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

2024-11-03

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精选12篇)

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 篇1

在新时期的教学实践中, 教学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任务型教学法和竞赛教学法的应用, 可以为学生设计安排贴近社会生活实际的情景。在完成任务过程中, 学到语法知识并且在交际中得以运用。通过竞赛评比机制, 可以使学生在四十五分钟内集中注意力, 加强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主动性。设计过程中由易到难、由理论到实践、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案例:冀教版英语教材九年级第五册Unit5 Lesson37.

Ⅰ.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a.学会正确使用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与职业相关的表达法。

b.学会与同伴谈论自己的将来并说明原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交谈, 谈论自己及对方的未来打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精心设计自我, 努力打造美好未来。客观公正的评价别人, 给同伴做出恰如其分的建议。

Ⅱ.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竞赛教学法。

Ⅲ.教学重难点:

重点:词汇:lawyer correctly building goal wife kid

句式:1, I don’t think teachers are rich.2, It would be great to have a happy family.

难点:It+be+adj.+to do sth.

Ⅳ.教学用具:a recorder, a tape, cards, a computer.

Ⅴ.教学流程:

Lead-in

Today we have some new teachers.In order to express our welcome, what should we say? (引导学生回答) “Welcome to our class.Nice to meet you!” (伴随掌声欢迎)

Well.Now before our class, please answer some of my questions one by one.Understand?

T:Do you feel happy now?

S1:Yes.∕No.

T:Why?

S1:Because...

T:Let’s continue our next question, what makes you happy?

S2:

T:Do you think the rich people are happy or the poor ones are sad?

S3:

Ok.After the three questions, we look at the subject of Lesson 37“Rich or Poor?It Doesn’t Matter!”

Let’s look at whether Lucas will be rich or poor.

Task 1

Well.Let’s learn the text with our question.

First of all we will learn the new words.Please look at the cards, read them and make some sentences with them.

Lucas lawyer correctly building goal wife kid

Task 2

Please 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y does Lucas want to be a doctor?

(2) Lawyers can make lots of money, can’t they?

(3) Why does Lucas’like to be a teacher?

(4) What’s Lucas’biggest goal?

(5) What makes Lucas happy?

(6) Do you want to be a doctor?Why or why not?

(7) Do you want to be a lawyer?Why or why not?

(8) Do you want to be a teacher?Why or why not?

Task 3

Are there any problems that your group can’t understand?If you have, let’s solve them together.

Which group?

1. I might be a lawyer.

might表推测, 语气比较弱。语气最强的是must, may次之might最弱。

如:He is interested in football.I think he may be a footbal player in the future.

2. I don’t think teachers are rich.

在此句中否定词not本应在宾语从句中否定从句, 但为了语气委婉把否定词转移到主句, 构成了否定转移。在初中阶段常用的还有believe和suppose.

如:I don’t think you are right.

I don’t believe Tom can pass the exam.

I don’t suppose I know you.

3. I hope to have a great family when I am older.

hope与wish都表示希望, 它们用法如下

hope sb to do sth (×) wish sb to do sth (√)

hope sb to do sth (√) hope sb to do sth (√)

hope that从句表可实现的愿望

wish that从句表不可实现的愿望

如:I wish I were you.

I hope you will be better tomorrow.

Every teacher____ (希望) his students to have a beautifu future.

4.It would be great to have a happy family.

这个句子的正常语序为:To have a happy family would be great.原句为了避免头重脚轻用了一个倒装句。

其中形式主语只能用it, 不能用this和that等词来代替。

如:It is not hard to learn English well.

Who can make another example?

Task 4

Integrating skills选一个学生做记者, 对其他部分学生进行采访来对我们的理想进行统计。以下为我们所学过的部分职业名称:

a teacher, a doctor, a nurse, a lawyer, a farmer, a worker, a cook, a scientist, a journalist, an actor, a director, a policeman, a soldier, a guide and so on.

Task 5

Next, let’s do some exercise to check the points.

1.Jim wants to be a musician, so it’s important for him_____the piano well. (B)

A playB to playC playing

2.将来成为一名英语教师很酷。

It’s____________an English teacher in the future. (cool to be)

3.我认为汤姆没见过我。

I______think Tom______________me. (don’t has seen)

4. I_______ (希望) that I will be rich in the future. (hope)

5. The clothes on her are wet.It_____be raining outside.must)

6. He can work out the problem_____ (correct) . (correctly)

Task 6

Ok!That’s all of the text.The summary of the text

词汇:lawyercorrectly buildinggoalwife kid

句式:1.I might be a lawyer.

2.I don’t think teachers are rich.

3.I hope to have a great family when I am older.

4.It would be great to have a happy family.

From this lesson, I know we have different dreams.Everyone is good at different subjects.Everyone wants to have a good future If you really want to make your dreams come true, you must study harder and harder from now on.I’m sure you’ll have a good future.

Ⅵ.Homework

Our homework is to write a composition about your dream and ambition.

Ⅶ.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通过“任务设计、情景活动、详细解释、真题演练”四个步骤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并学以致用, 得到巩固提高。真正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提高学习效率。

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 篇2

[摘 要]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要樹立“一本”(以學生為本)、“二讓”(讓語文走向生活,讓生活走進語文)、“三維”(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的基本理念;按照文本解讀(前提)、目標設定(方向)、資源準備(基礎)、教學流程(關鍵)、教學反思(延伸)等基本程式和策略方法進行。

[關鍵字]新課程;教學設計;新理念;新策略。

任何一種新觀念的確立,都是對舊觀念、舊模式的變革。當我們把視角投向新一輪課改的時候,應該用課改的新理念來透視教師備課的真正意義、詮釋教學設計的本質內涵。在新的課程背景下,我們必須衝破傳統備課的種種清規戒律,以嶄新的教學設計代替傳統的教案。可以說,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所進行的教學設計,是對整個教與學過程的一種規劃或實施步驟的一種預設,是展示教師個性化創造過程的真實記錄,是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方式的“點子庫”;一篇好的教學設計恰似一幅蘊涵師生人文素養、觀念想法、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立體風景圖。那麼,怎樣才能使教學設計具有上述特徵和功能呢?我想最關鍵的就是要樹立新的理念、創新設計策略。

一、教學設計的新理念

根據新的培養目標、新課改精神、新教材特徵和教育對象的認知特點,教學設計應以下面的新理念作指導:

(一)一本——就是以人為本,體現“三個一切”。這裏所說的“一本`”,就是指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設計,要從過去的以教材為中心、以如何教為重點,轉到現在的以學生為中心、以如何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從而獲得發展為重點,真正體現“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和“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現代教學理念。具體地講,以人為本的教學設計,就是要在瞭解學生的學習意向、體察學生的學習情感、診斷學生的學習障礙的基礎上,設計出真正關注學生、促進學生充分發展的教學策略。同時,又要跳出“教教材”的圈子,引導學生體驗和領悟教材的精華,並對學科教材知識進行教學重組和再創造,讓教材成為學生積極發展的廣闊的策源地,通過啟動教材,使教學達到一種新的境界。

1、為什麼說教學設計要努力體現“以人為本”呢?

首先,“以人為本”已成為當今教育的主題。大家知道,中國當代教育理念的發展走過的是一條曲折之路。從濃厚的政治色彩到極端的功利色彩,再到如今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其發展極為艱難。值得慶倖的是,如今的教育終於開始真正觸及教育的本質了。可以說,呼喚人性的回歸,關注人文精神的培養,注重人格的完善發展,教育學生熱愛生命,指導學生光大生命,發揮學生潛在優勢,提高學生生命品質,已經成為當今教育的主題。在這種大背景下的教學設計(教育教學是直接作用於人的活動),毫無疑問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

其次,“以人為本”是“新課標”確立的新理念。《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宣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還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學習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2、教學設計怎樣才能體現“以人為本”呢?

【案例1】下麵是一位教師教學北師大版小學語文課標教材一(下)《春天的手》一課“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識字”環節所設計的導學步驟:第一步:師——在我們這首兒歌裏住著許多生字寶寶,大家一起到課文中去跟他們打個招呼好嗎?生——學生邊讀課文,邊用自己喜歡的符號給文中的生字作記號。第二步:師——這些生字寶寶,要靠小朋友們自己想辦法去認識。下麵學習夥伴一起做兩件事:讀准字音、記住字形。生——四人小組開始合作識字。第三步:指名彙報,共同評議;然後齊讀生字,玩 “摘星星”遊戲。

簡析:整個教學過程都是從學生這一學習的主體出發,引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識字,充分地體現了“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現代教學設計理念。

(二)二讓——讓語文走向生活,讓生活走進語文。

1、為什麼要加強語文與生活的聯繫?

