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性发展(共12篇)
内生性发展 篇1
西北连片特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学校布局分散。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出生率的逐步下降、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追求规模效益的办学价值观引导下,西北连片特困区和全国各地一样, 大力实施“撤点并校”,大量农村小规模学校被撤并,“撤点并校”导致了一系列负面问题的出现。为遏制盲目“撤点并校”行为,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初步构建起了有利于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保障制度。 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有望步入正规化道路。笔者从内生性的视角探讨西北连片特困区小规模学校的发展问题,以此来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树立“扬长”思维和实施特色化发展。
一、西北连片特困区小规模学校的价值定位
在对待西北连片特困区小规模学校的撤并问题上,除了追求办学的规模效益、经济成本外,更要关注农村小规模学校在教育学、社会学以及文化学方面的多重价值。
1.从教育学角度看,小规模学校能够更好地实施个性化教育
“小”总是与“灵活”、“个性化”相联系。学校规模小,班级规模自然也会小,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小规模学校具有实施个性化教育的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小规模学校能增加教师关注学生个体的可能性。在班额过大的班级,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往往很难关注到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个体,在班额较小的班级,教师能够全方位地关注每一个学生。二是小规模学校能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在小规模学校中,学生有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更多的师生交流的机会、更多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 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关注。三是小规模学校能降低课堂管理的难度。由于班级人数较少,每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课堂活动,这样会使课堂问题行为减少,从而提高课堂管理效率。四是小规模学校有利于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小规模学校班级规模小,师生比较高,这些都是开展启发式、因材施教的有利条件。对待西北连片特困区小规模学校,要从“扬长”的角度看待,发掘小规模学校的诸多教育优势,完成从薄弱学校向特色学校的转变。
2.从社会学角度看,小规模学校具有社区组织的聚集功能
在农村,通常一个自然村庄就是一个社区。农村社区是完全或基本上以农业生产为主业的社区,而农业和农民的存在也完全或基本上依赖于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农村社区根植于农村文化之中。 农村小规模学校在农村社区中扮演着多重角色,除了基本的教育功能外,它们也是农村社区的社会和文化中心,是当地居民举行社区文化活动、体育竞技及政治集会的场所。农村小规模学校是形成社区自治、社区团结、社区生命力、社区传统和认同的重要媒介。农村小规模学校是维系社区凝聚力的“纽带”, 社区居民通过学校获得社会身份,并借以产生归属感与责任感。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如果强制实施 “撤点并校”政策,就会使一些有归农意愿的人群因考虑到自己子女的教育问题而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乡。如果农村的留守老人陆续去世,则农村社会构造的虚弱化、小型化现象将会加剧,最终导致农村地区的空心化。撤并一所农村学校,就会加剧农村社区文化的瓦解和社区人口的外流。
3.从文化学角度看,小规模学校具有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功能
乡土文化是生活在乡村环境中的人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生活文化,既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精神文化,也包括风俗习惯、行为规范等制度文化,还包括物态成果、民间工艺等物质文化。学校总是存在于特定的“文化圈”中。“撤点并校”政策,使农村的孩子们从小学就开始寄宿, 这样就会改变与切断了乡土文化的传承通道,加快了农村教育“去乡土化”、“去民族化”的进程,甚至导致乡村文明的衰落。而办在家门口的小规模学校,有利于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学校可以通过乡土课程的构建与参与式的体验教学,亲近乡村和社区,将优秀乡土文化引进校园,从而链接乡土文化的传承通道。在开发与利用乡土资源的过程中,学校就自然而然地承担起了乡土知识的传承与创新责任。
二、促进西北连片特困区小规模学校内生性发展的路径分析
西北连片特困区小规模学校的普遍特征是: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不发达,生活条件艰苦;生源减少, 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但是,西北连片特困区小规模学校仍然具有独特的存在价值,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就近入学的需要,而且具有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凝聚社区力量和传承乡土文化等多重功能。所以,办好西北连片特困区小规模学校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从教育实践角度来看,薄弱学校主要有两种发展路径。一种是“外源性”发展路径,主要关注教育的外部因素,通过增加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配备优秀教师等外推的方式改革学校。另一种是“内生性”发展路径,主要关注教育的内部因素,通过办学方向的确立、学校潜能的挖掘、学校特色的形成等方式提升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使学校走出发展困境。
1.超越“离农”与“为农”的二元对立,明确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方向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陶行知先生指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市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1]时至今日,我国农村教育的根本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农村教育既不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生活需要,也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教育实际上成为落后和弱化的城市教育,农村教育过分追求升学率,学生形成强烈的“离农”心理和价值取向。于是就出现“越办教育、农村越穷”的恶性循环。“无论农村目前有多落后、多贫困、多守旧,也不能以追赶先进为幌子牺牲大多数农民的利益。农村绝不应该是城市的复本,农村需要有自身独立的价值取向。”[2]农村教育也需要有自身的价值取向,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需要重新对农村教育的发展再定位。西北连片特困区小规模学校在办学方向上需关注三个问题:一是农村教育要服务于农村,不应该照搬城市的办学模式,不应该是城市教育的翻版,要走特色化发展之路;二是农村教育应该立足生活、为了生活,实现“立足生活而教、通过生活而教、为了生活向上而教”,真正做到农村教育生活化;三是农村教育要培养热爱农村的人,只有热爱农村,才能服务农村、回报农村。
2.以校本课程开发为核心,构建个性化的课程体系
西北连片特困区小规模学校要发展,就要构建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校本课程至关重要,因为国家课程或地方课程关注课程的共性,很难顾及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以校本课程开发为核心,构建个性化的课程体系,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避免与城市教育的同质化竞争。构建个性化的课程体系,西北连片特困区小规模学校应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依托乡土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乡土文化因其独特的地域性、人文性和亲缘性,可以成为校本课程选择的对象,学生可以利用乡土社会的价值、信念、历史、风俗等知识,认识自己家乡乡土文化的特点及成就,滋养积极的乡土情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本土情怀以及建设家乡、服务家乡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西北连片特困区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要立足西北农村实际,依托乡土文化资源,以学生为本,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第二,依托乡土文化资源,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整合。校本课程开发还要立足农村、依托乡土文化资源,对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进行整合、改编、拓展、扩充等,使乡土文化资源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中。第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实现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小规模学校要树立 “没有围墙的学校”这一核心理念,课程实施要体现开放性,学生要走出学校、走向农村,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陶冶情感。
3.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西北连片特困区小规模学校要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第一,认同乡土文化,融入乡土社会。目前,农村教师处境尴尬:城市人认为,农村教师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农村人认为农村教师是“村落生活中的‘异乡人’”、“乡土社会的‘陌生人’”和“村落事务的‘边缘人’”。[3]乡村是农村学校、农村教师、农村学生的生存之根、文化之根。一旦根基动摇,意味着维系农村教师工作的深层意义源就会丧失。所以,农村教师应认同乡土文化,融入乡土社会,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农村社会不可或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为农村教育服务,走与城市教师专业发展不同的道路。第二,打破 “小而差”的思维堡垒,树立“小而优”的思想。长期以来,农村小规模学校受到人们的歧视。基层领导不重视,校长、教师乃至学生家长对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失去信心,甚至认为“规模小质量一定差”。西北连片特困区小规模学校要发展,内部因素非常重要,所以,校长与教师应树立自信心,进而实现农村小规模学校由“小而差”向“小而精”、“小而优”转型。第三,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首先,教师是个性化教育的实施者。面对着当今知识飞速增长、科技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为了培养创新性人才,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判断力、思维力、实践力和创新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努力发展和利用这种差异,依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实施个性化教育。其次,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指导者。在课程实施中,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合作、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发展个体。第四,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小规模学校由于学生少、班级小,教学方式方法具有特殊性。所以,教师应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包括复式教学在内的各种教学方式方法,发挥小班教学的优势,实现细致的个别化指导,组织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采取多种形式,丰富教育资源
