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教学研究

2024-05-31

语法教学研究(精选12篇)

语法教学研究 篇1

传统的英语教学以语法规则为主线, 大部分教师认为:教英语, 重点就是教语法。借熟练地掌握语法规则来学习英语, 重语法规则的讲解、轻语言交际技能的训练, 培养出来的学生懂语法、会考试, 但往往听不懂、不会说, 于是“哑巴英语”随之而生。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言知识的讲解与传授, 而且随着新课改和新版教材的推行使用, 英语中、高考试卷的基本构成与赋分比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比较突出的就是直接考查语法知识的题目少了, 相应的分值也小得多了。中、高考是个指挥棒, 在英语教学中出现了一种“淡化语法教学”的观点。

随着新版教材的使用, 教材由以往以语法规则为线索的编写方式改为以话题为中心、穿插语法的编写方式, 交际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开始走入英语课堂。听、说、读、写等技能成为英语教学的重点, 语法是否还要教、如何教成为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随着中、高考中直接考查语法结构的试题减少, 不少英语教师产生了淡化语法教学, 甚至抛弃语法教学的想法, 提出了“听说领先, 淡化语法, 侧重阅读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法。一些师生认为, 教授语法和学习语法不够时髦, 是过时了。也有人认为, 语法教学可以取消了。英语语法教学真的可以一点不要了吗?淡化就等于取消了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我认为, 学语言却不讲语法的规则是不现实的, 语言法则存在于语言的实践中, 剔除语法教学的英语教学实际上不存在。事实上, 在英语教学中, 语法揭示了词形变化和遣词造句的规律, 这些语法知识都是不可回避的。因此, 我们有必要澄清, 淡化不等于取消。从某种程度上讲, 考试反而对语法的要求更高了。因为学生只有掌握了坚实的语法基础, 结合语境灵活运用, 才能选出正确选项。语法在语篇衔接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中、高考阅读理解中句式结构趋于复杂, 语法知识在阅读中的重要性又凸现出来, 再看近些年的中、高考完形填空, 句子结构也是越来越复杂, 要求也越来越高, 简单句在减少, 复合句在增加, 考查了学生对语法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现在中学生的听说能力、阅读能力比以前教的学生有较大的提高, 但同时也可以明显感觉到他们的语言结构, 特别在语法方面比以前的学生差多了, 具体表现在他们的写作里面, 很多学生的作文里几乎找不出几个完整和像样的句子来, 让教师批改起来无从下手, 很是头疼,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语法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中还应该有它一定的地位。

我这样说并不是否定“淡化语法教学”的正确性, 也并不是要维护传统英语教学中语法至上, 为掌握语法而掌握语法的做法。既然语法存在于丰富的语言实践中, 那么我们先得有相应的语言实践, 然后才可能感知隐藏其中的语法。丰富的语言实践始终是第一性的东西, 学习语法只不过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语言。过去那种语法至上, 语法压倒一切的做法, 本末倒置, 不能再重演了, 关键是要把握好语法教学的“度”, 真正做到“淡”而有“味”。怎样把握语法教学这个“度”呢?那就是要充分理解新的英语课程标准, 充分理解中、高考考试说明, 明确其中关于语法教学的具体规定, 并在英语教学中把它们统一起来, 做到既符合新的英语课程标准, 又适应备考的需要。

在“淡化语法教学”语境下怎样进行英语语法教学?

一、认真领会《英语课程标准》, 正确理解和把握“淡化”的意思和尺度

本着先语言后语法的原则, 分散难点, 循序渐进。新课标要求教授语法规则的方式是通过让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学习及开展任务型活动的方式去发现、归纳。所以, 在学习语言材料之后, 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总结归纳, 等学生掌握了语法规则之后再用语法规则来指导英语学习。有的教师不切合教材实际, 喜欢将语法集中到一起来讲, 想“一步到位”, 这是不现实的, 从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说, 分散讲效果更好。

二、把握好所授语法知识的难度

比如, 在初中阶段对过去完成时态和过去将来时态、动词不定式作定语和主语的用法, 只要求学生了解就行了, 不必作为重点掌握。

三、把握学科的内在关联性

例如, 汉语和英语作为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 虽有很大的差异性, 但毋庸置疑, 同是语言学科, 也有很多相同点。比如在语音方面, 我们就知道汉语拼音有韵母和声母, 而英语中有元音和辅音;汉语拼音中有单韵母和复韵母, 英语中也有单元音和双元音, 这里面就有一定的对应性。尤其是汉语拼音中的大部分声母和英语中的大部分辅音读音和读法完全一样, 掌握了这些对应规律, 就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母语的优势来学习英语了。语法方面, 两种语言也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在句子构成方面, 我们知道汉语句子有主、谓、宾、定、状、补, 英语中也有这些成分, 而且这些成分在词性构成上几乎是完全一样的。汉语中有主动句和被动句, 英语中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等等,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汉语语法的已知去把握英语语法的未知。

四、帮助学生巧记、巧用语法规则

语法学习有时还是需要背诵的, 尤其是把英语作为foreign language来学习的中国学生。在教学语法过程中我注意总结各种规则的特点以及相同点和不同点, 并从中总结出了一些巧记的方法。

1. 利用顺口溜来记。

比如, 基数词变序数词的变化规则, 总结如下:一二三要牢记, 八去t、九去e、ve要用f替, 要是以y来结尾、把y变ie别客气, 最后再加th。

2. 利用规则的特点来记忆。

比如, 现在分词的构成规则, 我把它先简化成“直接加”“去e加”和“双写加”, 再进一步析解什么是“直接加”“去e加”和“双写加”, 这样学生很快就理解记住并能使用了。

3. 借助各种规则之间的不同点来记忆。

找出各种规则之间的不同点有助于各种规则的记忆与运用。比如, 现在分词构成规则只有三条, 没有“辅音字母加y结尾的, 改y为ie”这一条, 而其他规则里都有这条, 这样记得的东西牢靠, 不易混淆。

五、通过做适量的练习来巩固所学语法知识, 加深对语法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 语法教学是英语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避免盲目性和走极端, 恰当把握好“淡化语法教学”尺度, 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随着新教改的全面推广, 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版教材的推行使用, 在中、高考比较突出的, 就是直接考查语法知识的题目少了, 相应的分值也小得多了。因此在英语教学中, 语法规则的教学一直很有争议, 该不该讲, 怎么讲, 讲到什么程度等等都是大家激烈讨论的问题。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 探讨在新课标下中学英语语法教学的现状、重要性以及有效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新课标,淡化语法,英语语法教学

语法教学研究 篇2

一、什么是偏误

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反映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能力范畴。

天上都是黑云,看起来下雨了,我们快回家吧!快八点了,你起床了。

二、语法偏误的成因

主要有以下几种: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文化因素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学习环境的影响。

什么你要买?

那个天我们没有去公园。

三、常见的语法偏误

常见的语法偏误主要有四种:遗漏、误加、误用和错位。

(一)遗漏(缺失)

是指在词语或句中缺少了某些该用的成分。排队的人很多,厅里面热闹。有一条蛇掉进缸。

即使你们不同意,我要买这本书。

他连最简单的汉字也写不好,复杂的汉字写不好。

二、误加(多余)

是指在不应该使用某一词语或某种句法成分时使用了该词语或成分。

我们班有十五个学生们。我昨天不在了家。他从来一次也没说过谎。

三、误代

误代是指由于从两个或几个形式中选用了不适合于特定语言环境的一个而造成的偏误。我没有够的钱买车。一件衣服被他撕破了。

生活中,谁有干涉别人的资格呢?特别是恋爱,局外人别干涉。

举办奥运会有很多好处,那就是我的看法。

四、错序

是指句中的词语或成分位置不当。下楼两个外国人住。

语法教学研究 篇3

一、教学课题

Book4 Unit3 Grammar——V-ing form used as the object complement, predicative and attribute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V-ing作宾补、表语和定语的用法。

2.能力目标:提高灵活运用V-ing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体验学习语法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区别V-ing form的各种用法并加以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完成六个环节的任务,小组合作完成游戏环节。

五、教学过程

1.Watching the film makes a lot of people excited.

2.A lot of people enjoy watching the film.

3.The actors and the actress are charming.

4.The fascinating film is popular with the audience.

5.Their subtle acting makes the film attracting .

设计说明:用图配文,呈现5个含有V-ing的句子,让学生在情景中复习已学V-ing作主语、宾语的用法(头两句),初步感知V-ing作表语、定语和宾补的用法(后三句),导入新课。

Step2.Exploring

1.My job is teaching English.Teaching English is interesting.

2.His job is acting.His acting is so amusing.

设计说明:通过展示作者自己的照片和憨豆先生的图,呈现V-ing作表语的句子,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小结V-ing form作表语的常用词,如astonishing, amusing等。

1.A swimming man is in a swimming pool.

2.A walking man carries a walking stick.

3.The man swimming in the pool is Tom.

=The man who is swimming in the pool is Tom.

4.The man walking in the picture carries a stick.

=The man who is walking in the picture carries a stick.

设计说明:通过动感的图对比例句中不同的V-ing形式的用法,引导学生区别动名词和现在分词,然后做句型转换练习,使学生发现、比较、领悟V-ing作定语的形式、意义和用法。

Step4.Listening and learning

Listen to a song Love written by John Lennon, focusing on the V-ing form in the lyrics(歌词).Try to fill in the blanks.

Love is feeling, feeling love; Love is wanting to be loved;

Love is reaching, reaching love; Love is asking to be loved;

Love is knowing; Love is living, living love;

Love is needing to be loved.

设计说明:让学生在新鲜而又真实的任务驱动下,保持最佳学习状态,感受在英文歌曲中学习语法的巨大乐趣。

Step5.Experiencing

1.We watch five kids running towards us in the picture.

2.We find the picture cheering.

3.The child has the cat keeping something in mind.

4.We see the child teaching the cat a lesson.

