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贸易关系

2024-05-15

建立贸易关系(精选6篇)

建立贸易关系 篇1

贵州是中国西南部内陆省份, 位于云贵高原的东部, 山地居多, 自古有“地无三里平”之说。由于贵州所处地理环境山多, 一直以来交通多有不便, 因此经济发展长期受到制约, 经济常年滞后于许多省份。但西部大开发以来, 贵州的交通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 贵州的对外贸易也呈现持续增长的势头。2000年以来增长迅速, 年均增长率高达19%左右。近年来, 贵州通过实施高速公路、铁路、水运、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 长期制约经济发展的交通、水利等瓶颈得到突破, 区域性竞争优势日益凸显。2014年底贵广高铁的联通与2015年沪昆高铁 (贵阳-长沙) 段开通, 使贵州交通融入全国高铁网。2015年底, 贵州更是实现了88个县县通高速。至此, 贵州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和高铁网。交通的便捷使贵州经济贸易进入高速增长期, 开放合作水平明显提高。

1.无水港

无水港, 又称“陆港”, 是设在内陆经济中心城市铁路、公路交会处, 便于货物装卸、暂存的车站;是依照有关国际运输法规、条约和惯例设立的对外开放的国际商港;实际是指内陆地区为进出口公司和当地客户服务的具有集装箱装运、报关、报验、签发提单等具有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中心。除了没有码头装船、卸船的操作外, 无水港基本功能与港口一致。进出口商可以利用无水港在当地办理订舱、报关、报检等, 然后将货交给船公司, 换取提货单或清关取货后将空箱还给船公司。无水港的建设对我国内陆城市经济发展, 对铁路、公路、航空、海运等联运具有重要作用。中西部地区有了无水港, 可以极大地促进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 从而提高货运效率, 改善投资环境, 充分发挥中西部内陆城市资源优势, 为中西部地区发展带来强劲动力。因此, 无水港作为内陆城市重要的物流节点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

2.贵州无水港建设现状

贵州作为中国西部内陆城市, 无水港建设相对较晚。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贵州经济, 贵阳首个无水港项目已于2014年底开始动工。此无水港是“国发2号”文件明确支持贵州发展的重点物流中心。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孟关乡、二戈寨物流基地与小孟工业园区之间, 毗邻改貌物流中心, 依托龙洞堡国际机场、改貌铁路中心站、孟关大道和环城高速, 充分发挥空港、铁路、公路的交通枢纽作用。它的建立, 可极大地缩短贵州地区与国际市场, 特别是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距离, 吸引贵州的进出口货物在无水港聚集, 大大提高企业货物进出口效率。

3.贵州无水港对东盟贸易的作用

贵州临近东盟, 双方在贸易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加上贵州近几年交通的发展, 物流变得便捷, 运输成本降低, 贵州与东盟的贸易也呈现发展态势。东盟十国, 包括印尼、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越南、缅甸、老挝和柬埔寨, 是贵州机电产品、食品、中药材、橡胶制品、烤烟、化工、化学制品、肥料的主要出口市场, 近年来贵州省对东盟的出口产品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 从初级加工的农产品为主到机电产品、纺织产品、肥料为主, 产品逐渐从粗加工向深加工、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

多年来贵州一直在努力构建出海运输网络, 2005年开通的西南出海大通道极大地改善了贵州地区到北部湾港口的可达性。2005年双方进出口贸易额为25473万美元, 2009年达4000万美元占到当年贵州省进出口的17.3%。2012年更是达到了17.3亿美元, 2013年东盟成为了贵州第一大贸易伙伴, 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 双方贸易总值达20.39亿美元。2014年联通的贵广高铁也使贵州地区到珠江三角区港口的可达性大大提高。尽管对东盟贸易增长迅速, 但是由于贵州出海通道的功能尚不完善, 远不能适应贵州对东盟贸易的需求。主要问题表现在贵州地区缺乏综合的物流枢纽和服务机构, 货物进出口的时间和金钱成本过高。因此, 在贵州建立具有订舱、报关、报检等功能的无水港, 可极大地提高货物进出口效率, 对完善贵州出海物流网络具有重大作用。

贵州首个无水港选址在运输量大、运输发展空间大的经济中心省会城市贵阳, 对附近区域具有较强的辐射和集散作用。由于贵阳基础设施和经济基础相对较好, 有利于无水港的生存和发展。未来十几年, 中国各地区与东盟间贸易将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 达到年均11%的增长速度。贵州作为西南的交通枢纽, 将承接大量西南对东盟间的进出口贸易货运任务。在高铁、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完善的情况下, 无水港的建立大大提高了物流运输网络服务的综合实力, 极大地提高西南地区对东盟进出口的物流效率, 降低物流成本。

通过无水港中设立的商品展示中心, 贵州可以展示和推介名优特色产品, 展示良好的投融环境, 推动贵州与东盟的经济合作。贵州资源丰富, 矿产、白酒、茶叶、中药材等商品通过无水港可以直接在贵州境内完成对东盟的出口报关、报检等, 使贵州地区的优质商品更加快捷地出口到东盟, 也可以更低廉的价格进口东盟的商品。贵州无水港的建立, 将使贵州从远离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变为与东盟经贸合作便利的近前沿地带, 从而给贵州的对外贸易带来新的机遇, 使贵州经济贸易地发展进入快车道。

参考文献

[1]胡晓, 郭大炜.贵州与东盟的贸易发展问题初探[J].经济视角:下, 2011 (09) :34-35.

[2]李坤.变交通优势为发展动力[J].当代贵州, 2016 (02)

[3]叶龙.构建内陆“无水港”[J].中国水运, 2005 (04) :54-55.

[4]吴颖林.贵州与东盟经贸合作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14 (19) :27-29.

[5]石珊.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概况[J].商场现代化, 2010 (34) :1.

