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性

2024-07-17

内生性(共12篇)

内生性 篇1

摘要:创业群落和企业簇群的形成与递进过程, 便是创业竞争中市场遴选的过程, 更是农业产业集群孕育、产生与成长的过程。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依赖于创业群落、企业簇群的形成和发展, 同时, 也受地理环境、文化环境、市场需求、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产业集群,创业群落,企业簇群,演化机理

一、农业产业集群的内生性形成机制

农业产业集群是指在接近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一定区域范围内, 同处或相关于某一特定农业产业领域的大量企业和关联支撑机构, 由于具有共性或互补性而与农产品生产基地相对集中在一起形成的一个有机群体。简单地讲, 农业产业集群就是农业生产基地和农业关联产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集群现象。

国外有关农业产业集群研究的文献很多。马歇尔将劳动力市场共享、专业化附属行业的创造和技术外溢称为集聚理论的三个关键因素;韦伯从微观区位选择的视角, 阐述了在地理上靠近与否对集聚形成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波特指出了特定的历史背景、良好的相关产业状况、一两个创新性的企业对产业集群的诱导作用;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观点认为, 地理位置和历史优势是集聚的起始条件, 规模报酬递增和正反馈效应则导致了集聚的自我强化, 使得优势地区保持领先。

国内研究者中, 仇保兴从专业化分工角度分析了集群的形成机制;符正平在分析集群产生的供给条件、需求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基础上借助网络外部化概念来解释集群的形成过程;金祥荣、朱希伟从产业特定性要素在特定地理空间大规模集聚的角度解释了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与演化;尤晨等从农业产业形成机制的角度, 提出了“消费需求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决定因素、市场竞争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动力、农业资源禀赋差异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本条件、路径依赖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制度因素”的观点;李渝萍认为, 农业产业集群由于农业产品容易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地域环境影响, 又有易腐烂、需求刚性、脆弱性、依赖性、难以移植、不易扩散等特点, 其发展演化是一个复杂系统。农业产业集群作为农业生产发展演进过程中的一种现象, 是特定的农业先天禀赋、农业产业“根植性”和“衍生性”、外部规模经济溢出效应等因素有机结合自生成演化形成的, 是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宋玉兰等认为, 合作需求是农业集群形成的内在机制。总之, 学者们已从规模经济、技术扩散、交易成本、消费多样化、比较优势等多方面解释了农业产业集群的产生。[1]

物理学可以利用“种库”概念将多种物种共存机制统一到一种理论框架之内, 我们也可以使用“种库”概念来展开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分析。农业产业集群意义上的“种库”是指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能够潜在共存的一组产业集群, 组成一种理想化的产业群落。当产业栖息地条件变化时, 潜在的种库会被另一种库代替。作为开放的耗散结构体系, 农业产业集群的自组织演化无疑经过了一个复杂的选择过程。产业集群间相互的生态协同作用, 也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必不可少的因素。从整个产业集群外部对产业集群的属性、数量等加以影响的因素来考察, 可以归结到进化的尺度中去, 如自然地理环境、文化因素、需求因素、竞争因素等, 这些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业产业集群的产生、衰亡, 以及产业集群“种库”的变化。

笔者认为, 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 即是关键组织或个人在不同环境背景下对各种作用因素的可能反应, 衍生新企业或吸引、带动相关企业和机构聚集的过程。所以, 关键组织或个人的市场观念、创新素养、资源意识、组织和运作内外部资源的能力、市场行为等方面决定的基本营销素养是农业产业集群自构形成必不可少的因素。

二、内生性农业产业集群的胚胎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绵延数千年的历史条件决定了中国农民的观念、意识、知识和技能不足。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 原始创业者, 即真正意义上的“内生”创业者诞生的时机和影响力大小就成为该区域农业产业集群能否形成的关键。没有原始创业者的出现就不能孕育出农业产业集群。这些“内生”创业者起码具备或部分具备下列基本素养:他们具有胆识、胆略;他们对市场具有敏感的嗅觉, 能够捕捉稍纵即失的机会;他们具有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能力, 善于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 对身边资源环境的优劣势能作出准确的判断;他们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 善于捕捉机遇, 吃苦耐劳, 具有执著的毅力;他们是行动主义者;他们通常还具有较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些创业者的主体意识、主体地位、主体观念, 构成其在风险浪尖上拼搏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会鼓舞他们迎战风险, 在市场大潮中劈风斩浪。在一些人出局的同时, 少数创业者在历练和锻打中成长起来并构成农业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一种特殊的资源。[2]事实上, 我国大多数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往往是与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者部落联系在一起的。某些地区可能并不具备优越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 能够促使集群雏形初成的最主要原因即为创业者部落。在一定意义上, 农业产业集群是以创业者部落个人的关系网络为基础的地区性产业群体。个体创业者的行为不仅影响到自有资源的筹措能力、对市场机会的创造和把握能力, 也影响到其它创业者的决策, 以及创业者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三、内生性农业产业集群的实现路径

原始创业者要从最初的单个个体演变成一个小群落, 当同类达到最初的关键多数时, 企业簇群的雏形亦随即形成。从一个小群落演变成企业簇群, 是一个需要经过市场遴选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企业簇群的形成与演进沿着两条路径交叉进行。

第一条路径是外部的集聚, 即通过外部的企业不断地向同一地区的集聚。通过外部集聚形成企业群落, 是从产业布局角度出发的合乎理性的选择。通过产品品种与市场的相互吸引, 一些具有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的企业便会向同一地区集聚, 并通过自动累积或连锁反应产生自强化作用, 从而产生外部经济和“集聚体规模经济”。

第二条路径是内部繁衍, 即随着群落内部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演进, 产业链不断延长, 分化出新的企业和衍生出新的产业, 从而在群落内部不断繁衍形成一个巨大的企业簇群。企业簇群的最初形成, 发端于一两个企业的产生。这一两个企业在适宜的环境下, 便会开始进行繁衍。[3]

在企业簇群的形成过程中, 外部集聚和内部繁衍两股力量往往是同时作用的。企业簇群的集聚优势一方面吸引外部投资者源源涌入, 另一方面不断内生出新的企业和行业, 在内外两种力量同时作用下, 生成了许多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的企业群, 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动态循环积累机制, 促进了企业群落的形成与演进, 形成了富有竞争活力的有机群体。

四、影响内生性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外部因素

1.地理环境因素

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观点认为, 企业的生产行为总是趋向于集中在同一个地方。地理位置和历史优势是集聚的起始条件。

分析早期农业产业集群的演化, 从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过程看, 农业产业集结成群大多是为了获得利用纯农业资源比较优势而以农业基本生产要素为主建立起来的有机产业群落。农业是一个对自然资源依赖很强的产业, 农作物由于生长的特性, 包括地域、地质、气候、土壤、水文等内在的先天禀赋, 对农产品的产量、品质、成本、类型等影响很大, 直接影响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 成为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原生基因”, 使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特色农业, 再加上农产品储运的特殊性, 进而影响到相关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布局。

2.文化环境因素

按西方学者的理论分析, 人们之间的关系网络具有地理接近的空间特征, 这种特征使产业扩散也呈现地理接近性, 生产者可将信息传播、价值流动和生产活动等很多方面联系在一起形成关联“互动”效应。

不同区位的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构成独特的区域“文化基因”, 这种文化基因因为血缘、地缘、人缘关系而变得密切和明显, 这种基因与当地的文化、习俗等不可移植性要素融为一体, 从而在空间上不断强化成为笼罩在这一区域的“一团雾气”, 形成特定区域的特定产业氛围, 并最终催生了专业化产业区的兴起与演化。农业产业集群中的产品通常都是本地历史上有特色的农产品。[4]农业产业集群产生发展都依赖种植条件、种植历史, 有着长期的生产实践经验, 形成农业生产集群的基础条件。

3.政治环境因素

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群, 与政治环境因素 (主要是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分不开。政府的引导与调控作用主要表现在:有利于该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和激励制度;市场和技术信息的提供;产业园区、特色园区的合理规划;指导和引导产业发展的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良好区域形象的树立, 区域投资环境的改善等。

4.消费需求因素

市场需求是现代生产和再生产的根本动力。只有以市场消费需求为导向来组织生产才能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结构更加复杂。一方面, 使农业产业链的增值环节越来越多, 一种农产品从研发、培植、生产到营销、运输所形成的价值链已很难由一家企业来完成;另一方面, 使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相互关联性更强。这样, 以生产农产品为对象的企业要想获得企业的内部规模经济, 从而满足市场的需求, 就必须使市场交易转移到企业内部交易, 以避免重复谈判的成本以及非合作行为的出现。而要实现这一目的, 就必须将大量与农业某一特定产业相联系的企业和关联支撑机构集群到一定的区域内, 形成一个产业间分工协作的系统。这种集群以区域内农业企业为源头, 以一家或数家主导企业为核心, 在外部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纵向关联的产业群体。

5.市场竞争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产品的日益丰富, 农产品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转变, 这就意味着农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为了在竞争中获取生存的机会和更加有利的地位, 企业不得不选择分工与合作模式。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 为这种分工与合作模式提供了保障。[5]农业产业集群体内的各个行为主体的合作, 能够在农产品的研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人力培训以及金融等方面, 形成集体行动的互动机制, 促进信息的流通更为顺畅, 加快观念、知识和技术的扩散, 减少交易过程中的障碍, 从而提高集群和个体的市场竞争力。

农业产业集群原发具有“自发性”特点, 并且像大自然生物群落的形成一样, 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 是“适者生存”的市场选择结果。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首先依赖于创业群落、企业簇群的形成和发展;创业群落、企业簇群的形成和发展, 是原发性创业单体不断成长和众多创业者群体的加入并在市场竞争的遴选下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 对大多数地区, 特别是欠发达地区而言, 要推动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 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造就大批原发性创业主体涌现。任何用主观的、急功近利的、“拉郎配”式的人为方式造就农业产业集群的做法都是不现实的, 更是不科学的。

参考文献

〔1〕李渝萍.基于生物群落视角的中小企业衍生发展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 2006, (02) .

〔2〕朱永华.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与创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3〕朱玉林, 康文星.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需求与供给[J].求索, 2006, (07) .

〔4〕贺华丽.专业市场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江苏商论, 2006, (04) .

〔5〕高云虹.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研究——基于关键性企业的视角[J].经济问题探讨, 2007, (01) .

内生性 篇2

一、引言

时至今日,我们提出建设现代农业的发展战略,构建以适度规模经营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农业经营体制。这一切都为我国今后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在粮食实现11连增,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逐步增加的新形势下,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然而,相较于其他改革,我国农业科技体制的改革则是刚刚破题。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滞后是许多因素所决定的,换言之,农业科技体制是一个内生变量。在众多的外生变量中,农产品区别于其他普通商品的特殊性、国家的农业发展目标、其他领域改革的不断推进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可以说,我国的农业科技体制就是在众多的外生变量影响下形成的。

二、农产品特征与政府目标

(一)农产品特征

粮食问题始终是安邦定国的大事。确保在基本农产品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做好农业生产中的其他工作始终是我国农业经济政策的主基调,确保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也是确保社会正义。其次,在市场取向的经济发展中,人类基本生理特征使得基本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小,“增产不增收”、“谷贱伤农”、“价高伤民”现象是农业经济政策制定者不断权衡进行利益调整的直接诱因。最后,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长,受自然界因素的影响大,不可控因素较多。从而造成生产风险大,导致产品供给的波动性较大,供需平衡性控制的难度大,农产品市场的波动性较强。

(二)政府目标

尽管我国从198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市场取向的全面改革,但是,对于农业生产来讲,农产品的数量始终是国家追求的第一目标。虽然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国家对农业生产的目标有所调整,但数量目标始终没有放弃,从最初的“保证基本农产品的供给”到后来的“一优双高”(高产、优质、高效)一直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而这个数量目标无疑成为对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三、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现实逻辑

