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内生

2024-06-18

技术内生(精选9篇)

技术内生 篇1

1文献述评

产业集聚现象是产业空间分布的一种非均匀现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集聚地吸引了大量的FDI流入。相关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在东部地区 的产值占 全国总额 的70% 左右[1],而2000—2011年制造业在我国东部地区平均集中了82. 92% 的外商直接投资 ( FDI) 企业。产业在一国内区域 ( 地区) 集聚吸引大量外资的同时,通过FDI技术溢出效应对该区域 ( 地区) 的技术进步产生重要影响。而关于产业集聚的FDI技术溢出效应, 学者们的相关研究却有不同结论:

一类研究结论是产业集聚可以促进FDI技术溢出效应。Markusen和Venables[2]从规模经济效应和技术互补效应的角度分析了产业集聚的FDI技术溢出效应,认为产业集聚促进了东道国当地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的信息和技术交流,形成了技术互补的效应; 同时,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增加了企业的利润水平,有效吸收人力资本,为技术能力提升提供动力。Baptista和Swanm[3]建立的计量模型考察了产业集聚与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之间的关系,发现产业集聚促进FDI技术溢出是源于产业集聚增强了集聚区内企业之间显著的学习效应。Barrel和Pain[4]以及Guimaraes[5]研究则认为外国投资者会被吸引到产业相对集中的区域以降低投资活动不确定性风险, 同时集聚区内上下游配套的产业关联效应使得FDI企业可以获得廉价的中间品投入有助于其先进技术的扩散。张宇和蒋殿春[6]对中国1999—2005年21个制造业行业数据研究表明,制造业集聚能增强集聚区内部技术传播和扩散,使得集聚的东道国制造业企业可以通过FDI技术外溢获得技术进步。产业集聚通过利用劳动力流动、关联效应、示范效应促进FDI技术溢出; 同时集聚还会对FDI流入产生强化效果,使得更多的FDI流入集聚区域形成技术或研发中心,因此集聚与FDI的技术溢出效应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盖骁敏[7]也认为FDI技术溢出效应会受到产业集聚的影响,而集聚的FDI技术溢出效应提升可以通过提高东道国企业创新能力、加强外资企业与当地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发挥市场竞争等因素得以实现。

另一类研究却得出相反的结论。Birikinshaw利用生命周期理论研究表明,当产业集聚的发展程度不同时,其对FDI技术溢出效应影响有所差异: 成熟产业集聚区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正向效应明显, 而那些处于增长过程的产业集聚企业,其技术溢出效应只在短期内有明显正效应,长期却因产业关联度低、价值链比较短窄以及集聚根植性低的影响, 对集聚内企业的技术促进有限[8]。De Propris[9]更进一步提出产业集聚没有通过FDI促进母国对东道国的技术溢出效应,相反,那些在东道国集聚的FDI企业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东道国的核心技术,形成所谓的 “逆向性技术扩散”。毕红毅等[10]利用2000—2009年28个山东制造业数据实证研究表明, 产业集聚抑制了山东省制造业FDI技术溢出效应, 导致产业集聚企业的创新能力下降。

现有的研究存在两方面的不足: 一是缺乏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对产业集聚的FDI技术溢出效应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 二是很少涉及不同集聚度产业的研究和分析。因此,本文研究突破之处: 一是借鉴内生技术进步理论模型并同时融入集聚、FDI两类因素,探讨产业集聚的FDI技术溢出效应如何对一国产业技术进步产生影响,为相关研究提供较为完善和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 二是在实证研究基础上,从不同集聚度产业的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分析角度,对促进不同集聚度产业利用FDI技术溢出实现技术进步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2理论模型

2.1基本假设

假设一经济体包括3个部门: 最终产品部门、 中间产品部门和技术研发部门。经济体只有1种最终产品,用产量Y表示,由最终产品部门提供。劳动的供给L无弹性,一部分投 入最终产 品部门 ( LY) ,另一部分投入技术研发部门 ( LR) ,开发中间投入品,L = LY+ LR。经济体具体运行体系是: 技术研发部门使用LR进行技术研发,并将开发的产品销售给中间产品部门生产新的中间品 ( x) ,然后将新的中间品出售给下游的最终产品生产部门,最终产品生产部门利用LY和x生产最终产品Y。

2.1.1消费者

消费者要实现最大化跨期效用:

其中,t表示时间,θ 表示边际效用弹性,ρ 是消费者的主观时间偏好率。

2.1.2最终产品部门生产函数

假定最终产品部门完全竞争,且以规模收益不变的技术进行生产,生产函数为:

x( i) 是本国国内企业生产的中间产品,x*( i*) 是FDI企业生产的中间品。A表示国内中间品种类, A*是外资企业生产的中间品生产种类。根据内生增长理论的解释,A和A*也代表了技术进步 ( 知识增长) 。知识的增长也是资本生产的产品,为了研究简化,即假定一单位的中间产品x ( i) 耗费一个单位的物质资本K,知识存量 也是资本 存量的函 数, 那么:

根据对称性假定,均衡时有K = Ax,最终产品的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当资本折旧率 δ 设定为零时:

2. 1. 3技术研发部门生产函数

Rivera和Romer[11]对内生技术进步的解释认为, 技术进步取决于研发人员数量和技术存量水平:

β 是研发人员生产效率,这种生产效率受到产业集聚的影响。产业集聚程度越高,研究人员知识和信息的交流越频繁,从而越有利于技术水平 ( 开发新产品的能力) 和生产效率提高[12],因此假定同时,开放条件下,东道国技术进步受到研发人员数量、国内企业技术水平和外资企业技术水平的影响,在开放条件下技术进步也会通过FDI企业的集聚产生影响的。所以:

S( n) ∈[0,1]表示对FDI的技术吸收能力,因此和产业集聚水平n有关系。

2.2竞争性市场分析

2. 2. 1最终产品部门

最终产品价格标准化为1,即PY= 1,有: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中间投入品对称进入最终产品的生产,因此具有相同的需求函数:

2.2.2中间产品部门

具有垄断竞争的部门特征,面临向右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又因为部门产出也是部门投入:

把上式px带入并对x求导可得 ( 对于FDI企业中间品生产同样道理) :

将公式 ( 11) 代入 ( 8) 和 ( 10) :

2.2.3研发部门

研发部门为垄断部门,研发产品价格为设计的新产品未来利润流的现值之和:

套利方程:

稳态时:

研发部门的利润最大化: 研发部门的生产者 ( 研发人员) 由于技术溢出效应,不能获得研发产品的所有收益,假定收益中模仿企业获得的比例为q,那么研发人员收益为1 - q,显然集聚会影响模仿企业的q比例,两者正相关。为简化分析,设立q = n,那么研发人员获得的研发收益(1-n)*q,5因此研发部门在投入研发人员过程中实现利润最大化时:

( 17) ( 18)

2.3消费者和市场均衡分析

根据公式 ( 1) 代表的消费者效用,得出最优消费路径:

结合上面的公式,可以求出用n表示的LY

为简化计算,进一步假定t时刻总技术水平存量指标AT=A+A*,而且:

μ 定义为国内和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差异, μ > 1即:A/A*=1/μ-1 ,代入公式 ( 20) :

因此根据公式 ( 7) 、( 13) 以及公式 ( 21) ,稳态时经济增长:

平衡增长路径上的消费 ( C) 、投资 ( K) 和产出 ( Y) 有着相同的增长率,因此:

根据公式 ( 22) 和 ( 23) :

对gA求关于n的偏导数,经过整理:

因此 ( 1) : 当n→0时由于S ( n) →0,g A = LR,公式 ( 26) 整理为:

( 2) : 当n→1时S ( n) →1,g A = μLR2,当LR- ( L = LR) = LR- LY> 0,即LR>L/2,公式 ( 26) 整理为:

根据公式 ( 27) 和 ( 28) 的结论,产业集聚的FDI技术溢出效应呈现一种倒U型的变化特征 ( 如图1) 。

可以看出,一国产业集聚的FDI技术溢出效应伴随集聚度的变化呈现了倒U型变化,即先升后降的变化特征。这种倒U型变化特征说明,制造业集聚的FDI技术溢出效应可能存在一种临界效应,即集聚度较低的产业伴随集聚度的增加,FDI技术溢出促进了产业技术进步; 当集聚度达到中等水平后, 产业集聚通过FDI技术溢出促进技术进步的边际效应递减; 集聚度的增加并没有促进FDI技术溢出, FDI技术溢出受到限制。从公式 ( 26 ) 、 ( 27 ) 和 ( 28) 中看到,这种变化特征会受到产业集聚 ( n) 、 外资溢出水平 ( S) 、劳动力禀赋 ( L) 以及技术研发投入水平 ( LR) 等因素的影响。

3实证检验与分析

3. 1回归模型构建

为了解决产业集聚 ( GNi,t) 和外商直接投资 ( FDIi,t) 之间的内生关系,本文模型构建采用了系统GMM的方法,为了消除异方差影响对所有变量取对数处理,得到模型 ( 1) :

其中,Yi,t代表技术水平,反映了一国产业集聚的FDI技术溢出效应; GNi,t是基尼系数,代表产业集聚程度; FDIi,t代表FDI企业投资规模,因为我们根据理论模型推导结果,产业集聚的FDI技术溢出效应呈现一种倒U型关系,因此,应该利用代表产业集聚指标的GNi,t的二次项与FDI交叉项与代表东道国技术进步的Yi,t的关系,反映产业集聚的FDI技术溢出效应。

根据理论分析,一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FDI技术溢出效应,除了与集聚 ( GNi,t) 、FDI投入水平 ( FDIi,t) 相关之外,还可能会受到集聚的规模经济效应、市场竞争效应以及要素禀赋 ( 这里突出表现为劳动力投入) 、技术研发投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我们在模型 ( 1) 中放入代表这几种影响因素GMi,t、MKi,t、LABi,t、RDi,t作为控制变量。

3.2相关指标测度说明

3. 2. 1技术进步 ( Yi,t)

用全要素生产率 ( TFP) 指标作为反映产业技术进步指标。本文使用非参数分析方法,即数据包络分析法 ( DEA) 、运用deap2. 1软件对2003—2011年间中国20个制造业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进行测定。由于测度TFP的Malmquist指数是一个环比指数,因此需要将测度的各年的Malmquist指数换算成以某年 ( 这里统一换算为2002年) 为基期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 ( TFP) 。

3.2.2产业集聚度(GNi,t)

Wen[12]的区位基尼系数公式表示产业集聚度:

公式 ( 29) 中,分别表示t期,j、k地区,i产业工业总产值 ( 从业人数、资产总额) 占全国i产业的份额以及j、k地区工业总产值 ( 从业人数、资产总额) 占全国工业份额的比值。μ 表示产业i在各地区比重的平均值。

GNi的取值范围是在 ( 0,1) 之间。如果某产业在区际分布得越均匀,所有地区在某产业中所占份额都相等,区位基尼系数取值趋向于0; 如果某产业完全集中于某个地区,在该产业的区位系数为1,在实证模型中用 ( ln GNi,t)2和ln GNi,t表示。

根据2003—2011年的区位基尼系数平均值,将制造业各产业划分为高、中、低集聚度产业,其中GNi的取值范围在0至0. 35之间、0. 35 ( 包括) 至0. 5之间、0. 5 ( 包括) 至1之间分别是低、中、高集聚度产业 ( 如表1) 。

注: 本表是区位基尼系数的年平均值计算并经排序获得

3.2.3外商直接投资(FDIi,t)

本文利用了我 国20个制造业 外商投资 企业2003—2010年的工业生产总值与各产业当年的全部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衡量外资在各产业中的地位。在模型中用ln FDIi,t来表示。

3.2.4其他影响因素指标

规模经济指标 ( GMi,t) 是用2003—2010年工业生产总值 ( 2002年不变价格) 与当年产业的企业数量比值衡量,考察了各产业单位企业的生产规模; 市场竞争指标 ( MKi,t) 是衡量了各行业亏损企业个数占行业总体企业个数比重,比重越高说明市场竞争环境趋向激烈; 要素禀赋中利用了劳动力禀赋 ( LABi,t) 指标; 技术研发投入指标 ( RDi,t) 利用了技术研发支出在各产业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反映了R&D支出水平。表2反映了模型 ( 1) 中各变量对应数据的统计性描述。

3.3回归结果分析

在模型 ( 1) 中,为了进一步演示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分布对控 制变量GMi,t、MKi,t、LABi,t和RDi,t做了回归形成表3中的模型 ( Ⅰ) 、 ( Ⅱ) 和 ( Ⅲ) ,同时考虑这几种控制变量后得出模型 ( 1) 的结果 ( 如表3) 。

注: 1) 括号中的数字表示 z 值; 2) * 、**、***分别代表参数估计值在 1% 、5% 、10% 水平上显著; 3) 表中结果是使用 stata12. 0 完成的; 4) 表中所 Sargan 检验 p 值大于 0. 2,同时 AR ( 1) 和 AR ( 2) 的 p 值表示一阶存在自相关和二阶不存在自相关,模型结果是可靠的

根据表3的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利用系统GMM方法考虑了模型 ( 1) 本身由于解释变量GNi,t可能产生的内生性问题后,使用被解释变量Yi,t的一阶滞后变量Yi,t - 1做工具变量的情况下,ln GNi,t二次项系数与ln FDIi,t交互项系数 β1除了在模型 ( Ⅲ) 中负效应不明显之外,其他3个回归结果都呈现明显的负 效应 ( 回归系数分 别是 - 0. 124、 0. 156和 - 0. 087 ) ; 同时,我们还能看到产业集聚 ( ln GNi,t) 的技术进步效应非常明显,在4个回归结果中都 呈现明显 的正向效 应 ( 0. 852、0. 661、 1. 523、1. 345) 。因此,根据有关模型 ( 1 ) 的实证分析结果,我们大致得出如下判断结果:

( 1) 我国20个制造业产业集聚的FDI技术溢出效应呈现了倒U型变化特征。在目前理论模型分析的前提,在逐一控制了规模经济、市场竞争、劳动力禀赋以及研发投入等因素前提下,产业集聚的FDI技术溢出效应呈现了倒U型变化特征 ( 如图1) ,这与我们理论模型推导结论是一致的。

( 2) 产业集聚的规模经济效应 ( ln GMi,t) 和市场竞争效应 ( ln MKi,t) 对技术进步的作用呈现了明显的正向效应。可以看到产业集聚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和市场竞争效应都对技术进步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表1中不同集聚度产业分类也显示,高集聚度产业大多具备显著的规模经济特征,而中集聚度产业技术投入稳定,产业市场竞争特征明显,这些都为产业集聚规模经济效应和市场竞争效应发挥提供了重要推动力量。然而,产业集聚通过劳动力禀赋 ( ln LABi,t) 对技术进步虽然为正效应,但作用程度大大低于规模经济效应和市场竞争效应,再继续利用劳动力来实现技术进步可能性减少。而产业集聚没有通过研发支出投入 ( lnRDi,t) 的增加促进技术进步,这说明制造业研发支出增加水平不能满足产业集聚对技术进步的促进要求。

