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式发展

2024-12-08

内生式发展(精选10篇)

内生式发展 篇1

1. 相关研究进展

截止2016年11月20日,在中国知网以“题名”为检索项、“侗族款”为检索词、以“1979-2016年”为时间跨度进行跨库检索共检索到58篇文献。从这些文献来看,我国学者对侗族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从社会学角度来探讨侗款

从社会学角度来探讨侗款的产生、内容及其变迁,以及与社会相关因素关系的研究。邓敏文,吴浩在《侗款的历史变迁》[1]和《没有国王的王国:侗款研究》[2]中认为:一是款源于原始的婚姻制度侗族社会的款组织,最早来源于原始的婚姻制度,产生于族外群婚制这个历史阶段中。其原始形态就是村寨与村寨或氏族与氏族之间的婚姻联结,后来才逐步发展成为村寨与村寨或地域与地域之间的政治和军事联盟。传统的侗族社会,主要是由家庭、房族、村寨、小款和大款所组成。二是有款无官的款文化要素及运动方式。款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有它自身的文化要素和运动方式,其中包括它的头领、公务人员、武装力量、集会场所、联络信号、专用语体、法律条文、立法凭证、审判方法和处治规矩等。

1.2 对侗族款制的研究

郭鹏在硕士论文《当代侗族款制变迁研究——以湖南省通道县上团地区为例》[3]中以田野调查为平台,以个案经验研究为基础,文化变迁的现实条件下,对侗族款制的变迁进行综合分析和揭示,进而初步探讨款制的变迁在当代侗族社会规律和传承机制,并努力找寻少数民族传统本土治理资源、治理方式的合理价值,以期获对国家治理与少数民族本土治理、基层治理问题的新认识。姜国珍在硕士论文《侗族款制研究》[4]中认为“款”只是一种代号,就是指侗族的一种制度、规则或是组织,并进一步认为从语义上去探讨、考究侗“款”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在明确了其含义之后,从事物的两面性的角度分析了“款”的社会性质,主张从历史变迁中去理解和把握“款”的社会性质。

1.3 对侗族“款”的社会控制功能的研究

赵黎君在《从侗族款文化看民俗对民间生活的规范力量》[5]一文中认为:侗族款文化包括款组织与款词,它是侗族传统民俗文化中最古老最具特色的民俗现象之一,并且从物质生产、物质生活、社会组织方面探讨了“款风俗”对民间生活的影响。邱萍在《从习惯法角度阐释侗族“款”的社会控制功能》[6]中认为:侗族的款是一种具有重要民族特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民俗事象,承载着侗族人民的心理认同意识,折射着社会整和的特有历史印痕,并且从习惯法角度对侗族款社会控制功能的利与弊进行了探讨。

1.4 对侗族款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

杨经华在《侗族“款”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发掘构想——以贵州三穗款场为中心》[7]提出在北部侗族地区,随着鼓楼、花桥、侗族大歌等侗族标志性符号的丧失,人们逐渐失去了族群记忆的文化依托。三穗款场是整个侗族地区唯一明确以“款场”作为地名的的乡村集镇,承载着侗族北部地区侗人对款文化的全部记忆。以三穗款场为中心,建立“款文化空间区”,对款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深入发掘与保护,必然会推动侗族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唤醒北部侗族地区日益淡漠的族群认同意识,从而促进地区文化与经济的共生与共荣。

在这些研究中,从法学、社会学的角度对侗族款文化的研究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有个别学者开始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对款文化进行思索,但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尚未有学者运用内生式理论对我国侗族款文化民俗旅游的发展进行探讨。本人试图运用内生式发展理论为我国侗族款文化民俗旅游的发展构建一个能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2. 我国侗族款文化民俗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侗族款文化民俗意境弱化

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通过形象描述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本人将民俗意境界定为:旅游者从特定民族的服饰、建筑、语言、饮食、歌舞表演、日常生活起居等方面所感受到的的境界和情调。民俗意境强弱的感官刺激直接影响到游客的民俗旅游体验质量。感受到的民俗意境越强就说明民俗旅游资源特色性越强,民族性越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缺乏足够的重视,外来文化的“侵入”,我国一些原生的、古朴的侗族款文化民俗意境与气息正逐渐丧失,视觉污染也日益严重。如邵阳绥宁侗族汉化越来越严重,他们抛弃了独具一格的民族服饰,“款场”周围杂草丛生,绥宁上堡古国对鼓楼进行了重建,但是对于侗族的核心制度文化——款文化却缺乏足够的重视,一切大型的活动选择在鼓楼进行,款场(款坪)民俗意境的弱化极大地破坏了侗族款文化民俗旅游的原生性,削弱了侗族款文化民俗旅游的吸引力与魅力。

2.2 侗族款文化民俗旅游人才缺乏

侗族款文化民俗人才缺乏主要表现在侗族款文化民俗旅游管理人才、侗族款文化民俗旅游的规划与设计人才以及旅游的服务人才都非常缺乏。特别是侗族款文化民俗旅游的服务人才,笔者走访了绥宁上堡古国和大团乡两个侗寨,发现常常年驻扎在家乡的是老幼体弱者,,两个村寨的很多年轻人加入了“打工一族”,使得有时所需的民俗表演队伍都难招到合适的人选。游客所需专业的讲解也得不到满足。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侗族款文化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基于此,本人认为我国侗族款文化民俗旅游的发展应以内生式发展理论为指导探讨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3. 内生式理论的内涵

内生式发展理论即内源式发展理论,又称为“由下而上的发展”(bottom up development)或“自我发展”(self-development),这一理论最开始是用于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问题。对于该理论的内涵,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普勒格和赛客考曼德(1995)认为:“内生式发展意味着一个本地社会动员的过程,它需要一个能将各种利益集团集合起来的组织机构,去追求符合本地意愿的战略规划过程以及资源分配机制,其最终目的是发展本地在技能和资源方面的能力。”[8]

Ray认为,内生式发展意味着一种转换社会经济系统和反应外界挑战的能力;它是促进社会学习,引进符合本地层次的社会规则的特定形式,即内生式发展是在本地层面进行创新的能力。[9]

宫本宪一(2000)认为,内生式发展模式的要点应包括以下四点:

(1)本地社区的居民以本地技术、产业、文化为基础,以地区内市场为主要服务对象开展学习、计划和经营活动。

(2)注重开发的环境友好性。

(3)产业开发应不局限于某一相关产业,建立地区产业关联。

(4)建立社区参与制度,管理机构要体现社区居民意志。[10]

2000年,联合国和平文化国际会议发表了《马德里宣言》,其中大力提倡基于知识和内部能力的全球性内生式发展计划,要求用新的文化合同预防文化的同质,采用新的自然合同或环境合同等。[11]

由以上观点可以看出,虽然理论界对内生式发展的定义没有统一,但有共同之处。本人在总结一些专家学者观点的基础上认为侗族款文化民俗旅游的内生式发展模式是一种主要由侗族款文化民俗旅游目的地内部力量(社区居民、基层组织)来推动,利用内部的民俗资源优势,以尊重自身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为基础,以促进居民自身能力得到发展、生活质量提高为目标,促进本地区域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以内部力量为主导,但并不排除外部力量的扶持与辅助,比如政府的政策优惠与扶持。

内生式发展理论的提出与外生式发展理论是相对应的。两种不同模式对民俗旅游发展的影响区别如下表(表1)所示:

4. 侗族款文化民俗旅游内生式发展模式的构建

正如前面内生式发展理论内涵所述,一个区域是否为内生式发展主要考虑这样几个因素:

(1)主导力量是否为内部力量

(2)收益主体是否为内部社区居民

(3)发展是否为可持续的、环境友好型发展

基于此,本人构建侗族款文化民俗旅游的内生式发展模式如下图(图1)所示:

5. 侗族款文化民俗旅游内生式发展的路径与措施

5.1 提升居民素质

居民是侗族款文化民俗旅游内生式发展的主体。居民在侗族款文化民俗旅游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居民又是侗族款文化民俗文化的载体也是侗族款文化民俗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与服务者。居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侗族款文化民俗旅游产品的质量。提升居民素质是提升侗族款文化民俗旅游产品品味与质量的必要途径与措施。首先,对居民进行侗族款文化民俗文化尤其是重点展示给旅游者的民俗文化知识的培训。居民是民俗文化的传承者和载体,但很多居民对他们所承载的民俗文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当游客想进一步深入了解时相当一部分居民却深感“无能为力”,如笔者在上堡古国调研时,和当地居民谈到“款约”,她支支吾吾了半天也没有解释清楚。这不利于游客对侗族款文化做进一步深入了解和宣传,也不利于侗族款文化内涵的展示。其次,对居民进行旅游服务与接待、普通话、旅游政策法规等旅游服务技能与基础知识的培训,提高居民的旅游从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5.2 加强社区参与

5.2.1 建立管理委员会确保居民参与组织化

居民参与组织化是指社区居民通过一定的组织而不是个体参与旅游开发活动。只有社区居民联合起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才能产生1+1>2的“和效应”。[12]民族村寨或民俗旅游社区管理运营委员会是由全体股东即全体居民组成的基层组织。景区发展的重大事务如景区的发展与规划、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都要通过管理委员会,这样可确保社区居民在民俗旅游开发中的主导地位。委员会设置相应的管理人员与机构,管理人员可由内部居民选举产生也可从外部聘请行业经验丰富的职业管理人。

