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教学

2024-09-14

研究教学(共12篇)

研究教学 篇1

1、案例教学法实验研究

本文主要以某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该年级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为30人, 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人。其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的是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 对其研究结果进行分析, 其主要有以下几点:

1.1、实验之前评价分析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

基础理论知识作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内容的基础, 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量将会直接影响新知识学习的效果。通俗一点地讲, 若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越高, 在学习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时就会更容易。因此, 在进行该实验研究之前, 本文主要是以研究对象的教育学知识水平作为参照, 将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育学基础理论知识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对比, 其对比结果如表一所示, 通过表1我们可以发现, 对照班和实验班之间教育学成绩的概率基本上都超过0.05, 因此我们可认为在0.05水平上, 该两组学生的成绩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差异性。而实施对照班和实验班的教育学理论知识非参数检验, 是检验进行案例教学以后实验班和对照班体育教学技能微格训练成绩之间差异性的基础, 能有效地检验案例教学在体育教学技能微格训练课程中的教学效果。

1.2、试验后体育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分析

(1) 导入技能。良好的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便于学生更好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来, 导入技能作为教师教学艺术、教学理念、学识、口才以及智慧等的综合体现, 其导入水平容易受教师自身知识与经验沉淀的影响。在实验阶段中, 实验班首先进行导入技能理论的学习, 研究者让学生观看一些导入案例的相关视频, 接着由教师来进行对其分析和讲评。而对照班则实施常规的理论学习教学法。通过表2我们可发现, 在学习导入技能过程中, 不管是否应用案例教学, 对于提高学生的导入技能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变化。在实际考核阶段, 不管是对照班还是实验班的学生, 所采用的导入法多为示范导入或者故事导入, 而对于和教学经验关系较为密切的设疑导入、情境导入以及实验导入等技能的运用则比较少。由此可见, 在学习导入技能时, 尽管案例教学能为学生提供很多不同的导入教学法, 但是事实上对于学生而言, 要想提高其导入技能, 还需要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

(2) 反馈技能。所谓反馈主要是指个体在练习过程中或者练习以后所获得关于运动技能操作方面的信息。在实验过程中, 研究者让实验班观看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教学案例视频, 并对其相关信息进行了分析, 而对照班则按照一般的理论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 通过研究表明, 实验班学生的教学反馈数量和强度比较合理, 并能通过案例中的相关反馈技能, 对能其进行灵活应用。由此可见, 在体育教学技能微格训练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不仅能加强学生教学经验的积累, 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反馈技能。

2、实验结论

通过对教学能力系统中各要素的分析和研究以及相关数据, 我们可以发现实验班的体育教学技能微格训练成绩明显要高于对照班, 在体育教学技能微格训练中引入案例教学法, 将案例教学和体育教学实际情况相联系, 有效地利用书本中的相关知识, 把教学现场完整的还原到学生面前, 使学生更容易抓住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 丰富并提高其自身的教学经验, 以此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教学技能。

摘要:本文就案例教学法在体育教学技能微格训练课程的应用, 通过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以及实验法来处理、分析与判断相关数据, 将对照班和实验班的考核成绩相比较, 通过研究表明, 实验班的学生在掌握讲解技能、发聩技能时均比对照班好。因此, 在体育教学技能的微格训练课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 不仅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便于学生思维的启发, 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案例教学,体育教学,技能微格训练,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1]孙建鹏.综合式案例教学在体育技能教学中运用的研究[J].体育师友, 2010, (2) .

[2]吴宝升.《体育管理学》案例教学改革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 2012, (2) .

研究教学 篇2

一、课题的提出

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每个人一生中生活与学习的最重要工具之一。郭沫若先生曾说:“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多识”有利于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地认字,以便及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给他们打开一个生活经验世界之外丰富多彩的文本世界,这无论对孩子的情感和思维,还是对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识字还能够有效丰富儿童的口语,强化儿童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书面的视觉语言是人类高层次的语言,它能发展成无声的内部语言,即“思维流”,人钻研学问,考虑疑难,作出判断,认定对策,设计方案,签订条约,写文章和著书立说等都离不开它。所以识字能使孩子终身受益。

如何解决学生识记枯燥的生字成为教学的难点。当今很多教师就研究了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识字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达到识字的目的。本课题的研究是在以往不同识字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潜心研究,把以往分散的识字方法进行归类、整理、分析并逐步改进、总结出“灵活多变、科学有效”的识字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多样的识字方法,促进学生识记效果的提高,让他们真正享受到语言文字带来的快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新识字方法,采用多元化识字教学,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从而实现识字教学的情趣化。

二、课题的界定

识字教学中,通过从汉字本身规律着眼,改革以往枯燥单

一、灌输式的识字教学方法,改变汉字教学理念,探索多种有效的识字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技能,使学生真正爱识字、乐识字、轻松识字。既使学生感受汉字文化的魅力,又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发展的方法研究。

三、课题研究目标

⑴ 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学、活动中学、情境中学,不断被新鲜的刺激所吸引,变枯燥乏味的识字为快乐识字,以增加识字的趣味性、参与性和可接受性。

⑵ 低年级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开发学生身边的汉字学习资源,以便快捷高效地进行识字教学。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⑴ 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识字教学,调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愿望和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⑵ 在突破传统识字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一种适合低年级学生兴趣特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识字教学模式。

⑶ 探索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有效方式与途径,从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加强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⑷ 通过长期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从而发展学生个性,提高综合素质。五 研究的方法

⑴ 文献法:搜集、查阅各类与课题有关的资料和识字教学改革实验,探究科学的识字教学方法。

⑵ 行动研究法:根据课题内容,边实践、边研究,使整个研究过程在具体行动中进行。

⑶ 实践法:在教学中运用科学有效的识字教学方法,发现问题及时改正,不断完善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提供成功的教学案例。

⑷ 经验总结法:总结前人的识字方法及课题实施中的成功经验,整理出课题研究的成功案例

六 研究假设

途径:指导学生采用多种识字方法识字,教给学生多种趣味识字的方法。

⑴教给学生一些趣味识字的方法。如看实物,图画识字、借助色彩识字、释义识字、借助电教媒体剪辑、组合识字、借助顺口溜,口诀识字等。

⑵介绍较好的识字方法。如:猜字谜识字、猜认生字”、“组合生字”、“叫字排队”、“送字回家”、“读词赏画”、“读文找字”、“孪生聚会”、“玩玩字卡”、“找找朋友”、“选难认字”、“眼明手快”、“邮差送信”等,逐步积累多种识字方法。七 预设效果:

⑴情感激发,变“枯燥识字”为“趣味识字”。⑵创设多种识字的氛围,让学生感觉“多种识字的乐趣和益处”。

四、课题实施原则

1、多种识字方法与新课程实施相结合。通过学生多种识字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生字的习惯和能力;举办各种识字方法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2、善于发现挖掘儿童身边“熟识”的语言物质材料,充分结合儿童身心规律培养的识字习惯,采用多种教学措施指导识字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

3、培养识字能力,能促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提高学习效率。

4、要重视教给学生“活”的识记方法,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技能,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为今后的自学阅读打下基础

