为他的活的器官。”鲁迅也曾经预言:“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再说学生对紫藤萝花也不了解,本课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制作CAI课件,精心编辑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创设一个优美的画面,轻松活泼的学习散文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项基本要求。新大纲规定: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多媒体的运用能很好地增加容量,实现这个重要目标。

发现点拔教学法 由于本课为散文,语言优美,初中生在已有的语文知识基础上要读懂本课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点突破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揣摩文中写景的妙处、理清文章层次结构,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可采取“让学生发现问题——教师点拔——学生讨论、回答”的教学环节,以发现法、点拔法贯穿全课。特别是揣摩文中写景的妙处指导上,在学生学法指导上更应以点拔为主。点拔学生从哪些方面进行思考,教师应真正落实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全发挥出来。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过程理论特别强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处理好教师的主导、点拔地位,才能真正达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读写结合法 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际的辨证途径。”因此,感知、理解、实践是人类认识活动的规律,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形成都可以通过这一方法,以课堂训练或课外练笔的形式,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练习的设计就是围绕这一教法而设计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一步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多种方法的综合,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活跃了课堂气氛,优化了课堂教学。

三、说学法——学法指导

学生在充分预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必须掌握以下学法:

学 法 说 明

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有感情地朗读。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黎世法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

诵读品味法 这一篇散文语言优美,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诵读和品味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学会品味、感悟、迁移、转换,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东西来,尝到学习与创造的成功的喜悦。我国著名教育家王森然的王氏教学理论以及徐锦熙的三段教程论都特别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创造实践,日本东京文理大学的垣内松三教授的教育理论也极力推崇让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足见,创造性学习法是有其较强科学性的。本课的练习设计就是围绕这一学法而设计的。

四、说程序——教学过程(本课可安排1课时也可2课时,第二课时主要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行作文点评。)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布置预习1、1、利用工用工具书,把预习提示上的生字词或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1、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重点难点突破

1、充分利用“预习提示”发现解读这篇课文的钥匙:①写作背景——异常的悲痛郁闷是产生感悟的基础;②中心——生命的永恒③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抓住重要语句:①“我不由提停住了脚步”。(既是心灵被震撼的明证,又造成了悬念。)②“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时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正所谓“释怀”!)③„„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从“释怀”到感悟,作者重获得轻松与活力。)

3、作者异常悲愤郁闷的心情与紫藤萝盛开的景物所形成的强烈反差和内在联系,是理解作者“睹物释怀“的关键。

4、利用多媒体播放两组画面(盛开的紫藤萝和伶仃稀疏的紫藤萝)

1、教师主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及时鼓励、肯定学生,以实现本课教学的各项目标。

2、多媒体较好帮助学生从感性上了解紫藤萝的命运,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主旨。

再读课文(精读)

1、指导精读,揣摩语句。①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花的?②、结合练习二体会写景的精彩之处。

2、讨论:①.“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是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这句话言下之意是什么? ②.“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是指什么?为什么又感到“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③.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为什么又说 “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3、把握作者行文的思路。

4、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1、初步欣赏感受文章中优美的语句。

2、以读促学,增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

4、通过学生质疑来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克服胆小、怕羞、自卑等不良心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探究发现 同样是一株草,一棵树,一丛花,为什么有的人视而不见,有的人浮想联翩?同样是游览名胜古迹,为什么有人只感到好玩,有人却看到了文化、历史?你想过这样的问题吗?你能给自己一个满意的回答吗?

1、让学生学会发现、观察、思考、感悟身边的事。从身边的生活中发现生活的道理。

2、学以致用。

知识迁移能力强化

1、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文中另加一个能揭示本文主旨的句子。例如: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能产生震撼人生的力量。

1、2、作文:去留心观察一下小草、小花、小鸟„„想一想,从它们那里能得到什么启示,请你仿照课文,写一篇文章来抒发心中的感情吧。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爱好文学的兴趣。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总结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教学内容,由学生总结归纳,教师适当补充强调。让学生再次明确本课重点、难点,学有所得。

布置作业

1、整理笔记。

2、熟读课文。

3、课外练笔(见上作文)。强化重点,温故知新。

评价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较多,有些问题学生可能较难把握,教师不必强求学生面面具到。让学生课后慢慢去体会。可重点放在学生的品味精彩的语句和对全文主旨的理解上,做到一学一得。同时鼓励学生去“发现”文章的特色。发现的,可以是疑问,也可以是心得;可以是内容的把握也可以是词句的揣摩。“发现”既没有限制,又没有止境。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拔,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作文可放在课外完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感悟,从而加深对主旨的认识。

附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写景 抒情 修辞手法(1)色:一片辉煌淡紫色、精神的宁静和 深深浅浅的紫、紫色的大条幅上,„„ 生的喜悦 比喻(2)形:像一条瀑布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主旨:花和人都会遇 一朵接着一朵。到各种各样的不幸(3)态:仿佛在流动,在欢笑,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在不停地生长。在和阳光互相挑逗,拟人彼此推着挤着。花穗 上盛开浅紫 下待放深紫 对比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 由臭觉到视觉 通感

