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环境艺术设计(通用12篇)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 篇1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解决高等职业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实现方式问题。实现方式问题研究的关键在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基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特点的研究, 本文的作者认为专业理论模块化教学与工作室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根据本课题小组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特点的研究:高职院校教育具有注重技能性和应用性的职业教育特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集艺术、科学、工程为一体的综合类学科。因此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既要具备综合的专业理论素质, 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 具有较强创意设计能力;又要符合行业的市场需求, 还要熟悉本专业岗位技能操作和本专业岗位管理。这就要求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注重专业理论教学又要加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理论模块化教学
高职教育注重实践和技能教育, 因此其理论教学也应突出实践教学, 通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 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设计分析能力、设计理解能力等。学生只有掌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理论才能有效地指导其环境艺术设计实践。高职教育较本科教学时间紧凑, 因此要想实现有效地环境艺术设计理论教学, 就要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点, 建立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 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课程体系, 把知识和技能分成不同层面、不同层次的数个单元模块, 有针对性的进行阶段式教学。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可以分为:第一学年的艺术设计基础理论模块, 侧重人文艺术素质和环境艺术设计基础能力培养;第二学年的专业设计和专业技能理论模块, 侧重专业设计原理和电脑实务;第三学年的专业设计实践阶段 (工作室阶段) , 侧重实际案例的操作与训练。
作为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理论模块化教学重点的第二学年理论课程具体有:居室空间设计理论模块;展示空间设计理论模块;商业空间设计理论模块等。
理论模块化教学的特点是:单元化, 每个理论单元都包括理论讲授, 案例分析, 和虚拟案例设计三部分内容。阶段化, 理论课程要按照先后循序, 分阶段的实施, 使学生循序渐进。居室设计理论模块为理论模块的第一阶段, 注重室内空间设计理论的基础性讲授, 注重学生对专业知识兴趣培养。展示空间设计理论模块和商业空间设计理论模块分别为第二和第三阶段, 在居室设计理论模块的基础上强调不同空间的特点, 提高设计难度和设计理论的综合性。
二、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实践教学
从高等教育的分类和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要求来看,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需向实用性
和技能性发展。高职教育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需要。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是强调应用性的学科, 强调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来看国内本土化的相关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层出不穷, 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式办学模式等等。但是由于我国的相关法制不健全和企业效益不稳定等诸多因素, 使的以上人才培养模式未能形成长效机制。这也使得职业教育注重技能性和应用性的特点似乎成为是现代职业教育难以突破的瓶颈。
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不是“设计师教育”。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是具备正确的专业理论知识, 熟练掌握专业技能, 能尽快适应本行业就业岗位的“准设计师”或“准人才”。因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职业学习期和职业学徒期两个阶段的学习。职业学习期包括专业知识的认知和见习;职业学徒期应以实践为师, 积累经验。两者不可替代,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的修养和专业的审美习惯需要在学校的理论环境中养成。环境艺术设计综合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磨练。因此如何有效整合高校资源和社会行业资源成为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高职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践, 恰恰成为高职教学与社会就业衔接的有效桥梁。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是一种完全开放的, 具备现代设计公司基本特征的兼顾教育性与商业性的教学场所。工作室可以有效的集合教学资源和行业资源, 进行教学、研究和生产。“工作室”将理论教学与实践, 课堂实践和社会实际应用紧密联系, 既可以运用虚拟课题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 也可以结合企业实际项目磨练学生职业能力。工作室的实训内容, 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又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所在。
“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早在二十世纪初的包豪斯时期就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时至今日, 在国外的高职教育中它依然发挥重要作用。“高职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仍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首先, 高职院校要努力整合教学资源, 为环境艺术工作室的建立提供资金支持和管理指导。其次, 高职院校要积极吸引环艺企业技术人员指导工作室的教学。再次, 高职院校要积极参与环艺企业的项目, 努力形成产学研相结合, 校企互赢的良好形势。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必须符合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规律。高职院校也有其独特的教育地位和规律。我们既不能急于求成, 流于形式, 也不能墨守成规, 停滞不前。
总之, 环境艺术设计基础专业理论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认知环境艺术专业, 是进行专业设计实践的基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是专业创新能力提高的基础。有效地实施专业理论模块化教学与工作室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才能让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才能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晓娜.环境艺术设计的多学科交叉特性研究[J].2010, (03) .
[2]靳埭强.《浅谈创意人才培养》[J].装饰, 2011, (01) .
[3]于讴.《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和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10) .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 篇2
【摘要】本文从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性质出发,分析了当前实践教学中出现的基本问题,确立以学
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为实践教学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试图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结合社会与行业发展趋势 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措施,以切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应坚持为地方或行 业经济发展服务的方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 目的、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为主题,这是我们进行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环 境艺术设计专业,一个优美而宽泛的专业概念。80 年代末从各个美术院校的设计系和工科院系 的建筑学专业分支整合而来,因为具有不同的专 业背景及教学经历,因此对这个专业体现出了不 同的理解。这种先天的差异导致此专业在课程设 置、培养目标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广义上讲,环境 艺术设计在当代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艺术与设计领 域,是一个艺术设计的综合系统。狭义上讲,主要 指以建筑和室内设计为代表的空间设计。其中建 筑、广场、园林绿化诸要素的空间组合设计称之为 外部环境艺术;室内装饰、家具、陈设诸要素的空 间组合设计称之为内部环境艺术设计。它们均有 一个共同的特质,即作为艺术设计它具有非理性 的成分,但从工程技术的角度来讲它又必须受到 某种严格规则的限制,而且在此过程中不能不考 虑涉及到的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物理学、材料学 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这些学科与功能、艺术和审 美多元化要素多层次穿插交织的特点使设计行为 更为复杂化。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建筑、园林、城 市房地产业的突进,与此相关的建筑装饰行业异 常炙热,并诱导诸多院校纷纷建立了各自的环境 艺术设计相关专业,以配合市场的需求。这个在 逐步探索中建立的专业体系,在不完善的条件下, 飞速地成长和壮大。伴随经济全球化浪潮所带来 的挑战和新形势下就业所面临的巨大压力,我们
有必要冷静地重新审视自己的目标,客观真实地去评价作为教育实施者所拥有的资源和优势。切
实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作为教学改革的 目标和核心问题。高职教育所具有的多样性、应 用性、实践性、动态性的特点是我们必须把握并将 其赋之于教学实践中去的,并要将其作为进行实 践教学改革的基本依据和参照。
一、目前环艺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 题
(一)实践教学培养目标不清
高职教育是以技术应用型人材的培养为主要 目标的。它是有别于学科型、研究型、工程型的高 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新类型。只有确立了专业人 材培养目标体系后,相应的实践教学目标才可确 定。目前我们的问题是由于学校性质、专业设置 的概念不清导致培养目标概念的含混和多义。对 专业背景及社会行业背景研究不深,直接产生的 问题就是培养目标定位过高、过宽或过窄。环境 艺术设计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系统工程,要求 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实践 操作和演练来验证和完成具体的设计项目。由于 专业所具有的工程性,那就决定了我们的实践教 学培养目标要在设计师和施工操作人员之间做出平衡和取舍。以前总听到企业抱怨:你们的学生 什么都不懂!怎么会什么都不懂呢? 掌握了太多 的理论知识却缺乏最基本的实践创新能力。这是 我们实践教学中的失误。如果连我们自己都没能 弄明白这其中的原因,怎么能期望别人有多少理 解呢? 毕竟我们的专业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采用 与之适应的实践教学模式。这是我们实践教学的 根本出发点。明确了人材培养目标是一切工作的 首要前提,否则摇摆不定的概念会左右我们的思 想,使实践教学偏离了它正确的轨迹。(二)实践教学方法陈旧
传统高等教育是以学科知识的传授为中心的 教育体系,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强调素质教育 是学科型课程体系的要求,而高职专业尤其是象 实践性很强的环艺专业的实践教学还停留在传统 的灌输型三段式的教学层面上,这显然阻碍了学 生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实践创造性的发挥,继而削 弱了实践教学应取得的效果和成绩。这与实践教 学在思想认识上的不足和教师自身缺乏与时俱进 的创新精神不无关系。
(三)已制定的实践教学指导思想不能得到有 效的贯彻
实践教学的方案、措施、细节、评价等教学环 节一旦被确立下来,就应该得到充分的贯彻和有 效的执行,但事实上这里出现了许多值得注意的 问题:1.实践教学教师自身的素质问题。2.教师 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教研室活动未能有效地 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教师多以自身的经验和不 同的理解去指导学生的实践课程,不能保证在一 个完整的体系下进行实践教学,教学中的诸多偏 差得不到及时纠正。3.现有的实践教学评价考核 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实践教学的进展与效 能。原有的教学观念在新形势下暴露出很多问 题,现有的评价与考核制度并不适宜现有的专业 实践课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影响了教师积 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阻碍或抑制了学生的实践 能动性的表现和积极参与的信心与动力。(四)缺乏和实际相关的实践教学环境 说起实践课教学,不得不首先把它与场地、设 备、材料等联系在一起,它是实践教学的根本保障 和前提。相关要素的齐备与完善直接影响和关系 到实践教学的效果,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工程技 术与美的结合,这就决定了它的实践性首先应该 被放在突出的地位,绝不能抛开工程实际而空谈 美感与造型。材料、结构、空间的观念和知识仅靠 单一的讲授和肤浅的观摩是根本无法掌握的。抛 开实践教学相关环境的建设而空谈实践教学的绩 效与提高是毫无意义的。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原则和出发点 面对以上实践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经过长 时间的调查和研究,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自身 的特点和就业情况的分析,确定以下内容为实践 教学改革的原则和出发点
(一)确立新型实践教学观,密切结合社会发 展与行业背景,明确办学层次
改变原先单一灌输式的实践教学模式,改变 传统的知识储备性的教育质量观,正确处理好能 力、知识与素质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教 育是为个人获得某一项具体职业岗位技能,以实 现就业为目的的教育类型。因此,职业教育应适 应经济发展的方向,贴近社会的职业岗位的需求, 体现适应性和前瞻性。区域性、动态性的特点决 定了我们的实践教学不能用不变的模式一劳永逸 地解决所有面对的挑战,经常需要从行业和区域 的发展新形势中重新定位。行业发展在规模化的
同时,专业分工越来越趋于精细,这种趋势直接影响我们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模式选择,关系到实践