⑴营造多种识字教学的环境:让教室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让教室的每一个地方都体现着多种识字方法的乐趣。

⑵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指导学生采用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方法学习生字。

⑶开展趣味识字方法大比拼,看谁的识字方法多。

六、课题预计成果 1 学生识字作品展示。

教学研究之研究 篇3

不知教学研究为何物,怎么能清晰、客观、理性地认识教学研究,怎么能科学、有效地研究教学。基于这样的反思,基于想更清晰、更客观、更理性地认知教学研究,想更科学、更有效地研究教学,我尝试着对教学研究进行研究。

一、什么是教学研究

什么是教学研究?专家这样定义:“教学研究就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进步为目的,以学校课程实施过程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专业研究人员为合作伙伴的校本实践性研究活动”。

我认可这样的定义。这个定义,非常明确地指出了教学研究的目的、对象、主体与方式。理解了这个定义,我们对教学研究就有了简明、完整的认识。

但这个定义说,教学研究的主体是教师,这与我们平常的认知有很大区别。平常,我们认为教学研究主要是专业的教学研究人员(指教研室、教科所等专业教学研究机构的人员)的事,认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是专业的教学研究人员。其实,不然。尽管专业的教学研究确实不可忽视;尽管研究教学是专业的教学研究人员的职责,专业的教学研究人员也一定要研究教学;尽管专业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更高,其研究更规范、更有计划、更科学、更深刻,成果更有价值。但他们不可能是研究教学的主体,他们只能是教师研究教学的伙伴。

为何?因为,在目前形势下,所谓的专业教学研究人员一般不处于教学的第一线,在很大程度上,他们脱离教学实际而存在,他们的研究不直接作用于教学,他们研究的经历、成果不可直接转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教师专业进步的力量。脱离教学实际,不可直接作用于教师与学生的研究,与以上所说的教学研究的内涵相去甚远。教学研究只有成为教师的事,教学研究才可直接拥有研究的对象,才可直接作用于学生与教师,实现其价值。

与教学研究紧密相关的,还有另外一个词,就是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专家认为:“教育研究就是人们运用科学的方法探求教育事物本质和性质,摸索和总结其教育规律,取得科学结论,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研究活动过程”。

显然,教学研究的内涵与外延都要小于教育研究,思考教学研究,是从一个较小的角度思考教育研究。本文只审视、思考、探究教学研究。

二、教学研究有怎样的具体形态

概念界定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认知教学研究,如果仅从定义上理解,就难以真正把握教学研究,难以实现其价值。认知教学研究,我们必须要看到具体、可操作的研究活动或方式。

广义地看,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研究活动,在教学中、在教师身上随时、随处存在。可以说,教学研究就是教师学习思考、讨论交流与分析探究教学的活动。这么看,教学研究伴随教学活动而生,有教学,就必定有教学研究。因为任何教师开展教学,都一定会先阅读、理解教材,会想应怎样教等问题,这样的阅读、理解与思考,就是教学研究活动。

但教师的学习思考、讨论交流与分析探究,也就是教师的教学研究,是有深浅之分,高低之别的。有些教师只是粗浅地读读教材,简单地想想教的是什么,想想应怎样教,并没有准确把握教的是什么,并没有选择最恰当的方式教。而有些教师思考教的是什么,既弄明白了所教内容的内涵,也弄清楚了所教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在本学科中的地位;思考应怎样教,不仅对比了现有的各种教学方法,而且在此基础上创新了符合教学实际的好方法。

教师粗浅、随意地想了想教学,是教学研究,但我们平常所说的教学研究,要比这样的研究更深入些,一般是指教师有意识、有计划、有方法地学习思考、讨论交流、分析探究教学。

三、教学研究有哪些主要方式

教学研究比较深刻,要有更高的质量,必定会趋向规范、科学,必定会形成一定的研究方式或模式。教师研究教学的方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纳,我认为,教师研究教学的方式大致有以下三种:

一是课题式研究。就是部分教师组成课题研究小组,一般还邀请专业教学研究人员参加,研究小组围绕一个主题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深入的研究,探寻教学对策,解决问题,形成理论观点。课题式研究可以是教学理论研究,也可以是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升研究,它与其他教学研究方式相比,具有更深入、更规范、更科学、理论性更强、价值更大等特点。

二是问题式研究。就是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事之间,或在专门的教研活动上,集思广益共同研究解决的办法。如,在学生自学课文后,教师说:同学们有什么收获?请把你的收获说给你的同学听听。可教师说完后,学生依然是听讲的姿势,并没有相互说收获,学生的学习活动没有开展起来。针对这样的学习实际,教师提出问题,如,为什么会产生的状况?是学生不善于说?是学生不知道跟谁说?还是教师没有组织学生说?再与同事一起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发现问题的症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式研究着重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具有即时性、独特性,需要同事,甚至教学专业研究人员、教学管理者共同参与。

三是反思式研究。就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实际、成败进行回顾、思考、总结。如,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结束后,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效果写教学小结,理性地分析教学的成败,总结教学经验与教训,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与规律。反思式研究,一般是教师的自我研究,具有经常性、独立性等特点。

四、研究教学的动机是什么

如果把教学研究当成一项深入的、高质量的学习思考、讨论交流与分析探究活动,那研究教学就一定是费时、费心、费力,甚至费财的一种活动。也就是说,研究教学,需要教师付出。

这样就会遇到一个大的、不可忽视的问题,但现实中,这个问题常被忽视。就是,教师为什么要付出?即教师研究教学的动机是什么?

动机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表现。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诱因。诱因激发需要,就形成动机。

教师研究教学的内在需要又是什么?显然,教师研究教学的内在需要是通过教学研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自我专业进步。那这一动机的诱因又是什么?是什么诱导教师产生要通过教学研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自己的专业进步?

是工作报酬。也就是说教师通过教学研究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和自己的专业成长,就能够得到更好的报酬。在当前的现实中,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一个教师所得的报酬是固定的,也就是说,不管教师研究了教学,还是没有研究教学,其工作报酬是不变的。即使是奖励性报酬,也多与高的考试分数相关,与教学研究没有直接关系,而高的考试分数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其中有些途径并不需要教学研究,并非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如,灌输式教学、如靠延长学习时间而所获得高分数的教学。

是评优评先等精神奖励。现实中,精神奖励与教师所得的工作报酬基本一样,也多与高的考试分数相关,也就是谁教的学生取得了高的分数,就认定这个教师是优秀教师。精神奖励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进步并没有紧密的关系,也没能成为教师研究教学的诱因。

研究教学的诱因,还可以是什么?是法律、政策规定教师必须研究教学?但《教师法》总则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第二章权利与义务规定:“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从《教师法》中的有关条文看,法律并没有直接规定教师有研究教学的职责与义务。

