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教案教学设计(通用8篇)
校本课程教案教学设计 篇1
《中国的民族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激发学生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而努力学习。
2、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归纳、分析资料的能力。
3、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民族政策。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我国主要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民族政策。难点:对学生收集、整理、归纳分析资料等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视频欣赏“歌曲联唱”导入,创设问题:歌曲源于哪个少数民族?引入新课。中华民族(板书)
(二)新课讲解
一、独特的民族风情(板书)
以抢答形式提问: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我国少数民族有多少个?(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课前教师布置收集民族资料,依据老师的提示从1.民族服饰知多少2.民族住宅知多少3.民族乐器知多少4.民族习俗知多少、先让学生整理综合分析手头的民族资料、组内共同分析并派代表回答。随后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相关知识。
二、我国的民族政策(板书)
我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下面我们共同了解。课前以让学生搜集民族政策相关资料,组内整理、综合分析手头的民族政策资料,然后派代表回答。活动:分析你手中的资料谈谈如何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同时在生活中你是如何落实的?同桌讨论找同学回答。
(三)小结信息与反馈
思考 :通过本课的了解你在思想上受到了哪些启发? 四)板书设计
中国的民族
民族服饰
民族住宅.独特的民族风情
民族乐器
.民族习俗
民 族 政 策
校本课程教案教学设计 篇2
所谓课程与教学的分离, 主要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课程规划和设计与实际教学过程之间的脱节甚至背离。例如, 有些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只重视所谓的课程规划和设计, 似乎有了课程规划, 开设了系列的课程, 有了预期的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编制了系列的校本教材, 然后按教材教学便完成了课程开发的过程, 但却忽视了课程实施中实际的教学过程和效果。又如, 有些学校对如何着手校本课程开发极为苦恼和困惑, 特别是对有些习惯以国家政策代言人身份自居的专家带有指令性地强调的“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科学化、规范化, 必须提交课程规划和设计”之类的要求感到不知所措, 于是, 或“绞尽脑汁”想出一门一门“校本课程”花样, 拼凑每门课的目标、内容、教学安排和评价措施, 勾画出一个“校本课程”蓝图, 然后分别找教师去开这些课便了结;或干脆出资请某个或某几个外部的专家给拟出个“科学的”课程规划, 然后“按科学的规划办事”即可。如此种种。可以说, 现在学校越来越重视校本课程开发的技术性要求 (也就是越来越规范) , 课程开发也日益体现了课程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特点, 课程开发者的“课程”意识也凸显出来;但是, 如果如此这般地重计划和目的而忽视课程的实效性, 那么, 由此而增强的课程意识可能会与校本课程开发本身所需要的新的课程意识正好相左。
在笔者看来, 就我国教师过去只注重 (或者只被赋权关注) “怎么教”的问题而忽视 (或者不得不忽视) “教什么”的问题而言, 校本课程开发确实需要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 即教师不但要关注“怎么教”, 同时也要关注“教什么”。但是对“教什么”的关注、关于“教什么”的决定, 一线教师是不同于学校之外的专家、国家政策的制定者的。一线教师难以也没有必要做到像课程专家 (包括学科专家) 那样高度技术性地开发课程。学校层面上的课程开发特别需要开发者结合教学过程做出“教什么”的决定, 甚至有许多的课程决定直接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和完成。因此, 从学校层面上看, 教学过程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这才是与校本课程开发相适应的新的课程意识。
一
课程开发 (curriculum development) 是课程领域的一个核心概念和专业术语, 它首先出现在美国课程学者卡斯韦尔和坎贝尔 (C a s w e l l&C a m p b e l l) 的《课程开发》 (Cu r r i c u l u m Development) 一书中, 这之前的课程著作中使用的是“课程编制 (curriculum making) ”“课程建设 (curriculum building) ”等词汇。“课程开发”作为一个专业术语, 其核心地位来自于它所需要的高度专业性的技术, 也就是说, 课程开发者需要拥有专业的课程开发方法和技术。
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之所以被多数人认为是从美国课程学者博比特 (F.Bobbit) 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开始的, 是因为博比特在这本书中首次提出要运用科学的方法编制课程。在他看来, 教育是为未来理想生活做准备, 而未来的理想生活在当前重要的社会生活中产生, 于是, 他找到的科学方法就是活动分析法。简单地说就是, 先找到人类生活的重大活动领域, 分析完成每一活动领域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 这些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就组成学校课程的目标;然后选择和组织最能够实现这些目标的内容, 如此便形成一个科学的课程编制过程。博比特的科学编制方法在20世纪20年代经过查特斯的局部修正而成为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编制课程的基本方法。随后, 进步主义教育协会组织的八年研究催生了泰勒的课程原理, 泰勒提出的课程开发的四个基本问题成为课程开发的四个基本步骤 (目标确定、内容选择和组织、评价) , 而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则使得泰勒原理及美国专家主导的课程开发的技术理性发挥到了极致。也就是说, 将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学运用于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的每一个要素 (不论是目标的确定, 还是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及最后的评价) 无不渗透了技术的要求, 连课程开发本身的各个环节也演变成一个技术性流程。于是, 一谈到课程开发, 不论是在国家层面上还是在学校层面上, 就自然地被理解为:叙写课程目标、选编和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评价这样固定的、甚至是线性的流程和步骤。
以工具理性为特点的泰勒原理被广泛运用于课程开发。虽然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科学和数学课程改革的失败招致人们对泰勒原理的广泛批评, 但是到目前为止, 泰勒原理仍然是多数国家启动课程改革所普遍采用的课程开发模式, 其可操作性受到世界各国专业课程开发者的欢迎。但是, 如果试图将这种高度技术性的课程开发模式运用到校本课程开发, 或者说, 要求学校教师也像专业的课程开发者那样去规划学校课程, 就我国目前校本课程开发现有的支持性条件来看不仅不可能而且也没有必要。
