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性(共8篇)
内生性 篇1
制度的内生性和自我实施
制度:制度是社会的博弈规则,是人类设计的制约人们相互行为的约束条件。在比较制度分析的理论框架中,制度被概括为关于博弈重复进行的主要方式的共有信念的自我维持系统,博弈均衡论认为规则是由参与人的策略互动内在产生的,是可以自我实施的。
内生性:制度的特征之一,回答了制度的起源相关问题,制度代表了重复博弈参与人自我维系的基本预期,当参与人的信念与规则趋于一致时,形成均衡现象,比较制度分析的基本单元是域,均衡现象内生于域之中,制度作为一种均衡现象,制度是内生于域中,制度具有内生性。
实际生活中,大学的作息制度具有内生性,一方面,作息制度是学生每天的基本日程安排,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要求,另一方面,又是教职工的用来参考的上班时间表,作息制度同时考虑到最主要的两方面的博弈参与人的信念与预期,直至两方参与人的信念与作息制度规则趋于一致时,便形成了均衡现象,作息制度便存在了,同时代表了两方参与人的基本预期。另外,中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具有内生性,中国的医疗保险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城乡差距较大,农村人口依然比较多,同时,农村人口收入与城镇人口收入还有很多差距,因此,中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一方面面向城镇居民实行一套规则,同时面向农村人口实行另一套规则,中国的医疗设施还很不完善,因此,中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对于不同等级的医院实行不同的报销比例,中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就是平衡了城乡的差距与医院之间的差距,不断完善谋求利益方的利益与医疗保险制度规则的一致,中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内生于中国国情下的相关人群的博弈中,代表了相关人群的共有信念。
自我实施:制度作为共有信念的自我维系系统,协调参与人的信念,又帮助理性有限的参与人节约决策所需的信息加工成本,个体参与人不仅受制于制度,同时受益于制度,制度就是这样通过自我实施的方式制约着参与人的策略互动。
实际生活中,大学的图书馆借阅制度是自我实施的,首先,借阅制度是借书人与图书管理者或拥有者之间的共有信念达成一致的结果,因此,借阅者通过借阅制度可以获得图书,享受到好处,同时也需要严格遵守节约制度,按时还书,不毁坏图书,否则,将受到借阅书受限或其他处罚,借阅者受到约束,借阅制度便可以依据借书人的行为自我实施,图书管理者或拥有者按照借阅制度需要提供相关服务,否则,信誉受损,便不能继续通过借阅制度实现自身的目的,图书管理者或拥有者在借阅制度的自我实施中实现目的,同时也受到制约。借阅制度的自我实施制约着借书人与图书管理者或拥有者的行为,协调着两者的信念。另外,生活小区里的居民和附近菜市场之间的交易规范也是自我实施的,居民为了能够维护自己在社区的的形象和方便在最近的菜市场里买菜会自觉遵守交易规范,卖菜者也会因为维护自己继续卖菜吸引顾客而遵守交易规范,因此,市场里的交易规范为居民和卖菜者都提供了利益,同时也制约着两者的行为,这种交易规范成为自我实施的社会规范,通过这种自我实施的方式制约着参与人的策略互动
内生性 篇2
关键词:产业集群,创业群落,企业簇群,演化机理
一、农业产业集群的内生性形成机制
农业产业集群是指在接近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一定区域范围内, 同处或相关于某一特定农业产业领域的大量企业和关联支撑机构, 由于具有共性或互补性而与农产品生产基地相对集中在一起形成的一个有机群体。简单地讲, 农业产业集群就是农业生产基地和农业关联产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集群现象。
国外有关农业产业集群研究的文献很多。马歇尔将劳动力市场共享、专业化附属行业的创造和技术外溢称为集聚理论的三个关键因素;韦伯从微观区位选择的视角, 阐述了在地理上靠近与否对集聚形成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波特指出了特定的历史背景、良好的相关产业状况、一两个创新性的企业对产业集群的诱导作用;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观点认为, 地理位置和历史优势是集聚的起始条件, 规模报酬递增和正反馈效应则导致了集聚的自我强化, 使得优势地区保持领先。
国内研究者中, 仇保兴从专业化分工角度分析了集群的形成机制;符正平在分析集群产生的供给条件、需求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基础上借助网络外部化概念来解释集群的形成过程;金祥荣、朱希伟从产业特定性要素在特定地理空间大规模集聚的角度解释了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与演化;尤晨等从农业产业形成机制的角度, 提出了“消费需求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决定因素、市场竞争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动力、农业资源禀赋差异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本条件、路径依赖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制度因素”的观点;李渝萍认为, 农业产业集群由于农业产品容易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地域环境影响, 又有易腐烂、需求刚性、脆弱性、依赖性、难以移植、不易扩散等特点, 其发展演化是一个复杂系统。农业产业集群作为农业生产发展演进过程中的一种现象, 是特定的农业先天禀赋、农业产业“根植性”和“衍生性”、外部规模经济溢出效应等因素有机结合自生成演化形成的, 是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宋玉兰等认为, 合作需求是农业集群形成的内在机制。总之, 学者们已从规模经济、技术扩散、交易成本、消费多样化、比较优势等多方面解释了农业产业集群的产生。[1]
物理学可以利用“种库”概念将多种物种共存机制统一到一种理论框架之内, 我们也可以使用“种库”概念来展开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分析。农业产业集群意义上的“种库”是指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能够潜在共存的一组产业集群, 组成一种理想化的产业群落。当产业栖息地条件变化时, 潜在的种库会被另一种库代替。作为开放的耗散结构体系, 农业产业集群的自组织演化无疑经过了一个复杂的选择过程。产业集群间相互的生态协同作用, 也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必不可少的因素。从整个产业集群外部对产业集群的属性、数量等加以影响的因素来考察, 可以归结到进化的尺度中去, 如自然地理环境、文化因素、需求因素、竞争因素等, 这些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业产业集群的产生、衰亡, 以及产业集群“种库”的变化。
笔者认为, 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 即是关键组织或个人在不同环境背景下对各种作用因素的可能反应, 衍生新企业或吸引、带动相关企业和机构聚集的过程。所以, 关键组织或个人的市场观念、创新素养、资源意识、组织和运作内外部资源的能力、市场行为等方面决定的基本营销素养是农业产业集群自构形成必不可少的因素。