5.2.2 参与经济利益分配

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根源,人的一切行为皆根源于利益。“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3]“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14]可见,经济利益是人的根本利益,社区参与首先是以居民能参与旅游发展的经济利益分配为前提的。首先,优先保障本地居民的商业机会和就业机会。如民俗旅游目的地为游客提供游、购、娱的商业机会应以本地居民为先,只有在本地居民无人愿意或能经营时才允许外来经营者介入,确保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收入尽可能留在本地。其次鼓励居民集资入股或民俗文化精英分子以自己掌握的民族文化资源入股。以自己掌握的民族文化资源入股就是把文化资源按照一定的比例换算成货币投资入股。[15]这样一方面确保旅游发展的收入能最大限度的在社区居民内进行合理分配,也能确保社区居民能与民俗旅游的发展以及民俗文化的传承同呼吸共命运。

5.3 转变政府职能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也是经济人,存在自利性,也会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16]在民俗旅游发展中,政府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诉求模式表现为:旅游的快速发展=经济成长=政绩。在这种利益诉求下,如果以政府为主导发展侗族款文化民俗旅游,政府不可避免的会将目光聚焦于如何尽快促进侗族款文化民俗旅游的快速发展,侗族款文化民俗文化资源会被等同于“摇钱树”,甚至可能不惜以牺牲侗族款文化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代价换取这届政府的“显赫政绩”。在内生式发展模式下,要求政府转变职能,由以前的“主导者”转变为政策上的“扶持着”;各种利益关系的“协调者”;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督者”和“参与者”,旅游地的“社会服务者”(如对社区进行旅游教育培训)。政府要将权利让渡给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以及相关的基层组织,让侗族款文化旅游在社区居民的主导下实现自主地开发与发展。

5.4 加强对游客的管理

游客的文明行为是保证侗族款文化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民俗旅游的内生式发展也需要我们游客的支持。所谓加强对游客的管理就是指通过对游客进行民俗文化教育,规范其在民族地区的文明旅游行为以减少或杜绝游客不文明行为对侗族款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消极影响,实现侗族款文化旅游的健康发展。相关机构和工作人员要对游客进行侗族款文化知识和侗族款文化保护的教育和宣传,培养游客对侗族款文化的尊重,倡导游客以尊重、神圣不可侵犯的心态去体验与欣赏异族风情而不是以藐视的态度去指点、批判传统民俗文化。

6. 结论

内生式发展模式是确保侗族款文化旅游能可持续和健康发展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以内部力量为主导但并不排除外部力量的扶持与辅助。在内生式发展理论指导下我国侗族款文化民俗旅游目的地必能实现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如图2所示)。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侗族款文化民俗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指出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我国侗族款文化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在对内生式发展理论内涵进行阐释的基础上构建了侗族款文化民俗旅游内生式发展的模式,并以此模式为基础提出了侗族款文化民俗旅游内生式发展的路径与措施。

关键词:内生式发展,侗族款文化民俗旅游,发展

内生式发展 篇2

以学习提高团队执行力

2004年3月12日,兵装集团隆重举行了赠书仪式,总经理、党组书记徐斌郑重地把《执行》一书赠送给了总部各部门副主任以上领导,全面阐述了执行的深刻含意,强调了培育执行文化对集团公司发展的重要作用;希望各部门领导认真研读《执行》一书,从中找到先进的执行方法,制定有力的执行措施,不断提高执行能力。

“如果你想让列车再快10公里,只需要加大油门;而若想使车速增加一倍,你就必须要更换铁轨了。资产管理只可以提高一时的公司生产力,只有文化上的改变,才能维持高生产力的发展。”有“20世纪最成功的企业家”之称的韦尔奇如是说。在就任兵装集团总经理、党组书记之初,徐斌就响亮提出了“培育执行文化,提高执行能力”的要求,并率领总部各部门主任专程前往深圳听取《赢在执行》的专题讲座。同时,组织以中国兵器报、集团内部网站、电视、广播、橱窗等内部媒体大张旗鼓开展打造执行文化大讨论,旗帜鲜明地宣传提高执行能力的新气象。一时间,长安、嘉陵、建设、青山、江滨、西仪、长江光电、华南光电、上海电控研究所等成员单位开展的专题读书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各企业、各部门以《资产经营责任书》和《目标责任书》为载体,落实执行措施,兵装集团上下掀起了执行旋风,掀起了学习、研究和建设执行文化的热潮。

徐斌深知,兵装集团作为国家战略性力量、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党执政的重要经济基础,加强以执行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体现兵装集团的特色,必须把执行文化的培育与兵装集团所肩负的使命、所承担的责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执行文化的培育,为履行神圣使命、完成光荣任务提供强劲动力。在2004年召开的兵装集团上半年经济活动分析会上,徐斌发表了题为《努力拼搏,乘势而上,着战必胜》的重要讲话。在讲话中,徐斌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责任感,找到了培育执行文化与兵装集团定位、集团公司使命的内在联系。他明确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落实到集团公司,就是要进一步办好国有企业,建立集团公司执行文化”,要求全体员工要站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提高对打造执行文化的认识,站在完成兵装集团使命的全局,增强打造执行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紧迫感。兵装集团执行文化的建设由此实现了由被动接受灌输到主动进行培育的根本性转变。

在兵装集团党组的强力引领和大力推动下,兵装集团培育和形成了以“敢为人先,争创一流,拒绝借口,立即行动”为核心理念的执行文化。“敢为人先,争创一流,拒绝借口,立即行动”的核心理念,赋予了兵装人铮铮铁骨,激发了兵装人谋大事、干大事、成大事的澎湃动力。各级领导干部亲历亲为、身先士卒、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广大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找借口、不畏艰难,切实把兵装集团的每一项重大决策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

以学习提高企业竞争力

兵装集团总经理、党组书记徐斌认为:“企业竞争关键在人。提高企业竞争力,根本途径在提升员工综合素质。我们以大规模培训为手段,以培养知识型职工队伍为载体,实现了职工发展与企业竞争力增强的和谐共振,相互促进。”

企业的竞争力首先表现在企业家的竞争力。兵装集团不断强化对企业高级经营者的学习培训,促使其能力不断增强。集团每年组织总部部门及领导以上人员进行专题培训,让大家在战略上准确领会党和国家最新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准确把握集团公司最新战略部署,引领指导企业按集团公司要求完成各项任务。兵装集团与国家行政学院、上海浦东干部学院、井冈山干部学院以及意大利都灵国际培训中心等联合办学,分年度对所属企事业单位总经理、党委书记进行专题培训,及时学习掌握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成功打造了一支政治素质过硬、治企能力卓越、职业操守良好的高级经营者队伍。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兵装集团不断强化对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训,加快领军人才脱颖而出。着眼培养优秀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集团公司与国内外科研机构联合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在德国、英国、日本等技术最前沿地区,建立海外技术中心和研发基地,形成“四国八地”研发体系,就地吸纳高端人才资源,采取导师带培等方式,定期指导培训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借助国外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集团就新能源、新型发动机等关键技术和重点项目与德国于利希中心、英国GH中心和意大利EE中心进行联合攻关,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科研模式和创新理念,打造了一支具有国际视野、掌握核心技术的科技领军人才队伍。目前,在汽车、新能源以及制导控制等关键技术领域,集团公司涌现出一批优秀科技领军人才,其中246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实施科技人才大规模培训计划,集团分类开展百余门专业课程轮训,组织培训5万余人次;实施科技领军后备人才储备计划,与清华、北大、人大、复大、浙大、北理工、南理工等知名院校合作,选派近千名优秀科技人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合作开办“3+1”、“4+1”等专业培训班100余期,培养企业急需科技人才3 000多名。

一线员工技能水平直接决定了产品质量。兵装集团把加强内部培训基地建设、提高一线员工技术能力水平作为提高质量上水平、树立品牌形象的重要手段,拥有6个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成了长安、兵器装备研究院等内部培训基地。各成员单位紧密结合生产经营实际需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专题培训,年培训员工4万多人次。为提高一线员工学技能、钻业务的积极性,兵装集团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合作,每两年在全行业开展国家级二类职业技能竞赛。按照竞赛规定,决赛前三名的选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并予以相应奖励;获得决赛4~8名的选手,由兵装集团授予“兵装技术能手”荣誉称号,给予相应奖励;获得决赛4~15名的选手晋升高级工职业资格,已具有高级工职业资格的,可晋升技师职业资格;参加决赛的其他选手授予“兵装技能竞赛优胜奖”。为加快技能人才成长,兵装集团出台实施了《技能大师制度实施办法》,制定落实高技能人才培育计划,通过“名师带徒”、技师沙龙、职业技能竞赛、选派优秀技能人才到高校深造等活动,储备了300余名技能领军后备人才。

