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建立

2024-12-07

常规建立(共7篇)

常规建立 篇1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大力推进, 教师的教育观念在不断地更新, 在教育过程中, 力求做到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 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 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但同时, 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 忽略了幼儿的常规管理, 出现了幼儿规则意识不强, 活动的行为习惯差。为此, 笔者谈一谈对幼儿园常规管理的认识。

一、理清什么事常规

常规从字面上解释是指需要经常遵守的规则和规定。幼儿园常规是指幼儿在园区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准则, 包括生活常规, 游戏常规, 学习常规等。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必要性

在一次认识沙的活动中, 一位老师为了发展幼儿的自主性, 让幼儿有充分愉悦的体验, 活动中没有任何明确的规则, 让幼儿“自由自在”地去探究沙的秘密。活动一开始幼儿高兴得不得了, 尽情地想着法子玩沙, 不一会儿出现了沙到处“横飞”, 幼儿的告状声、哭叫声此起彼伏, 整个活动场面混乱不堪, 活动难以继续进行。在这个活动中, 表面上看, 这位老师给了幼儿开放的环境和自由, 重视幼儿的自主探究、情绪体验。实际上, 在混乱和充满危机的场景中, 幼儿的内心体验并不一定是愉悦的, 也不会有序地、自主地探究周围现象, 更多的则是放任自流, 随心所欲, 以致难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事实证明, 在一日生活中, 加强幼儿常规教育, 是确保幼儿安全、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关键。对幼儿秩序感的建立及保障幼儿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具有非常的重要性。因此, 认真做好班级的常规管理工作, 让班级工作井然有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如何建立良好的常规

(一) 在尊重幼儿的前提下, 以积极的方式对幼儿提出明确的要求

幼儿对常规的理解和掌握是习得性和生成性的统一, 对大多数常规而言, 它们往往以预成的方式存在于现成的社会关系或组织中, 是要求幼儿必须适应、内化和遵守的规则, 这些规则通常是需要由掌握着权威和标准的成人按幼儿的特点和发展需要, 科学地、有阶段地来告诉幼儿什么是好的或坏的, 什么是正确的或错误的, 什么是应该的或不应该的, 什么是允许的或禁止的。由此, 教师在帮助处在他律规则时期的幼儿习得这些常规时, 要采取正面教育的原则, 在尊重的前提下, 以积极的方式对幼儿提要求, 提出的要求必须是明确的。比如, 教师在组织幼儿集体活动时, 一幼儿独自乱跑, 教师在禁止时, 可明确告诉幼儿:“请你赶快回到自己的座位”, 而不说:“请你不要乱跑”。前者不但制止了幼儿的不当行为, 还直接告诉了幼儿该怎么做, 后者却让幼儿无法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又如我们时常给孩子们说的“吃饭前要洗手, 打饭要排队, 一个一个来”一样, 避免了拥挤凌乱, 又让孩子保持了秩序。即我们在帮助幼儿习得常规时, 可直接告诉幼儿具体如何去做和做什么, 而不是告诉他不要如何做和做什么。

(二) 设立“光荣榜”提高幼儿的自觉意识

每个班上的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 只要老师善于去发现孩子的这些闪光点, 老师在班上设立一个“我是谁, 我最棒”的“光荣榜”, 可以利用这个闪光点, 表扬这些幼儿, 能起到先锋模范带头的作用, 还能进行现场常规教育。如:在耍玩具后, 有些孩子随手到处乱丢乱弃, 而有的孩子则能把玩具分类整理收纳好, 老师可以利用这一闪光点, 表扬那些分类收纳好玩具的孩子, 并在“光荣榜”里给他贴上一朵小红花。