西北连片特困区小规模学校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尤其是受学校人事编制的限制,教师数量较少,不能开齐开足课程,学生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为此,我们应采取以下三种形式弥补教育资源:第一,创新办学模式,建立学校联合体。学校联合体是地理位置较近的几所小规模学校进行的自愿合作,其目的是共享教育资源、丰富教育资源。西北连片特困区小规模学校要基于农村教育发展的实际,组建学校联合体,共享教育资源,提高办学实力。第二,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实现课程资源的多样化。西北连片特困区小规模学校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国家建立的远程教育平台为课程资源的多样化提供了便利条件,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提高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教学活动提供便利,实现课程资源的多样化。第三,探索小科目教师走教制。对于西北连片特困区小规模学校而言,音、体、美等小科目专业性比较强,专业教师匮乏。为此,可以鼓励有专业特长的教师轮流到各个学校任课,每个学校的小科目课程可以集中安排,进而提高专业教师的利用率。
总之,西北连片特困区小规模学校应在学校办学定位、个性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教育资源多样化、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等方面彰显优势和特色,实现农村小规模学校从“小而差”向“小而优”的变革和转型。 以小规模学校的特色建设,稳定农村生源,增强农村教育吸引力,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力资源。
摘要:西北连片特困区小规模学校地处偏远地区,面临生源减少和资源匮乏等多种劣势。但是,农村小规模学校仍然具有独特的存在价值,包括能够满足学生就近入学的需要、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凝聚社区力量和传承乡土文化等多重功能。办好西北连片特困区小规模学校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西北连片特困区小规模学校应在学校办学定位、个性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教育资源多样化、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等方面彰显优势和特色,进而实现农村小规模学校从“小而差”向“小而优”的变革和转型。
关键词:西北连片特困区,小规模学校,内生性发展
内生性发展 篇2
作者/安虎森何文
内容摘要在非均衡力和经济一体化作用下,可流动要素不断向聚集力较大区域聚集,这就形成了具有区位优势的地区不断吸引可流动要素的良性循环累积过程,以及具有区位劣势地区不断损失可流动要素的恶性循环累积过程,区域差距内生机制与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思路。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打破这种循环累积机制。而要打破这种不断积累区域差距的机制,则需要中央政府有序地组织东部地区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迁移,提高中西部地区参与全国经济大循环的能力;需要中央政府改革现有的转移支付政策,加大提高居民公共服务和福利水平为主要目标的收入型转移支付;需要在财政政策、金融信贷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资源政策、人力资本政策等方面,实行东西部梯度的、有差异的政策,切不可过度宣扬经济一体化,实行“一刀切”的政策。
关键词区际差距区域协调发展循环累积过程区际一体化差异化政策
作者1安虎森,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2何文,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生。(天津:300071)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但不同地区的经济绩效不尽相同。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再到环渤海的开发开放,使得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中西部的广大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则相当迟缓。尽管近几年西部一些省份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东部的一些省份,但中西部地区在经济总量、人均收入、结构提升等方面都明显滞后于东部地区。其实,改革开放初期中央的意图是很明确的,即东部沿海具有接近国外市场的优势,利用国外市场首先获得发展,然后利用经济辐射效应,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然而,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并没有出现这种理想化的状态,东部地区的发展不仅没有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反过来进一步扩大了我国东西部之间的差距。
我国区际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引起决策层的关注。1991年3月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中明确指出,“要正确处理发挥地区优势和全国统筹规划、沿海与内地、经济发达地区与较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关系,促使地区经济朝着合理分工、各展其长、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方向前进”,并按照沿海地区、内地、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四种类型规定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与目标。1996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专设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章,论述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本网网 )与此同时,国家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成渝城乡统筹试验区、武汉和长株潭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试验区等战略,范文《区域差距内生机制与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思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尤其是在2009年到2012年5月期间,更是批复了珠三角、长三角、山东半岛、河北沿海地区、辽宁沿海地区、北部湾地区、皖江地区、中原地区、重庆两江地区、成渝地区、柴达木地区、喀什霍尔果斯地区、图们江地区等20多个区域的发展战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区圈地运动”。同时,继国家“十一五规划”首次提出主体功能区战略以来,在2011年通过的“十二五规划”中,主体功能区正式上升为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显然,上述,这些战略都是为协调区域发展差距而采取的举措,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视程度和所倾注的力度。然而,对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尤其何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性选项,并不是所有人都很清晰。
区域差距内生机制
两个多世纪以来,空间问题一直不能进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处理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技术工具,或者说无法突破“空间不可能定理”的屏障。也因为空间问题长期不能进入主流经济学研究领域,就为其他非经济学学科研究空间问题也即区域经济问题留下了空间;我们常把空间不可能定理作为研究空间(区域)问题时的一种参照系。根据空间不可能定理,当研究空间经济问题时,如果认为不存在规模收益递增现象,且把经济活动区位的不同状况归结为空间的非均质特性,则可以在新古典的一般均衡框架下讨论空间问题,如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等,都强调了这种空间的非均质性特征,且在新古典的一般均衡框架下都有解。相反,如果认为存在规模收益递增,则此时的市场结构为不完全竞争,无法在新古典一般均衡框架下进行研究,不存在空间竞争的解或只存在零解。现实中的许多经济现象都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的特征,经济活动区位更是如此,许多区域问题无法在新古典框架下进行讨论。
因为规模收益递增,因此每个企业都专注于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特征的产品的生产,也就成为该产品生产领域的垄断企业并成为该产品的专业化企业。也就是说,规模经济必然促使专业化大规模生产方式的出现。此时,如果贸易成本很高,在专业化生产基地集中生产某种产品,并运到其他市场区消费时的成本大于其他市场区自产自销该产品时的成本,则此时就不能形成统一的大市场,可能出现相互分割的两个或多个市场。反过来,如果贸易成本低,在专业化基地集中生产某种产品并运到其他市场区的成本低于其他市场区自产自销时的成本,则此时就有可能形成统一的大市场;这意味着,如果贸易成本很高,则市场是相互分割的,此时生产活动和人口是分散分布的;如果贸易成本很低,则会形成统一的大市场,即在某一中心区位集中生产并向各市场区提供商品和服务是完全可能的,此时各种生产活动和人口将高度集中在中心区位,该中心区位就成了该区域的中心城市或核心区。那么,规模收益递增条件下,贸易成本的变化为什么会促发区域结构的变化,或者说为什么会发生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现象?
把握内生动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篇3
第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结合我国国情。例如,我国石油紧张,但家庭汽车的发展速度却很快,因此促使我国发展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的内生动力就强于其他国家;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因而洁净煤的研究利用就需要更多的关注;我国很多城市缺水,因而海水淡化产业就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权衡自身条件和产业发展机遇,不能仅仅追求政绩和短期效益。
第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利用本土市场带动核心技术发展。如果把市场容量看作是资源,我国有着巨大的市场资源优势。市场经济推行至今,我们不排斥其他国家的先进产品和技术,但是要留给新兴产业领域的本土企业以足够的市场空间。如果市场资源全被国外企业与产品占领,那么我国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就会缺乏市场考验,缺少成熟条件。
第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至关重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信息产业的增加值、对GDP的贡献以及其在高技术产业中的比重,应该说都是最高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地位和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作为国家重大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新的组成部分,服务于各行各业,对支撑信息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摘自本书序言,标题为编者所加。)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管理实践》
作者: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定价:118.00元
《这个时代的无知与傲慢》
作者:[美]乔治·索罗斯
出版:中信出版社
定价:58.00
这是一部极具思辨和理性的作品,也是一部极具现实关切和实践意义的作品。世人眼中掠夺财富的金融大鳄索罗斯善意、诚恳的一面毫无保留地呈现在所有爱他、恨他的人面前。
