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参与能力

2024-06-22

自主参与能力(精选10篇)

自主参与能力 篇1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和区域化程度的加快, 自然资源丰富程度和低廉劳动力成本已经不再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国家或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其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将区域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已逐步成为当今很多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曾指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必将经历要素驱动型、投资驱动型、创新驱动型和财富驱动型等四个阶段。我国改革20多年来, 经济快速发展, 但很大程度上还是处于要素驱动型和投资驱动型阶段, 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拼招商引资、拼资源消耗、拼环境容量、拼劳动力资源等, 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使得资源、环境不堪重负, 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1]。要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中掌握主动权, 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就必须全面提升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走产业技术自主创新战略道路, 争取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 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 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形成区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家在“十一五”期间也提出了“自主创新, 重点跨越, 支撑发展, 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发展指导方针, 将“加强自主创新”作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 调节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2]。

高校做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原始创新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 在国家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历史时期, 如何有效地跟企业结合起来更好地参与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地建设, 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的建设已经成为众多高校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旨在通过以分析高校在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和重要作用, 并就高校如何参与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进行了初步探讨。

2 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在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及作用分析

据统计, 高校每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占全国总额的70%以上, 发表SCI论文占全国总数的3/4左右, 承担国家“863”、“973”计划项目占全国总数的2/5左右。2008年, 我国高校共有190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 拥有两院院士612人, 占全国的42.7%;杰青获得者902人, 占全国的60%;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88个, 占全国的52%;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37个, 占全国的62.3%;国家工程中心82个, 占全国的25%;拥有6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获“973”计划项目数占全国的50%, 获“863”计划项目数占全国的46%, 获国家基金项目数占全国的70%;获国家科技发明奖30项, 占全国的81%,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18项, 占全国的65%;“十五”期间, 全国高校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75项, 占全国获奖总数的60.23%, 技术发明奖70项, 占全国总数的70.31%, 科技进步奖437项, 占全国总数的53.82%, 由图1可知, 我国高校在获国家自然科学类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三方面的比例保持了不断提高的趋势。以上表明, 我国高校作为培养凝聚高层次人才的基地、我国原创性科学研究成果的发源地、高新技术的生长点和辐射源的优势越来越明显, 已成为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 在国家的科技创新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是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新的形势下, 如何正确定位我国高校在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中的位置, 充分发挥发高校的优势, 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地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 以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将显得十分地重要。为了更好地分析高校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的角色和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深入研究, 分析了区域经济现状、文化环境、政策制度、资源环境等因素, 借助系统分析的方法, 充分考虑到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社会的经济水平和产业发展现状、自然资源、科技政策等众多要素, 构建出了如图2所示的区域自主创新系统模型。由图2可知, 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组成的自主创新体系通过相互的作用, 形成区域自主创新联盟, 达到区域创新的最佳理想状态, 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通过中介的作用形成的共同交汇区域即为自主创新联盟体, 创新联盟有利于有效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 提高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化程度, 加强技术集成创新, 联合突破重大共性技术难题,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4], 创新联盟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有效调节导向形成完整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这些众多要素组成的区域产业技术自主创新体系在市场的需求、市场竞争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共同驱动下, 促使区域自主创新行为的发生, 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吸收消化再创新等主要创新模式来开展区域产业技术自主创新, 使区域的科学技术得到进步, 企业的技术水平得到提升, 区域资源得到高效、优化配置, 区域的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升级, 产生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 形成区域产业集群, 提高区域产业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形成区域经济生长极, 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使区域的技术创新植入到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创新行为主体在该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各行为主体之间即各自独立, 更相互作用, 发挥着不同的创新职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在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中主要从事基础研究、科学创新, 产生新的学科, 为企业的技术自主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通过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来参与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企业则是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主体;市场和政府主要起到导向和宏观调控的作用。

3 发挥高校科技创新工作优势, 服务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对策研究

3.1 练好“内功”, 增强高校原始创新能力

高校是区域自主创新的知识源泉、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和原创性科学研究成果的发源地, 是我国高新技术的生长点和辐射源, 这就要求高校首要的重任是积极开展基础研究、科学创新, 产生新的学科, 产出一些原创性的标志性的成果。为此, 高校应需逐步增强自身的原始创新能力, 进一步注重加强原创型和基础性研究工作, 营造开展基础研究的政策环境, 鼓励科研人员沉下心来开展基础性的原创性研究工作, 形成一批原创性的科研成果, 切实从源头上解决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性瓶颈性技术问题, 形成一批足以支撑区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技术, 以便更好地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3.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动融入, 为区域自主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区域科技创新提供创新人才支持。在人才的培养方面高校应针对区域产业发展的特点和需要, 积极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科技创新人才, 在巩固和发展基础专业、更新改造传统专业的基础上, 对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做出调整, 设置供需对口, 企业短缺的应用型新专业, 为企业自主创新培养了高质量科技创新人才, 可采取与地方政府、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 在一些大中型企业共建博士后流动站、研究生培养基地、本科教学实习基地, 并及时调整专业设计、课程设计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如广东省目前大力发展钢铁、石化、船舶、汽车等新兴产业, 广东省高校及时应根据广东省经济快速发展对各类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 进一步加强钢铁、石化、船舶、汽车等新兴产业等相关专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 为广东省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的新一轮发展提供充分的智力保障, 增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

