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知识体系

2024-09-25

教学知识体系(通用12篇)

教学知识体系 篇1

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很强的学科, 我们学得好与坏首先取决于对知识的掌握。如何掌握知识?我认为, 建立历史知识网络体系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 历史网络体系的建立到底有多大的作用呢?请大家先浏览一下这些题目:1.评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中期、二战后美国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原因。2.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呈现出哪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3.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哪三次变动?4.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和农村生产关系调整变革的内容、原因、影响。5.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和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变革的异同。像这类综合性较强的历史问题, 如果答题者没有完整的时空概念, 那肯定是不会做的。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历史知识网络体系, 以不变应万变。知识网络体系的建立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要全面准确地把握历史基本概念

基础知识主要是指基本史实 (内含结论) 和历史概念, 其能力要求是准确记忆。历史概念是史实内在的本质属性的反映, 其能力要求侧重于理解。历史概念是基本史实的拓展和深化, 在知识网络结构的形成中非常重要。

由于现行教材中没有对历史概念进行集中完整的概括, 因此, 在狠抓基本史实的同时, 一定要突出历史概念的分析和概括。例如, “凡尔赛体系”这个综合性很强的历史概念。在准确掌握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巴黎和约、战后新兴国家、国际联盟这些基本史实的基础上, 分四个层次阐明何为凡尔赛体系。第一, 体系的背景: (1) 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并未随着一战的结束而得到消除。 (2) 帝国主义战胜国要宰割战败国, 重建战后世界新秩序。 (3) 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按各自意图重新分割世界, 矛盾重重。第二, 操纵者:美、英、法。第三, 体系的内容:签订对德国的《凡尔赛和约》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 协约国又同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和约, 它们与《凡尔赛和约》共同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第四, 体系的作用:建立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统治秩序。 (1) 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2) 改变了中东的政治格局。 (3) 改变了帝国主义在中东和非洲的统治秩序。第五, 体系的影响:凡尔赛体系隐含着许多矛盾。对战败国的掠夺, 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分赃不均, 加剧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 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凡尔赛体系的分析、概括可以发现两点, 一是构成一个概念的要素必须包括背景、原因、目的、性质、内容、作用、影响、意义等, 而这些要素之间是密切联系的, 因而准确掌握一个概念的侧重点在于理解, 只有理解才可以活学活用。二是可以挖掘出隐性知识点, 拓展自己的思维。在“凡尔赛体系”这个概念中, 课本对体系的作用和影响并没有集中叙述, 但我们在深刻理解这个概念中, 却可以把它们归纳出来。

总之, 全面准确地把握历史概念, 有利于加强对基本史实内在联系的理解, 有利于挖掘隐性知识, 并起到深化基础知识、加强知识结构化的效果。

二、揭示历史阶段性特征, 加强历史横向联系

历史阶段性特征是历史不同时期各个方面发展的共性, 在对历史的认识中, 起着统揽全局、加强横向内在联系、加强知识结构化的作用。这个环节的学习常用在基本知识学习之后。

首先需要正确地划分历史发展阶段。例如, 把世界近代史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工场手工业时期, 资本主义国家的诞生。二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三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就以世界近代史第三阶段为例。第一步, 举出这一时期的主要事件或历史现象。第二步, 分析这些事件或现象, 找出它们的共性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得出这一阶段的特点。第三步, 建立这一阶段的特点及阶段性特征的网络体系。揭示阶段性特征, 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挖掘隐性的知识点。

三、把握历史基本线索, 加深知识的纵向联系

对基本线索的梳理, 目的在于了解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和规律性变化, 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首先要确定线索。例如, 世界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有五条:一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的发展。二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三是国际关系史。四是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五是近代文化的发展。以第一条线索为例, 第一步, 举出有关这一线索的大事;第二步, 分析这些事件的共性、各自特点、事件之间的联系, 得出阶段性的、规律性的认识。这样,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线索就很清楚了。

纵向地梳理知识, 并得出阶段性、规律性的认识, 有助于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特别有助于对容易混淆的历史概念的掌握。

总之, 知识网络体系的建立不仅能强化对知识的记忆, 更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注重能力考查的今天, 无疑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环节。

教学知识体系 篇2

【摘要】随着义务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对教学改革的力度也在增加,对学生的培养由原来的重视成绩向重视能力转换。高中化学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带动学生的学习。本文主要针对高中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探索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构建知识体系;探讨

教育改革不断地推进,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背景,怎样培养全方位的人才是目前教育改革的关键。以往的高中化学教学,侧重点在知识的记忆和背诵,没有注意知识的衔接,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最终影响到所学知识在学习中的应用。这样的情况下对知识体系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构建知识体系将知识联系在一起,可以增加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利用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

一、知识体系定义

知识体系就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将其进行归纳总结,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连接,汇集成网络,从而便于记忆和运用。在高中学习中,学生往往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是杂乱无章的,学生要想较为熟练的运用知识就需要将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发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问题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将较为繁重的高中课业化繁为简,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二、构建知识的重要意义

1.提高知识运用能力的需要。学生在进行高中化学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点较为零碎,在高中学习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如何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建立相互之间的联系,从而对知识构架进行整体的掌握,是教学中的重要问题。通过构建知识体系,学生掌握知识的准确度会大幅的提高,使得学生在理解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不断加强。只有知识体系的建立才能提高运用能力,如果知识的掌握较为松散就会造成知识的掌握出现断层,在考试中遇到问题不知如何解决,从而导致考试成绩的不理想。

2.应对高考的改革的需要。现如今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高考题目的设置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推理题目和逻辑思维题目不断增加。这些改变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掌握,同时也对学生的应用能力提出了要求。这些高考试题设置的变化,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应试,在考试的过程中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如果学生形成了系统的知识体系,对知识进行综合的掌握,就能够另辟蹊径,寻找出更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来讲,现阶段国家大型考试中,解题的思路不止一种,如何利用最短的时间解决问题就成为了学生竞争的关键,知识体系的构建可以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3.应对实验课程的需要。实验是化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考试的必备内容。化学实验中一些问题的设置,更加要求对知识点进行衔接,不仅要对化学试验中的各项注意事项进行掌握,同时还要对试验中的各项要素进行掌握,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实验题目的正确性。试验中的知识点较为零碎,难以记忆,建立了系统的知识体系,可以加强学生对实验的认识,也可以做到对知识了然于心,考试时应对自如、有的放矢。同时,化学试验中不仅仅包括化学知识的设置,对物理知识和其他知识也同样涉及,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加要求学生掌握整体的知识结构,实现各学科之间的融汇贯通。

三、构建知识体系的建议

1.教学从整体入手。教师在进行教学安排的过程中,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从全局入手进行教学安排,先将全局的知识体系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对高中化学的构成有一个整体的布局,包括化学中常用的基本元素、基本理论和基本的知识点、化学实验以及化学推理计算等五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框架知识介绍完成后,在体统的对细小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使得学生对高中的化学体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重视知识细节的相互联系。在进行整体知识框架建立的过程中,对知识框架中的细节也要进行关注。因为框架的构成主要是大概的知识点,但是细节方面还有存在一定的欠缺,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充实知识框架。对细节的补充,要采用一定的方法,顺应知识框架体系的构成进行知识点的补充,在框架的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详细的归纳总结,这样才能与知识的整体布局相适应,扩充学生的整体知识体系构成。3.将整体和细节进行整合。在通过对知识框架的构建和知识细节的补充进行合理规划以后,要将其进行融汇贯通。将理论知识、化学元素和化学计算进行点、线、面的整体联系,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最大限度的理解应用。通过对知识的整合,可以及时的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薄弱点,及时的查缺补漏,然后进行重点的学习辅导。这样的方式,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抽出时间进行其他课程的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总之,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化学教学的方式正在逐步调整,对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作用也有了深刻的认识。但是知识体系的建立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形成的,需要教师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通过构建知识体系,将高中化学中较为松散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归纳,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的创新,在满足日常教学需求的前提下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重视起来,促进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玉松.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选择与知识体系构建探讨[J].大观周刊,.