教学效果的优劣。对于环艺专业来说,实践教学 还应遵循特定行业的内在规范。依据调查分析可 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材就业岗位分别是设 计总监、高级设计师、设计师、助理设计师、设计助 理和电脑绘图操作相关人员。每一级别均应具有 相关知识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工程项目的经验。这中间除了时间累积的因素之外,经历和具体设 计施工管理能力成了最为关键的因素。按照行业 惯例和有关限定,高职类学生的定位在就业初应 该是设计助理和电脑绘图操作人员,作为完全适 应岗位需求的合格毕业生来说,完全可在与此相 关的建筑装饰施工、园林规划等部门从事基础性 工作,他们应是“理论上强于中专生,实践技能远 远强于本科生的专门人才。找到了我们办学的准 确定位,就不难对关键的实践教学环节做出调整, 使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就已经能按照行业的规 范和要求自觉提高实践意识。院系应该在改善和 优化实践教学环境建设上狠下工夫,以弥补在实 践教学中场所和设备等方面的不足,营造和形成 工程实践的氛围,那么对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来说, 多媒体综合教室、材料与结构工作室、摄影与装饰 物设计工作室等的基本建立,就成为必须予以解 决的。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既做不 了设计又不懂实际操作的两难处境,真正成为设 计企业需要的一线实用型人才。(二)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的内容和体系 首先,从思想上改变对传统实践教学体系的 依赖,积极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已有 研究成果,结合本地区行业的现状,对本专业的职 业能力形成一个全面的分析说明,然后根据各项 能力所需的知识技能,按照难易程度及逻辑关系 加以系统组织、排列,形成若干实践课程模块,以 便将来可按一定方式适时调整组合成完整的实践 课程教学体系。这些基本的模块应该包括:1.实习(工程项目参与、设计成果转化);2.见习(工程 见习、设计考察活动);3.科研训练(毕业设计、设计竞赛);4.实践教学(计算机操作、专题设计训 练);5.专业技能训练(手绘技法表现、工程制图与 识图);6.社会实践(专业市场调查、社会体验、行 业分析等)六大模块。每一部分应在不同年级不 同学习阶段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加强实践课程 的连贯性和统一性。在具体实践课程内容的设置 上应深入分析各实践课程间的内涵及内在联系, 不能把每个阶段具体的实践教学看做是简单的各 门课程的累加。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有取舍有重 点地以能力需要进行整合,以实现实践教学效能 的最大化。其次,改变以往对实践教学采取目标 评价的方法,继而转入过程评价,重视企业、市场 对实践教学评价的作用。完善实践教学大纲,面 向工程实际,突出学生技能培养。环艺设计是一 项复杂的综合工程,实践教学中的现场感、真实性 与参与性是必须应该得到充分重视的。(三)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 伍建设
实践课程教师业务素质如何,决定了能否及 时将企业现场的管理技术和经验以及学科发展的 前沿信息及时切换到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来。行业的发展对高职教育的推动力是全面而持久 的,教师在其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和桥梁纽带作 用。一方面,社会的影响与实践经验可直接作用 于实践教学活动,并可有重点、分层次地解决具体 问题。另一方面,实践教学中所获取的知识与经 验亦可作用于具体的设计实践,反过来促进实践 教学的改革。设计成果无论怎样都是要转化为生 产力和现实的商业利益的,这是由设计专业本质 所决定的。它从某一方面反映出了设计与市场结 合的程度和市场对于设计的认可程度,这一点是 毋庸置疑的。曾有报导某设计学院的学生在选择 实践教师的时候是以该教师所驾车辆的豪华程度 来判断的,显然,开着“宝马”的老师比开着“富康” 来上课的老师赢得了更多学生的信任。从他们身 上,学生看到了设计转化为实际经济利益的有效 例证和途径。从而极大地增加了他们积极投入实 践的勇气和信心,这些不是靠单调的理论灌输和 空泛的实践讲解所能取得的效果。在这一点上, 我们应该鼓励教师在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 下,多去企业、市场参与设计实践,以获取更多的 市场信息和实践经验。毕竟,只有经历了市场锻 炼的人,才能对设计的市场化做出客观、公正的评 价,真正了解市场对能力需求的关键,从而对实践 教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自觉投入其中。院系也应建立一支长期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他 们应是来自设计企业的管理人员、设计师、施工人 员等,使得实践课的教师真正能够做到出得教室, 入得市场,以延展实践教学的深入程度和广度。毕竟一个自身看起来苍白的医生,很难让人相信
他的高超医术可医得他人病痛。(四)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与 社会、企业沟通的实践教育训练体系,强化产、学、研结合的现实意义,切实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建立高质量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是实施素质 教育,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根本保障, 也是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必须长期坚 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这是发达国家职业教 育成功的经验,也是能否办出有特色的高职教育 的关键,实践教学要紧密依托行业或企业,为学生 提供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可承担部分实践 课程的教学任务,并参与培养目标及实践教学方 案的制定。教师到企业中锻炼,并与企业合作开 发科研项目,参与操作工程实践,他们之间良好合 作的关系与诚恳的沟通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教 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也为提高学生实 际的工作能力,为改变就业的盲目性提供了便利 条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如果仅仅依 靠院系自身的资源进行情景式的模拟训练是很难 取得较好效果的,教师带队去企业进行现场实践 教学又与企业岗位接受能力与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相矛盾,因此这种矛盾的解决,有赖于院系积极、主动、诚恳的合作态度与良好的沟通能力。例如 在材料与工程结构实践课程的安排上,我们可以 与一些知名的材料制造和供应商取得联系,实践 课堂可以搬到企业生产施工和营销的第一现场, 工程技术人员与实践指导教师共同努力,打造真 实、客观的实践教学现场氛围。我们今日的学生 实践就是日后设计师的购买选择行为,对这种特 定的有针对性的潜在客户群体的开发亦是企业所 乐于接受和合作的。只要对学生的实践活动大有 益处,对将来学生的就业能产生良好的推动效果, 任何方式都可以尝试。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变化的 动态生成过程。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的实践教 学改革,是我们对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 的革命性的变革,职业环境的变化与更新要求高 职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多元复合的职业能力,并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这些为我们长期深入 研究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组织、形式等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并促使教师从人才培养的能力结构要 求出发,思考和探索新的创造性的方法和模式,这 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参考文献】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 篇3
【摘 要】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发展较为缓慢层次不高,存在着认识的偏差和机制的缺陷,在进行开拓性创新的同时更要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有良好的评估机制,使合作的参与者更好的定位,为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有力的保障。为此我们必须把握校企合作的模式特点,及现在评估中的种种缺陷,从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建设切合实际的评估体系并完善和发展它,使其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双赢 校企合作 评估
相关概念的界定
双赢:关于“双赢”,营销学认为,它强调的是双方的利益兼顾,即所谓的“赢者不全赢,输者不全输”。 这是营销中经常用的一种理论,只有采用"双赢"模式,双方团结合作,才能在竞争中共同创造价值,提高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双赢模式,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促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双赢”评估系统的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如火如荼,政府、高职院校还有企业针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都在进行着研究,但大多数的研究都在走一种纯理论的路线,然而走实际路线的可推广性又比较弱,在校企合作中,评估是中心环节,如没有规范的评估体系,校企合作就不能得到良性的发展。笔者在数据库中检索得到如下的结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评估系统是不规范的、不全面的和不深入的,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评估系统是空白的。而在高职院校中不开设此专业的院校少之甚少,如果他们也走的是校企合作的路线,那他们的评价机制可想而知。一个精良的系统是由各个环节组成的,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相对复杂的专业,与企业的合作是多层次,多方位,在时间和空间,理论和实践的跨度都是相当大的,而现有的评估系统是不适合校企合作现状的需要,更加的不适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
(一)评估的基础薄弱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中的各专业,响应号召,都在忙于拉开校企合作的大的框架,建立各专业与企业的概念上的宏观联系,但却没有相对实质的内容,学校苦于没有门路,企业疲于应付,最后就不了了之了,这样没有一个实质内容的校企合作,就使评估失去了基础。
(二) 评估理念跟不现实发展的需要
合作是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大,现有的评估是单方面的,阶段性或者暂时性的,低层次或者是断层的,在校企合作的发展越来越迅速的背景下评估的理念也越来越落后。没有将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教学做合一等工学结合模式的先进理念融入评估指标内涵中,未能真正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对内部评估体系的内涵要求,远不能发挥其激励、导向、促进的作用。
(三)评估的信度低
在开展评估时,没有合理全面的评估系统,评估时间阶段的选择存在随意性,评估组的组成人员标准及比例缺乏研究,评估中只是针对校企合作中的某一成果做静态的无联系的简单的评价,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不是某个课程或者某个阶段的成果就能达到要求的,存在着诸多问题的评估质量就失去了它应有的可信度。
(四)教学评估体系不健全
因校企合作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有大的社会企业的环境,有教育机构的方向性引导,有学校办学的理念,有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等,使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这一最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受到了制约,不能很好地发展,也使评估系统的研究失去了诞生的土壤,因此,充分认识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当前的评估现状和意义,建立一套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评估体系,实施常态评估势在必行。
二、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双赢”评估系统的研究意义
(一)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是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能与社会行业进行无缝对接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有利于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做出具有科学性的战略规划,有利于与企业进行零距离的接触,直接洞察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整体趋势和细微的变化,为专业建设的实施和调整提供准确的依据,从而提高专业人才的生存能力,使本专业具备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有利于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良好的确认,有直接来源于企业的指标,对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对人才培养的作用进行客观的评价,也充分地发挥企业的话语权和提高在合作中的地位,从而增强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三)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实现人才与社会的行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评估系统从实践出发,着眼于地区的行业需求,为人才是否能够达到行业的各层次的需求提供的依据,在评估中不断地调整院校和企业的合作模式,研发新的合作方式和机制,促使在校企合作中的各方达到预期的目标。实现毕业能直接就业,为企业降低运营成本,各方从根本上得到“双赢”多赢。
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赢”评估系统的基本内容(设想)
(一)构建具有战略导向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赢”评估系统
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重点是培养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实用性技能型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就业单位就是社会一线的企业单位,那么研究好这些行业的发展趋势,企业单位人员能力需求是高职院校乃至社会的责任,构建具有战略导向作用的双赢评估系统,双赢的评估系统从多层面、多维度比较全面的对校企合作的方方面面进行评估。使得高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定位准确,推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走向实质化,可持续化,常态化。
(二)构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赢”评估指标体系
1.构建客户维度的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的主要客户是学生和相关的利益者,例如家庭、接收的企事业单位,考评的是校企合作的模式,校企合作的深度,其中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发挥的作用,院校领导和系部负责人及教师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学校和企业的和谐关系,学校和企业被信任度,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度等,人才培养质量的考评应该包括,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标程度,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期间企业的满意度,就业接收单位的满意度,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满意度。
2.构建校企合作双赢机制维度的指标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其中应该包括对校企合作双方在合作中各自所起的作用的评价,在合作中学校和企业对参加实习和实训给学校和企业带来的实质性的效益的评价,在合作中学生给企业带来的安全风险的评估,在合作的实施过程中对学校和企业在学生实习和实训过程中的实质性监管的评估。
3.构建可持续发展维度的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直接提现到校企合作真正的能否实现双赢,这个指标体系应该包括,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对企业的以何种形式注入到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之中,企业发展理念,企业研发能力,企业中的员工凝聚力,企业社会效益等。对于高职院校应该体现在专业教师的在企业一线工作的长短,教职工接受培训人次、具有社会实质性效益的科研项目和获奖数量,教职工在合作过程中的满意度。
结语
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发展的较为缓慢层次不高,存在着认识的偏差和机制的缺陷,在进行开拓性创新的同时更要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有良好的评估机制,参与者都能进行更好的定位,为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丁敏旭,王风,滕勇.浅论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双赢机制的构建.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3).
