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教育

2024-10-11

中山教育(共12篇)

中山教育 篇1

一、前言

孙中山不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而且是伟大的社会理论家。他在戎马倥偬的革命斗争间隙, 不断思考和规划中国未来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普及教育”思想是孙中山政治社会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推行义务教育和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孙中山的这一思想愈发显现出其超前的理论价值。

二、孙中山“普及教育”思想的内容

孙中山“普及教育”思想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面对全体青少年要普及学校教育, 二是面对成年国民要普及社会教育。普及学校教育思想又包含了全体青少年都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和免费义务教育两个核心内容。

(一) 普及学校教育

孙中山主张, 实现教育平等, 首先要不分贫富贵贱, 全体适龄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孙中山认为, 封建社会的贵族教育制度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学校教育制度都不是真正的普及教育制度。真正的普及教育制度就是要让人人都能读书。他说, 必须做到“让人人都能读书, 才可以说是普及教育制度;若是不然, 便是贵族制度, 便是资本制度”。[1] (P3) 1912年孙中山公开表示对社会主义者提出的教育平等制度的赞赏:“社会主义者主张教育平等, 凡为社会之人, 无论贫贱, 皆可入公共学校, 鄙人对于此种主张, 实欢迎其利国福民之神圣。”[2] (P553) 1922年孙中山进一步提出:“无论贵贱, 凡在十岁下底儿童, 都要给教育到底。”[3] (P74)

其次, 孙中山指出普及教育要不分种族, 取消种族歧视, “满汉藏维苗, 都是中华之大家庭, 皆可平等就学, 以增进全国民族之文化”。[1] (P17)

再次, 孙中山认为要普及学校教育, 还要实现男女教育平等。早在1912年, 孙中山就极力提倡发展女子教育, 但当时教育界对实行男女平等和发展女子教育问题没有足够的认识。1914年12月, 袁世凯政府的教育部提出了《整理教育方案草案》, 提出女子教育“今且勿骛高远之谈”, 应该“标示育成良妻贤母主义”, “以挽其委琐龌龊或放任不羁之陋习”。[4] (P243) 这样的女子教育带有明显的封建色彩, 本质上仍然是男女教育不平等。孙中山认为, 所有少年儿童, 不论男女都应有受教育的权利。他在论述地方自治要建立学校时说:“凡在自治区域之少男少女, 皆有受教育之权利。”[5] (P223) 所有的青年也都应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1923年12月, 他在广州岭南大学的学生演说时指出:“就广东的户口讲, 人数号称三千万, 如果提十分之一, 也有三百万青年男女, 应该像诸君都有受这种教育的机会。”[6] (P124) 可见, 孙中山不仅在初等和中等教育上, 而且在高等教育上都是主张男女应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的。1924年, 孙中山把在教育上“确认平等之原则”列入了国民党的政纲。

实施义务免费教育, 是孙中山普及学校教育思想的另一个主要内容。孙中山认为, 普及学校教育最理想的境界是不仅要给予所有青少年儿童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 而且要实施义务免费教育。

1912年, 孙中山提出赞同社会主义者提倡的教育主张:“凡为社会之人, 无论贫贱, 皆可入公共学校, 不特不收学膳食等费, 即衣履书籍, 公家任其费用。”孙中山认为, 只要中国实行国家社会政策, 国家经济有所发展, 就可以付诸实施。当国家岁用“大有余裕”时, 政府“预筹开销之法, 则莫妙于用作教育费”, 儿童与青少年凡“年八岁至二十皆令入学, 饮食衣服一切供备”, “由国家教之养之, 至二十岁止, 视为中国国民之一种权利”。[2] (P323) 1920年, 孙中山在《地方自治实行法》中提出了另一种实施义务免费教育的主张:“一境之内如人尽所长, 为公家服一二个月之义务, 则可万事具备矣。”[5] (P224) 孙中山这时的主张和1912年相比有了变化, 他以前主张通过国家实行社会政策来获得实施义务教育的经费, 此时变为通过自治区域内人民的义务劳动来获得经费。

1922年1月, 孙中山在桂林向学界人士演说时, 提出了第三种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主张:“要使十岁以下的儿童都受到教育, 具体的办法就是现在求学的人, 都要改变从前的旧行为, 无论是先生还是学生, 各尽各的能力, 担负责任来, 同心协力去调查四乡的户口, 多办义务学校, 让一般没有钱底人都可以去读书。”“要人人多有教育, 就要人人各尽各的力量, 有一份能力去做一份事情, 大家都去实行。”[3] (P73) 这一主张, 既不再提遥遥无期的“由国家教之养之”, 又不再寄希望于同样难以实现的“由公家供给”衣食用品, 而是直接号召所有有知识的人, 根据各地的实际需要兴办义务免费学校, 比前两个主张要现实许多。

(二) 普及社会教育

对成年国民进行广泛的社会教育, 是孙中山“普及教育”思想的另一重要内容。成年国民接受教育的内容, 主要包括三民主义教育和科学教育。孙中山分别就工人、农民、革命军人和革命党人的具体情况, 论述了开展社会教育的必要性。

孙中山认为, 必须开展对国民的“主义”教育。他指出, “现在全国人民大多数还不明白革命的道理”, “很多人不知道共和的好处, 反有希望真命天子出现, 或者满清复辟, 把民国再变成帝国的心理”, “如果四万万人都抱有这种旧思想, 那么, 共和的基础怎么能够稳固呢?”孙中山慨叹中国的女性民主意识更弱, “都不热心参加政权, 就是做议员的女子, 没有多久便心灰意懒, 不继续去奋斗”。[3] (P2) 因此孙中山得出两个结论:其一, 要达到革命的目的, 就必须向全体国民进行三民主义的宣传和教育;其二, 要实现真正的民权, 也必须向国民进行三民主义的教育。

科学教育是实现国家富强的保证。孙中山认为, 要实现“中国富强事业, 非先从事于普及教育, 使全国人民皆有科学知识不可”。他提出国民必须有科学知识。没有知识, 就找不到富源, 开发不了富源。他以阳朔为例, 没有知识, 就会认为“阳朔皆不毛之石山, 悉属废物”;有知识, 就会看到“阳朔黄金满地”, 人民“若知之”, 就能“知而开发之”。[6] (P400) 在生产中, 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才能提高生产效率。孙中山指出:“中国农业从来都是靠人工生产, 一人耕田, 劳身焦思, 所得谷米至多不过供数人之食”, 而西方“一人所耕, 千人食之不尽”, “皆以西方近世农学发达, 使用机器做工, 生产速度便加快”。[4] (P243) 中国农民和工人不懂科学知识, 没有掌握机器生产的科学方法, 因而生产落后, 致使国家贫弱。

对于国民教育的途径, 孙中山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孙中山主张, “主义”的教育主要通过全体革命党人的宣传来实现。他说, “教便是宣传”, 所有革命党人“人人皆为党的主义而宣传”。[7] (P572) 孙中山又指出, 宣传应该有组织、有系统进行, 这样会收效更大, 要通过党的组织对全体国民进行系统的革命主义教育。具体做法有三个:一是设置“通俗讲演所”, 集中群众宣讲;二是设置“宣传讲习所”, 让革命党人先在讲习所学习, 然后去宣传;三是通过书籍报刊等出版物宣传革命注意事项, 教育群众。

对于科学知识的教育, 孙中山指出, 社会应该设置各种专门场所并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去培养和发展成年国民的智识。他说:“教育少年之外, 当设公共讲堂、书库、夜学, 为年长者养育智识之所”, 开展“各项职业教育、通俗教育、劳工教育”, [8] (P79) 增加工人的智识技能。

三、结语

孙中山的“普及教育”思想, 是孙中山结合自己的革命实践, 对教育理论的创新思考成果, 其中的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知识教育的主张有利于高素质国民的培养, 他提出的实施义务教育的构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超前的真理性价值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参考文献

[1]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第7卷) [M].北京:中华书局, 1986.

[2]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第2卷) [M].北京:中华书局, 1982.

[3]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第6卷) [M].中华书局, 1985.

[4]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 (上册) [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1.

[5]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第5卷) [M].北京:中华书局, 1985.

[6]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第9卷) [M].北京:中华书局, 1986.

[7]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第8卷) [M].北京:中华书局, 1986.

[8]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第4卷) [M].北京:中华书局, 1985.

中山教育 篇2

基础英语不算很简单,阅读理解还算简单专业八级的水平差不多,不是GRE阅读,我想着也是个趋势吧,只按照专业八级做准备也没有问题的。作文题目是:什么样读者是真正的读者。比较好写。翻译也不感觉多难,但是你要知道奥斯卡王尔德的名字怎么写,汉译英是一段散文我没有查到谁写的,中心内容是:看信是快乐的,但是看信了也要回信不然友情就难以保持,而作者就是这么一位。英译汉是一篇描写梵高的文章,不是很难但是要翻译的出彩我想不会太简单吧。生词也不是很多。改错我就不说了,基本上不知道哪里错了,概况不记得了,随便画了一下。最后一个题目是问英国的现代服务业有什么特点?前面还有列举超验主义代表人物,新西兰殖民代表等等不着边际的东西从来没有看过,怎么说呢,希望能及格吧,尽管现在看不太现实了。日语很简单的,大概90分左右吧,题目大部分在往年的题目中都出现过,不过没有日翻汉,30分的汉翻日都是很简单,基本没有没见过的,同时小本上和大本上的都有一些,明年好多了,因为你们都考小本的,不像我们还要两个都要看。日语背书就行了,中大不麻烦大家的二外,日语就不说什么了,拉不开分数也帮不了什么忙。只要你能把书上的东西掌握好久没有问题的。顺便提一句,大本新版和小本旧版我都默写了不下十遍。

语言学,哎,怎么说呢,感觉很复杂。自己辛辛苦苦背书,研究书,查重点,备考点还是不理想。不怪别人只怪自己,豆芽姐姐曾经告诉过我都是重点,而我却好为人师自以为是,认为第六章不重要,尽管还基本能作答但是情况却不是很好,提醒大家,就是课本后面的练习题中的每一个名词解释,记住了,是每一个名词解释都要背下来!别商量什么,没有别的办法,你不背就有人背。零食,中山大学从来就是以功能语言学著称,为什么就给HALLIDAY这么小的空间,而让MALINOWSKI占据一个大题的位置?无所谓,一家人总是有类似之处,祖师爷自然功不可没。不过还好,伦敦学派是重点我做的还不错。不过15分的心理语言学论述我就不明白了。不仅是最后一个大题,选择也有,名词解释里还有范畴化的概念。不怪出题的老师,一本书都是重点。不要以为就第十二章最重要,当然重要,但是要均衡。几个写音标的不是很难。详细说一下语言学吧:

填空:DUALITY这个好说,都能写出来很简单。布拉格学派以功能观点研究语言这个也没问题。另外NIDA关于SYLLABUS的定义,提出来这个就可以了因为前面有一个CURRICULAR对应。俗词源的定义没问题。不过弄个IPA最后一次更新在哪一年我就不明白了,出的题确实很纠结。是在2005年。另外莱文森基于什么观点提出了自己的三个主张。另外计算机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别的实在想不起来了,脑袋都大了。想起来再补充。

名词解释,怎么说呢会的都写出来了,不会的也都蒙上了吧。比如系统语法,CONCEPTUAL MEANING,CARDINAL VOWELS,这些基本没问题。不顾弄了个范畴化,哎,晕,看过每当回事儿,不怪人家老师。还有I-NARRAOR好像是,看过没当回事,从来没以为第九章除了前景化合韵律以及意识流之外还能考别的名词解释。也就是这个程度了吧。

示例分析,句子的意义大于其中词义之和,那两个是什么来着?

