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关系

2024-09-10

贸易关系(共12篇)

贸易关系 篇1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

(一) 自由贸易主义

18世纪60年代, 工业革命的发生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 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迫切地需要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 自由贸易理论学说应运而生。其支持者认为, 实行自由贸易能够使得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有效配置, 促进国际专业化分工和世界经济发展。

亚当·斯密 (1776) 在《国富论》中系统阐述了绝对优势理论, 主张对于贸易双方都应集中资源, 专业化生产对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参与国际贸易可使双方获益。在此基础上, 大卫·李嘉图 (1817) 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认为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 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 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赫克歇尔·俄林 (1931) 创立的要素禀赋理论从生产要素的禀赋角度解释了这种优势的根源所在。他认为, 一个国家应当分工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富裕的要素所生产的商品, 进口相对稀缺的要素所生产的商品。然而, 当里昂惕夫 (1953) 运用实际资料进行检验时, 却产生了“里昂惕夫之谜”:按照要素禀赋理论, 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 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然而现实却恰恰相反。为了解释这一谜题, 一些学者提出了新要素理论, 即将技术、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信息以及管理等都概括进生产要素的含义中, 试图以此修正要素禀赋理论。此外, 以保罗·克鲁格曼 (1978) 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新贸易理论, 认为规模经济亦是国际贸易利益的决定因素。二战后迅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 贸易、投资的自由化, 以及GATT和WTO所建立的多边贸易体制都深受自由贸易理论的影响。

(二) 贸易保护主义

16~17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重商主义可以看作贸易保护理论的早期学说。重商主义认为, 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 一国要使财富增加, 必须在贸易中保持出超。18世纪末, 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为了使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发展本国经济, 强调要用关税来保护本国幼稚工业的发展。面对高举自由主义大旗的英、法等发达国家, 李斯特 (1841) 提出了幼稚工业保护论, 认为经济落后的国家应选择具有潜力的幼稚工业, 加以适当的、暂时的保护, 帮助其实现规模效应, 增强国际竞争力。凯恩斯 (1936) 在经济大萧条后转变为贸易保护论者, 鼓吹通过扩大贸易顺差以扩张有效需求, 救治失业危机。劳尔·普雷维舒什 (1949) 针对拉美国家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恶化提出贸易条件恶化论, 成为发展经济学家主张落后国家工业化的直接依据。20世纪80年代初期, 美国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下降, 为摆脱困境采取了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和劳工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为主的新贸易保护主义。

二、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的统一基础

基于贸易方式和手段上的各种分歧, 传统观念总是认为贸易保护主义和自由贸易主义站在截然相反的对立面上。然而, 从辩证的角度来看二者能够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相互统一。

首先, 两大类型的贸易政策最终目标趋同。不论是自由贸易政策, 抑或是贸易保护政策, 都是为了发展一国经济。自由贸易主义反映的是作为先发国的利益, 而贸易保护主义则是基于后发国的角度出发。贸易政策归根结底都是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一种干预方式, 贯彻了政府的价值观念, 力图弥补市场的缺陷, 维护国内经济秩序, 调整对外的经济关系。自由贸易主义者并不是绝对自由的, 因为他们并不排斥必要的保护, 二者都是为了本国经济的长远发展而考虑的。

其次, 两种理论的根本方法相同, 都提倡参加对外贸易。自由贸易政策自不必说, 它主张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各种限制和障碍, 使产品能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大大推动了国际间贸易和产品在国际范围的流动。而作为保护贸易理论的早期学说的重商主义则是主张通过贸易, 积极主动地追求外贸顺差。其代表人物托马斯·孟 (1630) 主张:“对外贸易是增加我们财富和现金的通常手段。”由此可见贸易保护从源头上讲也绝不是提倡闭关锁国的政策。同样地, 李斯特主张保护幼稚工业, 也是为了有朝一日成熟的产业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贸易保护是一个阶段性的政策, 实行这种政策的国家首先不会在所有产品上都实行贸易保护, 而是要经过慎重的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其次, 不会一直实行贸易保护政策, 其最终结果仍是要回到对外贸易中去。

三、贸易保护理论是对自由贸易理论的修正与发展

刘东勋、翟志成、陈多长 (1998) 提出这样的论点:“贸易保护理论是对自由贸易理论的修正与发展。”自由贸易理论的提出建立在一系列不现实的假定之上, 如国际贸易收支完全平衡、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等。这些假设太过苛刻, 从而不能很好对地现实做出解释。

反观贸易保护理论, 幼稚工业保护论修正了贸易各国都处于相似经济发展水平的假定。亚当·斯密在工业革命后所提倡的自由贸易, 反映的是英国彼时作为世界经济霸主的利益。但事实上, 现实中国家与国家间的生产力水平存在差异, 对于水平较低的国家来说, 奉行自由贸易主义会使其完全受限制于发达国家的优势之下。幼稚工业保护论主张实行有节制的保护, 应按照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保护程度, 也不主张一直实行保护, 一旦本国工业成长起来, 或是超过30年仍不能形成竞争力, 就要放弃保护政策。由此可见, 保护贸易理论不是对自由贸易理论的完全推翻, 其目标是使产业在经济落后阶段加速发展, 当其成熟以后, 自然会放弃保护政策而主张自由贸易以继续扩大影响力。

四、自由贸易主义与贸易保护主义各有利弊、交替主导、相互完善

实行自由贸易从理论上可以使得贸易双方从贸易中获得利益, 促进各国乃至整个世界福利水平的提高, ;也能够使得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有效配置。但是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来说, 贸易条件恶化使之不能从自由贸易中获得应有利益, 国家经济安全难以保证, 幼稚产业和中小企业在国际竞争中陷入困境, 国内就业压力剧增。

而贸易保护主义则能够有效地保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 保护一国的幼稚产业, 缓解就业压力, 但不利于资源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也将使贸易壁垒林立, 各国大打贸易战, 造成国际贸易秩序恶化。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在世界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及各个国家, 这两个理论都各自交替占据过优势。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盛行重商主义下的强制性保护贸易政策;工业革命后, 对外贸易的基调变为自由贸易;经济大萧条后出现了超贸易保护主义;二战后各国为恢复和发展经济又逐步推进贸易自由化;而此时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民族工业则推行保护贸易主义。

由此可见, 实际生活中, 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往往是相互交织的。贸易保护理论曾对自由贸易理论作出修正, 比如说李斯特提出的“幼稚工业保护论”为经济落后的国家指明了一条发展道路;反过来说, 自由贸易理论也曾对保护贸易理论作出修正, 比如二战之后各国都有发展经济的迫切需求, 而超贸易保护主义在彼时就显得不合时宜因而退出舞台。

五、自由贸易主义与贸易保护主义之争的现实意义

平新乔 (2006) 评述了现时代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之争, 引用了2000年以来美国最著名的一些经济学家之间关于美国贸易政策所引发的不同观点的争论作为一个例证。两位世界级经济学家萨缪尔森 (2004) 与鲍莫尔 (2000) 主张适度的贸易保护, 而巴格瓦蒂 (2004) 则主张全球化、自由贸易, 鼓励基于“外包”的比较优势理论。他指出, 在存在规模报酬、沉没成本, 产业可持续性的现今, 国际贸易均衡的可能结果已具有巨大的多样性。

因此, 一国制定贸易政策要权宜应变。贸易政策的实施必须要建立在当时的背景条件之下, 因时、因地、因国、因产业制宜。一项贸易政策的好坏的评判标准应是有没有推动这个产业的发展, 有没有推动一国经济的发展和能不能实现长远的可持续的利益。通常来说, 一个国家会并用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两种政策, 各国总希望或要求其贸易伙伴国给予贸易自由, 而对本国经济实行适度保护。

从长远来看, 自由贸易无疑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主流趋势和根本目标, 从短期来看, 各国应该结合自身情况, 合理利用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的政策组合, 为自身的经济发展和世界的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平新乔.现时代的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之争——一个理论述评[J].贸易与发展, 2006, (02) :28-34.

[2]刘东勋, 翟志成, 陈多长.保护贸易理论是对自由贸易理论的修正和发展[J].1998, (09) :6-10.

[3]魏栋.自由贸易理论的演进:一个文献综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J].2014, (02) :31-35.

[4]霍影, 张凤武, 孙辉.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双层博弈[J].金融与经济, 2009, (09) :8-10.

[5]王迎波.贸易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主义之争[J].领导之友, 2009, (03) :7-8.

[6]刘建华.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的辩论[J].科技咨询, 2008, (30) :164-167.

[7]雷达, 刘元春.新贸易理论与自由主义:冲突与融合中的发展.世界经济.2005, (05) :62-72.

[8].罗腾蛟.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利弊分析[J].致富时代, 2010, (07) :126.

[9]陈莉, 叶劲松.近代史上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争论及背后的利益[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06, 14 (3) :56-57.

贸易关系 篇2

我们从商会那里看到贵公司的名称及地址,得知你们有兴趣建立进出口商品的业务联系,

如贵公司在本地尚无固定客户,希望考虑以本公司为交易伙伴。本公司原经营工业机械在本国的批发零售业务,由于最近在经营方面的变化,本公司在销售方面的政策也发生了变化。

笔者有多年的外贸经验,希望在世界各地建立适宜而持久的贸易关系,

由于与生产厂家的长期直接联系,我们在许多行业中尤其是工业机械,是最有竞争力的。

我们也愿意从贵国进口一两种优良产品,以有竞争力的价格在美国销售,以期能够持续、长期占领市场。

我们希望聆听贵公司的意见、要求厦建议,以及如何才能使双方协力合作,互惠互利。此外,本公司愿意以收取佣金为条件充当贵公司在美国的采购代理。

恭候回音。

××公司

贸易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篇3

气候变化谈判与多哈回合谈判具有一个相通之处,那就是要纠正现有规则的不平衡。

2008年9月24日,在WTO每年一度的公共论坛上,贸易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成为讨论的主题。可以肯定,如果今年的公共论坛再晚两个星期举行,其主题必然是金融危机对贸易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加剧使2012年哥本哈根谈判成功的希望愈发渺茫。不管未来形势如何发展,作为论坛的见证者,记者谨将几位权威人士的观点罗列如下,供读者参考。