《零容忍:香港廉政公署40年肃贪记录》
作者:何亮亮
出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定价:39.80元
香港廉政公署是一个独立于政府架构之外的独立反贪机构,其核心人员主要来自英国军情五处、六处、苏格兰场或美中情局等特工组织,有些甚至原本就是以上特工组织的主要负责人……
《避税天堂:谁偷走了世界财富》
作者:辛乔利、张潇匀
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定价:45.00元
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篇4
目前, 农村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在“三量齐增”的背景下, 如何完善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机制;在经济新常态下, 如何健全农业投入持续增长机制;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 如何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保险机制, 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尤其是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改革, 涉及多方利益关系调整, 迫切需要通过改革来理顺关系, 为农业农村发展释放改革红利, 增添发展活力。
深化农村改革要着眼于当前阻碍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 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完善, 促进农业农村资源的配置优化和效率提升, 促进各类资本、资源、人力等要素竞相奔流涌动、迸发活力, 激发亿万农民创新创业活力, 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一方面, 要深化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改革创新, 在收储价格、财政投入、金融服务、保险制度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 进一步释放资源要素对农业农村发展的促进力度。价格和收储制度的改革要坚持市场化取向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在财政支持方面要坚持将农业农村作为国家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 确保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要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 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要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加保险品种、提高风险保障水平。另一方面, 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继续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创新完善。进一步推进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确权登记颁证、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健全非经营性资产集体统一管理机制, 让集体成员更好地分享资产收益, 共享改革红利;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上, 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落实集体所有权, 稳定农户承包权, 放活土地经营权, 完善“三权分置”办法, 为适度规模经营打好制度基础。
内生性发展 篇5
城市次生性人居环境问题,已是当代城市化日益发展进程中人们面临的重要问题,过去我们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有一些失误与教训,应探索一条适合于当前城市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作 者:周波 ZHOU Bo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刊 名: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3) 分类号:X22 关键词:城市次生性 人居环境 可持续发展 城市经济 城市规划与建设
内生性发展 篇6
如何认识会理新优势,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推进转型新发展?《当代县域经济》记者对会理县域经济进行了调查采访。
直面难题:
增强县域经济内生动力
记者从凉山州统计局了解到,2014年凉山州两色工业利润呈下滑状态。作为依靠矿业采选和有色金属产业的会理县域经济发展已经难以实现持续高速增长,进入速度换挡期。
事实上,会理县早就开始未雨绸缪,探索转型发展之路,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导入由单一资源型经济发展到矿业主导型、多元经济型发展的转变。跳出资源路径过度依赖,真正实现科学发展,造福于民。会理县委、县政府认识到,会理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相互促进的新阶段,绝不能孤立地抓某一产业发展,必须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三次产业共举并进、协调发展,实现“1+2+3>6”的效果,真正实现从一产独大到三产融合发展。
面对新常态,怎样找准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的契合点,精准发力,实现良性互动?会理县按照短期“稳增长”,长期“调结构”,以“增强县域经济内生动力”为主题,构建“县域统筹与统筹县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长效机制为目标,加强统筹县域经济,走三产融合依靠内生动力来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打出了“强基础、转方式、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组合拳。
补足短板: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独特的产业结构和发展现状,决定了会理需要较强的交通运输能力。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会理县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至今,会理县境内无一条高速公路。
会理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逐渐显现,矿产资源、特色农优产品由于运输条件制约明显,大量的资源难以与外地连成黄金线。不补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这块“短板”,又好又快发展就无从谈起,较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就无从落实。对此,会理县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年”活动,打响交通大会战,坚持以交通提速带动开放提速,突破“瓶颈”制约,构筑发展支撑。
会理的交通建设以建成“凉山州南部区域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以“交通大会战”为载体,“打通大通道、畅通内循环”来助推三产融合发展。打通大通道上,扎实推进永会高速公路、宜攀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北向以永会快速通道、米会路、宁会路、云岩村至米易界公路、G108线至龙肘山公路,南向主要以金沙江沿江公路和金沙江鱼鮓大桥来打通大通道。积极配合抓好宜攀高速公路、攀枝花经昭通至遵义铁路建设,规划建设金沙江码头,构建“南北贯通、东西连接”的现代立体交通主干道骨架。畅通内循环方面,加快推进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实现全境覆盖公路路网,形成南外环线、东内环线、力马河环线等10条主要内循环线的骨架。
转方式稳增长:
创新驱动发展工业
在新常态下,工业是县域经济稳增长的主战场,会理人深知,产业转型,并非全盘否定传统产业,会理的发展仍然离不开资源。
抢抓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机遇,着力培育市场主体、搭建创新平台、加强科技攻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依托资源优势保增长的同时,会理一方面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实施工业强县“五十百千工程”。打造百亿级铜镍集群和钒钛集群、50亿级铅锌集群和新能源集群,努力建设全国有色金属材料基地,奠定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在会理科学开发利用基石,着力建设全省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大增量提高存量。
坚持发展循环经济,助推企业转型升级。会理有色产业园区以铜镍、铅锌、钒钛铁产业为主导,按照“多点开采,定点洗选,集中冶炼”的方式进行规划,走“采、选、冶、加、研”一条龙发展的路子,实现产业间资源综合、集约、循环利用,建设以铜镍、铅锌、钒钛铁冶炼加工为主导产业的新型工业化循环经济园区。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会理县 23户企业技改投资18.5亿元,16个技术创新、节能环保项目获扶持资金2058.68万元。鹏晨、金叶等4户企业产品在中国第二届科博会亮相,2户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省级评审,5户企业申报省科技创新型培育企业,31户企业认定为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获专利授权36件,获州科技进步奖4个。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峡新能源大黑山光伏发电三期竣工,华能红旗风电场一二三期建设进展顺利,四川龙芮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拟投资6.5亿元在龙泉乡芭芭村兴建装机50MW的太阳光伏发电站,新能源产业不断壮大。
在会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马不停蹄,新兴产业从无到有、异军突起,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创新驱动发展工业保增长得到有力推进。
惠民生:
大力实施富民增收工程
会理不仅矿产丰富,而且还有特色优势农畜牧业。既是全国重要的优质烟叶基地,还是全省现代农业重点县、现代畜牧业重点县、现代林业产业强县。
如何富农增收,会理是这么做的——通过一产发展二产带动三产,促进农业一产融合互动二三产业发展。近年来,会理县把培育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保障,从政策、组织、项目、金融等一系列措施入手,大力培育和发展了一大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在农村新型主体的培育中,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在石榴、烤烟、畜牧业、沿江亚热带水果、特色蔬菜等产业发展的进程中组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组织,构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增强应对市场风险和“闯市场”的能力;加强对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带头素质和能力的培训,确保专合社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在技术、物资、项目、资金等重点环节给予扶持,增强专业合作社自身发展的能力;帮助指导建立公正规范的利益分配机制,增强合作组织的凝聚力。
nlc202309020908
在农业发展上,会理县还创新金融服务破解农业融资难,抓住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会理县主动作为,发挥金融财政资金撬动作用,人行会理支行把金融支持家庭农场作为试验区试点探索推进,不久前,会理县有6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获2000万元贷款,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会理县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已达到60%以上,在会理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283个,以“会理果果果业公司”“好地道”为代表的龙头企业10个,家庭农场252家,培育各类农业专业大户21805户。其中,省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被命名的省级示范社3个,州级示范社5个。
