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自主学习能力

2024-06-22

历史自主学习能力(共12篇)

历史自主学习能力 篇1

历史教学中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由于学生平时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的知识积累, 已对历史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很愿意学习历史学科。加之有它自身的学习特点, 很多历史事件等知识,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就能掌握;一些隐含的较难理解的历史知识, 通过查找资料、合作探究以及教师的点拨也掌握了。因此,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历史教学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学生爱学

一是学生愿意学, 有一种学习历史的愿望。学生都有探秘和好奇的心理, 由于受电视剧、评书、小说、传奇等影响, 很想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故事的来龙去脉, 有一种渴望。结合他们看过的电视剧或听的评书, 很想了解与之有关的一些事情。如:听评书《岳飞传》就想知道当时真的有岳雷扫北的好结果吗?看《倚天屠龙记》就想知道真的有明教?真的有张无忌、朱聪八吗?还有和《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相关历史知识都是学生的最爱、最想了解的, 就是觉得历史教材上介绍的知识实在太少, 不够看、不够学、不过瘾, 总想知道更多相关历史知识, 有一种自主学习历史的意识和愿望。如果教师再发一些相关的参考资料, 补充一些相关的历史知识, 那是学生最大的期盼。二是学生能学。历史教材编得图文并茂, 语言朴实, 既有故事性又有趣味性, 好理解, 不像古文那样不好理解, 学生很愿意读, 因此, 很多历史知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就能够很好地掌握。如:历史事件的起因, 包括背景、条件、原因、目的等, 历史事件的内容, 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等;历史事件的影响, 包括性质、作用、影响、意义、经验教训等。将这些要素分别列出来, 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后以填空的形式出现是完全能学会的。对人物的评价等需要综合分析的知识,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和教师点拨完成好。特别是历史事件的演义与传奇学生知道得不少, 讲起来津津乐道。相信有这种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 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掌握和丰富历史知识。

二、教给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要有一个过程, 要经过逐步的培养和锻炼, 才能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从初一的第一节课就进行培养, 首先, 教会学生如何读教材, 如何从教材中习得有效的知识, 知道历史知识包括哪些方面, 哪些是该掌握的重点知识, 哪些只是需要了解的知识。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读书的基本方法, 如“一看三读一回想”:看题目明确学习内容的核心;通读了解内容梗概, 再读提炼有效历史知识, 精读正文, 掌握知识并加以记忆, 回想以前所学, 通晓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启示后人的历史经验。其次, 以问题为导向, 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 逐步进行。如学习《繁盛一时的隋朝》时, 可鼓励学生参照如下几个重点问题进行阅读教材:1.隋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开国皇帝年号。2.隋朝“繁盛”的表现在哪?“一时”表现在哪?3.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4.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5.通过《隋朝大运河》地图说出大运河包括哪几部分?6.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这些知识经过学生学习和讨论掌握了, 本课也就学好了。再次, 鼓励学生自己边读书边发现问题, 在读中生疑, 读中释疑, 自己总结和提炼有效的历史知识。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提出新的问题, 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如上例隋炀帝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最后, 处理好历史事实与文学作品的关系, 既尊重历史事实, 又能欣赏文学作品的高超艺术。比如有学生说三国是诸葛亮安排的, 如果华容道让张飞把守, 曹操必死无疑, 就变成俩国了;另一个学生思索一下说, 追根溯源, 三国应当是罗贯中安排的, 是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因此, 处理好历史知识与文学的关系, 以免学生产生误解。

三、给予学习时空

在学生习得一定的读书方法后, 就应当给予学生一定时空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去读书、去思考, 不要吝惜时间, 也不要担心学生学不好。不要刚让学生看几分钟书, 又觉得不放心或担心学生学不会, 就又开始讲。放手让学生去学习、去思考、去合作、去交流、去创新、去体验, 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就不要再赘述了, 不管通过什么途径能完成教学目标就是好方法。相信给学生一个学习的机会, 学生会还你一个奇迹。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需要逐步培养的, 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一个过程, 一个经历。借助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与愿望, 因势利导, 激励和鞭策相结合, 在历史教学中改变“讲、画、背、考”的做法, 充分相信学生, 鼓励学生, 给予学生一定的展示自我才能的舞台, 我们的学生就一定能够学习好历史, 热爱历史, 将课堂真正变成学生自主学习和乐于学习的天堂, 应用所学历史知识指导和修正自己的人生, 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

历史自主学习能力 篇2

传统的历史课堂似乎都是由老师一个人来讲,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十分程序化,这样不会有太大的教学效果。若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必须以学生为切入点,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下面我就以个人经验来谈一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一、延伸教材知识,诱发学生思考

许多历史老师都认为,教学的内容就是教材的.内容,但教材并不代表全部的教学内容。一味地讲解教材知识,只会使学生听起来感觉枯燥无聊。历史的知识是广博的,教材内容只是历史的九牛一毛。老师在讲解课本的某一事件时,可以连带一些学生没有学到过的历史知识,最好带有很大的趣味性,以此进行知识的拓展,点到为止。如果学生想要了解更多,他们就必须自己去搜集材料,阅读更多历史书籍,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产生极大的兴趣,促使他们做到自主思考,自主提高。

二、由学生进行课堂讲解

课堂是老师和学生共有的,为了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必要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拥有一个舞台来展示自己。每节课的课堂中,老师可以抽出一些时间让学生主持,做到角色互换,让学生体验一下作为“老师”的感受。这样学生肯定会在课前积极准备,整理自己的思路,参考更多的知识,保证自己不会出现较大失误,从而做到课前自主学习。

三、分组教学调动学习积极性

高中历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自主学习 平等民主 非智力因素 舞台

一、自主学习势在必行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世界范围内的物质的、观念的许多形态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科技知识日新月异,人们凭着曾经拥有的知识想赶上信息时代的步伐,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每个人来讲,就越显重要了。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无论知识更新速度如何加快,科学技术综合化的趋势如何强烈,我们都可以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及时有效地掌握新的知识和信息,提高自己,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随着时代的洗礼,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弊端充分暴露出来,教师完全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学习的主宰,学生只能围着教师的讲、问、练团团转,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学生的主体性受到严重的压制和损害。因此,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力还给学生势在必行。