大题说了,第二个是语言与文化的相关性。

基本就是这么个情况,中大的试卷出来的时间比较晚,希望先给明年要考试的同学提前说一下,也以此来感谢曾经对我帮助过的豆芽姐姐,还有TIGER wang姐姐。自己预测一下分数吧,政治60,日语90,语言学105,基础英语95.换句话说,先凑够350。不是我不想写好字体,是天气太冷没有暖气,手脚冰凉,一路狂奔,没办法。谢谢改卷老师了,凑合看吧,我也不想这样。

总的来说,语言学出的题目也让我说不出什么来,由简单的总是要有困难的吧。希望后辈都加油啊。

累的不行了,奋斗了好久,还不能休息。人生嘛,永远不能休息,否则你就得永远休息。。

推荐阅读:

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中山大学历年专业课考研试题汇总

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完全备考手册【考研必读】 中山大学考研专业课高分必备指南 中山大学考研研究生报录比

论孙中山的义务教育思想 篇3

关键词:孙中山;义务教育;教育权

在孙中山一生的革命实践中,他以革命家、政治家的敏锐与思想家的深沉,一贯重视教育,并在许多论著和演讲中,阐述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许多问题,形成了深刻的教育思想,指导了民国时期的教育决策,揭开了民国教育史的新篇章。孙中山的教育思想内涵丰富,本文就其义务教育的思想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实行义务教育的原因

孙中山普及义务教育的思想是基于中国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多个因素。

从历史上看,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者剥夺了广大民众受教育的权利,造成现实中教育落后、民智衰退的严重局面,国民当中目不识丁者十有七八,妇女识字者百中无一,说明国民受教育的程度极低。

从革命和建设的观念出发,孙中山也认为普及义务教育是极为重要的,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而教育是人的智力开发、素质培养、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人人都应受教育,此乃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全体国民皆有受教育的权利,提高科学文化程度,民族才能兴旺,国家才能富强。

孙中山还曾多次指出:中国应该像西方国家那样讲究“教养之道”,做到“学校遍布中国”,通国之人,皆奋于学。他认为西方各国近世崛起的根源就在于“人无贵贱皆奋于学”。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不发展教育是不行的,只有“多设学校,使天下无不学之人”,中国才可以与西方相媲美。

孙中山把人口的质量看作国家强弱、民族兴衰的重要因素。他认为,中国国土辽阔,地带温和物产富繁,实占天然之优越,剩下来就是人口的数量和质量问题了。表现在实业技术和人才的缺乏。这正是民族资本发展困难的原因之一。“养老之制,育儿之制,周恤废疾者之制,普及教育之制……凡此皆民生主义所有事也”。

孙中山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认为实行普通义务教育是发展高等教育的基础。他十分关注教育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认为普及义务教育首先应普及普通教育(尤其小学教育),然后再普及中等教育。教育的顺序应该“由幼稚园而小学而中学,当陆续按级而登,以至大学而后已”;而在各级学校教育中,“中小学校之急应开办,当视高等专门为尤要”。可见,孙中山始终重视普及义务教育,强调发展普通教育。

孙中山热切地希望中国人民接受良好的教育。他看到,中国人民知识程度的不足,传统的封建思想在农民中根深蒂固,他们都习惯于做奴隶,而不知道做主人,所以人民的觉醒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前提。

孙先生曾对中国的教育抱有很大期望,热切地希望“欲使中国教育居世界第一等位置,必当使全国人民无不识字,有一百数十万的专门学者,有一万几千的发明家,必如此乃可以为世界第一等教育”。

二、免费义务教育

孙中山主张普及义务教育必须免费。他认为:“让人人都能读书,才可以说是普及义务教育制度;若是不然,便是贵族制度,便是资本制度。” 民国元年(1912年),孙先生提出在国家经济发展的条件下,法定男子5~6岁入小学堂,以后由国家教之养之,至20岁为止,并视此为中国国民的一种权利。1920年,他在《地方自治实行法》中强调说:“凡在自治区域之少年男女,皆有受教育之权利。学费、书籍与及儿童衣食,当由公家供给。” 1922年1月,孙中山又提出无论贫富,凡在10岁以下的儿童,都要“给教育到底”。1924年4月,他在广州对广东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的演说中更加明确指出,“要那些穷家小孩子都能读书,不但是学校内不收费,有书籍给他们读,还要那些读书的小孩子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要那些小孩子自出世以后,自小长成人,国家有教有养,不要小孩子的父母担忧。” “无论贫富,凡在10岁以下儿童,都要给教育到底。”“多办义务学校,让一般没有钱的人都可以去读书。”

孙中山认为义务教育的经费由国家拨付,使那些家境贫困的人不至于辍学。要使贫苦儿童都能安心上学,就要免收学费,并且要解决他们的衣、食、住、书籍等问题。因此,他主张学费、书籍与学童之衣食全由政府供给,以免除贫苦学童的后顾之忧。

三、办好义务教育的条件

孙中山认为,要想发展教育,必先发展经济,仓廪实而民知礼节,衣食足而民知荣辱,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才会有受教育的要求。他认为,繁荣的经济是发展义务教育的坚实基础。他主张通过发展铁路、矿山、航运等国有经济来筹集资金,满足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地达到免费普及义务教育,他还极力主张招商引资,利用外资,利用外才,以发展生产,繁荣经济。

孙中山在强调普及义务教育,广泛开办教育的同时,指出必须有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必须开设师范学校,培养更多的合格师资,发展师范教育是普及义务教育的当务之急。孙中山对师范教育特别重视,肯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做“国民之模范”,他认为要普及义务教育就必须解决师资问题。“欲兴办中小学校,非养成多数教员不可。欲养成多数中小学教员,非多设初、优级师范学校不可。”

他认为发展师范教育,培养合格的教师是普及国民教育的关键。他说:“欲四万万人皆得受教育,必倚重师范,此师范所而急办者也……惟有学识,方可担任教育:盖学生至学识,恒视教师以为进退,故教师之责任甚大。”

【参考文献】

[1]郭海清.民国时期的广州教育[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3.

[2]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五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十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8]舒城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9]何国华.民国时期的教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10]韩剑锋.裕民、齐民、新民: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 2013.

[11]王来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探索[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2.

李白诗歌中山水情结的教育意义 篇4

李白一生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气势磅礴,夸张浪漫,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李白用他的一生歌唱祖国的山水,尤其歌唱和他的生命息息相关的长江,李白成长于四川,漫游长江南北,晚年死于当涂,一生与祖国的山水结缘,而他的山水情结具体地说就是他的长江情结,是开启理解他爱国情感之门的钥匙。他创作的许多山水篇章,把山水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

李白山水诗的突出特点是大自然山水形象的理想化、狂想化和个性化。他在《日出入行》中说,太阳的运行,“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道家的自然思想使他对人生抱有一种朴素的唯物观念。人的生死荣衰如同万物,“兴歇皆自然”,无须感恩,不必抱怨,因为都是元气的构成,同属大自然,同有大自然。所以他要拥抱大自然,与之化为一体。在《山中问答》中,他诡秘地说:“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种道家、道教的思想观念随他的社会生活、政治遭际而日益加深,使他日益爱好大自然山水,也使他的山水诗里的山水形象不仅表现自我形象,而且融化为自我形象,使山水形象理想化、狂想化、个性化了。

李白有不少短小精美的山水律绝。例如《清溪行》写清溪感受:“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前二句看来只是以镜比水、以屏比山的修辞精巧,而诗人用意实为将水作明镜,山作屏风,以清水秀山为家。所以末二句说猿啼徒使游子伤感,而言外显示他这位谪仙则清心自在,怡然自适,因为山水就是他的家,合乎理想,恰同仙境。他的名篇《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等,不论表现手法是拟人化或反衬法,都是观念上把大自然与自我混同一体,视万物为同类,或一起兴奋鼓舞,或以为留难阻挡,山水形象都理想化、狂想化、个性化了。

李白,虽然他的出生地不是四川,但他热爱四川,也是出于对故乡的热爱,他才自号为“青莲居士”。李白的山水情结,源于他对长江流域的四川山水风貌的描写,尽情书写他热爱自然,热爱家乡,喜爱无拘无束的隐逸生活。最为广大师生熟悉的作品就是《蜀道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运用极其夸张之手法、时空的转化展现四川的风貌。甚至到后来,李白离开四川后,仍把长江就作为自己的故乡之水,如他的《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他深深地凝结在长江流域山水风貌中的这种故乡情结,更易体现一位伟大诗人的爱国热忱。

长江流域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气象万千,或有三峡的雄奇险峻,或有黄鹤楼处的秀美壮丽。奔腾不息的长江与李白阔大的胸襟、飞越的精神、超脱的人格之间不谋而合,李白的性格正是需要这样的山水来体现,李白的情结与长江的山水如同是熄熄相连的生命。李白的山水情结即长江情结在他的诗歌中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他寄寓长江山水中的故乡之恋,有《荆门浮舟望蜀江》“春水月峡来,浮舟望安极。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泛舟长江,却是悠悠的思乡之情;第二类是李白在长江山水之间流露出的绵绵思友之情,李白一生结识了很多朋友,他们之间情谊非常深厚,离别时自然是难舍挚友,有《送孟浩然至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第三类是李白纵情于长江山水之中,或兴致飞扬,有《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第四类是李白通过长江山水来写长江的人文历史,是体现他山水情结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关系国家民族命运的历史场面,有《赤壁歌送别》“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有借长江山水故国神游的《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新月,空忆谢将军。”

无论是故乡之恋、深挚友谊、还是纵情山水、人文关怀,李白把自己的欢乐、忧伤、失望、希望与祖国的山水融为一体,与长江的山水无形无迹地化在一起。热爱家乡,就是要像李白一样把自己完全融入故乡的山水之中,无论走到哪里,无论有怎样的情感,都会牵动李白的深深的山水情结。

李白诗歌的山水情结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看似汪洋恣肆,气象万千的李白诗歌分类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形成有自己风格的爱国情感,这种爱国情感不是说教、布道,而是来自心灵深处的独特情怀,这也正是李白诗歌中的山水情结的教育意义的核心所在。也只有理解了李白诗歌中的山水情结,才能把握住李白诗歌的关键。

摘要:李白的诗歌,凝结在其中的山水情结是理解他的诗歌的关键。成长于四川,漫游长江南北,诗仙用心在歌颂长江的山水风物,也唱响了他深沉、奔放的爱国之曲。

中山大学函授教育管理工作条例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强管理,使函授教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质量,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函授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办学方向,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根据函授教育的特点,制订教学计划,并按计划组织教学全过程,使学生通过本科或专科的系统学习,达到普通高等教育同类专业本科或专科毕业生的水平。

