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论文

2024-07-03

教学研究论文(通用8篇)

教学研究论文 篇1

成人计算机课程教育培训研究

[摘要]

本文以成人学习特点及工作需求为出发点,就如何开展成人计算机教育培训工作,阐述了应树立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内容、教材、师资安排上应做精心的准备。在教学实施中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搭建教学平台,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培训效果,最终使成人顺利掌握计算机技术,满足工作需要。

[关键字] 成人教育;计算机培训;教育培训研究

计算机技术在当今社会应用越来越广,计算机已成为社会各行业办公必备的一种基本工具,掌握一门计算机应用技术已成为各单位工作人员必备技能。那么如何才能让以前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人员尽快掌握其所需要的计算机技术呢?那就是针对成人特点、工作需求,开展积极的教学准备工作,多手段、多方式实施教学活动,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从而在日常工作中顺利应用计算机,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推动我国信息化进程。现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对成人计算机教育培训要点如下:

一、掌握成人计算机教育特点,确定培训目标

要做好成人教育工作,尤其是计算机相关培训工作,掌握成人教育培训特点尤为重要。通过实践分析,成人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共同特点为:一是计算机应用在其实际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用计算机和相关应用软件办公是其工作所要求的,如财会人员开展电算化应用。二是学习目的明确,成人参加学习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更出色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就决定了成年人的学习活动应该是学以致用、立竿见影的。同时也就决定了他们对实际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和应用感兴趣,对与工作无关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三是教育培训是以解决问题和学习新知识为核心的。了解了以上成人计算机教育特点,将为我们开展教学准备,实施针对性教学,提供保证。

二、依据培训目标,开展多方教学准备工作

基于以上成人学习特点及需求,在为其开展培训前必须做好各种充分的准备工作,1

具体如下:

(一)在教学目标上,应突出解决问题,强化应用。

成年人学习计算机应该是学以致用,用计算机解决自己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具体问题。例如,单位领导层应掌握各种政务网站的使用,随时获得有用信息;办公人员应掌握打字、常用办公编辑软件、网络基础知识;财务人员应掌握电算化软件、报表制作软件的知识,以上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学习得以解决,这就是我们开展教学要完成的目标之一。另一目标是强化应用。因为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计算机并非他们的专业,也不是他们的理论课程,而是一种工具,是一种实用的技能,就如掌握汽车驾驶技能一样,掌握与工作相关计算机应用是做好工作的一项基本技能,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应用上,努力让学员掌握计算机技术在其工作中的应用,尤其要突出操作能力。

(二)在教学内容上,应对学习难度、顺序,辅助知识、实习课时比重,求新、求易等方面进行调整。具体如下:

一是调整内容,降低难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尽量减少理论内容,以降低学习难度,如在《计算机网络应用》课程中,理论知识如网络模型、协议工作原理应少讲,而网络的应用要着重讲,如WWW、E-mail、DHCP服务器的配置等内容。二是先操作技能,后理论知识。即对于必须讲的或不可避开的理论知识在教学内容上调整顺序,使操作性强的课程提前学习。如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先开展拆机实习,然后再讲各配件理论知识。这样就使学员对计算机的组成有了一个感性认识,消除了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抽象感和枯燥感,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学习理论知,用学生所熟悉的、已接触过事例讲授,使他们不再对理论感到枯燥,前后知识可以融汇贯通起来。三是根据需要,丰富教学相关辅助知识。即依据学员不同,丰富其与教学内容相关专业或业务知识。如培训文字录入员,应使学生对一般的文法、文章格式有所了解;培训财会电算化人员,应使学员了解财会方面的基础知识;培训多媒体编辑人员,应让学生了解一定的美术知识。四是突出上机操作,强调动手能力和对软件的熟练使用,教学内容在实践环节应增加课时量,充分强调必要的基本技能,如打字、Windows基本操作、文档编排。五是求新、求易。即适时更新、完善教学内容,做到内容常新,应用软件版本较新,操作容易,特别是培养学员对新技术的掌握及应用能力。

(三)在教材准备上--突出“基础、通俗、实用、先进”原则

成人计算教育培训教材不能照搬职业学校教材和普通大学计算机专业相关内容,其选择应针对成年人的特点、学习与工作需要,并考虑计算机技术发展快,计算机知识更新周期短等特点。突出“基础、通俗、实用、先进”原则。基础知识是学员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切入点,选择的好可以使学生迅速入门,选择不好将影响其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基础知识的选择应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如在《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中,键盘使用、文字录入是必须要讲的,是要求学员必须掌握的。而该课程中的计算机原理知识、二进制知识则可少讲或一带而过,否则会把学员吓着,再也不敢学习计算机了。通俗即文字语言描述易懂,直白,图文并茂,操作步骤简单明了,配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或实习指导用书。如理论、原理方面的书籍应具有逻辑图、原理图,语言类的书籍应配有流程图和上机操作指导。实用即满足学生要求,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如在选择财务人员培训财会用书时,应该选择具有账目、工资表管理、制作事例的书籍。选择公务人员办公用书是则应突出文档编排、WWW访问及邮件应用等事例内容。计算机发展迅速,软件升级更新较快,所选书籍内容应该是较新,在目前较为流行,至少应该与学员工作环境一致,这就是所说的先进。

(四)在师资准备及选择上,注重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加快知识更新,强化经验交流。

做好计算机成人教学活动必须充分调动计算机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教学水平。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广,知识更新快,要让老师做到面面俱到,紧跟形势,存在着很多困难。同时各类计算机教师资源比较缺乏,一个人往往要上几门课,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的专业知识。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做以下工作,一是在学校专职教师队伍的基础上建立兼职教师队伍,建立兼职师资库。二是在教师选择上,强调教师的专业性及权威性,同时具有工作细致及较好的耐心。三是有组织地、有计划地对教师开展新专业知识的培训,如定期让任课教师参加新知识讲座,举办校际计算机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共同探讨一些课程的授课方法和心得;或者加强专业课题研讨,给教师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

强化教师责任感,选择有教学耐心的教师任课是提高教学效果非常重要的一环,成人一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计算机学习,文化水平、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所问的问题也就

不一样,作为授课教师应用极大的耐心,针对学员提出的问题要态度和蔼、仔细解答,通过解答问题实现与学员的交流,同时会缓和学员紧张、不自信的心理,让他们感到教师对待大家的真诚、热情,使学员在倾听讲课的同时,不断增强自信心,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三、实施多手段、多方式教学,保证培训效果

(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供良好教学平台。

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使多媒体教学在教育培训中应用广泛,在计算机教学中就更为明显,在教学手段上,要积极创造条件,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一是利用教学软件、益智游戏开展教学,寓学于乐。如在《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中,为了练习鼠标的使用,玩把纸牌或挖一回地雷也未尝不可。二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较为复杂、难懂的看不见的原理性内容直观的表现出来。如在《计算机网络应用》课程中,将邮件服务器工作原理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员面前,使其直观的看到了SMTP、POP3协议工作位置及功能。三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展教学演示活动,使教师操作内容及步骤清晰可见了。四是积极组织学员实习教学,以丰富其实践经验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以上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了教学的文化情景,以极大地激发了学员学习兴趣,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这样有助于学员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二)运用灵活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成果,保证教学质量。

1、开展“问题教学”模式,先实践,后理论

“问题教学”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将教学环节分为提出问题,启发、研究讨论,分析与示例,解释,上升到理论知识,最后掌握理论知识。具体来讲就是教师在课堂上从问题出发将课程内容提炼出来,以问题形式启发学生思考,学员通过教师的讲授,查阅资料,动手实验,相互讨论等多种形式,达到对问题的充分认识,掌握解决问题的知识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圆满地解决问题。如在《数据库应用》课程中,讲到函数的章节时,我们不是直接讲函数的定义、结构组成、使用语法,而是先展示实际问题,应用函数开展计算,通过分析、示例、学员动手体会,了解函数的功能、使用方法,最后我们再来总结函数的定义,结构组成及基本语法。通过这个过程学员便很容易掌握函数应用这个知识点。

2、联系实际应用,鼓励学员操作,掌握知识

成人学员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应用意识比较强,务实性学习的特征突出。因此,教学应遵循“保证基础,强化应用”的原则,在授课时紧密结合学员应用需求,授课老师在教学内容上尽量多联系实际,使所授知识尽量形象化、具体化;在教学语言上尽量活泼、通俗。如在财会人员培训的《数据库管理应用》课程中,学员关心的是工资条如何制作,职工工资如何管理,各种税费如何计算。当我们讲到这些内容时,他们会觉得有用,就乐于学习,乐于实践,也学得进去。

计算机课程需要学员去大胆动手、实践操作,这样才能掌握知识,达到运用自如的目的。但是成人学员往往不像小学生那样敢于动手、勤于操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站在学员的身后观察,如果是胆小、怕损坏设备的,就告诉他不要有什么顾虑,请放心大胆的操作;如果是动手能力差,不会操作,则可以给他们做示范。计算机是一门理论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的课程,只有鼓励学员大胆动手,才能提高操作能力,达到真正掌握的目的。

3、合理安排,展示、讲解、练习结合计算机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只讲不练或集中讲授理论后再进行操作往往不是好的做法。因此应灵活、合理分配理论讲授与上机实践时间比例,以达到最佳效果。一般来说。理论原理型授课应增加实物展示内容。技能型的内容要多练(比例1:

3),如指法、汉字录入。技术素质型的内容应讲、练(展示)、调相结合(比例1:1:

1),如计算机维护、网络维护。软件操作型的内容宜在机房边演示边练习(1:2),如各种应用软件使用培训。

在授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理论课涉及硬件的,应准备实物,涉及软件、原理性的应制作课件。如在《计算机网络应用》课程中,讲网络媒介时,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通讯介质应让学员看到,在讲到用户访问Web站点过程时,通过制作动画课件,让学员直观的看到Web站点工作原理。二是在上机实习环节,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将授课内容分步演示,有条件的可以实施一台计算机演示,一台计算机练习,这样将强化对学员的指导。利用教学软件的监控功能实现部分学员的监控,了解学员存在的问题,及时补充完善讲义内容,保证学员与教师授课同步。

4、利用类比、通俗理论知识

计算机学科中有些要领知识比较抽象,不易被学员接受和理解,成人学员时间紧,任务重,如何让学员在有限的时间里正确理解掌握新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联想、对比的方法,把相似的,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将深澳的知识通俗化,便于学生接受、理解和记忆。这样授课,学员不仅听后印象深刻,而且会感到所学内容一与生活接近,理解起来也就不再困难了,轻轻松松就把知识掌握和接受了。

综上所述,成人计算机教育培训有其自身特点,基于其特点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各种准备工作,同时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将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杜以德,成人教育发展纵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7年9月

[2] 朱涛,成人教育--历程思考探索,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

[3] 李芳乐、杨浩、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方法与案例,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4] 孔蜀江,陈志文,计算机应用基础,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年09月

[5] 赛贝尔资讯,数据库在财务管理中的典型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

教学研究论文 篇2

一、教学研究方式的选择

1. 要考虑教学研究的限制因素。

影响教学研究的因素主要有:一是研究的课题。如果研究的课题是了解中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是否过重的问题, 就应采用普查的方法, 或个案研究加抽样调查的方法;如果研究的课题是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这一类问题, 最好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二是研究的主、客观条件。如, 研究者的水平、经验, 可能投入的时间、资金、人力等。还有被研究对象的合作程度也是需要考虑的条件, 如, 研究者打算进行访谈或问卷调查, 但对方是否愿意谈, 是否能如实地回答问题, 也是制约研究成败的因素。三是研究的效益。到底这项研究的价值有多大, 值得花多大的力气去做, 也值得考虑。

2. 要考虑教学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保证教学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是选择研究方式时必须考虑的另一个问题。信度是指研究所获得资料的可靠程度。例如, 要了解什么类型的教师最受学生欢迎, 研究者最好是能和学生打成一片, 成为学生的知己, 学生才会将真实的想法告诉你。不然, 学生会由于隔阂或怕报复而不说实话。研究者若能够真正站在学生的立场上, 设身处地感受一番, 得到的资料就会更加深入可信。

效度问题较为复杂一些。如, 研究的问题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这就涉及到能力的评价问题。如果在研究中只用考试的方法来衡量学生的能力水平, 显然是不全面的。因为许多能力, 如实验操作能力, 是无法通过笔试来检查的。而如果考题只涉及对书本知识的记忆, 其有效性就更差了。用这样的方式来衡量学生的能力, 然后寻求培养能力的途径, 显然不会有好的效度。

二、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 参与式研究。

参与式研究的特点是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 研究框架不断调整, 课题多为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最适合中小学一线教师采用。为了认识或解决教学实践中的某个问题,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中小学教师常常采用参与式研究。他们要参与到有关的实践过程中去, 一方面进行研究, 另一方面将研究成果及时运用到实践中, 再及时地收集各种反馈信息, 以获得新的认识, 对解决问题的方案有新的构思或修改补充。

2. 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的对象往往是某一具体的事件、过程或状况, 主要目标在于了解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各种因素,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及所起的影响及其程度。如, 要研究中学化学必修课程的实施情况与效果, 可以以学校某个班级或学生为对象, 了解影响课程实施的种种因素等。在这种研究中, 重要的是尽可能如实地了解情况, 从而为进一步分析研究提供充分的依据。个案研究必须深入细致, 虽然可以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 但工作量较大, 研究面不是很广, 不易得到比较客观和合理的认识。

3. 普查与抽样调查。

普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全面普查。如对一个学校的全体学生提出10个有关家庭作业量的问题, 要求所有学生都作出回答, 这样做的好处是较全面, 但工作量较大。另一种是抽样调查, 即在被调查对象中抽出一部分有代表性的样品, 用对样品的调查取代全面的普查, 抽样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 可以是完全随机抽样, 在更多的情况下, 研究者是按比例进行抽样。通常, 进行全面普查或严格的抽样调查会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 这时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研究的对象进行各种调查。如对自己所任教的一两个班的学生进行调查, 这样的调查面虽不广, 但对分析全面的情况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过, 参与研究的教师应当记住, 不要随意地把在少数学生中发现的情况, 说成是普遍的情况。

教学研究之研究 篇3

不知教学研究为何物,怎么能清晰、客观、理性地认识教学研究,怎么能科学、有效地研究教学。基于这样的反思,基于想更清晰、更客观、更理性地认知教学研究,想更科学、更有效地研究教学,我尝试着对教学研究进行研究。

一、什么是教学研究

什么是教学研究?专家这样定义:“教学研究就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进步为目的,以学校课程实施过程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专业研究人员为合作伙伴的校本实践性研究活动”。

我认可这样的定义。这个定义,非常明确地指出了教学研究的目的、对象、主体与方式。理解了这个定义,我们对教学研究就有了简明、完整的认识。

但这个定义说,教学研究的主体是教师,这与我们平常的认知有很大区别。平常,我们认为教学研究主要是专业的教学研究人员(指教研室、教科所等专业教学研究机构的人员)的事,认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是专业的教学研究人员。其实,不然。尽管专业的教学研究确实不可忽视;尽管研究教学是专业的教学研究人员的职责,专业的教学研究人员也一定要研究教学;尽管专业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更高,其研究更规范、更有计划、更科学、更深刻,成果更有价值。但他们不可能是研究教学的主体,他们只能是教师研究教学的伙伴。

为何?因为,在目前形势下,所谓的专业教学研究人员一般不处于教学的第一线,在很大程度上,他们脱离教学实际而存在,他们的研究不直接作用于教学,他们研究的经历、成果不可直接转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教师专业进步的力量。脱离教学实际,不可直接作用于教师与学生的研究,与以上所说的教学研究的内涵相去甚远。教学研究只有成为教师的事,教学研究才可直接拥有研究的对象,才可直接作用于学生与教师,实现其价值。

与教学研究紧密相关的,还有另外一个词,就是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专家认为:“教育研究就是人们运用科学的方法探求教育事物本质和性质,摸索和总结其教育规律,取得科学结论,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研究活动过程”。

显然,教学研究的内涵与外延都要小于教育研究,思考教学研究,是从一个较小的角度思考教育研究。本文只审视、思考、探究教学研究。

二、教学研究有怎样的具体形态

概念界定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认知教学研究,如果仅从定义上理解,就难以真正把握教学研究,难以实现其价值。认知教学研究,我们必须要看到具体、可操作的研究活动或方式。

广义地看,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研究活动,在教学中、在教师身上随时、随处存在。可以说,教学研究就是教师学习思考、讨论交流与分析探究教学的活动。这么看,教学研究伴随教学活动而生,有教学,就必定有教学研究。因为任何教师开展教学,都一定会先阅读、理解教材,会想应怎样教等问题,这样的阅读、理解与思考,就是教学研究活动。

但教师的学习思考、讨论交流与分析探究,也就是教师的教学研究,是有深浅之分,高低之别的。有些教师只是粗浅地读读教材,简单地想想教的是什么,想想应怎样教,并没有准确把握教的是什么,并没有选择最恰当的方式教。而有些教师思考教的是什么,既弄明白了所教内容的内涵,也弄清楚了所教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在本学科中的地位;思考应怎样教,不仅对比了现有的各种教学方法,而且在此基础上创新了符合教学实际的好方法。

教师粗浅、随意地想了想教学,是教学研究,但我们平常所说的教学研究,要比这样的研究更深入些,一般是指教师有意识、有计划、有方法地学习思考、讨论交流、分析探究教学。

三、教学研究有哪些主要方式

教学研究比较深刻,要有更高的质量,必定会趋向规范、科学,必定会形成一定的研究方式或模式。教师研究教学的方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纳,我认为,教师研究教学的方式大致有以下三种:

一是课题式研究。就是部分教师组成课题研究小组,一般还邀请专业教学研究人员参加,研究小组围绕一个主题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深入的研究,探寻教学对策,解决问题,形成理论观点。课题式研究可以是教学理论研究,也可以是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升研究,它与其他教学研究方式相比,具有更深入、更规范、更科学、理论性更强、价值更大等特点。

二是问题式研究。就是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事之间,或在专门的教研活动上,集思广益共同研究解决的办法。如,在学生自学课文后,教师说:同学们有什么收获?请把你的收获说给你的同学听听。可教师说完后,学生依然是听讲的姿势,并没有相互说收获,学生的学习活动没有开展起来。针对这样的学习实际,教师提出问题,如,为什么会产生的状况?是学生不善于说?是学生不知道跟谁说?还是教师没有组织学生说?再与同事一起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发现问题的症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式研究着重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具有即时性、独特性,需要同事,甚至教学专业研究人员、教学管理者共同参与。

三是反思式研究。就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实际、成败进行回顾、思考、总结。如,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结束后,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效果写教学小结,理性地分析教学的成败,总结教学经验与教训,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与规律。反思式研究,一般是教师的自我研究,具有经常性、独立性等特点。

四、研究教学的动机是什么

如果把教学研究当成一项深入的、高质量的学习思考、讨论交流与分析探究活动,那研究教学就一定是费时、费心、费力,甚至费财的一种活动。也就是说,研究教学,需要教师付出。

这样就会遇到一个大的、不可忽视的问题,但现实中,这个问题常被忽视。就是,教师为什么要付出?即教师研究教学的动机是什么?