二、自主学习的理解

“自主”就是学习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自觉主动地去发现、探索、理解知识的过程,即“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素质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这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把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努力使学习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活动、自我拓潜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要打破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的影响,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三、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现阶段,中学历史教学的课程安排,一般为每周2-3课时,这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相比,相去甚远,这使历史老师与学生接触沟通的时间较少。另一方面,一般历史老师任教班级又较多,多者甚至同时任教8-9个班级,这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老师相比,又超之甚多。时间少,要接触的对象又多,要建立一个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好像就更加困难了。所以,我们老師应努力增加自己在学生心中那杆秤上的分量,尤其是我们历史老师,更不能忽视每一个与学生接触沟通的机会。我们要及早的摒弃传统教育观念,放弃“师道尊严”,用一颗真诚的心,就像对待朋友一样,理解和信任每一位学生。

2、非智力因素──好奇心、求知欲的培养

首先应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问题的难度是形成问题情境的重要因素之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指出:“当感性认识与人的现有认识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不相符时,人的兴趣最大。”例如在历史课上讲河姆渡、半坡居民生产状况时,可以让学生看书,然后让学生回答:“河姆渡、半坡居民已经掌握了哪些生产技术?”但是,这么讲学生就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失去求知欲望。其次应支持学生好问的积极性。学生只有对他感兴趣的问题,才有着强烈的探索精神,喜欢追根究底。所以,如果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就说明他对这一学科的某些内容产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正确引导,积极鼓励,使他们的兴趣进一步滋长、扩大,从而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提供强大的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努力学习。因此,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问题的质量如何,一定要有热情、耐心,正确引导。

3、自主学习指导

阅读指导。历史课程的特点就是知识涵盖量大,纵贯古今中外。所以阅读能力是学习历史最基本的能力。教师帮助学生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史料、历史地图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在开始的时候仍然可以先由老师提出问题。对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应该适当的转化为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才能牢固掌握;对不容易掌握的理论、历史现象、历史规律等内容,可以转化为讨论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发散性思维、横向纵向联系、多层次比较,达到正确、全面、深刻理解,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思维指导。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三是掌握历史的横向的、纵向的联系。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4、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

老师在课堂上的作用转变了,由原来的“授鱼者”变为“授渔者”。这其实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依靠拥有的“鱼”已经不行了,老师必须不断地研究“渔”之法,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一开始,老师可以为学生搭建舞台和表演节目。如针对原始人类的学习,开展一堂想象课,学生根据书本内容并利用计算机查找相关资料,想象原始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又如针对秦朝历史的学习,开展一堂辩论会,以“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为辩题,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利用计算机查找相关资料,全班分为两组展开辩论;再如针对中国古代历史遗址与建筑的学习,开展社会调查,学生利用北京拥有历史悠久的人文优势,进行社会调查和实地考察,对北京各处的历史遗址和古建筑进行档案整理,在课堂上进行成果汇报等等。

历史自主学习能力 篇4

一、探索有效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的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的能力, 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 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 决定着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 我在教学中具体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 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读书

教学从激发兴趣和求知欲开始。刚刚进入初中阶段, 历史课堂上学生的听课方式和学习方法都缺乏主动, 针对这一普遍现象, 我把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历史课之中, 比如, 按照学记叙文的方法, 掌握每一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经过、结局以及它在历史上的影响。再指导学生围绕教材的章、节、标题, 来抓住中心, 划分段落、层次, 归纳大意, 写出提纲和要点, 这样有了清楚的脉络,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从而有效地掌握了课本的基础知识。

2. 探索优化的记忆方式

记忆是学生历史学习中的最大障碍, 我在教学中尝试着探索一些记忆规律, 给同学们做示范, 并让他们通过举一反三, 发现并掌握一些相关规律, 探索便捷的记忆技巧, 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比如, 用划分阶段的方法记忆年代, 用归纳的方法记忆历史人物, 把中学历史上一些奋勇抵抗外国侵略的英雄归纳到一起, 使学生不仅容易记住他们的事迹, 而且很容易理解民族英雄这一概念。

3. 探索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

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的, 共同构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 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 才能系统的掌握。因此, 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分析。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专题线索, 比如, 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经常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另一方面是掌握历史阶段的特征, 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资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 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 结合数学“集合”的方法, 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 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其他学科一样, 学习历史知识的目的也是为了应用、实现“人文科学”的终极体现。

1. 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

初中阶段最首要的任务是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种历史试题与历史相联系的综合试题, 也就是说考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水平的最重要手段。在这方面, 我不仅通过普通的练习、小考或讲评不断重复的形式, 而且多注意培养学生的答题技巧, 比如评价人物, 应该包括他所处的时代、主要贡献、历史作用及我们给他的称谓等等, 我给同学们做示范, 评价了岳飞, 以后他们自然会评价文天祥、戚继光、郑成功等。再如, 大的综合试题, 我注意让他们掌握答题要点和答题思路, 通过这样的练习,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试题能力。

2. 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的能力

“读史使人明智”, 历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历史把握现实、预测未来。一方面, 学生可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的一系列问题, 加深对当今社会种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并尝试对其发展趋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或预测。另一方面, 以历史的经验和价值来剖析自我, 客观的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挫折, 并进一步探索和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历史自主学习能力 篇5

——“生生提问”阅读探讨模式设想

俗话说:“与其给学生一车猎物,不如给学生一杆猎枪”。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潮流冲击下,当历史教学面临着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重大转变之时,以现代的眼光去发展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形成真正有效的,适应学生学习心理的,合乎时代要求的“新历史教学方法”便显得尤为重要。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教学做合一”理论中提出:“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也就是说,与传统的“教”和“学”的二元论对立,在增加学的比重的同时,去发现学生“动”的重要价值,将教育的主体移向学生,从教育的目的出,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自我培养。教学做成为一个互动而又统一的链条:做法↔学法↔教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形成了一个以“做”为轴心的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结合自身教学中的一些实践,我试提出“生生提问”阅读探讨模式,来谈谈对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点尝试。传统质疑