教学知识体系 篇3

一、明确学科能力要求,做到细化与落实

高一教师要注意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挖掘内在联系,让学生了解初、高中数学在知识、学法、思维方式、能力要求等方面的差异,同时应在学习内容、方法和方式上适当进行衔接性补充,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教学注重基本知识、技能、方法的掌握,面向全体学生,体会教材循序渐进的编写意图。要改善教与学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改变传统的讲授、机械训练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注重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发展学生的创新和应用意识,提高数学探究、建模和交流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对部分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比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可放在高一开始教学时进行。

在高一的基础上,高二要认真把握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学大纲,深刻理解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明确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难度,有意识地讲解和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进行课堂积极学、课下自学、练习自纠、自我监督的好习惯,使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要抓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经过一年的高中学习,学生的个体差异较为突出,因此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地制订教学计划,防止学生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高三是整个高中阶段最关键的一年,它是在前两年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复习的一年,如何很好地把前两年所学知识再巩固和再补充,关系到每位学子能否顺利走进大学的校门。教师要研究考试大纲,关注高考对新增内容“简易逻辑”“平面向量”“导数”“概率统计”等考查要求。明确重点、热点的问题,如试卷经常考的六个解答题:三角、向量、概率、立几题,数列、导数、解析几何。对函数与导数综合题,要求学生多练、勤练,并在每次练习后进行有效的纠错和解题方法的总结。要关注基础、掌握解题的通性通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二、明确学科知识体系内容,构建学科知识体系

“要学会把一本课本读薄,更要学会把一本课本读厚”,这是许多教师经常说的话。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首先要熟悉课本知识。就是翻开目录,能说出每一章节内容、概念、公式、定理、重要例题以及在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多反思、多总结。

其次,高三可以教会学生自己构建学科知识体系。一轮中,可以按章节进行串联,二轮中,可按专题串联,贯穿整个复习过程中,做过的题型可进行串联。“闻过则喜”,做错的题对学生来说比做对了更有益处。做错题,一定要弄明白哪里错了,原因是什么,不要每次只简单地写上“马虎”“公式没记清”等词句。

三、如何突破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困惑与瓶颈

随着初中课改的实施,初高中知识出现断层、不衔接等问题,导致高中教学难推进。现在提倡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数学学习的方式,但需要有充分的时间保证。而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少。教学时间不足,就不能给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活动提供保证。此外高考的激烈竞争,导致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些“战略”性调整,赶教学进度,提前结束新课,争取复习时间,没有顾及学生的接收水平。这样就达不到高中数学教学重在培养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数学知识运用能力等方面。

从知识体系谈免疫教学思维 篇4

关键词:免疫学,知识体系,教学思维

免疫学是一门新兴的但又发展速度非常迅速的学科, 又是生命科学和医学中的前沿科学, 其发展水平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科学实力及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尽管免疫学与临床疾病关系密切, 但在免疫学的学习过程中, 其理论知识与其它医学课程之间相对独立, 内容抽象, 概念繁多, 多数学生反映学习难度大, 如何有效提高免疫学理论教学质量, 是免疫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本文从免疫学知识体系的结构特点入手, 分析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从而提高免疫学教学质量。

一、免疫学教学现状

目前的教学手段主要以多媒体为主以及利用网络开展的网络教学, 教学方法上采用了如启发式、互动式、PBL (problem-based leaning,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探索。随着对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 又从教学模式, 教学心理角度等方面多方位地进行理论分析,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

二、免疫学知识结构特点

免疫学从结构上主要体现在研究水平和知识框架两个特点。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 是一种看不见, 摸不着的感觉, 虽然生物化学的研究对象也属于此类, 但学生可以很快的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相联系, 在理解运用上有很大的优势。另外, 基础部分的各章节内容, 相对独立, 就如网络中的各个部分, 既使某一章节听不懂, 并不影响下一章节内容的理解, 但在学习免疫应答及后继部分, 如病理免疫, 临床免疫等, 各章节的内部联系才显现出来, 就如网络的各个节点, 彼此联系。

三、免疫学教学思维

1.定位清晰

新知识学习往往是在已有的知识框架基础上不断地扩充知识节点, 通常称之为形象思维。在免疫学的学习中, 要注意知识框架的构建以及与其它医学课程的联系, 进而在知识体系内部建立有机的各章节联系。例如, 抗体本质上是一种蛋白质, 学生学习过蛋白质, 学习抗体时就要有两个基本定位:在哪和有什么作用。抗体属于一种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有在膜上的和体液中的, 主要的作用是结合抗原, 然后诱发不同的途径最终清除抗原。有了这种定位, 学习时就可以把蛋白质和抗体联系在一起, 扩展了原有的框架内容。

2.动态过程

免疫学基础部分的核心是免疫应答, 即机体对异种物质的识别、反应的全过程。各章节的学习过程就是整个免疫应答过程各环节分开学习的过程。因此, 从表面上看各章节毫无连续性, 独自成章, 而教师要从本质上把握免疫应答这条主线, 将各章节串在应答过程之中, 从而使学生逐步建立基本的免疫学知识框架体系。从而在病理免疫、临床免疫等应用部分, 则更容易理解在这条主线的各个环节出现异常的表现。

另外, 还体现在细胞的不同状态上, 从静止期到活化期 (即功能状态) , 则可出现功能状态上的改变。如巨噬细胞以前只是提到具有吞噬功能, 而在免疫学中则区分状态, 吞噬功能主要体现在细胞活化后, 而在静止期的吞噬能力很有限, 主要是抗原加工提呈功能。

3.概念转换

免疫学也存在大量的专业词汇, 概念解释是授课的一个主要内容。为了把握本质, 有必要从另一个角度剖析概念, 另外, 在不同专业会用各自的专业词汇从不同角度研究同一个物质或过程。例如, 在讲解表面标志时, 表面标志本质就是细胞膜表面蛋白质, 生理学侧重讲解细胞膜表面蛋白的离子通道作用, 生化侧重载体物质转运功能, 分子生物学侧重信号转导, 而免疫则侧重细胞的特殊标志与识别。免疫应答是免疫学中的重要概念, 但其本质也是反映了机体与外来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 病原体进入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过程从微生物角度就是感染过程。通过概念转换、分析本质, 加快学生已有知识框架结构的更新。

教无定法, 在形式上注重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固然重要, 作为教师, 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本质与联系, 把握知识体系的框架结构, 剖析知识结构特征,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专业内容, 重视知识的横向及纵向联系, 对于学生来说无异于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陈慰峰.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记第173次香山科学会议[J].上海免疫学, 2002, 22 (2) :73?78.

[2]文艳平, 秦国杰, 侯秀琴.PBL对学生学习兴趣影响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5) :15-18.

[3]黄从刚, 赵云.浅谈多边互动式教学法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3) :104-105.