[2]高丹. 论院系评估的必要性和评估体系构建.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6).
[3]兰顺东.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估体系构建研究. 企业技术开发,31(l).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 篇4
关键词:山区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房地产的兴起带动了许多行业的快速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快速发展起来的。行业的发展也带动了高校的专业建设, 环境艺术专业在各大院校争相开办, 很多高职院校也开设了这个专业。环境艺术不仅是欣赏的艺术, 更是实用的艺术, 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 这对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对于落后的山区高职院校而言, 办学环境、师资水平与本科院校相比, 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同类院校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和不足。实习条件也因为地方经济落后, 企业数量和规模不足而难以实现。这些山区职业院校在这种环境下教学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招收的学生素质偏低, 学习能力差;师资力量薄弱且难以引进;教学理念落后, 教学模式单一。由此可见, 专业改革已刻不容缓。本文针对偏远山区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应立足区域经济所需, 从自身定位开始, 改变传统授课模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采取以地方人才需求为中心, 开发一套符合当地人才需求, 拥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出高技能设计人才。
一、山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 社会需求大、就业形势好
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 在物质水平发达的今天, 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精神需求, 这一需求最直接地反映在空间环境上, 人们希望生活、工作、学习的环境更加健康、舒适, 环境艺术设计就在这个时候悄然兴起, 并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从2010年至今随着房地产的兴起, 带来的是装修行业的蓬勃发展, 2010年中国建筑装饰行业总产值达到1.4万亿元, 全国装饰工程量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1]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 目前行业从业人员为850万, 实际需求1500万, 仅设计师就需20万的增量, 而目前全行业专业技术人员仅为从业人员总量的1.3%, 人才的短缺已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可见, 环境艺术设计行业是非常有发展前景的行业。[2]
(二) 自身层次定位不明确、培养模式针对性不强
在各大高职院校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培养设计人才的同时, 也暴露出若干不足, 其中就有对自身定位模糊、人才培养同质化的问题。首先, 山区高职院校多是近些年组建或者从中专学校升格而来。这些重组或者升格的学院本就因为前身办学条件基础薄弱, 以及长期的办学理念思维定势, 无法满足市场经济下人才的需求, 导致生源素质和数量急剧下降, 被迫重组或升格。其次, 各大职业院校设立环境艺术专业的时间并不长, 大都在这5~7年内跟风开设。他们没有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生源的素质, 盲目跟风, 只为热门专业好招生。
人才培养模式大都没有针对性, 在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很大程度上是引用本科院校的, 或者以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为蓝本, 稍作修改, 没有自身的定位, 既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 也不符合地方对人才的需求。最终导致学生专业理论、学习能力不如普通高校学生, 实际应用环节能力与社会需求差距甚大, 学生适应社会能力不强。
(三) 生源质量偏低,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能力不高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生源数量的下降, 学生选择高校的面非常宽, 高职院校的生源成为这几年制约学校发展的一大瓶颈。特别是山区学校, 学生填报志愿基本上也是重点本科为先、沿海发达城市次之, 最后才不得已选择山区。就以福建省为例, 全省高职院校共有57所, 绝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区, 山区高职院校只有7所。2008年全省高职院校在校生数为180960人, 7所山区高职院校在校生数为18377人, 山区高职院校数量约占全省的12%, 山区高职院校在校生数量约占全省的10%。[3]这两项数据表明在同类院校中, 山区学校所面临的巨大压力。这种流落到山区学校的学生高考成绩非常低, 有些总分甚至还不如别人一门考试的成绩, 他们其中大部分在高中时就不怎么学习, 纪律性较差。这些学生来到大学, 脱离了父母的监督和管教更是成天沉迷于电脑、手机, 丧失学习的动力。
(四) 师资队伍不完善、专业技能水平不高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都是跟风办学, 招生是第一驱动力, 完全忽视了最为重要的师资条件。由于很多教师是从其他专业转型到环境艺术设计方向或者是大学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 所以他们普遍缺乏实践经验, 专业技能水平偏低, 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照本宣科, 脱离社会, 脱离岗位需求。但是山区经济欠发达, 地方财政有限, 导致技术性人才引进相对困难。使得对应的师资配备得不到有效解决, 从而影响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五) 缺乏有效的课程实践和校企合作
在很多职业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教学中,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严重, 大都还停留在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 实践环节偏少甚至没有。这个问题的出现一般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校自身的问题, 学校在教学计划设置过程中没有重视实践;二是对大多数山区高职院校来说, 山区企业由于规模和效益的影响, 也不需要或者不愿意与高职院校合作, 担心接受学生实习实训会影响正常的营业。山区企业少, 工资水平低, 大多数高职毕业生流向发达的沿海地区[4], 很难留在山区工作, 影响了校企合作基础, 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且后劲不足。
二、山区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改革措施
针对环境艺术专业办学过程中出现的若干问题, 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山区职业院校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从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实践等方面做改革创新, 把培养一专多能、符合市场需求的设计人才作为终极目标。
(一) 转变教学理念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性极强, 不但要有相对全面的理论知识, 还要掌握多项技能技术, 因此高校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开设很多课程内容。但是高职院校主要任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 这就要求我们在适当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大技能教学的比例。只有转变这种教学理念, 才能改变培养人才的模式, 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出适用技能型人才。
(二) 明确自身定位, 制定有效的针对性强的培养方案
1. 明确自身定位, 确实有效的培养实用型人才。
明确山区这一地理环境定位, 明确职业院校这一办学层次定位, 围绕区域性, 地方性、技术性、实用性制定规划。坚持专业发展与地方行业互动, 以地方行业人才需求为中心, 制定、调整环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使之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门性技术人才。
2. 改变传统授课模式, 大胆采取先实践后理论再实践的新型教学模式。
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性非常强, 涉及的知识点多、知识面广。这些知识大部分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理解。因此, 通过一定的实践课, 让学生了解本行业的整个工作流程, 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掌握哪一些知识, 进而找到学习方向。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回归到理论的学习中, 那么一些专业的名词、一些专业的工序就能获得清晰的理解,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最后带着这些理论知识返回到实践中, 真正做到实践出真知, 实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良性循环。
(三) 采用项目式教学手段, 重视学生岗位能力培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项目式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将一个相对独立的真实的设计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 包括信息的收集整合、方案的创意设计、项目的实施表现以及最终评价等方面, 都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为主, 教师作为指导。[5]通过项目式教学,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成员的沟通能力、责任分工明确, 积极主动地推进项目的开展, 遇到问题, 遇到困难, 自己寻求方法解决, 而这正是环境艺术设计岗位能力的需要。通过项目式教学, 学生能够在项目实践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发现自己的强项和不足, 进而自觉突破和完善。
(四) 多举并进, 强化师资建设
虽然山区引进教师不易, 但是可以采取多渠道的方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打造一批“双师型”和“专家型”教师。[6]一方面可以从院校所在地出发, 所谓就地取材, 可以采取外聘设计师入校授课的方式来缓解师资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通过定期输送一些老师到企业培训, 从现有教师队伍中强化本专业师资水平, 特别是技术水平。最后为了长远考虑, 让师资不脱节、不断层, 可以采取“老帮青”的政策, 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五) 立足地方, 开门办学、加深校企合作
根据本专业的特点, 选择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 山区企业小, 特别是设计公司, 公司能同时容纳的人员有限, 针对这一情况, 需要把学生拆散重组, 以3~5人为一个小组进入意向企业实习、实践。这样一来即解决了企业规模小的问题, 同时又解决了企业对学生指导工作量的大的问题, 还便于企业管理, 同时也便于学校跟踪实习效果。山区条件落后, 学校办学相对困难, 这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 但是山区学校有山区学校的优势, 应该充分把自身优势挖掘出来, 提高与企业合作的能力。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 借此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 山区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是一场持久战,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 改革创新过程中要避免急于求成。更需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 以市场为导向, 充分挖掘自身的有利条件, 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师资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逐步改革创新, 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专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超.以实践为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之改革[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3 (1) :31-35.
