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教师道德修养

2024-09-14

高等院校教师道德修养(精选12篇)

高等院校教师道德修养 篇1

高校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 而高校教师则是实现以德治国方略、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者, 也是学生思想和知识进步的引路人和指导者, 更是落实科技兴国战略的生力军。可见, 高校教师的责任重大, 所以,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应高于其他职业。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既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社会的需要。

教师的职业道德, 简称师德, 是指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中, 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 必须严格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称。当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对高校教师的思想观念、职业道德意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仅仅是一个理论的问题, 而且也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而且教师自身必须经过不懈的努力, 积极地进行修养和锻炼, 才能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我认为, 高校教师应从以下方面来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一、高校教师应积极学习并确立正确的师德理论

教师道德理论是一个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指导思想。它能够引导教师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师生观、学生观, 并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责任感和教育效能感。不但能够让教师坚守在教书育人的工作岗位上, 还能激励教师积极进取, 不断取得丰硕的教育成果。教师只有积极学习并确立正确的师德理论, 才能在工作中辩别是非善恶, 不会迷失方向, 成为一个具有较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高校教师。

二、各高校应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学习

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是要通过主客观因素的协同努力, 特别是通过自身不断学习, 加强自我修养, 不断自我发展和提高而逐步形成的。高校教师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 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提高, 这样才能形成真正完美的师德。

(一)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理论基础, 同时也是提高教师道德修养的理论基础。高校教师应该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 科学地认识社会, 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并抵制腐败道德观念, 深入提高教师对师德修养的认识, 增强教师明辨是非善恶和师德评价的能力, 才能明确师德修养的目的和方向。

(二) 向教育家、名师和优秀教师学习

高校教师在提高师德修养中, 要向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教育家, 以及身边的名师和优秀教师学习。所有优秀教师的道德实践, 都可以是教师道德理论的具体化, 都具有鲜明、生动、形象、感人的特点, 体现了优秀教师的道德风尚。正如伟大的发明家爱因斯坦所说:“只有伟大而纯洁的人物榜样, 才能引导我们具有高尚的思想和行为。”

(三) 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探索学习

高校教师在社会生活中, 要留心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 通过分析思考, 学习其中优良的东西。孔子主张“以人为镜”, 主动与别人的言行得失进行辨别比较, 进而反省自己。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省也”, 应善于发现、善于反思、善于总结、善于提高。

三、各高校应建立完善教师评价体系

除以上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外, 高校制度建设也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各高校为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需要建立并完善能满足其教师自身价值的激励机制体系。往往有效的激励具有很高的促进作用, 比如:晋升激励、素质激励和目标激励等。高校应按照相应的原则, 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 建立教师聘任制度、监督制度、奖罚制度、学生对教师的评议制度等。

四、高校教师应积极进行职业道德实践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应是道德实践。高校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职业道德实践, 能够真正体会各种相关利益和道德的相互联系与区分, 能够进一步对自身良好师德的塑造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增强自律性和自觉性。

(一) 在工作中刻苦钻研业务

作为高校教师, 应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刻苦钻研、精益求精, 这样才能站在更高一层的平台, 提高“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技能。

(二)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高校教师应积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在科学研究上积极进取, 树立良好的教育风气和学术风气, 坚决抵制学术腐败, 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优秀的技能人才, 完成作为高校教师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责。

(三) 学习和生活中关爱学生

教书育人本身是需要爱心和耐心的, 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后效的过程。在此期间, 高校教师应在学习和生活中, 关心成长过程中的大学生, 发现并纠正其缺点, 鼓励并发扬其优点,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优秀的技能人才。

五、高校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关系

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应该是既注重教学工作, 又注重科研工作。这样才能实现自我的持续发展, 才能履行好自己的教育职责。高校教师在工作中, 应紧密结合教学实际, 立足课堂, 认真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并积极进行探索研究, 以形成理论, 用于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这样才能成为一名职业道德修养高的优秀教师。总之,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 既需要高校教师自身的努力, 更需要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管理者和社会各界协同努力。高校教师要切实履行高校教师职责, 担负起历史所赋予的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 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健康的发展。高校应对师德建设进行长期规划, 从现在做起, 从每一教师做起, 使得这项工作得以扎实地深入下去, 使教师这个神圣职业继续发扬广大, 为社会培育有用的技能人才贡献一份力量。

高等院校教师道德修养 篇2

培训人:李旭红

培训对象: 李旭红 张永华 刘海林 胡海燕 邓 军 纪 静 金海燕 梁 军

李慧琴 李素萍 杜 娟 闫运兴 戴 红 王 玥刘秋荣 朱海涛 王占春 曹小刚

培训时间:2014年12月1日---12月31日 培训地点:基础部会议室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

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是影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一类特殊院校,过分强调教学的功利性、实用性,而不注重师德修养的提升,课堂上更是只管教 “做事”,不管教 “做人”,如果教出的学生“技高德低”的话,是很难真正满足就业岗位对人才综合性素质要求的。从长远看,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提升工作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是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规范和要求,是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高职院校教师除应具有高等教育教师一般的职业素质外,还要具备能够胜任高职教育的职业素养,主要体现在爱岗敬业精神、职业教育意识、实践操作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

1.爱岗敬业思想品质

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是以热爱高职教育事业,崇尚高职教师职业,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为主线,体现在多方面广大教师只有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以满腔的热情、无私的奉献,勇于克服困难,不断开拓进取,才能将高职教育真正办成社会需要、人民满意的教育。

2.职业教育能力

高职院校的教师只有具备清晰的职业教育意识,对高职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定位、功能、特色有清醒的认识,才能更加自觉地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业务能力等方面按照高职教师的要求提升自己,在课程的开发、教学方法的选择、对学生的评价等诸多方面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科学的方法培养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实践操作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

高职毕业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学生受到操作技术的基本训练,学生掌握动作要领要求教师首先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精湛的实践操作技能,才能完成培养学生具备操作技能的教学任务。对教学信息加工和课堂情景设计有科学的创新能力,对教学组织和对学生评价有敏锐的应变能力。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的亏缺 1.爱岗敬业做得不够到位

目前高职生中有很诸如职业理想、人际交往、情感困惑等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地解决,既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但有些教师往往回避这些问题,只管教书,不重育人。

2.职业教育意识不够清晰

高职教育既要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也要区别于职业培训;在教学实践中既要体现职业性,也要体现教育性。无论是学科本位的教学行为,还是只重实践、忽视专业理论传授的教学行为,都是高职教育意识不够清晰的表现。

3.实践操作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不够过硬

高职院校现有教师志份复杂,成人高校或中职学校教师或新招聘的年轻教师或由相关单位调入高职院校。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整体的实践操作技能不尽人意。高职院校教师应是既有高超操作技能,又能清晰讲解出来,更能有效培养学生,具有手、脑、口并用能力的教育家和教练员。

三、提升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

1.坚持教书育人,在岗位创新中发扬爱岗敬业精神,满腔热情地学习专业知识,刻苦练就技能,培养职业素养。高职教师不但教书,更要育人。爱岗乐教、为人师表、无私奉献是高职教师教书育人的人格力量。高职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践行“终身学习”理念的榜样和实践“岗位创新”精神的榜样,在不断地进行岗位创新中发扬爱岗敬业精神。

2.在教学实践中强化职业教育意识,建立顶岗制度,在企业锻炼中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节,在一种螺旋式发展的过程中,强化高职教育意识,要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锻炼制度,将教师到企业锻炼作为年终考核的一个方面。教师通过顶岗锻炼,以丰富、详实的生产实践案例充实课堂,及时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使专业课教学体现其真正的价值。

3.加强多种评价相结合,在不断改进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评价具有导向、鉴定、调控等诸多功能,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既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引导教师不断改进教学的有效方法,对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没有评价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

四、高职院校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贵在专业化、多元化、常态化

高职院校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贵在专业化,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是非师范类院校毕业,技术类专业出身。很多教师没有受到过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尤其是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当中对师德修养方面的相关理论更是所知甚少。这就导致了很多教师不懂得如何去更加专业地去提升自身的师德修养,认为只要按照社会公德的标准去提升个人修养就能达到提升师德的要求。那么教师作为一类特殊行业的从业人员,他的道德要求其实是更专业、更深刻的,教师法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师德修养都做出了明确的说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