建立贸易关系 篇2

外贸过程中学习撰写相关的外贸英语函电范文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于国外客户接触时,不可避免会使用到英语。

外贸过程中学习撰写相关的外贸英语函电范文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于国外客户接触时,不可避免会使用到英语。目前一些国际主流的外贸平台均是由欧美国家进行开发。如eBay这样的跨国销售网站,主要的买家均是来自于欧美。如果您能掌握一定的外贸术语的缩写和一些计算方式,您的销售过程将更加高效,成果更加明显。

以下为建立贸易关系为例的一篇外贸英语函电范文:

Letters for Establishing Business Relations

1.Importer Writes to Exporter

Dear Sirs,We have obtained your address from the Commercial Counsellor of your Embassy in London and are now writing you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business relations.We are very well connected with all the major dealers here of light industrial products, and feel sure we can sell large quantities of Chinese goods if we get your offers at competitive prices.As to our standing, we are permitted to mention the Bank of England, London, as a reference.Please let us have all necessary information regarding your products for export.Yours faithfully,相关词汇

1.competitive adj.有竞争力的competitive price 竞争价格

competitive capacity 竞争能力

competitive power 竞争能力

competitive edge 竞争优势

eg.If your price is competitive, we will place an order with you.如果你方价格有竞争力的话,我们将向你方发出订单。

Your products has no competitive capacity in our market.你方产品在我市场上没有竞争力.compete v.竞争

~with(or:against)sb.in sth.在...方面与某人竞争

eg.We should compete with other enterprises in the quality of the products.我们必须在产品的质量方面与其它企业竞争.~with(or:against)sb.for sth.为...事情与某人竞争

eg.We must compete against other countries in trade for obtaining larger international market.为了获取更大的国际市场我们必须与其他国家在贸易方面进行竞争。

competition n.竞争:

eg.To enable us to meet competition, you must quote the lowest possible price.为了使我们能适应竞争,你方必须报尽可能低的价格。

competitor n.竞争者,竞争对手

eg.We trust that the superior quality, attractive design and reasonable price of our products will surely enable us to defeat the competitors.我们相信我方产品的优良质量、诱人设计、合理价格定能使我方击败竞争对手.2.standing 资信情况,信誉,固定的,永久的standing cost 长期成本,固定成本

standing orders 长期订单

standing director 常务董事

有关“资信情况”的表达方法还有:

credit standing 信誉情况

financial standing 财金情况

finances 财源,资金情况(常用复数)

3.We are permitted to mention the Bank of England, London, as a reference.我们已征得伦敦的英国银行同意,把它们作为我们的咨询银行。

4.regarding prep.关于,与 with regard to, in regard to, as regards 同义,一般可以换用。

建立贸易关系 篇3

记者:据有关资料统计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增长20%多,出口贸易增长30%多,利用外资606亿美元,另外,我国有海外投资按照商务部统计380亿美元,我国现在可以说是一个贸易投资大国。开放型经济既然在20多年发展的势头这样好,现在提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发展开放经济有什么针对性,针对的是哪些问题,哪些问题需要用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来引领、完善。请您谈谈个人的看法。

裴长洪:首先第一个问题是要统筹国内改革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这是一句很概括的话,也是报纸上经常见到的话,它有什么内容,怎么理解呢?有几方面,过去20多年来,对外开放主要开放商品市场,特别是制造业和工业领域的商品市场。我们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加入世贸以后有5年过渡期,到“十五”末期已经完成了四年的过渡期,2006年是最后一年。在整个“十一五”期间,我们加入世贸的过渡期已经结束了,要进入一个更加开放的时期,开放不仅仅是商品市场和工业制造业领域,要开放服务业,要开放金融、保险、通信等等,还有一些自然垄断,行政垄断的部门,特别是服务业领域的一些部门。各种市场的开放要进一步扩大,商品市场的开放,资金市场的开放,外汇市场的开放,资本市场的开放都要陆续的一步一步向前迈进,因此,我们现在提出“十一五”期间面对的是各种市场开放的时期,在这样的时期形势下,对外开放新形势下,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如何用国内改革发展和它相配套这是要研究的一个问题,和过去形势有很大不同。

第二个问题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建议提出要加强自主创新、自主知识品牌。因为20多年改革开放中,我们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变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都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很大程度上是引进外资、引进技术的结果。这样当然好,大大缩短了技术进步的过程,但是也有一些负面的作用,造成我们的技术进步过于对引进的依赖,这样就会造成对这种技术除了依赖以外不注意消化吸收,不注意再创新,为了得到一个新技术要不断再引进,缺乏自己的创造力,这种技术依赖会有相当长的延续性。一旦对这技术产生依赖会延长很长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创新的,因此,要解决如何把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

第三个问题是扩大内需和开发国外市场的关系,分享开放利益。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都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从广东算起,广东、浙江、上海、福建、加上京津地区集中了我国对外贸易的80%,出口贸易的90%,集中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0%多。现在讲对外开放事实上仅仅是沿海地区的开放。这些地区先发展起来,在对外开放中有了很大的进步,这符合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但是广大中部、西部在对外开放中怎么让自己更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参与对外开放的扩大,这是我们面临的课题。当然中西部不可能一下子赶上东部地区,但至少这个差距不能继续扩大,所以,这是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再一个问题是国内需求和开拓国外市场的关系。我国经济发展要更多依靠国内的消费需求,这固然是对的,但是国外的市场也不能放。国外市场对我国来讲,确实遇到的战略机遇期我们不能放弃。但是国内消费市场如何开拓呢?这在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里面提出很多新的思想,特别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样一个新思路。如何扩大农村的消费需求,这个任务很漫长,过程很漫长,现在国内消费需求60%在城市,40%在农村。要把消费需求提上来,在城市里主要靠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水平,如购车、购房及教育、医疗等服务。农村地区的消费需求目前还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还要解决温饱问题,在温饱基础上的小康问题。因此,如何把城市的消费和农村消费进一步提高到新水平,我个人认为有很多问题要研究,有很多的政策含义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扩大消费需求和建设节约型社会,这是什么关系?理论关系是什么?政策含义是什么?都有待于深入研究,怎么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第四个问题,如何观察外贸依存度。现在有一些议论,现在对外贸易发展很快,要是把对外贸易总额当作分子,GDP当分母大概80%,有一些人认为这比例是不是太高了,这比例比起美国、日本是高,美国、日本也就是20%多,甚至10%多。有一些议论这太高了,中国经济靠外需不行。第二个看法对外开放程度这么高会不会有问题?我个人看法,这样的认识可能不全面,或者不完全正确,外贸依存度不等于风险度,外贸依存度可以表明这个国家对外开放的程度,一种观察指标,但是并不等于风险度,和风险并没有联系。分子和分母的数字不是一个概念,分子对外贸易总额是销售额的概念,分母是增加值的概念,把销售总额和增加值拿来做分子分母进行对比本来就未必很恰当。再加上对外贸易总额里面有将近50%是加工贸易,从国外进口料件,加工以后出去,加工的是人家原材料,究竟怎么解读这个分式呢?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来看这个分子式,我认为用科学发展观的方法来看,应该是分母太小,美国、日本为什么百分比低,因为分母大,分母是增加值。我们工业增加值率很低,按照工业企业年鉴大中型企业增加值率30%~35%。我在浙江挂过职,做过调查,那地方制造业、工业都不错,很多企业增加值率不到20%,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创造的新价值太少,都是加工已有的产品,我们劳动的附加值太低,人家劳动没有用多少,但是附加值高,我们附加值低,所以工地很多,工厂很多,很热闹,产品也是一车一车进,一车一车出,但是新创造价值不多,经济质量差,这才是我们的问题。我认为这问题要用科学发展观的眼光来观察。