现在存在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师,是“拿书本来配学生,凡是学生需要的,都拿来给学生”的教师,他们虽然比以前拿学生来配书本的教师要进步许多,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仍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抹杀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这种教学主要是启发式的“问学生”。我们以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课本七年级第二学期《宋元时期的经济•两宋经济》一课时为例。这一课时内容繁杂,知识点散乱。教师如一味的提问:两宋经济的发展在农业方面表现在哪里?在手工业以及商业表现在哪里?等等。这就成了学生机械的翻书、应答、记笔记,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完全让学生配合他的叫法,生动的一课丧失了趣味性,且因知识点过多而使学生很难吸收消化。

在进一步,采用问题研讨式教学法。在课堂学习中,针对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当堂提出问题请老师解答,即“问老师”。这种方法确是阅读与思维的有机结合,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机途径。但我认为,在实际操作和应用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1、学生所提问题有限。

2、碍于对老师的敬畏,只有部分甚至极少的学生愿意向老师提问。

3、不利于分层指导,破坏在教学过程中的对每个教育主题的“针对性”教学。

实施设想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比较分析以后,我做出了一种“生生提问”阅读探讨模式的尝试。这一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如下:

学生自行阅读总结→小组循环提问→提问结果评价→教师更正、补充、总结→学生应用创造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变量是:教师的学识与语言及其组织能力,学生的认知结构与主动参与力,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学生的设问及对问题的解决是关键。

课堂座位方式:四组模块型。讲传统教堂的4列,重新组合形成社和学习活动进行的4组模块型。师生融合。

课堂教学过程:

A、通过多媒体音、像作品展示,引起学生感官刺激,导出新课。

B、在学生兴趣已激发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先自行分段阅读教材内容,对要点总结归纳。教师交待要求:在阅读过程中,每人需针对每部分内容,至少分别提出三个问题(根据知识点多少确定),问题要确切,有深度,能够自己给出答案。

C、限时阅读后对每部分内容展开集体分析。由各小组限时循环提问,1组→2组、2组→3 1

组、3组→4组、4组→1组(对后面内容的提问,小组次序可灵活调整,以使机会均等),每组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由不同的同学提出三个问题,对方组要在规定时间内予以解答,答对加分。若提出的问题重复或不恰当,扣半分。若问题不能完全解答,组员可在规定时间内予以补充,酌情加分。在学生提问做成中,教师给以指正和帮助。通过这种方式充分调动了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不仅熟读教材,而且激发了他们表达的欲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潜能。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也培养了他们集体创造的精神。如,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课本七年级第二学期《宋元时期的文化和对外交往•科学技术》一课,学生激发灵感可问出“沈括发现一种„脂水‟,取来烧烟制墨,这种脂水今名为何,这件事说明了什么?”,可见学生对教材不仅分析得十分透彻,且已能联系现实,拓宽知识面。而且有的小组在合作总结了指南针的四种制作方法后,课下还亲自制作了这些指南针进行比较分析,讨论十分热烈。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中就提出,让孩子成为活的人,就必须让他们去做去创造。“小孩子的做是小发明,小创造,小试验,小建设,小生产,小破坏,小奋斗,探寻小出路。”我们的历史课应该为孩子们创设这样“做”的空间。

在学生互相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尤其要对差生给予更多的启发、鼓励和帮助。如,在小组同学的帮助下,差生甲犹豫不决又跃跃欲试,教师应特别在其他同学酝酿的过程中去关注他提出的问题,对他提出的问题做出简单的指正,用鼓励的表情让他充满信心。在提问或回答的过程中多给他机会,其后多做表扬和帮助。这样,渐渐地树立起他的自信心,让他逐步增多参与和与其他同学的合作,在他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

D、全节内容进行后,教师对分数统计评比作出表扬或孤立。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时候,教师对知识点补充介绍、系统归纳。用多媒体展示相关信息与材料,以便学生对知识的确切把握和巩固,也使教学目标能够全面实现。

E、最后,由老师先做出示范,再由每组各请一名同学,以本节内容为情景,以自身为主人公,编设情景故事,做一分钟演讲。既保持了课堂控制的连贯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亲自去“做”,将知识当堂消化、运用、贯通。如,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课本九年级第二学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一课,有学生将自己叙述成了一名美国工人(后成为一名政客),在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前后他波折且具戏剧性的“经历”,引来了同学们的满堂喝彩,让大家印象深刻。这样的课堂活了起来,这样的知识有了生命。

自我剖析

“生生提问”阅读讨论模式的实践,是决定于“做”的内容特点及教的规律和学的规律,重视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教师“教”的过程,是以学生的实践和感受为基础和前提的。教师在创设民主情境、竞争情境、虚拟情境中,改变传统单一“问学生”或“问老师”的模式,将“教学做”、将“师生”融为一体,最大限度的激发每位学生的求知欲、参与欲、实践欲、既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又在集体探讨创造的基础上培养合作互助的精神,“使学生在集体创造上学习创造”。(陶行知《育才二周岁之前夜》)

某种程度上,该模式是对斯塔克(R.E.Stake)“应答模式”教学评价的一种迁移,引入了他所提出的“多元现实性”和价值观念的发散性,对大多数人的愿望作出应答,以使教育能够满足各种人的需要。同时美国阅读学专家G.R.施道佛博士曾强调指出“提高阅读效率的关键在于调动思维”的观点,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增知长智的过程,通过这种模式就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动脑、动眼、动耳、动口、甚至动手,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加深对知识的认识。生生提问后,教师筛选补充,以精练的语言给予总结和指导,便可提高学生的阅读、概括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当然,这一模式人存在缺陷和不足。如,如何实现实施的长期有效性,如何不断地给学生新奇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灵感,如何引导学生的问题设置不断深入升华

等。这些也有待于其他老师的支持参与,进行进一步的深入讨论。

如何自主学习高中历史教材 篇6

一、高中历史教材自主学习三部曲——通读、精读、串读

1.通读。

所谓“通读”,就是对整本高中历史教材或某一篇课文浮光掠影地读一遍,从宏观上对其有个总体了解和把握。那么,我们应如何通读高中历史教材或某一篇历史课文呢?就一般而言,一是通读教材目录,注意理解单元、章节标题与课文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通读某一篇课文中的纲目,明确该课的主体知识要点,掌握历史发展线索,把握知识体系,从而对该课内容有一个宏观的了解。