以学习提高班子领导能力

“建设学习型集团,集团公司党组必须起好带头和示范作用。党组中心组紧紧围绕全局性、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形式,在着力破解发展难题上下功夫,确保兵装集团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前行。”兵装集团总经理、党组书记徐斌告诉记者。

兵装集团党组高度重视理论学习,自觉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牢把握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确保决策正确、方法正确、路子正确,忠实履行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

兵装集团党组成立了由总经理、党组书记徐斌任组长的建设学习型组织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学习活动的领导和督促。党组中心组坚持每月至少开展一次集中学习活动,全年不少于12次;中心组学习部门主任以上都得参加,有特殊情况要办理请假手续,须经党组书记徐斌批准。成员单位党委按党组要求严格执行中心组学习制度,通过采取集体学习、研讨交流、专题调研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完善学习考勤、学习记录、学习心得交流等制度,有效提高了综合素质,增强了创新能力。各级党组织成为了学习型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成为了学习型领导班子。

兵装集团党组学以致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学习交流,进行调查研究,把学习型、创新型党组建设与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结合起来,与提高企业党建科学化水平结合起来,善于用科学理论和实践知识,不断理清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着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有效应对危机的能力,提高战略决策、经营管理的能力,提高把握市场机遇、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提高统筹兼顾、推动创新的能力,提高抓班子、带队伍的能力,推动兵装集团科学发展、不断迈上新水平。

“622战略”的圆满实现和“211战略”的全面实施,就是兵装集团党组以学习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生动实践。

2004年初,兵装集团新一届党组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发展大势,制定了“六年两步走翻两番”的“622战略”,作出了“围绕一个发展战略目标,打好三大战役,实施四项战略,树立五个观念”的“1345”战略部署,第一步要求工业销售收入2006年比2003年翻一番,第二步工业销售收入2009年在2006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打好军品立位、民品大发展、改革脱困三大战役,实施科技兴司、人力强企、机制创新、扩大开放四大战略,树立“敢为人先”、“强企富民”、“居安思危”、“无功就是过,小功也是过”、“改则兴,不改则衰”五种观念。兵装集团迎来了其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综合實力提升幅度最大、职工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

内生式发展 篇3

关键词: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武陵源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既是奇山秀水、名胜古迹、风情民俗等传统旅游资源的富集地, 又是自然生态、田园风光等现代旅游资源的分布地, 具有开发各种类型乡村旅游产品的条件。随着Cloke所提出的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观念被引入乡村研究中, 过去以追求经济成长的乡村发展方式, 被认为过度简化了乡村结构的多样性, 并且忽略了公平、生活质量、生态保育与文化保存等非经济层面的重要性。因此, 近年来, 乡村发展逐渐由强调追求经济成长的外生式发展, 转向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的内生式发展模式。而作为乡村旅游并不怎么发达的武陵源地区要跳出瓶颈, 谋求另一种发展方式, 自然也就开始关注其的内生趋向的研究。

一、武陵源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乡村旅游的发展力量未形成

1. 村民尚未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体力量。

武陵源乡村旅游起步晚, 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模式还处于摸索阶段, 还未找到村民有效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各种渠道。一是参与面小, 大部分乡村旅游点只有部分村民主要通过“农家乐”的形式参与其中, 还有相当一部分村民未能参与, 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二是村民参与的内容偏窄, 如只从事一线服务工作或给游客提供乡村土特产品;三是村民参与的目的性单一, 大部分村民参与是为了获得更多收入, 经济目的单一、明显;四是村民文化素质偏低, 对乡村旅游开发业务并不熟悉, 对旅游服务行业缺乏了解, 缺乏经营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种种原因导致他们所提供的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偏低, 与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从而制约了村民成为发展的主体力量。

2. 政府的主导行为不完善。

一是乡村旅游管理机制不完善, 武陵源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直接导致了宏观管理弱化, 办事效率不高, 影响了乡村旅游的有序发展;二是乡村旅游的政策尚未配套, 资金投入不足, 基础设施薄弱, 如保护政策、鼓励投资开发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税收政策等尚未配套, 导致乡村旅游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 其主要表现便是乡村旅游的交通、水电、通讯、卫生等基础设施薄弱, 住宿、饮食、接待等配套设施建设不到位;三是科学性旅游规划缺位导致资源盲目开发, 传统文化流失。在调查过程中, 除沿海个别乡村地区有请相关规划机构进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外, 大部分地区都没有进行相关规划, 导致乡村旅游资源受损, 传统文化衰退甚至消失, 资源未能合理开发利用。

(二) 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受到挑战

1. 资源开发缺乏前期的总体规划。

在调查中, 我们发现武陵源风景区在发展乡村旅游时, 没有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纳入区域旅游开发的大系统中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 而是任由经营者进行盲目开发, 无法实现区域内乡村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 使得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不能有效发挥, 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旅游资源。许多农户既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 也不做产品规划设计, 急于创收、模仿严重, 一般都是在原有农业基础上稍加改动就开始接待游客, 只是简单地利用现有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发展旅游, 没能挖掘乡村资源的深层次价值, 如休闲度假、参与体验。

2. 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乡村旅游特色不鲜明。

由于对乡村旅游的内涵理解不够全面、深刻, 开发者和经营者在开发过程中互相模仿较为普遍, 对自身所在地区的乡村旅游资源没有深度挖掘, 忽视了对节庆民俗与乡村文化内涵的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也主要以“农家乐”形式体现, 局限于“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吃吃饭、喝喝茶、钓钓鱼”的经营模式, 未能真正展现乡村风土人情, 产业结构单一, 所提供的产品质量、品种等大同小异, 缺乏特色。

3. 缺乏引导与保护, 乡村意境弱化。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村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 村民生活和居住条件日益改善, 各种电器也慢慢走进百姓人家, 使得现代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冲击日益严重, 古朴的乡村气息日渐丧失, 视觉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并且, 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 一些乡土文化浓郁、生态环境良好的乡村往往缺乏必要的指导和保护, 在建筑形式和材料、设施设备等方面刻意模仿城市, 导致乡村的城市化痕迹过于明显, 极大地破坏了乡村资源的乡村性和原真性, 削弱了乡村旅游的魅力。

(三) 市场经营体系欠规范化

1. 营销渠道单一。

在招徕客源上, 过于迷信“回头客”和口碑传播, 对朋友关系的依赖也说明经营户的宣传促销意识还停留在原始的、被动的认识上;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 这很难适应旅游市场竞争的形式。

2. 经营理念陈旧。

在经营理念上, 还停留在特别看重菜品质量、味道和价格, 而对于旅游接待地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特色 (农家风味) 、环境 (绿化环境) 、服务 (服务水平) 却没有放在重要位置。经营者乐意在主体建筑上花钱, 而不愿在治理、美化环境方面下工夫。主张少投入, 多产出;采购质劣价低的菜品欺骗顾客, 甚至克扣斤两;单兵独战的多, 团结协作, 致力于树立景区形象的意识不强。

3. 市场竞争意识不强。

经营者经营理念与游客需求之间存在差距, 需要专业的培训、指导和政府的引导。“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近郊旅游休闲形式, 有其特殊发展规律和经营模式。要让农民一家一户在实践中去摸索经验需耗费太大的成本, 容易动摇经营者的自信。对于当地政府来讲, 自发的、分散的、粗放的小农个私经营形式, 其产业意义不大;对大众游客来讲, 没有特色、规模, 管理不规范的旅游地是没有吸引力的。因此, 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是“乡村旅游”实现产业化目标的基本方向。

二、武陵源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的对策

(一) 三位一体的乡村旅游发展内生架构

为了更好的培养当地内部的发展能力,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必须把发展的内生力量看做是一个整体, 对其各部分力量进行合理架构, 使当地政府、乡村基层管理组织和村民各司其职, 相互协调, 各尽其能, 共同推动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对发展的内生力量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当地政府、乡村基层管理组织和当地村民是“三位一体”关系。

1.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乡村基层组织的协助配合作用。

一是成立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小组, 统缆全局。成立一个负责任的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小组, 做好相关部门协调和组织工作, 对武陵源乡村旅游工作进行统一指挥和规划, 促进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形成各区域互补的乡村旅游。二是制定有利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 提供资金扶持。由于大部分乡村存在经济基础差, 农户资金不足, 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发展乡村旅游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 各级政府在财政给予配套的资金支持, 帮助乡村启动旅游业发展。对于当地的旅游企业和非旅游企业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 鼓励他们来投资经营乡村旅游, 既可缓解资金缺乏的压力, 又有利于培养当地内部的发展能力。三是提高当地旅游从业者的旅游知识培训。要多方面筹措培训经费, 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和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培训机制使培训持续化, 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使培训内容多元化, 如形成政府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乡村基层管理组织内部培训和从业人员的自我培训三个层级的培养体系。

