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费用管理新模式

2024-10-11

建立费用管理新模式(共4篇)

建立费用管理新模式 篇1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 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更趋激烈。企业要想获得更佳的效益, 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 有效的费用管理无疑是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企业费用管理的失控常常是成本激增、效益下滑的主要原因。可以说, 在我国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 费用管理与控制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 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也是在目前经济形势下, 企业想要取得更好的发展, 所必须着重要加以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当前我国企业在费用管理环节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分析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我国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始终是较高的, 只有进一步加强费用管理与控制, 才能获取更加理想的经济效益。然而, 当前企业费用管理工作尚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这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 对企业费用管理工作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费用管理意识过于淡漠

我国很多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 不可谓对节支创效工作不重视, 却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 只要把成本控制住, 就抓住了工作的重点, 对于费用管理工作, 不屑一提。这种不够重视的态度, 使费用管理工作倍受疏忽, 常常造成成本管理工作整体的削弱、滑坡, 乃至产生混乱。特别是在具体执行环节, 部分经办人员费用管理、控制意识不强, 审核、审批人员把关不严的话, 就难于把握费用管理的合理原则, 走入管理不严的误区, 认为只要是“不超计划”便完成了企业费用管理的目标。

(二) 缺乏相对完善的企业费用预算管理体系

由于传统因素的影响, 我国的企业对费用预算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费用预算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很多企业控制费用的方法依然十分简单, 常常是只在预算时制定费用压缩的比例, 采取这样的控制方法, 其实是很难适应现代企业经营发展实际情况的, 这个环节费用降下来了, 另一个环节的费用可能升上去了, 费用管理始终找不到着力点, 费用一直难以控制的现象十分普遍。

(三) 费用管理工作不到位, 难以在企业管理当中发挥引导作用

在当前的企业财务工作当中, 过度重视核算, 却不注重管理和财务分析的现象依然明显, 费用管理当然也不例外, 对费用的管理多停留于记录费用的支出和进行简单的核算层面, 对如何进行费用管理的事前预测和事中分析控制不够重视, 这就难以由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等直观层面进行管控, 也就难以实现通过费用管理带动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提升的管理目标。

二、加强企业费用管理的有效措施分析

(一) 树立费用管理全员参与的意识

必须要明确的是:要加强财务管理, 进一步强化费用管控, 绝不仅仅只是企业财务部门的工作, 这需要企业全员的共同参与。只有不断增强所有员工的费用管理参与意识, 才能实施更加有效的管理措施。首先, 应通过培训不断提升和强化员工的费用管理意识。企业应制定适当的培训计划, 通过培训措施切实增强员工的成本费用管理参与意识;其次, 应将费用管理的指标加以细分, 以明确管控目标, 为全员参与企业的费用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二) 规范企业费用预算的编制工作

企业费用的编制是加强费用管理的有效措施, 费用的编制和调整, 以及能否得到严格而有效的执行是企业费用控制的基础。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 费用预算是企业控制费用、划拨资金、考核绩效重要的依据, 所以在费用管理当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现代企业应以预算编制的结果为费用支出控制的基础, 加强预算执行过程的控制与监管, 不断规范相关执行者的行为, 这样才能提高企业费用管理能力, 提升管理效能, 实现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目标。所以, 应严格地执行企业预算控制流程,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企业各部门均需严格执行, 并切实围绕着费用预算开展费用管理工作。

(三) 加强企业费用管理全过程的控制

企业的费用管理, 必须要加强管理漏洞防范、实时监控、费用控制的全过程管控。所以, 应构建起统一的财务报销系统和业务处理平台, 借助信息化手同, 实时费用管理的全过程监控, 对费用支出的异常情况及相关动态, 企业经营管理者应及时掌握, 实现费用管理的透明化和可视化。同时, 可通过费用支出事前、事中及事后的监督控制, 进一步促进费用管理的透明化, 以减少可能发生的人为舞弊现象, 从而合理有效地降低费用支出额度。

(四) 建立并不断完善费用管理的考核制度

企业费用管理离不开监督机制的支持。通过内部财务检查和审计, 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由不同角度对费用支出的合规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核。监督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定期对企业费用业务相关岗位和人员设置的情况进行检查、定期对成本费用的审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定期对费用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定期对费用核算进行检查。