[2]万学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专业素质教育与就业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 :89-91.
[3]罗三桂.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3) :11-12.
[4]周启良, 张权.经济落后地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和创新[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5) :127-130.
[5]赵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法探索[J].美术大观, 2012 (2) :179-180.
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环境设计论文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环境
高职教育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发展,各高职院校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图书馆是广大师生读者学习和生活休闲的重要场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高职院校图书馆对师生读者的吸引力明显下降。高职院校图书馆除了优化配置文献资源外,改善服务环境是吸引师生读者的重要手段。本文探讨在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环境的优化问题。
1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环境设计理念
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环境与图书馆对师生读者的吸引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改善图书馆服务环境是吸引师生读者的重要手段,并直接影响师生读者利用文献资源的效率。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硬件环境包括馆舍的建筑物、内部装修、外观设计、服务设备和功能布局等;软件环境包括文献资源、网络通信系统、现代服务理念、师生的阅读心理等。在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环境设计过程中,除了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点和高职院校特色外,还要树立现代服务理念,以满足师生读者学习和休闲需求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优化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环境[1]。
2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环境设计原则
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藏书量、图书种类、馆舍面积、服务水平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甚至一些图书馆的空间和装饰可以与星级酒店相比美。对于高职院校师生读者而言,图书馆的华丽装潢并不是吸引他们的决定性因素,而是图书馆环境能否让师生读者静下心来认真学习,能否让师生读者放松心情,获得精神愉悦感。这是因为师生读者进入图书馆不只是读书,还要生活休闲,十分注重视觉、触觉和听觉的感受[2]。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以师生读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师生读者为本,建设舒适和优雅的图书馆环境。尽管高职院校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献资源,但这还不是图书馆服务环境的全部,这只能满足读者的基本需求,师生读者还有借阅便捷、环境优美、网络服务等方面的需求[3]。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环境还不能充分满足师生读者的需求,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3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环境设计策略
营造全新的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环境,为师生读者提供高效和优质的服务。第一,统筹谋划。高职院校必须统筹规划设计图书馆内外的景观、装饰装修、功能区划、感观系统等,使图书馆服务环境相互协调[4]。第二,树立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充分认识当今信息技术发展对师生读者的影响,掌握读者的需求,并充分满足师生读者的需求。第三,增强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提高服务水平。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根本在于提高馆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职业能力。这要求图书馆改革管理体制,打破传统的人事制度和分配体制,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激发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图书馆要对馆员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训,培养一批业务素质过硬的业务骨干。第四,营造符合师生读者要求的服务环境。结合生态环境、行业专业特点、地域文化等,加强图书馆服务环境设计,使花草与灌木合理搭配,使景观和雕塑充分体现校园文化特色,使室内以自然采光、自然通风为主,色彩柔和,使家具美观大方、舒适耐用,使咨询服务台、读者区、展示区、虚拟区、休闲生活区、创客空间等布局合理。第五,转变服务观念。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引入先进的服务理念,以师生读者为中心,树立一切为了师生读者的服务理念。高职院校图书馆应积极与信息服务机构、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师生读者提供文献检索、科技查新等。增值服务,以满足师生读者的多样化需求。
4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环境设计
4.1标识系统设计
标识系统设计的目的是反映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文化特性。标识系统包括LOGO、宣传贴、手袋、文化衫等。师生读者对图书馆的认识,往往来源于标识系统的显性艺术符号。高职院校图书馆标识系统必须能够反映时代特征,不仅要反映学校的发展历史和发展特色,更要反映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特点,标识系统才能清晰地向师生读者传递图书馆的各种信息;通过设计电子识别系统、网络游戏符号、动画符号、影视信息等,向师生读者传递服务信息;通过设计服务区域标注、方向导引、规范行为等符号,为师生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
4.2优化功能区域设计
第一,服务台设计。根据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要求,设计咨询服务台,并将服务功能集中在咨询服务台,优化配置服务资源,以满足网络环境下师生读者的需求。第二,读者区设计。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读者区不仅是师生读者学习的场所,也是师生读者交流和休闲的场所,读者区应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文化背景等读者的需求。应根据读者的不同需求,划分读者群,设计不同的读者区。第三,设计展示区。展示区主要展示、宣传图书馆资源,展示学生作品,并能够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文献资源。在展示区安置展示台、桌子、玻璃陈列柜、布告板等,安置图书、期刊、宣传手册、学生作品等陈列架,安置数字资源演示设备。在展示区还应该安置交互电子白板与屏幕,并与电脑或移动终端联接,使师生读者能够更好地使用数字资源。第四,设计创客空间。创客空间是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第三场所”,应配备3D打印机和IT设备,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设施设备和技术支持,帮助学生开展创作音乐、录制博客、剪辑视频、制作照片图表等创新创业活动。
4.3服务环境设计
优雅、温馨、舒适的服务环境是现代图书馆的必备条件,是吸引师生读者进入图书馆学习和休闲的关键要素。高职院校图书馆应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从声、光、通风、温度、湿度等方面来改善环境[5]。第一,声环境设计。图书馆是一个安静的学习场所,为了防止人员走动和挪动桌椅产生噪音,应选择有一定弹性的塑胶、软木等材料作为地面装饰材料,或在硬质地面上铺设软质材料。为了避免师生读者之间相互影响,在小组讨论室、休闲区、数字媒体阅读区应安装必要的隔音装置。对空调、水泵等噪音较大的设备,应采取防震和隔音措施,以降低噪音影响。第二,光环境设计。光环境设计应遵守均匀、舒适的原则,避免阳光直射,避免采用大开窗或大面积玻璃幕墙,甚至采取有效的遮阳措施。应把读者阅览区布置在自然采光比较好的北面墙区域,防止阳光直射使人目眩;在南面墙区域不适合作为电脑区,因为在这个区域有强烈的太阳光,影响读者识别电脑屏幕上的文字和图像。在天窗下面的区域适合作为电脑区。在休闲区的适当位置安装照明灯,灯光亮度要适中,尽量使用顶灯或者台灯,避免眩光影响。根据阅览桌椅的布局,选择照明方式,创造有个性的阅览空间。第三,通风设计。通风、温度、湿度的控制效果,不仅影响师生读者的阅读舒适度,而且还影响馆藏文献保存。在环境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安装排气装置,还要考虑自然通风问题,并充分利用天井、通道、窗户等,使自然风能够进入阅览室。还要考虑冬季换气问题,以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当然在特殊的藏书库或房间还要采取特殊的措施,以更好地保护文献[6]。总之,适当的空间尺寸、柔美的声光环境、高雅的装饰设计、鲜明的学校特色等,能够给师生读者带来安全、宁静、温馨的感受,能够提高师生读者的心理满足感和精神愉悦感。高职院校图书馆应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图书馆服务环境设计,营造以人为本的服务环境,满足师生读者的多样化需求,从而提高图书馆对师生读者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王居平.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理论与实践[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2]初景利.图书馆发展变革与服务转型[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3]田晓萌.室内设计中人的心理需求———以大学校园图书馆为例[J].室内设计,2012(7).[4]杨文艳.高校图书馆服务环境设计[J].考试周刊,2011(43).[5]张戍.高校图书馆室内环境设计中的美感[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4)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 篇6
关键词:高职 环境艺术设计 人才培养 思考
环境艺术设计是集多学科交汇的艺术设计,它所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而且富于动态性特征,其设计目标在于创造更加适合现代人生存的、完善的空间环境。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应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来构建和创新课程体系,探索出符合职业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科技不断进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知识结构难以适应行业和社会需求,这就要求教育者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根据市场需求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优化专业知识结构,推动专业建设的有序发展,实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合理定位
环境艺术设计是融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为一体,为人类创造舒适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设计者既要研究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和需求,又要了解当代科学技术,还要熟悉施工工序,并且能判断市场的发展前景。它是以产品的形式展现给人们的,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得到社会的认可。本专业培养的环境艺术设计人员不是单纯的艺术家,也不是单纯的工程师,它要求高职生必须掌握专业必备的知识体系,还应该加强其市场价值观念、人文关怀理念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
环境艺术设计的产品以个性化、标准化的形式出现,但又必须体现出产品所具有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呈现其实用、美观、经济等特点,这就要求在专业教学中必须体现知识结构的多元性。1)实用性。设计首先是满足人对物质的需求。精神需求是建立在物质需求基础上的更上一个层次的需求,即感官需求。环境艺术设计基础知识如制图知识,材料知识,加工工艺知识,计算机辅助设计知识等方面的系统学习,可使学生掌握解决设计适用性的基本方法。同时,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人们的注意力向形式感方面倾斜。这就要求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具有良好文化素养、学科常识和丰富的生活体验,并把握一定的民族特点、地域文化和社会意识,把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统一起来,从中获取创作灵感。2)文化性。任何设计在满足了物质功能基础上,还必須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才具有生命力。由于环境艺术设计受到当地文化和环境的制约,所服务的对象不同,需要让学生了解必要的历史知识和人文常识,才能设计出符合特定环境要求的优秀作品。于是,在专业教学中的美学知识教育显得非常必要,如素描、速写能力、色彩的运用能力、多维空间构成能力等。3)经济性。环境艺术设计最终以产品的形式出现,它通过市场和经济规律体现其价值。要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设计前期针对诸如现状、需求、材质工艺等方面进行的市场调研,并研究产品价值和成本的关系,选择最合适的材料、结构和施工形式等。因此教学中还必须让学生掌握市场营销学、设计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必要的法律知识,增强其法制观念。
2、环境艺术设计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建构
新时期,高职院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面前,必须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看,知识结构体系的发展方向应是着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培养:设计表现能力。设计表现的内容包括构思草图、效果图、模型等,它们都是表达设计思维的辅助手段。思维创新能力。“设计是一种创造行为,创造性是设计的生命”。设计者的创造性劳动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和踏实的实践积累的基础之上,是观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的有机综合。综合运用能力。现代社会更注重团队协作精神,专业实践活动所面临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专业知识的应用,而是更加注重设计师具备满足环境需求的、综合各种相关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正确的引导,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设计品格,这对于一个未来的设计者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对理想与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始终贯穿于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意识的培养,重点在于高职生的世界观、新个性的塑造,加强意志品格的特殊锻炼外,更应帮助学生解除束缚,恢复其应有的创新个性。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则应在加强操作技能实践实训教学,同时,需要家长、行业、社会积极合作,有意识地为学生自我体验和能力提升创造更多的平台。
二、推进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准确定位职业教育理念,调整人才培养方向
