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行为识别

2024-09-30

犯罪行为识别(精选3篇)

犯罪行为识别 篇1

在民航空防安全管理过程中, 对高危乘客的识别必不可少。对于乘客“缺少正常行为”会引起进一步的调查, 而“出现反常行为”则要求立即采取措施。尽管这个顺序不是固定的, 但事件通常是以这个方式发展的。乘务人员发现和正确地解释某人正常和不正常的行为线索的能力与你和那个人建立的和谐关系有很大关系。乘客服务训练详细指出了在确定和满足乘客需要的过程中和谐关系的重要性。这种和谐关系的保持同样适用于登机过程中的威胁识别。确切地来说, 高危乘客的识别方法有以下几点:

其一, 构建和谐关系。构建和谐关系是与另一个人实现互相信任和互相交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对于乘务人员来说, 其机组人员的身份使其提问的问题具有可信性, 而个人外表以及为乘客们开门或关门的服务都有助于与他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当我们彼此之间相互怀疑并且同时又试图向对方表现出友善时, 就会比较难以处理。当与乘客进行交谈时, 在乘务人员的头脑中要时刻保持警惕, 不要让你周围的人发觉你的猜疑和直觉。在不表现出虚假的情况下, 你可以继续保持怀疑且友善的态度, 但这是需要进行长期练习的。模仿与你交谈的那个人的行为有助于让那个人对你敞开心扉。当人们和那些与自己行为方式相同的人谈话时, 人们通常会感到很舒服, 因为彼此之间具有相似的语言模式、姿势和手势, 这可以增进彼此间的和谐关系。

其二, 观察和交谈是识别人员的关键技巧。观察乘客的行为举止和应用巧妙的谈话技巧都是有效的识别方法。乘客的身体语言可能比他们所说的话更为直白。通过言语进行交谈会使人联想正式的工作面试或在警察局中被询问一系列问题。谈话应该是巧妙的, 通过简单而轻松的询问, 乘客们不知道他们正在被检查。当你进行巧妙的调查和收集信息时, 对于乘客来说, 乘务人员看起来应该是一名关心他们并且很细心的机组成员。当我们判断乘客是否会对飞机造成威胁时, 他们对巧妙问题的回答和身体语言所表现出的非言语信号能够为我们提供很多必需的信息。努力观察尽可能多的乘客并与他们进行交谈将非常有助于机组人员确定飞机上是否存在威胁。

乘客回答问题时的举止和语调比回答的内容更为重要。在沟通过程中, 在我们所选取的有用信息中仅有7%来自于说话的内容, 而其他93%都来自于身体语言 (55%) 、语调和音调 (38%) 。如果你问乘客他现在的感觉如何, 他会讽刺性地回答:“噢, 好极了。”不是通过他的言语, 而是通过与其身体语言一同表现出来的语调及音调, 这提醒了你一个事实:这个人因为某些事情不高兴。通过讨论 (谈话) 和观察获得的信息不仅可以用来确定在飞机上哪些人可能是潜在的劫机犯, 而且通过这些信息以及乘客上可能出现的其他潜在的问题, 还可以确定谁可能对飞机安全造成威胁, 或谁可能在飞行中制造医疗紧急事件。谈话或交谈应该以一种非威胁的方式进行, 其目的是发现对方的一些信息。这个获得信息的非正式过程可以用来跟踪调查, 以发现乘客的行为是否与你的观察相一致。就像刚才我们提到的“噢, 好极了”的例子中的乘客一样, 他的言语很明显与他表现出的行为不匹配。

在乘客登机的短暂时间内, 你必须与乘客们进行交谈, 并仔细权衡你与每一个乘客进行的谈话。你可以在乘客们正在登机或正通过客舱时与他们进行交谈。在客舱内走动时也要与乘客进行交谈, 尤其是与那些你对他有“不好感觉”的人进行交谈。在这么短时间内与乘客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是很困难的;然而, 这可以使你获得重要的信息, 以评估乘客是否具有潜在威胁性。