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滞后,农业科研投资数量始终处于较低水平,这是由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粮食产量获得极大丰收,农产品数量基本满足社会需求这一根本因素所决定的。20世纪80年代末农村改革后,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因素对农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获得极大增加,这产生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农产品的数量基本满足人民的需求,进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因素减少了国家通过农业科技来增加农业产出的刚性需求。在国家急于大规模发展经济的情形下,农业科技改革排序只能靠后。从1984年开始,随着城市改革的启动,城市工业得到发展。与此同时,乡镇工业也异军突起,在城市工业并不能有力吸引农业劳动力的情况下,农业生产者通过“离土不离乡”的形式来获得农业生产之外的收入以此来抵消由于比较收益差别所产生的收益差距,农产品数量仍然能够得到保证,进行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没有激励。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农业的比较收益低下的问题得以显现,兼业化、“离土又离乡”乃至“撂荒”成为农业生产的常态,粮食生产数量出现下降。防止粮食下滑面成为国家决策的主要考虑,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进入决策者的视野。下面详细分析其逻辑过程。第一个时期是1978年-1986年。此时期,处于对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由短缺性基本满足到丰产与丰收并存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制度因素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农产品数量获得极大增加,表现为粮食产量没有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与此同时,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城市改革起步较晚,这样一个自然的逻辑是,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少,农业劳动者没有激励也没有渠道获得额外的非农业收益,进而也就减少了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进而即使在农业科技没有大的改善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获得产量的较大增加,进而满足对粮食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科技体制没有进行改革的内生动力。第二段时期,从1987年到,丰产但并不能丰收。在这一时期,粮食生产持续得到增加,其原因在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制度因素的持续作用,以及农业生产中的“干中学”因素,这一时期,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给农业生产者带来了非农劳动的机会,但这时的就业体现为“离土不离乡”,这意味着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仍然能够得到保障。同时,由于城市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乡之间的发展水平仍然处在可接受水平,农业富余人员的额外非农收入也填补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在这样的情况下,农业产量水平仍然能够维持供需平衡。与此同时,由于粮食特殊产品的特征,国家粮食流通政策的实行致使政府所承担的财政负担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内生动力仍然缺乏。第三阶段,到。此时期我国粮食生产出现徘徊并出现产量下行的迹象。同时,出现农业收入的相对下降和城乡收入差距的逐步扩大。典型的特征是,非农产业中,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民营化,乡镇企业的规模性扩张遭遇买方市场的形成,吸纳农业低效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城市工业吸纳农村低效劳动力的能力逐步增加,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因素作用逐渐减弱。这时期,农业产量尽管开始出现下滑,但由于整体经济发展的成效,粮食及农产品价格仍然维持在可以接受的水平,农业科技体制适应市场化趋向改革的.要求,拉开改革的序幕。然而,在此时期,由于私人农业投资的体制和条件没有出现,基于认识上的差距,却减少了对农业科技的公共投资。第四阶段,从至今,在这一时期,为了扭转粮食产量了下降的趋势,同时,也由于国家经济发展实力的增强,国家对农业采取了一系列的制度性政策代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激励作用,国家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四项主要补贴措施也开始实施,从补贴的方式上,由间接补贴改为直接补贴。同时,农业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的刚性需求更加突出,前期国家粮食产量下降所产生的风险意识增加,国际市场对国内农业生产的影响开始出现。相伴随的是,产业收入差距加大,农业生产者的收入目标和数量目标差异增加,城乡收入差距逐步开始加大,由农业生产造成的经济和社会风险进一步加大。这一切意味着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农业生产者的增收进入决策者的目标视野,但数量目标仍然制约着收入目标。在市场经济已经发挥重要作用的情况下,基于效率和公平目标的考虑,最终使国家致力于建立农业科技高效分类的改革架构,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科学应用基础研究、农业科学实验研究和农业开发研究以及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研究的功能和边界开始破题。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定位农业科研投资的范围,如何实行农业科研投资的方式方法,如何激励私人农业科研的发展,如何解决农业投资与私人投资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多元化农业科技投资体系下的农业食品安全问题。因此,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未来的农业科技投资改革

(一)市场化改革孕育了农业科技投资私人进入的条件

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表明,收益最大化是经济的运行规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为市场经济运行提供了规则,产权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其他各种保证收益实现的规则的建立,为那些能够获得收益的农业科技活动带来了刺激,私人领域出现了投资农业科技投资活动的机会。这一过程伴随着的是资本体式农业技术在市场中出现的迹象。

(二)农业生产的市场竞争性质决定了改革的必然性

宏盟的战略:内生性扩张等 篇3

杜孟:我认为,不要等到2010年,中国就会变成亚洲第一大的广告市场,很可能要更早。

现在中国的广告市场是美国的16.5%左右,日本是17%,二者几乎并驾齐驱了。但是,这两个广告市场有个很大的差别,日本的广告市场现在已经基本停滞了,增长率约等于零;而中国,毫无疑问是发展最快的广告市场。去年中国广告市场的增长率是24%。由此可以预测,很快中国广告市场的规模就要超过日本。而且日本和中国还有个完全不同的情况,日本在广告行业有两个大集团,就占有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60%的市场由它们俩独占,别的公司只占很小很小的份额。而中国不一样,中国的广告市场没有像日本那么成熟,有几千个广告公司在这个市场上竞争。所以大家都有机会。

宏盟在此时发力的一个有利条件就是,现在恰逢很多中国企业开始建立其国际品牌。那么,中国企业在建立国际品牌时,他们最需要什么?首先是创意和对国际市场的了解,也就是需要最好的头脑。在这方面,我敢保证宏盟绝对是一流的。我们在美国、欧洲、南美、非洲和中东的成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有全球的网络和丰富的经验,因此可以满足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需求。而且不仅是帮助中国企业,宏盟还可以在中国的城市改善其国际形象的过程中,助一臂之力。虽然宏盟集团只有20年的历史,但我们的一些重要公司有100年的历史,以往成功的经验是我们很重要的软实力。

所以,现在对宏盟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

《成功营销》:宏盟在中国市场的下一步计划是什么?大型的跨国广告集团在扩张时,喜欢做大量的并购,宏盟是否也是如此?如果并购,其主要的方向是哪一类的公司?

杜孟:宏盟非常重视中国市场。两年以前,宏盟集团的CEO庄任(John Wren)先生邀请我出任集团的高级副总裁兼亚太区总裁,协助已经赴亚洲工作、常驻东京的副董事长麦柏坚(Michael Birkin)先生,拓展我们集团在亚洲的步伐。如今已经有了很多的变化。我来的时候,整个集团在中国有几百个职员,现在已经有几千个,由此你就可以感觉得到我们的变化。

我们的目标是:保证我们的每一个公司,比如说DDB、BBDO(天联)、TBWA(李岱艾)等,在中国和亚洲拥有跟我们在全世界一样的地位,我们大部分公司在全球的排名都在前五名以内。在美国,宏盟整个集团都处于领袖位置,在欧洲也一样。但是,目前我们不一定在亚洲的每个市场都是达到这样的地位。所以,我们的主要目标就是做到这一点。

我们同竞争对手有很大的差别,我们不是特别重视并购,我们不考虑企业规模的大小,虽然我们已经是全球最大的集团。但是,如果你分析一下我们的数字,就会发现最重要的是我们集团的有机增长,即我们自己内部的增长,比行业平均水平要高得多。这就说明我们的公司管理做得好。虽然我们也做一些并购,但是我们的重心不在于此。不像有的公司,几乎每个月都有个新的并购,有的是很大的并购。这不是我们考虑问题的方式。

我们考虑的是:第一,怎么样选最优秀的人;第二,怎么样让他们觉得很舒服地留下来;第三,怎么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保证我们在中国和在美国、德国以及世界各地都提供一流的服务。我们的目标和策略就是从这个出发点开始的,并不是扩大公司的规模,而是吸引最好的人。

去年,我们跟中信国安共同建立一个广告公司,我们跟清华大学传播学院合作,和中欧商学院合作等等。那些合作其实就是与人的合作,都促进我们的策略。舍此,我们就很难做这个事情。我们要考虑得更长远。

同世界其他市场一样,我们在中国的策略也是从人出发、从长计议。相信这个策略也会取得和全世界一样的成功。

宏盟的优势

《成功营销》:曾经有你们的竞争对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宏盟来晚了,我们已经抢占了更有利的位置。”对此你怎么看?

杜孟:我认为,早、晚不是问题,关键看你是否有核心优势。作为一个传播集团,我们最重要的优势就是创造力。宏盟多年来获得的很多项广告创意的嘎纳奖、艾菲奖等等,是获奖最多的集团。

创造力的源头是人。宏盟集团始终如一奉行People First(人为先),Product Second (产品第二),Profit Third(利润第三)的原則。因为,你如果找到合适的人,他肯定会提供一流的服务,肯定会提供最好的产品,然后很自然你就会赚钱。赚钱不是最困难的,如果要短期赚钱,你可以在人力资源上压缩费用,但是我们考虑的是长期策略。

宏盟的第二个优势是:宏盟集团内部有彼此合作的传统。集团最早是由三个广告公司出于自愿,合并建立为一个集团。从此,自愿合作成为了我们集团的基因。虽然我们的公司都在竞争,比如说BBDO同DDB、TBWA在竞争,福莱公关同凯旋公关、Porter Novelli竞争,但是他们一般都是配合得比较好。合作的气氛和文化是我们的第二个优势。

宏盟的第三个优势在于鼓励自主、崇尚创新的企业文化,我们不控制旗下的公司,不搞强加于人式的管理。我们给各个公司的总裁们很大的空间。因此,宏盟是个受员工喜欢的企业。例如,我们的副董事长Michael Birkin在卖了公司Interbrand之后,继续留在集团里工作已经超过10年了。

现在,有很多中国的企业家愿意跟我们合作,是因为我们了解中国的文化与众不同。你知道,中国的企业家都非常独立,如果他们加入一个集团,然后其老板从早到晚耳提面命,以为比他们还知道应该怎么样管理中国的公司,那么中国的企业家肯定做几个月就烦得受不了。

《成功营销》:这种情况在传播集团中普遍吗?

杜孟:据我所知,没有多少集团是这样的情况。这就说明,宏盟是个有亲和力、凝聚力的集团。以我自己为例,我大概是最难找的那种企业家。并不是因为我多么聪明或者怎么样,而是因为我不太愿意有人来管我。因此,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宏盟集团做得特别特别特别好,因为宏盟的文化就是这样的。我可以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没有人来教训你应该怎么做。在我们这个行业里,我们这样的人最需要有思想的空间,不仅是创意,而且在经营上也最怕遇到思想的牢笼。因为广告和营销领域的挑战太大了,每天都在和最优秀的人竞争,如果老板再来掣肘,事情就没法干了。

《成功营销》:一般来说,企业的规模和管理的灵活程度是呈反比的。你觉得宏盟自主式的管理和全球第一的企业规模之间,有矛盾吗?

杜孟:没有矛盾。相反,自主的、崇尚个性的管理,给宏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形成了我们的第三个优势,就是宏盟全球第一的行业地位。宏盟的总收入是全球第一的,宏盟旗下的公司,绝大部分是全球前十甚至前三的。宏盟的这些平台和网络是全球性的,到处都受人尊敬。

集团内部的协同服务

《成功营销》:宏盟旗下的其他公司,是如何协同服务于同一个客户的?

杜孟:作为集团层面的高管,我们在协同服务客户的时候会起很大的作用,大的客户我们一般会参与。比如说最近的几个大客户开发工作,我都有参与。但是,我们一般的做法并不是由控股公司来领导,实质上是由一个公司牵头,比如说是福莱,或者是DDB。你知道,以前老的模式就是广告公司牵头,但我们现在不一样。在争取客户时,有时会由一些客服公司牵头,这就要根据客户的需要。然后我们一起建立一个能满足客户需求的团队。一般的做法是:不同业务的公司之间谁愿意跟谁合作,谁跟这个客户有比较密切的工作关系,就会很自然地组合在一起,组成团队,包括广告、公关,有的时候需要品牌管理,也有的时候需要数码,有的时候需要直销,等等。

我们这种模式一般是比较成功的。因为,如果你要真正提供一流的服务给客户,合作的公司之间就要互相喜欢。你如果要跟某人一起工作,你必须首先要喜欢跟某人工作。这个因素听起来好像是很简单,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服务同一个客户这个团队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而且要互相觉得彼此在他的领域是最好的。他们彼此欣赏,我就不用去担心了。这种优势的互补和叠加,实际上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一加一等于四。

马励进(国安DDB董事总经理):关于内部协同,我举一个案例:飞利浦是我们最大的客户之一,几个月以前,他们在内地和香港同时推出了一款新的剃须刀。我们内部就开始策划如何帮飞利浦安排一个全方案的服务。最后确定由TRIBAL,就是我们的互动网络数码公司,由他们来领导,组建团队完成这个项目。该团队为飞利浦设计了一个游戏,建立了一个游戏网站,然后我们广告公司方面也为飞利浦这款剃须刀提供了平面广告创意。

《成功营销》:广告是由国安DDB来做的吗?

