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性驱动力(共12篇)
内生性驱动力 篇1
公共服务标准化作为政府公共服务质量管理工具之一, 近几年在各地区公共部门中由点及面地展开。但在推广与执行的过程中, 遇到不少影响因素的限制。这些影响因素作为变量存在于公共部门所处的环境中, 包括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 成为公共服务标准化驱动力的权变计量。外部环境包括了经济、政治、社会、技术等通用因素变量, 对公共服务标准化形成外部性、客观性的驱动力。内部环境包括了与公共服务标准化相关的主体、组织及管理考核方式等特殊因素, 对公共服务标准化形成内部性、主观性的驱动力。因此, 内部环境对推动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起到更加决定性的作用。相对于国外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建设以及企业服务标准化建设, 影响我国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的特色性因素变量也是体现在政府内部行政环境之中。因此, 对公共服务标准化内生性影响因素变量以及驱动力函数进行专门分析, 能够明确公共服务标准化的执行门槛与环境效度, 更加有规律有效地推动公共服务标准化。
一、行政主体变量
(一) 领导人态度
领导人态度是公共服务标准化“自上而下”执行模式下的关键性因素。在政府主导模式下, 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的执行途径主要是自上而下。这种途径关注的焦点是高层决策者, 也就是领导。政府的许多决策与领导人的决定与偏好有着密切联系。我国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管理体制, 决定了领导者在政府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任何部门的改革得到领导者的支持, 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模式中, 领导人支持性态度是启动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的关键性因素。首先, 领导人对公共服务标准化的支持, 保证了“自上而下”的源头动力。领导人的自发推动, 保证了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的自主性。其次, 高层领导的支持, 还能带动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增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配合程度, 以及对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 降低政府部门的改革惰性。因此, 领导人支持性态度是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引入启动与长期有效推行的关键性因素。
影响领导人态度的原因有:第一, 多部门联动合作产生共赢前景, 促使领导人支持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例如, 2010年天津市质监局为了响应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提出“不断拓宽服务业标准化工作的新领域, 推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的工作要求, 将推行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列入了重点工作中。天津市监察局、市纠风办认为推行服务标准化是纠风工作再上新水平、再上新台阶的需要。于是, 三部门联动形成了“在全市公共服务单位推行服务标准化工作”的共识;第二, 为了获得政治进步的资源性优势。例如, 中央对推行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的单位、对获得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或者项目的单位有一定的政策倾向与财政资助。因此推行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成了领导人“政治进步”的表现, 从而为地方争取资源性优势, 拉动地方发展;第三, 为了增加公众满意度, 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保障一定的社会稳定与和谐, 从而提升在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中的排名;第四, 为了获得政治升迁机会与增加工资福利。由于公共部门的封闭性大、流动性低等特征, 机构人员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的动力不足。公共部门的工资福利和升迁涉及各种复杂因素, 与公共服务标准化的过程与效果不具有直接相关性。
具体环境中, 评估领导人态度这一变量对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影响力方向与大小的时候, 应该考虑:领导人是否支持, 是否由领导人自发推动, 领导人是否真正参与到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中。
(二) 行政主体行政理念
行政主体行政理念是影响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的隐性约束力。法律法规对行政人员行为具有显性约束力, 而行政理念对于行政人员则具有隐性约束力。首先, 对于改革与创新的态度影响着公共服务工作人员对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的接受程度。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是一项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方式的改革。公共服务工作人员从“经济人”的理性思维角度出发, 会对改革产生一种天然的“抵抗”。第一, 公共服务标准化要求公共服务“保质保量”, 这就对公共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服务态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而成为了公共服务工作人员的“负担”而产生排斥心理;第二, “路径依赖”使大部分公共服务工作人员不想发生变化, 求稳不求变;第三, 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作为一项改革, 必然要打破原先的利益分配格局, 利益受到削减的相关人员必然不欢迎新的制度。例如“三定”方案的执行, 涉及理论与现实的矛盾, 涉及部门权责的分割和利益的再分配, 必然触碰到某些部门利益, 增加标准化的协调阻力与难度。
公共服务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影响着公共服务工作人员落实公共服务标准化的积极性与有效性。一般来讲, 公共服务意识越强烈, 就能越积极地参与到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中。怀抱着为人民服务的愿景, 不断提高自身的公共服务水平。然而, 这种情况是几乎不存在的。虽然我国服务型政府的行政理念已经得到实践, 但是传统的管制思维依然对政府工作人员有着深刻的影响, “官本位”的思想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受到传统管制思维的影响部分窗口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淡薄。不成熟的行政服务理念将对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产生隐性阻力。
具体环境中, “行政人员行政理念”这一变量影响力大小主要体现在:公共服务人员服务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是否认识到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好处。
(三) 行政主体专业化程度
行政主体专业程度影响公共服务标准化理论的运用。在把公共服务标准化理论运用的实践的过程中, 对行政服务人员有一定的专业要求, 既要掌握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原理、准则, 以及公共服务标准化工具, 又要懂得政府部门的实际概况。
在与高校、社会中介组织合作的过程中, 政府部门专业人员与其对话, 能够达到更好更有效的合作效果。在导入理论的过程中, 特别要注意与政府运作的实际相结合, 注意到政府运作与企业的不同。这就需要即熟知政府部门运作概况与运作特点, 又掌握公共服务标准化基本原理的政府部门专业人员。在模板设计阶段, 提供政府运作的相关信息, 确保所设计的模板与方案具有可操作性。
公共服务人员的专业程度, 影响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实施。政府部门组织实施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基本流程是以标准规范行政程序, 力图用标准规范每一项工作, 用标准形成一套新的工作模式, 构成标准化的政府运作流程体系。但是在组织实施过程中, 难免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比如标准的边界在哪里?标准是否越细致越好?具体地说, 一个基层部门乃至一个科室标准规范要编写多少字数作为一个底线?要投入多少精力才算不影响正常工作?制定出来的内容丰富的标准规范在具体落实过程中, 一旦出现新的问题, 如何才能及时回应?这涉及到标准导入与运用时的简化问题, 需要公共服务人员具有专业视角以及日常积累的部门工作经验。
具体环境中, “行政人员行政理念”这一变量影响力大小主要体现在:公共服务人员服务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是否认识到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好处。
二、行政组织变量
(一) 领导组织机构设置合理性
公共服务标准化的落实与发展, 除了推动公共服务标准化的主体之外, 还需要设置合理的相关行政组织机构的支持。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建设是一项涉及多部门、需要几个单位共同完成的工作, 因此需要共同认可的组织机构领导与推动标准化工作, 包括负责领导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公共服务标准化法律法规的细化、公共服务标准化总体指南的编写、安排与协调相关部门之间的流程对接与职责分配、监督相关部门标准化工作的执行进度与完成情况。基于行政成本与我国现实情况的考虑, 如果在质监部门成立正式的公共服务标准化办公室, 一方面是编制上需要慎重考量, 另一方面可能增加大量的行政成本。因此, 一般设立的是公共服务标准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公共服务标准化领导小组的形成是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进行的前提条件, 也是推动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进行的主导力量。“因为质量管理在一个机构里的真正开始却要等到质量改进小组建立起来并着手分析和改进具体的工作进程时”, 同样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的真正开始要等到公共服务标准化领导小组建立起来并着手分析和改进具体的工作进程时。
只有设立专职的公共服务标准化领导小组, 才能使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管理职能化。通过设立公共服务标准化领导小组, 对公共服务标准化领导小组成员进行集中培训, 掌握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基本原理以及与政府实务相结合的方法原则。从而保证能够有力地进行组织协调、细化国家层面的标准化法律法规、制定编写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标准化指南。
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的构成不同, 工作重点与成效也有所不同 (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 天津市的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对于宁波市而言, 多了纪检监察和纠风部门、法制办, 成员组成相对有针对性;而宁波市的小组成员比较杂, 还包括各个公共服务职能部门。天津市公共服务标准化领导小组将标准化工作与整风治理、职权规范监督相结合, 实际上相对于对外服务标准化, 增加了更多对内管理标准化的内容, 力度更大更强, 更具有针对性。从成效上来看, 天津市着重从政府内部标准化入手, 政府工作规范、工作效能整体提升, 成为了较为成功的示范。
具体环境中, “组织机构”这一变量影响力大小主要体现在:是否成立公共服务标准化领导小组, 小组成员的设置是否合理。
(二) 组织权责设置规范化
权责设置的规范化指明确政府部门岗位设定、职能划分, 岗位职责清晰, 位责权相匹配, 权力运行流程明确规范。
规范化与标准化的内容相似, 表现为环境建设、设备统一、明确职能、加强人员管理、完善制度建设等方面。可以看出, 两者都是对公共服务主体之间的关系、具体行政行为的方式、公共服务流程、资金支持、运行机制等进行规范, 在内容和对象上存在诸多相似。通过权责设置规范化, 使得部门定岗明确、职责清晰, 位责权相匹配, 业务流程规范。这相当于为标准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建设好了标准化所需的软环境。在这个基础上, 能够更有效地制定标准指南与标准文件, 进一步对服务质量制定标准, 进一步根据公众需求制定标准。规范化程度越高, 政府部门也就越容易地应用标准化, 从规范化进一步上升到标准化。
公共服务标准化与规范化目的基本一致, 都旨在获得一种最优质的公共服务秩序, 在这种良好的秩序基础上形成更加高效和优质的公共服务, 追求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需求。规范化工作到位的政府部门, 在落实规范化工作的过程中, 必然逐渐培养起了“规范、高效、最优质”的行政理念, 能够更好地适应与接受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的要求。
中央对权力运行规范化的强调与重视, 形成了对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强有力的助推力。标准化建设成为纠风工作重点, 强有力地推动了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公共服务标准化旨在规范行政权力、精简行政流程、保障公共服务输出标准, 成为了政府纠风工作的重点, 地方政府部门普遍把服务标准化工作纳入业务工作和反腐倡廉工作全局来安排部署, 作为重点工作推动, 地方一把手也因此对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高度重视, 亲自狠抓落实。
具体环境中, “权责设置规范化”这一变量影响力大小主要体现在:公共部门是否有进行规范化工作、规范化工作的成效、“三定”方案的翔实程度、工作流程数等。
三、行政考核变量
行政考核包括政府部门的年终考核与日常考核、全面考核与专项考核。行政考核是对政府年度工作、产出、绩效的评价。考核内容以及考核指标的设计, 影响着政府工作方向与工作重心;考核结果的奖惩程度, 影响着政府对考核结果的重视程度。
行政考核对公共服务标准化产生督促效应。行政考核内容与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内容挂钩, 构建相关考核指标, 督促政府部门形成发展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的动机。例如, 为了确保宪章得到落实, 英国政府以审计委员会为主体, 设计了地方政府绩效指南。2001年, 英国政府又通过制定服务指南、绩效评估框架等文件, 对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进行全面的、统一的评价。相比之下, 我国虽然也颁布了《公共服务标准化指南》, 但是仅仅是停留于指导性的层面, 并没有相应的评价体系, 因此也就不如英国指南的效果。实际上,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 并且结合我国的实际, 将公共服务标准化指南的相关指标与效能考评制结合起来, 实现月度、季度、年度考核, 对公共服务标准化的成效形成全方位的评价, 监督并促进公共服务标准化任务的完成。
行政考核对公共服务标准化产生激励与警戒作用。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考核结果的奖惩力度, 将直接影响政府对于公共服务标准化的重视程度。对公共服务标准化优秀试点与项目的奖励, 将激励这些地区进一步巩固与发展公共服务标准化, 把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做得更好的, 同时也可以激励其他具备开展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条件的地区引入公共服务标准化。对在效能考评中表现较差的单位的惩罚, 将警戒这些单位部门端正态度, 改进做法, 真正落实公共服务标准化, 完成公共服务标准化任务, 同时也对其他正在进行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单位部门产生警示作用。例如, 新泰市行政服务中心按照过程控制理论和工作成果“倒逼法”设计了全程覆盖奖惩分明公众参与的全程标准化考核机制, 促进了行政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此外, 官方主办的评奖式考核也对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比如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中央党校世界政党比较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于2000年联合创办“中国政府创新奖”, 杭州市上城区的“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化”项目荣获第七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形成激励与示范效应。但是这个奖暂时缺少有效奖励措施, 因此形成的影响不可能很大。但是, 这个奖项可以考虑通过采用多种方式, 在多个层面普及开, 形成制度化、定期性年度考核, 促进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鼓励机制的立体化、多样化构成。
具体环境中, “行政考核”这一变量影响力大小主要体现在:是否设立关于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的考评机制, 是否有相关的奖惩措施。
参考文献
[1]方华.基层行政服务中心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问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 2012.