印尼贸易部长冯慧兰

贸易量的增加可能对环境不利,也可能对环境有利,比如清洁技术可以通过贸易得到推广。各国首先需要在多边气候变化谈判的目标和途径上达成一致,然后才能找到与其相适应的贸易手段。然而,许多国家已开始制定各种各样以环境为目的的贸易政策。有的是因为担心国内产业丧失竞争力,有的是担心发生碳泄漏。其结果是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面临越来越多的障碍。

丹麦气候变化谈判首席谈判代表贝克尔

气候变化谈判主要需解决五个问题。一是全球减排的长期和中短期目标。二是减缓问题,难点是如何界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三是适应问题。四是资金问题。五是技术问题,尤其是如何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转让的问题。如果错过了哥本哈根会议的机会,势头很难再拾。要打破谈判的僵局,赢得发展中国家的信任,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必须带头做出承诺。

新西兰外交部气候变化问题大使梅西

贸易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可以有三个方面。

第一,贸易是保护手段。削减温室气体排放是要产生经济代价的,尤其是对先行的国家。因此,在气候变化谈判达成协议前,国内产业享受一定的贸易保护是合情合理的。

第二,贸易是胁迫手段。就是在预见到明年谈判可能失败的情况下,各国纷纷通过贸易手段来进行对抗,以期逼对手就范。可以断定,这种办法是不能奏效的。

第三,贸易是刺激和支持手段。贸易在这方面可谓大有用武之地,例如减少化石燃料、寻找新能源和新科技、降低技术转让壁垒等。

只有各国都认识到达成气候变化谈判协议的收益大于付出,才能使贸易更大地发挥刺激和支持的作用。

WTO总干事拉米

第一,常识性的看法是贸易增加导致碳足迹增加,因为更多的贸易意味着更多的运输,而更多的运输便带来更多的排放。这种看法未必准确。贸易所需的运输主要由海运承担,而海运的排放量相对较少。而且,内在规律会将贸易导向排放少的地方。

第二,碳税、排放交易等贸易措施是否合法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关键是要首先在环境领域达成共识,贸易领域可以根据环境领域的共识进行调整。

第三,最大的问题是政治问题。如何实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目前争论的焦点是新兴经济体。他们的承诺很重要,否则不可能有共同的解决之道。但他们对整个体系缺乏信任,很难做出政治上的承诺。为此,必须保证游戏规则的公平与公正。

贸易关系 篇4

关键词:国际贸易,中国—东盟,贸易关系,贸易互补

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是双方经济关系的具体内容之一。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关系:贸易关系和投资关系。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对外有着较强的竞争关系,但在出口产品方面有着较强的互补性。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投资总量不是很大,然而发展速度喜人,这也将成为中国东盟发展深层次贸易关系与贸易产品互补的一个重要原因。分析中国与东盟成员国的国际贸易应该从竞争和互补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不仅要鼓励公开公平的产品竞争,而且要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条件下的产品的内部分工和贸易互补性。就国际贸易条件下对中国东盟贸易关系与贸易互补进行分析,将两者有机结合,以互补分析为主,可以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进行深层次的贸易合作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建议。

一、中国—东盟国际贸易的历史进程

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具有实质性的贸易发展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其中,1975年到2006年,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年平均增长率保持了19%以上的较高速度,1975—1988年,年平均增长18.8%,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从5.24亿美元增加到49.2亿美元。为扩大双方的经贸交往,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1999年在马尼拉召开的第三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中国愿加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联系。2000年,中国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新加坡举行的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在WTO承诺基础上,建设更加互惠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倡议。2001年,中国与东盟各国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在当年10+1领导人会议上,中国拿出更为充实的议案,终于与东盟达成了自贸区共识。“10+1”宣布10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的目标。2002年,《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自贸区建设正式启动。2004年,《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签署,标志自贸区建设进入实质性执行阶段。2005年,《货物贸易协议》降税计划开始实施,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达到1134亿美元,是2004年贸易额的1.94倍,占东盟对外贸易总额的9.3%,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关系达到一个历史高度。2007年1月,双方又签署了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并得以顺利实施。2009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签署,标志主要谈判结束。2010年,拥有19亿人口、GDP接近6万亿美元、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中国—东盟18个合作项目正式签约,签约金额48.96亿美元。此后,随着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邦交的深入发展,在对话伙伴关系基础上,双方贸易进入更快发展阶段。同时,区域内部分工也为加强双方的贸易依赖,不断调整和优化双方的贸易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关系的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扩大了对国外商品的需求,中国和东盟的贸易有了进一步的发展。2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使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突飞猛进。

由表1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双方每年贸易额都是2世纪80年代末的2倍以上。尤其是最近几年,双方贸易呈现几何式增长。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1993 年及以前的统计数据来自东盟秘书处网站,东盟国家包括文莱、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1994 年—2005 年的数据根据相关年度《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统计数据计算得到,由于尚未加入,1994 年的东盟不包括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1995 年、1996 年不包括老挝、缅甸和柬埔寨,1997 年、1998 年不包括柬埔寨;2006 年、2007 年的统计数据来自中国国家商务部网站。

从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发展来看,双边市场的扩展有以下两个特点:

1.双边贸易额基数小,但增长速度快。从表1可以看出,除个别年份外,中国与东盟的双边出口增长率都在两位数以上。近几年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增长率比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长率高,从而导致了近几年中国对东盟贸易逆差的现象。同时,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增长率远远超过东盟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表明东盟对中国的市场扩展远比其他市场要快。相比之下,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东盟市场的扩展速度不如世界其他市场快。从2003年开始,双边贸易出现爆发式增长,其中,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长速度要快于东盟对华的出口增长速度。

2.双方出口中的双边贸易比重不断上升。从表2、表3可以看出,中国和东盟在双方进出口总额中双边贸易的比重尽管还不是很高,但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双方的贸易伙伴关系发展迅速。根据《国际贸易统计年鉴》中描述:中国在出口方面对东盟的依赖在1970年为0.9%,1980年为1.2%,1990年为2.12%,到2000年提高到3.65%,2005年东盟对中国的出口依存度为8.88%。比较2005年和2000年的数据,东盟对中国的出口依存度越来越大。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联合国 COMtrade 数据库,2006 年 。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2001 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商务部网站 2007 年进出口统计。

三、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产品互补的分析

东南亚地区属热带气候,高温多雨,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烟草、咖啡、大米、木材、蔗糖、椰产品的产量以及出口量在国际上名列前茅,木棉、柚木、橡胶、金鸡纳霜、棕榈油的产量以及出口量位居世界首位。东南亚国家矿资源富饶,有色金属蕴藏丰富,世界上1/2的锡产量来自于这些国家。中国属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大物博,中西部地区的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拥有的资源量就相对稀缺。同时,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因此东盟的种植业、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金融服务业对我国十分重要。国内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远远不能满足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这使得中国对各种能源和原材料供不应求。东盟成员国大多数处于热带地区,而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在农产品方面,因双方主要的种植种类不同而存在很强的互补性。正是因为这种资源互补性,使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成为中国和东盟国家贸易往来的主要产品。

1. 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专业分工特征。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快速发展存在着内在必然性,双方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生产能力等方面各有优势,并且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分工布局,贸易互补逐渐过渡到产业内的互补,因而双方在商品贸易上有着较强的互补性。

从国别专业化分工的角度分析,东盟成员国中越不发达的国家,与中国的专业化分工越明显,分工程度越高。这是因为,如印尼和菲律宾这些越不发达的国家,对本国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也就越大,因此,这种以自然禀赋形成的专业化分工的比重也较大;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东盟国家对于中国的产品需求量较大,这促使专业化分工的程度提高。具有专业化分工产品类别的减少,说明随着双方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禀赋的依赖程度降低,双边的产品结构和贸易结构会出现趋同,减少了专业化的分工,转向提高产业内分工和互补程度。

2.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互补性分工结构。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分工,不仅仅是竞争关系,更重要的是在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双方逐步从传统的产业间的贸易转向产业内的贸易。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产业内的贸易互补程度与产业分类的选择密切相关,互补的产业分工结构更容易在高位的产业分类中表现出来的产业内的贸易指数中看出,且更具有说服力。产业内贸易指数越大,表明其程度越高。

3.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互补性。贸易理论研究表明:各国在进行专业化生产时应利用技术、资源或规模上的比较优势,然后通过贸易的形式满足各自需求。同时,还可以从贸易理论研究中看出,贸易如同一把双刃剑,它既然能够给一个国家带来收益,同时也会致使一部分利益阶层遭受损失。在比较优势上,东盟各国的贸易具有一定的差异,加强其相互间的贸易关系必然会加快各国产业调整。而这一调整对各国贸易在行业上的互补性以及对各国本身所造成的影响密切相关。如果两个国家的贸易具有互补性,也就是说一个国家需要进口的产品与另一个国家需要出口的产品相同,那么两国之间贸易发展将维持各自现有的生产模式,双方的收益可以通过消除贸易壁垒与实现规模化生产实现。在发展水平上,虽然具有互补性产业结构的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在某些产业上贸易有不平衡现象,但这种形式下的贸易不仅可以使各国实现优势互补,还可以减少同行业因过度竞争所引起的一系列负面影响,降低产业调整的成本。

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和地区间的贸易互补性可以利用以下方法进行计算。国家i出口与国家j进口的贸易互补性指数用Cij表示,用RCAXik表示用出口来衡量的国家i在产品k上的比较优势。其中RCAMjk=(Mjk/Mj)/(Wk/W),Mjk为j国k类产品的进口额,Mj为该国所有产品的进口总额。RCAMjk越大表示国家j进口产品k的比例越大,说明这个国家在这类产品生产上处于比较劣势。如果国家i在产品k上有明显的比较优势(RCAMjk大),则i国产品k的出口与j国的进口呈现互补性。其互补性的大小可以用RCAXjk+RCAMjk来衡量。

因此,可以推测:当一个国家集中进口产品种类与另一个国家集中出口的产品种类相同时,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就大,当一个国家集中进口产品种类与另一个国家集中出口的产品种类不同时,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就小。该互补性指数就为1时,说明各国产品的比较优势相同。同时,互补性指数也间接地反映了产业间贸易在两国贸易往来中所占的比重。互补性指数大,表明两国间的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互补性指数小,表明两国间的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

从二分位的商品来看,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双边的贸易互补性指数较大,具有较强互补性(贸易互补性指数大于2)的比例约占商品种类的58%。分别为已加工动物油脂(43类)、金工机械(73类)、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部件(74类)、车辆(78类)、照明器材(81类)、鞋(85类)等。除此之外,贸易互补性指数介于1和2之间的商品双方具有相对弱的互补性。中国与马来西亚的贸易互补体现在原材料矿产、初级加工品、化工类产品、机械设备、农产品及轻工业品上。中国与菲律宾贸易互补性较强的占其商品种类的44%,主要是机械设备、农产品和矿产原材料。在以自然禀赋为基础的产业间,中国和新加坡的互补性较弱,主要体现在杂项制品(8类)上,具有互补性产品占其商品种类的43%。

四、结语

外贸英语函电:建立贸易关系 篇5

1.Importer Writes to Exporter

Dear Sirs,

We have obtained your address from the Commercial Counsellor of your Embassy in London and are now writing you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business relations.