(三) 尊重幼儿个性发展, 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建立

在建立规则时, 如果教师单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宣讲规则和制定规则, 不考虑幼儿的实际需要以及幼儿的理解能力和接受度, 其结果就导致规则界限不清、幼儿对规则的理解同教师不一致, 而最终幼儿的规则意识不强。因此, 教师在建立规则时, 不管在内容或方式上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实际需要和实际的理解, 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 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建立。如玩具摆放的常规, 教师完全可以把它交由幼儿自己讨论建立。只有在他们参与下建立的常规要求, 才能真正被其接受, 幼儿也在一种有限制但又相对自由的、有序的环境里, 感到快乐、满足。

(四) 避免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组织中, 为了加强幼儿的常规管理, 使幼儿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 也存在着对幼儿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的现象。如:玩玩具必须在指定的地方玩;吃饭时不准说话;先拿到食物的幼儿必须等教师一声令下后才可以开始吃等。因此, 我们在建立幼儿的常规时, 应以幼儿的发展为前提, 避免在许多琐碎的细节上作大量不必要的规定, 以免规则繁冗累积, 使幼儿的活动处处受到限制, 应尽可能地支持、引发幼儿积极参与活动。

(五) 在集体常规教育中注重个别教育的作用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教师多数情况会根据规则的性质和孩子的实际情况, 面对集体颁布规则和要求。但在常规的遵守上, 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指导方法。如年龄相同的幼儿在个性和能力上存在显著的个别差异。因此, 采用集体常规教育的形式时, 应注意以下两个前提: (1) 在孩子面临共同的问题需要解决; (2) 共同的指导能够达到目的。如完全剔除以上情况, 教师就要考虑采用同样要求下对幼儿实施不同的指导方法。个别教育指导, 这种与孩子更亲近、更尊孩子个性的方式, 更有助于幼儿将常规要求转化为自身愿望的一部分。如在教幼儿使用剪刀时, 教师在指导女孩时, 在常规要求上着重体现剪的技巧, 而在指导男孩时, 特别是那些随意舞动而不知道剪刀危险、不知道剪刀用法的孩子时, 教师在常规要求上就得明确树立安全操作的态度, 然后才教授使用剪刀的技巧。

(六) 长期一贯的坚持

常规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 幼儿的常规一旦建立后, 需要得到巩固和强化。教师可借助日常生活的不断重复的特性, 要求幼儿长期一贯的坚持, 在日常生活中的“不断重复”中得以巩固, 从而形成良好的常规。

总之, 良好班级常规的建立是一种日积月累的工作。我们不能操之过急, 也不能任意随之。只有充分了解本班孩子的特点, 运用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的经验, 探寻最合适的方法, 一定能搞好班级常规工作的。

常规建立 篇2

常规是就是指日常的规则。幼儿园班级常规是指幼儿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的安排顺序以及要求孩子在各个环节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教师为了管理好一个班级而制定的需要幼儿遵守的一些规则。。我觉得它同样也是种习惯,就是在特定的时间段做特定的事,比较有秩序、科学地进行。一个班有了常规的建立,对小朋友来说也是种安全感,对老师而言,一切活动能较好地连接进行。可是如何建立合理、科学的常规?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至今我带新小班才2个月左右。觉得对于新小班而言,常规的建立尤为重要。据网上查析,可以用游戏法、情境式法、正面引导法、说理法等各种比较有效的方法来帮助教师更好地建立,幼儿也能更好地接受。例:早上来园活动时,幼儿与教师主动的打招呼、问好,与父母开心的说再见。之后可以投入到早上晨间活动环节,一般是自己玩积木。之后,天气好的时候,要带幼儿进行早操活动。若天气不好,有时我们就是让小朋友玩到吃点心时间,省略了早操环节。

可是现在想想,为什么下雨天不能在教室里做操呢?幼儿园同样也可以放早操乐曲或者教室自己放,就让幼儿的思维形成定式,只要在幼儿园,不管天气如何,都是要做操锻炼的。同样在吃点心的时间,老师会说:小朋友请用。小朋友会说:谢谢老师,大家请用。我觉得这是个比较好吃餐前的小规定。即形成所有幼儿的统一性,也同时培养幼儿礼貌回应,共同分享的好习惯。还有在集体教学活动前等让小朋友安静的小口号,“一、二、三,静下来”等或者用童真、童趣的手指游戏静下来或其他比喻式的小方法,同要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有的时候一种常规的建立就一定要统一,不要随意改动,这样的常规才是能起到作用的。其实还有许多的常规可以在适当的时间段出现,用小朋友喜欢、且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这才是最重要的。

