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习兴趣

2024-10-11

历史学习兴趣(共11篇)

历史学习兴趣 篇1

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江南美人

历史新课程改革要求: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这一新的要求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的在历史教学中改变教学方式,要抛弃以往呆板的填鸭式教学,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要采取措施,变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方法为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方法和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柏拉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好的关键是好学,因此,历史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对于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有了兴趣学生才能进行历史能里的培养,历史的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发展。

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是一门很有研究的教学艺术,本文只能从简单的几个角度进行浅层次的分析,还有很多不足和需要补充的地方。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需要占用教师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付之实践时更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

历史学习兴趣 篇2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些学生课外喜欢看一些历史书籍, 平时讲话中也常常引经据典, 但历史课上却无精打采。做为一名历史老师, 我不得不对此进行深思, 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中必须要做到这一点。寓教于乐,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收效甚好。

一、教案中得体现出趣味性

尽可能的丰富一些书上较为枯燥而简单的内容。我们在编写教案时, 千万不能照本宣科;否则, 老师就成了教死书, 而学生也成了读死书。为了避免这一点, 我们编写教案时, 必须阅读大量相关资料, 以便从中筛选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如《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 大部分学生看过课文后, 只觉得只有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却没有前四次反“围剿”的内容;遵义会议后, 恢复毛泽东在军事上的指挥权后, 摆脱敌人围追堵截的几次重要的战事本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 书中却写得非常简单, 这让学生感到很没意思, 兴趣全无。如果就照着书本内容上课, 他们一定会感到兴味索然, 上课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所以, 在编写教案时, 必须吃透教材, 对课文内容熟记于心。然后再根据需要, 查阅大量与课文相关的课外历史资料, 筛选出学生最感兴趣材料, 精心准备了红军前四次反“围剿”时有趣的故事和遵义会议后几次重要的战事以及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精彩内容……事实表明, 这样的补充是必要的, 学生非常喜欢这些内容, 课堂上你一言我一语, 纷纷发表自已的看法, 气氛活跃而秩序井然。互不相让又各自尊重对方的观点, 大家在轻松愉悦中上完这堂课。而且通过补充红军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有趣故事, 同学们对第五次反“围剿”的内容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知识要点也记得更牢固。

二、教法中要贯穿趣味性

孔子说过:“好知者不如善知者, 善知者不如乐知者。”要让学生保持“乐知者”的角色, 教法必须改革创新, 灵活有乐趣。在课堂上, 最好能让师生互动起来, 或者, 运用适当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各感观器官, 协调他们的手、口、脑。

用讲故事、师生议论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如讲韩非时, 提到其惨遭陷害的情况, 谁害死韩非?是他的嫉贤妒能的同学李斯;谁害死李斯?是历史上著名的巨奸赵高;谁杀死了赵高呢?是秦王子婴;谁杀死子婴呢?是霸王项羽;项羽结局如何呢……这样一个引出一个, 学生自然听得专注入迷。通过这样的学习、讨论, 学生对本课了解的非常深刻, 记忆得非常牢固。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记得在上《文成公主入藏》活动课时, , 我就让学生自编了舞台剧, 效果自然不用说了。十一、二岁的孩子说大不大, 说小不小, 他们很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学生们知道, 要编舞台剧, 必须得先写剧本。为了写好剧本, 他们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 丰富了课文内容, 同时, 还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之后, 他们又煞有介事的挑选演员。最后, 孩子们又抽时间操练, 不时的对自己的剧本加以修改, 精益求精。有时, 我们真的应该放手, 让他们自己锻练一下, 千万不要低估其能力。如果老师给他们提供合适的机会, 他们还是很乐意展现个人魅力的。

三、学法中充满趣味

教学中, 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外因, 学生是内因。因此, 我认为教师指导学生的学法是非常重要的, 教书的目的主要是教会学生学习。“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古希腊人普鲁塔戈在3000年前如是说。让学生通过历史课堂学到更多的知识, 让历史学习真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例如:讲“辉煌的隋唐文化 (二) ”时, 同学们说课文中的诗人多, 不好记, 我在课堂上除了讲到有关内容引导学生看图, 加深印象外, 还指导学生列表总结, 教给学生可列为“时代、诗人、主要特点、代表作或名句”等进行归纳, 同学们经过列表填内容后, 他们高兴的说, 这样我们对初唐到晚唐的诗人有了一个完整的、有条理的了解。另外, 我还注重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把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官都参加到学习中来, 让学生掌握学法, 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提高分析能力。这些方法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再如, 讲“新航路的开辟”一课时, 将郑和、哥伦布进行比较, 无论在航行的时间、规模、次数上, 郑和都要超过哥伦布, 但为什么哥伦布比郑和的影响更大呢?郑和不计经济效益的朝贡贸易违背了经济规律, 给明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而哥伦布的远航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 只要运用得当, 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历史学习兴趣 篇3