马励进:是由我们的DDB香港跟国安DDB合作,所以合作的跨度非常大,与以往的模式也很不同。

而且,参与这个项目的不仅是网络数码公司和广告公司,还有我们的媒介购买公司浩腾媒体以及我们的公关公司。特别有意思的是,这个项目是在中国内地和香港一起做的,最终客户的反映相当好。

《成功营销》:像这种合作,从宏盟集团方面来说起什么作用呢?集团会指导你吗?还是完全不管?

马励进:不用管。因为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这就是宏盟集团对我们最大的帮助。宏盟集团下面有很多不同的姐妹公司,每个姐妹公司在各自的领域都很专业,自己有很大的网络,很多都属于全球的网络,所以,我们每一次都是根据不同的客户以及他们的需求,从宏盟集团里面找到很好的合作伙伴,这样已经非常非常好了。

杜孟:我想补充一点,在营销涉及的主要领域,宏盟集团里面都会有相应的公司,比如说RAPP COLLINS就是世界直销领域的领导公司,我们鼓励这些世界一流的公司一起来合作,发挥整合营销的作用。

新媒体

《成功营销》:在新媒体时代,宏盟这样的传统广告集团如何应对?

杜孟:这恰恰是我们的又一个优势,就是宏盟的高瞻远瞩。比如说在数码方面,我们是最早购买那些网络广告公司的,大概10年以前,就开始买,尽管宏盟不是个喜欢天天并购的集团。现在,宏盟集团有很多很有影响的网络广告公司,比如说DDB下面就有一个叫“TRIBAL”的公司,这几年发展得非常快。该公司以其创意而闻名,在行业中屡获大奖。较早的还一个公司,叫作“Organic”,它设计了雅虎的网站。如今作为BBDO网络的一部分,它已经成为了宏盟集团的一个领先的数码品牌。Proximity亦属于BBDO旗下,而Agency.com和Tequila 是TBWA网络的一部分。我们刚刚发布了关于媒体购买集团OMG的声明,确认了我们的数码媒体购买的架构,创建了母伞实体来运营OMD和PHD的数码业务单元,并且将我们的数码专家们汇聚于一个营业超过20亿美元的单元。

总之,网络广告公司的业务对宏盟的整体业务,意义重大。

展望未来

《成功营销》:有人预言,未来是互联网企业的天下,包括在广告和营销行业也是如此。那些年轻的网络企业家都是些狂人,根本不会尊重老迈的传媒集团。而他们的飙升的股价就是资本市场代表公众给予他们的肯定。请问您怎么看?

杜孟:宏盟应该是最早在美国买下一些数码公司的传媒集团,所以宏盟不是个跟不上潮流的老朽。相反,我们早在十余年前就对此趋势有所预测。因为我们在全球有数以千计的大客户,我们一定不能给他们提供上个世纪的服务,而是要给他们提供这个世纪和下个世纪的服务,所以我们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做很多研究和投资。在我们全球超过66,000名的雇员中,大多数都是年轻时尚、来自创意数码领域的人士。宏盟多年以来在杰出创意上所赢得的持续成功和长久的声望,这些员工的贡献功不可没。

宏盟旗下的每一个大的公司,都有自己的数码部门或者公司,包括我们的公关公司,在数码方面也做得越来越多,因为现在你做任何公关都不得不考虑网上的影响,所以我们的策略就是跟著世界一起变化。比如说,宏盟在纽约的一个PR公司-Fleishman Hillard,有专门的一个聚焦于年轻消费者营销的数码部门,领导者是一个小伙子,这个人聪明得不得了。我每一次去纽约,都会跟他开一个会,他给我很多网站方面的资料。他们跟踪研究并预测新趋势,而且这些工作我们的每一个公司都在做。我觉得这很自然,就是为了保证提供给我们的客户最好的服务。

《成功营销》:传统的广告已经过时了吗?

杜孟:我们也有专门的公司是做移动电话广告的,与互联网有关的广告形式我们都有涉猎,但是,不能说电视广告等传统的方式在目前已经过时了。有的人确实说了这些话,但我认为他们说得太早了。实际上我们很长时间以前就开始用各种新媒体、在各种新的平台为企业建立品牌。

我觉得,很多人把话说得太肯定了。我在中国住了25年了。我记得有一次,我们法国的总统问我,:你认为中国20年以后会怎么样?我回答说:如果您跟我一样在中国住了25年,您也就不是中国问题专家了。而专家都是那些刚来了一个礼拜的人。因此,我不会随意发表预言。但是,有一点我可以预言:当世界变得数码化,那些被部分人士声称要消亡的传统媒体,将得到进化。正如20世纪的时候,关键技术的突破(如电视的出现)曾经预报过其他类型媒体的消逝。但是你看,现在报纸杂志都很赚钱。现在很多人又说,报纸杂志就要完蛋了,电视也越来越不重要。我觉得,世界不是这样的,任何一个行业,它都会适应新的情况,然后它会找到自己不同的一个地位。所以,我觉得,对于传统媒体的命运不能说得那么肯定。但有一件事情是肯定的,就是我们在一个很大的技术变化过程中,我们所有人都必须跟上时代的变化。同样,像宏盟一样的公司将继续把握和预测趋势、继续蓬勃发展。你只要翻阅一下我们最近公布的财季报告,就会对此笃信不疑。

杜孟谈自己

《成功营销》:按照您所说,底下的人都在独立地工作,那么您的工作呢?您是作为集团的形象大使吗?

杜孟:我希望自己仅仅是集团的一个形象大使,那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工作和生活了。我可以在夏威夷打高尔夫球,可以去滑雪等等。可惜不是这样。实际上,我37岁就退休过,然后就觉得不工作、无所事事的感觉让我简直要死了。

不,我并不是集团里高高在上的闲人。我在这里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我们每一个公司、每一个总裁去发展他(她)的策略,来保证他(她)的公司可以达到最好的位置,然后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我第二个主要工作,就是跟我们的大客户打交道,去了解他们的需求,看看我们可以怎么样协助他们。这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如果你有5000个客户,1500个公司,那么这个工作量就很大了。所以我没有时间到夏威夷打高尔夫球。

但是,我非常喜欢这个工作,我觉得它很有意思,而且我自己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我在这个行业做了30年,作为高级顾问,我甚至帮助过几个国家和跨国的一流企业。再复杂的问题我都帮助处理过,我原来以为这个行业里该知道的基本上差不多我都知道了。但是我加入宏盟后才发现,原来有很多事情我根本不知道。但当我被客户问及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时,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某个宏盟旗下的公司是这方面的专家,而我在这过程中也学到了更多详细的东西。

最后,希望你们多关注国安DDB这个公司。我跟你说,管理这样的公司很不容易,因为其中有两种文化的碰撞,也许有时候它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你如果关注它一年两年或者三年,就会发现这个公司是一个非常特别并且非常成功的公司。

宏盟简介

宏盟集团(OmnicomGroup)是世界最大的广告和市场营销企业,它是一家战略控股公司。在运营上,宏盟集团包括四大部分:一、3家全球性广告公司,即DDB、BBDO以及TBWA所组成的网络;二、由全球175家营销服务公司组成的网络;三、众多美国一流的本土广告公司组成的网络;四、由两家世界著名的媒体策划和购买服务商,即OMD和PHD组成的传媒集团。

宏盟集团2006年总收入为114亿美元,其中广告服务收入为49億美元,占集团总收入的42.8%;营销服务收入为65亿美元,占集团总收入的57.2%。宏盟2006年净收入为8.64亿美元;全球员工总数超过66,000人;子公司超过1500家;开展业务的国家超过100个;客户数超过5000家。

宏盟集团旗下的广告公司长期以来被公认为全球最富创意的公司。

2007年初,宏盟旗下的TBWA Worldwide 和 Goody, Silverstein & Partners 分别获得了《Adweek》年度广告公司排行榜的“最佳全球性广告公司”和“最佳美国广告公司”的桂冠。同时,TBWA和Goody双双荣登《Advertising Age》发布的关于出版代理公司的A类名单的榜首。在Advertising Age首次举办的执行官评选中,庄任先生(John Wren)基于其在“大型的广告控股公司应该如何发挥功能”方面的出色表现而被授予荣誉。《Advertising Age》为Tribal DDB Worldwide 颁发了年度数码活动的奖项。

2006年,BBDO Worldwide被《Advertising Age》评为“2005美国最佳广告公司”,被《Adweek》评为“年度全球最佳广告公司”,被《Campaign》评为“年度最佳广告网络”;BBDO、DDB和TBWA被《Creativity》杂志评选为前三名,也获得纽约广告节的前三名。

2005年,Tribal DDB Worldwide被《Adweek》评为“2005最佳互动媒体代理商”;OMD Worldwide被《Adweek》评为“2005全球最佳媒体公司”,被《Advertising Age》评为“年度美国最佳代理商”,被《Campaign》评为“年度全球最佳媒体网络”,被《Gunn Report for Media》“全球获奖最多媒体代理机构”,被 RECMA评为美国第一也是世界第一的媒体代理商。

2004年,DDB连续第两年荣获《Adweek》“年度全球最佳公司网络”称号,并被《Gunn Report》评为“2004全球获奖最多公司网络”以及“2004全球最具回报价值的公司网络”;TBWA Worldwide被《Advertising Age》评为“2004全球最佳公司网络”,被《Adweek》评为“2004美国最佳公司网络”。

2003年,DDB被《Advertising Age》和《Adweek》一致评为“年度全球最佳公司网络”。

2001年,BBDO分别被《Advertising Age》、《Advertising Age Global》和《Adweek》评为“全球最佳广告公司”;BBDO在2000、2002和2003年被《Gunn Report》评为“全球最具回报的公司网络”。

2006年,BBDO、DDB、TBWA和OMD再次在嘎纳赢得数量最多的国际广告大奖,延续了以往10年宏盟旗下公司在嘎纳广告节上的荣耀。

中国货币供应量内生性研究 篇4

关键词:货币政策,货币供给,内生性,外生性

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通常是围绕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四个目标来制定的。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中国央行选择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促成上述目标的实现。中国人民银行每年会公布其货币供应增长预期值作为其控制货币供应量的目标。

央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首先必须确定货币供应量具有外生性,从而能被中央银行完全控制,否则的话央行的货币市场操作将不能使货币供应量趋向于其目标水平。传统上一直认为中国的货币供应量是外生的,是能够被央行完全控制的,但实际上中国货币供给的性质究竟如何,还值得深入探究。

一、外生货币供给理论

货币主义、凯恩斯主义等学派认为货币供给是由央行决定的外生变量,它决定于一国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而并非是经济自身的运行。

凯恩斯则认为货币供给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它的变化是受经济运行的影响的。政府通过中央银行牢牢把握货币供给的控制权,根据政府的决策综合考虑经济形势的需要来人为地调控货币供应量。

通过对美国货币史的研究,弗里德曼以为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两个:高能货币和货币乘数,这就是著名的货币供给决定模型。他强调货币乘数取决于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以及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如果货币乘数保持不变,高能货币的任何变动都将导致货币存量的同向同比变动。他认为,货币当局、商业银行和公众的行为是决定货币供给的三个变量。高能货币直接由中央银行决定,它的变动对银行持有的准备金数量和公众所持有的通货数量有决定性作用。因此货币当局能够通过改变基础货币改变货币供给总量。

二、内生货币供给理论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指货币供应量由经济主体的需要内生决定,而不是由中央银行来控制。货币供给的变动,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变量而不受货币当局主观意愿的影响。

上世纪50年代,格利和肖等人提出,由于金融产品日益复杂,金融机构日益完善,货币和信用的创造与供给已并非仅仅是中央银行的行为,也非中央银行能完全控制的。商业银行和其它的金融机构也都能创造货币和信用,这些使货币供给更加具有内生性。

在同一思路的基础上,托宾看到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之间,货币和其它资产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而只有程度上的差别,这就是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理论。他认为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都具有创造货币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最终受经济体系自身的约束。

上世纪70年代,一反传统凯恩斯主义的货币外生观,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则以为战后伸缩性经济政策的失败正是由于把货币看成了外生实体并试图对货币供应加以控制的无效性而导致的。他们强调银行贷款对货币供给具有因果作用。在其内生货币供给理论中传统的存款创造贷款的观点被逆转过来,成为银行贷款创造存款。

三、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虽然中国央行从1993年起每年都会对外公布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目标增长率,企图控制货币供给总量,但实际观察发现,中央银行对货币总量的控制情况并不理想,在某些年份甚至可以说是相去甚远。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M2实际值与目标值出现偏差,可能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央银行能控制货币供应量,不过出于某些原因,中央银行没能控制好货币供给;二是中央银行根本就无法控制货币供应量。由于偏差并非偶发,加之大幅度偏差时有发生,因此很难将这种偏差仅仅归咎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制定失误;而应认识到当前中国的货币供给具有极大的内生性,中央银行无力使其完全处于自己的掌控之下。

从货币乘数的内生性角度来看,我国现阶段主要是超额准备金率影响着货币乘数,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持流动性,但为了持有这部分准本金银行需要支付“流动性成本”。因此,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多少主要取决于贷款利率的高低。经济高涨期,投资需求的增加,导致对货币需求量增加,进而造成贷款利率增加,而贷款利率的增加必将提高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这样银行就会减少超额准备金,降低超额准备金率,进而导致货币乘数提高。而经济衰退期则正好与之相反。因此看出货币乘数具有顺经济周期波动的内生性特征,与经济波动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在当前中国货币供应量外生性越来越弱的情况下,继续坚持以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达到货币政策目标的行为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为了提升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中国应该放弃货币总量这个中间目标,而转向逐步建立起以利率为中间目标的货币调控模式。

参考文献

[1]于泽.我国M2顺周期性的原因分析——货币供给内生性的视角[J].管理世界, 2008年, 12期.