教学知识体系 篇5

自互联网在中国普及开始,我们就不停地听到这么一句话–“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的确,我们可以通过电脑和手机轻而易举的获得各种知识,但是你有没有觉得“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里,却忍受着知识的饥渴”?

我们习惯在看到认为好的内容时将其收藏,但是收藏的数量总是远远超过阅读的数量。网站越看越多,但是在需要某些资料的时候却无法找到。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这个“知识就是力量”的社会,知识管理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想要不断的提高,知识管理是一个不可逃避的话题。

个人知识管理,PKM,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是一种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能够将个人拥有的资源和信息变成更有价值的知识。通过对个人知识的管理,可以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

从认知角度来分,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通过文件、形象和其他精确的沟通过程来传授的。但是隐性知识就需要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直觉和洞察力去掌握了。由此我们也能发现,两者直接可以互相转化,并且可以循环。

结束了枯燥的概念以后。我们要问了,我现在知识还没多少呢,怎么去管理呢?所以,个人知识体系建立的第一步是大量的积累。其实在日常行生活中大家都有自己的知识学习方法和系统,例如每个人都有人际选妻,通过这个圈子可以学到很多其他途径学不到的东西。

一般来说,知识学习可以粗略分为以下几个途径:

1、学习和培训

没参加工作的学生学习是其主要任务,公司组织的内部培训也是一种学习。就交互设计的学习来说,阅读相关书籍很很好的方法。比如《don’t make me think》、《交互设计之路》 《情感化设计》 《设计心理学》等等。培训来说,现在行业内有很多优秀的组织,比如UCD China 、IxDC 、UPA 等等,都是良好的学习的平台。

2、人际网络

每个人的人际网络都是个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在中午吃饭的时候跟同事聊天,经常会料到工作内容,彼此的交流就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不管现在的专家们怎样的言比称“信息爆炸”,这一切都无法代替在人际交往中学习到的内容。因为在人际关系中能能够学到其他地方学不到的知识—隐形知识,随着结交圈子的提高,可能获取到的知识就更优质。并且在交流中,沟通是双向的,在反复的讨论和沟通中,还能够强化知识的获取。

3、我的媒体

之所以单独拿媒体出来讲,是因为在媒体前面加了一个限定词—“我的”。所谓我的媒体是需要从我的角度出发,比如筛选那些不属于我的。比如每天上下班的路上,无数的地产广告,无数的政治新闻,这些是否属于“我的媒体”这个范畴呢? 每天在路上我用iPad 或者 手机 看书 看我想获得的知识,这是否属于“我的媒体”呢?

至此,资料搜集了很多了,知识学习了很多了,

有没有这样的的感受,看到一个教程很不错,一看,4GB的大小,于是开着电脑下了两天。但是一年过去了,从来没有打开过。

一个分享的内容,保存了,但是三个月过去了,也没看过。微博上看到一条内容,很不错,觉得以后可能会用到,点了收藏,但是要用的时候,只隐约记得有这么回事,但是存放在哪却忘了。

因此,下面要聊下管理的问题,所谓的“建立自己的知识系统架构”。简单的说就是储存自己知识的架构。有系统的知识架构有助于你将手机到的资料有胸的储存起来以方便未来的快速使用。否则并不能达到通过知识管理提高个人工作旋律的目的。

简单的归纳,需要管理的资源无外乎这么几类:

·人际交往

·通讯管理

·时间管理

·网络资源管理

·文件文档管理

就网络资源管理来说,我非常推荐evernote这个软件。首先,他是跨平台的软件,包括MAC PC IOS Andriod 在内,可以同步不同终端的内容。然后,它有一个强大的编辑器,支持图片,视频等复杂的媒体形式。还可以直接录语音和视频。他还是一个强大的to do list 工具。最后,它还支持把内容分享出去。

这里有一个问题,或者是说是一个常见低效的管理现象。如下图:

是不是觉得特别熟悉,很多流程都是我们会遇到的问题。影响最终学习效果的主因正是“以知识的积累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其实最应该注意的就是纠正你的“收集癖”。

最后,根据上文体到这种弊病。应该强调下知识的利用。

掌握知识的唯一目的。为什么在古代,属于社会中的知识分子的书生被称呼为“百无一用是书生”。因为,古代的知识分子学习的知识很少能在生活中所应用。最重要的是,这些人为知识而知识,对学习的目的没有正确的认识。所以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是,知识的唯一目的是,使用它,利用知识创造和帮助我们生活更美好。

而对于知识的掌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我知道”。

我了解这个内容,比如在交互设计上,我知道当“确定”和“取消”按钮放在一起时,应当强化前者。这个阶段一般都是掌握的理论知识,也就是显性知识。

第二阶段是“我会用”。

能将之前学到的知识运用在生产中,从第一个层次到第二个层次就是一个飞跃了。在进行了软件的学习后,按照之前“我知道”的理论,就可以开始做一些简单的绘制工作了。在这个阶段会积累一些经验和教训,也就是隐性知识。

第三阶段是“灵活运用”。

对于知识,不仅会用,而且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的运用,将知识的运用做到游刃有余。只有到了这个节诶段才能说对知识的彻底掌握。

到这里对个人知识体系的建立和管理的介绍就结束了。PKM对每个个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教学知识体系 篇6

一、"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编排体系

二、"氧化还原反应"知识体系的编排思想

1、从物质分类的多样性,顺理成章地提出化学反应分类的多样性,思维起点低,学生容易接受。提出化学反应可以根据物质在转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点,分为四大基本类型,之后提出也可以根据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来进行分类,并由此引入氧化还原反应。

2、从化学反应分类的多样性,到用化合价升降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再到从电子的转移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本质,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然后是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的应用,一步一步,环环相扣,由表及里地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3、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比较抽象,且内容比较多,若同点同时学习,难度太大,所以采用多点多时呈现,重现率的增加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4、部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渗透在元素化合物及有机化合物相關知识的学习中,如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比较,此谓润物细无声。

5、从氧化还原反应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到在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实际应用,再到电化学反应本质的理解,然后是在有机物转化中的运用,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6、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在必修课中有相对完整的呈现,在选修课中又对部分知识更深层次地再次呈现,采用螺旋形编排方式,帮助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三、各分块内容的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及教学策略

1、《化学1》专题一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标题是《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物质的多样性决定了需要对物质进行恰当的分类,分类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依据,由此过渡到化学反应也有很多,也需要进行恰当的分类,根据分类依据的不同,也可以分成不同的化学反应类型。然后复习初中时学生已学过的根据物质在转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点,可以分为四大基本反应类型,此谓温故。之后提出也可以根据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来进行分类,并引入氧化还原反应,此为知新。之后安排三个交流与讨论,来检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教学目标

(1)知道分类可以是多样化的,化学反应的分类也可以多样化。

(2)知道根据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来进行分类,能够判断什么样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3)了解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

教学策略

(1)温故知新。先复习初中内容,给学生一个熟悉的学习情境,请学生罗列熟悉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根据四大反应类型进行分类。进一步分析这些方程式中哪些是化合价有变化的,哪些是化合价没有变化的,由此提出新的分类依据,把化合价有变化的称为氧化还原反应,没有变化的称为非氧化还原反应。然后进行重新分类。

(2)思维冲突。利用"交流与讨论"中的反应Fe2O3+3CO=2Fe+3CO2不属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任何一种,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3)降低难度。因为学生才刚接触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是新的,又因为初中科学中没有系统介绍化合价,也给概念的理解带来了难度,所以在选用例题和练习时要选用老面孔,若选用学生不熟悉的化学方程式,不但增加了难度,也会冲淡新理论的重要地位。