常言道:给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杯水;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特别是历史这门课,它不同于数学化学等自然学科,而是一门社会学科,它需要广博的知识积累、较强的语言表达,上课之前,要心领神会历史课标的要求,细细品味每一节课的教材,历史知识匮乏、积累的材料太少是上不好历史课的。所以,我就从各种杂志和互联网上学习历史教学的有效方法,自费订阅《中学历史报》,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和方法弥补自己所存在的不足,特别注重知识点的积累,常常翻阅历史课本和历史课外阅读刊物,甚至有时侯背诵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名词解释等;要求学生记忆的东西自己首先记熟,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对于重点知识反复强调、反复练习,甚至有时候要求学生默写。教师深钻细研教材后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驾驭教材。

二、精心设计每节课导语,提起学生的听课兴趣

一部好的影片,往往都有精彩的开头,让观众产生急于看下去的愿望。同样,精心设计一节课的导语,是上好历史课的前提。教师一开始导入新课就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这是一堂成功课的关键环节之一。设计妙趣横生、形式多样的导入语,能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积极心理因素。例如我讲人类的起源历史时,提到了《圣经》中亚当夏娃的故事,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然后提问学生:你认为人是从哪儿来的?回族同学认为人类的祖先是亚当,汉族同学认为人类的祖先是女娲,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兴奋点受到刺激,为导入新课奠定了基础。除了讲故事的导入法外,还可以用诗歌、音乐、电影、谜语等进行导入。

三、积极尝试多媒体教学手段,促进历史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光靠教材,照本宣科,就会显得枯燥乏味。而利用互联网、远程教育网等有效教学资源,下载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视频、录像运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历史课就显得生动活泼了。例如我讲中国历史《火烧圆明园》时,从网上下载了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学生看了以后对八国联军的罪行深恶痛绝;讲抗日战争的胜利时,给学生播放了录像《东京审判》……我上历史课,总会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上多媒体课每学期不少于五次。

四、关心后进生,做好重点辅导工作

对于后进生要有爱心、耐心、细心。后进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学习的落后,我们要多关心、多辅导,寻找落后的原因,对症下药。

1、有些后进生由于反应慢、记忆力差,连简单的问题也说不上来,老师要不急躁、不讽刺挖苦,而是鼓励他反复记忆。提问的时候应故意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回答,及时鼓励,肯定学生的进步。

2、有些后进生由于家庭困难,缺乏学习资料,课外知识得不到补充,造成了学习的落后。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会给他们寻找一些资料,免费发放给他们,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了;有课外资料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就明显的进步了。

3、有些后进生由于学习历史的态度不端正,容易偷懒,不背不记,造成了学习落后。这样的学生,老师要采取严厉的措施,比如不让他们回家吃饭,直到写完作业、背完功课为止。对有些同学可进行个别家访,与家长联系,告诉家长他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表现,让家长督促孩子在家学习。另外还要与学生多谈心沟通,取得学生的信任,告诉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历史的好方法;应常常深入到后进生中间,了解他们的困难,和他们拉近距离,慢慢的他们会对历史课产生好感,学习态度会有很大的转变。这些学生只要学习态度端正了,进步一定会很快,尤其是历史,稍微用心就能出成绩。

五、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质疑能力

每次历史考试,学生失分较多的地方,就是后面的材料分析题与论述题。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不动脑筋,懒得去读材料、去分析材料;老师也图省事,上历史课只读课本,缺少师生互动,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造成学生面对材料分析题、论述题无处着手,有时答非所问,有时回答不够准确,有的同学甚至把历史名人的名字写成自己班上同学的名字,故意闹笑话。针对这种现状,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发言,展开联想,想到什么说什么,无所谓对错,学生说完后老师及时给予点拨,对的鼓励,错的纠正。

我还鼓励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具有质疑能力。例如讲到达尔文的《进化论》时,有个学生问我:“人类是猴子进化而来的,为什么现在的猴子不进化为人?”有个调皮的同学还故意问我:“世界上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世界上先有男人还是先有女人?”面对这样无奈的问题,我只好说:“世界上还有许多未解之谜,就像埃及的金字塔是怎么修建的,我们人类学家只好猜测,谁也给不出标准答案。感兴趣的同学好好学习,将来你去研究这些未解之谜,告诉我们真正的答案好吗?”这问题虽然没有得到解决,但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思考力和表达力。由于学生常常动脑、动口,以后对于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就能应付自如了,考试就能得高分。

六、开展演讲等专题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学习兴趣

历史学科教学不能满足于追求教材里的学问,而是要“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未来。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每个事件背后都有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渊源,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将历史知识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揭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培育学生健康的时代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寻找身边的历史”的活动,要求学生广泛收集资料,用专题演讲的形式对身边的历史大事“追本溯源”,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例如讲革命故事、唱革命歌曲、撰写历史小论文、举行历史辩论会等。在学习上要为他们排忧解难,做好辅优补差工作,使每位学生都不掉队。这样,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普遍提高,尤其是那些历史基础比较差的同学,每天早上都在背历史。

初中历史学习兴趣的激发论文 篇4

摘要:历史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感、提升思辨能力、健全人格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音乐;检测;微课;接龙;猜猜看

历史课程的学习,是让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学应体现时代性,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时代,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那么,教师如何转变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一、加入音乐旋律,烘托教学氛围

