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工业设计(共12篇)
高职工业设计 篇1
1 高职学生毕业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毕业设计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环节和最后环节, 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具有一定复杂程度的实际问题的一个实践过程;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及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走向社会之前对其本身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全面检验, 也是全面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 毕业设计质量如何, 在很大程度上客观、全面地反映了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 反映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2 高职学院目前在毕业设计方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课题选择。
长期以来, 高职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一般是由教师自拟的, 毕业设计不能与企业实际很好地结合, 理论脱离实际、闭门造车, 只起到了一个巩固所学知识的大作业的作用, 学生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没有得到提高。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这种毕业设计方法导致学生参与意识和责任心不强, 对数据的准确性、结构的合理性经济性、功能的实用性、可行性等根本不予考虑。他们认为所设计的产品反正不投入生产, 设计得好与坏无所谓。所以有大量的学生在设计中不动脑筋, 抄袭其他同学的图样和设计资料。这势必会使毕业设计失去其价值。
2.2 设计条件。
由于学生实践经验和设计经验不足, 在设计中遇到问题较多, 又无实物和实验进行比较参考, 这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和树立是一个极大地打击。
这两个问题归纳起来, 事实上就是一个问题:毕业设计没有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与企业相结合, 根据企业实际需要进行毕业设计, 不但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而且也能解决学校经费紧张、设施不足的困难, 而且对提高学生设计质量和学校的社会效益都会产生明显的效果, 这是高职学院毕业设计方式改进的重要方向。
3 改进后的毕业设计
3.1 选题原则。
高职学生的毕业设计不宜选择研究型课题和开发型的产品设计, 应选择正在生产的中、小型产品的改进设计、工艺规程的改进、工装夹具的改进作为课题, 即设计的量要适当, 应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基本完成全部内容或者能有阶段性的成果, 既不使学生承担的任务过重, 结束时遗留很大的尾巴, 又不因任务过少, 造成学生空闲, 以致达不到基本训练的要求。
3.2 选题类型。
(1) 真题真作。把毕业设计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对企业现行产品、工艺规程或工装夹具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设计。 (2) 假题假作。按传统方式, 由教师自拟课题分组进行毕业设计。
4 对原产品的改进设计
学生在熟悉设计程序、学习设计方法的同时, 还要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对现行产品进行认真分析、研究, 找出产品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改进后的产品要比原产品更优化, 其技术性、经济性、工艺性、可靠性、安全性更好。
4.1 课题的选择。
我院2004级学生确定的毕业设计课题, 就是与南浦机械厂压力容器分厂联系, 在与企业充分协商后, 将其正在生产的三种产品 (管壳式换热器、卧式贮氨器和可倾式夹层锅) 分成了6个课题, 每小组 (4~5人) 设计一个课题。
4.2 改进设计。
在夹层锅的设计中, 学生运用外压球壳设计理论对夹层锅锅内壳经过认真的分析和讨论, (夹层锅主要用于蒸煮食品, 锅内壳必须使用价格昂贵的不锈钢材料。而锅内壳受的是外压, 其破坏形式是失稳, 造成失稳的主要因素是壁厚) , 认为原设计计算书的许用外压力[P]远大于设计外压力P, 说明设计是不经济的。因此建议减薄设计壁厚, 由4mm减少为2.5mm再进行计算。可以节省材料, 降低成本。
通过改进计算, 许用外压力[P]=0.334MPa>设计外压力P=0.32MPa, 合格。经改进后, 每台产品节约不锈钢材料33kg。学生通过这次改进设计, 对外压球壳设计理论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总之, 学生在设计过程中, 要结合工厂的具体情况,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能凭空想象。只有这样, 设计才有价值。学生才会真正受到锻炼, 才能达到毕业设计的目的。
5 改进后毕业设计产生的效果及效益
5.1 经济效益。
毕业设计由于是以学生为主体, 所以企业可以少花钱甚至不花钱, 降低了设计成本, 而且还可以通过对产品的改进设计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如上例中学生对夹层锅的改进设计就很有价值。在和该厂技术人员一起认真分析、讨论之后, 又对该产品作了如下改进: (1) 将设计壁厚2.5mm的0Cr18Ni11Ti材料改为3mm的I-Cr18Ni9Ti材料, 这主要是根据市场的供应情况确定。因为壁厚为3mm的ICr18Ni9Ti材料, 供应较为普遍。其次是根据焊接的工艺性以及该厂的模具确定。根据这一改进, 锅内壳材料为60.5kg, 和原产品83.5kg相比, 节约了23kg。按市场价不锈钢3万元/吨计, 每台节约690元。 (2) 对产品的图样、技术资料进行重新整理, 然后投入生产, 该产品经制造、检验, 最后作水压试验, 没有出现失稳, 完全合格, 这说明对该产品的改进设计是合理的 (每年生产一百台, 一年为企业创造了六万多元的经济价值) 。
5.2 社会效益。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敢于创新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提高了设计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养成了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培养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 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设计时考虑问题更加全面, 特别是对设计后的产品加工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提高了应用知识的能力, 能结合实际对材料进行合理的选择, 巩固和提高对已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如上例中我院学生的毕业设计, 刚开始时学生没有信心, 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 毕业设计太难了, 望而生畏。但随着设计的不断深入, 参观的次数增多, 学生对产品的了解越来越深入, 兴趣一天比一天高, 劲头一天比一天足。他们认为自己每天都能学到很多知识, 也解决了很多问题, 认识到高职学生也能搞设计。看到经自己改进后的产品正在源源不断的生产, 其成就感实在是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GB150-89, 钢制压力容器[S].北京:学苑出版社, 1989.
[2]全国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设计分委员会.钢制压力容器设计指南[S].1993.
[3]国家劳动总局发.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S].1988.
[4]化学工业部设备设计技术中心站.化工设备标准手册 (第七卷) [Z].1988.
[5]上海医药设计院.化工工艺设计手册 (上、下册)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6]陈国理.压力容器及化工设备[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1989.
