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新课标 建立新观念感悟新课标 建立新观念

2024-06-12

感悟新课标 建立新观念感悟新课标 建立新观念(共8篇)

感悟新课标 建立新观念感悟新课标 建立新观念 篇1

感悟新课标 建立新观念

对于新课程标准在参加国培,之前看过,觉得知识有些顺序发生变化,与以前的没有什么太大区别。参加国培,通过专家解读,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深刻全新的认识。

1、新化学课程标准,再次强化科学素养观

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再次强调要加强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培养,这是国际形势的需要,因为科学素质代表了国民的素质水平,也代表了国家的科技发展状况。所谓科学素养就是意味着一个人对日常所见所为的各种事能够发现,提出问题,能描述、解释、预设科学,有能力提出并评价。而化学学科因其特有的课程性质,在课程中时时落实科学素养,就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以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2、整合三维目标,精心设计教学

初中化学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咪表涵盖了初中化学化学学科素养的基本要求,应落实于初中化学教学中,应依据初中化学教学具体内容,抑或形式化、表面化,应有机的整合与化学叫足额中,不能讲三维目标机械地割裂开。这样将无法实现学生化学科学素养在日常化学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养成。

3、重视教学过程,改变教学方式。

十年的教学改革,我们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而实施过程我们往往走向极端。课堂过多注重学生的展示,一堂课下来几乎都是学生的展示,表面上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其背后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浪费了学生很多时间。而新课程标准充分肯定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启发、引导、科学探究,小组合作引导。总之,适合于学生的教学就是最好的。

4、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探究欲望

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有效该表教学效果。化学与生产、生活和科技紧密相关。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联系身边的化学,以及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更让学生喜欢化学。在情境创设时,还要从正面引导,注重学生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下感受并赞美化学,有内心的愉悦,以愉快的心情学习化学。

5、强化化学实验探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对于化学学习有着重要意义,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有很好功能,特别是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技能,启迪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态度。做好化学实验室学好初中化学的关键。虽然这是一种浪费时间的教学,但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和发现理论,那么这是我们所拥有的唯一方法。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邵桂秋

感悟新课标 建立新观念感悟新课标 建立新观念 篇2

一、考查对文明史观的理解,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文明历程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近现代化。文明史观具有宏观性, 着眼于人类的整个发展过程, 而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主要着眼于近现代史, 强调的是一千五百年以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兴起和工业文明向全球扩散的历史, 是文明史范式的一个特定阶段。

二、考查革命史观, 也称革命范式, 把中国近代史视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将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以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过程。争取民族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 争取社会进步以反对封建主义, 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 并以此作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和参照系。革命史观强调阶级斗争, 而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则注意不够。纵观近代中国历史, 革命史观认为革命是近代化最重要、最强劲的推动力量, 如果没有革命为近代化创造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前提条件, 中国的近代化就永无实现之日。

三、现代化史观不同于革命史观的视角, 现代化史观从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角度, 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全方位地综合审视社会转型。现代化范式的参照坐标和评价体系具有两个特点:其一是以生产力发展为基准, 有利于现代生产力发展者, 肯定;反之, 则予否定。其二是从历史发展、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综合评价。凡有利于经济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的大众化和科学化的, 肯定;反之, 则不应肯定。

各版本的高中历史教科书都是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框架编排。课程标准中的必修课程基本上采用了文明史观的视野, 从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思想文化的文明进程三方面组织专题, 其中涉及中国近代史的专题有:必修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专题, 反映了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近代工业的曲折发展, 体现了近代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艰难转变和经济工业化的发展趋向;必修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专题, 讲述了近代中国人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的渐进过程, 侧重于介绍西学的冲击,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专题, 概述了在借鉴西方的基础上, 结合中国传统思想或近代中国的国情, 创新的思想理论, 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这些专题体现了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 追求思想文化的理性化和科学化。不难看出, 必修2和必修3中有关中国近代史的内容主要体现了现代化史观的理论框架和评价体系。

就中国近代史教学而言, 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都要涉猎, 都要有所了解。多种史学观念是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历史, 这有助于促进学生多元思维的发展, 有助于对整个历史进程认识的加深。观察历史的视角越趋向多元化, 对历史本身的认识也愈丰富多彩, 也将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而且可使史学与现实沟通, 显示史学的社会功能和活力。

转变观念,实现新课标 篇3

一、深刻领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1.正确定位教师角色,还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因此,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优秀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