调结构:培育做强服务业支撑
会理县的现实情况是,第三产业近年来一直徘徊不前,份额一直占GDP比重二成多一点,远低于全国全川比重,与四川经济大县不对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摆脱对资源的过度依赖,会理思路有自身特点,其首要矛盾是解决结构性问题。经济发展仅靠“存量”远远不够,“增量”才是发展的核心动力。会理县的这个“增量”就是推动旅游业加快发展,做大城镇经济,增强城镇辐射能力,大力实施服务业活县,发展第三产业时不我待。
会理县以撤县设市为抓手,实施“城市建设提升年”活动,统筹推进城乡建设,文旅融合把握发展内涵,以旅游文化产业为龙头,培育做强服务业支撑。强力推进旅游业跨越式发展。针对新常态下旅游业持续火爆的趋势,抓紧开展《会理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和《会理古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把旅游产业发展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全力打造红色遗迹、川滇风情、古城文化、生态观光、阳光休闲度假等旅游品牌,力争创建A级风景区3-5个。
目前,围绕历史文化名城会理古城4A景区创建工作正在积极推进,坚持高起点规划,从科研院所请来了知名专家,为旅游发展“把脉”。会理文旅融合发展的目标是把会理建成以古城旅游为核心,红色旅游、民俗文化风情游和休闲度假生态游为主线的西南第一休闲度假目的地。
未来,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城乡统筹的加速推进,经适房的交付使用,古城建设及旅游产业的加快发展,将有力带动建筑装修业、商贸业、旅游业、金融业、物流业等的快速发展,做大外需的同时更加注重内需,强势带动消费需求,加快推动服务业发展支撑。
过去的一年是会理县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多重矛盾交织的复杂局面,会理县加强统筹县域经济发展,主动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走三产融合发展之路,助增县域经济内生动力,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其实践模式为推动四川省县域经济依靠内生动力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会理人正以生动的实践诠释着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考量、新抉择、新路径,走出了一条依靠内生动力引领新常态的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新农村内生发展模式的探索及实践 篇7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 必须健全体制机制, 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同时提出了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四大具体改革举措, 这就要求在新时期环境下探索发展适合中国特色的新农村模式。
调研国内外新农村发展模式中, 发现可以成功借鉴欧洲提出的“内生发展” (endogenous development) 模式, 包括重视人、环境、文化、生态和多元化发展内涵, 该模式可以解决现在农村发展的困境, 同时有利于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近年来, 区域内生发展理论成为国内外学界广泛关注的新理论, 但研究时间短且研究成果比较少, 而且有效实践示范少。基于此, 本文尝试从理论结合区别性地域实际构建宁海县新型城乡一体化内生发展理论系统及应用。
内生发展理论
对于区域内生发展目标, 内生发展寻求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等在内的综合效益得以全面实现的发展方式, 即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环境日益改善的措施和方案, 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三者良性循环发展, 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又进一步加强了资源的合理利用, 进而合理利用又保障了综合效益的实现, 三者形成良性循环, 最终实现三大效益综合发展, 如图1所示。内生发展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利用区域内部资源, 促进区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综合发展。
要完成内生发展目标, 就要解决如何使当地居民成为区域发展的主要参与者, 如何科学利用本地资源 (但不拒绝外部资源) 找到区域发展道路, 以及如何使区域综合效益得到协调发展等问题。因此, 内生发展主要内容可以归结为内生发展力量、资源科学利用和效益协调发展等, 如图2所示。其中内生发展力量包括当地政府、当地企业和当地居民等利益相关者;资源以区域内本地资源为主, 外部资源为辅;区域效益主要是区域内部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
内生发展在宁海生态县的应用探索
(一) 宁海县乡镇村基本情况
宁海县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 浙江省东部沿海, 象山港和三门湾之间, 天台山、四明山山脉交汇之处, 计划单列市宁波市属县, 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沿海对外开放地区之一。面积1843平方公里, 人口58.55万, 辖4个街道、11个镇、3个乡, 23个社区、11个居委会、369个行政村,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628元, 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6465元。年平均气温16.2℃, 年平均降水量1629毫米。境内农业资源丰富, 有仙山、神泉、碧海、绿岛, 是宁波市第一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素有“天然氧吧、人间仙境”之美誉。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2.5%, 人均寿命78岁, 全年空气质量Ⅰ级的天数在300天以上, 水质以Ⅰ类水质为主, 以上指标均居宁波市第一。海水养殖居全省第一, 望海茶为国内优质名茶。工业有模具制造、汽车配件、文具灯具、机械电子等。该环境非常适合发展智慧农业, 但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县城影响和制约, 县农业结构性不合理、现代农业发展亟待加快。
研究以茶院乡下徐村为例, 下徐村农业区域主要集中在农田、山林和海滩, 主要经济作物有水稻、马铃薯、番薯、山药等, 水果主要有桃子、杨梅、枇杷、葡萄等, 林业主要以竹子、松树为主, 养殖业以猪、鸡、鸭、羊传统畜牧业为主, 同时栽培特色药用蜈蚣, 海滩以养殖青蟹、虾为主, 村里农民收入水平差距较大, 高的达几百万, 低的则只有几千, 但有发展智慧农业所需的天时、地利、人和环境。该村有农民企业一家, 智慧农业技术园一家, 有一批从事现代农业施工的农民队, 这些为内生发展智慧农业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二) 内生发展模式建立
当地政府、企业和居民是区域内生发展的内生力量, 也是区域内生发展单元。图3为茶院乡内生发展三位一体系统图, 各箭头代表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智慧农业发展系统中, 其发展动力主要是内部动力, 内生发展应该是整个区域发展系统的核心。内生发展过程中必须把区域内生发展单元看作是一个整体, 对其进行合理架构, 使茶院乡、智慧农业科技园和下徐村民相互协调, 共同推动茶院乡农业内生发展。
茶院乡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制定内生发展政策, 引导和规划发展, 给农业科技园争取和提供各种农业政策优惠, 提供相关资金支持, 同时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培训, 提高合作意识和农业技能, 当地企业是以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合作方式融入智慧农业科技园, 该园区下属有智慧农业技术研究中心和各类合作基地, 在当地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绿色环保产品的品质, 提供高效率产品技术研究的同时, 解决当地村民的就业和技能再培训问题, 与融资合作基地大户村民携手, 提高当地村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下徐村村民积极响应乡政府的号召, 参与政府和科技园开展的各种培训, 同时加强自我学习, 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 积极参与村智慧农业建设, 充分发挥自身的种养殖经验, 参与技术专家改良项目。
(三) 内生发展模型机理研究
内生发展过程中核心利益关系者主要包括乡政府、智慧农业科技园和村民, 这些利益相关者充分利用村资源、技术、文化和资金等, 茶院乡政府制定内生发展政策和法规, 智慧农业科技园和村民促进自身内生发展。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来说, 智慧农业内生发展机理见图4。
乡政府做好政策、资金等六个方面工作, 有效带动了科技园和农村发展, 而智慧农业园基于自己的技术和规划, 可以有利于政府实施好新农村建设, 带动农村学习技术和发家致富。作为主体核心的农民, 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 参与家乡建设, 为园区提供经验数据与和谐气氛, 为用户提供安全绿色产品, 这样的三位一体应用内生模式可持续稳定发展。
(四) 实施应用
按照中国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思路, 并基于上述利益相关者的内生发展机理, 在下徐村开展内生模式新农村建设实践, 具体见图5。利用下徐村现有的传统农业, 已有大面积水稻基地、竹林、黄豆、桃、葡萄、蔬菜、养猪场、羊场、鸡鸭大户, 直接协同并进一步转化升级发展。图5中都以人为本, 主要主体是农民和农技员, 是主要的养殖人和栽培人, 为整个智慧农业发展发挥绝对性作用;传统的畜牧业经过智慧农业科技园的现代设施建设和新技术引进, 形成了现代化养殖业, 同时, 所有的饲料来自循环中的农作物和蔬菜 (如水稻、秆粉、薯类等) , 而产生的排泄物是改良土壤的绿色有机肥;传统的农作物通过温室大棚和新技术改良, 形成绿色高效品质的产品, 为市场和园区加工业提供绿色安全原材料, 同时也是果蔬轮种的主要基地;林业和菜园通过科技园的节水灌溉和大棚工程, 现代化栽培, 产出消费者期待的产品, 同时也是养殖动物自然活动中心。所有环节产品一部分为市场提供安全绿色食品, 供应人民生活需求, 另一部分回归到农村的家庭加工厂, 进行传统品味的加工, 产生特色副产品 (如糯米酒、薯粉、竹设备等) , 在科技园的规划下产业链发展和经营, 而科技园是其中的信息平台, 为技术、设备研制、品种改良、销售、就业等提供3G信息化服务, 同时也是让世界了解智慧农业村的主要媒介。通过内生发展模式, 让三位一体都成为共生一体循环经济发展, 为实质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一些思路。
研究展望
南宁布洛陀文化的生态整生性发展 篇8
一、布洛陀文化造就了“能帮就帮、敢做善成”的南宁精神
布洛陀开天辟地创造了人类, 指导壮族先民生产、生活, 使壮族群体不断地壮大, 不断地发展。布洛陀不屈服统治势力, 与统治势力英勇地斗争, 并且创造出众多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当人类世界的各种矛盾出现时, 布洛陀又安排了秩序, 制定了伦理纲常等等, 使家庭、族群趋于和谐, 从此壮民族迈向更高级的文明社会。可见, 无论是布洛陀开天辟地还是创造世间的万物, 都表现了不畏险阻、团结一致、勇往直前的开创精神, 这就是壮民族的精神所在。
“能帮就帮、敢做善成”是南宁的城市精神。“能帮就帮”体现了互助友爱、团结协作、携手共进的自强精神。“敢做善成”意指“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敢做”, 敢于做事, 指的是胆识, 更是一种作风;“善成”, 善于做事, 指的是一种本领, 更是一种责任。“敢做善成”这就要求南宁人民勇于进取、开拓创新、努力拼搏、奋发向上。
由此可见, 壮民族为主要聚集地的南宁, 其“能帮就帮、敢做善成”的城市精神是布洛陀精神、壮民族精神的体现。布洛陀文化造就了“能帮就帮、敢做善成”的南宁精神, 其精神是南宁人民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 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作为一个城市特有的精神力量, 南宁精神已融入了这座城市的血脉, 成为其发展之魂, 力量之源。
二、布洛陀文化孕育了壮民族的“那”文化
布洛陀文化又孕育了壮民族的“那”文化。“那”是壮语的发音, 意为“田”, 最初指水稻田, 后泛指土地或稻谷, 那文化就是壮民族的土地文化、稻文化。在壮族的神话里, 绝大多数的篇幅都在叙述布洛陀造田、造谷、造耕牛和其他牲畜, 布洛陀充分运用自己聪明才智发明了各种生产工具, 带领着壮族先民进行农耕。可见, 壮族神话孕育了壮民族的土地文化。壮民族是稻作民族, 在壮民们的心中, 土地是最宝贵的, 他们都想拥有自己的土地, 获得好收成。所以壮民们的居住场所都以农耕为出发点, 以土地为转移, 以田定居, 村落基本是依山临水, 面对着田地。并且以田论人, 用田取名, 为田设神等等。南宁很多村镇都以“那”命名, 如那马、那雷、那班、那陈、那达、那楼等等。为这些地方命名的是壮族先人, 他们最先开辟这片田地, 后来他们约定俗成, 村寨命名都依照同一模式, 遵循以“那”为冠的规律。