高职工业设计 篇2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教学要求:
1.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描述
大学语文是全院各专业公共基础课之一。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文学知识和经典篇章的讲读、口语与文字表达的实践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与语文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和文化品位,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
本课程主要任务:
(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能正确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文章结构,作者的立场、观点、思想和感情;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灵活运用速读、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2)训练语文应用能力。能够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根据写作要求,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恰当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3)培养学生的沟通与交际等口语表达能力。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语言简洁、生动、明了;能根据交际场合需要,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思想和感情,同时学会倾听并尊重、理解他人的表达。
(4)培养学生的审美、塑美能力。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能够进行正确的审美判断和表达。
2.任课教师要求描述
本课程突出的特点是综合性、人文性、渗透性、实践性,在知识内容上涉及了哲学、文学、艺术、教育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内容。因而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深厚的文化底蕴,知识储备丰厚,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实用写作示范能力、一定教育科研能力,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能创造性组织课堂教学。
3.学生现状描述
经历多年基础教育,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语文应用能力,但因学习习惯的差异,知识掌握不够系统,阅读面窄,加上缺少实际语文能力的培养,因此语文应用能力不高,需有针对性加强修养与训练。
三、课程教学单元与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单元标题 主要教学内容 学时 备注
绪论 谈谈大学语文的学习
第一章 先秦文学
第一节 文学史概述
第二节作品选读 精讲《精卫填海》《东山》;指导阅读 屈原的《湘夫人》 2 作业
1.文学史阅读笔记
2..讲《东山》改写为现代诗歌
第二章 秦汉文学
第一节 文学史概述
第二节作品选读 精讲《归田赋》; 指导阅读 司马迁的《李将军列传》 2 作业
1.文学史阅读笔记
2.谈谈《史记》的文学价值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节 文学史概述
第二节 作品选读 精讲《西洲曲》;指导阅读《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2 作业
1.背诵《西洲曲》
2.评析《西洲曲》中的人物形象
口语训练
(一)基础口语训练:语音校正 2
实用写作
(一)日常文书的写作 2 写作倡议书
第二单元
中国中古文学 第四章 隋唐文学
第一节 文学史概述
第二节 作品选读 精讲《登金陵凤凰台》、《又呈吴郎》;指导阅读《渭川田家》、《燕歌行》 2 作业
1.诗人经历与诗歌风格的关系,2.背诵三首诗歌
第五章 宋代文学
第一节 文学史概述
第二节 作品选读 精讲《江城子?记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指导阅读《蝶恋花》、《渔家傲?秋思》、《钗头凤》 2 作业
1.背诵五首词
2.谈谈宋词“婉约派”与“豪放派”的特点
第六章 元代文学
第一节 文学史概述
第二节 作品选读 精讲《长亭送别》;指导阅读《关大王赴单刀会》 作业
1.P75思考与练习2、4
2..查阅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实用写作
(二)调查报告的写作 2 开展调查、写作调查报告
第三单元
中国近古文学 第七章明代文学
第一节 文学史概述
第二节 作品选读 精讲《曹操煮酒论英雄》;指导阅读《唐解元一笑姻缘》、《牡丹亭?惊梦》 2 作业
1.分析课文中的曹操与刘备的性格特点
2.课外阅读“三言”“二拍”
第八章 清代文学
第一节 文学史概述
第二节 作品选读 精讲《金缕曲?赠梁汾》;指导阅读《红楼梦第五回》 2 作业
1.P109思考与练习2
2.背诵《金缕曲?赠梁汾》
口语训练
(二)综合口语训练:演讲 2
实用写作
(三)自荐信的写作 2 写作自荐信
第四单元
中国现当代文学 第九、十章 现、当代文学
第一节 文学史概述
第二节 作品选读 精讲《秋夜》、《一滴水可以活多久》;指导阅读《雷雨》《金锁记》 2 作业
1.现当代诗歌欣赏
2.课外阅读张爱玲的代表作
3.写作网络日志:散文
第五单元
外国文学 第十一、十二章 外国文学
第一节 文学史概述
第二节 作品选读 精讲《红与黑》;指导阅读《堂吉诃德》《麦克白》《乡村医生》 2 作业
1.分析于连的形象
2.解说“红”与“黑”的象征意义
2.课外阅读原著
口语训练
(三)文学作品的艺术展示:诗歌、散文朗诵与戏剧、小品表演 2 期末复习指导 本课程重点内容 2
四、考核方案
本课程采取以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考核由两部分组成,即:平时成绩+ 期末考试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笔记、课堂发言、课后作业、诗文背诵、作文、课外阅读等内容组成;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考核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
成绩考核标准
考核项目 考核内容 成绩比例(%)
平时成绩
笔记与作业 阅读与笔记 10课后作业 10语言应用能力测试 5口语训练 基础口语 5 主题演讲 5朗诵与表演 5文体写作 实用文体写作 文学创作 加分项
期末考试知识与能力 文学知识、经典诗文鉴赏、语言文字应用、短文写作等内容50 合100
五、教材、参考资料
教 材:
《大学应用语文》 主编:刘兴家、郭红玲,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2版。参考资料:
1.《大学语文》,孙昕光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
2.《语文》,李金平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年7月第2版。
3.《大学语文》,孟庆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4.《大学人文语文》,周金声、左怀建主编,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
5.《大学语文》,刘春静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第1版。
6.《新编高职语文》陈桂良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年8月第1版。
7.《高职语文》 周治南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2月第1版。
8.《高职应用语文》曹洁萍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8月第1版。
专业带头人审核签字: 年 月 日
高职工业设计 篇3
摘要:根据企业对工业设计人才能力与职业结构的要求,我院依托工业设计基地,探索“四段式”人才培养规划,开设“基地工作室制小班化教学”创新课堂,构建校企师资互通型导师团队,促进竞赛作品向企业产品转化,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增强自我认识,提高专业技能。
关键词:基地;四段式;小班化;导师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TB47-4;G712.4
0 绪论
当前,工业设计已经成为各国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支撑,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多与大专院校合作培训各类专业设计人才,其培养模式各具特色,如英国的“三明治”、美国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的“能力本位”、日本的“产学合作”[1]等,但都有一共同之处,把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结合起来,在生产实践中打造真正的创新型技能人才。我国如何由“制造大国”升级为“制造强国”,关键在于“创新”。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出创新型技术人才已经成为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院依托工业设计基地开展“小班化”、“导师制”、“四段式”教学,培养高层次、创新型技术人才,实现学校-企业无缝对接。
1 市场对工业设计人才素质要求
1.1 工业设计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通过对部分企业的相关调研,现代企业对工业设计人才技能的需求重点分为以下几方面[2]:
a. 职业道德方面:诚信、守纪、易与人相处、协调能力强。
b. 创新能力方面:善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
c. 专业基本素质方面:掌握工业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设计必需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表现能力及计算机应用能力。
d. 敬业精神方面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事业心、坚强的意志、锲而不舍的精神及团队合作精神。
1.2 职业结构分析
工业设计人才从职业结构上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以下四层[3]:
a. 第一层次“技师”,如“模型师”“建模师”等,负责实施工业基础工作。
b.第二层次“助理设计师”,能够熟练掌握工艺、熟悉设计流程、拥有创意思维的能力。
c. 第三层次“设计师”,能够负责项目策划、组织项目运作、控制项目流程等指挥、协调、管理和控制能力。
d.第四层次就是学生独立成为经营者。
其中第一、二层次是高职院校重点培养的目标。第三层次需要丰富的设计工作经验,只有经过长期的学习、实践才能达到。对于第四层次则不但要求学生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营销创业的知识以及丰厚的资金支撑。
2 创新设计平台的建设与研究
我校正与绍兴市经信委联合共建绍兴市工业设计的基地,现已有50余家工业设计界的企业意向入驻,其中不乏知名企业,如杭州瑞德、上海木马、宁波创佳等。我校将依托工业设计基地,以学校专业+市政府+基地入驻企业三方协作的形式开展“三方协作式基地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索“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基地工作室小班化教学”创新课堂,促进项目与竞赛相互转化。
2.1 探索“四段式”人才培养规划
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设计中比较注重知识、技术、技能的序化排列缺乏学习弹性。在课程教学上,从内容到教学方法都拘泥于传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思维。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实训室实习为辅。由于高职生源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理论教学又有着相对乏味、难以理解等特點,学生难以接受,课堂效果较差。实训课教学时间较短,知识覆盖面相对较小,学生不能全面掌握各知识点。
学院在工业设计基地的政校企合作平台的基础上,改革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和教学模式,探索“学生→设计实习生(学徒)→助理设计师(准员工)→设计师(员工)”渐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大一进基地熏陶,大二进基地实践,大三进基地实习,毕业进基地就业”的四段式特色人才培养,如图1所示。学生通过在基地实习与学习,以企业项目为支点,快速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点,强化团队协作意识,了解与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激发学生自我分析与不断进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企业无缝对接。
图1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框架
2.2 开设“基地工作室制小班化教学”创新课堂
我院现在的学生管理体制为教学班级以50人为一个班级单位,此种“大班化”教学不利于工业设计类专业学生技能的提高。在基地内开设“基地工作室制小班化教学”形式的课,每个工作室至少2名导师,分别由企业设计师和专业教师组成,专业教师负责学生的理论教学和作息管理,项目实践指导由公司设计师负责。一个标准班级根据工作室设计方向、学生兴趣爱好及未来就业定位分成3-4个不同设计方向的小班,工作室设计方向由公司定位及项目情况决定,每个方向6-15人,每个方向按工作室容纳情况再细分,最终每个工作室平均5-10人左右,进入工作室的学生跟着各自导师进行不同方向的设计实践。具体实施构架如图2所示。
通过此种教学方式可针对学生的自身定位、兴趣爱好等差异,实现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学生可通过“小班化”、“项目化”教学,巩固和升级专业知识,提升自我认识,突出自身特长,增强自信心,提升创造能力。
图2基地工作室制小班化教学实施架构图
2.3 校企构建师资互通型导师团队
为保证工作室制小班化教学的正常运行,必须构建一支素质高、技术硬、经验丰富的导师团队。工作室既是企业又是课堂,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导师团队将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的设计师共同担任,实现企业员工与学校师资互通,课堂与公司互通,以此构建资源互通型导师团队。设计师、教师都具有双重身份,为保证各方积极性,对于本职身份以外的工作需要给予一定的激励措施。企业设计师作为工作室的指导导师将项目的实施过程和设计技巧传授给实习的学生,学校将给予导师费或课时费作为报酬;教师和学生在工作室中的设计成果如果被企业采用,企业会支付相应的设计费;对于优秀的学生,企业会支付一定的实习工资,毕业后也会优先高薪留用。这种方式突破传统角色定位,实现了一个师资互通、员工互通、资源互通的新型“基地工作室制”政校企合作模式。
2.4 “项目+竞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
学科竞赛对学生创新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不言而喻,也有利于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拼搏精神等素质的提高[4-5]。我院每年都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校、省、国家级比赛,并取得优异的成绩。通过竞赛,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人文精神,培养了学生工程实践技能,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吸引和鼓励了更多的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同时,我院为具有创新设计的作品申请国家专利,并积极向入住企业推广,实现作品产品化,竞赛项目化。由此更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其成就感与兴趣,吸引更多优秀学生加入的创新的队伍中。
3 总结
依托工业设计基地,根据企业与社会对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能力的要求,设计开展“四段式”培养模式,开设“基地工作室制小班化教学”创新课堂,构建校企师资互通导师团队,不断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促进竞赛作品向企业产品转化,实现真正的校企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 马立志.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浅析[J]. 群文天地. 2012,12:249
[2] 何风梅, 邓海静, 吕珊. 适应市场需求,培养高职工业设计人才[J].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12, 25(1):200-201.