此外, 高校本身具有一大批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 但普遍存在科技人员主动融入企业自主创新一线不够的现象, 很多高校科研工作者只是把研究工作做在实验室里, 成果发表在论文中, 而主动融于企业, 切实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不多, 而企业在技术创新中恰恰最缺乏的就是一些具有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目前, 科技部、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意见》和《广东省、教育部和科技部关于组织实施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的通知》等政策文件, 制定了《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全面推进“百校千人万企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创新工程”, 为此, 高校应积极响应做好科技特派员的选派工作, 鼓励广大高校科技人员主动多下企业, 了解企业的技术需要开展科研工作, 为企业切实解决技术问题, 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从而更好的发挥高校在智力方面的优势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服务的能力。

3.3 联合企业、科研院所及中介机构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 共建行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产学研基地, 构建区域自主创新大平台

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是由区域内的行业骨干企业、核心企业与国内相关领域优势高校、科研机构等按市场经济规则联合组建的新型技术创新合作组织, 组建创新联盟有利于有效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 提高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化程度, 加强技术集成创新, 联合突破重大共性技术难题,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5]。高校有着学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 但在市场洞察力和资金等环节上还是较为薄弱, 通过积极参与组建省部产学研联盟, 实现优势互补, 达到资源最优配置, 共建起一些共用技术研发平台、研究中心、产学研合作基地, 主动融于区域的产业发展主战场, 更好地加入到区域自主创新体系, 构建出完整的区域自主创新大平台, 使得高校的优势学科、人才优势可以很好地输入到企业的实际技术需求当中, 实现了高校的技术、人才能够很好的跟企业的资金和市场开拓能力有机结合, 使得高校的科技成果可以在企业得到很好的转化, 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的整体能力, 开发出新的产品, 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3.4 加强与大型企业的合作, 对行业关键性共性技术问题进行联合攻关, 提升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与市场联系最为密切, 是科学技术植入经济建设的切入点, 是区域技术自主创新体系的主体, 也是国家科研投入的主要对象, 但就我国的国情来看, 企业目前的技术水品、科技创新人才等众多方面还相对较为欠缺, 很难真正独自担当起技术创新主体的职能。故高校的一切科技创新活动应该紧贴企业技术需要, 要加强与企业特别是区域大企业、龙头企业的合作, 协助企业从事应用和开发技术研究, 产生新的技术和产品, 使高校的研究成果得到有效地转化, 满足市场的需要。此外, 根据国家目前已经科研投入的主战场放到了企业, 如广东省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联合每年出资数亿元设立的“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以及在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办公室立项的“产学研省部合作项目”等重大项目均主要以企业为主联合高校进行申报。在此形势下, 高校应积极加强与区域大企业、龙头企业的联系, 共同承担一些重大科技项目, 对行业共性关键性技术问题进行联合攻关, 以全面提高区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3.5 增强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器功能, 促进学校高新技术成果直接进行转化

大学科技园是以研究型大学或大学群体为依托, 利用大学的人才、技术、信息、实验设备、文化氛围等综合资源优势, 通过包括风险投资在内的多元化投资渠道, 在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下, 在大学附近区域建立的从事技术创新和企业孵化活动的高新科技园, 大学科技园有利于促进高等学校丰富的智力资源与其他社会资源的优化组合, 是推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6]。通过大学科技园使高校的科技创新可以直接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 推动地方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形成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从而增强了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7]。高校应通过进一步加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创新人才支持系统、创新政策制度环境支持系统、创新基础设施支持系统、创新资金支持系统等方面的建设, 逐步健全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 创新园区企业与学校的科研互动模式, 规范了园区物业管理服务, 加强园区集成创新平台建设, 设立各类启动扶持基金拓展引进风险投资渠道, 加大园区高速成长型企业扶植力度, 制定优惠的高新企业入园政策制度, 支持学校科技人员带着技术成果入园开公司、办企业, 使得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孵化器功能逐步增强。