二、内生性农业产业集群的胚胎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绵延数千年的历史条件决定了中国农民的观念、意识、知识和技能不足。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 原始创业者, 即真正意义上的“内生”创业者诞生的时机和影响力大小就成为该区域农业产业集群能否形成的关键。没有原始创业者的出现就不能孕育出农业产业集群。这些“内生”创业者起码具备或部分具备下列基本素养:他们具有胆识、胆略;他们对市场具有敏感的嗅觉, 能够捕捉稍纵即失的机会;他们具有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能力, 善于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 对身边资源环境的优劣势能作出准确的判断;他们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 善于捕捉机遇, 吃苦耐劳, 具有执著的毅力;他们是行动主义者;他们通常还具有较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些创业者的主体意识、主体地位、主体观念, 构成其在风险浪尖上拼搏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会鼓舞他们迎战风险, 在市场大潮中劈风斩浪。在一些人出局的同时, 少数创业者在历练和锻打中成长起来并构成农业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一种特殊的资源。[2]事实上, 我国大多数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往往是与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者部落联系在一起的。某些地区可能并不具备优越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 能够促使集群雏形初成的最主要原因即为创业者部落。在一定意义上, 农业产业集群是以创业者部落个人的关系网络为基础的地区性产业群体。个体创业者的行为不仅影响到自有资源的筹措能力、对市场机会的创造和把握能力, 也影响到其它创业者的决策, 以及创业者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三、内生性农业产业集群的实现路径
原始创业者要从最初的单个个体演变成一个小群落, 当同类达到最初的关键多数时, 企业簇群的雏形亦随即形成。从一个小群落演变成企业簇群, 是一个需要经过市场遴选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企业簇群的形成与演进沿着两条路径交叉进行。
第一条路径是外部的集聚, 即通过外部的企业不断地向同一地区的集聚。通过外部集聚形成企业群落, 是从产业布局角度出发的合乎理性的选择。通过产品品种与市场的相互吸引, 一些具有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的企业便会向同一地区集聚, 并通过自动累积或连锁反应产生自强化作用, 从而产生外部经济和“集聚体规模经济”。
第二条路径是内部繁衍, 即随着群落内部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演进, 产业链不断延长, 分化出新的企业和衍生出新的产业, 从而在群落内部不断繁衍形成一个巨大的企业簇群。企业簇群的最初形成, 发端于一两个企业的产生。这一两个企业在适宜的环境下, 便会开始进行繁衍。[3]
在企业簇群的形成过程中, 外部集聚和内部繁衍两股力量往往是同时作用的。企业簇群的集聚优势一方面吸引外部投资者源源涌入, 另一方面不断内生出新的企业和行业, 在内外两种力量同时作用下, 生成了许多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的企业群, 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动态循环积累机制, 促进了企业群落的形成与演进, 形成了富有竞争活力的有机群体。
四、影响内生性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外部因素
1.地理环境因素
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观点认为, 企业的生产行为总是趋向于集中在同一个地方。地理位置和历史优势是集聚的起始条件。
分析早期农业产业集群的演化, 从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过程看, 农业产业集结成群大多是为了获得利用纯农业资源比较优势而以农业基本生产要素为主建立起来的有机产业群落。农业是一个对自然资源依赖很强的产业, 农作物由于生长的特性, 包括地域、地质、气候、土壤、水文等内在的先天禀赋, 对农产品的产量、品质、成本、类型等影响很大, 直接影响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 成为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原生基因”, 使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特色农业, 再加上农产品储运的特殊性, 进而影响到相关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布局。
2.文化环境因素
按西方学者的理论分析, 人们之间的关系网络具有地理接近的空间特征, 这种特征使产业扩散也呈现地理接近性, 生产者可将信息传播、价值流动和生产活动等很多方面联系在一起形成关联“互动”效应。
不同区位的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构成独特的区域“文化基因”, 这种文化基因因为血缘、地缘、人缘关系而变得密切和明显, 这种基因与当地的文化、习俗等不可移植性要素融为一体, 从而在空间上不断强化成为笼罩在这一区域的“一团雾气”, 形成特定区域的特定产业氛围, 并最终催生了专业化产业区的兴起与演化。农业产业集群中的产品通常都是本地历史上有特色的农产品。[4]农业产业集群产生发展都依赖种植条件、种植历史, 有着长期的生产实践经验, 形成农业生产集群的基础条件。
3.政治环境因素
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群, 与政治环境因素 (主要是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分不开。政府的引导与调控作用主要表现在:有利于该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和激励制度;市场和技术信息的提供;产业园区、特色园区的合理规划;指导和引导产业发展的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良好区域形象的树立, 区域投资环境的改善等。
4.消费需求因素
市场需求是现代生产和再生产的根本动力。只有以市场消费需求为导向来组织生产才能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结构更加复杂。一方面, 使农业产业链的增值环节越来越多, 一种农产品从研发、培植、生产到营销、运输所形成的价值链已很难由一家企业来完成;另一方面, 使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相互关联性更强。这样, 以生产农产品为对象的企业要想获得企业的内部规模经济, 从而满足市场的需求, 就必须使市场交易转移到企业内部交易, 以避免重复谈判的成本以及非合作行为的出现。而要实现这一目的, 就必须将大量与农业某一特定产业相联系的企业和关联支撑机构集群到一定的区域内, 形成一个产业间分工协作的系统。这种集群以区域内农业企业为源头, 以一家或数家主导企业为核心, 在外部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纵向关联的产业群体。
5.市场竞争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产品的日益丰富, 农产品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转变, 这就意味着农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为了在竞争中获取生存的机会和更加有利的地位, 企业不得不选择分工与合作模式。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 为这种分工与合作模式提供了保障。[5]农业产业集群体内的各个行为主体的合作, 能够在农产品的研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人力培训以及金融等方面, 形成集体行动的互动机制, 促进信息的流通更为顺畅, 加快观念、知识和技术的扩散, 减少交易过程中的障碍, 从而提高集群和个体的市场竞争力。
农业产业集群原发具有“自发性”特点, 并且像大自然生物群落的形成一样, 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 是“适者生存”的市场选择结果。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首先依赖于创业群落、企业簇群的形成和发展;创业群落、企业簇群的形成和发展, 是原发性创业单体不断成长和众多创业者群体的加入并在市场竞争的遴选下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 对大多数地区, 特别是欠发达地区而言, 要推动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 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造就大批原发性创业主体涌现。任何用主观的、急功近利的、“拉郎配”式的人为方式造就农业产业集群的做法都是不现实的, 更是不科学的。
参考文献
〔1〕李渝萍.基于生物群落视角的中小企业衍生发展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 2006, (02) .
