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建立(精选12篇)
信息建立 篇1
0 引言
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CCMIS-Construction Cos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是管理信息系统在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具体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建立完善的工程造价管理部门的信息化网络,能够有效地对未来造价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达到有效控制工程成本、加强造价管理的目的。
1 信息化网络建设的重要性
工程造价信息化网络,是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的集成和工程造价的数据库,它的建成和完善可实现省与省、省与设区市实现网络对接、资源共享、信息互传,管理部门通过工程造价信息化网络平台指导工程建设主体各方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控制建设成本,满足建筑市场计价的需要,同时有效提高工程造价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
1.1 建立工程造价信息化网络是行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工程造价管理是建设项目重要的基础管理工作,传统信息处理方法无法将品名繁多的建筑材料和波动的市场价格有效掌控,使得原始的造价工作繁重不堪,只有建立现代化信息网络,才能将众多数据信息有效整合并深入分析处理,为企事业的造价管理提供准确、高质量的信息资源,使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预估更加科学合理。
1.2 建立工程造价信息化网络可推动行业高效办公
工程造价信息化网络可为所有造价人员提供一个协同的虚拟工作内平台,不受时间地域等条件限制,实现知识技术的集成,以及造价行业相关信息的有效积累和迅速传递,并且具有方便统一管理的特点。企事业单位的造价管理部门能够依据市场价格的变化,对材料、机械和人工等单价及时发布工程造价相关信息指数,形成了“指导价,控制量,竞争费”的管理模式。
1.3 建立工程造价信息化网络可有效降低工程造价
(1)企事业单位的造价管理中,建设项目60%以上的成本是材料价格。我国当前的工程造价是在政府统一定额指导下定额价格和调差文件价格,目前主要是由其管理部门制定,由于种种原因,管理部门往往不能进行有力监督。随着建设领域中新技术与新材料的应用,也要求定额更新加速。建立了完善的信息化网络,定额编制管理工作者能够又好又快地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定额相关内容,管理部门能够实时了解邻近省市、同地区的价格,并以此为依据来审核各级定额管理部门调差文件的合理性,形成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体系。
(2)各工程所用材料之间存在差异,定额价格和调差文件在实际运用中也有一定问题,如同一种材料出现几张不同价格发票等情况。建立完善的工程造价信息化网络,便能有效避免面此类情况,直接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
1.4 建立工程造价信息化网络可为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提供依据
在建设工程领域全面推行招投标的市场环境下,施工单位能够通过信息化网络了解建设项目的工程概况,根据投标地区的施工条件、地理环境以及材料价格等要素来选择工程项目,制定投标价格、制定施工方案等。建设单位也可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了解竞标施工单位的各方面情况,评标工作亦能据此更加客观地进行,降低暗箱操作的可能性。
2 信息化网络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工程造价管理中信息化相关数据资源不能形成有效积累
工程造价指标是反映工程造价构成的技术经济数据,是工程造价企事业资源积累的珍贵成果,目前企事业单位工程造价管理的经济技术指标大多是人工统计,工作效率低,精准度不高,无法实现类似工程造价指标对比。这使得造价指标资源无法有效利用,也降低了投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企事业单位的造价管理部门缺乏精通网络知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工程造价应用软件功能多是模仿人工预算,主要围绕套定额、取费、修改材料单价、计算工程价款等功能,模式较为单一,计算不够灵活。工程资料的累积多是独立、分散的信息状态,不能及时形成数据源共享系统。
2.2 工程造价管理中信息化内在质量功能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网络平台多是用于文件转发、招投标信息发布、介绍本行业公司等,仅满足于已有信息,忽视对资源、数据深层次分析,使得网络平台的功能面狭窄,也使发布的信息质量不高,从而无法通过有效整理资源进行系统分析来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3 工程造价管理中信息化应用软件功能有待提高
当前国内工程造价行业的相关应用软件功能单一,多是用于价格计算,不能系统分析处理信息数据,也无法准确判断工程造价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变化情况和变化趋势。
3 完善信息化网络建设方略
3.1 深入做好造价信息化网络基础数据的积累工作
各企事业单位的造价管理部门将分散的个体信息集中整理归纳成初步的协作决策信息网链,连接造价行业管理部门的内部信息系统,形成统一骨架式的数据传输支撑系统。其主要功能应涵盖工程造价管理所需的应用数据和基础资料,形成方便维护与管理的内部应用架构,同时考虑到其使用的人性化与信息安全性。
3.2 提高造价信息化网络功能质量强化管理体系
企事业单位的造价管理部门发布的造价相关信息数据资料具有准确及时便于检索的功能。要对统计数据进行精细化加工,对工程数据透彻分析,找出发展规律,提高数据信息的附加值。要完善造价管理部门的现有技术标准,完善工程造价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等工作。要规范信息数据采集,统一文件格式,统一数据接口汇总处理,完善工程造价信息数据库。
应细化对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网络平台中造价管理子菜单的设置,从建设项目的实际出发,配合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各个阶段来设计具体使用模块,从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总概算、招标控制价、工程结算直至竣工结(决)算等,进行具体细化。其主要功能有以下三个模块:
(1)材料价格和定额的管理:应具备方便更新维护材料价格和定额的相关管理功能,方便平台维护人员实时更新材料价格,发布造价相关讯息,优化用户浏览模式,并能高效地将造价行业各类数据信息上传至对应模块中,便于用户下载。
(2)建设项目信息概况的管理:应设置建设项目管理功能,可对项目相关的信息进行查询、修改、增减操作,并依据项目各阶段的造价管理设置模块综合管理。
(3)工程预算和结算的管理:该管理模块按专业细分子目录,并设有各级业务人员审核的功能,实时将审核情况发送给施工单位,能够对被审核数据进行逐级统计管理,也可对整个项目数据进行统计管理。
造价进行阶段及历史造价资料的管理及查询管理,具有对造价编审全过程各阶段的动态、流转记录查询和项目信息统计的功能,可对存储的工程项目造价信息数据库进行全面分析,实现动态管理,对于竣工项目的工程造价信息应归类存档,并设置查阅权限。
3.3 加快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应用软件的升级研发
加快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应改善工程造价应用软件。研发人员应根据工程造价工作特性需求,结合建设行业的发展趋势,开发出功能更加完善的综合性应用软件,为建立工程造价行业的信息网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4 结语
随着建筑科技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运用,促使定额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完善的工程造价信息化网络的建立,可将定额编制专业人员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实时地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定额子目、增加补充定额。也可便于不同地区、不同地域的工程造价信息比较,使造价管理专业工作更加准确、便捷和科学。
摘要:市场竞争推动着工程造价行业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化,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领域已得到长足发展。信息化网络系统已成为信息交流和管理的重要工具,能够帮助企业实现信息资料的下载、上传、储存、查阅等,实现及时的信息资源共享。
关键词:工程造价,信息化网络建设,高效办公
参考文献
[1]宫平.谈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网络的信息化建设[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2(6):194-196.
[2]王芳.建立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思考[J].建筑经济,2004(4):73-74.
[3]曹伯祥.浅谈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2(8):82-83.