设计说明:选择生动、有趣的图片辅助看图造句,然后让学生体验、小结V-ing作宾补的用法。

Step6.Practising (课本21页中的短文填词练习)

设计说明:精心选出课本中涉及V-ing的练习,引导学生溯本追源,在语篇中运用语法。

六、教学反思

语法教学研究 篇4

关键词:语法化,对外汉语教学,理论语法,教学语法,语法教学

一 引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语法化理论在西方已经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1)。随着该理论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引入,它在我国也几乎成为一门“显学”,研究范围不断扩大。与此相关,在一些学者的倡导下,越来越多的文章开始探讨将语法化理论引入第二语言(外语)教学中。在英语教学中,有学者认为语法化理论有助于解决诸如介词搭配、词义引申和时体系统教学等难题(刘利红等,2008),也有学者讨论语法化与外语教学的接口问题(薛芬,2008)。在对外汉语教学(特别是语法教学)中,也有一些学者主张引入语法化理论解决教学问题,如高顺全(2006,2007)、管春林(2008)、张姜知、杨频萍(2008)等,这反映了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者理论意识越来越强的现实状况,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注入了新的理论元素,自然应当积极探索。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由于人们对语法化理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本质及特点等方面认识存在差异,因此在如何看待语法化理论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价值问题上有一定分歧,应该重视一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比如,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哪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借助语法化的研究成果?无论是词尾“了”还是句尾“了”,都是教学中的难点,靠语法化的成果能否有所进展?知道了汉语介词来源于动词这一事实对于介词教学有何实际意义?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求新固然要提倡,更重要的是需要理性。本文从一些研究实例入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 关于语法化理论

(一)语法化理论的本质

语法化的思想早已有之(2),如西方人早就承认,“语法化”的概念最早是中国人周伯琦在13世纪的《六书正伪》中提出的:“大抵古人制字,皆从事物上起。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西方的葆朴(Bopp)在1816年,洪堡特(Humboldt)在1825年,分别就语法化的有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现代语法化学说的先驱为法国语言学家梅耶(A.Meillet),他在《语法形式的演化》(1912)中首次使用了grammaticalization一词。

1. 历史语言学

语法化的研究本质上属于历史语言学的范畴,主要探讨的是语言演变的过程和规律。沈家煊(1994)谈到:“作为语言研究的一部分,语法化历来属于历史语言学的范畴,直接跟研究语言的演变有关。”也就是说,就研究的基本内容来看,语法化并非一种全新的东西,而是由来已久。那么为什么进入20世纪70年代语言学家又重新重视语法化研究呢?沈家煊(1994)谈了三个方面的原因,并指出重新兴起的语法化研究把重心转移到共时上,试图用语法化来解释共时平面上过去难以解释的现象。但事实上,我们看到的大量的语法化的研究重点仍然是历时的,只是换成了新的标签。我们知道,索绪尔现代语言学思想的提出,是在充分认识到历史语言学的局限的背景下产生的。这自然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今天所进行的“现代语法化”研究究竟和传统的历史语言学有什么不同?更直接一点说,现代语法化理论比传统的历史语言学优越在哪里?或许就在于认知解释方面。

2. 解释性研究

语法化理论从根本上上说是一种解释性理论,重在探讨语言(主要是语法)的演变规律、演变机制和演变动因,这从下列主要研究内容可以看得很清楚:(1)语法化的历时方法和共时方法是否存在矛盾?是否还需要新的方法?(2)语法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还是非连续的过程?(3)语法化在多大程度上是话语语用力量的结果?(4)当概念和形式参与语法化过程时,它们的选择有什么限制?(5)刚产生的语法化什么时候可以辨认出来?(6)语法化是一种单向性现象吗?(7)语言中的什么现象不是语法化的实例?(梁银峰,2008:6)概括上述问题,语法化研究的根本目标是要回答“语言是如何获得语法的”(Bybee2002,转引自胡壮麟,2003)这样一个几乎是终极性的问题。

常有人认为,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实践服务,这话一般来说是不错的,但并非一切理论研究的目的都是为了实践。语法化研究,特别是着眼于共时层面的认知机制的研究,基本上可以说是一种纯粹认识取向的,对于共时表现的规则描述贡献有限。换言之,已有的理论和方法揭示不了的,语法化理论往往也无能为力。比如副词“还”,有学者归纳出十几个义项和用法,并且画出语义地图,但究竟如何建立起这些用法的形义关系,如何刻画彼此间的演化路径?都还是问题。因此,我以为,可以做解释的努力,但要力避强作解释。

(二)语法化理论的历时性

语法化理论虽然是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视角进行研究,但主要是历时的。霍伯尔和特拉格特(2003:2)就说“其中历史视角是主要的,它(指‘语法化’——引者)调查语法形式的来源及其所经历的典型演变步骤”。Matisoff(1991)也指出:“语法化研究的对象决定了它属于语言的历时研究,且被认为是历时语言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转引自王寅、严辰松,2005)

索绪尔之所以在对历史比较语言学有了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现代语言学思想,将共时和历时区分开来,是有其深刻的语言观基础的。他区分历时和共时,并非不清楚语言的历史演化和现实状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是出于将语言学科学化的需要:确立明确的研究对象,划定清晰的研究范围,以利于构建合乎科学要求的体系。语言学也因此进入了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发展阶段。他把“共时语言学”的目的表述为“要确立任何特异共时系统的基本原则,任何语言状态的构成因素”,并说“人们称为‘普通语法’的一切都属于共时态;因为我们只有通过语言的状态才能确立语法管辖范围内的各种关系”。索绪尔(1949:144)还认为:“一般地说,研究静态语言学要比研究历史难得多。演化的事实比较具体,更易于设想。我们在这里观察到的是不难理解的相连续的要素间的关系。要探索一系列变化并非难事,往往甚至是很有趣味的。但是老在价值和同时存在的关系中兜圈子的语言学却会显露出许多更大的困难。”比如我们要描述名词的句法功能,就不能因为“科学”“机械”可以用在状语位置而认为这是名词做状语,因为这样的词的共时状态已经是形容词,而不是名词,换言之,需要确定词的同一性(3)。尽管这些词的功能演化路径是从名词变为形容词,形成共时兼类的状态,但在具体的共时句法环境中,其功能是确定的。再如现代汉语语法共时系统中,“和”“同”“跟”“与”并存,兼属连词和介词,按照索绪尔的观点,它们并存于共时系统中只因为彼此间存在着对立,各有其价值(4)。但是从语言的经济性看,显然是不符合的,何以如此?恐难有很好的解释。

人们在评价语法化研究时,往往会说到它打通了共时和历时的界限,甚至会引用Hopper(1987)的极端观点:“根本没有什么语法,有的只是语法化。”(转引自沈家煊,1994)如此一来,难免又回到索绪尔前时代,语言系统的面目将无法看清。

三 从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的关系看语法化理论的应用

语法学界对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的区分已经有了一定的共识(5)。这种区分既有其学理基础,也有其实际的意义。

(一)作为理论语法的语法化理论旨在“明理”

上面说到,语法化研究的基本取向在解释,主要目标是要探寻语言(主要是语法)演化的规律,对共时状态下的语法表现作出合理的解释,旨在“明理”,因此从目标上看是属于理论语法的性质。例如,有学者认为,空间概念是最基本的概念,表示空间的词语是最基本的,其他词都是从空间词派生的,比如“在”从表空间(她在厨房)到表时间(她在做饭)。而有的学者则认为空间词语不是最原始的,人对自己身体部位的认识才是最基本的。(沈家煊,1994)这两种认识看起来都有道理,都有自己的逻辑,这恰是理论语法的特点:无论是哪种认识,只要自圆其说即可。而对外汉语语法教学需要的是旨在“致用”的教学语法,需要解决共时平面的语言规则、规律和用法问题,并不需要解决语言共时状态何以如此的历时过程问题。学生需要通过对形式与意义相对应的若干规则的掌握,获得实际的语言能力。例如,学生要掌握汉语中表达被动意义的形式——“被”字句,只需要掌握“被”字句的结构规律、语用功能和使用条件等,并不需要知道“被”是怎么从名词“被”到动词“被”,再到介词“被”的演化过程。再如,虽然英语中的定冠词the是从指示代词that演化来的,不定冠词a/an是从数词one演化来的(Bybee,2002,转引自胡壮麟,2003),但人们在学习英语的语法时,并不需要知道冠词的历史,重要的是要知道何时用定冠词,何时用不定冠词,掌握冠词的使用规则即可。如果我们做一个调查,了解非英语专业的英语学习者是否知道定冠词和不定冠词的来源,恐怕多数人未必知道。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冠词的运用,知道其来源未必用得好,不知其来源未必用得差。另如,会说goodbye的人恐怕很少有人知道是从God be with you演化而来。就母语者而言,在获得和运用语言时,通常并非清楚地了解某种形式的来源,而是整体对形义关系的把握。比如任何一个汉语母语者都会恰当使用介词“从”,但对缺乏汉语言文字知识的人,一般不会了解“从”曾经是一个表示跟随意义的动词。再比如一个小学生可以很好地运用“来之不易”,但若问他这个词组是如何构成的,他很可能答不出来。同样,一个儿童在习得英语复合词(如ice-cream等)时,也不会觉察到其中的组成成分。(王寅、严辰松,2005)

以“致用”为目标的教学语法需要最大限度地将共时态的语言构造规则、规律明晰地表述出来。而语言的共时形态是历时发展的结果。尽管一代代语言学家不断探求语言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与规律,也确实有了丰硕的成果,但仍然需要承认,还有很多问题没有答案,某些语法形式究竟是怎样演化来的,研究者今天还不能说清楚。比如汉语中动词后的“上”,意义和用法相当复杂(有教师列出了十几种“上”)。近些年随着语法化理论的兴起,有学者试图用包括图式、隐喻理论在内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上”的演化路径,但迄今未见令人信服的成果。对于这类现象,教学语法的解决之道不是究其演化过程,而是从语境、功能等角度探求使用规律,以学生能够恰当地运用为基本目的。

(二)教学语法对理论语法的选用是有条件的

理论语法无疑是教学语法的基础和源泉,教学语法要从理论语法中不断汲取营养。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的形成和发展来看,正体现了这样一种关系。1958年出版的《汉语教科书》所构建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就是在传统语法的基础上,吸收了习惯语法(6)、结构主义语法等理论语法的研究成果而形成的综合性的体系。比如汉语补语系统的构建,主要就是采用了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对补语的分类和描述。由于这个系统比较好地将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教学语法不应该是僵化不变的,而应当随着理论语法的深入而不断充实和完善。还以补语系统为例。过去几十年中汉语语法学者在补语的研究中取得了不少成果,对汉语动补结构的认识不断深化。教学语法就应该对这些成果加以合理地吸收。我们注意到,有的教材在讲补语时就增加了有关补语语义指向的说明,这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补语无疑是有帮助的。

教学语法对理论语法研究成果的吸收究竟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这是至今未能很好地加以讨论和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本文写作的最初动因。原则上讲,任何理论语法对教学语法都是有价值的。然而事实上,由于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有着“研究取向”的根本不同,不同的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之间就有着或远或近的距离。换言之,不同的理论语法对教学语法具有不同的价值。回顾一下语法理论发展的历史,先后出现过许多大大小小的流派(如结构主义语法、转换生成语法、系统功能语法、“格”语法、配价语法、蒙太古语法、依存语法等等)。但迄今被用于教学语法的仍十分有限,主体仍然是传统语法。我以为并非因为教学语法僵化保守,而是由于教学语法的应用性质决定了其对理论语法选用的严苛。具体来说,只有符合教学语法的本质要求,能够满足对共时平面语言事实规律的揭示和描述要求的理论及其成果,才有可能被加以吸收和应用。而语法化理论正由于其主要着眼于历时演化的探究,在考虑其应用价值时就需要慎重。

四 从教学语法和语法教学角度看语法化理论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问题需要区分两个概念:教学语法和语法教学,前者是内容、实体,后者则是行为、活动或过程。

(一)教学语法的内容须是共时的,是语法的而非词汇的

教学语法主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第二语言(外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根本上是要使学生具备目的语的运用能力,而目的语的现实状态是如何形成的则不是学生关心的,因此也就不应成为教学的内容。以汉语的时体系统为例。作为一个范畴,在现代汉语这个共时平面,客观地存在着一个自成系统的时体范畴。这已经有较多的研究成果为证。从起始体(“起来”“上”“开”),到持续体(“着”),再到接续体(7)(“下去”),最后到完成体(“了”),体现了汉语语法体凸显的特点。这个共时的时体系统即应成为教学语法的基本内容之一。而体标记的来源及演化过程则不应成为教学语法的内容。具体来说,起始体标记“起来”的源词——实义的趋向动词“起来”要和体标记分开,前者是趋向补语,后者是表达起始体意义的助词(亦可视为“标记”)。同样,完成体标记“了”仅作为标记存在于共时的现代汉语体系统中,不能把它和其源词“了(lio)”联在一起,因为无论是语音形式还是语法功能,二者已不具有同一性。高顺全(2006)在讨论了“了”的语法化顺序后提出如下“了1”的语法教学顺序:

可能式结果补语(如“吃不了”)>完成体>减类动词后结果补语>持续体

这种顺序把不同层面的语言成分混在一起,把本已复杂的完成体标记“了”的教学更加复杂化了。要让学生在源词“了(lio)”和体标记“了”之间建立起语义关联,且不论有无可能性,至少是增加了理解的负担。何况“V得/不了”还存在着歧义问题。至于后面的两个用法,学界还存在不同的看法,不宜作为教学语法的内容进入排序。由此我们还认为,语言本身还是存在着共时和历时两个平面,而并非如沈家煊(1994)所言:历时和共时不是语言本身的两个平面,而是语言研究的两个平面,尽管我们也认为,共时的系统是历时的结果,是相对的共时。

主张将语法化研究成果运用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学者从第二语言习得和语法化的认知基础出发,认为在语法项目的选择和排序上要以语法化顺序为依据。就基本的原则来说,从实到虚,从具体到抽象,是符合语言学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基本规律的。因此,说教学语法项目的选择和排序应该参考语法化顺序是有其道理的。事实上,我们看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的实践,也一直是这样做的。比如一定是先教“爬上山”的“上”,再教“爱上她”的“上”。但是,这个应用语法化研究成果的原则不能和更加重要的原则相冲突。首先,教学语法的内容必须是共时层面的,这在前面已经说过;其次,语法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所教的内容一定是语法的而非词汇的。尽管一个时期以来有一种强烈的声音,淡化或者模糊词汇和语法的界限,但笔者坚持认为,二者虽然存在密切的联系,但界限不能模糊。管春林(2008)基于对“所”字语法化的描述,排出“所”的教学顺序:

实词义“所”(如“派出所”)>所以>“所”字结构>“所”+动+者>“所”+介>为+所

按照上述两个原则,这一顺序显然存在问题。暂且不论语法化顺序到底和习得顺序之间是何种关系,仅从教学实际来看,此种安排没有充分的理据。首先,作为语法成分的“所”,尽管来源于名词“所”,但在现代汉语共时系统中,源词“所”只作为构词成分存在于“厕所”“派出所”等词语中,或者演化为量词和一些名词存在搭配关系(如“一所医院”),总体上已经不具有语法意义上的功能,因此可以说和语法没有关系了;其次,处在一个虚化阶段的“所”演化出“所以”这个表果连词,它在共时平面上的作用和助词“所”也是不同的,更多的是词汇作用,而非结构作用,不具有排序的关联性。事实上,以笔者的体会,这样的安排非但无益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反倒会使问题复杂化,造成学生的困惑。合理的安排应该是,非语法的交给词典或学生自己,“派出所”和“所以”,学生没有任何困难,与助词“所”相关的结构放在中高级阶段教学。

上面谈到的两个语法化理论的应用实例,如果作为正面的范例,将会产生一系列同样的后果。比如“把”字句中的介词“把”是从动词“把”虚化来的,量词“把”(如“一把米”)也在演化链上。在共时的现代汉语中,不同词性和用法的“把”并存,照前述做法,势必也要给它们排出一个教学顺序来。其他如“要”“想”等都会有同样的问题。我以为,系统的、联系的观念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是十分必要的,但需要充分考虑教学规律、学习规律,一切要以降低学习难度、便于教学操作为原则。要坚持共时性原则,有演化关系的各成分,在共时系统中各归其位,属词汇的归词汇,属语法的归语法。

(二)语法教学中可以适当运用语法化研究成果

总体上说,语法化理论对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不具有很强的适用性,这从上面的两个应用实例中已经清楚地看到了。但这不等于说,语法化研究的成果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就完全没有价值。事实上恰恰相反,如果在语法教学过程中能够处理好一些重要的关系,适当地运用好相关成果,会对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1. 教学阶段与教学策略

在教学语法实施(即语法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有阶段意识,不同的教学阶段,需要有不同的教学策略。在基础阶段,应以具体的语法规则的呈现为主,不应加入解释性的内容。比如在教表示意愿的“要”时,只需要和“想”建立起关联,使学生明白“我要买书”大体即是“我想买书”的意思(还有细微差别),否定的时候只能是“我不想买书”而不能是“我不要买书”。至于此用法之“要”和一般及物动词“要”(如“要饭”“要钱”)的演化关系,不应也不能涉及,以免造成困扰。后者是词汇教学要管的,前者才是语法教学要解决的。那么是否到了中高级阶段就可以加进解释性内容了呢?这还要看是在哪种课程中,如果是技能型课程(如中级汉语、高级汉语),仍然尽量不要“讲知识”,要让学生在自然的语言能力获得过程中体会语言项目间的关联,即使体会不到,也不影响学生能力的获得和发展。解释性的内容主要应该用来解决学生的问题。教学中难免会有喜欢刨根问底的学生,或许会问“‘把着门’的‘把’和‘把门打开’的‘把’有什么关系”一类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下予以解答。这已经不是培养语言能力的问题了,而是解决知识性的问题了。如果对象是汉语言专业的学历生,又是以知识讲授为主的课程,则可以把语言演化的有关知识教授给学生。

2. 教师知识与教学设计

语法教学的主体是教师。教学语法的内容虽然不能是历时的,但不等于在语法教学过程中完全排斥历时的“知识”。作为教师,自然应当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各种语言理论,尽可能多地了解语言规律和语言演变规律,甚至努力要在头脑中建立起所教语言的“历史库”,但这不等于要把这一切的知识都直接用于教学中。第二语言教学的根本目标是语言能力的获得,而不是知识的获得。因此,教师需要做的是把所拥有的知识转化为可以并且应当在教学中实施的教学语法。以笔者为例。在进行结果补语教学的时候,我有意识地将汉语语法史关于动结式形成过程的“知识”转化成一种教学设计。这个知识是,含有动结式的句子实际上是由两个表述经过“压缩”而形成的。例如“洗干净衣服”包含“洗衣服”和“衣服干净”这两个表述。于是,我在讲练环节就把这个“知识”设计成易于理解的方案,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动结式的基本结构和语义,而教学过程中不出现任何对“知识”的讲述。据说有的对外汉语教师,学科背景是汉语史,对“着”的演化路径很清楚,将这些知识巧妙地设计成教学方案,效果也很好。这说明,无论是语法化理论还是其他任何的语言理论,都有可能对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产生积极作用。本文要强调的是,在对待各种理论语法及其成果问题上,要力避直接照搬到教学语法和语法教学中来,需要按照上面谈到的原则进行选择和转化。

五 结语

概括前文的论述,我们的主要观点是:第一,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内容———教学语法的基本属性是共时层面的语法,是唯一具有“现实性”(索绪尔语)的语法,历时的要素发展不能成为教学语法的内容,比如不能因为现代汉语中的助词“所”是从上古名词“所”发展来的,就在语法教学中把二者关联起来,甚至还要做出所谓语法排序;第二,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引入新的语言理论,基本的原则应当是充分依据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的基本特点和基本规律,科学处理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的关系,力避用理论语法代替教学语法;第三,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引入语法化研究成果,要区分两个作用层次,即是作用于教师还是作用于学生,其主要的作用对象是教师而非学生。

语法教学研究 篇5

《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是1956年公布的新中国第一个中学教学语法系统。1984年公布了根据暂拟系统修订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这两个语法系统是影响中学语法教学乃至大学语法教学比较大的。1.语素

新增内容。语素,以前叫字,也有叫词素的。字,是从文字角度称呼的,虽然很多语素都表现为一个个汉字,但讲语言而以文字的概念命名,那是不科学的;词素,是基于它是一个构词单位,而实际上,很多语素本身就能独立成词。所以,《提要》把这一级语言单位称为语素。为什么要增加这个内容。它是语言中的一级语言单位,是客观存在的,且学习语素,对于理解词的意义、辨析同义词等都很有帮助。

《暂拟系统》没有提到语素,只在简述中提到“一个有意义的成分”(讲单纯词和合成词时:“只包含一个有意义的成分的词是单纯词,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有意义的成分的词是全成词)”。这样谈不明确,会让人产生疑问,这个“这个有意义的成分”到底是个什么成分?《提要》则明确提出了这一级语言单位,指明它是最小的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是最小的语法单位。这样,就使得教学语法更趋于完整。2.词类

词的分类,《提要》基本上沿用了《暂拟》的分法,在个别问题上略有改动。主要改动有:

①《提要》不再沿用依照“词汇、语法范畴”划分词类的这个抽象的提法,改说:“主要是根据语法功能来分类,同时兼顾词汇意义。”

②有关词的定义不同。《暂拟》:词是最小的、能够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提要》因为增加了语素的内容,不再把词作为最小的语言运用的单位,定义为“词是由语素构成的”。这种定义方法更符合语法的组合的本质,因为语法就是讲语

/ 4

言的组合规则的。

③取消动词和形容词的名物化说法。《暂拟》:动词、形容词在句中处于主语、宾语位置时,失去了动词、形容词的特点或一部分特点,取得了名词的一个特点,这就是动、形的名物化用法。《提要》则把动、形作主语、宾语看作是它们的语法功能之一,而不认为是名物化用法。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谈到词类转变时说:“在一定的条件下,同类的词都能这样用,因而这种用法可以列入这类词的功能之内。”

④有关助词的两点改动。一是“的”“地”的分合问题。《暂拟》分别作为定语、状语、补语的标志。《提要》则提倡将“的”“地”合并,因为过去没有这种区分,并不影响表达和理解;而分写的办法,从小学就练起,还经常出错。而且,从口语表达看,都读DE。合二为一,有助于口语的书面语的统一。二是时态助词改称为动态助词。汉语里表示时间主要用时间词,而“着”“了”“过”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边,表示的是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进展情况,因此,称为动态助词更符合这类词的语法功能。3.短语

《暂拟》称词组。二者是同一个内容,都是词和词的组合,《提要》称短语。这是改变最大的部分,从中可以看出两个体系的不同观念。

①定义。《暂拟》:“实词和实词组织起来,作句子里的一个成分的,叫作词组。”《提要》认为短语是由词组成的,但不只是实词的组合,也包括实和虚的组合(介宾);同时指出,短语不仅可以作句子成分,而且它本身加上一定的语气语调就可以成为句子。这样,不仅扩大了短语的范围,而且更加明确了它的功用。

②分类。《暂》按照词和词的组合关系,把词组分为四种:联合、偏正、动宾和主谓。《提要》主要依据短语的功能进行分类,包括名、动、形,此外又从结构关系分出主谓、介宾、复指和固定短语。

③讲解。《暂》对各类的讲解很简单,《提要》则相当完备,特别是从功能出发分出来的三类短语,讲了其中各种不同的形式,非常完备。

④从总的方面看,《提要》相当重视短语,明确提出在汉语中短语的功能相

/ 4

当重要。为什么说它重要?首先,它是汉语五级语言单位的中间成分,具备各级语言单位组合中的组合方式和组合关系。因此,掌握了短语的组合特点,其他各级语言单位的组合特点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其次,短语是构成句子的基础,大部分短语加上一定的语气语调就可以成为句子,因此,只要掌握了短语,把短语的内部成分分析清楚了,句子成分的分析就很容易了。这也是《提要》对各种功能的短语的内部结构分析得特别详尽的主要原因。4.句子