注: 表中结果是使用 stata12. 0 完成的

4结论与政策建议

4.1开放条件下制造业集聚的FDI技术溢出效应呈现了倒U型变化特征

本文通过利用2003—2011年中国20个制造业数据,利用系统GMM方法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结论,即伴随产业集聚度的增加, 制造业FDI技术溢出效应呈现倒U型变化特征。这种倒U型变化特征说明,制造业集聚的FDI技术溢出效应可能存在一种临界效应,即集聚度较低的产业伴随集聚度的增加,FDI技术溢出促进了产业技术进步; 当集聚度达到中等水平后,产业集聚通过FDI技术溢出促进技术进步的边际效应递减; 集聚度的增加并没有促进FDI技术溢出,FDI技术溢出受到限制。因此,制造业不同集聚度产业利用FDI技术溢出实现技术进步的途径应该区别对待。

4.2不同集聚度产业利用FDI技术溢出实现技术进步的途径有所不同

根据产业集聚的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倒U型变化特征,以及表1中不同集聚度行业类别划分,对不同集聚度产业利用FDI技术溢出实现技术进步的途径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 1) 高集聚产业集聚的规模经济效应是促进FDI技术溢出的重要因素,但与此同时,受垄断性质的影响,集聚的市场竞争效应以及一些产业 ( 如烟草制品业、石油炼焦业等) 对外资的限制抑制了产业利用外资实现技术进步,因此,这类产业中除了限制外资的烟草制品业、石油炼焦业等产业外, 像交通设备制造业、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以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如果能通过加强集聚区内与FDI产业之间的技术关联度,在适度引入竞争基础上摆脱低附加值生产模式,并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对技术带动, 是可以实现产业技术进步。

( 2) 中集聚度产业与高集聚度产业比较而言, 一直以来这类产业中的食品加工制造业、纺织品制造业、造纸业等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形成共存的市场竞争机制,产业集聚的市场竞争效应对FDI技术溢出效应大于具有垄断性质的高集聚度行业, 可以有效促进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 同时,这类产业研发支出比重趋于稳定。因此应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而外资的引进要适度,特别是要避免市场寻求性FDI以及由此可能带来对技术溢出效应的限制作用,加大自身技术创新资本投入,实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 3) 低集聚度产业本身资源禀赋特征比较明显,受到资源约束比较大,R&D的投入支出相对比较低,FDI技术溢出会受到很大的阻碍。这类产业集聚度和FDI产值比重都相对偏低 ( 如食品制造业、 饮料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造品业、专业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 ,产业集聚的FDI技术溢出的边际效应大。因此,这类产业应该增加就业人员技术能力培训,加大研发支出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增强FDI产业集聚度,并提高利用外资先进技术对传统产业结构的提升,摒弃依靠资源优势提升的传统模式,提高引资质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技术内生 篇2

1.心理学认为,内驱力是在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是一种内部刺激,与内稳态及需求有密切关系。(对)

2.内驱力不仅仅是生理需求产生的紧张状态,也是心理上的。(对)3.内驱力具有内隐性和持久性。(对)

4.需求是内驱力的基础,需求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和直接原因。需求一定会成为行为的动机,以驱使机体行动。(错)5.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外部因素称为诱因。凡是个体趋向或接受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称为正诱因;凡是个体因逃离或躲避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称为负诱因。(对)6.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内驱力存在于机体内部,诱因存在于机体的外部。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内驱力,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诱因。(对)7.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又叫激励保健理论。该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励因素,二是保健因素。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对)8.内源性动机是内部需求产生的驱动力的驱使下所产生的,或者是由活动本身产生的快乐和满足所引起的,指人个体认为这种行为是有价值的,做出某种行为是为了获得行为带来的成就感,它不需求外在条件的参与。(对)9.根据动机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将动机分为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主导性动机是指在活动中所起作用较为强烈、稳定、处于支配地位的动机。主导性动机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事实表明,只有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的关系较为一致时,活动动力会加强;彼此冲突,活动动力会减弱。(对)10.一般认为专业技术人员是指受过高等教育和特殊教育,掌握某一特殊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并以其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从事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某一领域的专业领域的专业技术工作或职业;依照法律或合同、协议享有特定权益和承担相应的义务,获得相应权利和相应利益的人。(错)11.专业技术人员的内生动力是专业技术人员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取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的主观的意向,以及勇于实践,实现自我发展的精神追求。(对)

12.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这里,内生动力就是内因,是决定性因素。(对)

13.职业活动是人们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遍、最主要的实践形式,为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舞台,同时,也是个人全部才能自由发展的创造性表现。(对)14.专业技术人员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15.认同感是指个人自己感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错)16.创新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主体创新活动的内部心理过程,是形成和推动创新行为的内生动力,是产生创新行为的前提。创新主体的创新动机是单一的,这既与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有关,也与组织的文化背景、创新者的素质相关。(错)17.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期能力的发挥会达到80%-90%。(对)18.自我效能指一个人在特定情景中从事某种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指个体自己对自我有关能力的感觉。(对)

19.制度激励是社会需要建立的一种长期稳定的根本性激励机制,它是管理激励的基础或前提。(对)20.专业技术人员在职业活动中不断创新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学技术并非生产力的独立要素。(对)

21.专业技术人员内生动力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形成的过程。(对)22.作和职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工作是“某人为雇主(或自雇)而被动(或主动)承担的任务和职责的总和”,职业是“主要任务和职责高度相似的工作的总和”。(对)23.职业道德观所决定的职业态度总是在履行工作职责的行为中得到表现和受到评价的,在实践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在实践中得到完善和提升。(错)24.学习有两种根本方法,一是向书本学,二是向实践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两种方法。(对)25.学习的本质是人们在实践中自觉的、不断地通过多种途径、手段、方法获取知识并内化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人的自我改造、发展、提高和完善的过程。(对)26.社会角色是一套社会行为模式,社会角色不是由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而是个人根据社会需要自定的。(错)

27.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应有价值都实现不了,怎么能去奉献社会,对社会负责任呢?所以说,一个人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就是在实现他的社会价值。(对)28.总书记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这一人才环境决定论的思想,深刻揭示出集聚人才的基本规律。(对)29.搭建专业技术人员成长发展的平台,就是要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对)30.为鼓励专业技术人才科技创新,就要加快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让专业技术人员成为平台上的创业者,形成政府主导的创业生态系统。(错)

31.专业技术人员的权益是指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的社会人和自然人所应享受的人身、政治、经济及文化方面的权益。(错)32.深化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要认真贯彻落实《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建立规范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形成职工收入的正常增长机制,使职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对)

33.在组织行为学中,激励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发和鼓励,使人们产生一种“外在的驱动力”,使之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错)

34.在经营业绩最好的时候去谈公司危机,任正非的目的就在于继续让员工处于“一种紧张的驱动状态”,不能让愉快的满足感这种情绪在公司内部蔓延。否则,整个公司就会出现一种成功后的惰性,公司这个大团队的战斗力就会大大减弱。(对)

35.激励从不同的维度可以分为奖励和惩罚、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值得注意的是,激励的前提假设是把员工看作是“经济人”还是假定为“社会人”,由于前提假设的不同,就会产生激励方式和手段的差异。(对)36.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方式,包括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重视人才团队激励的作用,加强先进的组织文化建设。(对)37.团队精神是团队的灵魂,是经过精心培养逐步形成并为团队成员所认同的精神境界、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它反映了团队成员对团队的特征、地位、形象和风气的理解和认同,蕴含着对团队发展命运和未来所抱有的理想和希望,折射出团队的整体素质和精神风貌,成为凝聚团队成员无形的共同信念和精神力量。(对)

38.组织文化是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为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使组织独具特色,并区别于其他组织。(对)39.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列出一个公式:IWe=FullI.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集体中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个人的价值,绽放出完美绚丽的人生。现代社会并不缺少有能力的人,但每个组织真正需要的是既有能力又富有团队精神的人!(对)

40.专业技术人员既有生存的需求,又有发展的需求,因此,要给予专业技术人员更多的晋升机会。(错)41.岗位胜任力是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有优异成绩者所具备的任何可以客观衡量的个人特质,指承担职务(职位)的资格与能力。(对)42.个体特征分为知识和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动机/需要这几个层次。(对)43.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用金本位替代“官本位”,实行岗位分类分层管理。注重人才配置的科学合理性,倡导多元化的职业发展通道。(错)

44.可将专业技术人员分为不同的类别,为同一专业技术人员提供职务等级、职能等级的不同的职业发展通道。(对)45.组织恰当地参与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组织更好的监督其工作积极性。(错)46.知识经济的社会,世界日益扁平化与日趋功利化。(错)

47.知识经济的社会,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人才队伍中存在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和知识老化现象也日益突出,这就需求人才队伍凭兴趣爱好去学习。(错)

48.升职从自身价值的升值开始,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才有可能获得提升的机会。(对)49.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是指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错)50.从一项美国国家研究会的调查中发现:半数以上的劳动技能仅仅在短短3到5年内就会因赶不上时代发展而变得无用。而在以前,这种技能的折旧期限是长达7--14年。(对)51.内生动力又称为(),是指在有机体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以达到满足需求的的内部力量。

A:内驱力 B:驱动力 C:外驱力 D:推动力 正确答案:“A” 52.生理内驱力产生源于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还保留着除()本能以外的,与动物相似的三种本能。A:摄食本能 B:睡眠本能 C:性本能 D:防卫本能 正确答案:“B” 53.()是出于了解和理解事物、掌握和运用知识以及系统阐述和解决问题的需求。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内生动力正确答案:“A” 54.()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

A:生理需要 B:情感需要 C:安全需要 D:尊重需要 正确答案:“A” 55.美国耶鲁大学的克雷顿·奥尔德弗 ERG理论中的需求要素不包括()。

A:生存的需要 B:联系的需要 C:尊重的需要 D:成长发展的需要 正确答案:“C” 56.麦克利兰将人的高层次需求归纳为对权力、亲和、成就的需求。其中()最为重要。A:权利需要 B:亲和需要 C:成就需要 D:尊重需要 正确答案:“C” 57.动机理论是指心理学家对动机一概念所作的理论性与系统的解释。用以解释行为动机的本质及其产生机制的理论和学说。动机的理论主要有:本能论、驱力论、唤醒论、诱因论和()。

A:认识论 B:认知论 C:知识论 D:认同论 正确答案:“B” 58.对专业技术人员个体而言,发展是指提高、完善、进步、变化等等,专业技术人员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终身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

A:随机性 B:暂时性 C:阶段性 D:连续性 正确答案:“C” 59.专业技术人员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A:主体性 B:客观性 C:主观能动性 D:推动性 正确答案:“C” 60.每个专业技术人员所担负的(),都是和他对国家,社会应履行的义务相一致的。A:工作 B:职责 C:任务 D:责任 正确答案:“B” 61.()是指驱动一个人在社会活动的特定领域力求获得成功或取得成就的内部力量。A:需求动机 B:行为动机 C:成就动机 D:创新动机 正确答案:“C” 62.影响专业技术人员内生动力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但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对其起影响的因素不外两个方面: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是指()。

A:自身因素 B:主观因素 C:内在因素 D:心理因素 正确答案:“A” 63.麦克莱伦认为,各人的成就动机都是(),每一个人都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成就动机水平。A:相同的 B:不相同的 C:变化的 D:一致的 正确答案:“B” 64.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失败,有可能降低专业技术人员的成就动机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所以必须要不断地进行(),以维持强烈的成就动机和高水平的自我效能。

A:自我激励 B:社会激励 C:组织激励 D:单位激励 正确答案:“A” 65.()起着振奋精神,催人上进,使人不断攀登职业和科学事业高峰的作用。A:内生动力 B:推动力 C:感召力 D:行为力 正确答案:“A” 66.由于内动动力不足,一些专业技术人员丧失了()的主动意识,因循守旧、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缺乏紧迫感和危机感,不思进取,创新能力的匮乏等。

A:职业选择 B:职业道德 C:职业责任 D:职业发展 正确答案:“D” 67.专业技术人员()信念一经形成,就会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思想上确立下来,作为一种坚固的信条,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左右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思想,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行为起指导、统帅、定向的巨大作用,影响专业技术人员思想道德的发展方向。A:专业发展 B:思想道德 C:职业道德 D:职业发展 正确答案:“C” 68.哈佛心理学博士泰勒·本·沙哈尔提出,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一定要考虑三个关键问题。其中不包括()。A:意义 B:快乐 C:优势 D:薪酬 正确答案:“D” 69.工作是人们终其一生发展()、表现人文情怀、体现人生价值的基石。

A:理想与道德 B:理想与人生 C:思想与认识 D:思想与观念 正确答案:“A” 70.历史和现实昭示我们,人才的命运往往和时代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而今,()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也是决定人才命运的关键。A:改革开放 B: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D:国际、国内环境 正确答案:“A” 71.当今世界,()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A:社会资源 B:文化资源 C:人才资源 D:技术资源 正确答案:“C” 72.改革呼唤人才()支撑改革。

A:经济 B:制度 C:人才 D:社会 正确答案:“C” 73.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创新驱动战略,创新驱动的实质是()。

A:经济驱动 B:人才驱动 C:科技驱动 D:社会驱动 正确答案:“B” 74.专业技术人员是专门知识的()、利用者和传播者。一个国家至为重要的职业群体和社会阶层。是促进生产力进步,带动知识和技术创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A:发明者 B:拥有者 C:经营者 D:管理者 正确答案:“B” 75.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成为生产力和核心要素。A:管理 B:创新 C:知识 D:技能 正确答案:“B” 76.在社会舞台上,人不能随心所欲的扮演角色,角色的承担首先要有一个确定的过程,角色的确定是否有效,最终是由()决定的。

A:自己 B:政府 C:社会 D:环境 正确答案:“C” 77.从经济建设的角度来看,提倡“四个尊重”,有利于激发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活力,充分发挥其作用。“四个尊重”的核心在于对()的尊重。

A:人 B:劳动 C:创造 D:知识 正确答案:“A” 78.尊重专业技术人员的主体地位的关键在于重视其的(),让专业技术人员感觉组织是把他当回事的,他就愿意扛起一份责任,有责任感的专业技术人员是会尽全力把事做好的。A:理想 B:需求 C:存在价值 D:社会地位 正确答案:“C” 79.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资源。创新人才体制应坚持()。

A:以人为本 B:以用为本 C:效用至上 D:能力至上 正确答案:“B” 80.()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社会管理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

A:以人为本 B:以用为本 C:科学发展 D:与时俱进 正确答案:“A” 81.人才工作的核心是(),最大程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