信息建立 篇2
提高税源管理效能
宁津县国家税务局
今年以来,宁津县国税局加强征管信息化建设,在原有“个体私营经济税源动态分布图”的基础上,以综合办公网为平台,组织力量研究开发了 “税源监管模块”,促进了税源管理质量和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一、“税源监管模块”的基本情况
“税源监管模块”以宁津县行政地图为依托,以综合办公网为平台,经信息技术处理后制作成税源监控电子地图,形成相对独立的专用模块,县局可依托该模块建立全面灵活的税源动态监控体系,精确地摸清各基层分局辖管纳税人底数,对纳税人实行全程和实时监控。
(一)“税源监管模块”的基本原理。将纳税人名称、法定代表人姓名、行业、所在街道(路段)、联系方式、有无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办理、纳税定额、税款缴纳等情况全部录入模块数据库,并分户制作成图表,与电子地图进行链接。应用时,操作人员只要在电子地图上找到该业户的经营位置,轻轻点击一下鼠标,业户相关信息便全部展现出来。
(二)“税源监管模块”需要采集的信息内容。该模块需要采集的信息主要包括纳税人基本信息、申报征收数据、生产经营信息等内容,并以柱形图的方式图示各企业的应纳税额和销售额以及进行同一业户年内各申报期情况对比。
(三)“税源监管模块”的信息采集渠道。模块所采集信息主要分为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内部信息是指通过CTAIS、金税工程等各类税收业务软件采集的纳税人提报信息,由信息中心的技术人员利用开发的软件定期向“税源监管模块”结转。外部信息主要是指税收管理员根据县局确定的行业监控指标体系,到纳税人生产经营地、货物存放地以及通过工商、地税、银行等有关部门和社会渠道采集的涉税信息,主要由税收管理员通过本模块的信息维护子模块录入到“税源监管模块”。
二、“税源监管模块”的特点
(一)操作界面直观便捷。该模块根据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县--乡(镇)--村的层级,对辖区内纳税人按照街道、村庄、主管税务机关以及管辖片区,区分层次进行显示和反映。辖区内的税源情况、征管信息以可视化的方式在电子地图上显示出来,与以往枯燥的数据查询相比,具有直观、方便、快捷的特点。
(二)体现扁平化管理理念。各级领导可随时通过该模块对各分局、乡镇、企业的税源管理情况直接进行查询,避免了层级管理带来的信息衰减、失真等弊端,并可针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制定针对性措施以提高管理效能,体现了扁平化管理的先进理念。
(三)完善税源动态分类管理。模块的信息来源主要是从综合征管软件中导出的动态数据,同时根据税收管理员掌握的纳税人生产经营动态信息,随时对图表内容进行更新。同时,该模块对各类纳税人的位置布局、登记、注销、非正常户和申报纳税情况,以及按照市局、县局确定的重点税源企业和一般税源企业等分类显示和反映,对纳税人从不同角度反映生产、经营情况,体现了分类管理的原则。
(四)具有预警功能。打开该模块,系统会自动提示非正常户、未按期申报户等情况,能够准确反映分局税源管理质量。县局可据此督促相关分局、科室及税收管理员进一步加强税源监控,并依据目标责任考核办法进行考核监督和责任追究,从而进一步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
(五)体现公开透明原则。通过电子地图方式,把国税机关对纳税人的税收管理情况直观地向外部公开,实现了纳税人和社会各界对税源监控情况的多点监督,进一步促进了税收执法的透明化。
三、推行“税源监管模块”取得的效果
(一)进一步促进了税负公平。“税源监管模块”设置了税负查询功能,可以按照主管税务机关、所属行业、税种、企业类型等条件进行查询,有利于各级领导和税收管理员通过该模块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所辖税源的管理情况,掌握所管辖行业的税负,并及时与全县税负进行比较,查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针对性的措施,从而进一步实现了区域内行业间的税负平衡,提高了税源监控的质量和水平。
(二)进一步加强了涉税信息的查询和保存。“税源监管模块”的开发应用,使纳税人的各项数据在网络中运行和传递,一目了然,规模尽显。同时,模块还具有永久保存信息资料的功能,既能保障纳税人纳税信息第一手资料的真实、完整性,方便了查询,又避免了人工管理档案存在的易损、易丢失、易改动、成本高等弊端。
重视学生基本信息档案的建立 篇3
建立学生基本信息情况登记表,是开學初班主任快速有效地了解学生信息的捷径之一,也是班主任要做的常规工作之一。做好它:有助于我们及时、快捷、有效地了解掌握学生的基本信息、个人特点、兴趣爱好、成长经历和家庭情况;有助于快速建立起家校联系的途径和方式;完整系统的信息资料有助于日后班主任的应急之用。
那么如何把这项工作作细致、作完美,我有以下体会:
一、登记要及时,内容要详细
学生基本情况登记表的功能之一就是应不测之急。所以学生基本信息的收集应在学生组班之初便及时进行。此项工作如果滞后,在学生发生意外时就措手不及,影响事故的快速处理,给学校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时间性要求强的临时性工作、阶段性工作即使再忙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绝不能滞后。
学生基本情况的登记,内容要具体、详细、系统,一人一表,以便于收藏、管理、开展工作。关于学生基本信息情况登记表的内容应该有哪些类项?我设计的表格是:(见下样表)
2012届毕业生基本信息登记表
二、尽快甄别学生基本情况的真实性
由于各种原因,比如,学生记忆错误、笔误、学生的故意隐瞒等等,都会导致学生基本情况收集的错误,教师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通过电话访问甄别学生信息的真实性。早一分钟落实,也许就少一次大麻烦、大事故。这个最短时间最长不能超过一周,必须加班加点完成。特别是对学生所提供的各类电话号码等基本情况的真实鉴定,过程要快,时间要短,工作特别要耐心细致,比如,电话号码是否打得通?留的电话号码是远在异乡的父母的还是现实住址的?(我认为,务工家长的电话号码要留,现监管人或寄居地的电话号码也要留。)电话是座机的,还是手机号?接电话的人是学生的什么人?对没留电话号码的学生要追问邻居家的、离住家最近的,甚至是村小卖部的、村干部家的电话号码。只有细致工作,反复甄别,认真登记,才能掌握真实的信息,才能临危不乱、遇事从容。
三、分类建立学生档案库
学生档案的分类建设是班主任常规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班主任今后一学年甚至是三学年工作手头必备的基本依据和参考,班主任要当作头等事务来做。
我认为,要做好八种学生档案:
①通家生;
②寄居生(住校生、校外寄居生);
③留守生;
④孤儿、单亲生;
⑤农村二女结扎户;
⑥经困生;
⑦学困生、问题生;
⑧特质生。
留守生、学困生、单亲生一般人都明白。我所说的经困生指的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此类学生关系到政府生活费的补贴发放,班主任要在开学之初便进行详细调查,甚至访问学生邻居和村干部;问题生涵义较广,或者个性偏执,或者行为过激,或者习惯很差,或者不服管教、或者心理问题严重,特别是心理问题学生更是要关注他们的随时变化。特质生,指的是身体健康有问题的学生。寄居生住校的要登记清楚宿舍号,在校外寄居的要登记清楚房东住址(直至门牌号)、房东姓名、房东联系电话等,方便随时访问。
这八种学生的档案要设计专门的表格,登记清学生的姓名、个案特点,分析出个案的防护及教育措施,并随时更新。
(作者单位 甘肃省陇西县第二中学)
建立工艺安全信息管理平台 篇4
存在的问题
工艺安全信息管理涉及如何编制、使用和控制工艺安全相关的信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较普遍的问题包括:缺乏必要的工艺安全信息;在变更工艺系统后没有及时更新工艺安全信息;使用者(如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不容易获得工作所需的工艺安全信息资料。以塔里木油田公司为例,具体如下:
缺乏信息
由于历史原因,塔里木油田公司有一部分老旧装置的工艺安全信息缺失,现有的工艺安全信息也多以纸质资料的形式集中存储,取用不便。
工艺安全信息是落实工艺安全信息管理的基础,如果缺乏必要的、准确的工艺安全信息资料,会导致如应急预案的编制、操作规程的编写、工艺安全分析、检维修操作和工艺设备变更管理等其他工艺安全要素的执行和应用效果,极大影响工艺安全管理的有效实施。
未及时更新
在厂站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总是在经历各种改变,某些改变需要修订现有的工艺安全信息资料,如工艺管道仪表流程图、工厂平面布置图等等。例如,一些工厂在改变工艺系统或设施时,没有及时更新图纸和文件,就会导致图纸及文件与现场的工艺系统或设施不匹配,这样会对很多后续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一般情况下,操作和维修人员在制定生产方案、维修计划,改进工艺系统的设计和编制应急预案时,都是根据图纸确定的,如果图纸与现场设施不一致,则不仅会影响这些工作的进行,还极有可能导致工艺安全事故。例如,为某个反应器增加了一条管道却没有及时反映在P&ID图(Process and Instrument Diagram,管道及仪表流程图)上,而之后某天根据维修需要,操作人员依照图纸将反应器与其他系统隔离时,就可能遗漏新增加的这条管道,以致酿成严重的事故。
不易获得
出现使用者不容易获得工作所需的工艺安全信息资料这种情形,通常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此前信息资料的管理系统存在问题,运行效率低,且没能在企业范围内达到共享效果,使用者查阅相关资料费时费力。二是出于信息保密的考虑。
创建平台
笔者认为,建立工艺安全信息管理平台,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摆脱由于工艺安全信息的管理和应用不善带来的损失。
工艺安全信息管理平台是指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以现有网络为基础、以专业软件为平台,以BS结构(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为核心技术,以单点登录为进入方式,以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和技术为依据建立的电子化信息库,可以实现工艺安全信息集中管理、在线交流、视频会审、P&ID图鼠标触点显示、涉密信息的特殊保存。存储简单且取用方便,可以达到工艺安全信息管理高效运转,并为进一步提升工艺安全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以塔里木油田公司为例,工艺安全信息管理平台适用于油田整个作业链和上下游业务,从勘探、开发到运销和炼化,覆盖油田的钻井作业、油气集输和油气水处理、管道销售、炼油、石化业务,适用于一线钻井队、作业队、采油队、油气联合站、管道队、石化厂、炼油厂等高危单位。但工艺安全信息管理平台的推广和应用需要大量的培训和现场辅导,每个基层单位至少应有2名员工熟悉工艺安全信息管理平台的使用,且能够独立完成指导开展工艺安全信息的使用。因此,需要使用企业积极推广和培训,为工艺安全信息管理平台的顺利开发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和后盾。
应用示例
以塔里木油田公司为例,通过建立工艺安全信息管理平台,保证了工艺信息齐全且实时更新,使资料获取简单易行,并解决了涉密资料共享问题。