对句子的认识,《提要》也比《暂》前进了一步,有几个比较大的改变。

①句子的分类。《暂》把单句分为双部句和单部句,单部句又分为无主句和独词句。这是认为句子都是由主语和谓语两部分构成的在句子分类上的反映。《提要》基于短语是构成句子的基础,首先把句子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下边又划分出各种小类,如主谓句又按谓语的结构类型分为动、形、名、主谓等。而且《提要》特别强调非主谓句在口语交际中的重要地位。

②取消了三种合成谓语的提法。能愿合成谓语,趋向合成谓语和判断合成谓语。《提要》不再有这种提法,将这几种格式归结为动词短语中的不同类别。

③取消复指成分。《暂》在特殊的句子成分中列有复指成分,《提要》则从结构关系上考虑,把它归入复指短语。

④取消宾语前置的说法。《暂》在谈到宾语时,除了谈到名词、代词用在动词后边的一种情况外,还谈到两种宾语前置的情况一是名词、代词借助一定的介词(把、连、对)用在动词的前边(把书拿走);一是疑问代词跟一定的副词(都、也、不)配合,放在动词前边(他什么都不知道,他谁也不理)。《提要》不再用宾语前置的提法,而是按照结构来分析句子。如上例。

⑤句子分析。《提要》吸收了层次分析法的长处,也保留了成分分析法的长处,比《暂》更科学。句子中语言单位的组合是有层次的,分析句子应该体现出这个层次性。因此,主张,先把句子分为主语和谓语两部分,进一步再来分析各自的构成,有的也不止一个层次。框式和符号,教学中可用符号,因为省地方,很多句子也不需要作细致的划分。

/ 4

⑥复句不再划分为联合复句、偏正复句两大类。《暂》对复句进行分类时,先把复句分为联、偏,然后再进行内部分类。《提要》取消了两分法,因为有些复句很难放到其中,避免增加不必要的麻烦。5.句群

新增。主要是考虑教学的需要。从中学生作文可以看出,出毛病不限于一句话之内,而往往是在句子与句子之间。

从语法角度说,句子与句子的组合有语法关系,类似于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关系。但是这是新的内容,研究的也不是很深入,所以讲得比较简单。

语法教学研究 篇6

【关键词】高中生;英语写作;语法错误分析

学习英语本身就是一件比较枯燥,且相对困难的事情,所以学生对此出现排斥心理不足为奇。尤其是英语写作,其中出现的语法问题十分常见,但是多年来却不见减少,对此,教师应该对症下药,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和策略,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加强学生的语法实践应用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英语综合实力。

1 高中生英语写作语法错误分析

1.1 主谓关系中人称和数量的不一致性错误

在汉语造句中,谓语动词是完全不受主语的人称和数量的影响的,但是在英语中,主语的人称和数量对谓语动词的形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谓语动词会随着主语的变化而产生变化。所以在英语写作中,很多时候学生会习惯性地使用汉语写作思维,从而忽视谓语动词的形式的变化。

1.2 语态错误

在英语中,动词被动式的使用随处可见,由于学生的汉语思维已经根深蒂固,这使得英语写作倍受影响,学生很多时候都想不起来使用被动语态。在汉语中,被动式的表达方式也经常用到,但是两者大不相同,英语写作中的被动式语态需要借助于be动词和动词的过去分词,在汉语中,需要借助“被”等类似的词语,但是不需要动词改变形式。这就给高中的英语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使得在英语写作中经常出现语态错误。

1.3 时态错误

在高中生进行写作时,经常出现一些时态错误,在英语中时态的种类繁多纷杂,动词的表现形式会随着时态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但是在汉语中并没有所谓的时态,伴随着事情发生的时间的不同,动词后面会跟随着一些相应的副词来表达时态。对于高中生而言,掌握英语的时态却是相当不容易的,而且即使在学生的大脑中对语法规则有着十分清晰的认识,在表达时态时也经常出现动词形式使用不正确的现象。

1.4 冠词错误

冠词在英语句子中占据着微小却又不失重要性的位置,所以很多高中生在英语写作中经常出现遗忘冠词的现象,还有错误使用的现象。冠词的使用最常出现的现象是多余使用和残缺使用,这就导致英语句子中出现严重错误。在英语写作中,使用不可数名词,绝对不能用冠词直接修饰,其中一些不可数名词在被形容词修饰之后,可以使用冠词。

1.5 代词错误

在英语中,代词的种类很多,有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等等,但是一定要注意人称之间和单复数之间的错误使用。其中最常出现的是关系代词之间的错误使用,还有一些疑问代词和关系代词之间的错误使用等等。在汉语中,所谓人称代词是没有主格、宾格、或者所有格变化的,但是在英文中有,而且必须加强重视,因为其有着十分重要的用途。

1.6 连词错误

在英语中,连词分为两种类型,从属连词和并列连词。在英语写作中,最常出现的错误大致就是but和and这类词之间的错误使用,以及从属连词之间的错误使用,甚至还有从属连词和并列连词之间的相互错误使用现象。

1.7 名词错误

在名词中,经常出现的语法错误就是,单数名词和复数名词之间的转换,主要是因为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使得在英语句子中不可数名词和单数名词使用单数,可数名词使用复数。当然其中还存在一定的特殊形式。所以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单复数名词,保证在使用正确的基础上,动词的形式也准确使用。

1.8 固定搭配错误

所谓的固定搭配,就是和固定的介词短语之间的搭配,以及固定词组之间的搭配,还有使用最多的是特殊动词的搭配和用法。这些用法中经常出现一些错误,主要是因为学生在背诵单词的时候,不注重搭配使用,忽视真正的用法。在汉语学习中,并没有固定搭配,所以很多高中生在英语学习中,经常受到汉语的影响,进行直接翻译,却严重忽略了在英语中那些特殊动词的固定搭配使用。

1.9 非谓语动词错误及情态动词和助动词的使用错误

高中生对非谓语动词的概念并不是十分明了,对于其中的不定式动词、动名词等的用法更是不理解,甚至对句子结构分析的也不准确,经常会出现混淆使用。有的学生不知道在英语句子中谓语动词只能出现一个,如果有另外的动词出现,只能是使用连接词。还有一种情况是其中一个谓语动词出现在从句中。还有以分词的形式,或不定式的形式出现。

情态动词和助动词的错误使用情况比较多,有在情态动词后面使用过去时态的,也有使用单数形式的,还有动名词形式,或者是be动词形式的,等等,有在助动词后面使用动名词形式的,还有使用单数形式的,等等很多种错误使用的形式。

2 高中生英语写作语法教学对策

2.1 培养学生的语法实践应用能力

在英语写作中,语法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影响着一篇文章的质量。所以在学生学习语法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语法的实践应用能力,能够保障学生的写作综合质量的上升。教师在平时授课过程中,在教授学生学习语法知识时,还可以在课堂上积极组织学生利用所学语法知识造句,出现错误时及时纠正,加强巩固,这样以来学生对语法的运用能力就会得到强化。并且,教师可以在课下的时候,加强一些小测验,或者是留一些写作小日记等等,认真帮助学生批改作业,指出其中的语法错误,帮助学生及时改正。在这样的平时训练过程中,学生的语法实践应用能力逐步得到提升,那么在英语写作时语法错误就会大大减少。

2.2 加强学习策略和习惯指导

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强化对学生的语法学习策略指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和行为,这也是英语教学的一大主要目标。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知识的同时,学生会渐渐学会怎样使用语法。语法在英语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所以教师在增强对学生的语法知识的传授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和使用这些语法知识,而其中遇到难点和重点时,要进行反复地加强训练,这样学生在不断的强化训练过程中,就会加强对语法知识的巩固。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采取其他有效的策略,例如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使用语法进行口语对话,这样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语法知识的深刻认识和学习,还能够进一步锻炼口语能力。

nlc202309022008

2.3 正确对待学生的语法错误

在英语学习中出现错误是很常见的,甚至可以将其看作是一种促进进步的表现,教师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教会学生积极面对自己的错误,不但能够提高英语学习成绩,还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在进行英语作文评改时,应该改进评改方法,可以尝试渐进式的写作方式,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写作中去,通过不断地修改和完善,进行写作训练。而且,现在的一些高中英语教师存在着一定的认识错误,在面对学生英语写作中的语法错误时,经常采取明确指出的方式,却不帮助学生积极改正,而学生在看到错误之后,虽然在这篇写作中改正了,但是在下一次的时候,还是会出现相同的错误。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语法错误,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时,要积极评价,督促学生加强对错误的认识,多次训练巩固,进而强化英语语法知识,避免在英语协作中出现相同的问题。

2.4 运用正确的语法教学方法

想要教好语法知识,采取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方法才是关键。目前,高中的一些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还是过于传统,不够新颖,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英语语法学习。因此,教师应该改善教学方法,尝试使用比较法,对比汉语和英语中存在的巨大差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其中的不同,及时地调整学生对英语语法的认识。还有教师还可以结合语境教学,将那些抽象的英语语法知识转化成形象化的语法形态,使学生在语境中积极地去理解英语语法,以此加强学生对语法知识的深刻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尝试使用任务教学法,将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督促学生完成任务,既能够帮助学生学习语法知识,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

结语:综上所述,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有着一定的困难,所以在英语写作中经常出现错误是无法避免的。虽然教师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可以帮助学生减少错误。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语法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英语写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的了解和分析,进行重点教学,使用良好的、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英语语法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巩固学习语法知识,从而减少在英语写作中的错误。

参考文献

[1]王小丽.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J].新课程(下),2015(09).

[2]卫敏艳.高职学生英语写作常见语法错误探析[J].英语教师,2015(10).

[3]张黎.基于认知规律,优化语法教学[J].内蒙古教育,2015(24).

[4]彭爱芬,付香萍.从中国留学生英语写作中的语法错误角度分析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必要性[J].考试周刊,2015(67).