巧妙谈话的目的是让乘客开口讲话, 你要让他们占据近80%的谈话时间。当他们讲话时, 你要主动倾听, 要专心并做出适当的回应, 一点头边说一些像“啊哈”、“我明白”这样的话, 以与对方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你要避免问一些用“是”和不是”就能回答的问题。提问一些可扩展的、能够促进交谈的问题, 典型的可扩展的问题是以“如何”、“什么时候”、“哪里”、为什么”以及“什么”开头的。因为你想让他们说话, 所以你要仔细地研究他们的肢体动作、语言方式、行为、情绪, 并且你要注意他们的谈话热情是正在递减还是正在上升。如果他们的谈话热情正在上升, 那么这是你与他们构建和谐关系的一个迹象, 并且他们是放松的。另一方面, 当他们与你交谈时, 如果他们变得越来越紧张和不安, 那么这其中一定存在需要关注的原因。

当人们与一个和蔼善良的机组人员交谈时, 大多数人都会变得很放松, 但是如果他们正在计划进行充满压力的且邪恶的行为时, 那么这时你与他们的交谈将会给他们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 并且处在一个越来越紧张的氛围中。从犯罪学的角度来看, 透过交谈来控制局面并进一步达到遏制严重犯罪的手段经常被实务部门使用。确保民航安全的相关工作人员在这个方面通过与乘客构建和谐关系、观察交谈等步骤, 可以达到一定的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唐明毅主编.《现代国际航空运输法》.法律出版社, 1999年版.

[2]许章润主编.《犯罪学》.法律出版社, 2007年版.

[3]姜振宇.《微表情》.凤凰出版社, 2011年版.

[4]金圣荣.《微表情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年版.

犯罪行为识别 篇2

2013年6月至9月份,笔者通过对绍兴地区36家骨干龙头建筑施工企业的调查和走访发现,近年来项目经理(包括实际施工人)运用各种非法手段,敲诈钱财,窃取建筑施工企业巨额资金的现象十分普遍。司法如何应对这类涉嫌犯罪的行为?

建议一:充分运用新《民事诉讼法》第112、113条,对恶意诉讼采取强制措施

自新《民事诉讼法》颁布实施以来,其中显著加强针对恶意诉讼的打击力度。实践中在建筑领域内,项目经理采取私刻印章进而伪造企业债务证据,通过向法院提请诉讼,将意欲获取到的非法利益披上法院判决的合法外衣,从而加以掩饰,这在实践中已经造成法院很大的困扰。总体来看,恶意诉讼主要指虚假诉讼,在该诉讼法律关系中,提请诉讼的主体以隐瞒真相、虚假陈述等非法手段,致使法院作出错误裁判,或者骗取法院的裁判文书,损害他人的正当权益以谋取非法利益。裁决文书生效并予以执行的首要前提就是合法合理,法律的尊严不容践踏,司法的权威不可挑战,社会的诚信不许玩弄,企业的正当合法权益才能充分保护。

对于打击恶意诉讼的关键就在于法院做好案情甄别。笔者认为,能动积极的司法审查是破题之举。常识高于专业,大部分虚假诉讼法官能直观感知,关键在于法官对证据的收集、分析、判断和取舍上自身要充分发挥能动性,不但要审查形式真实,更要审查内容真实。具体而言,法官对审理建筑领域的相关案件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立案环节证据的形式认定上,更要在庭审现场立足书面证据追问当事人的诉讼动机,以求现场拷问当事人的人格背景,使法律的精魂抵达当事人的心灵深处,才能有助于事实真相的取得。对此一方面提高了法官庭审技能的要求标准,对于法官证据实质认定能力的要求也一并提升。同时,就浙江省范围而言,在此类案件的初审中,也要注意适用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浙江省高级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虚假诉讼刑事案件具体适用法律的指导意见》,对民刑交叉案件做好甄别和审理工作。

建议二:案件初查制度要到位

对一些行为不轨的项目经理,专靠承接项目捞钱,项目遇到问题就撒手不管等情况,要求接到报案的公安部门应采取初查制度,重点在针对项目经理的身份认定上,刑事立案追诉标准坚持从宽认定处理原则。实践操作上,在未正式立案前可以进行初查,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责任,未构成犯罪的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责令整改,从而有效震慑行为不轨者。

建议三:协同指挥加强研究

公、检、法等部门在领导小组的协同指挥下,应多做一些项目经理违法(犯罪)行为的研究,分析行为表现的趋势和特点,以更好地增加对此类犯罪的打击力度,并对辖区内建筑施工企业提供专门的培训,多举办相关的交流会,提高其法律防范意识,警惕项目经理的各种欺诈行为,理性管理,不轻易上圈套。