难以找到教师必须开展教学研究的法规,主管教育的领导却不善罢甘休,常在各种各样的制度、方案、计划中要求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但现实中,这样的要求一般只停留在口头上或文件中,教师是否真真实实地开展了教学研究,领导很少去考证,很少去追究。同样,在实践中,也很少有学校把教学研究纳入教师的工作量里,教师的工作量一般只包括教师所担任的管理工作、课程与课时,教师研究教学再多,再好,学校也不会把教师所做的研究工作转化为工作量。这样的做法,即使没有明说,但无误地告诉了教师,教学研究不是教学工作。因此,领导要求教师研究教学,也就不可能成为教师研究教学的诱因,相反,教师还会认为自己的本职工作是教学,研究教学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学校要求自己开展教学研究,是增加自己的工作负担。

如果无法创设恰当的诱因,研究教学的内在需要就激发不出来,没有内在需要,教师也就产生不了研究教学的动机。

教学研究要在教师中普遍地开展起来,需要教学管理者重建教学管理的理念与实践,为教师创设研究教学的诱因。

五、教学研究的期待能否实现

普遍地看,教师缺乏研究教学的动机,但教师研究教学从没停止过,总有许多教师在学习思考、讨论交流、分析探究教学,且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研究教学的教师,总有一种强烈的期待,总期待自己的教学越来越好,期待自己研究的成果能转化为教学实践。如,期待管理者能够以教学研究的成果指导教学管理,期待管理者能在一定区域内推行研究创新的某种教学方法,期待管理者是伯乐,能把有教学思想与研究成果的教师提拔为教学管理者,以此推进教学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进步。

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管理者并不重视教学研究所得的观点与方法,并不会以教学研究的成果作为指导自己管理教学的依据,一般不会把有教学研究能力与成果的教师提拔为教学管理者。

如果仅从表面看,或只站在教师教学的立场,会认为教学管理者有许多不是。其实,不然。在现实的背景下,教学管理者并不等同于教学研究者,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并不是同一类工作,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之间,总存在一定的距离,总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

教学研究以探求真知为目的、以学术话语为表达方式,追求的是理想;教学管理要解决的是现实中的教学问题,要保障教学平稳进行,要力求摆平各种现实利益。研究教学是探究要怎样才最好,管理教学是思考要如何才可行。研究教学是思考、批判,是求真;管理教学是平衡、和谐、完成任务。研究教学需要研究者有一颗纯净的心,管理教学者的心已历经风雨、八面玲珑。

如果能够挣脱利益的束缚,回归到教学的本源,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本是相辅相成的。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完全消除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之间的距离与矛盾。

尊重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之间的距离与矛盾,不消极,仍努力,尽可能求得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的最大公约数、最大交集,教学管理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的健康发展,教学研究才能卓有成效。

六、专业的教学研究要怎样才能回归到教学实际中

尽管教学研究的主体是教师,但专业的教学研究不可缺少,它能够促进教学研究规范化、科学化,能够保障教学研究更深刻、更有质量。因此,教师研究教学要以专业的教学研究人员为伴,专业的教学研究更要回归到教学实际中。

但现实中,专业的教学研究机构独立于学校之外,专业的教学研究人员,并非承担课堂教学任务的教师。专业教学研究机构的存在方式,固化着多方利益,专业的教学研究要回归到教学之中,注定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只能成为一种理想。

专业的教学研究回归到教学实际中,尽管困难,尽管可能只是理想,但它是专业的教学研究实现其价值的必经之路。为了走上这条路,专业的研究人员还是要有所作为。首先,专业的教学研究人员不要成为专职的教学研究人员,而要成为教学中的专业研究人员,这样,研究的对象才是自己有亲身体验的教学实际,研究才可能直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自己的专业进步;其次,专业的研究人员不要以专家自居,不要以指导为深入学校的工作方式,而要通过听课、评课、专题研讨等方式,与教师平等对话、交流、研究,在共同的研究中,与教师一起成长;再次,专业的研究人员要创造条件成为教学管理者,参与到教学管理之中,这样才能汇集强力,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教师的专业进步。

研究教学 篇4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运用,方法

0 引言

思政课是大学生新生入学的公共必修课程之一, 思政课作为一个课程体系, 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

思修课着重在培养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 对其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也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而概论课则重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 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掌握分析、解决当今中国实际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1 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直以来, 思政课虽然地位重要, 但囿于教学内容的固定化以及传统的教学方式, 学生们对于这门课程常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和排斥。而身处一线的教师, 为了改变学生的传统看法, 必须不断丰富教学的手段以及更新教学内容, 与时俱进, 与社会热点结合, 以提升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学习热情,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使这样一门重要的课程能真正成为学生个人成长道路上重要的铺路石。情景教学法遂即走入我们的视线。

2 情景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空间和价值

情景教学法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产生并盛行于英国[1]。70年代后期这种教学法被引入中国, 一开始广泛运用在语言教学中。

由于此种方法是一种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和社会信息与相应的教学手段相结合, 设置课堂教学情景, 启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 因此很契合思政课广博的内容, 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 还丰富了课堂教学方法, 增强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材内容设定一个合适的情景, 利用形式多样的多媒体图文资料, 辅之生动的语言, 使学生身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

它是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 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从传统教辅工具的“静态学习到动态学习”的飞跃, 让学生消除学习疲劳,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使学生在模拟的教学情景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这种教学法在高职院校中有应用空间和价值。高职的学生本身理论基础比较薄弱, 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更是高职学生未来竞争的重要砝码, 因此如何能把思政课的实用意义让其领会并运用就显得非常重要。思政课不是枯燥的说教, 它蕴含了很多方法, 能开阔学生的眼界, 提升学生的理解力。

3 情景教学法的运用及实例

3.1 情景教学法的运用需要有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

情景教学法可以通过“参与———理解———深化”三个教学阶段来进行。300多年前,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2]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图片、影视等形式开展情景教学, 寓教学内容于具体情景之中, 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它要求创设的情境要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 一改思政课给人刻板严肃的印象, 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和谐的课堂环境[3]是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

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 (包括直接和间接形象) 一则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 二则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 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而这些都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学生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之上。

高职教改需要还课堂给学生, 这并不是弱化教师的作用, 而是转化教师的角色, 教师应该更多的是学习的引导者, 而非灌输者, 只有真正做到尊重学生, 体察学生的真实需求, 才能更好的在课堂与学生合作, 共同探知知识, 使学生通过参与来形成体会, 通过体会来总结知识, 形成认同。

3.2 情景教学法的运用实例分析

以《思修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为例。作为思修课和学生见面的第一印象, 显然应该让学生明白修养的重要性。如果只是简单的说教, 学生比较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不易认同。所以在这一课开始前, 可以通过情景设定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修养的重要性。

首先把教室设定为招聘面试的一个场景, 所有的学生都是准备面试的社会新鲜人, 进行角色的设定, 然后教师设定为招聘企业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整个招聘见面的过程不是旁观, 而是亲历。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从敲门进入、开场白、与“应聘者”的交流等都必须符合招聘的实际情况, 然后学生们也必须表现出自己最真实的反应, 所说所做都不需要考虑“应然”的状况, 而应该从“实然”的角度行为。最后, 当整个招聘的过程结束后, “负责人”再离开现场。待到重新返回教室时, 组织学生就刚才全体参与的招聘进行实例分析, 反馈其中哪些言行体现了一个合格职业人应有的修养, 哪些没有体现修养。