针对费用检查发现的问题, 应建立起有效的责任追查机制, 对相应责任人, 依据情节严重不同, 给予相应的处罚;对构成犯罪的, 应移交司法机关进行依法处理。这样才能从制度上对企业费用管理加以控制。此外, 建立一套与实际相符、责任明确、简洁合理的费用管理考核机制, 方能充分调动起员工参与费用管理的积极性, 进而有效保障费用管控目标的实现。

三、要加强企业费用管理, 就应着力构建费用管理的新模式

当前, 企业费用管理无疑是企业财务管理乃至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 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提升企业费用管理的效果, 方能发挥其在企业经营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通常来说, 企业加中费用管理有助于内部工作的协调, 更有助于企业经济责任的落实。要加强企业费用管理工作, 就应当着力构建费用管理的新模式,

(一) 进一步加强费用预算管理

首先, 加强费用预算管理, 应对企业的各项费用予以明确。这也是做好企业费用预算管理工作的前提。对企业费用应认真细致地进行细化和分解, 明确预算中所包含的各种费用构成。例如, 由财务角度而言, 费用主要有财务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等构成, 但在实际的管理当中, 应进行具体化的处理, 否则必将影响管理的效果。而且, 企业还应对各项费用合理加以规划, 将一些费用预算控制点前移, 以使每项业务在发生前均能经过必要审查和获得批准, 这样更有利于费用预算管理控制的加强。

其次, 加强费用预算管理, 应注重科学管理和预算执行力度的把握。现代企业在费用预算管理中更多地运用了电算化系统, 这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管理中过于滞后的资金信息状况, 对企业费用预算管理的事中控制及实时决策是十分有利的, 可通过及时的调整降低企业费用支出, 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再次, 加强费用预算管理, 实行费用标准预算管理十分必要。费用标准预算管理, 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是增加费用支出透明度较为有效的措施之一。具体来讲, 就是参照本企业前一年度的利润总额、毛利水平和费用等基础要素, 以本年度经营目标的为依据, 制订本年度费用预算的定额指标。为确保定额指标得以实现, 在谁用谁负责的大原则下, 把预算分解为具体指标, 落实到具体的部门乃至人员。同时, 配套实施预算费用及时公示制度, 把费用控制与个人业绩、奖金挂钩。在加大费用管理覆盖面、增加费用管理透明度的基础上, 形成人人参与费用管理、人人均有费用控制指标的良性状态, 这样, 只要切实加强具体控制、管理和监督, 就能切实增加员工参与企业费用管理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促进企业费用管理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二) 健全法制内部控制体系, 进一步对费用的支出管理加以规范

经营管理关键在于企业的内部控制,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并对相关流程进行有效控制, 无疑是实现提升费用管理效率的有效手段。建立企业内控体系, 就是让企业内部各部门及岗位间形成有效的牵制,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费用管理目标的实现。可以说, 制定恰当的、操作性强的企业费用支出制度, 是规范费用审批和处理, 合理控制费用支出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费用管理环节, 更是应当健全费用类支出职务分工控制、计划编制审批, 以及费用支出会计处理的控制。这是通过企业内控体系完善保障费用管理质量有重要措施。

(三) 加强费用管理还应建立高效的考核控制措施

加强费用预算管理, 还应建立起科学、高效的考评体系。企业在加强费用预算管理执行力度的同时, 还应建立健全配套的费用预算考核评价体系, 以为今后费用管理工作的改进提供实际而有效的依据。具体的措施如下:①加强费用的分析。企业应运用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或因素分析法等具体的方法对费用开展分析, 揭示费用变动的原因, 检查费用预算执行情况, 找出费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发现降低费用的有效方法;②建立起费用考核制度。企业应针对相应费用责任主体, 开展必要的考核, 并以考核结果为依据进行适当的奖惩, 这样才能促进各责任主体加强费用控制的主观动力, 加强费用管理的积极性。

当前, 在我国企业经营过程中, 提升企业费用管理水平, 不仅事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更与企业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因此, 建立费用管理新模式, 推动企业费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是现代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 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摘要:在企业经营过程中, 费用的管理与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会对企业的利润产生直接影响, 甚至还对企业可持续经营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因此, 如何建立合理的费用管理模式, 进行有效的费用管理, 从而用较低的费用获取最大的效益, 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必须予以足够重要的重要课题。本文对企业费用管理模式有合理构建展开深入探讨。

关键词:现代企业,费用管理,存在问题,构建合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涤非.加强企业费用管理的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23) .

[2]王心茹.加强企业成本费用管理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 (4) .

[3]徐红艳.企业费用核算与管理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13 (13) .