A:要把现有人才用好 B:寻找新人才 C:培养未来人才 D:淘汰现有人才正确答案:“A” 82.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工作方式不同,对工作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也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在进行职业决策时,应选择与自己的()相适应的职业。A:理想信念 B:学科背景 C:个性特征 D:心理素质 正确答案:“C” 83.()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历程。是追求自我实现的重要人生阶段,对人生价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A:职业生涯 B:人格类型 C:学习生活 D:气质类型 正确答案:“A” 84.专业技术人员拥有丰富的知识、具有创新意识、追求自主性和个性化,并具有很强的()。A:主观性 B:流动性 C:独立性 D:自主性 正确答案:“B” 85.为了有效地开发人的潜能,必须进行合理的组织配置。配置过程要根据()机制的要求,注意个体之间性别、年龄、个性、性格、气质、能力、知识、智能等多方面素 质的差异。A:互相增补 B:互相利用 C:互相帮助 D:互相监督 正确答案:“A” 86.按照《劳动法》的有关规定我国劳动动者享有的权利第一项是()。

A: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B: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C:休息休假的权利 D: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正确答案:“B” 87.()又称非财产权利,是指不直接具有财产的内容,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两大类,其中人格权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肖像权等,身份权包括亲属权、配偶权、荣誉权。A:教育权 B:平等权 C:人身权 D:名誉权 正确答案:“C” 88.在专业技术人员的一般权益中,()是一切权利的基础。

A:教育权 B:平等权 C:人身权 D:受教育权 正确答案:“B” 89.我国()规定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版权)、专利权、发现权、商标权等,并规定公民对自己的发明或者其他科技成果,有权申请领取荣誉证书、报酬、奖金或者其他奖励。A:《民法通则》 B:《刑法》 C:《经济法》 D:《宪法》 正确答案:“A” 90.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动力的激发要以()的激发为前提。A:能力 B:兴趣 C:活力 D:爱好 正确答案:“C” 91.一个用人单位、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自身的人才资源都是(),无论是从数量、质量还是结构上,都会出现供求失调的问题。

A:有限的 B:无限的 C:均衡的 D:失衡的 正确答案:“A” 92.人才价值在流动和()中体现。

A:工作 B:职责 C:竞争 D:岗位 正确答案:“C” 93.在人才流动过程中,人才自身发展的含义包括()。

A:人才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B:通过流动人才可以发挥更大的价值 C:换一次岗位,工资增加一次 D:人才的交际范围会扩大 正确答案:“B” 94.人才岗位()是企业内部人才使用效率低的重要原因。

A:差异化 B:固定化 C:等级化 D:固有化 正确答案:“B”95.我们要牢固树立()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和个人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机制。

A:人才资源 B:物质资源 C:企业文化 D:企业资源 正确答案:“A” 96.建立规范有效的人才奖励制度。坚持()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作用。A: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B:物质奖励和晋升奖励 C:物质奖励和薪酬奖励 D:物质激励和考核奖惩 正确答案:“A” 97.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坚持德才兼备、以()为先的识才、选才、用才标准。A:德 B:能力 C:态度 D:贡献 正确答案:“A” 98.一般来讲,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主要应考核德、能、勤、绩几个方面,重点考核()。A:思想道德 B:工作能力 C:勤奋努力 D:岗位工作的实绩和贡献 正确答案:“D” 99.激励理论中的()认为,如果个体感到在努力与绩效之间、绩效与奖励之间、奖赏与个人目标满足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他就会非常努力地工作。

A:需要理论 B:价值理论 C:期望理论 D:道德理论 正确答案:“C” 100.物质激励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物质激励在到达一定程度后,所能发挥的作用会()。A:越来越大 B:越来越小 C:不变 D:越来越多 正确答案:“B” 101.在团队协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带来1+1()2的绩效。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A” 102.团队精神能够使团队成员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在团队成员对团队事务的态度上,团队精神表现不包括()。

A:团队成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 B:主动为了整体的和谐而甘当配角 C:每个人都是主角 D:自愿为团队的利益放弃自己的私利 正确答案:“C” 103.()是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为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A:组织纪律 B:组织文化 C:组织行为 D:组织成员 正确答案:“B” 104.组织文化既是组织发展的动力,更是管理的工具。()是管理的最高层次。

A:文化管理 B:绩效管理 C:薪酬管理 D:技能管理 正确答案:“A” 105.()是企业组织理念文化的核心。

A:组织章程 B:组织纪律 C:价值观 D:核心观 正确答案:“C” 106.传统的激发动力理论关注“需求”,《完美激励》认为激发专业技术人员动力的因素是()。A:需求 B:欲望 C:金钱 D:地位 正确答案:“B” 107.德鲁克认为激励员工“唯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而非满意度”。A:责任感 B:成就感 C:认同感 D: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A” 108.物质和精神上的激励都属于(),它对人的激励作用是有限的。而人们“对工作本身的兴趣以及从中得到的快乐”才对人具有根本性的激励作用。

A:内在激励 B:外在激励 C:负面激励 D:正面激励 正确答案:“B” 109.管理者要学会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是调动积极性的前提和基础。

A:增加工作的挑战性 B:让员工做先易后难的工作 C:安排适当的工作 D: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C” 110.专业技术人员内在性精神激励是在技术创新工作中运用工作本身所蕴涵的激励因素,从而激发和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活动。技术创新工作不具有的特性是()。A:乏味性 B:趣味性 C:挑战性 D:提升性 正确答案:“A” 111.内驱力降低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提出的一种动机理论。他认为,机体的需求产生内驱力,内驱力激起有机体的行为。在赫尔的理论中,内驱力主要有两种,分别是()。A:原始性内驱力 B:周期性内驱力 C:间断性内驱力 D:继发性内驱力 正确答案:“AD” 112.动机是行为的动力,它引发人们的活动,并推动和引导人们朝着特定的目标努力坚持下去。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表现。动机的功能在于()。A:动机是在目标或对象的引导下,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B: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功能 C:动机可以改变客观事实 D:有了动机人就一定能够成功 正确答案:“AB” 113.人的动机是复杂的,多样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标准对动机进行分类。由于动机对于人的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有不同的方面,因此可以将动机分为()。

A: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B:内源性动机和外源性动机 C: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 D: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 正确答案:“ABCD” 114.社会性动机又称()。

A:心理性动机 B:习得性动机 C:继发性动机 D:精神性动机 正确答案:“ABCD” 115.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中专业技术人员多指在我国社会分工的各专业领域和各类社会组织中,从事()工作的专门人才。

A:人文社科 B:科技创新 C:科技基础研究 D:科技应用开发 正确答案:“ABCD” 11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主观能动性又称()。

A:自觉能动性 B:意识的能动性 C:思维的能动性 D:潜意识 正确答案:“AB” 117.专业技术人员的内生动力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具有如下特点()。

A:自生性 B:持续性 C:长久性 D:创新性 正确答案:“ABD” 118.构成专业技术人员内生动力的要素主要包括: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荣誉感以及()等。A:责任心 B:成就动机 C:创新动机 D:自我实现欲望 正确答案:“ABCD” 119.在希尔博士的《心理创富法》一书中,首次揭示出自我激励“黄金”步骤,主要包括()。A:确定付出 B:确定收获 C:确定日期 D:立即行动 正确答案:“ABCD” 120.中国的()的发明曾经改变了世界,直到15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保持了千年的领先地位。A:造纸术 B:火药 C:印刷术 D:指南针 正确答案:“ABCD” 121.专业技术人员内生动力形成包括()以及良好的职业行为和职业道德形成等多方面的内容。

A:对职业的认识 B:职业感情的培养 C:职业意志的锻炼 D:职业信念的确立 正确答案:“ABCD” 122.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包括工作的()。A:认知度 B:认真度 C:责任度 D:努力程度 正确答案:“BCD” 123.“责任”一词在生活、工作中都随时被我们挂在嘴边,屡见不鲜。新华词典中关于对“责任”的解释:份内应做而未做或者未做好应当为此承担的过失。责任分为三种()。A:家庭责任 B:企业责任 C:社会责任 D:职业责任 正确答案:“ABC” 124.敬业是专业技术人员对所从事的职业应有的认同、热爱和尊敬的基本态度和职业道德意识。主要表现为()。A:职业责任心 B:职业荣誉感 C:职业尊严感 D:职业道德水平正确答案:“ABC” 125.学习力,是指()。已经具备学习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有如何将学习力转化为竞争力的问题。没有学习力就没有竞争力,提高学习力就是增强竞争力、创造力。

A:学习动力 B:学习毅力 C:学习能力 D:学习精力 正确答案:“ABC” 126.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人才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人才是()。A:创新的根基 B:创新的核心要素 C:创新的产物 D:创新的动力 正确答案:“AB” 127.总书记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并强调做好人才工作的基本要求是()。A: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 B: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不拘一格用好人才 C:要完善人才发展机制 D: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正确答案:“ABCD” 128.李克强曾对中外企业家说,“创新不单是技术创新,更包括(),中国30多年来改革开放本身就是规模宏大的创新行动,今后创新发展的巨大潜能仍然蕴藏在制度变革之中。” A:体制创新 B:管理创新 C:模式创新 D:机制创新 正确答案:“ABCD” 129.“当代中国,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集聚人才体制就是一个实现中国梦的人才体制。集聚人才就是()。A:集聚强国之能量 B:集聚实现共产主义之能量 C:集聚民族复兴之能量 D:集聚建成小康社会之能量 正确答案:“ACD” 130.根据人们承担社会角色时的心理状态区分,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

A:自觉的角色 B:不自觉的角色 C:喜欢的角色 D:不喜欢的角色 正确答案:“AB” 131.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要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党的十六大报告将此观点发展为:“必须()四个尊重,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

A:尊重知识 B:尊重创造 C:尊重劳动 D:尊重人才 正确答案:“ABCD” 132.如果仅从经济建设的角度来理解和贯彻“四个尊重”,我们就可能背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仅在把握其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上失之偏颇,而且在贯彻落实这一重大方针上也不可能真正达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社会活力的实际效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注重()的全面发展。

A:经济 B:政治 C:文化 D:社会 正确答案:“ABCD” 133.专业技术人员的成长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营造有利于专业技术人员成长发展的社会氛围需要我们()。A: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B:尊重专业技术人员的主体地位 C:尊重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规律 D:尊重专业技术领导的权威 正确答案:“ABC” 134.以用为本的核心是满足发展的需要。包括()。所以说,人才的使用过程就是力求实现对广大人民群众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过程。

A:经济发展的需要 B:社会发展的需要 C: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 D:职业发展的需要正确答案:“ABC” 135.美国波斯顿大学的教授弗兰克·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把职业与人的匹配分为()。A:性格匹配 B:人格匹配 C:条件匹配 D:特质匹配 正确答案:“CD” 136.职业生涯规划是专业技术人员谋求自我发展的个人设计,但组织可以通过()等辅助性措施从外部加以指导。A:领导设计 B:组织安排 C:企业文化 D:制度体系 正确答案:“CD” 137.每一类人才都有自己特殊的成长规律。但我们现有的人才评价政策,尤其是职称评审制度,还远远不能适应人才成长规律,这就会影响海外高层次人才是否回国创新创业的选择。因此,要增加政策的()。A:灵活性 B:科学性 C:恒久性 D:差异性 正确答案:“ABD” 138.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管理新机制。

A:优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 B:改革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C:健全人才流动配置机制 D:强化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正确答案:“ABCD” 139.健全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坚持人才效能最大化与人才价值最大化的有效统一,突破体制性障碍,创新专业技术人才流动机制。就要建立()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

A:政府宏观调控 B:市场主体公平竞争 C:中介组织提供服务 D:各类人才自主择业 正确答案:“ABCD” 140.让专业技术人员充分发挥作用需要有良好的制度环境做保障,为了优化促进专业技术人员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我们要()。

A: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严格管理 B: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管理新机制 C:搭建专业技术人员成长发展的平台 D:保障专业技术人员的合法合法权益 正确答案:“BCD” 141.机制就要()。

A:注重在实践中发现、培养、造就人才 B: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造就一批人才 C:创新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批青年高级人才 D:建立人才—基地—项目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级人才 正确答案:“ABCD” 142.为了强化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我们可以()。

A:推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B:完善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政府监控指导的企业薪酬制度 C:完善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 D: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 正确答案:“ABCD” 143.企业要大力倡导以用为本,把用好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中心环节,更加坚决地突破束缚人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企业要做到()。

A:以提供平台来保障才有所施 B:以持续开发来保证才有所长 C:以合理授权来激发才有所创 D:以优化激励来兑现才有所值 正确答案:“ABCD” 144.为了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就需要健全()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与此同时,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进行流动。A:专业化 B:信息化 C:产业化 D:国际化 正确答案:“ABCD” 145.权益是指某种社会主体在一定时期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依法所享有的某种权利和利益的总称。权益具有以下特征()。

A:权益具有较强的政治性 B:权益以法律明确规定的重要根据 C:权益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权益主体的某种物质和精神利益的需要 D:权益授予权益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正确答案:“ABCD” 146.专业技术人员的权益是指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的社会人和国家公民所应享受的各方面的权益。专业技术人员权益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一切社会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的一般权益包括()。A:公民的人身方面的权利 B:公民的政治方面的权利 C:经济方面的权益 D:文化方面的权益 正确答案:“ABCD” 147.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中的权益也称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权益,是指专业技术人员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所需要的经常的、共同性的权利,是公民基本权利在专业技术领域的集中体现。它表现在专业技术工作的各个领域除了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劳动权利以外,主要包括()等。

A:专业技术的执业权 B:职业能力认证或评价权 C:知识产权 D:学术自由权 正确答案:“ABCD” 148.专业技术人员知识产权是指专业技术人员拥有自身智力劳动所获得成果的精神和物质利益,并具有依法确认获得()的权利。A:占有 B:使用 C:收益 D:处分 正确答案:“ABCD” 149.阿特金森认为,人在竞争时会产生两种心理倾向:()。由此就可以认识到,要想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内生动力,需要的不仅仅是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一个舒适的、愉快而又满足的环境,恰恰相反,需要让专业技术人员时刻意识到外界环境的压力。

A:追求成就的动机 B:躲避竞争的动机 C:回避失败的动机 D:挑战自我的动机 正确答案:“AC” 150.非常成功的企业家都是有强烈的危机意识的人,下面哪些名言可以体现危机意识()。A:失败这一天是一定会到来的,这是历史规律 B: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 C:做企业每天的心情都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D:你一打盹,对手的机会就来了 正确答案:“ABCD”)单选题,共10题,每题3.0分,共30.0分 1 单选题(3.0分)内生动力又称为(),是指在有机体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以达到满足需求的的内部力量。.A.内驱力.B.驱动力.C.外驱力.D.推动力 答案 A 解析 单选题(3.0分)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失败,有可能降低专业技术人员的成就动机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所以必须要不断地进行(),以维持强烈的成就动机和高水平的自我效能。.A.自我激励.B.社会激励.C.组织激励.D.单位激励 答案 A 解析 单选题(3.0分)专业技术人员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A.主体性.B.客观性