结束语 原因 为什么这样做

教学知识 篇2

1 在教学中, 注意对知识点的把握

由于本课程涉及面较广, 内容丰富, 有《机械基础》、《金属材料热处理》、《机械零件设计》、《公差与配合》、《液压传动》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所以教师必须认真组织好教材, 深入浅出的讲解, 把重点放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水平上来,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在教学中,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机械知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一、老师在讲课时多举一些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例子。如讲互换性时问日光灯的启辉器坏了怎么办?讲金属材料时问我们吃饭所用的饭盒是什么材料?神舟七号外壳用什么材料?讲传动时问自行车用什么传动?拖拉机又用什么传动?为什么?讲机构时分析农村家庭用的手摇抽水机、自卸翻斗车自卸货物原理、缝纫机的踏板机构, 等等, 使学生充分透彻地理解知识。二、多带学生去工厂参观、实习, 使教学活动和生产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 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加深对教材理论知识的理解。如在学完曲柄摇杆机构后, 组织学生到实习工厂参观, 认真观察牛头刨床、往复式运输机和插床等设备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观察牛头刨床的进给动作, 使学生发现进刀时慢, 退刀时快, 更进一步了解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特性。再如讲液压时, 我带学生去液压实习室参观, 通过参观、实习, 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3 在教学中, 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

3.1 采用直观教学

由于我们的学生缺乏实践经验, 故老师应尽量多利用模型、示教板、实物、多媒体进行教学, 通过模型、示教板、实物、多媒体的展示或演示, 可以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生动化、动态化, 帮助学生快速形成概念, 消化书本知识。例如在讲各种机构传动时, 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运用电脑动画模拟地演示了各种机构的传动过程, 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本节内容, 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3.2 采用类比法教学

机械知识内容繁琐, 要记的东西也多,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可以将这些知识进行类比。例如讲传动比的计算, 机械传动的类型多, 各类传动都有其特性, 各类计算公式也只适应于一定的范围, 我在讲授时把各种机械传动加以比较, 如蜗轮、蜗杆、齿轮传动, 比较它们不同传动特点、优缺点及应用场合, 让学生理解哪种传动对应不同的传动比。又如讲压力控制阀、溢流阀、减压阀和顺序阀时, 将他们的性能进行比较。

3.3 采用讨论法教学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探究知识和思考问题,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 采用讨论法教学效果明显。例如在讲第三章时让学生讨论:a.在日常的生活和生产中, 我们见过哪些传动是链传动?哪些传动是带传动?b为什么自行车采用链传动而电动机的动力输出采用皮带传动?通过同学们的大胆假设、查阅资料、积极讨论, 从而得出带传动和链传动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应用场合。又如在讲完最后一章时让学生讨论:机械传动、液压传动、气压传动各有什么特点?各自应用于什么场合?教师进行讨论法教学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第一、论题最好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就布置好,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作准备;第二、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要巡视各组讨论情况, 并加以指导;第三、讨论完后, 各组派代表陈述本组的观点;第四、教师要作点评、进行总结归纳。

总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专业特点、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 体现出教为学服务, 教学生有用的知识, 使学生够用、会用、顶用。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2]中国电化教育, 2002 (2) .

[3]课程教材教法, 2001 (11) .

教学知识 篇3

关键词:学校 知识教学 教师帮助学生 知识向能力转化

一、现状分析

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来到社会上参加工作,会被许多人认为只是书呆子,没有实际的工作能力,不顶用,因而也常听说有些用人单位在录用新员工的时候,要求被招录人员提供相应工作经历的证明。当然这对于一个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但是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出了问题。

同时在学生层面目前也流行读书无用的言论,抛开有些学生因为存在比较功利的思想所发的一些牢骚不论,单就读书、学知识本身有用无用而言,读书无用、知识无用这个认识肯定是错误的!但是这个认识确实也是目前许多学生最朴素、最切身的感受。学生们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也真是没有用!

笔者最近比较认真地调研了一下目前学校教与学方面的问题,发现我们许多教学专业课的老师在进行专业理论课教学的时候非常注重概念、定理、定律的讲解,注重物理过程的陈述。当然这肯定是非常重要的,这是课程教学的主体无可厚非,但是也十分缺乏将理论用于对实践指导的引领,缺乏一些与理论密切相关的技能的训练,致使学生对知识本身的认识、理解仅局限在了概念、定理、定律本身,所学知识只是一些彼此不相关的知识点,而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大多数学生在学完专业的理论课程之后,与理论内容相关的能力一点也不具有,比如电子专业的学生,在学完了模电课程之后居然看不懂电路图!诚然有老师会认为,技能培训是实训课老师的事情,与理论教学的老师无关。这个理由也许是对的,不然现代职业教育怎么会提出了理实一体化教学这个新的教学理念呢?

可以想象,接受如此教学的学生从学校毕业后,就凭着在学校里学的这些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怎么去干工作?况且也没有哪一项实际的工作对知识的运用就如同查字典那样用时就翻一番就是使用,在工作中知识是转换成能力之后而被使用的。其实这就是学生认为读书无用、知识无用错误认识产生的原因了。

从上述学生认为读书无用、知识无用产生的这朴素的原因中寻找相应的责任者,笔者认为主要在学校,主要在教师,这是由学校办学理念发生了偏差,教师的教学方向发生了偏差造成的。因此为了使学校的教育教学真正做到教育为社会服务,教育为生产劳动服务,教育为学生的未来服务,学校应该端正办学的理念,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的方向。

二、改变现状的建议

改变现状,笔者认为学校和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和做到如下三点:

1、摆正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校、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学生的需求怎么知道呢?看看学生们都到职业院校读书来了,他们需求什么这不是很明显了吗!他们就是要在学校里在老师们的教育下学到一门学科应该掌握的专业的职业技术,使他们能够在毕业后走向社会时一处校门就具有从事某项工作的专业能力。