信息齐全
塔里木油田公司为了解决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信息缺失、纸质资料转化和特色MSDS (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化学品安全说明书)开发问题,专门聘请有资历的机构,通过现场勘查,使用专用软件将用户的纸质资料转化为工艺安全信息管理平台可以直接识别的电子格式,如CAD软件。这样不仅解决了信息资料与现场高度统一问题,还为用户单位解决了补齐资料的工作负担,提高了缺失信息资料的准确度。
针对特色MSDS,塔里木油田公司通过反复实验,摸清实际化学反应和防护措施,按照国家标准有针对性地编制了产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并上传平台,让用户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所接触危险化学品的具体危害和防护措施,为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
信息更新
一方面,当工艺、设备和设施发生变更时,工艺安全信息管理平台系统会自动提示更新与之配套的工艺安全信息,直至更新完成,避免了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更新滞后。另一方面,塔里木油田公司制定了安全管理标准并不定期进行安全现状审核,以此督促各单位的工艺安全信息更新,进而确保平台系统内的工艺安全信息是实时更新的。
资料获取
通过工艺安全信息管理平台强大的搜索功能,使用者可以利用计算机随时获取需要的资料,简单易行,高效便捷,在节约查找时间的同时,也提高了资料的准确度和广度,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涉密信息
工艺安全信息往往涉及大量涉密资料,因此,若解决不好涉密资料的共享问题就不能实现信息取用方便和类似工程的对比使用及经验借鉴功能,也无法实现工艺安全信息管理平台的全部功能。因此,塔里木油田公司依据企业保密目录及要求,按照涉密文件的涉密期限及授权查看方式,将工艺安全信息管理平台的服务器架设在了企业信息管理部,并由该部门集中管理,以此成功解决了涉密资料不能上传共享的问题,为信息平台的信息全部覆盖拓宽了道路。
方便高效
信息化与企业信用体系建立 篇5
企业信用从现代商业角度讲,包含了经营信用、资金信用、质量信用、完税信用等多项内容。目前,信用缺失是企业经营中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它已经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主要表现有:抽逃资金、拖欠帐款、偷税漏税、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商标侵权等。因此,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已迫在眉睫。信息化在企业信用体系建立
过程中的作用,就是合法采集、分析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数据,并合法传播或经营经处理过的上述数据,从而将许多封闭和分散于各个部门和系统的信用信息整合、对外开放或披露,以提高企业信用信息的透明度,使企业信用信息查询、交流、通讯共享社会化,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包括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三个部分。而企业信用又可以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管理,一是中介机构对信用的管理;二是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三是信用行业自律和它对内部成员的管理;四是政府对企业信用的管理。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改革开放之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那时候根本就不存在企业信用问题,改革开放后,企业和社会才认识到信用的重要性,也就是这个时期,我国才产生了企业征信。直到80年代后期,资信评估机构和资信公司才在我国显现。从目前来看,信用中介机构的市场需求有限,大家对其知之甚少,并且这些中介机构的供信能力也不尽如人意,因此,就现阶段而言,信用中介机构尚未形成规模,其对企业信用的管理也收效甚微。而我国企业内部也缺乏一些最基本的信用管理制度,三角债就是很好的证明。至于信用行业自律恐怕就更难起效了,现在许多行业协会乐此不疲的是向大家收取会费,而落到实处的却微乎其微。因此,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在抓好前三种信用管理途径的同时,更多的还应是考虑政府如何加强对企业信用管理这一问题。
根据我国政府的职能分工和有关法律的规定,涉及企业信用信息化管理的部门主要包括工商、税务、统计、银行、法院、公安经贸、技术监督、海关、计划委员会等。建立企业信用信息体系单单靠其中的某个部门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大家通力协作、数据共享,才能全过程、全方位地对企业的信用实行监管。工商部门在此过程中,运用工商法律所赋予的职能,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主要可以开展以下工作:
一、客观准确地录入涉及企业信用的各种信息
这些信息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是除工商之外的其他行政机关、金融机构、法院工作中形成的涉及企业信用的信息。工商部门通过信息共享制度获取这些信息并将其录入电脑。第二是企业自愿提供的涉及其信用方面的部分信息。主要为企业获取的各种资质等级、认证、信贷信用、荣誉称号及有关的经营信息等。第三是工商部门履行职能时获取的信息,包括:1.工商部门在办理企业的设立、变更、歇业、注销登记时获取的第一手资料,但工商部门必须对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规范性进行严格审查,确保为建立企业经营信用信息体系打好基础。2.年检也是采集企业经营信息的重要渠道。年检时,企业提交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许可证复印件、审批复印件、年检报告书、审计报告等为工商部门及时采集信息提供了基础,这些信息的获得对企业的评级至关重要。3.工商部门在日常巡查过程中获取的企业财产抵押、合同履行、商标信誉、失信违法行为等信息也是企业信用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分层开放企业信用信息资料库,对企业信用信息记录分不同情况向社会披露
对企业信用信息开放程度的理想状态应是“全面披露、完全透明”,但鉴于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还很不完善,如果不加规范地披露定会带来许多其他方面的法律问题,因此,对于信息披露的范围必须加以规定。工商部门可以将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类,将涉及企业登记事项、企业自愿提供的资质等级、认证、荣誉称号等信息和企业的重大违法信息以及其他行政、司法机关提供的企业被处罚记录、失信记录等作为一类信息;将企业年检中提交的盈亏、资产负债等信息作为二类信息。对于一类信息,允许公众查询;二类信息在征得企业同意的情况下,也可向查询人个案披露。
与此同时,工商部门通过手中掌控的信息,也可对企业分级管理、分类监管,对那些B级年检通过的,被工商部门立案查处、要求限期整改的,被行政处罚的,以及其他行政机关建议加强监控的要进行重点监控。此举的目的在于使登记机关和办案机关了解企业被监控的原因和被监控的措施,从而使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时有所参照,并以此提高企业的信用警惕度。好范文版权所有
三、加大宣传,培育企业的信用意识,扩大企业的信用需求
当今社会是媒体高度发展的社会,舆论监督在这个现代社会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安达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此,工商部门在必要的时候,可与媒体联合,既要宣传正面的,也要给某些信用差的企业曝曝光,让企业真切的认识到信用的重要性,认识到失信成本的巨大性,使失信者难以生存,守信者发展壮
大,改变现在“失信者有利可图、守信者无利可得”的局面。
总的来说,企业信用机制的建立离不开整个社会信用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多层面、全方位地推进,在此过程中,必须加强立法,改革和加强执法,还要改进和强化行业协会及中介机构的作用,必要时,更要有舆论的介入,因此,企业信用建设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我们相信,通过企
信息建立 篇6
非典型性肺炎(SARS)的突然袭击,让我们从梦中醒来。 为什么SARS初期,疫情的扩散使我们卫生系统措手不及,其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疫情预警和监控系统,该系统的准确数据又依赖于各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建设;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数据传输的准确、可靠,又依赖于卫生信息的标准化。
当务之急:建立卫生信息标准体系
1. 建立卫生信息标准体系的必要性。卫生信息的标准化是卫生信息化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为规范卫生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使卫生信息系统更好地适应卫生体制改革,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工程的实施,改变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中标准不统一,信息资源共享和网络传输方面障碍重重的局面,建立“卫生信息标准体系”是卫生信息化的当务之急。
目前在北京市的500家医院,运行着40多家开发商的HIS软件,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体系,致使开发商各行其事,搞作坊式的盲目开发,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资金的浪费,资源不能共享。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是:标准化工作滞后于应用。在目前实施的医疗保险系统中暴露出的矛盾,则更能看出建立统一的卫生标准体系是多么重要和急迫,只有统一了信息标准才能使医院内部网络互联互通、互操作、资源共享,对外才能与医保、社保、银行、药店、上级行政部门等信息系统可靠联接。医院信息系统标准化工作可大大推动医院管理现代化、医院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及医院资金的有效利用,可减少开发商的重复劳动和投资。