首先,加強語文與生活的聯繫,是“新課標”提出的新理念和新要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語文是母語教育課,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規律。”在“教學建議”中要求:“語文教學要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其次,加強語文與生活的聯繫,是由語文學科的特點和語文教學的規律所決定的。我們經常說,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大語文呼喚大課堂(社會)和大教材(生活)。生活對語文猶如空氣和陽光,是須臾不可或缺的。學習語文,陶冶情操,形成健康的道德觀念,乃至社會和社會生活觀的養成,均須貼近生活、參與生活、和生活攜手共進,才能使語文課堂引進活水,將教學和學生的生活環境、成長的需求融為一體。

2、如何才能加強語文與生活的聯繫?

首先,要讓語文走向生活。其基本策略是以引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以培養他們的語文實踐能力為重點,以“嘗試——發現”為基礎方法,組織指導學生在問題解決的活動中學語文、用語文。如引導學生利用書信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用書信與他人溝通,解決矛盾,增進友誼),指導學生撰寫調查報告解決自己關注的問題(吸煙的危害、合理膳食、參與自己喜歡的課外學習活動等)。

其次,要讓生活走進語文。其基本策略是引領學生融入現實社會,投身於大自然,以充實他們的生活;組織學生參觀訪問、開展調查研究、多做實踐活動,以引進社會上豐富的語文教育資源;指導學生適度、科學地接觸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媒體,使“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

【案例2】一位教師設計北師大版小學語文課標教材一(下)《春天的手》一文時,在課尾安排了這樣一個環節:這節課我們認識了這麼多的字,而且把春天帶進了我們的教室。瞧!這就是春姑娘給大家留下的作業,請小朋友們選擇一條自己喜歡的作業,在課外抽空時間完成(課件出示作業):⑴ 搜集並且背一背有關春天的詩句;⑵ 唱一唱讚美春天的歌;⑶

畫一畫你看到的春天。

簡析:這一設計充分地體現了語文學習的自主性、開放性、選擇性、生活性和多樣性。

(三)三維——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教學設計為什麼要從“三維目標”出發?

首先,從“三維目標”出發,是“新課標”的要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中指出:“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的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各個學段相互聯繫,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 其次,從“三維目標”出發,是“主題單元”編寫特徵的要求。大家知道,北師大版語文課標教材從第一冊開始,就是按主題單元結構模式編寫的。這種主題單元,不是思想主題單元,不是知識主題單元,也不是文體寫作能力主題單元,它是以文化性或者說以人性為線索(或者說是以一個核心詞語組建的文化單元),兼顧識字、閱讀、習作、口語、綜合性學習,以及促進思維發展、創新能力和學會學習的主題單元。按主題單元結構模式設計的目的,就是為了改變教材過分追求知識點和能力訓練點的序列化、精確化,以及聽說讀寫的機械割裂現象,加強語文學習態度、情感和價值觀以及能力、策略等各方面的整合,在整體推進中,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教學設計怎樣才能從“三維目標”出發?

【案例3】怎樣進行主題單元設計、充分體現“三維目標”?這裏還是以北師大版小學語文課標教材一(下)第一單元《元宵節》為例:這個主題單元是本冊教材一開始的單元,春節剛過開學不久(或開學之前)就是元宵節。這個單元安排了兩篇主題課文(一首兒童詩《元宵節》,一首兒歌《看花燈》),在“語文天地“中安排了“猜謎語”、“編燈謎”、“學春聯”和“查找世界上還有什麼地方過元宵節”等活動。為什麼設計“元宵節”主題?為什麼做這樣的設計?鐘敬文先生曾說過,中國的傳統節日集中的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元宵節十分典型。吃元宵、看花燈、猜燈謎、寫春聯,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對團圓、歡樂、智慧的追求,大人樂意過節,孩子更喜歡過節。設計這樣一個主題單元,顯然不是思想教育單元,而是一種文化薰陶單元,使中國“尚圓”的審美追求,在孩子心靈中紮下根,使這些孩子將來不管從事什麼職業,在那落腳生根,哪怕是在海外,都有深深的中國根。同時在這個單元裏又學習到了孩子平常經常接觸到的事物的詞語,培養了孩子的想像力和創新意識。這個單元在“金鑰匙”欄目中還設計了引導孩子學會學習的內容。也就是說,在一個主題單元的設計中,力圖體現語文教育的多功能性,包括著文化奠基、工具奠基、思維發展創新能力奠基和學會學習意識的奠基,體現了語文教育的綜合性。

根據上述的主題單元的內涵和特點,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樹立單元整體備課的意識,既要注意設計教學的“硬任務”(如識字、閱讀、口語交際、習作、綜合性學習等)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現,也要備“軟任務”(如某種文化意識、道德思想的薰陶、想像力思維發展的培養、學會學習的引導等)如何在教學中體現,做到真正吃透教材、融匯貫通、全面把握、整體設計、分節實施。

二、教學設計的新策略

(一)文本解讀——教學設計的前提。

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課前,老師得先和文本對話,即鑽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學生交流。我備課沒有什麼訣竅,就是那麼翻來覆去地誦讀、默想,當讀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讀出文章的妙處,讀出自己的驚喜時,我便敢走進課堂。” 我們的備課為什麼千篇一律?我們的課堂為什麼缺乏創新?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首先去看教案、單純依賴教參,毫無教師本人對文本的解讀、對教學的構想。有不少教師已成為教參(備課手冊)“虔誠的崇拜者”、“忠實的執行者”,他們單純依據教參確立教學目標,定位重點難點,構思教學方法,設計教學流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教參內容絕對化。實際上,教參僅僅是素材、例子、資料庫,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不論何時、何地、何學生群體都適應)的備課法寶。所以,要從教師本人解讀文本入手,才能解決單純依賴教參問題,才能真正實現教學設計的個性化、多樣化、創新化。

(二)目標設定——教學設計的方向。

前面我們已經分析了,課程目標是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的。因此,教學目標的設定也要從“三個維度”出發,注重體現綜合性和全面性。

【 案例4】下麵是給北師大版小學語文課標教材一(下)主題單元(2)中《小山村》一課設計的“教學目標:”知識技能目標:認識14個生字,會寫其中的7個,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過程方法目標:初步學會有條理地觀察事物、介紹事物;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小山村的美麗,培養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思想教育。

(三)資源準備——教學設計的基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教材一直是我國學校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以至於人們常常誤以為教材就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其實,課程資源的內涵極其豐富,它是指課程設計、編制、實施和評價等整個課程發展中可資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資源的總和。據研究,課程資源大致可以分為素材性資源和條件性資源兩大類。前者包括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培養目標等方面的因素,後者包括直接決定課程實施範圍和水準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時間、場地、媒介、設備、設施和環境,以及對於課程的認識狀態等因素。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準備,主要是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⑴ 開發並利用好語文教材,發揮教材的多種功能。⑵ 宣導生動活潑的自主學習方式,改變單一的以講授文本為主的教學模式,把豐富多彩的課程資源引進課堂。如自主學習方面,可以引導學生上網、讀課外書、諮詢、討論,組織學生在課前、課後搜集資料,舉行故事會、朗誦會、討論會,還可以指導他們演課本劇、辦手抄報、編習作集等。⑶ 有目的、有計畫地開展生動活潑的語文實踐,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如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人文景觀,引導學生觀察、調查,獲得資訊,學習語文。⑷ 因地制宜地創設多彩的有利於母語學習的校園環境。如在教室裏張貼學生自己的書法、繪畫作品,發動學生精心佈置班級的“圖書角”、“閱讀欄”等。⑸ 開發並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課程。如“畫與寫”課程`、“每週一詩”等。

(四)教學流程——教學設計的關鍵。

1、教學流程要從傳統的程式化的線性設計,向現代的人性化的板塊設計轉變。

【案例5】以《田忌賽馬》為例(這是一篇傳統課文,是一個有關人生智慧的故事。文章以田忌賽馬轉敗為勝的歷史故事,揭示了一種科學的思維方式): &n

bsp;下麵是傳統的程式化的線性設計:

A、導入課文,介紹文中人物和歷史背景; B、教師範讀課文,指導學習生字新詞;

C、學生自讀課文,給文章分段; 解讀教材,學生跟著教案走 D、逐段講解課文,弄清兩次賽馬過程; E、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