将专业知识转化成专业能力的途径,就是必须在教學理论课程的过程中始终不忘理论联系实际,要主动引导学生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把理论联系实际变成一种习惯。同时还要有专门的技能训练课程,以加强多学生的操作能力训练。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的提出和实施正是教师帮助学生达成知识向能力转换的有效方式,不过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案的前提,是要有相应的教学场所和相应的师资条件。

2、技能是通过反复的操练形成的,学校和教师都要对此有充分认识并采取切实措施让学生获得相应的专业能力,特别是让学生具有专业的操作技能,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呢?可以这样说,专业能力,专业操作技能的形成绝对不是仅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能够解决的,这对于教师来讲,都会明白这是心理学研究中关于技能形成的一个最基本的原理。技能不是学来的而是通过反复地操练获得的,比如让学生完成书本作业,并通过对同类型习题的反复演算,学生会形成求解书本作业的技能,故要学生具有某一专业特定的专业操作能力其实也应该让学生反复地去实物操练,只有进行了持续的专业操作训练,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最终形成所从事专业的综合能力。目前学校教育轻视技能训练、教师只重视理论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应该就是我们现行学校办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严重缺乏专业技能,专业能力最深刻的原因了。

改变有一个过程,但一切改变从我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做起,从自己所教学的每一章课程做起,无论理论课还是技能课都开始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相关技能的操作,这是在尽到教师作为一个师者的责任。

3、为了国家的兴旺发达培养高技术素质的人才,教师也要相应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职业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培养懂知识有能力的技术性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任务。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兴办职业教育以来,中职、高职教育已成体系,规模越来越大,办学也越来越规范,教学技术也越来越现代化,学习环境的改善对于学生是一个福音,但这也给我们从事教学的教师们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的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既要踊跃学习使用先进的教学技术,也要及时掌握最新的专业技术,并努力把自己培养成既具有丰富理论知识,也具有娴熟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因为没有双师型的教师很难培养出双师型的学生,这也是达成教师在知识教学中能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 35 号

[2]杨开城著.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的理论、方法与经验浅谈[J]. 教育技术通讯,2000.7

[3]冯忠良等著.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教学法知识 篇4

(CLT)应以学生为中心。交际教学法主要强调人使用语言来完成功能的目的,例如问候,表达歉意,邀请,拒绝,请求,抱怨等,换句话说就是和其他人互动。这种教学法不是学语法结构,而是使用结构去交谈。交际教学法主要就是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包括语言知识,和这些知识在交际中真实准确适当的运用。所以,在交际教学法中,学生应是交际活动的主体,交际活动主体应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不需要老师的修正及评价。在交际活动结束后老师再指出活动中的不妥与错误。二.情景教学的方法Situ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情景教学)

1、利用电教设备创设情境。如杨杰老师在讲《可贵的沉默》一课时,在同学们思考如何向妈妈祝贺生日时,利用电脑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歌声蕴涵的那种深沉的爱,那种

深情深深地感染着学生,使他们内心激动不已,产生出强烈的对妈妈的爱。

2、借助板画展示情境。鲜艳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精心设计的板画可以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中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何有效教学音标知识 篇5

摘要:小学生学英语的新鲜感往往不能持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开始感到学英语吃力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一落千丈。究其原因英语单词拼读难是首当其冲的障碍。因此,本文试图探讨如何帮助小学生利用母语的优势学英语音标以克服这一障碍,即如何利用拼音联系法,利用汉语拼音的正迁移来帮助小学生学习拼读英语单词,轻松掌握英语音标。关键词:小学英语 音标教学 汉语拼音比较 正迁移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尤其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更是白热化。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标志是信息技术,而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使得外语,特别是英语,日益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与各国交往的重要工具。教育部颁布了“关于积极推进小学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把小学课程作为21世纪初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这个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小学课程的目的,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我们从小学英语教学中发现学生第一次接触英语,总会有一种新鲜感。此时,学生学习热情极为高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开始感到英语难学了,不会拼读单词是首当其冲的障碍。根据大多数英语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孩子们失去英语学习兴趣是从不会读单词开始的。那么如何能让学生容易拼读单词呢?关键的问题就是让学生学会音标。

但是小学生要学好语音,必须要学会字母、音素和音标,但如果这三者同时学,共涉及122个语音单位,学生必然感到英语语音难学。如果按传统的系统的教学方法去教学音标必然让小学生感到学习英语十分困难,产生学习厌恶情绪,随即出现了学习英语的障碍。

对于小学生是否需要学音标,许多专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如:对于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用不用国际音标的问题,清华大学外语系程慕胜教授在经过三十多年研究之后指出:“准确的发音只能从听准确的发音,模仿准确的发音而来。准确的发音不可能从书面符号来,任何书面的符号是白纸上的黑字,本身没有任何声音,不可能教人准确的发音。”因而她认为“学习英语,可以不学音标”。而北师大经济系世界经济专业的博士李树杰认为:“学习英语,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不可偏废,而正确的发音是基础,音标的学习更是基础的基础。我们的大学生、研究生英语成绩高,但是往往没法开口,就是因为发音不正确,音标的基础从一开始就没有打好。”认为“音标是很有必要学习的,音标可以帮助孩子们掌握正确的发音规则”的教师大多希望集中学习音标,而且一定要学好。