3.6 筹建地方产业技术研究院、工业技术研究院, 延伸服务区域科技及经济发展的触角

我国企业经济实力相对薄弱, 研发支出平均不到企业产值的1%, 因此很难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科技开发, 企业的研究开发主要委托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完成。就目前我国企业的发展现状来说, 特别是在一些高等教育发展落后的地区, 大部分企业存在科技创新人才短缺、技术落后的现象, 尚未成为区域科学技术的源泉, 故区域的自主创新在技术、人才方面依然需要以高校为支撑。地方工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 依托一些高水平的大学在地方建立的具有独立法人的技术研究与开发机构, 既是科学研究、科技开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 也是人才输出到地方的窗口, 可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技术等多方面的科技资源优势, 结合地方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 在地方进行科技开发、研究及服务, 形成一个技术研发及产学研合作辐射网络, 辅导中小企业技术升级, 建立新科技产业, 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 更紧贴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逐步延伸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触角。

参考文献

[1]万庆良, 姚洪珠, 蒋兴华, 等.后发展地区产业发展的自主创新战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7, 27 (167) :4-6.

[2]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M].

[3]方旋.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2:23-72.

[4]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402-410.

[5]2009年省部产学研办.关于加快推进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建设的通知[R].

[6]蒋言斌, 勾瑞波, 吴爱祥.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体系建构[J].现代大学教育, 2003 (2) :96-99.

[7]钟书华.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5, 17 (6) :106-111.

自主参与能力 篇2

一、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拓展学生的求知空间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新旧知识点的连结,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设置一定的悬念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导他们的自主参与教学。在教学“圆”的相关知识时,为了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我为学生创设了一定的生活情境:你们所熟悉的车轮的外形是什么形状的?车轴应安装在什么位置?为什么要这样安装?通过设置这些问题让学生随意猜测,然后为他们设置悬念:对于设计师而言,他们都会将车轮设计成圆形的,并且会将车轴设计在车轮的轴心,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样既能很自然地引入新课题,又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还为学生设置了一个小问题:谁要是能用一笔画出一个规范的圆,就奖励给谁一个小笔记本。为此,学生们纷纷出谋划策,有的说用小绳绑住一个小石块在空中旋转一周;有的说用细线系住铅笔,将铅笔另一端固定,用铅笔围绕一周划线。不同的观点使学生们产生了意识上的冲突,并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也有效地拓展了他们的求知空间。当我宣布他们都能获得奖励的时候,更增强了他们自主探索的信心。

二、鼓励学生自主合作,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留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供他们自主地多角度、全方位进行交流和合作,让他们自主解决在参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丰富他们的情感经历。”在此过程中,教师在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和自主探究的同时,还应鼓励他们自主表达自己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思维,以在提升他们理解程度的基础上,对不同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供给他们新鲜、有意义的事例来供他们自主合作与探究,从而引导他们学会交流自己的思想与探究成果,并充分审视自己的想法与操作方式。

在教学“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相关内容时,有的学生说:“如果将一个圆形的纸剪去周围的弧形能得到一个正方形。”随即又有学生说:“用一个正方形力也能剪出一个圆来,用三角形都可以!”这时,教师在化解学生间思维冲突的同时,应鼓励他们进行团结合作,如引导这两个学生进行探究性合作,让他们感觉到别人思维方式的不同,从而能有效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以有效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三、学生思维开放,发挥自主参与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以使他们的自主参与能力得到相应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主动参与学习,让他们自主探究并发现数学知识的规律,为他们内化所学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

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我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自主探究式的课堂氛围:为他们提供了多种三角形模具、三角板、量角器等材料,通过他们的自主探究来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规律。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我扮演了学生的“助手”角色,当他们存在一些迷惑时,我给予他们合理的引导,但主要的参与活动还是靠他们自己。在这种学习气氛中,学生们通过相互讨论、相互合作和相互竞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学习氛围能引导学生处于不断发现问题的状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兴趣的同时,使自己的学习自主参与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四、深入挖掘教材功能,提升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材是教学工作的依据。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钻研教材,并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拓展,以提升教材的应用功能,从而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与研究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独立性,以拓展他们的解题思路,提升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设置了这样一道题目:妈妈买了三件衣服,共花了160元钱,买了一条裤子,用了32元钱。并根据条件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买衣服比买裤子多花了多少钱?(2)买衣服花的钱是买裤子花的钱数的几倍?(3)买一件衣服比一条裤子贵多少钱?(4)买一件衣服花多少钱?……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能够逐步挖掘学生的智力因素,通过他们对问题的逐层分析,能有效提升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自主参与能力 篇3