在这次抗击SARS的首都保卫战中,虽然北京市疫情报告系统运行几十年积累了大量的疫情资料,为我市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并为各级政府制定卫生防病策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现行的三级报告网,基层的数据采集和报告仍然使用手工抄报、邮寄、传真、电子信箱传输并用的方式,疫报时限长,整个疫情报告系统对重大自然灾害引发的疾病爆发流行,对急性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与实际工作要求差距较大。由此,又可看到建设首都卫生信息系统及建立卫生信息标准体系的重要性。只有做好疫情信息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才能从各医疗机构收集到可靠、准确的疫情数据,才能使疫情数据准确有效地传输到区级、市级及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真实、有效的数据才能帮助中央及首都各级政府制定卫生防病策略,才能有效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
2.建立卫生标准必须统一规划。首先应召开几次预备会议,会议应吸收各方面人员参加,包括:医院信息系统专家、管理专家、临床专家、检验专家、放射专家、财会专家等,及开发HIS、LIS、PACS等较成功的开发商、网络集成商、中间件开发商等。充分听取专家意见,对目前卫生信息化、标准化的看法,还存在什么问题,有哪些需求。标准研究项目和计划的确定应由研究组成员经过充分讨论敲定,还应充分讨论如何建立起一个有力的组织机构、筹资问题等。
3.组织机构。应采取一种全新的、完全开放的方式,进行标准的研究、制定、实施和推广应用。组织机构的建立应根据国情,适当借鉴国外经验,采取会员制方式,可由政府指导或组织。根据需要建立多个标准研究组,成立标准研究组、标准审查组、标准推进应用组等。在标准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吸收更多的团体会员参加,以产生一个广泛认可的标准。
4.筹资问题。筹资问题应采取政府拨款与标准组的成员单位(会员单位)出资相结合的原则。经济实力较强的标准组成员可多投入一部分资金。
5.建立卫生信息标准体系必须由用户直接参与。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关键在需求方。建立卫生信息标准体系必须由用户直接参与,根据实际需求制定标准,并在应用中逐步完善标准。标准对所有医疗机构及卫生部门用户,和致力于开发卫生信息系统的开发商都应是公开的,让大家都来使用,在标准开发的过程中逐步积累经验,逐步完善系统。
6.建立卫生信息标准体系应遵循的原则。(1)制定卫生信息标准体系应本着先易后难、急用先做的原则。(2)卫生信息标准体系应是个大框架,它确定卫生信息标准的组成部分,明确卫生信息通讯过程中所需的主要基础信息分类。在此基础上再对标准的其它方面进行细化。标准的粗框架出台后,后续将有大量的专项标准相继列入标准研究组的工作计划中。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卫生标准体系。在此框架中,若涉及到已经存在的国际、国家、地方、行业标准,应引用这些现成的标准,不再做重复劳动,力求在空白领域实现创新。(3)在制定卫生信息标准体系的过程中,应根据国际及国家有关标准化法规来制定。国内标准化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与企业标准四大类。我们的标准若定位于行业标准则须与卫生部协调,若定位于地方标准则须与市技术监督局协调。(4)标准必须支持随着新的要求不断被认识而出现的变革,包括:支持现有版本扩充的过程,新版本引入现有操作环境的过程。(5)制定卫生信息标准体系代码的过程中,须注意所建立的代码与信息内涵的结构化对应关系。还应注意代码的实用性、唯一性、可扩充性及经济可行性等。
7.制定一个分期实施计划:第一阶段:成立制定卫生信息标准体系的机构,收集已有的国际、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经费落实;第二阶段(启动阶段):分组进行需求调研、需求分析,做总体分析,设计、实施,选试点单位试运行,逐步积累经验,逐步完善系统;第三阶段:标准的技术维护、扩充、更新等。
北京市卫生信息标准制定:海量工作已开始
北京市卫生信息标准制定方面已开展了如下工作:
已收集的标准: 2001年10月,北京市卫生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共同发布了“关于实施北京地区医疗卫生信息标准化管理的通知”。其中公布了70个已有的标准目录,供有关部门和单位参照执行。如:疾病分类代码:GB/T 14396-1993,化学药品(原料、制剂)分类代码:YY0252-1997,临床检验项目分类与代码:WS/T 102-1998等等。
已翻译完成美国国家标准,可以很快制订卫生部或国家标准:英汉对照《国际系统医学术语全集》SNOMED3.5版,英汉对照《医疗服务信息网络通讯协议》(HL-7) 2.4版。
急需的标准正在制定中:“HIS标准用药目录”和“诊疗目录和服务设施目录”。
以后准备出台的标准:病历首页有关信息的标准,门诊病历的标准,特定慢性病管理的病历记录、术语标准、编码及格式,本地区统计项目指标和标准,中医病历有关标准,有关医疗品质管理及医院评审信息项目的有关标准等。
近日,北京市卫生局信息中心正组织策划“数字首都卫生信息平台”、网络基础及网络安全的建设、应用系统和数据库的开发、中间件软件研发、卫生信息标准体系的建设。其中,建设卫生信息标准体系是一项十分艰巨、重要又繁杂的基础工作。它需要参与者付出艰辛的劳动,引用 “HIS标准用药目录” 组的一位专家的话“这简直是海量的工作!”。
“HIS标准用药目录(西药部分)”将发布
工作目标。(1)制定HIS用药目录所涉及的药品属性的规范及标准。(2)确定北京地区“HIS标准用药目录”中所含药品信息,建立其数据结构及编码,制定标准。(3)撰写相应文档。(4)研发“HIS标准用药目录”在实际运用中所需的支持系统软件。
制定“HIS标准用药目录”遵循的原则。为使制订的标准能与已有的国家、行业、地方标准接轨,有更强的生命力,应遵循如下原则。(1)药品实用编码:重点考虑其在医院中的实用性,它应是一种实用、方便、科学的代码。(2)采用化学药品分类与代码:卫生部部颁标准。(YY0252-1997)(原料、制剂)。(3)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代码保持一致。(4)与北京市医保用药的要求保持一致。
研发过程。(1)成立“HIS标准用药目录”研究组:根据北京市卫生局信息办的要求,2001年9月“HIS标准用药录”研究组成立,研究组由长期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医院药库、药房工作多年的药剂师、药理专家,及长期在医院从事HIS系统分析、软件开发的计算机专家组成。(2)调查研究:研究组对本市的各HIS商及各种类型的医院进行了充分的调查研究。了解到在北京市500家医院已有40%运行着HIS,约40余家开发商的大大小小近百个不同版本。这些不同版本HIS的用药目录的表结构及编码规则各异,编码、剂型、规格、厂家的格式、内容各有不同,无法统一。(3)收集资料:根据需求,经研究组成员努力,收集到各种不同类型医院的HIS用药目录65个。并收集到相关的参考书:《新编药物学》、《中国药品实用手册》、《中国药品手册》、《中国进口药品实用手册》、《中国药典2000年版》、《药剂学》、《化学药品分类与代码》、《维德临床用药年鉴》、《进口注册药品手册》等。(4)对收集的药品目录进行研究、处理:对收集的药品目录的各项内容进行分析、比较、研讨,建立了用药目录基本架构。整理出药品主表记录5200条,药品实用名表记录20750条。
浅析信息安全体系如何建立 篇7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 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信息交换工具,企业对于信息资源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大。 然而,由于计算机网络具有开放性、互联性、连接方式的多样性及终端分布的不均匀性等特点, 再加上本身存在技术弱点和人为的疏忽,导致信息系统容易受到计算机病毒、黑客或恶意软件的入侵,致使信息被破坏或窃取,使得信息系统比传统的实物资产显得更加脆弱。 在这种大环境下,企业必须加强信息安全管理能力。 但企业不单面临着信息安全方面问题,同时还面临经营合规方面的问题、 系统可用性问题以及业务可持续问题等越来越多的问题。 因此,要求我们探索建立一套完善的体系,来有效地保障信息系统的全面安全。
2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理论依据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 ISMS)是企业整体管理体系的一个部分, 是企业在整体或特定范围内建立信息安全方针和目标, 以及完成这些目标所用方法的体系。 基于对业务风险的认识,ISMS包括建立、实施、操作、监视、复查、维护和改进信息安全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并且表现为组织结构、策略方针、计划活动、目标与原则、人员与责任、过程与方法、资源等诸多要素的集合。
在建设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方法上,ISO 27001标准为我们提供了指导性建议,即基于PDCA的持续改进的管理模式。PDCA是一种通用的管理模式,适用于任何管理活动,体现了一种持续改进、维持平衡的思想,但具体到ISMS建立及认证项目上,就显得不够明确和细致,组织必须还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论,以符合项目过程实施的要求。在这方面,ISMS实施及认证项目可以借鉴很多成熟的管理体系实施方法,比如IS0 9001,ISO/IEC 2700l,ISO/TS 16949等,大致上说,这些管理体系都遵循所谓的PROC过程方法。
PROC过程模型(Preparation -Realization -Operation - Certification)是对PDCA管理模式的一种细化,它更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且更贴近认证审核自身的特点。 PROC模型如图1所示。
3信息安全体系建设过程
根据以往经验, 整个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项目可划分成5个阶段, 如果每项内容的活动都能很好地完成, 最终就能建立起有效的ISMS,实现信息安全建设总体目标,最终通过ISO/ IEC 27001认证。
调研阶段: 对业务范围内所有制度包括内部的管理规定或内控相关规定,对公司目前的管理状况进行系统、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通过技术人员人工检查和软件检测等方式对组织内部分关键网络、服务器等设备进行抽样漏洞扫描,并形成《漏洞扫描风险评估报告》。
资产识别与风险评估阶段: 针对组织内部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信息安全基础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工作,让每位员工对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活动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 对内部所有相关信息安全资产进行全面梳理,并且按照ISO / IEC 27001相关的信息资产识别和风险评估的要求,完成《信息资产清单》、《信息资产风险评估表》和《风险评估报告》。