.C.主观能动性推动性 答案 C 解析 单选题(3.0分)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创新驱动战略,创新驱动的实质是()。.A.经济驱动.B.人才驱动.C.科技驱动.D.社会驱动 答案 B 解析 单选题(3.0分)()起着振奋精神,催人上进,使人不断攀登职业和科学事业高峰的作用。.A.内生动力.B.推动力.C.感召力.D.行为力 答案A 解析 6 单选题(3.0分)我们要牢固树立()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和个人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机制。.A.人才资源.B.物质资源.C.企业文化.D.企业资源 答案 A 解析 单选题(3.0分)人才工作的核心是(),最大程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A.要把现有人才用好.B.寻找新人才.C.培养未来人才.D.淘汰现有人才 答案 A 解析 单选题(3.0分)麦克莱伦认为,各人的成就动机都是(),每一个人都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成就动机水平。A.相同的.B.不相同的.C.变化的.D.一致的 答案 B 解析 单选题(3.0分)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坚持德才兼备、以()为先的识才、选才、用才标准。.A.德.B.能力.C.态度.D.贡献 答案 A 解析 10 单选题(3.0分)在社会舞台上,人不能随心所欲的扮演角色,角色的承担首先要有一个确定的过程,角色的确定是否有效,最终是由()决定的。.A.自己.B.政府.C.社会 D.环境 答案 C 解析

2)多选题,共10题,每题4.0分,共40.0分 11 多选题(4.0分)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包括工作的()。.A.认知度.B.认真度.C.责任度.D.努力程度 答案

B,C,D 解析 多选题(4.0分)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要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党的十六大报告将此观点发展为:“必须()四个尊重,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A.尊重知识.B.尊重创造.C.尊重劳动.D.尊重人才 答案

A,B,C,D 解析13 多选题(4.0分)“责任”一词在生活、工作中都随时被我们挂在嘴边,屡见不鲜。新华词典中关于对“责任”的解释:份内应做而未做或者未做好应当为此承担的过失。责任分为三种()。.A.家庭责任.B.企业责任.C.社会责任.D.职业责任 答案

A,B,C 解析 多选题(4.0分)社会性动机又称()。.A.心理性动机.B.习得性动机.C.继发性动机.D.精神性动机 答案

A,B,C,D 解析 15 多选题(4.0分)专业技术人员的内生动力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具有如下特点()。.A.自生性.B.持续性.C.长久性.D.创新性 答案

A,B,D 解析 多选题(4.0分)在希尔博士的《心理创富法》一书中,首次揭示出自我激励“黄金”步骤,主要包括()。.A.确定付出.B.确定收获.C.确定日期.D.立即行动 答案

A,B,C,D 解析 17 多选题(4.0分)阿特金森认为,人在竞争时会产生两种心理倾向:()。由此就可以认识到,要想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内生动力,需要的不仅仅是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一个舒适的、愉快而又满足的环境,恰恰相反,需要让专业技术人员时刻意识到外界环境的压力。.A.追求成就的动机.B.躲避竞争的动机.C.回避失败的动机.D.挑战自我的动机答案 A,C 解析 多选题(4.0分)专业技术人员的成长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营造有利于专业技术人员成长发展的社会氛围需要我们()。

.A.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B.尊重专业技术人员的主体地位.C.尊重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规律.D.尊重专业技术领导的权威 答案

A,B,C 解析 多选题(4.0分)企业要大力倡导以用为本,把用好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中心环节,更加坚决地突破束缚人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企业要做到()。.A.以提供平台来保障才有所施.B.以持续开发来保证才有所长.C.以合理授权来激发才有所创.D.以优化激励来兑现才有所值 答案

A,B,C,D 解析 20 多选题(4.0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人才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人才是()。A.创新的根基

.B.创新的核心要素.C.创新的产物.D.创新的动力 答案 A,B 解析

科学技术与风险社会的内生性研究 篇3

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1986年出版了德文版的《风险社会》一书, 该书首次提出了“风险社会”的概念来描述当今充满风险的后工业社会并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贝克把“风险社会”定义为一系列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因素。这些因素具备普遍的人为不确定性的特点, 它们使现有的相关社会体制、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向更偶然、更复杂以及更容易分裂的社团组织转变。风险社会理论的核心概念无疑是风险, 贝克指出了“风险”的社会学涵义:“风险是个指明自然终结和传统终结的概念。换句话说:在自然和传统失去它们的无限效力并依赖于人的决定的地方, 才谈得上风险, 风险概念表明人们创造了一种文明, 以便使自己的决定将会造成的不可预见的后果具备可预见性, 从而控制不可控制的事情, 通过有意采取的预防性行动以及相应的制度化的措施战胜种种发展带来的副作用。在风险社会产生的原动力问题上, 贝克将风险社会的产生归结为现代性的后果或副作用, 他们虽然都肯定了科学技术在在产生风险社会过程中的作用但他都没有将科学技术作为风险社会产生的根本原因, 这也许是因为他避免陷入技术决定论困境, 毕竟将风险社会定义为现代性的副作用符合他提出风险社会理论的初衷, 力图从社会制度的层面解决现代社会所出现的种种问题, 但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横跨在“风险社会”理论面前无法逾越的鸿沟, 现代性的发端归根结底也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贝克在《世界风险社会》明确表示, 风险社会与技术的决策与经济的管理存在内在联系。但他并没有更进一步论述科学技术与风险社会之间的关系, 仅仅将科学技术置于现代性的框架之内, 以一种不言自明的方式解释科学技术与风险社会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式未免有淡化科学技术对风险社会产生作用之嫌,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现代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种种未知风险的作用是决定行的, 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风险社会理论的理论关注点——全球性的, 不确定的, 超强破坏性的风险。

二、科学技术与风险社会内生性的基本逻辑

内生性一词来源于生物学领域, 随后被引入经济学研究, 本文利用内生性的视角来探讨风险社会的产生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之间的相互联系。两者之间并不是一种单向的被动产生过程而是一种双向的相互促进关系, 也即内生性主要体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会产生一系列不可预见的风险, 并最终导致风险社会的产生;另一方面, 风险社会中诸多风险的解决又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将两者之间这种相互促进的共同发展模式描述为两者的内生性关系。核能的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导致了当今社会最为令人担忧的核风险, 福岛核电站的事故再一次令世人对核能的利用展开了反思。由于核能现阶段所带来的巨大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关闭核电站来规避或消除核风险显然是不现实的, 核风险的规避和消除只能通过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来实现, 无疑正是核技术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 使得核风险具有了贝克所指的不确定性和超强破坏性, 而人类又得益于这种不可预测性和超强破坏性使得人类不得不选择继续利用核能, 因而只能通过技术的不断发展提升核能利用的安全性, 或通过科学技术的革新大规模利用核能替代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潮汐、地热等, 逐步减少人类对核能的依赖, 这正是科学技术与风险社会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的内生性关系最直接例证。吉登斯在《第三条道路及其批判》中论述到, “风险具有明显的两面性, 一方面它是经济活力和多数创新包括科学和技术创新的源泉, 但另一方面, 它的本性决定了它导致危害性后果的可能性”, 大多数人只看到了科学技术所导致的风险的负面效应, 却忽视了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被大多数人所忽视的正是风险社会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内生性关系。

三、内生性关系对风险规避的启示

有人将用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解决之前产生的问题解释为一种窘境, 力图单从政治制度层面解决科学技术所产生的风险, 这是忽视两者内生性关系的表现。吉登斯在《失控的世界》一书中阐明了, “接近自然或者限制创新而不是促进创新这个原则并不总是可行的原因在于科技进步或者其他形式的社会变化的作用于反作用之间的平衡是非常微妙的”, 从这一视角出发我们可以更好的解决风险问题, 即从风险的源头—科学技术入手, 一方面, 要使科学家具有风险意识, 强化科学家在科学技术发展应用过程中的责任意识, 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必须遵循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科学家还应该加强自我约束, 自觉用科学的伦理价值规范制约束自己的研究活动, 科学家要对研究成果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负责。另一方面, 要强调在科学共同体内部建立关于科学的发现、实验、转化等过程的严格风险评估和管理机制, 将科学发展的全过程置于一个完善的风险预防与管理机制当中。

参考文献

[1]薛晓源, 崩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北京:科学文献版社, 2005:9.

[2]贝克, 约翰内斯·威尔姆斯, 著.自由与资本主义[M].路国林, 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118.

[3]贝克, 著.世界风险社会[M].吴英姿, 孙淑敏, 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4.

[4]吉登斯, 著.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M].孙项东, 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2:139.

技术内生 篇4

动力就是内因,是决定性因素。正确

1、心理学认为,内驱力是在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13职业活动是人们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遍、最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是一种内部刺激,主要的实践形式,为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舞与内稳态及需求有密切关系。

正确

台,同时,也是个人全部才能自由发展的创造性表

2、内驱力不仅仅是生理需求产生的紧张状态,也现。正确

是心理上的。

正确

14、专业技术人员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3、内驱力具有内隐性和持久性。

正确

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需求是内驱力的基础,需求是直接推动个体活 正确

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和直接原因。

15、认同感是指个人自己感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需求一定会成为行为的动机,以驱使机体行动。

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

错误

错误

5、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外部因素称为诱因。凡是个体趋向或接受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称为正诱因;凡是个体因逃离或躲避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称为负诱因。

正确

6、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内驱力存在于机体内部,诱因存在于机体的外部。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内驱力,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诱因。

正确

7、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又叫激励保健理论。该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励因素,二是保健因素。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

正确

8、内源性动机是内部需求产生的驱动力的驱使下所产生的,或者是由活动本身产生的快乐和满足所引起的,指人个体认为这种行为是有价值的,做出某种行为是为了获得行为带来的成就感,它不需求外在条件的参与。

正确

9、根据动机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将动机分为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主导性动机是指在活动中所起作用较为强烈、稳定、处于支配地位的动机。主导性动机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事实表明,只有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的关系较为一致时,活动动力会加强;彼此冲突,活动力会减弱。正确

10、一般认为专业技术人员是指受过高等教育和特殊教育,掌握某一特殊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并以其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从事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某一领域的专业领域的专业技术工作或职业;依照法律或合同、协议享有特定权益和承担相应的义务,获得相应权利和相应利益的人。

错误

11、专业技术人员的内生动力是专业技术人员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取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的主观的意向,以及勇于实践,实现自我发展的精神追求。正确

12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这里,内生

16、创新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主体创新活动的内部心理过程,是形成和推动创新行为的内生动力,是产生创新行为的前提。创新主体的创新动机是单一的,这既与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有关,也与组织的文化背景、创新者的素质相关。

错误

提交

17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期能力的发挥会达到80%-90%。正确

18、自我效能指一个人在特定情景中从事某种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指个体自己对自我有关能力的感觉

。正确

19、制度激励是社会需要建立的一种长期稳定的根本性激励机制,它是管理激励的基础或前提。正确

20、专业技术人员在职业活动中不断创新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学技术并非生产力的独立要素。正确

21、专业技术人员内生动力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形成的过程。

正确

22、作和职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工作是“某人为雇主(或自雇)而被动(或主动)承担的任务和职责的总和”,职业是“主要任务和职责高度相似的工作的总和”。正确

23、职业道德观所决定的职业态度总是在履行工作

职责的行为中得到表现和受到评价的,在实践中实

现个人的价值,在实践中得到完善和提升

错误

24、学习有两种根本方法,一是向书本学,二是向实践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两种方法。正确

25、学习的本质是人们在实践中自觉的、不断地通过多种途径、手段、方法获取知识并内化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人的自我改造、发展、提高和完善的过程。正确

26、社会角色是一套社会行为模式,社会角色不是由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而是个人根据社会需要自定的。

错误

27、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应有价值都实现不了,怎

么能去奉献社会,对社会负责任呢?所以说,一个特色,并区别于其他组织。

人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就是在实现他的社会 正确

价值。正确

39、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列出一个公式:IWe=FullI.28、总书记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集体 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这一人才环境中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个人的价值,绽放出完美绚决定论的思想,深刻揭示出集聚人才的基本规律。丽的人生。现代社会并不缺少有能力的人,正确

但每个组织真正需要的是既有能力又富有团队精神

29、搭建专业技术人员成长发展的平台,就是要做的人!正确

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

正确

40、专业技术人员既有生存的需求,又有发展的需

30、为鼓励专业技术人才科技创新,就要加快发展求,因此,要给予专业技术人员更多的晋升机会

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让专业技术人员成为平台上的创业者,形成政府主导的创业生态系统。

错误

31、专业技术人员的权益是指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的社会人和自然人所应享受的人身、政治、经济及文化方面的权益。

错误

32、深化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要认真贯彻落实《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建立规范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形成职工收入的正常增长机制,使职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正确

33、在组织行为学中,激励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发和鼓励,使人们产生一种“外在的驱动力”,使之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错误

34、在经营业绩最好的时候去谈公司危机,任正非的目的就在于继续让员工处于“一种紧张的驱动状态”,不能让愉快的满足感这种情绪在公司内部蔓延。否则,整个公司就会出现一种成功后的惰性,公司这个大团队的战斗力就会大大减弱。正确

35、激励从不同的维度可以分为奖励和惩罚、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值得注意的是,激励的前提假设是把员工看作是“经济人”还是假定为“社会人”,由于前提假设的不同,就会产生激 励方式和手段的差异。正确

36、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方式,包括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重视人才团队激励的作用,加强先进的组织文化建设。正确

37、团队精神是团队的灵魂,是经过精心培养逐步形成并为团队成员所认同的精神境界、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它反映了团队成员对团队的特征、地位、形象和风气的理解和认同,蕴含着对团队发展命运和未来所抱有的理想和希望,折射出团队的整体素质和精神风貌,成为凝聚团队成员无形的共同信念和精神力量。正确

38、组织文化是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为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使组织独具

错误

41、岗位胜任力是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有优异成绩者所具备的任何可以客观衡量的个人特质,指承担职务(职位)的资格与能力。正确

42、个体特征分为知识和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动机/需要这几个层次。正确

43、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用金本位替代“官本位”,实行岗位分类分层管理。注重人才配置的科学合理性,倡导多元化的职业发展通道。

错误

44、可将专业技术人员分为不同的类别,为同一专业技术人员提供职务等级、职能等级的不同的职业发展通道。正确

45、组织恰当地参与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组织更好的监督其工作积极性。

错误

46知识经济的社会,世界日益扁平化与日趋功利化。

错误

47、知识经济的社会,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人才队伍中存在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和知识老化现象

也日益突出,这就需求人才队伍凭兴趣爱好去学习。

错误

48、升职从自身价值的升值开始,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才有可能获得提升的机会。正确

49、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是指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