但是,如何既能够让小学生把音标学好又能够让他们学得轻松容易呢?中国人学英语语音要符合中国国情。一方面我们缺少语言环境,这是不利的一面;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中国儿童开始学英语时,母语已达到熟练的程度。奥苏伯尔在论述“回避本族语言”进行第二语言教学时说:“第一种语言知识的许多方面——大部分概念的意义,使用许多结构模式的技巧,这些在两种语言中几乎都是相同的——都可以直接地迁移到第二种语言的学习中。正因为这样,在学习第二种语言时要想不使用这种知识,不仅是难做到,甚至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学习外语要忘掉母语”的论断是不全面的:“母语(汉语)干扰了外语学习”的观点是片面的。就中国实际情况而言,真正能把两种语言说得一样流利,使用第二种语言达到相当高的熟练程度,以至忘掉了母语的境界,只是极少数人。我们中小学生绝不在此列,他们只是初学者。因此,学外语不但不能忘掉母语,而且要利用母语去学。同样,学英语语音,不但不能忘掉汉语拼音,而且要利用汉语拼音去学。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学习英语语音的速度。同时我们也要理解儿童学习语言的认知过程。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知过程是通过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刺激物进行同化、顺应而达到平衡的过程。学习新知识总离不开对旧知识的复 1习,即学习上的迁移问题。学习上的迁移,也可能是消极的,这是负迁移。在我们的语音教学中无时无处不发生学习上的正迁移。英语和汉语拼音使用的是字形完全一样的字母。两种学习情境有许多共同因素,也就是说在刺激与反应方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如:以下所举例子的英语中辅音有[b],[p],[m],[n],[d],[t],[n],[l],[ɡ],[k],[h],[s],[z]等读音与汉语拼音中的b, p, m, f, d, t, n, l, ɡ, k, h, s, z很相似,只要立足于区别对照,即可很快学会。这种相同或相似之处与迁移作用成正比。两种学习情境的相同或相似之处越多,诸如语音学习材料的性质、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越是相同或相似,则前一种学习越能对后一种学习发生正迁移作用。我们运用汉语拼音比较法学习英语音标就是应用了语言学习的正迁移作用。

我国儿童学习自己的母语也是从语音——汉语拼音开始的。从我国现状来看,从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比较普遍。这时开设英语,汉语拼音基础已经比较牢固,对于英语语音的学习发生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教师在开始阶段,可以先采取“教者有心,学者无意”的办法让学生拼读一些符合拼读规则的单词,获得发音和拼读的初步机能;通过读句子、听录音去掌握句子重音、语调、连读、不完全爆破等技巧,获得语音语调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汉语拼音和英语语音的比较,教给学生一些和汉语拼音同音同形的音素,再教同形不同音的音素,最后教那些汉语拼音中没有的音。如学习了she之后,可让学生联系we, he, be, me等等,让学生逐步了解到英语中字母e的发音不同于汉语的i发音。在学生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以后,也可把音标/i:/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了解到发e这个音的还有ee, ea等字母组合。培养学生能按字母、字母组合发音规律直接拚读的能力。防止学生以本族语语音和发音的近似音代替英语语音,如把yes念作“爷死”,把sleep念成“四里铺”,把books念作“不可死”,把I don’t know.念成“爱冻肉”,依此来捕捉替代陌生语音,久而久之学生便形成在一套自以为正确的语音语调。

学习英语语音利用了汉语拼音,但是我们必须随时注意它不同于本族语的地方。由于三、四年级儿童掌握了汉语拼音,儿童掌握与母语发音方法相同的音很容易,掌握发音方法与母语不同,但未超出母语发音范围的也不难;最难的是与母语类似而发音方法完全不同的音。在教发音时,要重点解决在汉语中找不出对应音的音。也不能忽略发音近似的音。对于单独发音特别细微的音,孩子很难分清细微的差异,教师的发音细节可酌情夸张,做到字正腔“洋”。

以下是我如何把英语音标与汉语拼音联系起来学习的具体操作方法。(1)如第一堂课可只学17个最容易的辅音音素(即前面所学到的辅音音素中的前17个)和元音字母a的读音[æ]。

(2)学5个元音字母在闭音节中的读音。先讲清5个元音字母a, e, i, o, u读[æ][e][i][ο][Λ]的发音要领,再将它们与汉语拼音字母a, e, i, o, u作对比,讲清它们的区别,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用汉语拼音的拼读方法来读英语单词,如把pen读成“盆”。学习拼读,以上辅音音素和5个元音音素,不必在一堂课上全部学习,初学时可只学其中一部分。然后便可开始拼读,仍然用汉英对比的方法来学习。如先说汉语“大”(dæ),让学生拼读d-æ-dæ,再说英语dad,先拼读[d]—[æ]—[dæ],再拼[d]—[æ]—[d]—[dæd]。又如先说汉语“马”(mæ),再拼读[m]—[æ]—[p]—[mæp]。学生会觉得英语单词的拼读和汉语拼音一样易学。注意在单词的拼读过程中不要在黑板上出现音标符号。学会拼读后,教师便可出示一些单词卡片,让学生拼读,如:bad, fat, man, lamp等。这样,学生便轻松地进入了认字阶段。

(3)学习五个元音字母的原发音:a-/ei/ e-/i:/ i-/ai/ o-/ou/ u-/ju:/,然后学习这五个元音字母在开音节中的读音。如:cake,late,date,lake,we,me,he,she,bike,kite,nice,rice,no,so 等等。