建立费用管理新模式 篇2

集中核算新模式

[找文章到☆大☆秘☆书☆网()一站在手,写作无忧!]__年,国家金库___市中心支库按照“统筹规划,讲求实效,资源共享,安全保密,优质高效”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设备及技术手段,建设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通过总体规划,网络扩建,人员培训,系统集成,测试运行等关键环节。建立起适应当前改革需要和现代化管理要求的国库核算新模式,初步实现了数据传输网络化,资金清算电子化,信息管理集中化。

一、数据集中管理与分布式管理模式的对比

分布式管理模式:国库会计核算系统,将税款报解、资金清算、国库单一帐户、国债、计息等国库会计核算业务全部纳入了统一的核算体系,统一和规范了国库核算操作流程和制度,但随业务的发展,这种国库分散模式的不足之处日渐显露。

首先,核算环节多,资金周转速度慢,资金风险大。从税款入库流程来看,经收处将税款划至支库,支库进行业务处理,当日或次日将上级收入通过再划到中心支库,而且有的支库通讯上划是通过软盘传输,中心支库进行类似操作,本级收入入库,上级收入上划省分库,资金清算到位时间长,且磁介质很容易出现故障,增加了资金风险。

其二,会计主体多且分散,各项制度往往落实不到位。许多县、区支库人员严重不足,要害岗位兼岗严重。上级国库部门也只能是定期检查、指导,无法进行及时监控。从近年来人行案件情况来看,国库部门案件多发于县支库,那么对县、区支库的会计核算管理实行日常监督已刻不容缓。

其三,数据受各种技术因素、核算模式的制约,分散于各分支机构,存储在不同的处理主机中,数据量庞大,上级收入重复存储,而各级国库自身可供分析的数据比较少,数据分析手段低,历史数据不能被充分利用。

其四,系统管理和维护难度大且复杂。计算机服务器和应用系统的维护和技术支持均需科技人员完成,而在分散的模式,如果县支库的设备出现故障和遇到系统的升级和维护时很难得到及时处理。

数据集中管理模式:面对上述问题,___市中心支库坚持走“科技兴库”之路,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行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建设运行成功,使我中心支库初步实现了数据传输网络化,资金清算及时化,信息管理集中化“三突破”,有效发挥了基层央行经理国库职能。

所谓国库数据集中就是应用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按一定范围和层次将所有国库数据集中到数据中心,实现各国库数据集中存储核算,分别使用,即“物理上集中摆放,逻辑上分散使用”的新型国库会计核算体系。

其优势有:

1、增加了核算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数据集中服务器摆放在中心支库机房,各支库的数据统一存放在主服务器的指定区域,强化了系统安全稳定。国库数据集中系统在中心支库采用了多项先进的安全技术和安全设施,如:高性能服务器HPML570、双机双控系统,VPN虚拟专用网、防火墙等等。如果主服务器宕机后,另一台备用服务器可以在2.5秒内完全接管全部工作和业务,这样保证了各支库业务的不间断和完整。另外,该系统分别在两台服务器上使用磁盘阵列技术,在磁盘柜上分别作RAID1和RAID5磁盘,使任何一个硬盘损坏都不会影响数据丢失,从而有效保证了系统的稳定。系统通过用户管理,让有授权的用户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访问服务器数据,防止非授权用户的侵入,从而将风险降到最低限度,进而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

2、强化了系统管理和维护,减少了管理和维护设备工作量。国库会计核算系统,是基于Sybase数据库,国库数据集中系统运行后,实行集中管理模式,各支库现有设备作为终端使用。当某支库出现机器故障时,可随时把业务拿回中心支库来做,不影响国库会计正常业务。再者软件的维护、升级,科技人员不需要到支库现场解决,由数据中心进行各支库的运行参数维护,减轻基层国库的工作压力,保证各级 国库系统参数统一。

3、节约设备资金投入。集中前,各县区均配置一台已使用四五年的低档服务器,效率不高,经常出现故障,急需更换,按照管理要求还需配置一台备用生产机。若要全部更新设备,资金投入太大。数据集中后,各支库只需配置一台pc终端机,设备配置不需十分高档,节约资金投入。