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发生的,而这样的历史事件,只是通过教师枯燥的讲解很难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难体会到当时人们的所想和所需,从而使得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但是,在教学中,如果能通过媒体加入一定的音乐元素,如进行“楚汉战争”的教学时,播放《十面埋伏》表现楚霸王已经身陷绝境,那种孤立无援的情境,此时再通过歌曲《霸王别姬》:“我站在烈烈风中……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人世间有百媚千种,我独爱爱你那一种……”表现出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爱江山更爱美人的霸王情怀,便可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又如,在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教学中,可以引用《抗敌歌》《救国军歌》《松花江上》《长城谣》……这些抗战时期的歌曲,一首首承载了深重苦难的中华民族发出了抗争的怒吼,一首首不朽的战歌在血火中诞生,铿锵战歌,鲜血谱就,这些响彻神州的歌曲是冲锋的号角,是奋战的鼓声,激励着中华儿女与日寇血战到底,将这些歌曲引入到课堂,每每听来,依然使得学生热血沸腾,情之所至,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二、引入学习检测,增强学习的信心

作为初中生,对于所学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尤其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具体的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及些许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能够通过自己阅读,或者和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初步得到解决。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一定的题型,如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和简单的材料分析题等,帮助学生夯实这些基础知识,增强他们对这些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一方面给教学的重难点的突出和突破节省了更多的时间,另一方面在这些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也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乐趣,增强了他们对于历史知识学习的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把师生从繁重的学习中解放出来,为进一步的知识探究奠定了基础。

三、微课再现历史,感染学生情感

现代教育媒体,为历史教学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资源,微课就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微课就是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左右时间,就一个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者视频。由于微课讲解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不仅适合移动学习时代的知识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化学习的需求,深受广大师生的青睐。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尤其是在历史教学中,由于许多历史事件已经不可再现,只有通过微课的形式,在模拟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实际情况,诸如爱奇艺、搜狐和爆米花等网站,如果在联网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直接播放,达到教学的目的,否则,需要教师在课外筛选下载,然后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媒体播放,如匡衡凿壁偷光、商鞅立木为信、苏武执节牧羊等一些历史小知识,无需教师在课堂上赘述,只需播放相关资源,学生自然一目了然,其中所讲述的内容、反映的问题、得出的结论,随着故事的进展,就会在学生的脑海中展现和生成,从而结束了学生在课堂上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讨论和交流自然就能做到有争辩、有交流,更有新的知识的生成!

四、巧用知识接龙,提升学习效果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学习中的重要方法之一。虽然通过了音乐感染和微课学习,学生掌握了相关的知识,但这只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如果不复习巩固,很难将暂时记忆变成长期记忆,但如果复习的时候,不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只是简单、机械地予以问答,学生势必会对学习感觉味同爵蜡,久而久之,自然失去了对历史这门科目的学习兴趣。这个时候,如果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进行复习,其中知识接龙就是其中的一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意义或者影响,可以以个体,也可以以组为单位:(1)开始前,给学生3-5分钟的准备时间,这是活动的前提;(2)推选出记录员和监督员,便于赏罚,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3)以时间、速度和争取率作为评价的标准,判断胜负的依据。游戏开始,学生紧张而有序的.参与,不仅可以调动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学生的某个知识点或者说某些内容掌握不够扎实,就会输掉比赛,这对于爱面子的中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激励和挑战,不用说,他们一定会不遗余力地参与,不用问,这种活动肯定会使他们将历史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外,这样,历史教学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五、适时用猜猜看,加深知识记忆学习

历史学习兴趣 篇5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根据兴趣的倾向性,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根据维持时间的长短,分为短暂兴趣和稳定兴趣。如果除去工作娱乐等其他兴趣,单就学习兴趣而言,它是指学习活动赖以产生、持续和强化的最切近的动力源泉,它与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有极为密切的联系,是所谓勤奋的内在动因,它甚至使学习者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对于兴趣的重要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二十世纪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典心理学家皮亚杰更明确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可以说,古今中外无数学者、科学家都将兴趣作为学习成功的第一要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谈一点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体会:

一、明确学习目的,培养间接兴趣。

在初中阶段,所学的课程有十几门,并不是每位学生对每门学科都产生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历史这门课,部分同学接触到大量的时间、人物、事件后,觉得难写难记,苦燥烦琐,于是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完全失去学习的信心。针对这种情况,我主要从学习历史的目的上去引导,让他们认识到学好历史的重要性,如了解历史王朝的兴衰,可以提供建设祖国的经验教训;学习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做人;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的历史事件,可以提高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通过这样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增强了求知欲。

用心 爱心 专心115号编辑

二、进行审美化教学,培养直接兴趣。

新版的历史教材,增加了精美的图片,形象的地图,精当的史料,精彩的故事性导入,在客观上提供了引发学生兴趣的素材。作为教师,关键是如何运用。目前有些教师出于应试的需要,完全放弃对形象性材料的处理,让学生死记硬背抽象的概念,几十遍的抄写人物名词,这样不仅会泯灭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形成恶性循环。对此我认为我们应紧紧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营造师生和谐的教学气氛,创造优美的教学情境:运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材料,形象的板书,让学生情绪上受到感染,易于同老师形成互动。这样让学生在历史的空间中自由翱翔,学生得到的是美的享受和人文关怀。