2(4)连词成句,在学生学会拼读一些孤立的单词后,应尽快将单词放在句子中来读,做到词不离句。例如在学了元音字母e和i的读音[e]和[i],并学习了it, is, pig, yes等单词后,便可让学生认读下面的句子:“Is it a pig?” “Yes, it is.”这样,学生便把学到的语音用到交际中去,通过交际,又进一步巩固了学到的语音。

提到初学者学习拼读利用拼音帮助学习英语音标及认字,很多家长和教师会产生疑问:认字时,英语与汉语拼音混淆怎么办?产生这种顾虑是不难理解的。因为英语和汉语使用的是同一套字母,实际上世界上很多语种都在使用这套字母。但每一种语言都具有独立的语音体系,彼此是不会混淆的。打个比方说,它们好像是完全不同的电视频道,两个电视画面不会同时重叠在一起的。就好像同样的阿拉拍数字,在数学课上读作1,2,3(yi er san),而在音乐课上,就要读作1,2,3(do re mi),数学教师不会对学生说,1(do)+2(re)=3(mi)。

总之,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在循序渐进中学会了英语音标,就像小学生学会了汉语拼音,这是通往听说读写的捷径。

三问写作知识教学 篇6

在语文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认为,写作是难以教会的,它更多地依赖于学生个人的天赋。于是,写作教学的缺席成了一种教学常态。那么,写作是不是真的不可教呢?我认为:写作应该是可教的,正确、科学、有效的写作教学必然带来有效的写作。而要进行有效的写作教学,除了写作动机的激发,写作内容的积累,重新审视写作知识的教学显得尤为必要。

一.陈旧的写作知识还有用吗?

在中学写作教学中,写作知识教学不可或缺。特别对于教师来说,掌握系统而有效的写作知识,不仅让教师能够站在更高的层次考虑写作教学问题,还让教师能够更科学地选择写作知识进行教学。但是,现行各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写作知识比较陈旧。而陈旧的写作知识无法有效的解决学生写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于是,教师认为讲也没用,干脆不讲。虽然《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写作教学课程目标,但因为没有开发出相应的课程内容做支撑,对于教什么写作知识,教师们显得无所适从。虽然在现行的教材、资料中,鲜有吸纳新的写作知识,显得僵化而古板,但是,这也并不是说所有旧的写作知识都一无是处,有很多基本的概念和原理仍然有助于我们的写作教学。

这里,需要我们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写作教学的实际要求进行梳理和整合。虽然说,这些应该是课标编制者要完成的工作――国外语文课程标准不仅有明确的课程目标,还有详实的课程内容。教什么,如何教,清清楚楚,一目了然。但在目前,我们只有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梳理整合,为我所用。虽然这种梳理整合会因为教师的学识、视野等有所差别,可能也会有无效的写作知识被应用到写作教学中去。但是,我认为,尝试总比等待好,尝试或有成功的可能,等待则完全没有成功的希望。目前,韩雪屏的专著《语文课程知识初论》,荣维东的博士论文《写作课程范式研究》可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启发和帮助。

二.我们为何要更新写作知识?

一直以来,中学写作教学都是高耗低产。中学语文教师往往苦于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学生常常困于无法打开思维,拓展思路。写作基础知识的静态描述并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学生动态的写作能力。比如,我们要求学生写某个建筑物,可能一般都会提醒学生,写的时候注意空间顺序的把握,但对于如何把握空间顺序却很少提及。写记叙文常常不忘嘱咐记叙要素要齐全,但对于怎样妥当地安排记叙要素也说之甚少。其实,很少提及或说之甚少不是教师忘了讲,很多时候,可能连教师自己也不一定讲得清楚,说得明白。对于“怎么写”的操作性知识,除了几种常用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等模式外,有效的相关知识并不多。而对于“为什么这样写”的策略性知识更是少之又少。“为什么这样写”的写作知识不仅解决“怎么写”的难题,还能够解决“如何写才更有效”的难题。比如,写一篇文章,我是用散文表达更合适,还是用小说表达更有效?我的表达通顺得体吗?我是否有效地传达了我要传达的信息?我还有哪些方面没有考虑到?等等。这种反思意识和调整写作状态都是写作策略的体现。而在具体教学中,这类写作知识往往很缺乏,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开发。

有人说,学生写作有必要学习这么多写作策略知识吗?这不是另一种模式化吗?其实,这里是人们模糊了对模式和模式化的认识。模式是对某种规律的揭示和总结,模式的学习和训练,有利于我们提升表达的技巧和水平;而模式化是对模式的僵化套用,不分文体,不看内容,也不考虑表达的目的和意图。还有人说,不用学那么多写作策略知识,你看有哪个作家是经过专门的技巧和方法培训的呢?这里暂且不说中学写作教学的目的不在培养作家,诚然是对作家的创作而言,有些作家是经过专门的写作策略知识学习的,只是他们技巧运用娴熟后,与作品浑然天成了。就像骑自行车一样,熟练后,骑车人更多的是关注路况和其他细节,谁还注意哪只脚要先蹬,哪只脚要后蹬呢。而会骑车的人,哪个又不会说出一些骑车的道道来?有些作家虽说没有经过专门的技巧训练,但在他们长期的阅读和创作过程中,也会习得、感悟、甚至创造一些表达的技巧和方法。如果没有这些写作知识的支撑,想表达清楚一件事情,或表达好一件事情应该是有难度的。就像有些人说起话来滔滔不绝,让他写文章,可能就眉头紧皱,半天挤不出几个字来。这里有写作思维的问题,缺乏相关的写作策略知识也是原因之一。

三.写作知识怎样呈现更有效?