首先, 不论是承担职前教师培养的教师教育课程还是职后的教师再培训课程, 都很少涉及到课程开发的方法和技术方面的专业训练。虽然国家课程改革启动了全国范围的教师逐级培训, 但是培训的内容多半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些理念和国内外中小学课程开发案例, 面上的非课改实验学校, 有的根本就得不到任何的培训。许多学校校长和教师反映, 他们只知道被要求必须要开发什么“校本课程”, 但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做。地方政府只负责督察, 不提供任何的专业支持和帮助。
其次, 课程开发不仅是一项高度技术性的专业活动, 而且是一项特别费时的课程研制活动。单就确定课程目标这一环节, 就需要做很多方面的调查研究。为此, 有人更倾向于将英语的“cu r r icu lu m development”翻译成“课程研制”而不是课程开发。我们知道, 学校的校长和教师担负着极为繁重的管理和教学任务, 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考试和升学压力。如果按照现在流行的“三级课程”的提法 (1) , 用教师们的话来说, 他们不仅要完成执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任务, 而且还要完成开发校本课程的任务。因此, 要求教师像专家那样或者哪怕仅模仿专家去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都是不现实的。
然而, 更重要的是, 校本课程开发根本就不需要学校教师像校外专家那样专业地、模式地履行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 不必追求所谓的形式上的“课程化”或“规范化”。校本课程开发与校外专家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校本课程开发在教学过程中展开和延续, 校外专家的课程开发则游离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之外。校本课程开发虽然在技术上也需要确立课程目标, 选择和组织活动和学习内容, 实施和评价学习内容等课程开发活动, 但是校本课程开发不一定非得从目标开始, 而且目标的确立过程与依据也不同于外部课程专家的课程开发。
二
从国际的视野来看, 校本课程开发之所以成为必要, 主要是因为国家或州本位的课程开发、外部的专家本位的课程开发缺乏对地方、学校具体教育情境的适应性, 缺乏对教师、学生个体的适应性, 校本课程开发旨在增强这种适应性。因此,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任务是使得外部的课程规划和设计更好地适应本校教与学的需要, 更好地适应本校及所在社区的教育情境, 教师作为课程开发者的主要作用则在于在外部的课程规划或设计与学校的具体的教与学的需要和情境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具体到我国国家新课程改革中的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而言, 校本课程开发同样是为了增进面向全国的国家和/或地方的课程改革方案及其课程设计对学校的适应性, 使得外部的课程改革方案更好地适应学校内部的教与学的需求。
那么, 谁最了解学校内部的教与学的需求呢?相比外部课程编制专家而言, 教学一线的实践工作者更了解本校学生的个别化的学习需求, 更了解学校自身的教育环境特点。因此, 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真正地了解学生的个别化的学习需求, 在于学校校长是否真正地了解自身的教育环境特点。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以教师和校长为课程开发主体的校本课程开发与专家主导的国家层面的课程开发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 前者面对的是如何适应并促进社会共同的教育需求的问题, 后者面对的是如何适应并促进个体的不同的教育需求的问题。
于是, 如何了解学生的个别化的学习和教育需求?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开拓课程空间,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以满足学生个别化的学习和教育需求?如何检测和反思所开设的课程是否真正满足了学生的个别化的学习和教育需求?这些就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问题, 它们不同于被广泛运用于国家层面的课程开发的泰勒原理的四个基本问题。
首先, 校本课程开发始于对学生个别化的学习需求的了解和调查, 而不是单纯从某个理念出发的目标假设。当然, 泰勒原理也强调课程目标的确立有三个来源, 其中的一个来源便是对学生学习需求的调查和了解。但是, 泰勒原理在被运用于国家层面上的课程开发时, 对学生学习需求的了解往往局限于对青少年儿童发展阶段性学习需求的理论上的认识为依据。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对学生学习需求的了解除了要依据教师对青少年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的理论认识之外, 更重要的是要以教师在自己日复一日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个体的细心观察和有意识的调查所得的实际结果为依据。
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 本着简便易行和实效的原则, 不必刻意追求专业研究者所从事的调查研究那样的规范和正式。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现场——课堂和校园, 是教师观察和了解学生的最佳场所。教师对学生学习需求的调查完全可以结合课堂教学过程来完成。例如, 教师可以在课堂的教学互动中了解学生个体的学习差异和性格特点, 了解个别学生的特殊的学习困难, 发现他们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教师也可以采用直接的个别面谈或群体座谈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也可以采用同伴评价的方法间接地了解个别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 还可以通过家长来了解学生。其实, 家访、学生座谈这些质性的调查方法都是广大教师熟悉的方法, 很多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来了解学生。问题是, 多数情况下教师采用这些方法了解学生之后并没有从中获得多少课程与教学的意义, 也就是说, 了解之后基本上没有什么跟进的课程与教学上的行动以因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或者更多的时候, 只是班主任尝试从多个方面去了解学生, 而多数学科教师很少对所教的学生有意识地展开一些观察和了解, 并分析观察结果所具有的课程与教学意义, 除非少数学生的考试分数亮了“红灯”。
其次, 因应学生的个体的学习需求,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个体和群体、甚至包括学生、家长在内共同审议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在课程与教学上的意义, 即审议如何进行课程与教学上的创新、改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并形成新的学习需求。如前所述, 不同于国家层面的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面对的是解决个体间的学习差异和个性化需求的问题, 因此, 校本课程开发追求的是课程类型的多样化、课程活动的兴趣性、课程结构的流动性和学生对课程的选择, 它包括校本化程度不等的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完全校本化的学校自定课程。前者如教材的选择、改编和重组;教材的分层和分层教学;分科课程之间的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和不同方式的整合及小组教学;拓展课程、补充性课程、综合性活动课程的开设等。后者如具有选择性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 全员参与的主题性活动、社区活动等非正式的、非核心的课程。所有这些课程教学上的努力旨在满足学生的个别化的学习需求, 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唯一的规范性要求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