第三条 函授教育着重基本理论的教学,以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系统学习为主。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教学中应贯彻少而精原则,精选内容,分清主次,使学生对知识学得牢固、扎实。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辅导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指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

第四条 函授教育坚持自学为主,面授为辅的原则。即以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的自学为主,同时组织系统的集中面授。面授可安排在周六、周日进行,也可集中分段面授。因此,学生所在单位应保证学生必需的学习条件。第五条 函授教育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开办函授的专业必须逐步建立一支有较高业务水平和一定教学经验、责任心强、身体好、热爱函授教育的,以兼职为主的教师队伍,担任教学和教材、辅导资料的编写任务,以提高教学质量。

第六条 函授教育的质量是关键。必须建立、健全各级函授组织机构和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精心组织,严格管理,保证毕业生的质量。第二章 管理机构与职责

第七条 函授教育纳入我校总的教育发展规划,在校长领导下,由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兼管这方面的工作。高等继续教育学院学历教育部负责制订规划、组织管理,督促检查教学工作。学校各有关部门要为函授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

函授教育的发展规划和其他有关重大问题,由主管副校长提请校领导办

公会议审核决定。

我校高等继续教育学院负责各种形式成人教育管理工作,由学历教育部具体负责函授教育管理工作。

学历教育部的主要职责:

(一)会同有关院系拟订函授教育发展规划;

(二)按照国家教育部和广东省教育厅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计划的要求;负责审定专业教学计划,报上级领导批准;

(三)监督办学院、系和函授站,组织实施教学计划,保证各教学环节正常运转,稳定教学秩序;

(四)探索函授教育的办学规律,总结经验,提出改进办学的措施和办法,拟订规章制度,并检查执行情况;

(五)负责毕业生的毕业资格审核和毕业证书的颁发工作;

(六)负责函授教育经常性管理工作。

第八条 举办函授的院、系,要把函授教学工作纳入院、系教学工作计划,由院长(系主任)或副院长(副系主任)分管此项工作,并配备一名熟悉教学管理工作的专(兼)职教师或干部管理函授的教务工作,并负责:

(一)在院、系领导下,执行函授教学计划;

(二)编选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自学指导书;

(三)安排各门课程的实施计划(包括教学内容、进度、习题作业等教学环节的安排);

(四)了解教学情况,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第九条 建立函授辅导站,其职责:

(一)组织函授生报到和注册工作;

(二)组织函授生集中面授辅导和考试、考查;

(三)对函授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考勤、考核等工作;

(四)管理本地区函授生的学籍、成绩;

(五)收缴函授生教材资料费和学费,配合学校做好教材、辅导资料等的发放工作;

(六)定期检查函授的教学情况,及时反映和协助解决有关教学中的问题,为面授教学创造必要的条件。

第三章 教师与函授生

第十条 举办函授教育的院、系要配备热爱函授教育、具有教学经验和较高业务水平的专、兼职教师担任函授教学工作。

函授专、兼职教师的主要任务:

(一)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认真完成教学任务,对函授生热情指导,严格要求,做到教书育人;

(二)制订本门课程教学实施计划,组织安排各个环节的教学,积极指导学生学习;

(三)编选函授教材、自学指导书和辅导资料,参加编辑函授辅导刊物,撰写稿件;

(四)承担面授的主讲任务和必要的辅导工作,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五)布置和抽查、批改学生的作业;

(六)拟定考试命题,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分析试卷;

(七)调查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探索函授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第十一条 对积极努力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成绩显著,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二条 经全国成人高考符合录取条件被录取者,方能成为我校函授学生。

函授学生必须按教学计划的要求,拟出切实可行的自学计划,努力学习,刻苦钻研,认真完成学业。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加强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品质的修养。函授学生应经常与任课教师取得联系,争取教师的指导,以解决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主动向单位领导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争取单位领导的支持。

在职函授生应积极做好本职工作,正确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对学习成绩优秀,并出色完成本职工作的,给予表扬和奖励。

第四章 教学工作

第十三条 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根据学生在职、分散、业余学习的特点,采取以函授自学为主,集中面授为辅,分散辅导答疑等方式进行教学。每学年教学45周,其中集中面授时间不少于5周,自学40周。每周自学时间约20学时,可利用周六、周日工休时间组织教学。

第十四条 教材是学生自学的基础。必须保证教材质量,做到课前到书。举办函授的院、系必须组织教师逐步编写函授教材和自学指导书。使自编的函授教材在深度与广度方面,相当于普通高等教育同层次课程的水平。

第十五条 在函授教学中,切实加强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重点放在打好专业基础和培养实践能力上,使学生打下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各门课程,应当根据学科的特点及其内在规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第十六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精心组织自学、面授、辅导、习题作业、社会调查、考试考查等教学环节,认真指导学生学习。

第十七条 必须严格把好毕业生质量关。按照教学计划和学籍管理的要求,进行毕业资格的审查。学生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经考试成绩及格,取得该专业规定的学分,并经毕业鉴定思想品德合格者,发给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学历。

“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

评选办法

第一条 为鼓励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勤奋学习,发挥学生干部的骨干和模范作用,加强教育管理和促进教学改革,更好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决定开展评选“优秀学生”及“优秀学生干部”活动。通过评选,总结经验,发扬成绩,表彰先进。

第二条 评选条件

(一)“优秀学生”评选条件

1、思想进步,品行端正。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守高校学生行为准则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2、尊敬师长,关心集体,团结互助。

3、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热爱所学专业,勤奋刻苦学习。脱产学习学生全学年考试科目成绩(不含补考成绩,下同)平均达85分或85分以上,单科成绩不低于80分;考查科目(含实验、实习)良好以上;业余学习学生全学年考试科目成绩平均达80分或80分以上,单科成绩不低于75分;或者虽未达到平均成绩,但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

(1)某一学科的成绩突出,在公开出版刊物上发表过具有较高水平的论文、作品或取得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科研成果;

(2)能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出色完成本职工作,获得所在工作单位奖励。

(二)“优秀学生干部”评选条件

“优秀学生干部”除应具备“优秀学生”的基本条件外,还应符合如下条件:

1、担任党、团支委、班委以上干部;

2、能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工作踏实,作风正派,坚持原则,在同学中有较高威信,对加强班级的团结,树立良好的班风,维护执行校规校纪作出了较好成绩。

第三条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能参加“优秀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的评选:

(一)受所在工作单位通报批评及以上处分者;

(二)考试作弊者;

(三)该学年有课程考试不及格者;

(四)该学年旷课累计达10学时(函授生旷课累计达两天)或以上者。

第四条 评选名额

“优秀学生”一般占该班学生总数的5%,“优秀学生干部”一般占该班学生总数的2%。

第五条 评选时间和参评对象

评优活动每学年开展一次。评选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年的10月至12月;参评对象是我校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修完一学年及以上学业的在册学生。

第六条 评选工作程序

“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评选工作,在各院、系领导下实施(广州以外函授站班级可委托函授站组织实施)。各班评选工作由班主任主持,按?quot;优秀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条件,经小组提名,班委会讨论通过(业余班须征求学生工作单位意见),送院、系审议后,报高等继续教育学院汇总平衡,再上报校领导审批、公布、表彰。

第七条 奖励办法 对”优秀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由学校颁发”中山大学成人高等教育优秀学生证书“、”中山大学成人高等教育优秀学生干部证书“和奖金,其表彰材料载入学生学籍档案,并通报学生所在单位、函授站和家长。

课程免修办法

为了办好学生的课程免修申请手续,特制订本办法。

一、免修。免修指学生经自学或某种方式修过某门课程,但是没有经考核取得成绩,或者只有非正式考试的成绩,因此,这种免修必须经过免修考试,取得75分以上(含75分)成绩方准予该门课程免修。

二、免修免试。免修免试指学生通过某种途径(如自学考试、电大或其他国民学历教育的学习,经过同层次或更高层次的正规考试)取得某门课程的合格成绩,该课程可以申请免修免试。

(一)专科学历班(包括第二学历)学生所学课程,已在同层次或更高层次学历班学习并取得正规考试成绩合格者,一般准予免修免试,以原成绩记入学籍,注明免修。具体按如下规定办理:

1、统考课程一般不予免修免试。有如下情况者给予免修免试:

(1)有高等自学考试的该课程成绩者;

(2)第二学历学生原已取得该课程成绩者;

(3)专科生取得国家大学英语考试二级或二级以上,本科生(含专升本)取得国家大学英语考试四级或四级以上合格证者;

(4)英语专业毕业生申请《英语》课程免修免试者;计算机应用或相近专业毕业生申请《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免修免试者;汉语言文学或中文秘书专业毕业生申请《公文写作》免修免试者;哲学专业毕业生申请《哲学》课程免修免试者;数学专业毕业生申请《高等数学》免修免试者;

2、申请免修免试的该课程的学时、学分大于原学过课程的学时、学分的或原学课程是考查课程的,该课程不得免修免试。

(二)本科班课程不得以专科班相同或相近课程成绩申请免修免试。但是取得国家四级以上(含四级)英语考试成绩的《英语》可以免修免试。

(三)免修免试的成绩一般以原取得的成绩记入学籍,并注?quot;免修成绩”;凡以大学英语等级统考成绩申请免修的,以相应学期的课程考试成绩为该学期的免修成绩记入学籍;原在英语专业学习的,以英语精读或基础英语的成绩作为免修成绩记入学籍。

三、办理免修或免试申请的程序如下:

(一)、学生在学期结束前一周填写下一学期的“课程免修免试申请表”,连同加盖原在学校教务部门或所在单位人事档案部门公章的标有学期学时的正规成绩单及其复印件一并送所在院、系成教办公室审核;

(二)、办学单位主管领导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和本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在学生申请表上加署意见,并注明“××课程以××分入册”的字样,然后在每学期开学二周内送高等继续教育学院学历教育部审核,逾期不再受理。

(三)、学历教育部审核后,将同意免修免试通知下发各办学单位,未予同意的不发通知。

(四)、各办学单位按通知告知学生本人及任课教师,并按学期上报成绩(注明免修)。

(五)、高等继续教育学院负责将获得免修免试统考课程的学生名单及其成绩上报省教育厅备案。

中山教育 篇6

这是一个中等发达的城市:全市市域面积1860平方公里,辖24个镇区,户籍人口142.26万,外来人口143.5万。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1409亿元,工业总产值4091亿元,户籍人口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全市外来投资企业总数达4500多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有20多家。

这也是一方人才辈出的沃土:20世纪中国三大伟人之一孙中山,中国早期著名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郑观应,“中国空军之父”杨仙逸,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著名导演郑君里,艺术大师黄苗子,茅盾文学奖得主刘斯奋,世界乒乓球冠军江嘉良等一代英才,都从这里走向了中国历史的大舞台。

这还是一颗闪耀着改革开放光芒的明珠:改革开放以来,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科技兴市先进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联合国“人居奖”、“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