簡析:從上述教學流程看,教師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充其量是對教材的解讀;學生是被動聽會的,被教師講會的,而不是自己學會的。

下麵是現代的人性化的板塊設計: A、導讀板塊:紙牌遊戲,初涉文本。B、初讀板塊:動畫配音,進入文本。

C、精讀板塊:辯論比賽,深入文本。活用教材,教案跟著學生走 D、拓展板塊:給齊王寫信,超越文本。

簡析:從以上設計的教學步驟可以看出,按這樣的設計實施的教學進行過程是充滿智慧、連接學生生活的生態課堂。在這樣的課堂裏,教師不再是教材的解讀者、教案的執行者,而是一個善於創設教學情境、富有教學機智、充滿教育智慧的人;在這樣的生態課堂裏,教師不再是單單給予學生以知識和技能,更多的是學習動機的喚醒、學習習慣的養成、思維品質的提升、綜合素養的增強。

2、教學流程要根據不同課型的性質和任務,既要體現針對性,又要注重操作性。

【案例6】不同課型的性質、任務對教學流程設計有直接的制約作用。根據閱讀教學的規律和學生的需要,可將新的小學閱讀教學劃分為精讀課、略讀課、學習指導課和課外閱讀指導課四種類型。四種類型的課,其教學流程應該有所不同:精讀課:以讀為基礎,以全面訓練學生的語文素養為特徵的綜合性課程;其教學流程大致為:粗讀課文,整體感知→精讀課文,深入感悟→研讀品讀,深層體悟→熟讀成誦,嘗試運用。略讀課:主要特點在於培養學生的略讀能力,教學流程大致為:問題引路,略讀課文,瞭解大意→圍繞重點,以讀為主,體會感情。學習方法指導課:是為幫助學生適應和掌握新的學習方式、靈活運用新的學習方法而確立的一種“學會學習”的實踐課;其教學流程大致為:提出操練任務,師生分頭準備→教師扼要講解,學生充分操練→學生交流心得,師生共同總結。課外閱讀展示課:是為推動課外閱讀、提高學生閱讀能力而確立的新課型,是一種“學會閱讀”的實踐課。其教學流程大致為:課前學生準備→課中交流展示。

(五)教學反思——教學設計的延伸。

1、為什麼要重視教學反思?研究表明:一個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一個人或許工作20年,但如果沒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經驗的20次重複。因為,通過反思,教師會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準;通過反思,教師能在學生的“錯誤”中尋求發展,在自身的“失敗”中找到出路,在教材的“局限”中謀求進步;通過反思,教師可以從衝動的、例性的行為中解放出來,以審慎的、意志的方式實施教學行為;通過反思,還可以使教師從教學主體、目的和工具等方面,從教學前、中、後等環節獲得體驗,變得更加成熟。所以,人們普遍認為,反思是教師取得特定實踐成就、走向解放和專業自主的工具。因此,我們每位教師都應當強化反思意識、知曉反思內容、掌握反思策略、形成反思習慣。

2、教師怎樣進行教學反思?一是要明確的內容(包括技術層面的反思、觀念層面的反思、解釋層面的反思、解放層面的反思、宏觀背景層面的反思);二是掌握反思的策略(包括寫反思日記、課堂錄影、同行觀摩、校際賽課、專家觀摩等)。主要參考: 沈建民:《論基於新課程的教學過程及設計》,《課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9期。

殷世東:《研究性學習與課堂教學重構》,《課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9期。

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 篇3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教学;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279-02

引言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技术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开始在社会各个领域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从本质上改变了社会生产力和产业结构。也预示着人类社会正在步人知识型和信息型社会。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校、军队和经济机构的发展都离不开对信息技术资源的利用。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对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影响是十分重要的。信息技术在国家发展各方面的利用面积,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发展,以及军事力量的对比。重视劳动力信息技术方面素质的培养,就能够使国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合作中占有有利的地位。因此,各国都把推广信息技术的发展放到了优先发展的地位,而信息技术发展的源头,正是对教育的发展,对中学学生的培养。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

此次基础教育课程对高中阶段的课程做了较大的修改,主要分为人文与历史、语言与文学、体育与健康、科学、技术、艺术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八个领域。其中技术领域主要包括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两个项目。所有的课程都是采用成绩和学习历程的综合考量。高中生需要修够144个学分才能够获取高中毕业资格,这144个学分中,有116分为必修学分,其余的都是选修学分,其中每一个学分都对应18个课时的学习。信息技术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学分比重有所上升,占到了四个学分,高中生需要拿到四个学分才能获取毕业资格。如果一些同学对信息技术有浓厚的兴趣,希望打下更扎实的工科和理科基础,可以利用选修学分来继续学习信息技术的课程。不论是从学分比重的加大,还是把信息技术这门课独立出来,都标志着新课程改革对与信息技术的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得到了认可。

信息课程的设立目的是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培养学校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调查问题,质疑研究的能力。大力的推进信息技术在各科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促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培养学生综合的学习能力。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一般来说,在制定课程标准的专业人员和实施新课程的教师之间往往会出现理念与实践对话的隔膜以及新课程传递过程中的信息衰减,解决这种隔膜和衰减的途径之一是教师在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开展有效的教学设计。但真正有效的教学设计会对教师提出多方面的综合要求。

(一)研读课标和教材

国家对课程制定的标准是一切教学行为改革的基础和指导纲领。是衡量教学成败的准则。因此,在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要首先对课程标准中相关章节的具体要求和建议内容做到认真深刻地理解。虽然说我们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这些教材都是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专家学者和优秀老师的智慧和心血,因此在开发新课程之前,所以,在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之前,充分的研读、挖掘教材蕴含的思想、方法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研究学生

学生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最终实施对象,不同的学生个体之间差异较大,很多人多现行的课程标准持质疑态度的原因也是因为学生智力和背景都的差异性。因此我们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和智力水平等有一定的研究。真正的发挥“因材施教”的作用。把学生研究透了,你的课也就成功了80%。在对学生研究的基础,我们才能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确定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的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选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程改革的载体,应该以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标准依据,从各所高中院校学生的实际晴况出发,有针对性的选取合适的教学资料,以信息技术教材为主要的参考资料,同时结合参考教案、教师用书、学生练习册和网站等各种课程资料。同时要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突破学科问的限制、突破教材的线性结构、突破知识序列。体现应用性、综合性、科学性与兴趣性。这些教学内容的教学周期也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灵活的安排。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分析

从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教学内容来看,在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既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也要培养一些基本的教学技能。在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改革后,如何进行合理的教学方式,对新课程改革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新课程改革的现状,采用讲授法和任务驱动法等现代的教学方法具有良好的效果。

(一)讲授法

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除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知识以外,还有很多信息技术基础和原理方面的知识点,而这些恰恰是高中生最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方面,需要教师通过讲授法给学生讲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讲授法的关键在于如何合理的运用讲授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有意义有兴趣的学习。为了避免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出现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等情况,教师应该努力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知识、配以形象直观的ppt课件或者电影片段等演示手段,让学生的新旧知识建立起来联系,把教材中一些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的、易于理解的画面,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为后来的学习做好铺垫;第二,注重知识的时效性、趣味性和生动性。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突破教材的线性结构,采用学生耳熟能详的、非线性的应用实例来开展教学;最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在实践中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指教师在课前设计一个有实际意义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任务。任务驱动法的实施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学生分析任务,主要记录学生最对任务分析的结果,根据对任务的理解程度来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个阶段,通常提出许多解决任务的猜想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其次是学生分解任务,学生把具体任务进行分解,列出解决问题的大纲;再次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之前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综合的利用完成任务所需的有效资源,并确保这些资源可以有效解决任务且不相互冲突,最后利用所获得的资源完成任务;再次是纠正错误和优化,学生检查完成任务的过程或使用的知识是否有错误,作品是否可以更加优化等。总结并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分析获取的资源的可靠性,理解新知识的正确性等;接下来是评价反馈阶段,针对学生制作的汇报任务的作品进行评价,促使学生对任务背后涵盖的深层知识点更好的理解;最后是对学习任务过程的反思。要考虑目前这个任务与以前所遇到的问题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概括和理解新知识的应用情境。

参考文献

[1]苗逢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与实施建议[J].信息技术教育,2011(5)

[2]段清.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模块学业评价之设想[J].信息技术教育,2011(2)