当然, 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 他们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个别化的学习需求也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之中。这就需要不断地了解和再了解学生学习需求的变化和转向, 不断地调整课程的设置以适应和推进学生在新的发展阶段的新的学习需求。因此,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在师生、生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 (包括活动的组织和展开的过程) 不断地自我修正的过程, 所开设的课程相比国家核心课程而言具有更大的流动性和灵活性。
因为有上述这些不同于国家层面课程开发的特点,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在国家和地方提供的教科书、教学辅导材料等正规的课程资源之外开发和利用更多方面的、甚至是非正式的、非显明的课程资源, 尤其是那些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资源, 如网络资源、社区资源、乡土资源等。
最后, 我们如何来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效呢?同样因为校本课程开发面对的是个体的多样化和差异性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评价校本课程开发成效的最实际的标准就是学校在课程教学上的校本化努力是否满足并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而不是共同的考试分数。因为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自我更新的过程, 所以, 比较适宜的评价方式是学校的自主的反思性的评价, 提供课程质量的最好证据是学生实际的多元化的发展。学校外部教育行政部门的督导除了关注学校是否有一个被认可的课程开发计划和设计外, 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实际的教学 (包括活动的组织和开展的) 效果。这些可以通过学生、家长访谈, 随堂观察及现场参与等方式获得比较直接的评价资料。但是, 外部监督的目的不在于给学校的课程开发作一个成败的定论, 更不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下一个“是或不是校本课程”的论断。外部督导更重要的在于“导”, 在于帮助学校发现问题, 并提供专业、政策和资源的支持条件, 与学校协同推进国家课程对地方及学校的适应性的开发。
注释: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设计 篇3
【关键词】地理;校本;课程;设计
随着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为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确立了“三维教学目标”。该目标是通过课程实施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如何在课程中有效地引进灵活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把地理教学更好地融入学生的生活经验,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多样化需求?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究,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活动形式“选材施教”。基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地理校本课程就开始酝酿与编纂了。
一、课程简介
1.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地理情感、意识和能力,满足不同学生地理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2.课程目标(1)学生增加课外地理知识,开阔知识视野;(2)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生产,生活等地理现象;(3)学生能调用知识,分析判断地理现象背后的成因,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课程内容
在课程理念和目标指导下,结合我校实际,本课程内容具体安排如下内容:
第一部分 天气,气象,气候的自我介绍
第二部分 气候与节气文化
第三部分 气候与诗词创作
第四部分 气候与服饰
第五部分 气候与美食
第六部分 气候与建筑
第七部分 天气、气候与中医文化和健康
第八部分 气候与农林牧业
第九部分 气象、气候与旅游
第十部分 气象、气候与灾害
4.课程实施对象和安排
本教程安排在高一年级。需要12个课时。利用第九节课进行选修。
二、内容分析
《杂话气候》课程内容的设置浅显,通俗,感性知识和联系实际生活的文字占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自拍的一些图片让学生们有亲近感和熟悉感。很容易走进学生心中,增加了可读性。课程内容围绕着“有用的地理”“趣味地理”“实用地理”编写文字材料,图表信息。具体分导言(教师寄语及美文)、正文、插图(景观图、自拍照片、表格、专业图)、阅读(学习方法与窍门)、活动等几个板块。其中活动板块形式有调查(发现问题)、板报、手抄报、论文(成果展示)、宣传(社会实践,走出去)、演讲、辩论赛(交流完善)等。每部分都根据内容配有音乐或舞蹈,带领学生们进入特定的情境中,从感官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學生分析
我所任教的是县级高中,大部分学生是从农村来的,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使他们知识面比较窄,视野不开阔。加上中考不考的缘故,从情感态度上,对地理学科轻视,这样长期学科歧视导致了学生们对地理有种懈怠与消极,出现难点难突破,重点不重视的现象。出现马太效应。面对这样的学生就要不断强化地理信息,在头脑中形成较深的印象。摆脱恶性循环局面,逐步学好地理知识和技能,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根据学生的人数随时调换授课地点。授课时,学生们围坐在一起,改变在教室里的座法,座位也可以随时调整,给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宽松的环境。学生们对新鲜事物和变化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这种心理让他们产生愉悦感。带着愉悦的心情投入学习,就会提高学习效率。我认为这是一种高层次缓慢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长时间坚持下来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以气候与我国诗词创作为示范,进行课程课堂设计。
【参考文献】
[1]周淑贞.《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7.1
[2]余进利.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新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1期34
[3]许结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教育研究》2005年第8期3-4
[4]曾文婕.微型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新方向《教育科学》2009年第2期21-22
校本课程教案 篇4
Frozen《冰雪奇缘》
雪花飘处,心之所在。在四面环海、风景如画的阿伦达王国,生活着两位可爱美丽的小公主,艾尔莎和安娜。艾尔莎天生具有制造冰雪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能力越来越强,甚至险些夺走妹妹的生命。为此国王紧闭宫门,也中断了两个女儿之间的联系。悲哀的海难过后,艾尔莎终于到了加冕的年龄,各国王宫纷纷前来祝贺。艾尔莎皇后战战兢兢,唯恐被人识破隐藏了多年的秘密。然而当听说安娜将要和初次见面的南群岛王子汉斯结婚时,依然情绪失控露出了马脚。在此之后她逃到山中,构建了属于自己的冰雪王国,而阿伦达也陷入可怕的寒冷之中。
安娜独自来到山中,在拉冰青年克里斯托弗的帮助下总算来到姐姐的宫殿,她能否让国家重新找回失落的绿意?