三、设置问题情境,引起探究兴趣。

许多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设疑导学已成为普遍的激发兴趣的手段。有的已形成一种系统的教学模式,可见大家对“问题”的重视。的确,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也可以启迪无限丰富的联想,形成创见性的观点;还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探索中体会发现的快乐。设问的方法有许多,可层层递进式的提问:如问“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步步深入;也可逆向提问,如中国历史第一册中的《伐无道,诛暴秦》一课,我把问题设问为:“若不雨,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代历史人物发问:“如果你是商鞅,你将如何实施变法?”这样可以吸引学生参与教学,增强主体意识,渲染历史情境。总之,问题要设在关键处,设在重难点上,要在平淡中激起波澜。要注意课堂需要,不可盲目设疑,也不能连珠炮式的发问,这样没有思考的余地,效果反而不佳。

四、开拓学生视野,深化研究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已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共识,历史学科以它广博的内容和充分的借鉴价值,为这种培养提供了可能。我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外的结合:如某一制度政策的演变轨迹,象封建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等,让学生讨论,上网查阅资料,并撰写历史小论文;推荐带有研究性的历史小读物,如《上下五千年》、《中华历史名人传》、《秦汉史话》等,让学生阅读,并摘抄读书笔记;让学生自己出一期历史板报,组织兴趣小组进行辩论,制作剪报,了解新的考古发现,如新教材上的三星堆文化,本地的裴李岗文化,学生都非常感兴趣,通过小组合作,收集了大量资料,这样既巩固强化了课内知识,又为学生未来的独立研究,成长发展受益匪浅。

最后我谈一下培养历史学习兴趣应走出的两个误区:

首先,不能将如何逗学生发笑看作是培养兴趣,这是将兴趣庸俗化的表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藏在深处,你得去攀登,去挖掘,才能发现它。”那种纯粹的搞笑,只能取悦一时,不能给学生以收获,应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内在的深刻的积极性上来。其次,不能将培养学习兴趣完全放到课下,这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些教师上课只讲历史发展线索和干巴巴的知识结构,认为这样是提高效

率,是精讲多练;不让学生看插图、楷体字,甚至不让学生讨论,认为这样是浪费时间,影响教学秩序。其实,这样做势必会造成学生兴趣降低,对历史学科形成背背记记的刻板印象,以后想提高他们的兴趣就困难了。

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篇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言而喻,我们也从中看到了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兴趣可以推动人们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而高中历史在许多学生的心目中是一门十分枯燥无味的学科,如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长期以来的教学经验,我谈谈以下几点做法。

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从来无孰优孰劣之分,关键在于能否实现教学目的。教师教学风格、个性就体现在所选的教法上。只有人的现代化,才能实现历史教学的现代化。面对瞬息万变的新世纪,伴着革故鼎新的课程改革步伐,教师应顺应潮流,乘势而上,努力转变教学理念。教师应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争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声、光、色等多种信号把人类积累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极大地开阔了高中生的视野,具体地再现了我们没有经历过的历史场景,带领我们走进创设的情境中感受历史。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借助直观的图像吸引学生进入情境,展开情感体验。运用多媒体,创设历史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学习热情高涨。

新课改下历史教学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史实教授,而是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如何让学生在对于过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史实的学习中,体验到情感的共鸣,做到一般规律的总结和历史能力的内化呢?我想,历史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则是这一切的源泉。只有贴近生活的历史才是真正能让学生接受和理解的历史,才是真正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历史,才是真正能得以传承的历史。为学生创设合适的精神生活空间,是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关注生活世界,扩展精神生活空间,让学生体验现实,感悟生活的真谛,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本要求。

二、学习兴趣建立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上

拥有原本的知识、品德高尚、幽默诙谐、善于教学的老师,是学生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每个教师都应以此为目标,努力做一个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同时,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对某个教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位教师的课感兴趣并肯下大力气、花大功夫学这门课,因而成绩卓著。反之,学生如果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教师,那么他们对这位教师所授的课程也是不会感兴趣的。可见,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亲切和蔼的体态语言、设身处地的课堂提问、朋友式的交流,润滑学生的心田。在课外活动中,教师也要经常参与学生的各项活动,这样不仅融洽了师生关系,同时又使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学习动态。

三、重视乡土教学,穿插历史人物事迹。

藏族史所涉及的内容是和学生们生活生长的地区紧密相关的。众所周知,学生所具有的社会知识,包括历史知识,有很多是来源于社会和他们所生活的周围环境。学生对于有关家乡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古老传统、风俗习惯以至山水草木等都有着特殊而深厚的情感。那么,在正常的历史教学中,穿插介绍藏族的史实、历史人物,学生就会有一种亲切感。学生在学习家乡历史时,他们的感觉是亲切的,课堂上的气氛是热烈的,师生之间的交流是活跃的,而且学生喜欢听、爱交流、愿意学,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容易引起学习的兴趣。

历史教育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也是对学生进行高尚品德教育和情操教育。历史人物的事迹,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德品教育,而且有助于学生成功个性的形成。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民族英雄、文学艺术家等,在他们身上闪烁着耀眼的爱国主义光辉和高尚的民族气节。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坚强意志、良好品质和开拓进取精神的优秀事例。这些历史人物身上的闪光点,也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方向。例如,王昭君为了汉匈和平相处而自请入嫁匈奴的故事。这些历史人物及其典型事迹,不仅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对学生成功个性的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学以致用,读史明智