这更是一位行动迅疾、步履稳健、实力雄厚的教育“先行者”:开展了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实施校长职级制和深化教育教学三项改革,推进了中小学布局调整、教育信息化、优质学校建设和“三名工程”等四项工程,实现了三次提速发展:1997年被省教育厅定为全省素质教育实验市,1999年被确定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试点市,2005年成功创建省“教育强市”。

这里将崛起一座水平高、规模大、功能齐的“职教山”:2007年始,三年投入15亿元超常规发展职业教育,调整职业教育布局,建设职业教育园区,组建职业教育集团。2008年,全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1.11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3.11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98.6%,派出7名选手代表广东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4个项目比赛,全部获奖。现在,一个占地3000亩的职教园区正在建设之中:广东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中山中等专业学校新校区已拔地而起,职业教育实训中心已经设计。

这便是中山,古称香山。千百年来,香山一直绵延着五桂山的龙脉,飘散着桂花的馨香,融合着书卷之气,袅袅不断……

火热6月,带着对中山山水人文的敬仰之心和热爱之情,《广东教育·职教》杂志执行主编与记者,二度走进中山,走进职教校园,也走进与职教发展关系密切的企业及家庭,倾听学校、社会及家庭成员对中山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心声,原汁原味地呈现中山职业技术教育的原生态。

中山教育 篇7

一、坚决贯彻军事政治并重的方针, 确立以党治军原则

黄埔军校是由中国国民党创办的, 所以学校的组织系统, 首先是校本部, 以孙中山为校总理、蒋中正为校长、廖仲恺为校党代表, 组成校本部最高领导, 直属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很明显, 这是党指挥军队的建制, 黄埔军校是中国国民党的军校, 以军校作为基础创立的国民革命军就是国民党的党军, 它不是国军, 因为当时国家处于分裂割据, 军阀武装遍于南北各省, 没有中国的统一就不可能有中国的国军。所以, 为了统一而建立黄埔军校, 为组建国民革命军培养人才, 这是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国民党所采取的一项顺应时局的重大决定。这个决定是在国共合作的大前提下实施的, 所以它也反映了当时中国两个主要政党及工农商学各阶层的基本诉求, 无疑是正确的决策。

1924年6月16日, 孙中山在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的演说中就对建立黄埔军校的原因作了全面的阐释。他指出:“我们为什么有了这个学校呢?为什么一定要开这个学校呢?”那是因为“中国十三年的革命完全是失败, 就是到今天也还是失败”。今天开办这个学校就是要向俄国学习。俄国十月“革命一经成功, 便马上组织革命军”, 而“我们革命, 只有革命党的奋斗, 没有革命军的奋斗;因为没有革命军的奋斗, 所以一般官僚便把持民国, 我们的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我们今天要开这个学校, “就是要从今天起, 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 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 成立革命军”。[1] (P292) 何谓革命军?“中国革命虽然有了十三年, 但是所用的军队, 没有一种是和革命党的奋斗相同的。我敢讲一句话, 中国在这十三年之中, 没有一种军队是革命军”。[1] (P292) 所以要成为革命军, “便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 一生一世, 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 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 实行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 一心一意来革命”。[1] (P293) 立志做革命军“要有高深学问做根本”, 要造就高深学问, 就要把关于军事学和革命的道理的各种书籍及一切报章, 都要参考研究。“革命军是做救国救民的军人”, 所以“革命事业, 就是救国救民。我一生革命, 便是担负这个责任。诸君都到这个学校内来求学, 我要求诸君, 便从今天起, 共同担负这种责任”。[1] (P290-300) 同一天, 孙中山又发布“陆军军官学校训词”:“三民主义, 吾党所宗, 以建民国, 以进大同。咨尔多士, 为民前锋, 夙夜匪懈, 主义是从。矢勤矢勇, 必信必忠, 一心一德, 贯彻始终。”[2]

从孙中山对黄埔学生的要求和希望可知, 黄埔军校是为救国救民目标而设立的, 是为了实现中国国民党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建国大纲而设立的, 从孙中山建立国民党掌控的军事学校来看, 他的教育理念完全是从苏俄布尔什维党统管红军的理念中移植来的。它的基本原则是按照党的指导思想和政策培训革命军的各级领导, 通过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去实现党救国救民的目标。这种政治教育的理念,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爱国主义精神是孙中山军事教育思想的核心

在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孙中山筹办学校时, 就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该校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陆军军官学校暂行条例稿》规定, 本校“授以初级军官应有之学术, 养成爱国之精神, 使具有初级军官之资格与宗旨”。“爱国之精神”, 即“忠爱民国之精神”, 就是要培养军官热爱中华民族, 拥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陆军军官学校教育方针印本》中明确指出:“凡军官之适否, 不徒在其学识才能, 尤重在其精神品性如何。故教授学术之时, 须常涵养其德性, 鼓舞其精气, 以发挥其成为忠爱民国之良质, 陶冶其成为坚定军人之志操, 最为紧要。”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的目的, 就是为了“培养革命军骨干, 建设革命军”, 以使民国不仅要有其名, 而且要有其实。因此, 他对黄埔军校寄予很高的期望, 要求军校在实施军事教育时, 一定要注重宣传“国民武力”, 要把军队与国民相结合, 使之真正成为“国民之武力”。在《军人精神教育》一文中, 他明确提出军人之仁“其目的在于救国”, 教导学生“不要钱、不怕死、不可居心发财、想做大官;要立志牺牲, 想做大事”。在爱国主义教育熏陶下, 学生们以孙中山的教导互相勉励, 形成了被称之为“黄埔精神”———团结、奋斗、牺牲的校风。

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军事教育思想的灵魂

孙中山领导的武装斗争, 走过了利用会党, 策动新军, 依靠一部分军阀的军队等的历程, 虽曾办过军校, 但在黄埔军校开办之前, 可以说并没有一支完全忠于三民主义的可靠的党军。这是他搞革命屡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有鉴于会党和旧军队的种种弊端, 孙中山认为, 军队的灵魂是主义, 他说:“军队的灵魂是主义。有主义的军队是人民和国家的保障。举例如法国, 他们将平等、自由、博爱做主义, 三色的国旗, 使是表示出这三种主义来的。”法国有了这种军队, 所以能革命成功。军界同胞也应像法国般, 勉为有主义的军队。”[3] (P488) 后来, 他说得更明白:“革命军的责任, 要把不平等的世界, 打成平等的。能够明白打不平等的三民主义, 才可以做革命军。革命军是为三民主义去奋斗的。处在上升时期的中国资产阶级毫不掩饰地认为革命军的最高价值取向, 在于为三民主义去奋斗。“盖革命为一宝贵尊严之名词, 须知革命有革命之主义, 有革命之道德, 有革命之精神。法国革命之主义在自由, 美国革命主义在独立, 而吾国之革命, 乃求实行三民主义也。故革命之精神与道德, 亦皆由此三民主义而出”。[4] (P503)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 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奋斗就是为四万万同胞谋幸福, 或者叫做“替众人服务”。他规定军队为三民主义奋斗, 就确定了他的革命军的性质以及判断一切是非、道德不道德的准则。

四、强调了革命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

对于常处于劣势的革命军人来说, 孙中山格外强调“勇”。他说:“什么是叫做革命军呢?革命军是用一个能打十个, 一百个能打一千个, 一千个打一万个, 一万打十万。”[1] (P296) 所以, “当革命军的人, 第一要有胆量”, 要“靠胆量, 有勇气, 有革命的精神”。[1] (P297) 但是, 孙中山反对军阀所提倡的“血气之勇”、“游勇之勇”, 认为军人之勇当是“有主义、有目的、有知识之勇”, 这就保证了“勇”的性质和方向。孙中山认为, 革命军人要勇敢善战, 就得熟悉战略战术, 提高自身本领, 即“长技能”。还有一点尤为重要, 那就是“明生死”, 这是能否“勇”的关键。严酷的战场乃是生死之地, 需要冒极大的生命危险。孙中山要求革命军人在战场上舍身忘死、英勇杀敌, “既为军人, 不宜畏死, 畏死则勿为军人”。为什么呢?因为结果无非两个:或成功, 或成仁。无论哪一个, 都是壮丽辉煌的, “所谓成功成仁者, 乃惊天动地之革命事业”, 都是革命军人的崇高追求。他说:“死有重于泰山, 有轻于鸿毛者, 死得其所则重, 不得其所则轻”, 革命军人应该持“其生也, 为革命而生我, 其死也, 为革命而死我”的态度, 只有拥有了这种革命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 才能“鼓其勇气, 以从事于革命事业”, 并且“为革命而死我, 死得其所”。

五、既注重教学过程, 又重视学生实践锻炼

孙中山在开学典礼的发言中是这么讲的:“在立志做革命军, 先要有什么做根本呢?要有高深学问做根本, 有了高深学问才有大胆量, 有了大胆量才可以做革命军, 所以做革命军的根本还是在高深学问。要造就高深学问, 是用甚么方法呢?造就高深学问的方法, 不但是每日在讲堂之内, 要学先生所教的学问, 还要举一隅而反三隅, 自己去推广。在讲堂之外, 更须注重自修的工夫, 把关于军事学和革命道理的各种书籍, 及一切杂志报章都要参考研究。研究有了心得之后, 一旦融会贯通, 自然可以发扬革命的精神, 继续先烈的志愿, 舍身流血, 造成中华民国的基础, 使三民主义完全实现, 革命大功告成。”[1] (P297-298) 由此可见孙中山为了鼓励革命党人以及全国人民破除对“知易行难”的迷信, 勇于实践正确的革命理论, 大胆地闯, 积极地倡导解放思想。

六、高度重视革命精神的能动作用

革命武装力量的相对弱小, 敌对力量的相对强大, 使得孙中山格外强调革命精神的能动意义。这在敌我力量悬殊的客观环境下, 对于提高士气, 鼓舞革命斗志, 无疑是必要的。但同时, 孙中山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决定战斗胜负的其他因素的作用。如他说:“武器为物质, 能使用此武器者, 全恃人之精神。两相比较, 精神能力实居其九, 物质能力仅得其一。”在军事对抗中, “物质之力量小, 精神之力量大”。这种单纯精神决定论的观点在实际上是行不通的。

综上所述, 孙中山“以俄为师”, 强调军人“应该注意政治”, 在军校教育中首先实施党代表制度和政治机关制度, 这是一种开拓性的事业。孙中山对军人政治思想的重视, 促成了黄埔军校和北伐国民革命军中党代表的设立和政治工作制度的建立, 这一成功经验又为工农红军汲取, 成为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制度的重要来源。

参考文献

[1]孙中山全集 (第10卷) .中华书局, 1986.

[2]中国国民党周刊 (第26期) (1924年6月22日版) . (此训词后谱为中国国民党党歌) .

[3]孙中山全集 (第五卷) .中华书局, 1986.