职院校一定要聘请专业人员指导教职工学习师德修养相关理论,为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指出“明路”,让我们的师德提升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事可做,做出成绩,甚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职院校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贵在多元化 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并无定法,贵在得法!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多元化的途径来开 展相关工作。成立专门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机构并拨付专项资金,通过定期举行师德专 题讲座、研讨、学习、实践等活动,组织好、开展好师德修养提升工作。

总之,提升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既是新时期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办出特色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提升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需要共同努力,将正面引导与制度考核结合起来,从敬业精神到职业意识,从操作技能到教育能力等方面不断改进,努力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备优良职业素养、足以承担起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重任的教师队伍。

部门领导签字:

高等院校教师道德修养 篇3

【摘 要】文章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既影响教师素质的发展,又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培养德才兼备教师队伍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途径;方法论文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指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高校教师的思想观念、尤其是职业道德意识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高校教师的责任重大,要求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应远远高于其他职业。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迫在眉睫,亦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

职业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重要基地,为科教兴国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要完成这个任务,职业院校就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也是新时期推进高教事业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教师肩负着为祖国的明天培养高级人才的重任,教师能否做好本职工作,教学能否收到良好效果,方法固然是重要的,但教师的教学态度、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等,都会对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世界观的形成和培养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树立教师理论人格

为了搞好师德建设,首先必须加强职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通过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使广大教师认识到职业院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具有过硬的思想作风和高尚的思想品质。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十八大”精神指导和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从政治高度认识当前加强职业院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树立教师道德的理想人格,就是要确立人民教师道德的理想。教育部门包括学校,组织的教师职业道德学习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师道德教育,它克服了自学中的不利因素。只有在道德修养中多读教育界名人的传记和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以教师道德的先进典型作为思想行为的楷模,自我鼓励,在思想意识中凝聚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常以崇高的道德品质作为行为的目标,才能使道德修养不会迷失方向,成为有较高教师道德修养的人民教师。

二、建立健全教师评价体系,倡导科学用人机制

除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外,制度建设也是高校师德建设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有一套能满足其实现自身价值需要的激励机制,有效激励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如晋升激励、素质激励和目标激励。按照“评价科学、导向准确、激励有力、操作简便”的原则,立足于推动工作,以任期责任目标为主要依据,合理确定评价标准,落实学生对高校教师的评议制定,完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作者认为制度建设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聘任制度,要选择知识渊博、师德高尚的人才到教师岗位,淘汰那些不合格、不称职的教师,革除只重学历、忽视师德的弊端,完善聘任制度,加大学生公认程度对教师升降、去留的作用。

2.建立奖罚制度,师德的表现应与奖金、工资、岗位和职称挂钩。为此,职业院校要及时调整有关政策,健全配套措施。晋升工资和奖金发放等要向教书育人的优秀者倾斜,聘岗和职称评定时应把师德素质的要求纳入考评范围,并作为一项重要指标,通过量化的方式,全面考察教师为人师表、忠于职守和为学生服务等方面的情况,激励教师更好地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3.建立监督制度,师德监督制度要实行自律与他律相结合,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要建立督导评价制度,组织有领导、教师和退休教师参加的师德巡视制度,设立“师德信箱”,鼓励学生对师德进行评价公布师德规范,建立师德监督网站,以及通过社会媒体等各种渠道,对师德起到督促作用,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不断鼓励教师严格自律,以达到较高的思想境界。

三、导教师积极实践,做到知行统一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仅是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实践的问题。要使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成为教师行为的准则,必须依靠长期不懈的努力,自觉进行修养和锻炼。高尚的思想道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是思想道德修养的基础。因此,应坚持在教育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师德。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懂得哪些是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思想,为什么应当具有这种思想道德,而且更主要的是把这些认识用于指导行动,按照师德的要求,从事教育实践,并以此为准则,对照、检查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

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教师道德修养,是加强教师修养的有效办法。在教师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从教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到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习惯,自始至终都是在社会实践、教育和教学中完成的。教师只有在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在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中,才能认识行为是与非,才能辨别善与恶,才能培养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如果只是“闭门思过”、“坐而论道”,脱离实践去修养,那么教师道德修养就要成为一句空话。参加社会实践,投身于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现已成为教师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

四、结语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贡献巨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过程。在这个有机整体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自觉担负起育人的任务。教师的道德修养问题是提高知识分子政治思想素质的大事教师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态度,必须在工作中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加强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加强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我们应对师德建设做出长期规划,并从现在做起,从每个人做起,使师德建设一环紧扣一环地深入下去,扎扎实实地做好这项工作,将教师这个神圣职业的光辉发扬下去,为培育先进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刘萍.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J].新校园(理论版),2012年第6期.

[2]杨立华.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

作者简介:

匡雪(1964.12-)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儒家思想与教师道德修养 篇4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便是“有教无类”。儒家思想中的仁, 其哲学主张是以人为中心的, 认为无论人性善恶, 都可以用“爱人”去感化教育人。这种“仁爱”的思想, 尤其体现在对教师的道德修养要求上, 因此, 儒家的仁爱思想, 应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其教育思想的原点和核心。

教师仁爱思想的培养, 主要体现在:一是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其主体———教师的职业特征是对人的启蒙、提升、塑造和完善, 这个职业很难用量化体系去分解、衡量和评判, 一个合格的教师, 更多的要求是对自己职业的热爱。二是对工作对象的热爱。教师培养、教育的对象是学生, 无论知识的传递、文化的传承, 还是能力的提升, 都是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身心成长, 要完成教师育人之责, 就必须充满爱人之心, 儒家思想的仁爱精髓, 正是教师关爱学生的道德文化基点。三是行为举止的自律。按照儒家思想, 教育活动除了教书之外, 还有行为的影响, 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教师要想教育好学生就要用自身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引导和影响学生, 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率先垂范, 严格自律。四是自身人格的完善。教师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意味着其对价值体系的评判和掌控, 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和确认, 相当程度上受教师的影响, 这就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品行、科学的思维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有乐观的生活理念、认真的行事风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儒家思想的“仁”, 包含着人对待自然的态度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以这种认识为基础, 形成了儒家的基本处世态度和道德认知, 成为教师教育思想的核心, 是教师行事和判断的准则。“仁”决定了教师道德的培养内容。主要体现在:一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热爱人生, 热爱生活, 真诚地面对现实。人生态度是任何职业活动的基础要求, 但对教师来说, 人生态度尤其重要, 是教师道德修养的重中之重。二是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思想境界和思维模式。教师工作是传道、授业、解惑, 面对纷繁复杂的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 教师承担着传授知识的任务, 那么对教师的培养, 就必须注重培育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建立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意识, 使教师成为一个尊重科学知识的唯物论者。三是充分认识人的作用。儒家思想中的人为贵, 支撑着中华民族创新勤奋、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承担着把这种道德品质传承下去的任务, 因此, 对教育活动主体———教师, 建立这种道德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儒家思想以仁为中心, 以礼为准则。儒家“礼治”的目的, 是建立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行为规范的秩序社会。可见, “礼”则是“仁”的表现形式。这种“礼”的思想, 对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的影响是深远的, 长期以来, 儒家“礼治”思想不仅成为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 而且使教育承担了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统治的功能, 礼法意识内置在了教育的伦理、道德体系中。

在教师的教育活动中, 我们不可能回避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伦理、道德的影响, 不可避免政治统治思想的渗透。在我国, 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为政治服务, 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 对教育活动主体———教师, 必然包含着政治意蕴和道德要求。

儒家“礼治”思想对教育的影响, 一是为维护政权统治, 尤其是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 所担负的教化作用, 通过教育, 来完成认识的统一和意识形态的延续。二是从道德层面, 规范了人们的行为, 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模式, 为社会的运行有序打下基础。三是在思想解放、创新发展和法制意识等方面, 使人受到束缚和禁锢。教育受到集权统治和封建等级观念的侵害,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然天性被压抑和泯灭, 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弱化, 这种道德内置, 也使教育部分地沦为思想统治的工具, 成为人的主体意识丧失和异化的主要原因。

儒家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教师作为道德的传承人, 深入分析儒家思想对教师的道德影响, 有利于更准确地把握教师德育的内涵, 为继承优良文化, 剔除和摒弃文化沿袭中的糟粕, 为更好地开展教师德育提供认识基础。

参考文献

[1]方尔加.儒家思想讲演录[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7.