4、规范支库业务操作。国库数据集中将各县区国库会计信息和数据以及各支库管理者代码和密码集中到中心支库,中心支库通过现代广域网络时实时监控各级国库当日会计核算流程和各类数据资源,管理能力延伸到任何一个客户端,有效地实施风险集中防范,防止人为调帐和改表,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一致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各支库的文本和完整备份均可以通过网络访问主服务器,作好日常数据备份及通讯上传,将数据和信息集中存放在中心支库主服务器指定的区域,每日终了各支库本地是没有任何数据的,这样有效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实现了资源共享。

5、账务信息实时传输,原始数据集中管理。数据集中使异地交易更迅速、更可靠。数据集中后,各支库可通过网络随时登陆中心支库服务器。前端数据实时传输,后端数据进行集中存储和处理,加快财政资金周转,而且提高了《国家金库会计核算系统》的应用效率和实用价值。

6、为财、税、库、行横向联网和统计分析系统数据传 输奠定了良好基础。《国库数据集中系统》是国库系统在技术和应用水平上的纵向联网,中心支库及所属支库尽管行政隶属可能不同(区支库均由工行代理),但就国库业务而言,相当于一个集中管理的大系统。国库数据集中系统

首先解决的基本问题是这大系统内部的信息通畅、直达、多点集中,进而实现有效的横向联网。

二、中心支库数据集中管理存在的弊端

一是对网络的安全性更加依赖。国库网络安全分两个层次,即网络自身安全和网络业务安全,其主要是保证网络数据资源控制和网络业务的合法授权、使用和监管。业务操作、管理、信息传输直接在网络上进行,业务的正常开展依赖于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所有国库的数据均通过网络集中于中心支库数据中心。由于网络中任何一方出现纰漏,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就会受到破坏。

二是数据存储备份要求更高。全辖国库数据集中后,文本和完整数据均通过中心支库进行数据备份,因而数据中心就成为连接辖内机构核心数据的完整存储者。数据风险集中于中心支库,如果中心支库数据和设备出现问题,那么将会影响全辖国库业务的正常运行。存储安全成为数据集中系统运行的基本保证。

对核心设备的要求更高。数据集中项目作为对业务数据的集中管理,核心数据在服务器上运行,一旦出现问题都会 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要求服务器具有大性能和强数据处理能力,能够快速的进行数据处理,满足查询、核对、传递、汇总等要求以及用户的使用,服务器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必须突出。

对厂商的服务要求更高。不仅要求为国库信息化建设提供产品、售前、售中、售后服务,而且服务必须非常到位。由于国库业务的特殊性,业务的实时性非常强,快速反应对厂商而言是必须做到的。

三、建立以省分库为单位的国库数据集中管理模式。

数据集中给国库带来的绝不仅仅是工作效率的提高,而将是会计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的全新变革。为了更好地发挥数据集中管理的优越性,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议将国库数据集中方式设在省库。其核算和管理模式:采用系统纵向与上、下级国库连接的方式,在省级国库建立数据集中处理中心,地市中心支库摆放国库数据处理机和前置机,县级国库摆放国库数据处理前置机。县级国库的国库数据处理前置机主要处理本级和下级国库业务和信息往来,将国库核算系统处理生成的各种报表上传至上级国库处理机。地、市中心支库国库数据处理机主要处理上下级国库之间以及日常与财政、税务、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和业务往来;纵向接收上级国库代替本级国库处理成功的相关信息;上传本级国库代替上级国库处理成功的信息;下发本级国库代替下 级国库处理成功的相关信息;并将属于本级国库的各类核对正确的信息转入国库核算系统,以及将国库核算系统处理生成的各种报表上传至上级国库处理机。省分库国库数据集中处理中心除具有国库数据处理机的相关功能外,还要对集中上来的全部国库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形成各种分析报表和报告。

实行以省级国库数据集中方式优势:

(一)与政府行政管理相吻合。

我国地域广大,南北东西经济发展不均衡,政府行政管理和区域经济大都以省划分。我国财政体制管理要求是“一级财政设立一级金库”,当前财政、税务、海关大都实行了省级信息数据集中管理,如果金库实行在省库建立数据中心,国库数据均集中在省数据中心,地、市级国库通过前置系统与中心连接,实行省级以下预算收入实时汇划,中央级收入当日汇总集中汇划至总库,实现各级收入当日入库的目标模式,正和政府行政管理以及财、税改革相吻合。

(二)进一步优化人力和物力资源

当前国库业务量大且复杂,市级库人员少,分工不尽合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特别是既懂业务会科技的人才力量严重不足,实行省库数据集中管理模式后,人力和物力上优势突出,节约大量的操作人员。中心支库和县支库只需配备录入、复核和主管岗位,其它人员可以充实到柜台监督、事 中审查、事后检查的工作岗位,充实监管力量。既有效规避资金风险,又实现了资源最有效的利用。