2.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教师应因材施教,分层设计目标,分层实施教育,培养出个性丰满的学生,让每一个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才华和兴趣,感受成功。

二、努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

1.充分利用新教材良好的可接受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一数学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通过让学生亲自作调查、做实验、作策划,开辟了初中数学的一片新天地,一改旧教材中抽象的“字母表示数”,避开了教学的难点,使中小学知识的过渡变得自然、平和,消除了学生对中学数学的畏难心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上好这部分内容,将影响学生一生对数学的看法。书中有一道“在阳光照射下,哪些可以作为正方体的影子”的题,我给学生分组发了正方体,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到户外做实验,学生兴趣很浓。我叫学生利用土豆、红薯等材料做切出图形的实验,学生拿着胜利成果兴奋地向我展示,我对全部成功的学生给予一定奖励,让勇于实验、勇于探索的精神扎根心底。对于“做一做”、“试一试”一定让学生完成,如我在讲完“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后,给每个学生发了两张放大的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让学生去折,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为学习“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提供了学具。又如教学“游戏的公平性”一课时,其中有一个“数30”的游戏,我是这样处理的:我首先宣布游戏规则,然后让同桌的做游戏,然后让成功者与成功者继续做游戏,我问成功者:你有绝对取胜的法宝吗?其中一个说“有”,于是我接着说:请同学们探讨绝对取胜的法宝,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家开始紧张的探究,接着又是热烈的讨论,最后我请说“有”的那位同学到讲台上发言,这位同学的发言十分精彩,大家对这位善于开动脑筋,勇于探究的同学自觉地报以热烈的掌声。

2.留心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的乐趣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调查,希望学生写一写他们心目中的数学和数学问题。孩子们幽默的给了他这样的回答:“数学是一些居心叵测的成年人为青年学生挖的陷阱!”,“数学问题是一些仅仅出现在课本和试卷上的,让某些老师看着学生崴脚而感到窃喜的东西。”辛酸的“幽默”过后,是该让我们思考没有源和流的数学是本来意义上的数学吗?如学习讲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时候我是这样引入的:现有足够的2元和1元的钱,要将1张10元的钱换成2元和1元的零钞,问有多少种换法?同学们一下子兴奋起来,通过讨论,提出了这样的方案:设换二元的X张,换1元的Y张,列方程2X+Y=10,解这个方程的非负整数解有6种换法。这样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数学建模的思想。当我们学了“数据的收集”后,让每个学习小组写一份调查报告,学生兴趣很浓。有的调查“班级同学每月零花钱的使用情况”,有的调查“每个家庭每月塑料袋的使用情况”,有的调查“每个同学的叠被情况”。然后专门用一课时在多媒体教室展示成果,学生热情很高,学生再也不认为数学是高深莫测的东西了。

三、围绕过程与方法,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有主体的积極参与才能实现。改革后的新教材也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这是培养数学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定理、公式的发现与证明过程

3.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四、充分发挥合作学习小组的作用,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

音乐新课标学习感悟 篇4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已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音乐新课标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审美、创造、交流和传承”四方面,核心是学生的审美体验,途径是音乐实践活动。随着音乐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转变,作为艺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音乐实践活动,也势必在传统的互补和延伸的关系基础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转变而体现出新的内涵。新课标体现了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音乐艺术的陶冶,在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发挥他们的艺术想像。

新标准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专门对教学过程与方法提出了明确要求,倡导体验、模仿、探究、合作及综合式的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这一切,旨在改变过去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在亲身体验或实际模仿的过程中,怀着探究的兴趣,主动学习。如果单纯的讲述音乐课的常规,要求学生这样、那样,学生对音乐课就会失去兴趣。失去了音乐学习的兴趣,音乐课程就有可能成为虚设,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是学生主动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

新课标学习心得之感悟数学思想 篇5

“感悟数学思想”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之一

党坝学区中心校 蔡成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已经颁布实施。学习、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是当前时期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新课标》内容很多,篇幅很长,本文仅对“感悟数学思想”谈点学习体会。

《新课标》在继承我国数学教育注重“双基”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中提出:“教师教学应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新课标》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又强调:“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不仅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

独立思考或者合作交流,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引导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经验,帮助学生形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此可以看出,《新课标》由原来提出的“双基”改变为“四基”,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领域,是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研究、思考的。那么,什么是数学思想?小学数学的基本思想有哪些?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如何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如何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悟数学思想?