We are very well connected with all the major dealers here of light industrial products, and feel sure we can sell large quantities of Chinese goods if we get your offers at competitive prices.

As to our standing, we are permitted to mention the Bank of England, London, as a reference.

Please let us have all necessary information regarding your products for export.

Yours faithfully,

相关词汇

1.competitive adj. 有竞争力的

competitive price 竞争价格

competitive capacity 竞争能力

competitive power 竞争能力

competitive edge 竞争优势

eg.If your price is competitive, we will place an order with you. 如果你方价格有竞争力的话,我们将向你方发出订单。

Your products has no competitive capacity in our market. 你方产品在我市场上没有竞争力.

compete v. 竞争

~with (or:against) sb. in sth. 在...方面与某人竞争

eg.We should compete with other enterprises in the quality of the products. 我们必须在产品的质量方面与其它企业竞争.

~with (or:against) sb. for sth. 为...事情与某人竞争

eg.We must compete against other countries in trade for obtaining larger international market. 为了获取更大的国际市场我们必须与其他国家在贸易方面进行竞争。

competition n. 竞争:

eg.To enable us to meet competition, you must quote the lowest possible price. 为了使我们能适应竞争, 你方必须报尽可能低的价格。

competitor n. 竞争者,竞争对手

eg.We trust that the superior quality, attractive design and reasonable price of our products will surely enable us to defeat the competitors. 我们相信我方产品的优良质量、诱人设计、合理价格定能使我方击败竞争对手.

2.standing 资信情况,信誉,固定的,永久的

standing cost 长期成本,固定成本

standing orders 长期订单

standing director 常务董事

有关“资信情况”的表达方法还有:

credit standing 信誉情况

financial standing 财金情况

finances 财源,资金情况(常用复数)

3.We are permitted to mention the Bank of England, London, as a reference. 我们已征得伦敦的英国银行同意,把它们作为我们的咨询银行。

4.regarding prep. 关于,与 with regard to, in regard to, as regards 同义,一般可以换用。

贸易关系 篇6

2013年一季度我国对欧盟进出口的主要特点

3月进出口同比双双下降

3月,我国对欧盟进出口421.2亿美元,同比下降10.5%,环比增长19.1%。其中,对欧出口237.3亿美元,同比下降14%,环比增长5.2%;自欧进口183.9亿美元,同比下降5.5%,环比增长46.2%(见图)。

逾6成为一般贸易进出口,加工贸易进出口下降幅度较大

一季度,我国以一般贸易方式对欧盟进出口764.8亿美元,增长2.4%,占同期我国对欧进出口总值的61.5%(见表)。其中,出口415.4亿美元,增长10.3%;进口349.4亿美元,下降5.6%。同期,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360.1亿美元,下降9.1%,占28.9%。其中,出口306.5亿美元,下降10.7%;进口53.6亿美元,增长1.1%。此外,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方式进出口100.6亿美元,增长6.9%,占8.1%。

德国为我国在欧盟最大贸易伙伴

一季度,德国为我国对欧盟贸易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对德国进出口353.2亿美元,下降7.5%,占同期我国对欧进出口总值的28.4%。其中,对德出口147.4亿美元,下降7%;进口205.8亿美元,下降7.8%。同期,对荷兰、英国、意大利分别进出口163.9亿美元、145.1亿美元、99.5亿美元,分别增长6.5%、6.5%和0.7%;对法国、比利时分别进出口112.3亿美元、58.5亿美元,分别下降6.8%和2.7%。

外商投资企业占据半壁江山,私营企业出口增长较快

一季度,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对欧盟进出口668亿美元,下降7.6%,占同期我国对欧进出口总值的53.7%。其中,出口392.3亿美元,下降6.6%;进口275.7亿美元,下降8.9%。同期,私营企业进出口371.8亿美元,增长17.3%,占29.9%。其中,出口273.7亿美元,增长22.3%;进口98.1亿美元,增长5.1%。此外,国有企业进出口176.2亿美元,下降10.3%,占14.2%,其中出口72.5亿美元,下降14.7%;进口103.7亿美元,下降6.9%。

机电产品仍是最大进出口商品,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快速增长

一季度,我国对欧盟出口机电产品449.5亿美元,下降3.9%,占同期我国对欧出口总值的59.2%;从具体品种看,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出口104.6亿美元,增长6%;电话机出口31.7亿美元,下降11%。同期,我国自欧盟进口机电产品306.2亿美元,下降8.4%,占同期我国自欧盟进口总值的63.3%。

近期值得关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欧债危机持续加深,欧盟经济复苏依然存在不确定性

葡萄牙统计机构3月28日公布,该国2012年预算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6.4%,高于国际债权人要求的5%;2012年公共债务与GDP之比也从2011年的108.3%升至123.6%;西班牙由于经济表现弱于预期,政府已请求欧盟将该国2013年的赤字目标从之前占GDP的4.5%放宽至6%;评级机构惠誉日前将意大利发行人违约评级从A-下调至BBB+,评级展望为负面;将英国的AAA长期发行人违约评级列入负面观察名单,短期内下调评级的可能性上升;标准普尔宣布下调塞浦路斯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由CCC+下降一档至CCC,评级展望为“负面”。欧债危机的持续加深,欧盟经济复苏依然存在不确定性,将对我国外贸带来负面影响。

欧盟对华贸易摩擦频繁发生,我国出口门槛被不断抬高

2013年以来,因经济不景气,欧盟贸易保护主义继续盛行,2月28日,欧盟对原产于中国的太阳能玻璃进行的反倾销立案调查,成为目前中欧双方最大的贸易纠纷;3月4日,欧盟对来自中国的盘子、碗和其他厨房、餐桌上的用品征收关税,为期5年;3月12日,欧盟对原产于中国的不锈钢紧固件及其配件作出反规避终裁;3月13日,欧盟对原产于中国的成卷铝箔作出反倾销终裁,涉案企业税率为14.2%~35.6%,无企业获得市场经济待遇;3月15日,欧委会发布公告,对我输欧有机涂层板反倾销、反补贴案作出终裁,涉案企业最终税率为13.7%~58.3%,无企业获得市场经济待遇;4月4日,欧盟向中国进口陶瓷餐具征收反倾销税;4月5日,欧盟对原产于中国的金属硅作出反规避终裁。3月3日,欧洲议会和理事会第995/2010号条例“赋予将木材和木制品投放市场的运营商义务”强制性实施,对国际木材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产生重要影响;4月1日起,欧盟正式实施新版的《生态纺织品标准100》,要求更加严格;7月1日起,欧盟颁布的建筑产品法规CPR将强制执行。欧盟贸易壁垒层出不穷,阻碍了两国之间正常贸易往来,将制约我国对欧盟的正常出口。

欧盟积极实施自贸区政策,增加我国外贸环境复杂性

3月25日,欧盟日本共同宣布开启欧日自贸协定谈判,将于4月中旬开始第一轮磋商的筹备工作。美国和欧盟也开始谈判自贸协定,该协定将形成涵盖世界40%的GDP经济区。根据德国经济和科技部研究并公布的调查认为,如果美国和欧盟签订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协定,多个国家利益将受到损害,中国利益损失程度达到0.4%。

此外,欧盟积极与东盟成员国建立自贸区,欧盟已于2012年12月成功与新加坡签订自贸协定,与马来西亚和越南的谈判正在进行中,与泰国也启动自贸协定谈判。欧盟同时也是东盟国家的最大投资方,每年投资约91亿欧元。欧盟、美国、日本和东盟都为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与这些市场自贸协定的签署将增加我国外贸环境复杂性,对我国的外贸进出口造成一定的冲击。

相关建议

为此建议:一是加强对欧盟经济形势的跟踪和研究,密切关注欧盟经济新政,及时预警欧洲各国时局变动和政策实施后续效果,保障国内出口企业运行稳定;二是密切关注欧盟贸易保护主义动态,有效有效运用WTO规则应对贸易保护,引导企业利用贸易磋商机制和法律手段妥善处理贸易摩擦;三是继续优化双边贸易环境,积极吸收欧盟对华投资,鼓励国内企业开拓欧洲市场,拓宽与欧盟国家的合作空间。

中越贸易关系实证分析 篇7

一、越南的经贸发展状况概述

自从1986年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以来, 越南从一个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转变成一个低等收入国家, 人均收入增长了10倍以上, 贫困率也显著下降。自从2005年以来越南GDP年年均增长率达到了6%。其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开放成为其经济结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对提高竞争力和出口导向型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自从越南在2007年1月加入世贸组织后其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都有了很大的增长。2012年越南人口总数为8877.6万, 名义GDP达到了1552.8亿美元, 货物、服务贸易出口总额11457.3亿美元, 进口总额达到了10468.9亿美元, 其中货物贸易出口位居世界第37位, 进口位居第33位, 服务贸易出口进口分别位列世界第54、55位。自入世以来, 贸易进出口基本上保持了近20%的年均增长率, 除了2009年由于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进出口都有所回落。

二、中越贸易状况

越南和中国一衣带水, 两国贸易有着地缘优势以及文化方面的优势, 同时在产业结构、资源方面又兼具互补性, 非常有利于双边贸易的发展。两国关系虽然经历了起起伏伏, 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越南要更好的融入世界这个大市场, 离不开与中国的双边贸易。