最后一个是利用国外资源,国内资源和市场要统筹考虑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十五”前半期没有凸显,在“十五”最后一两年才凸显出来。现在万幸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如果今天才跟世贸组织主要贸易伙伴谈加入世贸那麻烦多了。当年谈加入世贸的时候,人家有一个条件承诺了,当时外国人就预计到将来中国人在国际上大买粮食,当时给我们规定一条,加入世贸以后,国内粮食的消费总量中,从国际市场买的粮食不能超过国内消费的10%。为什么这两年中央政府搞宏观调控,对土地审批卡得这么严,其中有这个因素,为什么对于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这么严,其中就有这样一个因素在内。当然现在粮食净进口占国内消费5%,回旋余地比较大,但是早先人家看到这个问题了。现在如果谈加入世贸,人家不光跟你说这个事,可能买石油也得跟你谈谈,买铁矿石也得谈谈,因为现在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达到40%,我国钢产量已接近4亿吨,我国在国际上买很多铁矿石,2003年全世界可贸易铁矿石我们买了60%。随着我国钢铁生产的发展,还需要进口大量铁矿石。所以现在在国际市场上要购买大量的资源,资源性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对国际市场上资源产品的价格和供给有一定影响。因此,就产生一个新问题,如何统筹国内外两种资源的利用、两个市场的开拓。

记者:现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大家谈到很多,而且在媒体上,在学

者的文章里都讲得很多,究竟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是指什么呢?针对是什么?

裴长洪:从出口贸易来讲,有两方面的针对性,一方面针对生产领域,在生产领域现在产品生产绝大多数是低技术,或者中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因为技术门槛比较低,进入比较容易,靠廉价的劳动力,这样赢得很大价格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很多产品的份额比较高,但是这样一来,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因为出去的多了以后就挤占别人生产,而且新增生产都挤在低端的产品越来越多,国际市场容量是有限的,于是不断遇到反倾销国际贸易摩擦的问题。生产领域如何在中高技术环节能够有比较优势,能够有一些新的产品和新的卖点,现在的产品多数都是国际化产品。除了传统产品比如说电脑,电脑整机的话,我们可以做硬盘,可以做鼠标,可以有一些别的零部件,但还不能做CPU,不能做芯片,这些都需要从外面进。在不同的技术档次上,各国有不同的比较优势,我们的比较优势集中在低技术,简单加工的部分。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怎么样提高一步。我们也可以做一点高级的东西,可以生产一些零部件拿到外面去组装,这个事情比较难,不是说一句话可以解决的,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的努力。

从流通环节来讲,也有转变增长方式的问题。首先是价格。是因为产品多,技术档次低,所以各种的厂家、出口商竞相压价,把自己的价格压的非常低,甚至没有利润。出口没有秩序,也容易出现贸易摩擦,所以我们要建立自己的出口机制。从政府来讲,利用了自动配额。配额要招标,自己给自己设配额。当然自律机制还包括很多方面,企业间的,行业协会的等等。这些都是要转变贸易增长方式要做的事情。除了这些,还有其他的问题,“十一五”期间外贸增长方式会有大的进展。

记者:我国在对外贸易中,会遇到贸易摩擦的问题,您能谈谈贸易摩擦问题吗?

裴长洪:我着重讲一个关于建立贸易平衡机制的问题。什么叫建立贸易平衡机制?外汇市场上人民币面临压力,我国的贸易顺差很大,资本也顺差,结果外汇储备留下来很多,因此人民币升值成为我们和国外主要是发达国家,需要进行讨价还价的一个重要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但是也只能是按照市场供求,按照可控性,自主性这样来调整,不可能一下子改变。因此,还需要建立贸易平衡机制。这里面有几个认识。一个是中国外贸的高速增长是必然的。我们的劳动无限供给,高储蓄、高投资,这样的前提条件下,有这么大的产能,让各个地方不搞经济,不加快经济增长行吗?有一个吃饭问题。这样有一个产能需要,产品生产出来,除了国内消费,还要扩大海外市场。所以外贸增长是必然的。所以过去在教科书上说,贸易是增长的发动机,这个话也不错。这几年更是如此。不仅外贸增长是必然,而且贸易顺差增长也是必然。我们在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情况下,不仅高投资、高储蓄,而且储蓄大于投资,现在国内的居民储蓄很多,储蓄额很令人惊讶,到8月底,我们各种金融机构的存款,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28万亿,主要集中在城市,集中在一部分高收入者的手里,但这个数字很惊讶。我们的投资增长率不见得有储蓄增长率高。我们货币增长率很快,信贷很慢。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会形成贸易顺差,是另外一种形式资本外汇。所以我国的贸易顺差也是必然。在这样两个必然性的认识下,我们要解决贸易平衡问题,要解决跟贸易伙伴的经贸关系问题,关键是要扩大进口,要多去买人家的东西,主要是金融资产,是一种虚拟的资产。因此我们不仅仅有金融资产的运营,还需要有大量的储备。不仅储备金融资产,要有其他的储备。过去我们有粮食专项储备,今后我们也要有别的储备,比如石油储备,矿产品储备,这都是我国稀缺的资源,要扩大进口。因此我们的出口政策要改善,不能唯一的促进。进口的机制没有人研究解决,现在是企业没有进口的动力,技术引进是缺乏动力,这是什么原因。有体制的原因,有政策的原因。我主张我们通过扩大进口来解决贸易平衡问题,解决跟主要贸易伙伴的经贸关系问题,来缓解我们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记者:听了您的谈话,对我国在“十一五”期间的外贸发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建立贸易关系 篇4