动机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表现。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诱因。诱因激发需要,就形成动机。

教师研究教学的内在需要又是什么?显然,教师研究教学的内在需要是通过教学研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自我专业进步。那这一动机的诱因又是什么?是什么诱导教师产生要通过教学研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自己的专业进步?

是工作报酬。也就是说教师通过教学研究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和自己的专业成长,就能够得到更好的报酬。在当前的现实中,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一个教师所得的报酬是固定的,也就是说,不管教师研究了教学,还是没有研究教学,其工作报酬是不变的。即使是奖励性报酬,也多与高的考试分数相关,与教学研究没有直接关系,而高的考试分数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其中有些途径并不需要教学研究,并非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如,灌输式教学、如靠延长学习时间而所获得高分数的教学。

是评优评先等精神奖励。现实中,精神奖励与教师所得的工作报酬基本一样,也多与高的考试分数相关,也就是谁教的学生取得了高的分数,就认定这个教师是优秀教师。精神奖励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进步并没有紧密的关系,也没能成为教师研究教学的诱因。

研究教学的诱因,还可以是什么?是法律、政策规定教师必须研究教学?但《教师法》总则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第二章权利与义务规定:“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从《教师法》中的有关条文看,法律并没有直接规定教师有研究教学的职责与义务。

难以找到教师必须开展教学研究的法规,主管教育的领导却不善罢甘休,常在各种各样的制度、方案、计划中要求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但现实中,这样的要求一般只停留在口头上或文件中,教师是否真真实实地开展了教学研究,领导很少去考证,很少去追究。同样,在实践中,也很少有学校把教学研究纳入教师的工作量里,教师的工作量一般只包括教师所担任的管理工作、课程与课时,教师研究教学再多,再好,学校也不会把教师所做的研究工作转化为工作量。这样的做法,即使没有明说,但无误地告诉了教师,教学研究不是教学工作。因此,领导要求教师研究教学,也就不可能成为教师研究教学的诱因,相反,教师还会认为自己的本职工作是教学,研究教学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学校要求自己开展教学研究,是增加自己的工作负担。

如果无法创设恰当的诱因,研究教学的内在需要就激发不出来,没有内在需要,教师也就产生不了研究教学的动机。

教学研究要在教师中普遍地开展起来,需要教学管理者重建教学管理的理念与实践,为教师创设研究教学的诱因。

五、教学研究的期待能否实现

普遍地看,教师缺乏研究教学的动机,但教师研究教学从没停止过,总有许多教师在学习思考、讨论交流、分析探究教学,且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研究教学的教师,总有一种强烈的期待,总期待自己的教学越来越好,期待自己研究的成果能转化为教学实践。如,期待管理者能够以教学研究的成果指导教学管理,期待管理者能在一定区域内推行研究创新的某种教学方法,期待管理者是伯乐,能把有教学思想与研究成果的教师提拔为教学管理者,以此推进教学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进步。

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管理者并不重视教学研究所得的观点与方法,并不会以教学研究的成果作为指导自己管理教学的依据,一般不会把有教学研究能力与成果的教师提拔为教学管理者。

如果仅从表面看,或只站在教师教学的立场,会认为教学管理者有许多不是。其实,不然。在现实的背景下,教学管理者并不等同于教学研究者,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并不是同一类工作,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之间,总存在一定的距离,总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

教学研究以探求真知为目的、以学术话语为表达方式,追求的是理想;教学管理要解决的是现实中的教学问题,要保障教学平稳进行,要力求摆平各种现实利益。研究教学是探究要怎样才最好,管理教学是思考要如何才可行。研究教学是思考、批判,是求真;管理教学是平衡、和谐、完成任务。研究教学需要研究者有一颗纯净的心,管理教学者的心已历经风雨、八面玲珑。

如果能够挣脱利益的束缚,回归到教学的本源,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本是相辅相成的。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完全消除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之间的距离与矛盾。

尊重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之间的距离与矛盾,不消极,仍努力,尽可能求得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的最大公约数、最大交集,教学管理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的健康发展,教学研究才能卓有成效。

六、专业的教学研究要怎样才能回归到教学实际中

尽管教学研究的主体是教师,但专业的教学研究不可缺少,它能够促进教学研究规范化、科学化,能够保障教学研究更深刻、更有质量。因此,教师研究教学要以专业的教学研究人员为伴,专业的教学研究更要回归到教学实际中。

但现实中,专业的教学研究机构独立于学校之外,专业的教学研究人员,并非承担课堂教学任务的教师。专业教学研究机构的存在方式,固化着多方利益,专业的教学研究要回归到教学之中,注定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只能成为一种理想。

专业的教学研究回归到教学实际中,尽管困难,尽管可能只是理想,但它是专业的教学研究实现其价值的必经之路。为了走上这条路,专业的研究人员还是要有所作为。首先,专业的教学研究人员不要成为专职的教学研究人员,而要成为教学中的专业研究人员,这样,研究的对象才是自己有亲身体验的教学实际,研究才可能直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自己的专业进步;其次,专业的研究人员不要以专家自居,不要以指导为深入学校的工作方式,而要通过听课、评课、专题研讨等方式,与教师平等对话、交流、研究,在共同的研究中,与教师一起成长;再次,专业的研究人员要创造条件成为教学管理者,参与到教学管理之中,这样才能汇集强力,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教师的专业进步。

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及教学研究 篇4

【摘要】

沈大安先生的《语文教学走向生本》讲座,引起小语界的广泛关注与思考。如何在教学中真正实现“走向生本”呢?笔者拟从“走向生本的主问题设计及教学”展开探索。教学主问题设计从师本走向生本,其最大的意义在于教师以学生的认知基础作为阅读教学的基点,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饱含文本精髓的主问题,并展开教学。教学主问题设计走向生本,有两种基本途径:

首先教师要将预设做得更细致,设计教学主问题时应全方位地考量学生,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师设计的主问题生本化;其次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力求完美生成,依靠教师的不懈引导与学生自己的智慧,使主问题的生成实现生本化。最终为达到这样的理想境界:“以最主要的问题和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语言材料,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丰厚的收获,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向最遥远的终点”而努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生本 阅读教学 主问题

沈大安先生在总结浙江省第八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时,做了《语文教学走向生本》的专题讲座。我个人认为,这次讲话的意义至少有三层:

“拨乱反正”——针对当前语文教学课堂中愈演愈烈的表演风,沈老振臂一呼:“教师过于强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地位„„课堂不是教师自我表现的舞台,不应以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自己的设计为本。我们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更多地考虑学生是怎么学的。语文教学要走向以学生为本。”

“拨云见日”——如何以学生为本,沈老提出了几点建议,如文本解读走向生本,内容选择走向生本,教学过程走向生本,反馈评价走向生本。

“归本溯源”——讲话中,沈老从更深层次上阐述了语文教学的方向,他多次谈到了“必不可少的一步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小学语文教学贵在符合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能够化难为易,深入浅出。”、“教学应当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充分展开,从错误走向正确,从朦胧走向清晰,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

沈老的话讲得很委婉,但我从中读出了一丝幽怨,学生——成为沈老心中最牵挂的人。在几年来的语文课改舞台上,老师红袖飘香,而学生的发展是否也尽如人意呢?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在教学中真正实现“走向生本”呢?

太多的疑问困扰着我。

2008年初,我的论文《整体牵引,银丝串珠——“主问题”引领下小学语 1 文阅读教学实践及研究》初评获得比较好的成绩;论文答辩时,郎老师针对论文内容提了二个主要问题,我至今谨记在心:

第一,郎老师提到,老师在设计提炼“主问题”时,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这对矛盾(就是教师的精心预设与学生课堂学习中临时生成的关系)?

第二,针对“主问题”的特点,是否还应该有生发性和层次性这两个特点? 当时我无言以对。

虽然洪老师为我打了圆场,建议我以修改论文标题的方式来解决存在的问题(题目改成《基于“主问题”引领的阅读教学设计及研究》),虽然这篇文章也获得了杭州市专题论文评比一等奖,但说实话,“一俊遮不了两丑”,郎老师的两个问题直刺要害——因为我在设计主问题并教学的时候,何曾想到过学生,何曾考虑过学生的基础,总为自己想到了一个能覆盖全文的问题而沾沾自喜,总是“一意孤行”地在课堂上行走。

如果我把“主问题”研究分成两个阶段的话,前一阶段,是站在教师教学的角度,通过教师的潜心会文本、多角度设计主问题并教学;后一阶段,就是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来探索、实践。

所以,非常感谢郎老师,给我留下了继续探索的新课题——走向生本的主问题设计及教学。更可贵的是,这个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沈大安老师的讲话精神不谋而合!