[3] 耿蕊.高职工业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 设计理论. 2013, 2:200-201
[4] 周锦, 兰王, 宏聂. 多层次大学生创新实验平台的构建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28(4): 16-18.
[5] 高云鹏, 滕召胜, 黎福海, 周朝霞.开放实验室与学科竞赛平台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2, 29(4):360-362.
作者简介:朱洪军(1979-),男,浙江绍兴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机械制造及加工工艺;
高职工业设计 篇4
1. 强化工业设计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由于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对工业设计而言, 其师资力量极其薄弱, 工业设计的教师大多由美术专业和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改行而来。由于所学专业的限制, 他们在教学的立足点上没有明确的方向, 将学生过多地引导到纯艺术、纯外观造型的轨道上, 影响了对工业设计的正确认知和顺利发展。最近几年情况有些好转, 新的师资大批涌现, 师资结构有所调整, 专业化程度也相应地得到提高。但是他们大部分是刚从高校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 绝大多数缺少实际的设计经验。再有, 工业设计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体系, 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作为储备, 因此我们的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职业技能, 又要了解行业发展趋势, 更需要具备整合运用各方面资源的能力。
2. 加强工业设计教育的企业化管理
在企业, 设计师的任务不是做设计, 而是帮助企业产生价值。而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模式是按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来制定的, 有些偏向“理论化”, 有些偏向“专业化”, 难以适应企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企业在市场经济下快速变化, 优胜劣汰, 而传统工业设计教育似乎在体制内运行, 缺乏竞争意识, 导致工业设计教育的学科特点与现有院系制度、教学体系不相容, 改革缓慢, 以致传统设计教育培养的学生与现在企业的需求形成越来越大的鸿沟。这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只有通过企业化管理, 才能使工业设计教育与社会接轨, 学习不再是单一的上课模式, 考核的形式也多样化, 检测一个学生的标准也更加灵活多变, 甚至可以将企业的考核模式搬进学校, 形成一种良性竞争, 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 工业设计教师的职责和角色也将发生改变, 企业化的管理有助于工业设计教育的正向发展。
3. 突出理论教育的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不等于放弃理论教育, 相反应该加强职业技能的理论体系教学。许多人认为职业教育就是技能教育, 缺乏对职业技术理论的研究, 这就使职业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现象。谈到理论教育, 不是说要生搬硬套理论, 不是要整天大讲特讲, 而是要使学生建立理论的头脑, 更好地指导实践。在这里要谈到“技”与“道”的关系问题。“技”, 相当于“术”, 也属于“器”, 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实践”或“物质性的劳动”。“道”, 法也, 即规律。这里的“道”, 小而言之是理论方法, 大而言之, 是掌握“技”之后获得的大智慧。从工业设计角度讲, 设计上的“道”, 就是在对设计理念的深刻理解后所进行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活动。设计上的“技”在这里指的是技术和技巧。一是表达的技术。二是造型处理的技巧。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有机联系体。
中国还处于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初级阶段, 工业设计更是处于起步阶段。政策和投资与融资环境不成熟, 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产业化程度不高、结构不够合理。这些都是制约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只有通过不断的教学改革, 学习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 处于内陆地区的工业设计教育才有可能突破地缘、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迎来真正的属于工业设计职业教育的春天。
摘要:有市场就有需求, 工业设计职业教育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型产业教育, 各大职业院校都相继开设工业设计专业, 然而相应的问题也接踵而来。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如何进行产业对接等是困扰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难题。尤其是在内陆地区, 由于经济发展、环境政策等因素,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不能及时更新, 与企业的用人需求存在较大分歧, 脱离实际、闭门造车现象严重。职业教育模式有待进一步改善及提升。
高职工业设计 篇5
7月末,教育部组织了高职院校“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与实施”骨干教师培训,此次学习收获很多,尤其是在听了姜大源教授的讲座之后,感触颇深,同时也引发了我对高职教育的一些思考。
一、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思考
回顾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历程,高职院校的发展是以质量与特色为主旋律,但质量与特色仍是目前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主要原因在于高职教育直到目前仍处在困惑的探索之中,它直接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及实施。可以说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制订,既是高职院校所有改革与建设工作的中心,又是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首先它要解决的是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也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很多教育家、教育者已经对我们高职培养的人才做了定位,但只有正确的认识和定位才具有可操作性,便于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
2004年,国务院委员陈至立在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强调:“职业教育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且教高[2006]16号文件中也强调,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专业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
所以,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技能型人才,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为宽广基础理论及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的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及高技能型人才。我们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工作者,训练学生从事将来需要的工作过程的方法和技巧。
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特征,与中职教育的最大区别应是它的高等教育属性。因此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上我们应该认识到:合格的高等教育属性应是使学生具备一生职业发展与迁移所必需的相对完整的某一专业技术领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并尽可能的在人文素质、思维方法及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为学生成就其人生的事业打好一定的基础。所以也可以说我们培养的高职学生更要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对培养教育方式方法的思考
现代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日益显现,这也对培养职业技术人员的高职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教育的方式方法更是关键所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但实践也离不开正确理论的指导,如何协调两者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姜教授提出了学科体系与行动体系的关系,要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重新构建知识体系,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开发学习情境,形成由做中学做中教的学做一体化教学。而这个系统化的过程是由调研分析开始的,以岗位要求、职业素质开设设计课程。先是企业调研再到职业能力分析,最后确定课程培养目标。培养的是理论够用、技能实用和具备职业资格的高素技能型人才。
2004年,教育部在《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指导方案》中,根据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对人才要求不断提高的现实,提出了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要求,即要求打破传统学科界限,代之以与企业实践紧密联系的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高度统一的,按照工作过程顺序进行的“综合性”和“案例性”教学项目。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三、对高职语文课程的设想
基于以上的学习—思考—认识,我对高职语文课程做了这样的设想。作为公共基础课,既要为专业课服务,也要突出它的基础实用性。本学科应在入学的第一学期开设,从两大主题、四个方面设计教学内容。两大主题是:
一、职业汉语素养;
二、人文素养。其中包括的四个方面是:
1、补充语文基础知识(字词的运用和语法)。针对不同专业掌握企业需求和学生的职业要求,补充不同不等的基础知识,为应用文写作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2、注重口语表达,增加演讲与口才的教学和普通话的训练。