小班幼儿常规建立的几点策略 篇3

一、目标分步,循序渐进

小班一日生活安排有十几个环节,有几十条常规,要刚离开家庭的三岁的孩子去遵守这些常规是不容易的。常规培养不只追求即时效果,常规设立目标应循序渐进。常规要求应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分阶段提出。

小班上学期的前半学期以适应、熟悉为主;后半学期以初步遵守为主。小班下学期的前半学期以巩固、提高为主;后半学期以乐意遵守为主。比如9月份孩子刚入园,孩子在教师的示范提示下,初步学习按老师的指令(如铃声)进出活动室,收放玩具。如某一段琴声,告诉幼儿活动要开始了,赶快回到自己的位子上去。另外,在成人的帮助下能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10月份,幼儿习惯于听铃声做事情,把掉在地上玩具捡起来,离开活动室时会把自己的小椅子轻轻摆放到桌子底下,会用小勺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乐意在班上午睡等等。到了第二学期,要求幼儿理解并执行一活动各环节的转换指令,养成好习惯,如进出活动室慢慢走、不奔跑、不互相追逐;与教师一起收拾玩具,与同伴愉快地游戏等等。每一项规则,一点一滴,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边教边帮到逐步学会独立完成。

二、面向全体,关注个别

我们经常希望班上的每个孩子都能养成好习惯,遵守好日常活动规则,那么小朋友的常规就会很理想。班上大部分的孩子能遵守好集体生活中的各项活动规则,但是总有那么几个规则意识较弱的或是行为意识方面比较特殊的孩子,游离在活动常规之外。

班里有个特别的孩子,小班开学2周后,他仍旧是从早到晚的哭闹,午睡时会哭得更厉害,还不吃不喝也不与人交谈 。起初我们以为他只是适应能力差,也许需要比别的小朋友更多的时间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后来1个月过去他还是老样子,丝毫没有慢慢适应的意思。我们以为他是在家被宠惯了,碰到事情不会做就只会哭,于是我们就把他当成是宝宝班的孩子来对待,上厕所陪着他,上课时间怕他哭闹影响其他小朋友就单独陪着他,吃饭喂着他,午睡抱着他等等,但是我们为他所做的一切对他来说丝毫不起作用,2个月过去,依旧一天到晚的哭着。他每天这样哭闹着,班上孩子的常规可想而知了。在与家长沟通后,教师孩子从爷爷的口中得知孩子的父母在外地工作,很少见面,孩子是爷爷奶奶带大的。但是在家时爷爷奶奶却不是什么都包办代替的,他在家能自己吃饭,很活泼,而且很愿意和别人接触。我们就很奇怪,问题出在哪呢?于是我们决定进行一次家访, 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和幼儿园里是判若两人,只是不管做什么事他的手里总拿着一块浴巾,当时我们就觉得这孩子是不是有很严重的恋物癖,就建议他爷爷以后送孩子来上学时带上他总不离手的浴巾。家访后的第二天, 孩子抱着浴巾来上学了,坐到自己的位置上不哭不闹了,他这样的表现验证了我们的猜测。接下去的几天他的表现让我们刮目相看,他拿着浴巾看着小朋友做什么他也跟着做什么了,慢慢地我们和他说话时他也愿意应答了,有时候还能看见他的笑脸了。到后来有时浴巾不带来他也无所谓了。这样的一个孩子,父母长年不在身边,也许小时候常用的东西就是他的心理依托,离开了家庭他对精神依托的需要就表现得很强烈。由于我们对这个孩子的不了解,加上爷爷的粗心,使这个孩子对幼儿园的适应期变的很长,对班上其他孩子的常规建立影响很大。所以,特殊的孩子我们需要对他在家里的表现了解得更仔细点,关注得应该更多一些,帮助他尽快融入到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