学生通过模拟真实过程, 有了不是旁观而是亲历的体验, 自己就会形成正误做法的对比, 从而对修养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对自身修养的培养也有了更明确的要求和标准。所有这一切都不是通过教师的灌输完成, 而是学生亲历之后的自我教育, 学生认同起来没有抵触, 且更容易明白思政课的教育并不是说教, 课程内容本身对于自身今后的个人道德、思想、法律等方面的素养的培养都有很实用的价值, 就容易在第一次接触大学思政课的时候改变对课程的传统看法, 有了全新的认知角度, 和教师也更容易成为朋友, 而不是说教者和受教者。

再以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为例。爱国主义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头等重要的教育之一。如何让这种从小所受的教育能够在大学阶段依然吸引学生, 且让学生了解爱国主义教育不是在喊口号, 而是具有实际意义就显得非常重要。

这一章一开始也可以从一个场景引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一个大家集体出行的场景, 可以来到一片森林, 配合森林的PPT, 然后假设遇到暴风雨, 开始一系列的设问和互动:学生最希望眼前出现什么样的藏身之所;藏身之所是什么材质;里面是怎样的摆设;如果漏雨怎么办等等, 最后让学生们思考自己与藏身之所的关系, 从而引申出“我”与国家的关心, 领会爱国的重要性。通过以上这一系列场景的设定, 学生的参与, 就能很生动的勾勒出个人与国家休戚相关的关系, 能激发学生内心的爱国热忱, 大大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

在道德修养的教学中, 为了摆脱苍白的说教, 也可以大量运用情景教学法。例如在课程讲解前设定一个场景, 即实验室。教师和学生可以虚拟为实验员, 实验对象为一群虚拟的猴子, 把著名的关于道德起源、道德沦丧、道德重建等的猴子的实验作为内容来进行演绎, 在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总结和体会, 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于道德的探究欲, 还能加深他们对于本章相关内容的理解, 效果也非常好。

在思政课的实际教学实践中, 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特定情景设定, 学生们或展现真实生活场景, 或通过图画再现, 或通过音乐渲染, 或通过学生参与演绎和体会, 再加上适当的语言描述和穿插, 思政课就完全摆脱了枯燥的外壳, 其内容亮点也更容易让学生领略, 对于学生修养的提升非常有帮助。这种教学方法无论是在先期调查问卷中还是在实际运用中均受到学生的推崇和广泛好评, 学生有了实际的参与感和体会, 在轻松的氛围中角色演绎, 丰富了他们感受的同时也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思政课的魅力, 还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鉴于情景的包罗万象, 这种教学方法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内容涵盖也非常广泛, 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 非常适合在思政课中广泛运用。现在在教学中的实际运用还仅仅是个有益的开始, 冰山一角, 今后在教学中还可以结合不同需求和层面的学生进行更多新颖的尝试, 让这个教学法为思政课的改革和发展发挥更多的作用, 真正使我们的学生受益。

声明

价值工程2014年第2期的110页作者宋焕艳单位应为:承德市热河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德067000。

参考文献

[1]文嘉玲.情景教学法探源[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8 (23) .

[2]周淑静.依托情景实现英语有效教学[J].校园英语 (教研版) , 2010 (03) .

[3]高金锋, 李森.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J].思想理论教育, 2008 (22) .

研究教学 篇5

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八十三 小学作文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整合的教学论意义研究(下) 一连几天,“情境”的问题,老在我的脑子里面“晃”,我努力地用自己过去的一些教学精力来验证这个观点――“彩虹为什么是弧形彩带”、“研究小动物”……但,这些,毕竟是实践的东西,总得找到合适的理论支点呢? 12月4日,吴庆麟的一场学术报告,提示了我思考的方向。 吴庆林教授给我们介绍了历史上三次“知识与学习”的革命。他谈到第三次革命是“情境认知”革命。报告中,他谈到了“情境”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意义。由于时间关系,他没有展开讲。但是,“情境”的问题,引起了我的兴趣。报告很短,没能展开。课余时间,我开始搜寻“情境”。 终于,《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发展研究》(、8p30)上面高文的一篇《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使我茅塞顿开。高文老师讲:学习使用一种工具,除了了解某些特定的规则以外,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使用的场合和条件。后者,直接来自于使用这一工具的某一共同体的活动情境、共同积累的独特的洞察力以及共同体的文化。 读着这段话,我想到了课程标准: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样,语文的.本质特性之一是工具,作文,是运用语文进行书面交流的工具。作文这种工具的学习使用,需要“场合和条件”――“情境”。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为“使用语文进行书面交流”提供了学生感兴趣的、需要的场合和条件。 高文老师还讲道:情境学习和情境认知的研究者都强调按照真实的社会情境、生活情境、科学研究活动改造学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使学生有可能再真实、逼真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概念工具的应用以及问题解决,形成科学家、数学家或者历史学家等看待世界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习真正有利于对某一特定文化的适应。 这段话,使我从“改造学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了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也重新认识了作文教学。世界是整合的而不是分割的,我们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应该是整合的,在综合的真实实践活动当中来进行的。作文如此,其他学科的教学也是如此。情境,真实的情境,为文实现这样的整合创造了条件。 [1]

研究《化学教学》 指导化学教学 篇6

《化学教学》是改革开放以来,创办较早的中等教育类学术期刊,正如她的办刊理念“探索化学教学改革,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一样,成为中学化学教师研究教学、研究考试、共同提高业务水准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书。阅读和研究她刊出的关于教学研究、实验研究、原创试题研究的文章,对我们的教学和研究及高考备考等都有着较强的指导作用。

2008年高考上海卷第12题:取一张用饱和NaCl溶液浸湿的pH试纸,两根铅笔芯作电极,接通直流电源,一段时间后,发现a电极与试纸接触处出现一个双色同心圆,内圆为白色,外圆呈浅红色。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b电极是阴极

B. a 电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接

C. 电解过程中,水是氧化剂

D. b 电极附近溶液的pH变小

《化学教学》杂志2008年第4期,陈凯老师等撰写的“试纸上的微型电解实验”[1], 详细阐述了在pH试纸上浸泡Na2SO4溶液、NaCl溶液,在湿的碘化钾—淀粉试纸上用铅笔芯做电极进行电解的实验现象。指出:“在pH试纸上浸泡Na2SO4溶液,发现铅笔芯与试纸接触端各呈现两个微小的有色同心圆,其中阳极附近极内圈pH约为3,外圈pH约为5;阴极附近pH约11,外圈pH约9”;“在pH试纸上浸泡NaCl溶液,阳极附近极与试纸接触处呈现一个双色同心圆,内圈为白色,主要是由于C

漂白的原因;外圈为红色,pH约为1,主要是Cl2溶于水产生H+所致,阴极呈现深绿色,pH约13”。

阅读“试纸上的微型电解实验”,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题设情景及所给的选项中,D选项自然符合题意。

还是在这一期,“好题赏析”栏目刊登了余方喜老师的“无机消毒剂制备的化工生产流程题(二)”[2], 以高锰酸钾的工业制备的一种方法为知识依托,而设计的一个原创实验题,本题框图及第(4)问如图2所示。