3、听取信息、欣赏词文,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为从职业人到社会人的转化做好准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4、通过方法过程训练,体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学生自我读书、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动手动脑、联想、创造能力。
教学内容服从岗位能力培养需要和专业要求,校企合作开发课程。采用行动导向组织教学,注重职业素养的养成。教学方法也要符合现代学生心理,从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记忆,比如分组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等等。教师是教学中的关键,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所以,教师应当积极的开发课程,设计教学情境,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各种不同的、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我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以活动为载体设计了四个情境:第一情境是接待来宾,以口语表达为主,通过谈话[普通话练习]、介绍、演讲、解说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第二情境是工作会议,以听力记忆为主,通过广播、新闻、报告、课程、讲座等形式获得信息并记录,提高工作过程中的收集和识别信息的能力,及速记速写的能力;第三情境是会展服务,以读文欣赏为主,通过学习欣赏诗、词、名家作品让学生了解人文历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四情境是社会调研,以写作训练为主,综合以上三个情境的学习实践,就本专业的就业前景进行调查研究,用正确的字、词、句、文形成报告进行汇报。通过过程的方法训练,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上只是我通过学习“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初步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的完善语文课程的改革,设计出不同专业真正所需的课程方案。
通过这种改革的学习体验,我们年轻教师会积极努力的在改革中发挥作用,不断提出新思想、新方法。并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我们会一直思考并探索下去,希望不再是在困惑中摸索,而是在探索中前进。
参考文献
【1】 2000年 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考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意见》
【2】 2004年 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性课程开发》职教论坛
【3】 2005年 姜大源《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思考》搜狐教育
【4】 2007年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清华大学出版社
高职英语写作教学策略设计 篇6
关键词:高职 英语 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a)-0106-01
伴随着高职院校英语教学需求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在高职院校中有效的开展英语教学成为目前各大院校进行教学改革的重点。英语写作能力是在英语普及迅速发展的今天,对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情况来看,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教学主要使用的是传统教学的方法,因此,教效果并不明显,如何运用创新的方法进行有效的英语写作教学策略设计是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关键。
1 高职英语写作教学及学生英语写作的现状
1.1 英语写作教学不受重视
由于长期以来英语写作教学在学校中不受重视,其教学的成效是不明显的,由于英语教学的课时本身有限,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讲解课文和语法知识以及单词短语的讲解,写作教学只是作为“蜻蜓点水”式教学的代表,英语写作教学受到严重忽视。因为学校及教师的不重视也让学生思想上形成误区,认为英语写作的能力的培养是不重要的,对英语写作的锻炼减少,使得学生在文章的组织方面显得较为片面,没有整体性的写作思维,这些都是与英语写作教学不受重视直接相关的。
1.2 教学反馈效果不明显
高职院校中英语教师的教学任务一般较为繁重,尤其是伴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而英语专业的教师队伍却没有随着壮大,在有限的师资上要尽可能多的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更加繁重。因此,教师无法对学生的英语作文进行详细的批阅,从而使得教学反馈的效果不明显,学生感觉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未收到教师的认可,从而可能会对英语写作丧失兴趣,同时还会产生英语写作的抵触心理。
1.3 教学方法守旧传统
就目前我国的英语写作教学情况来看,许多教师的教学水平还停留在传统教学方法阶段,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课堂的中心,采用灌输式或者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丧失了学习的主动地位,在英语学习中显得被动。这种教学模式显得固化、滞后,严重制约了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
1.4 学生写作水平普遍偏低
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写作水平偏低,主要是指学生在英语写作的过程中缺乏灵活運用的能力,许多短语句型的套用无法举一反三,他们的写作中普遍存在词汇量小,用词不当、语法错误以及篇章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尤其是在英语应用文的写作中这些问题更加突出。
2 高职英语写作教学策略设计
2.1 强化英语基础知识
从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写作水平较低的具体问题中可以明显看到其基础知识不扎实的问题,因此,要提高其写作水平首先必须从其基本功做起,真正从基本功的角度,把短语、句型、语法等基础知识打牢,为后期的应用写作奠定基础。在英语教学中注意扩充学生的词汇量,鼓励学生背诵一些固定搭配,并且学会如何灵活应用。基础知识的强化不仅仅只是教师单方面地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有选择性和有针对性的积累和训练基础知识。
2.2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单一固化的教学模式已经让学生产生了较大的抵触心理,对现有的教学模式没有太大的兴趣,有的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并且由于写作教学内容本身相对枯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就显得极为必要。具体来说,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穿插写作教学,比如在课文中看到精美的语句,引导学生记录下来,并且分析句子的特色和优美之处,从而让学生培养英语写作的审美素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教学信息的反馈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是增强写作教学灵活性的关键,适当地在写作教学课堂中引入活泼的游戏环节,打破传统写作教学下的固化模式,增加趣味性,从而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英语写作教学水平的目的。
2.3 被动到主动的学习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与教师之间是单向交流的过程,教师只是单方面地将自己所知道的知识灌输到学生的知识库当中,但是这个过程没有适当科学的引导辅助学生进行自我消化,因此,难以达到想要的学习效果。据此,将被动的学习模式变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增进沟通的双向学习模式是关键,提高二者之间的互动,教师在了解了学生反馈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成果时,对教学方法和成效进行反思,总结其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推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增强学生学习英语写作的主动性,主动积累主动探索,在训练中提高写作水平。
2.4 引入现代信息网络平台
这一方法主要针对教学硬件设施相对较好的高职院校,主要是指通过建立校园内部的英语学习一站式网站,教师通过英语学习平台发布写作任务,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用个人学号登录系统,进行英语累积时间的学习,再按照具体的要求和规定完成教师布置的写作任务,教师通过学校网络平台的教师端口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批阅,计算机信息系统辅助批阅以供教师参考,教师再将批阅结果反馈给学生。通过这样一种现代化的写作教学系统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英语写作的积极性,还减轻了教师英语教学的负担,也提高了英语教学反馈的成效,增进了学生学习英语写作的信心。
综上所述,英语写作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表达技巧,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地应用英语知识。提高英语写作教学的方法是多元化的,需要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的基本特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现实应用中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出发,综合改进教学方法,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的英语写作教学,促进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丹.浅析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英语写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及教学策略[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5):570.
[2]刘潇潇.高职高专英语写作教学中认知策略学习的实验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18):127.
[3]赵红珍.交互式高职英语写作教学的设计与操作[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1(9):110-111.