高等院校教师道德修养 篇5

贵州工商职业学院

周宛

学号6

摘要:我国政府倡导全力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要求知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同时进行,这就让社会更注重教师的基本技能和道德素质教育。高校教师必须有明确的道德目标和追求,并将各种道德修养与专业化联系起来,养成高尚的品格情操。

关键词:高校教师

职业道德

敬业精神 前言

高校教师是社会上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发展。目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的形势对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教师在教学和实践活动中不断锤炼而成的,不只在学校要为人师表、严格要求,在社会其他领域活动时也要讲究作为一个老师的品德涵养,并在一次又一次的人生历程中将道德行为习惯巩固起来,时时处处讲道德、练 修养、树品格。

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体,是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核心力量。这也使教师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李岚清同志曾经指出“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影响学生一辈子。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 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真正为人师表。”因此作为教师来说要打铁先要自身硬,才能培养出适应 21 世纪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

高校教师必须有明确的道德目标和追求,并将各种道德修养与专业化联系起来,养成高尚的品格情操。不是主观自生的空洞的理论和说教,而是在各种客观实践活动中,通过不断地认知吸收,不断地锻炼提高而习惯养成的。教师工作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前途,这也是学生家长期望所在。家长和学生的期望使教师自力自律,使老师对自己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在责任感的指引下要求自己在岗位中兢兢业业、尽职尽责。

教育的成败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息息相关,政府、社会和人民都对教育的发展寄予了厚望。教师是人才培养的直接实施者,在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起着直接的关键作用。要教书必须先学会怎样成为一名老师,教育人必须要以自己为表率,为人师 表的道理也就是如此。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能让教师对学生和教育事业投入更多的热爱和忠诚,能帮助教师树立更远大的追求和更高尚的人格。

教师道德不仅对教师具有激励作用,而且对学生道德意识、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学生在心理和道德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向师性”,即喜欢模仿教师。教师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精神风貌和行为习惯等,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所作所为常常是学生的先导。所以说,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完成教师的历史使命、培养合格学生的学生的需要。

二、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

1、我国政府倡导全力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要求知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同时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旧有的教育观念和思想、整合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更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修养,为高校校园建设贡献自己的最大力量。但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受到了强烈冲击,一些高校中少数教师更多地关注物质利益,责任心不强、教书育人意识淡薄、缺乏爱心,个别教师甚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严重损害人民教师的职业荣誉。

市场经济对各行业的冲击都是巨大的,事业单位就职人员辞职下海的事件屡见不鲜。部分教师处于对自己当前经济或职位状况的不满,不能树立“终生执教”的正确观念,更多地注重物质利益,这就导致了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得过且过,连基本的教学质量都很难保证。更为严重的是,有些高校出现“身在学校心在外的”怪象,严重缺乏责任感,只将教育作为自己的后备事业,将教育作为自己最后的不得已而为之的事业,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到经商或者能取得更多的物质利益的工作中去。

2、大学里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骨干力量是教师,推动学校科学技术进步,扩大学校社会知名度,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科研实力和总体发展水平的核心力量也是教师。每一所大学都非常注重自身内部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完善,在对教师的管理和考评上,更是花了很多的 心思。但是,有的高校在考核中,过分强调了科研经费、基金项目、获奖成果、论文发表数量等容易量化的硬性指标,而忽视了对教师个人敬业精神、育人风貌、道德品质、人格涵养等不具有可操作性标准的软性指标的考核,从而导致了很多教师只注重外在的“镀金”,而 荒废了内在的修炼。如果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在政策引导上不加以纠正、不进一步完善自身的制度建设和机制健全,那些师德修养很高的教师也有可能受到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变质。

部分高校教师只注重专业课的教学工作,忽视了对班级学生的管理和深入教育,往往是上完课就走,在作业要求上松懈,既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也降低了本身教学的质量水平。能给自己带来经济利益的事情争着抢着做,不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事情就推掉或敷衍塞责,消弭了职业的公益性和崇高性。

3、有的教师觉得只要就业就是端上了铁饭碗,只要遵循旧有的或者已学到的教育方法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有新的问题出现也不积极寻求新的解决方法,不钻研业务技能,对学校组织的继续教育课程也是采取消极方式不予接受。贫乏的知识、陈旧的观念、呆板的教学 方法已经不适应具有更多自我意识的新时代学生。

教师的执教生涯长达数十年,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很多教师过多地注重对某种技能的传授,在自身的科研水平方面,忽略了自身科研能力水平与教学能力和质量息息相关,对自身投入精力过少,从而自身的教学水平一直处在原点,没有过多进步和提高,大大降低了教 学效果,也影响了人才的输出。

三、如何改善和提高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教师的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了高级专门人才,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服务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他们在国家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和人力资源强国战略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教书育人的精神支柱和动力之源,如果教师没有职业道德修养或者 修养偏低,那么其工作的质量将大打折扣,会危及到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振兴。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必须从多个维度着手,要注重自身的“ 内省”反思和“慎独”修炼。在道德认知的提高上、在道德情感的培养上、在道德信念的树立和道德意 志的磨练上、在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高尚品格情操的塑造上,都要敢于反思不足,依据师德规范做出客观公正的自我道德评价、批判和调控,查漏补缺、精进提高、臻于至善。

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新世纪教育的重要呼吁之一就是“终生学”。只有加强高校教师的业务和专业学习,才能更好适应工作的要求,才能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加强教师的业务学习是提升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通过业务能力进而内化为职业道德修养。加强业务 学习包括思想政治领域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更新,用专业知识的深入研究来提升思想政治学习,最后将知识能力内化为职业道德实践。学校也应多为教师提供更多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机会,为教师创造更多学习机会来增强教师的综合实力。

廉洁也是高薪才能养成的。我们注重教师的基本技能和道德素质教育,但是也要以教师本身为出发点考虑,对于一个在市场经济物流冲击下连自身基本生活都不能满足的人,如何能要求他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能呢,并且教师自身也无能力及这个经济基础去完成。因此要健全高校的奖惩制度,把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要求与其利益结合起来,这样更能增强教师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教师要树立良好的道德修养 篇6

一个班风正、学风好、有集体主义精神并且学生都能乐于助人,学生的成绩差距不是很大的班级,领导他们的一定是一个正直勤恳诚实,事业心强,愛校如家,爱生如子的班主任。这种老师一般心态比较好,与世无争,性格温和,不急不躁,对人平和有耐心。他所带的班级的学生很懂事、有礼貌。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很强,学生的成绩也很齐,差距不是很大。

第二种班级是班风不是很好,学生的好胜心强,集体感不是很好,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两极分化。领导这种班级的老师一般是好胜心很强,重名利,工作也认真。这样的班级的最大特点是散,没有集体感,学生比较自私,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班风不是很好,课堂纪律也较差,学生比较圆滑。

第三种班级是班风较好,学生的学习也好,但学生的胆子较小,学习比较死,学生的思维狭窄,干什么都放不开,缩头缩脑的。这种班级的班主任一般比较厉害,说话嗓门大,对学生要求严格,干什么都比较认真。所以他带的学生都比较听话,课堂纪律很好,但课堂上回答问题不积极,学生的发散思维很差。比如,音乐课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为歌曲创编舞蹈或歌表演,这个班的学生只会根据老师的提示来做,而不会自己来创编,且上台都不放开,不自信。这种班级的学生适合老师手把手地教。

第四种班级整体都比较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学什么都快,班风也正,学风也好,学生的成绩相差不是很大,学生很有个性。这种班级的班主任一般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爱好广泛,工作认真,也容易接受新事物的老师。班级学生上课思维活跃,回答问题积极,做事认真,能玩能学,学和玩结合得很好,学生比较调皮但不讨厌,让人喜欢,学生也很懂事、有礼貌,这种班级的学生最大特点是有自信心。

还有一种班级是班级散乱,不好管理,班风较差,学生没有个性,学生的整体成绩也不好。这种班级的班主任一般是那种工作不认真,性格自由散漫,没有责任心,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型的。