(三)为实现财、税、库、行横向联网奠定基础

建立省级国库数据集中横向联网系统,将“金财工程”、“金关工程”、“金税工程”等相关系统有机联接,建立部门间良好的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各部门核算操作无纸化、分析数据模型化、监控管理实时化、对外服务人性化,为预算执行的预测和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为制定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提供有力依据。积极推广运用国库数据集中系统,不仅仅是提高工作效率,而是对有效履行基层人行职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建立费用管理新模式 篇3

关键词:财务管理环境;财务管理模式

财务管理的环境在新形式下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这些都为企业财务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为财务管理者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一、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财务管理模式

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形式是多元化、多角化、集团化经营,并且日益呈现大规模、跨国化、跨行业的经营趋势。现代企业的特点,对我国企业现行的财务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建立起既与国际接轨,又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财务管理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不断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一)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财务管理体制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财务管理模式应是:全面建立以财务预算为前提,以资金管理和成本管理为重心,围绕效益实绩,实行事后考核,兑现财务政策,把企业财富最大化作为目标渗透到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财务运行机制。

1、以财务预算为前提,做好事前预测与规划工作。预算化管理是信息社会对财务管理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有“信息经济”之说,企业应能把握信息,抓住机遇,在预算和控制方面具有较强的灵敏度,根据企业特点和市场信息,超前提出财务预算,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财务对策,使财务管理从目前被动应付和机械算账转变为超前控制和科学理财。

2、建立健全资金管理体制,对企业资金运动实行财务监控。企业财务部门要改变目前仅限于对企业内部价值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做法,多方收集企业外部的有用信息,主动研究市场,自觉参与企业投资项目的预算、论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程度,准确比较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和资本成本率,把好项目的财务预算关;在充分考虑企业偿债能力的前提下,设法筹足项目建设资金,防止急功近利,盲目举债,加大筹资风险,导致“胡子工程”或“包袱工程”;加大对在建工程的财务监督,跟踪考核项目资金的效益,建立项目决策负责制,杜绝集体决策、集体负责,最终谁也不负责的现象。另外还应建立优化资金结构的约束机制,抓好资金的结构管理;建立活而不乱的资金循环机制,抓好资金的流程管理;建立资金补偿积累机制,抓好资金的后续管理。

3、建立科学严谨的成本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优势。企业成本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企业产品赢利能力的大小和竞争能力的强弱。因此提高财务部门对成本管理水平尤为关键。具体为:掌握成本控制关键点,发挥好财务部门抓成本管理的优势;拓宽成本考核范围,建立以财务为中心的成本考核体系。

4、围绕效益实绩,实行事后考核,兑现财务政策,促进财务运行机制的完善。财务部门的期终决算要和财务预算相衔接,依据各责任部门对财务预算的执行结果,提出绩效考核意见,可实行月度预算考核、季度兑现、年度清算办法,清算结果奖惩到位,使财务预算制度和经济责任有效结合企业。同时,预算委员会要即时针对预算执行的正负差异分析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适时提出纠正预算偏差的财务对策,必要时可调整部分或整个预算方案,从而使下期财务运行能够有的放矢,更趋于科学合理。

(二)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财务会计组织机构

国际上企业财务会计组织机构分为三种类型:

1、超脱型。即在董事长下设财务总监,分管企业财务会计业务。这种机构既体现了董事会的权利,又有利于充分体现财务会计的地位和作用,有效地维护股东或投资者的权益。

2、分权型。即在总经理下设负责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副总经理。这在美国的企业中比较常见。在这种机构中,负责业务的高层主管者都拥有财务副总经理的头衔,可直接向总经理报告财务情况。

3、专家型。即在总经理下设与副总经理平行的总会计师,负责分管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目前我国企业的大多采用这种模式,这种机构充分体现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专业性和决策中专家意见的权威性。

就我国企业来说,股份制企业可以实行第一种超脱型,而实行公司制的企业实行第三种专家型比较适合我国的情况。财务会计机构还是不必分设为好,更有利于讲求效率。

(三)确立知识效益和人才价值观念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才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企业顺利而有效地开展财务活动,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根本保证。

1、转变企业理财观念。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创造企业财富的主要要素由物质资本转向知识资本,企业理财必须转变观念:要认识知识资本;要承认知识资本;要重视和利用知识资本。