我认为,教学主问题设计从师本走向生本,其最大的变化或者说意义在于教师需要充分认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认识文本、解读文本,并以学生的认知基础作为阅读教学的基点,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饱含文本精髓的主问题,并展开教学,实现在课堂上尊重主体,引导体验,组织交流,促发提升,使课堂的教与学表现出生命的丰盈。

所以,我觉得,教学主问题设计走向生本,有两种基本途径:

一是作为教师,要将课前的预设做得更细致,即在设计教学主问题时,应全方位地考量学生,尽可能地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及学习取向,使教师设计的主问题生本化;

二是在教学中,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力求完美生成,依靠教师的不懈引导,依靠学生自己的智慧,使主问题的生成实现生本化。

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文本特点,进行选择,或者有机融合。

一、基于学生的主问题设计及教学

对于教师预设教学的“主问题”,我在《基于“主问题”引领的阅读教学设计与研究》中进行了阐述,主要谈到了:教师要学会潜心研读文本,对文本解读要精到、深入,而主问题设计要浅出;教师要学会善于多角度进行设计,通过“寻 2 题眼”、“扣脉眼”、“品文眼”、“觅疑眼”等途径进行设计。

我认为,以上设计主问题的路径在“走向生本的主问题设计”还是适用的,但是教师的设计理念发生很大的变化,前者虽然也提到了要体察“生情”,但基本还是以教师的一厢情愿为主,是走“教路优先,以教导学”之路;而现在,我们必须首先考虑学生的学情,在此基础上设计主问题,是走“学路优先,以学定教”之路。

在日常教学中,为使设计的主问题走向生本,教师首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针对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进行教学;要了解学生学习这个文本,学生的原有基础是什么,哪些是学生已经知道的,不需要我们再讲、再问;要清楚学习这个文本,学生的需求是什么,有什么困难,哪些地方容易发生错误,哪些地方容易忽略,我们怎样帮助他们。然后才是静下心来,精心设计涵盖文本、覆盖课堂的主问题。

是否可以这样说,也只有这样的主问题,才能实现“文本美丽、学生激活、教师智慧”的和谐发展。

我特别欣赏支玉恒老师在教学《西门豹》时精心设计的主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课文写了三件事,我还想让大家再好好读一下课文,这次你们读完了,我要提出五个问题请你们回答。(学生惊呼:哇!)你们想不想答好这五个问题呢?(生:想。)师:那你们就一边读一边根据课文内容,自己先给自己提问题,自己思考解答。听懂了没有?(生:懂了)那就这样一边读,一边提问,一边思考。(学生读课文)

师:读完了,是不是等着我那五个问题呢?(生答:是)但是,我先不问。我先请你们猜一猜,我要提什么问题?(生议论,很感兴趣)

生1:您要问:西门豹怎样破除迷信?

生2:您要问:西门豹到了邺这个地方,问了老大爷哪些问题? 生3:您可能要问:西门豹为什么要惩治巫婆和官绅? 生4:老师也许要问:老百姓为什么不反抗那些巫婆和官绅? 生5:您可能要问我们:西门豹是个什么人? ……

师:不——对。(还有学生要举手)好了,不用猜了,猜到明天你们也猜不着!(学生表现出吃惊状)不过,从你们猜的问题中,我倒是知道了你们的心思。刚才你们提的问题,实际上都是你们想知道的吧?(生笑:是)从你们的提问中,我知道了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太明白的。是这样吧?(生:是)

就在学生猜不出五个问题的“愤悱”状态中,支老师这才如数家珍般地亮了 3 出来:

(1)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痛不痛快?(2)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佩不佩服?(3)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有没有愤恨?(4)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有没有同情?(5)课文中有没有什么使你觉得奇怪?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支老师设计的五个主问题,显然已经直指文本精髓,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同时又在情理之中,更可贵的是学生在老师“新”的问题设计中生发了更深刻的体验,重新构建了新的教学点——学生自己提的这些问题其实都很不错,有的也是文章的核心问题,但关键在于,学生通过自己提问,能提出这些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对文本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教学的价值已经达到了。假如这时支老师再按学生的思路走,就不会有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深层感悟了。

二、源于学生的主问题提炼与教学

一般地讲,教学主问题都是在初读课文阶段或细读课文阶段引出的,进而支撑起整堂课的基本框架。我拟从“初读课文”、“细读课文”两个阶段粗浅地谈谈“走向生本的主问题”设计与教学。

1.初读课文——课方始,疑亦生

面对陌生的文本,很多教师往往越俎代庖,以自己的解读替代学生的解读,这也是沈老师所担心的:“教师解读文本最好经历‘普通读者——教师——学生’的角色转变过程,其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如果让孩子们来读这个文本,哪些地方是他们自己可以读懂的?估计他们会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他们会误读吗?„„”

所以,在初读课文阶段,引导学生质疑,既能避免阅读教学“零起点”,同时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权利。作为教师,除了对文本深入地解读,也要根据对学生学习水平的估计,预设对策,准备在课堂中按学生的实际状况调整教学策略。

第一步:形成新问题——引而不发

我们说,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就“题”质疑,就“文”质疑的习惯。

学生在预习或初读课文时,会提出许多问题,如对课文的故事情节、时代背景及字、词、句等表层的质疑。因为是初读,所以这些问题一般还较为肤浅,而且有些问题比较散乱,有些问题也不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就能解决的。这时,教师的梳理工作就显得特别的重要,教师要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以肯定的态度进行 4 分类、梳理,从而让学生发现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而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解决问题。同时学生的心里特别希望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够得到大家的重视,并得以解决。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尤其要注意激发的学生的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案例:孙双金老师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片断 师: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问自己? 生1: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谁?为什么要写扫路人? 师:好,想到了两个问题,还有不同的问题吗?

生2:天游峰为什么有扫路人?天游峰的扫路人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写扫路人?天游峰位于什么地方?

师:谁知道天游峰位于什么地方?

生3:天游峰是武夷山的第一险峰,有900多级阶梯。

师(让刚才提问的一名女生上台):你刚才提了两个问题,综合一下,天游峰是旅游胜地,这里的游人很多,为什么不去写游人,而写一个扫路人?这是你的发现,请你把这个问题写在课题下面,还要写上你的名字。

接着,孙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阅读课文,接着,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出喜欢的理由,然后,孙老师以“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古训鼓励学生就“文”质疑,让学生以6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将当场能解决的问题当场解决,把不能解决的、较有价值的问题派代表写在黑板上,最后黑板上出现了以下9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不去写游人,而写一个扫路人?

2、是什么笑声伴随着作者回到驻地的?

3、作者为什么这么自信30年后老人一定活着?

4、第七段中,为什么老人倒抽了一口气?

5、茶为什么能沟通我们的心灵?

6、写老人外貌的句子为什么不合在一起?

7、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起来,为什么又写它们悄悄地飞回原处?

8、不累不累——为什么老人扫那么高的山而不累?

9、作者为什么要写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驻地?

本案例中,质疑贯穿始终,学生由课题生疑,带着问题初读课文,然后又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文,激起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学生初读课文后,提出了许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有些很有价值,也可能是教师预设中的重要问题,但通过学生的自主质疑,教师的有效梳 5 理,从根本上解决“老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质疑中加深了对文本的感受,学习动机也随之被激发起来了,思维活跃起来,为新课的学习埋下好的伏笔。

在这个阶段,教师必须要做的工作:一是要善于引导,对学生的质疑情况应当心中有底:对过于浅显的问题可一笔带过;要是学生体会不到,我用什么问题引出来?二是要善加激励,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很幼稚,甚至很荒唐,但这是学生“自己的”问题,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思考,作为教师要给予热情的鼓励。

第二步:筛选主问题——不露痕迹

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归纳出多个问题,如果这些问题逐个解决,不但突出不了重点,而且时间也不允许。教师要根据课前的预设,通过梳理,确定本堂课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形成课堂教学主问题,架构教学主体。

同样是孙双金老师执教的《天游峰的扫路人》,孙老师的筛选艺术值得学习: 师:同学们提了好多问题,一个一个来回答太费时了,谁给我出个金点子? 生1:让同学们解释一下,你再点评一下。(点评:银点子)生2:让小组讨论,会的解决,不会的请教老师。(点评:铜点子)生3:把一些问题并在一起,再作解答。(点评:金点子)

通过讨论,大家认为“累”字很重要,为什么游人累而老人不累呢?还有一个就是老人能活到30年后吗?然后,师生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在这个片段中,孙老师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去分析、解决自己发现、提出的问题,“老人累不累”、“他能活到100岁吗”等等,最终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形成了教学的主问题——为什么游人累而老人不累呢?其实这个主问题应该在教师的预设之中,那么由教师直接抛出来,还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依靠自己的智慧与努力提炼出来,教学的价值迥异。

尊重学生,把确立主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不意味着课堂上放任自流,更不意味着否定教师的引导,只是这种引导要自然,最好是不露痕迹,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这一环节之所以巧妙,就在于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自主性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有位教育家说过,当孩子们意识到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教育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魅力。当然,引导要达到春风化雨般的效果,仅仅靠语言等技巧性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依靠教师深厚的人文素养。

2.细读课文——道弗牵,开弗达

我觉得在细读课文阶段,特别要关注的是文本表达方法层面的智性,即文本最鲜明的个性和作者的创造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尤其要调动学生的心智情 6 意,以主问题引领的方式真正走进文本之中,使得发现文本智性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智性(创造力)的开掘过程,进而在课堂上演绎文本的丰富内涵与独到之处。

进入细读课文阶段,学生对文本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扫除了阅读的基本障碍,此时聚焦的主问题更具爆破性。

案例:王崧舟老师执教《草船借箭》

师:同学们,前些天,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王老师。王老师想来又想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把《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整整读了20多遍。你们想知道是个什么问题吗?(学生大声回答:想!)我暂时不告诉你们,请你们先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猜猜困惑王老师的会是一个什么问题?看谁有水平,猜得准。