女大学生性心态 篇5

显示爱情的忠诚

有的女生在恋爱过程中,对男友很满意,视对方为梦中的白马王于,对方却对她若即若离。姑娘生怕飞走了金凤凰,于是主动献出贞操,试图以最宝贵的圣地换取最忠诚的爱。

“我怕失去了他。”某高校的一位女生说道,“我很爱他,我几乎是一见他就被他迷住了,但他总是犹豫不决。而且,他太理智,想得最多的不是我,而是以后的分配以及家庭是否干涉等等。可我一刻也离不开他。”这个女生根自信,“他是个老派男生,只要我们发生了性关系,他就会负起责任,再不会离开我了,因为如果那样他就会受到良心上的遣责而永远背上沉重的十字架。”

其实,这位女生并没有领梧到爱的真谛。爱是相互吸引的,她即使用祭献式的真诚拴住了他的肉体,却不可能唤醒他心灵深处酣睡的爱。换一种角度讲,她最多只懂得爱的给予,却并没有弄明白爱的真意,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追求情欲的快乐

现在,随着性科学的发展。性需要已被人们认为是正当的欢愉与渴求,奥古斯特·倍倍尔在他的《妇女和社会主义》中指出:“在人的所有自然需要中,继饮食的需要之后,最强烈的要算是性的需要了。”科马列克至是妙语惊人:“性交实际上就是输送一些爱情的细胞。”

在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社会更是爆发了一场性解放和性自由运动,在许许多多的年轻人的深受其害,成了性的奴隶。

由于受西方性解放思潮的影响,许多男女大学生也深受毒害、一味地追求感官的刺激,视神圣的性如儿戏,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一位女大学生在日记中如此写道:“我愿意,我要以此表达我的爱。只有他才能引起我感官的兴奋。在这种兴奋的欲流冲击下,我不能自持。我渴望同他结合,融为一体,在爱的催化下肉体的结合使我的幸福体验达到颠峰„„我已经离不开他,渴望得到他的雨露润泽,惟有这样我才真正体会到生命的茁壮和温馨„„没有性爱,我会变得疯狂。”

短短的几页日记,一种唯性主义者的心态便赤裸裸地暴露在人们面前。

为了个人的私欲

性欲既可以使一个人高尚起来,也可以使一个人走向堕落的深渊。

为了达到个人的私欲,有人不择手段、不顾廉耻献出自己的 贞操。为了追求物质享受,满足吃喝玩乐等感官的需要,获得穿戴等时髦用品,有的女子也甘愿与别人发生性关系,用低级的卑鄙手段去赚来脸上肮脏的胭脂,一位来自贫穷老区的乡村姑娘在铁窗里洒下了悔恨的眼泪:“入校后不久,作为女大学生的自豪感已荡然无存。我的智商并不比城市女孩差,我缺少的只是物质,在装饰品上我感到差涩。我没有优越的家庭做后盾,在物欲横流的冲击

下,我内心失去了平衡,我只能以自己仅有的青春肌肤来抗争,以此来换取城市姑娘所拥有的时髦和优越感。”

而一位来自城市的家庭条件非常优越的女孩在悔过书中却如是说:“进入大学以后,家里人再也无法约束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地大把花钱,可以尽情地吃喝玩乐。尽管家里给的钱并不少,却经不住如此的挥霍。刚开始,对于我频繁的经济赤字,家里尚能及时救急,再后来父母终于忍无可忍,对我实行限额供应,多一分都不给。然而平时花钱大手大脚惯了的我如何忍受得了这一招。于是在社会上‘姐们儿’的开导下,我开始开发自己的‘自然’资源,主动到歌舞厅做起了‘三陪’,从此陷进罪恶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更有一些女大学生为了获得保送研究生或留校任教的名额,不惜以自己的肉体作为交换条件,频频向自己的恩师奉献自己。

避免孤独

现代人的性格组成,为每位心理研究者所关注,而孤独则是让大家一直头痛的问题。观察表明,知识层次越高的人越易产生孤独的感觉。告别父母、背井离乡的女大学生,初来乍到,人地生疏,孤独之感油然而生,为了诽遣寂寞无聊的光阴,她们总是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试图他乡觅知音。

有一位从小城镇去大连求学的女大学生小丽,刚入校时就体验到了没有什么朋友的孤独,于是便加入了摄影协会。是摄影活动把她引入了人生的圣地,她的孤独很快被热情所融化。会长是一位擅长摄影、善于交际的大四男生,在频繁的活动中,他渐与小丽混熟。一个学期末,摄影协会全体会员在餐馆会餐,嬉闹了半天,会长喝多了,小丽担心他会在半途出岔子,索性把他送回宿舍。小丽扶他回公寓躺下后准备离去,会长突然握住了小丽的手,一把将她拖了过去,强行占有了她。从此,会长常乘大家去看电影或自习之机,去小丽的宿舍对其提出肉体的要求,小丽如果拒绝就有被逐出摄协的可能。软弱的小丽害怕冷眼,更害怕与孤独为伍,只得半推半就,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不忍拂了男友的意

随着恋爱的逐渐深入,双方的感情进一步加深,恋人间的身体接触也会由少到多,从起初的互相拉拉手,逐渐发展到拥抱、接吻及肉体的抚摸,再进一步,有的男性就会提出过分的要求——进行性的尝试,而女方可能怕拂了对方的意而有损于两人的恋爱关系,于是只好半推半就成全了自己的男友。

某大学的学生小燕和小海,二人刚人校不久就谈上了恋爱,经过两年的风风雨雨,二人的感情已经相当深厚,小海已不满足于平时的拥抱亲吻,开始对小燕提出性的要求,起初小燕每次都是委婉地拒绝,可是搁不住男友的死磨烂缠,因为男友放言说,不按自己的要求去做,将和她分手,小燕终究不忍心拂了男友的意,深恐毁了二人的恋情、最后只好以身相许„„

逃避社会的压力

自然赋予姑娘以美丽,而庸俗的社会压力却使她们迷失了本性,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

一位即将大学毕业的女大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是家里的老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平时家人对我都十分溺爱。考上大学的时候,父母鼓励我要多交朋友,他们灌输给我的是年轻时可以挑人家,再过几年就换成人家挑我了。他们告诉我,现在大龄姑娘太多了,不要只顾学习,有了男朋友,也就有了依靠。一些长辈也对我说、找对象重要,这是一辈子的大事,要把握住时机。女孩子青春太短暂,再丑的女孩子只要年轻,有青春气息,就不愁没有人要;再漂亮的女孩,过了结婚年龄就讨人嫌了。我被周围的‘高论’潜移默化了。就这样,为结婚而找对象成了我大学四年必修的学分,无形中在我的心里产生了很重的压力。”

“我是个文静而柔顺的姑娘,同学们都说我会成为标准的贤妻良母。追求我的男生虽然很多,可我最后选择了他,因为他风度翩翩,待人热情。我们的感情增进得很快,我俩的足迹踏遏了校园的每个角落。一个天气闷热的晚上,他邀我出去兜风。在一个僻静的郊外公园、他对我提出了性要求、我没有一点戒备之心,因为社会连同我的父母早已把我驯服。当我找到一个很爱的人,我便认定他是我未来的依靠,后来我还怀上了他的孩子。殊料他原来是一个衣冠禽兽,在占有了我的身体并玩腻之后,最后一脚把我踹开„„”

作为个性成熟的标志

在青春期到来后,女性和男性一样,要求与具有丰富的性知识和性经验的伙伴交往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有的姑娘觉得自己貌美绝伦,身心发育成熟,富于性感,该是展露风流的时候了,急于得到成熟异性的认同。

内生性是学校品牌建设的必由之路 篇6

学校品牌建设是学校发展提升的重要阶段性工作,是学校从一般走向优秀的过程。学校品牌建设一般为三种途径:一是依靠学校自身力量进行品牌建设,形成品牌学校,这种途径可以称为内生性途径;二是主要借助外力给以指导和支持,在专家和专业机构的指导帮助下,形成学校品牌,这种途径可以称为外生性途径;三是借鉴外力与发挥内部力量相结合的办法建设学校品牌,这种途径可以称为内外结合途径。实践证明,仅仅依靠外力形成的学校品牌缺少持续动力,要形成持续发展、整体发展、实效发展的学校品牌,必须依靠内生性的学校品牌发展之路。翠微小学形成的“翠·微教育”品牌充分体现了这一过程。

内生性源于挖掘学校内在优势资源并使其得到标志性发展,成为学校品牌的符号

学校教育品牌的形成应基于学校自身优势资源。只有在自身优势基础上生长的教育品牌才有基础和生命力。教育品牌的内生性机制是指要充分挖掘学校自身优势,并使其得到提炼、提升和发展,逐步使其优势成为教育品牌的符号和标志。如有的学校挖掘其育人目标的优势,逐步形成其教育品牌标志符号,像“我能行”教育;有的学校发挥其教育教学过程的特色优势,逐步使其教育教学过程特色成为教育品牌的标志,如“快乐教育”。翠微小学是在充分挖掘其校名优势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翠·微教育”的品牌,使学校校名深刻内涵成为其教育品牌的标志符号。学校巧妙地将“翠微”一词的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教育目标有机结合,形成了“明德至翠,笃行于微”的办学理念和教育品牌目标。“翠”有翡翠之意,是“美玉”之极品。“明德”语出《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翠”追求的是高远的教育理想,清澈的教育境界。“明德至翠”寓意学校办学目标是“师生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努力进行人格提升,使之达到完美的境界”。 “明德至翠”代表至真、至善、至美的道德和理想境界。“微”追求的是细致的教育风格,精进的现实改善。“笃行”源自《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及“学以致用”“积少成多”和“防微杜渐”的中国哲学思想,反映了注重实践和体验,倡导创新的精神。“笃行于微”寓意学校教育关注基础和细节,践行所学,勇于实践和探究,注重体验,勤于动手,长于创造,“知行合一”的办学行为和育人目标。 “笃行于微”是“翠·微教育”实践的方法论和价值追求。“翠·微教育”品牌通过对普通的学校名字的内涵优势的挖掘,形成了“明德至翠,笃行于微”办学理念和教育目标,使校名成为学校教育品牌的鲜明符号标志。这是学校教育品牌内生性发展的典型案例。

内生性发展需要建立师生民主参与的学校品牌建设机制

学校教育品牌内生性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民主参与。学校品牌的建设与发展不能只是学校校长和管理者的工作,更不能只依靠外部专家或专业机构的力量,而应是学校全体教师,甚至是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过程。这样形成的学校教育品牌才有群众认知基础,才有生命力和持续发展力。翠微小学“翠·微教育”品牌的形成就经历了这样的民主过程。首先,学校品牌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学校组织干部和教师共同挖掘学校历史,学习研究现代教育理念,在经历了两年多的历史梳理、精确提炼和系统构建后,于2010年初确立了“明德至翠,笃行于微”的核心价值理念。在此基础上,学校进一步加强学校品牌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的宣传与研讨,逐步使其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师生认同的教育思想和品牌内涵。如学校每年举办明德笃行《身边的故事》征文活动,使教师日常生活的典型记录逐步提升为学校品牌的行为规范,使“博爱、责任、公平、精进”逐步成为翠微教育品牌的教师发展目标和行为准则。在此基础上,学校每年评选“翠微十大杰出教师”,用教师榜样诠释翠微教育品牌。此外,学校每年通过自我申报、自我宣讲、师生投票的程序评选学生“翠微之星”,逐步使翠微的学生“明德”目标—— “爱心、责任、尊重、诚信、勇敢、勤奋”融入培养目标之中,形成翠微教育的学生品德标志。