三、巩固强化,逐步自主

班级的日常规则的建立和班上每个小朋友的学习生活习惯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平时在和小朋友的相处中,都会有这样的感触:如果一个孩子各方面的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道德品质)都比较好,那对于老师提出的各项规则就会遵守得很好。因此好习惯的养成显得很重要。然而对小班幼儿来说,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这需要老师的不断提醒督促,采用各种方式巩固强化,从而使幼儿逐步达到自主。

就拿游戏结束后整理收拾玩具的这一规则来说吧,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孩子来说,在游戏结束时能主动收拾物品,物归原处的小朋友一个班上只有少数或者根本没有。小班孩子刚入园的那几天,每天放学后我们看到的都是满地的狼藉:玩具到处都是,而且不同的玩具或积木早上拿出来玩的时候都是有分类的,放学时都混得一团糟。在以后的每一天我们老师都会引导小朋友把一样的积木放一起,不玩时玩具要放回原处。虽然这一规则看似简单,但要小朋友能随时记得,并养成习惯却不那么简单。特别是小朋友在玩多个角色游戏的初步阶段,收拾游戏材料并放回原处是最让人头疼的事,他们不是把一个游戏区的材料一股脑儿的堆在一个篮子里,就是把这个角色区的游戏材料放到了那个角色区。这样的情况也许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我想尽快让小朋友学会整理,就在每一次游戏的评价环节里首先评价收拾整理游戏材料的事情,让小朋友感受到老师很重视这个收拾习惯。

当幼儿的角色游戏还是单一的平行游戏时,就向他们介绍怎样收拾整理游戏材料;当他们能玩多个角色游戏时,在游戏结束集中讲评时,我就把我观察到的每个角色区的整理情况先做评价,好的表扬,欠佳的当时就让其重新收拾整理,直到将角色区的物品放归原处,摆放整齐为止。一段时间后,小朋友们对角色区材料的整理摆放情况都熟悉之后,就请能力强的孩子去检查整理情况,大家对整理得好的角色区进行表扬。再过一段时间后,小朋友们对整理收拾工作都做得比较好的时候,就请每个角色区的负责人自己检查以及改正,进行自我表扬与鼓励。在一次次的强化巩固和激励中,大部分小朋友不管在哪一个角色区游戏,都能很好地收拾整理游戏材料,将它们物归原处,分类摆放。久而久之,游戏后收拾整理成了一种习惯。

四、要求一致,持之以恒

良好的常规是在不断巩固中建立的,班上的老师要求一定要一致,孩子们就有了标准。在小班上学期,如果孩子能养成各方面的好习惯,那就为好常规打下了基础。培育孩子良好的习惯,需要时间,需要原则,更需要耐心,需要持之以恒。

在幼儿园日常的行为习惯教育中,老师要持之以恒,对幼儿及时进行提醒引导,使之形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对幼儿提出的要求不能时有时无,老师高兴了,就让幼儿放任、松懈,老师生气了,就严加管教。不能开学初,大张其鼓地抓常规,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到了学期中、学期末就不管了,也不提要求了,幼儿愿意怎么做,就怎么做,造成了前紧后松,使幼儿的生活常规不稳定,时好时坏,当教师想提要求让幼儿遵守时,幼儿却不听了。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如有的幼儿在玩完玩具后,没有把玩具放回玩具柜的习惯,教师就要有意识组织幼儿进行收拾玩具的练习,并多次重复训练,使幼儿养成不用提醒玩完后就能自觉、及时地将玩具放回去的好习惯。

对行为习惯好的幼儿进行表扬,对表现差的孩子个别帮助。评比可以每日一次,也可以每周一次,对评比中行为表现突出的幼儿在墙报上贴上红苹果,使其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以激励其他幼儿学习。由于幼儿年龄小,每天评比一次效果较好, 能够有力地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生活行为规则。