[2]卓越, 张世阳, 兰丽娟.公共服务标准化顶层设计的战略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 2014 (02) .
[3]史蒂文, 科恩·罗纳德·布兰德.政府全面质量管理:实践指南[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69.
[4]邸妍, 李娟.国外经验对我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启示[J].人事天地, 2012 (09) .
[5]赵宇.试析以电子政务为基础的行政服务标准化——以“新泰模式”为视[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内生性驱动力 篇2
摘 要:农村消费的主体是农民,所以拉动农村消费的内生动力来源于农民自身所拥有的能够消费、敢于消费、愿意消费、乐于消费、会消费的力量。了解农民消费的内生动力,是提升如何提升农村消费能力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农村消费;内生动力;农民收入
我国农村消费的内生动力的含义
动力即力量的源泉。内生动力即事物本身具有的力量源泉,它能够带动机体本身运动与发展。
农村消费的主体是农民,所以拉动农村消费的内生动力来源于农民自身所拥有的能够消费、敢于消费、愿意消费、乐于消费、会消费的力量。了解农民消费的内生动力,是提升如何提升农村消费能力的关键所在。农村消费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
2.1 没钱消费的原因
收入是消费的函数,是影响和左右农民消费趋势的重要因素,消费需求的大小直接取决于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从总的来说,农村还不富裕,特别是一些贫困弱势群体有着强大的消费欲望,但是没钱可花,只能维持较低的消费水平。这是农村消费内生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
2.2 有钱不敢消费的原因
相当大的一部分农民钱是有一点,也有较强的消费愿望,但是不敢消费,未来养老、医疗及教育成本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着每一个家庭的储蓄,其消费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为主,要将钱存在银行里,以备不时之需。而只有消除这种不确定性才能促进个人消费。
2.3 有钱不愿消费的原因
中国人,特别是在农村,喜欢用“会不会过日子”来评价一个人精打细算的能力,以节俭为美德,不能提前消费的观念在农民心里已经根深蒂固。这部分人即使有较高较稳定的收入,但是长期以来形成了省吃俭用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在此消费观念的制约下,因循守旧,对所谓奢侈品消费持消极态度。这种观念抑制了农民消费热情。
2.4 有钱不会消费的原因
一部分农民还停留在过去“一件新衣穿三年”的生存型消费观念,对教育消费、发展型消费、健康型消费和热衷时尚、运动、旅游、社交等的享受型消费等知之甚少。消费结构不能及时更新,也影响了消费的提高。
2.5 消费不舒畅的原因
消费不舒畅的问题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其一是农民在消费时买不到适合自己需要的产品;其二是因消费环境缺乏诚信和竞争无序化等问题日渐凸显,一些销售者和生产者采取虚假宣传、设计陷阱、偷换概念、隐瞒真情、混淆标准等手段,诱导消费者上当受骗。消费者对现实消费的不良感受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即期消费;如最近对近万名农
村消费者的问卷调查显示,农村消费者对下乡家电产品质量认为一般和不够好的占15%。其三是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安装调试、售后服务及维修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所有这些造成农民在消费时存在顾虑,也影响了农民的消费热情。提升农村消费的内生动力的对策
3.1 提高农民收入,使农民有钱消费
解决没钱可花的问题就是要提高农民收入,最重要的是解决着力点问题。我认为在原来提高农产品价格提高、提升农民工工资等基础上,提高农民收入重要的是着眼于长远,提高农民素质是提高收入的根本之策。提高农民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
从长期看,我国产业发展必然选择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则当前劳动密集型企业中的部分农民工将面临失业,而农民工的工资性收入是农户家庭的重要收入来源,这项收入的缺失将会影响到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并且今后农业的发展也要向科技型发展。因此,研究如何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价值是长期解决农民收入提高的根本之策。
我认为:一是农民必须更新观念,实现自我升级。改变原来靠“出大力、流大汗”就能挣钱的思想,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增强市场用工适应能力。二是政府结合产业发展及企业用工需求,搞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业技能,解决企业用工结构性矛盾,同时提高农民收入。三是应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从基础做起,从整体上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的素质。
3.2 提高农民生活保障,加大金融扶持力度,使农民消费无后顾之忧
3.2.1 搞好惠民工程,改善居民消费预期
要解决有钱不敢花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解决社会保障问题。这有赖于医疗、养老、失业、住房、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为此,要不断深入完善国家惠民工程,要尽快明确一些与居民生活关系密切的改革措施,如提高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层次、加快新农村住房建设改革、普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其他福利制度的改革,并着力提高水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增加改革的透明度和到位率,减少不确定性,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为居民消费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3.2.2 加大金融扶持力度,积极发展农村消费信贷
要做好培育农村市场这篇大文章,需要继续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更好地服务“三农”。各类金融机构都要强化服务“三农”的意识,推进组织制度和产品创新。从经营观念、体制机制、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快向商业银行转型。要深入农村调研,掌握农村消费信贷的发展特点和规律,从贷款方式、利率、期限等方面,开发适应农村特点的消费信贷品种。例如对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农户,可适当发放住宅贷款;农民子女上学,可以推出教育助学贷款;还可以在农村推广农业机械和家电的消费贷款。尤其是农业机械消费贷款,既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又能增加农业机械的销售量。如此,才能扩大农村消费,更好地
培育农村市场。
3.2.3 更新农民消费观念,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提升农民消费愿望
(1)更新农民消费观念,提高生活质量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观念应逐步改变,在提倡正当消费和文明消费的同时,也要“吃讲营养,穿讲漂亮,用讲高档,住讲宽敞,行讲便当”,这是消费升级的必然结果。所以培育农村市场要加大科技与文化投入,更新农民消费观念,培养新型农民,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要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一方面,使科技文化进村入户,不断满足着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繁荣农村文化,使城市消费向乡村流动;另一方面,城市文化对农村、农民的辐射,逐渐提高农民的素质,且潜移默化地改变农民传统的过分节衣缩食的消费习惯,使他们在提高收入的同时,逐步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的消费,提升生活质量。
(2)及时更新消费结构,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为适应农村未来消费需求的增加,急需发现和培养新的消费需求热点。
结合新农村建设及城镇化,推动住房消费发展。大力推进农村人口城镇化,取消目前在部分城市出现的限制民工进城和就业的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政策,为农民创造平等的就业竞争机会,提高农村人口城市化水平和农民的收入水平。在城市化过程中,发育农村资本市
场,促进农民以住房为主体的存量资产的流动,在流动中创造新的投资和消费需求。
宣传教育消费。随着社会经济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随着城乡居民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教育消费将成为人们消费中经常的较长期的热点,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应进行合理引导,提供多种渠道,促进教育消费的健康增长。
倡导旅游消费。随着人们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消费越来越成为消费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旅游消费成为消费需求的热点,也是消费的必然趋势。
3.2.4 加强农村市场调研,保证产品质量,搞好售后服务,使农民舒畅消费
(1)提升农民消费,要解决农民需要的商品“买不到”和生产的商品在农村“卖出难”的矛盾。生产厂家必须转变轻视农村市场的观念,深入农村,搞好市场调研,了解农民的消费心理、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细分市场,研究农村需求,合理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开发适应农村市场的质优价廉的产品适应农村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
(2)创建诚信消费环境,保证产品质量。第一,从政府层面,完善法制环境,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第二,加强行业监督。要制定相应的标准,并搞好监督、检查,约束企业最大限度地维护消费者的权益,拿出你符合国家要求的产品。第三,企业要严格自律。提高我们
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整个企业的经营素质,保证产品质量。
(3)提供满意的销售服务是目前我国农村家电市场营销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农民不仅需要售前服务,也需要售后服务。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家电销售服务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均远远不足,使农民的购买利益基本上没有保障。因此可以预计,成功占领农村家电市场的企业将是那些为农民提供良好服务的企业。
综上所述,提升农村消费的内生动力是扩大农村消费的当务之急,应想尽一切办法搞好政策落实,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寻找东北振兴内生动力 篇3
借助智慧资本,释放新经济动能,打破资源和人口魔咒。
8月19日,“寻找内生动力、振兴东北经济”暨城市新经济发展高峰论坛(沈阳站)开幕。本次论坛上,多位学者和专家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工业智能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为东北振兴献计献策,谋划东北未来发展的蓝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
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动智能制造离不开传统制造业的基础。东北可以充分利用半个多世纪积累的传统产业的基础,发展人工智能、网络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结合得好的话,可以使产品大幅提升竞争力,对东北传统产业提升转型有巨大的推动。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
目前,东北出现诸多的困难,说到根本还是与产业处于中低端层次有关。比如,中国汽车产量很大,但我们汽车的主体还是合资品牌。合资品牌的生产的利润分配,外方拿走80%,我们只有20%。
工信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李国斌:
今年工信部密集出台了企业提质增效、服务制造业等指导性文件。“指导性文件”为的是给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进一步的指导。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近几年工信部致力于通过制定规则来营造环境,而非过去那样帮助政府去代替市场、企业。
沈阳市副市长张景辉:
作为内生活力的标志,沈阳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动力持续加大,内生动力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持续增多,呈现出很多新的亮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966亿元,增长7.2%,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2.2%,提高了4.5个百分点;新增市场主体同比增长20%,机器人和航空两大支柱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0.1%和22%。
辽宁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
东北经济“惨淡”的缘由可归纳为“两个集中、三个衰退、一个消失”。“三个衰退”主要是指,资源衰退、结构性衰退、体制衰退。“消失”指的是人口红利消失。但通过东北经济新亮点可以看出,东北经济蕴藏着新动能。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张新红:
将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可能是生产能力的分享。辽宁省的待销售房屋达到好几千万平方米,人均占有量约1平方米。把这些闲置房屋以及闲置的汽车、农业机械、机床等,拿出来借助分享经济平台供大家使用,让闲置的资源发挥作用。政府亦可以带头使用分享经济模式解决各项公共服务问题。
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赵彪:
沈阳机床从2008年开始从传统的制造型企业向工业服务商进行转变,目前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智能工厂的智能制造模式,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管理。这项技术突破的关键点,就是商业模式的转变。
朗坤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武爱斌:
东北老工业基地,如何通过“互联网+”把软硬结合来实现弯道的超越,不妨修一条软的信息高速公路,可以把南方和北方,国内和国外,线上和线下,软件和硬件结合起来。这方面软件企业大有作为。
碧桂园东北区域总裁周成斌:
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篇4
目前, 农村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在“三量齐增”的背景下, 如何完善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机制;在经济新常态下, 如何健全农业投入持续增长机制;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 如何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保险机制, 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尤其是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改革, 涉及多方利益关系调整, 迫切需要通过改革来理顺关系, 为农业农村发展释放改革红利, 增添发展活力。