为了提高通读效果,笔者在这里特别提醒同学们三点:一是通读高中历史教材要全面。即历史教材中的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等都要读,不可丢三落四,以便最大限度地发现信息,选择性地获取信息。二是在通读历史课文时,要注意找出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断层处、深化部分。新知识的生长点往往建构于所学旧知识的基础上,是旧知识的延伸、拓宽和深化。我们要重视并学会对新旧历史知识的比较,比较其内在的联系与区别,抓住其深化部分的内容,把所学的知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三是要学会比较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与初中历史知识的联系与区别。高中历史教材注重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注重与初中知识的衔接,许多知识是从初中知识过渡、深化而来的。因此在通读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回顾初中所学过的历史知识,比较两者的联系与区别。高中历史学习的要求理所当然比初中历史学习要求更高,我们要学会思考:要求高在哪些方面、高在哪些内容?要抓住其深化部分作重点理解。

2.精读。

所谓“精读”,就是指在通读的基础上,读懂每个知识的具体内容乃至其词、句、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列出知识结构,记忆重点内容和疑难问题。精读往往需要读多遍才能完成,既适用于课堂学习中,也适用于课前预习。有关精读的具体做法,特提示以下几点。

第一,要注意找出历史课文中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画出来;同时要开动脑筋,边读边思考,重点掌握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对重点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深入思考,以求准确理解。然后根据课本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一点都包括那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述出来。在此基础上,弄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概括、构建章节知识结构。这样既分清了纲目层次、知识点,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要点化,纲举目张,有利于牢固掌握知识,又提高了分析、归纳、概括和文字表达的能力。

第二,从不同角度分解历史课文中的内容。任何历史知识都是由不同历史要素构成的。如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就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背景或原因、经过、结果、成败原因、影响等。又如典章制度,就包括时间、制定者、制定目的、内容、性质、作用、影响、评价等。因此,我们在阅读历史课文时,一定要从不同角度将教材内容划分出背景(原因)、目的、经过或内容、影响、成败原因等,并落实到历史课文的具体语句中。

第三,理清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历史是一门知识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把基本史实当作孤立的分散的知识点,而要抓住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知识网络体系。贯通了知识点间的联系,实现了知识的整合,就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从而增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垄断组织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垄断组织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以欧美帝国主义列强为主导,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市场)最终建立起来。

第四,注意鉴别知识性语言和描述性语言。有的同学记忆历史知识像背诵语文课文那样背诵历史教材,实际上既无此必要,也没有这样多的时间和精力,更难于坚持。在阅读过程中,只需抓住知识性语句来理解、记忆即可。如有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人教版历史必修2中有这样一段叙述:“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工业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工厂的规模都比较小,大多数只有十几个人,有几百名工人的工厂就算是大工厂,而且每个工厂的运作都相对独立。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重化工业生产规模都很大,很多工厂有成千上万的工人,资本需要日益庞大,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趋加强。”其中,“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工业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属知识性语言,必须理解记忆。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工厂的规模都比较小,大多数只有十几个人,有几百名工人的工厂就算是大工厂,而且每个工厂的运作都相对独立。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重化工业生产规模都很大,很多工厂有成千上万的工人,资本需要日益庞大,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趋加强”则都属论证式描述性语言,无需记忆。

第五,要敢于质疑和假设推理。事实上,当今高中历史课程是“一标多本”,对同一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叙述与评析,不同的历史教材不仅存在差异,有些甚至差异很大。这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不要将某一版本的历史教材视为圣经,而要敢于质疑和假设推理。这是培养我们自己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自主学习历史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敢于大胆质疑教材中的某些观点与结论,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主张,并引用史实加以论证或驳斥。对教材中没有下结论或结论模糊的历史问题,应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观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同时尝试对一些历史事物的发展可能性作出大胆的推理和假设,可通过对与之相类似的历史事物的对比、借鉴来提出问题。比如,假设甲午战争中国获胜,又该如何评价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如果袁世凯不告密,戊戌变法是否会失败?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3.串读。

所谓“串读”,就是指在通读、精读的基础上进行纵横联系,进一步搞清每个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知识的前后联系,抓点、连线、成面,即把相关知识点连成线、织成面,使知识网络化、线索化、立体化,最终学会迁移和灵活应用知识,提高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这里的“点”是指历史课文中的“爆发”、“兴起”、“酝酿”、“开始”、“发展”、“全盛”、“转折”、“失败”、“初步”、“进一步”、“彻底”、“完全”、“低潮”、“高潮”等关键词,在阅读和理解时,我们要牢牢抓住这些点。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中有这样的表述:“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到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抓住句中“进一步”和“初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资本主义的侵略,是通过其对中国自然经济的破坏而实现的。那么侵略是如何渐进的?对自然经济的破坏表现在哪里?又是如何进行的?为何必然会走这样的道路?由此我们就可以把握我国民族资本义的特点及形成这种特点的深层次原因,并通过中外对比把握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方式,将不同方式与结果相结合我们就更能认识到历史发展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又如人教版必修3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引言中说:“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我们可以抓住句中的“渐进”进行分析:“渐进”的表现是什么?为何会出现“渐进”?为何说是“渐进”而不是“突进”?“渐进”后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给后人以什么启示?这就能深化对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发展的理解。

这里的“线”是指历史教材中的结构。纵观当今高中历史教材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包含、并列两种关系。是包含关系的,要把握中心句,而中心句的位置不外乎段首、段中、段末三个位置(一般在段首),每目标题即为中心句。是并列关系的,多从不同角度按时序展开。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引言中讲到:“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20世纪以来中国最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如此就依据时序,分三个层次揭示了三个伟人、三大理论成果的历史地位和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这里的“面”,指的是纵横迁移历史知识,体现的是运用已掌握的历史知识或技能来学习其他类似的历史新知识的能力(也就是知识运用能力)。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获得这样的认识: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在英国开始,是因为英国同时具备了如下条件: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经济技术条件——资本、劳动力、技术和市场需求等因素。这些条件和因素也适用于分析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可将这样的认识迁移到理解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变化的原因上;也可用于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原因。这样,就能全面把握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了。又如自主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三单元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应联系第三单元第7课《启蒙运动》和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的相关内容,理解其对天主教统治及神学思想的批判作用、对启蒙运动和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要注意其与历史必修2中的“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和历史必修1中的“欧美资产阶级民主观念、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之间的联系(其中,前者是原因,后者是作用)。