2. 突出当地村民的主体地位。

内生式的发展是立足在村民的自主意识上面的, 是一种地方分权的民主型的、参加型的发展, 如果没有村民的自发意识、自主意识, 那么内生式的发展往往是难以实现的。一是要认识到村民是乡村的主体, 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主力军, 明确村民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村民建设自己家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发展乡村旅游;二是转变村民观念。乡村旅游业对于广大村民而言是一种新的经济产业, 首先要让村民了解乡村旅游产业结构, 充分认识发展乡村旅游的好处和意义, 通过教育培训、组织村民外出考察等方式, 树立发展乡村旅游的主体意识, 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三是注重村民参与。让当地村民全方位参与, 从旅游产品的生产到销售、从旅游项目的开发到游客的服务接待均由当地村民主动参与, 既保障其经济利益, 又提高其发展能力, 让村民逐步成长、壮大, 真正成为发展的主力军。

(二) 采用以内为主的乡村资源利用方式

1. 突出武陵源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特色。

一是进行科学规划, 武陵源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特色显著, 政府应该根据其自身的资源特色进行整体统一的布局, 开发出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同时, 乡村旅游在规划和发展过程中要树立品牌意识, 强化各地的资源特色和挖掘各地的文化底蕴, 开发具有高品位、有创意的旅游类型。二是大力挖掘文化, 旅游业是经济行业, 更是文化行业, 旅游一定程度是对“他文化”的一种欣赏和探求。乡村旅游区别于其他各种旅游的本质特征在于乡村性, 这也是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的最重要因素。因而武陵源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 要保持本色, 突出特色, 要根据自然资源差异, 因地制宜发展, 开发以“农”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 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2. 主要依托当地资本, 创新利用外来资本。

武陵源乡村旅游发展所需的资金首先要考虑从当地筹集, 鼓励人人投资, 适当引进和创新利用外资。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要积极探索诸如“政府+企业+农户”或者“企业+农户”等各种有效形式, 对当地旅游企业投资开发乡村旅游制定税收减免、经营奖励等优惠政策, 努力引导当地旅游企业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经营, 通过注入资金、引进先进管理和经营的观念, 带动武陵源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同时要充分利用外资, 武陵源乡村旅游在外资的利用上应注意寻求创新利用外资的策略, 主要采用合资、合作等方式引进外资, 使当地的经营户和村民参与利润分享, 以有利于积累自我资金的发展, 培养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 建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经济效益是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动力因素, 环境效益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 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保障, 三者互为条件, 相互影响。乡村旅游是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综合型产业, 发展乡村旅游能够促进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良性循环的发展, 但是乡村旅游粗放发展, 资源滥用, 破坏式开发, 就会损害这三大效益。从内生式发展的目的来说, 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就是要寻求三大效益得以统一发展的活动方式和内容, 即经济持续发展, 社会不断进步, 环境日益改善的措施和方案, 促进三者良性循环发展, 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 努力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一是为当地村民创造就业机会, 助民增收, 实现当地村民分享乡村旅游利益的最佳途径是给当地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首先, 政府要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 落实扶持村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就业政策。其次, 对村民加强乡村旅游相关知识、技能等各方面教育培训, 提高村民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二是促进产业链本地化, 乡村旅游涉及到食、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的活动, 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质和能量。为了发展当地的经济, 应该尽可能由当地提供相关物质原料, 在本地进行生产和销售, 促进农林牧副渔等相关产业链的本地化, 使乡村旅游的收益留在本地。三是大力开发乡土特产, 各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 根据游客对乡土特产的需求, 结合自身的各种资源, 大力开发各种易携带的乡土性产品, 不仅可以使村民达到创收的目的, 而且可以满足游客需求。

2. 加强管理力度, 维护乡村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要素, 也是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维护好这一要素是乡村旅游长盛不衰的根本。维护好乡村生态环境, 一是开展生态旅游活动, 增强生态旅游意识。二是制定相关法规, 加强管理。各乡村旅游点要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的预防措施, 把游客和居民对其破坏的程度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三是加强宣传教育, 营造保护氛围。对乡村旅游地的村民及经营者加强传统文化、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 要让他们认识到这些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 提高其自觉保护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意识。当然对游客也应进行文明旅游和环境保护等宣传教育, 进一步增强他们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减少他们不文明行为对乡村旅游资源的破坏。

参考文献

[1]王素洁, 刘海英.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科学, 2007, (2) :61-68.

[2]ClarkeJ, DenmanR, HiekmanG, etal.Ruraltourismin Roznavaokres:aslvakease PotthoffH.study[J].Fae111t1esTourismManagement, 2008, (2) :193-202.

[3]蒋树萍, 黄震方.新苏南模式下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初探[J].江苏商论, 2008, (4) :62-64.

[4]黄大勇.乡村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与对策分析[J].生态经济, 2007, (10) :114-117.

[5]王兵, 罗振鹏, 等.对北京郊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旅游学刊, 2008, (10) :63-69.

[6]龙茂兴, 张河清.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析[J].旅游学刊, 2008, (9) :75-79

[7]周玲强, 黄祖辉.中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 2009, (4) .

内生式发展 篇4

如何认识会理新优势,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推进转型新发展?《当代县域经济》记者对会理县域经济进行了调查采访。

直面难题:

增强县域经济内生动力

记者从凉山州统计局了解到,2014年凉山州两色工业利润呈下滑状态。作为依靠矿业采选和有色金属产业的会理县域经济发展已经难以实现持续高速增长,进入速度换挡期。

事实上,会理县早就开始未雨绸缪,探索转型发展之路,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导入由单一资源型经济发展到矿业主导型、多元经济型发展的转变。跳出资源路径过度依赖,真正实现科学发展,造福于民。会理县委、县政府认识到,会理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相互促进的新阶段,绝不能孤立地抓某一产业发展,必须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三次产业共举并进、协调发展,实现“1+2+3>6”的效果,真正实现从一产独大到三产融合发展。

面对新常态,怎样找准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的契合点,精准发力,实现良性互动?会理县按照短期“稳增长”,长期“调结构”,以“增强县域经济内生动力”为主题,构建“县域统筹与统筹县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长效机制为目标,加强统筹县域经济,走三产融合依靠内生动力来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打出了“强基础、转方式、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组合拳。

补足短板: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独特的产业结构和发展现状,决定了会理需要较强的交通运输能力。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会理县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至今,会理县境内无一条高速公路。

会理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逐渐显现,矿产资源、特色农优产品由于运输条件制约明显,大量的资源难以与外地连成黄金线。不补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这块“短板”,又好又快发展就无从谈起,较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就无从落实。对此,会理县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年”活动,打响交通大会战,坚持以交通提速带动开放提速,突破“瓶颈”制约,构筑发展支撑。

会理的交通建设以建成“凉山州南部区域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以“交通大会战”为载体,“打通大通道、畅通内循环”来助推三产融合发展。打通大通道上,扎实推进永会高速公路、宜攀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北向以永会快速通道、米会路、宁会路、云岩村至米易界公路、G108线至龙肘山公路,南向主要以金沙江沿江公路和金沙江鱼鮓大桥来打通大通道。积极配合抓好宜攀高速公路、攀枝花经昭通至遵义铁路建设,规划建设金沙江码头,构建“南北贯通、东西连接”的现代立体交通主干道骨架。畅通内循环方面,加快推进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实现全境覆盖公路路网,形成南外环线、东内环线、力马河环线等10条主要内循环线的骨架。

转方式稳增长:

创新驱动发展工业

在新常态下,工业是县域经济稳增长的主战场,会理人深知,产业转型,并非全盘否定传统产业,会理的发展仍然离不开资源。

抢抓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机遇,着力培育市场主体、搭建创新平台、加强科技攻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依托资源优势保增长的同时,会理一方面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实施工业强县“五十百千工程”。打造百亿级铜镍集群和钒钛集群、50亿级铅锌集群和新能源集群,努力建设全国有色金属材料基地,奠定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在会理科学开发利用基石,着力建设全省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大增量提高存量。

坚持发展循环经济,助推企业转型升级。会理有色产业园区以铜镍、铅锌、钒钛铁产业为主导,按照“多点开采,定点洗选,集中冶炼”的方式进行规划,走“采、选、冶、加、研”一条龙发展的路子,实现产业间资源综合、集约、循环利用,建设以铜镍、铅锌、钒钛铁冶炼加工为主导产业的新型工业化循环经济园区。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会理县 23户企业技改投资18.5亿元,16个技术创新、节能环保项目获扶持资金2058.68万元。鹏晨、金叶等4户企业产品在中国第二届科博会亮相,2户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省级评审,5户企业申报省科技创新型培育企业,31户企业认定为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获专利授权36件,获州科技进步奖4个。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峡新能源大黑山光伏发电三期竣工,华能红旗风电场一二三期建设进展顺利,四川龙芮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拟投资6.5亿元在龙泉乡芭芭村兴建装机50MW的太阳光伏发电站,新能源产业不断壮大。

在会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马不停蹄,新兴产业从无到有、异军突起,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创新驱动发展工业保增长得到有力推进。

惠民生:

大力实施富民增收工程

会理不仅矿产丰富,而且还有特色优势农畜牧业。既是全国重要的优质烟叶基地,还是全省现代农业重点县、现代畜牧业重点县、现代林业产业强县。

如何富农增收,会理是这么做的——通过一产发展二产带动三产,促进农业一产融合互动二三产业发展。近年来,会理县把培育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保障,从政策、组织、项目、金融等一系列措施入手,大力培育和发展了一大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在农村新型主体的培育中,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在石榴、烤烟、畜牧业、沿江亚热带水果、特色蔬菜等产业发展的进程中组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组织,构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增强应对市场风险和“闯市场”的能力;加强对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带头素质和能力的培训,确保专合社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在技术、物资、项目、资金等重点环节给予扶持,增强专业合作社自身发展的能力;帮助指导建立公正规范的利益分配机制,增强合作组织的凝聚力。

nlc202309020908

在农业发展上,会理县还创新金融服务破解农业融资难,抓住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会理县主动作为,发挥金融财政资金撬动作用,人行会理支行把金融支持家庭农场作为试验区试点探索推进,不久前,会理县有6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获2000万元贷款,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会理县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已达到60%以上,在会理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283个,以“会理果果果业公司”“好地道”为代表的龙头企业10个,家庭农场252家,培育各类农业专业大户21805户。其中,省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被命名的省级示范社3个,州级示范社5个。

调结构:培育做强服务业支撑

会理县的现实情况是,第三产业近年来一直徘徊不前,份额一直占GDP比重二成多一点,远低于全国全川比重,与四川经济大县不对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摆脱对资源的过度依赖,会理思路有自身特点,其首要矛盾是解决结构性问题。经济发展仅靠“存量”远远不够,“增量”才是发展的核心动力。会理县的这个“增量”就是推动旅游业加快发展,做大城镇经济,增强城镇辐射能力,大力实施服务业活县,发展第三产业时不我待。

会理县以撤县设市为抓手,实施“城市建设提升年”活动,统筹推进城乡建设,文旅融合把握发展内涵,以旅游文化产业为龙头,培育做强服务业支撑。强力推进旅游业跨越式发展。针对新常态下旅游业持续火爆的趋势,抓紧开展《会理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和《会理古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把旅游产业发展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全力打造红色遗迹、川滇风情、古城文化、生态观光、阳光休闲度假等旅游品牌,力争创建A级风景区3-5个。

目前,围绕历史文化名城会理古城4A景区创建工作正在积极推进,坚持高起点规划,从科研院所请来了知名专家,为旅游发展“把脉”。会理文旅融合发展的目标是把会理建成以古城旅游为核心,红色旅游、民俗文化风情游和休闲度假生态游为主线的西南第一休闲度假目的地。

未来,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城乡统筹的加速推进,经适房的交付使用,古城建设及旅游产业的加快发展,将有力带动建筑装修业、商贸业、旅游业、金融业、物流业等的快速发展,做大外需的同时更加注重内需,强势带动消费需求,加快推动服务业发展支撑。

过去的一年是会理县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多重矛盾交织的复杂局面,会理县加强统筹县域经济发展,主动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走三产融合发展之路,助增县域经济内生动力,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其实践模式为推动四川省县域经济依靠内生动力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会理人正以生动的实践诠释着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考量、新抉择、新路径,走出了一条依靠内生动力引领新常态的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篇5

目前, 农村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在“三量齐增”的背景下, 如何完善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机制;在经济新常态下, 如何健全农业投入持续增长机制;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 如何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保险机制, 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尤其是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改革, 涉及多方利益关系调整, 迫切需要通过改革来理顺关系, 为农业农村发展释放改革红利, 增添发展活力。

深化农村改革要着眼于当前阻碍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 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完善, 促进农业农村资源的配置优化和效率提升, 促进各类资本、资源、人力等要素竞相奔流涌动、迸发活力, 激发亿万农民创新创业活力, 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一方面, 要深化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改革创新, 在收储价格、财政投入、金融服务、保险制度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 进一步释放资源要素对农业农村发展的促进力度。价格和收储制度的改革要坚持市场化取向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在财政支持方面要坚持将农业农村作为国家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 确保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要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 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要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加保险品种、提高风险保障水平。另一方面, 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继续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创新完善。进一步推进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确权登记颁证、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健全非经营性资产集体统一管理机制, 让集体成员更好地分享资产收益, 共享改革红利;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上, 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落实集体所有权, 稳定农户承包权, 放活土地经营权, 完善“三权分置”办法, 为适度规模经营打好制度基础。

为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提供内生动力 篇6

检验 (检测) 检疫作为保障质量安全, 保障人类和动植物生命健康的重要手段, 在建设质量强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检验检疫为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提供内生动力, 为提升社会发展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为保障国门安全, 净化质量环境, 做出巨大贡献, 是质量安全不可或缺的保障。

在不断深化检验检疫监管模式改革的过程中, 要创新检验检疫执法把关, 在保障质量安全的前提下, 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加快第三方检验检测产业发展, 推动测试评价业务的开展应对质量安全挑战。

“三个转变”赋予检验检疫部门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安全质量、培育产品品牌的三重使命。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一是要调整科研定位, 使科研工作更加贴近一线;二是要打造优秀研究部门和团队、提升核心竞争力, 推进市场化改革, 提升品牌影响力;三是要凝炼与弘扬院所文化, 提升社会影响力。不断深化内部改革, 提升综合实力。

内生式发展 篇7

一、信息对称, 道德风险低

资金互助社金融服务依托农业专业合作社展开, 因此, 对借款人道德品质、经营能力、资本资产状况等信息相对清楚, 可减小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道德风险。另外, 专业合作社成员经营相同或相似产业及由此衍生的产业链, 如果借款人违约, 将在同行以及相关行业人员中失去信誉, 这不仅会使借款者本人在本行业及相关行业难以立足, 还会制约子孙后代发展。如此严重的违约成本将进一步规范借款人行为, 减小道德风险。再者, 以农业专业合作社为基础产生的资金互助社所发生的借贷行为都以真实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背景, 资金互助社人员可及时掌握借款人商品生产和企业经营情况, 动态了解借款人还款能力, 将损失降到最低。

二、改善农民和农村小企业在金融市场地位

近年来, 各商业银行在农村网点都大量增加, 其定位都是服务“三农”, 但是, 由于农民和农村小企业缺乏有效担保, 商业银行往往只青睐一些盈利能力强, 有有效担保的龙头企业, 农民和农村小企业想去的贷款, 就得托关系, 找路子, 权利寻租频繁发生, 农民和农村小企业与银行地位不对等现象严重。农民和农村小企业加入农业专业合作社, 然后在农业专业合作社基础上组建农村资金互助社, 再由农村资金互助社向农信社、合作银行以及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批发资金, 将大大提高农民和农村小企业的融资地位。

三、山西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模式及问题分析

2007年, 银监会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工作安排中》, 计划在三年开办161家农村资金互助社, 但截至2013年6月, 取得金融许可证的农村资金互助社仅49家, 农村资金互助社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被边缘化。山西取得金融许可证的农村资金互助社有6家, 如图1。

6家资金互助社所在县分别为浑源、汾西、兴县、五台、万荣和稷山。除万荣和稷山外, 其余四县均在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列, 说明这四县均不是真正金融市场活跃、资金需求量大的地方。从经营模式来看, 前四家资金互助社具有典型的公益性质, 是不可能真正促进“三农”经济的发展, 也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推动力。稷山县稷峰镇益民农村资金互助社和万荣县高村乡惠民农村资金互助是在当地政府推动下促成的, 具有强烈的行政干预色彩。从经营模式上看, 属于外因推动型资金互助社, 与“三农”对接能力弱, 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受到严峻战。事实上, 山西农村资金互助社都没有发挥出预计的支农效应, 其功能和带动效应表现的都不明显。

四、山西农村资金互助社内生模式发展对策研究

山西在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时, 政府应尊重市场、利用市场、引导市场在资金需求旺盛的农村地区建立内生型资金互助社, 并对已存在资金互助社进行股份制改革, 允许或鼓励农业专业合作社持股。具体建议包括:

一是进一步发展和规范农业专业合作社。设立“三会一层”制度, 农业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村非盈利性组织机构, 应参照现代公司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三会一层”制度, 即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组成的组织体系, 四者各司其职, 相互制衡。社员大会由全体社员组成, 是合作社最高权力机构。理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 对合作社高级管理层进行绩效评价, 直接对社员大会负责。高级管理层作为专业合作社执行机构, 负责合作社日常经营管理工作, 对理事会负责。监事会负责对合作社资金流入流出过程进行动态监控和审计, 保证专业合作社安全运行。

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基础上多元主体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德元, 张亚军.关于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思考与分析[J].经济学家, 2008年第1期:40-47.

[2]刘勇, 田杰, 余子鹏.专业合作社基础上发展资金互助社的路径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13年第5期:23-27.