(4)画示意图。在交流与讨论时鼓励学生用示意图的形式画出四大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

2、《化学1》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2》专题四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

在那么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中,没再出现专门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的介绍,但在几乎每一块内容中,特别是物质的性质和制法中,都有相关氧化还原反应应用的知识。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无处不在,没有集中介绍,却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此基本理论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并能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指导物质的性质和制法相关知识的学习。

(2)积累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并能对这些氧化剂的氧化性强弱、还原剂的还原性强弱作出判断。

教学策略

(1)复习提高。在每一次重现时,都抓住机会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复习,并在指导性质和制法学习时,加以提高。高重现率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2)归纳整理。因为分布散,所以要鼓励学生及时积累,并在每隔一段时间后进行归纳整理,让学生尽可能地熟悉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整理怎样的物质可作氧化剂或还原剂。

(3)对比研究。把常见的氧化剂或还原剂罗列起来,通过对比等办法,比较它们之间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并研究判断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的依据。

3、《化学2》专题三第一单元、《化学2》专题三第二单元、《有机化学基础》专题四第三单元

教材分析

有机化学中的氧化还原与无机化学中的氧化还原有所区别,特别是"去氢得氧即氧化"、"得氢去氧即还原"在无机化学中运用比较少,所以是对已学氧化还原反应的一个补充。并介绍了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等弱氧化剂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等强氧化剂。

教学目标

认识有机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策略

(1)实验探究。利用实验熟悉酸性高锰酸钾的强氧化性和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的弱氧化性。

(2)归纳整理。完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网络。

初中英语教学知识体系的构建研究 篇7

因此, 我们一定要注重英语教学, 完成新课改的教学目标, 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展开初中英语教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研究, 为学生学习好英语这个科目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英语教学知识体系构建的研究是一项关乎初中生英语学习的重要任务, 英语课堂上给予学生最多帮助、能够很好引领学生学习的老师, 无疑可以使学生实现稳定、持续的进步。在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 要注重教学知识体系的构建, 合理、有效地安排学生英语学习进程和英语课上所要讲解的内容, 让学生打下英语学习坚实的基础。

一、初中英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构建

苏教版英语教材很好地遵循了新课改的要求, 致力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确立和塑造。教师应从教材着手, 整合教材知识点, 将这些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教材的教学之中。比如, 教材目录上有一部分标题分别是“Gettingalongwithothers, Teenage life”这些内容侧重人与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将正确思想灌输给了他们, 从而有利于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除却教材内容, 教师也应该注意在讲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面思考。

二、教学应该从学生的语言技能抓起

学习英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技能, 也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学生的语言技能, 即听说读写的技能。这是学生学习英语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因此, 建构教学知识体系, 应该注重从这四点切入。

教学中应有意识地从多方面多角度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1.学生应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且找到对话的重点, 克服听不懂的生词的障碍, 理解听到的对话的大概意思, 并且能记下自己听到的关键词。

2.学生要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用学到的语法和词汇来进行简单表达, 可以开展最基本的情景对话。

3.学生应能避开生词的困扰, 推断出阅读理解文章的大致意思并且可以总结出篇章的结构和层次划分, 可以读懂常见题材的阅读理解并且得出自己的推断, 能够语音、语调清楚, 没有过多错误地读出整个篇章并且可以理解文章的意思。

4.学生应能进行简单的句子翻译, 写出最常见的几种题材的文章, 完成交代的写作任务并且语法不要出现过多错误。比如进行7A Unit1“Thisisme!”这一课时的教学, 可以先根据教材内容归纳出go, stay, finish, have, work等单词的第三人称单数, 归纳出isgoodat, inaswimmingpool等词组, 让学生进行选择填空, 写进不同的句子里,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写的能力。接着可以让学生进行课本内容对话的练习, 锻炼他们读的能力。可以分组让学生在台下进行分角色对话, 从而达到熟练阅读的要求。在讲解完教材之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 接着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 锻炼他们自由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这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5.学生应掌 握词汇的 重音读法, 比如secondary, swimming, racket, lunchtime, badminton, tennis, breakfast...以及句子的语音语调, 比如:Areyoumy↗master?Yes, I↘am.

三、教学知识体系的构建还应注重学生的语法技能

学生英语的学习还应该注重语法技能。下面是一段流传很广的初中英语语法小结:

宾语从句歌诀

宾语从句三 姊妹, that, if/whether, wh-/how展风采。

展风采有三关, 引导词、语序、时态在把关。

主从时态要一致, 陈述语序永不变。

陈述请你选that, 疑问需用if/whether连。

特殊问句作宾从, 原来问词不用换。

三关过后莫得意, 人称、标点需注意。

留意变脸的if/when, 从句的简化记心间。

这些都需要引入到知识体系中, 让学生充分掌握应该学习的知识和内容。

四、注重学生对文化的了解程度

健康休闲体育教学知识体系的构建 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改革,休闲体育,构建,知识结构

体育教学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当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 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方面的改革措施和改革力度一直影响着一个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方法及手段, 健康休闲体育的兴起是在以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学生对于课程感兴趣为条件下进行的教学改革, 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另外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体育思想得到改善, 使他们知道体育锻炼对于他们健康的重要性。

一、健康休闲体育的含义

健康休闲体育是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提出来的一个新的教育思想, 过去对于学生的体育教学, 都是以教师教授为中心的内容改革, 在经历了学生的选项课教学改革之后, 学生的学习的主导地位得到了确定, 健康休闲体育的教学改革的提出是在选项课的基础上, 基于对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提高考虑而倡导的教学思想。健康体育是为了满足国家教育部所要求的对于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等方面的内容所作出的规定, 而对于休闲体育的提出是针对目前学生对于体育教学过程当中的苦与累所提出来的帮助学生从心里来彻底改善这种对于体育的感受, 从学生对于体育项目的兴趣爱好出发, 帮助学生来喜欢体育活动到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思想和情感的转变, 这种转变过程要求学生改变以往对于体育课程教学的观念, 从体育课程教学对我是一种折磨和摧残到体育课程教学对我来讲是一种促进和提高。这种思想的转变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改变对体育教学的态度和认识。

二、知识内容的构建

对于健康休闲体育教学内容来讲, 和以往教学内容没有太多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更多的是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上的变化, 从过去的教师通过硬性考试的方式来强迫学生学习到现在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享受快乐、体验体育带给自己的快乐和健康。这种积极主动的思想更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改善。从构建的内容来看, 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教师对于休闲体育的理解, 第二部分是教师对于休闲体育的积极行为, 第三部分是学生对于健康休闲体育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程度。所以, 我们在建立和完善了这三方面的内容之后, 对于健康休闲体育体系的构建算了完成了主题工程, 而对于内部知识内容的填充主要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健康的体育行为, 另外一部分是对于体育活动的深刻领会, 使得学生在整个体育教学环节不再认为体育是痛苦的行为。

三、健康休闲体育的发展

健康休闲体育的教学发展模式必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思想, 所以从教师角度出发, 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成为健康休闲体育发展的基础, 这种观念的转变能清晰的使我们看到变化, 所以, 从整个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来看, 健康休闲体育模式的提出必将对学生的体质健康、体育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内容产生直接的影响, 而这种影响是有利于体育教学朝向健康的方向发展的。