一、什么是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什么关系。所谓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学这门科学的理论和内容的本质认识,是从某些具体数学认识过程中提炼出的一些观点,它揭示了数学发展中普遍的规律,又反过来支配和指导数学实践活动。数学思想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

所谓数学方法,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即解决数学具体问题时所采用的方式、途径和手段。数学方法也可以说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

“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既有联系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数学思想是宏观的,它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数学方法是微观的,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直接具体的手段。一般来说,前者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后者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思想,往往可用这样的几个形容词来描述:它是观念的,是全面的,是普

遍的,是深刻的,是一般的,是内在的,是概括的。而数学方法呢?可以用这样的几个形容词来描述:它是操作的,局部的,特殊的,具体的,程序的,技巧的。但两者是有关系的,数学思想是要通过数学方法去体现,数学方法又常常反应了数学思想,所以说,数学思想是数学教学的精髓和核心。

例如;化归思想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思想,这种数学思想即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如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二元方程化为一元方程,小数乘法化为整数乘法等,都蕴涵着数学的化归思想。体现这种思想的数学方法有:待定系数法、配方法,整体代入法等等。

但是,由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比较简单,知识最为基础,所以隐藏的思想和方法很难截然分开,更多的反映在联系方面,其本质往往是一致的。如常用的分类思想和分类方法,集合思想和交集方法,在本质上都是相通的。所以小学数学通常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看作一个整体概念,即小学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认识事物、学习数学的基本依据,是学生数学素养的核心。数学思想方法是处理数学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策略,是数学学习的灵魂。数学思想方法是伴随学生知识、思维的发展逐渐被理解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是在学生数学活动中积累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最终通过自身的学习转化为创造能力。这对 3

于学习数学、发展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有哪些。

数学思想从总的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抽象思想,推理思想,建模思想。这是数学最最基本的思想。在基本思想下一层会进一步派生出许多思想。

例如:数学抽象思想可以派生出分类的思想、集合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符号表示的思想、对称的思想、对应的思想、有限与无限的思想等。

数学推理思想可以派生出归纳的思想、演绎的思想、转化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类比的思想、比较的思想、假设的思想、代换的思想、逐步逼近的思想、特殊一般的思想等。

数学建模思想可以派生出简化的思想、量化的思想、函数的思想、方程的思想、优化的思想、随机的思想、抽样统计的思想、整体的思想等。

三、教师应如何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

《新课标》指出:“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所以说,数学思想作为一种隐性知识,重在学生感悟,不在教师说教。要靠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运用的过程中,经过多次反复,长时间的积累,逐步感悟,从而提高学

生的数学素养。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蕴涵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逐渐清晰。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蕴涵在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呢?

第一,重过程,在学习中渗透。必须把握好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契机——概念形成的过程,方法思考的过程,思路探究的过程,规律揭示的过程等。如果忽视和压缩这些过程,把数学教学当作知识结论来灌输,就会失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良机。

例如:数形结合思想是研究数学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这一思想方法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的思想,是将抽象思维与形象直观相结合的一种思想方法。有些数量关系,借助于图形的性质,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和关系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而图形的一些性质,借助于数量的计量和分析,得以严谨化。我们的教材编写好多都有意渗透这一思想方法。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去挖掘并适时地加以渗透呢?比如小学中有相当部分的内容是计算问题,计算教学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但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忽视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尤其在课改之后,老师们注重了算法多样化,在计算方法的研究上下了很大功夫,却更加忽视了算理的理解。我们应该意识到,算理就是计算方法的道理,学生不明白道理又怎么能更好的掌握计算方法呢?在教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的策略也是不同的,数形结合是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就 “分数乘分数”教学来说:首先课始创设情境:我们学校暑假期间粉刷了部分教室(出示粉刷墙壁的画面),提出问题:装修工人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1/5,1/4小时可以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其次在引出算式1/5×1/4后,教师采用三步走的策略:第一,学生独立思考后用图来表示出1/5×1/4这个算式。第二,小组同学相互交流,优生可以展示自己画的图形,交流自己的想法,引领学困生。学困生受到启发后修改自己的图形,更好地理解1/5×1/4这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第三,全班交流点评,请一些画得好的同学去展示、交流。也请一些画得不对的同学谈谈自己的问题以及注意事项。这样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 “数形结合”的过程,学生就会看到算式就联想到图形,看到图形能联想到算式,更加有效地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如果教师的教学不注重过程,或过程流于形式,学生的脑海中就不会真正地建立起“数和形”的联系。所以说,教师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是在过程中体验的,不是作为结论或知识点“告诉”的。