内生式发展 篇8

各位嘉宾、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与皮革行业的同事们再次相聚,共同见证皮革峰会的盛大开幕。今天一进会场,我就感受到皮革行业稳步发展的信心与潜力,它透露着坚守与创新的高度共识。首先,我代表中轻联对于皮革行业近年来取得的成绩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企业家和全体同仁致以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向多年来一直关心和支持皮革行业发展的国资委、工信部、财政部、环保部等部委有关领导和各特色区域主管部门的党政领导,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坚守中国制造,创新2025。

下面,根据协会的要求,我重点围绕“坚守”与 “创新”两大主题,围绕前不久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结合轻工和皮革行业的特点,结合轻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的精神,谈两个方面的看法和意见,与大家商榷。而且,我想这次与以往在皮革行业会上的发言不同。现在正处在五年的转折时段,我想较多地用一些轻工整体的数据说话,期待皮革行业借鉴、鼓劲,坚守、创新与发展。

一、坚守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

大家知道轻工业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包括十八大类、七十二中类、一百三十七小类的产品之一,是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和服务三农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轻工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从供给不足到成为世界轻工业的大国。在追赶型高速发展,告别短缺,完成数量指导型历史阶段以后,正进入中高速发展的新阶段。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轻工生产、出口和消费大国。

皮革行业规上企业实现主要业务收入1.27万亿元,占轻工业9%,是轻工业的第8位。如果按照整体排序,也就是把实体作为一个总的板块,是在第5位。我记得我们全国轻工是22万亿的主营业务收入,食品10万亿,造纸1.57万亿,家电是1.31万亿,皮革是1.27万亿(第五位)。皮革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它的出口始终居于轻工业的第一位,从国际看,1/4的轻工产品出口到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我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创造出海尔、格力、波司登、 茅台、百丽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中国品牌。据统计, 钢琴、陶瓷等一百多种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特别是家电、皮革、家具、自行车等产品,占世界份额的50%以上,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轻工业大国。 同时,我们也是名副其实的皮革大国、毛皮大国、制鞋、箱包和皮衣大国。我国进入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并联发展、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消费模式的转型升级,为轻工业发展拓展了新的领域和广阔的空间。我国人均轻工产品的消费量,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不同群体、不同地域对轻工产品的普及、刚需和升级换代的需求,成为拉动轻工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轻工业发展仍处在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轻工业主要从依靠规模、速度、成本竞争,向依靠质量、技术、服务、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进行角逐的发展方式。

如何继续发挥轻工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当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增长,资源、能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增速进入了重要战略调整期。在某种意义上讲,高成本时代悄然逼近,因此消化成本上升压力,防止陷入低微利困境,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要清醒地认识到过去长期依靠高投入、高耗能、低成本的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要从资源消耗型向要素集约型,从依靠扩大投资和规模扩张向依靠技术进步、创新和要素升级转变上来。培育新的竞争优势,要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 能源利用率、资金利用率、投入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资本替代人工和人才红利等全要素的生产率。 全面提升产业链价值,提升全要素劳动生产率,是提高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降低综合成本的重要措施。因此要对所使用的各类要素实现最优组合,产生最大的效益,这是保持中国轻工和皮革行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

二、遵循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我们说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软复苏、慢增长、多风险特征的新常态,中国经济则进入了中高速转型的新常态。此前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的闪亮登场为行业调整升级指明了方向和实现路径,认识到文件的精髓是由大变强,确定了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建国100周年成为具有创新引领能力的世界一流制造强国的目标。我理解它的核心任务是增强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它的战略高点是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它的提升,关键是强化基础能力,集成水平。我们非常清楚,中国目前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的全部门类,是唯一全部门类。已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制造业整体水平不高, 各门类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此要走并联式发展道路,持续打造制造业的升级版,致力在全球制造业大赛中赢得先机。

前不久我就贯彻2025行动计划确定了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打造轻工产业的升级版为主题,接受了工信部主流媒体的采访。当时我题目就叫: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打造轻工产业的升级版。行业企业的机遇在于全力做好创新驱动,智能转型,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和全球融合的大文章, 持续实现新的发展。

第一,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提升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习近平总书记7月中旬在东北调研时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当前世界经济正迎来以信息网络、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我国在相当一些领域和世界前沿科技的差距都处于历史最小时期。已经有能力并行跟进,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加速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我们轻工人要紧密围绕科技、品牌、管理、服务、营销模式,五大创新的历史课题,结合国家推进创新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实实在在的强化创新驱动,围绕重点产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作用,整合相关资源, 完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体系,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行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面向重点产业和区域创新的支撑系统,积极推动面向产业集群的科技服务集成平台建设,提升特色区域的发展水平。重点支持国家认定的业内企业技术中心,设计中心,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落实自主创新相关政策,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我们要根据轻工业和皮革行业的特点,主动借力政策,筑牢经济基础,向自主知识产权要效率,向品牌要溢出效率,逐步实现向中国创造的惊险一跳,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皮革行业应重点发展高档皮革和中高端皮革制品,着力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升行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第二,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

落实2025行动计划要实施五大工程,我认为其中最核心的是实施智能制造的工程,这是一个时代的命题,也是倒逼的机制。轻工重点行业要以两化融合为主线,借力“大、智、移、云”为主要基础,积极参与本行业关键特殊专业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和自主化的进程,参与本行业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装备和智能化生产线的关键技术研发、设计和制造。 要加大智能制造方向的技术改造力度和投入,大力推进制造过程的智能化,从产品的设计智能化、关键工序的智能化,供应链优化管控等方面,推进重点行业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生产车间和智能工厂的建设。

近一段时间,海尔在辽宁、沈阳、郑州、青岛一共建了几个工厂,推动智能化发展的进程。

目前我们各重点企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也纷纷制定了规划,大力推动智能制造。我4月27号在温州参加活动并考察,看到巨一集团率先尝试的智能制造,并且尝到了甜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今天,它仍然取得了出口增长9.5%的好成绩。另外泉州市去年提出了要把泉州建设成为中国智能制造基地的奋斗目标。然而大家都很清楚,轻工业吸纳就业占全国工业1/4多,总量在3 500万人以上,承担着重要的民生责任。

我以为既要针对现代工艺特点和产品柔性化制造的需求上升加大技改投入,更要坚持人才为本, 加大培训力度,做实产学研治理提升平台,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行业人才梯度及培育机制,不断提高轻工和皮革行业职工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促进制造业的持续升级。同时,全行业要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为重点,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团队,依托行业重大科技专项、重点项目、产学研联盟等逐步形成和建成一批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这一点是我在主持“轻工十三五规划论证”的时候,几个人在座谈当中跟我们提出的第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加强人才的梯队建设。

第三,以抓质量、树品牌为重点,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质量转变。

我国轻工行业竞争力不强,产业整体处于国际价值链的中低端,缺乏国际知名品牌,领军企业不强,因此要抓住机遇,完善和创建各类品牌培育平台,特别是在率先国际化的基础上,推动行业领军企业发展水平与制造业大国地位的有效匹配。要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 团体标准、联盟标准,积极推进产品质量、企业自我申明的实施,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的整体形象,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质量的转变,推动我国轻工产业产品迈向新高端。这方面我们真诚地期待皮革行业要率先突破,以真皮标准为基础确定目标,加快培育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品牌,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切实提高质量水平。同时,要以“精准”两个字为切入点,借鉴政策上的精准制策,IT业上的精准客户和医疗上的精准整治的这种思维和运作的方式,在管理上精细深耕,努力提升质量保障体系的水平。

第四,打造生态产业、绿色产业。

轻工业要加大皮革、造纸、食品、电池等重点行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装备,推动企业节能减排,进一步落实造纸、皮革、酿酒、发酵等行业的发展,推进行业的应用和推广示范工程。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清洁生产先进企业的认定,受理能耗标杆企业,开展能效对标活动,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在皮革、电池等行业研发推广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大幅提高行业清洁水平,加强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推广应用,提高废弃电器、废纸、皮革废弃物等转化为再生能源的能力。我们皮革行业还要宣贯大气污染排放标准等等,有效规范和指导行业的污染治理工作,认真开展环保核查,推广环保创新示范项目,引导行业的有效发展。

第五,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

要做好结构调整的多点突破,特别是要努力提升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加强对轻工集群规划的编制,产业升级,节能减排等工作的指导和支持。支持在皮革、家电、家具、塑料等行业基础较好的产业集群区,以互联网 + 的模式建立和完善一批面向中小企业的咨询检测等平台,发展专业市场和电子商务,组织实施产业集群示范工程,完善产业和区域创新体系,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 提升产业集群的质量和档次,促进传统产业集群加快向自主设计加工,自主品牌生产转变,实现产业集群整体的转型升级,要支持集群中一批骨干企业的技术进步,发挥其产品辐射、技术示范,信息扩散中的龙头作用,延伸产业链,全面带动和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努力形成轻工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造就一批产业链比较完善的创新型的现代产业集群示范基地,夯实轻工业新经济增长点的实力基础。

最后,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产能合作,提升制造业国际化的发展水平。

我国是全球重要的轻工产品制造基地,2014年轻工产品出口6154.3亿美元。轻工贸易顺差总量是全国整体贸易顺差的1.2倍,应该说为全国的外币平衡,加快走出去的步伐等等工作做了很好的贡献。皮革、塑料、家具等行业,出口额位居轻工的前五位。五个行业合计占轻工总额的50%以上。实现出口的稳定增长,对于实现轻工业中高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总体来看要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在巩固传统市场的份额基础上,按照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积极拓展俄罗斯、蒙古、南亚、东南亚、西亚、北非、中东欧、中亚等国家出及新兴市场。