建议四:由公、检、法与建筑业管理局共同建立“黑名单”制度

其一,由于工程建筑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财产利益和安居生活,因此,高质量的建筑品质要求高门槛的市场准入。这一准入要求建筑施工企业承接与其自身资质对应的工程项目时,能够确保自身在企业管理、资金保障、技术积累、商誉可信等方面名符其实,因此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诚信和廉洁规范应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在这一点上,由于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建设部2004年4月的联合发文规定,当前各级检察院已经建立建筑施工企业行贿记录档案。对这一企业方面的档案,应该在上述领导小组的协调下,由专门的办事机构统一归档记录。

其二,依据95版《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资质管理办法》第11条规定,可知项目经理的个人资质与从业所在的企业资质是挂钩关联的,因此,我们在强调凡是被法院判决确认有行贿犯罪的建筑施工企业均应记录在案的同时,也应当比照规定凡是被法院判决确认有行贿、受贿、诈骗、虚开增值税发票等个人不良信用记录的,也应纳入上述档案加以记录,并直接向项目经理资质行政管理部门通报;科以刑罚的应当同时直接吊销项目经理个人的从业资质证书,并对个人重新执业的期限作出惩罚性约束。

其三,考虑在上述领导小组的协调下,专门设立针对项目经理执业违法行为的投诉受理办事机构。实时受理投诉,协助建筑施工单位与各相关部门的衔接联系,以提高效率、减少流程、便捷审批;核实后协助执行,加大执法力度,以儆效尤。对此,从受访建筑施工企业的反馈意见来看,绍兴市建筑业骨干企业均表示一致赞同。另外,可以在该投诉受理机构设立项目经理诚信档案的公共查询平台,将项目承包人必要的基本信息尤其是违法违规信息进行公开,逐步加以补充完善。若项目经理出现上述类型的违法行为,将经核实后的事实情况在平台内上传、公开,方便各建筑施工企业单位查询,防止害群之马继续违规执业的可能,让其无法在建筑行业立足,从而降低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风险。结合以上三点来看,通过准入机制的高标准要求配合排除机制的有力贯彻,“黑名单”制度能够落到实处,起到警示规范的良好整治作用。

建议五:统一对挂靠的项目经理实施犯罪案件的定性认识

其一,明确规定挂靠的项目经理属于刑法规定的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的犯罪主体。挂靠的项目经理因为对外是以被挂靠的建筑施工企业的名义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而相关对应责任均由建筑施工企业承担,因此项目经理的职务犯罪的权源就是来自建筑施工企业对其职位的授权。对挂靠经营而言,其本质属性是以建筑施工企业出借或者出租企业资质为前提,在建筑施工企业施工资质的出借或者出租中也必然伴随着对项目经理企业内部职位职权的任命,该任命即为职务授权。尽管建筑施工企业在容忍挂靠并收取管理费的同时自身也存在一定的过错,但是基于权责一体,项目经理利用所授予的职务便利,故意实施侵占、挪用企业资金的行为,其本人已经符合相应职务犯罪的主体要求。

其二,有无劳动合同关系不影响对项目经理犯罪主体的认定。课题组认为,在刑事领域对项目经理的犯罪主体认定上,需做扩大化解释。既包括已签订劳动合同,受建筑施工企业之托参与工程管理的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人员,也包括与建筑施工企业签订挂靠协议,对外以建筑施工企业名义承接工程的企业以外人员。对于实践中,没有与建筑施工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项目经理,不能也不应以劳动合同的缺失外观否认建筑施工企业对项目经理的内部职务授权,因为挂靠的现实也通常伴随着双方之间劳动合同关系的缺失,对无劳动合同关系的项目经理也应作为犯罪主体立案予以追诉。

其三,明确项目经理特定犯罪行为手段的区分认定。根据分析,项目经理实施犯罪侵害的法益主要是建筑施工企业的财产利益,而侵害财产的手段主要是侵占和挪用工程款两种方式,两者间的区分核心是“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主观故意认定。以下情形可作非法占有的事实手段认定:通过虚假票据或者与材料商虚构结算事实向建筑施工企业套取工程款的;恶意私分、挥霍工程款的;转移工程款并携款潜逃的等等。当然对上述手段情节显著轻微的,则不宜认定为犯罪处理。