此外, 南宁市民一些信仰仪式也与“那”文化有关。建新居立门框时要进行“挂钱”仪式, 将一硕大的谷穗和一枚铜钱挂于门楣的正中, 以祈求五谷丰登、财运亨通;老人过大寿时要进行“添粮”仪式, 就是抓一把稻米放进瓦罐里, 最后把这瓦罐放在神坛上, 意在祈祷老人长寿。南宁的一些节日也与“那”文化相关。如农历二月初二的社节, 是祭祀社公神的日子, 祈求社公神保佑本社人员健康、吉祥, 其规模仅次于春节和中元节。壮民族每个村寨都立有社王庙, 社公神也就是土地神, 掌管着村寨的吉凶祸福。“人们把自己的命运与土地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给土地神赋予了更多的职责——既保土地丰收, 又护家宅平安。土地神不仅世俗化、乡土化, 而且是壮民族土地情结的具体化, 或者说是一种物态化。”南宁有些地方还有“牛魂节”, 节日这天人们给牛放假, 家家户户把牛栏修整一番。村里的元老们会对全村的牛进行评头品足, 并告诫大家要爱护耕牛。各家各户蒸做五色糯米饭, 用枇杷叶包裹着糯米饭和肉喂牛。南宁有些地方还在堂屋摆上酒肉瓜果等丰盛的供品, 由一名家长牵一头老牛围绕着供品行走, 边走边唱, 以此来赞颂与酬谢牛的功德。这天要先把牛喂饱了, 全家人才能吃节饭。耕牛的功劳在于带给人们赖以生存的肥沃土地, 可见, 这个“牛魂节”与“那”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南宁的八桂田园、药用植物园、花花大世界这些景区与“那”文化也有一定的关联。
三、布洛陀文化推动了“三月三”节日文化
在布洛陀的神话中, 壮族先民图腾崇拜自然界, 以求风调雨顺、五谷登丰。蛇常被视作为与雨水相关的神灵, 在南宁壮族的一些节日民俗中, 我们至今仍然可以看到蛇崇拜的现象:“广西武鸣县西北部和马上县东部的壮族群众信奉龙神, 龙神也叫蛟龙神, 龙神司天雨之事。��龙神属于深水潭中。如天久旱不雨, 就要办猪、鸭、酒、饭、菜等祭品在村中或村中取水处还祀之, 之后抛散部分祭品于水中。”“三月三”壮族的歌节“其实就是一个古老的蛇图腾的祭祀日��在广西三月, 常有春早, 利用蛇图腾的祭祀日作些求雨活动是再适合不过了。”尊蛇为神灵, 并伴以特定的祭祀仪式, 表达了壮族人们祈求雨水丰沛, 粮食丰收的美好愿望。
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 男女盛装打扮, 带上绣球、红蛋以及五色糯米饭, 相邀去赶圩。青年们聚集在约好的地点, 唱山歌、抛绣球找对象。歌声此起彼伏, 一连数天。歌圩常常还结合农业和其他游艺项目, 如舞龙、舞狮、武术表演等等, 丰富多彩, 热闹非凡, 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大展示。壮乡武鸣县举办的“三月三”歌圩暨武鸣骆越文化旅游节最为热闹。在歌圩旁摊贩云集, 民贸活跃, 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 不管相识与否, 均热情接待。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踊跃参加, 歌圩现场人山人海, 煞是热闹。
如今著名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就是由传统的壮族歌圩文化发展而来。从1999年开始举办, 其内容包括民族文化展示和经济贸易两大部分, 有民歌节的开幕式晚会、东南亚风情夜文艺晚会、少数民族歌手大赛、山歌会、民族民俗文物展览、少数民族风情巡游、学术研讨会、民歌闭幕式晚会以及商品贸易会、美食节、经贸洽谈会等等这些主要项目。节会期间, 国内外数十万宾客云集南宁, 宾客们在饱尝民俗文化大餐和领略民族艺术魅力的同时, 还能进行商品交易以及经贸洽谈, 收获文化和经济联姻的硕果。如今南宁每年举办的国际民歌艺术节, 不但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与知名度, 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还达到了保护以及传承民族文化的目的。
四、布洛陀文化促进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布洛陀文化的基本内涵。壮族是以农业为主的民族, 在原始社会, 由于认知水平低下, 在那个靠天吃饭的年代, 壮民们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 崇拜雷、雨、山、水等自然现象和自然事物, 试图通过祭祀等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丰产丰收。“壮人尤其通过自然崇拜、始祖崇拜、禁忌等民间信仰, 调适人与自然的关系, 形成了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 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意念”。由此可见, 布洛陀文化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是由其文化性质决定的。这种观念对于保护自然环境, 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布洛陀文化中“无论是关于开创天地和人类万物, 还是各种发明与创造都包含着先民们不畏艰难、团结奋进、不断探索、开拓进取、勇于创造的精神。而不畏艰难、团结奋进、勇于创造是布洛陀神话的核心”。布洛陀文化鼓励人们奋发向上, 勇于面对困难, 对人们的身心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壮族人们的心中, 他们会把矛盾和纠纷归结于自己, 认为自身的言行触犯了祖先神灵, 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这就是人们出于对神灵的畏惧与崇拜而产生一些禁忌, 因此, 布洛陀文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道德行为起到约束的作用, 还能调适人们的心理、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使人的心态趋向平和。可见布洛陀文化在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布洛陀“要求壮人做到勤劳勇敢、正直刚强、公平合理、和睦团结、尊老爱幼、与人为善等善行, 而反对好吃懒做、损人利己、虐待老人、贪图私利、挑拨是非等恶行”。壮民们出于对自然的敬畏, 唯恐自身受到伤害, 他们就会按照布洛陀的教诲去规范自身的言行。人们都能做到严以律己, 渐渐地, 家庭就和睦了, 社会也和谐了, 民族也得到了发展、壮大。“布洛陀以‘古事’‘古规’来劝导人, 实际就是以神完善的道德理想来教育人, 是一种以神灵劝导的形式出现的人间道德教育”。由此可见, 小到个人、家庭, 大到社会、民族, 布洛陀文化所起的规范与劝解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进而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化解人际间的矛盾。
“整生性是最高的生态规律与原则, 指的是生命体和生态结构的系统生成性、系统生长性与整体的持续发展性。”布洛陀文化是潜能的整生。在这个潜能中, 布洛陀文化造就了“能帮就帮、敢做善成”的南宁精神, 孕育了壮民族的“那”文化, 推动了“三月三”节日文化, 促进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无论是南宁精神、“那”文化、“三月三”节日文化, 还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与布洛陀文化都是一一对生的关系, 对生是双向的、横向的, 在双向对生中形成了南宁文化。这些文化、精神以及和谐又相互交织, 汇成纵向发展。在纵横交织中, 两条横线与四纵线的耦合序态推进, 并进中旋升, 最终形成了四维耦合的“南宁文化”网格化超循环整生。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的“那”文化解析[N/OL]. (2010-12-13) [2015-03-19].http://www.gxlxs2008.com/fengqing/426.html.
[2]吕大吉, 何耀华.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壮族卷[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 1998.
[3]丘振声.壮族图腾崇拜[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4]曾杰丽.壮族民间信仰的和谐生态伦理意蕴[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6) .
[5]王光荣, 黄鹏.论布洛陀文化的凝聚力[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2) .
[6]蒋明智.《布洛陀》与壮民族文化精神[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3) .
内生性发展 篇9
一、信息对称, 道德风险低
资金互助社金融服务依托农业专业合作社展开, 因此, 对借款人道德品质、经营能力、资本资产状况等信息相对清楚, 可减小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道德风险。另外, 专业合作社成员经营相同或相似产业及由此衍生的产业链, 如果借款人违约, 将在同行以及相关行业人员中失去信誉, 这不仅会使借款者本人在本行业及相关行业难以立足, 还会制约子孙后代发展。如此严重的违约成本将进一步规范借款人行为, 减小道德风险。再者, 以农业专业合作社为基础产生的资金互助社所发生的借贷行为都以真实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背景, 资金互助社人员可及时掌握借款人商品生产和企业经营情况, 动态了解借款人还款能力, 将损失降到最低。
二、改善农民和农村小企业在金融市场地位
近年来, 各商业银行在农村网点都大量增加, 其定位都是服务“三农”, 但是, 由于农民和农村小企业缺乏有效担保, 商业银行往往只青睐一些盈利能力强, 有有效担保的龙头企业, 农民和农村小企业想去的贷款, 就得托关系, 找路子, 权利寻租频繁发生, 农民和农村小企业与银行地位不对等现象严重。农民和农村小企业加入农业专业合作社, 然后在农业专业合作社基础上组建农村资金互助社, 再由农村资金互助社向农信社、合作银行以及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批发资金, 将大大提高农民和农村小企业的融资地位。
三、山西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模式及问题分析
2007年, 银监会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工作安排中》, 计划在三年开办161家农村资金互助社, 但截至2013年6月, 取得金融许可证的农村资金互助社仅49家, 农村资金互助社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被边缘化。山西取得金融许可证的农村资金互助社有6家, 如图1。
6家资金互助社所在县分别为浑源、汾西、兴县、五台、万荣和稷山。除万荣和稷山外, 其余四县均在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列, 说明这四县均不是真正金融市场活跃、资金需求量大的地方。从经营模式来看, 前四家资金互助社具有典型的公益性质, 是不可能真正促进“三农”经济的发展, 也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推动力。稷山县稷峰镇益民农村资金互助社和万荣县高村乡惠民农村资金互助是在当地政府推动下促成的, 具有强烈的行政干预色彩。从经营模式上看, 属于外因推动型资金互助社, 与“三农”对接能力弱, 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受到严峻战。事实上, 山西农村资金互助社都没有发挥出预计的支农效应, 其功能和带动效应表现的都不明显。
四、山西农村资金互助社内生模式发展对策研究
山西在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时, 政府应尊重市场、利用市场、引导市场在资金需求旺盛的农村地区建立内生型资金互助社, 并对已存在资金互助社进行股份制改革, 允许或鼓励农业专业合作社持股。具体建议包括:
一是进一步发展和规范农业专业合作社。设立“三会一层”制度, 农业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村非盈利性组织机构, 应参照现代公司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三会一层”制度, 即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组成的组织体系, 四者各司其职, 相互制衡。社员大会由全体社员组成, 是合作社最高权力机构。理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 对合作社高级管理层进行绩效评价, 直接对社员大会负责。高级管理层作为专业合作社执行机构, 负责合作社日常经营管理工作, 对理事会负责。监事会负责对合作社资金流入流出过程进行动态监控和审计, 保证专业合作社安全运行。
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基础上多元主体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德元, 张亚军.关于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思考与分析[J].经济学家, 2008年第1期:40-47.
[2]刘勇, 田杰, 余子鹏.专业合作社基础上发展资金互助社的路径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13年第5期:23-27.