1 中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并进入了亚太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链中,迅速完成了一部分产业的升级,实现了从初级产品出口主导向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在出口产品结构上,也迅速从初级产品向制成品转变。在工业制成品中虽然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迅速,但由于这些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来自低劳动成本和免税进口的中间投入,而非来自技术和资本方面的优势,因此,仍具有明显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征。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仍然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导产业(产品)。直到现在,主要优势出口商品仍然集中在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上。

贸易竞争指数(TC)是分析外贸竞争力时经常使用的测度指标之一。其计算公式为:产业贸易竞争指数=(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该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国某产业(产品)的贸易竞争能力。TC越接近于1,表明竞争力越强。本文将使用该指数对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进行全面的实证分析,并大致刻画出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基本轮廓。采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将我国的贸易商品分为9大类,即SITC中的0~8类,对第9类“未分类的商品”予以忽略(见表1)[1]。

由表1可知,我国外贸竞争力较强的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侧重于劳动密集度较高的产业和简单加工业,如第1类和第8类商品,而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中,我国的外贸竞争力则显得比较薄弱。第7类机电类商品的外贸竞争力呈稳步上升态势,但该类商品的附加值低、技术水平不高、且主要由加工贸易的方式构成,其外贸竞争力发挥的基础仍然是低劳动力成本。

上述分析表明,支撑中国出口发展的拳头产品、优势产品仍集中在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上面。从目前来看,中国在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上还具有一定比较优势,但随着世界经济、科技等形势的发展变化,这种优势正日益受到挑战。面对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形势,为了提高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竞争力,必须转变我国对外贸易依靠劳动力低廉优势获取市场的发展道路,把对外贸易的竞争优势建立在科技竞争优势基础上。

2 中国对外贸易的技术发展路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这种增长是建立在技术能力低下和技术创新不足的基础上的。为了分析技术创新与我国贸易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建立了一个时间序列模型予以检验。在模型中,用中国年均研发经费投入代表技术创新能力,对它和贸易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分析表明,对外贸易增长与研发经费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也就是说,研发投入增加1%会带动对外贸易0.17%的增长。1990—2004年间,中国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率为18.9%,可以计算出技术创新对对外贸易的年均拉动作用为18.9×0.17%=3.2%.也就是说,我国每年对外贸易总增长中,有3.2%是由技术创新引起的。1990—2004年间中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为18.1%,最终得出技术创新在我国对外贸易增长发挥的作用为17.7%,也就是说技术创新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贡献率为17.7%[2]。而这一数值和科技在我国经济总体增长中的50%贡献率相比显然是很小的。

技术创新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作用,还可以通过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进行分析。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促进和推动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和出口。高新技术产业是技术发展的产物,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在高新技术产业竞争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状况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技术创新的状况。

近年来,中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2005年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高达2 182.5亿美元,占商品和制成品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首次突破28%,达到28.6%。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迅速增长的同时,其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分析。认清这些问题,能够更加客观的反映出技术创新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作用。

2.1 高新技术产品整体效益不高,附加值率低

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主要依靠数量规模扩张带动,结构调整和效益优化效果不明显,突出表现在效益增长落后于规模增长,质量增长滞后与规模增长。高新技术出口产业的增加值率从2000年达到最高点(26.5%)以后开始下降,2003年下降到24.96%。

2.2 加工贸易是出口的主要方式

从贸易方式看,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仍然占据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导地位。2004年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贸易占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89.6%,而以一般贸易的方式出口所占的比重仅为7.4%。这表明我国高新技术出口产业的生产方式以加工装备为主要形式,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竞争力。

2.3 外资企业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导力量

外资企业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三资企业所占的比重达到82.2%,特别是外商独资所占的比重不断攀升,2002年首次超过50%,达到55.4%,2003年更是高达61.9%,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导力量。与此同时,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2003年仅占10.4%。

2.4 高新技术出口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迅速增长,高新技术科研成果需求和供应的矛盾也十分突出,技术水平较高、市场前景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十分难求,大量风险资金由于找不到好的项目而闲置。在移动通信、集成电路和数字电视等核心技术领域,我国申请的专利还不及外国的1/10。

上述分析表明,技术创新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作用有限。我国出口的高速增长并非是我国自身技术力量提升的结果,而是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果。今后能否准确地预期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并合理地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尽快实现出口商品结构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是时代发展给我国提出的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急迫的课题。而国家贸易促进技术创新体系正是适应当今国内、国际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提出来的。

3 建立国家贸易促进技术创新体系

国家贸易促进技术创新体系是指一个国家在发展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以促进和推动对外贸易发展为目标,将参与对外贸易的企业、相关的大学和科研院所以及政府部门等行为主体通过一定的机制联系起来,在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形成具有部门特色的技术创新协作群体,不断优化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国家贸易促进技术创新体系功能的发挥需要对外贸易部门、政府以及科研院所的相互作用才能够实现,因此,我们将对外贸易部门、政府及科研院所界定为国家贸易促进技术创新体系的行为主体。而这些主体在进行技术创新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创新资源——人力、资金、机器设备等则被定义为国家贸易促进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物质要素[3]。

对外贸易是一个国家经济系统的有机和重要组成部分,在贸易部门提出国家贸易促进技术创新体系这一概念,目的就是以对外贸易部门为特定的考察范围,致力于解释如何发挥技术创新在对外贸易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技术创新来构建一个国家的贸易竞争力。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是受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国际、国内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构建国家贸易促进技术创新体系就是在发展对外贸易的过程中,根据变化了的经济环境,通过技术创新而不断将新的人力、物力和技术资源植入对外贸易体系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由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我国的企业和产业正面临着新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严峻挑战。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问题。因此,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加强研究开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国家贸易促进技术创新体系,形成我国国家贸易竞争的核心和长期优势。