第二,精设计,在知识中挖掘。在教学中进行思想方法渗透时,一定要精心设计,有机结合,自然渗透,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涵于数学知识之中的各种思想方法,循序渐进,逐步建立起“学生自我的数学思想方法系统”,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方法的整体效应,而不是生搬硬套,脱离实际,机械教学,那样会适得其反。

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体系有两条基本线索:一条是数学知识,这是明线,另一条是数学思想方法,这是蕴含在教材中的暗线。在数学教材中,无论是概念的引入、应用,还是例习题的设计、解答,随处可见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应用,所以在教学设计中,除了要设计好知识的主要内容,还要注意挖掘其中隐藏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它们能成为教学设计的主线贯穿其中。

例如:教材中有一个在方格中数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内容。图中每个小方格为1个面积单位,试估计曲线所围成的面积。

老师们对此题目并不陌生,解决这个问题通常的做法是数方格。先数一数有多少个整格,再数一数有几个半格,把不满整格的进行整合,最后累加起来,用此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这是我们常用的方法。但有经验的老师会精心设计,让学生在解决这道题的过程中感悟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充分体现该题的数学教育价值。

教学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事先做好规划,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估计图形的面积。例如,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首先观察图形,并思考“你认为曲线所围成的面积结果可能会在那个范围之间呢?你能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这个问题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试一试。首先选择好用来估计的“单位”即:以图形中的一个小方格为一个单位。再找出曲线围成图形面积的上界和下界。学生可以这样操作,先数出曲线围成图形内包含的完整小方格数,用彩色笔将它圈出来,估计出这个曲线围成图形面积的下界(有75个这样的单位);然后再数出曲线围成图形边缘接触到的所有的小方格数,也用彩色笔将它圈出来,估计出这个曲线围成图形面积的上界(有113个这样的单位)。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第一种方法估计的比实际面积小,第二种方法估计的比实际面积大,实际的面积是在这两个数之间。由此确定曲线围成图形面积可能的取值范围。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计,通过记录、计算、比较的探究过程,体会估算的意义和方法。教师继续追问“那么还有什么方法能使估算的结果更接近实际面积的吗?试一试!”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无疑是提出了更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所有的方格等分成更小的方格,继续利用上面的经验,探索出更接近实际面积的估计值。渗透极限思想。

同样的数学学习素材,截然不同的教学设计,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数方格”的设计没能充分体现估算的学习价值,只是把估算当成一个操作技能——数方格(知识点)去教了,为了教估算而估算。“寻找区间”的设计则注重学生估算意识和方法的培养。特别是选择合适的估计“单位”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估算的关键,引导学生体验逐渐逼近的极限思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帮助学生养成事先做好规划的习惯,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估计图形的面积。通过对上界、下界的确定,帮助学生寻求取值范围,找到合适的区间。这个上界、下界的确定,对学生体验估算是很有意义的。这是真正意义上估算价值的体现。特别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将方格等分成更小的方格,使估计值更逼近准确值,从中渗透“极限”的数学思想。这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很有意义的。

估算教学要通过在具体情境背景下的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用近似的思想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和方法,让学生多拥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其中帮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第三,多积累,在发展中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和训练,但是更多的是要靠学生在学习反思中领悟,这是他人无法代替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常常引导学生自觉地检查自己的思维活动,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应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走过哪些弯路,有哪些容易发生的错误,原因何在,该记住哪些经验教训等。一个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理解到运用的长期发展过程,需要在不同的数学内容教学中通过提炼、总结、理解、应用等循环往复的过程逐步形成,学生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逐步领悟。

例如《新课标》给出了一个案例:图形分类

如图,桌上散落着一些扣子,请把这些扣子分类。想一想:应当如何确定分类的标准?根据分类的标准可以把这些扣子分成几 10

类?然后具体操作,并用文字、图画或表格等方式把结果记录下来。

面对着形状不同、颜色不同、扣眼的数量不同的众多扣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该从何做起?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分类?又该如何表示记录这些分类的结果呢?怎样渗透分类的思想?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结合具体的分类任务,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完整的分类过程。建议教师可以先放手让学生先自己试一试,让他们在困惑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反思;再动手实践、归纳概括、形成正确的结论。具体建议分四步完成:

1、学生自己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样的扣子分的结果不一样?引起主动反思。)