高职工业设计 篇7
一、“五种核心实践形式”确保实践教学总体质量
1) 课程实践教学。工业设计是一门融工学、美学、商学为一体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 课程内容涉及面广、跨度大。作为三年制的高职而言, 要强化基础课程, 突出核心技能的培养, 要在实践上做工夫。课程实践主要是指与课程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实践环节, 目的是通过课程实践使学生融会贯通专业理论知识, 掌握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能够根据设计的具体设计要求, 利用各种设计软件、技法, 提高设计综合水平。如《人机工程学》中的人机系统设计、《模型制作》中的石膏、油泥模型制作、《商业摄影》中的产品、广告摄影等, 都要求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 在“学”与“做”的过程中巩固知识, 提高能力。课程实践教学的课程实践教学主要形式为随堂练习、课后作业、专门课程设计等。
2) 金工实习。金工实习是高职类工业设计专业容易忽视的实践教学环节, 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技术基础课, 是工科学生学习机械制造基本工艺方法和技术的最佳形式。金工实习在大学第二学期安排1~2周专题实习, 主要学习车工、钳工、焊接、锻工、刨工、数控车、线切割、电加工等工种的基本操作技能, 加强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机械学科基础知识学习。
3) 生产实习。在第四学期末段时, 安排2~3周的生产实习, 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专业现状、认识自己、评估自己的机会。主要形式为安排学生到专设计公司、家具厂、广告公司、家电厂、机械制造车间等进行参观实习和跟班实习。
4) 毕业实习。学生根据专业发展方向, 深入企业、公司和设计单位进行实践课题项目设计或顶岗实习, 深入了解行业发展方向和现状, 掌握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不同材料的性能及加工工艺。相对于生产实习而言, 毕业实习针对性强、时间长, 是毕业设计和就业的重要基础。一般安排在大学第五个学期末至第六个学期初, 时间30天以上为宜。
5) 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总结性的实践教学形式。通过毕业设计, 学生将自己3年所学各种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进行全面、系统、综合的训练。当前, 高职院校不重视毕业设计的现象广泛存在。但作为高职类工业设计专业而言, 毕业设计不可缺失。在毕业设计中, 学生根据自身专业发展方向和毕业实习实际, 科学选题, 进行专题设计并撰写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应安排在毕业前, 实践2个月为宜。
二、“四个辅助载体”拓展实践教学内容
(一) 校企合作
与设计公司和大中型家电、广告、机械产品制造公司合作办学, 建立产学研基地、研发中心、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 为课程实践教学、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就业提供渠道。
(二) 参加设计竞赛
通过教学实践, 学生对参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设计比赛有较强的兴趣。比如组织学生参加东莞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i F中国设计大奖赛、国际“反对皮草”海报设计大赛、广东“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等。
(三) 设计团队建设
依托团学组织, 建立大学生设计协会、CAD协会、动漫协会、3D协会等, 开展校内设计专业知识讲座, 设计比赛和交流活动。同时, 可组织建立小型设计工作室, 组团参加各类比赛, 承接企业设计任务。
(四) 实施“双证书”制度
高职“双证书”制度推广已久, 对提高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十分重要。通过“双证书”制度, 引导学生获取学能+技能证书。学生通过参加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Auto CAD和3dmax、Photos hop、Core l Draw等中高级考试, 提高学生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
三、“三个结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一) 实践教学与就业相结合
以市场为导向, 加强校企合作力度, 充分利用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机会, 及时了解市场需求, 根据企业岗位需求, 合理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形式。要在实践教学中, 重视对学生核心技能的培养, 让学生熟悉岗位工作流程和能力要求;同时要加强职业素养的教育, 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 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
工业设计的魅力所在就是创新, 企业对设计师的要求就是要有突破性的创新。创新能力是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未来发展和生存的根本。实践教学是通过实践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同时, 要开展创新设计, 不是单纯的模仿和抄袭。
(三)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对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发现的问题, 比如三大构成理论基础欠缺等, 就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教学, 即是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反馈作用。
四、“两个机制”保证实践教学有效实施
(一) 建立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机制
教师是实践教学成败的关键, 因此建立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机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聘用有设计公司或者企业经历的教师作为专业教师, 或者选派教师到设计公司、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要求教师带头参加各类设计竞赛, 开展设计创作, 让教师的教学观念与市场、行业接轨, 有利于教师制定更科学的实践教学方案, 有利于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二) 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
根据培养目标, 建立系统的质量监控机制和灵活多变具有特色的评价机制。要重点做好“五种核心实践形式”的监控, 加强实习过程的监控和考核, 避免“重结果轻过程”现象;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和职业规划、职业能力的考核。
五、“一个出发点和落脚点”贯彻高校教育发展规划
高职工业设计 篇8
近几年来, 随着高考生源减少和本科院校的扩招, 低分生源进入高职院校已是不争的事实。他们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偏低, 抽象的机械类专业的学科知识让他们感到很难学懂,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机械制造与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安排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结束后进行的, 其传统项目是一级或二级的齿轮减速器设计。这个项目是简单地套用本科的教学版本, 而真正适合于高职教育的版本还没有出现。从这几年的教学效果来看, 它并不适合现在的高职教育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这项实训教学过程中, 学生只是反复地套用教材中有关轴和齿轮的设计计算过程, 没有积极、主动地思考“为什么”, 只是在消极地、为了完成任务而勉为其难地应付, 更有甚者直接抄袭他人的设计计算过程、复制他人的图纸。在课程设计之初, 教师讲解做设计的思路、方案及步骤, 在学生遇到难题时给予解答, 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了总指挥, 而学生则成了不用思维的木偶。这样的一种教与学的方式很难培养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很难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面对新形势下市场对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以及现阶段高职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从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的教师必须探索出一种适合高职教育的新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模式的改进
(一) 原有专业教学计划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以往课程设计是安排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结束后进行的, 传统的项目是减速器设计。在课程设计教学中, 学生往往只是按照课程设计指导书中的设计步骤, 以及《机械设计基础》教材中机构的设计计算步骤进行课程设计。教师则在一旁监督学生, 学生有问题, 教师就去解决。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都很被动。这种教学模式存在以下弊端:其一, 课程设计中涉及到的力学知识是在第一学期讲授的, 当第二学期期末再来让学生运用, 有很多知识学生已经忘记,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程设计的难度;其二, 课程设计中减速器设计的设计思路、设计方案都由教师给定, 这样的课程设计只能起到巩固加深学生已学知识的目的, 而不能起到培养学生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以及创新能力的作用;其三, 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而言, 课程设计不能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 学生普遍感到在课程设计中,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其四, 课程设计中学生只是机械地将数据套入计算公式, 而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 其能动性发挥有限。
(二) 新的教学模式
鉴于上述几点原因,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改革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
1. 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整
教学团队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可以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安排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的整个教学时间段, 每周安排2-4学时。这样与集中在两周内完成相比, 前者无形中延长了学生的课程设计时间, 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自学及查找资料, 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 教师可以利用课程设计的上课时间及时解决学生设计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
第二学年第一学期《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主要讲授力学知识、平面机构、V带传动等知识, 而第二学期则主要讲授齿轮、轮系、轴系等知识, 内容上涉及到齿轮和轴的结构设计和受力分析。课程设计安排在第二学期可以使学生知道该如何选题, 使学生在做设计的过程中知道哪些知识学过, 哪些知识没有学过, 对于没有学过的知识该如何获取等。
2. 课程设计项目的改变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学生入学以来开设的第一门设计课程, 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设计思想和创新能力, 使学生初步掌握一般机械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步骤, 其次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已学的机械制图、公差配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设计基础等知识。在传统的减速器设计中, 教师把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案直接交给学生, 学生做设计时不需要去进行设计的前期资料收集, 不需要思考采用何种设计方案。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剥夺了学生体验设计快乐的权利, 违背了开设课程设计的意旨。因此传统的减速器设计项目必须摒弃, 教师应该提出新的项目, 以达到培养学生课程设计所要求的能力。
教师可以在第一学期期末, 即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平面机构讲解完成后将课程设计的任务下发给学生, 让学生利用假期的时间去寻求适合自己的题目。教师要给定题目的大范围,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题目范围应该是围绕着《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来展开的, 其所涉及的知识必须包含力学、平面机构和至少一种传动机构, 内容大部分应属于学生所学的范畴。比如改进玩具的运动机构、增加机构运动功能, 以及改进手摇补鞋机的结构等学生可以接触到的、能让学生产生创造愿望的一些设计, 甚至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身边所见事物来发明一些简易的机械装置。学生选好项目后, 教师要求学生在第二学期开学时提交开题报告初稿。学生可分组进行, 每组不超过4人, 尽量避免抄袭现象的发生。
这是学生的初次课程设计, 在选题方面具体该如何做, 很多学生都弄不清楚。因此, 教师可以多举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供学生参考。对于学生选好的项目, 教师必须检查其选题是否合适, 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检查。首先, 检查学生选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是否单一, 学生是否学过, 如果只有少部分知识未曾学过, 那么学生便可自学完成, 如果大部分知识都没有学过, 就劝导学生重新选题或者教师给学生一些项目供学生选择。其次, 要检查这些项目的任务量是否合适, 初步制订的工作计划是否合理。最后, 需要检查项目的创新性和学生能力方面, 这一步主要是检查项目中是否含有学生自身的设计思想, 以及凭借学生现有的能力和知识水平是否能够完成设计任务。
3. 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
(1) 方案的确定。学生以4人1组的团队形式进行分工合作。首先收集资料, 找到与设计相关的同类模型、上网查找相关的网络资源、寻找与设计有关的书籍等等, 学生发挥各自优势合作完成。然后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深入分析讨论, 依据设计的要求编制设计方案。最后经过严密的论证初步确定最终方案。教师应参与最终方案的讨论、修订, 及时发现方案的不合理之处, 并提出改正的意见。