设计策划阶段:通过分组现场讨论、领导访谈等多种方式对各业务部门涉及的信息安全相关内容进行细致研究和讨论。 针对现有信息安全问题和潜在信息安全风险建立有效的防范和检查机制, 并且形成有持续改进功能的信息安全监督审核管理制度,最终形成严格遵守ISO / IEC 27001认证审核标准的、符合组织业务发展需要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文件》。 体系对文件控制、 记录控制、内部审核管理、管理评审、纠正预防措施控制、信息安全交流管理、信息资产管理、人力资源安全管理、物理环境安全、 通信与操作管理(包括:笔记本电脑管理、变更管理、补丁管理、 第三方服务管理、防范病毒及恶意软件管理、机房管理规定、介质管理规定、软件管理规定、数据备份管理、系统监控管理规定、 电子邮件管理规定、设备管理规定)、访问控制、信息系统获取开发和维护、信息安全事件管理、业务持续性控制、符合性相关程序进行全面界定和要求。
实施阶段:项目小组要组织相关资源,依据风险评估结果选择控制措施,为实施有效的风险处理做好计划,管理者需要正式发布ISMS体系并要求开始实施,通过普遍的培训活动来推广执行。 ISMS建立起来(体系文件正式发布实施) 之后,要通过一定时间的试运行来检验其有效性和稳定性。 在此阶段,应该培训专门人员,建立起内部审查机制,通过内部审计、管理评审和模拟认证, 来检查己建立的ISMS是否符合ISO/IEC 27001标准以及企业规范的要求。
认证阶段:经过一定时间运行,ISMS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 各项文档和记录已经建立完备,此时,可以提请进行认证。
4信息安全体系建立的意义
通过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我们对信息安全事件及风险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 同时掌握了一些规避和处理信息安全风险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我们重新梳理了组织内信息安全体系范围,明确了信息安全系统中人员相关职责,对维护范围内的各信息系统进行了全面的风险评估, 并且通过风险评估涉及的内容确定了具体的控制目标和控制方式, 引入了持续改进的戴明环管理思想,保证了体系运转的有效性。 具体效果如下:
(1) 制定了信息安全方针和多层次的安全策略, 为各项信息安全管理活动提供指引和支持。
(2) 通过信息风险评估挖掘了组织真实的信息安全需求。 加强了人员安全意识,建立了以预防为主的信息安全理念。
(3) 根据信息安全发展趋势, 建立了动态管理和持续改进的思想。
5决定体系建立的重要因素
5.1加强人员安全意识是推动体系实施的重要保障
信息安全体系在一个企业的成功建立并运行, 需要整个企业从上到下的全体成员都有安全意识, 并具备信息安全体系相关理论基础,才能保障信息安全体系各项活动内容顺利开展。 为保证信息安全体系相关任务的执行人员能够尽职尽责, 组织要确定体系内人员的职责;给予相关人员适当的培训,必要时,需要为特定任务招聘有经验的人员;评估培训效果。 组织必须确保相关人员能够意识到其所进行的信息安全活动的重要性, 并且清楚各自在实现ISMS目标过程中参与的方式。
ISMS培训工作应该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 借助培训,组织一方面可以向一般员工宣贯安全策略、提升其安全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向特定人员传递专业技能(例如风险评估方法、策略制定方法、安全操作技术等)。 此外,面向管理人员的培训,能够提升组织整体的信息安全管理水平。 通常来讲,组织应该考虑实施的培训内容包括:
(1) 信息安全意识培训。 在ISMS实施伊始或最终运行阶段,组织可以为所有人员提供信息安全意识培训,目的在于让所有与ISMS相关的人员都了解信息安全管理基本要领,理解信息安全策略,知道信息安全问题所在,掌握应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2) 信息安全管理基础培训。 在ISMS准备阶段,组织可以向ISMS项目实施相关人员(例如风险评估小组人员、各部门代表等)提供1SO/IEC 27001基础培训,通过短期学习,帮助大家掌握ISO/IEC 27001标准的精髓, 理解自身角色和责任, 从而在ISMS项目实施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3) ISMS实施培训。 组织可以向ISMS项目的核心人员提供ISMS实施方法的培训,包括风险评估方法、策略制定方法等, 目的在于协作配合,共同推动ISMS项目有序且顺利地进行。
(4) 信息安全综合技能培训。 为了让ISMS能够长期稳定地运行下去,组织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信息安全操作技能的培训, 目的在于提高其运营ISMS的技术能力,掌握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5.2建立符合企业需求的ISMS,保障体系顺利落地
(1) 根据业务需求明确ISMS范围。 范围的界定要从组织的业务出发,通过分析业务流程(尤其是核心业务),找到与此相关的人员、部门和职能,然后确定业务流程所依赖的信息系统和场所环境,最终从逻辑上和物理上对ISMS的范围予以明确。 需要注意的是,组织确定的ISMS范围,必须是适合内外部客户所需的,且包含了与所有对信息安全具有影响的合作伙伴、供货商和客户的接触关系。 为此, 组织应该通过合同、 服务水平协议(SLA)、谅解备忘录等方式来说明其在与合作伙伴、 供货商以及客户接触时实施了信息安全管理。
(2) 利用客观风险评估工具。 风险评估应尽可能采用客观的风险评估工具,保证评估的准确、翔实。 有效利用各种工具,可以帮助评估者更准确更全面地采集和分析数据, 提升工作的自动化水平,并且最大程度上减少人为失误。 当然,风险评估工具并不局限于完全技术性的产品, 事实上很多评估工具都是评估者经验积累的成果,如调查问卷、扫描工具、风险评估软件等。
(3) 构建合理的ISMS文件体系。 文件首先应该符合业务运作和安全控制的实际情况,应该具有可操作性;不同层次的文件之间应该保持紧密关系并且协调一致, 不能存在相互矛盾的地方;编写ISMS文件时,除了依据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之外,组织还应该充分考虑现行的策略、程序、制度和规范,有所继承,有所修正。
6结论
建立节能监察信息管理系统 篇8
一、实现节能监察在线办公
节能监察执法管理模块可以简化执法流程,助推监察工作信息化、规范化,实现在线办公。一是实现执法流程在线办理。监察信息获取、案件立案、调查、取证、审核、集体讨论、整改、告知、听证、处罚、 执行、结案、归档等整个节能监察工作流程全部上线。监察人员可以通过通知公告、在线消息、手机短信、 电子邮件等方式及时联络,被监察企业可直接填报和上传执法所需资料,既保证案件全程跟踪,又有效推进办理进度。二是提供案件统计检索功能。将各类案件信息全部纳入统计模块,可按地区、行业、案件类型、案件名称、案件负责人、案件进度等要素进行检索查询,实现资源共享和快速传递。
二、动态掌握重点企业能管信息
重点耗能企业能源管理模块除具备能耗报表统计和数据分析等基本功能外,还结合当前节能工作需要,开发了三项新的功能:一是节能工作考核管理。系统可按照全省万家企业节能目标责任考核要求,自动抓取企业填报数据信息,生成企业年度节能自查报告或地区节能自评报告。在此基础上,可对各地区、 行业以及重点用能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自动计算出排放指标完成率。二是能耗指标对标管理。系统对不同类别的能耗指标,制订了较为科学的对标方法,可对各地区、各行业及用能企业的单位产品能耗、能源消费量、 产值单耗、节能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等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三是温室气体排放分析管理。系统可将地区和重点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图表等形式提供给管理部门,便于对各地区、各行业和企业的碳排放特征进行分析,并相应制定约束指标。
三、搭建节能降碳公共服务平台
节能降碳公共服务平台可集中发布节能减排行业新闻、通知、公告、法规、标准等节能信息,实现能源统计、考核、监察执法等政务管理的网络信息化,有效提高节能技术服务水平。一是为政府提供节能相关信息。平台应用大数据分析、商业智能等先进技术,高效、快速完成庞大复杂的分析计算,辅助政府相关部门预测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产业发展路线、制定相关政策等。二是为企业提供节能专业服务。企业可通过平台自检,挖掘自身节能潜力,降低能源消耗和生产成本,也可通过平台找到适合自身节能实际情况的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提供全方位的节能服务。三是对公众进行节能相关宣传。平台设有微信公众账号, 使节能宣传更加方便快捷,更好的服务社会公众。
论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建立 篇9
一般认为, 个人信息是指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血型、健康状况、人种等可以直接或间接识别该个人的资料。网络条件下的个人信息同时具有人格权和财产权的双重属性。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 人们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急剧加强;而在网络中, 不同电脑的连接可以实现信息的即时取得。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处理与传递信息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巨大能力, 把个人信息置于危险境地。个人信息在计算机网络条件下主要面临着以下风险:
(一) 个人信息的非法收集
1. 侵犯通信自由。
电子邮件已成为一种重要的通信方式。无论是公务、商务还是私人性质的电子邮件在传输的过程中, 都存在被拦截的可能。2006年8月, 浙江律师郭力由于所发送邮件地址非正常外泄导致其邮件内容被链接, 在百度上搜索可以看到其向某单位电子邮箱发送的私人求职邮件, 包括其所带附件的全文[1]。
2. 被要求填写过于详细的个人信息。
目前各网站或其他服务性行业很普遍的做法, 就是消费者在上网浏览或者购物以及办理银行卡等的时候, 需要填写含有大量的个人信息的一系列表格, 而这些表格中的个人信息过于详尽, 而且所收集的个人信息是不是已经超过了需要的范围, 对于经营者收集个人信息的目的及对收集到的个人信息采用何种安全保障, 都是消费者难以知悉和控制。
3. 恶意跟踪、收集个人信息。
人们在上网时, 网站运营商运用软件, 可以轻松地跟踪网络用户, 收集并记录其兴趣爱好, 用户浏览的网站、消费习惯、阅读习惯、通讯记录甚至信用记录等, 再经过整理、信息比对, 可以形成详细的个人信息档案。这些个人信息经过收集者的加工, 可能被用于信息主体提供个人信息目的之外的用途。
4. 侵入计算机系统获取个人信息。
网络上存在着通过黑客和病毒等形式进行的非法个人信息收集。这种情况下个人信息面临着更大的风险。虽然各种安全措施大量使用, 侵入计算机系统的事件仍然层出不穷。2011年7月19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了《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2011年上半年, 有过账号或密码被盗经历的网民达到1.21亿人, 占24.9%, 较2010年增加3.1个百分点。删除、修改、窃取个人数据不但针对网络用户的个人电脑, 而且以储存在政府、企业或者私人资料库中的个人数据为主要目标。