在学校教育品牌逐步明晰后,内生性的民主参与机制还会对品牌内涵的持续发展产生作用。翠微小学在确定了翠微教育品牌后,又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提出“翠”彰显的是“绿的生态”“玉的品质”的品牌内涵。绿色生态意味着每一位师生员工、每一个团队都能够彰显自己的价值,都能够自由交往、自由呼吸;每一个生态元素(人、物、环境)都自由、奔放,并与其他元素自然融合,圆润通透,充满生机和活力,达到质量、境界和品位上的“玉的品质”。学校还进一步提出“微”彰显的是“微的细腻”“润的内涵”,细微中蕴藏一种关爱,温和中蕴藏一种力量,点滴之中透露着深刻与周到,温润之中透露着生长和希望,是一种“微风潜入夜”的无声润化。“翠·微教育”在民主参与中又有了新的发展,使社会要求的科学的“理”与自我价值实现的真挚的“情”融合,实现人本、精细的高位发展。翠微小学通过不断的挖掘教育品牌内涵逐步完善了对教育品牌本质和品质的教育追求。这也进一步体现了学校品牌内生性为学校发展带来的持续动力。

内生性保障学校教育品牌有效落实与持续发展

内生性是学校品牌得以实践落实的重要基础,也是学校品牌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因为学校品牌的内生性是建立在师生共同参与和挖掘自身优势资源的基础上,所以学校的品牌实践得到师生的认同和拥护,并践行在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之中。由于学校品牌的内生性是师生共同追求的教育目标,所以才会得到师生的持续认同与不断发展。翠微小学提出“明德至翠,笃行于微”的“翠·微教育”品牌核心理念后,得到师生和家长的支持,并很快在学校的办学行为中得到有效体现。在学校管理上,“明德至翠,笃行于微”的管理文化体现在教师参与管理的自觉性,逐步形成了“公转、自转”共转的管理特色。学校教育品牌的文化价值在管理中得到了有效体现。学校提出在整体工作目标下,各部门、各校区、各年级、各班级在具体工作中可以从实际出发,精要简明,有自己的想法,讲效果,有自己的创新,有展示,充分体现管理者的“人本、责任、精细”,将学校发展与教师个人发展有机结合,促进所有人主动、愉快的发展,强调让每个人感受到高度责任心带来的高品质工作的价值感。在学校课程建设上,逐步形成了翠微品牌课程体系。学校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需求,开设了校本课程必修和选修课,建立了六大系列的菜单式课程,开发网上平台进行选课和评价,激发学生自发、主动、探索、投入、坚持、放弃、选择等特性;通过 “花开在我心的种植”“走进社会实践”“‘大家’走进翠微会客厅”“在悦读中发现”等翠微经典、持续的“明德笃行”特色课程,点亮学生自我成长的道路。在课堂教学上,融入翠微教育品牌的核心理念,将更多的教学自主权还给教师,编制了“明德与笃行”课堂观察评价表。观察表中横向包含“明德”和“笃行”两个板块,纵向每一个板块又包含六个要素:氛围适度、目标适度、内容适度、活动适度、练习适度、评价适度,每一个适度下有3个操作细则。教师的“博爱、责任、精进、公平”的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

从翠微小学“翠·微教育”品牌的内涵挖掘、理念完善、品牌实施等方面,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学校品牌的内生性发展对学校教育品牌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没有内生性,学校品牌将成为空洞的口号。内生性是学校品牌的教育价值实现和认同的基础,是学校品牌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学校品牌发展的必由之路。

企业集群内生性风险的成因与防治 篇7

然而, 在这些企业集群发展的同时, 一些曾经辉煌一时的企业集群, 尤其是哪些结构比较单一的企业集群却陷入衰退, 失去原来的竞争优势, 致使该区域的经济发展陷入困境。通过研究后发现, 企业集群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 那些推动企业集群发展的因素, 也会同时给企业集群带来风险, 成为导致企业集群衰退的主要原因。

一、企业集群内生性风险的形成原因

1. 企业集群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导致集群纵向价值链上各个企业资产专用性的提高, 降低了集群内企业和整个企业集群对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

专业化分工使得处于企业集群内部纵向价值链上企业合作关系更紧密, 相互依赖性更强。而且由于每个企业都是在具有相对生产优势的领域从事生产, 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效率。但是, 由于处于价值链上的不同企业专门从事生产领域的不同, 生产过程中就需要投入大量不同的专用性资产。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持续深化, 资产的专用性将会不断提高, 这就意味着企业难以从价值链中推出, 企业资产越来越难以移作他用或者是即使能移作他用也只能实现很小的价值。因此, 专业化分工将会导致纵向价值链上企业专用性资产投资风险增大, 企业也会因为专用性资产的增加而对外界缺乏灵活的应变能力。此外, 专业化分工使得企业集群内纵向价值链上企业间的依赖程度增强, 一旦某一个企业出现问题, 价值链上的其他企业也将会出现“一损俱损”的连锁反应。最终将会导致整个企业集群迅速出现衰退。

2. 企业集群内部过度竞争导致的“柠檬市场”, 增强了企业集群的衰退风险

在企业集群内部, 聚集了大量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当集群内部出现过度竞争的时候, 许多企业的利润将会降低甚至出现亏损。但是, 对这些企业来说, 由于固定资产的专用性程度较高, 如果停止生产, 企业将遭受巨大的损失, 企业将不得不继续从事生产。其中的一部分企业为了能继续生存下去, 就会在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并利用企业集群的整体品牌和声誉而产生“搭便车”的行为。由于消费者对集群内不同企业的生产情况不了解, 往往习惯于根据集群的整体品牌和声誉做出购买决策。集群的整体声誉和品牌优势使集群内所有企业享受到正的经济外部性。对于那些偷工减料生产低质量产品的企业, 其行为给整个集群带来的机会成本远大于机会收益。而该企业自身承担的机会成本远却远小于它带给整个集群的机会收益。在获得巨大收益而只需承担较小风险的激励下, 集群内部的各个企业就会提供低质量的产品来冒充高质量的产品。长久下去, 在集群内部只有那些偷工减料生产低质量产品的企业才能存活。低质量产品将高质量产品逐出市场, 形成企业集群的“柠檬市场”。一旦形成“柠檬市场”, 企业集群内部企业将会出现全行业的衰退。例如浙江省永康市保温杯生产企业集群内部过度市场竞争导致的“柠檬市场”风险最终造成了该集群的迅速衰亡。

3. 协同及知识的溢出效性滋生了企业集群内部企业的创新惰性, 严重削弱了集群的创新能力, 阻碍了集群的进一步演化

在企业集群中, 各企业相互协作, 共享集群内部的公共资源。企业因此获得了外部经济性。但是, 由于企业集群内部知识的溢出性, 使得大量的企业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即可以享受到创新知识溢出的好处。对这类企业而言, 与其自己投入之间进行研发和创新, 还不如“搭便车”, 利用企业集群的知识溢出效应不花代价坐享他人创新成果。而对于哪些进行创新的企业, 在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进行创新后获得的成果却被其他企业无代价获取和复制, 并没有因为创新获得垄断利益, 将会打击其创新的经济性。最终, 协同以及知识的溢出效应在促使企业集群获得外部经济性的同时, 也滋生了集群内部企业的创新惰性。致使集群内部企业的技术水平长期锁定在既定的水平上, 集群的创新能力被削弱, 集群的升级和演化过程将会遭受阻碍。

4. 企业集群内企业与辅助性机构的相互关联在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的同时, 也导致了企业集群的自我封闭, 从而使整个企业集群不能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能量交换, 企业集群对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减弱

在企业集群内部, 企业与辅助性机构构建的网络化结构强化了彼此间紧密的关联性。在长期的合作与交流过程中, 企业与辅助性机构建立的信任关系, 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集群内交易的进行, 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但是, 当企业习惯于集群内部信任关系而进行交易后, 他对与集群外部企业或机构进行交易就会有一定的排斥, 不愿与外部企业进行交易, 以及信息的交流。这种状况如果长期持续下去, 整个企业集群将会越来越与外界相隔绝, 企业集群自身将变得越来越封闭。集群内企业, 以及辅助性机构只能处于这个封闭的环境下运作, 对外界信息和知识技术的了解甚少, 对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下降。

二、企业集群内生性风险的防治对策

1. 通过企业集群内部产业系统的分解, 对由于集群内部纵向价值链上企业的资产专用性所引起的集群内生性风险进行防治, 增强企业集群对外界变化的应变能力

企业集群内部的专业化分工的深化, 导致集群纵向价值链上各个企业资产专用性的不断提高, 加剧了企业专用性资产投资风险。而且, 随着资产专用性的提高, 企业之间的依赖性加强, 企业集群将会因此面临更大的风险。要对集群风险进行防治, 可以根据模块化理论对产业系统进行分解, 使得纵向价值链、顺序式的上下游关系转变为模块间平行的立体网络关系, 降低模块之间的衔接和相互依赖程度, 化解集群的资产专用性风险, 增强企业集群对外界变化的应变能力。

2. 加强企业产品的品牌建设和企业集群内部企业的信任关系网络的构建, 避免企业间的恶性竞争

企业集群内部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引起的过度竞争, 导致了企业集群内部“柠檬市场”的出现, 最终引起企业集群迅速衰退甚至死亡。为了防止“柠檬市场”的发展陷阱, 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企业集群内部企业的产品品牌建设, 使得顾客根据产品品牌容易获得关于产品优劣等方面的信息, 有效消除信息的不对称; (2) 加强政府对市场监管力度, 以及行业协会的作用, 打击企业的不法行为, 制订和协调产品质量控制标准来提高集群的产品质量, 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3) 培育市场中间商或中间机构, 利用其向外界传递和强化市场信号, 改善商品买卖双方市场信息的不对称状况; (4) 建立、健全生产资料市场和资本交易市场, 减少集群内部企业的退出生产的障碍。

3. 在企业集群内部构建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机制, 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增强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促进企业集群的升级与演化

对于企业集群创新惰性所引起的内生性风险的防治。首先, 必须改善集群内部的创新环境, 建立有效的创新机制。鼓励企业的创新行为, 完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为集群内部企业的技术开发与研究提供服务, 调动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其次, 加强企业集群内部企业与辅助性机构、科研单位的协作关系, 构建技术创新网络, 提升整个企业集群的科技创新水平;再次, 政府应该为企业集群内部的创新行为提供相应的扶持政策, 在法律上加强对企业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维护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在经济上为企业的创新提供资金帮助, 或者鼓励风险投资基金对集群内部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行投资。

4. 促进企业集群内部企业与集群外部企业和机构和合作与交流, 改变集群的封闭状态

对于由集群自我封闭所带来的内生性风险的防治, 需要加强集群内部企业与外界的联系, 强化集群内部企业与外部企业和机构的相互信任关系。在此基础上促进集群内外企业、机构间的合作与交流。集群内部企业在与外界的交流过程中, 可以从获取有利于自身发展有用信息, 学习或引入外部先进的管理方法, 改变企业集群由于自我封闭形成的僵化状态, 不断增强集群对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

摘要:企业集群在产生后, 各种集群风险会伴随着集群的生命周期而产生和累积, 最终将会导致企业集群的衰退甚至衰亡。在这些集群风险中, 内生性风险是导致企业集群衰退的根本原因。本文对企业集群内生性风险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治集群内生性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集群,内生性风险,风险防治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簇群与新竞争经济学.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0 (2)

[2]刘巨钦:企业集群成长机理与竞争优势培育.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3]蔡 宁 吴结兵:企业集群风险的研究:一个基于网络的视角.中国工业经济, 2003 (4)

[4]蒋迪娜:中小企业产业集群面临的风险及其化解.统计与决策, 2005 (6)

内生性与外源性致热源概述 篇8

关键词:调查,研究,内生致热源,外源性致热原

0 引言

发热是指在致热原作用下, 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 通过产热大于散热, 将体温调节到正常值0.5以上的一种病理过程。简单地说, 发热就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高水平的体温调节活动。