(一) 中越贸易总量

中越邦交正常化以来, 两国在经贸方面的交往发展迅速, 中国已经成为越南的最重要贸易伙伴之一。近几年, 中国连续8年成为越南第一大贸易伙伴, 中国位居越南出口贸易的第三大目的地, 同时也是越南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越南成为中国在东盟第五大贸易伙伴。2007年越南入世第一年越中贸易总额为164亿美元, 在2012年两国贸易总额达到了419亿美元, 是入世初的2.5倍。这六年里除了2009年受危机影响, 贸易增速放缓, 增长率为个位数之外, 其他5年都保持了20%左右的增长率, 显示了两国之间贸易的活力和依赖度。如图1所示, 2007-2012期间, 越中进出口贸易都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 在2009年危机之后增速加快。同时越中贸易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在此期间越南对中国贸易的逆差占到越南对外贸易逆差总额的70%以上, 即使在2012年越南对外贸易总体出现顺差的时候, 越南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反而上升。这是因为发展中的越南更依赖工业化现代化程度更高的中国提供的制造品。

(二) 中越贸易商品集中度分析

越南自然资源富裕, 其出口产品以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在2007~2012年期间, 越南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产品主要以资源类产品、农副产品为主。如表1所示, 越南对中国出口占比最大的3类商品集中在SITC23 (指天然橡胶, 包括合成和再生) , SITC33 (指-石油, 石油产品及副产品) , SITC32 (指煤, 焦煤及煤球) , 总比重占到40%-50%。在2010年度SITC72 (指个别工业专用机械) 的出口比重从第四上升到2012年的第一位, 比重达到出口总额的15.31%。

中越两国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从越南对中国出口贸易的集中度可以看出, 越南相对中国的比较优势主要是集中在资源类产品和农副产品, 如原油、煤、铁矿石、药材、食用油、天然橡胶等, 水果、红薯干、大米、热带水果及其加工产品等, 海鲜、甲鱼等水产品, 等等。越南是制造业比较薄弱的国家, 整个越南的工业早期是靠中国和苏联的援助开始积累起来的。随着入世后越南的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大和充足廉价的劳动力, 越来越多的包括中国企业, 以及面向中国市场在内的外资企业向越南投资。由于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和外资制造企业的出口加大, 因此越南向中国的第72类商品 (个别专用工业机械) 的出口贸易入世3年后有了很大的提高, 到2012年位居第一。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 资源稀缺, 虽然经过了30年改革开放发展, 但其经济模式过去以粗放型增长为主, 资源利用率低, 因此资源进口比重较大, 所以从越南的资源进口贸易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面临的资源压力。

注:1.根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 简称:SITC) 23指天然橡胶 (包括合成和再生) , 33指石油, 石油产品及副产品, 32指煤, 焦煤及煤球, 72指个别工业专用机械;51有机化工产品;93指特殊交易和商品并无按实物。2.数据来源:UNCOMTRADE

越南从中国的进口贸易主要集中在工业制造品, 见表2, 如第65 (纺织纱线, 织物, 制成品, 不另说明, 以及相关产品) ;67 (钢铁) ;71 (发电机械设备) 72 (个别工业专用机械) ;33 (石油, 石油产品及副产品) 。在2007-2012期间, 从中国进口贸易最大的四类商品比重占到60%-90%, 说明越南的进口产品不仅主要来自于中国, 而且从中国的进口商品也具有高度的集中度。其中2007-2008, 占出口贸易比重最大的前四类商品是67、72、71、65, 总占比达到80%。从2010年起, 第72类商品占比位居第一, 并且其比重逐年上升, 到2012年达到了28.06%。随着发展中的越南国内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 对中国的制造设备比如电力设备纺织机械设备等的需求旺盛, 越南从中国进口的钢铁量也是一直是各来源国中最高的。

注:1.根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 简称:SITC) 商品编码, 65指纺织纱线, 织物, 制成品, 不另说明, 以及相关产品;67指钢铁;71指发电机械设备;72指个别工业专用机械;33指石油, 石油产品及副产品。2.数据来源:UNCOMTRADE

总之, 从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 不难发现中越两国的贸易具有极大的互补性, 越南以资源类和初级加工品出口为主, 同时越南对于中国进口商品的依赖比较大, 主要是在工业制成品方面。处于对外开放和工业化进程中的越南, 其制造业刚起步, 相对于中国, 主要从事低端和附加值低的制造品, 而且由于越南自身购买力的制约, 中国的制造品同欧美、日韩等国的制造品对于越南市场更有吸引力。所以在越中贸易方面出现了越南对中国的巨大贸易逆差, 并且越南对于中国商品的进口也一直保持在世界第一大比重。

三、中越贸易对越南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经济学上常把投资、消费、出口比喻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为了分析中越贸易对于越南经济增长的作用, 本文将选取中越贸易额Trade为自变量, 越南的经济发展指标GDP作为因变量构建回归模型, 见式1。

选取1992~2012年份的样本数据, 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了回归分析, 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因此,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中越贸易总额对于推动越南GDP的增长有积极的正相关关系, 其线性关系见式2, 中越贸易总额上升1%, 将会促进越南GDP上涨0.45%。说明在过去20年, 自越南对外开放程度加深, 贸易对于促进其经济增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尤其是与中国的贸易总额。可以预见随着越南对外开放的深入和中越贸易的发展, 越南经济一定会持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四、启示

总之, 中越贸易的数量和比重逐年上升, 促进中越贸易对于越南经济的发张意义重大。一方面中国是越南的重要出口市场, 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会继续推动越南对于中国的出口。另一方面, 中国又是越南第一进口来源地和重要的投资来源地, 中国为越南的工业化提供了必要的先进设备和管理经验, 这将继续在越南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提供动力和支持。

当然中国也同样需要继续深化与越南的贸易关系。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国内自然资源越来越稀缺和昂贵, 而中国从越南的进口贸易主要集中在资源类产品, 通过从越南进口丰富的资源类产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面临的资源稀缺的压力。随着中国劳动红利的下降,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转型的中国可以利用越南年轻充裕, 成本相对低廉的劳动力以缓解传统产业面临的用工困境。

所以, 中越两国应该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 积极沟通, 排除政治影响和他国干扰, 积极开展优势互补的对外贸易, 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CABALLERO, KRISHNAMURTHY.Global Imbalances and Financial Fragi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s, 2009, 99 (2) .

[2]李红.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中越边境区位优势再造[J].广西大学东盟研究院出版社, 2006.

[3]红州.越中贸易关系[J].越南贸易时报, 2004, (05) .

[4]阮怀.两条经济走廊促进越中贸易的发展[J].越南经济日报, 2006.

[5]潘金娥.越中贸易现状、前景与贸易失衡的原因分析[M].东南亚纵横, 2007, (10) .

贸易关系 篇8

近年来, 在全球贸易重心逐渐转向服务贸易的同时, 各国都非常重视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互动发展问题, 以期通过二者良性互动来更好的改善外贸环境, 实现外贸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拉动作用。夏晴 (2004) 认为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我国应利用货物贸易飞速发展的大好机遇, 立足服务贸易的发展, 以服务贸易的发展来带动货物贸易向高附加值、高竞争力转变, 最终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周燕, 郑甘澍 (2007) 对相关主要国家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数据分析表明, 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总量上呈现出互补性特征, 这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必然变化, 基于服务业发展的服务贸易的出现和发展, 必然伴随、促进基于生产拓展的货物贸易的发展, 而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化分工的逐渐加深、外包和生产性服务的纵横拓展, 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又推动了货物贸易的发展, 并反过来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和服务贸易自身的扩大。卢仁祥, 强永昌 (2011) 认为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互动发展的内在机制主要体现在:货物贸易的发展可以通过提升服务贸易的供给能力和派生出对服务贸易的需求进而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的发展可以通过为货物提供更加便利化的服务、降低货物贸易的成本以及服务贸易商品生产的全球布局而推动货物贸易的发展。Carolina Lennon (2009) 利用引力模型分析发现双边货物贸易可以解释双边服务贸易。国内学者如庄丽娟 (2009) , 李文 (2013) , 张冬梅、强永昌 (2014) 等也通过实证验证了我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之间的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

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间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证实, 进一步地, 学者们 (如李秉强、逯宇铎, 2009;姚星等, 2011) 通过实证发现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时, 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相互影响区别也很大。而由于经济发展是个动态的过程, 处于新的经济发展阶段, 即不同时间区间的数据可能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 因此本文基于联合国服务贸易数据库更新到2012年的数据, 以期得到二者最新的互动关系。另外, 目前文献多是从国家整体层面分析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关系, 而由于数据限制等原因, 鲜有文献从双边角度分析两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间的关系。作为全球第二、第三大经济体的中国和日本, 两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 准确分析现阶段中日两国双边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互动关系, 有助于选择正确的外贸政策, 推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对中日未来经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二、中日双边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互动发展的理论分析

从国际经济发展的历史形态来看, 货物贸易的出现先于服务贸易。货物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了服务贸易, 它是在货物生产中, 随着国际分工的逐渐深化而发展起来的。货物贸易的快速发展要求产生相应的服务贸易, 因此生产性服务贸易在货物贸易的带动下迅速发展, 来简化货物贸易的流程, 为之提供便利化的服务风险防范措施, 降低货物贸易成本。从生产区段和价值链理论来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 国际分工对象从产品层面深入到工序层面, 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生产任务的有效组合需要相应的服务链与之配合, 从而带动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是推动产业向高技术化、高附加值发展的重要基础。高附加值服务业的发展又促进了货物贸易的高附加值化, 进而推动经济整体在全球生产区段和价值链的位置。从供给的角度来看, 货物贸易的发展增加了服务贸易的供给能力, 同时服务市场的开放和服务业自身的发展, 提升了服务产品参与国际分工水平的水平;反过来, 随着服务贸易数量和规模的快速发展, 服务贸易可以为货物贸易提供更加便利化的服务, 降低货物贸易成本, 从而推动货物贸易的转型和升级。因此, 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

根据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库 (UNCTAD) 整理的数据显示, 中日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相同。2000-2004年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都持续增长, 而受2005年针对日本“入常”及屡次篡改历史教科书问题爆发的大规模抵制抗议活动的影响, 致使双边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增速同时放缓。受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 中日贸易大幅下降, 双边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同时萎缩。而2012年中日“钓鱼岛事件”对双方货物贸易亦造成很大影响, 货物贸易由3430亿美元减少到3300亿美元, 同比减少3.9%, 中日服务贸易虽未降低, 但增速放缓。所以从直观数据上看, 中日双边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发展趋势相同。