随着《冰雪奇缘》一同火起来的这首主题歌《Let It Go》,为这部影片贡献了片中最豪华绚丽的一幕冰上圆舞曲,身负冰封魔咒的女主角——冰雪女王艾莎离开故乡后,试着用自己掌握的魔力在风中载歌载舞,凭空舞出了一座如水晶般耀眼夺目的冰雪城堡,那鲜艳欲滴的色彩,晶莹剔透的质感、辉煌壮观的场景,配上充满情绪张力的居尔特风歌声,看的人心襟荡漾。《Let It Go》一个流行歌曲,也是一个百老汇歌曲,它是关于一个人心灵上的转变,在电影中还有外形和魔法的转变,所以这首歌是在写一个故事,也是为这种强大精神写的赞美诗。
二. 配音片段
A: Elsa, psst.Elsa!Wake up!Wake up!Wake up!B: Anna, go back to sleep.A: I just can’t.The sky’s awake, so I’m awake, so we have to play.B: Go play by yourself.A: Do you want to build a snowman? A/B: Come on!Come on!Come on!Come on!A: Do the magic!Do the magic!B: Ready? Uhhm…..A: This is amazing!B: Watch this!Hi!I’m Olaf and I like warm hugs.A: I love you, Olaf.三. 知识点讲解 1.Wake(sb)up 叫醒某人
Eg: The alarm wakes me up every day.2.Wake v.使…醒来----awake adj.醒着的 反义词 sleep v/n 睡着----asleep adj.睡着的 Eg: The children are still wide awake.He soon fell asleep with weariness.3.by oneself 独自的,单独的
Eg: Children should learn to do things by themselves.He learns to draw by himself.一. 影片介绍
Ice Age《冰河世纪》
两万年以前,地球上到处都覆盖着冰川,无论何处的动物都在四处逃窜,躲避着新的冰河世纪的冲击。在这一危急时刻,我们遇见了任何时代都不曾见过最怪异的群体:一个说话很快、浑身没有光泽的巨爪地懒锡德(Sid,约翰-莱奎扎莫配音,John Leguizamo),一头喜怒无常的长毛象曼尼(Manny,雷-罗马诺配音,Ray Romano),一只凶暴的刃齿虎(Diego,丹尼斯-利里配音,Denis Leary),这三只格格不入的动物出乎意料地,而且是非常不情愿地走到了一起,只因为他们希望将一名人类婴儿交还到他父亲的身边。他们勇敢地面对沸腾的熔岩坑、暗藏的冰穴、严寒的天气,以及一个秘密,甚至是邪恶的阴谋。这三只史前动物不但要充当小宝宝的保姆,还要历经冰河与冰山各种千惊万险护送他回家。这些“亚零度”的动物们成了这个世界上最早的英雄们!
二. 配音片段
A: Elsa, psst.Elsa!Wake up!Wake up!Wake up!B: Anna, go back to sleep.A: I just can’t.The sky’s awake, so I’m awake, so we have to play.B: Go play by yourself.A: Do you want to build a snowman? A/B: Come on!Come on!Come on!Come on!A: Do the magic!Do the magic!B: Ready? Uhhm…..A: This is amazing!B: Watch this!Hi!I’m Olaf and I like warm hugs.A: I love you, Olaf.三. 知识点讲解 4.Wake(sb)up 叫醒某人
Eg: The alarm wakes me up every day.5.Wake v.使…醒来----awake adj.醒着的 反义词 sleep v/n 睡着----asleep adj.睡着的 Eg: The children are still wide awake.He soon fell asleep with weariness.6.by oneself 独自的,单独的
校本课程德育教案 篇5
年级:七年级
备课人:丁建伟
第一课时: 这就是我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白初中生活是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一定要把握好这三年的学习时光,刻苦努力,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2、让学生对班级的同学能够互相了解、互相沟通。
3、能够全面评价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点。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们尽快地适应新的学校,新的学习环境,尽快的适应初中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节奏。教学过程:
一、致欢迎词:
新学期伊始,我们带着希望,又踏上了新的征程。正如雄鸡的鸣叫,新一天带着微笑和清新在大地上降临。
亲爱的初一同学你们好!
进入初中,你们来到了一个新的起跑线。对你们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起点:你们要适应新的学校,新的学习环境,你们要熟悉新的老师和新的同学,要组建起新的班级,建立起新的学习秩序。更重要的是,你们还要尽快的适应初中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节奏。
从小学到初中的转变,比较而言,初中的竞争、选拔的激烈程度要大一些,同时你们在初中阶段取得的成功所带来的喜悦,也会大得多。冰冻三尺,水滴石穿,就从今天开始了。
一寸光阴一寸金。在我们得到光阴的时候,我们往往不觉得其重要;而每当我们失去光阴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它弥足珍贵,而追悔莫及。请你们记住,一切都要靠你们自己的努力。
二、分享故事,互动认识:“名字的故事”
三、展示活动:我的优点树
让学生自制卡片,以树为主题,以累累的果实为点缀,每一个果实上都实事求是的写上自己的优点。
如果有的学生果实少,看一学期下来,能不能结出更多的果实。我们看经过一学期的努力,谁的果子增加的最多。
四、心心点灯: 珍惜自己
一个生长在孤儿院中的小男孩,常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的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院长总是笑而不答。一天,院长交给孩子一块石头,让他拿到市场上去卖,但不是„真卖‟,无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第二天,孩子惊奇地发现,不少人好奇地对他的石头感兴趣,且价钱越出越高。第三天,在黄金市场上,石头的价钱高了10倍。最后,当石头被拿到宝石市场上时,石头的身价又涨了10倍,更由于男孩怎么都不卖,竟被传扬为“稀世珍宝”。
后来,院长是这样说的:“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竟被传为稀世珍宝。你不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
前美国第一夫人艾莲娜?罗斯福曾说过:“除非你默许,否则没有人能将你当作是下等人。”想想看,父母生下来的为什么不是别人,而会是我们?在出生之前,我们实在已经打了一场大仗!所以不论自己是美、是丑、是聪明或是驽钝,甚至残疾,都应当庆幸:我们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这世上再没有任何人会跟我们一模一样了!也许我们并不是最优秀的,但是却是的的确确独一无二的。在浩浩瀚瀚历史与时间的长河上,因为许多的偶然的机遇才造就了我们,我们是生命的一个奇迹,难道我们不能因此而自豪吗?