深化农村改革要着眼于当前阻碍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 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完善, 促进农业农村资源的配置优化和效率提升, 促进各类资本、资源、人力等要素竞相奔流涌动、迸发活力, 激发亿万农民创新创业活力, 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一方面, 要深化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改革创新, 在收储价格、财政投入、金融服务、保险制度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 进一步释放资源要素对农业农村发展的促进力度。价格和收储制度的改革要坚持市场化取向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在财政支持方面要坚持将农业农村作为国家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 确保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要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 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要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加保险品种、提高风险保障水平。另一方面, 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继续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创新完善。进一步推进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确权登记颁证、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健全非经营性资产集体统一管理机制, 让集体成员更好地分享资产收益, 共享改革红利;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上, 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落实集体所有权, 稳定农户承包权, 放活土地经营权, 完善“三权分置”办法, 为适度规模经营打好制度基础。
陕西培育脱贫内生动力工作导引 篇5
2017年9月
陕西省脱贫攻坚指挥部
培育脱贫内生动力工作导引
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主体。当前,脱贫攻坚外部合力基本形成,但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突出,自我脱贫内生动力不足;加之一些地方人情份子重、红白事大操大办、高价彩礼等不良风气盛行,增加群众负担,一定程度影响了脱贫攻坚成效。面对时不我待的严峻攻坚形势,需要各级、各部门在全面落实好既定帮扶政策、计划的同时,更加注重扶智、扶志,更加注重优良民风建设,切实激发内生动力,提高脱贫攻坚的成效,形成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本期导引归纳提炼了一些工作模式和路径,收集了山东省、安康市以及商洛市镇安县、铜川市宜君县等地的好做法,印发各地参考借鉴。
一、目的意义
把脱贫攻坚与新民风建设紧密结合,营造勤劳致富、勤俭持家、敬老爱亲、诚信友善的社会风尚,改善精神风貌、激发内生动力,发挥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提升脱贫攻坚成效。
二、方法途径
(一)突出教育引导。一是开设“道德讲堂”,采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乡镇、进贫困村的“五进”方式开展巡回宣讲,引导群众学习正面典型、抵制反面典型。二是组织“文艺下乡”,-1良风气正反典型,讲道理、明是非,褒扬善行义举,贬斥失德失范,抵制不良习俗,弘扬清风正气。
(四)深化文明创建。结合实际,积极组织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加大典型宣传,增强道德模范典型感召力,树立明确的风向标,增强贫困群众见贤思齐的“正能量”。一是开展诚信村民评选,建立诚信奖励基金,推动形成以诚实守信为荣、见利忘义为耻的社会风尚。二是开展评选孝子、孝媳、孝顺家庭及孝道村、孝道乡镇等活动,树立一批孝德典型,影响教育周边群众向模范看齐,逐步解决逃避赡养责任,不赡养父母,分户争当贫困户,把困难扔给政府等不良风气。三是推动文明家庭创建。以弘扬优良家风为着力点,广泛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四是评荐乡贤。发挥乡贤在乡村文明建设中的模范榜样作用,开展举荐乡贤、评选乡贤活动,用身边人、身边事影响人、教育人,培育贫困群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五)开展公益救助。一是倡导邻里互助,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用农村留守妇女特别是贫困妇女,照顾农村留守孤寡老人生活起居,同步解决“脱贫”和“解困”难题。二是建立孝德基金,通过子女拿一点、社会捐一点、财政补一点的办法,在村上成立养老基金,重点用于改善贫困老人生活质量。三是建立爱心超市。通过爱心捐赠,建立爱心超市,让群众根据自-3形成立体式、多维度的扶智扶志工作格局,实现民风建设、法制建设、文化建设等相互促进、一举多赢。
(四)突出创新。各地要结合当地民情风俗、社情民意,围绕“清爽民风”“精神脱贫”,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形式多样地开展精神帮扶和扶智扶志工作,避免千篇一律,简单说教。
(五)强化宣传。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大张旗鼓宣传新民风建设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个人和典型经验,营造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深入挖掘新民风建设的好做法、好经验,认真总结提炼,积极宣传推介,充分展示陕西以新民风建设促进脱贫攻坚工作成果,争取各界更多的支持。
附件:1.山东激发内生动力让贫困群众成为脱贫主体
2.安康市委关于大力推进新民风建设的实施意见
3.商洛市镇安县关于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改陋习·促脱贫”的实施意见
4.铜川市宜君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爱心超市”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方案
沂市组织30多个宣讲团,开展宣讲活动2700多场次,以沂蒙精神提振脱贫精气神,实现了干部“我要扶贫”和群众“我要脱贫”同频共振。
二、强身子。山东把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作为激发内生动力的根本,着力强化素质提升,增强“造血”功能,让贫困群众由“不会干”到“学着干”,逐步走上脱贫路。一是技能培训增长本领。根据贫困户技能需求、培训意愿等,围绕种养加工产业和家庭服务业,举办“农家乐”、“柳编”、家政服务等专题培训,开展“技能培训田间课堂”“培训大蓬车下乡”“庄户学院”等短期培训,组织技术专家、致富能手等,深入村镇车间、田间地头,讲授经验、现场教学。2016年全省实用技能免费培训贫困人口3.1万人,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6300多期、培训1.6万人次,组织科技人员下乡5.5万人次。日照市实施“小白杨”关爱行动,开设技能强化班和学历教育班,免费技能培训、能力提升、创业帮扶等,在2所技校建立培训基地,培训学员181名。二是健康扶贫恢复劳力。实施健康扶贫“八个一”工程(明确一所定点医院、确定一名家庭医生、签订一份承诺书、制定一张健康卡、建立一个健康档案、进行一次健康查体、组织一次健康会诊、发放一张健康明白纸),2016年救治患病贫困人口41.7万人,恢复或基本恢复劳动力并脱贫24.9万人,免费救治8203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和338名贫困血友病患者,开展健康公益活动6400多次,惠及贫困人口260万人次。在实施基本医疗、大病-7买卖脱贫的懒汉藏章建、养殖观赏鸟增收的残疾人聂象波等,这些身边活生生的典型更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对激发群众脱贫的信心和干劲,效果更直接、更明显。另一方面培树扶贫典型。总结提炼基层扶贫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召开现场会、编发典型案例、推介典型人物等,帮助贫困群众选择合适的脱贫路子。省里编发《山东脱贫攻坚简报》205期,推广典型经验576个,让基层群众“照猫画虎”,跟着学、照着干;编印《第一书记读本》《山东脱贫政坚80例》,发给基层学习借鉴。临沂市编发“精准脱贫锦囊”新三十六计,菏泽市推出精准扶贫100例,济宁市制订民生扶贫36策。通过电视直播发布,推介苏庆亮、陈明利等扶贫先进人物,全方位宣扬他们典型事迹和扶贫精神。大力宣传沂南县扶贫办等先进事迹,推出第一书记刘昌法、返乡创业带动脱贫青年宋娜等典型。
四、搭台子。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内力与外力相结合,深度开发贫困群众劳动技能,不论男女、不分年龄,凡是能干活的贫困人口,都引导支持他们通过辛勤劳动实现增收脱贫。一是资金支持干。2016年全省各级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8.94亿元,重点用于扶持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开展“无抵押、无担保、基准利率、财政贴息”的扶贫小额信贷,着力解决贫困群众缺发展资金的问题,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51.3亿元,惠及贫困人口11.35万人。二是项目带着干。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致-9标杆,教育感染身边的人,倡导新风正气。指导各地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建设养老理事会、签订赡养协议等方式,教育和督促子女养老敬老。全省农村设立善行义举四德榜9万多个,覆盖90%以上的村庄、社区,2016年评选出“孝德”先模人物6人,举办第十一届山东省十大孝星评选活动,50个家庭被推选为首届“山东省最美孝德家庭”。建成村级“儒学讲堂”7000个,开展活动3万余场,参与群众400万人次;建成社区“儒学讲堂”2200多个,开展活动1万余场,参与群众70万人次。二是建立孝善基金。通过子女拿一点、社会捐一点、财政补一点,在村里成立养老扶贫基金,子女每月缴纳100-200元,从基金中按比例给予10%一15%的补助,定期发放钱或实物给老人,让他们的生活有实质改善。全省建立各类孝善基金12841个,募集资金2.53亿元,惠及老年人62.35万人。三是推广邻里互助。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农村留守妇女特别是贫困妇女作为护理员,结对照顾老年贫困人口的生活起居,同步解决“脱贫”和“解困”两个难题,使解放出的劳动力安心外出务工。全省聘请护理员30063人,其中贫困人口1455l人,照顾贫困老年人9.29万人。省委、省政府召开现场会在全省范围推广这方面做法。聊城市建立邻里互助护理点527处,为2800多户贫困户提供服务,解放贫困劳动力654名。四是加强司法干预。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引导贫困老人子女依法履行赡养义务。对不履行赡养义务或者虐待老人的,取消其享受村级福利政策的资格,-11万场次,发送移风易俗公益短信3000余万条;把移风易俗作为农村道德讲堂和“新农村新生活”培训内容,累计开展培训6.4万期、培训农村妇女668万入次。
3强移风易俗引导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大力推进“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追赶超越的现实需要,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工作导向的必然作为,是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大举措,对于提升全市人民群众道德素养和文明程度、优化社会风气和发展环境、助推脱贫攻坚和实现全面小康、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核心内涵
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坚守优秀文化立场,传承优良民风基因,广泛吸收文明成果,面向未来引领发展,赋予新民风时代内涵:
“诚”倡导的是厚道实在、诚实守信,就是要把以诚做人、坦诚待人作为立身处世之道和待人接物准则,心怀善良、光明磊落、信义立身,重实诚、讲实在、守诚信,一诺千金、言而有信。旗帜鲜明反对耍弄小聪明、贪图小便宜,口是心非、投机取巧,见利忘义、欺诈无信当“老赖”等不厚道、不诚信现象。
“孝”倡导的是孝老爱亲、知恩感恩,就是要把奉先思孝、善待家人作为道德基础和精神基因,感恩父母、孝敬老人,尊师重道、敬老助老,关爱子女、严格教育、淳正家风,家庭和睦、患难与共、传承美德。旗帜鲜明反对忤逆不孝、虐待老人,重养轻教、溺爱子女,亲情淡漠、家庭暴力等不孝老、不爱亲现-15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坚持问题导向、群众主体、典型引领、上下联动的原则,着力打造“党建+新民风”社会治理模式,着力增强全市人民对新民风建设的思想认同和行动遵循,为加快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优良民风保障。
按照“一年初见效、两年大变样、三年成新风”的要求,经过全市上下的努力,实现全市城乡社会风气显著好转、道德素养显著提升、法纪意识显著增强,民风民俗更加文明、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社会大局更加稳定,社会道德环境公众满意度、市民生活幸福感、投资环境满意度明显提升。
四、重点任务
(一)开展新民风道德评议活动。坚持以说论理、以评明德、以亮树德,深入开展新民风道德评议活动,推广旬阳县“说论亮”道德评议模式,促进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修订完善村规民约。针对村情实际,坚持群众认可,突出可行管用,做到“一村一约”。镇办党委、村党支部具体负责村规民约修订工作,按照拟定初稿、征求意见、“两委”商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初审、村民会议通过、公布执行等程序,根据多数村民意愿,健全完善以维护生产秩序、社会治安、履行法律义务、规范民风民俗等为基本内容,既有特色和针对性、又实用可操作的村规民约,为村民提供普遍认同的行为规范和约束准则。
组建道德评议机构。在县区和镇办组织指导下,以村为单-17事从简,不搞封建迷信,杜绝丧礼恶俗,倡导文明、低碳、庄重祭奠,树立新型丧葬观和祭奠观;提倡不办或俭办满月、生日、升学、乔迁等喜庆事宜庆祝活动,引导农村群众尽量不放或少放烟花爆竹,倡导健康文明高尚的交往方式。
坚决抵制不良风气。大力弘扬勤劳致富、勤俭持家传统美德,广泛宣传勤奋进取、干事创业的先进典型,在全社会推动形成爱岗敬业、务实重干的浓厚氛围。坚持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懒,抵制争当贫困户、等靠要的不良风气,通过思想教育、精神激励和建立奖勤罚懒机制,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勤劳致富。抵制互相攀比、大操大办、借机敛财等不良风气,引导群众在村规民约中合理约定人情往来的礼金限额、宴席档次和时间,减轻人情负担,减少铺张浪费。持续开展禁赌专项治理,有效净化社会风气。深入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树立健康文化理念,引导群众积极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健全移风易俗落实机制。把移风易俗相关约定纳入村规民约,明确违约责任和处罚办法,形成广大群众普遍接受的行为准则。建立村红白理事会,负责婚丧嫁娶事宜,规范引导群众移风易俗,实现自我管理和约束。党员干部要严格遵守纪律规定,为当地群众树立标杆。发挥村“两委”班子成员的表率作用,带头摒弃不良习俗,带头倡导清风正气。
(市文明委牵头,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文广局、市体育局-19实施新民风文化传播工程。加强新民风核心内涵宣传教育,以中小学生和青年为主要对象,发挥学校在新民风教育上的主渠道作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新民风宣传教育格局。组建新民风文化传播宣讲团,选聘道德模范、专家学者、党员干部、志愿人士等担任主讲人员,深入县区、乡镇和社区、院落开展经常化巡回宣讲。开展“新民风•我践行”主题活动,增强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对新民风的文化认同和思想认同。综合运用报纸、电视、电台、网络、新媒体等传播载体,整合全媒体资源,以群众喜闻乐见、富有感染力的传播宣讲形式,深入推进新民风文化进家庭、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机关,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群众求真向善。(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牵头,市纪委、市委党校、市委讲师团、市教育局、市工商局和各县区委、县区政府等负责实施)
(四)深入开展新民风文明创建活动。坚持正面引领、典型示范、持续深化、整体提升,深入开展新民风文明创建活动,引导人民群众提升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水准。
评选新民风文明家庭。大力加强家庭文明建设,开展“新民风星级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对照新民风核心内涵制定“诚、孝、俭、勤、和”五个方面的评选内容和标准,按照家庭申报、评议定级、媒体公示、审定授牌等程序,发动群众踊跃参加新民风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使全市每个家庭成为新民风建设的参与者、传播者和受益者。
1深入推进“信用安康”建设。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开展“诚信企业”、“诚信个人”评选,扎实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建设。在生产企业开展“做精工产品、做诚信企业”活动,在商场和集贸市场开展创建“诚信经营示范店”活动,在食品行业开展“用道德良心做放心食品”活动,深化“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