历史教学,如果仅仅是根据历史书上面的东西照本宣科,就会显得索然无味,但是如果历史教师可以改变教学策略,讲历史教学同历史故事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以听故事的形式去了解历史,同时可以将学生融入到历史故事中,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那样历史教学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各种历史故事数不胜数,读史能使人明智。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而且它与现实密不可分,能为现实服务。但许多人往往认为历史是无用之学,因此忽视历史的学习。如何让学生也改变这一观念呢?在课堂上注意做到史情结合,不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史情结合就是有意识地突出历史与国情现实相结合,从历史的角度来研究现实的问题,使学生确实地感受到历史的现实意义。在学习完选修一专题八《明治维新》时,可以设置这么一个情境: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落后挨打的弱国一跃成为殖民大国,其中教育起了什么样的作用?那么今天我们能否忽略学习的作用?你对教育有什么好的建议吗?同学们重温了明治维新中教育的各项措施,一致肯定了学习的作用,对教育也各抒己见,争先恐后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虽然见解还难免稚拙,但回答时已经能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并联系实际,真正体现了历史为现实服务的功能。

五、要善于借助现代教学手段

在讲授历史时,要学会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图片、实物、模型、影像等直观材料的来展示、解读历史知识。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知识,又可以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要讲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放通商口岸的特点,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把教材中《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两幅图片放在一起比较就可以清晰地得出历史结论:从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地区;从沿海扩展到长江中下游、直至西南内地。

浅谈历史学习与兴趣教学 篇7

一、兴趣教学的主要途径

1融洽感情, 树立好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爱屋及乌”是人之共性, 学生尤为突出。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 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他们的学习常常带有情感性, 不会用理智支配感情, 而常常以感情支配理智。他们往往不是因为某科重要而去学, 而是因为喜欢那科的老师才去学, 有时他们不愿学某一学科, 是因为他们不喜欢那个学科的老师, 拒绝“为他学”, ‘亲其师才信其道“。因此, 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的形象是影响学生兴趣的关键。鉴于此, 教师都要力争及早地记住学生的姓名, 多方面了解他们以往的情况, 以便因材施教。授课时, 和蔼中带有严肃, 幽默中充满含蓄, 使学生既敢于接近又激起崇拜的心理, 久而久之, 就拉近了师生的感情, 学习起来就有热情, 学得也轻松愉快, 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利用率。

2不断丰富自身知识, 及时给学生排忧解难。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的阶段, 喜好探索是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一个明显的心理特征, 教师若能及时利用科学知识和方法为他们释疑解惑是激发兴趣的又一重要途径。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必须先有一桶水”。教师通古博今, 再结合历史教学实际, 从历史经验教训联系到当今国际政治的兴衰, 从宗教的产生到信仰的形成, 从封建时代的思想禁锢到现代的思想解放等等, 使学生感到历史知识领域如此的广阔, 如此地富于现实性, 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

3爱生如子, 优生差生一视同仁。

有这样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刚接到一批学生, 由于多方面原因, 课堂秩特别好, 待时间一长, 情况就会发一定的变化。此时就要抓住机会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动向, 摸透他们的个性, 力求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学习、纪律等方面的要求。教师在言行上注意保护好他们每个人学习兴趣的萌芽, 优生差生一视同仁。尤其是对差生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批评要含蓄, 多留给他们一些进取补过的机会, 保持班级成绩的均衡发展。

4适当插入引人入胜的小故事。

历史本身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 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 在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与教材有关的历史故事,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

二、兴趣教学的作用

1兴趣是主动积极的内在动力

学历史最好利用影视、文学作品, 特别是他们自小知道、熟悉的人物, 刺激学生, 使他们感到新奇, 产生学史的欲望, 在给学生讲述教学内容之前不要急于去介绍内容, 平铺直叙, 而是让学生自己把能够知道的点点滴滴累积起来, 这样学生的情绪也活跃起来, 教师再进一步补充。比如讲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这一节, 以四大发明作引子, 学生踊跃举手“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纸”……然后教师进一步强调,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早在西汉前期就已出现, 东汉蔡伦进一步改进造纸术, 而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在此之前已经有了, 只是在宋代有划时代的发展、应用。除此之外此节讲了建筑历法、文学史学、绘画, 通过这些讲述一方面学生对此时期文化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另一方面通过对历史文化的了解, 激发学生学史热情, 寓教于乐中知道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璀璨的文化底蕴无处不闪烁其光芒。其次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分析出在科技文化光芒的背后, 是要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作后盾的, 让学生潜移默化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史观。

2兴趣是潜能的挖掘机

通过图表把内容相关容易产生兴趣的问题展示出来, 引发学生在复习历史时的兴趣, 这不仅需要纵向即历史前后间的比较, 更需要进行历史的横向即国家与国家之间历史发展的比较。比如, 学完中国史后可以让学生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外交等分别作专项比较, 学会把零散知识串起来, 自然是愈丰富, 愈爱学, 头脑清楚, 心中不乱。这种比较以表格形式为最佳, 要从多方面进行挖掘、归纳丰富所学知识。