[3]徐福荫.信息技术基础[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4]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学生特点,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目标的制定决定每一节课的教学方向和教学目的, 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一教学观念。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要始终体现每一个教学子目标, 每一节课的教学评价及教学效果的评估都要以教学目标为基准, 所以, 教学目标的确定直接关系到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往往过分强调知识掌握这个目标的实现, 对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很少顾及, 结果导致数学课堂教学走进了迷茫的怪圈, 严重影响学生的发展, 使数学教学没有了生命, 学生的学习也就失去了意义, 表现为高分低能, 更谈不上人才的培养。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根据学生需要和教材内容与特点。

教学情境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培养能力、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环境建设,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创设恰如其分的教学情境。要从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创设贴近学生生活, 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情境,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找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切入点”, 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要注重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使学生体验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快乐, 促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投入学习。要根据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制造数学悬念,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发挥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优势, 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三、巧妙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质疑是探究的序幕, 质疑是创新的原动力。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创新能力的突破口, 在数学教学设计中, 搭建高效的学生质疑平台, 是体现教师教学功底与课堂驾驭能力的关键性指标。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 也许仅仅是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搭建高效的学生质疑平台, 首先, 要了解学生对质疑的态度, 如哪些学生有畏惧心理;哪些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哪些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愿意表现, 等等, 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 要了解学生质疑的能力。如哪些学生善于质疑, 但表达能力欠佳;哪些学生懒惰不善思维, 常保持沉默;哪些学生善于想象, 思维活跃, 表达意愿强烈等, 教师也要做到心中有数。要防止“放羊式”的问题设计及缺乏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在此, 教师要克服害怕质疑耽误教学时间、担心质疑影响组织教学、质疑时老师被问住难堪等倾向。质疑要巧妙设置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质疑的信心,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 抓住质疑的契机, 鼓励学生创新。

四、教学反思不容忽视。

教学设计反思是对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是否合理、适用、实用, 是否违背新课程理念和规则进行反思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过程, 也是对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思维方式自我评估和重新思考定位, 重新设计方案的关键环节。一要反思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定位是否准确和合理。如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特点, 是否符合教材内容的要求;是否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二要反思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 以及通过本节课的教学, 是否给学生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价值。三是反思教学设计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 是否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如反思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成为调动学生学习的有力抓手;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 以及学生认知方式调整, 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的差异,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 在实施高中数学新课程的今天, 优秀的数学教学设计对每一节课相当于一场战争的作战地图, 决定每一节课的成功。因此, 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都要认真诊断学生, 做到知己知彼, 有的放矢;要吃透教材, 既尊重教材的思路与意图, 又挖掘和超越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合理制定三维目标, 明确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并合理巧妙地处理;要精心设计新课导入, 激发学生求知欲;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画龙点睛, 与三维目标相呼应, 做好课堂小结。

参考文献

[1]华格纳.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新编[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2]王琦瑶.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创设情境[J].湖南教育, 2011.12.

[3]郭洛克.如何搭建高效的学生质疑的平台[J].现代教育装备, 2009.7.

[4]章明可.教学设计的有效设计技巧[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11.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篇5

吝店中学 杨新侠

2001年9月开始实施的基础教育改革,使我们的教师教学生活发生根本变化,其中一个重要变化就是课前教学设计。传统教学的课前准备有备课、写教案。新课程中,我们更重视课前准备,并称之为教学设计。有的老师说那不是一样吗?我说是不一样的,它有新的含义。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有关教学设计的问题。

什么是教学设计?

就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问题,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的一个系统过程。

为什么要进行教学设计?

1、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

2、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有利于电化教育的开展。

3、有利于教师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加速青年教师的培养。

二 新课程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备课、教案有什么不同?

1、新课程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备课有什么不同?

传统教学的备课活动中,也有教学设计,但大都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许多教学决策都是凭教师个人经验和意向做出的。优秀的教师可以较好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但绝大部分教师从重知识传授的理念出发,基本上不研究教育对象,只要有教科书和教学用书,就进入规范的教学实践程式即:教师用教材教学生。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它克服了这种局限,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把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来教。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成了教师的第一要务。教师的教学活动出发点和归结点是引导学生如何学,教师充分发掘自己知识、教材与学生的最佳结合,找到“授人以渔”的最佳方式。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将教学活动建立在系统方法之上,只要懂得相关理论,掌握科学方法,一般教师可以较迅速的实际操作。

2、新课程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案有什么不同?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案,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教案是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针对一种教学内容的实际教学方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教学设计的具体产物之一,是教学设计指导教学的具体体现。但它基本是一个定性的东西,修改的人很少,好的教师就是写一个课后记。

新课程教学设计并不局限于针对一种教学内容,也可以是一个单元。最重要的它是一个“动态”的。要对教与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分析,提出教学方案并不断修正方案,是一个不断改进

与课程目标的差异,来制定我们的预期的教学策略。就几个班里的学情而言,也是不可能相同的,有的班级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有的班级学习纪律差一些。我们都要制定出各班的预期教学策略。我们在面向全体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给一些学生个性创造的机会。新课程要求教师充分发掘自己的知识与教材与学生的的最佳结合,找到“授人以渔”的最佳方式。(2)新课程把教师定性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因为教师个人综合素质对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有重大影响。新课程在教学目标上:允许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给教师提供了更大的教学想象空间。教学内容上:综合性增强,《标准》、教材、教师用书为教师的教学创造留有极大余地。培养教师的理解水平、创造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有了较大的自主性、灵活性。教师可以探索更多的教学方式,也可以花较多时间查资料,补充教材内容。培养了教师的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能力与综合素质。

3、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完成的任务。在以前我们一些教师为了省事或许不太会写,习惯于抄教学参考书上的,在新课程里就不行了。教材只是一个载体,《课程标准》才是依据。对《课程标准》要求的一定要贯彻好,而且是教学设计的要点、重点。对《课程标准》要求以外的,教师就可以根据你教学设计的需要,增补或删节,重组教材。进行创造性教学。

制定教学目标要注意以下几点:

(1)目标适应学生特点、已有经验和发展需求。(2)符合学与教的原理,并体现一定层次性。(3)以学生的兴趣要求为指导,而非教师的要求。(4)应涉及各个学习领域,尽可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技能。

(5)要反映学生学习结果。

4、教学过程设计。

课堂教学活动过程集中反映教师教学设计思想,而教学活动的实质是一种交往活动,是一种情感的交往。因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非常重要。而课堂教学是建立在教师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与熟练的教学技能基础上的。教师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对教学效果有重大影响,一个教师无广博的知识只能照本宣科,无熟练的教学技能也驾驭不了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教学的组织形式、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课堂问题的有效调控三个部分。

(1)课堂有效管理的目标:

①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主要表现为:

(2)、由传统课堂教学的“静”到新课程的 “动”。传统课堂教学缺少对学生的关注,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缺乏学生个性的张扬,课堂要求必须 “静”,一切围绕教师转,这是我国中小学传统课堂教学的通病。而新课程下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进行创造性思考,课堂气氛追求的是学生“动”起来,教师由管理者向指导者转变,关注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经常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学会判断自己教学行为的合理性、有效性,逐步养成自我反思教学行为的能力。日本广岛大学教授片冈德雄把课堂气氛分为:支持型、防卫型

支持型:a、教师与学生都充满自信,相互信赖。

b、教师对学生是宽容的,学生学习态度使积极的。c、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课堂

气氛有利于学生发展。

防卫型:a、学生对教师有恐惧心理,教师对学生不信任。b、教师对学生控制,学生对教师被动服从。c、学生有自己应对教师的策略,教师对学生实行操作性管理。

课堂师生关系又可分为: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我们倡导的是课堂气氛为支持型。课堂师生关系为民主型。)教师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重视情感教育,学会赏识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现在的名言是:成功是成功之母。要鼓励成功,这是新课程中重要的教育观念转变。(3)、对预期可能出现的课堂问题进行有效调控。①学生的课堂吵闹问题

新课程实施后,由于加强了课程的综合性、活动性、实践性和情境性,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学习,课堂吵闹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所以教师要对此问题进行研究,以提高自己的认识,想出对应的策略,为新课程实施提供前提。课堂出现了吵闹问题,我们教师首先要做具体分析: A、为什么而吵闹?是讨论还是别的? B、学生在吵闹时,正在做什么?