作者简介

黄礼珠(1972-),女,福建省政和县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福建省政和县第三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高中英语写作。

作者单位

福建省政和第三中学 福建省政和县 353600

语法教学研究 篇7

一、运用视频演示教学, 增强英语语法的趣味

在过去的语法教学中, 只有教师在课堂上讲, 抽象性的概念不仅迷惑住了学生, 也糊涂了老师。随着现代化教育的普及, 多媒体教学已经逐渐走进了各个课堂, 为了增强英语语法的趣味性, 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利用视频演示的方式, 让学生坐在教室里也能够体验到英语使用中的语法趣味。

例如, 在译林版初中英语7A Unit 6 Food and lifestyle这篇小短文中, 用到了多种语法结构。教师可以将该篇短文传输到电脑中, 将其配合动画的形式, 在课堂中进行视频演示, 把整个对话语句展示在学生面前, 教师在这个时候就能够对英语语句进行细致的讲解。当视频中展示到“Let’s have a hamburger.”的时候, 告诉学生这是一个肯定的祈使句, 与此同时也可以举一反三, 常用的还有“Let’s go. / Let’s study.”等, 这样学生就能够明白该语法的知识及应用了;当看到“Hamburgers are not good for us.”和“I don’t like apples.”时, 告诉学生这是否定句“主语+否定词+动词+宾语的结构形式”, 这样就将复杂的语法结构中的主干成分提炼了出来, 学生便能够一目了然地明白其中的含义, 进而增强了英语学习的趣味性。

视频演示的教学方式, 把学生从低头无趣的学变成了昂头挺胸的学, 改变了学生学习的状态, 也改变了英语语法的教学方式。在视频演示教学中, 语法一改过去的枯燥乏味, 有了趣味性, 学生对英语语法也不惧怕了, 英语成绩自然得到了提高。

二、运用情景模拟教学, 体验英语语法的趣味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英语教师虽然作为西方文化的传播者, 但是教学方式依然显得那么地陈旧, 特别是在讲解英语语法的过程中, 教师不善于利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对英语展开教学。因此, 英语教师要能够合时宜地运用情景教学, 体验英语语法的趣味。

例如在初中英语9A Unit 8 Detective stories的文章中, 要想能够让学生真正地学习对话中的语法知识, 首先要能够对文章中的英语进行推敲和理解, 这就需要教师安排一个情景, 让学生身临其中地感受英语语法, 体悟英语语感。“Why are you dressed that, Eddie?What’s a detective?”这两句话都是特殊疑问句, 教师进而可以解释特殊疑问句的标志如what、which、why等这些单词;又如在“A detective is someone who looks for clues to something important.”这是一个复杂的定语从句的句型, 教师要趁着情景的优势把句式讲明白、讲仔细, 在该句中定语从句是“someone who...”是修饰前面的someone, “something important”中important修饰前面的something, 学生在理解定语从句的时候有一定的难度, 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细致地进行解析。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情景感悟性, 从而很难从书本上去理解较为抽象的知识含义, 而情景教学正是弥补了这样的不足, 特别是在初中英语语法的教学过程中, 该作用更加明显。

三、运用合作方式教学, 分享英语语法的趣味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是不尽相同的,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学生, 而不是一组组学生。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改变教学策略, 积极地将学生组织起来, 合作教学, 将英语语法的趣味让学生相互分享, 从而促进英语语法的学习。

例如在译林版初中英语8A Unit 3 A day out中, 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 由学生来讨论出对话中的语法结构特点, “I’m going to exercise.”“That’s good, you need to exercise and keep fit.”等, 这些都是一般陈述句的形式, 首先要能够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对陈述句的语句格式进行概括, 同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 要对学生的不足之处加以修正;“Are you going to climb a hill?”等是一般疑问句的句式, 同样要让学生能全面地分析、理解该句式的特点, 让学生参与其中, 他们也就能够感悟和分享英语语法的趣味性了。

合作的教学方式, 是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重要一步, 在合作过程中学生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而得以互相交流其中的趣味性, 并从自身的角度去体悟英语语法的丰富内涵, 这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进步, 也能够提升学生整体对语法知识的理解。

语法教学研究 篇8

那么, 有没有一些简便易行的办法来改变枯燥的语法讲解, 帮助我们进行英语语法的学习并让我们能够将这些语法知识牢记于心呢?笔者在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 那就是唱英语歌曲, 学英语语法, 希望此法能对一些英语语法学习感到困惑的学生有所裨益。

说到英语语法教学, 首先我们得先来搞清楚语法的定义。《朗文应用语言学词典》对语法的定义是:“对一种语言结构的描述以及像单词、短语这样的单位组合构成句子的方式” (Richards, Platt and Weber, 1985) 。所以, 语法经常被认为是在句子层面对单词的词序给予明确规定的一套规则。

举例来说, 英语中有一个语法规则为“主语+动词+宾语”, 这是一个合乎英语语法的句子结构。如果不去遵循这项规则, “over girl the a stumbled stone”这些单词的组合就不合语法;而“The girl stumbled over a stone”就是正确的合乎语法的句子, 因为它符合了这条规则。当然, 我们还得顺便说明, “The stone stumbled over a girl”这个句子虽合乎语法规则, 但由于其句子意义完全违背常识, 这样这个句子便不可能被人接受。

关于对语法教学的理解和把握, 中山大学王宗炎教授曾这样讲过:“过去几十年以来, 语法流派越来越多, 理论体系不同, 描写方法不同, 不知道应该教哪一种。在英语学者的研究工作与英语教师的实际需要之间产生了一条越来越大的鸿沟。语言教师不太理解语言学者那些语法理论, 语言学者也不太明白语言教师的实际工作和所碰到的具体问题” (王宗炎, 2007) 。于是, 英语教师不仅对语法流派变得越来越茫然, 英语教师甚至对语法教学也常常不感兴趣, 只好凭自己的经验和偶然琢磨出的窍门来进行语法教学。因此, 许多基于语法的课堂教学效果相对较差, 这恐怕是由于“教师把语法作为一个抽象的系统来教, 把语言呈现为孤立的句子, 而不给学习者提供适于语法点的语境。学生要想掌握目标语的语法, 不能靠背规则, 而是要在交流的语境中使用这些语法项目。这便是经验主义教育理论所倡导的‘在使用中学习’或‘通过做来学习’的原则” (林立, 2008) 。

所以, 我们在让学生明白了语法的定义、清楚了一些语法的规则后, 还要在教学中总结出一些别致的办法, 以让学生们的语法学习从枯燥、乏味这种一成不变的讲解方式转变到有趣、放松、有效的教学形式中, 让他们学会并记住更多的语法规则, 从而能更加自如、正确地使用英语。

其实, “长期以来, 人们认为教师在哪一天教了哪个语法点 (如果教得好的话) 会对学生的语法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 (林立, 2008) 。按照以上所述, 语法要教得好就需要有一定的语境让学生能“通过做来学习”, 这里的“做”, 笔者认为最好的形式便是“唱”, 即通过唱英语歌曲来进行有效的英语语法的学习。

培根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 如果我们把握好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听课效率就能得到提高。《基础英语》的编写者埃克斯利也曾提到:凡是能激发学生喜爱英语学习的方法, 便是教英语的好方法。多年来, 笔者在英语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了英语歌曲辅助语法教学, 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我们知道,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有不少人是从接触英语歌曲开始慢慢喜欢上英语学习的。英文歌曲非常优美, 它不但能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且还能调节课堂的紧张气氛, 可以使教与学在积极主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完成。

优美的歌曲让人“爱不释口”, 若采用灵活的方式将唱歌与语法知识整合, 便可以做到既加深学生对语法结构的认识, 又拓宽学生的思维, 歌曲便自然成为英语语法课上一种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 以下笔者仅略举例子以作简要呈现。

在Sad Movie这首经典歌曲中, Sad movies always make me cry这一句在“数”上要求“主谓一致”;且动词make有“宾语补足语”且为动词的话, 其动词不定式的符号to必须省略”。Big Big World这首歌的And I do do feel that I do do will miss you much 中, do已没有“做”的实义, 它位于实义动词feel (甚至延伸到助动词will) 的前面, 表示对实义动词“强调语气”的。动词的非谓语形式的使用在美国著名歌手理查德.马克斯Richard·Marx演唱的Right·Here·Waiting for you这首歌中的最后一句I will be right·here·waiting for you便是很好的学习“伴随状语”的例子。其中will be right·here是句子的谓语部分, 而waiting for you这个现在分词短语则是修饰谓语的伴随状语。布莱恩.亚当斯Bryan·Adams演唱的Here·I·Am, 学生便能认识什么是“倒装句”。在Jingle·bells这首经典英语儿歌中, 主要语法有“感叹句”的使用What fun it is to ride in a one horse open sleigh、分词的用法 (dashing through the snow, laughing all the way) 等。

学生难以掌握的一个语法知识之一恐怕要数“虚拟语气”了。在对学生讲解由if引导的非真实条件句时, 可以以英文歌曲Sunshine on My Shoulders为例。如“If I had a wish that I could wish for you.I’d make a wish for sunshine all the while.”引出虚拟语气即非真实条件句中对现在情况的假定并讲解其用法。这样学生就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会虚拟语气这一较难的语法知识了。

学生难以掌握的另一个语法点是“复合句”。 美国著名歌手理查德.马克斯Richard·Marx演唱的Right·Here·Waiting for you这首歌中的一句歌词是:whatever it takes, or how my heart breaks, ·I·will·be·right·here·waiting·for·you. 学生在欣赏理查德颇为沧桑的嗓音的同时, 也能学到whatever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的用法;在Sealed With a Kiss 这首歌中, Though we got to say Good-bye for the summer, Darling, I promise you this I will send you all my love这句歌词既有though 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 也有this的同位语I will send you all my love。而在哼唱As·long·as·you·love·me的同时也可以感悟什么是“条件状语从句”。That·is·why·you·go·away又可以说明什么是“表语从句”等等不一而足。

对英语歌曲的语法知识的学习, 除了老师在课堂上要作引导、讲解外, 学生在课后也可自行找出英语歌曲中出现的语法现象, 并且把它标识出来加以理解;未消化理解的也可在课内外与同学、老师们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务必做到要将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选出来让大家加以讨论, 使疑难都能得到解决。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歌曲的选择要注意科学性, 忌滥用。同时还要注意, 最好交叉选择经典歌曲、流行歌曲以及电影插曲等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曲目。有时候也可以征求学生的意见, 或是让他们写下他们想听的歌曲, 这样做是为了得到绝大部分学生对所听歌曲的认可, 同时保证学生对所听歌曲的兴趣。

将英语歌曲和语法知识进行巧妙的融合, 不仅可以学习、复习英语语法知识, 也使原本比较费解的语法知识变得好学、好记。唱英语歌曲就能学好英语语法, 一度枯燥无味的英语语法的学习或复习像这样被放在英语歌曲的歌唱中进行, 教学简便易行, 操作性强;在学习时同学们也比较有积极性, 不至于感到乏味, 主动参与的热情非常饱满, 教学效果也势必会随之提高。

摘要:唱英语歌曲, 学习英语语法, 将这二者进行巧妙的结合, 不仅可以学习、复习英语语法, 也能使较费解的语法知识变得好学、易记, 一度枯燥的英语语法学习放在英语歌曲的歌唱中进行, 这种教学简便易行, 在学习时同学们也很有积极性, 主动参与的热情和教学效果也随之提高。

关键词:英语,歌曲,语法

参考文献

[1]Richards, J.J.Platt, and H.Weber, Longman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London:Lonman, 1985.