二、对高中历史教材中几个具体内容的自主学习

1.学习目录和大事年表,理清知识线索。

在自主学习历史教材时,我们一定要注意认真学习教材中的目录,因为目录其实是历史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每一单元的内容编者都是围绕目录这个中心而编写的。通过对目录的学习,会大致对历史教材中的内容有个粗浅的了解、有个整体印象,由此可帮助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历史教材的内容、单元与课时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我们构建历史知识框架。例如,透过人教版历史必修1的目录,我们至少可以获得如下认识。

第一,它着重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中外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既有成果的反映:制度,体制,政治理念(意识、思想);也有历史进程:从古到今,从专制到民主,从一国之内到世界范围,核心是制度变迁。旨在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影响,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并从中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第二,从所占比例看,中外历史比为4∶3。

第三,从课文结构看,其基本结构为:分——总——分。如在介绍古代世界的政治制度时,教材分别介绍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希腊和罗马民主法制。但从整体上看,介绍的是古代世界两种最主要的政治制度,即专制主义制度和民主制度。接着,教材又分别介绍了近代西方与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展示了近代以来世界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第四,从各单元的线索及要点看,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线索是: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在夏朝建立,商周时期经过了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不过整体趋势是君主专制日益加强。要点是夏、商、周的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秦的统一和皇权及中央官制、郡县制;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宋、元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线索是:希腊政治体制演变和罗马法的制定与演变。要点是希腊文明、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确立与完善。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的基本线索是:从英国的光荣革命到欧美大陆主要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后以议会为标志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确立。要点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联邦制的建立,法兰西共和制的确立和德意志统一的完成与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发展。问题的核心是西方的代议制度。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基本线索是:从鸦片战争开始,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步步加深,中国各阶级、阶层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中华民族学习先进政治制度和探索解放道路的艰辛历程。要点是鸦片战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民主义革命,土地革命和国共对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的基本线索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生和发展,或者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要点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基本理论和意义,巴黎公社的试验,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重大历史意义。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的基本线索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起步、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以及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下的改革;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历史发展的潮流。要点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回归和解决台湾问题的意义。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基本线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外政策的不断调整及取得的重大成就。要点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前后的外交成就,新时期的外交建树。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基本线索是:二战后国际格局的的变化(从“冷战”、两极格局的形成到“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要点是“冷战”;“冷战”下的国家关系;欧洲联合的历程;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不结盟运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

另外,我们还要关注教材后面的“中外历史大事年表”,并反复阅读。它能有效帮助我们解决当今“专题历史教材”给学习者造成的时序混乱,弄清不同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

2.学习单元引言,明确单元知识背景与核心内容。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每个单元都撰写了引言。它主要介绍本单元历史的基本背景、基本内容和历史发展的线索。学习这些引言,可以有效帮助我们从宏观上掌握该单元的内容和知识结构,明确该单元所涉大事的时代背景,从而形成立体的历史时空观。同时,认真学习和理解这些引言还可以提高我们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引言的核心含义有三:(1)古代希腊和罗马两大古代文明是近现代西方文明的发祥地。(2)古代希腊、罗马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遗产,并有别于其他四大古老文明,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3)古代希腊的辉煌集中体现在奴隶主民主政治的高度发展和文化的巨大成就;古代罗马的成就集中体现在博大而缜密的法律制度。因此,学习本单元,要准确掌握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概念和核心内容,重点探究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

3.学习课文内容,夯实历史基础知识。

正文是历史教材中的重点和主体内容。历史教材中每课正文都有相应的子目,学习正文时要围绕课题与子目,了解历史演进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注意历史事件、人物的关系,深刻领会那些理论性的表述和结论性的话语。学习历史教材正文应坚持“问题驱动原则”,即坚持带着问题研读历史教材。不少历史问题,是可以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历史教材从中找到答案的。当然,学习课文内容应包括历史课文中的小字和注释内容。小字内容是正文的说明、补充、扩展或分析,也就是说,有的是正文的浅化,有的则包含着高水平的要求。小字部分虽不是考试的主要内容,但小字的文字生动,引人人胜,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既能开阔学生视野,又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注释内容可以帮助学生阅读材料,扩大知识面。

另外,当今高中历史教材的不少课文中还安排了1—2条文献材料。我们在自主学习历史教材时,不可忽视其学习价值。因为这些文献材料不仅能让我们直接感受历史,而且还可以培养我们的阅读、分析能力。对文献材料的学习,不仅要通过注释扫除文字障碍,而且还要结合课文内容了解材料背景,更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材料进行分析,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提高分析、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4.学习课文插图,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各种插图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动形象的直观教材。当今历史教材讲究图文并茂,因此每册高中历史教材都包含了不少插图和表格图,大约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一左右。这些插图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历史地图、历史人物像、历史场景等。插图是为课文服务的,我们在学习历史教材中的插图时应紧紧结合课文进行观察和分析,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以逐步培养自己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5.运用课后练习,全面提升学习能力。

高中历史教材每课之后都有编者精心设计的练习题,题型多种多样,包括选择题、问答题、材料解析题、制表题等,大都着眼于培养学习者的能力。学习与完成这些练习,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检测教学效果。

历史自主学习能力 篇7

一、明确自主学习内容, 确定自学学习方向

我们高中历史课堂学生自主学习, 主要有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 自我选择学习模式, 自己把握学习过程, 客观评价学习效果, 从而获得自我调整学习状态和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改变满堂灌、一家言的现象。在教学活动中, 依据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 让他们有思维的空间, 从而让他们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提高。如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习时, 让学生结合教材, 思考这一内容我们学习的重点, 让他们自主探寻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 教师可以出示近现代服饰、饮食、住宅、生活习俗等的变化, 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变迁, 形成一定的历史发展观。从而让他们养成正视历史,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的能力。再如《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习时, 让学生结合我县提出的小康建设目标, 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家庭生活, 思考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小康生活实现的步骤与策略, 于是, 枯燥的课本知识转化为生活体验,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了认识和能力的提高。