设计教育要都强调设计中的人文内涵,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民间文化的挖掘。只有先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指导纯艺术方向的定律,同样也适合于设计艺术。首先,立足人的“全面素质教育”、“人格教育”全面培养和提高艺术设计的创新及创造能力。其次,根据社会主义经济及市场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专业目标、优化课程体系与专业结构。同时,对市场的发展还具有前瞻性,冷、热专业要相互调剂、合理配置。结合地方经济的特点,从实际出发,逐渐形成自身的职业教育特色,服务于地方经济。
2、把民族理念融入课程建设,突显环境艺术设计特色
任何一个物质形态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内涵。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要有丰富的文化修养,设计出的作品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历史背景、民族特点、经济概况、思想演变等具有民族化观念因素。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要强调民族本位。在课程设置上要增加社会学、人文地理学、宗教学等课程;在课程内容上,强调人文思想,加强民族精神,融合各种相关因素,陶冶和塑造学生超越的人生境界,赋予学生民族意识和使命感;在课程结构上,既要注意学期课程之间的联系和难度,又要考虑到各课程之间的连续性,整合课程体系,充实和改革设计基础课教学,把人文因素、民族精神、历史积淀等因素充分运用人才培养之中,有效地培养高职生的民族精神。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鉴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较低的实际,应积极开展教师培养、转岗培训和专业人才的引进,加快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与提升,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实践操作能力,以适应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采用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以评促教等方法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开展专题教研活动和学术讨论,交流教学经验,取长补短、开阔视野,从而增强教学的先进性。采取学历教育、专业学习进修、岗位培训、挂职锻炼等多种渠道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在专业教学中,应当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实施课堂、实验、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实现了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全面培养高职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灵活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学习等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建以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为平台的教学新模式;创设教学情境,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作为环艺专业的教师,我们必须树立时代意识,转变观念,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立足民族本位,主动把握时代的脉搏,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建设上大胆改革,敢于创新,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造就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环艺设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景观设计》[M] 郑 曙 著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2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 篇7
以满足学生就业岗位能力为目标, 以体现学生个性, 发展学生个性, 体现学生一专多能的实用性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 构建满足环境艺术设计各岗位领域需要的模块化、双证型、艺术与技术与一体、工学结合的高职环境艺术专业课程体系。
二、建设措施
(一) 课程体系开发
组织本教研室教师、行业专家、聘请相关专业高校专家组建教学管理、课程体系开发团队, 全程参与课程体系开发过程;组织专业教师、行业专家、教学管理专家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装饰公司和相关设计院进行调查研究, 了解市场现状以及职业能力和各岗位对人才技能的要求, 形成相应的调查报告;对兄弟院校相关专业教育状况进行深度调研, 了解环境艺术专业课程设置状况, 并完成相应的分析报告;通过对“环境艺术专业课程设置”结合市场需求和相关职业岗位对人才技能要求的分析, 结合现代技术发展和我国经济、文化发展趋势以及我院办学特色, 确定课程体系结构;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人员从业资格标准制定课程质量标准 (如教学大纲、实训指标、能力标准、考核内容及方式等) , 课程教学条件标准 (如教材、实训条件标准、任课教师标准、实习标准等) ;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审定, 最后形成“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 融艺术与技术于一体、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二) 课程体系实施
将该课程体系先后应用于2011级、2012以及2013级高职环境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中, 组织学院专业骨干教师和公司一线骨干分别担任相应课程的教学任务, 按照课程教学流程, 以项目带动教学, 以项目检验教学, 探索一种有效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三) 课程体系评价
通过教学实施、自我评价, 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评审、企业专家考评、兄弟院校同类专业课程体系研讨会等方式对开发、实施的课程体系进行有效评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最后形成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标准。
三、课程建设原则
环境艺术专业课程建设应该遵循预见性、系统性、特色性、创造性、适应性五大原则。
(一) 预见性原则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专业课程建设的首要原则和前提, 也是专业得以发展的动力。把握社会需求状况, 一方面要进行需求调查, 另一方面还要进行需求预测, 这样才会有的放矢, 依社会发展制定所需人才的培养计划。在2006年至2007年教研室正在进行行业人才需求调查和已经毕业的学生中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 从社会需求这一个角度来了解行业和社会所需人才, 并加以分析, 形成对市场需求的一个预见性报告来指导修改正在编写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 系统性原则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极其综合的系统性行为, 包含着与之相关的若干子系统。它集功能、艺术与技术于一体, 涉及到艺术和科学两大领域的许多学科内容, 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特点。这种综合性意味着一种全新的设计角色的出现, 也为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系统性特点和要求, 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体系。如何能培养出知识面宽, 综合素质强, 具有整体思维能力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是制定专业课程建设计划思考的重点。具体做法是根据环境艺术专业所涵盖的面结合我专业现有资源, 采取以专业方向的形式进行专业建设, 将在环境艺术专业中分园林景观和室内设计二个大的专业方向;而园林景观方向又分两个子方向就是园林规划和城市雕塑, 室内设计方向中分家装和工装两个子方向, 整个课程设置侧重基础公共课, 而专业方向课程则体现于学生的个性, 使学生形成一个一专多能的能力结构, 拓宽学生就业岗位和自己的特色岗位。
(三) 特色性原则
这里所谈及的“特色”是指办学特色。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而言, 不同性质、基础的学校都有各自发展方向和目标。
就环境艺术设计建设来说, 创办特色的教学体系才是专业发展之路, 而这一特色应该是由学生岗位能力来进行检验, 也是学生岗位能力的一种体现。针对环境艺术这一专业来说, 实用型、能力型人才是社会的需求, 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原则, 所以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实用技术的培养是最为关键的, 我专业计划在三年里建设好校内校外实训基地,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形成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课堂与课外的一种综合互补的教学体系。
(四) 创造性原则
“创造”是设计的灵魂。环境艺术设计是创造性对人的生活环境进行规划和提出方案的思考。设计教育中不能只满足于设计方法和技艺的传授, 在“艺术”和“设计”之中, “创造”是它的主要特征, 也是生命活力之所在。在课程建设和教学上, 要充分强调“创造性”的特点, 树立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法, 解放学生的创造力为主线的设计教育思想。
如何开启学生创造的能力, 是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普遍问题, 是和学校学风建设密不可分, 树立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对教师教学的一个考验, 对于专业课程建设来讲, 应该尽量合理的安排好教学计划, 让学生充分了解职业能力 (岗位能力) 所需知识与教学计划所安排课程的关系, 让学生明白每门课程在岗位能力培养中的地位, 让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学些什么, 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在这种基础前提下, 再加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就比较简单了, 落实好人才培养方案也就有了相关的基础。
(五) 适应性原则
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 它所涉及的范围应该远比现在广泛的多, 围绕着建筑环境, 小到一个标志设计, 大到环境景观设计, 都将是环境艺术设计师所要面对的工作。对知识面、知识结构的要求将更高, 它需要有相应的能力来适应并担负起这样的社会角色和责任。社会的需求就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向。面对未来的人才市场, 要求具备较强的适应性, 这种适应性来自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广的专业知识面。抓住环境艺术设计涉及面广, 要求设计者适应性强这样的特点, 教育者在制定教学内容和培养计划时要充分认识这一点。
摘要:高职院校所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必须具有基础深、知识面广、专业特点鲜明并具备全新的设计理念, 具有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敏锐观察能力。因此, 高职院校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 篇8
一、高职高专环艺专业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常规问题
在现在的高职高专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中, 室内设计可作为一个专业也可以作为一门课程, 作为一个专业的话支持它的课程有基础课程、室内设计课程 (住宅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等) 、专业技能课程 (预算、施工工艺与管理) 。而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时, 在第二学期会安排简单一点的住宅空间设计中的小户型设计等基础设计课, 第三学期会安排稍微难一点的别墅设计等, 第四学期的时候会安排商业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等公共空间设计的课程, 第五个学期安排综合设计训练。每门课约48-64个学时不等。教学内容主要为室内设计发展史、装饰风格分类、室内空间功能划分、室内各界面设计、室内色彩设计、居住空间灯光照明设计、不同功能的室内储存设计以及室内软装设计等。按照一门课程来算室内设计是一个具有较强系统性的课程, 其中涉及空间美术学、色彩心理学、施工工艺、工程预算与报价、人体工程学、建筑装饰材料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高职院校里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分析室内空间并能划分合适的功能区域并进行室内系列设计的工作能力。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大多是五个学期, 少数学校是四个学期, 第五、第六学期一般上学期为顶岗实习阶段下学期为毕业设计阶段。高职院校的总体学习时间比本科院校要少一到两年, 所以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时间也就有所减少。本文结合因考生减少而出现的生源素质问题和教学模式问题, 总结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 课程设计与企业所需求的人才有一定的脱节
地方的高职院校本就是为当地的企业服务的, 但是一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方案上没有与企业进行沟通, 或者是不经常沟通, 对企业的人才需求还停留在几年前的认知上, 以至于对课程设置有所偏差。例如装饰企业所需求的是对C A D、3 D M A X等常用设计软件较为熟悉的人才, 但是部分高职院校老师在上软件设计课的时候会把课程标准要求的3 D M A X擅自替换成Sketch Up等, 虽然教起来简单但是效果确不如企业需求的软件, 而装饰企业里面还是用3DMAX的多, 市场上客户所认同的软件也是3 D M A X较多。而设计上用的最多的CAD软件, 大部分高职院校因为时间的关系通常不会安排较多的课程, 一般在24-48学时不等, 还有部分院校会把原本一门课的安排变成两门课, 安排在两个学期上, 学生在刚学会操作的时候课程就停止了, 在下一学期接着上这门课的时候学生之前所学的内容与技巧已经基本忘光。因此, 可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就规划好每门课的课时与衔接, 技能操作课可适当地在短时间内集中授课, 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软件操作。
装饰企业需要的不仅是能进行设计的人才, 还需要能进行施工现场管理的人才。而现在的大多数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是注重设计的学生, 对于施工现场管理的课程设置较少, 大多数课程为施工工艺与管理、装饰材料学等。因此, 可以按照装饰企业的需求增加一些水电工、木工、泥瓦工、金工等工种的实践操作课程, 用以增强学生在工地上的实践能力。
(二) 学生基础能力问题
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现在大学新生数量越来越少, 而各个大学都还在扩招, 高考过后随着一类本科、二类本科、民办本科录取过后, 能到达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文化分数垫底的, 这是国内高职教育和国外高职教育的最大区别。国外的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是平齐的, 国内的传统观念认为高职院校是考不上本科大学才上的。这样的理念也影响了中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而现在的环境艺术设计又是高中没有考上大学希望的学生采取学美术来上大学的一种途径, 更加导致文化分低、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综合素质较低的学生出现。室内设计作为一个专业来说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而且跨学科很多, 涉及到的知识面也很广, 例如美术学、建筑造型、平面设计、软装饰、建筑材料等, 学生刚进学校的时候都是高中学习语文、数学等基本科目, 而现在的美术高考只考最为基础的素描和水粉, 学生缺乏一定的对室内设计知识的认知和专业技能的了解, 而这恰恰是现在高职学生的最薄弱的点。
(三) 企业教师的教学问题