中山教育 篇8

一Z学院创业教育的背景、途径及成果

1 敢为天下先的文化土壤

香山被誉为“一百多年前, 中国从大陆经济大陆文化, 走向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的缩影;改革开放后, 中国从封闭经济封闭文化, 走向开放经济开放文化的窗口”。[1]作为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故里, 创新是广东省中山市的城市精神, 也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最能体现香山人敢为天下先的是四大百货公司的创新和开拓精神”。[2]2008年, 中山市提出“适宜创业、适宜居住、适宜创新”的城市建设目标, 并于2010年出台《中山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方案》, 涌现出完美集团、非常小器等大批中山本土名优企业, 为Z学院创业教育提供了丰腴厚实的土壤。

2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使命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的办学使命。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有利于发挥创业的就业倍增效应, 对缓解就业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依托得天独厚的文化土壤, Z学院在建院初期, 就树立了“将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培养创新创业型高技能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在创业教育方面予以政策、人力、财力、物力的倾斜, 并以此为契机, 积极寻找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结合点。

3“三化并进”的创业教育途径及其成果

Z学院实施“三化并进”创业教育途径, 使每一位学生在校三年都能够接受到至少一种形式的创业教育, 实现了创业教育的全覆盖, 也兼顾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创业教育理念。“三化并进”即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普及化”创业教育, 以课程为核心, 以文化活动为载体,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面向不同专业学生开展“融合化”创业教育, 以专业为基础, 以岗位创业为导向, 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面向特定学生开展“专业化”创业教育, 以实践育人为理念, 以创业过程为主线, 培养高素质的新企业创办者。

目前, 学院成为教育部教育类教学指导委员单位、教育部管理信息中心大学生创业培训专家委员单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创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单位、中国创协协会副会长单位、全国高职高专创业教育协作会常务理事单位、广东省高职教育创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和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广东省知识产权试点事业单位、广东省创业培训定点机构等资质, 先后荣获“2012年全国高等学院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2013年全国高职高专创业教育先进单位”和“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称号。

二Z学院的创业教育及创业文化的培育实践

高校创业文化建设与创业教育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创业文化是创业教育的隐性课程和环境保证。承载创业文化内涵的学校制度文化、实物文化和校园文化影响着创业教育的效果, 对创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高校的创业教育是创业文化建设的主渠道。开展创业教育能够使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技法深入大学生心灵, 积淀成就素质, 传承铸就文化, 对高校创业文化建设起到有力、持久的推动作用。[4]创业文化的培育依赖创业教育的开展, 影响着创业教育的效果。“一般认为, 人类文化可一分为三, 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5]同时, 高职教育追求人才培养过程的“实践性”, 以此为基础, 我们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四个方面来考察Z学院的创业教育与创业文化。

1创设环境, 打造润物无声的创业物质文化

创业环境是校园创业文化建设中的物质层面, 是营造创业文化, 提升创业文化建设层次、品位的前提和基础。学院从“培养创新创业型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出发, 将创业环境建设作为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 在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的场所、设备、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与倾斜, 为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载体。从公选课到必修课, 从网络课程到专题网站, 从校内创业园到创新创业教学工场, 再到校外创业孵化基地, 创业机会无处不在, 教育条件不断成熟。

建设课程、网站和宣传阵地。2007年, 学院面向全院学生开设了基于创业过程的公共选修课“创业实务”, 并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迄今为止, 每年约有600多名学生选报该课程。2010年, 创业实务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并被灯具、物流等专业列为必修课。《创业实务》教材被海南、湖北、天津等地的十多所高职院校使用。成立了创业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 对课程建设进行规划、指导, 建成了以创业实务为龙头的普及化创业教育课程群, 如创业文化、创新思维、知识产权、职业生涯规划 (创业教育篇) 等, 并整合社会创业资源, 对接政府政策, 面向学生开展SYB、KAB创业培训课程等。

为了扩大创业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和影响力, 方便学生进行线上自主学习, 2010年, 学院划拨专项资金开通创业实务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 目前校外访问量已经超过30万次, 数字化教学资源被国内创业教育领域广泛应用;2011年, 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网站和高职大学生创业网站上线, 创业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另外, 为加强对创业政策、创业典型的宣传, 学院还专门开辟了4个创业文化宣传橱窗, 定期更新内容, 让更多学生了解创业、关注创业;同时, 利用校园网站、报纸、广播电视台以及校外主流媒体, 宣传创业典型, 营造创业氛围。2012年, 学院在全国高职院校申报首开“创业管理”专业获批, 成为探索高职院校专业化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先行军。

建设校内外多层级创业园区。在实践场所方面, 学院划出1000平方米场地建设校内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园以“优选项目、协调指导、咨询服务、安全规范”为主要内容, 为创业计划大赛中的优秀项目提供创业场地, 帮助学生将创业理想转化为实践行动, 使学生能够在开办实体公司的过程中增强专业实践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 在学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规则约束下, 培养市场竞争意识, 发挥创业主体作用, 在创业实战中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自我。目前, 每年都有十余支团队的近百名学生组建团队进入大学生创业园开展为期一年的创业实践活动。

建设校内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场。教学工场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 既是创业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项目载体和实践运作平台, 也是专业教师与学生企业的项目工作室。以“一专业一公司”的项目布局, 成立“校中企”, 以创业项目为导向, 通过教学情境企业化、师生身份社会化、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途径实践化、教学成果商品化、考核形式多样化, 推行柔性管理, 营造全真的创新创业环境, 实现了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创新创业过程对接, 有效促进了创学结合。创业教育工场目前入驻团队15个, 容纳学生120余人。

另外, Z学院还积极寻求政府支持, 与有关部门建立工作联动机制, 实现了校内创业实战与校外创业孵化的有效对接。受中山市政府委托, 学院负责建设和管理1万5千平方米的中山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校内创业成功的项目经选拔即可进入基地孵化, 享受职业指导、创业培训、开业指导、专家咨询、社会中介、证照办理等一站式服务, 以及房租补贴、安排毕业生就业补贴、贷款担保、贷款贴息等多项优惠政策, 进一步优化创业服务体系, 拓展学生创业实践平台。

2 丰富载体, 塑造砺能笃行的创业行为文化

高职教育的落脚点在于实践育人、实战砺能。为了使创业教育落到实处, 在全院范围内形成“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的气氛, 学院淡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界线, 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使之互相补充丰富, 塑造了砺能笃行的创业行为文化。讲座、竞赛、论坛、参访、练摊等创业教育和实战活动琳琅满目, 创业风潮席卷每位学生, 助推他们感知创业、参与创业、热衷创业, 使创业潜移默化为一种行为习惯和校园时尚。

举办创业竞赛。注重以赛促学、以赛促能, 规定动作有校企合作举办的创业计划大赛, 点燃创业激情、展现创业风采, 通过创业计划大赛优选的项目可入驻校内大学生创业园, 让学生在真实的市场活动中磨炼创业技能;一年一度的创业沙盘竞赛, 使学生模拟企业运作, 感知创业过程;每个学期举办创业征文大赛, 在校园传播创业梦想、分享创业感悟, 培养“学比赶超”创业竞争氛围,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技能;网商创业实战活动, 以“免费培训、淘宝实战、竞赛PK”的形式, 成就大学生新网商。

开办创业论坛。每月邀请中山市本土知名企业家给学生举办创业论坛和讲座, 让学生更多地与企业创办人进行座谈交流, 聆听他们的创业故事, 分享创业历程;同时, 学院还定期组织开展创业经验交流会、召开创业沙龙等, 让学生相互分享创业经验、交流心得体会。

组建创业社团。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自发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协会, 吸引对创业有兴趣的同学一起参加创业学习、实践活动, 如组织到创业企业进行调研学习、与兄弟院校创业社团进行交流, 开展社团文化活动等。同时, 大学生创业协会还负责创业园的日常管理和检查评比工作, 既实现了学生的自主管理、民主监督, 也激发了创业社团的工作活力。

成立创业校友联合会。借重校友资源, 融合创业校友集体智慧和力量, 搭建校友创业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和交流, 成立了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校友联合会。在为创业校友提供服务的同时, 将他们创办的企业作为学院创业教育基地, 并给在校学生以良好的榜样示范, 不断扩大学院创业校友的影响力。

3 提升层次, 培育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文化

大力培育和弘扬“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 是建设创业文化的根本任务。著名创业学者杰夫里·提蒙斯 (Jeffry A.Timmons) 在其经典教科书《创业创造》 (New Venture Creation) 中提出: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为方式, 它为机会所驱动, 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Z学院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创业的精神、意识、思维和方法, 通过环境、制度、实践浸淫出独具特色的创业精神文化, 培养了一大批勇于开拓、富于毅力、敢于创新的新型人才。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已成功接纳近百余个创业团队, 近千名学生入园实战创业, 每年有数名毕业生获得教育部颁发的大学生自主创业证书, 有的自主创业学生在短时间内已经掘到了“第一桶金”。如校内“新起点”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劳务服务, 累计营业额近500万、累计提供2000多个工作岗位。学院负责管理的中山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注册公司累计100多家, 创业带动就业效果明显。基地孵化的团队的销售总额逐年攀升, 2011年的整体销售额达7000多万, 2012年的整体销售额已经突破1.2亿元, 该基地获得“首批省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称号。

创业有条件, 创新人人可为。创新创业教育更突出的成果是, 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得以强化, 能力大幅提升。不少学生在创新的基础上尝试创业, 至今全院师生共完成了专利申请815件, 授权697件, 据了解, 这些专利中的大多数是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 其中部分专利产品已在企业投产上市。2008年至2011年, 学院师生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一直保持在全省第二、三名, 仅次于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山大学这两所985高校。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和技能大赛的人数和档次明显提高, 获省级以上奖项300多个。2013年共有7支代表队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决赛, 入选队数在全省高职院校中排名第二, 并在全国决赛中取得了1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和2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

4 加强管理, 建立“以生为本”的创业制度文化

如果把文化建设比喻成一艘前行的巨轮, 那么高悬的航标就是精神文化, 航行的规章守则就是制度文化。学院着力夯实“全员参与, 整体推进”的创业教育工作基础, 建立“以生为本, 多管齐下”的创业制度文化, 为创业教育的有效组织和实施提供了坚实保障。

学院成立了由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对全校创业教育进行指导和协调;为理顺工作关系, 明确管理职责, 独立设置创新创业教育中心, 负责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规划实施工作, 强化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创业服务工作;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形成了一支由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创业讲师组成的“三师”结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吸引全校教师积极参与创业教育工作, 夯实了创业教育的工作基础。

在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的基础上, 大力加强创业教育制度层面的建设力度, 相继出台《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分管理办法》、《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方案》、《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纲要 (试行) 》, 修订了《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学籍管理制度》等文件, 在学籍管理、学分替换、项目管理、场地管理、教师激励等方面为校园创业文化建设提供了长效保障机制。

校园创业文化建设有力推进了学院内涵发展, 在教研教改和学院品牌建设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2008年以来, Z学院开发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 出版了教材、专著6本, 如创业实务课程的配套教材被列入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教师参加国家、省、市 (校) 级创业相关课题研究40项, 发表创业研究相关论文近50篇。Z学院创业教育经验被《2010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作为创业教育的成功案例收录。项目成员被邀请在全国创业教育教学研讨会上作专题报告30多场, 向5000人次作了创业教育经验推介。学院创业教育工作受到《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关注, 数十批全国各地的兄弟院校同行专程来校考察交流, 并获评“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

参考文献

[1]丘树宏, 胡波.和美之城·中山[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02.