3.1 建立以外贸企业为主体的贸易促进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发挥技术创新对贸易的促进效应,就必须建立起以企业为中心的贸易促进自主技术创新体系。为了加强外贸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和完善大型企业的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目前,我国还缺乏象西方发达国家那样集应用性研究和基础研究于一体的大企业。企业要提高自己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快技术开发中心的建设,加大研究开发活动的投入,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一个企业只有不断开发和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才能在国际市场上与对手竞争,增强核心竞争力。因此,对于那些达到一定标准,能够为研发中心提供良好的物质保证的企业而言,应当积极建立符合企业自身需求的研发中心。二是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扶持体系。许多国家的发展实践证明,中小企业在推动一个国家技术创新的发展过程,发挥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以美国为例,中小企业所完成的一流创新成果是大企业的近2倍,中小企业每个雇员的创新度比大企业高0.76倍。中小企业特殊的创新活力使各国政府都采取积极的措施推动和鼓励其技术创新活动。目前我国已经涌现出一大批具有良好创新活力和成长潜力的中小型科技企业。政府有关机构应当通过基金支持、创业投资、贴息贷款及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这些企业的创新活动,并鼓励这些企业积极向国际市场挺进,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和活力。

3.2 建设和完善贸易促进技术创新体系的中介机构

对于一个创新体系而言,技术创新的选择能力,即对市场、产品以及技术和创新资源做出创新性选择的能力是影响其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而技术创新选择能力又取决于搜索和监控相关技术经济信息、确认技术和市场机会以及利用这种技术所必须的知识、信息和技能的能力。也就是说,创新主体只有选择了正确的技术创新方向并做出适当的反应,技术创新才会成功。建立和完善贸易促进技术创新体系中介机构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建立和完善信息服务中介机构。这些机构要站在全球的角度收集和整理科技、经济、市场等信息。要能够及时把握世界前沿科学和高技术领域的发展动态,同时不断强化对世界市场需求的前瞻性研究。在此基础上,中介机构根据已有信息资料和预测结果,协助企业对技术创新做出取舍。同时,技术中介机构还可以利用它所建立的技术源、技术吸收企业以及与技术流转应用有关的部门的信息网络,为外贸企业、研究机构牵线搭桥,加强彼此间的合作。

3.3 完善鼓励发展贸易促进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

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保障和促进技术创新,是建设我国贸易促进技术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我国目前知识产权保护来看,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意识比较淡薄。我国每年有3万多项科技成果,只有10%左右申请了专利保护。自1985年《专利法》实施以来,我国专利局累计受理发明申请专利38万多件,其中向国外申请的不足4 000件。这意味着我国每年90%的科技成果可以被世界共享,99%的发明专利可以被在中国以外的地区无偿使用。现在,发达国家不断强化对我国的“专利壁垒”,而我国的科技成果却不设防,这显然不利于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为此,要培养全民的知识产权意识,引导外贸企业提高运用、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运用法律制度维护自己的国际竞争力。

3.4 营造有助于贸易促进技术创新发展的社会氛围

一个国家创新活动所面临的社会氛围对其创新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技术创新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或经济活动过程,而且是一种社会现象。从我国的资源禀赋来看,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便宜,资本和技术资源短缺。我国的要素资源禀赋特征决定了在现阶段,在中低档产品生产以及在加工制造业的中低端(特别是组装)上的低成本、低价格,这是我国产业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一个很大优势。在这方面,我国的许多产业进入国际市场时几乎是“所向无敌”,这直接表现为我国加工生产的工业制成品占国际市场的份额一度迅速上升。这种现状使许多企业在技术发展路径上青睐于技术引进,认为自己组织力量搞开发,花钱多、费事;而合资省事见效快,是通向国际市场的“最合理、最经济”的路径。其结果是企业开始“变懒”,自主创新意识淡薄,满足于简单的工艺模仿和来料加工。虽然这种做法在短期内会给企业带来现实的经济利益,但对于长远发展却非常不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兴贸”,是我国在新的经济形式下提出的一个重大决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应当从体制和机制的改革、能力建设和环境优化等多方面形成鼓励和支持技术创新的社会氛围。使全社会都要认识到自主创新是一个国家持久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也是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下生存发展的关键。

3.5 实施推动贸易促进技术创新的人才战略

建立贸易促进技术创新体系,基础是实施推动技术创新的人才战略。人力资源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是自主创新最可宝贵的和高度稀缺性资源。国内外无数创新成功及失败的事例表明,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在原始创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关键在于人才的选拔和使用。要实现自主创新,就要有从事创新型基础科学研究的人才,要有发明创新技术的人才,还要有转化和应用创新技术的人才。大力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各类人才,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这3个环节,切实落实自主创新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这是实现自主创新的根本性问题。

3.6 站在全球化角度认识技术创新

在现今新的贸易自由化主导的世界贸易格局中,传统的贸易保护方式表现出很大局限性。但是,从目前的贸易格局看,发达国家利用自己拥有的先进技术,更多的依靠知识产权、贸易技术壁垒等新的手段控制市场。我国对外贸易中受技术标准影响的额度约有1/4,每年直接影响100多亿元出口。必须密切注视国际标准化发展动态,建立既符合世贸规则、又能保护我国利益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因此,为了适应国际贸易形势的发展,要鼓励技术创新,促进技术专利的形成和增加,在政府的引导下,发育和发展行业协会,由行业协会学习借鉴国外的技术标准,根据自主的技术和工业,考虑中国国情,制定自己的产业、产品和服务标准。从而改善国内产品和服务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条件,并且在出口方面增强我国出口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总之,缺乏技术创新将会成为影响一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大不确定因素。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要高度强调和重视技术创新,将技术创新与国家的国际贸易竞争力紧密的结合起来,建立基于技术创新的国家贸易促进体系,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03.