今后我们要借“一带一路”实现全球化布局与要素配置,在主销市场投资设立物流中心和分销中心,发挥我国轻工产业的产能优势,积极与一带一路的相关国家开展产能合作。又要在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和加盟经贸合作区,积极推动轻工企业牵头的巴基斯坦工业园和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跨国经贸区的合作。目前我国正在全球50个国家建设118个经贸合作区,涉及一带一路的国家共达64个。这些境外经贸合作区,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承接点。我查了一下数据,2014年我国轻工业对于64个沿线国家的出口额1 633亿美元,占整个轻工出口的26.5%,同比增长了15.86%。整个轻工出口增长增长2.1%,而沿线64个一带一路国家增长15.86%。行业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速,我们也真诚地希望皮革企业继续有所建树。

内生式发展 篇9

“与其他的企业家过多关注具体销售额不同,我更关注玉柴在行业内的总体竞争实力、国际化进程以及以人才为中心的核心竞争力构成等数字。”

作为玉柴集团董事局主席,晏平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关注玉柴在国内行业发展中领跑者的身份,以及这个身份相应的责任。

以柴油发动机为核心业务的玉柴,将自己定位为中国绿色动力的引领者,做中国“最大活动污染源”的控制者,做中国轿车柴油化的领跑者。因此,作为玉柴可持续发展的掌舵人,晏平形象地把“绿色发展,和谐共赢”比喻为引领玉柴跑得更快、更好、更安全、更持续、更和谐的“责任引擎”。

责任引擎需要与时俱进

《WTO经济导刊》:您将“绿色发展,和谐共赢”比喻为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引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比喻?

晏平:一个企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要有支撑其发展的核心理念、企业文化,要有统一的发展意识。

自从2007年公司将“绿色发展,和谐共赢”确立为公司的核心理念后,玉柴实现了由原来的关注产品到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由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到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效益最大化,由只考虑股东回报到关注各利益相关方的需求等一系列积极转变。

我将“绿色发展,和谐共赢”比喻为“责任引擎”,一是因为玉柴是做发动机的企业,更重要的是“绿色发展,和谐共赢”这八个字,是我们可持续发展的一切动力之源。没有这八个字,玉柴无法成功转型。

是它让我们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改进、优化和完善我们的日常经营管理,也是它让我们实现全面责任管理,以责任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WTO经济导刊》:过去提到玉柴,大家朗朗上口的广告语是“玉柴机器,王牌动力”,核心理念是“人为本,争第一,零起点”。为什么玉柴以“玉柴机器 绿色动力”来取代它,并把核心理念升华到“绿色发展,和谐共赢”?

晏平:上世纪80-90年代,“玉柴机器,王牌动力”主导了玉柴的发展。很成功,也很霸气。这符合我国刚刚改革开放时,需要一种争第一的精神。

正如所有的东西都有局限性一样,我们这个时期的核心理念“人为本,争第一,零起点”,以及相一致的“玉柴机器,王牌动力”广告语,最大的局限就是只关注到自身发展,没有考虑到社会和环境的综合发展。

从2005年我们已经感觉到,企业和市场的竞争体制、竞争机制、竞争对手,乃至竞争理念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时如果发展理念不“与时俱进”,企业可能就很难有更大发展。

为实现这个转变,玉柴采取了比较巧妙的方式——让大家来论证:玉柴要不要实现发展理念的转变和升华?

半年时间里,公司上下展开了大讨论。争论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统一思想的过程。经过艰难的自我否定,2006年初,我们正式提出了“绿色发展,和谐共赢”这一新的思维,相应地,玉柴产品的诉求点也转变为“玉柴机器,绿色动力”。

《WTO经济导刊》:“绿色发展,和谐共赢”成为玉柴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引擎,它有哪些丰富内涵为我们提供可持

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晏平: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社会等主张,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要求。

玉柴的“绿色发展,和谐共赢”,就是要搞循环经济,以人为本,非常符合科学发展观。

它分以下四个层次:

“绿色”体现玉柴的责任观,表明玉柴走绿色工业发展之路,以提供高性价比的绿色动力和绿色机器为己任。

“发展”体现玉柴的卓越观,表明玉柴做强做大核心业务,崛起潜力板块,拓展相关产业链,完成玉柴系全球布局,打造玉柴世界知名品牌,成就大型跨国企业集团的宏伟愿景。

“和谐”体现玉柴的人文观,表明玉柴重在培育忠诚、博爱、协同、安康的玉柴文化,使企业与员工共同达到最佳状态。

“共赢”体现玉柴的价值观,表明玉柴赖以生存发展的经营哲学和经营战略,并贯穿于玉柴经营全过程,与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共享企业成果,实现长期最大化共赢。

于是,2007年,“绿色发展,和谐共赢”正式成为玉柴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成为引领玉柴跑得快、跑得安全、跑得好、跑得和谐的责任引擎!

责任引擎实现四大转变

《WTO经济导刊》:以前我们比较强调企业要进财富500强。现在,责任500强已经成为新的评价指标体系。这说明世界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有了深刻的变化。“绿色发展,和谐共赢”为玉柴带来了哪些转变?

晏平:我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不是企业的某一项工作,它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内生于企业组织和企业文化中,像我们的“卓越班组”。因此,我们才将“绿色发展,和谐共赢”作为玉柴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引擎。

刚才已经简单地谈到了“绿色发展,和谐共赢”带给我们的一些变化,具体来说,共有四大转变:

管理目标由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向追求企业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价值最大化。

管理对象由企业内部扩展到外部利益相关方。

管理价值由经济价值延伸到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股东价值延伸到利益相关方价值,从企业价值延伸到社会价值。

管理机制由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发展到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WTO经济导刊》:您在2008年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提到,“三年再造一个玉柴”目标已经实现。除了完成经济指标,对玉柴的未来还意味着什么?

晏平:我们当年提出“三年再造一个玉柴”这一目标,是用来统一大家的思想行为的。现在这个目标已经实现,作为经济指标,它已经成为一个句号。

它的意义在于玉柴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不单纯是经济指标的,也不是企业规模上的,更重要的是企业的理念,企业的实力,企业的品牌,企业的管理和竞争力,都在完成这一目标过程中得到了高度的升华!

在这个过程中,玉柴的核心理念、团队建设、内部人员的精神状态、和谐凝聚力、执行力、资金链、战略、都得到了提升。

责任引领,舍我其谁

《WTO经济导刊》:市场竞争已由单纯的质量竞争、环境竞争进入到包括产品质量、环保、社会责任等的全面竞争阶段。玉柴在全面竞争阶段都做了哪些工作?

晏平:玉柴的产品从国1一直到国4排放标准,我们都比国家要求提前3-5年。为此,我们每年投入研发的资金占到了销售收入的3%。目前,符合国5排放标准的发动机我们也研制出来了。

可以说,玉柴在全面竞争中,一直是以引领者的身份出现的。

首先是引领行业发展。

刚才说的发动机排放标准从国1到国5,如果我不做谁来做?舍我其谁!

我们做到了,就可以和国外产品平起平坐了,不仅仅是节省了外汇,因为你没有时这些国外产品昂贵得不得了!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不做,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就不会出台;如果我们不做,我们在此领域就永远没有话语权!何谈民族工业和民族产业安全?!

所以从国1开始,我们就承担着大量的行业引领责任:十多年,我们的产品增加了近10倍,但颗粒度、一氧化氮等各项排放总量并没有相应增加,仅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与整个世界比,玉柴还做得不够,但我们引领着整个行业健康发展。

其次是引领供应商等利益相关方发展。

我刚才分析了“绿色发展,和谐共赢”的丰富内涵。这个理念也得到了供应商、服务商和下游大部分企业的高度认同。

在发动机制造这个产业链,相比零部件供应商,玉柴就是强者。但我们利用“YC联盟”等各种平台、机制和制度,改变了我们的强势身份!

在全国的发动机行业,玉柴敢提出对供应商要“公平公正”!这是我在2000多人的供应商大会上公开发表并承诺的。我觉得,这是对供应商人格上的尊重。

同时,要舍得让出部分市场利润给供应商。玉柴从来不挣供应商的利润。因为如果供应商跟不上,玉柴设计出再好的发动机也无法成功。

第三,引领社会各界履行社会责任。

去年和今年,我们连续两次发布了可持续发展报告。去年,我们还加入了联合国全球契约,承担全球责任。

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在行业内我们是首家。我们用这样的实际行动,表明玉柴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态度是积极的,愿意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和制约,并且这种信息披露会成为玉柴的制度和机制。

内生式发展 篇10

记者:白行长, 您好, 天津农商银行的成立标志着天津市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的完成, 请您谈谈通过改制和这一年的努力, 天津农商银行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白平:改制后的天津农商银行实现了由多级法人的合作金融机构向统一法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转变。经过改制, 我行的资本金总额达到了70亿元, 全部属于优质资本, 资本金实力有了质的提升, 有效缓解了改制前有些好的贷款项目由于受资本金的制约而难以承接的局面, 可以有力支持我市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大项目, 为我们可持续发展、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创造了条件;利用改制重组的机会, 我们充分借助市场力量消化原有大量历史包袱, 通过政府支持和我们自身的努力, 不良贷款率由16.52%降低到3.72%, 资产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通过改制, 我行的股权结构进一步优化、股权集中度明显改善, 进一步规范了“三会一层”的履职行为, 公司治理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改制后, 我们按照统一法人的模式, 构建起“总行、中心支行 (直属支行) 、支行 (二级支行) ”三级营销组织的授权经营模式, 将大额贷款审批权上收总行, 建立了风控、稽核条线的垂直管理和营运后督的集中管理, 规范统一了内设机构, 形成了边界清晰、前中后台分离的内控格局, 抵御风险能力大大加强。同时, 体制改革的顺利完成, 为我行的经营管理清除了障碍, 也为长远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截至2011年5月末, 我行各项存款余额1126亿元, 各项贷款余额722亿元, 资产总额1433亿元, 与改制前相比综合实力得以大幅提升。

记者: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也是天津农商银行初年, 请问白行长, 对于今年的工作, 您有什么思路和举措?