从上面的种种班级表现反映出:一个老师的修养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常说要想让某人学习什么,首先要让他先喜欢,然后再学习。老师也一样,你想让学生学习好,你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爱你。你用什么方法让学生喜欢你呢?是微笑,而不是呵斥、吓唬、威胁等等。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老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我认为,不管一个老师的性格如何、脾气如何,首先是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各种修养,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我们对待儿童既要有坚定的原则,也要有温柔的爱心。我们要扮演好“灵魂工程师”的角色,绝不要做“独裁者”。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马兰中学)

墨子教育思想与青年教师道德修养 篇7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墨子学派在历史上就非常有影响。正如《韩非子·显学篇》中所说:“世之显学,儒墨也”。产生于古代的墨子教育思想至今对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如何提升自身道德素养,有效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前,我们的中小学青年教师与社会青年一样刚从被父母宠爱的家庭中出来,个人主义倾向严重,消费超前,独立精神和奉献精神欠缺,与社会所期待的教师形象还有一段距离。墨子的教育思想可以促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提升自我道德修养,树立教师形象。

一、墨子的“兼爱”论与教师的平等学生观

当前,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影响干扰了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使他们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不平等学生观。为此,墨子的“兼爱”论对我们中小学教师树立平等的学生观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墨子的“兼爱”论的基本内涵就是要爱一切人,要做到:视人如己,不分亲疏远近、贫富贵贱。他认为,这种“像爱自己一样的爱所有的人”的平等无私的思想,才能实现理想的和谐世界,改变社会混乱和动荡的现象。墨子的“兼爱”论思想带给我们当今教师的启示有:教师一定要树立平等的学生观,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班级中的学生,才能创建“民主、平等、互爱”的班风,让每一个学生在温暖的学校班级中沐浴爱的阳光,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使每个学生能在学校获得最佳的发展。对此,中小学教师要做到:

1. 教师要走出偏爱“富裕家庭学生”的误区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教师有嫌贫爱富的倾向。有些教师总是偏爱那些家庭富裕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在逢年过节时总会送一些价值不菲的礼品给教师,以期得到教师的庇护。教师在收到这些富贵学生的礼品后,总是利用手中权力在上课、选班干部、补课等诸多方面中过多地关照他们,从而形成了不健康的“嫌贫爱富”班风。家庭富裕学生趾高气昂,家庭贫穷学生自卑胆小,并形成双方势不两立的“小帮派”。可见,教师持有“金钱之上”的思想,易使学生从小形成“拜金”观,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害的。

2. 教师要走出偏爱“成绩优秀学生”的误区

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成绩优秀的学生是班级中的“香饽饽”,只有他们才能为教师争得荣誉。于是,他们对这些学生特别偏爱,在教学中对这些学生特别关照:一是在作业布置上根据这些学生“量身定做”,当作业太容易而“吃不饱”时,教师就拓展作业,加深作业难度;二是给这些学生发展搭建平台,在上课时发言机会多,展示学习成果机会多;三是部分教师在课外专门为在这些优秀学生“开小灶”,使他们领先一步、深入一步,始终走在班级其他同学的前面。由于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过多地偏爱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对班级中成绩一般或偏差的其他学生投入则相对减少,显然,这无疑制造了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是不值得提倡的。

3. 教师要走出偏爱“高地位家庭学生”的误区

受残余封建思想和当今社会等级观的影响,有些教师紧跟社会潮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例如,某城市小学有一位班主任教师简单地根据班级中生源来划分五类:一是担任官职家庭的学生;二是高级白领阶层的学生;三是家庭经济富裕的学生;四是普通家庭的学生;五是农民工学生。这些不同等级的学生在担任班干部、评选荣誉称号等方面享受的待遇是不一样的。有些教师直言,社会地位显赫和有社会背景家庭的孩子不能得罪,否则会有麻烦,自己知趣才能不惹是生非。究其原因,是等级社会观在这些教师心中作祟。如果教师自己能做得正、站得直,又何惧权势呢?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教书育人的教师,一定要传承有墨子的“兼爱”思想,爱一切学生,而不是有选择地爱一些学生或个别学生。只有坚定这样的信念,才能永葆伟大和神圣的教师光辉形象。

二、墨子的节用教育与青年教师的纯朴素养

由于现今中小学青年教师大多数都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他们从小生活在物质丰富的时代,且大多为独生子女,在西方消费文化的影响下,他们喜欢超前消费和奢华消费,存在盲目消费和炫耀消费的现象,从而远离了纯朴的生活习惯。这种消费观对人的发展非常有害,因为教师的正常收入很难满足他们的超前消费要求,容易使青年教师出现“拜金主义”,不安心清苦的教书育人工作,误入歧途,最终害自己,也害学生。

墨子节用思想对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很有指导意义。墨子针对社会的物欲横流、雕饰满眼的世界,提出了“为乐非也”的思想,他的主要观点有:

首先,在衣食住行方面,是为了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的消费,是切合实用的消费,而不是没有实用价值的奢侈消费。

其次,在注重节用的同时,也强调生产,不是被动地消费,而是主动地获取消费的能力。

第三,古代社会,广大小生产者和平民生活贫困,节用是他们本来的持家之道。

由此可见,墨子所认同的节俭原则就是民用和民利,即有利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这一原则是以“兼相爱,交相利”为出发点,具有博爱和献身精神的功利主义,这种定位在“利”上的节俭原则是合乎情理的。

墨子节用思想对青年教师生活和工作的指导主要表现在:

1. 要走出“追星族、时尚族”等盲目消费的误区

现在有一些青年教师在消费上存在“追星和赶时尚”的现象,名星喜欢穿什么服饰或当前流行什么款式,他们就在后面跟风,根本不考虑自己是否需要或是否有能力消费,从而导致了不必要的浪费。这种不稳定性的时尚风,损坏了教师应有的审美观。另外,当前有些中学生感到:个别青年女教师穿得太时尚、太开放,显得很不庄重;另外青年教师穿得太时髦,易使学生分心,无法集中学习。“追星和赶时尚”的消费危害远不止这些,希望青年教师能从中反省,逐渐树立端庄、大方的教师服饰形象。

2. 要走出“啃老族式”的消费方式,要学会自力更生

在高消费的条件下,青年教师自己的收入肯定难以承受,这时他们就不得不依赖自己的父母长辈,久而久之,他们发现靠自己父母或爷爷奶奶的资助远比自己赚钱来得容易,于是就逐渐养成了“啃老族式”的消费方式,自己不但没有感到为耻,反而感到为荣,因为自己有值得庆幸的好父母和好长辈。事实上,持有这样的观点是非常有害的,因为过于依赖长辈,从而使自己早早丧失了独立进取的精神,显然,这对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是有害的。

为此,青年教师要学会反思,要树立实用的消费观,因为赶时尚是无底洞,每天每个月都在发生变化,那是永无止尽的道路。同时,要牢固树立自力更生的思想,一切奋斗都要依靠自我,要尽量摆脱对外的一切依赖,迫使自己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在提高教学效能中提升自我的正当收入,从而树立自立的独立人格的教师形象。

3. 要走出“个人主义”消费误区,更好地树立教师形象

由于多数青年教师的家庭条件比较好,又大多是独生子女,所以从小养成了惟我独尊的现象,认为自己只要有钱,想怎样消费就怎样消费,很少考虑周围的弱势群体,缺少同情心和关爱心,显然,这不利于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的培育。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各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目前还有一些地区处于贫困之中。就发达地区而言,有些普通家庭的经济状况仍然很不乐观。为此,只要有了节俭观念并付之行动,我们才能有节余的钱。如果你有了多余的钱,才可以帮助有困难的人。如果是无节制的消费,哪怕你有再多的收入,很难有多余的钱款,如果有爱心也只有处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境界。因此,教师要有大爱思想,要勤俭节约,要养成乐于帮助他人的思想,树立教师不仅教书更要育人的教师形象。

三、墨子的教育环境论与教师的生活环境的选择

在开放的文化多元的今天,对刚工作的青年教师而言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果不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很容易走弯路,甚至会走向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反的道路。作为青年教师在思想上很稚嫩,有时很难抵挡不良社会环境的诱惑。为此,墨子的教育环境论对青年教师有较好的现实启发意义。

墨子非常强调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他以染丝为例,阐述了环境对人性形成的影响:“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亦,其色亦变……”这就是著名的“染丝说”,在他看来,人性不是命定的,先天的人性不过如待染的素丝,有什么样的环境,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因此,青年教师要做到:

1. 要坚定地抵挡诱惑,远离不良社会现象

首先要抵挡金钱的诱惑,远离赌场、夜总会等场所。到赌场、夜总会兼职赚钱比家教来得容易,于是就出现了个别青年人到赌场赌钱,到夜总会陪唱、陪喝酒的现象,最终因环境的影响,在金钱的诱惑下迷失了方向,甘愿沉迷、堕落。对此,青年教师一定要懂得:在这种场所“进去容易,出来难”的道理,要远离这些不良环境,要消除“体验生活”的观念,避免不良环境对自我思想的干扰。

其次,要远离吸毒场所。人在失意、精神空虚、好奇心强的状态下,容易冒险去往未知的场所。如果到这些吸毒场所的话,作为意志薄弱的年轻人会在迷人的环境诱惑下一时失控,会成为终身遗憾。为此,作为青年教师要认识到吸毒的危害性以及自我神经的脆弱性,要学会远离他们,以做到把不良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最后,要远离色情网络。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大多数青年人都在使用网络,有时在无意间会看到色情网站在向你招手,其实这是温柔的陷阱,使你不能自拔,影响工作和学习。为此,只有远离这些不良的环境,才能排除不良诱惑的干扰,使你静心地工作,健康地成长。

2. 要多参与积极健康的社会活动,树立“真、善、美”的人生观

首先,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走进社会各个阶层,观察与思考社会发展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以实事求是的眼光看待社会进步和问题,立足工作起点,规划好自己人生奋斗的最底目标和最高目标,从而脚踏实地地去工作,培育求真的品行。

其次,要热心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主动走近和了解社会弱势群体,培育同情心,尽自己所能帮助认为需要帮助的人,在帮助他人中感受自身的价值,给别人带来的快乐,从而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升华,树立“助人为乐”观,培育善良的品行。

最后,在业余时间,青年教师要积极参加像文学社团、诗歌社团、足球社团等文体类健康的社团活动,养成健康的娱乐方式,在陶冶身心中,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培育美丽的心灵。

3. 营建自我健康小天地,传播“真、善、美”思想

首先,在家尊敬父母,营建和谐的家庭环境。青年教师在家作为孩子要尊敬父母,积极参与家务劳动,不依赖父母,能独立地生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就是对社会和谐的贡献。

其次,要营建健康的自我娱乐方式。青年教师平时要养成良好健康的娱乐方式,譬如有看书的习惯,阅读古今中外的书籍,传承和发展民族精神,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自己,要学会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去伪存真,坚持真理,养成实事求是的思想。

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篇8

一般而言, 高校教师往往具有三重身份:第一, 高校教师是教育提供者。高校教师一般承担了较为繁重教学和科研任务, 是与学生最紧密连接的群体;第二, 高校教师是管理者。据调查, 大部分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辅和与教学相关的管理工作的同时, 参与学校众多政策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第三, 高校教师同时也是受教育者。高校之中, 很多教师同时也是在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 是在职的高学历人员。以上三重身份的重叠使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更加被关注。

鉴于此, 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 (以下简称《规范》) , 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等六个方面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做了方向性规划。在此, 笔者就以上六点提出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个人理解。

1. 爱国守法是教师基本的政治立场

做爱国守法的支持者、践行者和宣传者, 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在属性和应有之义。“爱国”是每一个公民的职责, 是公民道德规范。高校教师作为社会道德的重要载体, 最受社会尊敬且肩负着国民成长的重要使命。因此, 爱国不能是一句口号, 教师必须自身具有非常清晰的认知:高校教师群体是一个社会价值体系的承载者, 其表现形式以教书育人为主。在价值多元化、利益格局多态性的当前, 高校教师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及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和对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都是热爱国家的具体表现。高校教师应当时刻谨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对党和国家充满感情的前提下心系国家利益和学校发展, 不断促进社会的和谐和校园和谐建设。

模范地遵守法律法规是高校教师为人师表的应有之义。“守法”是每一个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 守法不仅是国家法律层面的要求, 而且是道德层面的要求。高校教师应以“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为人生格言, 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坚持学术操守, 不在课堂上散播影响社会稳定和校园和谐、损害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教师只有自身做到遵纪守法才能教育好大学生遵守国法、遵守校规, 只有自身自觉坚持和贯彻国家法律法规, 才能以实际行动来影响和教育他人。

2. 敬业爱生是教师的核心要求

敬业爱生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所在, 教师做到敬业爱生具有特殊意义。梁启超认为, “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是中国传统职业道德的两大准则。托尔斯泰说:“一个教师, 如果只爱业, 他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他把爱事业和爱学生兼备于一身, 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当前, 我国的教育工作是“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其伟大成果不仅体现在当代, 而且对后代有着深远影响。因此, 教师必须回归教师本源, 践行育人天职。高校教师要时刻谨记党的教诲、立志献身国家教育事业、坚持教书育人、真心关爱学生, 将党的教育事业定位为毕生追求的最终目标。为此, 要求教师敬业爱生既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体现, 又是教育工作的切实需要。

“敬业”要求教师对这一极其繁重而需要自我牺牲的职业精神内化为一种道德自觉。教育工作的实质是成人之美, 如果没有牺牲和奉献精神就很难做好这项工作。只有将自己的职业劳动与远大理想统一起来, 立足于本职工作, 遵循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规范, 才能创造出自己的人生价值。“爱生”体现的是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 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爱每一名大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核心内容。在此前提下, 建立科学、平等、明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教学活动中那种“施”与“受”、“教”与“学”的快乐。在有些教学活动中, 个别教师没有从尊重学生人格的角度出发, 没有及时形成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因此, 总有学生对教师的施教过程要么“逆来顺受”, 要么“坚决反抗”, 使得师生关系变成一种对立关系。这不仅影响了施教效果, 而且使教师和学生双方同时蒙上了心理阴影:前者认为学生不受教, 后者责怪教师无师德。因此, 教师只有做到以人为本、互相尊重、积极沟通、相互交流, 并在此前提下将学生的人格要求放在第一位,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是维持正常教学活动, 取得良好教学成果的关键举措。

3.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责任

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生涯的主题, 也是教师的根本责任。教师首先要有育人意识。明确教书与育人是相辅相成的, 教书是育人的手段, 教书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没有只教书不育人的目标, 也没有只育人不教书的行为。学生既是教育的出发点, 又是教育的目的;学生是教育的根本, 一切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 这是现代教育价值的基本体现。因此, 教书育人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是衡量高校教师师德的根本标准。

高校教师应做到以德育人, 以教师自身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高校教师对自我的人生定位和价值取向直接决定了其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程度和对贯彻执行国家意志的彻底程度。教师个人正确的人生观不仅影响着周围同事的人生观, 而且对受教育群体———大学生的人生观的形成尤为重要。对于高校而言, 社会职能是培养有用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 高校教师的人生价值观应定位在“教书育人”上。高校教师只有通过教书育人才能最好地体现人生价值, 才能将自身的劳动成果———培养有知识的大学生, 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

4. 严谨治学是教师基本的职业操守

严谨治学是指教师在自我求知和传授知识与学问过程中一种严密谨慎、严格细致的科学态度, 要求教师严谨治学是由教师的职业性质和职业需要所决定的。严谨治学既是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 又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进而完成素质教育任务的要求。高校教师只有自身拥有厚实扎实的知识基础和高超的教学技能才能教好书, 只有以自身完美的道德形象去影响学生, 才可能教育好人。因此, 教师应该时刻保持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工作作风。

好的治学态度、治学作风是保证其职业生涯获得成功、不被社会歪风邪气所影响的稳定基石。笔者认为, 教师要做到治学严谨, 就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第一, 首先从思想上明确, 教师的“严谨”应是对自我的严谨, 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不论是在知识的充电上, 还是对个人品德修养的完善上, 教师都应严格自律。第二, 教师的严谨治学是对学生的成长负责。因为学生知识的递增和品行的进步是诸多教师接力完成的。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 教师的影响作用巨大而深刻。第三, 教师的严谨治学是现代教学的需要。在现代信息多元化、知识更新速度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 学生某方面的知识多于教师、了解信息的时间早于教师或者某方面的能力高于教师的现象并不鲜见。虽然说“青胜于蓝”是教师之幸, 但倘若常常如此, 教师“学高为师”的基础地位必将动摇, 威望也必将减弱。因此, 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教学需求。第四, 教师应坚持诚实守信、力戒学术浮躁。在现代科学研究领域中, 教师应该自觉遵守学术规则, 自觉抵制学术不端的行为, 达到“板凳坐得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的精神境界。