1 内源性致热源

内源性致热源也叫做白细胞致热源, 如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等通过血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 使调定点上升, 体温调节中枢一定要在对体温再次调节的基础上重新发出冲动, 也可以是在运动神经的作用下使骨骼肌阵缩, 产生更多的热;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 不再排汗, 散热就不那么多了。这样就会使散热小于产热, 体温值变大, 最终导致发热。目前认为, 发热主要是发热激活物刺激机体免疫系统的一些细胞使其合成分泌致热性细胞因子, 后者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 这些致热性细胞因子被称为内生致热源。脑最新研究显示致热源刺激肝脏巨噬细胞产生的介导物质可激活膈下迷走神经传入纤维, 将外周致热信号传递入脑;中枢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将信号传至产热中枢;中枢的前列腺素E2可能是最终的发热调节物。近年又发现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三种新的内生致热原。内生致热原是一种较小分子的蛋白质, 易于透过血脑屏障, 不耐热。目前认为内生致热原有明显的致热性, 是多种发热发病学的基本因素, 并能引起疾病急性期的多种反应, 包括中性白细胞增多、急性期蛋白合成增多等。其过程是:外源性致热源等→激活产致热源细胞→合成内生性致热源→释放进入血液。

2 外源性致热原

外源性致热源包含很多种: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某些类固醇物质, 尤其要注意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代谢产物原胆烷醇酮等。通常, 外源性致热原基本上是大分子物质, 尤其是细菌内毒素的分子量, 无法在血脑屏障的作用下直接在体温调节中枢产生作用, 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 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在分析了相关的研究之后, 我们发现发热是外热源通过内热源作用于下丘脑引起的。

2.1 细菌G-细菌和G+细菌的菌体、代谢产物和毒素均是引起发热的激活物。

最重要的是G-细菌胞壁中所含的脂多糖, 也称内毒素有极强的致热性。内毒素耐热性强, 且在自然界分布极广, 是血液制品和输液过程中的主要热源污染物。

2.2 病毒病毒包膜中脂蛋白或糖蛋白, 实验证明具有致热性。

流感、麻疹、腮腺炎、风疹、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出血热、柯萨奇病毒及新发现的SARS病毒都含有脂蛋白或糖蛋白。

2.3 其它立克次体、衣原体、钩端螺旋体等致病微生物的胞壁也是含脂多糖的, 这都可能是致热的原因;

人体被疟原虫感染后, 其潜因子进入红细胞并发育成裂殖子, 如果红细胞发生了破裂, 就会有很多的裂殖子和代谢产物进入到血液中, 最终导致高热。

2.4 体内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时可引起发热。

2.5 类固醇体内某些类固醇对人体有致热作用, 特别是睾丸酮的中间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是典型代表。

在某些原因不明发热病人血中, 此物质增多。此外, 尿酸盐、醋酸盐结晶、组织坏死产物及大手术后等也可引起发热, 称为非感染性发热。

2.6 革兰阴性菌主要有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等;

胞壁的脂多糖, 又称内毒素有极强的致热性, 其中的脂质A是其致热性和毒性的主要成分。

2.7 革兰阳性菌主要有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

是最常见的发热原因;全菌体和胞壁骨架成分-肽聚糖均有致热性;革兰阳性菌分泌的外毒素, 如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肠毒素、致热外毒素A、B、C和白喉毒素等都有显著的致热性。

3 人体发热的机制

人体的发热机制是具有吞噬作用的白细胞或其它产生内致热源细胞, 在发热激活物的刺激下, 通过蛋白质合成EP, 然后释放进入血液循环, EP在血流的作用下进入脑部, 与下丘脑前部体温调节中枢的热敏感神经原的特殊受体相互作用, 下丘脑的某些部分水平改善了, 体温调节中枢发出冲动, 一方面在交感神经的作用下, 皮肤血管出现收缩的情况, 散热就变少了, 另一方面经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紧张度增高, 使产热增加, 产热大于散热, 于是体温上升。达到新的调定点后, 体温中枢又通过对产热和散热进行整合, 使其维持相对平衡, 于是体温就维持在新的高度上。

4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临床常见老年人的发热反应较不明显, 而幼儿对致热源的刺激却十分敏感, 这可能与幼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程度较低, 老年人的反应迟钝有关;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状态, 垂体、甲状腺及肾上腺功能低下者, 发热反应常常较轻;营养状况, 饥饿、营养不良者的反应不明显;患有重病或已有高热者, 如再受致热源刺激时, 发热反应往往不明显, 或体温不再升高;致热因子的性质对发热反应的程度及经过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在不同传染病时常有不同的体温曲线。

5 发热时主要功能的改变

发热上升期, 由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活动增强及血温升高对窦房结的直接作用, 出现心率加快、末梢血管收缩, 血压略有升高;体温下降期, 由于发汗及末梢血管扩张, 血压轻度下降。随发热程度不同, 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发热病人常有头痛、头晕, 高热病人出现烦躁不安、失眠甚至昏迷。小儿高热易出现惊厥。发热时呼吸中枢兴奋性增强, 呼吸加深加快有利于体温失散, 但通气过度, 则可造成呼吸性碱中毒, 若持续高温可抑制呼吸。发热时由于交感神经活动增强, 导致消化液分泌减少和胃肠蠕动减弱。体温上升期尿量减少, 尿比重增高;体温下降期尿量增多, 尿比重回降;持续高热, 损伤肾小管。

6 发热时机体物质代谢的变化

6.1 糖代谢的改变发热时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和肾上

腺髓质分泌增多, 是糖元分解加强, 血糖升高, 在严重急性发热过程中还可以出现糖尿。但是, 在慢性衰竭或患消耗性疾病时, 由于肝糖原的贮存一耗尽, 血糖不仅不升高, 反而降低。

6.2 蛋白质代谢的改变随着糖和脂肪的大量消耗,

蛋白质的分解也加强, 其结果不但引起血液和尿液中非蛋白氮含量升高, 同时因患畜消化功能减弱, 蛋白质摄入量变少了, 吸收量也变少了, 还可造成机体负氮平衡。

6.3 维生素代谢的改变长期发热, 维生素C和维生

素B族会明显的变强, 再加上因为食欲不振而造成的不能摄充足的事物, 常会继发维生素缺乏症。

6.4 水电解质代谢的改变在增热期和高热期, 由于

物质分解代谢增强, 大量代谢产物蓄积, 加上尿的生成和排出减少, 可使水纳再体内潴留, 高热后期, 退热期由于出汗, 尿量增多及呼吸加深加快温蒸发水分, 此时如水分补充不足, 引起高渗性脱水。

7 结论

由外致热原引起, 其发生机理主要是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上移。外致热原是使体内产生内生致热原细胞的激活物, 然后在人体内, 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激活内生致、热原细胞, 最终导致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我们还没有完全清楚其致发热的机理。现在推测是以某些生物活性物质为中介, 在体温调节中枢发生反应, 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对体温再次进行调节, 发出调节冲动, 在交感神经处发生作用, 使皮肤血管收缩, 散热也会发生变化, 会越来越少。在皮肤血管收缩情况的影响下, 皮温值会变小, 冷感受器在被刺激之后, 丘脑下部接收其发出的传入冲动, 也导致寒战。所以在经过调节之后, 产热会比散热要多, 最终导致体温值变大。以上就是感染性发热引起的体温值变大的基本机理。最近的几年相关学者觉得, 内生致热原作用的部位应该是在第三脑室壁的视上隐窝处, 内生致热原作用于巨噬细胞后, 释放的介质在这里发生作用, 最终导致发热。

参考文献

[1]张荣臻主编.动物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2]杨慧玲, 潘景轩, 吴伟康.高级病理生理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

内生性 篇9

纳税人视角下,税收成本即为企业的税收负担,是指企业按照国家税法规定应当缴纳的各种税款之和,不包括税收遵从成本。1992年,迈伦,斯科尔斯(Myron S.Scholes)与马克·沃尔夫森(Mark A.Wolfson)等合作出版《税收与企业战略:筹划方法》论著,提出非税成本概念,认为有效税务筹划需同时考虑交易各方、所有税收和所有成本(All parties,all taxes,all costs),其中所有成本强调要不仅考虑税收成本,也考虑非税成本。参照李彩霞和盖地(2013)对非税成本的界定,非税成本是因纳税行为所引起的非税收成本形式的其他显性和隐性支出,包括财务报告成本、交易成本、代理成本、违规成本和税收遵从成本,而财务报告成本因利益相关者不同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债务契约成本、税务稽查成本、资本市场监管成本和政治成本。

税收成本是税收实践的伴生物,非税成本是税收成本的派生概念,税收成本与非税成本存在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国内关于税收成本与非税成本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仍有部分关键问题有待解决,如非税成本仅关注财务报告成本,忽视其他非税成本;税收成本仅考虑企业所得税成本,未考虑其他税种的税收成本。鉴于此,本文结合中国税制结构和经济环境,详细研究税收成本与非税成本内生性机理,旨在解决税与非税成本的协调问题,以期推进税与非税成本的经验研究。

二、税收成本与非税成本内生性机理的全视角分析

(一)税收成本与非税成本的内生联系

1.非税成本为税收成本的派生概念

在不同历史时期,西方经济学家总结出不少税收原则,其中都涉及税收成本问题,可以说,税收成本是税收实践的伴生物。非税成本是因纳税行为产生的,除税款之外的支出。非税,即不是税;非税成本是相对税收成本而言的一种界定,是税收成本的一个派生概念。

2.税收成本与非税成本都源于企业纳税活动

税收成本是企业按照国家税法规定应当缴纳的各种税款之和,是企业纳税活动中实际向国家缴纳的税款金额;非税成本是因纳税行为而产生的,除税金之外的一切形式支出,是企业纳税活动所附带产生的费用开支,包括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如纳税活动所产生的税收遵从成本、为减少纳税金额而进行税务筹划成本等。因此,税收成本、非税成本都与企业纳税行为有关,都源于企业纳税活动。税收成本、非税成本与企业纳税活动的关系如图1所示。

3.税收成本和非税成本同为企业的费用开支

成本是企业为获得收益或得到满足而实际花费或预期支付的代价和损失。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主体,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同时,也必须依法向政府支付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交易费用,即履行纳税义务。税收成本是因法定义务向国家支付的税金,形成企业一项成本;非税成本也是企业实际或未来需付出的代价,构成了企业一项成本。因此,从成本内涵分析,税收成本与非税成本同为企业费用开支,是企业实际或未来所付出的代价或损失。

(二)税收成本与非税成本的内在冲突

1.税收成本与非税成本产生原因各异

税收成本是企业根据税收规则向国家支付的税款,是企业履行纳税义务、遵循税收规则而产生的开支。非税成本各项目的产生原因有别,其中财务报告成本是由于企业利益相关者对财务报告数据的解读而产生的隐性或显性成本;交易成本是由于市场摩擦存在而产生的成本;代理成本是由于代理关系和信息不对称存在而产生的成本;违约成本是由于企业违反税收规则而产生的成本;税收遵从成本是由于缴纳税款行为所产生的一系列间接或直接损耗。税收成本和非税成本产生原因如表1所示。

2.税收成本与非税成本的权衡关系

有效税务筹划理论认为,税收成本仅是众多经营成本中的一种,税负最小化可能会产生大量的非税成本。“税收支出并不是纳税人一定要规避的成本”,企业不一定要规避税收成本。有效税务筹划需考虑税收成本与非税成本的内生关系,在降低税收成本同时,也要兼顾可能增加的非税成本。在平衡税收成本与非税成本关系时,不要过于强调非税成本的重要性,应合理、理性地权衡税收成本与非税成本关系,既不能过于夸大非税成本的作用,也不能忽视税收成本规避的意义。对于企业而言,理性的状态是税和非税综合成本最小化。

三、税收成本与非税成本内生性机理的细化分析

结合我国流转税与所得税并重的“双主体”税制结构,企业税收成本中流转税成本和所得税成本尤为重要,其中,流转税成本主要包括增值税成本、消费税成本、营业税成本,所得税成本仅包括企业所得税成本。此外,非税成本构成较多,涉及财务报告成本、交易成本、代理成本、违规成本、税收遵从成本等,且每个项目产生原因各异。因此,本文分项对比分析税收成本与非税成本内生性机理。

(一)税收成本与财务报告成本之间的关系

财务报告成本是企业最为典型的非税成本,是因企业报告了未能达到利益相关者需要的盈余或所有者权益而产生的一系列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包括债务契约成本、税务稽查成本、资本市场监管成本和政治成本。财务报告成本是由于企业报告低于(或高于)实际情况的收益或所有者权益而产生的成本;而企业报告不实收益或所有者权益的目的是调整应税收益,以控制税收成本。

1.企业所得税成本与财务报告成本之间的关系

(1)所得税成本与债务契约成本存在负相关关系。当企业为控制所得税成本而减少应纳税所得额时,一般也可能使会计利润或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债务契约中约束性指标,从而产生债务契约成本。可见,所得税成本的控制需要减少应纳税所得额,同时也有可能间接导致会计利润或所有者权益减少,而增加企业债务契约成本。因此,所得税成本与债务契约成本之间表现为负相关关系。