(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课文,思索)师:好,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是哪个问题困扰着王老师? 生:3天怎么能造好10万枝箭? 生:为什么诸葛亮向鲁肃借船这件事儿不能让周瑜知道? 生:诸葛亮的计策妙在哪里? 生:曹操为什么不射“火箭”? 生:鲁肃是周瑜的下人,为什么不向他报告诸葛亮借船的事? 师:这些问题我也都想过,不过通过读书,我都已经搞懂了。那么,到底是哪个问题困扰着王老师呢?(师板书: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过些什么?)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哪些方法? 生:我觉得最好的方法是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来解决。

师:不错,反复读书,认真思考,也能解决这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王老师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

师:可见,诸葛亮在立军令状之前想得那么周到、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妙?(生齐答:妙。)在本案例中,王老师通过创设猜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强烈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探究的自主性、主动性。同时,这一环节的实施,还有助于学生感知课文的“语表层”,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为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打下扎实的基础。王老师的处理也非常巧妙:

教学中,通过“学生猜——教师立”的方式,师生共同完成了高质量的探究性阅读专题——“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过些什么?”这个主问 7 题不但涵盖了课文的最大内容,有相当难度,足以让学生花一番精力研究、探索,而且它的答案是多维,能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个性,更重要的是它必须根据文中已知内容去推断未知,训练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我想,使教学主问题走向生本的策略和途径还有很多,比如敏锐地捕捉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错误信息,调整教学策略,通过积极引导,生成新的主问题;抓住课堂上学生的“兴奋点”、“关注点”,恰当地设计主问题等。总而言之,作为教师需要读懂课文,读懂教材,读出独到的见解;更重要的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品味语言,来确定教学的内容与重点,找准学生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力争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达到这样的境界:“以最主要的问题和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语言材料,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丰厚的收获,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向最遥远的终点!”

参考文献:

1.沈大安 《语文教学走向生本》 2009年5月22日 嘉兴市桐乡实验小学

教学研究 篇5

一些象形字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连线游戏。

(一边是几个象形字,一边是相应的图片,让学生连线)

2、你发现了什么?

3、揭题、读题并引出第一小节(象形字,真奇妙,模仿形状把字造)

(1)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2)学习生字“模、仿、形、状”

“模、仿”---可换部首记忆。“模”是多音字。“形、状”——读准字音。

说明:

生字的学习可分步落实,在本文中依据生字的分布规律可分3次完成。

识字教学需注意几点----(1)结合语言环境识字,做到文中识字,句中识字或词中识字。例如“模和仿”“形和状”本来就可以组成词语,在教学中就可以结合成词语进行学习。“舟”、“勺”、“川”都是象形字可进行归类学习。(2)预留给学生一些识字的空间和时间。学习生字教师不能把得太牢,每个字都要求面面俱到,逐一讲解,也不能放得太松,让学生自由学习,一笔带过。而是让学生在充分时间自学之后,教师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生字有所侧重地进行引领和指导。

(二)读课文,学生字:

1、初读课文,把字音读准。

2、接龙读文反馈。

3、再读课文,圈出文中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象形字?

4、多媒体演示图画到象形字的演变过程。

(1)小组讨论这些字和它们模仿的形状像在哪?

(2)让学生说一说这些象形字怎么来的。

说明:

为了让学生对“象形字”是古人模仿形状把字造这一特点有形象感知,在课的一开始就设计了图和字的连线游戏,感知字与实物的联系,发现这其中存在的规律。再通过由图到字的媒体演变,让学生理解象形字由来并加强对字形的记忆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字义,从而达到对汉字强化识记的目的。如在学象形字“舟”时,设计了一艘小船慢慢变成“舟”字的图景。用有趣的画面吸引学生的视线,学生从情境中体会到象形字“舟“的由来。这样的形式符合学龄儿童的兴趣特点,强化了学生对字形的记忆、对字义的理解。

5、交流并学习生字“舟、勺、川”(自由交流怎么识记这几个字并注意读音)

6、游戏-你来画,我来猜(同桌合作,一个画图,一个猜字)

7、生字放回课文,再读文。(自由读,师生配合读,同桌配合读,男女生读)

8、学习剩下的其余生字“棵、轮、古”。(棵与颗2个量词的区分,轮是形声字)

9、再读课文,(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试背。

(三)复习巩固,课文拓展:

1、生字巩固:换部首,变一变

2、词语跷跷板

3、猜一猜(出示更多的图片,让学生猜是什么象形字)

4、发挥想象,古人是怎么造出这些字的。和好朋友合作编个小故事。

5、指导写字“舟”。

6、寻找我身边的象形字。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准“形、模、仿、状、棵、舟、轮、勺、川、古”10

个生字。在老师的指导下描写“禾、川、舟、古”。

(2)朗读课文,(3)做到不(4)加字、不(5)漏字、不(6)改字,(7)按标(8)点停顿。尝试背诵课文。

(9)初步了解象形字的造字特点,(10)学习用事物的图像识记一些象形字。

教学重点难点:

(1)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本课的生字,并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准确认读。

(2)能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字理识字”法——象形字教学基本模式

[作者] 贾国均

[内容]

“字理识字”教学法依据汉字的结构原理,抓住汉字形与义的关系进行汉字形音义的教学。在上万个汉字中,象形字只有二百多个,但它们是最基本的汉字,构字能力最强,是学习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转注字、假借字的基在小学阶段,象形字大多集中在低年级教材中。是小学低年级识字的重点。从6─8岁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基础。运用字理进行象形字的教学,笔者提出“定向──明理──析形──练习”的基本模式。

一、定向。这一环节是指在开始教学生字前引导儿童进入准备状态,产生对学习新知的趋向心理。教学一开始,教师应在学习者熟识的一定语言环境中提出所要教的生字,以建立儿童的定向基础。换句话说,就是教师要把一个生字排在都已认识的字句中,以引导儿童识这个字的需要和注意。如教学“牙”字,可通过课文中“小马画月牙”的语句提出,还可以从头天晚上出现的月牙,哪位同学牙痛等见闻提出,一般不宜孤立地提出生字。

二、明理。这一环节是指教师用展示汉字形体演变过程的办法阐明字理。

先展示实物彩图。象形字源于实物,源于大自然。因此,可根据字形表现的客观物体的形状绘出与汉字相应的具体事物彩图。

再展示黑白概括线条图。这是实物图的抽象。如教“水”字,就须在展出流水彩图的基础上展出强调概括线条的黑白图(画三条浪线)。概括线条图是帮助儿童由图到字形成思路,进而理解和识记汉字的重要条件,不可随意删减。接着展示篆体汉字。实物彩图和概括线条图都是图画,不是文字,只有大篆、小篆等才是文字,其字形大多与现今使用的楷体相去甚远。在通常情况下,以小篆作为从概括线条图到楷体汉字的过渡比较适宜。最后展示正楷汉字,字体须与教材上的字体──正楷相同。

上述内容一般有两种展示的方式:1.按顺序分步骤展示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这种展示法常见于最初学习象形字的时候或学习一组象形字之初。2.将按顺序排列的四个内容一次性展示出来,再引导儿童按顺序逐步观察理解每个内容。这种展示法常见于通过多次性展示法进行识字教学,掌握了一定的汉字演变规律之后。

在教学中,对汉字演变过程重在引导学生联想,重在启发学生思维,不背不考。

三、析形。这一环节是指在展示汉字演变过程后,将楷体汉字各部位与客观物体各部位进行对应分析,这是形义联系的关键步骤。有些字,将汉字每个笔画与物体的部位一一对应,如“月”字。有些字,不可能将汉字每个笔画与实物的部位逐一对应,而是将汉字的一个局部与实物的某部对应。如“日”字。还有些字,只要将汉字的局部与物体的某部作大体对应的分析即可。汉字必竟不是图画,不可能对实物形体进行细致的描绘。许多字在造字时突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而对其余部分进行了一般的造形。在字形分析时,也只要抓住代表物体本质特点的部分进行对应,而对其他部分只求大体对应即可,不可拘泥。如“象”字。

四、练习。这一环节是指教师指导儿童对所学的汉字进行读、写用的练习,其中重点是指导书写运用。

本环节有三个要点:

(一)、指导书写。与常规识字教学一样,如注重范写,讲清汉字各部位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重笔画、笔顺和间架结构,指导书空、组词、造句等等。

(二)、强调默写。默写综合运用笔画、笔顺、间架结均等基础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听写。这是儿童的再认过程。对于强化儿童记忆的保持,克服识记后的短时期内的遗忘,提高当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要注意的是:

1.听写前不要将范写的生字擦掉,以便差生利用。

2.报出生字听写时,宜按照讲课顺序语句进行。不宜过早颠倒生字顺序和使用非教学时的原来语句。颠倒顺序听写可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

3.这一环节要踏踏实实地实施,不可用游戏或活动代替。游戏或活动只能作为这一环节的补充或延续。

以上所述,为象形字教学的基本模式。既是基本的,则是稳定的但不是机械的,是通用的但不是绝对的。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准“形、模、仿、状、棵、舟、轮、勺、川、古”10 个生字。在老师的指导下描写“禾、川、舟、古”。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尝试背诵课文。(3)初步了解象形字的造字特点,学习用事物的图像识记一些象形字。

2.教学重点难点:

(1)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本课的生字,并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准确认读。

(2)能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3. 教学准备: 一些象形字的图片 4.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连线游戏。

(一边是几个象形字,一边是相应的图片,让学生连线)

2、你发现了什么?