(2) 方案的实施。学生要将工作计划细化至每一周, 设计任务按照工作计划分阶段进行。凡是涉及机械零件的结构设计计算部分, 每个组员都必须要做。遇到不懂的, 学生可以通过图书、网络、教材获取所需资料, 也可以通过询问教师获得相关知识。完成每一阶段任务时, 学生都要进行自查, 把自查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去做。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起着指导、检查和监督的作用, 要对学生的工作周周检查, 随时跟进。检查中肯定学生所取得的成绩, 指出其中的不足, 指明改进的方向。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 教师只需要给学生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 具体怎么做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教师要培养学生迎难而上、勇于挑战的精神,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与艰辛。
4. 考核方式的改进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不能再采用只凭结果定成绩的终结性考核形式, 不能只看说明书和图纸, 而不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为了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该课程设计应采用过程评价与作品评价相结合的形式 (见表) 。
过程考核应分阶段进行, 要将考核点与各个阶段的项目一一对应, 采用逐项加分的方法, 肯定学生每一阶段所取得的成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检查, 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 使学生能够自我发现、自我提高。项目完成后, 分组进行全面的考核与评价。
三、新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一) 教师要增强课堂教学控制能力
教师要能够在《机械设计基础》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 使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实现相辅相成。在理论课的讲授中, 教师若以学生所做的项目为载体进行新知识的讲解, 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理论课程的学习能解决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在课程设计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要认识到课堂上主要是解决课程设计中难解的问题, 而不是将繁琐的计算拿到课堂上进行。教师要明确课堂上教师要起到解疑释惑的作用, 而不是做监督学生做作业的监工。
(二) 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
高职院校中从事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教师大多来自学校, 他们在从事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之前没有企业实践锻炼经历, 实践方面的知识比较匮乏。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中, 学生的选题项目多源自身边所见的事物, 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 如果教师自身的学识不足, 就很难弄清楚学生的项目内容, 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指导。因此, 从事课程设计的教师要从实践知识和理论专业知识两个方面加强学习, 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除此以外, 教师还应学习机械设计创新的理论知识, 掌握创新的方法, 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
四、结语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部分内容是借鉴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工程设计的实际能力,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只有适应职业教育对专业人才的要求, 才能体现出教学的实际意义。基于实践的教学改革过程任重而道远, 需要从事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的同行们共同努力探索和实践。
摘要: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系统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使学生掌握一般工程设计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 并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对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在分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现状的基础上, 从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计项目、项目实施过程, 以及课程考核等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探讨, 有利于弄清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的。
关键词:课程设计,项目,改革
参考文献
[1]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周玉丰.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社, 2008.
[4]李学锋.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 .
[5]张源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与实践[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 .
高职工业设计 篇9
1 高职工业设计实训课程体系概述
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是围绕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 通过实训课程设置而建立起来的内容体系, 该体系与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相互支撑相互渗透, 主要包含实训教学和实习教学两大方面:
1.1 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是对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设计技能、工程化技能、综合设计技能进行训练的教学环节, 包括工业产品模型制作、快速成型实训、机械结构课程设计等C类课程 (纯实践) , 也包括产品效果图、计算机辅助设计、产品开发设计等B类课程 (理论+实践) 中的实践部分, 实训教学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内容, 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之中, 并应占有相当的课时比例。
1.2 实习教学:
实习教学包括专业社会实践、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实际的企业环境中了解与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岗位, 并掌握岗位工作能力, 通过在企业从事工业设计工作, 学生可掌握岗位分工、设计流程、生产设备、制造技术、工艺流程等知识, 既能提升实际工作能力, 还能提高职业素养。
2 高职工业设计实训教学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已经建立了实训教学体系, 较之前几年, 实训教学得到了加强, 但由于对高职实训教学内涵的理解存在偏差, 导致在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出现了不少问题,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没有高职特点:
高职教育的兴起时最近几年的事情, 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办学时间不长, 成分多由中专合并升级, 或者是从职工大学、电大等成人教育学校转轨而来, 缺乏高职办学经验, 开办工业设计专业时多是照搬本科的课程体系, 对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专业特色理解不准, 与企业生产实践和工程实际要求严重脱节, 导致构建的实训体系没有职业教育的特色, 很容易陷入学历教育、学科教育模式之中。
2.2 实训课程体系内容分散, 不够系统:
与能力对应的课程模块不成系统, 实践教学目标没有落实到各实践环节中, 实训内容的关联性、系统性较差, 很难开设涉及各课程之间综合实训内容,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此外, 有些实训课程的内容存在重复, 降低了实训教学的效率。
2.3 实训内容的设置与能力的培养不能很好对接:
这具体表现为学生完成该实训课程的学习后, 并没有获得相应的能力, 如色彩构成课程, 我们安排了占该课程60%课时的实训, 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产品色彩的设计能力, 可是在进行产品设计时, 却不会应用色彩构成的知识来配置产品的色彩, 以符合产品的功能和审美。
2.4 阶段性、层次性不明显:
工业设计专业时一个典型的技术应用型专业, 应用性、实践性技能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连续不断地进行实践培养, 即实践的持续性, 这一点大多数高校都能做到, 但很多却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实践内容的设置没有阶段性、层次性, 我们知道, 一种技能对应诸多门课程, 如果只设置一个能力层次, 那么学生只有学完所有课程才能掌握该技能, 实际效果要么是百分百掌握, 要么零掌握, 很多在校学生, 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不知道在学什么, 觉得什么也没学到, 什么也不会, 这种情况就是技能没有分解成多个层次, 课程的设置没有阶段性所造成的。
3 高职工业设计实训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则
高等实训课程体系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 以社会需要为主要出发点, 以“实践、应用、实用”为主旨, 以笔者经验, 高职工业设计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要遵循以下原则;
3.1 符合职业教育特点:
实训课程体系首先要满足或岗位群能力要求, 要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进行, 针对高职工业设计而言, 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这一要求具有明显的职业教育特点, 因此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建立在职业能力素质结构分析的基础之上。
3.2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任务:
高职教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技能教育, 也不是基于学科的普通高等教育, 以工业设计职业教育为例, 主要培养学生具有“将现有科学技术通过工业设计转化为具有一定功能, 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工业产品”, 这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特点, 因此高职工业设计课程体系必须是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有机结合, 重在实践。
3.3 实用性原则:
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要贴近社会, 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变化的需求, 了解企业在工业设计领域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支持, 存在什么困难, 在此分析基础之上安排实训内容, 构建新的体系, 不能闭门造车。
3.4 柔性质量监控原则:
传统的质量监控是对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管理, 重点在于采用行政管理方式来进行, 内容是审查专业培养计划、检查教学大纲、课程规范等文件, 拟通过定期的检查、诊断、考评、奖惩手段来达到质量监控的目的, 这种方法很容易流于形式, 很难深入, 工业设计专业属于创意型专业, 很多课程的评价标准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如果采用传统的监控手段是不合适的, 要采用柔性的质量监控方式, 即将监控体系有机地整合在课程体系中, 利用设计课程来监控基础课程, 以综合设计课程来监控专题设计课程, 将发现的问题置于下一个新的课程模块中进行解决。
4 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解析
4.1 课程体系内容
根据专业特性及学校实际情况, 我院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时数约2500, 根据岗位需求设置四个技能模块:即基本技能模块、设计技能模块、工程化技能模块、专业综合技能模块, 所对应的课程见下图:
4.2 课程结构
从第二个学期至第五学期, 每个学期设置一个能力培养模块, 每个模块以几门基础课程围绕一个设计课程构成的课程环。每个课程环内形成相互支撑的小系统, 重点解决一个层次的能力培养。课程环从低级向高级呈螺旋式上升的循环, 学生读完一个学期, 就能获得解决该层次的设计问题所涉及的主要知识和能力。解析如下:
课程环一:培养一般性的设计概念和初步表达能力, 具体课程有:产品速写 (课程环中心课程) 、设计构成、、计算机辅助设计CAD、Photoshop, 先修的课程有工业设计概论、素描、色彩。经过该课程环的学习学生具备一些简单的产品设计能力, 能够掌握手绘草图、二维软件绘制草图和概念设计的技能, 该课程环在第二学期实施。
课程环二:主要培养产品造型设计技能, 具体课程为:快题设计 (课程环中心课程) 、产品效果图、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Rhino&3Dmax、人机工程学、机械制造技术、机械结构设计实训, 经过该课程环的学习学生具备一般产品设计能力, 能够掌握手绘效果图、三维软件绘制效果图和利用所学理论知识推敲方案设计的技能。该课程环在第三学期实施。
课程环三:主要培养将设计创意实物化、工程化的技能, 具体课程为:产品设计程序方法 (课程环中心课程) 、产品快速成型工艺设计和程序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造型材料与成型工艺、PRO-E建模软件、工业产品模型制作、机械结构设计实训, 经过该课程环的学习学生具备工业产品的外观设计与制造能力, 能利用机器设备将设计创意变成模型样机。该课程环在第四学期实施
课程环四:培养综合的设计能力, 具体课程如下:产品综合设计实训 (课程环中心课程) 、产品开发设计、CI设计、版式设计、产品包装设计、, 经过该课程环的学习学生具备从产品设计到样机制作、产品包装、产品宣传一套完整的综合设计能力。该课程环在第五学期实施。
课程环从一般设计概念及表达——设计技能——工程化技能——综合设计技能演变, 专业技能由低级向高级呈螺旋式上升的循环;专业设计课程贯穿四个课程环, 使得课程体系阶段性、层次性非常明显。
5 结论
实践教学是工业设计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创新源自实践, 实践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技能人才的基础, 所以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 全面、系统地构建工业设计实训课程体系, 以实训内容为核心, 融合专业属性将教学改革、专业内涵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这样将大大提高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质量。
摘要: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及工业设计的专业的属性, 指出了目前实训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构建实践课程体系的原则, 最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 对本校工业设计专业构建的环状实训课程体系进行了解析。
关键词:工业设计,高职教育,构建,实训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吴金星, 魏新利, 王保东.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石[J].化工高等教育, 2006, 1.