完善激励惩戒机制。推进诚信基础建设,完善信用信息平台,加快建成信用信息资源共享的征信系统。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让守信者得到激励、畅行无阻;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付出与其失信行为相应的经济和名誉代价,靠舆论和制度促使人们重信守约。
(市发改委牵头,市法院、市检察院、市文明办和各县区委、县区政府等负责实施)
(六)开展新民风依法治理活动。坚持依法治理与以德治理相结合,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升群众法治意识,依法维护公序良俗和社会秩序,引导形成信仰法律、崇尚法治的社会氛围。
厚植全民法治精神。突出法治意识培育,认真贯彻“七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依托“互联网+普法”提高普法教育精准度。运用群众身边的案例以案说法、以法释理,着重解决部分群众法治意识淡薄、信闹不信法等问题,稳步提高群众学法、知法、用法、守法的自觉性,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
3严肃查处顶风违纪违规行为。综合运用各种治理手段整治陈规陋习,有效遏制不良风气。创建新民风建设示范点,同部门帮扶脱贫攻坚相结合,以点带面推动新民风建设见到实效。
(三)提升完善阶段(2018年1月—2020年1月):健全完善新民风建设的制度体系和推进方式,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坚持破立结合、疏堵并举,梯次推进、完善提升,深化不良风气整治,深入推进“六大活动”。通过典型引领、示范推动,推动尚“诚”、重“孝”、倡“俭”、践“勤”、崇“和”的新民风深入人心,社会民风向善向好。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新民风建设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群众性、基础性、广泛性的系统工程,为加强组织领导,市委成立新民风建设领导小组,市委书记任组长,市委副书记任责任副组长,分管宣传、组织、政法的市委常委和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和单位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委宣传部,负责全市新民风建设指导协调、督促落实及日常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属地负责,各县区党委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抓点示范,树立典型,全面推进。把新民风建设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任务细化分解到各县区、各牵头部门和责任部门。
(二)强化党建引领。各级党委要把新民风建设纳入党委的重要工作,承担主体责任,按照“党建+新民风”要求,积极推-25风建设的目标、模式和办法,增强人民群众的支持度、参与率。大力培育新乡贤文化,倡导和动员“乡贤回乡”参与新民风建设和社会治理。动员各类协会、公益组织、青年组织、志愿者组织等社会力量当好新民风建设的宣传者、引导者、实践者、推动者。
(五)大力宣传推广。发挥媒体宣传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创新创作具有教育意义的文艺精品,淳化教化、久久为功,提高群众知晓率、认同感。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大张旗鼓宣传新民风建设涌现出来的先进县区、单位、个人和典型经验,营造比学赶超浓厚氛围。深入挖掘我市新民风建设的好做法、好经验,认真总结提炼,积极宣传推介,充分展示我市新民风建设成果和对外开放新形象。
7民正常生活。提倡丧事天数不超过3天,鼓励相互帮助。城区丧事一律到殡仪馆举办,不做法事,不搞封建迷信,不燃放鞭炮。提倡尊重地方习俗,采取播放哀乐的祭奠方式。不修建豪华墓地,倡导生态文明、绿色环保的殡葬新风。城区、农村丧事参照婚事招待标准。
(三)小事不办。构筑清新简约的人际关系,自觉做到生孩、升学、当兵、过寿、购车、乔迁、住院等一律不收礼。提倡在亲友间通过送鲜花、发微信等方式表示祝贺,通过一杯清茶、一声问候等方式表达谢意、纯洁感情。狠刹攀比之风、奢靡之风,抵制大操大办、借机敛财和挥霍浪费之风。
三、责任分工
(一)突出镇办、村(社区)主体作用
按照镇办的统一要求和本村(社区)实际,建立“一约四会红十条”。“四会”会长由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担任,成员5-7人。
1.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新修订的村规民约要具有可行性,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尊重当地传统公序良俗,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要求。
2.道德评议会工作任务。结合传统节日,定期开展道德评议。结合移风易俗、民风建设等群众身边发生的道德事件,制定年度评议计划并广泛开展评议。坚持褒扬和惩戒并举,设置善行义举榜和曝光台。
3.红白理事会工作任务。大力推进婚丧习俗改革,狠刹婚-29
八、不孝敬父母、不赡养父母者;
九、不管教子女、放任自流者;
十、好吃懒做、不积极创业就业者。以上“红十条”,由村民相互监督,自我约束,如有违反,以户为单位,经道德评议会评议、村委会核实后,一律纳入“黑名单”管理。
(二)突出发动群众参与
充分发挥家风、家训、好人榜样、道德模范和乡贤的示范导向作用,做好道德引领的“风向标”;通过编排戏曲节目、举行文艺演出、义务宣讲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宣传移风易俗和村(社区)最美故事;开展镇村争创文明村镇、家庭争创“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开展评选好婆婆、好媳妇,关爱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活动;开展“比文明、比节俭、比孝敬”等各类文明新风培树活动,倡导尊老敬老,厚养薄葬,诚实守信,勤俭节约,使群众自觉摒弃陈规陋习。
(三)突出党员干部示范带头
党员干部要在移风易俗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认真履行中央“八项规定”,办理婚丧嫁娶事宜时要主动向所在党组织和有关部门报告,坚决执行个人事项报告制度,严格控制个人相关事宜办理的参与范围,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弘扬社会正气,注重“家生态”建设,增强文明节俭办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育、引导亲朋好友积极响应移风易俗号召,自觉抵制陈规陋习和封建迷信,主动参与各级组织举办的新事新办等活动,真正开创“风成于上,俗化于下”的局面。
132
附件3-2
镇安县移风易俗倡议书
1.婚事新办。农村婚礼随礼最高不超过100元,城区婚礼随礼最高不超过200元。婚宴仅限于男女双方亲友,不上高档菜,减少浪费。城区婚宴每包烟不超过25元,每瓶酒不超过150元,单桌不超过2瓶。农村婚宴每包烟不超过10元,每瓶酒不超过100元,单桌不超过2瓶。婚嫁当天酬谢亲友,一次办结,过后不补。提倡自办传统婚礼,不搭建彩门,不请乐队,车辆不超过4辆,不用豪华车辆。不燃放礼炮,不占用人行道等公共场所,不妨碍公共秩序。
2.丧事简办。树立厚养薄葬的孝道理念,反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不在街道边、公路旁和城镇闹市区搭建灵堂,不在沿街高音扰民、燃放鞭炮、抛撒祭品等。提倡丧事天数不超过3天。城区丧事一律到殡仪馆举办,不做法事,不搞封建迷信,不燃放鞭炮。提倡尊重地方习俗,采取播放哀乐的祭奠方式。不修建豪华墓地,倡导生态文明、绿色环保的殡葬新风。城区、农村丧事参照婚事招待标准。
3.小事不办。构筑清新简约的人际关系,自觉做到生孩、升学、当兵、过寿、购车、乔迁、住院等一律不收礼。提倡在亲友间通过送鲜花、发微信等方式表示祝贺,通过一杯清茶、4 附件4
铜川市宜君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爱心超市”
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方案
为了全面落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策部署,充分利用“爱心超市”有效平台,建立县、村、户联帮共建机制,全力加快马庄村脱贫攻坚步伐,结合工作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开展“献爱心,促和谐”为主题,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注重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动员全体帮扶干部与村支部开展互帮互助的关爱活动,采用生产奖补、以工代赈等形式,推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党建和内生动力四个提升。
二、经营方式
通过开展干部“献爱心”活动,建立帮扶基金,交付马庄村委会管理,并依托“爱心超市”,购置群众所需日用品,由马庄村委会自主经营。贫困户通过劳动获得“爱心卡”,用手上的“爱心卡” 领取家庭所需的物资。
三、对象
棋盘镇马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
四、物资来源、募捐原则和种类
(一)“爱心超市”物资的主要来源:全办干部的捐助
附件4-1
“爱心超市”管理人员工作职责
一、负责“爱心超市”日用品的购置、登记等工作;对接收的物资进行登记,建立台账,做到账物清楚,物资收、发手续齐全。
二、对购置和接收的物资实施清点、整理、分类、打包和储存等工作。
三、根据所接收物资的种类和数量,制定相应数额的“爱心卡”,按管理办法发给贫困户。
四、将捐赠中不适宜贫困户使用的物品义卖变现,转换为贫困户所需要的生活用品。
五、要严格执行各项制度,遵守纪律,履行职责,为贫困户献爱心。
附件4-2
“爱心超市”管理制度
为了切实加强对“爱心超市”的管理,更好地发挥“爱心超市”的作用,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享受范围
棋盘镇马庄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二、款物来源
“爱心超市”款物来源于政府办全体干部的捐助。
三、发放方式
经马庄村村干部确定,“爱心超市”工作人员审核,发放“爱心卡”,到马庄村村委会“爱心超市”领取所需物品。
四、管理和监督
爱心超市对接收捐赠的物品和发放物品进行逐一登记造册,建卡立帐,发布信息,定期向村民公布接受和发放情况,确保捐赠物品发放到贫困户手中。
激发经济内生动力的路径 篇6
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了截至2008年底的第二次经济普查结果,在当前时点,根据普查结果的数据,结合2009年中国经济的变化,将为制定“十二五”规划提供有益参考。
从普查结果看,中国经济总量已经实现了大踏步发展,很快超过日本几乎没有悬念。然而值得警醒的是,在经济总量大幅增长的同时,中国经济增长路径也显示出诸多不合理之处,导致了经济结构的失衡。从长期来看,这些隐忧将加大中国经济运行的风险。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结构失衡一直存在,而2008年末开始实施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进一步加剧了结构的失衡。从经济结构来看,投资独大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2009年以来,随着全年累计近9.6万亿的信贷大量投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拉动的局面被演绎到极致。从产业结构来看,2008年末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1.8%,远低于发达国家。从国民收入结构来看,收入不均的现象依旧没有得到改观,国家统计局的相关官员明确表示不同经济群体的收入差距正在拉大。从所有制结构来看,尽管2008年底国有企业在数量和资产规模上较2004年有所下降,但是随着2009年巨额信贷大量倾斜于国有企业,多数行业均出现了国进民退的现象,其中不乏亏损国企并购盈利民企的案例,所有制结构失衡在2009年集中体现。
在保增长目标已经完成的背景下,政府已经体现出调结构的决心。但当前宏观形势瞬息万变,企业作为微观主体面临着巨大政策风险。是否可以找寻到更合适的发展路径,充分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尽量减少政策动态不一致所导致的负面影响?面对中国为制造大国而非制造强国的现状,发展生产型服务业也许能够破解这一难题。发展经济学观点认为,随着工业化的深入,生产性服务业将逐渐从制造业分离,并向制造业提供一系列如包装、物流、营销等专业的外包服务。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将有效地同制造业建立协同效应,从而促进二者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径。
中国制造处在微笑曲线的底端,产品附加值较低。过度投资带来的产能过剩在多数情况下只能让中国扮演世界代工厂的角色。同时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产业集群优势并未充分发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将在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并且也为调结构找到了支点,从而将撬起中国经济的竞争力,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品牌。政府需要在宏观层面上进行契合地区产业发展的规划和布局,引导生产型服务业科学有序地发展,力图避免不合理的竞争导致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生产型服务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应当由最具活力的微观主体——民营企业从事其中,而政府在制定完战略规划后应回归本位,避免政策优惠或行政命令所导致的国退民进。随着中国工业化的不断深入,生产型服务业将逐渐确认其在服务业中的主导地位。制造业“干中学”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将完成向生产型服务业的无缝对接,从而为破解产能过剩提供良好的解答。■
为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提供内生动力 篇7
检验 (检测) 检疫作为保障质量安全, 保障人类和动植物生命健康的重要手段, 在建设质量强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检验检疫为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提供内生动力, 为提升社会发展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为保障国门安全, 净化质量环境, 做出巨大贡献, 是质量安全不可或缺的保障。
在不断深化检验检疫监管模式改革的过程中, 要创新检验检疫执法把关, 在保障质量安全的前提下, 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加快第三方检验检测产业发展, 推动测试评价业务的开展应对质量安全挑战。
“三个转变”赋予检验检疫部门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安全质量、培育产品品牌的三重使命。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一是要调整科研定位, 使科研工作更加贴近一线;二是要打造优秀研究部门和团队、提升核心竞争力, 推进市场化改革, 提升品牌影响力;三是要凝炼与弘扬院所文化, 提升社会影响力。不断深化内部改革, 提升综合实力。
内生性驱动力 篇8
民营科技企业作为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 具有民营机制、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为一体的特征, 并成为我国经济中富有活力的新的增长点, 已成技术与机制创新的主体, 在新经济发展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国工商联的一份报告表明:在国家确定的首批103家创新型试点企业中, 民营科技企业有77家, 占75%。民营科技企业已经成为各地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主力军, 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 民营科技企业占企业总数的85%以上。在政府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中, 北京、上海、江苏等地的民营科技企业占80%, 广州、深圳占90%, 浙江占95%。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的频度及重要程度与大企业相比并无明显差异, 表现出更高的创新效率和优势, 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 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构建国家创新系统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它们已经从初期填补市场空白的“量的积累”, 向企业二次创业与战略转型的“质的提高”迈进。纵观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过程, 我们可以看到, 它们的诞生、成长、发展乃至繁荣显示了其不同于国企和一般民营企业的独特的运行机制和规律。也就是说, 民营科技企业主要凭借自身的实力明确市场定位、确立发展方向、构建成长模式, 完成了自我稳定、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 并逐渐形成了具有自组织功能的企业系统。在这一过程中, 有诸多内外部因素支撑着企业从诞生走向繁荣, 而相比外部环境因素而言, 企业内生的成长动力更具决定作用。因为一个组织的内生成长动力是主导组织发展行为轨迹的持续推动力, 它们因组织结构、性质、规模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程度的动能。只有充分依靠和发挥组织内生的成长动力, 企业才能够不断超越同业、赢得市场。