教师在做了具体分析后,可能得出以下积极方面因素: A、说明你的课堂气氛民主与宽松。B、学生思维的很活跃。C、学生参与意识。

D、个体发展需求,一些学生的表现欲望强烈。

教师在做了具体分析后,也可能得出以下消极方面因素: A、任科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存在问题。B、捣乱行为。C、偶发事件。

D、个别学生想引人注意

②处理好学生中的“别样的声音”。

知识还重要。佳木斯有的教师说有的班级厌学达到50%,问怎么提高学习兴趣。我说要分析刚上初一时就这样还是以后形成的,如果刚上初一时就这样,说明我们的小学教育是失败的。我们在中学要重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活动主题。如果是以后形成的,说明初中教师的教学观念与行为有问题。就像我刚才说的。

我们虽然讲了三个可能出现的问题,但是开放型的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是不可以预料的,一旦出现了,我们教师要以师生民主、平等、平静的心态对待此事。

5、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的设计。(1)、我们教师常用的两种教学方法:

讲授法:优点:很经济地同时向许多人传授知识。

缺点:导致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是填鸭式学习。讨论法: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可以自由发言提问,也可以立即做出问题,教师也可以参与讨论,教师主要起指导、组织、提供信息等作用。

优点:(1)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通过班组或小组讨论进行。

(2)培养集思广益的能力,学生能听别人的意见并

做出评价形成自己的观点。

(3)培养口头表达能力。(2)新课程中,教学方法设计要注意:

0思维,启发学生的思考,就是鼓励学生用以有知识与经验去观察事物,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学会对具体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

(E)、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现代教学对现代教师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而现代教师不能满足学生学会,而是引导学生会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F)。新课程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我们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不是说现在就让学生去搞发明创造,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基础知识,我们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为他们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做准备。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给学生一点“不听话度”

创造型儿童往往不听话,甚至还有一些让人讨厌,调皮好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幼芽,只要不太出格,不要限制太多。“听话是优点,太听话则是缺点。”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写了一本书《领袖们》,他说,中国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了很好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其次要给学生更多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有利于学生智能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举例: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的二种态度。(鼓励。板起面孔大吼)在次允许学生向权威挑战,特别是向教师挑战,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教师一要允许,二要鼓励,三要引导。

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 篇6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新课程实施以来,各个科目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也随之进行了相应调整,以期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历史教学也不例外,新课程实施之后,历史教学的改革也如火如荼地进行。基于新课程理念,在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方面,教师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教学设计是一堂课的基础脉络,对课程的成败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有了一个较大转变,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要实现这样的角色轉变,并达到预期效果,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有所侧重。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应该着重探讨如下问题。

一、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和教案,在很多教师看来,这二者是同一个东西,或者认为教学设计是教案的详细版。其实,教学设计和教案是有区别的。教案是把教学环节进行文字描述,而教学设计重在“设计”二字,它需要根据学情和教材分析等进行有效课堂构造,构造的内容不仅涉及教案里的教学内容,还涉及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选择、教学目标的有效设定、教学理念的确立和每个环节之间的衔接方式。由此可见,教学设计注重的是教学效果和目标的实现,即教学设计为教学目标服务。例如在“辛亥革命”一课的学习中,如果是教案,教师只需要把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内容,如故事背景、事件意义、习题练习记录在册即可。但是对于教学设计而言,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分析,包括本节课的内容和与前后文的衔接关系,然后再分析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情况和思维状况,结合二者制订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根据三维目标具体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目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要细化

新课程在教学目标上有新的发展,过去强调的是知识层面的状况,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则提倡三维目标,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等多个维度进行目标设定。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不仅要设计三维的教学目标,还要尽量使目标细化,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有的教师没有注意到教学目标的细化和贴切问题,只用一个固定的模板,这样的模式不但起不到引导学生的作用,还会使学生脱离课堂教学。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为例,很多教师在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中这样写道:“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对历史的强烈责任感。”这样的一个目标看似合情合理,但是我们需要思考通过前面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否能使学生达到第三层的情感目标,即使可以达到,难道学生只培养爱国情感和责任感,对于五四运动难道不应该明白“弱国无外交”的道理?对于西安事变难道不应该有生死存亡关头如何做出抉择的情感体悟?

三、教学过程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师需要抓牢这个理念,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基于学情前提,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他们融进课堂,为成为课堂主体打好基础。以“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一课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等问题,然后让小组代表发言,并相互辩论,由教师点评,以此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能让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把握更加到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代表弱化教师的功能,在教学的每个环节,教师的责任更重,如何引导,用什么样的方式和语言来引导十分重要。

四、教学设计要有预设环节

好的教学设计不光“设计”,还会对设计进行一个预设,预设学生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能达到什么目标,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学生可能会存在什么样的疑惑,针对这种疑惑,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由于学生彼此之间的差异性,学生在课堂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是正常的,教师只有做好教学设计中预设环节的工作,才能更好地应对学生的各种学习状况,更好地进行解答和引导,使学生领悟学习的内容。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看到了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发生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在教学设计环节下功夫。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新课程改革进度较为缓慢,收效不大。在教学设计环节融入新课程理念,有利于新课改的真正实施和素质教育的实行。

参考文献:

[1]张惠敏.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浅谈[J].教学理论,2012(4):405-406.

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 篇7

信息技术课程既属于学校的一个独立学科, 同时也是学校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在高中教育活动实施的过程中, 信息技术的掌握对学生信息科学技术的掌握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课程改革实行的过程中,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开展合作学习, 能够显著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有利于教师教学效果的获得。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在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中, 教师在优化教学策略的同时采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 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既要考虑达成学业水平合格目标, 还须考虑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 同时也是教师判断教学效果的重要凭证。在新课程教学标准中, 已经明确规定各学科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目标能够反映出国家与社会对教学价值的追求, 进而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出来。新课程标准给各学科的都设定了相应的目标。在学生素质与个性特长方面都具有明确规定[1]。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并没有真正把握教学的目标。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注重教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而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目标并未过多重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普遍认为强调知识就与新课程教学目标不相符。但是, 事实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标准并不会排斥知识, 而是要求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获得更多的知识。对于这一点,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当认识清楚, 知识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环节。无论在何种情况下, 学生知识的获得永远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可以有效完成自身知识结构的建设, 进而形成自己有益的观念与思想。而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始终立足于教学目标, 这样就能够促使学生的观念与思想和教学活动衔接, 实现有效的教学。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教师应当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就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最近几年, 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不断更新与普及的过程中, 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多媒体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表现出单一性, 还容易造成课堂教学的枯燥, 在新课程改革中, 多媒体已经开始推广应用。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来播放, 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在接受教师多媒体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教学中。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和组织的时候, 在讲相关知识内容时, 教师采用停止的方式, 就可以给学生预留独立思考的空间, 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通常情况, 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时候, 学生会带着高度责任感的心态积极准备, 这样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 教师可以设计合作教学的模式。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师在采用合作教学的过程中, 应当设计出多种答案、多种途径, 难度适宜的开放性学习任务[2]。学习任务的设置是合作教学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通过设置任务, 能够显著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 例如, 教师为学生讲授信息技术教材中的《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 的内容时, 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应当明确教学的重点内容, 并将该重点内容深入到教学活动中。随后我采用PPT形式, 将教学主题引入到课堂中。 同时在将主题讲授出来时, 将现阶段个人数字化信息实例列举出来, 并设置成不同任务让学生分组实现管理。为学生提供完成任务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环境, 让学生采用挑战的方式选择完成不同难度的任务, 这样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当然,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任务设置的开放性, 同时还得注意尽量不将任务的解决途径设置为一个唯一模式, 鼓励学生创新。不同分组的学生会面临着不同的问题, 因而也就会有不同的解决方式。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一个任务让学生尝试着解决, 这样提高学生对个人数字化信息的认识, 巩固学生对个人数字化信息的管理水平。采用这种方式, 教师不仅将教学内容传递给了学生, 还能够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中, 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性与积极性。在此过程中, 学生还能够自我总结, 促进自我学习。合作学习的基础是小组学习, 小组学习效果的体现主要就是任务完成的效果。在此种情况下, 教师设置开放性的学习任务, 能够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中, 实现有效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应当抓住教育教学活动发展的具体情况, 采用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方法, 促使学生能够在课程改革中学到有效的知识内容。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实行的过程中, 高中阶段学习对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 新课程改革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始终将学生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高中信息技术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而该课程教学在新课改下, 如何进行有效的衔接, 将成为教师教学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李冬.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效性的对策和措施[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3, 6 (10) :56.