常规建立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1 收集材料

收集来该院就诊尿液标本1 037份。尿液留取标准依据《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3],所采集标本均在2h内完成全部检测。选择2012年7月份门诊和住院尿液常规标本205份,以验证所建立复检规则的临床有效性。

1.2.2 仪器与试剂

日本Sysmex公司UF-50尿有形成分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校准物和质控物,广州高尔宝公司GBT-500型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校准物和质控物,显微镜检测采用olympus光学显微镜。

2 方法

2.1 自动化尿液常规分析

每日随机抽取5~10份新鲜中段尿液标本,每份标本于留取2 h内分别用干化学分析仪GBT-500型(简称干化学)及尿有形成分分析仪UF-50(简称尿流式)进行检测,UF-50分析指标包括RBC、WBC、CAST,尿干化学指标包括RBC、WBC、PRO。

2.2 尿沉渣显微镜检查

镜检结果以《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制定的RBC>3个/HP, WBC>5个/HP, CAST>1个/LP作为阳性判断标准,全部标本的显微镜检查均由2名主管检师完成,每份标本按照统一镜检内容的要求进行双盲检测。

2.3 不同检测方法复检方案的建立

(1) 方案1:单纯采用干化学方法进行检测,RBC、WBC和PRO任何一项参数出现阳性者就需要进行复检的方案; (2) 方案2:单纯采用尿有形成分分析仪进行检测,RBC、WBC和CAST任何一项参数出现阳性者就需要进行复检方案; (3) 方案3:联合使用干化学和尿流式两个检测系统时,WBC结果不相符合,而RBC、PRO中任何一项参数在任何一台仪器上出现阳性者需要进行复检的方案; (4) 方案4:联合使用干化学和尿流式两个检测系统时,检出RBC、WBC、PRO (对应尿流式的CAST) 结果不相符合时需要进行复检的方案。

2.4 不同复检方案的评估

以尿沉渣显微镜检查中RBC、WBC和CAST的结果作为参考标准,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的复检方案,根据国内外通用的复检规则评估指标,评估复检规则筛选的真阳性率、假阳性率、真阴性率、假阴性率 (即漏检率) 和复检率,进面选择最优化的复检方案。

3 结果

3.1 尿沉渣显微镜镜检结果

将尿沉渣出现RBC、WBC、CAST的数量和 (或) 形态异常的标本为阳性标本,而镜检未见异常都称为阴性标本,用于建立复检规则1037份标本中,阳性标本占28.83% (299/1037) ,阴性标本占71.17% (738/1037) 。

3.2 不同复检方案的评估结果

4个方案的复检分析结果见表1。综合考虑漏诊率和复检率,首选方案4,并进一步分析假阴性病例。

3.3 方案4假阴性病例的分析

方案4共有2例漏诊病例,2例都是膀胱结石患者单独RBC假阴性病例。镜检RBC 3~5个/HP,没有肾功能受到严重损伤或处于疾病活动期的病例。

3.4 自动化尿常规分析复检规则的建立

以上结果提示,方案4是理想的复检方案,暂定为自动化尿常规分析的复检规则。

3.5 复检规则的临床验证结果

为验证所建立的自动化尿常规分析复检规则的临床有效性,选取205份尿液标本进行复检规则的验证,结果显示假阴性率 (漏诊率) 为0,复检率为33.17% (68/205) 、假阳性率为7.32% (15205) 、真阳性率为32.68% (67/205) 、真阴性率为60.00% (123/205) 。

4 讨论

该研究显示,与单一使用干化学 (方案1) 或尿流式 (方案2) 相比,联合使用干化学和尿流式 (方案3和方案4) 进行尿常规分析可以显著降低漏诊率,当联合检测的RBC、WBC或PRO (对应尿流式的CAST) 结果不相符合时 (方案4) 进行尿沉渣显微镜复检,更具有复检工作的可操作性,其复检率 (36.45%) 低于方案3 (37.32) 。经临床进一步验证,该方案具有临床有效性,漏诊率为0,复检率为33.17%。