民营高科技企业内生成长动力的积累和释放有其自身的规律, 应用自组织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对这一规律进行更清晰的认识, 从而为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自身实力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复杂自组织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 即在一定条件下, 系统是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 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1]。
自组织理论主要由四部分组成: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突变理论和超循环理论。这些理论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它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组织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耗散结构理论主要研究非平衡相变与自组织, 它阐明了自组织的外部与内部条件;超循环理论主要研究在生命系统演化行为基础上的自组织理论, 它着重描述了自组织进化的形式;协同学主要研究系统演化与自组织, 它综合地考察了系统内部大量子系统的竞争、合作产生的协同效应, 以及由此带来的序参量支配过程是系统自组织的根本动力;突变理论主要研究连续过程引起的不连续结果, 它主要解释了自组织形成的方式和途经。
这些理论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 它们在创立、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从不同角度、依据不同的用途使用了许多相同的方法。同时, 这些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 相互移植、相互采纳, 内在统一于自组织理论体系之中。本文应用自组织理论的思想对民营科技企业生存、发展、变革、壮大的内生成长动力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2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民营科技企业内生成长动力分析
2.1 “保持开放性”是民营科技企业生存的前提
自组织理论认为, 环境既是组织生存的条件, 也是组织变革的条件。因此, 具有开放性是形成自组织的一般前提。孤立的系统一旦达到平衡状态, 系统的熵值达到最大值, 系统就从有序状态转化为无序状态。因此, 系统只有在开放时, 在与外界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过程中吸取负熵, 才能保持生命力。民营科技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体现在资金、信息、产品、技术以及人员等要素的流通与交换。
民营科技企业系统正熵的产生与企业的管理、技术、组织模式等因素有关;负熵的获得取决与企业的开放程度和企业获得能量、物质、信息的能力。民营科技企业正是一个适度开放的系统, 这种开放性一方面表现为有形资源的交流, 即购买原材料、添置新设备、招贤纳士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输出新的产品或服务等, 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对无形资源的获取。任何一个企业的成长过程都伴随着对两种资源的竞争, 一种是对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资源的竞争, 另一种则是对由信息构成的无形资源的竞争。如果说参与前者的竞争对任何企业同等重要, 是企业运营的基础, 那么对后者, 即对信息资源的竞争对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成长就显得更为重要。高科技产业通常是作为“先导性产业部门”, 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推动和影响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这主要是因为这些产业部门中的技术革命速度要远远高于其他经济活动领域。其直接结果就是高科技产品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产品生命周期短, 且存在严重的“马太效应”, 因此科技企业生存的共识就是速度决定成败。这就要求民营科技企业在对市场需求强度、竞争对手研发状况、新技术可能产生的效应等一系列信息进行采集、组织、选择、分配的基础上, 及时进行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或服务创新。这是民营高科技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2.2 “远离平衡态”是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远离平衡态是相对于平衡态和近平衡态而言的, 是指系统内可测的物理性质极不均匀的状态, 也是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必要条件。耗散结构与平衡结构有着本质的差别。平衡结构是一种死的结构, 这个结构的维持不依赖于外界。而耗散结构是一个活的结构, 它只有在非平衡条件下才能构成。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正是要冲破僵死的平衡态, 进入充满活力的非平衡态, 从而满足多变的市场需求。
长期以来人们头脑中存在这样一种思维定势:认为平衡就是井井有条, 不平衡就是杂乱无章。因此, 人们千方百计维护平衡态, 扭转不平衡态。表现在企业发展中也是维持所谓相安无事的稳定态, 压制引起竞争的非平衡态。事实上, 企业表面上的平衡掩盖了内部的无序和不稳定, 是企业缺乏生机和活力的症结所在。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正是突破了大锅饭、平均主义等表面的平衡, 引入竞争机制, 改善了企业内部的运作方式, 打破僵化的平衡, 这突出表现在人员任命与选拔上。民营高科技企业选用和任命企业管理者并不象国企那样由上级组织人事部门任命, 而是具有充分的选人权、用人权和分配权, 由资产所有者自主聘用, 这就保证了在用人时能充分考虑备选者的文化素养和能力结构。这种任人唯贤的用人机制确保了民营科技企业在夹缝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民营科技企业的“远离平衡态”还表现在其组织结构的优化。组织结构是否科学和合理决定了组织功能的强弱以及组织运作的效率。这种结构的优化过程就是对外界市场环境与内部生产目标的改变所作的适应性调整。因此民营科技企业要改变传统的国有企业严格的上下级等级制度, 模糊企业中各层级的边界, 使工作方式更加团队化, 按市场的变化和项目的要求对员工进行合理调配, 使他们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协作。组织结构的优化, 既精简企业人员及机构设置, 克服了国企多头管理、效率低下的弊端, 又使企业在面对环境的变化时, 全体成员可以共同决策, 快速反应, 及时调整行动计划, 使企业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
2.3 “序参量的协同”是民营科技企业成长的持续驱动力
协同学认为系统参量可分为两类:绝大多数参量仅在短时间起作用, 它们临界阻尼大、衰减快, 对系统的演化过程、临界特征和发展前途, 不起明显作用。这类参量称为快驰豫参量。另一类参量只有一个或者少数几个, 它们出现临界无阻尼现象, 在演化过程中从始至终都起作用;并且得到多数子系统的响应, 起着支配子系统行为的主导作用, 所以系统演化的速度和过程都由它决定, 这就是慢驰豫参量, 也称为序参量[2]。序参量是描述一个系统有序程度的量。序参量来源于子系统间的协同合作, 同时又起支配子系统行为的作用。企业的战略性资源就是序参量。在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发展战略、企业文化、创新意识可以看作是企业的序参量。它们始终是企业发展的持续驱动力, 支配着各个子系统的行为, 主宰着整个企业成长的进程和方向。
企业发展战略关系到企业目标的实现, 它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因而必须具有前瞻性。由于发展战略对企业的各个子系统都有影响, 所以必须全面考虑企业面临的内外因素。企业在对自身实力和市场需求进行全面分析后, 企业战略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转变。正如张瑞敏所言, 企业发展的过程就是战略转变的阶段性连接, 旧的战略不断地、不失时机地被新的战略替代, 这样才能使企业不断达到新的高度, 赢得长期持续发展。
企业文化是一种企业在适应外部环境与整合内部资源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的、行之有效的行为模式。它被作为认识、思考和感知事物的正确方式传授给企业成员。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很难被改变。企业文化看不见、摸不着, 但它却是企业生存的无形的大环境。对于企业来说, 人是其中最重要的要素, 企业的活力来源于员工之间的协同合作, 而这种协同的实现如果离开企业文化的支持是难以想象的。事实上, 每个成功的民营科技企业内部协同力的产生都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作为支撑。
民营科技企业的生命力来自创新, 没有创新的民营科技企业必然走向灭亡。民营科技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 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尤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翅。企业依靠技术创新开展生产活动的同时, 必须重视制度创新, 解放生产力, 甚至在某种意义上, 制度创新重于技术创新。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涟曾经深刻的指出, 制度重于技术。“起家靠产品, 壮大靠制度”。民营科技企业本身就是一个依靠各种制度支撑的盈利组织。因此, 民营科技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的同时, 必须在股权激励制度、接班人制度以及产权制度等方面进行必要而合理的设计和改革。
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文化和创新意识伴随着企业发展的全过程, 并且三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创新意识是民营科技企业生存的基础, 民营科技企业的生命力来自于创新, 没有创新的民营科技企业必然走向灭亡。企业文化是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保障, 缺少了文化的支撑, 企业就缺少凝聚力和向心力, 也不会创造“人心齐, 泰山移”的奇迹。发展战略是企业前进的方向, 没有正确的战略作引领, 企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民营科技企业只有将三者紧密结合, 使它们互为补充、相互促进, 实现三位一体、三效合一, 并产生正相关效应, 才能使它们在企业中发挥巨大的威力。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民营科技企业必然表现出发展战略、企业文化和创新意识的和谐共存。
2.4 “超循环演化”是民营科技企业经营运作的最佳形式
超循环理论提出了自组织进化的一种普遍的有效形式——超循环。所谓“超循环”, 即包含“催化循环”的循环, 而“催化循环”就是自催化反应或交叉催化反应, 整体上可看作自复制单元。超循环就是由这样的自催化剂或自复制单元通过功能的循环耦合而联系起来的高级循环组织[3]。超循环组织意味着存在非线性作用, 它能够稳定的自我维持, 保持相对独立性, 同其他单元竞争, 向功能优化的方向进化。
民营科技企业系统是由研发子系统、生产子系统、人力资源子系统等整合而成的。各子系统在某一阶段的工作都为下一阶段的工作积累经验、提供催化支持。研发子系统的催化循环突出反映在研发子系统内部的继承和创新问题上。每一项研发工作都是在已有技术经验和成果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科技人员在研发过程中,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经验知识和能力会相应的增加, 而每一项研发工作的突破又会为下一阶段的工作提供催化支持。这就是研发子系统的自催化过程。生产子系统也形成了催化循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 并运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 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使人们的经验更为丰富, 又可能发现生产中更深层次的新问题。这种“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经验——遇到新问题”不断的循环构成了生产子系统的催化循环。
民营科技企业中的各子系统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 并可在功能上耦合起来, 相互提供催化支持, 既竞争又协同, 促使民营科技企业在运作上形成一种扩张性的良性循环发展, 即形成一个超循环系统。一方面, 由于系统内部个体之间具有差异, 就会存在系统内各部分的竞争。各子系统之间竞争企业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 都希望得到更多关注与支持, 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冲突。另一方面, “竞争导致协同”, 它们又互为对方的“催化剂”, 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共同努力, 因此出现子系统间的协调的、同步的联合作用。人力资源子系统的有效循环, 可以为企业引进大量的人才, 解决其它子系统的人力需求问题。研发子系统不断的创新, 可为其它子系统提供技术支持, 并促使产品工艺与流程的改进。生产子系统可使无形的知识转变为有形的产品, 确保企业的生存发展。营销子系统可提供真实、准确的市场信息, 使企业的研发和生产更具有针对性, 从而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后勤保障子系统为各部分的正常运作提供服务性支持。正是这些子系统通过功能的循环耦合, 发挥合力的作用, 从而形成集体行为, 并产生了多方共赢的结果:既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又可扩大企业的市场影响力, 吸引更多的资源流入企业, 促使各子系统的更新与完善, 带动企业的螺旋式上升发展。
2.5 调控“突变和渐变”是民营科技企业成功变革的有效手段
在自然科学中, 人们把物质的结构或性质状态称为物质的“相”。所谓“相变”, 就是指物质系统的结构或性质发生改变[4]。突变论就是专门研究物质系统相变的途径和方式的理论。突变论认为, 在适当调节系统控制参量的情况下, 如果质变经历的中间过渡态是不稳定的, 那么客观存在就是一个飞跃过程, 也就是发生了突变;如果过渡的中间状态是稳定的, 那么客观存在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 只要改变控制条件, 一个突变的飞跃过程可以转化为渐变;而一个渐变的过程也可以转化为突变的飞跃[5]。
有效的控制突变和渐变是民营科技企业变革的有效手段, 其对突变和渐变的控制集中体现在对内外涨落的处理上。涨落是系统演化的随机力, 可以破坏系统的稳定性, 也可以使系统经过失稳获得新的稳定性。由于民营科技企业天然的特点决定了其必然要面临市场、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多重考验, 这些因素均会成为涨落因素, 造成企业系统对稳定态的偏离, 并对企业的形成及发展造成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控制突变与渐变贯穿于民营科技企业成长的整个过程中, 因此民营科技企业要明晰突变与渐变的关系, 在管理过程中努力利用并创造条件, 使企业朝着有利于经营目标实现的方向发展。
民营科技企业本质上是一种组织, 企业行为说到底也就是组织行为。所以, 企业自组织的产生作为一个过程, 有两种发展形式:第一种是由非组织向组织的有序发展过程, 其本质是组织程度从相对较低 (包括“无”) 向相对较高演化, 表现出间断性的突变。这一过程反映了企业组织层次跃升的过程, 相当于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者在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后组建企业, 使新兴企业具备简单结构和功能, 并将知识、技能等无形的资源转变为有形的商品, 初步形成企业的过程。这是一个突变的过程, 企业从无到有。第二种则是维持相同组织层次, 但复杂性相对增长的过程。其标志着组织结构与功能从简单到复杂的水平会聚, 组织表现出连续性的渐变。这一过程突出表现为民营科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由组织结构的完善和各部分功能的增强所带来的企业整体实力和应对内外变化能力的提高。当企业技术革新成功、市场需求增加、资金供给充裕等内外有利因素居于主导地位时, 民营科技企业可通过管理手段利用这些涨落, 放大“涨起”, 强化它们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引导企业向着有助于经营目标实现的方向发展。当竞争对手研发成功、市场萎缩及细分、资金供给不足等内外不利因素居于主导地位时, 可通过管理抑止这些涨落, 形成“落伏”, 消除企业发展的障碍, 从而化解危机, 避免企业出现大的变动。正是合理的调控突变与渐变, 使联想、华为等一批民营科技企业在成长中逐步完善, 不断向国际大型企业的行列迈进, 从优秀走向卓越。