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 篇8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探讨

教学设计是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程序。它综合了教学过程中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 将运用系统方法的设计过程加以模式化。

根据新课程理念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应该也有所改革、有所创新。

(一) 整合教学目标

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才能不会偏离教学设计主题, 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可以归纳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相互渗透、有机联系的维度。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

(二) 分析教学对象

教学中要认真分析教学对象, 了解学生的差异, 尊重学生的人格,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 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迫切需要教师随之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和教育方式。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 在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学生, 增强每个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 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知识载体, 教学目标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内容和手段才能体现出来。教学内容必须体现教学目标, 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并结合当地教学设施硬件和软件的条件等方面来确定。

(四) 设计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时应充分考虑可操作性、知识点要符合学习者的特征。信息技术新课程中也强调要从问题解决出发, 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

(五) 寻找学习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为学生设计常用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常用的搜索引擎、各种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和方法等相关学习资源。学习资源是指所有用来帮助学生学习的资源, 学习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有力保障,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资源一是数字化资源, 如教学软件、专业资源网站等;二是非数字化资源, 如图书、报刊、录像等。

(六) 创设学习情景

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 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 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 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同时支撑物的表征、视觉本质又促进了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 即协作学习, 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 从而达到情景的效果。

(七) 制定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为了支持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而安排的, 其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从整体上来讲, 学习策略分为主动性策略、协作式策略、情景性策略。

(八) 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影响学习方式的形成、完善以及改变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发扬学生学习方式的长处与优势, 弥补其劣势和不足。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条件等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常用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发现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协作学习法、讲授法等。

(九) 互动课堂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十) 开展教学评价

评价是修改的基础, 是教学设计成果趋向完善的调控环节。通过客观的、科学的评价, 教学设计工作将不断得以检验、修正和完善。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教学评价要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 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 并与教学过程相结合, 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自学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目标进行精心设计。比如, 在教授学生学习Windows的窗口操作和鼠标操作时, 我就选择了一个Windows中自带的“纸牌”游戏。学生对游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在我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Windows窗口的操作和鼠标的单击、双击、拖动时, 他们看得是那么认真。示范一结束, 他们就迫不及待做起来。可是如何玩, 怎样积分我却没有给他们讲, 而是让他们去自学“帮助”。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 学生听”的学习方法, 努力培养自学能力, 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 只有这样, 才能逐步掌握千变万化的信息技术, 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教学设计要充分摆正师生位置, 发挥学生主动性

正确处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 以学生活动为中心, 把握好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 把教师由权威者变成指导者。要精讲多练, 多让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 其中技能性, 也就是操作性, 占据主要地位。而动手是领会、巩固和运用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 是培养技能的基本途径。“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自动手、亲自实践, 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奥妙。

●课堂理论教学中适时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自觉控制注意力的重要因素。作为个性心理特征之一的兴趣, 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特殊倾向。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激发, 不断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以便学生达到善学、好学、乐学的目的。

在文字处理中编辑方法、编辑技巧, 理论上讲, 照本宣科, 单调枯燥, 老师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实际操作应用起来还是不知怎样用, 怎样做, 费时费力。两次课后, 学生觉得没用, 枯燥无味, 兴趣全无。而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去做, 在做的过程中去掌握方法和技巧, 这样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学生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如我让每位学生给自己设计一张名片, 最后给印出来, 看谁的漂亮。名片是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加上学生都有一种好奇和好胜心理, 为了让自己的名片美观大方, 必须努力去掌握基本方法和技巧, 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设计、去美化, 所以课堂上气氛非常活跃, 积极性非常高。

新课程结构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还是个刚刚开发的新领域, 值得我们进行长期的探讨,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 还必须着眼于使教材逐步完善、教法逐步改进、考核逐步规范, 这些都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去不断探索, 及时总结经验走出误区, 培养具有高度信息素养的合格人才。

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 篇9

教学设计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 虽然历经30多年的本土化进程, 但目前的研究一直停留在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学习、引进、借鉴等消化吸收的层面, 缺少超越理论反思直接指向具体实际问题的实务研究。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与其显著的重要地位不相匹配。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基于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学习观等, 检视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教学设计的要素, 旨在为教学设计提供新的理论参照, 发现教学设计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尝试提出改革的建议, 提升教学设计的实际效果。

一、教学设计的现实困境

教学设计的根本宗旨是提升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 其立足点和落脚点是教学实践。然而, 实然的教学设计现状与应然的教学设计定位相差甚远。教学设计在各级各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状况普遍令人担忧, 与教学实践的契合度较低。理论上完善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屡屡碰壁。

现代教学设计是适应工业时代大批量生成需要的产物, 以科学理性主义为理论基础, 信奉客观主义的知识观和学习论, 以要素还原论为思维方式, 认为复杂的学习或教学系统可以还原成若干微小的组成部分, 对于微小部分的良好控制可以达到整体的系统效果。跨入二十一世纪, 人类迎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在新的历史时期, 人类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对教学设计而言, 后现代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等要求教学设计的宗旨、框架、实施等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具体而言, 现行的教学设计认为教师和教科书是知识权威的化身, 学习者是等待灌装知识的容器。教学过程是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固定的程序和步骤传递客观知识的过程, 结果完全可以预测和控制。教学设计为了追求一般性和普适性, 设定理性化的教学状态, 构建线性的、程式化的教学模式, 强调设计的准确性和使用的优先性, 忽视教学情境的独特性和教学对象的主体性。

二、教学设计问题的原因诊断

传统的教学设计遵循的是工业时代大规模批量生产的思维模式, 而信息时代的教学设计应该从“标准化生产”向“量身定制”转变。教学设计不应局限于狭窄的学校和固定的教学内容, 而应该将整个社会作为背景, 与现实环境相结合, 开辟一切可利用的学习资源, 扩大教学设计的视野。传统的教学设计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基础, 过分简化了世界的复杂性, 把人类的学习简化为可以完全操控的行为。教学设计在上述令人堪忧的表象背后潜藏着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深层次原因。

传统的教学设计认为, 知识是客观的, 传递知识的方法也有客观的、普适性的程式。优秀的教学设计能够通用于任何教学情境, 具有超越具体教学情境的普适性。在传统的教学设计理念中, 教学设计作为一种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 可以保持价值中立。教学设计期待能够满足所有教学情境的需要, 忽视了教学情境之间的差异。事实上, 教学情境是由诸多复杂的因素构成的, 很难匹配单一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具有丰富性、差异性、不可预测性的特征, 其间充满了未知的变量。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 在活动之初很难想象教学设计能够预知所有的教学因素, 从而在预先构想的逻辑严谨的教学蓝图中按照既定的轨迹开展教学活动。正如教学设计研究专家Rose所认为:“教学设计特别强调理性主义的过程, 希冀对教学问题提供一种‘工程学’般的解决方案, 认为纯粹的技术考虑和普遍的程式可以客观地应用到任何情境和任何内容领域中。”

另外, 教学设计在宣传价值中立或超越教学情境的背后, 隐含的是一种理论和方法上的优越感。传统的教学设计凸显出对教学实践的控制欲, 渴望动态的教学实践尽在静止的教学设计的掌控中。教学设计的初衷是提升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 但其真正意图是对课堂教学活动予以完全控制。

三、以新课程理念检视教学设计的要素

任何一项教学设计都包含下列五个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 (3) 以新课程的相关理念检视教学设计的要素, 旨在为后者提供新的理论参照, 解析教学设计的要素, 提高教学设计的效果, 提升教学质量。

1. 教学任务

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学任务不再只是传授知识, 而是着眼于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注的是如何用教材教, 而不是以往局限于教材, 一味只是为了教教材。很久以来, 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 一味的吃透教材成了教师分析教学任务的唯一所指。诚然,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元素, 但在新课程理念的关照下, 教学内容即教材不成立, 教材之外分布广泛的课程资源都可以开发成为学生感兴趣、有意义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外延已经超越了教材。教学内容作为学生发展的载体是开放的、多样的、生动的, 不是封闭在单一的教科书中。教材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 课堂也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 学习在学生广阔的生活世界中时时发生, 处处存在。面对如此多层次、多样式的教学资源, 教师分析教学任务的核心工作就是通过自己的加工赋予它们教育价值, 充分挖掘其教育潜能, 使其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2. 教学目标

达成教学目标是衡量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标尺。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 教师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唯一主体, 教师的教是检验教学目标达成与否的核心, 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对学生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知识的获得上。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共同追求, 学生的发展才是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有机整合。学生的发展不只是停留在知识的累积上, 良好的学习技能和研究方法的掌握, 在学习中丰富自己的情感, 完善自己的人格更是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要素, 是衡量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的显著指标。学生不是知识的接收器, 不能只是用获得知识的多少来评价, 学生作为一个完整个体的全面发展才是教学设计的根本目标。