[2]苏明.高师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
[3]洪林.王爱军.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4, 23 (9) .
[4]张茂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创新人才[J].黑龙江教育, 2005, 9.
[5]吕景泉.借鉴德国职教经验打造中国高职品牌[J].天津成人高校联合学报, 2004, 5.
高职工业设计 篇10
1 本课程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从题目、内容及做法上一直沿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列宁格勒加里宁工学院的作法。不可否认, 到目前为止, 这套体系对工科机械类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仍具有现实意义。但这套体系主要培养的是从事细节设计的设计人员, 对于设计的全局性问题的研究考虑不够, 因而, 对于培养具有更广阔视野的设计人员来说就显得有些欠缺。
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日新月异,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向机械行业渗透, 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机械概念。新的设计、生产和制造方法不断涌现, 生产模式由“少品种大批量”转为“多品种小批量”。而当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现状却与当今的科学技术发展很不适应。长期以来, 设计被误解为仅仅是翻手册、套公式、照葫芦画瓢。课程设计命题单一陈旧, 内容主要围绕传统的齿轮减速器设计, 以教授传统的经验型手工设计为目标, 计算机技术没有成为有效工具反而成了包袱, 常常使学生机械僵硬地模仿,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2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改革的措施
2.1 改变传统的课程模式, 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改变课程设计任务发放时间, 将课程设计上延到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去。一开始就将任务书下发给每一位同学。使师、生在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始终围绕设计这个主线教、学。学生预先了解课程设计内容,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地收集资料和考虑各种复杂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进行某些创造性思维。同时设计这个主线还可以把所学知识串起来, 循序渐进, 使学生感受到本课程各部分内容的有机联系, 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避免过去经常出现的课程设计做完了才明白机械设计学的是什么。
加强青年教师的工程背景训练。对于新分来的青年教师, 只要没有工程背景, 就必须下实验室, 定期下工厂锻炼, 指定导师, 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常言道:师傅敢脱鞋, 徒弟敢下水。只有教师具备了基本工程设计能力, 才可能教出更高水平的学生。
课程设计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关键环节, 创新能力应该如何培养呢?美国耶鲁大学校长莱文认为, 教学中不给学生特定内容, 而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批判思维的能力, 严密分析的能力, 从不同视角看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育对社会的贡献是最大的。同样, 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 不应该受到原有模式的限制, 要采用多样化形式。在设计的形式上, 不仅可以设计计算说明书和设计图纸, 也可以采用学生自己设计的实物形式, 或者是计算机设计的实物形式。在选择设计的题目时, 可以是老师指定的设计内容, 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题目,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设计和创新能力。
2.2 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各种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段
计算机绘图已成为各大企业主要的绘图方式, 因此高职生必须具备熟练的计算机绘图能力。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应用计算机绘图, 既可以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绘图能力, 又可以减轻绘图压力, 同时有助于一些学生对所设计的结构进行创新。目前, 对高职生来说, 应用最多的绘图软件主要是CAD和Pro/E, 但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 原本想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 同时利用计算机绘图便于修改的特点, 使学生在课程设计时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方案论证、结构设计创新方面上来。实践证明多数学生将主要精力投在了计算机绘图软件的使用上, 因此反而增加了工作量, 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细节设计能力必然下降。更有甚者, 有的同学拷贝其他人的零件图, 为此, 我们要求学生必须用手工绘制出方案图及装配图的草图, 并经指导教师签字方可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和绘图, 这样也便于教师视学生基础设计能力的高低因材施教。
2.3 增加感性认识和工程观念, 建设“校企合一”的教学环境
应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能力为重点, 依托校内生产企业或者是校外实训基地, 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起来, 教学过程中, 适时布置学生阅读设计指导书中有关内容, 并完成相应的课程设计内容。如讲完机械传动一篇后, 即可介绍减速器一章, 安排学生观看减速器录像并进行减速器装拆实验, 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布置学生自学指导书传动装置总体设计部分, 然后进行传动方案的拟定或分析, 完成传动装置总体设计及传动零件设计。学生能初步感受到工程设计的特点, 逐步进入设计角色。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训练学生的设计能力,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更高, 更有动力, 设计效果会更好。同时, 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以及学生的意志力、团队意识、社会责任感等, 学生的未来执业能力会明显增强。
3 结束语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永恒的课题, 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就必须使教学和实际生产相结合。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必须打破原有模式的限制, 其改革应紧跟时代的步伐。谁先取得成功, 谁的学生就会被社会承认, 就会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 节约宝贵的时间, 使学生在课程设计中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机械系统和结构的创新。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打造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平台。
摘要:总结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发展的历史, 分析了新形势下课程设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结合实践体会, 提出了在继承传统、把握学科底线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计算机运用能力的措施。
高职微课设计初探 篇11
关键词: 高职 微课 设计
一、高职微课现状
微课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新型教学资源,能够有效促进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自2012年以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各级学校都在踊跃推动微课的建设与应用。与此同时,录屏软件、摄像工具、录播教室等一系列微课制作软硬件设变都得到了推广,微课制作方法为广大教师所掌握。
微课主要由微视频组成,特点较为鲜明。其特点一是求小不求大,每次微课只解决一到两个小问题,不追求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视频时长控制在15分钟之内;二是开门见山,快节奏解决问题,用最简短的方式找出问题的结果;三是形式新颖,力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高职微课存在的问题
1.微课的主要制作方法是拍摄,但是在微课拍摄中会暴露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有的老师有足够的教学经验,在课堂上面对学生时能够侃侃而谈,但面向镜头时自身压力较大,语言经常出现混乱,视频拍摄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此类教师制作微课时往往效果不是很好。
2.微课的内容选择不合适,导致微课效果大打折扣。有的老师选择微课内容的标准是理论性强不强,或者知识点多不多,刻意追求较长时间的微课视频。这样的内容不一定就是适合微课的内容,如果内容不适合,那么将来对学生的吸引力自然就不够,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还有的老师选择微课时侧重于挑选那些偏动手能力的实操项目,只选实操项目不顾理论内容。
3.表现方法重于内容实质。微课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解。所以,大家制作出来的微课应该是风格各异的。但是因为比赛的存在,导致大家的微课制作技术向花哨的演示技术靠拢,反而忽略微课内容的传授,学生学习时往往因为缺乏新鲜感而减少学习热情。
4.微课不讲究系统化,所以很多教师制作微课的时候都没有注意。一是微课数量较少,覆盖的知识点有限;二是微课的形式比较单一,只有视频。
三、高职微课设计
1.微课与结果相统一
在微课内容的选择上,应该遵循一个原则:有成果输出。即学生学完微课之后能够马上学以致用,而不是听完之后只有一个大概的轮廓。微课之所以被冠以“微”,就是因为其每次只解决一两个小问题,而且是解决问题,不是引入问题。