[2]丘树宏, 胡波.和美之城·中山[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27.

[3]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C]. (国办发[2008]111号)

[4]赵志军.以创业教育带动创业文化[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23) .

中山教育 篇9

近日面向社会征求意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 总体上看, 《纲要》内容全面, 思路清晰, 问题明确,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是好的, 明确的了“优先发展, 育人为本, 改革创新, 促进公平, 提高质量”的20字工作方针, 突出义务教育以及整个基础教育中的教育公平问题, 强调了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核心工作, 明确如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等问题。我认为, 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重视,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我感到非常鼓舞。对于像中山大学这样的大学来说, 《纲要》的实施既意味着机会, 也是新的挑战。按照《纲要》的要求, 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要进一步扩大, 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事、财政等方面的制度都要进行创新。

在谈到“大学

去行政化”的问题时, 我认为:所谓“去行政化”的问题应该就是指减少或者去除非学术因素对学术的影响。我一直在学校里强调, “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 “教授就是大学”, 这些是我们要去努力实现的一个方向。因此, 国内大学要有更好的发展, 就必须以学术为核心, 减少非学术因素的干预。我想强调的是, “去行政化”不等于大学不要行政部门。可以这样说, 国内高校特别是高水平大学的行政部门, 都是围绕学术为中心工作的, 包括大学各级党委在内的行政管理部门, 根本上是为教学和学术而服务的, 他们的正常运作为大学提供了效率。据我所知, 国外高校也是如此, 很多著名大学的行政人员数量甚至超过教师数量, 因此, 大学配置一定的行政人员不等于大学的行政化。可以肯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 大学取消行政级别是最终的目标。我认为这是大势所趋, 完全赞同。但同时, 我们也必须看到, 在现阶段, 社会上各行各业都存在行政级别的大环境下, 如果只是简单取消了大学的行政级别, 我想, 不仅不会强化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地位, 反而可能恰恰会起到弱化的作用。例如干部交流, 就要求必须具有相应的职级岗位工作经历的。因此, 我认为, 要实现取消行政级别的目标, 必须与事业单位以及其他行业的体制改革同步推进, 从而逐步建立符合高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否则, 只谈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 会觉得有些突兀, 容易引起误解。我另外想谈的是, 高校干部特别其身份是教授的干部, 能上能下做得是比较好的。他们任职时是院长、书记、处长, 不任职了, 还是教授、在医院还是医生, 也不保留什么级别。 (以上图片由本刊记者吉吉吉、苏云峰摄)

中山教育 篇10

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开端, 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关键环节。 目前各高校对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不可谓不重视, 为此投入大量人力、精力和经费, 但入学教育的实际效果并不乐观, 被形容为“做时轰轰烈烈, 做完过眼云烟” (1) 。 梳理近年国内学者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研究, 可见当前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存在以下三个根本问题:

第一, 目前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并未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具体表现为入学教育的内容、形式与“90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相比, 存在显著的滞后性。 当代大学生受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影响, 思想观念呈现活跃、开放、多元的特点。 但在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 当前某些高校却仍在沿用传统的新生入学教育思维, 即仅仅从教育主体 (相关教育部门、学校) 方便管理的需要出发, 推行以规章制度和专业介绍为主要内容, 以“你听我讲”的单向灌输为主要形式的入学教育, 而这一点从根本上与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是不符的。

根据“以人为本”理念, 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紧扣“90后”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和实际需要。 “90后”大学生自主意识强, 规则观念相对薄弱, 因此, 约束性的制度、规范教育必不可少, 但相比耳提面命的说教更倾向激发他们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潜能的软性引导;“90后”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基础比较薄弱, 需要理论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但形式活泼、内容贴近实际的实践、体验式教育, 使个性张扬、参与意识强的“90后”大学生获得更大的自我价值实现感, 并在行动探索中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加速大学适应;最后, 初入大学的“90后”新生需要“面对面”的帮助和服务, 但他们更习惯于方便、及时、亲和力和互动性强的网络交流和引导。 总之, 真正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 因势利导的入学教育, 才能真正深入人心, 取得教育实效。

第二, 现阶段的新生入学教育缺乏系统性。 近年某些高校如清华大学、 南开大学等在新生入学教育的设计和实践上取得了显著成绩[1]。 但多数普通高校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仍一直沿用粗放式的入学教育模式, 即学生工作部门在军训中或军训前后组织开展集中式“入学教育”讲座, 一般为期一周, 将新生必须了解的规章制度、入学常识 (如奖助贷、校园文化活动、医保知识) 、安全教育、心理健康等内容简单累加在一起, 一股脑地灌输给新生, 并未从“全员育人”的高度出发, 进行全校性系统的新生入学教育资源整合和精细的入学教育内容和形式设计。 简单、粗糙、缺乏体系的入学教育自然不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 新生入学教育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 在某些高校, 入学教育的考核被等同于校纪校规考试, 开卷答题个个能过;还有某些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者认为入学教育的实效短期内很难评估, 因此认为入学教育工作考核无法或无需进行。 缺乏有效的教育效果考评, 使新生入学教育流于形式, 更重要的是这种对入学教育终极目标实现与否的轻视, 长此以往会令教育主体自我迷失, 使这项工作难以突破和改进。

二、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改革创新的基本理念

针对现阶段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为切实增强入学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创新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基本理念:

(一) “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立足学生的成长成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 入学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参与性, 逐步从传统的无差别、大众化教育转向重主体性的差异化教育。

(二) 充分发挥 “实践育人”和 “网络引导”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巨大作用。 与理论教育相比, 实践育人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 并大大提高思政教育内容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此外, 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还必须主动适应“90后”大学生的网络化生存方式, 主动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思想引导。

(三) 以 “系统化”思维开展入学教育, 坚持精细化设计和科学化管理考核并重。 新生入学教育要站在全校的高度统筹规划, 调动全体教师和职能部门共同参与, 逐步建立入学教育联动工作模式;进行科学的内容形式设计, 扎实做好过程管理和评价考核, 促进该项工作不断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脉动青春新生入学教育主题系列活动的设计与实践

(一) 活动背景。 “脉动青春”新生入学教育主题系列活动是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在2014年针对新生入学教育推出的一项重大改革和创新尝试。 2014年以前, 新华学院的入学教育一直采用“入学教育讲座”式, 存在明显的单向度、系统性弱、实效差的问题。 为切实增强新生入学教育效果, 学生工作部从上文提出的入学教育创新改革的三大理念出发, 着手打造全院联动, 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又令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生入学教育体系。 而将改革后的新生教育命名为“脉动青春”, 是期望该活动的实际效果就如同时下“脉动”饮料广告传递的涵义那样, 让体验过它的新生尽快从对大学和未来迷茫的状态转入端正、健康、向上的状态,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活动内容。 “脉动青春”入学教育系列活动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 以理论与实践育人相结合的方式, 对新生进行三观引导, 锻炼提高新生的大学适应力和综合素质的主题教育活动。 内容包括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两部分: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精神和入学必备知识为主的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学精神教育对新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坚定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 以校长、学者讲座和校史馆参观等形式对新生进行德育和大学人文精神熏陶是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 从新生初入大学的切身需求出发, “脉动青春”活动整合推出“新生入学必备知识讲座”, 该讲座的课程设计涵盖规章制度、奖助政策、学生医保和意外险、校园文化、心理健康、生涯规划六个部分, 内容既抓住大一这一“立规矩”的关键期, 加强新生的权利义务和制度规范教育, 又为新生提供与大学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信息, 有助于新生尽快认识和适应新环境。

2.以系列校园文化子活动为依托的实践育人

为促进新生全面发展, 深化新生对入学教育理论部分的认知, “脉动青春”入学教育活动推出教育子目标各有侧重, 形式丰富有趣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 以新生自主选择参与的方式, 达到新生自我教育、自我锻炼提升的效果。 2014到2015年, “脉动青春”陆续推出七个校园子活动, 包括学业规划大赛、宿舍文化大赛、“文明”主题创意设计大赛、“爱校荣校”百米长卷绘画大赛、感恩演讲比赛、“我的青春, 我的大学”微视频创作大赛和“新生入学必备知识”微信竞答活动。 内容上, 这些活动培养了新生在大学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同时着力强化新生感恩意识、爱校情怀、理想信念和文明修身意识的培养;形式上, 活动引入当下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演说、创意海报设计、微视频、微信竞答等形式, 各活动还全程配合QQ、微信、微博宣传、网络投票和互动, 活泼多样的形式满足了大学生的差异性需求, 并多途径拓展了活动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扩大了入学教育的影响力。

(三) 活动实施过程与基本成果。 2014、2015年的两届 “脉动青春”入学教育系列活动各历时5个多月, 从策划、实施到总结表彰、考核评价, 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活动体系。 期间, 累计举办入学教育理论部分讲座64场, 校史馆参观活动76场, 全面覆盖2014、2015级全体新生;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的新生参与人数连续两年达到当年新生总数的67%以上, 网络平台的活动关注量 (含微博、微信中相关活动信息的阅读、转载量及网络投票、微信竞答的参与量) 则从2014年的38900飙升至2015年的85794, 可见该活动获得的认可度和利用新媒体宣传的成果。

(四) 活动特色与创新。 第一, “脉动青春”活动是以新生需求为中心, 设计系统完整, 注重反馈评价的新生入学教育活动。 首先, 脉动青春活动真正做到“贴近学生”。 它从新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 进行理论课程与实践平台的设计, 让新生感到实用有益且乐于接受;其次, 脉动青春活动总体框架设计完整而系统;最后, “脉动青春”主题活动注重后期评估, 在活动结束后提取15%的新生进行活动反馈调查, 并将调查结果作为下一年入学教育工作改革的重要依据。 第二, “脉动青春”活动是将理论育人与实践育人完美融合, 并充分发挥网络引导作用的新生入学教育。 “脉动青春”活动不否认理论教育的重要性, 但通过实践内容的设计, 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 实践育人对新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也大大提高思政教育的感染力。 此外, “脉动青春”活动的网络引导成效显著。 该活动注重全方位网络宣传平台的构建和网络宣传文字的制作。 从院网、学工部、院系两级学生会官微到各系学生组织的微博、微信、QQ群, 脉动青春活动以多种网络渠道进入学生视野。 更值得一提的是, 活动宣传文案质量高, 极大拉动了活动的关注度。 以微视频大赛宣传为例, 子活动主办方以“作品背后故事”的形式编写宣传文案, 既传递了大赛青春向上的主题, 又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2015年微视频创作大赛关注量更高达34000。第三, “脉动青春”活动是整合多方资源, 发挥教育合力的新生入学教育。 从邀请校长、学界泰斗开展“大学精神”讲座到联合教务做好新生入学规章常识讲座的排课与考核命题, 再到动员专职教师、辅导员参与新生参赛作品的指导, “脉动青春”活动以广泛的途径将对新生有利的教育资源集合到一起, 使新生得到多方位的引导和帮助。

近两年,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的入学教育工作确实取得一些成绩, 但其实践过程和活动的反馈调查显示, 该活动仍需在内容设计、 形式创新和入学教育联动工作模式建设方面继续努力。

新生入学教育的改革创新本质上是对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挑战与突破。 期望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紧随时代步伐, 真正服务学生, 成为新生公认的进入高校最有意义的“第一堂课”。

参考文献

[1]曲云进, 姜松.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实效性问题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 2009 (11) .