三、运用兴趣教学把握的几个原则

合理运用兴趣教学对提高教学效率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但切不可把运用兴趣作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稳定课堂秩序的唯一手段。万事都有个“度”, 如何掌握好这个“度”, 我认为应着重把握好以下三条原则:

1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

历史教学课时少、容量大, 全部知识的教与学只能在课堂45分钟进行, 教师不能为启发兴趣而占用过多时间, 那样只会“捡了芝麻, 丢了西瓜。

2是紧扣教材的原则。历史学科的补充素材很多, 教师应选择与课题紧密相关而又能加深教意的趣味故事穿在其中, 使课堂形成起伏有序、抑扬顿挫的气氛, 增强授课的渗透力。

3是要明确区分历史课与故事课的不同, 把故事作为历史课中的“添加剂”, 使历史课教学更具有趣味性和多彩性, 切莫把历史课当成故事课, 甚至把故事庸俗化, 以至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如歧途。

历史学习兴趣 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  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063

俗话说,“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内容相对枯燥,学生学习提不起兴趣。然而很多学校不重视,教学方法简单,流于应考,造成学生学习很困难、很痛苦。中学时期是学生思维和认知、意识心理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开设历史这门学科对初中教育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1.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用先人的精神和经验武装自己的头脑,帮助初中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史为鉴,可以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了解先人的生活和创造的伟大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鼓励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创新。

2.历史文化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可以提升学生整理信息和记忆的能力,锻炼健康敏锐的思维,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学习历史可以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洞悉事件的发展规律,培养出一种关注国际形势和国家民生的好习惯,为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

3.历史是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链接。学习历史可以培养独特的民族气质和民族情结,传承五千年浑厚的中华文化。比如,通过学习戊戌变法的事件,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民族气概,对初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教师充分的挖掘历史中人格教育的积极素材,对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深刻的影响。使学生在历史的熏陶中,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一代人。

教师的教学能力对一门学科的教学质量来说起了重要的作用,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科特征,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来培养和提高初中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并会让学生保持兴致勃勃和积极求知的态度,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开发创造潜力。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一味的将知识点强行灌输给学生,学习过程过于模式化、僵硬化,并且还要求他们考取高分,那么必然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和抵触情绪。

那么教师应该采用哪些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结合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历史背景,将抽象的素材进行故事化、通俗化的讲述。历史事件相对于初中生来说时间遥远,概念比较模糊。这是教师可通过细节、场景的具体讲述,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塑造的历史人物形象也更加丰满,给人深刻的印象。相比于枯燥的说教和对多而复杂的知识点进行盲目记忆,听故事是一种有趣并且能够迎合学生心理特点的一种教学方式。

2.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工具,生动形象并且从多角度来分析历史事件和评价历史人物。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利用图片、视频、音乐、表格、动画等具象展示教学内容,一方面启人思考、引入课题;另一方面通过有趣的观赏讨论使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一个比较清晰明确的认识。

例如讲到公元前209年爆发的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教师可以通过在网络上下载纪录片在全班播放展示,视频用轻松通俗的语言讲述事件的来龙去脉,对事件进行历史总结和评价,观赏完之后可以给学生布置观后感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学习分析事情发展内在的逻辑规律,学会用一分为二辩证的方法去评价人或事。

3.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例如讲到《辉煌的隋唐文化》时,可以让学生参演短小的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同学们自导自演,通过亲身参与,拉近了与历史的距离,进而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4.多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比如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又比如清明节可以组织同学去烈士陵园扫墓,切身体会为了革命献身的英雄豪杰的精神。将书本中抽象的人物设定形象化,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会给人真实感,更加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触。

5.将历史利用歌谣的形式串联起来,押韵有趣,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我认为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一段时间的学习,将重要的知识点简化,编写成短句,老师再加以修改,在全班进行传唱,一个学期所学课程快结束的时候,在统一串联成类似于打油诗的歌谣。

教师利用初中学生特殊的心理特点,希望得到更多的认同和关注,都会希望自己原创的诗句可以在全班流行起来,那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会比较高。教师在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学习风气也会有所提高,形成一种互学互助的氛围。

6.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21世纪对学生的要求是全面发展,相应的对教师的要求也应该与时俱进,老师是学生精神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更应该言传身教。学生更愿意为自己喜欢的老师而努力学习一门课程,并且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是靠双方互相维系起来的,但是作为课堂的主导者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

为了获得学生的认可和尊敬,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历史学科的专业知识能力、广播知识文化素养和较强的课堂教学技能,能够准确的回答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具有亲和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减小学生课堂交流的压力,提高自信心,是学生能够专心认真地投入学习。教师善意的眼神,积极的鼓励可以增加学生对老师的好感度。

7.充分利用手中已有的教学资料。为了辅助课堂教学,一般学校会订购一些与教材搭配使用的插图、地图册、历史挂图、练习图册等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料。课堂上教师要合理利用这些资料,直观地反映教学内容,更加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俗话说,史地不分家,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对地理知识能力的运用也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看懂地图册,理解和运用地理的概念,有知识迁移和空间记忆的能力。如《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一课,学生对于“行省”制度的理解存在一些困难,教师配合元朝广阔的疆域图进行讲解,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直观的印象。