〔2〕朱永华.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与创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3〕朱玉林, 康文星.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需求与供给[J].求索, 2006, (07) .
〔4〕贺华丽.专业市场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江苏商论, 2006, (04) .
徐珠峰:内生性创业 篇3
【群升集团总经理,接班八年】
群升集团总经理徐珠峰,这天为了轻松交流,他特意穿了一身休闲服来,脚上也选了双浅灰色的毛边帆布鞋。那双鞋网上也就卖50元,不过这个超一米八的小伙子穿着,很酷。
徐珠峰有着浙江理工大学机电专业和金融专业的双学位,并在2002年考取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营销专业的全额奖学金。但是,他的学习只持续了半年,就因为一门心思做防盗门生意的父亲风湿病复发无法操持企业,而放弃学业赶回家中。
“没说的,这个担子我肯定要回来挑的!”家中只有姐弟俩的徐珠峰对母亲说。
当时不过20多岁的毛头小伙,徐珠峰的第一个动作却是带上营销老总走访全国二三十个省份的网点,一直到地区级,拜访经销商,足有一个多月没回家。用他的话说:安抚军心去了。这让他很快认识了所有客户,还捎带手地四处探访,找来了一位老中医的药方,竟把父亲的病给治好了!
父亲一边恢复健康,一边放手锻炼儿子。儿子呢,也就当仁不让。他和父亲一再摸索着进行战略转型、对组织结构调整、职业经理人配备、工作环境改善、文化理念提升、商业模式变革,到公司品牌打造……一招接一招地出手。八年来,爷俩终于从传统防盗门业务突围,发展为大建材产业、房地产业、金融业三大板块,正尝试以集团控股进行运作。今年销售额总体达到了几十个亿,在2010年永康市纳税200强企业中,他叔叔的步阳集团占据了第二的位置,他和父亲的群升集团也不逊色,排名第四。在中国防盗门市场,多年来有句话:北有盼盼,南有步阳、群升。后者正是他们。
民营要找民营的办法
可徐珠峰的接班,是从企业“内生性创业”起步的。父亲给了他300万元钱、两间老旧的车间和两个非常有经验的营销助手,让他自己去开发项目。而他也不愿意坐享其成,让所有人都捧着顺着。父亲当年和叔叔一起带起了永康门业的一拨新浪潮,其开拓新业务的眼光和魄力,徐珠峰内心里非常敬佩。
年轻人要另辟蹊径,姐夫搞了电动车,徐珠峰就选择了做太阳能热水器。那时这个行业正在崛起,是新能源给了他启发,这又是一个面对二三线城市甚至农村广阔市场的产品。父亲告诫他,不要去跟国有企业争,我们民营要找民营的办法。这是蓝海战略的思维,更重要的,从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到人员招聘、内部管理,徐珠峰要系统地锻炼自己的能力。
一年后,徐珠峰全面接管企业,开始了他的战略重构。交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八年来徐珠峰在战略管理上的特色:以“协同效应”推动企业相关多元化,在“大建材”的概念下拉伸产业链和进行内部“矩阵式”整合。门业、太阳能热水器、光电、电梯、商业地产、银行参股,将来以子公司上市,每一块业务都具有各自的实力,同时又是联动的。
企业快速发展,人才和凝聚力总是最关键的问题。父亲当年在摩托车时髦时,就曾在年终时买上数十辆作为对优秀营销员的奖励。徐珠峰自然在管理团队的年薪、奖金上也下了一番功夫。他一方面在业绩考核中注意平衡不同事业部高管们的实际收入,激励他们首先要在最艰苦的管理岗位上做出成绩,并且必须能培养出新的管理者来。同时,学金融的他还想到了建立“群富基金”,由企业投入1000万元启动,中高层管理人员则按比例参与投资分红。这样,他们工作时间越长越离不开企业,还能保障管理者的利益不会因为企业的大起大落受到影响,有缓解“投资效益风险”的作用。在面对全体员工改善生活条件方面,他也在推进建立慈善基金会,也由企业投入1000万元启动,专门解决员工的生病补助问题。所有这些,徐珠峰说还要不断完善,进而还会向社会去扩展企业的慈善行为。他意识到了,企业内部的凝聚力离不开与外部影响力的结合,企业需要与社区、社会很好地协调。
可以看到,他接班的这个时代,管理的很多问题越来越需要同步考虑。
要学习,真的要学习
徐珠峰的成熟并不深藏,率性自然。如今他想把企业的名称也换掉,“群升”,这是父亲当年创业时起的名字。他说:“我把它搞掉了!”话一出口,周围年轻的高管们全乐了。
“当然,我父亲有他的寓意:群策群利,共荣共升。但是,‘群升’的读音谐音英文China+Sun,把中间那个a去掉,写在一起,就是Chinsun,多漂亮,老外一看,意思是‘中国的太阳’,很贴切吧!将来我们做国际化,多时尚!”