三、中日双边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相关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确定中日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 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大小, 首先需要对序列进行协整检验, 以说明两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考虑到中日双边服务贸易数据的可获得性, 本文选取联合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 (UN Services Trade) 1996-2012年中日双边服务贸易的数据, 为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从联合国货物贸易数据库 (UN comtrade) 选取1996-2012年双边货物贸易数据, 运用Eviews7.2计量分析软件对中日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样本数据均以美元计价, 为消除物价因素的影响, 将数据除以美国各年消费者物价指数 (CPI) 。由于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后不仅不改变原有的协整关系, 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异方差性, 所以本文分别对中日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两个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 并依此记为lngoods和lnsers。

首先平稳性检验表明lngoods和lnsers都为一阶单整序列, 因此可以进一步进行协整检验。运用EG两步法对中日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进行检验, 结果模型拟合优度良好, 中日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且中日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每增加1%, 中日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就会增加1.1477%。对比包艳 (2011) 利用2000-2007年中日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协整检验结果:中日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每增加1%, 中日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就会增加0.9172%, 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影响的弹性系数增加了, 一定程度上说明中日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推动作用增强了。

四、中日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内部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量分析无法显示中日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相互关系的结构影响, 为了进一步检验中日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内部结构关系, 接下来利用程南洋、余金花 (2007) 在分析中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结构变动的相关性检验时用到的方法进行分析。根据GATS的分类标准, 将除政府服务以外的10类服务分别进行统计, 用SEj、SIj (j=1, 2, ...10) 分别表示第j类服务的出口和进口。

根据构建的模型, 利用1996-2012年中日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进出口数据的经验分析, 对模型输出结果进行显著性检验, 最终得到中日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内部结构关系的OLS估计结果, 结果表明, 中国对日运输服务出口每增加1%, 将推动中国对日货物贸易出口增加0.3870%, 进口增加0.5491%;中国对日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每增加1%, 将会促进中国对日货物贸易出口增加0.2490%, 进口增加0.3730%。总体上看, 中国对日运输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的出口都会推动两国货物贸易的进出口。

中国从日本进口旅游服务每增加1%, 将会促使中国从日本进口货物贸易增加0.1918%;中国从日本进口运输服务每增加1%, 会推动中国从日本出口货物贸易增加0.4701%, 进口货物贸易增加0.6386%;中国从日本进口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每增加1%, 将会使中国对日货物贸易出口减少0.1413%, 进口减少0.2232%;中国从日本进口版税和许可证服务每增加1%, 将会促进中国对日货物贸易出口增加0.2365%, 进口增加0.2%。综上可以发现, 中国从日本进口旅游服务将会促进中国对日的货物贸易进口, 中国从日本进口运输服务、版税和许可证服务均会促进两国货物贸易的进出口, 而中国从日本进口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将会抑制两国货物贸易的进出口。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采用1996-2012年中日双边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数据, 利用协整检验发现中日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且中日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每增加1%, 中日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就会增加1.1477%。进一步地, 对中日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内部结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 (1) 中国对日运输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的出口都会推动两国货物贸易的进出口。 (2) 中国从日本进口旅游服务将会促进中国对日的货物贸易进口, 中国从日本进口运输服务、版税和许可证服务均会促进两国货物贸易的进出口, 而中国从日本进口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将会抑制两国货物贸易的进出口。

虽然中日货物贸易进出口仍然是影响两国贸易的主导力量, 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疲乏, 两国货物贸易额也出现连年下降的趋势, 2012年中日货物贸易为33.26亿美元, 同比下降了3.8%, 2013年货物贸易额为31.04亿美元, 同比下降6.7%, 2014年为30.67亿美元, 同比下降1.2%, 而在全球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 中日两国服务贸易正逐渐成为中日双边贸易新的驱动力, 两国应抓住“一带一路”的契机、积极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进程, 逐步开放服务贸易市场, 加强服务贸易合作, 依靠现代生产性服务贸易推动货物贸易向高附加值化、高技术化发展, 从而推动我国货物贸易的转型和升级。

参考文献

[1]夏晴.论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协同发展.国际贸易问题, 2004, (8) ;17-21.

[2]周燕, 郑甘澍.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总量互补与差额替代关系.亚太经济, 2007, (2) ;93-96.

[3]卢仁祥, 强永昌.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互动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与内在机制[J].兰州学刊, 2011, (11) :26-31.

[4]Carolina Lennon.Trade in services and trade in goods:differences and complementarities[Z].The Viennain 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tudies, 2009, Working paper53.

[5]庄丽娟.我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动态相关性研究——基于脉冲响应函数方法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 2009, (2) :54-60.

[6]李文.中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互动关系分析.统计与决策.2013, (18) :106-109.

[7]张冬梅, 强永昌.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协同发展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 2014, (5) :83-95.

[8]李秉强, 逯宇铎.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替代性及差异分析[J].财贸研究, 2009, 20 (1) :55-60.

[9]姚星, 刘小差, 黄枫.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发展的动态关系研究——基于143个国家1982-2008年数据的实证分析.宏观经济研究, 2011, (9) ;53-60.

[10]包艳.中日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01:113-118.

贸易关系 篇9

一、当前对“服务外包”、“服务贸易”概念及其关系存在模糊认识

近年来, 我国服务外包、服务贸易得到快速发展, “服务外包”、“服务贸易”等词汇频频出现在各种场合, 但某些发言、会议、文件、法规、文献、媒体等对其表述尚存在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现象, 一定程度上造成混乱, 给我国发展服务外包、服务贸易带来不便, 更对我国服务业国际化以及长期、稳定、快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例如:服务外包是企业、单位将业务外包的一种作用行为, 是一种业务作用活动的处理方式;国际服务贸易是一种根据业务涉及范围是否是国内或国际间的一种服务贸易的划分类型:国内服务贸易中, 可以采用服务外包方式, 国际服务贸易中, 也可以采用业务 (服务) 外包的方式;服务外包属于国际服务贸易, 它是国际贸易的一部分;服务贸易又称劳务贸易, 指国与国之间互相提供服务的经济交换活动, 等等。

诸如上述有关服务外包、服务贸易的认识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此外,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 二者本身也在不断发展。这就迫切需要在理论上加以澄清、总结和创新, 在实践中加以纠正、发展和完善, 并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间的关系。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服务外包”与“服务贸易”关系

1. 服务外包、服务贸易同服务业内在联系。

服务是通过提供必要的手段和方法, 满足接受服务之对象需求“过程”的一种活动, 从事服务的行业称为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产生的, 主要依托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服务部门, 侧重于指在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产生或有较大发展的服务行业。具有“三新” (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 和“三高” (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 特征。服务业还同第三产业既区别又联系:第三产业的界定采用的是剩余法, 即把第一、二产业以外的所有经济活动统称为第三产业, 而服务业的范围是以生产或提供服务来确定的。第三产业是供给分类, 它与第一、二产业间是单向依存关系;服务业同农业、制造业的划分, 是以经济体系的需求分类为基础的, 它同农业、制造业之间是相互依存关系。第三产业的经济结构含义主要是相对于国内经济的, 服务业的经济结构含义则是面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正确理解服务业同第三产业划分上的区别与联系, 对于正确把握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间的关系及其同服务业的内在联系是很重要的。

实际上, 服务外包是作为生产经营者的业主将服务流程以商业形式发包给本企业以外的服务提供者的经济活动, 实际上是通过购买第三方提供的服务或产品来完成原来由企业内部完成的工作。随着服务外包在全球范围快速发展, 其内涵和外延需要相应拓展, 主要体现在: (1) 根据服务的交易对象不同分为:为生活 (消费) 提供服务的服务外包和为生产提供服务的服务外包。仅仅把服务外包理解成为生活 (消费) 提供服务的外包是片面的。事实上, 为生产提供服务的服务外包将在未来服务外包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2) 根据外包领域不同, 可分为制造业外包和服务业外包。前者通常是指对生产制造活动的外包, 即是将产品的某个或某几个非关键性的零部件、环节交由其他企业来完成的外包方式。服务业外包则是指除了制造业外包之外其他一切外包活动。 (3) 按外包范围的工作性质可分为“蓝领外包”和“白领外包”。前者指产品制造过程外包, 后者指技术开发、支持以及其他服务活动的外包。 (4) 按业务性质可分为信息技术外包IT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 和业务流程外包BPO (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 。前者包括产品支持与专业服务的组合, 用于向客户提供IT基础设施、或企业应用服务、或同时提供这两方面的服务;后者指企业在核查业务流程以及相应的职能部门后, 将部分流程或职能外包给供应商, 并由供应商对这些流程进行加工和重组。 (5) 按发包方和承包方所在国家的不同可分为在岸服务外包和离岸服务外包。前者指发包方和承包方同处于一个国家之内, 其特征是外包处于一个经济体内, 职位在公司之间转移;后者指公司将其业务交给其他国家的企业经营, 即发包方和承包方处在不同的国家里, 其特征是职位在国家之间转移。 (6) 按服务外包的级别由低到高依次可分为基础技术外包、商业应用程序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业务改造外包等。企业服务外包级别越高, 则越具备战略价值。上述分类中, 最常用和最重要的分类是第四种和第五种分类, 而作如此分类, 是科学划分服务外包与服务贸易内容以及把握二者关系的必要环节。但是, 外包活动本身并不存在截然不同的分类, 而是交叉进行, 即某项外包可能既包括制造业外包和服务业外包, 也可包括在岸外包和离岸外包, 还可能包括“蓝领外包”和“白领外包”, 等等。

根据1993年底乌拉圭回合多边谈判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 服务贸易是一国劳动者向另一国或多国消费者提供服务并获得外汇的交易过程, 既包括有形劳动力的输入输出, 又包括提供者与被提供者未实体接触情况下服务的国际间有偿输入输出。其内容十分广泛, 服务贸易涉及150多项, 20多个领域。显然, 服务贸易是国际贸易的一种。仅将其理解为劳务贸易, 以及将其理解为“国内服务贸易”等都是错误的。

由以上可见, 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都以服务业为基础, 服务业又以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为重要发展形式。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是一个国家/地区服务业快速发展及其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但是, 服务业的发展还有其他形式, 不能认为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是服务业发展的仅有形式。此外,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服务业已经成为产业进步的标志, 服务业的知识密集型特征已经使其成为代表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对制造业和农业的渗透作用也越来越强, 直接关系着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