珍惜自己,因为这世上只有一个自己,珍惜自己,因为每个人都应当从小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因为“天生我才必有用”!如果我们连自己都不珍惜,又会去怜惜谁?如果我们连自己都不能看重自己,肯定自己的存在,又怎么去要求别人来肯定我们呢?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伟人的必要气质,是他自以为必须伟大起来。”可见,在别人肯定你之前,你先要肯定自己。
然而,没有真材实料毕竟是不行的。一块石头,无论再怎么珍惜,价钱再怎么上涨,也不过仍然是一块石头,它并不会因此而改变什么。但若是把珍惜化作动力,去细心地打磨这石头,那么,纵使它并不是什么宝石美玉,但总会有其独特之处,它也更容易被人们所认同。生命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你自己的态度,珍惜独一无二的你自己,珍惜这短暂的三年光阴,然后再去不断充实、发掘自己,最后世界会认同你的价值。
也许你没有过人的才智,但请别不相信自己的努力会不如别人;也许你的努力尚未被人们发现或认可,但请勇敢伸出你的双手,为自己鼓掌,为自己喝彩;也许人生的路途艰难险阻,布满荆刺,但请昂首挺胸,继续走下去。因为,这世上至少还有你在珍惜着自己。
五、课后作业:
1、希望同学们能牢记自己的优点,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发扬优点、克服不足,努力奋斗,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出类拔萃的。
2、课后将你们在课堂里听到的小故事,讲给你的朋友、家长、以及认识的人,学着分享生活中的每一份感动。
第二课时:学会整治自己的草地
年级:七年级
备课人:丁建伟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习并牢记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2、要求学生平日的仪容仪表要符合要求,言谈举止符合规范。
3、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们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一章“自尊自爱,注重仪表 ”
让学生认真读以下守则:
1、维护国家荣誉,维护共产党,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要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
2、穿戴整洁、朴素大方。不烫发,不染发,不化妆,不佩戴首饰,男生不留长发(前不遮眉,后不过颈,侧不过耳),女生不穿高跟鞋。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坚持锻炼身体。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
4、举止文明,不打架,不骂人,不说脏话。不涉足未成年人不宜的活动和场所。(以考察为目的应适当进入某些场所)
5、情趣健康。不看宣扬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的书刊、音像制品,不参加迷信活动。
6、爱惜名誉,拾金不昧,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7、注意安全,防火灾、防溺水、防触电、防盗、防中毒等。
二、结合实际讲给大家“学生一日具体要求”
进校:仪容仪表符合要求,言谈举止符合规范。
课前:读书(眼嘴脑并用);写作业(安静);打扫卫生(速度快)。
课前准备:前一天作业放在课桌右上角,等待组长收缴;学习用品(课本、练习本、文具放在课桌左上角,上什么课准备什么物品;精神情绪(精力充沛、信心十足、遵守纪律);知识(复习、预习)。课堂: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选择重点、记好笔记、抓住机会、当堂记忆、做好课堂练习。
课间:走出教室呼吸新鲜空气;舒展身体做比较缓和运动;双眼远眺蓝天或绿色植物。
放学后:不在校园逗留,径直回家注意安全。
三、小组讨论:
生活中还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好习惯吗? 你们有什么需要改掉的换毛病吗?
四、分享小故事
秘密武器:你能做到
很早的时候,有一位猎人没有鞋子,他的脚经常被锋利的石子和荆棘刺破,弄的鲜血直流.他的妻子很心疼,一边给他包扎伤口一边说:“要是所有的路都铺上动物的皮毛那有多好啊.” 丈夫说:“这怎么可能呢?那需要多少张毛皮,得花多少钱那?” 但丈夫从妻子的话中得到了启示,他高兴的对妻子说:“脚受伤,是因为脚皮太薄,如果在脚上包上一块动物的毛皮,那么锋利的石子和荆棘句无法刺破我的脚了.”
妻子马上取来一块坚硬的动物毛皮,把他裹在丈夫脚上.猎人感觉十分舒服,温暖,而且石块,荆棘再也无法刺伤他的脚了.有句谚语这样说:“你无法阻止鸟儿在你头顶飞过,但却可以阻止鸟儿在你头顶筑巢。”
五、教师寄语:
生活有时也是如此。我们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我们改变不了过去,但可以把握现在;
我们不可以事事顺心,但可以事事尽心。
我们不能选择容貌,但可以展现笑容。
恰当调节自己,每天便可以拥有成功。
六、课后作业:
牢记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一章“自尊自爱,注重仪表 ”,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课时:学会学习
年级:七年级
备课人:丁建伟
教学目标:
1、要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立志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努力学习。
2、正确处理德、智、体三者的关系,做到全面发展。
3、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勤动脑,多动手,善思考。让学生学习并牢记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学重难点:
要掌握课前预习-课堂听课-课后复习-做作业-做总结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要按学习规律办事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注意知识的积累。初一年级要打好基础,初二年级要防止分化和自己给自己放假。
一、学法指导
学习过程:观察(感知)--------接触进行思维加工(理解)------掌握(保持)--------形成技能技巧(应用)
做到:善于观察(学)-----善于动脑(思)-----善于练习(习)-----善于记忆(用)
二、成功教练: 思考:
我到速成技术学校读书,我幸福的哭了,学不是很容易的。一开始,我不能理解老师交给我们的东西,我的作业上净是打着红叉叉。坐在我身旁的男孩非常热情,它是个成绩突出的学生。当他发现我不能回答问题时,他就给我看它是怎么做的。但我不能抄他的作业,我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学习。我把它的薄子还给他了,说我应该自己做。有时,我为了一个问题一直干到深夜,如果我不能做完,明天一早我再做,我作业的了红叉叉越来越少。我提高了分数,毕业考上了重点大学。范仲淹以水洗面