聊到了兴头上……徐珠峰说:“现在我父亲是集团董事长,我是集团总经理。但是,还不如说我是董事长,他是总经理。他还是习惯到车间里转,有感情嘛。虽然大的方面他还会把握,手里也还拽着房地产,但是制定战略,我是责无旁贷的。”
在他看来,接班是个极其自然的事情。晚上跟父亲交流碰撞,白天让经理们商量、打理。“接班没什么诀窍啊!就是要学习,要学习,真的要学习。老一辈呢,走一程,扶一程,看一程好了。”徐珠峰说自己最聪明的地方,就是在做事情的时候“少说多看”,看别人怎么干,转过身去自己就尝试。这让他学会了很多东西。
内生动力研究 篇4
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党的十七大做出的重大部署,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延展和深化,也是激发党员内生动力,增强党员党性意识的重要途径。
创先争优根本意义在强基固本。加强党员党性教育、激发党员内生动力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建设的重大课题,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和固本工程。创先争优活动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基于对社会发展认识所开展的一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强基固本工程,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党员队伍生机和活力、增强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党性意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内生动力是强基固本的基础。党员内生动力是党员党性意识的内在体现,是党员创先争优的内在要素和内因。“创先争优体现了中共党员的本质特征和执着追求,其核心内容是不断增强党性、保持先进性。”通过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激发党员的内生动力,培养党员的角色意识、组织意识、宗旨意识,增强党员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能有效激发员自我发展动力、追求进步动力和服务群众动力,使内生动力成为强基固本的基础。
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集中体现了党员的先进素质,在工作岗位上创先进、争优秀,激发党员党性意识,增强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能进一步激发党员主观能动性,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中心工作,促进科学发展。
一、党员内生动力的涵义及要素
内生动力本质上是党员身份认同下的主观能动性。党员内生动力的内涵,本质上就是一种主观能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
党员的内生动力,注重的是党员身份认同下的主观能动性。是共产党员在党性意识引领下,在本职工作中自然而生的对于党的性质、宗旨和党的事业高度认可并为之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综合素质和主观动力。在这种动力之下,党员个体具有强烈的党性意识和党员身份认同感,内心深处自然生发出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理想信念。
党性意识、宗旨意识、组织观念是党员内生动力的构成要素。党性是对党的本质属性的最高概括,相对于先进性、优秀性而言,是更深层次的概念,是涵盖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组织意识、品行操守、精神素养的集中表述。
宗旨意识要求每个共产党员应当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只有把最广大人民利益当成我们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才能保证党的执政地位。
组织观念是指我们每个党员应当具有组织意识,每个党员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任何时候要将组织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共产党员应当具有大局观和全局意识。
由党性意识、宗旨意识、组织观念等要素构成的党员内生动力是我们纯党性、正党风的根本价值取向,对于我们凝聚人心、凝聚党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内生动力的有效激发,最根本的是党性意识的激发。党性的坚守和传承,依托于党员个人的党性修养和内在素质。创先争优活动就其思想性而言,是对党性意识的教育,是增强党员党性意识的有效途径,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载体。
创先争优与党员内生动力是内外因的“互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理想信念作为人们的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从来都是一种能动地作用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巨大力量。”②理想信念支撑下的党员内生动力,是党员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内在因素。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原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党员的内生动力还需要通过外在因素的激发来发挥作用,从而激发内生动力“互动化”。党员的行为方式是否发生变化以及变化的状态如何,取决于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及其这种“互动”的状态与程度。所以,创造必要的外在条件,使内因和外因的“互动”向最优状态发展是激发党员内生动力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外因”的激发,充分发挥党员的主观能动作用,进一步激发党员做好工作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活党员的内生动力。
通过创先争优活动,能有效推动广大基层组织和党员深化对党的认识,从而增强党员自身的身份认同感和角色归属感,增强党员自身对先进的追求和进取精神;另一方面,党员应具备的“先进性”素质也进一步提升对党员和组织的要求,以进一步激发党组织和党员个人的内生动力。
二、创先争优与激发内生动力的二维关系
一方面,党员内在的党性意识和角色身份要求党员在日常工作中创先进、争优秀、做表率,即党员内生动力促使党员创先争优;另一方面,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激发党员党性意识和身份认同,即创先争优激发党员内生动力,从而形成创先争优与党员内生动力之间的二维关系。
党员身份和角色归属要求党员创先争优做表率。“共产党员”不单是一个称呼,也不单是一种荣誉,而是一种身份和责任。党章对党的先进性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先进性则通过党员来体现。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共产党员要在政治上当先进、思想上做表率、行为上做示范。
党员的“先进性”是一种讲奉献、讲责任、讲带动的精神,体现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素质、能力和实际行动上。这既是党员身份的要求,也是党员责任的体现。通过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共产党员在自身党性意识的激励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日常工作中践行理想信念,带动党外群众立足岗位创先进、服务发展争优秀,形成“学先进、赶先进、做先进”的良好氛围,真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激发党员内生动力。胡锦涛指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风气,推动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的基层干部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主要就是围绕强化党员党性意识展开,从而激发党员内生动力,增强党员的归属感、责任感、荣誉感、和成就感,进一步突显党员的主体地位。使党员以党的事业为己任,对党的事业自觉认同、自觉参与、自觉奋斗。党员的内生动力一旦被激发,将会促使创先争优活动成为更强大的动力,推动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可以说,党员的内生动力是激发党员立足本职岗位,创先争优的过程;党员创先争优的过程,也是激发党员内生动力、增强党性意识的途径。这是一个二维关系,创先争优与激发党员内生动力互为过程与方法,互为指向。
三、激发党员内生动力的四个主要途径
1.强化一种意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强化一种意识,就是强化党员的党性意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激发党员内生动力的基本途径,是调动党员参与党内事务主动性的根本源头。