错误

50、从一项美国国家研究会的调查中发现:半数以上的劳动技能仅仅在短短3到5年内就会因赶不上时代发展而变得无用。而在以前,这种技能的折旧期限是长达7--14年。

正确

(),以维持强烈的成就动机和高水平的自我效能。

二、单选题:

A:自我激励

1、内生动力又称为(),是指在有机体需求的基础

15、()起着振奋精神,催人上进,使人不断攀登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职业和科学事业高峰的作用 行为以达到满足需求的的内部力量。

A:内生动力

A:内驱力

16、由于内动动力不足,一些专业技术人员丧失了

2、生理内驱力产生源于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还()的主动意识,因循守旧、满足现状,不思进保留着除()本能以外的,与动物相似的三种本能。

取、缺乏紧迫感和危机感,不思进取,创新能力的B:睡眠本能

3、()是出于了解和理解事物、掌握和运用知识以及系统阐述和解决问题的需求。

A:认知内驱力

4、()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A:生理需要

5、美国耶鲁大学的克雷顿·奥尔德弗 ERG理论中的需求要素不包括()。

C:尊重的需要

6、麦克利兰将人的高层次需求归纳为对权力、亲和、成就的需求。其中()最为重要。

C:成就需要

7、动机理论是指心理学家对动机一概念所作的理论性与系统的解释。用以解释行为动机的本质及其产生机制的理论和学说。动机的理论主要有:本能论、驱力论、唤醒论、诱因论和()。

B:认知论

8、对专业技术人员个体而言,发展是指提高、完善、进步、变化等等,专业技术人员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终身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

C:阶段性

9、专业技术人员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

C:主观能动性

10、每个专业技术人员所担负的(),都是和他对国家,社会应履行的义务相一致的。

B:职责

11、()是指驱动一个人在社会活动的特定领域力求获得成功或取得成就的内部力量。

C:成就动机

12、影响专业技术人员内生动力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但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对其起影响的因素不外两个方面: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是指()。

A:自身因素

13麦克莱伦认为,各人的成就动机都是(),每一个人都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成就动机水平。

B:不相同的

14、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失败,有可能降低专业技术人员的成就动机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所以必须要不断地进行匮乏等。

D:职业发展

17、专业技术人员()信念一经形成,就会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思想上确立下来,作为一种坚固的信条,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左右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思想,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行为起指导、统帅、定向的巨大作用,影响专业技术人员思想道德的发展方向。

C:职业道德

18、哈佛心理学博士泰勒·本·沙哈尔提出,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一定要考虑三个关键问题。其中不包括()

D:薪酬

19、工作是人们终其一生发展()、表现人文情怀、体现人生价值的基石。

A:理想与道德

20、历史和现实昭示我们,人才的命运往往和时代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而今 ,()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也是决定人才命运的关键。

A:改革开放

21、当今世界,()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C:人才资源

22、改革呼唤人才、()支撑改革。

C:人才

23、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创新驱动战略,创新驱动的实质是()。

B:人才驱动

24、专业技术人员是专门知识的()、利用者和传播者。一个国家至为重要的职业群体和社会阶层。是促进生产力进步,带动知识和技术创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B:拥有者

25、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成为生产力和核心要素。

B:创新

26、在社会舞台上,人不能随心所欲的扮演角色,角色的承担首先要有一个确定的过程,角色的确定是否有效,最终是由()决定的。

C:社会

27、从经济建设的角度来看,提倡“四个尊重”,有利于激发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活力,充分发挥其作用。“四个尊重”的核心在于对()的尊重。

A:人

28、尊重专业技术人员的主体地位的关键在于重视其的(),让专业技术人员感觉组织是把他当回事的,他就愿意扛起一份责任,有责任感的专业技术人员是会尽全力把事做好的。

C:存在价值

29、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资源。创新人才体制应坚持()。B:以用为本

30、()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社会管理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

A:以人为本

31、人才工作的核心是(),最大程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

A:要把现有人才用好

32、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工作方式不同,对工作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也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在进行职业决策时,应选择与自己的()相适应的职业。

C:个性特征

33、()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历程。是追求自我实现的重要人生阶段,对人生价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A:职业生涯

34、专业技术人员拥有丰富的知识、具有创新意识、追求自主性和个性化,并具有很强的()。

B:流动性

35、为了有效地开发人的潜能,必须进行合理的组织配置。配置过程要根据()机制的要求,注意个体之间性别、年龄、个性、性格、气质、能力、知识、智能等多方面素 质的差异。

A:互相增补

36、按照《劳动法》的有关规定我国劳动动者享有的权利第一项是()。

B: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37、()又称非财产权利,是指不直接具有财产的内容,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两大类,其中人格权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肖像权等,身份权包括亲属权、配偶权、荣誉权。

C:人身权

38、在专业技术人员的一般权益中,()是一切权利的基础。

B:平等权

39、我国()规定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版权)、专利权、发现权、商标权等,并规定公民对自己的发明或者其他科技成果,有权申请领取荣誉证书、报酬、奖金或者其他奖励。

A:《民法通则》

40、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动力 的激发要以()的激发为前提。

C:活力

41、一个用人单位、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自身的人才资源都是(),无论是从数量、质量还是结构上,都会出现供求失调的问题。

A:有限的42、人才价值在流动和()中体现。

C:竞争

43、在人才流动过程中,人才自身发展的含义包括()。

B:通过流动人才可以发挥更大的价值

44、人才岗位()是企业内部人才使用效率低的重要原因。

B:固定化

45、我们要牢固树立()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和个人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机制。

A:人才资源

46、建立规范有效的人才奖励制度。坚持()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

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作用。

A: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47、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坚持德才兼备、以()为先的识才、选才、用才标准。

A:德

48、一般来讲,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主要应考核德、能、勤、绩几个方面,重点考核()。

D:岗位工作的实绩和贡献

49、激励理论中的()认为,如果个体感到在努力与绩效之间、绩效与奖励之间、奖赏与个人目标满足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他就会非常努力地工作。

C:期望理论

50、物质激励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物质激励在到达一定程度后,所能发挥的作用会()。

B:越来越小

51、在团队协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带来1+1()2的绩效。

A:大于

52、团队精神能够使团队成员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在团队成员对团队事务的态度上,团队精神表现不包括()。

C:每个人都是主角

53、()是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为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B:组织文化

54、组织文化既是组织发展的动力,更是管理的工具。()是管理的最高层次。

A:文化管理

()是企业组织理念文化的核心。

C:价值观

55、传统的激发动力理论关注“需求”,《完美激励》C:继发性动机

D:精神性动机

5、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中专业技术人员多指在我国社会分工的各专业领域和各类社会组织中,从事()工作的专门人才。

A:人文社科

B:科技创新

C:科技基础研究

D:科技应用开发

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主观能动性又称()。

A:自觉能动性

B:意识的能动性

7、专业技术人员的内生动力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具认为激发专业技术人员动力的因素是()。

B:欲望

56、德鲁克认为激励员工“唯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而非满意度”。

A:责任感

57、管理者要学会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是调动积极性的前提和基础。

C:安排适当的工作

58、专业技术人员内在性精神激励是在技术创新工作中运用工作本身所蕴涵的激励因素,从而激发和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活动。技术创新工作不具有的特性是()。

A:乏味性

三、多选题

1、内驱力降低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提出的一种动机理论。他认为,机体的需求产生内驱力,内驱力激起有机体的行为。在赫尔的理论中,内驱力主要有两种,分别是()。

A:原始性内驱力

D:继发性内驱力

2、动机是行为的动力,它引发人们的活动,并推动和引导人们朝着特定的目标努力坚持下去。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表现。动机的功能在于()。

A:动机是在目标或对象的引导下,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B: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功能

3、人的动机是复杂的,多样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标准对动机进行分类。由于动机对于人的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有不同的方面,因此可以将动机分为()。

A: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B:内源性动机和外源性动机

C: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

D: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

4、社会性动机又称()。

A:心理性动机

B:习得性动机 有如下特点()。

A:自生性

B:持续性

D:创新性

8、构成专业技术人员内生动力的要素主要包括: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荣誉感以及()等。

A:责任心

B:成就动机

C:创新动机

D:自我实现欲望

9、在希尔博士的《心理创富法》一书中,首次揭示出自我激励“黄金”步骤,主要包括()。

A:确定付出

B:确定收获

C:确定日期

D:立即行动

10、中国的()的发明曾经改变了世界,直到15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保持了千年的领先地位。

A:造纸术

B:火药

C:印刷术

D:指南针

11、专业技术人员内生动力形成包括()以及良好的职业行为和职业道德形成等多方面的内容。

A:对职业的认识

B:职业感情的培养

C:职业意志的锻炼

D:职业信念的确立

12、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包括工作的()。

B:认真度

C:责任度

D:努力程度

13、“责任”一词在生活、工作中都随时被我们挂在嘴边,屡见不鲜。新华词典中关于对“责任”的解释:份内应做而未做或者未做好应当为此承担的过失。责任分为三种()。

A:家庭责任

B:企业责任

C:社会责任

14、学习力,是指()。已经具备学习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有如何将学习力转化为竞争力的问题。没有学习力就没有竞争力,提高学习力就是增强竞争

力、创造力。

A:学习动力

C:尊重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规律

B:学习毅力

23、以用为本的核心是满足发展的需要。包括()。C:学习能力

所以说,人才的使用过程就是力求实现对广大人民

15、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人才发展作群众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过程。

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人才是()。

A:经济发展的需要

A:创新的根基

B:创新的核心要素

B:社会发展的需要

16、总书记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24、美国波斯顿大学的教授弗兰克·帕森斯的“人并强调做好人才工作的基本要求是()。

职匹配”理论把职业与人的匹配分为()。

A: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

C:条件匹配

D:特质匹配

B: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不拘一格用好人才

25、职业生涯规划是专业技术人员谋求自我发展的 C:要完善人才发展机制

D: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17、李克强曾对中外企业家说,“创新不单是技术创新,更包括(),中国30多年来改革开放本身就是规模宏大的创新行动,今后创新发展的巨大潜能仍然蕴藏在制度变革之中。”

A:体制创新

B:管理创新

C:模式创新

D:机制创新

18、“当代中国,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集聚人才体制就是一个实现中国梦的人才体制。集聚 人才就是()。

A:集聚强国之能量

C:集聚民族复兴之能量

D:集聚建成小康社会之能量

19、根据人们承担社会角色时的心理状态区分,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

A:自觉的角色

B:不自觉的角色

20、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要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党的十六大报告将此观点发展为:“必须()四个尊重,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

A:尊重知识

B:尊重创造

C:尊重劳动

D:尊重人才

21、如果仅从经济建设的角度来理解和贯彻“四个尊重”,我们就可能背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仅在把握其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上失之偏颇,而且在贯彻落实这一重大方针上也不可能真 正达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社会活力的实际效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注重()的全面发展。

A:经济

B:政治

C:文化

D:社会

22、专业技术人员的成长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营造有利于专业技术人员成长发展的社会氛围需要我们()。

A: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B:尊重专业技术人员的主体地位

个人设计,但组织可以通过()等辅助性措施从外部加以指导。

C:企业文化

D:制度体系

26、每一类人才都有自己特殊的成长规律。但我们现有的人才评价政策,尤其是职称评审制度,还远远不能适应人才成长规律,这就会影响海外高层次人才是否回国创新创业的选择。因此,要增加政策的()。

A:灵活性

B:科学性

D:差异性

27、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管理新机制。

A:优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

B:改革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C:健全人才流动配置机制

D:强化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28、健全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坚持人才效能最大化与人才价值最大化的有效统一,突破体制性障碍,创新专业技术人才流动机制。就要建立()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

A:政府宏观调控

B:市场主体公平竞争

C:中介组织提供服务

D:各类人才自主择业

29、让专业技术人员充分发挥作用需要有良好的制度环境做保障,为了优化促进专业技术人员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我们要()。

B: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管理新机制

C:搭建专业技术人员成长发展的平台

D:保障专业技术人员的合法合法权益

30、机制就要()。

A:注重在实践中发现、培养、造就人才

B: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造就 一批人才

C:创新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批青

年高级人才

D:建立人才—基地—项目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

式,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前沿水平的 高级人才

31、为了强化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我们可以()。

A:推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B:完善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政府监控指导的企业薪酬制度

C:完善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

D: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

32、企业要大力倡导以用为本,把用好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中心环节,更加坚决地突破束缚人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企业要做到()。

A:以提供平台来保障才有所施

B:以持续开发来保证才有所长

C:以合理授权来激发才有所创

D:以优化激励来兑现才有所值

33、为了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就需要健全()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与此同时,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进行流动。

A:专业化

B:信 C:产业化

D:国际化

34、权益是指某种社会主体在一定时期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依法所享有的某种权利和利益的总称。权益具有以下特征()。

A:权益具有较强的政治性

B:权益以法律明确规定的重要根据 C:权益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权益主体的某种物质和精神利益的需要

D:权益授予权益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

35、专业技术人员的权益是指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的社会人和国家公民所应享受的各方面的权益。专业技术人员权益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一切社会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的一般权益包 括()。

A:公民的人身方面的权利

B:公民的政治方面的权利

C:经济方面的权益

D:文化方面的权益

36、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中的权益也称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权益,是指专业技术人员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所需要的经常的、共同性的权利,是公民基本权利在专业技术领域的集中体现。它表现在专业技术工作的各个领域除了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劳

动权利以外,主要包括()等。

A:专业技术的执业权

B:职业能力认证或评价权

C:知识产权

D:学术自由权

37、专业技术人员知识产权是指专业技术人员拥有自身智力劳动所获得成果的精神和物质利益,并具有依法确认获得()的权利。

A:占有

B:使用

C:收益

D:处分

38、阿特金森认为,人在竞争时会产生两种心理倾向:()。由此就可以认识到,要想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内生动力,需要的不仅仅是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一个舒适的、愉快而又满足的环境,恰恰相反,需要让专业技术人员时刻意识到外界环境的压力。

A:追求成就的动机

C:回避失败的动机

39、非常成功的企业家都是有强烈的危机意识的人,下面哪些名言可以体现危机意识()。

A:失败这一天是一定会到来的,这是历史规律

B: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

C:做企业每天的心情都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技术内生 篇5

本文结合BMG内生复合发展历程,全面阐述内生相及其形貌、尺寸、制备工艺等因素对力学性能的影响,论证半固态顺序凝固(SSPS)是获得大尺度、无缺陷、具有显著拉伸塑性的BMG内生复合材料的有效手段。