四、建议和意见

对于健康休闲体育教学模式的开展和构建, 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历, 就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和意见, 仅供大家参考: (1) 健康休闲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一种思想转变, 所以在整个教学环节, 教师对于学生要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体育的内涵和体育的价值, 而不是一味的去顺从学生的意愿, 那样不但达不到健康休闲的目的, 反而会使整个体育教学过程陷入混乱。 (2) 健康休闲体育并不是说课程教学缺乏强度, 而是说在整个教学中使学生的心情能放松自如的参加体育锻炼活动。 (3) 在考核形式上, 根据我们目前的考核制度,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对于健康休闲体育评定指标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 对于健康休闲体育思想引入是很容易的, 但是具体实施起来确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 各个学校体育教学主管部门和学校教务行政管理部门对于体育考核形式的变化和修订是目前需要每一个体育教师考虑和商讨的问题。只有制订了全面的考核方式和合理的考核制度, 才能保证健康休闲体育的实施畅通无阻, 才能使学生真正意义上懂得体育和爱好体育。

参考文献

[1]戴正龙:“休闲体育及其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实施”,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

[2]程一军:“休闲体育教育:现代大学生的必修课”,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7年。

[3]倪瑞芳:“关于开展学校休闲体育教育的探讨”,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

教学知识体系 篇9

1. 酒店英语教学现状

1.1 酒店英语课程实训条件落后

酒店英语课程毋庸置疑要开设在酒店管理专业,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学中仿真的工作情景也是尤为重要,通过置身于酒店其中让学生深切感受该类型工作的真实情况。在进行酒店英语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加强学生英语口语的交流能力,最为重要的使要通过实际模拟实际酒店情景来进行工作业务上的教学实践,要在行动中教学而不是单靠语言教学。然而传统的教室无法满足这一情景模拟教学需求。由此可见,酒店英语课程实训条件落后成为当务之急需要解决问题之一。

1.2 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生都梦想走入象牙塔。现在大多酒店英语教学存在以下现象:一名英语教师担任多个班级的英语教师,精力分散缺乏教学质量;如今在高校中担任酒店英语教学一职的教师一般是具有大学专业英语学历,然而对于酒店管理仍没有过多的经验和了解,对酒店管理方面的专业性知识还存在很大的匮乏。教师不具备酒店管理专业性的服务意识以及酒店服务常识,大多数教师都是根据课本向学生传达酒店英语,而缺乏了实际上岗操作技能。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快速发展,酒店英语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中,常常将课本上专业的英语知识与酒店管理服务相结合呈现给学生,由此可知英语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知识的储备,并根据社会发展以及学生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英语教学思路和方法,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于英语学科的学习兴趣。

1.3 学生素质影响学习效果

在如今新课改教学理念下,倡导课堂上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的英语成绩的好坏与其自身素质、听课接受能力息息相关。学生的自身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根据本人多年教学经验来看,现在的学生都缺乏对于各类课程的学习动机,一直处于被动状态来接受教师所传授的内容,对于英语学科的学习方法单一,也缺乏与教师、同学合作的精神,这些都影响了英语教学的开展。现代高校在英语教学中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方式,即以教师和课程为中心,学生主体地位被忽视,不能将学校的教学目标与实际相结合。

1.4 酒店英语教材不够系统专业

酒店管理专业一般开设在高职高专中,那么对于高职高专的教育要与本科教育区分开,高职高专市委社会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因此所开设的专业比较社会化,如今市场上关于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丛书种类繁多,其内容层次以及难易程度都参差不齐。一些书籍的作者虽然有很高的英语水平,但对于酒店的实际工作经验依然没有过多的实际经验,因此酒店管理专业的丛书所展现的缺乏其操作性、实用性。

2. 酒店英语教学改革

2.1 完善实训环境,开设情景工作

学生通过在学校的实训课来具体了解酒店管理以及酒店服务的具体技能,这也是提高学生实际工作操作能力最直接的方法。校园内实训环境的完善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学校要建立基本具备全套设施的实训环境,以满足学生在情景演习中真切感受到酒店管理、酒店服务。教师要将所讲授的英语内容更加生动丰富,拓宽学生的视野。实训环境中所提供的酒店服务基本设施、服务流程以及管理细则、人员部门分工等都要最大化接近实际酒店管理、酒店服务。通过这样的实训环境,可以使学生更快的提高酒店英语服务口语交际能力以及深度了解酒店服务。为今后实际上岗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2 提高酒店英语教学的师资力量

为时刻与社会发展向融合,学校应经常将专业酒店英语教师送出去学习,以提高酒店英语教学的师资力量。作为一名优秀的酒店英语教师,不仅要有精湛的英语教学能力,还要有丰富的酒店管理实际工作经验。派送专业教师入驻酒店挂职学习培训,使学校教学与酒店共同发展。将酒店英语教师送出去学习的同时要鼓励教师根据实习所获的经验进行酒店英语教学的教材编辑与更改,以通过多种形式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2.3 以学生为本,师生配合完成

所为教学,顾名思义老师教、学生学,教师在备课时过于重视形式化课程设计,而忽视了课堂上学生的根本需求。一堂有意义的教学课,要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配合完成,同时也是教与学之间的互动过程。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做到切实与学生为本,优化课程设置,调动学生积极性,改变生搬硬套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如今,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以学生为主导,起到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采用多元化手段,使学生全方面素质得到培养。

总结

如今的酒店英语教学问题依然需要广大教师不断的探索、大胆创新和及时总结。在酒店英语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时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师生配合完成教学,达到教学目的。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酒店英语教学教师,及时转变固有的教学观念,不断探索尝试新鲜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兴趣发展,树立正确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傀冬.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218-220.

[2]彭坚玲.小组合作学习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职业与教育,2007,(12):42-44.

教学知识体系 篇1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是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和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从其产生背景、教学内容和设置目的看,旨在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法律素质和爱国主义情操,坚定其社会主义信念和信仰,强化大学生对各种腐朽思想和不良文化的抵御能力。高校和思政教育工作者作为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主阵地和主力军,在贯彻体现这一主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课程设置目的的体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看,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把握知识体系、传授理论知识方面做了大量辛勤工作,在授学生以“知”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在推动学生把知识外化为体现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律观的实际言行方面却不尽如人意,没有正确处理好知与行的辩证关系,导致在“基础”课的实际教学中存在严重的重知轻行、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授轻转化现象,具体表现在教学方式死板填鸭、教学内容僵化单调、考核手段单一落后等方面。使课程设置目的难以有效体现。

从高校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职能来看,其作用是传授知识,推动教育对象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基础课教育工作者向学生传授的“知”的内容具有规定性,教学对象因个体差异等原因,“行”的最终结果具有差异性和不确定性,教育工作者和高校对两者都没有决定权,其作用主要就体现在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和手段,最大限度地使受教育者掌握知识,推动受教育者把知转化为行。对于思政教育工作者和职能部门而言,从某种意义上说,推动学生把所学知识体系转化为外在的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才是高校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中心,才是工作的全部。

2 影响转化的不利因素

2.1 教学方式单一,内容僵化

综合多方面的情况看,目前高校“基础”课教学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境地,比较典型的现象就是学生“专业课认真听,选修课随意听,公共课不想听”。尽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主因,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僵化是最大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无视“基础”课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特点,忽视大学生活泼爱动、思维敏捷的生理心理特点,无视教材内容具有滞后性的特点,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重照本宣科轻解答实际问题,重填鸭式教学轻启发式引导,致使讲课者口干乏味,听课者昏昏欲睡,“言者谆谆,听着藐藐”,授课效果不佳。