党性是共产党员的灵魂,没有党性,就没有灵魂。党性意识是对党员身份的必然要求。共产党员的政治观、权力观、利益观、事业观说到底都是党性问题,一个党员有无党性、都可从他的思想作风乃至行为言论中来衡量。每一个党员都应当树立党的意识和党性意识,做到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做到政治上坚定、行为上先进,才能在各自的岗位成为一个标杆、一面旗帜。
党员的主体地位,是指党员是党组织的构成要素,是的事业及党自身建设的主体,在党内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积极发挥作用并居于重要地位,也应该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党组织战斗作用的主体。只有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自觉地使自己的思想、言论、行动切实符合党的先进性要求,我们党才能永葆先进性。
2.做到两个结合,坚定理想信念
加强党性意识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实践。党性意识的实践要求我们既要加强党性理论的学习,也要求我们加强党性实践的锻炼。做到两个结合,能有效地加强党性意识,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一是把培养“学习型党员”与加强党性修养相结合。党员自身对于学习的需要,是对促进学习最根本、最有效也最能调动党员学习自主性的动力。做一名“学习型党员”,既是对提高个人素质的要求,也是提高党组织能力的基础。
动力的激发要以活力的激发为前提,活力的激发则以素质的提升为保证,素质的提升则以学习为手段。作为一名党员,要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自觉把加强学习当做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不断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不断加强对党的基本理论的学习,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党员通过多种途径的学习,把提高个人素养转化为工作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现学习与工作的良性互动。
衡量一个党员是否是“学习型党员”,关键看他是不是树立了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和终身修养的学习态度,并在学习实践中真正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加强党性修养就是要进一步纯洁共产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名党性意识纯粹的共产党员。
二是把创先争优与加强党性实践锻炼相结合。
党性锻炼是党员自身在实践中按党性原则改造思想和规范行为的活动。党员应该把党性锻炼贯穿于自我教育的始终,积极参与党的各项教育和锻炼活动,从而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和工作能力。
当前,重庆市委正在深入开展的“三进三同”、“结穷亲”、“大下访”、深化“三项制度”、“争当人民好公仆”、“一讲二评三公示”是创先争优活动的主要抓手,也是加强党性实践锻炼的重要推力。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加强党性锻炼的具体体现。创先争优活动要求党员立足岗位创先进、立足岗位争优秀。通过岗位职责精细化、依责承诺具体化、讲述汇报务实化、点评评比严肃化、公示典型示范化,促使党员更加务实开展工作、明确努力方向、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优秀的共产党员。
同时,定期开展党性分析活动。通过常委会和中心组学习等方式,本着有利于明确思想、有利于推进工作的思路,按照党章、党性标准对领导班子成员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等进行具体剖析,肯定积极方面,找差距、寻根源,明确努力方向,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的党性意识。
3.搭建三大载体,提升履职能力
有效的载体是激发党员内生动力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抓手,通过平台的搭建,为党员践诺履职提供了途径和渠道。
一是开展“抓党建、促三风、建三高”活动,增强党员创先争优的活力。通过“抓、促、建”工作,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党员党性意识;通过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和师德师风建设工程,为教师党员在教风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供平台;通过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大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通过优良党风引领校风、纯净教风、促进学风,培育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结合高校的实际,将“抓党建、促三风、建三高”作为激发党员教师和党员学生创先争优的内生动力。
二是深入推进“一讲二评三公示”活动,促进广大党员增强责任感和荣誉感,为激发党员内生动力提供一定的助力。通过设岗定责和依责承诺,能有效加强对党员实施分类管理和目标管理;通过讲述和点评,能有效总结经验和成绩、找出问题和不足,激发党员不断改进和完善;通过公示和评星,能做到先进带动后进,使广大党员积极争星创星,激发党员的先进性和示范性;通过对优秀党员的挖掘报道,能增强党员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引领其他党员创先争优做表率。
三是建立完善党员关怀帮扶机制,保障党员权利的充分实现,为激发党员内生动力提供制度保障。为党员权利的充分实现创造必要的条件,营造良好的环境,切实帮助党员解决实际困难,能有效增强党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政治上保障党员权利,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在生活上关心党员,慰问老党员和困难党员,解决党员的后顾之忧,增强党员的归属感;在工作中关照党员,营造和谐互助的工作团队,创造宽松融洽的工作氛围。
4.培育“四感”党员,提升党性修养
培养具有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的“四感”党员,实质是增强党员的党性意识,促使党员讲使命、讲责任、讲贡献。
认同感是指党员对自身党员身份和价值的认可,对党的性质和宗旨表示出来的高度评价。我们要坚持强化宗旨教育和民主权利教育,以激发党员的认同感;
归属感是指党员在自我身份认同的前提下,对党员个体和党组织在心理上的安全依赖和认可。我们坚持突出以人为本和工作关怀激发党员的归属感;
责任感是指党员个体以一种高度的责任意识主动积极做好党的事业的精神状态。我们要坚持强化党性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以激发党员的责任感;
荣誉感是指党员自身的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与褒扬时所体现出来的一种身份意识。我们要坚持把握好典型宣传和表彰评比激发党员的荣誉感。
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是一种相辅相成、同生共融的关系,通过积极营造党内良好的民主团结氛围,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工作机制,有效激发党员的角色意识和党性意识,增加内生动力,不断提高自身的党性修养,促使党员做到讲使命、讲责任、讲贡献,培育“四感”党员。
我生性孤傲个性签名摘抄 篇5
2、其实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总常常在别人的眼里。
3、时间摆平了所有的伤痛,我也摆平了回忆。
4、爱一个人好难,爱两个人好玩,爱三个人玩完。
5、既然已回不到过去、还不如想想自己的未来。
6、爱情这杆枪,谁拿谁受伤。
7、是人跟我交,是狗去杂交。
8、生活就像一架钢琴,琴声是否优美取决于你怎么去弹。
9、如果說,靜是生命的一種蟄付,那麽,動才是生命的鮮活。
10、不要把你的幸福寄托在其他人身上。
11、两情若是久长时,还不结婚待何时。
12、不是因爲快樂而喜歡你,因爲你已成爲快樂的意義。
13、人心不等长,不等宽。
14、宿命的偏执,抒写了谁的离歌。
15、我一复习就不开心了,一不开心就不复习了,一不复习就开心了,一开心一天就过去了﹌
16、不为别人放弃一切,只为自己争取所有
17、千言万语,乱得了心,敌不了情。
18、本来打算当个淑女的,结果被生活逼成了泼妇。
19、火车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20、无缘无故的愛上了,无情无义的恨了。
21、自从认识你我明白了,情场有风险投男需谨慎
22、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自己的无能!
23、真正的爱,应该超越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灵魂的深度。
24、有没有那样一种永远,永远永远不改变。
提高员工内生动力的六大方法 篇6
2013-08-18 | 阅:1转:19|分享
修改
站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没有不合适的孩子,只有没有办法的父母”。
许多HR为了提升管理效率,组织效能,纷纷引入各种管理系统,梳理管理流程,制定各种管理机制,试图从自身的改善来获得整体组织绩效的提升。然而,事与愿违,自从80后、90后走入职场,HR发现,无论公司怎样做,似乎都会有员工抱怨和不满,要怎么统一目标、文化,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呢?