2、加强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和创新能力。首先是财务人员既要有经济和财会理论基础,又要有现代数学、网络技术基础,面对知识快速更新和经济、金融活动的灵活多变,能从经济、社会、法律、技术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并制订相应的理财策略;其次要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开发企业信息并根据变化的理财环境,对企业的运行状况和不断扩大的业务范围进行评估和风险分析;再次要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国际金融的创新趋势和资本的形态特点,运用金融工程开发融资工具和管理投融资风险等。

二、网络经济环境下的财务管理模式

(一)企业范围边界的扩大

在网络经济环境下,知识的形成、传播的无地域性,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范围迅速扩大。企业活动与环境的联系更为紧密,它们共处于一体化的网络之中。企业与供应商以及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不再固定,在全球网络中,企业与客户形成“在选择中结盟,在结盟中选择”的新格局。

(二)财务管理职能向决策层和业务层分解

在网络型组织结构的企业中,节点与节点之间密集的多边联系减少了传统管理中的许多中间环节,削减了中间层次,使决策层贴近执行层,高层决策者能直接对底层员工进行管理,财务信息的采集完全由业务节点完成,财务信息的加工由网络程序完成,财务监控由决策者通过网络程序实施,这种完全自动化的信息加工和传递过程,使得大量的财务人员成为多余,促使财务管理职能向决策层和业务层分解。但对于组织层次相应职位上的人员来说,由于成为整个网络上的一个节点,都应对其职能范围内的情况做出独立的决策。

(三)财务管理的主体由实体转向虚拟化

财务管理主体,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下具有独立的物质利益的经济实体,这种实体是有形的、相对稳定的。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电子商务的日益推广,出现了网上虚拟公司这样的企业形式,而这些虚拟公司实际上是一种用以对市场环境变化做出快速反应的临时组建的企业动态的、短期的战略联盟,其基本运行模式是在有一个新产品或产业概念后,利用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等手段,将各种业务外包,公司本身只是以创新行为和名牌效应为龙头,对涉及制造、经营的各项业务进行系统集成和过程集成。一旦合作目标完成后即迅速解散,从而使得财务主体虚拟化。

(四)财务管理目标多元化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客户目标、业务流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必然要求企业需要考虑更多的一些因素,对其财务管理目标重新定位。如相关利益主体的不同要求、企业运行的前瞻性及“增长动力”和社会责任等。

(五)财务管理与业务决策一体化

在新型财务管理模式下,财务管理职能向决策层和业务联系层分解,财务管理通过网络软件与决策和业务融为一体,促使企业实现决策科学化和业务智能化。

(六)财务虚拟管理

网络条件下,虚拟企业的出现使财务虚拟管理成为必要和可能。在单个企业资源和力量有限的情况下,为取得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企业只需牢牢掌握核心功能,而把其他低增值部门虚拟化。财务虚拟管理就是以企业的核心功能为财务管理的中心,对各虚拟化的职能部门进行集中协调性的财务管理。虚拟企业的中层经理的监督与协调功能被计算机网络所取代,企业的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财务虚拟管理是与之相适应的一种横向管理,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全面创新的、以实现财务信息资源优化的一种财务管理策略。

三、WTO环境下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

(一)财务管理层次应全面提高

我国企业目前的财务管理是以营运资金管理为主的日常性财务管理,企业筹资和投资过程的国际化、企业资本结构的适当选择、财务风险控制以及财务分析等内容所占比例较低,导致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层次低,不能适应当前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要求。因此,必须注重提升财务管理层次,适应新的形势。

首先,企业财务管理国际化。入世后,国际经济活动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国际间的资金运动,加强国际财务管理已成为入世后涉外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国际企业兼并与联营、转移价格、国际银行金融系统和跨国公司生产经营系统等都是国际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

其次,防范财务金融风险。入世后,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大,规避风险将成为入世后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最重要课题之一。企业要获得较高的投资报酬就必须降低投资成本和风险损失,就必须进一步提高企业投资决策的及时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再次,拓展财务管理内容,入世后,财务管理也应着眼于支持技术发展。西方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促进生产率增长最重要的因素是技术创新。事实上,从企业经营战略的角度来看,所谓资本运营、资本操作等都是次级层面的概念,真正应当被重视的是企业持久、创新的技术动力。包括财务战略在内的企业经营战略,应当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对于我国企业竞争中普遍严重不足的现状来说,强调这一点尤为重要。