1 内生复合改善压缩塑性

BMG在室温下承受载荷时,极易发生局域剪切破坏而脆断,为克服其室温脆性,人们陆续被开发出各种增韧方法。20世纪90年代,通过非晶晶化法制备出纳米晶增韧BMG复合材料[51,52,59,60,61]。Fan等[51]在Zr基BMG中析出部分纳米晶后,发现其不仅压缩塑性应变增大,而且压缩强度也明显提高,对含有体积分数为16%的纳米晶的BMG复合材料进行分析,发现均匀分布着尺寸为2.5 nm的球状纳米晶,这些纳米晶在基体中作为剪切带形核的潜在核心,在加载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剪切带,使复合材料表现出一定的室温压缩塑性。Dong 等[62]通过铜模铸造法,在Zr62Cu15.4Ni12.6Al10合金中制备出含有2~5 nm的纳米颗粒增韧BMG复合材料,压缩塑性应变达到14.5%,显著的压缩塑性归因于增强相与BMG之间弹性模量的差异,在纳米颗粒附近形成应力集中,诱发多条剪切带的产生。Qiang等[63]采用铜模吸铸法制备名义成分为Zr65Al7.5Cu27.5的纳米晶/BMG复合材料,纳米晶尺寸为5~10 nm,复合材料压缩塑性应变超过50%,是迄今为止报道的纳米晶增韧BMG复合材料中压缩塑性应变最高的。高压缩塑性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富含Zr的面心立方塑性纳米相把基体分割成无数的剪切转变区,在这些小的剪切转变区内,局部塞积易于释放,塑性变形就可以继续进行;当试样处于过度挤压状态时,可通过剪切转变区的塑性变形使塞积状态缓解;另一方面,纳米晶的塑性变形给剪切转变区提供有利于变形的取向。在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塑性纳米晶不仅阻止剪切带的扩展,使其偏转变向,而且还引入大量的新生剪切带,使复合材料的压缩塑性大幅度提高。Hays等[47]通过成分设计,成功制备出Zr基的β-相树枝晶增韧BMG复合材料,其压缩总应变超过8%,这归因于树枝晶为塑性相,其屈服点远低于基体,承受载荷时首先屈服,在附近基体上形成应力集中,诱发形成多条剪切带。 Li等[21]在LaAlCuNi合金中增加La的含量,制备出含有α-La的树枝晶/非晶复合材料,并通过改变La的含量获得不同体积分数的α-La,发现当α-La树枝晶的体积分数超过40%时,韧性大幅度提高,压缩应变达到6%, 塑性提高的主要原因是树枝晶α-La呈网络状分布在基体上,把剪切带限制在许多相对孤立的区域,延迟局部的剪切带贯穿整个试样。Hui等[17]在Mg81Cu9.3Y4.7Zn5合金中制备出含有片状Mg固溶体的Mg基BMG复合材料,其压缩塑性应变达到18%,他们认为材料产生高的压缩塑性是因为Mg固溶体与基体界面处的应力集中诱发多条剪切带,同时内生相阻止剪切带的局域扩展以及内生相自身的塑性变形。姜斐等[12]在Zr41.2Ti13.8-Cu12.5Ni10Be22.5基础上添加Nb元素,通过石英管水淬法制备BMG复合材料,结果表明非晶基体内析出韧性的富Nb树枝晶和颗粒,使复合材料压缩强度和塑性大幅度提高,压缩塑性应变高达23.3%,观察分析压缩后的试样,发现塑性颗粒和枝晶通过自身变形作为新剪切带的形核核心,并阻止剪切带的扩展,形成多条剪切带。

综合上述纳米晶、树枝晶、片状晶体、内生颗粒增韧BMG复合材料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只要在金属玻璃中引入异质点,阻止剪切带局域扩展,形成多条剪切带,就能提高金属玻璃的压缩塑性。同时金属玻璃中存在的缺陷也可能使金属玻璃的压缩塑性提高,图1((b)为(a)中曲线方框处的放大图)、图2为试样底面包含缺陷(气孔)的Zr65Cu15Ni10Al10块体金属玻璃试样的压缩试验结果[64]。因此,BMG复合材料仅仅具有压缩塑性是不够的,与实际应用要求还相差甚远。

2 内生复合提高拉伸塑性

以2008年的文献[50]为标志,BMG复合材料获得拉伸塑性成为复合技术发展的里程碑。Hofmann等制备出室温拉伸总应变高达13.1%的BMG内生复合材料,并提出获得拉伸塑性需要满足的条件:一是在基体中引入软的第二相;二是粗化第二相尺寸,使其匹配裂纹前段塑性区特征尺寸[50]。谈到第二相粗化,就不得不提2006年的文献[49],其报道了采用液固两相区保温的办法,使第二相粗化直至成为球形,开创了BMG内生复合晶体相粗化的先河。

不过,只有软的晶体相才能提高BMG的塑性的观点则是片面甚至不正确的。图3、图4为脆性金属间化合物作为第二相的BMG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室温压缩曲线。据此可认为第二相的尺寸对BMG塑性有重要影响:当尺寸在纳米量级时,能够激发剪切带形核而产生宏观塑性;尺寸不在纳米量级,且没有大到足以有效阻碍剪切带扩展时,不能明显提高宏观塑性;尺寸大到足以阻碍剪切带扩展时,能提高宏观塑性[10]。继而,Wu等[65]采用球状金属间化合物CuZr相增韧BMG,实现了7%的总拉伸塑性应变,并有显著的加工硬化,图5为其研究结果。

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所有BMG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都是用小尺寸试样测得的,其最大标距部分直径通常不超过3 mm[25,48,50,65,66]。其原因是复合与制备技术难以获得组织均匀、无缺陷的大尺寸试样,只好选取没有缺陷和组织较理想的区域切取小试样。显然,这远不能满足工程结构材料应用的要求。

3 半固态顺序凝固制备大尺度、高拉伸塑性BMG复合材料

针对现有BMG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存在的问题,陈光等[58]发明了半固态顺序凝固(SSPS)技术。SSPS技术结合了半固态和顺序凝固技术的优点,在实施第二相粗化的同时消除铸造缺陷。首先将熔体冷却至固液两相区进行等温处理,通过调整保温温度和时间对金属玻璃复合材料中先析出的晶体相尺寸和形态加以控制,从而获得分布均匀的粗大晶体;随后进行顺序凝固,避免缩孔、缩松、气孔等铸造缺陷,从而获得组织均匀、无缺陷的大尺寸金属玻璃复合材料。

采用SSPS技术在1173 K保温40 min,随后在4 mm/s抽拉速率下冷却,图6为制备的直径为11 mm的锆基BMG复合材料的金相图片((a)为试样表面,(b)为试样芯部),图7为其XRD谱和DSC曲线[67]。从图6可以看出,粗化的β-Zr晶体相从试样表面到芯部分布均匀,且没有缩松、气孔等铸造缺陷。XRD谱(图7(a))中只有3个尖锐的晶体衍射峰,分别对应着β-Zr的(110)、(200)和(211)晶面,没有发现其他任何晶体相。DSC曲线(图7(b))显示材料有明显的玻璃转变和晶化行为,进一步证实复合材料基体的非晶特性。图8为直径11 mm的锆基BMG复合材料的拉伸应力-应变曲线,其标距部分直径为6 mm,是迄今为止BMG拉伸试样中最大的[67]。从图8中可以看出,复合材料不仅具有高的拉伸塑性(δ>6%),还展现出显著的加工硬化行为,表明SSPS技术是获得大尺度、无缺陷及高拉伸塑性BMG复合材料的有效手段,对BMG复合材料的工程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语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针对块体金属玻璃(BMG)的室温脆性发展了一系列BMG复合技术,其历经压缩小-尺寸试样拉伸-大尺寸试样拉伸,逐步使块体金属玻璃由脆向塑发展。通过复合技术的改进来控制内生相的形貌、尺寸、分布和消除缺陷是块体金属玻璃由脆向塑发展的关键,已有的研究表明,半固态顺序凝固(SSPS)技术是获得具有显著拉伸塑性的大尺度、无缺陷BMG内生复合材料的有效手段。

摘要:针对块体金属玻璃(BMG)的室温脆性问题,结合内生复合技术的发展历程,全面阐述内生相及其形貌、尺寸、制备工艺等因素对力学性能的影响。对块体金属玻璃历经压缩-小尺寸试样拉伸-大尺寸试样拉伸,逐步由脆向塑发展。指出半固态顺序凝固(SSPS)是获得大尺度、无缺陷、具有显著拉伸塑性的BMG内生复合材料的有效手段。

技术内生 篇6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 关税壁垒的作用逐渐淡化, 非关税措施逐渐成为各国进出口的主要监管手段。而技术性贸易壁垒因其合法性、隐蔽性和灵活性成为发达国家限制他国产品出口的主要手段。内生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与外生技术性贸易壁垒相对应的, 分别针对我国产品进口和出口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我国在技术性贸易壁垒设置上起步相对较晚, 导致我国产品在出口中遭受巨大经济损失。2012年, 我国出口农食产品被扣留 (召回) 达1787批次, 比2011年增长159批次。而随着近些年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变化, 我国现已成为农产品进口大国, 建立有效的内生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十分必要。

二、文献综述

由于我国农产品在出口中因受技术性贸易壁垒阻碍遭受巨大经济损失, 所以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产品的外生技术性贸易壁垒。近几年, 随着我国贸易顺差加大, 一些学者开始意识到内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要性。周嫄 (2008) 通过研究2002-2006年禽肉类产品的进口与我国有关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关系, 得出我国有针对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农产品进口监管起到了积极作用。王秀秀 (2010) 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得出五种贸易措施间并非完全替代关系, 而是一定程度上的互补。另外, 与技术性贸易壁垒相比, 关税壁垒和传统非关税壁垒对农产品进口影响有减弱的趋势。张弛等 (2011) 提出技术性贸易壁垒替代关税逐渐成为主要进口监管措施, 且技术贸易壁垒的进口监管作用逐渐增强。

虽然有学者开始重视我国农产品内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 但现阶段的分析仍以定性分析居多, 定量分析较少。所以, 本文引入认可度较高的频数比率实现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量化, 通过回归模型研究包括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内的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进口的影响, 并进一步按农产品的细分种类分别进行回归, 具体研究我国农产品内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现状。

三、实证研究

(一) 模型建立

为研究我国现有内生性贸易技术壁垒对各类农产品进口的影响以及各技术壁垒间的关系, 本文构建了与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进口的影响模型。模型被解释变量为我国农产品进口额, 解释变量为国内生产总值、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和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进口登记招标、普通进口关税税率五种非技术性贸易壁垒指标。

在充分考虑数据可获得性、可靠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 本文选择目前认可度较高、使用较为广泛的频数比率对四种非关税贸易壁垒进行量化,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式中, 若某关税税则号为i的进口产品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 则Di为1, 否则为0;Mi表示海关协调制度编码为i的产品类别总数;t表示统计年度。

该指数可以客观反映某类进口产品遇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频繁程度, 即进口产品中受某类或某几类非关税壁垒影响的比例。

模型具体形式如下:

其中:

IMP——我国农产品的进口额;

GDP——国内生产总值;

TBT——技术性贸易壁垒 (农产品) 的频数比率;

LIC——进口许可证 (农产品) 的频数比率;

REG——进口登记招标 (农产品) 的频数比率;

QUA——进口配额 (农产品) 的频数比率;

TAR——进口关税税率 (农产品, 普通关税税率) 的简单平均数;

u ——随机误差, 包含考虑范围外影响进口额的因素;

i——海关协调制度编码 (HS) 下第i章农产品;

(i= 1, 2, …, 24) ;

t ——年份 (t= 2001, 2002, …, 2011) 。

(二) 数据来源

样本数据采用“时间-产品”的面板数据组合, 时间跨度为2001-2011年, 涉及《海关统计年鉴》中24章 (根据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的规定, 海关协调制度编码HS01至HS24产品为农产品) 共1543种农产品, 国内生产总值 (GDP) 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进口登记招标、普通进口关税等指标均根据各年《中国海关报关实用手册》整理而得。因变量为历年各种农产品的进口额, 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海关统计年鉴》。

(三) 模型假设

根据理论分析, 对结果有如下假设:

假设一:由于各贸易壁垒对农产品进口均起到监管和限制作用, 所以各贸易壁垒对进口额的回归系数应为负值。

假设二: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逐渐成为农产品进口的主要监管手段, 所以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显著性应大于其他贸易壁垒的显著性。

假设三:由于关税对进口的监管作用逐渐被非关税壁垒所代替, 所以, 关税的显著性应较低或不显著。

(四) 回归结果及讨论

运用Eviews6.0, 依据上述模型进行回归, 估计模型回归系数, 最后根据“后项剔除法”对t统计量不显著的变量进行剔除处理。由于本文主要研究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农产品的监管效果, 且需要同关税的作用效果进行对比, 所以在保证模型拟合度和显著性的前提下, 选择性的保留了不显著的贸易措施变量的回归结果。

1、贸易壁垒对农产品进口的整体影响。

(1)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农产品进口整体影响显著。从表2可以看出, 在10%显著水平下, 技术性贸易壁垒和进口配额通过了t检验, 且技术性贸易壁垒与进口额呈负相关关系, 回归系数也较大, 说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整体农产品进口的管制效果比较明显。传统的非关税贸易壁垒中, 进口配额虽然通过t检验, 但其相关系数为正, 说明并未对农产品进口起到限制作用。

2、贸易壁垒对不同种类农产品进口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究不同种类农产品的内生贸易壁垒的实施效果, 本文根据HS规则将农产品分为三大类, 结果分析如下:

在动植物油脂类产品和加工产品回归结果中,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进口额的影响分别在5%和10%水平上显著, 说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动植物油脂类和加工产品的监管已见效果。

进口配额在三类农产品回归结果中均通过t检验, 且回归系数均为负, 说明进口配额在限制和调节各类农产品进口中均有收效。而且进口配额在加工产品所在回归模型中系数最大, 说明其在这两类农产品进口管制中发挥较大作用。

(3) 关税在农产品进口管制中地位逐渐降低。进口关税仅在动植物油脂类产品回归结果中对进口额影响显著, 而本章农产品仅占农产品总数的2.5%左右。作为以前限制农产品进口的关键措施, 关税目前在控制农产品进口上的地位大大降低。

五、政策建议

(一) 健全我国农产品内生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

虽然我国现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能起到一定作用, 但监管范围有限。只有入境货物通关单这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覆盖率较高, 受其他两种技术性贸易壁垒——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和进口药物通关单监管的农产品种类仅占进口总数的2‰和3%左右。

(二) 加强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动植物类农产品进口中的管制作用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农产品进口的管制已初见成效, 与整体农产品、动植物油脂类产品和加工产品进口额显著负相关, 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动植物类农产品进口的管制效果尚不明显。而进口动植物类农产品的质量密切关系着我国人民的健康, 利用好技术性贸易壁垒、严格制定并遵守相关标准, 确保进口动植物类农产品的质量是不不容容忽忽视视的的。。

(三) 提高技术性贸易壁垒标准和检验检疫能力, 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实施提供保障

虽然我国现有技术性贸易壁垒几乎覆盖盖了所有进口农产品, 但具体的限制标准与与发达国家或我国出口产品的国家相比, 存存在着标准要求低、限定指标少等巨大差距距。这不仅导致我国出口受阻, 而且出现不不对等贸易, 并使得大量低质产品流入国国内, 面临进口产品质量问题的威胁。另外外, 检验检疫水平的提升是高贸易壁垒顺利利实施的保障。如果检验检疫能力不够, 即即使我国制定严格的进口限量标准, 也无法法准确判断进口产品是否合格。

摘要:技术性贸易壁垒逐渐取代关税成为农产品进口的主要监管手段。本文运用频数比率对技术性贸易壁垒量化的基础上, 以海关协调制度编码HS01HS24的产品数据为样本, 使用面板数据对五种贸易措施和农产品进口额进行回归分析, 并进一步对各类章农产品进口措施的有效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在我国农产品进口中, 关税壁垒作用逐渐降低, 非关税贸易壁垒监管效果比较明显, 其中技术性贸易壁垒对限制农产品进口整体、动植物油脂类农产品和加工类农产品发挥作用。

关键词:内生,技术性贸易壁垒,频数比率,农产品,进口

参考文献

[1]全毅, 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M].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1-27.