北宋有一位文武双全的宰相,名叫范仲淹。他不仅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而且具有高超的军事才能,连敌人都称他“胸中有甲兵八万”。更拥有伟大的人格。数百年来,他的人格魅力一直都焕发出要人的光彩。范仲淹幼年时,家境困苦。在他两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只留下了孤苦伶仃的母亲和他相依为命,母子俩艰难度日。随着时光一天一天的流逝,他母亲感到实在难以撑持这个家,就改嫁给长山一位姓朱的人。范仲淹长大之后,在炎凉的世态和他人的冷眼之中过着困窘不堪的生活。但这没有熄灭他刻苦求学的强烈欲望。在一个下雨的清晨,他伤心的辞别了母亲,决心到临安去学习。他在学堂里夜以继日的刻苦学习,居然在五年的时间里,不曾脱衣睡觉。他全神贯注的听先生的讲解,专心致志的完成先生布置的作业,一丝不苟的背诵古文诗词。有时或感到头昏困倦,他就用凉水浇头,以示自己能够振作精神。由于穷困,他经常连稀饭也吃不饱,时常在太阳快要落山时才开始吃上一点饭。顽强的意志品质,勤奋好学的精神终于为他带来了丰硕的收获。他不仅精通了六经,而且还能够做到活学活用,而终于成为北宋伟大的政治家。他在《岳阳楼记》中写下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至今激励着人们以天下为己任。
三、学习基本环节:
预习-----听课(研讨)-----复习-----作业
预习分类:课前预习
阶段预习
学期预习
预习方法:初步理解内容及结构
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按照学科特点持之以恒 听课:①做好课前准备
②方法:
专心致志全神贯注
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抓住特点因科制宜
选择重点记好笔记
抓住机会当堂记忆
做好练习形成技能
复习方法:
①及时复习②从厚到薄抓住难点突出重点 ③合理安排方式多样④认真做好复习题
四、阅读“小贴士” 永抱“必胜”之心
1883年,富有创造精神的工程师约翰·罗布林雄心勃勃地意欲着手建造一座横跨曼哈顿和布鲁克林的大桥。然而桥梁专家们却劝他说这个计划纯属天方夜谭,不如趁早放弃。罗布林的儿子华盛顿·罗布林--一个很有前途的工程师,也确信这座大桥可以建成。父子俩克服了种种困难,在构思着建桥方案的同时,也说服了银行家们投资该项目。
然而大桥开工仅几个月,施工现场就发生了灾难性的事故。父亲约翰·罗布林在事故中不幸身亡,华盛顿的大脑也严重受伤。许多人都以为这项工程会因此而泡汤,因为只有罗布林父子才知道如何把这座大桥建成。
尽管华盛顿·罗布林丧失了活动和说话的能力,他的思维还同以往一样敏锐,他决心要把父子俩费了很多心血的大桥建成。一天,他脑中忽然一闪,想出一种用他惟一能动的一个手指和别人交流的方式,他用那根手指敲击他妻子的手臂,通过这种密码方式由妻子把他的设计意图转达给仍在建桥的工程师们。整整13年,华盛顿就这样用一根手指指挥工程,直到雄伟壮观的布鲁克林大桥最终落成。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之所以没有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缺少智慧,而是因为他们面对事情的艰难而没有做下去的勇气。波德莱尔说过:“没有一件工作是旷日持久的,除了那件你不敢着手进行的工作。”一根手指就可以建造一座大桥,一只眼睛就可以出一本书,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
五、教师寄语:
正如他们两个人一样,我们也遇到过挫折或是失去了双手或双脚或„„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也失去了信心,假如我们也有华盛顿·罗布林,博迪的毅力和必胜之心,我们必胜。
上帝给予我们每个人的智慧是均等的,你应该相信自己“我能行”
抬起高贵的头颅,干自己应该干的事。“汉有一件工作是旷日持久的,除了那件你不敢做的事。”“永抱必胜之心”,明天一定属于你。
六、课后作业:
校本课程教案12 篇6
教学目标
通过轻松的方式来学习英语,增进对英语的欣赏,提高情趣与素养.教学内容
引言
英文歌曲是外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比较多的英语语料之一。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英语听力教程或听说教材中,就涉及到了英文歌曲的欣赏和学习。如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大学英语听说教程》中,很多单元都提供了英文歌曲供教师参考使用。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英文歌曲辅助教学,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而且,英文歌曲在教学中的运用也存在其理论依据。
一、英文歌曲在教学中运用的理论依据
(一)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学生的心理特征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抽象思维依靠形象思维支持。学生获得知识,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英文歌曲在教学中的运用将知识与趣味、抽象与形象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知识和形象材料。此时歌曲旋律作为感性认识通往理性认识的桥梁,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保持对英语的浓厚兴趣。
(二)符合生理学原理。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右半球主管形象思维,是音乐的脑、感情的脑。听、唱英文歌曲可愉悦学生的情绪,刺激大脑,激活右脑神经,引起高度兴奋,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快感。与此同时又可激活主管抽象思维和语言的左脑,使其兴奋。这样左右脑交替兴奋,不仅使思维与语言引起共振,使口语通畅、自然,而且可以大大开发大脑的潜力(曹理、何工,1996)。
二、英文歌曲在教学中的运用形式
在英语教学中运用英文歌曲能让学生从侧面更多地接触外国文化;同时,这种特殊的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运用中,可以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显著作用。但英文歌曲在英语教学中有哪些具体的运用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体会:
(一)把英文歌曲作为语音和语法的练习在语音教学中,可选择适当的歌曲对学生(尤其是大一的新生)进行语音练习。如,在听Father and Son这首歌时,利用know,old,tomorrow;down,now;away,same;fault,talk这四组单词来巩固、纠正//,//,//,//这四组双元音和长元音音素的发音。此外,英语连读、弱读等现象在英文歌曲中也大量存在,可以让学生反复欣赏和跟唱来培养英语语感。
在语法教学中,若英文歌曲运用得当,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虚拟语气是学生难以掌握的一个重要语法知识。在对大一的新生讲解由if引导的非真实条件句时,不妨先让学生欣赏并跟唱英文歌曲Sunshine on My Shoulders。然后以这首歌曲中的“If I had a tale that I could tell you.I’dtell a tale sure to make you happy.”和“If I had a wish that I couldwishfor you.I’d make a wish for sunshine all the while.”引出虚拟语气并讲解其用法。这样学生就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虚拟语气的知识了。
(二)把英文歌曲作为文章或讨论话题的导入