2.2 考核方式单一,导向偏颇

当前,基础课的考核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闭卷考试。卷面题型主要是选择、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等几种。这种考核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平时不学习,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不求理解,甚至作弊。二是给出一些题目,让学生自选题目提交一篇论文。这种方式虽然有利于消除考试作弊、死记硬背等顽症,但部分学生平时不学习,考试钻空子,往往是在网上下载文章,随便修改打印交差了事。三是期末考试与平时课堂表现相结合。考试环节完成就意味着课程教学任务的结束,对于老师而言,了解教学质量、克服教学不足成了一句空话;对于学生来说,考试及格意味着万事大吉,至于知识的掌握、转化早已被抛至脑后。从以上三种考核方式看,无论是哪一种,其导向都是重知识掌握,轻素质转化,丧失了考核的导向功能,使课程设置目的的实现成了一句空话。

2.3 转化主体单一,约束乏力

与其它许多课程可以通过一个程序、一次活动或者一项工程等方式就可以准确评价一个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程度不同,基础课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信仰体系的转化具有长期性、隐蔽性等特点,世界观、价值感、人生观和法律素养等具有抽象性,难以借助指标参数物化、量化、具体化,只有经过长期的自律和他律养成,外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实现对一个学生的道德法律修养等综合素质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必须借助众多主体、大量环节、长期跟踪才能完成。而高校的现实情况却是,“基础”课任课教师仅凭书面考试成绩就对一个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做出了评价鉴定,学生所学知识是否外化为良好的法律道德素质却无人问津,一个学生即使品质恶劣,照样可以顺利毕业。这种转化主体单一、约束乏力的局面也极大地削弱了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个人良好法律道德素养的动力。

3 实现转化的途径构想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内因是基础,是根本,外因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发挥作用。我们不难理解,在现今社会,自律就是指自我约束,自觉地遵守党纪国法和社会公德。他律是指社会法律、制度、纪律和社会舆论等方面的约束,外在的准则来约束自己。即自律是自身的固有意识决定的,他律是外在的影响、约束决定的,两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

基于上述理论认识,“基础”课教学中,要实现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的转变转化,培养德智兼备的合格公民,就必须依据内外因原理及自律和他律的辩证关系,利用大学生相对较长的在校时间,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充分利用“教、学、考、评”的每一个环节,建立一个系统、动态、立体的转换体系,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和“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推动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的转化。

3.1 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要从“基础“课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特点及教材内容具有滞后性的实际出发,依据教材精神和课程设置目的,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和报纸等各种媒介,一是要提高实践教学在教学安排中的比例。比如在讲授爱国主义时,可以组织学生收看一些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推荐指导他们阅读一些爱国人物的传记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历史古迹。在教授法律部分的章节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监狱,旁听人民法院的审判,可以请法律工作者到校讲授某一方面的法律知识。二是要根据授课内容,尽可能地开展案例教学,利用案例教学直观、典型、形象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三事要坚决杜绝照本宣科直接给出热点问题官方结论的做法,正确引导学生独立地思考分析问题,提高认识水平。

总之,要以知识的转化为目的,综合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获取知识,自觉树立追求高尚理想的愿望。

3.2 考核环节

考核环节,要根据知和行的对立统一的原理,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性功能,坚持知识和素养导向,坚持理论和实践导向,扩大能够考查学生综合素养及独立思考问题的题型的比例并赋予更高的分数权重,提高实践考核在考核中的比重以激励学生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实践表现。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依据上述原则,建立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两类题库,提高考核的覆盖面和可信度。以实践考核为例,可以参照借鉴心理测试和智商测试的一些好做法,根据本学年计划组织的实践教学的性质分门别类地设置指标用以衡量学生的实践表现,当活动结束后,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评和互评。同时,要根据实践教学经验和国内外研究成果,及时更新修改衡量指标以提高其科学性。尽管心理测试和智商测试的可信度自其出现以来就争议不断,但是,实践表明,其测试模式和参考价值正在得到不同程度的认可,值得借鉴。

3.3 评价环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等具有抽象性和隐蔽性,养成具有长期性。同时,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需要自律和他律的共同作用。因此,为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外化为自身的良好言行,即,将知识体系转化为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高校和“基础“课教育工作者必须摒弃那种考试完毕即万事大吉的思想,而应当利用评价环节继续推动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为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性和转化力度,要扩大推动转化的主体,提高评价结果对学生实际言行的约束力。即改变过去由基础课任课教师一人孤军奋战的局面,将同学、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和宿管及其它与之相关的人员全部纳入评价转化主体,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实际表现逐学期组织评价,将这些评价和课堂表现、”基础“课考核成绩按照一定比例换算成评价成绩,与学生的奖学金评定和顺利毕业与否挂钩,推动大学生通过自律和他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自身法律道德修养。

总之,“基础”课教学从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转化,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我们放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格局多极化带来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认同多元化的背景下认真审视,提高对转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以内外因原理及自律和他律理论为指导,从涉及转化的教学考评等各个环节入手,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从宏观上建立转化体系,从微观上设定衡量指标和细节,推动学生不断把所学知识外化为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亢莹.改进教育主渠道,增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改革与开放,2011(2).

[3]孙国强,刘涛.试析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改革与开放,2011(8).

[4]于红.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略论.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7).

教学知识体系 篇11

关键词:模块化;创新;工程;实践

按照学校“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育人为本、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突出特色、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注重夯实基础,提升能力,我们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了教学改革。在对国内外高校培养方案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构建模块化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具有面向工程的综合实践能力。在教师的创新教育理念、理论知识与实践融合体系、综合实践应用、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多元素集成的教学体系全方位体现创新思维的培养

1.教师创新的观念与行为是教学改革的基础

要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具有创新思维,首先要求教师将创新意识作为自己的行为习惯,以激发学生去创新,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紧跟科技的进步,一边传授知识一边将新的思维和方法渗透给学生。教师要有“让学生会学、会用”的教学思想,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并用知识去改变生活。以生动的实例引领学生去探索,如饺子机、书本打包机、啤酒灌装机的出现,就是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要将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改为学生主动探索式的学习方式,采用案例分析、项目设计等方法,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教学氛围。

2.明确各教学环节内容和联系

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动手实践相辅相成[1],各个教学环节都应体现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思想。进一步规范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开放实验、毕业设计、科技活动等环节的相互关系,明确本专业各环节的教学内容以及如何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实现。如图1所示的多元素集成的教学体系,每门课程的理论学习和课程基本实验是学生知识体系的基础。专业基础课配套的课程设计、针对典型专业课设置的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是理论知识的进一步运用和巩固。开放实验、项目(毕业)设计、学生科技活动(学科竞赛)是知识的综合实践。规划好各个环节之间的层次关系,学生在模块化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达到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培养目标。

图1 多元素集成的教学体系的架构

二、用专业课程模块构建面向工程的实践环境

目前综合性实验、开放性实验主要围绕各个课程展开,学生在掌握本课程基础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但是课程知识之间还有衔接和综合应用的问题,学生应进一步在模块化知识体系中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原有课程体系中,各个课程相对独立,课程实验也仅仅与本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对应。为提升教学效果,优化课程结构,要打破这种课程独立性,明确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培养目标明确的课程群模块。同时,要为课程群开设主题项目的综合实践。德国、美国的一些高校首先提出课程体系分模块的构建方式。以项目形式组织综合实践内容,以主题形式组织教学内容,涉及多个课程及实验,这就是课程模块化思想。在课程体系的各个模块单元中,每个单元都应有自己的教学目标,对所包含的课程还要设立子目标,实现教学内容优化。学生的知识体系经模块化梳理后,更有利于对原理、方法的领会及系统综合应用。