“(4)若不考虑物质循环与制备中的损失,则1 mol MnO2可制得_____mol KMnO4。”

这个题恰好也与2008年理综全国I卷的第26题有很大相似。相比之下,有如下差异:其一,一个是实验室制备,一个是工业生产;其二,在流程上,一个是用空气做氧化剂,一个是用KClO3做氧化剂,在解题思维方面,一个着重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化学用语及化学基本计算;一个重点考查化学实验原理、实验基本操作,与化学基本计算相联系,余方喜老师的题所涉及的知识比高考题广,高考题的设问比余方喜老师的问题深,更有冲击力,两个题在设问上可以相互映衬、相互补充、相互转化。有一点是要指出的,余方喜老师的原创题是刊登在08年第4期上,认真研究这个题,其中所设计的“问题(4)“与2008年高考题26题第(2)小题就计算的核心问题可以说是高度相似,即:3MnO2—2KMnO4。如果能够及时地将本期《化学教学》加以研究,对问题进行适当改造之后,熔入综合训练中去,对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中,只要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及时收集和整理《化学教学》杂志上的各个栏目,在“课程改革”和“教师论坛”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或吸收先进的教学方法,并运用于个人的教学实践中去;在“实验与创新”中学习和研究新的实验方法,力争取得更佳的实验效果;在“教学设计”中借鉴他人对新课标、新教材展开研究的优秀教研成果和课程资源,通过再创造而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设计和课程资源;把别人的“研究性学习探索”成果创造地应用课外探究活动中去;通过学习和研究“考试研究”、“试题研究”,将新信息、新题型、新实验等优秀科研成果,根据具体实际加以改造和转化,落实到平时的教学和训练中去,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只要我们平时注重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个人的教学和研究水平,就能达到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凯等.试纸上的微型电解实验,化学教学,2008(4):10~11.

[2]余方喜.无机消毒剂制备的化工生产流程题(二),化学教学,2008(4):封三.

向玉耀 余文芝

研究教学 篇7

1. 质疑议论, 主动探索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教学中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思维的基本手段。学生自己发问, 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依赖心理, 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出现问题后, 上课时间更多的由学生用来小组讨论以解决这些问题。学生有了充分的学习实践, 其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能力才能得到锻炼, 独立阅读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将学生提出的疑问随机输入, 并显示在屏幕上, 同时把它们排列成序, 再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最后, 以学生汇报的形式将问题解决。这样,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主体式教学”, 可改变课堂固有模式,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 创设情境, 入景动情

现行省编语文教材融语言文字训练与思品教育为一体, 通过学习课文, 学生不但能提高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而且能培养优秀的品质和情感。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各种情境, 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形式之一。如教学《皇帝的新装》, 我播放了一段无声的录像, 展示整个的故事情节, 让学生看图想象人物的个性心理特征, 并给画面配解说词 (说说应该用怎么样的语气语调来对话) 。学生通过看、想、说、比, 融真情于动景, 有了观察的兴趣, 自然也容易展开丰富的联想, 从而说得生动、比得细致, 继而深入地理解了课文的主旨。又如《安塞腰鼓》中生命的激昂和宣泄的力量、疾猛的节奏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3. 激发兴趣, 观察感知

在传统教学中, 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教学内容涉及的一些事物和现象, 学生无法看到, 而低年级学生阅历又较浅, 问题难以得到满意的解决。教育技术使之直观化、具体化。“百闻不如一见”, 大量的感性材料,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通过观察, 引发学习兴趣,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狼专题》, 我利用电视录像将狼的有关习性过程和其他相关文章展示于学生面前, 使学生对狼有了一个整体了解。然后将录像片和典型图片制作成教学软件, 利用电脑多媒体, 分步展示, 学生如身临其境般在课堂中感受并理性思索。再如学习《蔚蓝色的王国》, 过去讲这一课, 学生只能通过同学、老师的介绍, 模糊了解作品的主题, 现在, 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 可以展示作品各个景点的声像资料, 学生能听到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白色的帆船, 蔚蓝的大海和天空, 鲜花盛开的岛屿, 白色的浪花, 气势磅礴, 呼之欲出。学生学习兴趣大增, 通过亲自听、看, 获得了大量的知识, 且记忆深刻。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在电教实验班中, 每一学期我都安排了若干首古诗的学习, 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 化抽象为直观, 帮助学生理解、体会, 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4. 突破难点, 品词品句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些知识, 教师用几句教学语言很难表达清楚。为了突破这些难点, 利用电教媒体, 就能大大减少教学时间, 而且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 掌握本领。如《精彩的马戏》一文, 为理解“绝活”一词, 在体会课文语句的同时, 如让学生观看一段“山羊走钢丝”的录像, 这样对理解词义就大有帮助。再如《斜塔上的实验》, 伽利略发现的原理用语言解释显得啰唆而不形象, 用CAI演示学生马上就明白了, 读此段内容的时候自然就能读出急切、意外的语气。本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懂得伽利略对科学执著探索的精神。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 我利用CAI的情景展示, 进行对比教学, 让学生观看后找出与画面有关的段落读一读;然后让学生指出作者描述的方法和自己描述方法的差别。这样一步一步地烘托出伽利略的精神。到此时, 我就不让学生往下看了, 而是让他们自己找第几自然段是写伽利略的, 学生找到后, 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对比, 你觉得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教学要达到的目的就在学生的你一言我一语中实现了, 此课的重、难点也就较轻松地突破了。

5. 深化练习, 延伸扩展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语言练习, 将知识实行延伸、扩展, 以达到理解基础上的运用, 可以较平时运用普通教法更省时、省力, 更直观, 易掌握。如教学生用仿句的句式说话, 可以运用电教媒体手段, 在图像上出示若干本体, 再以提示方式出示相应的喻体。这可以让学生很快找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 生动形象的句子自会脱口而出。

在课后练习中, 运用多媒体电脑可以展示更多学生感兴趣的习题和课文补充材料。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的教学软件, 可以把习题的形式变得更活泼、新颖, 把习题的内容扩展得更广、更深, 这也是课文知识内容的补充。这样在落实知识的同时, 能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练习部分由枯燥变得有形有声, 如游戏般易操作, 好掌握。如学习晓雪的《关于散文〈白鹭〉》, 了解作者对散文白鹭的看法, 学习散文赏析的一些写法。师:下面我们来看看评论家晓雪是如何来介绍赏析《白鹭》的, 自由阅读课文, 思考:分析晓雪在《散文家谈散文》中, 介绍《白鹭》哪些和同学们想的不同, 作者讲得是否有道理?最后用PPT展示探究成果, 学习探究趣味浓厚。

中学语文教材的知识内容极为丰富, 其中许多知识都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说不清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充分发挥其再现性的特点, 把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不易演示的实验通过动画、录像、投影的形式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 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声色兼备, 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降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来实行意义建构, 这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 激发学生的思维, 强化学生的记忆,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 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学习能力的形成。

摘要:作者结合教学实践, 认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巧妙运用电教手段, 创设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进而提高教学效益。

研究教学 篇8

研究性教学是现代教育理念的产物。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 高校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2], 并指出研究性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发展学生能力特别是研究与创新能力为宗旨。因此, 开展研究性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研究性教学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 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 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3,4]。