5. 服务社会是教师不可推卸的社会职责

教书育人之余, 主动去承担社会义务, 自觉服务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是高校教师不可推卸的社会职责, 也是高校承担社会职责的一种方式。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科技发展是客观要求, 在当下要发展科技, 就要求高校教师以自己所学之专长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实践中, 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教师服务社会是无形知识向有形生产力转化的过程, 是高校“产、学、研”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 也是实现教师自身知识增值的重要环节。高校应有计划地选派部分优秀教师到相关产业部门的生产一线接受教育和培养, 同时也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创新思维能力。高校教师通过服务社会有利于激发自身职业潜能, 通过服务社会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 通过社会大舞台的检验来对自身知识进行提纯达到知识促进生产, 生产提升知识的良性循环。

6. 为人师表是教师思行合一的表现

“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2], 可见“师”之作用身教重于言传。师之典范、师之表率皆体现在一个“范”字上。受教育的学生会非常自然地把教师的行为看成是教师真实思想的外在表露, 会以教师在课堂内外表现的行为作为评价一个教师道德水准的标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说得天花乱坠而课后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就会立马一落千丈, 其为人师表的作用也会荡然无存。因此, 教师必须做到“先正己, 再正人”, “先善己, 方善人”。中国自古就有“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而不行”[3]的说法。所以欲正人, 先正己, 欲正其身, 先正其心。在实际生活和日常工作中, 教师必须深刻理解“为人师表”的真正内涵, 从一点一滴做起, 时时、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 规范自己的言行, 在方方面面做学生的表率[4]。可见, 对于教师而言, 一定要做到“思行合一”, 才能够真正实现“言传身教”和“为人师表”。教师做到“思行合一”这一点尤其重要。教师作为与学生年龄和成长经历最为相仿的教师群体来说, 其生活环境和行为举止更加与学生接近, 也更能对学生造成影响。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因此, 教师只有具备了优秀人格、明白了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并且努力做到为人师表, 才具备了师德师范, 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总之, 教师必须用灵魂去塑造, 用情操去陶冶, 用品质去培养, 用人格去锤炼, 才能做到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 (教人[2011]11号) [Z].北京, 2011.

[2]黄晓生.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全面提高素质教育[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 2006 (1) :66-67.

[3]中国青年网.论语.子路[O/OL].2009-07-27[2012-03-28].http://wenhua.youth.cn/wx/gdwx/js/200907/t20090727_967318.htm.

论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篇9

教师的职业道德, 简称师德, 指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教师职业道德关系学校生活的很多环节, 对学生学习、生活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对高校教师的思想观念、尤其是职业道德意识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高校教师的责任重大, 要求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应远远高于其他职业。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迫在眉睫, 亦是时代的要求, 社会的需要。

2 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一起起校园事件的发生让我们对高校教师的道德水准下滑感到担忧, 究竟在现阶段教师的道德水准情况如何建设是值得教育界深思的问题。良好的师德, 高尚的情操在我们这个时代是弥足珍贵的, 这不仅是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盼, 党和政府也对教师的道德十分关心。2013年9月9日, 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教师致慰问信, 其中提出:“希望全国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可见, 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方向盘和指南针, 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之重任并同时负有塑造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 形成正确价值体系的重任。因此, 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尤为重要。

3 提高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3.1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引我们做事的道德准则, 高校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在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变的现代社会,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外界事物的评判标准, 价值观可以说因人而异, 但高校教师扮演的角色是社会知识的传播者, 他们自身的价值观念对学生, 对社会均有比较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作为高校教师要树立“义-利辩证统一”价值观。在利益面前要有自己的分辨能力, 能够识别并且拒绝不良诱惑。坚守道德底线, 守护良心正义。为社会, 为企业培养有责任心、敢于担当而又正直诚信的优秀毕业生。高校时代教师自身的价值观念对学生有着很重要的表率作用, 因此, 高校教师价值观念的树立, 并不仅仅是自身的需要, 也是有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所决定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做好知识道德的模范带头人, 这应当是对高校教师最起码的要求。

3.2 实践出真知

职业道德修养源于实际工作实践, 而又可以更好的指导实践。在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过程中, 必须要与相应的实践相结合。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成长, 发挥教育对社会的促进作用。社会实践、教育实践、教学实践是教师职业道德检验和深化的舞台, 在平时的社会交往活动, 与学生互动沟通过程中, 教师的职业道德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和谐友爱, 独立诚信的职业道德规范可以让老师深刻的领悟自身所处的精神高度, 以长者、师者的身份对待和教育影响周围的人。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文化修养, 掌握好新型的职业伦理操守, 在扎实的社会实践中深化自己的道德认知。在现阶段, 高校的教育模式在不断创新改革, 互联网信息教学发展越来越迅速, 这些新型的教育实践模式需要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准则作为补充, 教育模式可能会越来越多, 但教育精神要符合职业道德标准。

3.3 学无止境

在教师的职业道德领域, 是没有最高止境的。良好的职业道德需要长时间坚持不断地学习, 努力汲取优秀模范人物的良好道德品质, 教师自身也要率先垂范, 发挥为人师表的带头作用。在精神道德品质方面, 注意加强学习, 通过学校开展一系列风尚道德活动, 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职业道德不仅是教师的自身遵循的基本准则, 也是规范和提高校园文明的有效手段。在学习的过程中, 知识的熏陶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教师的修为。高素质的高校教师不仅需要有丰富渊博的专业知识, 也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在如今高校道德水准滑坡的情况下, 积极加强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 不断地学习时代先进的道德理念, 用实实在在的务实精神, 为学生开辟新的精神风貌, 从整体上提高校园的文化氛围。在学习中发现新的道德内涵, 在实践中深化对职业道德的认识, 二者结合, 相得益彰。

4 结束语

教师是社会文化的重要传播者, 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对人类知识的进步, 社会的发展延续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也是对我国深厚的儒家文化精神的传承的发扬。新的历史时期, 教师应该敢于担负起历史的责任, 恪守教师职业操守, 做时代合格的智力传播者, 努力践行时代精神, 用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去感染学生, 为社会培育德艺双馨的优秀人才。

摘要:弘扬良好师德不仅是教育永恒的主题, 更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增强学校软实力的重要保障。当前, 高校要想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首先必须大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鉴于此, 笔者从高校教师自身的角度分析了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必要性,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永宽.建设高素质高校管理干部队伍的对策[J].科技资讯, 2008.

[2]石子球.论当代高等学校的师德建设[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3]杨林国.论教师道德:由“底线的道德”走向“提倡的道德”[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5 (12) .

[4]彭承铸.提升教师道德素质的思考[N].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2) .

高等院校教师道德修养 篇10

本课程根据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具体要求, 着重培养高职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 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人文素质、基础职业能力和专业职业能力, 为高职生成长、成才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程整体设计围绕学生展开, 因此, 我们首先必须深入分析学生特点, 以便做到有的放矢。“90后”高职生在知识方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但知识深度、广度不够;在能力方面:思维活跃, 接受能力强, 但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在态度方面:学习自主性不强;在素质方面:政治信仰缺失, 理想信念模糊, 社会责任感缺乏, 诚信意识淡薄, 艰苦奋斗精神淡化, 以自我为中心, 团结协作观念差, 承受挫折能力弱。面对这样的学生, 我们的对策是:课程观———生活即课程, 贴近实际、生活和学生;教学观———学习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学相长;学生观———以学生为本,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1 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1.1 课程设计理念

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 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在课程设计理念上, 非常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 帮助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成功。该理念包含两方面的特性———生活性和发展性。

生活性:本课程通过教学模块指导学生生活、学习和工作, 非常贴近学生实际需要, 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体现对学生的一种现实关怀。

发展性:教学过程中, 构建全新的项目化教学模式, 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 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 体现对学生的一种未来关怀。