由于该院是妇幼保健机构,异常的标本不多,复检率为36.45%。意味着每天大约有40份的尿常规标本需要人工显微镜复检,1名形态学镜检人员可以完成这样的工作量,提示该复检规则是有临床可操作性。

由于不同医院的标本来源和分布是不同的,所采用的自动化尿常规分析的方法和仪器也不尽相同,所以每个实验室有必要建立和使用个性化的尿常规复检规则,并不断地进行临床验证和调整,将尿沉渣镜检和自动化分析仪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尿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

摘要:目的 探讨结合尿液干化学分析 (简称干化学) 和有形成分分析 (简称尿流式) , 制定自动化尿常规分析的复检规则。方法 所有标本通过GBT-500型干化学分析仪, SysmexUF-50尿流式分析仪检测后由选定的2名主管检验师采用双盲法做显微镜镜检计数。分别计算复检规则的真阳性率、假阳性率、真阴性率、假阴性率 (漏检率) 及复检率。结果 4种方案的假阴性率 (漏诊率) 分别为6.46% (67/1037) 、3.66% (38/1037) 、0.48% (5/1037) 、0.19% (2/1037) , 复检率分别为28.18% (292/1037) 、33.56% (348/1037) 、37.32% (387/1037) 、36.45% (378/1037) 。采用205份临床标本对所建立的复检规则 (方案4) 进行验证, 其漏诊率为0, 复检率为33.17% (68/205) 。结论 方案4的漏诊率最低, 复检率也较低, 且无严重肾功能等异常者漏诊, 是理想的复检方案。

关键词:尿分析,化学, 分析,显微镜检查,自动分析

参考文献

[1]丛玉隆, 马骏龙.几种检测尿细胞方法的价值与互补关系[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3 (25) :263-264.

[2]李艳丽.UF-1000i尿沉渣分析仪与显微镜联合检测尿液有形成分结果比较[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 (7) :750.

[3]叶应, 王毓三, 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J].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274-276.

常规建立 篇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明确了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称《方案》)也指出:“明确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定位,以人才培养定位统领学校的办学模式、管理方式、专业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资源配置、评价标准等,突出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满足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和全国领先的高职院校。”数学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科目,其技能竞赛对培养高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特殊的意义和良好的效果。今后,对学生进行数学技能竞赛的培训是高职院校数学公共课程的发展趋势,而建立起一套成熟有效的数学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的融通制度则是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

高职数学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的融通制度,主要是指后者为前者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准备,前者对后者的教育教学结果进行综合应用和实战检验,并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和修正。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既体现共性的培养,又重视个性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循环体,共同服务于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和培养目标。

目前,高职院校数学技能竞赛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每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第二类是由各省、市、自治区举办的大学生数学竞赛(高职高专组)。一般意义上的数学技能竞赛,通常是指以前者为主体的各类数学建模竞赛。

常规建立 篇6

1 PDCA程序在手术室护理常规中的应用

PDCA中, P指计划 (plan) , 即确定护理常规制定的目标和计划;D指执行 (do) , 即开始行动, 执行计划;C指检验 (check) , 即对护理常规进行检验;A指处理 (action) , 即总结经验教训, 重新修改护理常规。

1.1 确定护理常规制定的目标和计划

确定护理常规建立的目标:用来指导科内非相对固定专科人员、新进人员、进修人员、实习同学的手术配合和物品准备, 并且随着手术新技术的开展以及术式的不断改进及时得到修改。