3.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要素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直接指向具体的教学活动及其过程中细节问题的解决, 是教学设计中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

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新的学习方式必然要求与之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传统大规模的班级授课制已经不能满足新的学习活动的需要, 小班研讨、导师制等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该在教学策略中大面积推广。人类已经步入了终身学习的社会, 个体未来高质量的社会生活不能只是依赖学龄阶段系统化的学校教育, 学习应该弥散在各个角落, 贯穿一生。基于此,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改善是评价教学策略的重要标准。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学策略需要着重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此, 教师应该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开放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在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开展探究性学习、自主式学习。

4.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由规划变为实践的核心环节, 所有教学设计活动的新理念均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教学过程的实施状况是衡量教学设计的关键标尺, 也是教学设计不断完善的现实根基。新课程观念在为教学设计提供变革动力的同时, 必然预示着教学过程的重构。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不是对以往教学过程的简单修补, 而是基于新课程价值理念的教学过程的系统改革, 包括教学过程从指导思想到实施细节的全面革新。以新课程为理论指引, 教学过程的展开更关注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主体参与、自主探究、情感投入。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过程, 而是师生在开放的教学生态中开展的主体间的交流互动。

5. 教学评价

教学设计作为一项完整的活动, 包括开发、设计、实施和评价等环节。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设计的系统过程和最终结果作出的评鉴, 旨在帮助教学设计诊断原因, 改善实践。在新课程理念的关照下, 教学评价要淡化甄别和选拔的功能, 将发展作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具体而言, 教学评价不再给学生贴标签, 而是帮助他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 明确成长的方向, 获取发展的动力。教学评价不再是制约教师的刚性考核, 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平台。教学设计中教师的自我评价是教师重要的元认知活动, 不仅有利于改善教学实践, 而且能促进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 符合新课程理念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价通过不断完善教学设计,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2]汪霞.对教学设计问题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 2004, (12) .

[3]盛群力等.简论系统教学设计的十大特色[J].课程.教材.教法, 1998, (5) .

[4]钟志贤.传统教学设计范型批判[J].电化教育研究, 2007, (2) .

[5]鲁献蓉.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对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 2004, (7) .

[6]索桂芳.新课程与课堂教学设计理念的更新[J].教育探索, 2004, (9) .

[7]钟柏昌, 付小连.论面向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设计[J].当代教育科学, 2004, (20) .

[8]李芒.从系统论到关系论——论信息社会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 2001, (2) .

[9]钟志贤.传统教学设计范型批判[J].电化教育研究, 2007, (2) .

[10]田慧生, 李如密.教学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 篇10

一、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简述

美国教学设计理论家罗伯特·M·加涅 ( 2007: 10) 认为: “教学设计是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是对资源和程序做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皮连生 ( 2004: 1) 认为: “教学设计是应用现代系统理论和教育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理论和技术, 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

对于物理教学设计的研究, 《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 2011年版) 曾指出, 初中物理课程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通过观察、分析身边的现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变被动为主动学习,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准备,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用多种教学法, 通过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逐步完善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课程教学设计应充分把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同时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 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特征

在新课程理念下, 物理教师在实施具体的教学活动时所形成的各种教学设计方案, 应具有以下特征 ( 见表1) 。

从表1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特征具有预演性、指导性、整体性和操作性, 这些特征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教学目标和学生能力培养紧密相连, 对于物理教学设计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

三、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思考

( 一) 学情分析要具有针对性、客观性、准确性

新课程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它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只有了解学生, 才能确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方法, 真正地做到有的放矢。因此, 要完成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目标, 就要分析、了解每一个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 所处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 准确定位, 以学定教, 从而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使我们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

( 二) 三维目标要可测量、可观察

三维目标是学习者要达到的目标, 因此目标所阐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 是学生借助一定的课程资源和一定的方法, 学了什么, 学会了什么。要想了解学生的达成效果, 就要求我们在确立目标时, 具体、明确, 便于观察、可以测量。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了解、理解只是给定了我们一个大的方向, 在我们的目标设计中要有具体的衡量标准。

例如, 某一个教学设计的知识与技能是这样表述的:知道力的概念; 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样的表述就不具体、过于宽泛, 不利于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若这样表述: 知道力的概念, 能用实例解释力的概念; 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能应用解释相关现象。就易于观察、了解学生学习效果了, 学生自己也能在完成这些具体考量的过程中得到锻炼, 发现自己有待提高之处, 而加以补充和提高。

(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要定位准, 要能突破

教学重点是针对教材而言的, 是构成每个教学阶段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我们可以根据教材本身和课标要求确定教学重点, 但是教学难点是针对学生主体而言的, 是教材中比较抽象、比较隐蔽, 需要用新方法去认识的、学生理解困难的内容。对不同的学生, 难点是不一样的, 教参上提到的难点也只能作为参考, 我们可以根据学习物理的经历和我们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确定教学难点, 再把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难点加以总结并补充到教案中去, 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排除困难做好准备。对于重点和难点问题要有突破方法, 例如摩擦力一节, 学生对摩擦力的方向想象有困难, 可以通过把手放在桌面上拉动的活动让学生去感受摩擦力及其方向和分类, 得到初步的印象, 再用两个毛刷相对运动让学生观察毛刷弯曲的方向, 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摩擦力的方向, 使重难点得以突破, 同时也为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做好铺垫。

( 四) 教学资源要应用的适时、适度

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材不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纳入物理教学设计之中, 可以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提供保证。但教学资源并非是多多益善, 而是要应用的适时、适当、适量, 若过度地使用多媒体、活动以及图片等资源, 则会造成内容混乱, 主题不突出、思路不清、条理不明, 反而对学生理解新知形成障碍。

( 五) 教学过程设计是要解决怎么教、如何学的问题

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是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教学过程的设计首先要将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组成部分, 并明确各组成部分的意义与作用, 然后安排恰当的顺序进行组织。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至少应包括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和反馈检测、总结评价、作业布置等几个环节。一般情况下教学策略的设计与教学过程的设计往往是同时进行的。

1. 新课导入要有目的性、直观性、启发性和趣味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新课导入对学生学习起着定向作用, 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还为新课的学习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物理知识来源于生产和生活, 导入时可选择一些生活中有趣的物理故事, 一首古诗, 一段视频, 一个有趣的实验等等。如应用一个“覆杯实验”, 就可以生动有趣地将大气压强一课自然地引入; 一段拔河比赛的视频, 在学生认知与实际发生冲突的同时, 也引发学生在好奇的心态下自然进入教学环境中; 两句优美的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把学生带入了机械运动一课中, 并且为相对与相对运动学习准备了材料。

2. 新课教学要安排的有目的、有顺序

在新课教学中, 不是教师讲的越多越好, 也不是学生活动越多越好, 只有当教师所讲的内容, 在学生头脑中发生共鸣, 才能使教与学生成最大的效能。首要的是按照教学目标要求, 把学习内容按梯度、有层次、循序渐进地、有机地联系起来, 中间过渡自然, 过程顺畅, 条理清晰的教学环节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所必须的。力求简单明了, 言简意赅, 条理清楚, 给学生以重新建构、探究规律、发现真理、应用于实际的空间。

3. 课堂检测要有计划性, 又要有灵活性

当堂检测是实施课堂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 是提高课堂质量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并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而课堂检测后, 教师可发现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怎样, 能力提高到何种程度, 哪些学生已达到了目标, 哪些学生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据此教师可制定出相应的措施, 为学生排忧解难、予以帮助。它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 它也能够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 检查教的效果。因此在设计课堂检测时, 教师要充分估计学生每次练习中出现的困难情况, 在教学时, 还要不断从学生的练习中, 及时、全面地获得反馈信息, 调整教学进程, 促进学生技能的形成。“检测”与“反馈”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同时, 它们又有着各自的含义, 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体验、不断创新。课堂检测是巩固基础、形成能力的主阵地, 是建立在教师精心设计训练题的基础上。要求教师每节课必须制定一套高质量、有梯度的反馈检测题, 教师再安排好学生的学法指导, 解题技巧的指导, 要求学生限时按时高效的完成, 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4. 课堂小结要条理清、内容精、氛围浓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成功组织好课堂小结这个环节, 既有利于帮助学生理顺思路, 掌握基础知识, 提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可以营造氛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还可以为新课作铺垫, 从而使整节课更完美。

5. 作业布置要精练、具体、高效

课后作业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消化吸收的过程, 是为学习新知做准备的过程。为达到既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又能高效复习的效果, 要求教师选取习题要精练, 而不是多多益善。