(2)所得税成本与税务稽查成本存在负相关关系。企业控制所得税成本将可能导致纳税评估指标发生变化或超出预警值,从而被税务机关认定为异常情况,使企业面临一系列税务检查,产生大量相关费用与开支,即税务稽查成本。可见,所得税成本与税务稽查成本之间表现为负相关关系。

(3)所得税成本与资本市场监管成本存在负相关关系。资本市场监管成本主要受企业报告的利润状况影响,当企业为控制所得税成本而报告低利润时,可能影响到证监会设定的上市公司监管制度,一旦企业利润不能达到监管指标,就有可能面临暂停上市或终止上市等处罚,使企业产生一定损失或增加费用开支。因此,所得税成本与资本市场监管成本之间表现为负相关关系。

(4)所得税成本与政治成本存在正相关关系。政治成本是由于企业报告高利润或营业额而引起政府、媒体、公众等广泛关注,进而促使政治家们对企业开征新税或施以其他规范管制,让企业承担更多责任,从而产生一些直接或间接费用开支。当企业控制所得税成本时,也可能间接降低企业所报告的账面利润,从而减少了公众对企业的关注度,遏制政治成本增加。因此,所得税成本与政治成本之间表现为正相关关系。

所得税成本与财务报告成本之间关系如图2所示。

所得税成本与财务报告成本之间的权衡主要归结于应纳税所得额与账面利润(或会计利润)的协调问题。虽然所得税成本主要受应纳税所得额影响,财务报告成本主要受账面利润影响,但是应纳税所得额(税法收益)和账面利润(会计收益)之间不可能完全脱离,两者在经济本质上有着密切的联系。戴德明、沈梦溪(2005)曾指出:当税法收益与会计收益分离时,要保持公司披露的应税收益不变而调高披露的税前会计收益,但是这种方法只有在一定数量范围内才可行,一旦税前会计收益超过了某一阈值,应税收益也会发生同方向变化。因此,应纳税所得额与账面利润只有在特定范围内才可能会发生不同向变化,而通常应纳税所得额会随账面利润产生同向变化。

2.流转税成本与财务报告成本之间的关系

企业流转税成本主要受流转额或营业额影响。企业流转额或营业额在财务报告上反映为营业收入等收益性项目。营业收入等收益项目金额减少,通常也意味着流转税成本减少;同时,收益性项目金额降低也可能会导致债务契约成本减少、税务稽查成本减少、监管成本减少和政治成本增加。

流转税成本与财务报告成本项目之间关系见表3所示。

(二)税收成本与交易成本之间的关系

交易成本产生源于市场摩擦,包括信息搜集成本、谈判成本、缔约成本、监督成本等。当企业税收成本较高时,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的可能性也将增加,进而企业需要了解、搜集与税务筹划有关的信息,产生信息搜集费用、谈判费用、缔约费用等交易成本。可见,企业为规避税收成本,进行税务筹划,同时也将增加与之相关的交易成本。企业税收成本与交易成本之间可能存在负相关关系。

(三)税收成本与代理成本之间的关系

代理成本是由于委托代理关系及信息不对称而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所产生的成本。税收规避是代理成本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企业进行资产重组税务筹划时,当一个企业被分立为几个子公司或分公司后,由于管理机构与人员增加造成多层委托代理关系及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增加了代理人进行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概率,提高了发生代理成本的可能性。可见,当企业为降低税收成本而进行税务筹划时,很可能增加与之相关的代理成本。税收成本与代理成本之间可能存在负相关关系。

(四)税收成本与违规成本之间的关系

违规成本是企业在缴纳税款过程中,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而违反税收法律规定所发生的一系列费用开支。违规成本高低可通过企业违反税收法律规定而受到税务处罚次数及处罚金额予以反映,企业接受税务处罚次数越多、处罚金额越大,其违规成本越高。违规成本与企业税务筹划有一定关系,当企业税务筹划一旦违反税收规则就可能受到处罚,从而承担违规成本。当企业税收成本较高时,企业进行税务筹划而降低税收成本的动机也越大,发生违约成本的可能性也越高。企业税收成本与违规成本之间可能存在正相关关系。

(五)税收成本与税收遵从成本之间的关系

税收遵从成本是企业为遵从税收法律规定,因缴纳税款活动所发生的除税款之外的费用开支,包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和心理成本。影响税收遵从成本的因素包括企业主体税种规模与差异。通常,企业主体税种规模越大,课税种类越多,所花费的货币成本、时间成本或心理成本越高,税收遵从成本也越高。企业较高的税收成本很可能意味着企业所课税规模较大,而企业税种规模大小也决定了税收遵从成本高低(即税种规模越大,税收遵从成本也越高)。企业税收成本与税收遵从成本之间可能存在正相关关系。

四、结论

内生性 篇10

(一) 演化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

1.博弈主体

博弈中设计企业、政府和科研机构 (包括高等院校) 三个参与群体, 且都具有有限理性。

2.博弈主体行为策略

企业是产业集群升级最重要的主体之一, 企业的行为策略集S1={I1投入, I2不投入}。政府是推动其地域范围内产业集群升级的重要力量, 政府的行为策略集S2={R1调控, R2不调控}。科研机构在推动地方产业集群升级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它是知识创新的主体, 将科学研究中所获得的新规律和新原理等扩散到技术创新中, 从而产生新产品、新工艺, 但科研机构创造的新规律、新原理等研究成果很难立即产生经济效应, 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 通常需要政府、企业等其他产业集群主体的补贴以及激励等。因此本研究中设定科研机构的行为策略集为S3={P1参与, P2不参与}。

3.行为策略采取的概率

假设在企业、政府和科研机构三个群体博弈的初始阶段, 企业选择“投入”策略的概率为x, 选择“不投入”策略的比例则为1-x;政府选择“调控”策略的比例为y, 选择“不调控”策略的比例则为1-y;科研机构选择“参与”策略的比例为z, 选择“不参与”策略的比例则为1-z。其中, 0≤x≤1, 0≤y≤1, 0≤z≤1。演化博弈模型中相关参数假设及其含义如表1所示。

(二) 三方演化博弈模型的建立

根据企业、政府和科研机构的行为策略, 可以得出三者之间的博弈组合一共有八种情形, 分别是 (I1投入, R1调控, P1参与) 、 (I1投入, R1调控, P2不参与) 、 (I1投入, R2不调控, P1参与) 、 (I1投入, R2不调控, P2不参与) 、 (I2不投入, R1调控, P1参与) 、 (I2不投入, R1调控, P2不参与) 、 (I2不投入, R2不调控, P1参与) 、 (I2不投入, R2不调控, P2不参与) 。

二、三方演化博弈的均衡点分析

参与主体根据既得利益不断调整策略来追求自身利益的改善, 最终达到动态平衡的策略成为演化稳定策略 (ESS) 。在判断演化稳定策略之前首先要求演化博弈的均衡点, 令F (x) =0、F (y) =0和F (z) =0, 即系统策略选择的变化率为零时, 可以得到该系统的10个均衡点, 分别为:D1 (0, 0, 0) , D2 (1, 0, 0) , D3 (0, 1, 0) , D4 (0, 0, 1) , D5 (1, 1, 0) , D6 (1, 0, 1) , D7 (0, 1, 1) , D8 (1, 1, 1) , D9 (- (C3-G1) / (G1+S1) , (C1-E1) / (C2-E2+G1+S1) , 0) , D10 (- (C3-G1) / (E2-E3+G1+S1) , - (C2-C1+E1-E2+G2) / (G1+S1) , 1) 。其中, D1, D2, D3, D4, D5, D6, D7, D8构成了演化博弈的边界, 即{ (x, y, z) |x=0, 1;y=0, 1;x=0, 1}, 由此围成的区域M是三方演化博弈的均衡解域, 即M={ (x, y, z) |0≤x≤1, 1≤y≤1, 0≤z≤1}, 在此解域M内还存在均衡点D9和D10满足条件。企业、政府和科研机构三方组成的复制动态系统中D9和D10是非渐进稳定状态, 因此, 只需要考虑D1 (0, 0, 0) , D2 (1, 0, 0) , D3 (0, 1, 0) , D4 (0, 0, 1) , D5 (1, 1, 0) , D6 (1, 0, 1) , D7 (0, 1, 1) , D8 (1, 1, 1) 的渐进稳定性。显然, 在该系统中每一个均衡点分别对应一个演化博弈均衡。

三、基于数值实验的传统产业集群升级的内生性风险演化分析

情形 (1) D1 (0, 0, 0) 下企业、政府和科研机构的动态演化:设x0、y0和z0分别表示企业选择“投入”策略、政府选择“调控”策略、科研机构选择“参与”策略的初始比例, 初始时间为0, 演化结束时间为100, 初始状态为 (0.3, 0.4, 0.5) 。参数取值分别为E1=0.3, E2=0.5, E3=0.8, C1=0.8, C2=0.3, C3=0.8, C5=0.45, S1=0.1, S2=0.15, S3=0.1, G1=0.7, G2=0.25。当企业参与推动所在产业集群升级所付出的成本较高时, 如政府给予的补贴和企业自身获得的收益都不能弥补企业参与推动所在产业集群升级所付出的成本或者同不参与推动所在产业集群升级相比, 参与推动所在产业集群升级所付出的成本还高于企业所遭受的罚款和科研机构不参与产业集群升级使企业所遭受的损失, 此时由企业、政府和科研机构组成的系统将演化至不良状态, 企业无论如何都不会参与推动所在产业集群升级, 政府的调控和科研机构的参与监督将不起作用, 出现了组织失灵的情形。

四、小结

本文针对我国产业经济发展中不可回避的产业集群升级的内生性风险问题, 构建了产业集群升级过程中企业、政府和科研机构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及其动态复制方程, 解出了该模型的10个均衡点并对均衡点的局部稳定性进行了分析, 最后运用Matlab工具对企业、政府和科研机构的交互行为演化过程进行数值仿真, 分析各参数变动对系统演化结果的影响, 探究影响系统演化至理想状态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理。

摘要:产业集群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产业集群在升级过程中不仅会带来经济效益, 还会带来风险, 而内生性风险是根本性风险。文章在此基础上, 主要研究传统产业集群升级的内生性风险演化机理, 通过演化博弈模型和数值实验进行分析, 最后得出相应结论。

关键词:产业集群升级,内生性风险,演化博弈,数值实验

参考文献

[1]郑准, 王炳富, 程志宇.知识守门者行为与产业集群升级——基于“微观异质”与“行为导向”的理论视角[J].科学与研究, 2014 (04) .

[2]朱瑞博.模块化抗产业集群内生性风险的机理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04 (05) .

新经济内生论 篇11

一年一度在北大的“信息化内涵与作用”课,今年安排在9月13日。这门课常讲常新,今年的侧重,在新经济的内生问题上。

说新经济是内生的,是指新经济是从旧经济内部的矛盾中产生出来的;它相对于新经济外生论,即认为新经济是信息网络技术从外部催生出来的。新经济是内外因结合的产物,以往我们较为强调技术革命的作用,这个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强调,但我们不可忽视对新经济内因的研究。

站在信息化高度,重新反思什么是工业化

我们现在定义不清信息化是什么,这与信息化历史短有关。一件事往往要等到它发生完,人们跳出庐山之外,才能真正看清它。其实工业化也是这样。谁定义清楚工业化是什么了?