3、揭题、读题并引出第一小节(象形字,真奇妙,模仿形状把字造)(1)自由读、个别读、齐读。(2)学习生字“模、仿、形、状” “模、仿”---可换部首记忆。“模”是多音字。“形、状”——读准字音。说明:

生字的学习可分步落实,在本文中依据生字的分布规律可分3次完成。

识字教学需注意几点----(1)结合语言环境识字,做到文中识字,句中识字或词中识字。例如“模和仿”“形和状”本来就可以组成词语,在教学中就可以结合成词语进行学习。“舟”、“勺”、“川”都是象形字可进行归类学习。(2)预留给学生一些识字的空间和时间。学习生字教师不能把得太牢,每个字都要求面面俱到,逐一讲解,也不能放得太松,让学生自由学习,一笔带过。而是让学生在充分时间自学之后,教师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生字有所侧重地进行引领和指导。

(二)读课文,学生字:

1、初读课文,把字音读准。

2、接龙读文反馈。

3、再读课文,圈出文中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象形字?

4、多媒体演示图画到象形字的演变过程。

(1)小组讨论这些字和它们模仿的形状像在哪?(2)让学生说一说这些象形字怎么来的。说明:

为了让学生对”象形字“是古人模仿形状把字造这一特点有形象感知,在课的一开始就设计了图和字的连线游戏,感知字与实物的联系,发现这其中存在的规律。再通过由图到字的媒体演变,让学生理解象形字由来并加强对字形的记忆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字义,从而达到对汉字强化识记的目的。如在学象形字”舟“时,设计了一艘小船慢慢变成“舟”字的图景。用有趣的画面吸引学生的视线,学生从情境中体会到象形字“舟”的由来。这样的形式符合学龄儿童的兴趣特点,强化了学生对字形的记忆、对字义的理解。

5、交流并学习生字“舟、勺、川”(自由交流怎么识记这几个字并注意读音)

6、游戏-你来画,我来猜(同桌合作,一个画图,一个猜字)

7、生字放回课文,再读文。(自由读,师生配合读,同桌配合读,男女生读)

8、学习剩下的其余生字“棵、轮、古”。(棵与颗2个量词的区分,轮是形声字)

9、再读课文,(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试背。

(三)复习巩固,课文拓展:

1、生字巩固:换部首,变一变

2、词语跷跷板

3、猜一猜(出示更多的图片,让学生猜是什么象形字)

4、发挥想象,古人是怎么造出这些字的。和好朋友合作编个小故事。

5、指导写字“舟”。

6、寻找我身边的象形字。说明:

编故事的练习包含着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听与说的能力,合作能力、模仿能力及想象能力的培养,可谓 “一举多得”。

写字仍是重点,在学生落笔前,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可以用多媒体演示字的笔顺,也可以教师当场板书,让学生在了解生字笔顺的同时,还要细心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摆放的位置。因为这个字书写容易出错,在学生描写前,教师还可带领书空一遍。学生写字时,教师要不断巡视,关注学生的写字态度、习惯和姿势的正确,及时提醒。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还可进行一定的交流点评。

中新网3月31日电 据国家汉办网站消息,汉字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刚接触汉语的英国中学生来说,由于英语在语系和文字体系上跟汉语完全不同,要掌握汉字的音形意绝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谈“字”色变,望“字”生威,闻“字”丧胆一点都不夸张的形容了学生对汉字学习产生的心理障碍。

近日,在伦敦Bishop Thomas Grant School, 一场别开生面的汉字学习课展开后,学生对汉字学习渐渐产生了兴趣,树立了对汉字学习的信心。对36个典型的象形字的学习展开了此次汉字学习的序幕。在观看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经典动画片《三十六个字》之后,学生惊叹于中国汉字造字的无穷魅力和智慧。

在观看完这部经典动画片后,学生拿起毛笔,有板有眼的在纸上练习起中国书法,通过毛笔字来感受汉字的演变过程和造字艺术。短短一个小时的学习之后,学生合上笔记,能不费吹灰之力之力地对36个象形字进行识认。虽然象形字在整个汉字体系里只占部分比例,但是通过此次象形字学习,学生对汉字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从心理上战胜了这头“拦路虎”。

“字理识字”教学法依据汉字的结构原理,抓住汉字形与义的关系进行汉字形音义的教学。在上万个汉字中,象形字只有二百多个,但它们是最基本的汉字,构字能力最强,是学习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转注字、假借字的基在小学阶段,象形字大多集中在低年级教材中。是小学低年级识字的重点。从6─8岁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基础。运用字理进行象形字的教学,笔者提出“定向──明理──析形──练习”的基本模式。

一、定向。这一环节是指在开始教学生字前引导儿童进入准备状态,产生对学习新知的趋向心理。教学一开始,教师应在学习者熟识的一定语言环境中提出所要教的生字,以建立儿童的定向基础。换句话说,就是教师要把一个生字排在都已认识的字句中,以引导儿童识这个字的需要和注意。如教学“牙”字,可通过课文中“小马画月牙”的语句提出,还可以从头天晚上出现的月牙,哪位同学牙痛等见闻提出,一般不宜孤立地提出生字。

二、明理。这一环节是指教师用展示汉字形体演变过程的办法阐明字理。

先展示实物彩图。象形字源于实物,源于大自然。因此,可根据字形表现的客观物体的形状绘出与汉字相应的具体事物彩图。

再展示黑白概括线条图。这是实物图的抽象。如教“水”字,就须在展出流水彩图的基础上展出强调概括线条的黑白图(画三条浪线)。概括线条图是帮助儿童由图到字形成思路,进而理解和识记汉字的重要条件,不可随意删减。接着展示篆体汉字。实物彩图和概括线条图都是图画,不是文字,只有大篆、小篆等才是文字,其字形大多与现今使用的楷体相去甚远。在通常情况下,以小篆作为从概括线条图到楷体汉字的过渡比较适宜。最后展示正楷汉字,字体须与教材上的字体──正楷相同。

上述内容一般有两种展示的方式:1.按顺序分步骤展示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这种展示法常见于最初学习象形字的时候或学习一组象形字之初。2.将按顺序排列的四个内容一次性展示出来,再引导儿童按顺序逐步观察理解每个内容。这种展示法常见于通过多次性展示法进行识字教学,掌握了一定的汉字演变规律之后。

在教学中,对汉字演变过程重在引导学生联想,重在启发学生思维,不背不考。

三、析形。这一环节是指在展示汉字演变过程后,将楷体汉字各部位与客观物体各部位进行对应分析,这是形义联系的关键步骤。有些字,将汉字每个笔画与物体的部位一一对应,如“月”字。有些字,不可能将汉字每个笔画与实物的部位逐一对应,而是将汉字的一个局部与实物的某部对应。如“日”字。还有些字,只要将汉字的局部与物体的某部作大体对应的分析即可。汉字必竟不是图画,不可能对实物形体进行细致的描绘。许多字在造字时突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而对其余部分进行了一般的造形。在字形分析时,也只要抓住代表物体本质特点的部分进行对应,而对其他部分只求大体对应即可,不可拘泥。如“象”字。

四、练习。这一环节是指教师指导儿童对所学的汉字进行读、写用的练习,其中重点是指导书写运用。

本环节有三个要点:

(一)、指导书写。与常规识字教学一样,如注重范写,讲清汉字各部位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重笔画、笔顺和间架结构,指导书空、组词、造句等等。

(二)、强调默写。默写综合运用笔画、笔顺、间架结均等基础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听写。这是儿童的再认过程。对于强化儿童记忆的保持,克服识记后的短时期内的遗忘,提高当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要注意的是:

1.听写前不要将范写的生字擦掉,以便差生利用。

2.报出生字听写时,宜按照讲课顺序语句进行。不宜过早颠倒生字顺序和使用非教学时的原来语句。颠倒顺序听写可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

3.这一环节要踏踏实实地实施,不可用游戏或活动代替。游戏或活动只能作为这一环节的补充或延续。

以上所述,为象形字教学的基本模式。既是基本的,则是稳定的但不是机械的,是通用的但不是绝对的。

王筠《说文释例》分象形为正例变例两类,“正例”如其说“日”“月”“变例”有“其形不能显白,因加同类字以定之,是谓以会意定象形”,“会意定象形而别加一形者”,“兼声意之象形”等等多种。

朱骏声有象形兼指事、形声兼象形、会意兼象形、会意形声兼象形。

朱宗莱《文字学形义篇》分做纯象形、合体象形、变体象形三类。

郑樵分象形有正生、侧生和兼生(形兼声、形兼意)三类,“今推象形有十种,而旁出有六象”;“又有象形而兼谐声者,则曰形兼声;有象形而兼会意者,则曰形兼意。十形犹子姓也,六象犹嫡庶也,兼声兼意,犹姻娅也”。

综观古今“合体象形”之说,我们就很容易地看出许慎与《说文》的影响是重要的。细察《说文》,凡在分析解说中许慎言及“从某”,或者是“象形”、“象某某之形”的,后世学者在六书分类时大多视为“合体象形”,或者采用与其相类似的名称。正因为如此,在汉字之具体归属类别上,就显示出诸多的混乱,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学者那里就可能或者归之于象形,或者归之于指事,或者归之于会意。

对于合体象形产生的原因,余国庆有论:“有些物体,如只把它的本形画出来,不能给人以明确的认识,常误会成别的东西,因而这类物体,须依附于一定的有关物体,才能显出它的形象。这种依附有关物体以显形的字,就称之为合体象形。”由此可见,这种“依附于一定的有关物体”,显然是与文字学意义上的组构合体字的独体文有着本质区别的,也是我们对合体象形持否定态度的基本依据。