多年来,我们对于教材中写作知识以何种方式呈现,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写作,关注和研究较少。以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写作知识是与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合编为一个板块,以“知识短文”的方式呈现,且主要是对写作知识的静态描述的。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很难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与此相比,《国文百八课》的知识呈现方式可能会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叶圣陶、夏D尊合编的《国文百八课》以“文话”“文选”“文法”“习问”为体例。“文话”有明晰的写作知识,给学生明确的知识指引;“文选”有具体运用写作知识的范例,让学生写作有例可仿;“文法”有简明的语法知识,让学生写作有“法”可依;“习问”让学生通过反思阅读或巩固文法来练习写作。阅读有知识引路,写作有范例演示。坚持这样训练,学生阅读能力和写能能力的培养就有了坚实基础,教师通过写作教学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能能力,也有了切实的可能。

《美国语文》的相关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在《美国语文》中,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除了有阅读指导和阅读思考外,还有写作基本概念的介绍,写作技巧的提示,写作思路的拓展,写作策略的示范。而且,写作知识的介绍和训练紧紧围绕课文进行,课文的阅读和教学也处处体现着对写作知识的实践。

以《四月沐浴》为例,在课文前面的阅读指导部分,详细介绍了什么是“情节因素”,以“知识短文”的方式出现。在课文后面的练习部分,要求学生根据阅读《四月沐浴》的感受,分析这篇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引起读者的好奇心的,以三个“练习题”的方式呈现,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微型写作课部分,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情节因素”的理解,用一个背景、一个简单的.情节和几个人物,写一篇像《四月沐浴》一样吸引读者的短篇小说。教材在呈现写作知识时,以写作流程的形式逐步介绍。先介绍创造气氛的写作技巧;接着用“图书馆的钟声”的例子告诉学生如何创造肃静的气氛;然后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打腹稿,如问自己想表达什么,谁是读者,故事中的叙述性要素如何安排等;接着是写稿环节,提示学生如何在开头创设背景,如何运用语言使背景吸引人,怎样引入矛盾;最后是修改环节,提示学生从情节和矛盾方面着手修改文章。

另外,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组织编写的《国家课程标准高中实验课本(试编本)》(上海教育出版社),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样本。以《写实,客观地展现事实》为例。教材中的写作知识主要以习题和知识短文的形式呈现。第一部分,“感受写实”。通过比较不同组的句子来感受不同表达方式的差异。通过比较不同的片断来辨析形容词、副词、动词的使用情况,以及抒情或议论的语句。通过对具体用语失误的语段进行分析,明晰不同的表达效果。这一部分,以表达方式的训练为切入口,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第二部分,“习作”。先呈现写实的“重点技巧”,分条排列。接着出示三项活动:“××老师”,“××事件报道”,“××一景”。每项活动下面都有详细的写作要点提示。第三部分,“修改与交流”。分为:对照“重点技巧”,修改习作;评价同学的习作,并提出修改的建议;仔细推敲,多次修改,并进行校阅订正;将习作誊写并在班级墙报上发表,也可以在班级网页上发表。其中,在修改部分,教材针对写实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供学生修改时参照。

写作教学,教师永远是关键。如果我们能正视问题,厘清偏见,远离误区,并从“教”上反思改进,那么,我们将会收获更多的教学自信。

注释:

[2]马浩岚编译.美国语文.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7):639-652.

“数对”知识教学策略 篇7

上课伊始, 老师直接出示了教材的主题图 (图略) 。

师:这是一个教室的座位图, 你能说出小明的位置吗?

生1:小明在第1排第2个。

生2:小明在第1行第2排。

师:为了统一, 我们说他的位置在第1组第2个。第一组我们是从左往右数, 第2个我们是从前往后数。 (板书:从左往右数从前往后数)

问:那小红是第几组第几个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都说得很好)

师:对, 我们应先横着数, 再竖着数。

完成主题图后, 老师要求在座学生互相说说自己在教室的位置。下面是两个学生的对话。

生3:我是第6组第1个。

生4 (质疑) :不对, 你是第2组第1个, 你是第2组的, 平时老师规定的。

生3 (肯定) :老师刚说的从左往右数是第几组, 我从左往右数是第6组。

“第几组第几个”是“数对”的雏形。教师先从学生实际座位入手进行教学, 再逐步过渡到在平面上确定物体的位置, 是不是就能避免学生标准不同的困扰?教师在这里强调先横着从左往右数第几组, 再竖着从前往后数第几个, 妥当吗?教师如何把握不同阶段的“数对”教学呢?我带着疑问进行了学习和思考。

一、了解“数对”知识的联系

小学阶段“图形与位置”的教学内容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自己生存的空间, 能确定平面上一个物体的位置。在小学阶段, 确定平面上一个物体的位置, 有两种方法:一是用数对的方法表示位置, 一种是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前一种方法的实质是以后要学习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后一种为极坐标。

“数对”知识是在“上下、前后、左右”的知识与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 且为第三学段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函数研究奠定基础。

二、把握“数对”教学的阶段

在小学《数学》教科书里, “数对”内容在一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上册“位置”单元两次出现, 虽然教科书同样以座位图为例教学, 但显然要求有所不同。