高职院校聘任企业人员作为教师, 原本是想使课程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 便于学生了解当前的设计动向和一线的施工工艺等。但是现在外聘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技术水平高的不愿意来高职院校讲课, 一是企业待遇高, 学校待遇低, 觉得来学校讲课赚不了钱。二是部分人员喜欢去本科院校讲课, 因为觉得去本科院校可以提高自身在社会上的地位。因而现在高职院校的外聘教师一般多是以裙带关系为基础的关系网聘入的, 如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企业朋友关系等, 教学效果一般, 多是来混课时费的, 因为现在高职院校对外聘教师的教学效果等监管不到位。
外聘教师流动性较大, 除了来上课外还有本职工作要做, 如果和学校课程相冲突首先照顾的是本职工作, 很多外聘教师都是在上课前几分钟打电话通知学生本次课不上调到某一天上, 部分外聘教师应该连上四节课的时间, 结果上两节课就下课, 更有部分外聘教师干脆直接打电话和学生说这次课不上了, 下次去工地算两门次课, 所以学生对外聘教师的意见都比较大。学校应该加强对外聘教师的管理和监督, 请班级学生做好监督工作, 专业老师配合和引导企业教师。外聘教师没有上课经验, 动手能力强, 理论讲授弱, 不能很好地让学生讲练结合, 学生缺乏与老师的交流和沟通。在上外聘教师课之前, 系里应该对学生做一次辅导, 在聘请外聘教师后, 应该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上课能力的培训, 建立高职院校自己的外聘教师库, 建立健全考核与激励机制。如建立外聘教师档案, 制定完善的外聘教师考核方案[2]。
二、以企业为中心、就业为导向的能力培养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室内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其首要任务是教育教学思想的改革与更新[3]。首先教育理念需要改变, 不能在学校再单纯地学习设计方法, 而要全面发展, 设计、实践、动手能力一把抓。其次在实践教学上, 可以学校企业相结合, 先由学校的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后再由企业外聘老师来讲授如何操作等相关问题。再次在培养途径上, 学校要做好为企业合作服务的平台建设, 不能再单纯地进行学校培养, 要产学结合。最后当一门课结束考核后, 在考核成绩时, 可以把企业的意见参考进来, 让学生先互评, 后由企业教师点评, 最后由任课老师统一归整成绩。校内常规教学方法也要灵活运用过程式、多媒体、项目化等丰富手段,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参考企业意见, 以学生就业所需求的知识为重点。结合真实案例, 实地学习。以实例设计作为载体, 去现场量房、分析进行空间划分, 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虚拟客户的要求进行界面设计、风格设计、施工方法设计等。既避免了课堂的枯燥无味, 又使学生加强了动脑和动手的训练, 使学生技能操作能够灵活、熟练掌握。通过理论和实践操作的相互交错学习, 使学生对知识牢固掌握, 思维敏捷, 想象力丰富, 达到技能操作与设计相互学习的目的, 完成从平面的想象设计到直观的实体构造的实践学习, 使学生在进入顶岗实习初期就能具备相应的技能熟练度。校内教师可根据本校学生状况编写校本教材, 在编写的时候可请企业一线专家共同参予。这样才能符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融入实际教学内容, 一本好的教材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教学模式的改革:室内设计专业培养模式采用“订单式”改革目的是适应社会对室内设计专业人员的需求[4]。因为室内设计专业实用性很强, 在教学前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 以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为基础, 建设实践教学平台。教学地点不再拘泥于学校课堂, 可以放到外聘老师所在的企业、校内老师的工作室、施工现场等。校内专业教师应以实际项目为载体进行学习, 结合企业或者外聘老师将学生直接带入施工工地、建材展览会、家具市场、材料市场等, 通过现场的学习, 直观演示, 老师与学生多方面共同协作, 才能让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三、结语
室内设计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里的重要的专业课程, 其他很多专业课都是以室内设计课程作为平台来建设的。对以后从事相关室内设计相关行业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来说, 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室内设计课程中的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必须根据专业特征以及办学优势、特色, 进行合理调整和布局[5]。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应向学生不断地灌输与企业实际操作相关的过程和规则, 例如如何与客户交谈并把握客户的心理和喜好、实地勘测、量房、项目操作实务、工程施工管理方面的具体操作方法与规则等, 使课堂紧紧围绕企业实践项目开展。在培养学生的艺术性设计方面, 最好能设置一些民居和大城市的采风学习, 使学生对材料工艺、施工工艺、最新装饰技术以及国内的传统文化、地方历史、各个地区的民俗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提高学生对室内设计内容的平面知识的扩充, 从而能更加系统地学习室内设计课程, 为最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来增祥, 陆震纬.室内设计原理: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7.
[2]刘勇, 黄伟, 全红.高职院校外聘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探析[J].中外企业家, 2012 (23) :149-150.
[3]权生安.试论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J].教育与职业, 2008 (14) :91-92.
[4]周一鸣.关于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育的几点体会[J].文教资料, 2006 (27) :141-142.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 篇9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自04年开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来, 借鉴本科院校及其它高职院校的教学经验, 通过大量的企业需求调研和专家访谈, 围绕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整体设计、质量保障措施几个方面不断的对《建筑速写》这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具体论述如下:
一、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建筑速写是环境艺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它的后续课程就是专业核心能力 (手绘能力) 课程效果图快速表达, 它在整个专业课程中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可以说如果本门课程学不好, 以后的课程就无法继续进行。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正确观察事物, 认识事物美的特征, 概括、简练的表现事物, 形象生动的塑造事物的能力, 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课程的培养目标
(一) 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 是学好建筑速写课程的精神支柱。如何把学生从枯燥的传统的学习内容中解脱出来就成为关键。一是以实际动手能力的写生为主, 理论讲授与动手绘制结合进行, 做到教学做一体化。二是肯定学生的创造精神,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三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课程开始之处选择的写生环境就是学生日常生活的环境, 这样的环境他们熟悉易于上手, 能提高自信心。
(二) 设计创新意识的培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中的核心能力是设计的表达, 设计的灵魂就是创新, 所谓的设计创新意识就是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自主完成任务的意识。首先, 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任务的主导者。当学生的主动性提起后, 他们就会围绕课程任务主动的思索和创新了。其次, 让学生掌握从现实中的事物到画纸上的事物如何转化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此方法作计划, 按计划再具体实施速写任务。经过反复训练, 学生的设计意识就会不断的培养出来。再次, 增设默写的内容, 默写的过程就是组织、设计的过程, 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设计意识, 同时为后续课程进行了有力的衔接。
(三) 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高职教育不是学科知识的教育而是“职业人”的培养。职业人就应该有本职业的职业道德。我们通过调研发现, 企业在用人时首先看重学生的思想道德, 然后才是技术能力的水平。所以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呢?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他们的身份不是学生, 而是一名正在成长的设计师。其次, 在建筑速写表达的过程中分小组进行教学, 课程考核时也是以小组的成绩作为每个人成绩的基础成绩。这样学生的敬业精神就会得到加强, 团队合作意识就会得到培养。
(四) 速写技能的培养
速写技能是建筑速写课程的核心技能。如何培养学生扎实、实用的专业技能呢?首先, 在课程安排时以基本表现能力训练为基础, 以校内外真实的环境为依据制订工作任务, 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中的建筑、景观、室内空间为载体来组织课程教学。其次, 依据认知和技能发展规律, 按照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的方式安排课程内容。
三、课程整体设计
本课程以近年来设计岗位对效果图手绘快速表达的需求和基本表现能力训练为基础, 以校内外真实的环境为依据制订工作任务, 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中的建筑、景观、室内空间为载体来组织课程教学。课程分为校内室外建筑速写表达、校内室外景观小品速写表达、室内空间速写表达、校外速写写生四个大项目, 每个项目制订相应的工作任务。
四、质量保障措施
1.条件保障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建工作室制的校内实训基地, 积极扩展校外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利于打造真实的企业环境, 工作室制的实训基地可以实现学校、学生的经济效益。
2.队伍保障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教师, 教师有真才实学, 学生才能学到真东西。所以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要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知识和动手能力, 同时还要培养兼职教师的理论水平。
3.质量保障
通过学院督导、系部督导、同行交流、学生反馈四方联动加强质量体系监控。各方意见及时反馈, 针对意见及时改进教学。
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速写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几个年头, 虽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体系, 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笔者希望能通过此文让更多的老师关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速写课程的教学与改革。尽快形成完善的课程建设标准。
参考文献
[1]丁宁主编, 建筑速写 (第二版) , [M], 武汉, 华中科技出版社, 2008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 篇10
一、“微课程”的界定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事物, 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2013年, 堪称我国的“微课年”, 在这一年中, 教育部举办了首届全国中小学微课大赛, 教育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微课大赛, 教育部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设立微课程组比赛以及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首届全国微课程大赛, 这些大赛促使“微课”成为教育信息化的热点和焦点。然而, 在提法上却存在着“微课”与“微课程”之分。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官方文件指出, “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程”, 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 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国内一些学者和专家也对此进行了界定, 如黎加厚认为, 微课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 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内容短小, 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胡铁生认为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 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郑小军将其界定为, 以10分钟以内, 短小精悍的微型流媒体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针对某个知识点而精心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由此可见, 在专家的界定中并没有完全明确“微课”与“微课程”异同, 而笔者认为, 以单一视频形式呈现的只能是“微课”, 其中应包含其他配套教学材料, 如课件、教案、习题等, 但作为教学的“微课”不应该单独呈现, 应形成真正的课程。“微课程”是指以“微课”形式体现的某一门课程的完整的教学过程, 其中应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所谓的“翻转课堂”是由“Flipped Class Model”翻译而来, 即“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最早于2000年, 出自论文“Inverting the Classroom:A Gateway to Creating an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中, 在文中, MaureenLage和Glenn Platt and Michael Treglia介绍了其在大学教授“经济学入门”时采用的模式, 即“翻转教学”, 同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随后, 在2007年, 美国科罗拉多州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的老师乔纳森·伯尔曼 (Jon Bergmann) 和亚伦·萨姆斯 (Aaron Sams) 将其应用到化学课的教学中, 帮助那些缺课和学习困难的学生。
传统的教学模式, 需要有一个固定的教学时间, 一个固定的教学场所, 将学生集中在一起, 教师讲授, 学生听讲。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对时间、地点的限制, 将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自由化, 将教师从传统课堂中解放出来;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力, 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也更加的牢固,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知识点的强调是有限的, 而“翻转课程”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可以对知识点反复观看, 更加深入地理解。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以视频形式存在。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录制, 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最初采用的是屏幕捕捉软件, 形成带有讲解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可汗采取的是边画边录的形式。无论哪种形式, 最终都形成视频格式, 然后上传至网络, 学习者自行下载观看。