1.模块一课程群——产品设计与制造基础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3门课程的内容具有前后递进关系,讲述产品开发从功能原理分析、确定方案、结构设计到制造工艺的机械基础知识,将这3门课整合为产品设计与制造基础专业模块。注重课程之间内容的关联,同时明确前修课程——制图、力学课程的课程内容,为该模块课程群的讲授打好基础。该课程群的特点是知识点丰富、专业性强、内容各有侧重并共同打造机械基础平台。因此,在原有课程建设基础上,注重各课程知识点的衔接和综合应用,进行课程内容的整理和结构优化,使学生完整、系统地掌握从事机械专业的基本理论。

对模块中各课程的实验、课程设计内容进行改革,让学生能够综合应用设计制造基本知识解决工程问题。图2所示为产品设计与制造基础课程群的框架结构。每门课程设置的实验也具有递进性,从认知分析上升到最终的工程实践,并从横向将3门课程的实践串起来,完成一个具体工程产品的开发。以小型机电产品的设计和关键部件制造贯穿该课程群的实践环节: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实现机械的方案分析,用机构运动简图表达机械的工作原理,分析机械运动特性;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实现对关键部件的强度/刚度分析及结构设计,画出装配图;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中,挑选某些零件,编排工艺文件,实现加工和装配。

图2 产品设计与制造基础课程群框架

2.模块二课程群——建模仿真与性能分析

机械系统的建模仿真与性能分析课程群,包含计算机辅助设计、产品建模与仿真、有限元分析基础和机械优化设计等课程。该课程群的课程是面向机械类专业学生开设的设计类专业课,在后续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工程实践中应用广泛。该课程群教学目标是:学生在本科阶段掌握ProE、ADAMS、ANSYS等大型工程软件的应用,具备使用这些软件进行工程问题的建模、仿真分析计算的能力。图3所示为建模仿真与性能分析课程群的框架结构。针对每门课程设立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各课程相继建立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且,改变传统教学中各门课程各自为政的现象,对各个课程的授课内容重新整合规划,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从建模到分析计算,再从分析到优化的机械设计的整体分析思路。同时,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建立典型案例和项目实践贯穿本课程群中关于建模、有限元分析、优化的知识要点,培养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方法和大型软件进行工程设计的能力。该课程模块还与研究生的计算机辅助工程课程构成知识递进的课程模块层次。

图3 建模仿真与性能分析课程群框架

3.模块三课程群——产品创新与系统化设计

如图4所示,该课程群包含机械系统设计学、机械创新设计、单片机应用技术基础以及综合实践课程,是专业知识的高层次应用。将综合课程设计及综合实验周内容融合在一起,开设综合实践项目,以支持学生对本课程群授课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学生以设计小组形式参与本课程群的综合实践项目,在方案讨论、分工设计制造过程中,领会从系统角度考虑产品设计问题,以及产品创新设计的内涵。结合北京市机械创新大赛,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综合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完成产品的方案设计、结构设计与分析、加工制造及运动控制。

图4 产品创新与系统化设计课程群框架

三、开放式管理机制支撑面向工程实践的教学体系

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起着重要作用[2,3]。建立以项目为导向的多层次实验课程架构(验证性实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各种类型实验在不同课程群中比例不同,各个层次实验相辅相成,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整个知识体系。同时,以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引领,扩展基础实验,提升设计性实验的内容,精心打造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以及工程实践能力。建立导师指导下的课外科技创新设计小组, 围绕机电一体化产品进行创新设计,在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精选创新设计题目,利用创新设计实验室、机电实习中心进行创新设计方案的制作,解决生产实际中的一些问题,并进一步参加各种层次的科技创新项目和比赛。

建立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宽松环境和高效机制,构建开展创新活动的完善管理体系,实现对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管理。开放式管理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将创新设计题目纳入选题范围,并在执行过程中制定规范进行约束管理。将部分专业实验室与学生实践基地联合,设置开放实验项目,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进行创新实践。另外,学校、学院设置资助专项以及鼓励政策,引导教师和学生从事工程实践。

多元素集成的教学体系、面向工程的实践环境、约束有序的管理机制,相得益彰。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活动,都置身于先进制造系统的应用性、创新性的教学环境中。教师转变思想,加强理论知识讲授的有效性,在学生头脑中始终建立创新的概念并使其成为行动的指南。建立多元化教学体系,形成模块化知识体系和全方位实践体系,使学生系统学习理论知识。拓展面向工程的实践环境,构建主题式实践项目,用完整的产品开发过程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约束有序并具有灵活的空间,有效保障了创新实践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朱文博,施小明,钱炜. 基于创新实践教学的卓越工程师教育研究[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4(2):32-35.

[2] 包福存,张海军.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J].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3,31(1):23-25.

[3] 夏怀成,杨春婧,张婷婷等.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全过程阶段式实践教学方法[J]. 教学研究,2013,36(4):1-3.

[资助项目:2014年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项目编号:PXM2014_014224_000088_ 00133093_FCG)、校教改重点项目;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项目编号:BG125YB037)]

[责任编辑:余大品]

图3 建模仿真与性能分析课程群框架

3.模块三课程群——产品创新与系统化设计

如图4所示,该课程群包含机械系统设计学、机械创新设计、单片机应用技术基础以及综合实践课程,是专业知识的高层次应用。将综合课程设计及综合实验周内容融合在一起,开设综合实践项目,以支持学生对本课程群授课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学生以设计小组形式参与本课程群的综合实践项目,在方案讨论、分工设计制造过程中,领会从系统角度考虑产品设计问题,以及产品创新设计的内涵。结合北京市机械创新大赛,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综合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完成产品的方案设计、结构设计与分析、加工制造及运动控制。

图4 产品创新与系统化设计课程群框架

三、开放式管理机制支撑面向工程实践的教学体系

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起着重要作用[2,3]。建立以项目为导向的多层次实验课程架构(验证性实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各种类型实验在不同课程群中比例不同,各个层次实验相辅相成,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整个知识体系。同时,以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引领,扩展基础实验,提升设计性实验的内容,精心打造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以及工程实践能力。建立导师指导下的课外科技创新设计小组, 围绕机电一体化产品进行创新设计,在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精选创新设计题目,利用创新设计实验室、机电实习中心进行创新设计方案的制作,解决生产实际中的一些问题,并进一步参加各种层次的科技创新项目和比赛。

建立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宽松环境和高效机制,构建开展创新活动的完善管理体系,实现对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管理。开放式管理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将创新设计题目纳入选题范围,并在执行过程中制定规范进行约束管理。将部分专业实验室与学生实践基地联合,设置开放实验项目,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进行创新实践。另外,学校、学院设置资助专项以及鼓励政策,引导教师和学生从事工程实践。

多元素集成的教学体系、面向工程的实践环境、约束有序的管理机制,相得益彰。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活动,都置身于先进制造系统的应用性、创新性的教学环境中。教师转变思想,加强理论知识讲授的有效性,在学生头脑中始终建立创新的概念并使其成为行动的指南。建立多元化教学体系,形成模块化知识体系和全方位实践体系,使学生系统学习理论知识。拓展面向工程的实践环境,构建主题式实践项目,用完整的产品开发过程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约束有序并具有灵活的空间,有效保障了创新实践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朱文博,施小明,钱炜. 基于创新实践教学的卓越工程师教育研究[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4(2):32-35.