此外,入世后财务管理内容上的拓展,除传统的资金管理和财务管理外,还应向金融风险管理、税金管理、保险管理和知识资本(技术、人才、信息、无形资产)管理等方面拓展。

(二)更新财务管理方法

财务管理方法中的数量方法应得到更多的应用,如定量预测、滚动预算、风险决策及不确定性决策等。特别是对跨国经营的企业来说,资本经营目标确定后,财务管理就要运用价值管理的方法,将经营目标进行分解、量化,做出实验经营目标的规划,为企业进行跨国投资与融资,优化跨国资本存量和流量,防范与控制外汇风险、提高效率的财务控制方法和包含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的指标在内的财务分析方法等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明确财务管理目标

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是使力求保持以收抵支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以减少破产的风险,使企业保持生存条件。而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财务管理目标则无疑是利润最大化。这里的最大化目标是指企业在既定生产规模、特定风险程度条件下以实现最大利润为其目标,是指能持续发展的最大化,而并非是单纯以利润指标衡量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因此,要加强财务风险的预防和控制,要制定适合企业的财务管理战略,保证及时获得数量多、质量高的资金筹集、资金投放、资金收回的信息,为正确进行各项决策的风险预防和控制创造条件。

面对新的经济形势,财务管理领域有着许多新事物、新课题,这就需要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人们更新观念、开拓进取、踏踏实实地研究和探索。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的高效的财务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康健.现代企业制度与财务管理模式[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0).

2、林岸芬.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演变[J].当代经济,2004(5).

3、刘海霞.论网络时代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J].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2004(6).

4、史克勤.网络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模式与应对策略[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5(6).

5、谢坤.WTO条件下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考[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

企业应收账款信用管理新模式建立 篇4

1. 企业应收账款形成原因。

应收账款无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还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都必然会存在的。在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工厂制使众多企业不具备真正的企业性质, 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直接掌控于政府, 企业之间的拖欠现象便应运而生。自1992年邓小平南下明确市场经济可以与计划经济并存, 使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大跨步的飞跃。在此背景下企业应收账款增加的原因有二:一是销售和收款的时间差距拉长;二是商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然而, 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面临着社会信用不佳的环境, 应收账款问题尤显突出。

2. 应收账款的现实问题。

(1) 企业应收账款乘数效应增长。截至2009年3月18日, 已有357家上市公司发布年报, 在这些公司中, 应收账款周转率小于行业均值的共有258家, 占比72.6%, 最差的是华光应收账款周转率仅为0.98, 这表示公司一年时间里应收账款还不能周转一次。这些公司中, 有36家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同比至少增长1倍。其中, 中福的应收账款净额由2007年的3.15万元增至2008年的3829.11万元, 同比剧增1200多倍。如此增长的速度使得应收账款管理日益成为企业流动资产管理的重要部分。 (2) 赊销率高, 坏账率高。在市场经济模式下, 企业之间采用信用交易的方式日趋增加, 但是我国的信用体制还不完善, 尚处在初级阶段。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采用信用交易还相差甚远。我国企业当初采取信用交易之后, 最终成为三角债务。 (3) 规避风险能力差, 盲目竞争。我国大多数企业一味追求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 扩大销售, 增强市场竞争力, 而未对客户资信的程度作深入调查、对应收账款的风险未进行正确的评估, 只是盲目地采取赊销策略去抢占市场, 只重视账面高利润而忽略了被客户拖欠所占用的大量流动资金难以收回会给企业带来风险的问题。

二、建立企业“3+1”信用管理

建立一种好的企业信用管理模式, 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扩散效应。尤其是在我国信用体制不完善的条件下, 企业之间采取盲目信用交易, 赊销率高, 抗风险能力低。建立一种科学有效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信用模式应对企业的应收账款是势在必得。

1.“3+1”模式的含义。

针对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 2002年外经贸部研究院的信用管理专家韩家平和蒲小雷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率先提出“3+1”企业信用管理模式。该模式是指通过制定独立的信用管理政策, 指导和协调内部各部门的业务活动, 对从客户的资信调查与评估、信用额度的授予、账期的确定、债权保障措施的选择一直到应收账款管理和追收的全过程进行管理, 在保持应收账款最合理持有量的同时, 保障应收账款安全和及时的回收, 以达到赊销利润最大化的管理目的。