内生性发展 篇10
各位嘉宾、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与皮革行业的同事们再次相聚,共同见证皮革峰会的盛大开幕。今天一进会场,我就感受到皮革行业稳步发展的信心与潜力,它透露着坚守与创新的高度共识。首先,我代表中轻联对于皮革行业近年来取得的成绩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企业家和全体同仁致以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向多年来一直关心和支持皮革行业发展的国资委、工信部、财政部、环保部等部委有关领导和各特色区域主管部门的党政领导,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坚守中国制造,创新2025。
下面,根据协会的要求,我重点围绕“坚守”与 “创新”两大主题,围绕前不久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结合轻工和皮革行业的特点,结合轻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的精神,谈两个方面的看法和意见,与大家商榷。而且,我想这次与以往在皮革行业会上的发言不同。现在正处在五年的转折时段,我想较多地用一些轻工整体的数据说话,期待皮革行业借鉴、鼓劲,坚守、创新与发展。
一、坚守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
大家知道轻工业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包括十八大类、七十二中类、一百三十七小类的产品之一,是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和服务三农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轻工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从供给不足到成为世界轻工业的大国。在追赶型高速发展,告别短缺,完成数量指导型历史阶段以后,正进入中高速发展的新阶段。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轻工生产、出口和消费大国。
皮革行业规上企业实现主要业务收入1.27万亿元,占轻工业9%,是轻工业的第8位。如果按照整体排序,也就是把实体作为一个总的板块,是在第5位。我记得我们全国轻工是22万亿的主营业务收入,食品10万亿,造纸1.57万亿,家电是1.31万亿,皮革是1.27万亿(第五位)。皮革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它的出口始终居于轻工业的第一位,从国际看,1/4的轻工产品出口到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我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创造出海尔、格力、波司登、 茅台、百丽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中国品牌。据统计, 钢琴、陶瓷等一百多种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特别是家电、皮革、家具、自行车等产品,占世界份额的50%以上,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轻工业大国。 同时,我们也是名副其实的皮革大国、毛皮大国、制鞋、箱包和皮衣大国。我国进入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并联发展、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消费模式的转型升级,为轻工业发展拓展了新的领域和广阔的空间。我国人均轻工产品的消费量,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不同群体、不同地域对轻工产品的普及、刚需和升级换代的需求,成为拉动轻工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轻工业发展仍处在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轻工业主要从依靠规模、速度、成本竞争,向依靠质量、技术、服务、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进行角逐的发展方式。
如何继续发挥轻工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当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增长,资源、能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增速进入了重要战略调整期。在某种意义上讲,高成本时代悄然逼近,因此消化成本上升压力,防止陷入低微利困境,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要清醒地认识到过去长期依靠高投入、高耗能、低成本的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要从资源消耗型向要素集约型,从依靠扩大投资和规模扩张向依靠技术进步、创新和要素升级转变上来。培育新的竞争优势,要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 能源利用率、资金利用率、投入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资本替代人工和人才红利等全要素的生产率。 全面提升产业链价值,提升全要素劳动生产率,是提高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降低综合成本的重要措施。因此要对所使用的各类要素实现最优组合,产生最大的效益,这是保持中国轻工和皮革行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
二、遵循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我们说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软复苏、慢增长、多风险特征的新常态,中国经济则进入了中高速转型的新常态。此前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的闪亮登场为行业调整升级指明了方向和实现路径,认识到文件的精髓是由大变强,确定了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建国100周年成为具有创新引领能力的世界一流制造强国的目标。我理解它的核心任务是增强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它的战略高点是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它的提升,关键是强化基础能力,集成水平。我们非常清楚,中国目前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的全部门类,是唯一全部门类。已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制造业整体水平不高, 各门类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此要走并联式发展道路,持续打造制造业的升级版,致力在全球制造业大赛中赢得先机。
前不久我就贯彻2025行动计划确定了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打造轻工产业的升级版为主题,接受了工信部主流媒体的采访。当时我题目就叫: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打造轻工产业的升级版。行业企业的机遇在于全力做好创新驱动,智能转型,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和全球融合的大文章, 持续实现新的发展。
第一,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提升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习近平总书记7月中旬在东北调研时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当前世界经济正迎来以信息网络、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我国在相当一些领域和世界前沿科技的差距都处于历史最小时期。已经有能力并行跟进,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加速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我们轻工人要紧密围绕科技、品牌、管理、服务、营销模式,五大创新的历史课题,结合国家推进创新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实实在在的强化创新驱动,围绕重点产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作用,整合相关资源, 完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体系,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行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面向重点产业和区域创新的支撑系统,积极推动面向产业集群的科技服务集成平台建设,提升特色区域的发展水平。重点支持国家认定的业内企业技术中心,设计中心,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落实自主创新相关政策,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我们要根据轻工业和皮革行业的特点,主动借力政策,筑牢经济基础,向自主知识产权要效率,向品牌要溢出效率,逐步实现向中国创造的惊险一跳,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皮革行业应重点发展高档皮革和中高端皮革制品,着力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升行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第二,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
落实2025行动计划要实施五大工程,我认为其中最核心的是实施智能制造的工程,这是一个时代的命题,也是倒逼的机制。轻工重点行业要以两化融合为主线,借力“大、智、移、云”为主要基础,积极参与本行业关键特殊专业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和自主化的进程,参与本行业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装备和智能化生产线的关键技术研发、设计和制造。 要加大智能制造方向的技术改造力度和投入,大力推进制造过程的智能化,从产品的设计智能化、关键工序的智能化,供应链优化管控等方面,推进重点行业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生产车间和智能工厂的建设。
近一段时间,海尔在辽宁、沈阳、郑州、青岛一共建了几个工厂,推动智能化发展的进程。
目前我们各重点企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也纷纷制定了规划,大力推动智能制造。我4月27号在温州参加活动并考察,看到巨一集团率先尝试的智能制造,并且尝到了甜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今天,它仍然取得了出口增长9.5%的好成绩。另外泉州市去年提出了要把泉州建设成为中国智能制造基地的奋斗目标。然而大家都很清楚,轻工业吸纳就业占全国工业1/4多,总量在3 500万人以上,承担着重要的民生责任。
我以为既要针对现代工艺特点和产品柔性化制造的需求上升加大技改投入,更要坚持人才为本, 加大培训力度,做实产学研治理提升平台,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行业人才梯度及培育机制,不断提高轻工和皮革行业职工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促进制造业的持续升级。同时,全行业要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为重点,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团队,依托行业重大科技专项、重点项目、产学研联盟等逐步形成和建成一批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这一点是我在主持“轻工十三五规划论证”的时候,几个人在座谈当中跟我们提出的第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加强人才的梯队建设。
第三,以抓质量、树品牌为重点,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质量转变。
我国轻工行业竞争力不强,产业整体处于国际价值链的中低端,缺乏国际知名品牌,领军企业不强,因此要抓住机遇,完善和创建各类品牌培育平台,特别是在率先国际化的基础上,推动行业领军企业发展水平与制造业大国地位的有效匹配。要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 团体标准、联盟标准,积极推进产品质量、企业自我申明的实施,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的整体形象,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质量的转变,推动我国轻工产业产品迈向新高端。这方面我们真诚地期待皮革行业要率先突破,以真皮标准为基础确定目标,加快培育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品牌,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切实提高质量水平。同时,要以“精准”两个字为切入点,借鉴政策上的精准制策,IT业上的精准客户和医疗上的精准整治的这种思维和运作的方式,在管理上精细深耕,努力提升质量保障体系的水平。
第四,打造生态产业、绿色产业。
轻工业要加大皮革、造纸、食品、电池等重点行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装备,推动企业节能减排,进一步落实造纸、皮革、酿酒、发酵等行业的发展,推进行业的应用和推广示范工程。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清洁生产先进企业的认定,受理能耗标杆企业,开展能效对标活动,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在皮革、电池等行业研发推广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大幅提高行业清洁水平,加强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推广应用,提高废弃电器、废纸、皮革废弃物等转化为再生能源的能力。我们皮革行业还要宣贯大气污染排放标准等等,有效规范和指导行业的污染治理工作,认真开展环保核查,推广环保创新示范项目,引导行业的有效发展。
第五,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
要做好结构调整的多点突破,特别是要努力提升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加强对轻工集群规划的编制,产业升级,节能减排等工作的指导和支持。支持在皮革、家电、家具、塑料等行业基础较好的产业集群区,以互联网 + 的模式建立和完善一批面向中小企业的咨询检测等平台,发展专业市场和电子商务,组织实施产业集群示范工程,完善产业和区域创新体系,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 提升产业集群的质量和档次,促进传统产业集群加快向自主设计加工,自主品牌生产转变,实现产业集群整体的转型升级,要支持集群中一批骨干企业的技术进步,发挥其产品辐射、技术示范,信息扩散中的龙头作用,延伸产业链,全面带动和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努力形成轻工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造就一批产业链比较完善的创新型的现代产业集群示范基地,夯实轻工业新经济增长点的实力基础。
最后,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产能合作,提升制造业国际化的发展水平。
我国是全球重要的轻工产品制造基地,2014年轻工产品出口6154.3亿美元。轻工贸易顺差总量是全国整体贸易顺差的1.2倍,应该说为全国的外币平衡,加快走出去的步伐等等工作做了很好的贡献。皮革、塑料、家具等行业,出口额位居轻工的前五位。五个行业合计占轻工总额的50%以上。实现出口的稳定增长,对于实现轻工业中高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总体来看要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在巩固传统市场的份额基础上,按照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积极拓展俄罗斯、蒙古、南亚、东南亚、西亚、北非、中东欧、中亚等国家出及新兴市场。
今后我们要借“一带一路”实现全球化布局与要素配置,在主销市场投资设立物流中心和分销中心,发挥我国轻工产业的产能优势,积极与一带一路的相关国家开展产能合作。又要在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和加盟经贸合作区,积极推动轻工企业牵头的巴基斯坦工业园和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跨国经贸区的合作。目前我国正在全球50个国家建设118个经贸合作区,涉及一带一路的国家共达64个。这些境外经贸合作区,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承接点。我查了一下数据,2014年我国轻工业对于64个沿线国家的出口额1 633亿美元,占整个轻工出口的26.5%,同比增长了15.86%。整个轻工出口增长增长2.1%,而沿线64个一带一路国家增长15.86%。行业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速,我们也真诚地希望皮革企业继续有所建树。
内生性发展 篇11
“与其他的企业家过多关注具体销售额不同,我更关注玉柴在行业内的总体竞争实力、国际化进程以及以人才为中心的核心竞争力构成等数字。”
作为玉柴集团董事局主席,晏平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关注玉柴在国内行业发展中领跑者的身份,以及这个身份相应的责任。
以柴油发动机为核心业务的玉柴,将自己定位为中国绿色动力的引领者,做中国“最大活动污染源”的控制者,做中国轿车柴油化的领跑者。因此,作为玉柴可持续发展的掌舵人,晏平形象地把“绿色发展,和谐共赢”比喻为引领玉柴跑得更快、更好、更安全、更持续、更和谐的“责任引擎”。
责任引擎需要与时俱进
《WTO经济导刊》:您将“绿色发展,和谐共赢”比喻为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引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比喻?