3 结论
民营科技企业在中国科技、经济发展进程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扮演着重要角色。自组织理论的核心思想对民营科技企业进一步发掘其内生成长动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成功的民营科技企业正是在其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遵循了自组织理论所揭示的规律, 进行自我调节、自我组织、自我完善, 从最初的混沌无序演化成为条件自创、责任自负、经营自主、发展自求的有序复杂系统, 并成长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体。
2006年1月26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中明确提出:“重视和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在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生力军作用, 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支持其做大做强并参与国际竞争。”这一规划纲要为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创造了难得的外部发展环境。因此, 民营科技企业在利用有利发展环境的同时, 要不断优化内部结构, 创造企业内生持续成长的动力机制, 逐渐成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中坚力量, 进而实现科技强国、创新强国的伟大战略。
参考文献
[1]俞建新.从自组织理论看高技术企业的多元经营[J].江苏商论, 2004 (12) :99-101.
[2]曾健, 张一方.社会协同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31.
[3]沈小峰, 吴彤, 曾国屏.自组织哲学——一种新的自然观和科学观[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3:9.
[4]楼慧心.从自组织理论看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稳定[J].系统辩证学学报, 2004, 12 (2) :48-56.
内生性驱动力 篇9
一、德育渗透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德育渗透教育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把德育教育内容内隐到各学科专业教学中,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思想品德素养[1]。它具有如下特征。
(一)目的性
高校德育渗透教育不是随意的,而是一种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行为。高校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在全面把握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和需求的基础上,优化教学设计,将德育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在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教育中,把德育目标融入教学目标,德育内容融入教学内容,德育方法融入教学方法,德育评价融入教学评价中去,使青年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效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标[2]。
(二)内隐性
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直接、公开和显性,以及对教育对象正面宣传教育、强制性的灌输教育不同,德育渗透教育主要以专业课程以及第二课堂为载体,高校教师通过各种示范、熏陶、感染、从众、无意识、情景效应和体验方式,将德育教育内容、过程隐含在专业课教学和专业课资源之中,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得到启示、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在自主、轻松、愉快的状态下接受专业课中隐含的教育信息和教育内容,达到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的目标。
(三)针对性
德育渗透教育的针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针对教育对象。要把握教学对象的思想实际和现实需要。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根据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思想需求、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结合高等教育和专业课教学的规律,选择合适的德育渗透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另一方面要针对专业内容。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内容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德育教育的环节和内容,把德育教育有效地隐含和贯穿在专业之中,努力寻找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的最佳结合点,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只有在德育渗透教育既充分考虑教育对象,又紧密结合专业教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实施,才能取得明显的教育效果。
二、高校党员教师开展德育渗透教育的意义
高校各学科专业都有进行德育渗透的优势和有利条件。高校党员教师积极开展德育渗透教育,对切实有效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增强高校德育教育的效果
高校德育渗透教育是一种隐性教育,它是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之外,利用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环节教学等教学活动载体和教育方式,采用隐性的、分散的、选择性的、间接的和体会性的熏陶教育,来传递社会价值观,以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使其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并主动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道德。这是对受教育者的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德育渗透教育方式相对于德育专业课程教学而言,它变换了单一的德育专业课程教学的载体,将德育教育内容渗透于大学生的专业思维中,贯穿整个大学生涯,这是一种广泛、持久的教育活动,将起到更为显著的德育教育效果。
(二)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发展
大学时期是青年学生人格构建、性格完善、能力提升、社会适应的一个关键阶段,是实现从一个单纯的学生状态向独立的社会人状态转变的重要时期。当前,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功利化、多层次化的特征,如何开展德育教育,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青年学生实现从一个单纯的学生状态向独立的社会人状态转变,这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党员教师肩负的重大任务。但传统的德育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显性、直接、灌输性和说理式的教育模式,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无法有效调动起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达到满意的教育效果。因而创新德育教育方法,实施德育渗透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按照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 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为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在德育教育中,努力隐蔽教育意图,避免强制性和灌输性,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着力构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平等互动关系,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作用,通过教育者的熏陶和引导,使他们在充分的自主意识的支配下,自觉自愿或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教育的内容,从而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促进青年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三)有助于发挥高校党员教师先进性
高校党员教师是开展德育渗透教育的主要力量和重要载体。党员教师要依托自己良好的思想修养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优势,把强烈的责任心、上进心、事业心与使命感等德育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明确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与时代使命,学会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社会。高校党员教师的先进性正是体现在他们每一堂课都仿佛在为大学生们打开一扇窗户,让他们看到一个色彩斑斓的新世界,并且让学生们感受到党员教师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精神境界。高校党员教师通过良好的道德情操、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积极的精神状态教育和熏陶学生,充分发挥课堂对青年学生的德育功能,充分展现高校党员教师的先进性、纯洁性,有助于实现党员教师的价值,诠释一名党员教师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忠诚[3]。
三、高校党员教师开展德育渗透教育内生动力缺失的原因
高校教师尤其是党员教师能否积极开展德育渗透教育直接关系到高校德育教育效果的好坏。然而,笔者通过对国内部分高校党员教师进行走访和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党员教师缺乏对大学生们开展德育教育的内在动力,缺乏开展德育渗透教育应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模糊
大学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教书和育人。教书主要是指将学生培养成为专业人才,使他们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厚的知识面,以及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育人则重在强调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较高的道德情操。这是由大学的功能决定的,也是教育法规规定的,更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然而目前,部分党员教师对岗位职责的认识更多停留在教书层面,认为做个好老师就只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把专业知识讲好、讲透就行了,却忽视育人的职责,片面认为育人是专职辅导员教师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事,不愿意占用专业课程的教学时间,也很少在教学中主动挖掘专业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内涵。这种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导致部分党员教师不想、不愿开展德育渗透教育工作。
(二)制度缺位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高校特别是在综合型、研究型高校,部分学科专业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不到位,不重视学科专业教师在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甚至连是否教好书都不够重视,而片面要求教师科研课题和科研成果的数量。在晋升制度、考核制度、福利制度、薪酬制度、培训制度、人际关系等都与科研业绩密切相关,而对学科专业知识和德育教育缺乏引导、激励、制约、管理和考核机制,比如对教师的考核、职务晋升等。有的高校虽然也有教书育人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上,科研论文、教学工作量等定量规定是硬指标;教书育人则是定性规定是软指标,难以有效考核。客观上造成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一手硬一手软。在这种制度环境下,科研成为了多数党员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导致很多党员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科研工作上,对教学工作缺乏热情,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不愿意花精力和时间去接近和了解大学生,德育渗透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无从谈起。
(三)师生互动失灵
思想品德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每个大学生从小到大都一直接受着德育教育。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视野的扩大,大学生们对不顾受教育者心理特点、简单灌输和说教式的德育教育普遍不感兴趣,甚至存在抵触情绪,通过不听讲、睡觉、玩手机、闭目养神等多种方法消极回馈给教师。这导致教师们对德育教育教学效果的预期降低,对自己的德育渗透教育教学能力产生怀疑,容易使教师们放弃为提高德育教学效果而进行的种种尝试和努力。教师缺乏德育教育的热情和动力,又进一步导致教法不当和教学过于单调,会更加挫伤学生主动接受德育教育的积极性。如此恶性循环,使德育渗透教育中教与学的兴趣彼此消退,互动失灵。
四、增强党员教师引领德育渗透教育内生动力的途径
高校教师既要重视教书,更要重视育人,这是其职责所在、使命所在。高校党员教师要发挥表率作用,自觉树立和强化育人意识,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性,将个人的人格魅力、知识素养、学术品质、价值观念贯穿于专业教育之中,扎实有效地推进德育渗透教育,切实展现党员教师的榜样力量,引导其他教师积极投入到德育渗透教育之中,全面促进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针对目前高校部分党员教师德育渗透教育的形势,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增强党员教师德育渗透教育的内生动力。
(一)认识层面:强化党员教师实施德育渗透教育的责任感
高校要通过组织学习培训,统一思想,提升全体教师对实施德育渗透教育的认识,从思想深处激发教师尤其是党员教师实施德育渗透教育的动力。一要加强对教师进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高等教育法规的学习培训,使广大教师从思想上深刻认识教育既包含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包含思想道德、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二要加强对教师岗位职责和人才培养形势的教育,既要明确加强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所有高校教师的职责所在,又要使广大教师清醒地认识到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面临的思想道德层面的形势和挑战,从而增强教师加强德育渗透教育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以及紧迫感、危机感;三要在高校教师中开展关于德育渗透教育的大讨论,对德育渗透教育重要性、必要性及方法途径进行广泛深入的大讨论,达到统一思想的认识;四是把强化德育渗透教育思想与教师党员的政治学习结合,强化党员教师实施德育教育的政治责任,激发党员教师爱学生的热情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使命感,从而把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只有增强了思想认识,高校党员教师的责任意识、教书热情、育人态度才会自然地发挥出来,才会自觉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从而更加积极开展德育渗透教育工作。