在合体象形的问题上,虽然持合体论者不在少数,但是我们认为,就“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这种文字学意义上看,合体象形是不存在的,因而这种观点也是应该否定的。这种看法的基本理由,则在于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考察是否有合体象形,在考察对象上,应该对汉字形体有具体阶段的确定,一般来说,应该以甲骨文等图画性较强的古汉字阶段为好。甲骨文是目前为止我们所发现的最早的成熟的古汉字体系,其所具有的象形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我们知道,象形字“是由原始绘画再经图形符号 演变来的,笔画随同物体的外形而屈曲”,也就是用“随体诘诎”的方法画出物体最突出的部分特征或全形特征的造字规则所造成的独体文字符号。这就是说,甲骨文中的象形字,从构形体态上看是独体或者称为整体的,即其无论是取象于物体的部分特征,还是物体的全部特征,其符号表现形态都是凝结的整体。所谓凝结的整体,就是不可分割,如果硬性地做以分割,那就不是原本的汉字,而就可能变成什么也不是的什么意义也没有的一些符号了。因此,象形字里就根本不可能存在有“合体”,也就是说不管它的字形体态简单还是繁复,都是对客观世界里那些形体纷杂的万事万物取其最主要的特征进行或正面、或侧面、或俯或仰的多方位多视角的摹写。但是,这些摹写不是具象的或逼真的,它是勾勒其精神的符号式的,“它是将客观图象典型化、抽象化了的符号”。隶定之后若还称象形字的话,那是沿袭此前的习惯叫法,而不是说此时的象形字还有象形的性质,只是“不象形之象形符号”。因此,甲骨文时期的象形字,应该说是“独体”的,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合体”。这也就是唐兰“我们所谓象形文字,只限于段玉裁所谓独体象形一类”和姚孝遂“所有的‘象形’字都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形体,不能加以分割”,“象形字有独体与合体之分,这种说法是难以成立的”的观点的原因所本。

其次,考察象形字,如果认为有“合体象形”的话,就应该对其构件有严格的硬性的要求,那就是其是否具有形音义三方面的要素,是则为合体,否则为独体。这是一个标准问题,以此标准就最能检验是否有“合体象形”的存在。如“眉”,许慎《说文》_“目上毛也。从目,象眉之形,上象额理也。”王筠将“眉”列入“象形”中,说:“骒象眉形,灸象额理,在目之上,额之下,是眉也。”又如“果”,蒋善国说:“上象果实,下象果树”,“只有把圆形和椭圆形画在树上,才陪衬出它是果子,不致误会作旁的东西。”“这些字,很显然无论是王筠还是蒋善国,都是将其作为合体象形看待的。我们认为,这种“合体”,决非“合体为字”之“合体”。以“眉”为例,它虽然可以分为或为毛,或为额理,或为目的等构件,但是我们如果再细究下去,追究它们各自能显示什么意义,又有什么读音,实在难以说明。如“果”,究其真义。也就只能“把圆形和椭圆形画在树上,才陪衬出它是果子,不致误会作旁的东西”。这种“陪衬”是“部件形态互相结合才显其义”,是同由几个具有图形性的象形符号比配在一起,“以见指挥”表达出一个具体的意义:“目上毛也”,实在是没有什么不同之处。为此,姚孝遂认为,“果”是“不可分割的形体”,“‘果’如分割则为从木从田„„显然是无法成立的”;“合体”,“应该是两个以上独立形体之‘合”’,而所谓的合体象形字,“分割之后,就无法成为各自独立之形体”。其实,事实正是如此,那些所谓的合体象形字,有的是将隶变之后的字形作为分析对象,有的是扩大了甲金文字形里的那些处于从属位置的点画之类的作用,而将其看做具有音义的独体“文”。因而,我们可以做再次强调,象形字是独体的“文”,是用“随体诘诎”的方法画出物体最突出的部分或全部特征的造字规则所造成的独体文字符号。象形字就是这种规则在文字符号上的具体表现,其突出特点是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因而“合体象形”是不存在的。

再次,考察象形字,就其研究历史总体上看,也有个上下传承的问题,其主流意识还是将其作为独体的文而对待的,由此,也将其定位在合体之外。明代赵撝谦说:“故六书初一曰象形,文字之本也。次二曰指事,加于象形者也。三曰会意,次四曰谐声,合乎象形指事者也。次五曰假借,次六日转注,惋夫四者之中者也。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象形指事文也。象形文之纯,指事文之加也。”他还说:“昔者,圣人之造书也,其肇于象形乎,故象形为文字之本,而指事会意谐声皆由是而出焉。象形者,象其物形,随体诘(契吉切)诎(曲勿切)而画其迹者也。”就历史长河中看,汉字结构在体态的变化中也是变动不居的:独体可变合体,合体也可变为独体。在此,辨析一个具体汉字的构成,一是要确定某一时段,二是不要用此一时段的形体去笼统地谈说另一时段的形体,或以某一特定时段去概括跨时段的形体。

教学研究论文 篇6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的可取之处中等职业学校着力于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应用型人才,学生们毕业之后能尽快的上手操作,毕业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过很多实践活动,有较强的作图能力和较强的造型能力,这是中等职业学校素描基础课程教学之中的可取之处。

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基础课程教学要求

素描是一门美术基础课,是美术专业基础课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一般还是以对物象的实际关系表现为主,以“写生”为主。这就关系到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注入创新意识的问题。在整个素描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掌握素描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更应提倡“创新”或“个人风格”,当然,学生素描的能力是教学培养的前提。中等职业学校素描基础课程的要求就是是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和绘画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拥有较强的作图能力和较强的造型能力,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有一席之地,并不断发展进步。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紧密结合当前的艺术潮流,尤其要结合当前的大众审美心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吸取现代艺术与现代设计的一些艺术思想和表现手法,能够在学习和借鉴别人的艺术作品中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这样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才能真正获取日后生存的技能并且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使自己在未来的道路上能够具有一定的核心竞争力

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和原则

1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快速造型表达能力,所以速写在素描教学中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其中对于速写的内容和形式还有时间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策划和研究,以最完美的形态出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们对速写的积极性和热情。这样学生的快速造型表达能力才能有所高。强调学生对物体的结构、透视理解能力,强化造型基本功,要求学生理解透视规律,同时要重视学生对结构素描方法的掌握与应用以及对以线造型的能力培养;掌握线条的轻重、粗细、刚柔等的对比与变化;培养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对物体的透视、比例的正确观察与表达能力;强调学生的严谨造型态度,避免浮光掠影,曲解物体造型。

2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基础课程教学原则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教学中应以“循序渐进”为原则,重视素描习作教学训练过程。实践训练时最关键的部分,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论我们速写或造型的课程开的多好,多生动,请得教师多么有名,学生没有动手实践的机会想要成才也是枉然,所以实践的教学任务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教学中应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教师们应按部就班的进行培养,首先要制定长远的训练目标以及阶段性训练目标,同时还要提出分阶段实现目标的具体要求;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和“适当重复”的原则,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牢固地掌握造型规律及其有关的知识,获得灵活而又熟练地表现各种环境下的复杂物象的技能。所以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基础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守“注重基础,抓好实践,稳扎稳打,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科学合理又可以带动同学们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此外,教学硬件设施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只有这样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才能成为社会大生产中一颗合格又优秀的螺丝钉。

结语

高中物理教学研究之“问题教学” 篇7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在高中阶段, 教师有必要对一些探究的物理问题创造一些情境, 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 有所联想, 萌发出科学问题;或创设一些任务,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运用科学思维, 自己提炼出应探究的科学问题。”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小疑小进, 大疑大进。”所以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兴趣、没有思维、没有创新。问题出于怀疑, 不怀疑就没有问题, 不怀疑就不见真谛, 只有质疑才能求异, 才能另辟蹊径, 勇于创新。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基于以上这些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新的课程理念, 在专家的指导下,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并实施“问题驱动”教学法。实践证明, 它是一种具有较强操作性和有效性的教学模式。

教学要获得成功, 学生要有成效, 必须做到让学生带着一种积极、活跃的情绪学习, 主动地投入学习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 更要重视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鼓励学生学习, 而且要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激励, 自强不息,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进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充满问题的课堂教学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一、提高教师提问水平

提问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 教学提问是一门艺术, 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那么, 如何提高教师的提问水平呢?