2.知识点清晰明确。视频时间通常为几分钟, 在几分钟的时间里, 一般只能针对一个问题, 使得视频的内容清晰明确, 每个视频都是针对特定的知识点, 查找方便, 学习的针对性强。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通过教学视频吸收知识, 不是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讲解获得知识。对视频中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就需要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完成,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所需资料, 参考相关书籍等方式自主解决问题。
4.解放课堂教学时间。学生通过视频在课前或课后自主完成知识点的学习, 教师就可以不用课堂时间讲授传统知识点, 将课堂的教学时间解放出来, 有针对性地进行答疑解惑。课堂时间不再是单纯地讲授知识, 而是学生知识点的内化、吸收时间。
三、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特点
近些年来,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迅猛发展, 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环艺专业高技能人才成为各高职院校关注的焦点。深入分析高职院校环艺专业学生特点有助于提高环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1.环艺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引发学生学习和维持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高职环艺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多样化, 一方面, 有一部分学生真心学习, 积极进取, 为了毕业后能找一份较好的工作而努力;另一方面, 有少部分同学存在混日子的现象,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对专业也不感兴趣, 只是找了一个暂时的“安身之所”, 学习上存在惰性。
2.环艺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环艺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的情绪化, 对感兴趣的东西较有兴趣, 对不感兴趣的事物置之不理。在教学中,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为高职教育教学关注的要点。高职教学应从实践出发,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3.环艺专业学生的学习方法。高职环艺专业学生普遍缺乏系统的学习方法, 仍然习惯于初高中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老师教多少学生接受多少, 欠缺探索精神,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环艺专业学生的教学过程中, 应考虑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内容的简单灌输。
四、“学生本位”的微课程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是当前教育阶段要求下的新的教学方式。“一切为了学生”是学生本位教学理念的根本出发点, 在实践教学中应探索“学生本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 使高职环艺专业教学从传统的“教师本位”转向“学生本位”, 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思考。
1.“学生本位”的微课教学目标。“学生本位”即指以学生为出发点, 以一切学生的专业发展为目标。微课教学目标的设定应紧密围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对相应企业的就业情况进行调研, 分析企业的岗位需求, 确定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室内装饰装修设计方向, 主要面向室内装饰装修企业, 培养具有较高室内设计水平, 较强的动手能力, 懂材料和施工工艺, 熟悉从设计制图到工程预算整个工作流程, 具有与所从事岗位相适应的文化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学生本位”的微课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 细化教学内容。高职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基础知识, 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必要的专业技能。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具体结合“微课”的特点, 运用信息化手段, 将知识内容、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以了解、掌握、熟练等不同程度为标准设定具体内容。
3.“学生本位”的微课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师本位”的教学方法, 将“微课”内容应用于课前和课后,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在课堂外时间,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有效利用“微课”教学形式, 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点;课堂内时间, 教师可以根据各个小组的学习情况, 进行答疑解惑, 将学生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范围。
4.“学生本位”的微课教学评价。在教学评价方面, 改变传统的“以量评价”评价标准, 真正实现“以质评价”的评价模式。“微课”的教学评价颠覆了传统的“一对多”评价方式, 即由教师一人对全体学生进行评价。“学生本位”的学习带来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师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模式, 还可以进行在线测评等信息化的评价手段。
总之, 以“学生本位”的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能够更好的因材施教, 更加充分地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结语
研究适合于微课程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微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国外已有比较成功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该模式在美国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而我国对此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当前, 研究适用于我国高职教育实际情况的微课程教学模式已经迫在眉睫, 应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特点, 对教学模式进行创造性研究, 发挥微课程在高职教学中的作用, 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 移动终端、移动设备、网络媒体等走进了校园,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微课程”在这一背景下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以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研究对象, 在深入探讨专业现状和学生状况的基础上, 结合“微课程”的特点, 提出符合高职环艺专业人才发展的微课程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职环艺专业,微课程,学生本位,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4) :10-12.
[2]李小聪.学生本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10) .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 篇11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高职教学模式;创新0前言
目前,环境艺术人才在装饰和装修行业呈现逐年递增的形式,而针对当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普遍较低这一现象,高职教育工作者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和探索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新的途径和方法,这已成为中国设计教育界所关注和正在努力践行的重大课题。在新形势下对环境艺术设计中高职教育模式进行创新和探究,应从环境艺术专业教育教学所涉及的过程进行改革,以期获得良好的成绩,达到教育的目的。
1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高职教学模式与创新探究
(1)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环境艺术设计中教学模式的改革,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关键。学生适应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综合素质高标准的要求,才能跟上社会与时俱进的脚步。高职院校应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学”主动与被动的模式,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适时适当加以引导为主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达到教学目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要求学生在绘画、空间、色彩和计算机等多方面打好基础,教师应针对专业特点,发挥学生的特长,抓住教学中的重难点和关键所在,顺应学生兴趣的发展方向,真正做到以发展学生为中心。
(2)确保基础课程内容和专业的一致性。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改革的着力点是专业和专业基础课的内容设置要高度结合,这有利于专业方向的更新及调整。例如,在AutoCAD的教学中,AutoCAD的课程是实践性很强是一门课,教师应针对学生入门难、模仿大于创新及所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不适应阶段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先通过多种实物来训练学生的三维空间的思维能力,避免学生在这门课的学习中走弯路。此外,教师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让学生掌握基本点操作技巧,并引导学生利用简单几何或实物来训练,这可以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3)注重激发学生艺术设计学习的主动性。环境艺术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针对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枯燥、理论性强等特点,教师应注重在理论的讲解和技术示范的基础上,灌输学生一些延伸性的相关学科知识。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网络和多媒体等来搜集信息、展示图片、演示及讲解所学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获取知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独立求知的积极性是相当关键的。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手段要考虑到艺术教育的特殊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艺术观点和设计思维,解放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学习,引导学生掌握及运用好基础知识。
(4)注重基本技能培训和创新思维培养的结合。艺术设计的基础是知识、技能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塑造,而环境艺术设计一类专业是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学科。因此,此类型的学科需要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具有创新意识能设计出有品位、有创意的作品。当下,对合格、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师不仅要求其有基础性的设计表现技巧,还有更高层次的创作能力的要求。因此,刚入学的高职学生除了专业的基础课程技术训练之外,教师应注重学生独立思考的创新思维的培养。设计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个收益缓慢,过程也较之艰辛的历程,这以过程中教师应把好关,让技术训练与创新思维有效结合起来,为高职学生的学习夯实基础,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更好地学习。
(5)构建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一致的工作室。根据市场的需求,高职教育要求学生从企业所需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这是始终不变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改革为前提下引导学生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及艺术设计能力。“工作室”的建立是出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自身的实践性来建立的,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受用人单位好评的人才,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熟练地把设计方法、手段应用到现实中。如针对表现设计意识及理念的效果图、毕业设计和工程图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加入实际的生产活动中,这样学生才能在实践中成长。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作为高职设计教育的一种补充,其本身就有设计公司特征,其为学生提供了开放式实践能力的综合训练。这已成为国际上的惯例:国际上的很多院校建立教学、实践,盈利为一体的工作室、公司、事务所等,都为社会提供了较大的贡献。所以,在高职教学的环境设计专业中成立相应的工作室,是提升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科学、有效且不可或缺的途径。
(6)搭建好展示设计才艺和竞技技巧的舞台。在高职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对专业基础技能的学习有错误看法,认为学习电脑绘图软件比较实用,而关于色彩、素描一类耗时及从事工作过程中用到的地方少,所以学生一般都不重视,教师应扭转这种局面,改变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学好不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的见识和眼界变得开阔,思维变得活跃及具有创新意识。为学生搭建展示设计才艺、竞技技巧的舞台就是一种使用性很强的方法,给学生自由发展,尽兴发挥的空间,在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能收到较好的成果,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例如,高职院校可以在班上、年级和全校范围内定期举办学生设计技能大赛,还可以组织经常参加全国各地和环境设计有关的各类赛事,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才艺交流、展示的平台,使得部分学生能展示自己的技能,甚至脫颖而出;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得到更多的锻炼,改变学习基础课的态度和看法,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这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难得的成长经历。
2结束语
高职院校环境艺术专业改革中,教育工作者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建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的求知能力,并采用多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教学,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及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教学实践的强化中,真正意识到专业课程的重要性,从而培育出一批创新意识较强的高素质专业性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参考文献:
[1] 傅婧.高职艺术教育中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现代装饰,2013,5(10):9697.