2. 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在内容上有交集部分。

服务外包中的离岸外包可全部归为服务贸易, 服务外包中的在岸外包则不属于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有更多内容。事实上, 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 服务贸易既包括上述所说的第三产业, 还包括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 其内涵和范围比我们对服务业的传统理解要大得多。那种认为“服务外包是服务贸易一部分 (或一种) ”的说法是不确切的。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是相互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两个概念。“服务外包包含于服务贸易”这种“被包含与包含关系”的命题更是不成立的, 正确的表述应为:服务外包中的离岸外包是服务贸易的一部分。如下图所示:

同时, 必须注意到, 服务外包不仅仅包括为服务业提供的服务外包, 而且也包括为其他行业部分制造过程、部分业务流程等提供的服务外包, 那种将服务外包单纯理解为是服务业一家的事情, 显然也是片面的, 不符合服务外包发展史以及服务外包快速发展实际的。“服务外包≠服务业外包;服务外包=服务活动的外包”。对服务外包的这一理解, 不仅拓展了服务外包的内涵与外延, 而且也扩大了服务贸易的范围。

此外, 主张将“服务外包”重新表述为“外包服务”, 也是不必要更是不可取的;认为“服务外包”“影响服务贸易双方主动者与被动者的关系, 影响我国在国际服务贸易的客观地位。”的说法也是错误的。这可以从服务外包构成要素得到说明。“服务外包”实际上包含以下要素:一是形式。发包方和承包方以合同的形式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一个成功的服务外包案例必须既有发包方, 又有接包方。二是内容。包括制造业和服务业并逐渐转为以服务业为主。三是目的。主要体现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持优势和加强核心竞争力等。这里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服务外包所包含的内容以及对其科学的分类。由上述, 服务外包本身就有发包方和接包方, 例如, “我国企业承接美国企业外包业务”, 就很清楚地说明, 我国企业是接包方, 而美国企业是发包方。

3. 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在统计上存在交叉, 且互为依存。

内容上的交叉可能带来统计上的重复。仅以2009年为例:一方面, 我国当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868亿美元, 其中进口1582亿美元, 出口1286亿美元。试分析这里有多少来自离岸外包, 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统计数字, 当然就离岸外包自身也有“进出口”即“承包和发包”问题。另一方面, 我国2009年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合同执行金额超过100亿美元, 这里是否可以说, 100亿美元是2009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口额1582亿美元的有机构成部分。此外, 2009年并没有对我国发包业务合同执行金额作出统计, 更没有对我国在岸外包业务作出统计, 因而就不能得到我国全年服务外包总额。但可以肯定的是, 服务外包、服务贸易存在着交叉重复统计现象, 这需要统计工作者做深入分析, 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至少应在统计数字上分别说明服务贸易构成和服务外包构成, 从而有助于人们对服务贸易、服务外包的理解以及对其相互关系的把握。

4. 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都以发达国家为主体。

离岸外包主要是发达国家为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加强核心竞争力而将业务外包出去, 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同时, 发达国家也是服务贸易的主体。据统计, 2003年服务贸易出口前8位都是发达国家, 依次是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日本和荷兰。这8个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总出口额的51.2%, 服务贸易进口前10位中有9个也是发达国家;2007年服务贸易出口前10位中有9位是发达国家, 分别是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爱尔兰 (中国作为唯一发展中国家排在第7位) , 这9个国家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总出口额的49%, 几近一半, 服务贸易进口前10位中也有9个是发达国家。

5. 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在发展速度上都表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 且呈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态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国际分工深入发展, 国际服务贸易异军突起, 发展速度超过货物贸易, 成为衡量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之一。1980年服务贸易总额为3800亿美元, 1990年为19951亿美元, 2000年为28150亿美元, 2003年达到29060亿美元, 年平均增长速度达6%。2008年, 仅全球服务贸易出口额为3.7万亿美元, 同上年相比增长11%。离岸外包本身就是服务贸易的一部分, 离岸外包的快速发展无疑促进了服务贸易额迅速增长, 同时, 服务贸易的急剧发展, 也必将带动更多的服务进入离岸外包。而作为推动全球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力量, 服务外包对形成新的服务贸易以至世界贸易和生产格局、推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 都具有重大作用。

对于我国, 通过大力发展服务外包, 可以产生若干联动积极效应, 例如, 可以促进产业转移和结构优化、减少服务贸易逆差、改善贸易结构、突破贸易壁垒、改善国际收支、促进劳动力就业、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 从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贸易得到很大发展, 已跻身贸易大国行列。但在贸易结构中, 货物贸易长期呈顺差, 引起众多贸易纠纷和贸易摩擦, 而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 2004年逆差达108亿美元;2009年, 逆差达296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1.6倍, 主要逆差行业为运输、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保险服务和旅游等。服务出口贸易额占贸易总体出口额的比重也较低, 2004年仅为9%;2009年我国服务出口贸易额为1286美元, 居世界第五, 但占我国贸易总体出口额的比重也只有10.7%, 虽比2004年略有提高, 但都明显低于19%的世界平均水平, 且服务贸易优势部门主要集中在海运、旅游等比较传统的领域, 而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还较低。因此, 必须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服务业, 逐步形成新一轮出口增长, 真正实现出口“主战场”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延伸, 为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奠定扎实基础, 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同时, 随着贸易结构的改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我国服务业整体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 也必将出现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印度和爱尔兰作为通过发展服务外包扩大出口、提升服务贸易、促进服务业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带动经济发展的典型, 其经验值得借鉴。

6. 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日益显现出技术、知识密集化的趋势。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服务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大, 技术、知识、资本密集型服务业迅速发展, 金融、银行、保险、法律、租赁、咨询快速进入服务贸易的范畴。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呈现以高新技术为核心、以技术进步为动力、在世界范围内整体上升趋势。而服务外包中的离岸外包就是以技术、知识尤其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迅速发展起来的, 一开始就体现其高技术、高技能的特征。

7. 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在风险防范与控制机制上联动。

可以通过发展服务外包风险防范与控制机制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风险防范机制。在货物贸易中我国企业大多处在制造链条的下游, 频频落入贸易保护等陷阱。在突破贸易壁垒、处理贸易保护争端过程中, 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同时, 由于大多数企业仍处于服务外包的价值链的低端, 加之外包企业的不规范竞争, 也难免出现国外反“服务倾销”及服务贸易摩擦问题。为此, 可以适当借鉴我国货物贸易风险防范机制的部分经验并吸取必要的教训, 认真研究制定发展服务外包的风险识别与控制管理机制, 切实防范服务外包企业内部和外部风险, 建立国际服务贸易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 包括健全价格形成、监控与处理机制等。

不容忽视的中澳贸易关系 篇10

自20世纪70年代两国建交以来, 中澳两国的贸易发展稳步上升。特别是近10年来, 根据美国传统基金会的数据, 2001—2010年, 中国的贸易额增长了4.8倍, 而同期中澳贸易额增长了8.8倍。2010年度, 双边贸易额已达到了880.9亿美元;2011年1月至3月, 中澳双边贸易额达247.5亿美元, 同比增长39.9%, 全年有望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两国的双向投资也表现得相当活跃。截至2010年底, 澳大利亚累计在华投资项目9582个, 实际投入超过65亿美元。同期, 中国企业在澳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超过87.9亿美元。

(一) 中国对澳大利亚出口:制成品为主

澳大利亚是中国的第七大贸易伙伴, 按单个国家 (地区) 排名, 位居美国、日本、香港、韩国、台湾、德国之后。2009年, 中澳贸易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2.72%。中国出口澳大利亚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纺织品和家具玩具制品, 2009年合计184.6亿美元, 占中国出口澳大利亚总额的64.6%。除上述产品外, 塑料橡胶、运输设备等也为澳大利亚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大类商品 (HS类) , 其中运输设备全年进口增长60.8%, 为增长最快的产品。由此可见, 中国出口澳大利亚的商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制成品为主。近些年, 随着在全球制造领域的实力不断增长, 中国在电脑、家电和电信设备等高附加值产品上的对澳出口也增长强劲。

(二) 澳大利亚对中国出口:资源类带动

中国是澳大利亚第一大贸易伙伴。澳大利亚一直以来是中国工业原材料的传统重要供货商。澳大利亚出口中国的商品中约三分之二是初级产品, 主要包括铁矿石、氧化铝、羊毛、棉花、大麦、煤、铜矿石和油气产品。矿产品一直是澳大利亚对中国出口的主力产品, 2010年, 澳大利亚对华出口额超过480亿美元, 其中铁矿石贡献了一半以上的份额。贱金属及制品是澳对中国出口的第二大类商品, 占澳对中国出口总额的6.4%。纺织原料是澳对中国出口的第三大类商品, 中国每年棉花进口总量5%和羊毛进口总量60%来自澳洲, 中国目前是澳毛的最大买主。

中国市场的需求已经成为刺激澳大利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中国对铁矿石、煤矿和铜的进口需求, 使得澳大利亚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也没有陷入经济萧条。2010年澳大利亚对华出口约583亿澳元;同期, 澳大利亚对华进口392亿澳元, 澳大利亚对华贸易实现顺差190亿澳元。

(三) 双边服务贸易:各有侧重

两国在服务行业的贸易和投资增长也十分显著。双边服务贸易从2000年的14.7亿澳元增加至2006年的33.5亿澳元。两国在资源能源领域合作趋势未改, 且是日趋紧密, 2010年财年, 中国对澳投资总额达163亿澳元, 成为澳大利亚第三大国外投资来源国, 其中有75%用于矿业勘探和开发。2009—2010年, 中国在澳申请投资额为144亿美元, 其中矿业投资占75%。澳大利亚已经成为中国在海外的头号非债券投资目的地, 累计投资额达340亿美元。

中国目前是澳大利亚的第一大海外学生来源国和第五大、但增长最快的旅游者来源地。来自中国的旅游者有望在2013年达到每年100万。澳大利亚银行、律师事务所和保险公司, 正在加入到外国公司涌入中国市场的滚滚大潮中。越来越多的澳大利亚中小企业在中国的一些行业, 如工程、建筑、采矿和农业商务中成功经营。

二、中澳贸易的重头戏———矿产品

矿产品在中澳贸易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这不仅是因为其数额的巨大, 更重要的是矿产品贸易关系到两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

2000年之后, 我国逐渐步入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发展的过程中, 国民经济进入新的快速增长周期, 一些高增长主导产业带动了钢铁产业的快速增长。与中国钢铁产能的迅速提高相对应的是, 我国铁矿石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越来越高。目前, 我国钢铁行业每年吸收全球40%左右的铁矿石资源。中国多年来始终占据着世界钢生产第一大国的位置 (产量超过美日之和)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中国对矿产品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2010年中国斥资将近800亿美元购买铁矿石, 其中有大约40%来自澳大利亚。据中国海关统计, 铁矿石是中国第四大进口商品, 澳大利亚是中国最大的铁矿石进口来源地。鉴于此, 中国对澳大利亚贸易的依赖程度之高是不言而喻的。