[2]王宗炎.王宗炎英语教育自选集[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语法教学研究 篇9

传统语法教学主要以输出式的练习为主,更加重视语言本身的结构和形式。通常会安排各种句型转换练习、替换练习、完成句子,甚至是翻译等练习。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从直观上看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语法的习惯,并且忽视了“语言是在使用中习得”的[9]。本文将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出发,研究高职英语专业语法的教学模式。

2. 系统功能语法介绍

2.1 系统功能语法主要概念

系统功能语法的发起人韩礼德从伦敦学派创始人Firth那里继承了两条基本原则。“第一是‘语言环境’(context of situation),认为语言与典型的社会情境有密切联系,并受其影响。韩礼德进一步发展了‘语言环境’学说,从社会学角度去研究语言,提出语言学中的社会符号学。第二是‘系统’(system)概念,但他重新规定了‘系统’的意义,创造了一套完整的范畴”。[3]韩礼德的系统语言学认为语言是“做事”的一种方式(a form o“doing”),而不是“知识”方式(a form of“knowing”)。韩礼德认为:所谓,“语言”就是讲话人“能做”什么,所谓“言语”就是讲话人“实际做了”什么。[4]

语言只有在涉及交际活动话题和范围的语场,表明交际双方关系、交际意图的语旨及表明交际渠道的语式,这三个要素组成的特定语境帮助下才会被理解,进而内化为使用者的知识或经验。

2.2 系统功能语法与教学的关系

我们会因为对语言学理论的深入了解而对这门语言的描述更加准确。韩礼德的“系统”概念并不认为语言是合乎语法的句子集合或组合关系,而是有意义、有规则的“意义潜势”网络,可以用聚合关系定义。系统功能语言学下的教学理念认为语言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发展其“意义潜势”,根据不同的语境在“潜势”中选择适合某个语境的语言。所以无论在教学内容上或是教学方法上都要既注重学生对语音、写作、语法和词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又注重学生用语言表达意义和用语言做事的交际能力的提高。[2]

3. 高职英语专业英语语法教学情况分析

3.1 高职英语语法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语法作为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一个学生学好英语,把英语灵活地运用到交际中。

研究英语教育方面的学者一致肯定语法教学的重要性。例如,曹旭根据美国社会学家Hymes关于交际能力的观点,即交际能力包括语法性、可行性、适宜性和现实性,指出交际能力必须以语法性,即语法能力为基础。[1]

3.2 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语法现状

结合几年教授英语专业语法的经验,笔者发现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法学习仍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高职生在入校前一般已学过6年或更长时间的英语,具有一定的英语语法知识。并且对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语法要求不是研究性的而是以实用性为主,所以语法在难度和深度上相比大学专业英语语法有一定的差距。在中学时期,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以前不知道的语法,很有成就感,但现在进入高职,发现仍然是学习这些见过的知识点,感觉英语语法学习进入了倒退阶段,这样可能使高职的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语法的学习不重视,并且学习兴趣可能不高。

其次,大部分学生在老师上课时提到语法点时,能很快回想起这个语法的概念,而到自己使用时却缺少语法的敏感度,这说明以前的语法知识并不牢固。

最后,有些在做练习时表现比较好的学生对语法的理解好像只局限于完成语法练习,在实际生活、工作场景中却经常犯低级错误,也就是对语法只停留在形式而非实用角度。

3.3 高职英语专业语法教学现状

经过调查发现,高职英语专业语法教学存在如下问题:首先,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语法教学方法(presentation-based approach)在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中依然普遍存在。[6]这种教学法主要以语言形式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学效果不佳。其次,很多教师一般按照教材讲解语法点、例句分析、学生做题的顺序教授,学生处在被动的位置,而且例句比较孤立,没有上下文,与学生目前的生活及今后的工作联系不大,对学生没有太大吸引力。忽视语法教学的现象也时有出现,这可能是对交际法教学和《高职高专英语基本要求》中交际能力培养目标的误解所致。

4. 高职专业英语独立语法教学模式的探讨

考虑到高职高专英语语法学习及教学的问题,结合系统功能语法的基本概念,笔者认为在教授语法时,特别在高职阶段,不能简单地复习语法结构,对于高职的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语法结构固然重要,但用正确的语言交流更加重要。正如系统功能语法所关注的“语言”不是“知识”,而是讲话人能“做”什么。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在特定的场合运用英语正确的表达,成功地达到交际目的才是最重要的。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法学习既不同于中学时期注重语言形式,又不同于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法要求深入研究语法现象,而应该注重实践,强调与专业特定情境相联系,既帮助学生系统地复习以前的语法形式,又注意意义的统一。所以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高职英语专业独立语法教学的建议。

4.1 语料的选择

只有让学生接触大量的真实的语言材料,才有可能真正地培养一种语法意识,改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式的语法学习方法,在交际使用语言中理解、掌握语法知识,从而使英语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所以教材中最好能提供给学生大量而真实的语篇,不仅要体现相关语法规则,还要通过语篇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度。如果教材中没有编排,就可以安排学生课外从其他的英语书中找到今天所学的相关语法,特别是从与他们的专业有关的英语书中学习。这不仅能巩固所学语法,而且能使学生觉得语法与他们的生活、专业息息相关,提高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

这种通过上下文教授语法的方法将比孤立地对语法进行讲解和操练更加有用。心理学家Ausubel曾经将“意义化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与“死记硬背”(rote learning)作过比较,得出的结论是理解性学习在语言课堂学习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8]所以当语法出现在相应的富有意义的语篇中时,将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4.2 教学方法的选择

传统的语法教学方法是显性的语法教学模式,所谓显性的语法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将语法结构以显性的方式有意识地介绍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的缺点是太注重语言的形式,而忽视了“语言是在使用中习得”,但为什么我们教了几十英语后还是摆脱不了这种教学方法,就是因为这种教学方法有它的可取性,特别是在学习的初期,可帮助学生掌握一门语言的基本结构,通过教师对某种语言结构的提示、解释及以掌握某种形式为目的的操练,起到了一个唤起意识(consciousness raising)[10]、引发注意(attention)的作用[2],而“在学习理论中,注意阶段被视为学习的第一阶段”[10],此外,学生接触到清晰、系统的语法知识,将有助于理解各种复杂的语言现象。所以真正完全不用传统的语法教学方法是不可能的,但不能全用,也就是教学方法不能单一。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言描述方法及有关原理在运用到外语教学与实践中后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如交际法、语篇教学法、情景语言教学法、文化教学法等。要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力求学生用正确的语言形式交流的目的下,使学生巩固所学的语法知识,并逐渐使其系统化,学习使用正确的语音语调、适当的词汇、连句成篇,最终有效地交流。这也符合《语言学词典》对语法的定义:对语言的一般描述,主要是对其组织原则的理论描述,包括音位学、句法学、词汇学和语义学。[5]

4.3 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要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就要实现学习者大脑的“语法内化”(internalization)。所谓语法内化,是指获取“操母语者所具有的对何为符和语法,何为不符合语法的一种直觉”[11];指“获取创造性使用语言的能力,能够在交际场合自发而恰当地回答问题,能够用所学语言进行思维”。[12]

在口语练习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符合高职学生专业的活动,如口头交际任务、演示一段工作流程等方式,使语法教学与学生专业相联系;在听力训练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精听课外材料学习语法,当他们记录听力内容时会发现,自己所学的语法知识灵活地出现在了各种语料里,不同的语境包括:语音、语调、词义及句子结构等都会造成不同的语义;在阅读中学习语法也是提高语法能力的良好途径,教师可以在教完一个章节的语法后,要学生课后阅读一篇文章,找出所学语法点,在第二次课留出时间让学生对还不理解的地方提问,并采用集体讨论和老师讲解的方式解决问题;写作中更能够有效训练语法,写作能使人精确,也包括语法使用上的精确。只有一篇形式和意义完美结合的习作才称得上好的作品。写作对语言的要求严谨,使其成为对语法学习最直接的检验。

综上所述,希望通过在语篇中学习语法,在交际中使用语法,让那些显性的语法知识最终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内化。

参考文献

[1]曹旭.高职英语语法教学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 2008 (18) :146.

[2]戴炜栋.二语语法教学理论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 (3) :599.

[3]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229.

[4]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230.

[5]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110.

[6]王晓萍.高职英语语法教学的不良倾向及其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7 (1) :43.

[7]张德禄, 苗兴伟, 李学宁.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8]Ausubel, D.P.Educational Psychology:A Cognitive View[M].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 on, 1978.

[9]Halliday.MAK, McIntosh A, Strevens P.The Linguistic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Longman, 1964.

[10]Jack C.Richards.Longman Dict ionary of LanguageTeaching&Applied Linguistics[J].Longman, 1998.

[11]Rod Ellis.The Study of Second L anguage Acquisiti 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语法教学研究 篇10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在国家课程改革后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前景仍不容乐观。目前,一线教学一直游离于两种极端(即“以语法为纲,为语法而教语言,以讲代练”和“谈‘法’色变,摈弃语法教学”)之间,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及可操作的模型参考。作为人类认知客观世界与自我反观的符号系统,语言离不开语法,因此英语语法教学不是“是”与“否”的对立,而是“优化”与“提升”的联姻。在语法学习中学生不仅要明白形式(form),即语法结构变化规则,而且要弄清楚该结构在语境中的意义(meaning),更要能够运用(use)(刘道义20102)。

二、早期语法教学概览及发展趋势

(一)早期语法教学概览

语法教学经历了从大起大落到趋于理性的发展史(左焕琪2011),见表1。

表1中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认知法均为“聚焦形式的语法教学(focus on forms)”,此处的语言形式往往是一些具体的、分离的、孤立的、脱离语境的语言结构。Hymes(1972)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说使交际语言教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随之,情景、意念、功能等概念在语言教学中被引入,教学范式的重心移入语义维度,“基于意义的语法教学(focus on meaning)”成为主流;随着人们对语言交际能力的认识不断深化,“关注语用的语法教学(focus on use)”成为热点,它是在前两类语法观基础上的拓展与更新,突出强调语言使用的得体,自然法与交际法集中体现了意义与语用。

(二)语法教学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后,语法教学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语法教学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服务;二是把语法看做一套知识体系(陈述性知识)的静态语法教学逐步被培养学生用语法做事能力(程序性知识)的动态语法教学代替;三是将语法教学内置于语言实践中的隐性教学与单纯进行结构分析的显性语法教学相结合。语法学习不是终极目标,而是实现目标的手段(郑文颖2011)。

三、三维语法理论基本内涵

经历了焦点更迭,语法教学的维度也随之不断扩展,“形式·意义·使用”三维互动关联的语法观成为基本共识。美国学者Larsen-Freeman的“三维语法框架(a threedimensional grammar framework)”便是其中的代表。

在此框架中,语法被视为“形、意、用”三维一体:形式涉及形态句法;意义包括非语境化中词汇及语法意义;使用则考虑人们在特定语境中运用语言达成的意图。Larsen-Freeman(2003)使用了语法能力(grammaring)这一术语,强调语法能力是与听、说、读、写并行的一种能力。语法教学是动态的过程,其目标在于正确、富有意义并恰当地使用语法(Larsen-Freeman 2009)。

四、基于三维语法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

(一)教学模型

三维语法视角下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模型将Larsen-Freeman“三维语法框架”置于高中语法教学情境,由目标语法呈现、去情景意义训练及语境语法综合运用组成,每个维度指向一个具体目标,忽略其中任何一个维度都将降低学生使用目标语法进行交际的能力。

在呈现阶段,教师以多种方式呈现目标语法。这时语法以陈述性知识存在,课堂形式主要为显性模式(可隐性导入)。该阶段是学生把新信息纳入图式形成新命题的过程,提倡师生间的问题互动,即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创设认知矛盾,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上进行思维推理。

在训练阶段,教师通过提供各种语言变式使新认知结构内化。这时陈述性语法知识以命题及命题网络形式储存进入工作记忆,课堂形式仍为显性模式,主要为支架支撑下的控制性机械训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形式及意义构建。

在使用阶段,教师根据目标语法交际功能创设情景,将语法教学与听说读写的活动结合起来,将语法知识的学习与综合技能训练结合起来,让学习者在“用”中体会并内化语法。这时语法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参与交际,成为语言能力的基本组成要素。课堂形式为隐性模式,学生在创设的语境下运用目标语法完成特定任务,通过输出逐步发展语法能力。

(二)教学原则

1. 陈述性知识网络化

该原则主要应用于三维模型中的呈现及训练阶段。陈述性的语法知识在保持期间,认知结构要经过重组,以达到简约与减轻记忆负担的目的。这个过程是认知结构纵向上不断分化,在横向上综合贯通的精细加工过程,其结果是体积越来越小、质量越来越大的知识密集体,具有排列整齐、脉络清晰、联结紧密的特点。此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比较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知识,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改组和重建,最终使陈述性知识网络化。

2. 程序性知识自动化

该原则主要应用于三维模型的使用阶段。在完成陈述性知识网络化后,教师应提供大量情境变式,使语言规则完全支配学生行为,最终达到相对自动化的程度。这时规则就转化为程序性知识。此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设计大量的情境化活动,提供交际平台,让学生通过完成生活中真实的语言任务,最终将目标语法自动化。

(三)活动设计

在实践中,教师要根据不同语法难点设计不同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张瑞瑜2010)。下面选取典型活动阐述各阶段模型运行。

1. 目标语法呈现

1)有意义的导入

(1)“我的故事”

教师以第一人称使用含有大量典型目标语法的语篇讲述亲身经历自然导入,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感知语法结构,例如(1)中各种时态的呈现:

(1)I’m not sure if I ever want to go skiing again.Never have I felt so frustrated trying to have fun!First,I had trouble justgetting on the boots and skis I had rented.One of the boots wouldn’t fit;then I discovered that...