晏平:一个企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要有支撑其发展的核心理念、企业文化,要有统一的发展意识。
自从2007年公司将“绿色发展,和谐共赢”确立为公司的核心理念后,玉柴实现了由原来的关注产品到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由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到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效益最大化,由只考虑股东回报到关注各利益相关方的需求等一系列积极转变。
我将“绿色发展,和谐共赢”比喻为“责任引擎”,一是因为玉柴是做发动机的企业,更重要的是“绿色发展,和谐共赢”这八个字,是我们可持续发展的一切动力之源。没有这八个字,玉柴无法成功转型。
是它让我们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改进、优化和完善我们的日常经营管理,也是它让我们实现全面责任管理,以责任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WTO经济导刊》:过去提到玉柴,大家朗朗上口的广告语是“玉柴机器,王牌动力”,核心理念是“人为本,争第一,零起点”。为什么玉柴以“玉柴机器 绿色动力”来取代它,并把核心理念升华到“绿色发展,和谐共赢”?
晏平:上世纪80-90年代,“玉柴机器,王牌动力”主导了玉柴的发展。很成功,也很霸气。这符合我国刚刚改革开放时,需要一种争第一的精神。
正如所有的东西都有局限性一样,我们这个时期的核心理念“人为本,争第一,零起点”,以及相一致的“玉柴机器,王牌动力”广告语,最大的局限就是只关注到自身发展,没有考虑到社会和环境的综合发展。
从2005年我们已经感觉到,企业和市场的竞争体制、竞争机制、竞争对手,乃至竞争理念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时如果发展理念不“与时俱进”,企业可能就很难有更大发展。
为实现这个转变,玉柴采取了比较巧妙的方式——让大家来论证:玉柴要不要实现发展理念的转变和升华?
半年时间里,公司上下展开了大讨论。争论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统一思想的过程。经过艰难的自我否定,2006年初,我们正式提出了“绿色发展,和谐共赢”这一新的思维,相应地,玉柴产品的诉求点也转变为“玉柴机器,绿色动力”。
《WTO经济导刊》:“绿色发展,和谐共赢”成为玉柴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引擎,它有哪些丰富内涵为我们提供可持
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晏平: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社会等主张,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要求。
玉柴的“绿色发展,和谐共赢”,就是要搞循环经济,以人为本,非常符合科学发展观。
它分以下四个层次:
“绿色”体现玉柴的责任观,表明玉柴走绿色工业发展之路,以提供高性价比的绿色动力和绿色机器为己任。
“发展”体现玉柴的卓越观,表明玉柴做强做大核心业务,崛起潜力板块,拓展相关产业链,完成玉柴系全球布局,打造玉柴世界知名品牌,成就大型跨国企业集团的宏伟愿景。
“和谐”体现玉柴的人文观,表明玉柴重在培育忠诚、博爱、协同、安康的玉柴文化,使企业与员工共同达到最佳状态。
“共赢”体现玉柴的价值观,表明玉柴赖以生存发展的经营哲学和经营战略,并贯穿于玉柴经营全过程,与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共享企业成果,实现长期最大化共赢。
于是,2007年,“绿色发展,和谐共赢”正式成为玉柴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成为引领玉柴跑得快、跑得安全、跑得好、跑得和谐的责任引擎!
责任引擎实现四大转变
《WTO经济导刊》:以前我们比较强调企业要进财富500强。现在,责任500强已经成为新的评价指标体系。这说明世界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有了深刻的变化。“绿色发展,和谐共赢”为玉柴带来了哪些转变?
晏平:我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不是企业的某一项工作,它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内生于企业组织和企业文化中,像我们的“卓越班组”。因此,我们才将“绿色发展,和谐共赢”作为玉柴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引擎。
刚才已经简单地谈到了“绿色发展,和谐共赢”带给我们的一些变化,具体来说,共有四大转变:
管理目标由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向追求企业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价值最大化。
管理对象由企业内部扩展到外部利益相关方。
管理价值由经济价值延伸到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股东价值延伸到利益相关方价值,从企业价值延伸到社会价值。
管理机制由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发展到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WTO经济导刊》:您在2008年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提到,“三年再造一个玉柴”目标已经实现。除了完成经济指标,对玉柴的未来还意味着什么?
晏平:我们当年提出“三年再造一个玉柴”这一目标,是用来统一大家的思想行为的。现在这个目标已经实现,作为经济指标,它已经成为一个句号。
它的意义在于玉柴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不单纯是经济指标的,也不是企业规模上的,更重要的是企业的理念,企业的实力,企业的品牌,企业的管理和竞争力,都在完成这一目标过程中得到了高度的升华!
在这个过程中,玉柴的核心理念、团队建设、内部人员的精神状态、和谐凝聚力、执行力、资金链、战略、都得到了提升。
责任引领,舍我其谁
《WTO经济导刊》:市场竞争已由单纯的质量竞争、环境竞争进入到包括产品质量、环保、社会责任等的全面竞争阶段。玉柴在全面竞争阶段都做了哪些工作?
晏平:玉柴的产品从国1一直到国4排放标准,我们都比国家要求提前3-5年。为此,我们每年投入研发的资金占到了销售收入的3%。目前,符合国5排放标准的发动机我们也研制出来了。
可以说,玉柴在全面竞争中,一直是以引领者的身份出现的。
首先是引领行业发展。
刚才说的发动机排放标准从国1到国5,如果我不做谁来做?舍我其谁!
我们做到了,就可以和国外产品平起平坐了,不仅仅是节省了外汇,因为你没有时这些国外产品昂贵得不得了!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不做,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就不会出台;如果我们不做,我们在此领域就永远没有话语权!何谈民族工业和民族产业安全?!
所以从国1开始,我们就承担着大量的行业引领责任:十多年,我们的产品增加了近10倍,但颗粒度、一氧化氮等各项排放总量并没有相应增加,仅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与整个世界比,玉柴还做得不够,但我们引领着整个行业健康发展。
其次是引领供应商等利益相关方发展。
我刚才分析了“绿色发展,和谐共赢”的丰富内涵。这个理念也得到了供应商、服务商和下游大部分企业的高度认同。
在发动机制造这个产业链,相比零部件供应商,玉柴就是强者。但我们利用“YC联盟”等各种平台、机制和制度,改变了我们的强势身份!
在全国的发动机行业,玉柴敢提出对供应商要“公平公正”!这是我在2000多人的供应商大会上公开发表并承诺的。我觉得,这是对供应商人格上的尊重。
同时,要舍得让出部分市场利润给供应商。玉柴从来不挣供应商的利润。因为如果供应商跟不上,玉柴设计出再好的发动机也无法成功。
第三,引领社会各界履行社会责任。
去年和今年,我们连续两次发布了可持续发展报告。去年,我们还加入了联合国全球契约,承担全球责任。
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在行业内我们是首家。我们用这样的实际行动,表明玉柴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态度是积极的,愿意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和制约,并且这种信息披露会成为玉柴的制度和机制。
内生性发展 篇12
记者:白行长, 您好, 天津农商银行的成立标志着天津市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的完成, 请您谈谈通过改制和这一年的努力, 天津农商银行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白平:改制后的天津农商银行实现了由多级法人的合作金融机构向统一法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转变。经过改制, 我行的资本金总额达到了70亿元, 全部属于优质资本, 资本金实力有了质的提升, 有效缓解了改制前有些好的贷款项目由于受资本金的制约而难以承接的局面, 可以有力支持我市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大项目, 为我们可持续发展、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创造了条件;利用改制重组的机会, 我们充分借助市场力量消化原有大量历史包袱, 通过政府支持和我们自身的努力, 不良贷款率由16.52%降低到3.72%, 资产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通过改制, 我行的股权结构进一步优化、股权集中度明显改善, 进一步规范了“三会一层”的履职行为, 公司治理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改制后, 我们按照统一法人的模式, 构建起“总行、中心支行 (直属支行) 、支行 (二级支行) ”三级营销组织的授权经营模式, 将大额贷款审批权上收总行, 建立了风控、稽核条线的垂直管理和营运后督的集中管理, 规范统一了内设机构, 形成了边界清晰、前中后台分离的内控格局, 抵御风险能力大大加强。同时, 体制改革的顺利完成, 为我行的经营管理清除了障碍, 也为长远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截至2011年5月末, 我行各项存款余额1126亿元, 各项贷款余额722亿元, 资产总额1433亿元, 与改制前相比综合实力得以大幅提升。
记者: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也是天津农商银行初年, 请问白行长, 对于今年的工作, 您有什么思路和举措?