矿产品出口对澳大利亚来说更是国民经济命脉。澳大利亚是资源性国家, 外销严重依赖于矿产资源, 矿产品的外销在澳大利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澳大利亚的矿产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三位, 同时又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出口国和煤炭出口大国。在近期国际市场对矿产品需求大增和出口价格持续走高的情况下, 作为资源性国家的澳大利亚此类产品出口量和出口收入自然不断增长。目前, 中国在澳大利亚矿产出口市场上的份额, 已从20世纪末的不足5%增长到现在的50%以上 (日本、韩国对澳大利亚铁矿石的需求量也很大, 占澳大利亚铁矿类产品出口份额的40%) 。因此, 中国对澳大利亚矿产品的需求, 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今后澳大利亚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形势。

中澳两国既是相互依存的矿产贸易伙伴, 又是矿产品定价博弈的对手。双方从各自的经济利益出发, 在这场贸易大战中各施拳脚, 过去几年烽烟迭起, 甚至剑拔弩张。在这场较量中, 中方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虽然从总体来看, 全球铁矿石储量较为丰富, 但铁矿石生产却较为集中。全球铁矿石产量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两拓与巴西淡水河谷三大矿业巨头手中, 这使得该行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寡头垄断。对于矿商来讲, 其可以通过控制产量来间接控制铁矿石价格。基于价格歧视的经济学定律, 具有垄断定价权厂商提升定价频率等同于提升价格歧视程度, 其垄断利润将随之提升。铁矿石的开采成本不到40美元, 但售价突破了200美元, 矿商的利润可见一斑。价格的波动弹性对于矿商有很大调节余地, 而对于我国钢铁厂商则相当不利, 铁矿石全球市场的垄断与谈判机制使我国钢铁企业处于被动局面, 钢厂利润空间随时受到挤压。自2004年我国正式参加铁矿石价格谈判以来, 国际铁矿石价格已连续5年上涨, 持续攀升的原材料价格束缚了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 并将这种被动局面传导给了下游产业。

而中国之所以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中处于被动地位, 根本原因是我们各种大宗基础性原材料需求对外界产生的不对称依赖关系。虽然目前对大宗原材料, “中国需求”已经成为国际市场重要的影响变量, 但某些资源品由于买方卖方力量并不对称, 导致中国需求反而容易受制于人。从以上对中澳两国的双边贸易分析来看, 澳大利亚在中国铁矿石的进口市场上占据了绝大部分份额, 而且具有不可替代性, 这就导致了中国在贸易谈判中的脆弱性和依赖性很大。替代性越强, 脆弱性依赖较小的一方在贸易谈判中往往拥有更多的定价权, 它同时在双边经济合作关系中, 具有更多的主导权。而中国对世界资源依赖程度的脆弱性不断增强, 结果导致中国虽然成为国际市场的超级买家, 但在定价权上却处于劣势。作为赶超型国家, 中国需要低成本生产要素来支持经济发展, 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战略问题。

当然中国在这场贸易大战中也不是只能任人宰割, 在连续多年持续涨价的背景下, 全球三大铁矿石供应商都加大了投资增产的力度, 大量资金涌进了铁矿石开采领域, 由此导致全球铁矿石供应激增, 三巨头都很清楚铁矿石价格调整已经不可避免, 他们只是希望在价格崩盘之前赚取更多利润。目前, 由于澳元飙升, 澳大利亚的旅游产业、教育产业和制造业出口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 矿产品的出口是澳大利亚经济的一剂强心针, 如果中国减少对矿产品的需求, 对其经济发展更为不利。

三、中澳贸易的纵深发展———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建立自由贸易区符合中澳两国的长远利益, 是一项双赢的、互惠互利的协定。两国经济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服务业发展滞后, 而制造业优势显著;而澳大利亚作为服务业主导的经济体, 在金融、旅游和教育等方面优势显著, 更有丰富的资源, 双方都有诚意进行纵深的合作, 两国都有着达成双边自由贸易协议的意愿。据澳国际经济研究中心数据显示, 两国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将在未来20年内为澳经济创造价值1460亿澳元的收入。据中澳自由贸易区协议可行性研究报告显示, 中澳自由贸易协定签订之后, 澳大利亚将在未来的10年里增加240亿澳元的收入, 同期中国将获得5297亿人民币的收益。

中澳两国于2005年启动自由贸易区谈判, 至今已经进行了15轮的谈判, 双方在一些实质性的问题上已取得很大进展, 但在某些领域, 双方也存在着重大分歧, 集中体现在农产品关税、中国企业在澳投资受限等问题上。

(一) 中方对农业问题的忧虑

中国和澳大利亚双方均承认, 农产品贸易是两国贸易谈判的敏感区域。中澳两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中弱澳强态势明显。

农业产值在中澳两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分别为约10%和3%, 农业人口在中澳人口中所占比重分别为约40%和1.5%。显然, 农业对中国具有更加特殊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是中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软肋”。

中国是农业大国, 但不是农业强国, 土地等生产要素分散, 规模小, 生产效率较低, 抗风险能力单薄, 国际竞争力不强;澳大利亚既是农业大国, 又是农业强国, 技术水平较高, 生产要素集中, 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在农产品贸易中, 中澳两国的这种差距愈加凸显。近年来, 中澳两国农产品贸易不断增长, 但中国一直处于逆差地位。中国国内业界担心, 与澳大利亚达成自由贸易协定以后, 澳大利亚的农产品尤其将会对中国的乳制品、羊毛等产品带来强大冲击。

(二) 澳方对中国投资的提防

自2007年陆克文就任澳大利亚总理以来, 中国在澳大利亚的投资总额已超过400亿澳元, 是此前10年的4倍。与此同时, “中国威胁论”在澳大利亚开始升温。加之受政策、市场等因素影响, 近来中国企业在澳投资屡屡受挫。

金融危机以来, 由于美欧流动性骤然紧张, 中国成为澳大利亚主要资本来源地。澳大利亚没有其他选择只有利用中国资本。正是因为中国市场的拉动, 澳大利亚才避免了经济下滑。尽管澳大利亚政府一再表示, 欢迎来自中国的投资, 但某些政治人物却声称中国“国有企业”的相关投资会威胁澳的国家安全。澳大利亚政府此前已宣布, 将修改外国投资法, 以更加严格地审查外国投资。

此外, 澳大利亚也面临着来自本国制造业的很大压力。澳制造业人士担心, 中国的服装、纺织品、机动车及部件和各种杂项制成品会冲击澳的制造业发展。

贸易关系 篇11

[关键词] 贸易关系与结构产业内贸易垂直产业内贸易水平产业内贸易

中日韩三国之间的贸易量无论在深度或广度上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不相上下,甚至更高。2004年,中日韩外贸总额超过两万亿美元,其中58%来自三国之间的区域内贸易,高于北美自由贸易区55%,亚于欧盟的65.5%。

根据2005年中国海关统计数据,中国是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两国的进出口总额为1005.63亿美元,占韩国进出口总额的18.43%。日本是韩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两国的进出口总额达724.30亿美元,占韩国进出口总额的13.28%,即中日两国的贸易额占韩国进出口总额的31.70%。中国是日本第二大的贸易伙伴,继续保持日本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地位,中日双边贸易额连续7年创历史新高,双方进出口总额达1884.88亿美,占日本进出口总额的17%左右;韩国是日本第四大贸易伙伴,两国的进出口总额为710.54亿美元,占日本进出口总额的6.4%。

一、中日韩三国之间主要贸易商品结构

笔者对2004年中日韩双边贸易产品分析发现,双边的贸易产品主要集中在按《协调制度》即HS编码两位数的十类商品上。

中日双边贸易量前十类产品中有四类是雷同的。主要集中在84章(機械器具及其零件)和85章(电机、电器设备、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设备及其零件),还有90章(光学、照相、医疗等设备及零附件),27章(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产品;沥青等)。另外六类不雷同的商品中,中国出口到日本的商品为62章(非针织或非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61章(针织或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95章(玩具、游戏或运动用品及其零附件)、94章(家具寝具灯具等)、64章(鞋靴、护腿和类似品及其零件)、16章(肉、鱼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制品);而日本对中国出口商品则是72章(钢铁)、29章(有机化学品)、39章(塑料及其制品)、87章(车辆及其零附件,但铁道车辆除外)、73章(钢铁制品)和74章(铜及其制品)。

中韩双边贸易量前十位商品中有六类雷同,主要集中在84章(机械器具及其零件)、85章(电机、电器设备、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设备及其零件)、90章(光学、照相、医疗等设备及零附件)、27章(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产品;沥青等)、29章(有机化学品)、72章(钢铁)。另外四类不同,中国出口到韩国的商品为62章(非针织或非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76章(铝及其制品)、10章(谷物)、73章(钢铁制品);而韩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为39章(塑料及其制品),87章(车辆及其零附件,但铁道车辆除外),74章(铜及其制品)、54章(化学纤维长丝)。

日韩双边贸易量前十章商品中有7章雷同,集中在84章(机械器具及其零件)、85章(电机、电器设备、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设备及其零件)、90章(光学、照相、医疗等设备及零附件)、72章(钢铁)、29章(有机化学品)、39章(塑料及其制品)、99章。另外三章不同,日本出口到韩国的商品为38章(杂项化学物品)、87章(车辆及附件)、70章。而韩国对日本出口的商品为27章(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产品)、3章(鱼和贝类)和73章(钢铁制品)。

从以上分析中可得到以下结论:在中日韩双边贸易中,84章和85章所占比重都在前两位。这主要是由该产业的产业特征与产业内分工和贸易的相关性决定的,即消费需求弹性大和技术密集度高的部门比需求弹性小和劳动密集度高的产业更容易发生产业内分工与贸易。

中国向韩日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如62章(非针织或非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以及初级产品,如中国向日本出口的第16章(肉、鱼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制品),中国向韩国出口的第10章(谷类)。而日韩向中国出口的为技术或资本密集型产品,如日韩向中国出口的87章(车辆及其零附件),39章(塑料及其制品)。由此可见,我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表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比较劣势表现在资本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上,这符合我国要素禀赋的特点,而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和韩国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比较优势表现在资本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上。