俗话说:“没有不合适的父母,只有不懂事的孩子。”如今站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则是“没有不合适的孩子,只有没有办法的父母。”
其实,无论哪个时代,员工内心的渴求都是有共性的,HR就是要寻找这种共性,然后通过各种方式来激发员工内在活力,变员工被动成长为主动成长。就好像一个鸡蛋从外部打破是食物,从内部破壳是孵化生命。因此,HR运作组织的关键,是从内部突破,增强员工内动力。
不妨以智立方为例,来看看提升员工内生动力的六大方法。
风向:企业文化白皮书
智立方有自己的企业文化白皮书。首先开宗明义,表达我们是谁,要去哪里,有哪些规则是需要遵守的,什么是公司反对和抵制的。比如,公司尊重知识、尊重想法和创意、尊重实践,始终明确这样的主导风向。但这其中尤其要注意语境和表达方式,语言不能采用教导式的,而是要引导和熏陶,比如把所有公司的理念包上“故事的外衣”,春风化雨式地深入人心,让它在员工内心产生共鸣,使员工对公司逐渐信赖、依赖。
熏陶:组织环境建设
人是环境的产物,如果在周围的环境中充满一些潜在语言,会慢慢地影响他的行为和思考。因此,在做组织环境建设时,要避免纯标语式的口号,这样很难进入人心。试着让它有创意,所有的大道理都可以转化成轻松幽默的文字,更容易让大家记住。
比如小会议室写着“捞干的唠”,洗手间卫生纸边上写着“人生就像卫生纸,没事的时候少扯”,大会议室的钟表上写着“少说废话”等。
评估:员工成长看得见
在智立方,称员工为伙伴。让员工伙伴负责任地成长,看得见隧道那边的光。而不同的伙伴要的东西不一样,基层伙伴是要有所学,中层伙伴是要有所长,高层伙伴是要有所成就。
人没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断被鼓舞的信心,公司每季度都有提名奖,看到员工快速负责任
地成长,就要让他显现出来,每季度有成长之星、成长之组。员工受到鼓励后自然激情万丈。有个团队为宝马发布会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配合,高标准严要求地工作,被评为季度成长之组,他们组获奖后把合影挂在墙上,写上“致没有遗憾的青春”。
集训:激发团队创造力
学习一定要变成一种信仰。公司每两周举行一次午餐交流会,业务系统的叫“教你三招”,创意系统的叫“口活一个钟”。一起午餐时分享各自创意的想法,如此持续坚持,就有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创意中心的几个85后员工自己参赛“ONE SHOW”国际创意奖,拿到了中国区的创意金奖,把四块奖牌淡定地轻轻放在主管桌上,吓了主管一跳。
集训时,智立方会把各地的伙伴,还有链条上的合作伙伴集中在一起,让大家集群作战,这时要把原有团队打散,突破部门界限,重组之后设同一个主题进行比武,目的是培养大家的团队合作意识。在企业实践中,常常会发现集团越来越大时,却“集而不团”,经常是20%的人扛着80%的责任,所以专业互补,合作经营会很重要。
另外,智立方还有对外的大学生职前公益训练营,通过两周的课程,把职场必备素质的观念技能传达给学生,播撒未来快速成长的种子。
关怀:家外之家计划
在企业中,与其说大家在一起工作,不如说在一起生活。很多员工离职往往不是因为公司的大气候,而是因为团队的小环境。所谓不怕狼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智立方在很多小地方设计彼此生活的互动感。
比如“家外家计划”,公司力争“做事到位,作秀到点,做人到家”,每一个人都可能有不为人知的过去,或难以言表的苦衷,有可能是单亲家庭,可能母亲要住院,这些情况,公司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要关怀和考虑到。
一般公司能在母亲节时送个小礼物就不错了。但智立方的HR会打电话给员工的母亲说,“您的孩子在公司做得很好,同事都很喜欢他„„”这是为了让每个母亲感觉她的孩子在这个组织中很放心,孩子的成长跟她的爱心是同步的。
鼓励:给员工正能量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给员工带来新的正能量。对HR而言,首先要持续地、多角度地了解员工;其次是认同员工。员工没有天生的信心,外界的夸奖对他来讲很重要,即便是批评,也是建设性的,不能说你不好,而要说你可以更好。有时员工的信心就像一个气球,扎一下就会破,所以要呵护好。
此外,公司还要感恩员工。像很多公司经常采用的方式一样,智立方在三周年时给一起工作了三年的伙伴每人定制了一枚铜制勋章。这看似作秀,但对新人来说却是树立榜样,对老人来讲则是一种安慰和满足,表达你对他的肯定、认同和感谢。
两种内生性检验方法的等价性 篇7
关键词:内生性检验,工具变量,豪斯曼检验
0 引言
内生性检验是计量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对解释变量的内生性检验有各种不同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方法,其一是Jeffrey M.Wooldridge[1]的方法:在结构型方程中加入残差(内生变量在工具变量上的投影后的残差),其二是William H.Greene[2]的方法:在结构型方程中加入拟合值(内生变量在工具变量上的投影)。于是,很自然的问题产生了:在内生性检验时,到底是在结构型方程中加入拟合值还是残差?答案是都可以,二者本质上是等价的。本文考虑一个内生解释变量情况下的内生性检验,首先给出证明,然后用具体的例子进行解释。
1 模型
考虑线性回归模型y=Xβ+ε=X1β1+X2β2+ε(1),称(1)式为结构型方程(structural equation),其中y为n×1的向量,X1是n×k1的矩阵,X2是n×1的向量,X1是外生变量(即E(X1′ε)=0,表示X1与误差项ε不相关)。
检验X2是否为内生变量(即检验X2是否与ε相关)?