学生自主学习需要我们要的指导, 我们老师要发挥好语文学习的主导作用。要根据不同学生学习条件和其需要而确定学习目标, 指导他们自觉地运用可行的学习策略, 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 并能够具有合理的自我评价学习效果的能力。因此, 我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不能对其不加掌控;如果让他们放任自流、随意发展, 我们的自主学习就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因此, 我们在推进学生自主学习时, 要目标引领、创设情境、指导掌控, 并及时纠正和答疑解惑。另外, 我们要对其进行合理评价, 在鼓励、激励之中, 让学生更好进行自主学习。

二、注重自主学习引导, 提高自主学习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 我们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进行自主性学习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目标的自主学习, 有任务的独立思考, 进而认识不足, 如此能够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及方法。如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的学习时, 让学生在认识当时的历史情境前提下, 在把握各派观点的基础上, 然后各自阐述自己的相关观点, 进行辩论;如此的自主学习使得他们对这一著名论战认识到位, 理解通透, 而且也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产生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当然, 我们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 要体现学生历史学习的主体性, 同时要注意学生学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加强引导, 并循序渐进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充分注意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立性, 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调动学生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发挥, 他们才能逐步实现独立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可能。还要有引导的方法, 结合学科内容和历史学科思维特点, 用发展的眼光, 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和能力基础上, 激发他们学习动机并通过延伸检测让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总结提高。如“宋明理学”学习时, 让学生从背景入手通过对动荡社会中探讨儒学思想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从而认识到佛教的兴盛对传统的儒学的地位的挑战, 从而明白宋明理学是一个儒学思想的产生的历史根源, 明白历史联系的角度认识历史、学习历史。

三、注意学习氛围营造, 提升自主学习层次

历史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 积极营造能够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展开的课堂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历史老师充分展现个人魅力, 发挥个人专业特长。如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学习时, 让学生思考英国除了进行革命还有没有其他途径, 从而联系我们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情况, 让学生感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的伟大意义。当然, 自主学习氛围的营造, 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来有效引导学生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 通过历史图片让他们感受历史背景, 通过背景知识和相关知识的介绍, 拓展学生的视野。如此, 他们在自主学习时就有不同的思维角度和探索方向。当然, 通过合作探究也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提高。

总之, 对学生高中历史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我们要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重视他们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如此, 我们的学生个性会得到发展, 综合能力会得到增强。

摘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历史教师要转变教学模式, 教师努力转变角色, 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 着力于确立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主体地位。因此, 我们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思维能力、分析水平以及综合运用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正贵.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 (34) .

历史课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篇8

一、激发学习兴趣, 做好自主学习的基础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 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 他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 发展新的能力。知识从生活上来, 把问题贴近生活实际, 使学生们感到学习是生活所必需, 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求知欲。心理学研究所表明: 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心理来看, 跟自己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的以及理解起来较容易的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自主参与。因此, 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知知识背景, 设计富有情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情境, 如: 讲故事、做游戏、摸你表演等, 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加强感知,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我多次带学生到电教室观看有重大影响的影片, 如反映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的半封建社会的影片《鸦片战争》, 反映五四爱国运动的影片《我的一九一九》, 反应二战时期苏德战场的影片《世纪的悲剧》, 反映美国参加二战的《珍珠港》, 反映解放战争的《大决战》等, 这些影片以故事的形式再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 剧中人物个性鲜明, 爱憎分明, 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的教育贯穿其中, 通过学生观看, 可以加深他们对课本的理解与理解, 同时有助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复杂的电影故事节让学生们用辩证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提高他们处理现实事情的能力。

为再现历史事件中的典型的故事情节, 我让学生表演历史剧, 当然这很花费时间, 事先需要准备一段时间, 教师拟好题目, 学生表演各个角色, 故事情节和对白都有学生自导自演, 但是不能偏离主题, 必须体现书本中要求的基本知识点。我们表演的历史剧《张骞出使西域》, 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道具, 如: 汉武帝的皇冠, 张骞手中的汉节, 西域少数民族的服饰等。学生自己准备西域的物产, 葡萄、核桃、苜蓿等。表演时, 他们的演出是那么的投入, 汉武帝想通过西域是的急切心情, 张骞的刚毅和勇敢, 西域少数民族的热情好客, 匈奴的强悍和凶猛都通过学生的表演栩栩如生———表演历史剧这种方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展示了学生的表演才华, 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个性与能力都得到了挖掘和升华, 保持了学生学习的旺盛热情。类似上述形式的做法还有许多, 如带着学生去阅览, 举行小报展, 展开社会调查, 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二、营造探究范围, 建立自主学习的平台

要真正让学生自主的参与探索所学习并获得不同的发展, 就必须营造一种自由地轻松地开放的探究氛围, 促进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尽量多的建立自主学习的平台, 让学生去质疑、去探索、去创造。例如, 新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索, 课本让学生自学, 难点、疑点让学生讨论, 问题让学生思考, 结论让学生概括, 规律让学生发现, 知识结构让学生构建。在引导学生探究的时候, 教师要注意树立学生的信心, 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 要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质疑问难、发表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尝试操作, 自己决定探索方向, 要诱导联想, 捕捉灵感。在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 始终以学生组织者的身份出现, 为学生提供自我探索、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空间。如讲“戊戌变法”时, 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因此有学生对谭嗣同能走而不走, 最后惨遭杀害, 感到很不理解。他们认为“谭嗣同没有必要等着送死,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课堂上听到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 学生能对历史权威的观点提出大胆的质疑, 这是新课程标准大胆提倡的精神。

三、挖掘认知潜能, 推动自主学习

学生的认知结构既包括已掌握的知识, 也包括学生在生活中获得一些经验。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要根据认知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经验, 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 使模糊的认识明朗化, 具体的对象概括化, 成为学习新知中可以利用的认知条件,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究之中, 同时也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在教学中, 可以通过游戏、讨论、探究、调查、信息搜集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 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如讲“西安事变”, 蒋介石被扣押后, 是放、囚、杀, 成为当时的政治焦点, 你认为应该怎样做才是最好的? 学生讨论、探究, 积极地寻求解决的方案。

四、加强意志培养, 指导自主学习

意志品质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保证和身心发展的重要条件, 不是生来具有的, 特别是良好的意志品质, 更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目的地加以培养。现代课堂教学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向他们提供充分自主探索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使之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使他们真正的自主学习, 自主探究。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对学生在学习上提出新的要求。例如, 在教学中的某些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讨论、动手实验等方式自己探究, 得出结论, 这个知识的掌握, 就是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自己总结的。如讲“科举制的创立”一课时, 有这样一个问题: 唐朝科举考试的贴经和今天哪种题型相似? 你怎样看待这种题型? 我引导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从利弊两方面发表意见, 在讨论中解决问题也学会了辩证的分析问题的方法。