韩日两国在资源禀赋和技术水平上非常相似,两国之间存在大量的产业内贸易。

以上只是从总体上对中日韩三国贸易结构进行分析,如果要对三国之间的贸易结构特点深入分析,还要借助于产业内贸易理论。

二、中日韩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

1.测度方法

对产业内贸易的经验分析存在很多不同的度量方法,其中格鲁贝尔和劳埃德指数(Grubel-Lloyd)(1975)应用比较广泛。该指数衡量某一产业或商品组合出口的绝对量在多大程度上被同类产品的进口所抵消,它把产业内贸易作为在该商品贸易总量的比重来计算:

(1)

其中以i代表2位数水平上的产业大类(HS的章),k表示在i产业大类中4位数水平上的产业,是第k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分别表示第K产业产品的出口和进口额。

在计算第i 产业内贸易指数时,对子部门K的产业内贸易加权为产业i的产业内贸易系数,即:

(2)

产业内贸易又可细分为水平产业内贸易(HIIT,horizontal IIT)和垂直产业内贸易(VIIT,vertical IIT)。其中水平产业内贸易是指同行业中产品质量虽然一样,但性能设计有所差别的产品,体现了规模经济和产品多样化。垂直产业内贸易是指产品质量有差异的产品贸易,体现了比较优势、技术差异和资源要素禀赋。Greenaway等人(1994)以产品质量为依据,提出了区分两者的方法,即:

当,属于水平产业内贸易(HIIT)

当或,属于垂直产业内贸易(VITT);

其中,分别表示贸易产品的单位出口价值和单位进口价值。经验研究中分别用单位出口价格和单位进口价格来代替。为离散因子,本文取来考察。如果计算(2)时只计算产业内进出口价格比值在0.75与1.25之间的产品(即),那么公式(2)就成了i产业大类中水平性产业内贸易所占比例的指数:

(3)

第i产业大类的贸易中垂直性的产业内贸易的份额可以由以下计算得到:只计算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价格之比大于1.25或小于0.75的产品(即或).故。

2.中日韩三国之间产业内贸易

根据以上对中日韩之间双边贸易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中日韩在一些产业上保持大量的产业内贸易。

本文按HS四位数编码利用公式(1)计算中日韩之间主要贸易产业的IIT指数,再用公式(2)将四位数产业加权到两位数。结果如表1所示。

将一个产业的IIT指数超过50认定该产业为产业内贸易。由表1可知中日主要贸易产品中,有6类是产业内贸易,另外有两类产品(HS84和HS62)分别为42.43和45.97,接近产业内贸易水平。

表 中日韩主要贸易产品IIT指数(2003年)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Comrade Database)測算而

其中IIT指数最高的是第61章(针织或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高达100,完全是产业内贸易。中韩主要贸易产品中有7类是产业内贸易,其中第61章完全是产业内贸易;而日韩前十位贸易产品中,全部是产业内贸易。其中有6章的IIT指数超过90。

从表中可见,中日、中韩产业内贸易水平明显低于韩日产业内贸易;中日产业内贸易水平略低于中韩产业内贸易水平。同时在这十类产品中VIIT指数都普遍大于HIIT指数。在中日双边贸易主要产品中,除第27章(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产品;沥青等)和第72章(钢铁)外,其他8章都是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在中韩贸易中除72章(钢铁)外其余9章都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韩日双边贸易中,虽然产业内贸易比重比较大,前十位贸易产品的平均IIT指数高达87.35,不过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高达68.92。可见虽然产业内贸易是中日韩的主要贸易形式,但是与质量和价格没什么差别,而与设计和款式有区别的水平产业内贸易相比,在同行业质量上有差距的产品贸易--垂直产业内贸易起了重要的作用。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与发达国家日本相比在产业内分工与贸易水平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中国与韩国在产业内分工与贸易水平上也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在世界产业内分工与贸易格局上,与各国的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即发达国家处于中心地位,发展中国家处于中间和外围的地位。于是使得新兴工业化国家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产业内贸易水平呈阶梯状分布,即发达国家内部产业内贸易水平要高于新兴工业化化国家,后者又高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水平。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中日韩之间的贸易关系与结构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是中日韩之间存在大量的出口雷同的产品,但我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表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比较劣势表现在资本密集型和资源集型产品上,而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和韩国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比较优势表现在资源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二是三国之间产业内贸易水平成阶梯状分布,日韩之间产业内贸易高达87.35,中韩产业内贸易次之,达到66.23,中日产业内贸易指数最小,只有61.66。三是在主要贸易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当中,并不是水平产业内贸易为主,而是价格和质量有区别的垂直产业内贸易起主要作用。中国与韩日之间的大部分贸易还是基于双边之间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而不是由于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导致的产业内贸易。

参考文献:

[1]强永昌:产业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最新理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李准哗金洪起:中韩贸易结构分析[C].中国工业经济,2002,(2)

[3]王国安范昌子:中欧贸易互补性分析—基于比较优势和产业内贸易理论[C].国际贸易问题,2006(3)

[4]徐永辉:中韩制造业的互补性与竞争性对中国制造业贸易平衡影响分析[C].世界经济研究,2005,(12)

[5]王云飞: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产业内贸易的相关性分析.世界经济研究[C],2005,(1)

[6]佟家栋刘钧霆: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态势的实证研究[C].国际贸易问题,2006,(1)

中、日、韩三国贸易关系研究 篇12

一、中日韩三国显示比较优势分析

(一)指标及数据说明

“显示比较优势”(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简称RCA)指数及测定方法最早由巴拉萨(Balassa,1989)提出,其计算公式为:

上式中RCAik表示i国k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Xik表示i国(地区)对世界市场出口k产品的出口额,Xi表示i国(地区)对世界市场的总出口额,Wk表示世界市场k产品的出口总额,W表示世界市场产品的出口总额。

如果某国某类商品的显示优势指数大于1,表明该国在该类商品的出口上相对集中,由此可以推断该国在这类产品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二)计算结果及分析

本文采用HS1992分类,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行业整理数据,将整个贸易分为7类行业。所有贸易量均用名义值来代替,不考虑汇率和价格指数的影响。

通过对所采集数据的整理计算,得出表1所示的中日韩三国的比较优势所在。

中国比较优势最为明显的产业为纺织服装业,指数维持在4.0-5.0的高水平,其次为钢铁业,比较优势渐显。农业、矿业和化学工业的比较优势逐渐下降而机械电子制造业比较优势日益上升。

日本在机械电子业和钢铁业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及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的比较劣势明显。

韩国在机械电子业、纺织业和钢铁业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在化学工业上的比较优势也较为显著,农业和纺织业在出口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

二、中日韩三国间贸易互补性测试

如果两国的贸易具有互补性,即一方集中出口的产品与另一方集中进口的产品相吻合,通过消除贸易壁垒与实现规模化生产可以给贸易双方带来较大利益。相反,如果双方的贸易互补性较小,两国贸易发展的潜力受到限制。

(一)指标及数据说明

国家i出口与国家j进口之间的贸易互补性指数用Cij表示,用RCAxik表示用出口来衡量的国家i在产品k上的比较优势,RCAmjk表示用进口来衡量的国家j在产品k上的比较劣势。

其中RCAmjk=(Mjk/Mj)/(Wk/W)

Mjk为j国k类产品的进口额,M j为该国所有产品的进口总额。如果国家i在产品k上的比较优势明显(RCAxik大),而国家j在产品k上比较劣势明显(RCAmjk大),则在产品k的贸易上i国的出口与j国的进口呈互补性。其互补性的大小可用RCAxik×RCAmjk来衡量。多种产品(行业)存在的情况下,两国贸易的综合性互补指数可用各产品(行业)所呈现的互补性指数的加权平均来计测。加权系数为世界贸易中各类产品的贸易比重(Wk/W)。该互补性指数可表达为:

根据这一定义可以推测:如果两国间的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该互补性指数就大,如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该互补性系数就小。

(二)计算结果及分析

以中国为基准,根据采集的数据,通过计算得出结果,见表2。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

中国的出口和日本的进口之间互补性关系较强,一直在1.10以上,虽然中间有减弱的趋势,但近几年却在慢慢增强。

中国出口和韩国进口之间,互补性稍低,两国间的贸易,更多的为产业间贸易,但前面分析的结果,产业间的贸易却仍发生在不同密集型产品之间。

从中国进口来看,与日本、韩国的互补性都较高。中日是一直在1.00以上徘徊,中韩则是长期高于1.20左右徘徊,甚至高达过1.33。

三、对结果的思考和对中国的影响

无论是中国的出口还是中国的进口为标准来衡量,三国间互补关系都非常明显。

我们可以预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一旦建成,将在三国内重新调整产业分布,使各自的优势产业达到规模经济;也利于三国对区域外贸易的增长,提高整个区域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地位和区域内的福利。

1、在区域内,由于中国对日韩的出口主要受日韩对中国出口的影响,而反向关系并不存在,因此可以预计,如果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三国将进一步相互削减关税,那么目前中国对日韩的贸易逆差会进一步扩大,这将加剧区域内中国与日韩之间的贸易不平衡。

2、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将会进一步促进日韩对中国的FDI、扩大中国在区域内外的进出口尤其是出口贸易,那么,中国应当关注的一个问题是: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对目前已经存在的中国与欧美的贸易摩擦的影响。

3、中国在区域内的贸易关系实际上是中国在区域内产业分工的一种结果,因此对贸易关系的分析同时也可以揭示出国与国之间的产业分工状况。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中国作为区域内扩大日韩两国相互间以及区域对外出口的“桥梁”作用将进一步得到强化,中国的产业升级有望加快速度,对世界的出口也有望进一步提高。

摘要: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学者建议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中国、日本、韩国拥有强大的资本技术优势和广阔的市场,贸易关系紧密,在世界市场上的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主要从实证的角度,用指标和计量来分析三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以此说明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

关键词: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显示比较优势,贸易互补性

参考文献

[1] 陈德民.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发展.东北亚论坛,2005,Vol.14(1):13~17

[2] 龚敏,李文溥.东北亚经济一体化:中日韩贸易相互依存关系分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6(2):129~136

[3] 汤秀莲.东北亚经济发展中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南开经济研究,2004(6):78~82

上一篇:下颌覆盖全口义齿修复下一篇:马铃薯栽培技术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