“我的故事”这一方法在不同情境下可转化为“我的陈述(用目标语法阐明观点,表达情感)”以及“我的问题(师生互动问答自然导入目标语法)”两种方法。

(2)图画漫游

以定语从句为例,教师利用插图,引导学生讨论画面内容,自然导入目标语法,如(2)所示:

2)有意义的理解

该阶段是陈述性知识网络化的具体运用,分为找点和构网两个层次。新结构的构建首先要寻找一个同化点(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图式中找到对新语法起到固定作用的点),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将其植入到原语法结构合适的位置上。在找点嵌入的基础上,学生可对新、旧语法进行精细加工,通过对比、类化等方法,围绕关键概念组成网络结构,并通过新信息的不断纳入和分化使其不断完整。例如,动词时态可从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中找到数轴这一同化点,将时态知识同化到一条直线之上。

2. 去情景意义训练

教师应严格控制该阶段的活动过程,要求学生在给定的语言框架中以替换、填空、补全等形式内化特定目标语法。此时语法以陈述性知识存在,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精细加工,实现网络化。

1)信息替换

学生以小组对话形式通过词汇替换训练目标语法,例如,(3)以be doing表将来时:

此项活动还可以改为卡片问答,教师将含有信息的卡片随机分发给学生,学生以手中卡片信息自由组合以对话形式训练目标语法。

2)目标锁定

目标锁定具有一定开放性,学生使用目标语法交际的同时完成语法内化。以强调句型为例,如表4和例(4)所示:

3)连词成句

该项目将句子切割成单词,把枯燥的语法转化成游戏,要求学生连词成句。以倒装句为例:

4)词语接龙

该项目模仿汉语教学中的“词语接龙”,要求学生运用目标语法造句。以动名词为例:

3. 语境语法综合运用

1)信息缺失

信息缺失是目标锁定的拓展,具有信息沟。学生按照信息表中的线索用目标语法完成交际并获取缺失信息(小组活动或个体走动式采访),填写信息卡,陈述采访内容。以情态动词表示猜测为例:

2)信息拼图

该项目提供富含目标语法的语篇,学生通过听读获取信息,使用目标语法陈述观点,将活动延伸为观点表达。该活动无限接近真实生活,学生在表达观点时对方的反馈信息往往是未知的,这就包含了真实生活交际中的意义协商(如话轮转换、理解意义、赞同与否等),观点交流后可以进行任务写作,拉长交际链条。以现在完成时为例,学生完成“Student of the School Year”的信息拼图后,运用现在完成时陈述并协商:

3)解决问题

学生在各种问题情境及目标语法支撑下解决问题,一般以小组讨论形式进行,后续可书面输出,以情态动词表建议为例:

4)角色扮演

该活动要求学生根据给定信息运用目标语法完成不同情境下的角色扮演,以一般过去时为例:

表9角色扮演示例

5)小组写作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领取写作话题,运用目标语法合作完成小组作文并呈现全班,表10中列举出围绕虚拟条件句设置的五个话题:

6)故事接龙

故事接龙是小组写作的升级,要求成员一人一句,强调即席性及情节的连贯。以过去时及过去进行时为例:

7)语言图画

学生以班级活动(每位同学贡献一句)和小组活动(成员讨论形成语篇)形式,运用目标语法描述某一具体人物、事件、场景。为使活动生动有趣,教师可采取图画逐步清晰的方法,图3以动名词为例:

要求学生用动名词运用表11中词汇支架下描述Martin Luther King。

(四)典型案例

下文将选取定语从句说明三维语法视角下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模型在课堂中的运行。

1.目标语法呈现

1)我的陈述

教师模仿“Dictation”作者Ozick(2009)陈述(12)中的文字:

(12)I would like to dedicate my work to my father,for he is always exemplary and inspirational;my uncle,for he believes in my abilities and gave me support;my mother,for she has supported me with love,encouragement all through my life.”

同时教师使用PPT自定义动画功能将斜体英文部分改为“who”将目标语法定语从句导入,此时为目标语法呈现的有意义呈现,因问题超出学生已有语法知识,认知矛盾可以激发学生认知动机。

2)找点

教师从学生已有定语图式中找到固定点,用不同图画内容引出不同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分层讨论图画的形式不断将新信息纳入已有认知结构。

3)构网

在找点基础上,师生互动将新信息以表格形式汇总(如表12所示),使改组后的新认知图式边界清晰、结构稳定。

以上活动为定语从句的有意义理解,重心落在形式上,此时学生在教师帮助下通过“观察—发现—讨论—归纳”完成形式建构,新旧信息间的联系为构建的基础。

2.去情景意义训练

1)认识新朋友

教师呈现包含不同人物的图片,学生运用定语从句输出图画内容:

2)知识竞赛

学生首先用关系代词完成填空,然后进行竞赛,教师也可要求学生分组使用定语从句编写竞赛题后再相互竞猜,题例见(14)和(15):

以上活动为去情境意义训练,重心落在意义上,学生通过模句、填空机械训练强化目标语法的准确性和流利性。

3.语境语法综合运用

1)走近名人家庭

此为信息缺失活动,学生首先使用目标语法通过自由讨论(可在全班范围内进行)采集缺失信息;然后尽可能使用定语从句在课堂上口头输出,课下以名人家庭海报形式完成书面汇报。

2)“谁是我的好朋友”

此活动进一步开放,学生在无任何信息限制的情况下分别使用目标语法提供好友基本信息供大家猜测,猜测者也须使用定语从句进行询问。

以上活动为语境语法综合运用,重心落在使用上,学生使用定语从句完成生活中的语言任务,通过有意义、可理解的语言输出使新认知结构程序化。

五、结语

三维语法视角下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模型是Larsen-Freeman的三维语法框架在高中英语特定情境下的具体应用,兼顾了语法的形、意、用三个维度。在目标语法呈现阶段,师生通过意义协商完成新认知结构的构建;在去情境意义训练阶段,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完成支架支撑下的控制性机械训练;在语境语法综合运用阶段,教师创设各种语境引导学生运用目标语法进行得体交际。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向学生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接触、处理、使用各种情景中的形式-功能关系,使得所学的形式真正成为其中介语行为的一部分,最大限度地缩小语法知识和语法能力之间的差距(牛强、王亚芳2007),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刘炜.2011.语言学与语言教学发展视域下的英语三维语法教学论[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19(4):70-74.

牛强,王亚芳.2007.论将语法知识转化为语法能力的外语学习策略[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1):5-11.

左焕琪.2011.让英语语法教学焕发新时代的青春[M]//何亚男,应晓球.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活动设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张瑞瑜.2010.形义用三维语法模式对中专英语教学的启示[J].海外英语(10):37,50.

郑文颖.2011.NSEFC教材中的英语语法教学[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30(2):140-141.

Hymes,D.1972.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ciolinguistics:selected readings.[C].Harmondsworth:Penguin.

Larsen-Freeman,D.2003.Teaching language:from grammar to grammaring.[M]Boston:Heinle&Heinle.

Larsen-Freeman,D.2009Teaching and testinggrammar[C]//Long,M.&Doughty,C.Thehandbook of language teaching.Malden,MA:Blackwell Publishers:518-542.

语法教学研究 篇11

[关键词] 语法功能性动词;非语法功能性动词;新概念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语法教学。诵读记背、感性接触和原始积累固然重要,但并非学好英语的唯一途径,更非最佳途径。理性认识达不到一定高度,强背就缺乏灵活性。因此比起单调机械的死记硬背,笔者更推崇“有理可求,有规可循”的理性思维,坚持“理论指导实践,规律化解记背”的原则。即使对初级英语,教师也应该积极开展简单的词法和句法教学,把语言规律作为读写记背的同步指导锐器。否则,教师教得焦头烂额,学生背得盲目疲惫,何谈良好效果?对初中英语语法教学进行探索,对“规律引渡记背”原理具体践行时,教师不妨进行一些创新。新的思维火花能以点照面能量辐射,将语法教学、语句积累和篇章读写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因此笔者建议,在初级英语语法教学中,应引入“语法功能性动词”这一独特新概念。这既可以满足实际教学的迫切需求,又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和记忆词法与句法,还可以让语言教学纳入更规范的系统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总会发现:有些动词,既可以在其后面直接加not构成否定式,也可以将其直接提至主语前即句首,构成一般疑问式。但是,现行的英语教材教法未对它们进行科学抽象和系统归纳,更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结果造成语法教学的描述性缺失和概括性困难。现在,笔者对它们进行科学抽象,将此类动词统称为“语法功能性动词”。具体包括“五系”和“五助”动词(“五系”与“五助”是文章提出并倡导的新概念)。“五系”动词是am,is,are,was,were;五助动词包含助动词do系列(do,does,did),助动词have系列(have,has,had),助动词will,would,shall,情态动词如may,must,can,could等绝大部分情态动词。相反,凡不能直接构成否定或一般疑问的动词都是非语法功能性动词。非语法功能性动词包括所有行为动词,“五系”之外的系动词如get,become,look,sound,smell,taste,be等;少数情态动词have to,used to,had better等。其中used to和have to既无直接否定式,也无直接一般疑问式,had better虽有直接否定式但无一般疑问式,故均为非语法功能性动词。且作为复合性情态动词,它们不符合语法功能性动词的属性和条件,因此,所有的英语动词都可以按语法功能划分为两大类:语法功能性动词和非语法功能性动词。

一、运用新概念进行英语语法教学的优势

有了这两种抽象概念的区别和具体分类的不同标准,教师便可获得语法教学的极大便利。在传授新课、讲述语法、解答题目时,教师既可以清晰详细地描述,又能够高度凝炼地概括总结。具体来说运用这一新概念进行英语法教学,教师可以获取以下几点优势。

(一)增加认识与探索动词的新途径

在学习英语动词意义种类和功能类型时,新概念增加了一种科学合理的分类法,使教师和学习者获得了一条认识与探索动词的新道路。英语动词按意义和概念可划分为四种类型:行为动词,系动词,情态动词和助动词。但即使是同一种类的动词,特别是系动词,助动词和情态动词,也是形色不一,功能各异。例如,系动词am,is,are,was,were同时也是助动词五兄弟。它们同其他系动词如get,become,look,smell,sound,taste,feel等比起来,意义和语法功能也大有不同。另外,它们与其母体原形be比起来,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在基本意义、句型结构位置、语法功能等方面,这五兄弟都比较有特色。再如,情态动词四兄弟have to,used to,ought to,had better和其他情态动词的用法根本不同,不能构成否定式或一般疑问式。另外,同一个动词如have,也有不同的意义、用法和语法功能,它有时可以构成否定和一般疑问,有时又不能。与此类似比较纷繁复杂的还有:have系列的have,has,had 和do 系列的do,does,did等。对于这些情况,教师决不能仅仅用“一词多义现象”简单概括和草率解答。于是,有必要引入“语法功能性动词”这一全新概念。相应地,也就有了“非语法功能性动词”的对立概念。有了这两个概念区别,上面一系列问题便可迎刃而解。这种科学合理而又极为必要的分类法,有助于深刻、全面地认识英语动词,有益于迅速掌握其意义、功能和用法。