白平: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 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求各行业创新发展、内生发展。基于此, 我行今年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围绕精细化、内涵化发展方向, 不断激发内生动力, 构建持久的竞争优势, 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为此, 我行将今年定位为“管理规范年”, 按照“完善四大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五项机制、推动六个方面管理上水平”的整体工作思路, 集中梳理日常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区分出一般与重点问题, 将解决当前问题与构建长效机制相结合, 逐步规范日常管理行为, 切实解决制约长远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为业务经营提供雄厚的内发动力支持, 力争通过几年时间的努力, 切实提升我行整体管理能力和水平。

记者:您能说明一下具体的措施吗?

白平:为进一步提升我行营业机构整体服务水平, 增强服务意识, 改进服务形象, 初步建立起现代商业银行的服务管理机制, 我们以“夯实服务基础, 提高服务水平”为中心目的, 在全行范围内全面启动“营业网点服务达标”活动。这个活动以“规范四项标准、建立三项机制、打造两支团队”为主要活动内容, 从营业网点的功能分区规划、装修装潢、金融器具和便民设施配备等方面逐步完善我行的硬件服务环境, 从细化柜员服务标准、规范服务流程、开展文明礼仪培训等角度逐步改善我行的服务软环境, 以监督检查、强化考核以及建立客户满意度评价机制等手段确保网点服务水平提升的可持续性, 通过打造服务督导员和大堂经理两支队伍实现网点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与巩固。同时, 我们结合我行网点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地区对金融服务的不同需求, 分别制定了旗舰级网点、星级示范网点和标准网点的服务规范标准, 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 实现所有网点的达标, 并建设200家星级示范网点和20家旗舰级网点, 提升我行的整体服务水平。

另外, 为扎实推进案件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和合规文化建设, 全面提升案件防控和风险管理水平, 我行还开展了“合规文化建设”活动, 以加强内控机制建设, 营造全员合规文化氛围, 促进风险控制与业务经营协调发展, 为我行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记者:您刚才谈到的“管理规范年”活动, 我们可以理解为天津农商银行在苦练内功, 那么对于客户而言, 天津农商银行又有哪些由内而外的举措呢?

白平:成立之初, 我们就确立了成为“持续发展的、区域领先的、专注于‘三农’和中小企业的社区型零售银行”的战略发展愿景, 这就明确了我行在经营中要不断完善对“三农”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机制, 创新金融产品, 丰富服务内涵, 支持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致富, 支持本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近年来, 天津的农村变化很大, 市委、市政府为了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 制定了推进农村城乡建设示范居住区、工业示范园区、农业产业园区“三区联动”的发展战略, 加快了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 农村工业向园区集中, 农业向设施农业集中的步伐。对此, 我们提出了“新三农”、“大农业”的理念, 充分发挥地缘优势, 组织有关部门成立工作组, 定期深入生产第一线, 深入研究“新三农”、“大农业”的发展特点, 了解贷款需求, 建立项目储备库, 明确涉农贷款的投放重点, 突出我行的“农”字特色, 以实际行动推动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截至5月末, 我行围绕“三区联动”共发放贷款84亿元, 为我市“三区联动”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同时, 我们非常重视农业产业化龙头优质客户群的培养, 充分利用已运作成熟的“公司+农户”贷款模式, 用资金这个纽带, 把公司和农户紧密连在一起, 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致富, 通过扶持农户促进企业发展, 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固定资产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 逐步培育一批优质“三农”客户群, 形成龙头带动产业的发展格局。2010年以来, 我行相继与农垦集团、供销合作总社、水产集团等涉农龙头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授信总额达90亿元, 重点支持我市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精品畜牧业、养殖业等涉农产业的发展。

此外, 我行结合我市涉农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不断对原有的拳头产品“信用共同体贷款”进行升级改造, 调整信用共同体的构成主体和掌控方式, 先后以支持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水产品养殖以及循环经济产业为重点创建了多个信用共同体。尤其是我们于今年3月1日在静海成立的“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中小企业信用共同体”, 就是我行应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新产品内容的典型案例。这个信用共同体将抵质押贷款方式与信用贷款方式进行组合, 以园区管委会为掌控人, 以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园区内的企业为服务对象, 以银行为融资主体, 企业可根据生产需求在授信额度内循环使用资金, 同时利用管委会在商检、海关、环保等方面的掌控权对企业进行掌控, 从而形成了银行、政府、企业三方合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环保产业发展的新局面。截至目前, 我行已经通过这个共同体向8家环保型中小企业发放了5600万元的贷款,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记者:我们知道天津农商银行的战略发展目标中有两个“专注于”, 一是刚才您谈到的“三农”, 另一个是中小企业。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天津农商银行在支持中小企业方面有哪些举措。

白平:我们知道中小企业在解决就业、增加税收、活跃经济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 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会遇到的一个共性问题就是融资难。其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管理不规范、信息不透明、财务报表不准确、缺乏有效的抵质押物等等, 因此中小企业很难通过传统模式从银行获得信贷支持。为了有效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贯彻落实国务院、银监会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有关要求, 我行针对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 不断加大产品创新力度, 相继推出了微小企业贷款、商标权质押贷款、专利权质押贷款、动产及货权质押贷款、联保贷款等中小企业业务新产品, 同时将在农村地区获得成功的“信用共同体贷款”提升、嫁接到城区或工业园区, 培植中小企业群体, 有效拓宽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比如说, 针对中小企业缺乏土地、厂房等有效抵押物的实际情况, 我们积极探索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 推出了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业务产品, 并在总行设立专职管理部门, 大力推动动产及货权质押业务的开展。这项业务涵盖了铜冶炼、钢压延、汽车经销、饲料加工、煤炭经销等多个行业, 质押商品包括黑色金属、煤炭、农产品、化工原料等共计九大类60余个品种, 有效的拓宽了中小企业抵押物的范围,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也获得了稳定的经营收益以及良好的社会反响。截至目前, 我行一共向68户企业发放货押贷款14.39亿元, 授信余额10.03亿元, 在押商品总价值超过15亿元。

记者:2010年12月28日, 天津农商银行在天津高新区挂牌成立了“中小企业业务中心”, 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个中心成立后对天津农商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有什么积极的影响吗?

白平:中小企业业务中心的成立, 是我们不断总结服务中小企业的工作经验, 积极探索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业模式, 打造“服务中小企业”品牌效应, 走专业化发展道路的一次有益尝试。这个中心以中小企业集中的高新区为基地, 通过优化贷款审批流程、改变中小企业服务模式以及推出中小企业专属产品等方式, 构建我行全新的中小企业服务架构体系。

我们在中小企业业务中心开展了几个创新。一是产品创新。中心除开办我行现有的抵质押贷款、联保贷款、信用共同体贷款、贸易融资、贴现、保理、贷款承诺、保证、信用证、票据承兑等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外, 还将针对中小企业需求特点, 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 推动动产、知识产权、股权、保函、出口退税池等质押贷款业务, 发展保理、福费廷、票据贴现等金融产品, 以打造适应中小企业各个发展阶段的完整产品线。

二是机制创新。按照银监会关于小企业贷款“六项机制”和“四单原则”的要求, 我行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 率先在中小企业业务中心实行中小企业评分卡制, 设计独立的中小企业贷款准入和审批标准, 同时在中小企业业务中心单独设立了中小企业贷款审批中心, 压缩中小企业贷款审批流程, 切实提升贷款审批效率, 积极探索中小企业短链、高效的贷款审批机制, 持续不断推进和完善多元化的利率定价机制、独立的核算机制、简便易行的激励约束机制和违约信息通报机制, 为中小企业提供从审批到放款的一站式专属金融服务。

相关的产品和机制在中小企业业务中心试验成功后, 将在全行范围内进行推广, 从而为更大范围内的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难、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促进我行中小企业业务发展。

此外, 我行还以中小企业业务中心为载体, 采用实务操作与授课相结合的方式, 组织全行从事中小企业业务的客户经理到中小企业业务中心进行轮训, 为我行培养一支专门从事中小企业客户融资的高素质客户经理队伍, 最终把中小企业业务中心打造成我行中小企业产品、机制和团队的“孵化器”, 以更好的支持天津市经济发展, 最终实现银行与企业的共同成长。

上一篇:高校融资渠道下一篇:比较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