我们总说工业化,但工业化的基本矛盾是什么?这是一个很平常的问题,但仔细想想却没人提出和回答它。不能从工业化的基本矛盾把握工业化的定义,就搞不清什么是工业化,更搞不清与工业化相对的信息化。

西方主流经济学实际是工业化的概括。亚当·斯密在工业化的起点上,提出“分工创造财富”的命题,似乎说清楚了什么是工业化。这个命题好在,它从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基本关系上,把握工业化特征。它比个人与社会关系在逻辑上更靠前。说明农业化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不分(自给自足),工业化是生产者与消费者分离(专业化)。人们可以从中很容易推论出信息化是生产者与消费者融合(产消合一)的结论。

但实际上,斯密只是在庐山之中定义工业化,它定义的工业经济,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规模经济。但站在信息化这个庐山之外再看工业化,就发觉斯密对工业化的定义有重大缺陷了,它是工业化的“一点论”,只接触到工业化基本矛盾的一个面,即规模经济这一面。

作为参照,我认为钱德勒历史地位将提高,因为他比斯密全面,他提出了工业化的“两点论”,即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这两个面。作为经济史学家,他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跳出了工业化这座“庐山”。所谓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我们可以理解为,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都是工业化根上的东西。作为工业化的本原,具有同等地位。这一点超出了斯密的见识。

他等于补充了斯密的定义,相当于说,除了分工,还有融合;将分工与融合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工业化。因为范围经济(小批量多品种经济)从本质上说,是融合主导的经济,分工只是辅助的方面。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这种区分,接触到了工业化真正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分析过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认为是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托夫勒认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同属工业化这个大范围,而工业社会之后是信息社会,但他也没有明确阐述什么是工业化的基本矛盾。

其实,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这对矛盾(或者凯恩斯说的微观与宏观之间的矛盾),还原到生产与消费这个基本面上,说的无非是分工过度,缺乏协调。马克思主张用计划来协调,凯恩斯主张用政府来协调,钱德勒主张用管理来协调。钱德勒提出著名的“看得见的手”的概念,本意是指与分工相对的协调,却被人们广泛误解为指政府干预。工业化中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矛盾,实际是产消之间分工与协调的矛盾。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与生产手段之间的矛盾,也可以归结到这一矛盾上来。

在整个工业化时期,规模经济都处于矛盾的主导地位,而范围经济处于次要地位。这是因为,在马克思和凯恩斯的时代,主导的生产力是以分工为取向的蒸汽机革命,还不存在以协调为取向的信息技术和生命技术革命,协调的生产力基础很弱。因此非常依赖协调效应的多品种与个性化生产,部是不符合成本原则的。

但是,范围经济虽然处于次要矛盾地位,但它与规模经济的竞争,在整个工业化时期,一刻也没有停止过。钱德勒用1200页的篇幅逐产业地分析了美国、英国和德国资本家们在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两种相反思路的矛盾中,苦苦探索哪个钱跟奔涌的财富更多的百年历史,可以说,《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是一部工业化的精神分裂史和基本矛盾史。

读透这本书,就可以像从《资本论》中了解资本主义如何被共产主义取代那样,理解旧经济如何被新经济超越。原来,当信息革命发生时,由于协调型生产力的突变性发展,改变了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二百年来的力量对比,使范围经济从矛盾的次要方面,上升为主导方面;使规模经济从主导方面,下降为次要方面。分工虽然还存在与发展,但主导的方面变了,经济的性质就变了,我们管质变发生之后,由范围经济主导的经济,称之为新经济。

信息化从工业化基本矛盾中内生而来

当我们看清工业化内部的矛盾时,才能真正理解新经济为什么产生。

十年来,在互联网的圈子里,就象听蝉叫一样,我天天听的是融合的声音:技术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融合……,以及融合的同义词:协同、协调、关联、互联、会聚、集成……等等。但当我提出融合创造财富,与经济学家讨论起来,反应总是:协调不过是分工的另一面,没什么新鲜的;融合不也得要分工吗?似乎这个问题不值一谈。

我现在找到一个明显的判据,可以说明分工主导与协调主导不是一回事。分工主导的经济特征是,“品种越少,成本越低”。即专业化通过降低品种取得规模经济性,托夫勒称之为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协调主导的经济特征是,“品种越多,成本越低”。即关联化通过增加品种取得范围经济性,托夫勒称之为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我在《长尾战略》中通过分析30个行业的利润数据,说明了后者的实证根据。随着经济中矛盾主导方面的不同,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逐步被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所取代。

许多人看到新经济条件下分工仍不断深化与发展这个表面现象,就忽视了技术融合带来业务融合与产业融合这个更为本质的方面,犯了主次不分的错误。就像工业化实现后,农业产值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并不能说明工业化没发生,关键要看结构变化。

内生性 篇12

一、西北连片特困区小规模学校的价值定位

在对待西北连片特困区小规模学校的撤并问题上,除了追求办学的规模效益、经济成本外,更要关注农村小规模学校在教育学、社会学以及文化学方面的多重价值。

1.从教育学角度看,小规模学校能够更好地实施个性化教育

“小”总是与“灵活”、“个性化”相联系。学校规模小,班级规模自然也会小,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小规模学校具有实施个性化教育的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小规模学校能增加教师关注学生个体的可能性。在班额过大的班级,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往往很难关注到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个体,在班额较小的班级,教师能够全方位地关注每一个学生。二是小规模学校能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在小规模学校中,学生有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更多的师生交流的机会、更多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 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关注。三是小规模学校能降低课堂管理的难度。由于班级人数较少,每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课堂活动,这样会使课堂问题行为减少,从而提高课堂管理效率。四是小规模学校有利于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小规模学校班级规模小,师生比较高,这些都是开展启发式、因材施教的有利条件。对待西北连片特困区小规模学校,要从“扬长”的角度看待,发掘小规模学校的诸多教育优势,完成从薄弱学校向特色学校的转变。

2.从社会学角度看,小规模学校具有社区组织的聚集功能

在农村,通常一个自然村庄就是一个社区。农村社区是完全或基本上以农业生产为主业的社区,而农业和农民的存在也完全或基本上依赖于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农村社区根植于农村文化之中。 农村小规模学校在农村社区中扮演着多重角色,除了基本的教育功能外,它们也是农村社区的社会和文化中心,是当地居民举行社区文化活动、体育竞技及政治集会的场所。农村小规模学校是形成社区自治、社区团结、社区生命力、社区传统和认同的重要媒介。农村小规模学校是维系社区凝聚力的“纽带”, 社区居民通过学校获得社会身份,并借以产生归属感与责任感。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如果强制实施 “撤点并校”政策,就会使一些有归农意愿的人群因考虑到自己子女的教育问题而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乡。如果农村的留守老人陆续去世,则农村社会构造的虚弱化、小型化现象将会加剧,最终导致农村地区的空心化。撤并一所农村学校,就会加剧农村社区文化的瓦解和社区人口的外流。

3.从文化学角度看,小规模学校具有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功能

乡土文化是生活在乡村环境中的人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生活文化,既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精神文化,也包括风俗习惯、行为规范等制度文化,还包括物态成果、民间工艺等物质文化。学校总是存在于特定的“文化圈”中。“撤点并校”政策,使农村的孩子们从小学就开始寄宿, 这样就会改变与切断了乡土文化的传承通道,加快了农村教育“去乡土化”、“去民族化”的进程,甚至导致乡村文明的衰落。而办在家门口的小规模学校,有利于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学校可以通过乡土课程的构建与参与式的体验教学,亲近乡村和社区,将优秀乡土文化引进校园,从而链接乡土文化的传承通道。在开发与利用乡土资源的过程中,学校就自然而然地承担起了乡土知识的传承与创新责任。

二、促进西北连片特困区小规模学校内生性发展的路径分析

西北连片特困区小规模学校的普遍特征是: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不发达,生活条件艰苦;生源减少, 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但是,西北连片特困区小规模学校仍然具有独特的存在价值,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就近入学的需要,而且具有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凝聚社区力量和传承乡土文化等多重功能。所以,办好西北连片特困区小规模学校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从教育实践角度来看,薄弱学校主要有两种发展路径。一种是“外源性”发展路径,主要关注教育的外部因素,通过增加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配备优秀教师等外推的方式改革学校。另一种是“内生性”发展路径,主要关注教育的内部因素,通过办学方向的确立、学校潜能的挖掘、学校特色的形成等方式提升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使学校走出发展困境。

1.超越“离农”与“为农”的二元对立,明确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方向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陶行知先生指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市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1]时至今日,我国农村教育的根本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农村教育既不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生活需要,也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教育实际上成为落后和弱化的城市教育,农村教育过分追求升学率,学生形成强烈的“离农”心理和价值取向。于是就出现“越办教育、农村越穷”的恶性循环。“无论农村目前有多落后、多贫困、多守旧,也不能以追赶先进为幌子牺牲大多数农民的利益。农村绝不应该是城市的复本,农村需要有自身独立的价值取向。”[2]农村教育也需要有自身的价值取向,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需要重新对农村教育的发展再定位。西北连片特困区小规模学校在办学方向上需关注三个问题:一是农村教育要服务于农村,不应该照搬城市的办学模式,不应该是城市教育的翻版,要走特色化发展之路;二是农村教育应该立足生活、为了生活,实现“立足生活而教、通过生活而教、为了生活向上而教”,真正做到农村教育生活化;三是农村教育要培养热爱农村的人,只有热爱农村,才能服务农村、回报农村。

2.以校本课程开发为核心,构建个性化的课程体系

西北连片特困区小规模学校要发展,就要构建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校本课程至关重要,因为国家课程或地方课程关注课程的共性,很难顾及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以校本课程开发为核心,构建个性化的课程体系,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避免与城市教育的同质化竞争。构建个性化的课程体系,西北连片特困区小规模学校应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依托乡土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乡土文化因其独特的地域性、人文性和亲缘性,可以成为校本课程选择的对象,学生可以利用乡土社会的价值、信念、历史、风俗等知识,认识自己家乡乡土文化的特点及成就,滋养积极的乡土情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本土情怀以及建设家乡、服务家乡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西北连片特困区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要立足西北农村实际,依托乡土文化资源,以学生为本,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第二,依托乡土文化资源,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整合。校本课程开发还要立足农村、依托乡土文化资源,对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进行整合、改编、拓展、扩充等,使乡土文化资源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中。第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实现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小规模学校要树立 “没有围墙的学校”这一核心理念,课程实施要体现开放性,学生要走出学校、走向农村,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陶冶情感。

3.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西北连片特困区小规模学校要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第一,认同乡土文化,融入乡土社会。目前,农村教师处境尴尬:城市人认为,农村教师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农村人认为农村教师是“村落生活中的‘异乡人’”、“乡土社会的‘陌生人’”和“村落事务的‘边缘人’”。[3]乡村是农村学校、农村教师、农村学生的生存之根、文化之根。一旦根基动摇,意味着维系农村教师工作的深层意义源就会丧失。所以,农村教师应认同乡土文化,融入乡土社会,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农村社会不可或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为农村教育服务,走与城市教师专业发展不同的道路。第二,打破 “小而差”的思维堡垒,树立“小而优”的思想。长期以来,农村小规模学校受到人们的歧视。基层领导不重视,校长、教师乃至学生家长对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失去信心,甚至认为“规模小质量一定差”。西北连片特困区小规模学校要发展,内部因素非常重要,所以,校长与教师应树立自信心,进而实现农村小规模学校由“小而差”向“小而精”、“小而优”转型。第三,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首先,教师是个性化教育的实施者。面对着当今知识飞速增长、科技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为了培养创新性人才,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判断力、思维力、实践力和创新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努力发展和利用这种差异,依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实施个性化教育。其次,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指导者。在课程实施中,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合作、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发展个体。第四,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小规模学校由于学生少、班级小,教学方式方法具有特殊性。所以,教师应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包括复式教学在内的各种教学方式方法,发挥小班教学的优势,实现细致的个别化指导,组织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采取多种形式,丰富教育资源

西北连片特困区小规模学校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尤其是受学校人事编制的限制,教师数量较少,不能开齐开足课程,学生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为此,我们应采取以下三种形式弥补教育资源:第一,创新办学模式,建立学校联合体。学校联合体是地理位置较近的几所小规模学校进行的自愿合作,其目的是共享教育资源、丰富教育资源。西北连片特困区小规模学校要基于农村教育发展的实际,组建学校联合体,共享教育资源,提高办学实力。第二,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实现课程资源的多样化。西北连片特困区小规模学校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国家建立的远程教育平台为课程资源的多样化提供了便利条件,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提高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教学活动提供便利,实现课程资源的多样化。第三,探索小科目教师走教制。对于西北连片特困区小规模学校而言,音、体、美等小科目专业性比较强,专业教师匮乏。为此,可以鼓励有专业特长的教师轮流到各个学校任课,每个学校的小科目课程可以集中安排,进而提高专业教师的利用率。

总之,西北连片特困区小规模学校应在学校办学定位、个性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教育资源多样化、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等方面彰显优势和特色,实现农村小规模学校从“小而差”向“小而优”的变革和转型。 以小规模学校的特色建设,稳定农村生源,增强农村教育吸引力,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力资源。

摘要:西北连片特困区小规模学校地处偏远地区,面临生源减少和资源匮乏等多种劣势。但是,农村小规模学校仍然具有独特的存在价值,包括能够满足学生就近入学的需要、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凝聚社区力量和传承乡土文化等多重功能。办好西北连片特困区小规模学校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西北连片特困区小规模学校应在学校办学定位、个性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教育资源多样化、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等方面彰显优势和特色,进而实现农村小规模学校从“小而差”向“小而优”的变革和转型。

上一篇:声乐理论教学下一篇:长效培养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