[2]张军.技术创新与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J].企业经济,2007(8):15-18.

建立贸易关系 篇5

对于一个赶超型经济的国家而言,贸易救济是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公平交易所必不可少的政策手段。其原因虽然很多,但重要之点在于:即使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也使用贸易救济措施,借以维护本国产业安全和本国企业利益;如果其他国家不采用贸易救济措施,就无需奢谈维护本国产业安全和企业竞争环境的合理化,国际经济也就失去了公正、公平机理;赶超型国家的产业多数置于转轨过程中,贸易救济措施利用得当,可以促进其顺利进入市场经济轨道,进而实现整体经济形势稳定化,防止因贸易救济措施不到位而损伤本国产业和经济发展能力。当然,贸易救济措施的使用也不可过分,过分势必造成产业效率下降,国际争端问题增多等。

近几年来,一些经济发达国家频频使用贸易救济手段制裁中国厂商,阻碍中国产业发展,影响中国产业安全环境,过度保护本国夕阳产业。比较美国、欧盟、日本以及韩国、巴西等国家,中国在通过贸易救济来维护产业安全方面,不仅力度不够,而且方法手段也需补充和完善。

当前,许多外国厂商都要捕捉中国市场利益潜力巨大的商机,都想从中分得一块“大蛋糕”,更有部分外国厂商大行倾销之道,欲将中国民族产业彻底排挤出局而后快。我国大量化工、冶金、机械、家电企业,在海外厂商的倾销等不公正交易的挤压下面临困境,甚至倒闭破产,给我国经济造成严重损失。

现在,我国已经到了不动用贸易救济措施就难以维护产业安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此,我们呼吁:高度重视贸易救济战略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及早建立高级别的、统一运行的专门组织机构——中国反倾销委员会,并将其直接隶属于国务院,强化其产业指导和救济功能;设立规模较大的反倾销产业损害基金,设法使之高效运转;强化行业组织的贸易救济功能。

中国制造业面临较大风险

过去20年,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制造业。制造业的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基本上一直维持在40%以上;制造业还是中国商品出口的主体,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制造业的出口一直维持在总出口的80%以上,创造了近75%的外汇收入。未来我国的比较优势仍然在制造业,经济增长仍然靠制造业牵引。然而我国制造业也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发展水平较低,竞争力较弱

技术含量低,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严重依赖发达国家,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增值率较低,仅为26%左右,低于美国的49%、日本的38%、德国的48.5%;其中在中国制造业的出口中,有51%是加工贸易;资源不足,目前在部分关键原材料上依赖进口较多,其中光纤制造的100%进口,集成电路、石油和石油加工的80%以上依赖进口,机械产品进口占57%。

受到外国企业倾销损害

由于长期以来缺乏贸易救济立法,外国产品对我国倾销由来已久,许多企业因为外国的不公平竞争而亏损甚至破产。特别是入世以来,我国关税逐年下降,倾销愈演愈烈。1997年我国第一部反倾销反补贴条例出台,外国企业的倾销行为开始受到调查,倾销对我国的产业损害终于被曝光于天下。自1997年12月10日新闻纸反倾销案立案至2003年4月,我国共发起反倾销案26起,保障措施1起。1997年至2000年立案6起;2001年立案6起,为前4年的总和;2002年立案9起,比上年全年增长50%;2003年立案5起。

涉案产业规模较大,1997年至2002年总共21起反倾销案件涉案价值以立案当年产业销售收入计算达1096亿元,平均每个案件52亿元。其中,化工是受倾销损害最多的行业。主要原因是我国化工产业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和装备基础,具有相当的生产能力,但还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存在较大的缺口。同时,化工产品门类广,受原油价格影响波动较大,韩国、日本等国家化工产业结构同我国相近。全部案件涉及韩国、日本、美国等22个国家和地区(欧盟作为一个地区计算)。

遭遇国外反倾销、保障措施等贸易壁垒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出口步入竞争扩张阶段;加工贸易迅猛发展导致中国内地对外贸易出现严重的区域不平衡,2003年1月-10月对中国台湾、韩国、日本、东盟等周边经济体贸易逆差均逾百亿美元,对欧美市场则存在相当贸易顺差;出口秩序不够健全,较快步入国际经贸摩擦高发期。

1995年至2001年6月,中国遭受的反倾销调查多达229起,名列世界之冠,比位居第二的韩国(127起)多80%。

由于我国出口商品中绝大部分是制造业产品,制造业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遭遇反倾销的重灾区。

我国需要适当的贸易救济措施

长期来看,外国产品的倾销或出口补贴使其在国内市场上与国内同行业低价竞争。这可能导致实力较弱的国内企业份额下降,甚至被迫退出市场。而国内产业的萎缩将使外国企业获得更大的市场势力,届时其将以国内产业的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共同损失为代价,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外国企业的竞争是一把双刃剑,为了保证长期的经济利益,国家必须在若干产业中保证民族经济占有适当比重,所以保证产业安全至关重要。而贸易救济可以大大减轻外来竞争的冲击,从而避免了对产业安全的直接损害。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们目前的经济结构、产业选择只能是一个发展过程中的过渡阶段。只有发展我们的技术创新之路,拥有核心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自己的品牌优势,才能使经济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制订合理的产业政策,通过要素积累改变比较优势,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在产业由低到高的升级过程中,根据幼稚产业保护理论,贸易救济能够减少外国优势企业对处于弱势的国内企业的竞争,从而营造相对宽松的市场环境。所以贸易救济是产业政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谋求产业安全的方式之一。

贸易救济措施只是在一段时期内有效,只是对外来竞争的暂时缓冲。从中长期来看,国际竞争是必然的。真正的产业安全不是来自政府的保护而是产业自身的发展壮大。贸易救济只是一个必要手段,必须配合国家产业政策,才能在减弱外来竞争冲击的情况下,营造国内市场竞争环境,促进企业平等竞争,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增强竞争实力。