[2]张希.“90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7) .

[3]张革, 王秀彦, 高春娣.以主题教育为载体推进高校德育工作创新——北京工业大学主题教育的设计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 2008 (8) .

[4]申纪云.高校实践育人的深度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12 (13) .

中山教育 篇11

因为他的伟大,在他逝世后,香山县即以他的名字易名为中山县。现在又由县制改为市制,更名为中山市。因此香山县——中山县——中山市,这些不同时期的名称,都是孙中山的故乡。

孙中山的出生地香山县,原是孤悬于珠江口岸内伶仃洋上的岛屿。其境域仅为今五桂山和凤凰山周围的山地和丘陵区,以“地多神仙花卉”,故名香山。县制早在南宋时便设立,但因人口稀少,可耕地少,经济落后,历宋、元、明各朝,均被列为下等县。至清嘉庆、道光年间,因农业、商业和交通逐渐发达,而且“户籍殷繁,驾出他邑而上”,从此被朝廷定为大县。到孙中山生活的时代,香山县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贫穷落后到追求社会全面发展的近代转型的阵痛。

孙中山的家乡翠亨村是香山南部的一个小村落,这里群山环抱,峰峦挺秀,村前清溪潺潺流过,村内绿树成荫,蕉林摇曳,四季花香。它西北距县城石岐30公里,南距澳门大约15公里,东南方隔着水域与香港遥遥相对。当时村里居民约六七十户,大都是从外地迁移而来的。孙中山的先祖就是从东莞迁到香山南朗再移居翠亨村的。

少年成长的足迹

孙中山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家。父亲孙达成16岁就到澳门当鞋匠,到32岁时才攒了一点钱回乡,与附近的隔田乡(今崖口乡)杨姓女结婚,相继生下了孙眉、孙德佑(早夭)、孙金星(早夭)、孙妙茜、孙中山、孙秋绮6个子女。其家无田产,只租种位于村子东南的二亩半公尝田地,难以糊口,因此,孙达成不得不在村里兼做更夫,夜夜打更报时,以增加一点收入补贴家用。

孙中山幼年时没有鞋子穿,光着脚走路,米饭也不常有,番薯成了他的主食。狭仄破烂的小屋已经容纳不下他们几个逐渐长大的兄弟姐妹,孙中山5岁那年,大他12岁的哥哥孙眉随舅父远涉重洋,到香山人聚集的檀香山(夏威夷)的农场当雇工。小小年纪的孙中山和大他3岁的姐姐妙茜也成了家里不可缺少的帮手,上山打柴,下地割草,四处拾取猪粪,到村外塘边捞塘漂养猪。年纪稍大,便下田插秧、除草、排水、打禾,甚至随大人驾船出海去捕鱼捞蚝。直到快10岁时,孙中山因哥哥从海外常有余款汇回,才有了上学读书、接受相对正规的私塾教育的机会。后来孙中山感慨地说:“生而为贫困之农家子”,“早知稼穑之艰难”。

孙中山七八岁时,村中有一名叫冯观爽的太平天国老兵,时常在家门前的榕树下给孩子们讲述太平军反清的故事。孩子们个个听得入神,尤其是孙中山,他曾感叹地说:“洪秀全灭了满清就好了。”老人听了很惊奇,对他说:“你长得很像洪秀全,你长大也当洪秀全吧!”从此孩子们都把孙中山叫“洪秀全”,他也自称是“洪秀全第二”。或许,反抗清朝专制统治的革命种子,就这样悄然深埋在孙中山和他的小伙伴的心中。

孙中山在村塾里,读的课文是《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等。老师姓王,有一天,在读《大学》这门课时,老师领读了两遍后便教学生背诵,又不作任何讲解,孙中山感到很枯燥乏味,便站起来问王老师:“我们天天读这些书,书里讲的道理一点也不懂,这有什么意思呢?”又说:“什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请老师给我们讲解一下好不好?”王老师板起面孔,厉声喝斥:“你年纪尚小,圣贤之书,你只管用心读,书中圣贤的大道理,你年幼学不懂,日后自然会晓得的。”但孙中山不甘心,还是想弄明白书中的道理。放学后,他就向村中的老儒生求教,直到把课文的内容弄懂为止。这种勤学好问的精神,孙中山保持了一生。

在孙中山日后的革命活动中,他的大哥孙眉曾给了他巨大的帮助。1871年,年仅17岁的大哥孙眉因家境困难,飘洋过海远赴夏威夷谋生。从在菜园里当雇工干起,后又垦荒,经营农牧业兼商业,数年辛苦打拼,终成当地首富。1876年孙眉回乡结婚,在村里开设了一个移民事务所,以完成夏威夷政府希望他“多找华人来檀(香山),大兴垦岛”的愿望,孙中山不免也跃跃欲试,却没得到父母的允许。

1878年,还没有读完四书五经的孙中山,终于有了赴檀香山看望哥哥的机会。他和母亲随着去檀香山谋生的人群从澳门出发,乘一艘英国轮船跨越太平洋。第一次远行,浩瀚的大海,巨大的轮船,给孙中山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也开启了他心灵的窗户。他后来追忆这次从乡村走向世界的情景时说:“幼读儒书,十二岁毕经业,十三岁随母往夏威仁岛。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

的确,檀香山的一切对于年少的孙中山来说,都是新奇和新鲜的。孙眉发现弟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很好的领悟能力,于是便把他送入当地学校读书。在这里,他迅速地学会了英语,克服了语言交流上的障碍,因而很容易感受到了欧美文明社会的繁华,也开始意识到中国的衰败与落后。此时,他竟然对基督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一度想受洗入教,大哥孙眉因此强迫他返回家乡,重新接受最严格的中国文化教育。

然小鸟一旦放飞,就不会回到原来的巢穴。受过5年多海外生活和西式正规教育的少年孙中山,对中国和世界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认知与评判。这时的孙中山在家一边帮助父亲继续干些农活,一面自修中文。在村里,他还建议修桥、筑路、设街灯,并组织青壮年夜巡防盗。他在乡政建设方面的努力颇受村民称道。然而,他与好友陆皓东后来为破除封建迷信而毁坏了村里“北极帝君”(古代道教神名)神像的事,却遭到村民的反对。孙中山不得不离家赴香港读书,自此离开了翠亨村。

萍踪点点家乡印

孙中山在香港学医,毕业后到澳门、广州及家乡行医,在一边闹革命一边行医的日子里,孙中山因医德高尚,找他求医者众多。

在为乡亲们治病的过程中,他对清贫的病人不但赠医,而且赠药。后来,为方便乡亲们求医购药,他与同乡好友程北海合资,在石岐西门,即今天中山市孙文西路一侧,开设了一间不大的药店,孙中山亲题“中西药局”牌匾,下著孙文名号。牌匾高挂店前,极大地方便了家乡父老乡亲。1895年重阳,孙中山在广州起义失败的消息传来,程北海刚回乡闻此消息,即赶往石岐,叫工人师傅将中西药局牌匾中的孙文二字除掉,工人为难地说:“二字铲去了还是有痕迹呀,怎么办?”程北海无奈只好把孙中山亲题的牌匾毁了。

1895年春,孙中山在香港设立兴中会总部,同时部署在广州发动起义。为组织兵源,孙中山和陆皓东等分别在东江、西江、广州郊区等地发动绿林和义军。孙中山认为应该组织自家香山的武装,于是携陆皓东回到香山石门乡,发动并组织三合会员参加起义,客家人的会党首领叫甘彩。孙中山老家翠亨村旁边的山门村,有三合会首领陈昆耕也积极参与其事。后来香山的队伍秘密开到广州外围,准备配合起义,不料事机不密,加上叛徒出卖等多种原因而使起义流产了,香山的队伍只好各自回家。

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的逃亡路线也是经由家乡走的。因史料不全,具体路线有三说。一说孙中山乘一小汽艇经顺德去香山唐家湾,找到他同学唐雄,得到他的帮助,改乘双人肩舆去澳门,又得一葡萄牙朋友照顾,改换装扮一起赴香港。一说孙中山乘汽船从香山崖口登岸,探望其姐妙茜之后,才乘船离开。另一说法是孙中山从顺德乘船至小榄,得会党人士掩护,在祠堂隔宿二日才离去。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辞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职后,到各地演说,宣传他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大办铁路及工厂的主张。当年5月27日,孙中山乘轮船在随行秘书宋霭龄陪同下,从澳门返回故里,船泊崖口四东口海滩。香山父老乡亲搭起欢迎牌楼,倾门而出欢迎。

当时,孙中山身穿黄斜衣裤,头戴道帽,面对乡绅和学生组成的欢迎队伍,走上台去讲话,感谢乡民热情相迎。随后回到翠亨村,早有大哥孙眉提前三天回来筹备迎接,是夜,在家门口空地上,宴开数十桌,请来翠亨及石门九堡60岁以上的男女老人欢宴。孙中山即席致词,谈及在奔走革命期间,得到乡亲们的大力支持,表示谢意;又为清兵骚扰,使家乡父老蒙惊受怕而表示慰问。当晚尽欢而散。

随后几天,孙中山先后到石门乡、南朗圩、左步乡等青少年时期活动过的地方走亲戚,看望乡亲,还到他的好战友陆皓东烈士墓前悼念,并看望其家人。至5月30日,孙中山方结束在故里访问,启程前往广州。

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任大元帅,组织军政府,实现国共合作。这期间,曾几次计划携妻子宋庆龄返翠亨省亲,但几度准备都因军阀陈炯明重兵威胁广州,而不得不放弃。屈指算来,孙中山走出香山投身民主革命后,至辞去临时大总统后的那次回乡,应该是他最后一次返故里了。

一个人的成长,总离不开特定的生活环境,孙中山的成长,同样与他生活的环境有关。岭南文化和香山县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开放包容的人文风貌,是孙中山思想孕育、人格形成的基础和条件。从这意义上说,翠亨村和所在的香山县,赐予孙中山的不是贫瘠的土地和经济落后的乡村,更是开放兼容的环境和文化多元的社会。

孙中山并不是孤立的思想者和行动人,在他的身后紧跟着的是追随他的一大批海内外的香山人和爱国的同胞。本来香山人可以用更多的话语来表达他们对孙中山的无限敬仰之情,但他们更愿意以实际行动来支持孙中山的思想主张和革命建设事业。在孙中山革命活动的起步阶段,香山同乡的理解和大力支持显然是不可缺少的,没有宽松融洽的社会生活环境和相对富裕的生活条件,孙中山不可能离开翠亨村,走出香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没有香山移民社会的物质和文化构成,就没有香山人的开放包容、开拓进取、务实创新的精神品格。孙中山就是在这样一种社会和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时代英雄。