司法举措六:司法和行政执法部门齐抓共管

各地政法委牵头与公、检、法相关部门成立专门治理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针对上述违法情况的定性分析,开展项目经理违法(犯罪)活动的预防工作机制,不仅要着眼于眼前的短期治理,更重要在于长效机制的建立健全,因此一个专门领导核心不可或缺,原因在于:

(1)公、检、法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需要在该领域亟待加强,建立完善的预防措施打击建筑业经济犯罪,避免工作中因发现的涉嫌犯罪线索不能及时掌握、犯罪嫌疑人转移资金、潜逃境外的情形,造成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2)公安机关要加强经侦队伍建设,增加办案力量,选调精干人员查办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违法犯罪案件;检察院、法院也要加强力量,落实专人负责办理此类案件。

(3)根据调研,浙江绍兴地区的建筑施工企业的法律纠纷,伴随自身在全国建筑领域业务的扩展,相关诉讼案件已呈日益复杂化的趋势。该趋势既包括诉讼管辖难度的加大,也包括日益严重的法院判决“异地执行难”问题。因此,统一的专业领导协调机构不可或缺。同时,对证据的收集及管辖方面,也要求公、检、法部门在对此类犯罪侦破时需要进行跨地域合作。这不仅仅涉及到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司法管辖配合和协调问题,而且也涉及地区内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问题。

建议七:进一步加快刑事立法工作进程

犯罪行为识别 篇3

近年来,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广泛研究和应用, 极大地促进了安全防范系统的智能化水平的提高与进步。现实生活中的身份认证技术基本分为以下三种方式:1) 以用户掌握的信息证明其身份, 如用户名和密码;2) 以用户拥有的物件证明其身份, 如身份证、钥匙等;3) 以用户唯一的身体特征证明其身份, 如指纹、人像等。前两种方式是基于非生物性的特征, 这些特征容易遗忘、被复制、被窃听、被窥探甚至被篡改[1]。第三种方式是基于人的生物特征, 通过比对生物之间特征的不同进行身份认证和识别。

人的生物特征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人体生理学上的特征, 如指纹、人脸、虹膜等身体特征;另一类是人体行为特征, 如行走姿态、语音语调及签名特征等[2]。

一、步态识别的优势

步态, 指人行走的姿态, 是一种行为特征。因为身体和生理上的差异, 导致了每个人的行走姿势存在很大的不同。作为生物特征的一种, 步态相较于其他生物特征具有其独特优势:

1) 数据采集方便。通过安装普通的摄像头, 不需要目标的配合和近距离接触就可以获取目标的步态信息。

2) 数据质量要求低。指纹、人脸等生物特征在较远距离和低分辨率下会变得模糊不清, 不利于采集, 而作为远距离下唯一可识别的生物特征步态, 则依然清晰可见。步态识别对图像的分辨率也没有高的要求, 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3) 难以伪装、模仿或隐藏。基于非生物特征容易被模仿和篡改, 例如明胶制作的假手指上的指纹能轻易骗过指纹识别系统[3];隐形眼镜上出的虚假眼虹膜特征可以让虹膜识别系统难辨真假;在遮挡、化妆、整容等情形的影响下, 人脸识别的判断力将大大降低。但每个人的身形都有自己的特点, 尽管目标对象为了避免被监控摄像机拍下, 会故意做出一些行为来掩饰自己的身份, 或用帽子、背包等故意对面部进行遮挡, 但是对一个人来说, 要伪装走路姿势是非常困难的。

二、步态识别方法设计

步态识别, 就是通过记录、分析人体的运动模式, 建立步态模型, 提取相对稳定的特征参数, 再使用计算机进行匹配识别的过程[4]。

步态识别过程包括三个模块:视频采集、步态周期检测、步态特征提取及匹配, 其设计框架如图1所示。

2.1 视频采集。通过普通RGB摄像头采集一段人体行走的视频, 一般是avi格式, 采用Open CV自带的库函数将视频按0.033秒一帧分割为bmp格式的图片, 得到含有人体步态信息的彩色序列图像。

2.2 步态周期检测。步态是描述人走路特点的一种周期性现象, 包括迈脚以及双手的摆动等, 步态周期检测包括如下三个步骤:

1) 提取背景图像, 利用人体的运动特征将其从背景图像中分离, 得到人体步态序列图像。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和形态学处理, 去除噪声干扰和冗余信息。