本研究通过比较卫生统计学研究性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效果, 调查学生对研究性教学的评价, 对高校卫生统计学研究性教学的开展提出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校2011级预防医学专业2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实验组) , 在卫生统计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教学过程中提供相关数据库, 并给出研究方向。学生根据已学卫生统计学知识进行小组讨论以及班级汇报。教师引导教学过程, 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为探讨研究性教学的效果, 以2011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45名学生作为对照组, 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以课后习题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学生完成习题, 教师批改。两组理论教学均由同一位教师进行, 实验课由不同带教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和传统教学。两组卫生统计学期末考试试卷相同, 试卷评判按统一标准进行。同时, 为减少主观性阅卷差异, 专题由专人评阅。

1.2 问卷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实验组学生在研究性教学中的体会和收获、对研究性教学的认知与态度以及对研究性教学实施必要性的看法。本次调查问卷采用结构型问卷, 以封闭式问题为主, 有一个开放式问题。

1.3 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对考试成绩进行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考试成绩比较

试卷满分这100分。实验组平均成绩为74.8分, 标准差为7.3分;对照组平均成绩为71.0分, 标准差为8.1分。两组期末考试成绩差异有显著性 (t=2.037, P<0.05) 。两组卫生统计学考试成绩见表1。其中实验组成绩呈正态分布, 对照组成绩呈正偏态分布。

2.2 问卷调查结果

2.2.1 实验组学生在研究性教学中的体会与收获 (见表2)

如表2所示, 80%以上的学生认为研究性教学使其各项能力均得到提高。认为研究性教学极大或较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学生超过80%;认为思维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极大或较大提高的学生超过40%;24.1%的学生认为交流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13.8%的学生认为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2.2.2 学生对实施研究性教学必要性的认识 (见表3)

如表3所示, 82.8%的学生认同研究性教学方式;86.2%的学生认为研究性教学比平常学习花费更多时间;72.4%的学生认为研究性教学有实施的必要性;65.5%的学生认为研究性教学可行, 并愿意参与研究性教学。

3 讨论

卫生统计学是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方法应用于居民健康状况研究、医疗卫生实践及医学科学研究的一门学科, 是医学科研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分析、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但学生常反映该课程难学, 不知如何在实际中应用。如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领会到这门课的实用性以及学习这门课的必要性, 同时能正确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教师研究的课题。

研究性教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中选择、确定与学科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 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过程中, 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从而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素质[5]。笔者将研究性教学应用于卫生统计学教学中, 引导学生对教师给出的数据进行挖掘, 教师不提出具体问题, 只指出研究方向, 学生通过相关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在研究过程中掌握正确应用统计学方法及软件分析技能。学生分组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与修正, 在课堂上进行汇报, 各小组可互相学习, 指出不足, 教师进行总结并给出最终修改意见。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教学效果较好。

本研究中, 实验组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组 (P<0.05) , 同时在对实验组学生的问卷调查中, 80%以上的学生认为研究性教学使其各项能力均得到提高。

因此, 本研究认为研究性教学在卫生统计学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并得到了学生的认同, 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并愿意参与研究性教学, 今后将在更大范围开展研究性教学, 并争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薛茜, 李述刚, 曹明芹.硕士研究生《卫生统计学》试题质量评价[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5, 28 (8) :787-790.

[2]刘伟忠.研究性教学中的难点与实施重点[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24) :36-38.

[3]姚利民, 史曼莉.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8, 7 (6) :62-65.

[4]谢秉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 2006 (2) :21-23.

研究教学 篇9

对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来说,主要是学生能够在课堂以外,进行前期知识内容的学习.然而,作为课堂来说,需要学生与学生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等.而对当前的高中函数教学来说,由于函数知识体系复杂,知识内容较抽象,学生的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将翻转课堂模式在高中数学的函数教学中进行积极运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函数知识的学习.所以,笔者主要针对这一内容进行方法论的研究,提出了合理运用翻转课堂理念的高中函数教学的意见,从而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二、翻转课堂理念下的高中数学函数教学设计

(一)课前活动的开展

在高中的数学教学中,老师在课前的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老师应该为学生准备一些学习资源,为学生布置任务.例如,针对函数教学来说,应该在教学前,教师准备一些教学视频,并且把一些重要知识点与信息指出来,这样能够使学生课外准备时间得以减少,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在视频的选择上应该以简洁、清晰的视频内容为主,使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更加深刻;接下来,学生需要通过自主学习的形式,对数学发现与创造的过程进行体验.如,老师为学生布置这样的内容,对生活中的函数模型进行搜集,对不同函数的特点进行合理总结,将学习计划制定出来;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课件的制作.针对课前准备的内容进行分析,将PPT制作出来,并且在制作过程中应该合理搭配图片与内容,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来帮助学生对函数知识的理解.学生通过课件的形式,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思考,使学生能够对知识的了解更加清楚,促进学生对函数知识的学习与发展.

(二)课堂活动的组织

针对高中数学的函数教学来说,首先,应该结合教师讲授与个别辅导的形式.在集体讲授过程中,老师应该将一些共性问题进行讲解,例如函数的一般性质、规律等等.再针对一些学生关于函数知识学习的困难进行个别辅导等.然后,老师可以为学生进行任务的布置,通过小组合作以及探究的形式进行学习.其次,老师还要进行科学的小组分类与讨论等,以此将讨论内容进行汇报.作为数学老师来说,将准备的问题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进行积极讨论,从而促进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增强.最后,在进行小组汇报过程中,针对大多数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合理分析与解决,以此能够使学生的参与性得到一定提升,促进学生对函数知识的理解与学习.当然,在此之前老师要做到预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准备.

(三)课后活动的完善

在翻转课堂模式中,课后阶段也是学生将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因此,作为数学老师来说,应该把不同的教学形式在翻转课堂中加以利用,以此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函数知识中的概念,促进学生学习的提升与发展.而数学老师应该学会加强与其他老师的交流与讨论,以此能够得到一些有效的意见.而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社交网站中,以及通过电话网络等形式,对自身学习函数的感受进行合理记录.另外,作为学生来说,应该学会对自身的学习进行客观评价,使老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对于函数知识来说,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自行梳理框架,以此能够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对函数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四)评价学习效果

翻转课堂理念下的高中函数教学,数学老师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由于函数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翻转课堂中,学生借助视频与课件的形式能够对函数知识有一定的理解,促进自身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而老师需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活跃性、任务完成情况以及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出合理评价,以此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与掌握情况有良好的掌握,也能够使学生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另外,还要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情况,需要将学生平时的表现情况纳入评价体系中,而不是仅仅依靠考试成绩,以此才能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全方位的掌握,促进学生学习函数知识的积极性与热情.

三、结论

综上,积极运用翻转课堂理念能够对函数教学提供积极的帮助,可以使老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情况.因此,作为数学老师来说,应该增强对翻转课堂模式运用的认识,努力改进自身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对函数知识的学习与发展,以此能够使学生得到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使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积极进步,也能有效提升高中数学函数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摘要:从目前来看,我国高中数学的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成效不高,而且数学教学质量有待提升.而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教学理念,翻转课堂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加以运用,能够为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提供积极的帮助.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当前高中数学的教学,以函数部分为载体,提出了翻转课堂理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的有效意见,以期能够为高中数学的教学提供积极的帮助.