(二)清晰概述各类句型及其转换

在教授英语句子的语气种类和结构类型,讲解由此而衍生的句型转换课题时,借用此新概念,教师可以很方便地作出概括性简述。肯定句变否定句,需在原句中语法功能性动词后直接加not, 比如:I am an Australian girl.——I am not an Australian girl. 如果原句没有语法功能性动词,则须先借用助动词do系列,然后在do,does或did 后加not,而且在用了助动词does或did之后,否定句中谓语动词不再使用三单式或过去式,而要恢复成原形。如:①she did her homework at home last Saturday.——she didnt do her homework at home last Saturday.②Lucy likes Chinese very much.——Lucy doesnt like Chinese very much.同理,肯定句变一般疑问句,需要将句中的语法功能性动词直接提至句首即主语前面。如:I would like some tea.——Would you like some tea?若原肯定句中没有语法功能性动词,则必须先借用助动词三兄弟之一,将do,did 或does直接放在句首即主语前面,末尾再打问号就可以了。而且,在用了does或did后,一般疑问句中的谓语动词要恢复成原形,不再使用三单式或过去式。如:Anna usually has supper at school from Monday to Thursday.——Does Anna usually have supper at school from Monday to Thursday? Cindy swept the floor yesterday.——Did Cindy sweep the floor yesterday?肯定简略回答一律用Yes+人称代词+相应的语法动能性动词,否定简略回答一律用No+人称代词+相应的语法功能性动词+not,对于陈述句变特殊疑问句,肯定祈使句变否定祈使句,也可以依法行事,并稍稍加以变化和补充。这样教学与总结句型转换,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而又不失分析透彻,老师讲得干脆简洁,学生也学得轻松明白。

(三)精准解析功能复杂的单词

在教授某些功能复杂、意义丰富的单词,解释其语法功能时,教师借用语法功能性动词这一特殊概念,可对它们进行“内科手术式”的挖掘剖析,精准突破各个难点。比如对动词have 系列和do系列,教师可以高屋建瓴地分析它们作助动词和行为动词时的用法。作助动词时,它们无实义,只用来帮助句中主要谓语动词构成否定、一般疑问或完成时态,属语法功能性动词,作行为动词时它们意为“有”“进行”“做”,属非语法功能性动词,不能直接构成否定和一般疑问。对am,is,are,was,were,教师可如此分类诠释:作系动词意为“是,在”,属语法功能性动词,作助动词时无义,帮助谓语主要动词构成进行时、将来时或被动语态,也属语法功能性动词。而其母体be不论作系、助或行为动词,均为非语法功能性动词。在讲often,usually,just,never,also,both,either等的词性、意义和功能位置时,教师可以游刃有余地总结:它们是频率、时间或范围副词,作句子相应的状语,放在语法功能性动词后,非语法功能性动词前。如此,一清二楚,根本无须一条条分析,逐字逐句翻译和解释。

二、对英语教材中动词语法的小结

关于现行英语教材中动词的语法,笔者有以下两点看法,并已运用于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以前笔者在初中时代学英语时,课本中还有“Have you a book?”这样不规范的说法。现在初中英语教材已改为“Do you have a book?”或“Have you got a book?”这将have的语法功能性和非语法功能性这两种意义、概念和用法区分得一清二楚。从这点看,现在的英语教材教法已越来越规范了。但教材中关于系动词的语法有一处仍不够规范合理。动词五兄弟am,is,are,was,were为语法功能性动词,但与之意义关联的另外三个同根系动词be,been,being却为非语法功能性动词,所以绝不能说be+not或将be提至句首。但现今的统编教材中,不论讲主系表,there be句型还是某种时态语态要用到be 时,总是如此总结句型转换:be提到句首构成一般疑问,be+not构成否定句。其实这是一种普遍性的错误说法,应更正为“五系或五助+not”。因为be是不能加not的,如“Dont be late for school!”“There will not be a rain.”“The letter hasnt been seen yet.”试问在这些句子中,be加了not吗?可见,be和五兄弟的意义词性虽相同,但两者的语法功能性质却截然不同。

总之,通过“语法功能性动词”这一独特而全新概念的引入,再加上其他语法知识点的讲授训练,教师们的系列语法教学会变得更清晰简约、更系统单纯,这也会让大部分学生对英语的词法句法、词的意义功能、句子的语气种类和结构类型等都看得一清二楚,因此,学生会学得更明确高效,对知识点也会背得更轻松愉快。可见,有了语法功能性动词和非语法功能性动词的概念区别,学生不仅对动词本身的内涵与外延认识更深刻具体,而且可以学会站在一个新高度,将此束蜡炬正能量辐射到其他知识点上,从而提高其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以上建议星光微微但心血点点,既是个人二十几年教学经验之谈,也是笔者响应同步课改与创新教研中的一种理论探索,旨在抛砖引玉,供教育战线广大同仁分析探讨,望能引起英语老师的共鸣和教育专家的重视。同时笔者期盼,“语法功能性动词”这一特别新概念,及文中相应的理论讲授方式,能写入新一轮初中英语教材教法中,推动语法教学的新发展。

语法教学研究 篇12

主位, 述位概念最早由布拉格学派提出。此后, Halliday所代表的系统功能语法内的一个主要模式——悉尼语法[1]——对上述概念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和修正。主位指信息的出发点, 述位是围绕主位展开的新信息, 说话者选择不同主位作为信息出发点就会产生不同的意义 (Halliday, 1994) 。但Halliday对主位, 述位划分的研究也存在不足, 例如对存在句的主位划分以及谓化主位 (Predicated Theme) 的描述, 就有学者 (Fawcett, 1987;黄国文, 1995;Tompson, 1996) 持不同观点。

系统功能语言学内另一个主要模式——加的夫语法[2], 其创始人Fawcett持有与Halliday为代表的其他功能语言学者完全不同的主位概念。他以语义为中心, 兼顾语义与形式对主位进行了重新的划分与归类, 建立了一个不同于其他功能学者的主位系统。本文试图从宏观角度比较两种模式在主位研究上的不同, 希望能对系统功能语言学内主位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悉尼语法对主位的研究

Halliday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将主位称为心理主语, 以别于传统语法中的语法主语和逻辑主语, “主位应该确认为居于小句首位的那个成分……主位是特定结构配置中的一个成分……在该配置中, 主位是信息的出发点, 是小句产生的基础。” (Halliday, 1994) 根据主位本身结构的复杂程度, 他把主位分为单项主位、复项主位和句项主位三种。

单项主位指的是那些只包括概念成分而不含人际成分和语篇成分的主位, 多由名词词组、副词词组或介词短语充当。复项主位由多种语义成分构成, 总是含有一个表示概念意义的成分, 另外还可能含有表示语篇意义和人际意义的成分, 三者同时出现时, 排列顺序为:语篇^人际^概念。句项主位的表现形式是由小句充当, 小句本身内部又可含有主位-述位结构。

三、加的夫语法对主位的研究

加的夫语法与悉尼语法持有完全不同的主位概念。Fawcett (2003 in preparation) 认为, 一个简单的英语小句有一个或多个不同类型的具有‘主位’地位的成分和其他几个不具有‘主位’地位的成分, 他把不具有主位地位的成分看作是非主位成分。这些非主位成分往往与几个‘经验’意义成分相对应, 将他们标为‘述位’容易让人误认为他们构成单一的更大的成分, 因此Fawcett不采用“述位”这一术语, 所以加的夫语法认为“小句并无‘主位-述位’结构。Fawcett建立了一个不同于其他功能学者的主位系统, 尤其是对强势主位结构较系统全面的论述, 在语言学界引起了不同凡响。

Fawcett归结了8种主位类型:主语主位、标记性参与者角色主位、状语, 称呼语及主要动词延长成分主位化、所指为事件角色主语主位、存在型强势主位、经验型强势主位、评价型强势主位和连接事件型主位。他为每一种主位类型提供了系统网络, 分别从形式, 意义和语篇功能几个方面描述。

四、两者对主位研究的比较

悉尼语法和加的夫语法提出了各自的主位系统, 但两者角度不同。Halliday论文中提到主位系统平行于及物性系统和情态系统独立存在 (Halliday, 1969/72/81) , 而Fawcett (2003) 认为主位系统依赖于其他系统内的选择, 因为只有知道一些成分可以用来充当主位时, 说话者才会选择是否要把该成分主位化。以Fawcett为主语主位和标记性参与者角色主位提供的系统网络为例, 如图所示:

A typical system for Subject Theme and Marked PR Theme (Fawcett, 2003)

主语主位是主语与参与者角色重合, 标记性参与者角色主位是补足语与参者角色重合, 并被置于句首, 加的夫语法对主位的划分涉及到及物性系统中的参与者角色。图中显示加的夫语法为主语主位和标记性参与者角色主位提供的系统网络依赖于及物性系统。因为过程决定了小句及物性意义中参与者角色的数量及类型, 选择主位前首先要从及物性系统中确定哪些参与者角色将呈现在句中, 然后根据主位系统选择哪个角色被主位化。如“Ivy ate the apple.”这一动作过程, 首先从及物性系统中选择参与者角色, 然后由主位系统选择Ivy作主语主位还是the apple作标记性参与者角色主位。

Halliday对主位的界定有两个决定性的标准:一是主位的功能, 即“信息的出发点”;二是主位的位置, 即“小句的首位”但是并不是所有信息的出发点都一定位于小句的首位。当两者相矛盾时, 对主位的划分通常要遵从的是后一个标准, 因为这个标准在实际划分中更容易把握 (王, 程, 2004)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悉尼语法似乎更多注重在形式结构上对主位的划分。Fawcett试图从语义层上重新诠释主位, 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主位研究注入新鲜血液。

五、结语

悉尼语法和加的夫语法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主位系统, 在一定程度上悉尼语法更多注重形式结构上对主位的划分, 而加的夫语法从语义层上重新诠释主位, 将其细分为八种类型, 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主位研究注入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Fawcett, R.P.The semantics of clause and verb for relational processes in English[A].In Halliday, M.A.K.and Fawcett, R.P. (eds.) New Developments in Systemic Linguistics[C].London and New York:Pinter, 1987.

[2]、Fawcett, R.P.The many types of“Theme”in English:Their Syntax, Semantics and Discourse Function[M].London:Equinox, in preparation.

[3]、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of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 [M].London:Arnold.1994.

[4]、Huang, G.W.Enhanced Theme in English[D].Unpublished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Wales, 1995.

[5]、Thompson, 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rnold, 1996./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6]、冯捷蕴, 加的夫语法在中国[A].黄国文, 杨炳钧, 语篇.语言功能.语言教学[C].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2.

[7]、黄国文, 冯捷蕴“加的夫语法”简介[A].黄国文, 杨炳钧, 语篇.语言功能.语言教学[C].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剖宫产产后康复护理下一篇:诱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