1.教学目标不同。一年级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从两个维度描述物体位置的必要性, 以及会从两个维度描述物体的位置。六年级是让学生感知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通常用两个数, 抽象出“数对”表示方法, 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教学形式不同。一年级内容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而低年级学生以直观思维为主。因此, 我认为教学应在具体的情境中, 组织学生以操作活动的形式开展学习。而六年级的教学则应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引导学生以观察思考的形式进行学习。

3.教学“有序”不同。大家都知道在数对 (X, Y) 中, X表示横轴上的数, Y表示纵轴上的数。在教学中, 我们尤其要注意数对的“有序”。一年级可对“数对”进行启蒙教学且在生活中进行, 如电影院的座位几排几号、看课表星期几第几节课, 都不是先横着看从左往右第几个, 再竖着看从前往后数第几个。因此一年级教学时, 我们重在让学生有序观察, 而不强调两个维度的顺序。而六年级则应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 学会不仅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 还应遵循数对中两个数的位置顺序来描述和确定位置。

三、注重“数对”教学的方法

1.知识迁移生活化。学生在生活中已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方法, 这些认识是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 拉近学生对新知的认识距离。如一位老师在一年级的“位置”教学中, 开课时她让学生猜测“今天的值日小班长是谁?”老师提示说:“他 (她) 坐在第二组。”学生踊跃地猜测并说明理由, 可答案不唯一。老师又说:“他 (她) 是第2组第5个同学。”同学们异口同声说出了相应的名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从两个维度描述物体位置的必要性。

而在六年级的教学中, 一位老师将奥运话题引入到数对教学中,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有一个节目震撼全世界, 这就是体现中国活字印刷术的‘活字阵’。其实舞台上凸现的巨大的‘和’字是由上千名演员表演的。这么庞大的队伍, 导演是如何指挥其中的演员完成汉字造型的?”经过思考, 学生联想到可以利用编号的方法来确定位置。

2.师:像这样, 既说了第几组, 又说了第几个, 就可以把自己的位置确定了。老师和下面几个同学交流了一下, 有以下几种方法, 老师把它们写在黑板上:

45 4/5 4-5 4.5

师:观察一下, 这些同学表示的是什么?你能看懂吗?

师:这些同学都想到用数来表示位置, 用符号把它们隔开, 但这个符号看起来像日期, 这个像减号, 这个像小数点, 容易使人产生错觉。所以人们统一规定, 用一个逗号把它们隔开, 为了说明它表示一个位置, 就用一个括号把它们组合起来。第4组第5个位置可以表示为 (4, 5) 。谁能像我这样说一说?

师: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写的? (板书: (2, 3) (3, 2) )

师:观察这两位同学的位置表示方法, 你有什么想法?怎样规定比较好呢? (把表示组的写在前面, 表示个的写在后面)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学生感受到了用符号表示位置的便捷, 体验到了数学简洁美的魅力所在。正是这种经历让学生由原本对数对的需要而逐步上升到对数对的认识。

3.数形结合数学化。数对的学习是为平面直角坐标系做准备, 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函数。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模型。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服务起见, 在数对教学中我们也应适时地渗透函数思想。

三问写作知识教学 篇8

一.陈旧的写作知识还有用吗?

在中学写作教学中,写作知识教学不可或缺。特别对于教师来说,掌握系统而有效的写作知识,不仅让教师能够站在更高的层次考虑写作教学问题,还让教师能够更科学地选择写作知识进行教学。但是,现行各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写作知识比较陈旧。而陈旧的写作知识无法有效的解决学生写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于是,教师认为讲也没用,干脆不讲。虽然《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写作教学课程目标,但因为没有开发出相应的课程内容做支撑,对于教什么写作知识,教师们显得无所适从。虽然在现行的教材、资料中,鲜有吸纳新的写作知识,显得僵化而古板,但是,这也并不是说所有旧的写作知识都一无是处,有很多基本的概念和原理仍然有助于我们的写作教学。

这里,需要我们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写作教学的实际要求进行梳理和整合。虽然说,这些应该是课标编制者要完成的工作——国外语文课程标准不仅有明确的课程目标,还有详实的课程内容。教什么,如何教,清清楚楚,一目了然。但在目前,我们只有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梳理整合,为我所用。虽然这种梳理整合会因为教师的学识、视野等有所差别,可能也会有无效的写作知识被应用到写作教学中去。但是,我认为,尝试总比等待好,尝试或有成功的可能,等待则完全没有成功的希望。目前,韩雪屏的专著《语文课程知识初论》,荣维东的博士论文《写作课程范式研究》可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启发和帮助。

二.我们为何要更新写作知识?