组建中国反倾销委员会

综观发达国家的贸易救济组织体系,强势的政府决策机构和高效的民间协调组织是两大主要特征。

根据中国的赶超型经济特征及政治、社会发展状况,并从本国产业发展和运营安全的角度出发,建议组建中国反倾销委员会。

中国反倾销委员会一旦正式成立,应当协调政府其他有关部委共同开展产业救济工作。中国反倾销委员会应当以国家产业发展战略指导贸易救济政策实施,促进产业高效发展,维护产业安全和公平贸易,重点加强产业安全监控、产业损害预警、地方和行业出口战略的指导等工作,实行动态管理。

将行会与商会合二为一

现行的行业协会与商会在反倾销、产业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诸多显著成绩。但是,与高速发展的对外经济贸易事业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为了更好地协调对外关系,更加充分发挥社团组织在保护国内产业方面的积极作用,非常有必要修改和完善社团法令,明确行业组织的法律地位、作用、职责、运作方式等。针对行业协会和商会的分家状态,可否考虑将这两个社团组织合并为一体?如果继续维持现有局面,有可能误导商会片面考虑国际贸易公平、公正、公开利益;而忽视对国内产业扶植、保护、促进责任,也有可能误导行业协会过多的考虑国内产业的保护利益,忽视国际贸易通行原则。多数发达国家都是将这两个组织合二为一的,其经验值得借鉴。

探索多种形式的行业组织

应当高度重视各种行业组织的协调功能,激发企业界利用本国贸易救济,并参与外国贸易救济诉讼,维护正当权益的积极性、主动性。重点加强企业界对损害预警的灵敏度和出口竞争的行业自律。为了达到此目的,应鼓励地方政府、民间社团、企业界不拘一格探索多种形式的行业组织,最大范围地联合各种所有制企业。并改革现有的行业协会的组织结构,加强协会对企业的服务、协调、组织功能,使行业协会真正强大起来。

建立中国反倾销产业救济基金

建立反倾销产业损害救助基金是解决我国倾销受害企业的产业救助,特别是保证过度受害企业维持和恢复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可操作性解决方案。宗旨是为维持和恢复受害企业,特别是过度受害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无息或低息优惠贷款,或为过度受害企业提供商业贷款担保。

基金对因倾销损害而造成生产经营困难企业的资金支持,一般应放在反倾销胜诉后进行;但个别案件中,如果倾销事实清楚,倾销后果严重,可以提前介入,对受倾销损害严重的特别困难企业提前给予提供贷款帮助。

根据中国目前倾销损害企业维持和恢复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相关费用,建议基金规模为20亿元人民币,以便能够同时处理多起倾销损害企业的产业救助案件。基金的来源应由国家财政拨付专款,并交由专门指定的银行作为基金信托人,也可以对进口商品再征收损害基金附加。

基金运作模式可采用“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方式。当倾销受害企业在倾销案的申请中或胜诉后,可以向基金管理委员会提交相关材料,申请使用基金贷款或申请商业贷款担保。基金管理委员会审核相关材料后,根据具体情况,可以给予受害企业一定期限(我们建议为2~3年)的无息或低息贷款,以使其维持或恢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可以为受害企业提供商业贷款担保;如果企业反倾销胜诉并在未来获得较好发展,则该项优惠贷款应转为正常贷款,从而保证基金的总额不变或略有增长。基金的日常管理费用通过基金的利息收入来弥补。

贸易救济只是维护产业安全的必要手段,根本的安全来源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面对日益逼近的国际竞争压力,应该充分利用贸易救济争得的宝贵时间,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产业竞争优化,鼓励兼并重组,发挥规模优势,扶植培育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集团。在增强企业个体竞争力的同时,要促进关联产业的发展,发挥产业集群优势。通过完善高效的供应链系统,整体降低制造成本,实现区域经济的优势集聚,发展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

此外,还应看到,技术标准等其他非关税壁垒也是发达国家常用的贸易保护手段。根据我国产业发展水平和贸易摩擦形势的需要,灵活运用这些保护手段可以有效地维护产业安全并争取贸易谈判的主动地位。

建立贸易关系 篇6

[关键词] 国际贸易融资 国际贸易 关系

融资指的是资金在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的流动,这种资金的流动同时包括资金的融入和融出。在国际贸易领域,融资过程中的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分别是银行和进出口商,开展国际贸易融资的目的是为了使进出口商能够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贸易回转,确保进出口贸易能够顺利开展,同时也是提高银行业绩的重要表现。国际贸易融资具有收益高、利润丰厚的特点,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应用既能够有效解决进出口贸易资金短缺的问题,又能够为银行提供一个理想的资金运用方式。所以,在国际贸易进程不断深入的现代化时代,国际贸易融资已经成为促进股价GDP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现笔者主要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国际贸易融资简介

(一)概念

所谓国际贸易融资指的是银行给予国际进出口商提供的资金融通便利服务,是一种既能够解决进出口商贸易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问题,又能够有效提高银行业绩和效益的双赢举措。由于国际贸易融资是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所以可以说国际贸易融资是推动国际贸易顺利开展的推动力和辅助工具。

(二)分类

国际贸易融资用另外一种方式解释就是银行给进出口商放款,所以可以根据融资的期限长短分为短期融资和中长期融资。其中的短期融资指的是期限在一年以内的贸易融资,这种短期融资方式在企业运动资金周转方面最为常用。中长期融资则是相对于短期融资而言的,融资期限超过一年的贸易融资形式。这种时间比较长的贸易融资一般金额都相对比较大,所以主要是用在企业扩大规模方面。由于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是进出口商,所以细分起来可以分为进口商的融资和出口商的融资。进口商融资的银行为进口方当地的银行,常见的贸易融通服务有开立信用证。出口商的融资主要是出口方当地银行为其提供的融资便利,比较最常见的有出口押回。国际贸易融资方式除了可以分为这四种类型之外,还可以根据资金来源的不同分为商业贸易融资和财政预算融资。总之,无论是按照何种方式对国际贸易融资进行分类,其根本性质仍然没有改变,即均是为国际贸易中的企业提供贸易融通便利。