[2] 包福存,张海军.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J].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3,31(1):23-25.

[3] 夏怀成,杨春婧,张婷婷等.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全过程阶段式实践教学方法[J]. 教学研究,2013,36(4):1-3.

[资助项目:2014年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项目编号:PXM2014_014224_000088_ 00133093_FCG)、校教改重点项目;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项目编号:BG125YB037)]

[责任编辑:余大品]

图3 建模仿真与性能分析课程群框架

3.模块三课程群——产品创新与系统化设计

如图4所示,该课程群包含机械系统设计学、机械创新设计、单片机应用技术基础以及综合实践课程,是专业知识的高层次应用。将综合课程设计及综合实验周内容融合在一起,开设综合实践项目,以支持学生对本课程群授课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学生以设计小组形式参与本课程群的综合实践项目,在方案讨论、分工设计制造过程中,领会从系统角度考虑产品设计问题,以及产品创新设计的内涵。结合北京市机械创新大赛,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综合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完成产品的方案设计、结构设计与分析、加工制造及运动控制。

图4 产品创新与系统化设计课程群框架

三、开放式管理机制支撑面向工程实践的教学体系

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起着重要作用[2,3]。建立以项目为导向的多层次实验课程架构(验证性实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各种类型实验在不同课程群中比例不同,各个层次实验相辅相成,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整个知识体系。同时,以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引领,扩展基础实验,提升设计性实验的内容,精心打造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以及工程实践能力。建立导师指导下的课外科技创新设计小组, 围绕机电一体化产品进行创新设计,在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精选创新设计题目,利用创新设计实验室、机电实习中心进行创新设计方案的制作,解决生产实际中的一些问题,并进一步参加各种层次的科技创新项目和比赛。

建立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宽松环境和高效机制,构建开展创新活动的完善管理体系,实现对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管理。开放式管理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将创新设计题目纳入选题范围,并在执行过程中制定规范进行约束管理。将部分专业实验室与学生实践基地联合,设置开放实验项目,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进行创新实践。另外,学校、学院设置资助专项以及鼓励政策,引导教师和学生从事工程实践。

多元素集成的教学体系、面向工程的实践环境、约束有序的管理机制,相得益彰。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活动,都置身于先进制造系统的应用性、创新性的教学环境中。教师转变思想,加强理论知识讲授的有效性,在学生头脑中始终建立创新的概念并使其成为行动的指南。建立多元化教学体系,形成模块化知识体系和全方位实践体系,使学生系统学习理论知识。拓展面向工程的实践环境,构建主题式实践项目,用完整的产品开发过程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约束有序并具有灵活的空间,有效保障了创新实践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朱文博,施小明,钱炜. 基于创新实践教学的卓越工程师教育研究[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4(2):32-35.

[2] 包福存,张海军.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J].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3,31(1):23-25.

[3] 夏怀成,杨春婧,张婷婷等.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全过程阶段式实践教学方法[J]. 教学研究,2013,36(4):1-3.

[资助项目:2014年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项目编号:PXM2014_014224_000088_ 00133093_FCG)、校教改重点项目;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项目编号:BG125YB037)]

教学知识体系 篇12

一、什么是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是人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过程中, 将所获取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方式串连起来, 形成了一种联系紧密的体系, 也称为知识网络, 它具有多维性、整体性以及开放性的特点。

二、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意义

学生在构建知识体系时, 会将学习生活中获取的知识点系统地结合起来, 使零散的知识条理化, 使他们更容易掌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在运用时反应也会更快, 准确度也会大大增加。通过构建知识体系, 能够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1]。

如今高考试题也在伴随着新课标的改变悄悄发生着变化, 计算题、推断题等也变得更加抽象和复杂, 对于这些问题, 学生完全没必要按照出题者的意图去做, 因为那样会花费大量的时间, 高考时间相对紧迫, 争取更多的时间就为其他题的解决提供了条件。当学生形成了系统的知识体系以后, 便可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总结, 另辟蹊径, 寻求解决问题更简单的办法。

对实验的考查也是每年高考考试中必备的内容。不仅涉及物质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 还包括化学仪器的正确使用方式, 以及实验的注意事项等。这些知识点往往比较分散, 很难加以记忆, 但若能系统地构建起知识体系, 解决这些问题也便变得轻而易举。通过构建知识系统, 学生对各化学元素的性质有了较深程度的了解, 并对化学实验过程也有了更深的印象。知识了然于胸, 考试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应对自如。

三、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

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探索能力相对不足, 知识体系的构建不能仅仅依靠学生自己, 更大层面上还是需要教师来辅助完成。要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全局入手, 认识整体

全局入手主要体现在高考前的总复习上。在总复习时, 首先应该让学生对整个高中化学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包括基本理论, 元素以及各化合物的性质、特点, 有机物知识点, 化学实验以及化学推理计算等五部分。在五个大框架构建结束后就要对每个框架进行完善, 使学生对整个高中化学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 增强解题能力。

(二) 紧抓局部, 注重细节

首先是基本理论知识的完善。对于该部分的完善可以以化学平衡为主线展开, 化学平衡不仅与电解质溶液有着密切的联系, 还与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等密不可分, 并且都可以通过化学平衡的理论加以解释, 这样便可以通过一条主线实现整个系统的发散和收敛。

对于元素以及化合物部分则可以以元素周期律作为中心, “一表两线”的形式来构建知识体系。所谓“一表”就是指的元素周期表, “两线”则是指的教材中的知识主线以及同一种物质的因果线。“一表”可以很好地将元素以及其相关化合物的性质加以归纳, “两线”则可揭露各化合物内在的联系, 将元素与元素之间、元素与化合物之间、化合物与化合物之间紧密地联系起来, 使之更有条理, 更为科学。

有机化学部分以官能团为中心展开, 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官能团的性质, 通过对比了解有机化学的规律, 将两者进行结合, 完成各类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形成一套详尽的有机化学知识体系。

对于化学实验部分知识体系的构建则是以化学药品的选用以及仪器的装配为基础的。若想将高中化学实验搞懂, 就必须熟练掌握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技能, 也就是常说的“双基”。对于两者都应做到正确理解, 将各自的知识点进行整合, 并构建出层次分明的知识网络, 以便使用时不会混淆知识点。比如酸碱滴定管的区别, 常见气体的制备方法以及制备所需条件、设备, 各化学物质的储存方式以及注意事项等。

对于化学计算以及推理部分, 则可以以物质的量为中心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必须熟悉物质的量各种单位之间的换算进制, 并对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溶液的浓度、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等有着正确的认识, 并掌握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并懂得如何将气体阿伏伽德罗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的量守衡定律等应用到化学计算中去。

(三) 全体整合, 构建体系

通过上述的总的概括和部分系统的完善之后, 就应该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将基础理论知识、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与化学计算和推导通过点、线、面的连接形成一个整体, 进行联想记忆, 并做到融会贯通, 对各知识点也应努力做到最大限度地理解应用。对于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也应及时查漏补缺, 点对点辅导实现突破。

总之,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 对化学复习阶段的知识体系的构建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它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构成的, 它需要教师的不断尝试、不断创新与不断探索。将凌乱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概括, 并归纳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这同样也需要学生们的自主探索。与此同时, 教师还应加强对于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 以在满足教学需求的同时, 实现学生化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摘要: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如何更快适应新课标要求, 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构建起知识体系成了众多教师关注的课题。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 就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化学,知识体系,引导

参考文献

上一篇:膳食摄入量下一篇:价值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