当存在内生性时,为了得到一致(consistent)估计量,可以采用工具变量(instrumental variables)的方法,设W2为X2的工具变量,W2是n×k2的向量,k2≥1。由于X1外生变量,故将X1看作自己的工具变量。由于内生性检验方法涉及X2诱导型(reduced form)方程,其形式如下:X2=X1π1+W2π2+u(解释变量要含所有的工具变量,其中含X1)令π1和π2是系数,则X2=X1π1+W2π2+u=Zπ+u(2)估计(2)式,得到u的估计值残差其中P=Z(Z′Z)-1Z′,M=I-P=I-Z(Z′Z)-1Z′。
2 内生性检验的两种方法
方法一:Jeffrey M.Wooldridge[1]基于豪斯曼检验(Hausman test)的思想提出了用回归的方法检验内生性,方法如下:根据(2)式,由于X1和W2都是外生变量,要检验X2与ε是否相关等价于检验u与ε是否相关。写成ε=ρu+e(3),其中u和e不相关。因此检验u与ε是否相关等价于检验ρ是否等于0。
检验ρ=0的具体方法是将(3)式代入到(1)式中,得到:
对(4)式中ρ=0做t检验。由于u未知,故用u的估计值代替,其中通过估计(2)式得到。简而言之,首先估计诱导型(reduced form)方程(2)式X2=X1π1+Wπ2+u,得到残差然后将残差看作新的解释变量添加到结构型方程(1)式,从而估计
对(5)式中ρ=0进行t检验。若前的系数显著不为0,认为存在内生性。
方法二:William H.Greene[2]提出的内生性检验方法:先估计诱导型方程X2=X1π1+Wπ2+u,得到X2的拟合值(方法一采用的是残差);然后将拟合值看作新的解释变量添加到结构型方程,估计
对前的系数进行t检验。若前的系数显著不为0,认为存在内生性。
3 两种检验方法的等价性
定理:式(5)中H0∶ρ=0的t检验等价于检验式(6)中γ=0的t检验。
证明:证明的过程可以分为三步:首先证明接着证明最后得出tρ=-tγ。
第一步:为了书写简洁,记X=(X1X2),MX=I-X(X′X)-1X′,易知MXX2=0。
根据式(5),y关于回归,得到ρ的估计值
根据式(6),y关于回归,得到γ的估计值
根据式(2),是x2关于x1,w2回归得到的残差和拟合值,故有
因此估计(5)式中的误差项v的估计值可以通过估计式(7)中的误差项v得到,即就是y关于x1,x2,回归的残差。
根据(6)式,(6)式中的误差项μ的估计值也是y关于x1,x2,回归的残差。
因此式(5)中的ρ=0的t检验等价于式(6)中的γ=0的t检验。
此外,比较式(7)和式(6),可以得到相应解释变量的系数关系如下:
4 例子
考虑用实际的例子来说明两种内生性检验方法的等价性,采用Jeffrey M.Wooldridge[1]中的例题6.1,考虑劳动力市场上已婚工作妇女的教育回报率,数据来自mroz(1987)[3]的数据库,样本容量n=428。模型如下:
log(wage)=β0+β1educ+β2exper+β3exper2+u,其中工作经验exper是外生变量,教育educ被怀疑为内生变量,将父亲的教育fathereduc、母亲的教育mothereduc和丈夫的教育huseduc作为educ的工具变量。
方法一:首先将内生变量educ关于所有的外生变量exper、exper2、fathereduc、mothereduc、huseduc回归,得到残差项u赞;将残差作为解释变量添加到结构型方程,估计该方程得到如下结果:(为了简洁,回归输出结果均取3位有效数字)
方法二:首先将内生变量educ关于所有的外生变量exper、exper2、fathereduc、mothereduc和huseduc回归,得到educ的拟合值将拟合值作为解释变量添加到结构型方程,估计该方程得到的回归方程如下:
比较以上两个回归的结果,发现方法一中残差前的系数估计值为0.0472与方法二中拟合值前的系数估计值为-0.0472刚好互为相反数;而且它们的标准误相等,均为0.0286;t统计量为(或-1.65)。因此对于educ的内生性检验,方法一与方法二完全等价。t统计量所对应的P值为0.099,若给定显著性水平α=10%,则可以认为educ为内生变量,此时若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得到的估计值是不一致的,应该用工具变量(IV)的方法估计。
此外,两种方法中的外生变量exper、exper2的系数估计值和标准误都相等。方法二中的educ前的系数估计值0.1275808刚好等于方法一中educ前的系数估计值0.0803918与残差前系数估计值0.047189之和,即0.1275808=0.0803918+0.047189。虽然二者对于内生性检验本质上是等价的,但是建议采用方法一进行内生性检验,因为此方法除了内生变量前面的系数外,其它系数估计值恰好是工具变量方法估计的系数,此结论可以参考Jeffrey M.Wooldridge[1]第五章。
参考文献
[1]Jeffrey M.Wooldridge.Econometric Analysis of Cross Section and Panel Data[M].Second Edition.MIT Press.2nd Edition,2010.
[2]William H.Greene.Econometric Analysis[M].5th Edition.Prentice Hall,2003.