(二) 个人信息的非法利用
1. 不当泄露。
经营者在向消费者收集个人信息的时候, 往往会保证对个人数据的安全负责。但是, 网络环境下存在太多的未知因素, 导致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不当泄露, 就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
2. 恶意传播。
计算机网络为恶意传播提供了比传统条件下更加通畅的渠道和更为有效的武器。利用传播个人隐私, 吸引人们的关注, 提高网站点击率, 是一些网站增加经济效益的惯用方式。
3. 为商业目的而使用。
商家把网上收集到的个人信息经过数据加工、数据挖掘等方法得到有商业价值的信息。经营者希望通过对消费者的个人数据分析, 有针对性地为消费者提供服务, 进一步开拓市场, 是无可指责的。但关键在于消费者这种服务往往既不知情, 更无法选择是否接受该服务。
(三) 个人信息的非法交易
电子商务中的个人信息不但具有价值, 更有成为商品的可能。充斥网络的出售个人信息的广告提醒网民个人信息的非法交易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一旦个人数据的交易完成, 消费者的隐私权以及其他相关利益都将受到进一步严重侵犯。2011年曝光了一起北京最大的非法出售、提供、获取个人信息案, 揭开个人信息交易这一隐秘市场的冰山一角。电信公司的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之便, 将手机用户的定位信息、电话清单、姓名和家庭地址等个人信息非法出卖给私家侦探, 导致手机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定位跟踪, 严重侵害了信息主体的权益[2]。
面对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面对强大的收集和处理主体, 个人权利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 个人信息的保护也越发困难。
二、个人信息保护存在的困难
中国目前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严峻, 消费者维权难问题突出, 个人信息保护存在以下困难:
1.法律法规的制约缺位。目前, 世界上已有许多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进行了个人信息安全立法。各国对个人信息的名称有所不同, 主要有“个人隐私”、“个人资料”和“个人信息”等, 但都是为了保护个人信息上所承载的人格利益或隐私利益。中国的个人信息安全立法关于个人信息保护条款散见于《刑法修正案 (七)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法规中, 《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工作在2003年曾一度启动, 此后数次传出该法即将出台的消息, 但如今仍处于搁置中。而在目前有关案例中, 涉及个人信息侵权问题主要只能依据有关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条文寻求法律的救济, 但个人信息与传统隐私权存在着较大差异, 而在诉讼中个人信息侵权也存在着举证等方面的困难。因此, 在司法实践中因个人信息泄漏而导致的损失很难得到相应赔偿。
2.网站存在着大量安全漏洞。建立各种安全机制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在缺乏一个有效立法制度的情况下, 互联网企业并不愿花大量资金投入到网络安全。很多大网站并没有安全防护措施, 因为他们认为网站服务是第一位的, 即使丢失个人信息也不是自己的责任。根据国际数据公司 (IDC) 2010的数据, 对12个国家2 850家公司开展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国外信息安全投入占整体IT信息投入的比例为14.5%, 但在中国这一数字仅为6.5%[3]。
3.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机构缺失。在监管机关层面, 中国缺乏明确的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机构, 而以欧盟为例, 27个成员国每个国家都有一个专门的信息保护机构。
4.自我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薄弱。中国在传统上对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 而由于目前人数众多的网民在个人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识欠缺和意识薄弱, 这也加大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5.个人信息泄露的渠道较多。除了在网络交易过程中个人信息泄露外, 企事业单位更掌握着其员工和客户的大量个人信息, 而有关行政机关在执行其职能过程中也掌握了大量的个人信息。由于法律监管的缺失导致这些企业和单位存在着个人信息泄露的严重风险, 而在曝光的案例中, 很多大规模的个人信息泄露的源头正是这些企业和单位。
三、中国建立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建议
电子商务的发展依赖于商业机构对个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从事电子商务的商家一般必须要收集个人信息才能进行交易[4]。但是, 个人信息所体现的是公民的人格利益, 个人信息的收集、处理或利用直接关系到个人信息主体的人格尊严。同时, 信息主体如果对个人信息安全存在疑虑也会对其参与电子商务的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只有在个人信息保护和信息自由流动带来的利益之间取得平衡, 建立起完善的个人信息利用和保护制度, 电子商务才能得到长远发展。
1.加快《个人信息法》立法进程。首先, 该法的基本原则是平衡个人信息权与国家利益、行业利益之间的关系。即既要考虑到个人信息安全, 又要保障信息的正常流动。其次, 要明确个人信息的内容。应纳入保护范围的个人信息主要包括:特定个人信息 (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 、敏感信息 (包括宗教信仰、婚姻、家庭、职业、病历、收入、个人经历) 、邮件地址、IP地址、账号与密码、网页浏览习惯、消费记录等等凡是能够直接或间接识别个人的资料均应纳入。第三, 必须在立法上明确个人信息的法律地位, 并对网络经营者和消费者在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做出详细规定。一方面, 应该根据国际组合和其他国家的立法经验, 明确信息主体享有对个人信息的控制权, 他人收集、使用其个人信息必须经本人同意, 本人有权掌控信息的用途, 并可以及时更正及删除信息, 当个人利益遭受损失时, 能够通过各种正当的途径获得救济。另一方面, 要明确网络经营者有在网站表明有关个人信息收集、利用和处理规则的义务, 明确告知消费者收集的目的所在, 并且保证按照该目的使用个人信息;采取适当的步骤和技术措施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安全;除非法律另有规定, 未经信息主体的明确同意, 经营者不得向第三方提供个人信息。
2.建立经营者行业自律制度。要建立网站经营者行业自律组织, 行业自律组织要制定行业标准加强对行业的监管, 完善工作人员的从业规范, 制定严格统一的行业保密规定, 定期对行业企业的信息保护工作进行检查, 形成有力的常态监督机制。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促进个人信息的有序流动, 促进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3.明确个人信息保护的机构职能。国家设立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机构负责个人信息的保护工作以及对侵犯个人信息权的违法行为进行监管和及时处理。个人信息保护机构应该通过制定有关个人信息安全政策, 加强对信息管理者的监督, 以促进个人信息的保护。
4.建立网站信息安全准入、评级和报备制度。非法侵犯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的各种技术手段层出不穷, 个人信息安全在技术层面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应此鼓励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技术发展也是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一环。对各类网站应该设立较高的网络信息安全门槛, 并实行安全等级的评定公示和定期的报告备案制度, 以加强对网站信息 (下转278页) (上接233页) 安全的监督管理。
5.提高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欧盟ENISA (European Network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Agency欧洲网络与信息安全局) 在一份题为《提高信息安全意识 (Awareness Raising) 》的文件中指出:“大量的研究报告表明, 在所有的信息安全系统框架中, 人这个要素往往是其最薄弱的环节。只有革新人们陈旧的安全观念和认知文化, 才能真正减少信息安全可能存在的隐患。”“具备高度信息安全意识的个人和有效的安全措施, 被视作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因此, 信息安全体系的所有参与者, 包括信息技术业内人士、与信息安全攸关的利益方以及信息系统的最终用户群乃至用户个体, 都应担负起提高安全意识, 维护信息安全的责任。”因此, 政府有关机构及消费者协会应当通过宣传树立捍卫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的观念, 使公民认识到自己的权利, 懂得保护自己权利的方法。
6.加强对掌握个人信息的企事业单位及有关行政机关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企业应做好教育培训工作, 增强企事业员工特别是有机会接触用户个人信息的关键岗位员工以及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有关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 完善信息安全保护措施, 严格规范信息的查询、修改程序, 并对重点岗位的电脑进行严密的安全设置和全程的技术监控, 形成预防与打击泄露客户信息行为的有效机制;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重点企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的信息安全的监督和监控。
参考文献
[1]http://gb.cri.cn/18964/2008/01/14/1545@1911931.htm.