总之,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 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也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今后的终身学习。教师的教学工作只有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摘要:随着初中历史教学的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 课堂教学中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就需要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做好自主学习的基础;营造探索的氛围, 建立自主学习的平台, 挖掘认知潜能, 推动自主学习, 加强意志培养, 指导自主学习。

谈高一历史课堂的自主学习 篇9

一、作业前置, 提出预习思考题

历史学科在高中课程的地位虽然很重要, 但比起语数外理化生来说大多数学生还是认为比较容易的, 因此, 历史课时往往比较少, 要完成教学任务, 对教师来说时间非常紧。所以, 要将作业前置, 并提出预习课文的思考题, 让学生走在教师的前面。前置作业并不是加重学生的负担, 只是让学生有具体目标的预习教材, 所以有学生配套的基础训练就行了。但是教师布置的思考题要有针对性,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上课时再组织学生讨论探究, 教师加以点拨。如在教授《辛亥革命》这一课时, 内容多, 一般要两课时, 但我用一课时就完成了, 也就是课前布置三个思考题:1.辛亥革命能够发生, 具备了哪些条件?2.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分析, 它体现了资产阶级宣扬的哪些民主精神?3.我们应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成与败?

二、课堂引导, 主动探究

短暂的课堂四十分钟, 要把时间交给学生, 又要完成教学任务, 因此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就是教学的关键环节了。

1. 精心设问, 自主阅读

高一学生刚从初中走过来, 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 自主学习在初中也尝试过, 所以有一定的兴趣和积极性, 但是对高中历史的学习方向和思维方式不是太了解, 所以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加以引导, 而不是放羊式的自学。首先是如何自主阅读教材, 就要给他以指导, 在短暂的几分钟内要让学生阅有所得, 就得给他们比较明确的阅读目标。比如《辛亥革命》的第一目小标题就是“武昌起义”四个字, 我就给学生提出了两个目标:本子目一是讲述了辛亥革命的条件, 二是讲述了辛亥革命的经过。“哪些条件”又通过电子屏幕打出题纲, 引导学生从经济条件、阶级条件、组织和干部条件、军事准备、革命时机等方面去阅读这一目。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 教师就前面给学生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初步检查阅读的效果, 并通过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 尝试让学生代表去讲授这一子目的内容, 时间可以控制在五分钟之内, 让学生有成就感。有的放矢, 在有限的时间内轻松完成了这一目的教学任务。

2. 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

每一堂课都会有重点, 对于有代表性的问题, 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 通常是前后四人结合起来分小组进行, 讨论时间为十分钟左右。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讲自己的观点, 大家摆事实, 讲道理, 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 这样, 开阔了思路, 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那些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 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引导学生课后再扩大阅读范围, 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将课堂阅读自然延伸到课外, 促使教与学进一步结合, 深化了教与学的效果。比如探究辛亥革命的成与败, 我就让学生开展辩论, 在友好的辩论中认识了这一场伟大的革命的确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要把握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师就要加以指导和提示, 比如就辛亥革命的成败可以从它对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影响以及革命的结局入手分析, 并尝试讨论辛亥革命的成与败, 分组让学生辩论。

3. 思考归纳, 深化认识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和讨论两个环节中, 学生接触和理解到许多课本知识, 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法。进一步提高, 就要求学生对阅读了的内容进行归纳和综合, 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 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 将知识的各部分按一定逻辑顺序归纳成系统的有机整体。这样, 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有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 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每节课都如此, 会形成知识—方法—能力之间的良性循环, 效率会越来越高, 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教师的归纳要注意两点: (一) 化:将基本的理论原理具体化, 化为对人、事、制度的有血有肉地分析评价, 切忌理论、史实“两张皮”或生拉硬扯。 (二) 精:话要讲在点子上, 有穿透力, 切忌冗长, 拖泥带水。这两点, 高考题的“要求”和“参考答案”或“标准答案”值得反复揣摩、体会, 烂熟于心, 举一反三, 加以运用。最后要强调学生记好笔记, 理清知识体系。

三、合理评价, 激发学习热情

学习没有评价, 也就没有对学生成果的认同, 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其实谈到评价也是很简单的事情, 不要考虑得很复杂, 教师一句肯定也是评价。另外也可以把高中学习的学分制纳入课堂评价中, 按学分制的要求可以设三个档次:优秀、良好、合格。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给他个人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成果也可以集体享受记分的评价, 不过评价中应该以肯定鼓励为主。

初中历史课堂自主学习模式探析 篇10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挖掘利用生成资源

“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上不仅仅是教师提学生答, 还应该鼓励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 师生共同解答。

1. 营造氛围, 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 创设引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情境。让学生事先预习, 课堂上由有疑问的学生提问, 让其他学生解答, 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 获得结论。遇到意见不统一的, 允许发表不同见解, 展开辩论, 鼓励纠正别人的错误。这样课堂气氛会比较活跃, 学生就会在“提问—解答—辩论—得出正确结果”的过程中, 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 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的能力。

2. 鼓励学生团结合作, 共同探究, 提倡创新

教学中应该以鲜明的历史形象和强烈的历史情感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教学《红军长征》一课时, 模拟重走长征路。请学生自己画行军路线图, 要考虑沿途会遇到的各种风险, 应该做好哪些精神和物质的准备, 如何发扬当年红军战士的精神。各个小组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主动去寻找有关资料, 积极开展交流, 使他们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有利于加强他们的情感交流,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和观点, 允许学生对教材进行不同的解读, 倡导“创读”;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 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

二、注重学生参与教学的同时, 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传授知识, 授之以法”。我们衡量一节历史课的成败与否, 不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历史知识点, 应在于能否通过我们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学习, 独立思考。