2、讨论确定分类标准。(让学生理解分类是要依赖分类标准的,例如,可以根据扣子的形状、扣子的颜色或者扣眼的数量制定分类的标准。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分类标准的交错造成的分类结果的重叠与遗漏,如:蓝色的一类,方型的一类,就会有扣子既不在蓝色的一类,又不在方型的一类,而有些扣子既在蓝色的一类,也在方型的一类。所以分类时,要按同一类的标准分。)

3、抽象出图形共性。(根据分类标准,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并运用文字、图画或表格等方法记录分类的结果,培养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

4、组织汇报。(学生报告分类结果,互动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理思路。)

《新课标》指出:“分类就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分类的过程就是对事物共性的抽象过程。”学生正是在尝试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感悟这样一种分类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首先发现了问题“为什么同样的扣子分的结果却不一样?”,引起主动反思,从而激起去寻求“新分类标准”的需求;然后再探索“新标准下的分类方法”。学生经历了对“形状不同、颜色不同、扣眼数量不同”扣子的分类过程,在数学活动中体会着如何确定分类标准?如何在分类的过程中认识对象的性质?如何区分不同对象的不同性质?经过实验探索不断积累活动经验,加深对分类思想与分类方法的理解。

解读新课标感悟新教材 篇6

一、新教材的编排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人教版物理教材的知识体系由六个部分组成,其特点是:

1、从生活走向物理。

新教材从声现象入手,然后再介绍远处不在的光现象。从而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知识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物理知识。

2、物理知识改变环境。

教材从自然现象中的有趣的声、色彩斑斓的光、形态各异的物质世界、功勋卓著的电与磁、古老而现代的力学,到无处不在的能量,这种编排有利于学生的认知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能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

3、设计丰富多彩的栏目、精彩纷呈的习题。

令人赏心悦目的栏目,如“科学世界”、“STS”、“小资料”、“想想做做”、“想想议议”等,这些栏目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及时的、必要的帮助。在习题设计方面,注重向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面引导,使习题内容既体现时代特点,又充满生活气息。另外,还适当增加“小实验”、“小制作”等实践类习题,这种习题设计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重视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科学的本质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究。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科学知识,还能亲身体验科学家的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方法,受到科学价值观的熏陶。

科学探究有一定的思维程序,它同时也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步骤,在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一种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常用思维程序: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和论证——评估计——交流与合作。

人教版教材从序言“科学之旅”开始,通过几个小实验和自然现象让学生接触有趣的物理现象,继而在“想想做做”栏目中设置了几个不完全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探究,整个教材几乎每一章节,每一个知识点都以探究的形式体现出来,使人有一种全新的感受。教材中科学探究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探究的思维程序由部分环节到完整探究,在教材的前部分一般只经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等环节。例如八年级教材 (上) 册探究声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随着学生对知识与方法的不断,科学探究的内容也日趋复杂,探究的思维程序也日趋完整。如八年级教材 (上) 册到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时,科学探究才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些做法充分体现了教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编排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倡导学科渗透观念,改变学科本位思想

新教材改变了以前教材的学科独立性,提倡各门学科互相渗透。同时教材中使用很多彩色照片和图片,以视觉新形象向学生传送更多信息,使人感到生动活泼。

人教版教材每章都有相关知识内容的章首图,并配有散文体的文字说明,激励学生荡起探索和求知的欲望。

感悟新课标 建立新观念感悟新课标 建立新观念 篇7

空间观念指的是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与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下面我就结合新课标学习,谈谈对空间观念的理解和运用:

一、加强动手实践,发展空间观念

在2012小学数学远程研修视频《图形与位置》的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中,专家指出:以被动的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很难形成空间观念。培养空间观念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学生需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经历多样化的数学活动过程,这不仅需要自主探索、亲身体验,更需要合作交流。

我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时,就做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因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空间与几何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观察、感知、操作、思考、想象等基础之上的。我在执教一年级的《观察物体》时,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每组准备了一个变形金刚,同学们兴趣盎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变形金刚,将观察到的形状及时的画下来。并且让变形金刚变换不同的姿势,继续从不同的方面观察,效果比被动的听讲和练习好多了。

又如:我在让一年级的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时候,课前让学生多准备一些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或模型,通过小组合作拼搭、分类,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最后将这些物体放入一个不透明的大口袋,进行“你摸出来大家说名称、大家说名称你摸”的游戏,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二、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们及学生都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只有和现实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学生才感到亲切、易于接受。