1.要有目的地提问。有的提问是为了检查或巩固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比如, 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些问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种提问能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比如, 能不能说“高温物体的内能多, 低温物体的内能少”呢?“内能多的物体热量多, 内能少的物体热量少”呢?有些提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比如讲完一个题目, 启发学生一题多解的提问, 也可以对题目作引申性的提问, 也可以逆着题目的意思进行分析、提问。

2.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提问, 就是要充分地贯彻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从而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教师绝不能只满足个别学生的回答, 而要考虑全班学生对问题的解答情况。如果学生回答得好, 则老师要考虑其他学生是否理解该学生的回答;如果学生回答得不好, 则老师要考虑这种错误是否在班级中有代表性?只有将这些情况都摸清楚了, 才能真正地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二、合理设计问题内容

高中学生精力旺盛, 求知欲很强, 他们在认知过程中常常遇到很多问题, 如果我们将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加以运用, 让这些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如果我们不能解决好学生所遇到的问题, 他们就会困惑, 最终使他们失去学习的信心。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中, 我们要正确地处理好学生的问题, 及时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问题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

物理新教材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应该做全面挖掘, 精心设计问题,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 在学习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时, 为了让学生搞懂能量的转化, 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在非均匀的磁场中, 线框的摆动为什么会迅速变慢?”“电度表在电路工作时转动, 电路停止工作为什么转盘迅速停下来?”这样的问题有效地刺激了学生, 他们都能积极思考。有的学生认为是机械能少了, 转变成电能了;有的认为安培力没有做正的功, 做负功了。通过讨论, 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 还发展了思维。

三、在问题中培养学生探索意识

探索性原则要求教师要使物理教学活动富有探索性。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求永无止境。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注意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机会, 创造解决问题的条件,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就能亲身体验到驾驭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自豪感。这种内在的情感体验, 又会反过来激励学生再发现、再探索、再创造。基于此,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设计恰当的物理问题, 使其具有新异性和启发性。在学习活动中, 有些学生对所遇到的问题往往没进行分析就形成认知障碍, 如果老师适时地启发、点拨, 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学科研究的方法, 就会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 形成问题意识, 激发创新思维。

四、问题教学遵循的几点原则

1.如果学生仅仅掌握教材或教师所提供的单一的解决问题模式, 那么当他们遇到变化的问题时, 就会不知所措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此适应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呈现不同的物理过程, 让他们尽量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分析、解决同一物理问题, 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形式将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 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民主性原则要求在物理教学中, 发扬教学民主精神, 使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 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 使学生无拘无束地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 师生平等交流、积极互动、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从而实现共享、共进,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3.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使抽象问题形象化、直观化、微观物体宏观化等, 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对外汉语教学中《论语》教学研究 篇8

一、帮助留学生诵读、体会《论语》名言警句

《论语》的语言朴实无华但却寓意深远,许多名言警句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因此《论语》教学应首先从这些句子切入。教师从《论语》中筛选出孔子及其弟子名言警句若干则,诸如学习求知方面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品德修养方面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德不孤,必有邻”;人际关系方面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以直抱怨,以德报德”;人生志向方面的:“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从政为官方面的:“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孝道方面的:“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唯其疾之忧”。之后依照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词汇顺序,通过简单讲解,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顺畅自然,相得益彰。

由于汉字古今音义及语法的差异,对于这些名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正读音,明句意,并结合生活实际挖掘、阐发其现实意义。比如《论语》首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句,首先教学生读正确“说(yuè)”、“乐(lè)”、“愠(yùn)”等字,然后讲解清楚字词句义,再通过对其意义的阐发,培养学生好学乐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乐交朋友广交朋友的性格,培养学生不斤斤计较、严律己宽待人的大度胸怀。再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一句,教师重点讲解“厌(yàn)”、“诲(huì)”、“倦(juàn)”三字,由字音,到字义,由点及面,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理解句意:勤奋学习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不知道疲倦。

二、指导留学生了解《论语》的文化内涵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反映文化。《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是儒家文化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论语》中名言警句的诵读,留学生对儒家文化有了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把孔子富含当代价值的思想归纳为仁爱、诚信、忠恕、礼仪、孝敬、重义轻利、勤政廉政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讲述。

(一)仁爱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含义,《说文解字》释为“亲”,即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论语·颜渊》载,弟子樊迟问怎么做才叫“仁”,孔子答曰“爱人”。即人与人之间充满爱,就叫做“仁”。孔子又言:“泛爱众而亲仁。”即仁爱不是仅仅爱一两个人或少数人,而是爱广大民众。这种爱也并不是仅仅停留在心里或口头上,而是要付诸行动。弟子子夏深得师意,他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把践行“仁”作为终身奋斗的重任和目标,为民造福,为民服务。

(二)诚信

孔子重视诚信。他说“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则人任焉”。人与人之间要讲究诚信,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诚信,就是“不知其可也”,即绝对不可以!试想,人与人之间如果没有了诚信,虚假相待,相互欺骗,相互坑害,社会群体关系将如何维系?因此,曾子把诚信作为每日“三省”的主要内容:“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三)忠恕

孔子的“一以贯之”之道,曾子概括为“忠恕”二字。朱熹《论语集注》注“忠恕”曰:“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忠”,谓尽心为人,即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谓推己及人,即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心”。强调凡事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看重别人的感受和利益。

而对于自己,则强调修己、克己和责己,如“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克己复礼”、“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是儒家最基本的处事态度,是建设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最有效的准则。试想,若人人能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四句忠恕之言,天下将会是多么的和谐美好!

(四)礼仪

儒家在思想意识上崇尚仁、诚、恕,在言语行为上强调礼仪。《论语·颜渊》记:颜渊问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话曾被很多人误解,正确的理解是:克制自己、约束自己,使自己的一切言行都归合于礼,就是仁。如果人人一旦约束自己而归合于礼,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也就是说,人人克己复礼,天下就成了充满仁德的天下。儒家的内在是仁,外在是礼,仁礼相合,方为完美的“君子儒”人格。颜渊接着又问“行仁践礼”的具体方面,孔子回答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就是说,看的、听的、说的、做的都要符合礼,切实做个文明礼貌之人。

(五)孝敬

谈人伦美德,“孝”至为重要,古人有“百善孝为先”之训。孔子重孝,强调“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弟子出则孝,入则弟。”《论语·为政》篇连续多章记载了孔子言孝之语,如:

孟懿子问孝,孔子只答“无违”二字。弟子樊迟不解,孔子详言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意思是:父母在世,做儿女的要以礼恭顺侍奉;父母没世,要尊礼葬祭。不要违背礼制。

子夏问孝,孔子回答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句话是以反问的语气说:做儿女的对待父母,仅仅是替父母做些事,让父母吃好喝好,不能算作孝,重要的是时时刻刻对父母保持和颜悦色,让父母打心眼里舒服高兴,虽难,但只有做到这些才算真正做到了孝。

子游问孝,孔子答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当今的人谈到孝,认为能做到养就是孝了。至于狗马等畜生,都能做到养。作为人,在养的同时倘若体现不出“敬”来,那与狗马等畜生有何区别?人能相养,动物也能相养,人若在赡养老人时体现不出“敬”来,那么与禽兽有何区别?关键要看这个“别”字,孔子强调的是人与禽兽的区别。孔子的境界高,所以对人在孝的方面相应地要求也高,因此孔子在对待老人方面认为,只做到“养”是不够的,还要做到“敬”,不能停留在禽兽的水准上。

在向学生系统讲述《论语》时,要考虑到外国留学生的接受能力,尽量讲得通俗易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上有关“孔子”的大量视频资源,让学生通过观看简短的动画故事,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同时还要考虑到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比如对孝道的认识,日本、韩国与中国无大差别,而西方国家就较淡漠。鉴于这种情况,讲述时就要注重与学生沟通,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让学生谈理解、谈体会、谈差异,给学生设置有趣的谈论话题:比如爸妈是怎样对待爷爷奶奶的?自己是怎样对待爸妈的?怎样做才更好?通过充分的交流,学生既能锻炼表达能力,又能互相了解各自的价值观念。教师在点播指导时,既要尊重各国的文化价值观,又要确保中国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得以正确传播。

三、让留学生体悟《论语》对世界的影响

《论语》,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珍贵精神财富,由于它包含的儒家文化具有切实有效的修身治世价值,早在中国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获得了独尊的地位。此后,历朝历代,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深受它的影响,官方誉其为“半部《论语》治天下”,民众视其为修身齐家的准则规范。

《论语》在极大地影响着中国的同时,也在逐渐由近及远地影响着世界,先是东南亚诸国,如韩国、日本、新加坡、越南等,慢慢延及欧美。韩国学者李家源说:“六经之传播东韩,粤自罗、丽、济三国时代。今经悠久数千载,而至李氏朝鲜,以儒学为国是。自日用平常之事,至于经国安民之道,莫不基于儒学的观点。其于首都汉城,肇建大学及四学,列郡三百六十所,皆有乡校,莫不尊奉孔子为主壁。于是焉通国之士尊尚孔子,殆若神明矣。孔子实为中国文化之中心人物,自其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得传;其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得启。”日本学者儿岛献吉郎说:“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故予称孔子为东洋之大圣人。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月烈,或翻译《论语》,或叙述孔子之传记,及孔子之教义。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孔子之声望,已与释迦、基督颉颃。故予又目孔子为世界之大圣人也。……孔子者,伟人中之伟人,圣人中之圣人。”有识之士将孔子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镌刻于联合国,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这充分验证了习近平总书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确实具有“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的精辟论断。

通过以上讲述,可以加深学生对儒家文化的认同感,激发他们向世界宣传《论语》,传播儒家文化的自觉性、积极性。

四、鼓励留学生修身践行

《论语》中的儒家思想对人生进行了全面的规范,被历代视为修齐治平的准则。儒学专家钱逊先生特撰《读<论语> 学做人》一文,主张“把‘读《论语》学做人作为国学教育的中心”,认为“《论语》思想的核心,正是讲做人的道理。”所以,学习《论语》的目的是做人,即做仁善之人,做诚信之人,做礼敬之人,做孝慈之人,做勤政廉政克己奉公之人,做促使社会文明和谐之人。围绕践行、做人的问题,让留学生展开讨论,谈自己做过的好事,谈身边人做过的好事,谈不足,谈未来……教师适时引导,鼓励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积小善,成大善,从而影响他人,影响社会。

总之,通过《论语》教学,一方面不仅可以提高留学生的汉语交际水平,而且可以提升其道德素质、文化修养;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上一篇:荣辱观学习发言下一篇:(XBRL和内部控制)山东2014年会计继续再教育考试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