也因此,从中山(香山)才走出了中国伟人孙中山。

中山教育 篇12

中山市属于广东省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广东教育信息化的先行者 , 中山市早在2001年就在高考阅卷中引入电脑阅卷模式。该阅卷模式以其“更公平、更安全、更高效、更准确”的显著特性很快获得了广大阅卷教师的青睐,成为风靡一时的阅卷方式。但该阅卷模式存在诸多局限性。首先,该模式是将分散在中山市各镇区的教师进行定点集中为前提,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易受阅卷场室及阅卷人员数量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不易在全市范围内普及推广。其次,该模式无法实现“对阅卷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数据分析及资源推送”,无法适应当前“互联网 + 教育”发展的要求。

另一方面,随着中山教育信息化各项建设的纵深发展,中山市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基础教育类学校教育光纤专网100% 接入、数字化校园网100% 建成的地级市。 目前,中山教育城域专网上日常运行终端高达7万多台, 是全省使用率最高的城域专网;并且中山自2007年起就开始规建“中山教育城域网公共教育云服务平台”, 至今已完成第二期扩容建设,是广东省第一个自主构建的教育云平台[1]。

新时期,中山市教育信息化发展与时俱进,积极构建“互联网 + 教育”的发展战略,鉴于传统电子阅卷模式的局限性,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审时度势,积极创新, 充分结合中山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于2014年依托中山教育城域网和网络综合监控中心,构建起全市首个网络阅卷中心,在全国率先开创并实践了“分布式网络协同云阅卷”新模式,这是中山市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建设“智慧教育”的积极举措。

二、“分布式网络协同云阅卷”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为切实提高中山市统一阅卷工作的时效性与客观性,全面了解中山市中学生的学情状况,在积累多年统考和电脑阅卷经验基础上,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积极引入社会资源,提出了“分布式网络协同云阅卷”新模式, 并结合中山教育城域网和网络综合监控中心基础实际, 运用SWOT分析法(Strength< 优势 >、Weakness< 劣势 >、Opportunity< 机遇 >、Threat< 挑战 >)对该模式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一)优势

1. 网络优势。中山是全国最早探索构建教育城域专网的地市之一 , 也是广东省最早实现校校通光纤、组建教育城域专网、开通教育官网的地级市。目前,为进一步充实、优化、完善教育城域专网,建立优质高效的资源服务体系,中山教育城域网正以“人人通”工程为契机, 确保十二五期内教育城域网内终端1000M宽带到桌面, 为“分布式网络协同云阅卷”模式实现奠定了网络基础。

2.资源优势。中山市建立了中山教育城域网公共教育云服务体系。它打破了过往以学校为单位的数字化校园资源热点的孤立建设模式,通过“中山教育城域专网” 宽带光纤骨干网的承载,将各区域、校域、个人的数字资源和应用“一网打尽”,并以“中山教育信息港 (www. zsedu.net)”为公众教育服务窗口,统一为全市600多所公办民办各级各类学校 ( 幼儿园 ) 的近40万师生以及学生家长和广大市民提供公共的教育信息化云服务, 为“分布式网络协同云阅卷”模式的资源推送,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劣势

1. 安全风险:依托中山教育城域网进行分布式网络阅卷,在全国尚属首次尝试,在此之前无成功的案例作为标准与参考,其安全性可能为薄弱环节,对于考生信息及考试成绩的保密性要求较高,一旦出现信息安全事件,将直接导致家长的焦虑情绪及教育管理部门的信任危机。

2. 管理风险:转变传统网络阅卷中“集中定点式” 为“分散式”的形式,增加了在阅卷中的管理风险,同时阅卷的质量可能不易掌控。

3. 服务风险:在开展“分布式网络协同云阅卷”模式试点应用时,需要将各考点考生的答题卡进行回收, 并统一运送至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教育信息中心进行集中扫描,需保证答题卡运输的及时性,因此对物流的集密性要求较高,且在运输服务的费用支出方面,也可能存在一定的行政风险。

(三)机遇

在当前“互联网 +”战略已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 云计算也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所有这些都预示着互联网和云计算即将对我国教育信息化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乘“互联网 +”之东风,实现中山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大发展,对优化提升中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效能,改善中山考务环境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在此背景下,开展“分布式网络协同云阅卷”模式实践,必将为全市师生及家长提供更加公正、公信、 公平的考务环境,为师生的教学行为带来深刻变革。

(四)挑战

考试,牵动着千万家长的神经;成绩,更是对教育教学质量的反馈。构建基于中山教育教育城域网的“分布式网络协同云阅卷”模式,是对中山教育大数据的“深入挖掘→综合分析→实践应用”的具体体现,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事关教育民生的大事,需要各个方面的协调配合。整个过程至少有11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带来重大影响。因此,无论是对阅卷过程的协同合作,还是到“人人通”客户端的无缝对接,过程中存在着的风险和隐患必须可控。

三、基于中山市教育城域网的“分布式网络协同云阅卷”模式构建

在现有文献中,对于分布式网络协同云阅卷系统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也记载着一些可行性的阐释及论述, 如“分布式网络阅卷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梁灵辉)、“基于城域网架构的网络阅卷系统的分析与设计”(韦凯) 和“论网上阅卷系统在现代化教育上的应用”(陈冠儒) 等,但这些论述多是从技术层面的保障及分布式网络阅卷系统的构建理论层面进行说明,而关于该模式下的对阅卷结果的数据分析、个性化资源推送等方面则鲜有阐释及实施案例。鉴于此,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提出并实践了“分布式网络协同云阅卷”新模式,通过对“中山教育大数据”的挖掘与运用,凭借“中山教育城域网公共教育云服务体系”的资源优势,经由“中山教育人人通” 进行个性化学习资源推送,从而构建出了具有中山特色的“分布式网络协同云阅卷”模式。该模式的总体框架如图1:

回收答卷及答题卡并汇总至中山市教育信息中心进行集中扫描,屏蔽考生信息后按预先设置的阅卷要求对试卷进行数据进行切割,并推送至各镇区进行分散式网上阅卷,在成绩合成后,结合中山教育大数据的统计功能,对各参考学校(考生)成绩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形成学业水平的分析报告。

四、“分布式网络协同云阅卷”模式的实践成效

2014年,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在参加试点的8个镇区及1所直属中学,共计22所学校31587位学生9个科目的期末统考的实施组织工作中,应用“分布式网络协同云阅卷”模式,考试结束第二天,考生即通过“中山教育人人通”手机app或登录“中山教育信息港 (www. zsedu.net)”个人学习空间查询考试成绩(如图2)。

纵览中山市整个试点过程,基于中山教育城域网的 “分布式网络协同云阅卷”模式在实践中达成了如下成效。

(一)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多元化,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辅导

1. 丰富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对“分布式网络协同云阅卷”模式所形成的学生学科考试结果的大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在综合分析全市考生失分率最高的知识点后, 组织市内优秀教师摄制相应知识点的微课视频,构建系列化的学习资源平台,丰富的课程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 为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差异化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保障。 如2014年上半年,由中山市信息中心开发完成了中山微课资源平台,共上传微课视频30000多节,该微课资源涵盖了小学至高中的各个课程领域。基于此而建设的2014年高考一模资源平台,还为当年中山市高考作出了巨大贡献。

2.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辅导 。“分布式网络协同云阅卷”系统,不仅可帮助考生将错题汇总保存, 有效帮助考生制定考前的复习计划;还可依据该考生在试卷分析报告中的薄弱环节进行资源推送,学生可通过登录“中山教育人人通”手机客户端或个人在线学习空间,及时查看由任课教师推送的相应知识点的微课视频, 并完成相关的练习及作业,其中对于答错的题目,系统还给出答对学生的解题过程进行查看,为学生提供更为个性化的学习辅导。

(二)实现学生学习现状的大数据分析,为教师教学、学校决策提供参考

1. 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分布式网络协同云阅卷” 系统不仅可以对试卷中的客观题、主观题、每道大题及每道小题的每个得分点提供大量样本数据,用于分析评价试题,了解学情,因材施教[2];还可对每个考生的考试数据分析,分析出考生各科成绩的轨迹、等级、排名、 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错题中知识点分布情况,并进行更细化的S-P表分析;另外,该系统还可通过对阅卷数据的综合分析及班级间的多元对比,以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提升任课教师在教学中的自我管理。

2. 为学校教学决策提供参考。“分布式网络协同云阅卷”系统通过应用计算机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方法, 对所批阅试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与已有全市的海量试卷信息进行横向与纵向的综合分析,将学生成绩、学生所在班级成绩、学生所在学校成绩数据等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对比分析,从而形成学校在本次考试中的《成绩分析报告》(如图3),为学校编制或修订本校教育教学决策提供数据参考。

(三)阅卷管理集约化,提升了教育管理部门的考务管理水平

1. 提升教育管理部门的考务管理水平。在“分布式网络协同云阅卷”模式中,只需要在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学业测评中心进行集中扫描,在屏蔽考生信息后按预先设置的阅卷要求推送至各参考单位位镇区进行分散式网上阅卷,不仅提高了设备的使用率,节省了大量的设备支出费用,还避免了因在考试学校进行试卷扫描时所存在的人为不确定因素,确保了考试的公平公正,提高教育管理部门的公信力(如表1)。

2. 提高试卷运输及成绩发布的效率。采用分布式网络协同云阅卷模式后,由具相关资质的外包物流将22所学校31587位学生9个科目的答题卡进行集中回收至中山市学业测评中心进行集中扫描,通过分布式的网上阅卷后,系统自动进行分析核算成绩并自动得出成绩报告,其大大提高了试卷运输及成绩发布的效率,同时也减小了阅卷学校的管理压力(如表2)。

3. 阅卷方式灵活 , 不受阅卷场地及空间限制,大幅提高教师阅卷效率。以2013年中山市高二期末考试的20所学校为例:9个科目,共计29523位考生,按照以往定点集中式电子阅卷方式,由于受阅卷场室限制, 最多可同时组织300名阅卷教师进行集中批改,如不考虑休息时间,需要连续工作至少25小时批改完成,按此计算阅卷教师的平均阅卷速度为35.43份整卷 / 小时;而采用分布式网络阅卷后,以2014年参加试点的22所学校为例:9个科目,共计31587位考生,区别于传统电子阅卷,该模式支持局域网与互联网阅卷,教师只需要在有网络环境的场所,登录阅卷平台即可进行在线批阅试卷,如不考虑休息时间,需要最多连续工作11小时批改完成,按此计算阅卷教师的平均阅卷速度为47.38份整卷 / 小时,阅卷效率提升了33.73%(如表3)。

(四)学生学业评价可视化,为区域整体教学决策提供参考

学业质量差异化评价不以某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标准,通过“分布式网络协同云阅卷”系统的大数据分析,引导学校多元发展,引导学校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因此,基于中山教育大数据,依据中山市2013年2月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至2015年2月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的质量跟踪,描绘学校的动态质量曲线, 以1:2:4:2:1“橄榄型”结构来评价各校学业质量的发展水平与分化程度,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数据参考(如图4),为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制定教育管理政策提供参考,确保中山教育的均衡发展 ( 注:因相关数据分析较为敏感,目前中山市仍处于数据评测建模阶段, 分析结果只提供内部参考 ) 。

四、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展望

上一篇:校内模拟实习下一篇:建立费用管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