2.“3+1”模式的内容组成。

“3”是指以客户为中心, 根据企业信用交易的前期、中期、后期的不同特点设计出相应的管理模块。分别是交易前期信用管理阶段的资信调查与评估机制、中期的债权保障机制和后期的应收账款管理和追收机制。“1”代表一个独立的信用管理机构 (人员) 全面管理企业信用赊销的各个环节。

3.“3+1”信用管理模式各阶段的工作内容。

首先, 前期资信调查与评估。这是对建立信用关系的第一环节, 也是比较关键的环节。因为在这一阶段资信调查信息准确和评估机制完善, 从而在交易前期就可以筛选一些信用差的客户。减少企业在采用信用交易过程中带来更合理的应收账款, 在交易前调查和评估客户的信用状况, 做出科学的信用决策:资信的调查。既可以自行收集的方式, 也可以委托专业机构收集客户信息;信用的评估。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对资信状况进行分析方式, 主要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定性分析的方式一般有SWOT模型以及最常用到的“5C”分析法。定量分析的方法中可运用特征分析模型对客户资信状况进行定量分析。通过资信调查和信用评估, 根据资信的好坏做出明确的交易方式。减少应收账款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其次, 中期债权保障与风险转移机制。债权保障机制在交易中期转嫁和规避信用风险, 主要是说如何转变处理应收账款的思想。债务重组是应收账款的一种有效转嫁和规避的措施。可以采取贴现方式收回债权、债转股、和以非现金资产偿债三种方式。这几种方法能有效的盘活企业营运资金和降低应收账款的风险。最后, 后期监控追收机制。应收账款的监控机制应包括赊销的发生、收帐、逾期风险预警等各个环节:赊销发生监控, 根据不同的赊销业务其制定不同处理流程;财务部门对应收账款的分析管理, 分析逾期债权的坏帐风险及对财务状况的影响, 以便确定坏帐处理、当前赊销策略;信用部门和销售部门进行应收账款跟踪管理服务, 分清各自在跟踪服务中的职责, 达到相互监督相互促进, 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 促进企业销售的目的。企业的追收机制是要求企业在这方面应该制度化:应收账款总量控制制度、销售分类账管理制度、账龄监控与账款回收管理制度和债权管理制度。

4. 信用管理部门的设置。

在“3+1”信用管理模型中, “1”代表一个独立的信用管理机构或人员, 这个机构或人员主要是全面负责管理企业的信用赊销。从企业的角度来说, 企业应建立一个在总经理或董事会直接领导下的独立信用管理部门, 从而有效地协调企业的销售目标和财务目标, 同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科学的风险制约机制, 将信用管理的各项职责在各业务部门之间重新进行合理分工, 信用销售、财务、采购等业务部门各自承担明确的信用风险管理职责, 防止盲目决策产生的信用风险。也就是说不能由现有企业内部的那个部门去承担, 要成立专门部门, 并且应该目标到人、责任到人, 并形成终身责任制的约束机制。之所以成立专门部门, 其主要的原因就是信用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 既包括财务知识, 又包括贸易、法律、经济等知识。在企业内部某个部门能全面对信用管理的体系了解是非常有限的。比如由财务部门从事信用管理, 企业往往处于信用紧缩的状态, 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由销售部门负责信用管理工作, 往往对客户的风险评估不足, 控制不够, 会造成企业整体的盲目信用投放。显而易见, 企业建立一个独立的信用管理机构或人员是很有必要的, 既可以控制销售部门的盲目激进又可以推动财务部门的资金运转, 达到一种销售和管理的平衡, 减少应收账款的问题。

三、“3+1”信用管理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1. 在信用管理阶段划分方面。

传统全过程模式将企业信用管理划分为签约前、签约和签约后, “3+1”信用管理模式将企业信用管理划分为签约前、从签约到发货 (提供服务) 和发货 (提供服务) 后, 这是一种全过程管理。这种管理思路针对我国企业忽视前期和中期管理, 注重后期管理尤其是账款逾期后的追收具有现实意义。

2. 在信用管理的具体内容方面。

传统全过程控制模式认为, 签约前的管理内容为资信信息收集和调查, 主要目的是筛选客户;签约时的管理内容为客户授信管理;签约后的管理内容为账款监控管理。而“3+1”科学信用管理模式认为, 签约前管理内容为客户资信调查与评估、从签约到发货的管理内容为债权保障和风险转移;发货后的管理内容为应收账款管理和追收制度。

上一篇:中山教育下一篇:怎样做好社区卫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