白平: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 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求各行业创新发展、内生发展。基于此, 我行今年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围绕精细化、内涵化发展方向, 不断激发内生动力, 构建持久的竞争优势, 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为此, 我行将今年定位为“管理规范年”, 按照“完善四大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五项机制、推动六个方面管理上水平”的整体工作思路, 集中梳理日常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区分出一般与重点问题, 将解决当前问题与构建长效机制相结合, 逐步规范日常管理行为, 切实解决制约长远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为业务经营提供雄厚的内发动力支持, 力争通过几年时间的努力, 切实提升我行整体管理能力和水平。
记者:您能说明一下具体的措施吗?
白平:为进一步提升我行营业机构整体服务水平, 增强服务意识, 改进服务形象, 初步建立起现代商业银行的服务管理机制, 我们以“夯实服务基础, 提高服务水平”为中心目的, 在全行范围内全面启动“营业网点服务达标”活动。这个活动以“规范四项标准、建立三项机制、打造两支团队”为主要活动内容, 从营业网点的功能分区规划、装修装潢、金融器具和便民设施配备等方面逐步完善我行的硬件服务环境, 从细化柜员服务标准、规范服务流程、开展文明礼仪培训等角度逐步改善我行的服务软环境, 以监督检查、强化考核以及建立客户满意度评价机制等手段确保网点服务水平提升的可持续性, 通过打造服务督导员和大堂经理两支队伍实现网点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与巩固。同时, 我们结合我行网点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地区对金融服务的不同需求, 分别制定了旗舰级网点、星级示范网点和标准网点的服务规范标准, 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 实现所有网点的达标, 并建设200家星级示范网点和20家旗舰级网点, 提升我行的整体服务水平。
另外, 为扎实推进案件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和合规文化建设, 全面提升案件防控和风险管理水平, 我行还开展了“合规文化建设”活动, 以加强内控机制建设, 营造全员合规文化氛围, 促进风险控制与业务经营协调发展, 为我行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记者:您刚才谈到的“管理规范年”活动, 我们可以理解为天津农商银行在苦练内功, 那么对于客户而言, 天津农商银行又有哪些由内而外的举措呢?
白平:成立之初, 我们就确立了成为“持续发展的、区域领先的、专注于‘三农’和中小企业的社区型零售银行”的战略发展愿景, 这就明确了我行在经营中要不断完善对“三农”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机制, 创新金融产品, 丰富服务内涵, 支持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致富, 支持本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近年来, 天津的农村变化很大, 市委、市政府为了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 制定了推进农村城乡建设示范居住区、工业示范园区、农业产业园区“三区联动”的发展战略, 加快了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 农村工业向园区集中, 农业向设施农业集中的步伐。对此, 我们提出了“新三农”、“大农业”的理念, 充分发挥地缘优势, 组织有关部门成立工作组, 定期深入生产第一线, 深入研究“新三农”、“大农业”的发展特点, 了解贷款需求, 建立项目储备库, 明确涉农贷款的投放重点, 突出我行的“农”字特色, 以实际行动推动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截至5月末, 我行围绕“三区联动”共发放贷款84亿元, 为我市“三区联动”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同时, 我们非常重视农业产业化龙头优质客户群的培养, 充分利用已运作成熟的“公司+农户”贷款模式, 用资金这个纽带, 把公司和农户紧密连在一起, 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致富, 通过扶持农户促进企业发展, 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固定资产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 逐步培育一批优质“三农”客户群, 形成龙头带动产业的发展格局。2010年以来, 我行相继与农垦集团、供销合作总社、水产集团等涉农龙头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授信总额达90亿元, 重点支持我市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精品畜牧业、养殖业等涉农产业的发展。
此外, 我行结合我市涉农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不断对原有的拳头产品“信用共同体贷款”进行升级改造, 调整信用共同体的构成主体和掌控方式, 先后以支持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水产品养殖以及循环经济产业为重点创建了多个信用共同体。尤其是我们于今年3月1日在静海成立的“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中小企业信用共同体”, 就是我行应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新产品内容的典型案例。这个信用共同体将抵质押贷款方式与信用贷款方式进行组合, 以园区管委会为掌控人, 以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园区内的企业为服务对象, 以银行为融资主体, 企业可根据生产需求在授信额度内循环使用资金, 同时利用管委会在商检、海关、环保等方面的掌控权对企业进行掌控, 从而形成了银行、政府、企业三方合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环保产业发展的新局面。截至目前, 我行已经通过这个共同体向8家环保型中小企业发放了5600万元的贷款,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记者:我们知道天津农商银行的战略发展目标中有两个“专注于”, 一是刚才您谈到的“三农”, 另一个是中小企业。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天津农商银行在支持中小企业方面有哪些举措。
白平:我们知道中小企业在解决就业、增加税收、活跃经济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 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会遇到的一个共性问题就是融资难。其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管理不规范、信息不透明、财务报表不准确、缺乏有效的抵质押物等等, 因此中小企业很难通过传统模式从银行获得信贷支持。为了有效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贯彻落实国务院、银监会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有关要求, 我行针对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 不断加大产品创新力度, 相继推出了微小企业贷款、商标权质押贷款、专利权质押贷款、动产及货权质押贷款、联保贷款等中小企业业务新产品, 同时将在农村地区获得成功的“信用共同体贷款”提升、嫁接到城区或工业园区, 培植中小企业群体, 有效拓宽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比如说, 针对中小企业缺乏土地、厂房等有效抵押物的实际情况, 我们积极探索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 推出了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业务产品, 并在总行设立专职管理部门, 大力推动动产及货权质押业务的开展。这项业务涵盖了铜冶炼、钢压延、汽车经销、饲料加工、煤炭经销等多个行业, 质押商品包括黑色金属、煤炭、农产品、化工原料等共计九大类60余个品种, 有效的拓宽了中小企业抵押物的范围,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也获得了稳定的经营收益以及良好的社会反响。截至目前, 我行一共向68户企业发放货押贷款14.39亿元, 授信余额10.03亿元, 在押商品总价值超过15亿元。
记者:2010年12月28日, 天津农商银行在天津高新区挂牌成立了“中小企业业务中心”, 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个中心成立后对天津农商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有什么积极的影响吗?
白平:中小企业业务中心的成立, 是我们不断总结服务中小企业的工作经验, 积极探索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业模式, 打造“服务中小企业”品牌效应, 走专业化发展道路的一次有益尝试。这个中心以中小企业集中的高新区为基地, 通过优化贷款审批流程、改变中小企业服务模式以及推出中小企业专属产品等方式, 构建我行全新的中小企业服务架构体系。
我们在中小企业业务中心开展了几个创新。一是产品创新。中心除开办我行现有的抵质押贷款、联保贷款、信用共同体贷款、贸易融资、贴现、保理、贷款承诺、保证、信用证、票据承兑等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外, 还将针对中小企业需求特点, 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 推动动产、知识产权、股权、保函、出口退税池等质押贷款业务, 发展保理、福费廷、票据贴现等金融产品, 以打造适应中小企业各个发展阶段的完整产品线。
二是机制创新。按照银监会关于小企业贷款“六项机制”和“四单原则”的要求, 我行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 率先在中小企业业务中心实行中小企业评分卡制, 设计独立的中小企业贷款准入和审批标准, 同时在中小企业业务中心单独设立了中小企业贷款审批中心, 压缩中小企业贷款审批流程, 切实提升贷款审批效率, 积极探索中小企业短链、高效的贷款审批机制, 持续不断推进和完善多元化的利率定价机制、独立的核算机制、简便易行的激励约束机制和违约信息通报机制, 为中小企业提供从审批到放款的一站式专属金融服务。
相关的产品和机制在中小企业业务中心试验成功后, 将在全行范围内进行推广, 从而为更大范围内的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难、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促进我行中小企业业务发展。
此外, 我行还以中小企业业务中心为载体, 采用实务操作与授课相结合的方式, 组织全行从事中小企业业务的客户经理到中小企业业务中心进行轮训, 为我行培养一支专门从事中小企业客户融资的高素质客户经理队伍, 最终把中小企业业务中心打造成我行中小企业产品、机制和团队的“孵化器”, 以更好的支持天津市经济发展, 最终实现银行与企业的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