1.2 课程设计思路

针对课程改革前教学知识点孤立、与学生实际需要距离较远、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等问题, 我们尝试按以下思路对本课程进行改革, 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 整合优化教材。把教材整合为4个教学模块, 每个教学模块分专题进行教学, 增强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性。同时, 根据学生实际需要, 增加一些教材中没有但学生十分关注, 对实际生活有帮助的教学内容。如在权益保护这个模块中, 增加了劳动法的内容。 (2) 增强能力、素质训练。每个教学模块设置一个教学实践项目, 以项目为载体, 开展能力训练活动, 使每个学生从中有所收获。同时,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人文素质,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开阔学生视野, 我们推出一系列专题知识讲座和课外德育实践活动, 真正做到“全院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

2 课程整体设计

根据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 我们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对课程整体进行精心设计。

2.1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态度目标。

知识目标: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为基本内容, 教育和引导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 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自我发展能力, 使学生能够形成对自身能力发展和素质提高的创造性深化意识; (2) 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 锻炼、培养其道德是非判断、自我约束和引导示范能力。

态度目标: (1) 使学生成长为“会做人、会学习、会健体、会审美、会生活”的新一代青年; (2) 使学生认清自己所承载的历史使命, 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2 教学内容

2.2.1 教学内容的选取

在教学内容选取上, 根据课程主要内容和学生特点, 以提升高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基本目标, 以培养其职业素质为导向, 以解决其成长、成人、成才和成功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 确定教学模块和教学专题, 进行模块式教学, 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体系。教学模块、教学专题的选取和教学方法的设计要适应高职生的实际需要, 选取他们身边的案例或他们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对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形成过程中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做出科学、有说服力的回答和阐释。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 从加强本课程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出发, 确定了自我完善、幸福的家、道德修养、权益维护4大模块, 与高职生成长、成才主线相结合。

模块一:自我完善。包括人生新阶段、人生环境、理想信念、人生观四4个专题。通过本模块的专题教学, 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使学生认识到理想和信念对于他们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将理想变为现实。并以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背景, 帮助他们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模块二:幸福的家。包括婚恋、爱国2个专题。通过本模块的专题教学,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和家庭美德观;培养学生把小家的幸福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 践行“以热爱祖国为荣, 以危害祖国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做一个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

模块三:道德修养。包括社会公德、基本道德、职业道德、择业与创业4个专题。通过本模块的专题教学, 强化学生公德意识, 引导他们自觉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高尚的职业精神, 充实精神生活, 提高道德情感, 修炼职业品格。

模块四:权益维护。包括法治观念、宪法、民法与刑法、劳动法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4个专题。通过本模块的专题教学, 使学生了解宪法和相关部门法的基本精神和相关规定, 懂得用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行为, 合法合理、适时适度处理遇到的问题, 用正确的方式、途径去维护自身权益, 从而进一步增强民主法制观念, 增强法律意识。

2.2.2 教学内容的组织

按照本课程的总学时, 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部分, 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堂实践教学相统一、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统一。理论教学部分按照4个教学模块14个专题内容组织和安排教学, 并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合理安排教学进程和教学时间。

在实践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上, 为增强本课程的实效性, 真正体现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我们按照理论教学模块设计了相应的实践教学项目, 以项目为载体,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教学模块一对应项目一“我的未来我做主———大学生活规划”;教学模块二对应项目二“大学生谈恋爱的弊与利———辩论赛”;教学模块三对应项目三“校园文明状况———调查报告”;教学模块四对应项目四“草根维权智囊团———模拟法庭”。项目一的设计主要训练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项目二的设计主要训练学生理性认识能力;项目三的设计主要训练学生辨别是非、自我约束能力;项目四的设计主要训练学生处理纠纷、保护自己的能力。综合这些能力, 使学生能够自我成长,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2.3 教学方法与手段

2.3.1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 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在教学方法上, 通过运用案例、讨论、辩论、诗歌朗诵、趣味测试、图片展示、音乐欣赏、视频观摩、组织参观等多种方法和方式, 将听、说、读、写、唱、看、走相结合, 使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在教学过程中, 除了运用传统的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外, 我们还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增强教学效果。

(1) 案例教学法。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把理论浓缩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在选择案例方面, 注重案例的教育性、典型性和趣味性, 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灵活多样。

(2) 实践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以学生为主体, 以活动为载体, 以实践为途径, 通过建立校内、校外德育实践基地, 带领学生参加支教、志愿服务、社会调研、法律咨询等实践教学活动, 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3) 情景教学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巧妙地把音频、视频、图片等教学情景融合进去, 增强课程的趣味性、生动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易于学生吸收和掌握知识。

(4) 项目教学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我们设计了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实践项目, 以项目为载体, 使学生做中学、学中做, 培养和训练其各方面能力, 提高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3.2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

通过学院的建设和支持,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已全程使用多媒体技术, 通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音像、视频资料的展示, 使学生产生心灵触动和思想感悟, 更容易理解、接受教学内容, 提高了教学说服力和感染力。此外, 我们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 制作网络课件, 学生可进行相应的学习和查阅, 使教与学更加便利。

3 课程资源

3.1 教材

我们根据中宣部和教育部规定, 使用全国统一教材, 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010年修订版) , 保证了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在此基础上, 我们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需要, 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和优化, 进一步增强了本课程的思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3.2 教学条件

为更好地保证教学效果, 我们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和环境。课程教学由课堂教学、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组成。课堂教学全部在多媒体教室进行, 并开展演讲、辩论和讨论等教学活动;校内实践教学依托报告厅专题讲座、心理咨询室、模拟法庭、问卷调查研究等活动进行;校外实践教学合理利用校外资源,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组织学生去戒毒所、法院、福利院进行参观、考察、旁听、志愿服务等。

3.3 资源建设

首先, 我们加强教辅资料的建设, 购买相关书籍和教学VCD, 集体备课, 积极制作教学课件, 现已开发、拥有了整套课件资源。其次, 我们积极开发网络教学资源, 进行网络教学, 可满足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需要。最后, 我们合理利用校外资源, 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志愿服务、社会调查、法律咨询等活动。

4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和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

4.1 学习效果考核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以能力和素质评价为核心, 将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包括课堂信息、课后信息、个人信息、考试信息。课堂信息由作业、出勤、课堂表现等组成, 占20%;课后信息由实践教学项目的完成情况组成, 占20%;个人信息由平时操行考核评分组成, 占20%;考试信息由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组成, 占40%。这样可对学生思想和行为进行全面、长期、动态的综合评价。

4.2 教学效果评价

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主要有:学生评教、教师互评、系部考核和督导团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教学进度、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准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仪态等。教师根据学生评教结果反馈、教研室教研活动反馈和系部、督导团听课反馈及时进行教学调整。

浅议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篇11

【关键词】:高校教师 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4-0075-01

高校教师承担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肩负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就需要高校教师转变观念,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更需要教师加强自身修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从目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总体情况来看,应该说,大多数教师都能够恪守教师职业道德,兢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向前发展。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拜金主义、重利轻义、极端利己主义……

这些观念也不同程度影响了学校这片“净土”,有的教师按酬付劳“钱多多干、钱少少干、无钱不干”缺少奉献精神;有的教师对本职工作敷衍了事,热衷于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主次颠倒;有的教师过分强调个人本位,为个人私利不择手段,失去了在学生中应有的表率作用。还有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是“教书”,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就是尽职尽责,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师课余时间与学生接触少,不愿去从事学生思想工作,使学生的一些不良的思想,行为得不到及时的纠正,……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高校教育的发展,影响着教师队伍的稳定。那么,作为高校教师,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呢?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希望我们的教师志存高远,爱国敬业,希望我们的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希望我们的教师严谨笃学,与时俱进。”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

一、热爱教育事业,发扬敬业精神

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自己从事的职业。敬业就是以恭敬、严肃、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专心致志。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热爱教育,一定要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虽然辛苦,但是如果没有教师的辛勤付出,就没有人才的茁壮成长,就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把教师从事的艰苦劳动和这种艰苦劳动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意义联系起来,就能感受到教师为此付出的劳动是值得的,就会感到当一名教师的光荣与自豪。从而就会热爱本职工作。常言道“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有了“热爱教育”的职业情感就会把它外化为具体的职业行为,就会在自己的岗位上,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安于清贫的“粉笔生涯。”

二、刻苦钻研,提高自身素质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教育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劳动的质量,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刻苦钻研业务,提高自身素质。