现在,随着幼教水平的提高和家长对早教的重视,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基本的空间观念的知識在上小学之前可能就掌握了。但需要巩固和加强,甚至拓展。例如辨认东西南北、分辨上下左右等。老师在教学这些知识时,更要联系生活实际,学生才更感兴趣。

例如:我在执教低年级的辨认方向时,将学生拉到操场上,做关于辨认方向的游戏,做错的同学要罚表演节目。学生们做起来都非常投入,别提多高兴了。并且对知识掌握的非常牢固。

再如:在认识平行线时,让学生充分观察黑板的上下两条边、课本的对边、课桌面的对边,并把课本随时调动位置,让学生展开想象,来认识平行,效果很好。

三、加强体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体验教学”,在体验中获得基本活动经验,这是新课标的明显变化之一。在培养空间观念时,加强学生的亲身体验,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就有一条醒目的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还有陆游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些都说明了体验的重要性。

例如:在教学认识前后左右时,我同样把学生拉到操场上,5人一组。一人站中间,在他的前后左右各站一人,让他指着分别说出前后左右各是谁。然后交换,每组的每个同学都有站在中间的机会,都获得体验的机会。操场上响起了同学们响亮的喊声:“前前、后后、左左、右右……”通过亲身体验,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理解的相当到位。

在进行体积教学时,针对鸭梨是阳信的特产,我让学生体验测量鸭梨的体积。同学们兴趣盎然。虽然每天和鸭梨打交道,还真没测量过它的体积。同学们经过充分的思考讨论决定分组准备一个烧杯,先注入一些水,然后把鸭梨放入水中,观察水面高度上升的情况,从而测得鸭梨的体积。通过亲身体验学生明白,对于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测量问题,可以转化为等体积的规则物体来测量。这样的体验活动可谓一举多得,不但让学生亲身体验,还在活动中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感悟到了数学思想。

感悟新课标 建立新观念感悟新课标 建立新观念 篇8

一、什么是新课标模式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不仅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需要,也使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之间信息传递与反馈实行最佳控制成为可能,那么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是新型的师生关系呢?

(一)新课标模式下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的体现

在教学活动中要体现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重要保障。而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具体体现为民主平等、积极参与、和谐共处、愉快交流,这也是现代课堂的重要标志。

教师首先要放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放下身段,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可以使师生在英语课堂心情愉悦地进行互动与交流,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效果。作为教师来说,其所拥有的学生观应该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全体学生获得各自不同的发展。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不能只是关注少数的优秀学生,而是要关注所有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他们更需要来自于教师的关心和鼓励。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抓住机会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促进其快速发展。其次,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还要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协调发展,促进他们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判断学生,不能仅仅依据学生的考试分数,更应该看到学生身上的各种优点和长处。最后,要实行因材施教,对待不同水平和能力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起来有成就感,让他们愿意学。教师还可以就学习的话题或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这样可以让每位学生都可以参加进来。

(二)新课标模式下对新型师生关系的认识

所谓师生关系的平等民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存在尊卑高低的问题,在交流中是民主的,不出现谁是主宰,谁支配谁的现象。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是师生心理上的相互容纳,相互理解,它是一种新型的情感关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生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在这样的关系中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通过民主的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二、构建新课标模式下新型师生关系的对策

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高效教学效率的前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创建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一种自由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放开身心,全神贯注地汲取知识和信息。学生的心理放松,有利于激起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能够最大限度地集中注意力,发挥出自身潜力,提高教学质量。俗话说:”爱屋及乌”,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尊重和信任的感情,还会通过情感的迁移将对教师的喜爱转移到对教师所教的科目上来,从而在学习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另外,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还要努力钻研,勤于学习和实践,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新知识武装自己,并注意教学相长,在教学改革中为提高教学效率而付出自己的辛劳。另外,教师还要要掌握广博的知识。当今社会的发展,以突飞猛进的科技进步为显著标志,因此,教师要不断积累知识、更新知识、充实自我,交给学生一把通向新世纪科学宝库的金钥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提高与总结处理师生关系的技巧,只有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在处理课堂师生关系时做到游刃有余。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改革的新形势下,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需要各种因素。教师自身需要转变观念,平等对待学生,给予学生关注和鼓励,建立终身学习意识。良好师生关系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化为强大的力量,激励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教师运用各种教育教学的手段提供条件。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新型的师生关系没有固定模式,但其要义却显而易见,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相信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将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率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大均, 《教育心理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2].薛中梁, 《英语课堂教学过程》[M],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庆祝春节话题作文600字下一篇:托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