内生性与外源性致热源概述 篇8
关键词:调查 研究 内生致热源 外源性致热原
0 引言
发热是指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通过产热大于散热,将体温调节到正常值0.5以上的一种病理过程。简单地说,发热就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高水平的体温调节活动。
1 内源性致热源
内源性致热源也叫做白细胞致热源,如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等通过血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使调定点上升,体温调节中枢一定要在对体温再次调节的基础上重新发出冲动,也可以是在运动神经的作用下使骨骼肌阵缩,产生更多的热;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不再排汗,散热就不那么多了。这样就会使散热小于产热,体温值变大,最终导致发热。目前认为,发热主要是发热激活物刺激机体免疫系统的一些细胞使其合成分泌致热性细胞因子,后者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这些致热性细胞因子被称为内生致热源。脑最新研究显示致热源刺激肝脏巨噬细胞产生的介导物质可激活膈下迷走神经传入纤维,将外周致热信号传递入脑;中枢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将信号传至产热中枢;中枢的前列腺素E2可能是最终的发热调节物。近年又发现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三种新的内生致热原。内生致热原是一种较小分子的蛋白质,易于透过血脑屏障,不耐热。目前认为内生致热原有明显的致热性,是多种发热发病学的基本因素,并能引起疾病急性期的多种反应,包括中性白细胞增多、急性期蛋白合成增多等。其过程是:外源性致热源等→激活产致热源细胞→合成内生性致热源→释放进入血液。
2 外源性致热原
外源性致热源包含很多种: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某些类固醇物质,尤其要注意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代谢产物原胆烷醇酮等。通常,外源性致热原基本上是大分子物质,尤其是细菌内毒素的分子量,无法在血脑屏障的作用下直接在体温调节中枢产生作用,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在分析了相关的研究之后,我们发现发热是外热源通过内热源作用于下丘脑引起的。
2.1 细菌 G-细菌和G+细菌的菌体、代谢产物和毒素均是引起发热的激活物。最重要的是G-细菌胞壁中所含的脂多糖,也称内毒素有极强的致热性。内毒素耐热性强,且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血液制品和输液过程中的主要热源污染物。
2.2 病毒 病毒包膜中脂蛋白或糖蛋白,实验证明具有致热性。流感、麻疹、腮腺炎、风疹、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出血热、柯萨奇病毒及新发现的SARS病毒都含有脂蛋白或糖蛋白。
2.3 其它 立克次体、衣原体、钩端螺旋体等致病微生物的胞壁也是含脂多糖的,这都可能是致热的原因;人体被疟原虫感染后,其潜因子进入红细胞并发育成裂殖子,如果红细胞发生了破裂,就会有很多的裂殖子和代谢产物进入到血液中,最终导致高热。
2.4 体内产物 抗原-抗体复合物。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时可引起发热。
2.5 类固醇 体内某些类固醇对人体有致热作用,特别是睾丸酮的中间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是典型代表。在某些原因不明发热病人血中,此物质增多。此外,尿酸盐、醋酸盐结晶、组织坏死产物及大手术后等也可引起发热,称为非感染性发热。
2.6 革兰阴性菌 主要有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等;胞壁的脂多糖,又称内毒素有极强的致热性,其中的脂质A是其致热性和毒性的主要成分。
2.7 革兰阳性菌 主要有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是最常见的发热原因;全菌体和胞壁骨架成分-肽聚糖均有致热性;革兰阳性菌分泌的外毒素,如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肠毒素、致热外毒素A、B、C和白喉毒素等都有显著的致热性。
3 人体发热的机制
人体的发热机制是具有吞噬作用的白细胞或其它产生内致热源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刺激下,通过蛋白质合成EP,然后释放进入血液循环,EP在血流的作用下进入脑部,与下丘脑前部体温调节中枢的热敏感神经原的特殊受体相互作用,下丘脑的某些部分水平改善了,体温调节中枢发出冲动,一方面在交感神经的作用下,皮肤血管出现收缩的情况,散热就变少了,另一方面经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紧张度增高,使产热增加,产热大于散热,于是体温上升。达到新的调定点后,体温中枢又通过对产热和散热进行整合,使其维持相对平衡,于是体温就维持在新的高度上。
4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临床常见老年人的发热反应较不明显,而幼儿对致热源的刺激却十分敏感,这可能与幼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程度较低,老年人的反应迟钝有关;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状态,垂体、甲状腺及肾上腺功能低下者,发热反应常常较轻;营养状况,饥饿、营养不良者的反应不明显;患有重病或已有高热者,如再受致热源刺激时,发热反应往往不明显,或体温不再升高;致热因子的性质对发热反应的程度及经过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在不同传染病时常有不同的体温曲线。
5 发热时主要功能的改变
发热上升期,由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活动增强及血温升高对窦房结的直接作用,出现心率加快、末梢血管收缩,血压略有升高;体温下降期,由于发汗及末梢血管扩张,血压轻度下降。随发热程度不同,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发热病人常有头痛、头晕,高热病人出现烦躁不安、失眠甚至昏迷。小儿高热易出现惊厥。发热时呼吸中枢兴奋性增强,呼吸加深加快有利于体温失散,但通气过度,则可造成呼吸性碱中毒,若持续高温可抑制呼吸。发热时由于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导致消化液分泌减少和胃肠蠕动减弱。体温上升期尿量减少,尿比重增高;体温下降期尿量增多,尿比重回降;持续高热,损伤肾小管。
6 发热时机体物质代谢的变化
6.1 糖代谢的改变 发热时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和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多,是糖元分解加强,血糖升高,在严重急性发热过程中还可以出现糖尿。但是,在慢性衰竭或患消耗性疾病时,由于肝糖原的贮存一耗尽,血糖不仅不升高,反而降低。
6.2 蛋白质代谢的改变 随着糖和脂肪的大量消耗,蛋白质的分解也加强,其结果不但引起血液和尿液中非蛋白氮含量升高,同时因患畜消化功能减弱,蛋白质摄入量变少了,吸收量也变少了,还可造成机体负氮平衡。
6.3 维生素代谢的改变 长期发热,维生素C和维生素B族会明显的变强,再加上因为食欲不振而造成的不能摄充足的事物,常会继发维生素缺乏症。
6.4 水电解质代谢的改变 在增热期和高热期,由于物质分解代谢增强,大量代谢产物蓄积,加上尿的生成和排出减少,可使水纳再体内潴留,高热后期,退热期由于出汗,尿量增多及呼吸加深加快温蒸发水分,此时如水分补充不足,引起高渗性脱水。
7 结论
由外致热原引起,其发生机理主要是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上移。外致热原是使体内产生内生致热原细胞的激活物,然后在人体内,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激活内生致、热原细胞,最终导致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我们还没有完全清楚其致发热的机理。现在推测是以某些生物活性物质为中介,在体温调节中枢发生反应,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对体温再次进行调节,发出调节冲动,在交感神经处发生作用,使皮肤血管收缩,散热也会发生变化,会越来越少。在皮肤血管收缩情况的影响下,皮温值会变小,冷感受器在被刺激之后,丘脑下部接收其发出的传入冲动,也导致寒战。所以在經过调节之后,产热会比散热要多,最终导致体温值变大。以上就是感染性发热引起的体温值变大的基本机理。最近的几年相关学者觉得,内生致热原作用的部位应该是在第三脑室壁的视上隐窝处,内生致热原作用于巨噬细胞后,释放的介质在这里发生作用,最终导致发热。
参考文献:
[1]张荣臻主编.动物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杨慧玲,潘景轩,吴伟康.高级病理生理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3]李普霖.动物病理学[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