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设计需要每一个环节的支撑。只有对每一个环节都做认真思考, 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理论, 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不断探究、不断反思、不断补充, 才能形成一个完整、全面、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 为教学活动服务, 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摘要:教学设计是把教学三维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针对性地完成的过程, 是把教学活动系统化、程序化、最优化的过程, 是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在新课程理念下物理学科的教学设计指的是教师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对课堂教学的预先准备和提前计划。系统地研究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能够保障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教学设计,环节,思考

参考文献

[1]罗伯特·M·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王小明,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高中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设计 篇11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为根本目的。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大多数课堂教学仍以教师传受已有知识为主,学生未摆脱被动学习的局面,因而难以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一堂课的创新需要设计。设计是基于设想的规划及创造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要让每一位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领会科学探究方法,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就必须为学生铺垫好适当的“台阶”,让学生沿着台阶往上走,从而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下面就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高中化学教学设计,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几个重要环节

(1)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中使学生产生认知需要的关键是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经过努力获取新知的学习情境。新奇的问题情境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时要分析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要做学习内容分析,旨在规定学习内容的范围、深度和揭示学习内容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保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内容效度;要运用各种可能的课程资源,为教学问题创设合适的情境,从而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达成课程目标打下基础。

(2)提出假设,设计探究方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习者的学。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引导学生明确重点问题。重点问题应根据课程标准,结合课程内容来确定,一节课可以有一个或多个重点问题。第二步,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围绕重点问题展开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过程与方法,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是教学设计的中心活动。在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一些子问题,分解难点,引导学生由解决子问题逐步过渡到重点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重点问题的目的。第三步,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重点问题。教师一方面要允许学生有形形色色的猜想,另一方面要注意引导,不要胡乱猜想。这过程不但可以巩固新知识、扩展新知识、完善知识体系的建构,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获得成功体验

评价与交流探究结果是进一步认识事物规律的必要过程。评价是为了促进发展。学生通过评价与交流,可以发现新的问题,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探究,培养合作精神,更重要的一点是获得成功的体验。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当人的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很难产生出强烈的认知需要。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也影响着学生的积极性。这其中,关键是引导学生树立信心。当学生在学习上有了哪怕是小小的进步,也给予热情的鼓励。一句真诚的鼓励话语,可能带出一批好学生。一个鼓励的目光,可能使这位学生终身铭记。

以上几个环节相互联系,其过程可表示如下:

创设问题情景→提出假设→设计探究方案→实验(推理)探究→体验、创新

二、新课程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确定教学目标和分析教学问题,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我认为,新课程教学设计至少应包含下列步骤:

(1)确定教学“三维”目标

(2)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重点问题

(3)分析学生状况、创设问题情境

(4)设计和选择指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策略

(5)设计和选择指导学生完善知识结构的教学策略

(6)对教学设计的反思与评价

三、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1)确定教学“三维”目标

a、知识目标:1.掌握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掌握组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

b、能力目标:3.能应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对原电池原理进行探究;

4.能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

c、情感目标:5.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探究态度和科学创新精神。

(2)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重点难点问题

原电池的化学原理由于比较抽象是本节课的难点。

(3)分析学生状况、创设问题情境

基于学生刚接受电化学知识,所以让学生首先感受。展示:向学生展示美丽的音乐生日贺卡,然后去掉电池,与铜—锌原电池相连,从而说明钮扣电池与铜—锌原电池原理相同,那么,原电池是怎样构成的,它的工作原理又如何呢?以此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自然过渡到原电池的构成及原理的学习中。

(4)设计和选择指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策略

[学生活动设计(分组讨论)]1.教师演示分别用电流计测量下列七个装置是否有电流产生,学生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教师提问哪些装置有电流产生?即哪些装置构成了原电池?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对比分析、互相讨论从而归纳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设计和选择指导学生完善知识结构的教学策略

适时地布置练习,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师讲评并指出“相连接”可以是用导线连接,也可以直接相接触。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并加深学生对原电池构成条件的理解。紧接着由学生分组实验,实验目的———证明西红柿、柑桔等果汁中含有电解质。提供的实验用品——导线、灵敏电流计、小刀。(两块不同的金属材料由学生在自己所带的钥匙中选择,教师备有混在一起的铜质、铝质钥匙供没有带钥匙的学生选用。),通过此实验不仅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并且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6)对教学设计的反思与评价

到这里,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已基本形成,即:学生主观感受──猜想与假设──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对原电池原理的理解。这一条探究之路很好地落实了本节课的重点:原电池原理。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学设计的特征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设计过分强调预设、封闭, 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师生的创造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而现在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 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实现结论与过程、认知与情感、科学世界语生活世界的统一。因此, 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设计应该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整合性

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 应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有机整合;在设计的各个环节中, 应紧紧围绕目标, 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 获得数学知识, 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 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双主性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进行合作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学生, 也离不开教师, 两者缺一不可。一份好的教案不仅仅应体现教师如何教, 同时也应体现学生如何学, 以便促进师生间的知识互动, 情感互动和思维的碰撞,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实效性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 重在实效。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所有的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策略的选择, 教学媒体的选定, 教学情境的创设, 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等等都必须注重实效, 并摒弃与现实教学目标无关的内容, 方法和形式, 扎实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策略

课堂教学设计反映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 反映着教师教学的轨迹, 在新的课程实验中, 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课堂教学结构、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角色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无疑教学设计应与时俱进, 其主要策略是:

1.深入了解学生, 找准起点能力

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 学习的准备状态往往超出了教师的想象, 许多课本尚未涉及的数学知识学生已经了解甚至知道得清清楚楚了。例如, 20以内的加减法, 时针的认识等,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教学的真实起点, 顺着学生的实际能力设计教学, 为此, 教师在备课中应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 学生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掌握的程度怎样; (2) 哪些数学知识学生已经具备了生活经验, 哪些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 需要创设哪些现实情境; (3) 哪些数学知识学生能够自己学会, 哪些需要教师点拨引导, 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又能提高学生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2.依据教材特点, 优化教学内容

数学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 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 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目前, 新修订或新编的小学数学教材, 在内容上的要求是基本的, 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但综合性, 弹性增大, 这对于一个班级中不一定适合每个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 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 让课本中的例题, 文字说明和结论等书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为此在教学设计时应对下列问题作出回答: (1) 教材内容是不是达成课时教学目标所必需的, 应删去或从略哪些学生已学过或者已经认识的内容?哪些数学知识的素材不够充分需要补充? (2) 在校内校外和网站上, 可以利用哪些与教材内容密切的课程资源? (3)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怎样定位比较恰当? (4) 结合哪些内容进行教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教育, 结合哪些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 (5) 在练习中, 如何处理好基本与提高的关系, 为水平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这样教师以新教材为基石, 走出教材看教材, 不仅使新课程理念具体地落实到教材的处理中, 而且也使自己成为新教材的积极实践者和创建者。

3.精心设计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传统的课堂教学, 是以教为中心的传递——接受的注入式教学。新课标主张的, 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合作——探究的互动式教学, 教师通过相互矛盾的事件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为了提高探究的质量, 获得的效益, 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 精心设计问题。

合作探究从问题开始, 教师设计的问题应注意四性:一是挑战性。问题能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二是思考性。问题虽与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有密切联系, 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有一定的距离, 必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过合作探究才能获得结果;三是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 但不是唯一的, 让学生在相互启发中拓展思维;四是层次性, 问题能激发不同层面学生的成功体验。

(2) 讲究实效。

教师在教学备课过程中, 要认真思考以下问题:①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不用可以吗?②如果要合作探究, 哪一个数学知识要用, 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如何点拨引导?③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合作与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结合起来, 做到优势互补?④如何引导学生学会交往, 学会倾听, 学会表达, 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注重过程评价,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 激发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 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就表明, 评价也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评价必须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 评价应伴随教学活动的始终, 而且以口头评价、及时评价、随机评价为主。当学生获得成功时, 教师要给予赞赏, 赞赏每一位学生见解的独特性, 赞赏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付出的努力及取得的进步, 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好学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因此, 努力使评价过程成为一个情感知识化和知识情感化的过程, 成为一个有意义的生命过程。

摘要:教学设计, 是课堂教学的蓝图, 是落实教学理念的方案,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在落实数学新课标的今天, 课堂教学设计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 根据数学课堂标准,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恰当地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 有效地提高学生素质, 已成为广大教师关心和思考的问题。

上一篇:常规养成下一篇:门诊采血过程中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