课文的导人是课文讲解的奠基石。而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人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课文的讲解做好铺垫。歌曲就是丰富课文导人方式的一种。传统的导人是由教师直接引出一个话题或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对这种导人方式也都习以为常且失去兴趣了。而此时如果教师能找到相关的英文歌曲,先让学生欣赏,然后以某句歌词或这首歌所表达的内涵等作为切人点,进而展开讨论,相信学生此时会兴趣盎然。
英文歌曲在讨论话题的导人中的运用亦是如此。(三)把英文歌曲作为听力练习材料
传统的听力练习是学生根据录好的磁带或光盘来完成听力练习册上设置好的练习。如果听力材料枯燥,且听的时间稍长,学生就会开小差或者昏昏欲睡。为了打破这种传统的听力练习方式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把英文歌曲作为听力材料使用。如设置根据歌词回答问题、判断正误或听写等练习,这样学生就做到了在“玩”中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四)把英文歌曲作为阅读理解材料
很多英文歌曲的歌词都是经典的诗歌或优美的散文,是很好的阅读欣赏材料。教师可以让学生读完歌词后进行归纳大意等练习活动,这种练习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与文字驾驭能力,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在学生阅读理解做完后,欣赏歌曲既可以当作是检测学生答案是否正确的依据,也可当作是完成学习任务后或开始另一项任务前的一个小插曲。
(五)把英文歌曲作为介绍文化知识的媒介
英文歌曲是外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如果教师把英文歌曲作为文化知识介绍的媒介,相信会使学生耳目一新。而且这种生动鲜活的学习方式更贴近生活,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更容易接受。
结语
校本课程教学:找回失落的目标 篇7
一、理解和把握课程的总体目标
一门较为成熟的校本课程, 必须具有明确的课程目标、稳定的教学内容、合理的实施途径、科学的评价方式。而明确的课程目标是其中的核心, 因为它是课程价值的集中体现, 也是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成效评价的主要依据。所以, 要判断一堂校本课的有效性, 首要的标准, 就是看教学活动能否体现课程的价值追求, 落实课程的总体目标。现实教学中, 相当多的老师关注和思考的, 主要是眼前的这部分教学内容怎么教, 而很少去考虑为什么要教、为什么要放在这里教。
以校本课程《李公朴》之《怎样读书》为例。本课的学习内容节选自李公朴先生1938年写的《我们在抗战中怎样教育自己》之第五部分《教育自己的方法怎样》:
我们读书, 第一步要求精而不要求多, ……。第二步是读书的一般方法, 我们必须注意下列4点:
怎样选择书:……
从哪里看起:……
怎样记忆:……
此外, 读书要聚精会神。……
教学的主要过程简述如下。
1. 导入:
(1) 谈话:你喜欢读书吗?你读过 (或正在读) 哪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哪些感悟?
(2) 你能说说自己知道的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3) “民主斗士”李公朴告诉人们该怎样读书呢?
2. 学文:
(1) 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以下问题:
(1) 李公朴认为在抗战的特殊时期, 大多数人读书时要注意哪两点?
(2) 作者向人民群众介绍了哪些读书的一般方法?
(3) 文中告诉我们用哪五种方法来使自己“聚精会神”?
(2) 读后交流
(3) 讨论:
(1) 你读书有没有做到聚精会神?你如何克服?
(2) 在其他三种方法中, 你比较喜欢哪种读书方法?能结合正在读的书介绍一下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吗?
(4) 品味文章语句:从文中选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大声读给同桌听。
3. 拓展:
(1) 学习了作者的读书方法, 你能来谈谈自己了解到的其他的读书方法吗?
(2) 补充历代名人对读书的独特观点, 指导学生学会读书, 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4. 总结: (略)
脱离了校本课程《李公朴》这个背景、单从拓展性阅读的角度来看, 这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了李公朴介绍的读书方法, 并结合自身读书实践进行体验和反思, 从而获得科学读书方法的指导, 提高了对学习方法的认识, 进一步激发了读书的兴趣。但是, 似乎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回答:为什么校本课程《李公朴》要选择这样一篇谈读书方法的文章?这门课程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就拿校本课程《李公朴》来说, 学校选择这门课程是因为该校位于公朴故里, 凭借独特的教育资源, 有着多年的民主教育积淀。新课程实施以来, 学校把传统教育活动上升到课程的高度, 集中力量开发了校本课程《李公朴》, 旨在通过该课程的实施, 引导全体学生了解公朴生平、理解公朴精神、感受公朴魅力、激励自我成长。因此,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面对特定的教学内容, 教师必须始终紧扣这个核心目标来设计和组织教学, 在这个整体目标之下思考和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就本课教学而言, 除了通过对教材文本的解读, 理解和掌握李公朴先生介绍的读书方法之外, 更应当引导学生结合国难时期的时代背景, 体会李公朴希望通过教育和学习使民族强盛的迫切心情, 感受其“爱国者”的形象;结合李公朴的学术成就与文化造诣, 体会其治学之严谨、科学、有恒, 感受其“大学者”的形象;结合李公朴面向普通民众写作的目标以及朴素通俗的行文风格, 感受其“教育家”的形象。这些, 都是该课程整体目标在本课中的具体体现, 必须得到关注和有效落实。
二、思考和确定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
以校本课程《孝文化》之《妈妈, 我爱你》为例。
本课的学习材料为本校往届学生的作文, 主要描述小作者完成老师布置的向妈妈说“我爱你”这一特殊作业的经历和内心体验。文章情真意切, 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易于引起学生共鸣。
教学中老师通过反映母爱的故事导入, 然后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了解小作者完成特殊作业经历的三个阶段:想说又不敢说——鼓起勇气但没说成——豁出去大声说出来;体会这一过程中妈妈和“我”各自真实细腻的内心感受, 体验心灵的感动;最后欣赏古今中外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该为父母做些什么。
单从这一课来看, 教学围绕感受父母之爱、明确孝行的意义来组织, 结构合理、形式多样、活动充分、体验深入, 教学效果较好。但也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孝文化》以校本课程的形态出现, 与孝敬父母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不同, 呈现出结构化、系统化的特点。每周至少一节该内容的校本课, 肯定不能在“感受父母之爱、明确孝行的意义”这一目标上作同水平反复。那么, 这节课的目标定位上重点应是什么?如何体现与其他课时目标的联系和区别, 共同构成较为科学合理的目标系统呢?