[2]http://www.ncnews.com.cn/xwzx/kjxw/t20110920_768820.htm.
[3]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sdbd/20120116/095511210854.shtml.
信息建立 篇10
1 在经济社会条件下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现状进行分析
迈入21世纪, 全球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信息时代。国家金融、科技、教育等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 这三者之间的发展相辅相成, 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很强的关联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于1960年在美国建立, 该专业最初的建立目标是对数据的有效处理。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与传播之后, 每个地方几乎都对其进行了深化和加工。相比在我国, 该专业在最初建立时, 作为一个新型的专业, 之前没有任何经验, 完全根据自己学校相关专业的需求附加进去;因此, 在后来的发展中有许多的分支学科, 各个院校根据自己院系的特点, 建立自己院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方式。如果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经济管理学院或者是在商学院开设, 那么该专业就侧重经济学;如果是开设在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学院就相对侧重于计算机专业;如果将该专业开设在管理或者经法学院, 该专业则侧重于管理学。那么, 到底应该怎样区分, 不同的学院有不同的看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总的来说, 属于信息管理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交叉性学科;所以说, 相关高校在建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时, 考虑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目标是既熟悉计算机技术又熟知经济管理方面的多元化人才。在平时授课时, 安排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经济学、计算机基础知识、管理学等相关专业课程。
最近几年, 在国家基本方针及政策的指引下“走新型化工业之路, 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大力发展国内经济, 增加国民收入。经济的驱动力是不容小视的,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 花大力气或者是更多的时间去建设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都是值得的。该专业在最初被引进到高校中时, 能否在高校中被学生接受或者更好地应用存有一定的疑问, 并且还面临着缺乏师资力量的问题, 在互联网刚进入国内的时期, 很多人对它很陌生, 根本不知道它的用处, 所以说, 有些院校在建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时感到很困惑。但是, 也有部分院校持乐观的态度, 因为他们着眼于未来, 认为对任何一个新事物的接受都有一个过程, 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和应用, 慢慢地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对该专业有所了解。
2 在经济社会条件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及问题分析
在经济社会条件下, 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各种各样的人才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那么, 如果在学习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之后, 是否能有这样的平台呢?的确, 随着经济的发展, 信息化水平会越来越高, 信息社会需要更多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建设、维护等方面的人才。所以, 各高校应在培养该专业人才方面, 明确培养目标、切合社会发展要求以及依据市场导向。在了解了培养目标之后, 还要强化课程安排、优化师资力量、编审教材以及改善办学条件, 更有效地提高和发展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真正地培养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在经济社会条件下, 建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该专业未来的发展, 大多数学生不了解本专业的具体特点, 使得学生在选择该专业时存在很大的迷惑, 更有的学生在经过几年的学习之后还觉得迷惑, 对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学习没有他们本专业学得好, 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没有专门学计算机的学生好等。大多数学习该专业的同学就对该专业失去了信心, 相应的学院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给学生介绍专业发展的方向以及开设本专业的目的;所学课程不明确, 很多学生就会不自觉地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为什么还要学习管理学、高等数学、经济学, 再加上本专业的核心课程。那么对学习本专业的学生来说, 课程太多, 无疑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压力;对于新型专业, 缺乏相对应的教师队伍, 在建立该专业时, 大多数院校首先都让学校的计算机教师或者管理学教师等进行授课, 对新型专业缺少经验, 难免在教学上出现漏洞。
3 在经济社会条件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目标及定位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和促进社会良好发展, 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过程中, 要清楚地对该专业进行有效的定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不是大家所想的管理专业或者是计算机专业等的结合, 只是它们在相关的学科上有重合点、交叉点, 并不能以此就产生对该专业错误的定位或认识。院校需要做的就是将类似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 找到一种教师和学生都实用的方式, 并用这种方式进行培养, 选择性的加强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及应用。当前经济社会条件下, 信息不断的被企业认为是战略资源。所以说, 每个企业都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应用人才。故可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定位:在经济社会条件下培养多用途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从开始学习至毕业, 需要涉及的课程和技术有:高等数学、经济学、管理学、电子商务学以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在毕业时要进行对新技术、新系统的模拟以及开发的测验, 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
在经济社会条件下, 建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目标非常明确, 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内经济以及地方经济, 在平时学习中, 主要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基础性学科, 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为辅助性学科。通过这几门课程的相互结合应用以及该专业自身的特点, 更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适合经济社会现代化的生产以及工作需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在全球信息化不断蔓延的情况下, 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才建立的综合性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多, 能服务于经济社会建设的不同部门, 这样也为该专业明确了大体的就业方向:毕业后学生可以在政府或公司的信息部担任信息化工作;在信息技术相关的管理公司进行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工作;在计算机行业进行计算机的系统维护与系统开发工作。
4 了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之后应采取的对策
在对建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认识进一步了解之后, 需要对该专业不同的认识进行相应的对策研究:
(1) 及时有效地建立健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交叉性学科, 涉及经济学、管理学、高等数学等学科, 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的要有梯度, 抓住重点, 不能一概而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技术在经济社会中的运用, 本身就有自己的课程规划以及知识体系。建立健全课程内容、深刻理解大纲以及教材中的内容, 最后实时地进行创新, 运用新的教学模式才是教师以后发展的方向。
(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要注重实践性教学,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要求就是加强实践性、应用型, 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获得足够多的理论知识, 还要将理论真正应用在实践中,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更重要的还要培养学生平时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行理论培养强化训练, 真正做到培养复合型人才。教师还可以进行有效的创新教学,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技能比赛, 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还可以通过互相学习增进学生对该专业的认识, 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有一种比较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校企联合办学, 尽量多的与本专业相关的公司或者企业进行合作, 使企业或公司能让学生真切体会实践与理论学习的不同, 更对学生及时地理解课堂内容有很大帮助, 让企业或公司变成学生的实践基地, 真正意义上实现学校与企业或公司的优势互补。
(3) 强化师资力量, 为培养专业人才打基础。如今, 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 所以说, 教师在传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知识的时候, 必须了解信息技术的更新程度, 尽可能地保持教学要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 多观察经济社会的需求, 时时用新知识补充自己, 注重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在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归纳总结经验后, 要真正的根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点编写教材, 而不是套用其他与之相关专业的书籍。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适时地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训,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激励他们对学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习兴趣。在学校里还应组建各种社团, 比如:数学建模协会、计算机信息共享协会、网络对战平台等,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 让他们在实实在在的实践中收获知识, 为以后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打好基础。
5 结语
在经济社会条件下,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当今信息化世界比较有前途的专业, 时下几乎所有人的工作、生活、学习以及交流方式都在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生提供就业道路。值得一提的是, 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时,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的高材生通过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 自主创业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交叉性学科, 通过对不同理论知识的学习, 加强动手实践能力, 真正培养复合型人才。虽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处于萌芽阶段, 但是, 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发展,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必将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蒋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12) .
[2]苏本锋.本科二类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定位与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7, 10 (5) .