从某种意义来看,解决问题可以理解为成果输出,解决了问题就是输出了成果。一道习题的解答可以看成是成果输出;一个图形的绘制可以看成是成果输出;一道菜怎么做、一个零件怎么拆卸等都可以作为微课的内容。因此,微课的内容应该有一个结果,并且应该是一个确定的结果。微课的内容就是这个结果的解决过程,微课的内容则应当围绕如何达成这个结果进行。
2.微课与表达相统一
在微课的表达方面,也应当遵循一个原则:微课表达形式应当适度。微课的目的是在很短时间内展示如何完成一个结果,而不是向人展示各种眼花缭乱的多媒体技术。相反,过于花哨的表达方式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高职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会太长,所以微课在表达上就应该开门见山,快速导引出结果。
一般来说,微课的节奏要比课堂教学快,过于拖沓的节奏不仅不会吸引学生,还会适得其反,但也不能过快,使学生的思维难以跟上,要避免“重视频画面轻内容学习”的情况。有些情况下,操作过程演示就是很好的微课,但是不能将微课等同于操作过程演示。
3.微课与自我评价相统一
微课的选择还应该建立在便于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即学生学习完微课之后,应当有一个学习任务用来评价学习效果。学习任务的作用一是作为微课课程的延续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二是为了便于对微课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
在评价指标的选择上,不能一味仿照微课比赛采用点击率作为评价指标。点击率能够反映出微课受欢迎的程度,并一定能反映出微课的真实效果。评价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向某个方向思考,而不是漫无目的地自行发散,要让学生有没有掌握微课的内容。
4.微课应当有完整的体系
从微观角度来说,微课不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只需要解决一两个具体问题就行了。但是从宏观来讲,每门课程应当建立一个完成的体系。即微课应该涵盖课程所有内容。一个完成的微课体系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如果某门课程只有很少几次微课,学生遇到问题时不一定会想到使用微课来解决,单次微课的作用和效果都有所欠缺。另外,微课应当是一个由讲义、视频、作业、反馈部分组成的整体,仅有微课视频是不够的,一个完整的微课应当涵盖从预习到复习的整个过程。如果有条件,还应及时提供答疑。
四、结语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非常适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微课在高职教学应用过程中要遵循重内容不重形式的原则,按照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微课并不追求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但是微课不反对建立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如有可能,应尽量使微课能够涵盖这个课程知识范围。总之,微课可以让学生随时学习,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从某种意义来说,微课就是要在学生有兴趣的时候,快速完成知识的传递。高职学生在学习中难以集中注意力的特点,使微课能够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健斌,王鹏,顾新.微课在工科本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计算机教育,2014.12.
[2]张灵芝.微课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6.
[3]王继良.基于微课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04.
[4]杨洁,邵丽芳,张冰冰,汪芳芳.工程制图课程的微课设计与制作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
高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篇12
一、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一上讲台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 使全班学生的思维立即发散, 这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的特点,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在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同时, 促使学生自觉思考问题, 走进数学的天地。教师在新课导入时创设问题情境, 也可以在讲授或练习的过程中创设故事、游戏、生活中的实例、数学史话等情境。教师向学生提出巧妙、新颖的问题, 能在学生的头脑里产生疑问, 造成悬念, 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学生以跃跃欲试的姿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进而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数列的极限”这一节课时, 我这样提问学生:“同学们已经学习过圆的面积公式了吗?”学生答:“学过, S=πr2。”再问:“怎样证明这个公式?”学生想了一下回答:“不会证明。”为了解决这类问题, 我们今天学习数列的极限。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调动到认真学习“数列的极限”知识中了。又如:在讲“导数的概念”这节一课时, 我这样提问:“如果已知圆上一点, 能求出过该点的切线方程吗?”学生回答:“可以。”再问:“如果已知椭圆 (或抛物线) 上的一点, 怎样求出过该点的切线方程呢?”学生想了一下回答:“不会求。”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 我们今天学习导数的概念。这样利用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 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课程的学习中去。[1]
二、分析解决问题, 启发独立思考
提出问题后, 教师不能以简单的方式把“结论”告诉学生。一些完美的解法、绝好的证明从天而降, 严重地违背了学生的认识规律, 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由学生自己把数学知识发现、归纳、总结出来, 从而使学生自己感受到结论的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 让学生在思考中获取知识。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这两套公式后, 学生在运用中常常发生“张冠李戴”的错误。为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让学生自己主动总结记忆这两套公式的方法。许多学生不但对比出“和差化积”的结果系数为2, 而“积化和差”的结果系数则是21, 而且对比出“和差化积”在三角函数中的角度为2α+β和2α-β, 而“积化和差”在三角和函数中的角度则为α+β和α-β。容易出现符号错误的是cosα-cosβ, 它化为积时的符号为负。而反过来将积sinαsinβ化为和时符号也为负。还有的学生运用三角函数“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中三角函数名称互逆的规律来加以记忆也取得了好的效果。又如:在学习“复数三角形式的运算”时, 可以让学生先用已学知识计算复数z1=r1 (cosθ1+isinθ1) 和z2=r2 (cosθ2+isinθ2) 的乘积与商, 然后归纳得出复数三角形式的乘法公式与除法公式。
数学教学过程实际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根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 使问题逐一展现、解决, 从而使学生的认知逐步深化。而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只需点拨、引导, 不必包办代替。谜语要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出来, 谜底一旦揭破, 谜语也就没有什么猜头了。[2]
三、运用结论, 培养技能技巧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 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和规律, 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 要尽快地运用, 不是完全学好了再用, 而是边学边用, 在学的基础上用, 在用的过程中学, 不断循环,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进而形成熟练的解题技巧。教师在课堂上没必要讲得太多, 因为学生没有实践, 根本没有体会, “吃一堑, 长一智”, 只有在学生练习的基础上是逐步引导, 才能把他们的认识真正引向深化。学生解题, 也要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地进行, 即使是基础较好的学生, 也要遵循这个原则;学生认识的速度有快有慢, 认识的过程可以缩短, 但认识的阶段不能跳跃。数学课不能忽视基本训练, 难度上去太快就如爬坡, 坡度太大, 就算勉强爬上, 也很容易滑下来。所以做练习时我们要多做一些基本练习题, 从实际出发, 逐步加大难度。解难题时教师要注意思路的分析, 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解综合题时教师要注意分散难点, 逐层提高, 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深化。因为综合题是若干个单一题的综合, 找出一道综合题解法的思维过程, 也是认知由基础知识向综合运用能力发展的一个阶段, 引导学生按原有的认知结构, 将综合题逐层分解, 实际上是把解题过程化为几个功能单元的综合, 再寻找原认知与各功能单元的衔接点, 并灵活地调整, 让学生将基础知识在实践运用过程中融会贯通, 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总之,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 教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地考虑, 有效地协调和处理那些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因素, 给学生留出较大的空间, 以满足学生自主化学习的需要, 在真正意义上激活学生思维,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达到教学自如化的境界。
摘要:本文阐述了应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教学模式, 可培养学生的数学品质,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学习兴趣,独立思考,技能技巧
参考文献
[1]吴君.浅谈如何激发高职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科技教育创新, 2006, (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