历史兴趣小组活动教案 篇9

《不忘历史 纪念抗战 唱响民族魂》

授课教师:谢光平

走近《黄河大合唱》

一、活动背景

《黄河大合唱》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这部作品创作于1939年,由诗人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它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愤怒地控诉了日寇入侵给中华民族造成的深重灾难。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为求民族解放、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而斗争的优秀作品,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这部作品产生于抗日战争的年代里,与当今学生的审美情趣相距甚远,作品的深刻内涵和强烈地震撼力较难为学生所感受。笔者几次听老师上这堂课,有时甚至出现了笑场。怎样缩短作品的时代精神与学生的距离?让这部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的抗战名作深入学生心灵,激发起他们的爱国使命感。我对该课内容的教学方法做了较长时间的思考和研究。

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课前准备,教学内容拓展延伸至课外,学生们从各种渠道来获取和作品相关的资料背景。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作品的情感之光,以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通过体验和感受打开学生们的情感世界大门,让中华民族奋斗的精神感染着每一位学生,教学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活动目标

通过课外拓展学习和课内情感体验,感受作品的气势磅礴和激越情感,将黄河的英雄气概与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相联系,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从更宽广更深刻的层面上去理解黄河与中华民族。

三、活动方案 1.适用对象 初一学生 2.活动要求

(1)通过参加课外丰富多彩的艺术拓展实践活动,了解《黄河大合唱》作品产生的年代和抗日战争的历史资料以及观看抗日战争的影片。

(2)了解作曲家冼星海的生平和他对我国革命音乐事业所作的特殊贡献。(3)了解诗人光未然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这首诗的呢?

(4)了解黄河的地理、发源地等知识。查找关于黄河的地理知识、悠久的历史及文化精神的资料。

(5)充分解读《黄河大合唱》作品的历史背景,通过演唱和演奏《怒吼吧!黄河》主题曲,产生主动听赏和感受作品的强烈愿望。

3.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将兴趣小组成员分成若干个兴趣小组(2)学生准备:由兴趣小组长布置音乐实践活动的内容和任务 4.活动过程

【活动一】通过参加各类兴趣小组,亲自动手去收集整理《黄河大合唱》的相关学习资料,感受这部音乐史诗的深刻内涵,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1)收集资料,初识音乐家“星海”。音乐爱好兴趣小组的同学参与寻找一首自己喜欢的“星海”歌曲。

要求:从不同的歌曲中接触冼星海创作风格,为课内听赏《怒吼吧!黄河》进行创作风格对比埋下伏笔。

(2)影评兴趣小组的同学下载相关的影片资料,从电影《冼星海》中下载相关的画面,组成一份“音乐小报”。

要求:从画面中理解作品以黄河为背景“黄河之水、惊心动魄、惊涛拍岸、汹涌起伏、沸腾激荡”,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为课内听赏《怒吼吧!黄河》这一乐章,产生视觉上的联想。

(3)文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从“冼星海全集”、“名曲赏析”、“音乐小世界”等收集一、二则冼星海生平,创作《黄河大合唱》的小故事。

要求:从文学中认识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的背景、过程、意义,为课内听赏《怒吼吧!黄河》做音乐文化上的铺垫。

(4)诗歌兴趣小组同学收集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光未然的生平。

光未然是在什么情况背景下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这首诗的呢?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疯狂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残杀着我们的同胞!中国人的鲜血洒在黄土地上,血流成河,哀鸿遍野……。这时候,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1939年,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到了黄河岸边,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音乐史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要求:通过对这部大型音乐史诗的了解,为课内听赏《怒吼吧!黄河》做音乐文化上的铺垫。

(5)兴趣小组的同学查找关于黄河的历史知识。

知道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有名的大河之一。她发源于青海省中部的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注入渤海,总长5460公里。被中华民族自豪地喻之为“母亲河”。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篇10

一、古今结合,密切联系现实生活

之所以有很多学生觉得学习历史价值不大,就是认为历史是过去了的东西,对现实生活没啥用处。究其根源,历史教师也应负一份责任,因为很多历史教师就是为了教历史而教历史。其实无论哪一段历史都可以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的。如讲“儒家思想的起源与特点”时,我会问学生:儒家思想在今天是否过时了?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能否找到儒家思想的影子?其实在当今社会在教育、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我们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儒家思想想问题、做事情。我认为把历史现实化,是最实用、最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

二、改进教法、活化课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历史教学效率的主要途径

1.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上课伊始是教学的“黄金时间”,若开头新颖则有利于调动学生情绪,使其迅速产生知其所以然的欲望。例如在讲《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一课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了一副对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学生们都惊讶不解,一心直口快的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上下联怎么不对仗?上联中的‘袁世凯’三字,怎么能对得住下联中的‘中国人民’四个字呢?”我笑着说:“是呀,我们这一节课就是讲袁世凯如何对不住中国人民的呀。”学生们这才恍然大悟,这节课的讲述也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2.让学生登台,激发学生兴趣。素质教育下的课堂应把三尺讲台开发成几十米的大舞台,在舞台上,教师要淡化自己的表现欲,强化学生的表现欲,这种情感冲动可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美国内战》一课的讲述中,对于南北矛盾内容的处理,我首先把课前准备好的关于南北矛盾中的工业原料、劳动力、关税、奴隶制度示意图挂出,并把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是南北方的议员代表,然后让学生穿越时空,进人正在进行激烈辩论的美国国会中,就南北矛盾中的焦点展开辩论。在我的启发下,他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得出了结论,化解了难点。