(二)制度层面:激发党员教师引领德育渗透教育的荣誉感
制度是一种外在的约束,是形成外部推动力的一种机制。良性的制度体系有利于规范高校教师的教育行为,进而成为习惯并转化为内在约束的动力,把制度的他律转化为严格的自律。高校教师党员开展德育渗透教育既要基于其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责任,也要以制度为保障,建立健全推进教师乐于开展德育渗透教育的一系列制度、措施与之相配套,促进党员教师德育渗透教育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化,激发其自觉投入德育渗透教育的内在动力。首先,要制定高校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教书育人岗位职责规范,明确高校教师及履行情况的考核奖惩制度,内容应涵盖备课、讲授、辅导、考试、实验、实习、指导论文等各环节中的责任、态度、工作量、效果等;其次,要充分挖掘学科专业教学过程中对德育教育的内涵,根据实际开展情况进行考核;再次,对党员教师的晋升要用量化指标体系规定德育渗透教育工作职责和义务的履行情况,促使教师把教学工作、德育工作与科研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真正使高校德育渗透各学科专业教学过程中,并让那些积极开展德育渗透教育的党员教师能够获得充分的肯定。通过一整套制度,明确党员教师德育渗透教育的职责和要求,规范党员教师德育渗透教育的考核程序和激励措施,构建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德育体系,激发党员教师引领德育渗透教育的热情和荣誉感,引领和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
(三)实践层面:开展多层次活动,激发党员教师引领德育渗透教育的成就感
内生性驱动力 篇10
各位嘉宾、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与皮革行业的同事们再次相聚,共同见证皮革峰会的盛大开幕。今天一进会场,我就感受到皮革行业稳步发展的信心与潜力,它透露着坚守与创新的高度共识。首先,我代表中轻联对于皮革行业近年来取得的成绩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企业家和全体同仁致以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向多年来一直关心和支持皮革行业发展的国资委、工信部、财政部、环保部等部委有关领导和各特色区域主管部门的党政领导,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坚守中国制造,创新2025。
下面,根据协会的要求,我重点围绕“坚守”与 “创新”两大主题,围绕前不久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结合轻工和皮革行业的特点,结合轻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的精神,谈两个方面的看法和意见,与大家商榷。而且,我想这次与以往在皮革行业会上的发言不同。现在正处在五年的转折时段,我想较多地用一些轻工整体的数据说话,期待皮革行业借鉴、鼓劲,坚守、创新与发展。
一、坚守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
大家知道轻工业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包括十八大类、七十二中类、一百三十七小类的产品之一,是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和服务三农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轻工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从供给不足到成为世界轻工业的大国。在追赶型高速发展,告别短缺,完成数量指导型历史阶段以后,正进入中高速发展的新阶段。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轻工生产、出口和消费大国。
皮革行业规上企业实现主要业务收入1.27万亿元,占轻工业9%,是轻工业的第8位。如果按照整体排序,也就是把实体作为一个总的板块,是在第5位。我记得我们全国轻工是22万亿的主营业务收入,食品10万亿,造纸1.57万亿,家电是1.31万亿,皮革是1.27万亿(第五位)。皮革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它的出口始终居于轻工业的第一位,从国际看,1/4的轻工产品出口到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我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创造出海尔、格力、波司登、 茅台、百丽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中国品牌。据统计, 钢琴、陶瓷等一百多种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特别是家电、皮革、家具、自行车等产品,占世界份额的50%以上,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轻工业大国。 同时,我们也是名副其实的皮革大国、毛皮大国、制鞋、箱包和皮衣大国。我国进入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并联发展、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消费模式的转型升级,为轻工业发展拓展了新的领域和广阔的空间。我国人均轻工产品的消费量,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不同群体、不同地域对轻工产品的普及、刚需和升级换代的需求,成为拉动轻工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轻工业发展仍处在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轻工业主要从依靠规模、速度、成本竞争,向依靠质量、技术、服务、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进行角逐的发展方式。
如何继续发挥轻工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当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增长,资源、能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增速进入了重要战略调整期。在某种意义上讲,高成本时代悄然逼近,因此消化成本上升压力,防止陷入低微利困境,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要清醒地认识到过去长期依靠高投入、高耗能、低成本的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要从资源消耗型向要素集约型,从依靠扩大投资和规模扩张向依靠技术进步、创新和要素升级转变上来。培育新的竞争优势,要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 能源利用率、资金利用率、投入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资本替代人工和人才红利等全要素的生产率。 全面提升产业链价值,提升全要素劳动生产率,是提高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降低综合成本的重要措施。因此要对所使用的各类要素实现最优组合,产生最大的效益,这是保持中国轻工和皮革行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
二、遵循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我们说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软复苏、慢增长、多风险特征的新常态,中国经济则进入了中高速转型的新常态。此前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的闪亮登场为行业调整升级指明了方向和实现路径,认识到文件的精髓是由大变强,确定了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建国100周年成为具有创新引领能力的世界一流制造强国的目标。我理解它的核心任务是增强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它的战略高点是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它的提升,关键是强化基础能力,集成水平。我们非常清楚,中国目前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的全部门类,是唯一全部门类。已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制造业整体水平不高, 各门类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此要走并联式发展道路,持续打造制造业的升级版,致力在全球制造业大赛中赢得先机。
前不久我就贯彻2025行动计划确定了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打造轻工产业的升级版为主题,接受了工信部主流媒体的采访。当时我题目就叫: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打造轻工产业的升级版。行业企业的机遇在于全力做好创新驱动,智能转型,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和全球融合的大文章, 持续实现新的发展。
第一,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提升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习近平总书记7月中旬在东北调研时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当前世界经济正迎来以信息网络、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我国在相当一些领域和世界前沿科技的差距都处于历史最小时期。已经有能力并行跟进,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加速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我们轻工人要紧密围绕科技、品牌、管理、服务、营销模式,五大创新的历史课题,结合国家推进创新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实实在在的强化创新驱动,围绕重点产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作用,整合相关资源, 完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体系,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行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面向重点产业和区域创新的支撑系统,积极推动面向产业集群的科技服务集成平台建设,提升特色区域的发展水平。重点支持国家认定的业内企业技术中心,设计中心,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落实自主创新相关政策,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我们要根据轻工业和皮革行业的特点,主动借力政策,筑牢经济基础,向自主知识产权要效率,向品牌要溢出效率,逐步实现向中国创造的惊险一跳,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皮革行业应重点发展高档皮革和中高端皮革制品,着力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升行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第二,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
落实2025行动计划要实施五大工程,我认为其中最核心的是实施智能制造的工程,这是一个时代的命题,也是倒逼的机制。轻工重点行业要以两化融合为主线,借力“大、智、移、云”为主要基础,积极参与本行业关键特殊专业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和自主化的进程,参与本行业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装备和智能化生产线的关键技术研发、设计和制造。 要加大智能制造方向的技术改造力度和投入,大力推进制造过程的智能化,从产品的设计智能化、关键工序的智能化,供应链优化管控等方面,推进重点行业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生产车间和智能工厂的建设。
近一段时间,海尔在辽宁、沈阳、郑州、青岛一共建了几个工厂,推动智能化发展的进程。
目前我们各重点企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也纷纷制定了规划,大力推动智能制造。我4月27号在温州参加活动并考察,看到巨一集团率先尝试的智能制造,并且尝到了甜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今天,它仍然取得了出口增长9.5%的好成绩。另外泉州市去年提出了要把泉州建设成为中国智能制造基地的奋斗目标。然而大家都很清楚,轻工业吸纳就业占全国工业1/4多,总量在3 500万人以上,承担着重要的民生责任。
我以为既要针对现代工艺特点和产品柔性化制造的需求上升加大技改投入,更要坚持人才为本, 加大培训力度,做实产学研治理提升平台,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行业人才梯度及培育机制,不断提高轻工和皮革行业职工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促进制造业的持续升级。同时,全行业要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为重点,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团队,依托行业重大科技专项、重点项目、产学研联盟等逐步形成和建成一批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这一点是我在主持“轻工十三五规划论证”的时候,几个人在座谈当中跟我们提出的第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加强人才的梯队建设。
第三,以抓质量、树品牌为重点,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质量转变。
我国轻工行业竞争力不强,产业整体处于国际价值链的中低端,缺乏国际知名品牌,领军企业不强,因此要抓住机遇,完善和创建各类品牌培育平台,特别是在率先国际化的基础上,推动行业领军企业发展水平与制造业大国地位的有效匹配。要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 团体标准、联盟标准,积极推进产品质量、企业自我申明的实施,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的整体形象,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质量的转变,推动我国轻工产业产品迈向新高端。这方面我们真诚地期待皮革行业要率先突破,以真皮标准为基础确定目标,加快培育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品牌,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切实提高质量水平。同时,要以“精准”两个字为切入点,借鉴政策上的精准制策,IT业上的精准客户和医疗上的精准整治的这种思维和运作的方式,在管理上精细深耕,努力提升质量保障体系的水平。
第四,打造生态产业、绿色产业。
轻工业要加大皮革、造纸、食品、电池等重点行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装备,推动企业节能减排,进一步落实造纸、皮革、酿酒、发酵等行业的发展,推进行业的应用和推广示范工程。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清洁生产先进企业的认定,受理能耗标杆企业,开展能效对标活动,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在皮革、电池等行业研发推广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大幅提高行业清洁水平,加强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推广应用,提高废弃电器、废纸、皮革废弃物等转化为再生能源的能力。我们皮革行业还要宣贯大气污染排放标准等等,有效规范和指导行业的污染治理工作,认真开展环保核查,推广环保创新示范项目,引导行业的有效发展。
第五,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
要做好结构调整的多点突破,特别是要努力提升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加强对轻工集群规划的编制,产业升级,节能减排等工作的指导和支持。支持在皮革、家电、家具、塑料等行业基础较好的产业集群区,以互联网 + 的模式建立和完善一批面向中小企业的咨询检测等平台,发展专业市场和电子商务,组织实施产业集群示范工程,完善产业和区域创新体系,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 提升产业集群的质量和档次,促进传统产业集群加快向自主设计加工,自主品牌生产转变,实现产业集群整体的转型升级,要支持集群中一批骨干企业的技术进步,发挥其产品辐射、技术示范,信息扩散中的龙头作用,延伸产业链,全面带动和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努力形成轻工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造就一批产业链比较完善的创新型的现代产业集群示范基地,夯实轻工业新经济增长点的实力基础。