[2] 张榕泉,吴海燕,夏建红,等.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剑南文学,2012,6(10):394397.
[3] 张旭,何兰,沈晓东.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成组课教学模式研究[J].大舞台,2014,5(01):179180.作者简介:韩芳(1985—),女,江西九江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环境艺术。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 篇12
一、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
(一)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 其主要的教学培养目标是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室内居住空间设计、室内商业空间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居住小区景观设计、庭院设计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对行业的相关规范进行全面的了解和熟悉, 能够充分运用基础知识、技能进行社会实践, 具有较好的社会生产实践能力, 培养出能够从事室内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通过对部分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查, 我们发现, 一些院校还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的现象, 很多学校没有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增设和调整培养方案, 没有体现专业优势和特色, 所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没有明确的目标, 不利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 从根本上影响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水平。
(二) 教学模式缺乏系统性
在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 可以将课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课掌握阶段, 第二阶段是专业知识深化阶段, 第三阶段是综合设计实践阶段。对于这三个阶段而言, 其课程目标比较明确, 也有比较突出的教学重点, 但三者之间缺乏联系, 调查结果显示很多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三个阶段之间都出现了脱节的现象。
很多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课程的内容普遍抽象而空洞, 没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导致学生不能真正理解理论知识的内涵。在进行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 过分强调专业技能的培训, 不利于学生创新思想的萌发, 不利于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使专业知识的学习只停留在表面, 缺乏深层次的创新和灵感。这样的教学不利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 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人力资源, 无论是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 还是教学、科研, 教师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主体作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由多个学科复合而成的, 不仅要学习艺术基础知识, 还要学习软件基础操作。当前很多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都没有建立完善的师资培养体系, 专业带头人不足, “双师型”教师较缺乏, 这样的师资力量不能满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际的教学需求。部分教师的综合素质较差, 教学经验和学术水平有待提高, 这些问题均影响着本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 实践教育指导思想没有得到全面的贯彻
在具备了完善的教学方案、教学评价体系之后, 还需要各个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和领导的全面落实和执行。在目前环境下,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 大部分教师都是根据自身经验和理解进行教学, 不能从完整的教学体系出发, 导致实际教学中出现很多偏差和失误。这种现象需要广大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高度重视和注意。
二、生态型教学模式的特性与实施策略
(一) “生态型教学模式”概念的提出
生态型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了全面的开展, 在生态型教学模式的引导下, 不仅要协调教学生态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还要协调教学整体系统之间以及整体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根据生态教学系统进行实际教学, 使教师和学生的认知世界、生活世界相互渗透, 相互融合。
(二) 生态型教学模式的特征与基本途径
生态教学模式的特征主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层面:第一, 以学生和教师为中心, 建立生态系统群;第二, 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和洽紧密的关系;第三, 使课堂情境教学创设与企业真实项目导入之间处于良性循环生态型模式;第四, 多元评价与自我评价之间的生态和谐关系。这四个生态模式特征构成了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由于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所以工作与学习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识与技能的结合、手与脑并用及教、学、做合一就是实施生态型教学模式的基本途径。因此在执行生态教学模式时要从学生在校三年的局部上把握工学结合。工学结合具有层次性, 如考察实训室认知层面, 是对行业、职业、岗位的认识;模拟实训是理解层面, 是对岗位工作过程的技能与知识通过模拟或仿真进行的理解操作;全真实训是应用层面, 是对掌握的岗位工作过程的技能与知识的一线顶岗实践操作。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这三个平台使生态元素之间进行不断的教学专业交流、信息传递和能力培养, 从而达到生态平衡。
三、生态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性质, 制定不同的生态型教学模式, 在实施生态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 主要的任务载体是真实设计项目, 可分为五个阶段进行:第一是诊断学情, 第二是创设情境, 第三是生态模式中每个阶段的教学操作流程, 第四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群, 第五是建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骨干团队。每一个阶段, 都有不同的目标、流程。在进行生态型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中, 要从全局把握操作程序, 然后将每一步落到实处, 进而达到总体教学目标。
(一) 诊断学情
在对学生进行教学前, 需要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地了解和掌握,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日历。如果把整个生态型教学模式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不同的学生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是存在一定差别的。在通常情况下, 个别学生处于生态核心区域外围, 多数学生处于生态系统的核心周围。处于系统核心区域周围的都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 而处于生态系统核心外围的大都是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因此, 要注重因材施教, 并在计划学习课程设计过程中, 合理分配学习资源, 以公平的原则对待每一个学生。
(二) 创设情境
其中“情”主要指师生教学生活中的感情, “境”主要指师生教学和学习的环境。调查结果显示很多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只是死板地讲授专业知识,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严重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因此, 需要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兴趣, 从而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
通过教师对教学情境进行精心设计, 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实现顺性达情的目标。在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 可以在学校建立实地训练场所, 建立校企联合模式, 场地设备等可以由学校提供, 工程项目方面的资源由企业提供。这样可以逐步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 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项目教学是基于高职课程目标的最合乎逻辑的教学方式。同以往的知识教学相比, 项目教学不仅体现了“教”什么, 而且表明了应该“怎么教”。
教师创设情境还有一种方法是课堂上的互动。互动的“点”应该在项目内容完成的关键处, 是问题、困难激发的智慧“冲动”。智慧没有调动的媒介, 就处于“冬眠”状态, 而每个人都有智慧, 课堂上的互动便是激发沉睡的思维能力的媒介, 也给生态教学创设情境提供了基本条件。
(三) 生态模式中每个阶段的教学操作流程
1. 要素适应阶段
在要素适应阶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术能力。在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 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结构分析能力、结构理解能力、空间色彩认识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设计课堂教学中, 抓住教学时机, 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 将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课内、课外联系的能力。并且要将艺术理论教学和技术教学结合起来, 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所作所为、所感所想进行全面的关注, 多角度观察学生, 使课堂教学更有成功的把握。
2. 平衡发展阶段
在生态型教学模式中, 平衡稳定发展阶段是核心阶段。这一阶段可以将适应阶段的要素进行全面优化。平衡发展阶段是将学生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转化为专门能力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是信息传递、接受、反馈、矫正的过程, 不断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确保学生能够将系统化、连贯性的知识掌握牢固。具体地说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实现生态教学的平衡发展, 实现工学结合, 并突出实践。项目组合由点到面, 由低到高, 由浅入深, 科学编排, 将学与做贯穿教学全过程。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与市场需求的吻合度。融教、学、做于一体, 不但体现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科学性, 更体现了高职教育生态教学平衡发展的要求。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职业人”的必由之路, 更是知识经济时代下对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客观要求, 同时也是拓展自我发展空间、服务区域经济与行业的必然要求, 更是突出专业特色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
3. 和谐发展阶段
在和谐发展阶段, 对学生的培养主要以实现教育生态的最高层次为目的, 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进行专业设计能力创新, 进而提高职业素养。总结与积累前面两个阶段的经验, 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导入企业真实项目课题, 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项目之中, 在实际专业设计过程中, 灵活运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生态理论和方法。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 要通过相应途径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制图能力, 通过大量实践不断完善学生的职业综合方案设计理念, 不仅培养学生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精神, 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从根本上说, 这是由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性要素的自身特点决定的, 对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能起到促进作用。
(四)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群
专业群是指由若干相近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共同组成的专业集群。专业群建设关系到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生态引导的形成。树立正确科学发展观,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科学定位于“为现代服务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优秀品质与技能的合格职业人”,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长远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专业群建设不能脱离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客观环境和自身的具体条件。必须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特色, 突出优势。在生态型教学模式中结合行业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逐步推出相近相关专业, 重点突破, 以点带面, 按市场需求设立软装设计、家具设计、展示设计、装饰设计等专业, 形成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龙首, 相关拓展专业为支柱的具有特色的生态型专业群。
(五) 建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骨干团队
在高职环境艺术专业教学生态系统中, 学生是主体, 教师和相关企业人士为辅助力量。在生态型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 坚持“内培外引, 重在培养”的方针, 并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进行全面的考察, 建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团队。教学团队建设是强化质量意识、实施质量工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教学团队是实施质量工程的主体力量, 在深化教学改革、促进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教学团队成员组成的异质性、互补性, 有利于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为青年教师的培养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还可以以社会上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名师为中心形成教学团队, 充分发挥名师的指导作用, 培养一批教学科研骨干。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教师派到对口企业中进行实际设计和创新, 教师可以直接参与项目的建设、生产, 为教师提供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的机会, 从而形成“双师型”教学团队, 提高教师整体专业教学水平。
四、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存在于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且对人们的生活起着美化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并已经成为很多高等专科学校的重要专业。在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学生态观起主导作用, 要求环境艺术设计不能离开生态观, 从生态观出发进行环境技术设计, 这样的设计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进而促进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德.在乐趣中成长——谈谈“和声与曲式分析课”的教学探索[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 2010.
[2]徐文正.关于在高师开设《多声部音乐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设想[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 2010.
[3]杨坤, 王伟伟.将责任感“培植”学生心田——探索德育创新模式的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 (山东卷) [C], 2010.
[4]罗晓燕, 周福轩.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 (湖北卷) [C],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