(三)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存在的问题

从近年来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概况中可以发现,我国国际贸易融资虽然在出口信用保险以及贸易信贷等方面都已经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水平相比于发达国家而言还是存在一些急需要解决重大问题。这些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融资方式单一(以信用证结算为主要形式);资金供给后劲不足(体现在政策性银行是将重点放在需要扶持的资本性货物出口上,而拥有更多资本的商业银行却主要是投资在有较大回收利润的大型企业上);中小企业不受重视,融资难(与中小企业投资风险大、成本高以及利润低有关)等[1]。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与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相关法律不健全、商业银行经济管理水平低以及我国企业信用相对比较低几个方面有关。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从完善配套法律和条企业信誉等方面出发。

国际贸易融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

国家贸易融资是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开展的一种资金融通便利活动,在保障国际贸易更加顺利进行和推动其不断扩大方面有非常显著的作用。没有国际贸易,国际贸易融资也就不复存在。同样,没有国际贸易融资,国际贸易也将难以得到更好发展,所以两者是一种相互依赖、相辅相成,互助互利的管理。有诸多学者对金融发展进行深入研究额探讨后指出,衡量金融发展可以发展规律、效率以及结构三个唯独变量进行探讨。且金融发展发挥作用的途径主要有金融中介和资本市场。金融中介能够得以生存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为贸易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国际贸易融资就是金融企业提供的一种最主要金融支持服务。所以,无论从何种角度去探讨国际贸易融资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其结果都是指向两者是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的“盟友”关系[2]。下面就国际贸易融资对国际贸易影响方式以及影响效应两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国际贸易融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方式

影响机制。分析金融发展的性质可以发现,该活动具有储蓄动员、加大监督、减少风险以及实现有效配置的功能。储蓄动员指的是金融机构,比如银行通过动员人们将储蓄转入投资,使储蓄成为一种流动性的、可产生交易的投资资金的方式。金融发展的这些功能除了能够最大限度的增加资本积累之外,还能够通过将这些积累资本投入到流通领域的方式实现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在国际贸易领域中,国际贸易融资是通过风险分散、资金配置以及便利交易三个介质作用与金融贸易,推动金融贸易的顺利开展。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是国际贸易融资的资金供给方,他们通过吸收社会闲置资金并将这些资金以融资的方式向国际贸易中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业务,为企业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使资金短缺企业能够更好的开展贸易工作,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3]。在国际贸易中最常出现资金短缺或者受资金约束需要贸易融资企业给予资金融通支持的主要是一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这些企业由于在交易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因素和未知风险,所以需要贸易融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如此才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确保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能够具有更多优势,改变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结构方向。

(二)国际贸易融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效应

国际贸易融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效应可以从对企业的影响和国家乃至国际的收支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对企业的影响方面

从企业方面看,国际贸易融资的影响主要是影响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的融资金额方面。由于中小企业相比于大型企业而言资金能力的相对比较差、信誉也不如大型企业,商业金融结果在这些的企业中投入的资金回收利润较低也风险更高。加上这些中小型企业一次性的业务量都比较小,无法产生规模效益,无法为金融投资机构带来更大利润。且金融投资银行在确定投资对象之前均会对不同企业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这个过程中也就不免会产生一些成本,而这一成本对于单匹业务量较少也资金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来说还相对比较更好[4]。另外,尽管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也就是国际贸易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金融投资企业在发放贸易融资过程中也会优先选择资金能力较强的大型企业。所以,这种背景下,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或者的贸易融资概率也就远远低于大型企业,久而久之,中小型企业也就逐渐被排齐出国际贸易。这种中小企业被排齐的现象的前提是贸易融资方为商业金融机构。若贸易融资方为政策性银行,且政策性银行有目的给予中小企业更多便利,为了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而进行必要的政策新干预,那么这些中小企业将能够有机会在国际贸易舞台上一展拳脚,推动企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5]。

2.对国家乃至国际收支的影响

从大的方向看,国际贸易融资能够对国际贸易的进出口结构进行有力调整,比如对于一些在国内已经有足够数量的、能够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则应该适当的控制其进口量,通过不给予或者给予较少贸易融通服务的方式限制其进口量,如此也就能够较好的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由于国际收支平衡不论是顺差还是逆差都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所以,在国际贸易中通过国际贸易融资调整进出口结构的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国际贸易融资本身就存在明显的政治色彩,很多情况下是国家对贸易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一个国家若能够通过对国际贸易中的进出口商进行贸易融资选择和控制,那么将能够决定何种类型企业能够进出口,进出口的数量如何等,直接通过调整进出口结构的方式改正国际贸易秩序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国际贸易融资除了会影响国际收支平衡之外,还会对一个国家的GDP产生重大影响。也就是国际贸易融资会能够利用贸易作为中介促进一个国家的GDP增长,使国家之前实现一种双赢的目的[6]。比如日本协力银行,该银行主要是以提供出口信贷为主,且其主要投资方向是在日本的设备出口企业上,是专门为日本向发展中国家出口设备企业提供的贸易资金。由于在当今国际舞台上,日本的货物无论在技术水平或者样式方面都处在先进行列,所以当这些具有多样性和先进性技术水平的资本货物被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后,也就直接或间接的提升了发展中国家整个工业的基础水平。但是,由于国际贸易融资本身就存在较大风险性,所以若国际贸易融资的资金供给方都是私人,那么将会严重影响到整个国际贸易市场的健康[7]。所以,国家贸易融资必须要有国家政府政策支持和控制以及国际社会之间的合理协调。只有如此,才能够确保国际贸易融资能够真正发挥推动国际贸易不断扩大的作用,实现两者共同促进的目的。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融资是国际贸易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工具,两者是一种相互依托、共同进步的关系。在国际贸易市场中应用国际贸易融资,能够为存在资金短缺或者受约束的外贸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为外贸企业进出口产品实施风险分散,为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多优势,赢取更大的经济利润创造良好条件。且这种贸易融资形式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一个国家GDP值的乘倍增长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推动现代化社会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动态演进分析——基于中国的经验数据[J].世界经济研究,2006,20(06):362-363.

[2] 张平.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及在我国的应用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

[3] 刘经纬.我国X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

[4] 樊薇.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创新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

[5] 程晓娟.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4(22):325-326.

[6] 王敏.新形势下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及风险防范[J].现代商贸工业,2010,30(12):554-556.

上一篇:移动电子商务系统论文下一篇:AutoCA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