关键词:高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函数教学

参考文献

[1]孙少平,于欣.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职业,2015(12):59-61.

研究教学 篇10

一、高职高专英语阅读教学采用研究型教学的必要性

在我国教育发展中始终是“重教轻学”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与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抹杀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学生对教师与书本权威的盲目迷信, 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难得到提高, 导致我国在各个领域创新能力不足, 而研究型教学则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现如今国际竞争日益加剧, 国家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一个国家如果缺少足够的创新能力显然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因此, 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引入研究型教学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同时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把培养高素质和具有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放在突出位置, 而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也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研究型教学模式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研究型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 通过研究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各种问题, 而通过他自己去解决不仅提升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且还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激发学习英语的热情, 进而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并且提高学习的自主性。研究型教学模式严格来说并非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方式, 更多的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注重研究,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带着研究去教, 而学生又带着研究去学, 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同时设置不同的问题让学生相互间通过合作解决遇到的问题, 在学习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 参与式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三、基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高职高专英语阅读教学

1.创设问题。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设立不同的问题,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 设置问题时应根据课文的中心思想来定, 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设置难易不同的问题, 让学生不断的深化进行探究, 开阔学生的思路, 让学生自主的去学习, 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对问题的探索,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设置问题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 在提高解决问题效率的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相互间的团结协作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2.相互协作。教师在研究型教学中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协助者, 让学生成为自主探究学习的主体, 教师在确定问题后, 将学生分为各个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 将资料进行分类与整合, 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出与纠正, 学生通过翻阅不同的书籍及网上查找的资料收集各类关于该文章的内容资讯, 小组成员展开问题的挑选与处理, 体会到探讨协作的收获。

3.稳固新知。很多人认为既然运用了研究型教学模式, 为何还需要常规的教学模式, 这是因为在许多高职高专院校英语系的学生英语水平还较弱, 而运用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为了提升他们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因此,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置合理的教学方法, 而不是传统的照本宣科, 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吸收和强化新的知识, 加深对文章内容词汇的理解。

4.成效交流。成效交流是解决问题的阶段, 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一定会产生许多的问题, 对之前提出的问题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在这个阶段, 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将本组学生遇到的问题与总结后的问题提出来, 运用多媒体的方法一组一组的进行展开报告, 每组成员可以相互交换意见进行交流, 教师这个时候应对每组学生的成果进行总结, 指出那些与课文内容不相关的部分,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还应提出文章中对学生今后岗位相关联实用性很强的内容, 在以后的工作中得以应用。

5.认知体会。认知体会是研究型教学模式运用在高职高专院校英语课堂上的实践时期, 这个时候教师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收集资料, 选择合适的资讯解决遇到的问题, 调查探究与学生交流心得体会, 通过研究探讨, 让学生掌握处理问题的能力。

总之, 研究型教学是建立在教与学的基础上的, 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 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不能比的, 研究型教学模式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的重要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 使研究型教学模式服务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的需要。

摘要:为适应高职院校教育发展模式, 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本文提出在高职高专英语阅读教学中引入全新的研究型教学理念与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研究型教学理念与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研究能力,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同时也有利于高职院校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 本文将探讨基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高职高专英语阅读教学研究。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模式,高职院校,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李长华, 徐辉, 于瑶.浅议研究型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金融理论与教学, 2010 (4) :77-78.

会考教学中情感教学的研究 篇11

一、管理学生精细到位,注以感情,充分了解学生

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学习基础和学习情况不可能完全一样。我们任何一位化学老师都应面向全体学生,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系统和谐运行,给我们的孩子创造一个融洽、协调、配合默契的教学集体。为了使系统和谐、有效地运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使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掌握教学内容,特别是对化学学习中的差生不能忽略,他们是我们提高合格率的关键,我们对他们要特别关注、特别了解。

差生形成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我们不能把所有差生都簡单归结为“脑子笨”或“不用功”,教学中应针对差生的特点进行帮助和教育,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转化效果。

二、对我们的学生予以赏识,使其快乐学习

学校生活与外面的花花世界不同,于是很多孩子总是想入非非,厌恶学校里的学习,对化学基础知识、方程式的记忆更是反感,以至于到了高二还不知道NaCl是什么颜色的,有没有毒,也写不出几个最基本的化学方程式。这时假如我们老师用“高压政策”,刚开始,有的学生可能敢怒不敢言,可是当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下去时,他就很有可能把自己以前被压抑的情绪爆发出来,对老师提出的什么建议都不理,甚至于发展到与老师对立、吵架;有的学生则越来越自闭、越来越自卑等等,这么一来学生对化学不感兴趣更学不好,而且老师与学生之间就会有一道深深的隔阂。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发现柔和有时候比风暴更有力量。作为化学教师我们可能都知道:酒精可以杀菌,但酒精浓度太高对细菌也不是很有作用,太高了会使细菌的外壁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凝固,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后续的酒精就再也杀不进去了,而细菌在壁垒的后面却依然存活着。所以,最有效的浓度,就是将酒精的浓度调的柔和一些,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进去,这样的效果才是最好的。所以我们何不用一颗爱心去解读童心,用一种柔和的力量去滋润童心,相信你的学生、欣赏你的学生,让你的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对化学发自内心的喜欢。

一个人的成功不是生来具有的,她需要我们有一个良好的习惯,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我们可以从学生每一份作业,每一个回答,每一次笔记中甚至于学生的洗衣服、叠被子、整理内务等等中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及时地予以肯定和表扬,使孩子个性能得以充分张扬,潜能得以极大挖掘。让学生切实地意识到自己能行,让学生在每一节化学课中感受到遨游知识海洋的乐趣,品味到“知识就是力量”的巨大魅力。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让我们的学生在“我是好学生”的心态中觉醒,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以激发学生内心的潜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创造师生和谐的环境,这样你的学生会主动地、快乐地去学习化学,掌握化学知识。

三、转变角色,帮助学生激起“我能学好化学”的自信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一种情况“你对学生理论知识提问的话,学生会应答如流,可要是给一题练习一下,学生会不知所措。”大家都有这种感受吧!学生的基础知识是掌握了,老师讲解时都能理解,但自己做却无从下手。这从心理学上说是“心理旋转能力”和“自信”的问题。有的是不同学生对不同问题的信息加工时,元认知能力不同,加工法不同,效果也大不相同。而有的学生是对自己缺乏信心,离开老师不敢自己下笔,甚至于知道也不敢说生怕错了,老师你想到了吗?而对这种情况大多教师除了多讲几遍外,是否还有办法使学生真正地领悟化学呢。我认为你继续加大“培养力度”,可能会使现实更加糟糕,甚至激化矛盾、酿成悲剧。而我对这种情况的处理是在见面的第一节课。第一节课我从来不急着上化学,我先做学生的妈妈——给信心,再做老师——我上化学课的规矩。而这里妈妈的角色更重要,也就是“信心”比“规矩”重要。