护理常规建立的计划:从大体上设计护理常规建立的方案, 先将手术室基本操作技能如洗手护士配合 (共性) 、巡回护士配合 (共性) 等进行总结;再对需较高应急能力的操作技能如失血性休克、心搏骤停的抢救等进行总结;对各专科手术先设计一模板, 内容由备班的物品准备、手术体位、医生档案、洗手护士配合 (个性) 、巡回护士配合 (个性) 5项组成。其中备班的物品准备是一台手术所需的器械、敷料、特殊仪器等;手术体位是手术时采取的体位;医生档案包括医生所戴手套尺码、医生的一些喜好和特殊用物, 是配合的细节和关键所在;洗手护士配合分为洗手护士配合常规 (共性) 、台上物品准备及手术具体配合过程 (以表格形式描述) 3个部分;巡回护士配合包括巡回护士配合常规 (共性) 和手术的个性化配合包括特殊仪器的连接、仪器接口处有什么标识等。根据这5大项内容去收集资料, 进行总结, 总结好的内容通过审核后在科内培训、考试。计划每个月完成2篇护理常规, 并在科内交流学习, 每2个月考核1次。

1.2 开始行动, 实施计划

根据预定的计划和实施方案组织实施:从网上、书刊上收集资料, 将理论内容学习透彻, 再根据科内物资状况、物品摆放情况、工作流程等, 先将手术室基本操作技能如洗手护士配合 (共性) 、巡回护士配合 (共性) 等进行总结并书写成护理常规;再把失血性休克抢救、心博骤停的抢救等进行总结;建立各专科手术护理常规:先将设计的模板表打印出来, 交给各专科相对固定的人员根据表中内容进行填写, 将收集好的资料结合理论书籍总结成文。

1.3 对护理常规进行检验

按护理常规进行手术配合, 配合几台手术后对护理常规的细节再进行修改, 然后请各专科主治医师以上的医生审核, 修改后交护士长审核。审核后在早会上进行学习讨论, 如有不妥, 再行修改。学习后2个月考核1次, 考核结果与综合目标奖挂钩。

1.4 总结经验教训, 重新修改护理常规

在工作中及时发现新仪器、新技术的使用, 如剖腹产手术, 以前关腹用2- 0和1- 0丝线缝合, 现在用3- 0 4根针的可吸收线缝合, 这样整台手术都不用丝线。这样的信息必须及时反馈到护士长处, 护士长在早会上告知每一位护理人员, 以免影响配合质量, 浪费手术材料。同时及时修改护理常规, 以便护理人员翻阅时及时掌握新的信息。

2 讨论

PDCA循环是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所以又称“戴明环”, 它由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4个阶段组成。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周而复始, 每循环1次目标就提高1次, 每循环1次我们的护理常规就更细化、更标准化。

将PDCA应用于手术室护理常规的建立, 使护理常规在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 有考核、有评价中进行, 能够及时掌握新技术、新仪器的使用以及新术式的改进, 能够及时将信息反馈到护理团队中, 使护理人员掌握手术配合的第一手资料, 从而提高我们的手术配合满意度。

PDCA循环周期要制度化, 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 每2个月护理常规建立者向各专科相对固定护理人员了解该科手术信息, 有无新仪器、新技术的引进或新材料的使用, 有无术式的改进等, 并在护理常规上及时修改, 实现PDCA运作的程序化[1]。

摘要:阐述如何应用PDCA (P指计划, 即确定护理常规制定的目标和计划;D指执行, 即开始行动, 执行计划;C指检验, 即对护理常规进行检验;A指处理, 即总结经验教训, 重新修改护理常规) 程序来建立手术室护理常规, 使护理常规适应手术新技术的开展及术式的不断更新, 并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总结。

关键词:护理,手术室,常规,PDCA程序

参考文献

常规建立 篇7

一、高职院校实施弹性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第一, 是高职人才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在过去, 众多高职院校曾出现了“一毕业就失业”的怪象。究其原因, 主要是毕业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人际沟通水平与企业实际岗位的要求相差较大。因此, 到企业顶岗实习比校内实训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更有效果。但是, 由于受到企业接收能力及场地等各方面的限制, 不可能完全做到按照教学的需要随时把学生带到企业, 而当企业有项目可参与时, 又会打乱常规的教学安排。因此, 建立常规与动态相融合的弹性实践教学, 是实现工学结合的需要。