[2]鲍晓华, 朱钟棣.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测量及其对中国进口贸易的影响[J].世界经济, 2006 (7) :3-14.

[3]孙泽生, 阮尹.国内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评述[J].国际贸易问题, 2006 (6) :118-123

技术内生 篇7

关键词:垂直创新,水平创新,内生增长,中间产品,平均储蓄倾向

1 引言

创新增长理论首先由熊彼特 (1912) 提出, 他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周期过程的决定因素。早期内生熊彼特增长理论认为, 经济增长率是由经济参与者的最优化行为决定, 且政策可以影响经济增长, 主要代表有Romer (1990) 、GrossmanandHelpman (199l) 、Aghionand Howitt (1992) 。其后, 针对规模效应以及知识溢出效应指数为1的缺陷, 提出了半内生熊彼特增长理论, 主要代表有Jones (1995) 、Kortum (1997) 、Segerstrom (1998) 。认为知识生产过程中面临着递减的技术机会, 经济的持续增长应当持续增加研发投入 (主要是劳动) 。经济处于平衡增长时, 人口增长率应大于零。但是, 经济增长与人口增长正相关与现实不太相符。因此, 出现了完全内生熊彼特增长理论, 代表性工作:Young (1998) 、Howitt (1999) 、Zeng (2003) 、AghionandHowitt (2006) 、Aghion (2005) 、Bucci (2008) 、Minniti (2010) 。认为水平创新部门中没有溢出效应, 而垂直创新部门中存在较强的溢出效应;经济增长率取决于水平创新与垂直创新的速度, 其中水平创新的速度与人口增长率相等;经济中没有规模效应, 政策可通过影响总产出中用于垂直创新部门的比例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显然, 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沿着熊彼特创新理论思路进行分析, 主要从供给角度出发, 很少将凯恩斯学派与熊彼特创新理论结合起来, 很少把技术创新与储蓄倾向或消费倾向联系起来, 进行技术创新对有效需求拉动作用的动态分析。因此, 可以从有效需求角度进一步分析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

2 最终产品生产函数和中间产品生产函数分析

假设一个封闭经济包括三个部门:研究部门、中间产品生产部门和最终产品生产部门。具有垄断竞争的中间品市场和完全竞争的最终消费品市场结构, 社会的技术进步主要通过中间产品种类增加和质量不断改进来体现。

为了有效探讨垂直创新对中间产品生产的影响, 可在Howitt (1999) 和Zeng (2003) 研究的基础上, 将最终产品生产函数假设为:

其中, Yt为经济的总产出, HtY为最终产品生产中投入的人力资本, xjt为在最终产品Yt中中间产品j (j∈[0, Nt]) 的投入量;t表示时间, Nt是连续而非离散的, 代表中间产品的种类数 (水平创新部门的个数) ;α为中间产品对最终产品的贡献度, ε为中间产品之间的替代程度, 如果ε=1, 则生产要素之间是完全替代的, 如果ε>1表示中间产品之间是替代的, 若0<ε<1则表示中间产品是互补的。Aj表示第j种中间物品的生产效率 (即垂直创新的水平) , 为垂直创新对最终产品生产的外部性, >0表示垂直创新对最终产品生产具有正的外部性, <0表示垂直创新对最终产品生产具有负的外部性。

假设中间产品生产函数为:

其中, KjtM为投入生产中间产品j (j∈[0, Nt]) 的资本, HjtM为投入生产中间产品j (j∈[0, Nt]) 的人力资本;l为生产中间产品的资本对中间产品的贡献度;φ表示垂直创新对中间产品生产的外部性。

设垂直创新的平均水平为设生产中间产品j投入的资本KjtM为总资本的μjt倍, 即KjtM=μjt Kjt, 则根据 (1) 和 (3) 可求出中间产品产量和最终产

假设生产最终产品的利润为πjtY, 则有

根据最终产品利润最大化要求, 可计算出中间产品的垄断价格pjt和生产最终产品的工资率wY分别为:

根据 (7) 可得中间产品生产函数

假设中间产品的垄断利润为πjtM, 则根据 (7) 和 (8) 可得:

同样, 根据中间产品利润最大化要求, 可分别计算出生产中间产品的工资率wMt、实际利率rt和中间产品最大利润πjMtmax:

长期而言, 最终产品的工资率和中间产品的工资率应相等, 因而根据 (6) 和 (8) 可得:

再根据 (5) 和 (14) 可得:

由 (12) 可得:

3 垂直创新和水平创新分析

在下一个创新成功出现之间, 成功的垂直创新者可以成为暂时的垄断者。假设下一质量等级该产品j创新成功的概率为并且垂直创新成功的次数服从泊松分布, 则τ时间内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假定实际利率为r (常数) , 则产品j生产的整个垄断期间所获利润现值为:

由 (16) 和 (17) 可求出产品j的垂直创新成功的利润现值的期望值为:

相当于折现率, r是垂直创新投入资金的折现率, 是垂直创新投入资金的风险折现率。这表明, 中间产品所产生的利润将要投入下一个创新。显然, 利率越高越不利于研究投入, 预期垂直创新成功越大, 科研投入也会越大。

设产品j的垂直创新每单位时间的投入为ZjtV, 在期望收益等于投入成本的约束条件下, 由 (13) 和 (19) 可得:

假设每个部门既从事垂直创新, 又同时进行水平创新。每一部门单位时间内现期科研投入产生下期水平创新成功的概率为水平创新的期望利润现值为是垂直创新期望利润现值的η倍, 则水平创新每单位时间的期望收益为即根据Howitt (1999) 模型中, 水平创新会使产品种类N无限增多是不现实的。因此, 水平创新的成功率远小于垂直创新的成功率, 即根据Howitt (1999) 模型中, 水平创新会使产品种类N无限增多是不现实的。因此, 水平创新的成功率远小于垂直创新的成功率, 即根据Minniti (2010) , 其中σ为公共知识对垂直创新的影响参数, 由于σ>0, 0

设水平创新每单位时间的投入为:

假设全社会进行垂直创新单位时间总支出为ZV, 用于水平创新单位时间总支出为ZH, 则有:

将上 (22) 和 (23) 相加, 得全社会技术创新R&D单位时间总支出Z为:

4 市场均衡分析

设家庭总消费Ct, 则有:

由于为平均消费倾向, 由 (25) 和 (26) 可得:

设生产最终产品投入的资本为总资本的σ倍, 创新投入的资本为总资本的ρ倍, 则有:KY=σKt, Z=ρKt, 则有:μ+σ+ρ=1。因而根据KY=σKt、KY=μKt和 (28) 可得:

根据 (14) 和 (27) 可得:

根据 (4) 、 (5) 和 (30) 可得中间产品生产函数:

根据 (16) 、 (24) 和 (29) 可得投资函数:

根据 (29) 、 (31) 和 (32) 可得均衡条件下的最终产品生产函数Yt:

因而, 正相关, 与负相关。在一定范围内与N、A正相关, 与成负相关。也就是说, 经济增长与平均储蓄倾向、人力资本、科研投入所占总资本比例、垂直创新对最终产品生产的外部性正相关, 与生产中间产品所占总资本比例、生产最终产品所占总资本比例、水平创新的期望利润值与垂直创新期望利润值比例、中间产品之间的替代程度和预期水平创新成功率负相关。在一定范围内, 经济增长与水平创新、垂直创新正相关, 与预期垂直创新成功率负相关。

当满足时, 经济增长随水平创新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而且ε越小 (由于) , 水平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越大。

由于和φ可正可负, 因而Yt与A可成正相关或负相关。当满足>0时, Yt与A成正相关, 即经济增长随垂直创新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同时, 由于因而, 越大, 垂直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越大。

可见, 不是任何形式的水平创新和垂直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都为正, 有些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可能为负。由此可推论:如果社会以追求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 对经济增长贡献度越大的技术创新越容易得到应用, 相反对经济增长贡献度越小甚至为负的技术创新则越不易得到应用, 这有可能导致易于提高居民福利的技术创新 (如环保技术、可持续发展技术、低价替代技术等) 得不到应用, 使国民经济陷入唯增长陷阱。

简言之, 经济增长取决于垂直创新和水平创新的变化, 取决于各部门所用资本比例变化, 取决于平均储蓄 (消费) 倾向变化, 取决于垂直创新对最终产品生产的外部性和中间产品之间的替代程度的变化, 取决于预期水平创新和预期垂直创新成功率的变化、以及水平创新的期望利润值与垂直创新期望利润值比例变化。

这恰好可以解释经济系统的主导技术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增长变化。当主导技术处于导入期时, 垂直创新水平提高较慢, 预期垂直创新成功率也较低, 因而, 这一时期垂直创新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小。相反, 这一时期水平创新水平提高较快, 这对经济增长起推动作用, 但由于预期水平创新成功率较高, 这对即期经济增长起负作用, 所以, 只有水平创新水平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大于预期水平创新成功率对经济增长贡献度时, 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经济增长才可能扭转经济下滑态势;主导技术处于成长期时, 水平创新水平提高最快, 预期水平创新成功率最高, 垂直创新水平呈逐步提高的态势, 预期垂直创新成功率逐步提高, 因此, 该时期的经济增长速度逐步加快;主导技术处于成熟期时, 水平创新水平提高速度呈下降态势以及预期水平创新成功率较低, 而此时的垂直创新水平提高最快, 预期垂直创新成功率处于最高水平, 因此这一时期的经济呈快速增长态势, 直至达到最高。当主导技术处于衰退期时, 水平创新和垂直创新水平的提高处于最低期, 相应的预期技术创新的成功率也较小, 因而这一时期的增长速度较慢, 如果这一时期没有新的主导技术导入的话, 经济系统将处于长期较慢增长状态。

根据 (32) 和 (33) 可得投资函数:

5 实证分析

由于数据样本的局限, 一方面本文主要检验gY和gK与gH、gN、gA、g— (1-β) 的关系, 其它相关因素用常数表示;另一方面选取1990—2008年的国民收入增长指数为的样本数据, 相应年份的资本形成总额增长指数为gY的样本数据, 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增长指数为gK的样本数据, 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数量增长指数为gH的样本数据、全社会技术市场成交金额增长指数为gA的样本数据、全社会平均储蓄倾向增长指数为g— (1-β) 的样本数据。

注:1.国民收入增长指数、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增长指数由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查得;2.资本形成总额增长指数、技术市场成交金额增长指数和全社会平均投资倾向增长指数由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所得;3.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数量增长指数由相关年份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所得;4.表中数据均为可比价, 单位为%。

运用SPSS软件对上表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可得结果如下:

由于回归分析的相关系数R 2、F和Sig值表现较好, 这些说明上述计量模型拟合性较好。

从 (35) 可知, 中国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垂直创新、水平创新和平均储蓄倾向的增长成正相关关系, 且与平均储蓄倾向增长相关性最大, 其次是人力资本增长, 再次是垂直创新增长, 最后是水平创新增长。这说明, 中国经济增长主要还是投资推动型, 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还较小。

从 (36) 可知, 中国投资增长与人力资本增长、垂直创新和水平创新增长、平均投资倾向增长是正相关, 且与平均投资倾向增长相关性最大, 其次是垂直创新增长, 再次是水平创新增长, 最后是人力资本增长。显然, 技术创新增长尚未成为投资增长的首要决定因素。同时, 垂直创新和水平创新增长、平均储蓄倾向增长对投资增长的作用远大于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但人力资本增长对投资增长的作用远小于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6 主要结论

理论上, 经济增长和资本增长随水平创新、平均储蓄倾向、生产中间产品所占投资比例和水平创新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 随垂直创新对中间产品生产和最终产品外部性的提高而提高, 随水平创新的期望利润值与垂直创新期望利润值比例、水平创新投入对水平创新成功率的贡献度, 随实际利率和垂直创新生产力的提高而下降;在一定范围内, 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长与垂直创新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技术内生 篇8

目前, 我国已经成为FDI第二大流入国, 拥有高额外汇储备, 并且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人民币升值预期都会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实证研究我国的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不仅对更合理地引进和利用FDI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且还直接关系到到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实施。我国学者从1994年以来对FDI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研究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运用各种理论模型 (例如Feder模型) 将产出的增长率作为因变量, FDI的存在程度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第二类采用各种理论模型推导出技术进步率作为因变量 (例如全要素生产率) , FDI的存在程度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但是学者们对FDI的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本文通过分析发现上述两种方法在建立理论模型时均未考虑到FDI变量的内生性。由于FDI技术溢出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经济现象, 宏观经济变量总产出、国内资本存量、外商投资资本存量、劳动投入量和经济结构变动等相关经济因素相互作用, 存在错综复杂的多项因果关系。在实证研究中, 采用单方程回归估计FDI技术溢出效应有可能忽视FDI变量是一个内生变量, 而在回归方程中, 变量的内生性会影响到模型的准确程度。我国学者对FDI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结论的不一致可能部分地来自于这个缺陷。由于目前技术进步率指标的计算方法在学术界没有得到统一, 为了防止计算方法上的不一致造成结论不一致, 本文只针对第一类方法进行实证分析, 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 证明FDI变量确实具有内生性。下文结构如下: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 第三部分为理论模型的建立, 第四部分为数据说明及实证分析, 第五部分为结论。