[3]张慧琳.浅析信息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及职业定位[J].经济管理论坛, 2005 (15) .
[4]钱结, 宋萍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面向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 11 (7) .
[5]姜华.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建设和发展[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2006, 3 (2) .
新疆局 建立宣传信息工作新机制 篇11
成立宣传信息工作领导小组。局一把手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办公室的局领导为常务副组长,其他局领导为领导小组副组长,各处室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工作组,由办公室、综合处、信管办、记者站、科研所等相关处室人员组成,形成一把手亲自抓、主管领导主要抓、分管领导协助抓,相关处室具体抓、各处室领导对本处室信息工作负总责的宣传信息工作领导格局。
理顺宣传信息工作渠道。将工作信息、经济信息、宣传信息、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理顺报送内容及关系,规范报送程序及流程,明确工作分工及要求,确定工作信息、经济信息、宣传信息编审人员及职责,形成分工协作、信息共享、上下互动、统一管理的宣传信息工作新机制。
建立宣传信息工作网络。为便于信息工作的组织、沟通和联系,提高宣传信息工作的时效性。自治区统计局机关各处、室、中心、所指定1~2名人员为信息员,各地(州、市)统计局有1位局領导分管统计宣传信息工作,并确定1~2名信息员负责本地区统计宣传信息工作。目前,全区上下已明确83名信息人员,其中区局44名,地州市39名。
制定《新疆统计宣传信息工作考核办法(试行)》。每季度对局机关各处及各地(州、市)统计局宣传信息稿件采用情况进行通报。明确考核标准,将宣传信息工作列入年度局机关处室效能考评和各地(州、市)统计工作综合评比范围。
信息建立 篇12
通过对企业精细化管理理论的学习, 开展财务精细化管理的讨论, 石钢公司财务管理工作逐步梳理出利用微机系统建立数套数据模型, 通过模型分析市场信息, 达到事前分析、事中跟踪控制、事后分析总结的管理目的, 为公司决策层及时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 奠定公司根据市场条件的变化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经营预案的坚实基础。
一、精准分析成本构成, 建立效益预测模型, 网络产、供、销、财集成信息, 实现事前预测
分析及预测企业的经济活动, 首先就要从分析生产成本构成入手。传统会计理念当中的生产成本是由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及制造费用等要素构成的, 而现代管理学角度, 又根据成本与产量的函数关系将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半固定成本以及变动成本。即产量变化时不改变的成本为固定成本;随着产量的变化而改变的成本为变动成本;不是随着边际产量变化而改变, 而是随着一定生产批量的变化而改变的成本为半固定成本。石钢针对成本构成要素的不同属性, 通过对大量历史数据的分析, 确定了成本构成的分配原则, 结合市场采购条件建立起效益预测模型。模型设计思路:从原材料价格预测开始, 通过各生产工序成本逐步结转, 到分品种结转钢材销售成本, 最终计算出公司总体效益水平和每一个钢种的盈利水平。预测模型有几大特点:
1. 根据预测需求, 在一个文档中分别建立原材料采购表、
产量计划表、各工序产品成本表、销售品种预测表、期间费用预测表、利润表等共计38张报表, 内容基本涵盖了生产经营所需要的绝大部分数据信息。
2. 每张报表之间建立起数据源的链接, 能够迅速计算出一个或多个因素变化对利润水平的影响程度。
比如原料、销售价格变动、技术指标的变动、费用指标的变动、产量指标的变动等等。可以快速的分析出要达到目标利润水平, 各部门应分解落实的指标是多少, 很好的指导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决策。
3. 模型中将原燃料质量指标、材料库存影响、动力费用循
环分配、暂估结算价差等对利润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均纳入其中。如:矿粉的品位、材料的期初库存量和价格、动力、氧气等辅助单位的利润交互分配, 这些因素的充分考虑对利润预测的准确性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4. 通过模型预测, 效率明显提高, 时间大大节约。
在取得各部门上报的预测资料信息后, 通过模型将数据导入, 约半天时间就能形成完整的效益预测报告, 原来手工操作时需要近三天的时间, 且如有预测条件变化, 还需要重新分品种结转, 时间拉长不能满足信息的及时性需要。
5. 模型中建立了每个钢种完整的信息档案, 且模型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扩展, 不受任何条件限制。
石钢开发的的品种近千个, 每个产品成本均能在模型中找到它的成本、售价、产销量、单位利润等详细的信息, 为销售部门售价的制定、技术部门品种开发、生产部门成本控制等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 而且模型可变性较大, 并不完全是定式, 可以根据不断积累的信息对模型进行拓展, 扩大了数据信息量, 来满足不同需求的层次决策需要。
二、依托标准成本, 建立销售日报分析系统及日成本跟踪系统, 实现事中跟踪控制
充分利用不同钢种测定的标准成本, 结合营销部门建立了销售日报系统。模型设计思路:利用销售部门每日销售情况表, 将每个钢种的成本套入, 可以计算出当日、累计利润预测, 同时可以计算出不同区域, 不同大类的产品盈利状况, 有效地、适时的反映出企业现时经营状况及目标的完成程度。此模型具有几大特点:
1. 销售状况与成本、利润水平有机结合, 及时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
销量增加并不代表一定有利润, 因此在效益预测模型基础上将成本信息放入销售模型中, 可以直观的反映出企业的效益水平和产品的盈利能力, 对企业进行事中控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 可以有效地指导产品在不同区域内的流动, 获得最大的效益。
由于钢材销售在每个区域售价并不一致, 因此, 通过分区域进行利润预测, 可以找出相同品种的钢材利润水平最好的销售区域, 可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配送, 实现效益最优化。
3. 模型为产品的定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每个品种钢材的毛利水平均反映在模型中, 根据毛利水平情况, 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设定出最低的销售价格、正常的销售价格和最优的销售价格, 在这个区间内销售人员可以根据权限和不同的情况进行操作。与此同时, 内部生产环节还结合期初测定的标准成本建立日成本跟踪控制, 对生产成本的计划完成情况进行日分析、周通报、月总结, 实现对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环节控制。
三、建立数据分析模型, 全面反映企业经济运行状况, 实现事后分析总结
模型设计思路: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财务三大表为轴心, 分别对三大主表中的各项内容进行拆解分析, 详细列出各项要素的构成、所占比例, 要素影响上升、下降的原因, 详细的信息从财务的角度分析出企业财务运行状况。此模型具有几大特点:
1. 此模型是模拟每年审计事务所年审时所用的报告底稿, 基本能够全面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
此模型数据量较大, 共计58张表, 从资产负债情况、利润水平、资产流动等不同的角度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 可以说此模型是企业财务状况的一个晴雨表。
2. 模型中的数据为财务填报其它部门报表提供了数据平台。
财务数据报送单位很多, 不同部门要求填报的报表格式不尽相同。但万变不离其宗, 利用模型中的数据通过加工和整理后可以很快利用到其它报表中, 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 提高了工作效率。
3. 模型中的各要素详细的列示和对比, 为财务发现异常和进行专项分析提供了条件。
如应收账款、应付账款账龄分析, 银行贷款利率分析, 期间费用对比分析等都可以通过数据反映出是否正常, 并且单独作为一项专题进行分析研究。
4. 模型中各表之间建立了严密的勾稽关系, 所有附表均与三大主表之间关联, 可以在填报过程中及时发现错误。
四、实施精细化管理, 建立财务数据模型的效果
通过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几个模型的设计, 经过反复的实践运行, 目前已全部应用到财务部工作中, 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突破:
1. 提高了工作效率。将复杂、重复的工作模式化, 利用计算机技术减少人工操作。
2. 改变了长久以来公司不能分品种预测的被动局面, 提高了会计电算化水平和财务管理水平。
3. 提升了会计信息质量, 为公司适应市场变化、优化产品结构、快速、准确地进行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了信息。
本项目除取得上述管理成效外, 还有三方面的直接效益:
1.在细化核算、工作量相应增大的情况下没有增加核算人员。
2.自行开发可减少软件费用支出。
3.最主要的效益体现在公司产品决策上, 效益预测模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及时、准确地提供各钢种的成本及盈利状况, 便于公司迅速决策, 调整品种结构, 生产高附加值产品, 为公司创造更大的效益。2011年公司直销比例突破75%, 优势区域销售比重以及三高产品比重均较上年实现了增长。
【信息建立】推荐阅读:
会计信息系统建立帐套09-05
论大学生信息素质评估体系的建立11-18
关于建立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岗位人员考核和继续教育信息库的...07-24
福建省建设厅关于建立城镇污水处理信息报告制度的通知(闽建城[2008]1号)05-22
建立检测实验室建立09-28
建立基础05-26
优势建立06-26
项目建立06-27
建立推行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