最后,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产能合作,提升制造业国际化的发展水平。
我国是全球重要的轻工产品制造基地,2014年轻工产品出口6154.3亿美元。轻工贸易顺差总量是全国整体贸易顺差的1.2倍,应该说为全国的外币平衡,加快走出去的步伐等等工作做了很好的贡献。皮革、塑料、家具等行业,出口额位居轻工的前五位。五个行业合计占轻工总额的50%以上。实现出口的稳定增长,对于实现轻工业中高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总体来看要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在巩固传统市场的份额基础上,按照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积极拓展俄罗斯、蒙古、南亚、东南亚、西亚、北非、中东欧、中亚等国家出及新兴市场。
今后我们要借“一带一路”实现全球化布局与要素配置,在主销市场投资设立物流中心和分销中心,发挥我国轻工产业的产能优势,积极与一带一路的相关国家开展产能合作。又要在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和加盟经贸合作区,积极推动轻工企业牵头的巴基斯坦工业园和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跨国经贸区的合作。目前我国正在全球50个国家建设118个经贸合作区,涉及一带一路的国家共达64个。这些境外经贸合作区,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承接点。我查了一下数据,2014年我国轻工业对于64个沿线国家的出口额1 633亿美元,占整个轻工出口的26.5%,同比增长了15.86%。整个轻工出口增长增长2.1%,而沿线64个一带一路国家增长15.86%。行业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速,我们也真诚地希望皮革企业继续有所建树。
内生性驱动力 篇11
完善功能,科技引领网点升级
改善硬件设施。严格按照省联社标准打造,统一标识、统一视觉形象,网点基本达到了“美化、净化、亮化”标准。
功能合理分区。在信贷服务区域增设咨询引导区,为客户提供面对面的咨询服务。同时,扩大信贷服务客户等候区域,增设公众教育服务区。
畅通电子渠道。布放存取款一体机、自助查询机、排号机等自助服务设备,实现引导分流柜面业务和自助品牌建设的同步发展。
规范服务,标准再造网点流程。
优化客户服务流程。明确网点主任、大堂经理、客户经理的职责,强化协调与配合。
优化营销维护流程。建立起以网点主任、大堂引导员、客户经理和柜员一对一、多对一、多层次的营销维护体系。
优化信贷管理流程。信贷业务实行片区管理,分社不再设信贷管理岗位。城郊、竹园分社分别增加营销人员3人和1人,初步形成人员结构动态持续调整机制。
下一步,联社还将对业务量小的网点推行“1+1+N”模式,空余编制用于扩充大厅营销人员。
强化考核,打造队伍激发活力
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制订《绩效管理及考核办法》,在具体考核上兼顾岗位特点,即一线柜员的绩效工资与业务操作量和交易量挂钩为主,产品销售量挂钩为辅;客户经理的绩效工资与产品销售量和创效情况挂钩;主任绩效工资与网点效益等内部管理指标相挂钩。
转换员工岗位角色。根据网点实际的情况,把网点副主任与大堂引导员岗位相融合,网点负责人既是对内的管理人员又是对外的服务人员;柜员在做好柜台服务的基础上,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研究客户心理、满足客户多种需求的方向发展。
建立长效人才机制。采取“公推公选”“下属选上级、自己的领导自己选”的新型选聘方式,彻底打破了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惯性模式。同时,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操作指引,加强员工文明规范化导入,树立服务典型。
通过转型,井研联社网点柜员、大堂经理、零售客户经理和自助设备“四位一体”的联动营销格局初步构建,形成了“大堂经理抓分流、抓营销,零售客户经理抓高端”的差异化服务新格局。自网转以来截至9月10日,城郊、竹园分社分别新增存款859万元、47万元,新开借记卡352张、60张,开通手机银行118 个、57个,短信银行209个、86个。
内生性驱动力 篇12
内生动力是指依靠人的本性驱动的改造世界的力量。所谓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内生动力是指把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理想内化为自觉的行动意识和准则规范, 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对党的事业有高度认同感, 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2 当前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内生动力的制约因素
当前, 中国还处在社会转型期,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 文化交融也越来越深入。在这种世界经济文化多元共存的大背景下, 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价值观, 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流的意识形态产生了冲击;此外, 传统腐朽价值观沉渣泛起;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也存在着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落实, 正当利益诉求得不到肯定的情况, 这些都冲击着我们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 成为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内生动力的制约因素。
2.1 改革开放后多种价值观相互碰撞
冷战结束后, 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 共产主义作为对立的一方, 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已经不构成威胁。世界各国从本国的根本利益出发, 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依靠其共同的价值观凝聚西方阵营以维护其在全球的共同利益, 借口在全球实现民主、自由推行霸权主义, 批判社会主义等非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企图实现资本主义全球化, 且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总是在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外衣下隐秘进行, 加之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是利益第一, 因此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投身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要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大交流的现实中, 与此同时, 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也悄悄地走入党员的头脑, 从对立反感到逐渐接受, 有的甚至已逐渐认同。
2.2 传统腐朽价值观沉渣泛起
在我国, 封建专制的社会制度早已被推翻, 作为完整体系的封建主义价值观念也已经成为历史, 但封建主义价值观念作为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已经积淀成一种文化传统, 它的影响并没有随着封建制度的消亡而消失, 特别是封建主义价值观念中核心的“权本位”价值观, 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不小的影响, 在一些人头脑中还根深蒂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是执政党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 在参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 或多或少地要履行一些管理职能, 其权力因其具体而显得更加重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思想上容易放松警惕, 产生自满情绪, 给传统腐朽的“权本位”价值观乘虚而入的机会, 致使一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错误地把这种管理职能当作“特权”去认识和运用, 形成与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背道而驰的“权本位”价值观, 从而使共产主义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
2.3 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主体地位落实不够
中国共产党在60多年的执政过程中, 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缔造了一个充满生机的新中国;在党建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 取得了可喜成绩, 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 不容忽视的是, 在党的自身建设方面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比如:党员的主体地位落实不够。具体来说, 在对待党员权利、义务的关系上, 党内存在着片面强调党员“应尽的义务”、忽视党员“应有的权利”的倾向;在党内监督上, 往往片面强调党员是被监督的对象, 而忽视党员是党内监督的主体;在党内管理上, 往往只把党员作为被管理的对象, 而漠视党员有一律平等地参与党内管理的权利;在党的决策上, 往往只强调党员无条件地贯彻党的决策的义务, 而忽视党员以多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党的决策的权利;在党的思想建设上, 往往只把党员作为教育的对象, 对党员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缺乏足够的信任与尊重, 很少鼓励党员进行独立思考;在党的制度建设上, 党规党法的制定仍然囿于少数人参与, 广大党员往往只有贯彻制度法规的义务, 而缺乏广泛参与的有效途径等。这些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献身党的事业的积极性。
3 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内生动力的途径
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内生动力的路径有很多, 但核心应该是解决好确立和倡导适应时代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解决好信仰驱动问题;正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正当的利益诉求, 解决好利益驱动问题;不断创新和完善党的建设理论, 解决好制度机制保障问题。
3.1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人价值体系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的根本, 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精神现象, 笼罩着整个社会生活, 反作用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 制约和主导着人们追求和实现生命价值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行为。任何社会如欲维持其正常运转, 必须具备一套有效的价值系统, 而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使之内化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规范, 从而使站在时代的前列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克服市场经济和私有经济带来的“对金钱和物质的依赖”的负面影响产生内在动力, 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社会公信力。
3.2 完善制度建设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内生动力的关键
邓小平同志指出, 制度很重要, 制度不好, 好人也会变坏, 而好的制度使坏人也不容易做坏事。激发党组织和党员内生动力的关键是要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 用制度来推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内生动力的运行动力, 保证其长期性和长效性。完善工作制度, 改革与创新党内选举制度, 实现党务公开制度, 使党员享有对党务的知情权, 不但可以提高普通党员的责任心和激发他们对党内事务参与的兴趣与热情, 而且是保障党员权利, 确保党员监督权行使的基础。
3.3 强化党员的主体地位
入党除了信仰等原因外, 还有凭借党组织来实现自己的意愿、价值和理想的需要。当党员应有的权利在组织中无法得到保障与实现、党员被组织边缘化时, 党员与组织的关系必然疏远化, 进而党组织的制度、理念与利益就不再受党员关注, 同样也很难对党员产生较强约束力。因此, 强化党员的主体地位, 是保证广大党员的组织心理认同与行动一致的基础, 是保持党内和谐的基础。强化党员的主体地位, 就要坚持以人为本, 把公平正义等意识形态因素作为党内民主与自由的基础纳入到党的建设中来, 保证按贡献与能力晋升。
3.4 解决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正当的利益诉求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诺斯有一句话讲得非常精辟, 他说对于激励的要点在哪里?要点就是要让一个个体或者一个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它取得的回报相一致, 如果不是这样, 那么企业或者个人就会去“傍政府”, 因为政府手里有资源, 这样就会破坏了激励机制。同理, 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内生动力一样也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一是保持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幸福感。一方面, 要建立健全党内物质救助与关怀制度。对在党内活动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弱势群体给予必要的调剂和救助, 努力改变随意性关怀多、制度性关怀少的现状, 改变党内关怀随着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随着领导人意志的转移而转移的现状, 通过建立健全党内物质救助与关怀制度来实现党内关怀。另一方面, 要关注党员精神需求的满足带来的幸福感。要营造与建设一种组织文化, 尤其运用心理学知识调节党员心理, 关怀党员的人文发展与精神需求。二是畅通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利益表达渠道。一方面, 要畅通利益组织化表达的渠道, 各级党的组织要进一步加强上下级之间的联系, 改进上下级之间的沟通方式, 努力提高自身的组织程度。另一方面, 要畅通公开舆论表达渠道。加快公开舆论表达的民主化进程, 探索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电台等各种传播媒介表达利益诉求的有效方式, 使各级党的组织能够及时准确地搜集、分析党员的思想动态、心理情绪、意愿诉求等。三是搭建党组织服务党员的平台。要完善党员教育管理方式, 大力建设各级党员服务中心, 指导和服务基层党组织加强党组织与党组织之间、党组织与党员之间、党员与党员之间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 积极为党员释疑解惑, 排忧解难, 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 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摘要: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作为党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是党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纽带;是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具体实践者。研究激发党组织和党员的内生动力的途径, 对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 适应当前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内生动力,途径
参考文献
[1]李从军.价值体系的历史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2:1-2.
[2]季广茂.意识形态视域中的现代话语转型与文学观念嬗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