二、文献综述

Blomstrom和Kokko将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定义为, 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实施FDI引起东道国技术或生产力的进步, 而跨国公司无法获得其中的全部收益的一种外部效应。目前学术界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在理论分析上已经获得共识, 但实证研究的分析结果却还未取得一致。王扬运用索洛余值法测量FDI的技术贡献率分析得出1993-2003年期间FDI对辽宁省平均的技术贡献率为23.31%[2];何洁利用Feder模型分析认为FDI在我国各省市的工业部门中都存在明显的正向外溢效应, 而且在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 这种外溢效应的作用越大[3];赵奇伟研究了京津冀地区的FDI技术溢出效应得出:1980-1994年FDI与区域产出增长率显著正相关, 区域内边际上外资变化量存在正的技术溢出效应;1995年后, FDI与区域产出增长率相关系数开始变为负数[4];陈柳通过对1987-2003年中国27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综合分析了本土创新能力和FDI技术外溢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得出结论:FDI本身的外溢对经济的增长作用并不显著, FDI也并不是引起本土创新能力增强的原因[5]。郑秀君在整理和收集了1994-2005年我国学者关于FDI技术溢出实证研究的大部分文章后, 分析研究得出, 虽然我国大部分学者估计出来的表示FDI技术溢出效应的模型变量的系数为正, 但大多数并没有通过统计检验, 少数通过统计检验的模型在数据的选取上还存在问题[6]。

目前, 大部分的研究文献都是建立单方程回归模型, 将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作为因变量, FDI变量作为自变量纳入模型, 通过对FDI变量的系数进行t检验来判断技术溢出效应是否存在。在变量的选取方面, 国内较为流行的做法是用产出增长率来度量FDI的技术溢出效应, 用FDI占产出的规模来作为FDI变量。本文对此存在两方面的疑问:

首先, 现有的模型没有区分FDI本身的贡献度和FDI的技术溢出效应。绝大多数模型求证的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不但包括了FDI的技术溢出效应, 而且还包括FDI本身的贡献度。例如FDI可能引起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之间产量增长率的梯度差, 而这种梯度差显然会影响到总体的产出增长率, 但不能就此判断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必然发生。因为FDI引起的外资企业高的产出增长率仅仅是FDI本身的贡献度, 受益者只是外资企业本身。由于FDI本身的贡献度存在, 模型中的产出增长率与FDI变量之间总是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模型没有精确地区分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和FDI本身的贡献度, 得到的结论往往夸大了FDI的技术溢出效应。

其次, 对FDI影响因素的研究证明:某一地区、某一行业最初的产出增长率会影响到FDI的区位选择和行业选择。Djankov, Hoekman研究发现外资企业的行业选择具有某些特定的规律, 比如会自主或不自主地选择生产力更发达、技术水平更先进或利润更高的行业。另外, 在对FDI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研究时, Kokko发现外资企业的介入会提高内资企业的技术水平, 但是内资企业技术的提高同样也会迫使外资企业提高技术水平, 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7]。这些研究成果都证明了FDI的技术溢出与东道国本身的经济增长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在进行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时, 模型的建立必须考虑到这种关联性。

上述两个方面都有可能导致FDI的技术溢出效应过程中FDI变量内生性的存在。因此, 目前大部分的研究文献中建立的单方程回归模型可能包含双向因果关系, 具有联立性误差。而对具有联立性误差的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方程是不合适的, 因为最小二乘法将模型中的变量视为外生变量。

实际上, 我国已经有部分学者开始重视FDI变量内生性的问题。周礼在实证研究FDI技术溢出效应时为了解决内生性的问题, 建立了联立方程模型。陈羽为了克服产出方程中的内生性和行业间异方差性采用了差分方程和针对动态面板数据的系统GMM估计法。但是目前还没有研究文献对FDI变量的内生性进行实证分析, 本文将利用我国实际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 验证在进行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中FDI变量的内生性。

三、理论模型的建立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在实证分析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模型中寻求并验证FDI变量的内生性。本文将在格兰杰因果检验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以下理论模型:

At代表度量各年外商直接投资额的变量, 即FDI变量;Bt代表度量各年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变量;ut是白噪音。在格兰杰因果检验中, 如果对式 (1) 中滞后B所估计的系数作为一个群体是统计上异于零的 (即, 那么可以判断存在从A到B

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目前国内外大部分研究文献都是以某一行业、某一地区的产量增长率作为度量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变量, 以外商直接投资额占总产量的比值作为FDI变量来实证研究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本文在充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选取了我国GDP增长率作为度量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变量 (即△GDP=B) , 而在FDI变量的选取上, 本文选取了外商直接投资额的自然对数值 (即ln FDI=A) 。其原因有以下两点: (1) 本文在对有关外商直接投资额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整性分析时, 发现不管是以各年外商直接投资额占总产量的比值作为时间序列, 还是以各年实际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作为时间序列等都存在时间序列的非平整性问题, 并且在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多阶差分处理后, 平整性依然不甚显著。但是对外商直接投资额的自然对数值进行一阶差分处理后构成的时间序列数据具有显著的平整性, 满足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要求; (2) 在A=ln FDI, B=△GDP的前提下, 系数被称为A对B的半弹性。因此系数α在经济学上具备了良好的解释意义:α度量了在给定FDI技术溢出效应量的情况下GDP增长率的变化所带来的FDI变量的相对改变量, 即本文所求证的FDI变量在实证研究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模型中所具有的内生性。

因此, 本文建立理论模型如下:

四、数据说明及实证分析

1983年以前我国外商直接投资额数量较少, 数据缺乏, 本文选取了从1983-2005年的数据。另外, FDI的流入通常会给东道国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 长期中会出现GDP增长率计算偏高的趋势。本文为了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 以1978年=100的可比价格对我国的GDP增长率重新进行了计算。数据见表1。

注:以上数据均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GDP增长率依据1978=100的可比价格进行计算。

格兰杰因果检验要求被检验的时间序列数据具有平整性。下面本文将运用单位根检验方法中的ADF检验对时间序列数据ln FDI、△GDP进行平整性检验。

从图1和图2出发, 本文对△GDP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包含常数项的序列形式 (△∆ΥYt=c+β1Υt-1+ut) 进行ADF检验,

而对ln FDI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同时包含常数项、时间趋势项的序列形式 (△∆ΥYt=c+β1Υt-1+β2t+ut) 进行ADF检验。

检验结果表明△GDP时间序列数据虽然在水平情况下显示出平整性, 但由于引入滞后项过多, 样本数据太少, 降低了ADF检验结果的置信度;ln FDI时间序列数据在水平情况下则显示出了显著的非平整性。因此, 本文对两个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一阶差分处理, 然后对两个时间序列的一阶差分形式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两个时间序列的一阶差分形式同时显示出显著的平整性。

下面运用式 (2) 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 检验时用两个时间序列的一阶差分形式数据去代替水平形式数据。检验结果见表2:

检验结果表明, △GDP对ln FDI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该因果关系在滞后1期的情况下最为显著, 在滞后3期时, 因果关系不太显著, 在滞后4期、5期的情况下显著性水平虽然有所提高, 但考虑到样本数据过少, 引入变量过多, 对其可靠性存在质疑。

五、结论

本文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对在实证分析FDI技术溢出效应的模型中可能存在的FDI变量的内生性进行了研究, 发现:我国的GDP增长率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额的增长率有所影响, 并且这种影响具有滞后性, 在滞后一年的情况下, 影响最为显著。因此, 本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实证研究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时, FDI变量的内生性确实存在。本文在计量分析时, 虽然采用的是我国的GDP增长率作为度量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变量, 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姑且不论及该变量选取方法在我国学术界的流行性) , 但是并不影响得到上述的一般性的结论。因为FDI的技术溢出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与东道国的各种经济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过程。由于过程的动态化以及各种经济要素的相互作用, 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便面临着许多不确定的问题 (FDI变量的内生性仅仅是其中之一) 。如何在以后的研究中, 解决这些问题, 建立一个尽可能与客观情况相符合的科学的计量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模型将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

摘要:FDI常常被认为是资本、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等的组合, 它不仅能够给东道国带来充裕的资本还具有技术扩散作用, 能够提高东道国长期的经济增长率。世界银行1993年指出“FDI带来了相当大的利益:技术转移、管理诀窍、出口经验。许多发展中国家要想更加缩小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更新管理技巧、发展出口, 就必须更有效地吸收FDI”[1]。

关键词:FDI,经济,内生性,模型,溢出效应

参考文献

[1]陈羽.中国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机制的重新检验[J].世界经济文汇, 2006 (03) :28-33.

[2]王杨.FDI对经济技术贡献率的实证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6 (03) :66-69

[3]何洁.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外溢效应的进一步精确量化[J].世界经济, 2000 (12) :29-36.

[4]赵奇伟, 张诚.区域经济增长与FDI技术溢出:以京津冀都市圈为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6 (03) :111-120.

[5]陈柳, 刘志彪.本土创新能力、FDI技术外溢与经济增长[J].南开经济研究, 2006 (03) :90-101.

[6]郑秀君.我国外商直接投资 (FDI) 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述评:1994~2005[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6 (09) :58-67.

技术内生 篇9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一直备受国外学者广泛关注, 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其中与本文主题相关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市场机制能够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些文献认为, 区域经济发展客观上是非均衡的, 但在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作用下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将缩小, 最终会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且不需要政府干预与调控 (Solow, 1956;Swan, 1956;Perroux, 1955, 1961;Samuelson, 1999) ;另一些文献认为, 区域经济发展除了“扩散效应”, 还存在“回波效应”, 二者孰强孰弱决定区域经济最终是协调发展还是非均衡发展 (Myrdal, 1957;Kaldor, 1973) 。二是认为市场机制反而会加剧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程度。一些文献认为, 内生技术和制度的差异性是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市场机制的作用反而会加剧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程度 (Hirschman, 1958;Fujita, 1988;Krugman, 1991;Romer, 1986;Lucas, 1988;Acemoglu, 2000;Wolfgang, 2004;Blanchard, 2008) 。这种观点反映了当前各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现实。

而国内有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主要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 虽起步较晚, 但研究成果相当丰硕, 与本文主题相关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一些文献关注地理和历史因素、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及其利用效率、收入分配状况、政府政策等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林毅夫、刘培林, 2003;刘夏明, 2004;万广华、张茵2008;杜鹰, 2011;韩兆洲、安康、桂文林, 2012;覃成林, 2013) ;而另一些文献特别关注技术和制度差异性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王小鲁、樊纲, 2004;彭国华, 2005;王泽填、卢二坡, 2007;刘志彪, 2013) 。二是研究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一些文献基于市场一体化的视角认为通过打破市场分割实现市场一体化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徐现祥、李郇, 2005;陆铭、陈钊2008;范恒山, 2011) ;另一些文献基于政府政策的视角认为通过政府政策倾斜和宏观调控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彭月兰、陈永奇2004;石磊、高帆, 2006;任保平, 马晓强, 2007;田伟、贾敬全, 2011;皮建才, 2011;韩兆洲、安康、桂文林, 2012) 。此外, 基于集聚效应和拥挤效应的视角认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实行差别化政策而不是一体化政策 (安虎森、蒋涛, 2006) 。

综上, 国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较为成熟, 但大都是针对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 省内各区域间的协调发展研究甚少, 其研究思路与方法仅能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国内关于“问题区域”间的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多为定性分析, 缺乏系统的理论分析和规范的实证研究。事实上, 由于东部开放政策支持和近年来的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倾斜, 使得东西部经济发展迅速, 而中部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而安徽省位于中部地区, 近年来GDP的增长率明显高于其他中部省份, 但是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巨大。沿长江的马鞍山、芜湖、铜陵、合肥等地区无论经济发展高速, 还是经济实力, 与其他地区特别是皖北地区的发展差距拉大了, 从长期来看这不利于安徽整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 本文以安徽省为例, 研究影响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根源, 进而提出必须强调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双重作用, 才能实现安徽省各地区经济一体化和协调发展, 这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安徽省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一)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不能很好地阐释现实经济增长的差异

以索洛模型为基础的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结论:不同国家 (地区) 的经济增长最终具有趋同性。然而, 事实上国家间在人均收入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最贫穷国家的人均收入比最富裕国家人均收入的5%还要少, 经济增长率在国家间有显著差异, 出现增长奇迹和增长灾, 整体来说, 发展中国家 (地区) 同发达国家 (地区) 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

(二) 内生增长理论能较好地解释现实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

内生增长理论 (又称新经济增长理论) 假设技术内生而非外生, 技术进步导致产出增加, 产出增加有更大的能力增加科研投入, 科研投入的增加进一步促进了技术提高, 技术提高进一步提高了产出, 可见技术进步内生于经济运行实践的。制度同样内生于于经济运行实践的而非外生给定不变的, 社会基础结构对于国家间收入差异至关重要, 所谓社会基本结构是指鼓励投资和生产的制度和政策优于鼓励消费和分利的制度和政策。

总之, 内生的技术和制度冲击很好解释了发展中国家 (地区) 同发达国家 (地区) 之间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的事实。

(三) 技术和制度冲击是安徽省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根源

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 区域经济波动主要是由意料之外的原因造成的, 对经济总产量不稳定的新古典解释主要集中到实际冲击而非货币冲击。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真实的经济周期理论认为, 宏观经济经常常遭受到许多实际因素的影响, 例如石油危机或者农业歉收。而作为区域经济波动源的是技术和制度冲击。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 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方式有:改变人们的偏好、改变技术水平 (生产率) , 或者改变可利用的资源等等。技术和制度影响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途径:技术和制度变动通过对利率、信贷、资源的价格水平、投资、消费、区域内资本流入和流出等经济变量的影响, 最终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总之, 技术和制度的变化是收入和投资变动的根源, 进而是区域经济非均衡性发展的根源。

综上, 除了众所周知的地理和历史因素、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及其利用效率、收入分配状况、政府政策等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外, 内生的技术和制度的差异性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异性的深层次原因。当前, 安徽省各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 已成为制约全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 实现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实现安徽省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协调发展的对策

从总体来看, 当前安徽省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在于人均GDP、人均消费水平、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结构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必须强调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双重作用, 使技术和制度更好地促进安徽省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协调发展。

(一)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我们认为, 区域经济发展客观上是非均衡的, 但在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作用下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将缩小, 最终能够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当前, 安徽省各地区间虽然在人均GDP、人均消费水平、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结构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 但只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使技术和制度创新的“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得以发挥作用, 最终安徽省各地区经济可以实现一体化和协调发展。

(二) 实行动态调节政策, 促进安徽省整体经济协调发展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 要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 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这意味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实现安徽省区域间的经济协调发展除了要正确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即处理好技术和制度与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外, 政府的动态宏观调控与协调也至关重要, 不仅关乎安徽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协调发展能否实现, 更关系到未来中国经济的健康运行和持续发展。因此, 科学评估技术和制度的冲击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探寻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协调发展的调节政策, 对于顺利实现安徽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协调发展及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协调发展是市场经济始终面临的主要政策难题, 而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期会增加解决这一问题的难度。以新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为基本分析框架, 从技术和制度内生的差异性角度分析安徽省各市 (地区) 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原因, 并分析了技术和制度的冲击对安徽省各市 (地区) 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 探寻实现安徽省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协调发展的动态调节政策。

上一篇:高职数学学习下一篇:网络协议漏洞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