高尚的道德情操,一直是师德的根本标志,也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部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首先要用自己的品德,修养、情操、仪表、对国家、对人民和社会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起到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社会主义理想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不断完善自我人格,树立良好的师德榜样。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刻苦钻研,注重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调整。第一、教师获得新知识最重要的途径是通过主动的不断的自学。自学能力越强,越有利于知识结构的优化和更新。第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教师必须注重深入实践,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出教育的规律和方法,以利于指导不断变化的教学。第三、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有利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改进。第四、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有了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创造型、开拓型的人才,造就一流的国民素质。因此,教师应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勇于探索创新,提高教学质量。此外、还应注意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科研能力等。

三、热爱学生、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事业,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热爱学生是良好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应具备的道德行为。

高校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具有鲜明个性特点,有丰富的感情生活,甚至有些叛逆性格的青年学生,热爱学生应该做到:(一)了解信任学生。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信任学生,只有了解学生的优点和缺点、苦恼和忧愁,才能根据学生特点“对症下药”进行教育,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二)平等的对待和尊重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权利、有尊严的、正在成长发展中的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人格、关注其个性发展,而不要“目中无人”一切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此外,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应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有亲有疏,否则就会伤害学生自尊心,有损学生人格也有损教师的光荣形象(三)要严格要求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要与严结合在一起,也就说,当学生出现缺点和错误时,我们不迁就学生,不放任学生,也不溺爱学生。当然“严”也要真正做到严而有理、严而有方、严而有度、严而有恒,这样才能用智慧和道理去说服学生,修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和品行、让学生心服口服。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活动中最宝贵的一种情感,教师应当把这种爱无私地奉献给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从教师这里得到一份爱,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当然,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除了教师的自我朔造外,也需要优化外部环境:如在教师待遇,职称晋升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等。

总之、高尚的师德对学生的教育力量是巨大而深远的,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才能不愧于“人民教师”这一光荣称号。

参考书目

浅谈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修养 篇12

一、热爱学生, 是师德的核心内容

教师是教育劳动的主体力量, 学生是劳动对象, 教育劳动过程是师生之间双向交往, 教学相长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关系到教育方针的贯彻和教育目的的实现, 而协调好师生关系的关键是教师要热爱学生。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是否热爱自己的学生, 实际上也就是决定了教师教育工作的成败。

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当教师必不可少的, 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热爱学生, 必须了解学生, 尊重学生, 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 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 关注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同情学生的痛苦与不幸, 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要教育好学生, 只有了解学生, 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 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 才能从实际出发, 对学生进行教育。现在的青少年虽然活泼、积极向上, 但是由于很多学生在家中娇生惯养造就了他们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个性心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形成, 缺乏辨别是非、判断正误的能力。因此表现在行动上许多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习习惯, 有的甚至于逃学、进网吧、喝酒、打架、偷同学钱物等不良行为。怎样才能教育好这些学生, 使他改掉不良习惯呢?我从实践中体会到:除了掌握他们共同本质特征外, 更要认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 了解每一个人成长的不同经历, 了解他们的过去, 了解他们的家庭和周围的环境。只有了解这些情况, 才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手段来进行教育。班里很多同学没有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自由散漫, 懒惰涣散、不求上进。根据多年的经验我深知, 要教育好学生, 先要关心学生、热爱学生, 做学生的知心人, 只有对学生感情深, 工作才能细、方法才能对头。我努力做到:对学生思想上积极诱导, 学习上耐心帮助, 纪律上严格要求, 生活上关怀体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习习惯。重感化、轻惩罚, 始终以真挚的爱心去感染学生, 用言谈举止影响学生。经常找学生谈心, 分析, 讲道理, 一遍又一遍, 一次又一次, 终于使一大批“问题学生”明白是非, 知道了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 该怎么做, 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习习惯, 让学生有了良好的集体荣誉感。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就要用热情的话语鼓励他;当学生受窘时, 不妨说句解围的话;当学生自卑时, 别忘记用他的“闪光点”燃起他的自信心;当学生痛苦时, 应尽量设身处地地说些安慰话;当学生犯错误时, 换个角度想一想, 假如自己是犯错学生时需要听哪些话。对学生要有友善的态度, 与学生交谈常要换位思考, 使学生从心底里体会到, 老师的所作是为了学生好, 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只有坚持这样做, 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才能树起良好的师德形象。

二、乐教勤业, 是师德规范的最高境界

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信息量急剧增长, 这种形势在不断地对教育和教学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成长在这样一个历史时代的青少年学生, 受社会发展的影响, 视野开阔、思维敏锐, 探索精神异常强烈, 他们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勤奋学习, 严谨治学, 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结构, 掌握博大精深的现代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 同时, 努力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教育和教学方法, 勇于创新, 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 完成自己所担负的教书育人的任务。

作为一名教师, 始终坚持一个原则:教师首先要站好讲台, 不能愧对学生。多年来扎扎实实搞好常规教学, 认真吸取先进教育教学经验。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深钻教材、大纲及教辅资料。把握课文重点难点,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 做到“一课一得”。了解学生实际, 确定相应教法, 做到心中有学生, 胸中有教法。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内容准确无误既注重知识的传授, 又注意能力的培养, 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文与道的统一。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授良好的学习方法,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为老师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 对差生不歧视、多关心、多辅导、多提问、多鼓励表扬, 帮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为了制作出一个理想课件, 我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半夜, 不会的就翻书, 感觉不理想再重做。一遍又一遍的尝试, 终于成功了。第二天, 在课堂上展示这个课件, 同学们欢欣鼓舞, 非常喜欢, 不断研究教育教学方法, 寻找科学的育人规律, 是勤业乐教的重要体现。

教师工作的纯熟性源于他的积极进取和勤奋精业精神, 只有乐教勤业的老师, 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工作的伟大意义, 才能为教育工作本身所具有的乐趣而深深吸引。我越是勤奋工作, 越是能体会到教师工作的无穷魅力。

三、身正为范, 塑造人格魅力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 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将上一个新台阶, 而且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更将跃上一个新高度。作为一个人民教师, 负担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全体人民, 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文明程度的直接责任。“教育者先受教育”。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为人师表的水平, 才能胜任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 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俗话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重于言教”是教育工作的重要规律, 对于学校的教育工作尤为重要。身为教师, 一定要加强道德品质修养, 为人师表, 作好学生的表率。教师的表率作用, 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特殊的影响。学生模仿性强, 他们对于老师的言行举止观察最细, 感受最深, 并时时模仿着。教师的行为举止就是他们直观的、活生生的学习榜样, 年龄越小越是这样。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凡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好。比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早退, 教师自己就不能迟到早退;要求学生文明礼貌, 教师己言谈举止切切不可粗鲁;要求学生遵守行为规则, 教师应自觉遵守教师守则。否则, 光要求学生, 而自己又不身体力行, 反而胡作非为, 学生就认为这样的老师言行不一, 出尔反尔而不可信赖。教师一定要牢记教育家陶行之先生“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的嘱托, 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要向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 以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立德”, 把他们塑造成一个个品德高尚的人。作为教师一定要从自身做起, 树立起明礼诚信、情趣高雅的形象, 以情操感染人、以作风影响人、以博学带动人, 做恪守“八荣八耻”的表率。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真正把“八荣八耻”溶入学生的内心, 并使之成为学生终生的信念、行为的标准和自觉的实践。

教师为人师表的内涵要求教师具备作为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全面而优秀的素质, 其中主要包括先进的教育思想和优秀的思维品质, 优秀的政治、道德素质, 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学科研究相应层次的前沿水平,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较强的生活、学习和教育技能, 优秀的身心素质与审美素质, 并通过良好的职后教育, 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提高, 保持动态的持续的先进性, 成为现代社会的精英与表率。从本质意义上讲, 教师为人师表丰富的内容和多彩的实践蕴涵着一种不断汲取时代精神营养的师范精神。传统师范精神始终高扬“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的旗帜;体现现代人类智慧精华的时代精神集中体现在对民主、科学、智慧和道德的崇尚, 对质量、发展、创新的追求。现代教师为人师表所体现的富有时代精神的现代师范精神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人本精神、科学精神、文化精神、道德精神、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

上一篇:内生性驱动力下一篇:气象为农手机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