《孝文化》的课程内容很丰富, 单就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主题系列而言, 感受父母之爱、明确孝行内涵、激发行孝热情、实践孝敬行动是基本的课程目标。在“孝敬父母”这一内容板块中, 教材安排了5个学习材料, 分别是《妈妈的爱》 (学生作文, 讲述母亲从小到大关爱自己的事例) 、《204声咳嗽》 (讲述作者夜里听到父亲的咳嗽辗转难眠的经历) 、《汉文帝侍母》 (讲述古代帝王长期亲手侍奉母亲的故事) 、《芦衣顺母》 (主要讲述孩子在重组家庭中, 面对缺乏爱心的继母依然孝顺的故事) 、以及本案例教学内容《妈妈, 我爱你》 (讲述小作者完成老师布置的向妈妈说“我爱你”这一特殊作业的经历和内心体验) 。作为承担该课程实施任务的教师, 必须认真思考:这5个学习材料共同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中各自的重点是什么?从而在整体把握课程目标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设置本课的教学目标。只要意识到这个问题, 老师们都应该不难得到合理的答案。稍作分析就可以看到, 这5个学习材料都是围绕“孝行”展开, 指导学生怎样孝敬父母, 而侧重点各有不同。
经过这样的分析, 就不难把握本课的重点目标, 就是要引导学生理解沟通在孝行中的意义, 提升与父母主动沟通的意愿, 了解和掌握与父母沟通的基本渠道和方法。只有每节课的具体目标得到明确和落实, 课程的整体目标才不至于落空或架空。
三、紧扣具体目标设计去组织教学
还是以《妈妈, 我爱你》这一课为例。
教学过程中, 教师组织学生解读文本, 了解小作者完成“特殊作业”经历的过程, 感受人物的内心体验, 这一环节的教学是深入而有效的。但如何引导学生将认识转化为与父母沟通的意愿和行动上, 则显得收效甚微。原因是学习活动与教学目标打了“擦边球”。学文活动之后安排的欣赏关于母亲和母爱的名言、介绍古今中外名人们孝敬父母的故事、欣赏歌曲《烛光里的妈妈》、讨论该为父母做些什么等等活动, 都与课程的整体目标相关, 但都与本课的具体目标游离, 因而都不能有效促成体验的持续深化、认识到行动的提升转化。所以, 教师在设计和组织具体教学活动时, 应进一步强化目标意识, 认真分析活动与目标之间的关系, 根据目标取舍抉择, 那怕有时“忍痛割爱”。
比如, 本课教学中, 围绕“爱父母要学会沟通、表达敬爱之情”这一核心, 承接着学文活动中的认识体验, 至少可以考虑安排这样一些教学活动。
1.观看“中国时代之声演讲团”邹越《让世界充满爱》大型演讲活动的视频中关于“爱父母”的片段, 感受千人共喊“妈妈, 我爱你”时那催人泪下、震撼心灵的巨大力量。
2.拓展阅读《不要在父母离开后感到遗憾》, 体会作者虽然深爱自己的父母、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亲口表达, 在父母离去后留给自己那痛彻心扉的终身遗憾。
——持续深化体验, 激发沟通意愿
交流:平时自己是怎样与父母沟通的?对父母的爱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达的?表达过程中的问题或障碍主要在哪里?
讨论:向父母表达敬爱之情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式? (可以从“日常交流”、“节日问候”、“意外惊喜”、笔中心意”等角度展开和梳理)
实践:要求学生在一段时间内, 尝试用课上学到的几种方式向自己的父母表达敬爱之意, 并记录自己的做法和内心体验。
——理解沟通方式, 引发沟通实践
这样围绕目标层层深入、充分展开, 引领学生的体验和认识产生质的跃升。
乒乓球校本课程教学心得 篇8
一、激发学习兴趣,在游戏中学知识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第一步,观看乒乓球录像资料,接着在室外乒乓球课堂教学中,有步骤地分别学习乒乓球握拍—原地乒乓球颠球—对墙击—台上自发球—师生喂球—同学间的练习及家人练习。在此基础上开展自由练、计时颠、计数颠、接力颠、比谁击的准、台上比谁挡的多、乒乓球比赛简单规则、记分比赛等。总之,始终把学生放在问题情境中,让他们既能体会和掌握乒乓球动作要领,又能领略到在游戏、竞赛中的挑战成功和快乐感。以此达到进一步激发和巩固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二、提供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应该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这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为此,我在教学颠球时将学生分成4个合作小组,并注意引导学生间的观察、交流、合作学习机会。如适时地向学生提出:为什么他比我颠得多?为什么小小乒乓球就听他的话呢?接着就请颠得多的学生示范和交流。而对起步较快的学生不断地给他们设计新目标。如学生获得“老师”挂牌后,紧接着就开展“老师”间的比赛,即比谁带的“学生”进步多。在乒乓球课堂教学中掀起一场“兵教兵”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热浪。课堂中出现了“一对一”、手把手、头碰头、耐心细致地教与学的可喜局面。
三、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适时地使用赞赏或鼓励性的语言。“你真棒!你聪明!你能行!真了不起……”总之,在不同年级乒乓球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学生而采取不同的即时评价。
四、关注每一个学生
任何教学活动中都存在个体差异。不讽刺、不挖苦、不打击学生,关注、关爱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最终都能先后达到终点。事实证明,我所任的六个班级教学中,迟到达终点的优秀学生不乏有人。
总之,通过校本课程乒乓球的学习,我深深懂得了要做一名好老师,就一定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并使课堂教法不断地适应学生的学法,同时,还应善于捕捉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他们身上潜在的智能因素,从而开发他们的潜力,为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带来动力。
【校本课程教案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论语校本课程教案07-05
校本课程英语教案07-25
朗诵校本课程教案08-27
六年级校本课程(硬笔书法)教学计划及教案06-06
初中体育校本课程教案05-19
线描画校本课程教案08-16
小学合唱校本课程教案09-06
五年级校本课程教案10-02
一年级校本课程教案12-10
小学四年级校本课程教案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