2) 通过双脚距离的变化判断个人行走的步态周期, 从周期中提取关键帧并用于下一步处理。人体在行走过程中, 一个步态周期会经历两次最大的跨距[5], 本文中提取的步态周期取是指人体的同一只脚连续两次接触地面之间的时间间隔。去除噪声和冗余信息之后的一个步态周期内的人体步态序列图像如图2所示。

2.3步态特征提取与匹配。特征提取即将人体的步态轮廓从图像中提取出来, 现有的特征提取一般分为基于模型和非模型的方法两大类。本文参考了由Han等人[6]所提出的GEI (Gait Energy Image, 步态能量图) 方法的思想, 这种基于非模型方法不需要建立模型, 计算量小, 但是容易受噪声等因素的干扰。

步态特征的提取与匹配包括如下两个步骤:

1) 将同一个周期内的人体轮廓用边缘检测的方法提取出来形成二值轮廓图像, 如图3所示。

2) 将一个步态周期内的所有二值轮廓图像归一后进行叠加, 得到步态能量图GEI, 采用PCA方法对GEI进行降维和特征提取, 再用欧氏距离方法对提取的特征和步态数据库里的特征进行匹配识别。

三、步态识别在犯罪侦防中的应用

相对于人脸、虹膜识别需要近距离接触且对图像分辨率要求高的约束[7]。步态识别能远距离非接触式进行个人身份的识别和鉴定, 不需要高分辨率的清晰图像, 具有非接触性、非侵犯性、难于隐藏和伪装等优点, 在公安系统犯罪侦防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具体可应用于以下五个方面:

1) 协助公安部门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身份认证。在案件侦破的过程中对嫌疑人身形进行量化处理, 通过步态轮廓的比对进行人物鉴定, 是破案的重要辅助手段。很多时候, 监控视频可以拍到嫌疑人走路经过的样子, 但是拍不到他们的真实、清晰的样貌, 在犯罪现场也可能找不到其他证据, 如指纹。但是只要摄像头拍摄到了嫌疑人走路的样子, 即他们的行走姿势, 那么通过步态识别就能对其身份进行认证, 从而给警方提供破案的重要线索。

2) 重要保密或公共场所识别人员身份。步态识别技术可应用于机场、银行、军事基地等特殊场所的访问控制和安全鉴定, 进行可疑人员身份的识别。在一些重要场合, 智能化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实时捕获到每一个可疑人员的步态图像并进行特征提取, 快速地将其与网上在逃人员步态特征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比对。若比对成功, 监控系统可立即发起预/报警, 并记录下该人的所在位置及相关信息并传送至警方, 直到抓捕后解除警报。

3) 公共场所异常行为检测。这里所说的异常行为是指快速奔跑、蹲下等不同于人在正常状态下的姿态。要进行异常行为的检测, 就必须根据每种异常行为建立相应的异常行为数据库和异常行为识别算法。

4) 敏感场所远距离实时监控识别。

5) 重点嫌疑对象的远距离监控。

四、结论与展望

现有的步态识别方法距离实用性还有一定差距, 存在一些固有的不利因素, 使其步态的稳定性受到一定影响。未来的研究方向将围绕多模态识别技术展开, 建立多生物特征通道, 将步态特征与其他生物特征相融合, 提高识别的精度。

参考文献

[1]Liu N, Lu J, Tan Y P.Joint subspace learning for view-invariant gait recognition[J].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 IEEE, 2011, 18 (7) :431-434.

[2]Hossain A, Makihara Y, Wang J, et al.Clothing-invariant gait identification using part-based clothing categorization and adaptive weight control[J].Pattern Recognition, 2010, 43 (6) :2281-2291.

[3]Bashir K, Xiang T, Gong S.Gait recognition without subject cooperation[J].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 2010, 31 (13) :2052-2060.

[4]Gu J, Ding X, Wang S, et al.Action and gait recognition from recovered 3-D human joints[J].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B:Cybernet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2010, 40 (4) :1021-1033.

[5]贲晛烨, 等.行人步态的特征表达及识别综述[J].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2012, 25 (1) :71-81.

[6]Han J, Bhanu B.Individual recognition using gait energy image[J].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IEEE Transactions on, 2006, 28 (2) :316-322.

上一篇:文化环境论文下一篇:剧本创作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