第二, 是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共赢的现实需要。若学生动手能力不强, 去企业实习不能为企业带来较多的直接经济效益, 企业能提供实习的机会就少, 所以校企合作中出现企业热情不足, 合作深度不够, 合作项目流于形式等问题。另外, 如果不能将实践学习与专业理论课程很好地对接, 科学合理地给学生评价, 学生的实践热情也会消失。因此, 建立起常规与动态融合的弹性实践教学体系, 是实现实践性教学改革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弹性实践教学的实施

为了满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 应该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机制, 建立常规与动态融合的弹性教学体系。

第一, 构建常规与动态融合的弹性实践教学框架。高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是一种普遍现象, 校企合作也是学校、企业双方普遍谋求的合作方式,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同时也是学生的普遍需要, 在这一现实背景下, 需要客观揭示实践教学现状, 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解决当前高职教育中, 常规实践教学与动态实践教学联系不密切的问题。可根据教学、企业需求及学生个体差异, 划分实践教学模块, 建立多个灵活机动的可替代模块, 建立模块间合理、科学的联系渠道, 并有效整合常规实践模块与动态实践模块, 构建弹性实践教学体系, 如图1。

第二, 制定学分互认制度。学分制是弹性教育的核心。实践学分一般可分为课程类实践学分、技能类实践学分、项目类实践学分、顶岗实习类实践学分、创业类学分等。课程类实践学分是指通过教学计划中实践获得的学分;技能类学分是指通过技能鉴定或职业资格鉴定所获得的学分, 技能证的级别可以和课程门数或者学分相对应;项目类学分是指学生参加与课程相关的企业的项目, 对企业有一定贡献, 得到企业认可, 可凭企业提供的相关佐证材料, 和专业课程的实践学分对应;定岗实习学分是指学生第6个学期到社会上参加顶岗实习所获得的学分;创业类学分指有条件的学校, 学生参与大学生创业等活动, 通过向指导老师提交创业规划、财务处理资料等成果, 老师给予评价并认定相应学分。在这种学分制度下, 学生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 学校也可以配合企业的项目进度调整教学计划, 通过参与企业项目以完成某些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还可以把某些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放到学生组织的创业大赛、专业兴趣小组活动中进行, 这样可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 也能把工学结合落到实处。

第三, 制定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办法与科学的评价方法。在评价方法上, 要区分专业课程实践学习还是拓展课程实践学习, 以专业课程实践为重点;要区分校内完成还是企业完成, 以企业完成为重点;校内外实践要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分别以校内教师及企业专家评价为主。在管理办法上, 学院应该制定校内外实践指导老师管理办法, 要求指导老师明确实践的目的、任务, 提交周计划与总结等。学院最好建设实践教学管理平台, 作业布置、成果提交、实践考核等方面在平台上完成, 既方便常规实践教学也方便校外实践的跟踪管理;条件成熟的院校应该建设校企合作网站, 启动企业招聘、学生应聘等信息管理系统, 为企业选人、学生选岗等提供远程在线服务。

综上所述, 常规与动态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可以使高职的实践教学管理由指令过渡到指导, 由计划过渡到弹性, 实现实践教学经常化、差异化、多样化、规模化, 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实施弹性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并从构建常规与动态融合的实践教学框架、制定学分互认制度、制定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办法与科学的评价方法三方面阐述了弹性实践教学实施的一些办法。

关键词:常规实践教学,动态实践教学,弹性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弘弢, 李焕霞.服装专业顶岗实习与校企合作双赢机制探索[J].东方企业文化, 2012, (11) .

[2]闫丹.高职教育实施以学分制为核心的弹性学制的思考[J].科技信息, 2012, (05) .

[3]罗华平.浅谈就业导向的体育模块式教学[J].湖北体育科技, 2011, (04) .

上一篇:快乐数学教学下一篇:媒介把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