因为自信的人不会盲从别人,但会带动别人的热情与力量,所以首先自己亮给学生的第一眼必须是自信的我,对于这点的背后我大量阅读参考资料,大量做习题,积极向同事请教,什么事都做在学生之前,万一出现手忙脚乱,你的信任度就要下降;自信的人不会经常地猜疑,而会坦然地面对,而一个人最信任的人往往就是妈妈,所以第一眼给学生时,我就以妈妈自居,往后努力让学生以妈妈的身份来接受你,这样学生在上课时总以敬仰的态度听课,既认真又专注,效果自然好;自信能使人积极地面对生活,面对现实,面对困难,面对周围的人和事,所以第一节课我就告诉学生,成功总是从失败开始,用三年的辛苦换得一辈子的幸福非常值得,那就得每时每刻做好每件事,你根本就不用担心学生上课不听,作业不做或做不了!放心,他们会很团结的相互帮忙,很积极地向你请教。

自信是成就人才的一种力量,是一种激发人潜能的力量。现实生活中,人要培养自信,就要敢于尝试,勇于面对,迎接挑战。有了自信学生平时做作业就不会遮遮掩掩,而是坦然面对老师、渴望老师的指点,考试时就不会能做的成了似曾相识,过于紧张,如临大敌,座位要挑后排,最终遗憾考场。所以我们的“第一工作”不要急着灌输化学,让学生接受你、相信自己更重要。

基础会考其结果被作为监测、评估普通高中学校教学质量及学分认定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被作为普通高中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参考,也是考核普通高中学生部分文化课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毕业要求的重要依据。而对会考感到困难的是我们学习化学的差生,我们对他们的转化要从心理出发。有化学教育专家说,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的理解、兴趣和喜爱,要导致学生的理解、兴趣和喜爱,即产生情感的共鸣与转移,这既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优质教学的重要标准,教师积极的、强烈的情感才能感染、震撼学生的心灵,正所谓“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研究生双语课程教学的研究 篇12

英语是当今国际交流的通用语言, 现代权威的论文和著作大部分用英文发表, 一半以上的信息由英语传播。掌握好英语, 是获得英语资源的重要前提。自从2001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后, 双语教学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 高等院校便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学科专业知识, 老师通过英语讲授专业知识。双语教学应重视英语与学科专业知识的渗透, 让学生全方位地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双语课是以传授非英语专业的专业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双语教学的目标具有双语性、专业性的特征, 以双语教学体现专业特色。一是要让学生掌握学科专业知识, 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帮助学生掌握某一学科领域的英语术语和常用英语表达方式,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以增强学生阅读特定专业领域的外文原著的能力。在这两个目的之中, 掌握学科专业知识是基础, 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是双语课的最终目的, 掌握专业英语其实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和应用专业知识。

双语教学工作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需要高校准确定位, 稳步推进。目前的双语教学主要是针对本科学生, 各大高校为研究生开设的双语教学课程还很少, 有些高校还没有为研究生开设双语课程。

二、研究生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对于研究生来说, 双语课程教学也是非常必要的, 甚至是至关重要的。研究生从进入科研课题的那一刻起, 到顺利完成学业毕业, 自始至终都要用到英语。研究生进入课题需要查阅大量参考文献, 其中包括一定数量的英文文献, 做实验或者做模拟的时候, 说明书经常也是英文版本, 因此, 英语是研究生进行知识输入和知识必备储备的工具之一, 也是研究生提升科研能力的必备素质之一。往往有些研究生因为英文水平有限, 不能流利地阅读英文文献, 只能局限于阅读中文文献, 不能掌握所研究的课题的国内外进展情况, 只能进行片面地文献阅读和综述, 影响科研视野的开阔和科研思维的形成。

当把研究成果进行期刊发表时, 如果要往英文期刊投稿, 英文水平不过关是很难写出令人满意的英文论文, 但是很多研究生不能用英语胜任这些工作。虽然现在中国十分重视英语教学, 中国高校对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开设了学位英语课程, 但这种课程主要局限在专门的英语教学, 教学内容仍然以日常英语为主, 并不与学生的专业知识挂钩, 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英语语法与词汇和日常英语交流等知识。学校对英语水平也非常重视, 要求学生通过英语四级, 鼓励学生参加英语六级考试。这种英语教育并没有很好地实现英语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结合, 其结果是过了大学英语四级、甚至六级考试的研究生并不能流利地进行专业领域的英语对话。为了积极参与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对话和交流, 扭转这种与专业知识背景脱钩的英语教育模式是必要的。

开设双语课是适应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时代需要。培养大量既具有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熟练的专业英语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的国际专业人才是对研究生教学的必然要求。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宣读论文和学术交流, 都对英语提出了较高要求。当今世界是一个由经济全球化进程带动的世界, 如何应对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和国际对话成为一个重大时代课题。经济全球化背景所要求的国际对话和交流是全方位的, 要求从根本上提高国际参与际对话和国际交流的语言能力。研究生双语课的开设就是适应这一新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产物, 研究生双语课建设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平台。它的开设是中国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开展研究生双语课程的可行性

在双语课教学过程中, 要促使学生借助于英语这种媒介工具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在双语教学环境下, 英语不仅仅是学习的对象, 也是获取学科专业知识的工具。对于研究生来说, 既需要学习专业知识, 又需要用英语获取专业知识, 并用英语表达和交流研究成果, 而研究生双语教学正好迎合研究生对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双重需求。研究生的课程要求, 不仅要讲述课本知识, 还要设计学科最新动态和理论前沿, 并把这些内容融入到专业知识中去。因此, 研究生是愿意选修研究生双语课的, 双语教学具有一定的需求基础。

双语教学对学生的英文水平提出一定的要求, 如果学生英语水平太差, 学生课堂上根本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 那么, 双语教学既起不到传授专业知识的作用, 更起不到提高英语的目的, 双语教学效果不能保证。研究生经过本科阶段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基础英语学习, 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 具有一定英语应用能力, 英语水平进一步提高, 为进一步开展研究生双语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使得通过双语教学进一步拓展和提高其综合运用英语和专业知识的能力, 使他们能够在更高的平台上开展国际对话和国际交流成为可行。在研究生双语课授课过程中, 学生基本上能听懂, 而且可以实现与老师进行英语交流与互动, 达到双语课授课的教学效果。

给研究生上课的老师基本上具有博士学位, 掌握相应的专业英语和科技英语的语法、词汇知识, 能够进行利用英语获取本专业领域的知识, 并且掌握撰写专业英语论文的技巧和能力, 可以与同行专家进行流利的英语交流和沟通。另外, 国内高效目前与国外高校有着较多的合作和交流, 老师可以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进行交流, 为老师带来了进修和考察的机会, 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和专业水平。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访问学者资助, 使得越来越多的老师能够有机会较长时间呆在国外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习, 为老师在国外进修课程和带回英语原版教材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很多高校教师也都在通过其他途径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高校教师目前的学术情况, 为开设研究生双语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师资保障。

为了使研究生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 掌握获取最新学科进展信息、把研究成果推向世界的能力, 双语教学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一份责任。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三维转换下一篇:内生性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