一直以来,中学写作教学都是高耗低产。中学语文教师往往苦于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学生常常困于无法打开思维,拓展思路。写作基础知识的静态描述并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学生动态的写作能力。比如,我们要求学生写某个建筑物,可能一般都会提醒学生,写的时候注意空间顺序的把握,但对于如何把握空间顺序却很少提及。写记叙文常常不忘嘱咐记叙要素要齐全,但对于怎样妥当地安排记叙要素也说之甚少。其实,很少提及或说之甚少不是教师忘了讲,很多时候,可能连教师自己也不一定讲得清楚,说得明白。对于“怎么写”的操作性知识,除了几种常用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等模式外,有效的相关知识并不多。而对于“为什么这样写”的策略性知识更是少之又少。“为什么这样写”的写作知识不仅解决“怎么写”的难题,还能够解决“如何写才更有效”的难题。比如,写一篇文章,我是用散文表达更合适,还是用小说表达更有效?我的表达通顺得体吗?我是否有效地传达了我要传达的信息?我还有哪些方面没有考虑到?等等。这种反思意识和调整写作状态都是写作策略的体现。而在具体教学中,这类写作知识往往很缺乏,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开发。

有人说,学生写作有必要学习这么多写作策略知识吗?这不是另一种模式化吗?其实,这里是人们模糊了对模式和模式化的认识。模式是对某种规律的揭示和总结,模式的学习和训练,有利于我们提升表达的技巧和水平;而模式化是对模式的僵化套用,不分文体,不看内容,也不考虑表达的目的和意图。还有人说,不用学那么多写作策略知识,你看有哪个作家是经过专门的技巧和方法培训的呢?这里暂且不说中学写作教学的目的不在培养作家,诚然是对作家的创作而言,有些作家是经过专门的写作策略知识学习的,只是他们技巧运用娴熟后,与作品浑然天成了。就像骑自行车一样,熟练后,骑车人更多的是关注路况和其他细节,谁还注意哪只脚要先蹬,哪只脚要后蹬呢。而会骑车的人,哪个又不会说出一些骑车的道道来?有些作家虽说没有经过专门的技巧训练,但在他们长期的阅读和创作过程中,也会习得、感悟、甚至创造一些表达的技巧和方法。如果没有这些写作知识的支撑,想表达清楚一件事情,或表达好一件事情应该是有难度的。就像有些人说起话来滔滔不绝,让他写文章,可能就眉头紧皱,半天挤不出几个字来。这里有写作思维的问题,缺乏相关的写作策略知识也是原因之一。

三.写作知识怎样呈现更有效?

多年来,我们对于教材中写作知识以何种方式呈现,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写作,关注和研究较少。以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写作知识是与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合编为一个板块,以“知识短文”的方式呈现,且主要是对写作知识的静态描述的。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很难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与此相比,《国文百八课》的知识呈现方式可能会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叶圣陶、夏丏尊合编的《国文百八课》以“文话”“文选”“文法”“习问”为体例。“文话”有明晰的写作知识,给学生明确的知识指引;“文选”有具体运用写作知识的范例,让学生写作有例可仿;“文法”有简明的语法知识,让学生写作有“法”可依;“习问”让学生通过反思阅读或巩固文法来练习写作。阅读有知识引路,写作有范例演示。坚持这样训练,学生阅读能力和写能能力的培养就有了坚实基础,教师通过写作教学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能能力,也有了切实的可能。

《美国语文》的相关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在《美国语文》中,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除了有阅读指导和阅读思考外,还有写作基本概念的介绍,写作技巧的提示,写作思路的拓展,写作策略的示范。而且,写作知识的介绍和训练紧紧围绕课文进行,课文的阅读和教学也处处体现着对写作知识的实践。

以《四月沐浴》为例,在课文前面的阅读指导部分,详细介绍了什么是“情节因素”,以“知识短文”的方式出现。在课文后面的练习部分,要求学生根据阅读《四月沐浴》的感受,分析这篇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引起读者的好奇心的,以三个“练习题”的方式呈现,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微型写作课部分,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情节因素”的理解,用一个背景、一个简单的情节和几个人物,写一篇像《四月沐浴》一样吸引读者的短篇小说。教材在呈现写作知识时,以写作流程的形式逐步介绍。先介绍创造气氛的写作技巧;接着用“图书馆的钟声”的例子告诉学生如何创造肃静的气氛;然后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打腹稿,如问自己想表达什么,谁是读者,故事中的叙述性要素如何安排等;接着是写稿环节,提示学生如何在开头创设背景,如何运用语言使背景吸引人,怎样引入矛盾;最后是修改环节,提示学生从情节和矛盾方面着手修改文章。

另外,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组织编写的《国家课程标准高中实验课本(试编本)》(上海教育出版社),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样本。以《写实,客观地展现事实》为例。教材中的写作知识主要以习题和知识短文的形式呈现。第一部分,“感受写实”。通过比较不同组的句子来感受不同表达方式的差异。通过比较不同的片断来辨析形容词、副词、动词的使用情况,以及抒情或议论的语句。通过对具体用语失误的语段进行分析,明晰不同的表达效果。这一部分,以表达方式的训练为切入口,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第二部分,“习作”。先呈现写实的“重点技巧”,分条排列。接着出示三项活动:“××老师”,“××事件报道”,“××一景”。每项活动下面都有详细的写作要点提示。第三部分,“修改与交流”。分为:对照“重点技巧”,修改习作;评价同学的习作,并提出修改的建议;仔细推敲,多次修改,并进行校阅订正;将习作誊写并在班级墙报上发表,也可以在班级网页上发表。其中,在修改部分,教材针对写实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供学生修改时参照。

写作教学,教师永远是关键。如果我们能正视问题,厘清偏见,远离误区,并从“教”上反思改进,那么,我们将会收获更多的教学自信。

注释:

[1]洪宗礼.外国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综合评介.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马浩岚编译.美国语文.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7):639-652.

[3]王荣生主编.国家课程标准高中实验课本(试编本)语文(必修第一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8):62-66.

上一篇:“两访两创”活动访谈教师内容提纲下一篇:水利水电概预算编制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