1. 注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增强学生的学习独立性

学生一旦具备了自学能力, 就能独立地获取新知识, 而良好的阅读能力又是学生提高自学能力的关键。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十分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教材中历史概念较少、适宜学生自学的课文, 放手让学生自己学。初中历史教科书上的楷体字、图画说明、注释及竖排字等历史资料, 很多是用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的。例如教学世界史《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一课时, 笔者让学生通过阅读金字塔、狮身人面像、金字塔的修建等有关图片, 说说对金字塔的认识。通过教材小字的介绍以及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图片和“以眼还眼, 以牙还牙”语句的阅读, 谈谈汉谟拉比法典是一部怎样的法典。针对有些学生只会把课本中的图画当成好看的画面来欣赏, 并没有通过看图获得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现象, 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阅读。

2. 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 提高学生疏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记笔记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学中, 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 列出课文提纲, 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头绪复杂, 学生如果盲目阅读, 会不知所云。为了帮助学生理清线索, 笔者在讲课中要求学生做好如下笔记:苏格兰人民起义 (导火线) —议会召开 (序幕) —内战打响—处死国王, 成立共和国 (高潮) —复辟 (反复) —宫廷政变 (结束) 。通过这种简单明了的笔记方式, 学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有了清楚的认识, 同时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会记笔记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 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三、面向现实, 注重价值引导

历史是一面镜子, 引导学生用所学历史知识观察现实问题, 力求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来观察、分析当前社会热点, 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比如笔者在讲外交政策时, 把清朝闭关政策与唐朝全面开放所造成的不同结果一比较, 学生便明白:只有改革开放, 吸收别人的长处, 才能使祖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而坚定不移地支持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

再如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政治经济改革、台湾问题、中东动荡、霸权主义等等, 笔者在教学中就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这些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 让学生切身感受历史的实用功能, 这对于帮助学生摆脱所谓的“学习历史无用论”的困惑, 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历史自主学习能力 篇11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学生搞好学习的必要因素,而良好的阅读能力又是学生提高自学能力的关键。高中历史教科书上的楷体字、图画说明、注释及竖体字等历史资料,特别是阅读课的设置,很多是用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阅读,特别是教材中历史概念较少,适宜学生自学的课文,更要放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其次是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主要是教会学生“粗读、细读、精读”。所谓“粗读”就是浏览教材,抓住章节子目,知其大意;所谓“细读”就是对教材要逐字逐句地读,掌握时间、人物、地点等历史基础知识;所谓“精读”就是对背景、影响等重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成要点。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再加上教师有目的地指导阅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然而然地就会提高。

二、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增强学生疏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记笔记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对学生将来的自学也有很大的帮助。教学中,课文中条理较清楚的部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笔记纲要如果做好了,学生复习时就能一目了然,更能认识到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课堂笔记,不仅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而且还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三、指导学生学会历史知识的纵横向联系,提高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历史学科具有严密的系统性,许多历史事件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或依存关系。因此,在学习时,我们特别注重指导学生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纵横联系,并在学习中逐渐学会用历史事件的纵横联系来分析历史事件的本质现象。同时,引导学生掌握横向、纵向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还能大大提高学生全面地、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各科相关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

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科还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特点,就是历史学科的广泛兼容性,它包含了文学、哲学、法学、美学、音乐、绘画及自然科学等许多学科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能够使人从各种层次、各种角度、各个方面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进行多元分析。在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以正在学习的内容为立足点,联系其他学科中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或对比,从而从多学科的角度,更为完整地理解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综合知识解答相关问题,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作者单位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凤山第二中学)

历史教学如何落实自主学习理念 篇12

1. 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知识、学习习惯各有不同。在长期的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特别高,也有的学生爱出小差,磨磨蹭蹭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这种情况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差异很大。

2. 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强,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有效指导直接关系到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好坏,但是有些教师为了赶进度,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时间少之又少,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满堂灌”,学生一边忙于听课, 一边忙于记笔记,成了录音机。教学过程的有效思维少,学生、教师、课本之间的对话少,学生听课的效率低。

3. 缺少民主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活跃的课堂氛围,高涨的学习情绪,竞争的学习机制已成为现代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是“死抱住”学生不放,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更不要说是以认真的态度去倾听学生的意见了。有的教师甚至对学生提出的“奇异”想法讽刺、挖苦,不能给予正确评价,这无形之中大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不能勇于参与教学、乐于参与教学。

4. 学生自主思维能力弱。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中,每节课的知识点、能力点、创新点基本上都是由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即便是最简单明了的知识和方法也是在课堂内当堂完成,教师基本上没有通过让学生自主的活动来培养他们的探索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很弱。

二、历史教学中将自主学习落实到位的方法

1. 课堂教学应从“教育者”为中心向“学习者”为中心转变:(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3)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并加强训练。

2. 课堂教学应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1)指导学生掌握基本学习过程;(2)指导学生了解历史学科特点,掌握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科学方法;(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历史思维习惯。

3.课堂教学应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转变。

4.课堂教学还应从“关注学科”向“关注学生”转变。

三、历史教学要达到理想的自主学习境界必须做好两点

我认为,历史课教学达到理想自主学习境界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的有效性;对问题的发现、生成与通过活动对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将静态课程转化为动态课程过程的有效性。因此,历史教学达到理想自主学习境界应做好下面两点:

1.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应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语言文化和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习能力成长与人格成长的过程。为此,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课教学要做到三个改变、一个营造和一个构建,即改变原有的课堂教育环境;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改变陈旧的学习方式,营造一个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宽容的教学氛围,构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交往的学习平台,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教学中得到发展。

2. 新课改理念下的历史教学要做到三个转变:(1)由 “师本”向“生本”转变,也就是教学由“教师为本”向“学生为本”转变。教育重在育不在教,教师要构建一个适合生命成长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健康、快乐、高效成长;教师重在师而不在教,教师的作用不只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 而是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伴旅和引领者;教学重在学而不在教,课堂不只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单方面接受知识的阵地,而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各种能力的场所。(2)由“教本”向“学本”转变。顾名思义,“教本”是以 “教师为主”的教学用书,主要是服务于教师的讲授,我们要把它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主”的学习读本,让它为学生的学习服务。(3)由“课堂”向“学堂”转变。课堂要为学生提供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使其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得以充分释放,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如果学生的激情能点燃,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那么学生的自主质疑、解惑、学习、发展就会引刃而解,教师的教学就能让“每一朵花都开放,每一只鸟都唱歌”。

上一篇:翻转课堂及应用论文下一篇:完全腹腔镜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