3.多角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的时期,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只是简单地、机械地记忆历史知识,而是渴求利用历史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因此,在课堂上多提出一些思维含量高的问题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例如在讲“秦汉文化”一节中,我给学生展示了一副象棋,然后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的象棋文化隐含着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学生们兴致很高、踊跃发言,并且解释得头头是道,甚至连“科技发展”这样的信息都想到了。

4.运用恰当的语言,激发学生兴趣。在讲解理论性较强的问题时,尽量用生动的语言以做到通俗易懂。例如在讲“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经济前提”这一问题时,学生普遍感到难以理解。当时我是这样解释的:这就像一个腿脚有残疾的人一样,当他慢慢走路时,残疾不容易被发现,可当他走得快起来的时候,一切就都暴露出来了。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发展得越迅速,它的弊端也就暴露得越快、越多。经过这样的解释,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三、运用图片、实物、模型、投影、多媒体等展示直观历史信息

教师在授课时,应该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理解、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运用图片、实物、模型、投影、多媒体等直观材料的展示与解说,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知识;也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愉快主动地学习。例如,比较教科书中的《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等,就可以看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开辟通商口岸的特点是:从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地区,从沿海到长江中下游直至西南内地,总的来说就是步步深入。还有,为什么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通过阅读相关地图就能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出答案,日本是一个面积有限的岛国,资源缺乏、市场狭小,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日本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四、在课程中渗透人文思想、情感教育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篇11

一、苦练内功, 提高素质

目前历史教育问题的症结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教师本身的历史功底限制了教学的深度和力度, 是教师的知识视野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因此, 教师应该认识到自我学习和自身提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以独特的深入历史表象的思维方式去影响学生, 就能使历史这一古老的学科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古今结合, 密切联系现实

之所以有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历史没用, 就是认为历史就是过去了的东西, 对现实没任何用处。究其根源, 历史教师也应负一份责任, 因为很多历史教师都是为了教历史而教历史。其实很多历史都可以与现实密切联系起来, 都可以在现实中看到历史的发展。如讲儒家思想的起源与特点时, 我会问学生:儒家思想在今天是否过时了?在今天我们能否找到儒家思想的影子啊?看看, 今天, 无论是在教育、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我们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儒家思想做事情想问题。在教学中, 我发现学生对时事非常感兴趣, 而且这种兴趣也比较持久, 所以说把历史现实化, 是最实用、最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

三、改进教法, 活化课堂

1. 精心设计导语, 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上课伊始是教学的“黄金时间”, 若开头新颖则有利于调动学生情绪, 使学生迅速产生欲知其所以然的积极情绪, 学习兴趣顿增。例如在讲《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一课时, 我先在黑板上写了一副对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学生们都惊讶不已, 一心直口快的学生马上站起来说:“老师, 上下联怎么对仗?上联的‘袁世凯’三个字, 怎么能对得住下联的‘中国人民’四个字呢?”我笑着说:“是呀!我们这一节课就是讲袁世凯如何对不住中国人民的呀。”学生们这才恍然大悟, 这节课的讲述也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2. 让学生登台, 激发学习兴趣

素质教育下的课堂应把“三尺讲台”开发成几十米的大舞台, 在舞台上, 教师要淡化自己的表现欲, 强化学生的表现欲, 这种情感冲动可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美国内战》一节课的讲述中, 处理南北矛盾的内容时, 我首先把课前准备好的关于南北矛盾中的工业原料、劳动力、关税、奴隶制度示意图挂出, 并把学生分成两组, 然后指出: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 进入正在进行激烈辩论的美国国会中, 两组同学分别就是南北方的议员代表, 你们就南北矛盾中的焦点展开辩论。在教师的启发下, 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最后得出了结论, 突破了难点。

3. 多角度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的时期, 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只是简单地、机械地记忆历史知识, 而是渴求利用历史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因此, 在课堂上多提出一些知识含量高的问题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例如在讲《秦汉文化》一节中, 我给学生展示了一副象棋, 然后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的象棋文化隐含着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学生们兴致很高, 踊跃发言, 并且解释得头头是道, 大大出乎我的预料, 甚至连“科技发展”这样的信息都能想到。

4. 运用语言与情感等激发学生兴趣

在讲解理论性较强的问题时, 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做到通俗易懂。例如在讲“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经济前提”这一问题时学生普遍感到难以理解, 我是这样解释的:马克思主义是研究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这一重大问题的, 这就必须要发现资本主义本身存在的弊端, 就像一个腿脚略有残疾的人一样, 当他慢慢走路时, 不容易被发现, 可当他走得快起来的时候, 一切就都暴露出来了。也就是说当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 它的弊端会暴露得更多。经过这样的解释学生们就容易理解了。还有, 在讲解黄埔军校军事与政治并重的治学特点时, 我作了一个比喻:在这所学校里, 不但要教给学生应如何打枪 (军事) , 还要教给学生枪应该向着谁来打 (政治) 。这样学生们就很容易记住这个特点了。

上一篇:与分担作文下一篇:从青春中成长作文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