在以前的化学教学中, 笔者也曾试过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学生的积极性都不高, 效果也不理想, 大多都是半途而废。后来分析其原因, 可能还是受到老的教学模式影响较大, 不管什么方法, 都摆脱不了“教师站在讲台上、学生坐在讲台下”这种教学形式。今年, 笔者接到初三 (3) 班, 其中有几个学生上课特别爱插嘴, 当时心里突然灵机一动, 为什么不尝试让他们走上讲台呢?让学生真正地去主宰化学教学,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于是, 笔者向学生提出了这个想法, 并提出讲课的课题和该课题的要求。果然不出所料, 学生很好奇, 要做“小老师”了, 一个个积极性都很高, 当场就讨论起来。学生开始还不太自信:我们可以吗?笔者鼓励他们:“只要我们共同努力, 一定可行的。”当时, 笔者给的课题就是沪教版第二章的“奇妙的二氧化碳”一节, 接下来, 我们就围绕这一课题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创设生活情景,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 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途径。

笔者认为一个智慧的教师, 想成就一堂精彩的好课, 首要的策略就是积极创设一个真实的化学情境, 在这个情境中让学生有体验、有感悟、有思考, 而这真实的情境最直接、最可靠、最有效的来源就是学生身边的事物。例如:在引入二氧化碳气体时, 笔者首先出示一瓶普通的雪碧, 打开瓶盖, 让学生观察现象, 然后倒出半纸杯, 请一位学生尝一尝, 问题有何感觉。极其生活化的一个片段, 即没有刻意利用媒体, 也无须太长时间, 一下子把学生的情趣调动起来, 也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倍感亲切, 不觉得突然和陌生,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世界, 关注生活的细微之处, 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寻找学习化学的素材, 进而首先在情感上体验和感悟平凡生活的丰富与多彩。如果在化学教学中, 我们教师都尽可能以这些生活经验作为切入点, 那接下来组织安排学生的自主探究, 便水到渠成了。

二、精心设计问题, 诱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想象力

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解决的形式出现的, 探究问题确定之后, 课堂教学的重心便是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寻求多种渠道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精心设计问题,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改变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例如:在讲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时, 笔者先演示了一个实验:向收集满二氧化碳的塑料可乐瓶中, 加入少量水, 振荡, 塑料瓶变瘪了。于是笔者带着惊讶问:同学们, 你能否猜测一下, 导致塑料瓶变瘪的可能原因吗?学生没有马上作出反应, 大约半分钟后, 有部分学生猜测可能是因为一部分二氧化碳溶解到了水中, 导致瓶内压强减少, 所以瓶变瘪了。笔者又追问:还有其他原因也会导致瓶内压强减少吗?显然这个问题是笔者精心设计的, 为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反应做铺垫。而如果在做完演示实验后, 教师问:同学们, 根据塑料瓶变瘪的现象, 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吗?这样的提问没有设计一丝障碍, 等于把答案告诉了学生, 学生只充当了判断者而非思考者, 就丧失思考的价值, 就不能称为问题。所以笔者认为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 既充分激发了学生思考, 诱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想象力, 有为后面的继续探究埋上伏笔。

三、巧妙设计实验, 让学生成为自主探究的主体

探究是一节课的灵魂, 需要教师巧妙设计实验, 这样学生可以自主参与课堂, 不知不觉进入角色, 自主探究。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引导, 改变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现象, 让学生体会“百草园”的乐趣。例如:笔者在讲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为了避免学生产生错觉:认为是二氧化碳本身使紫色石蕊变为红色。于是笔者在学完这部分内容后, 巧妙的设计了如下的实验, 先问;使紫色石蕊变红色的到底是哪种物质?学生回答: (声音比较一致) 是二氧化碳, 笔者马上抓住这一契机, 拿出预先准备好的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 又让一学生检验了是否集满, 然后取出一朵事先浸泡了石蕊的干燥紫色小花, 迅速放入二氧化碳中, 请学生观察。这时笔者不失时机追问:同学们, 紫花变红了吗?学生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使紫色石蕊变红的不是二氧化碳本身, 而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 才真正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笔者继续问:谁有办法使这朵紫花变红?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先喷点水, 再放入二氧化碳中。通过这一过程, 改变了教师做、学生看的局面,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成为自主探究的主体。

四、设计应用情景, 培养学生自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知识的深化, 需要我们设计应用情景, 将刚刚学生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 达到知识应用熟练的程度, 同时也训练学生反思性思维, 促进学生思维冲撞、渗透、磨合。例如:在解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这一难点时, 因为没有明显的现象来证明新物质生成, 笔者巧问:在探究碱式碳酸铜加热分解时, 我们曾猜想可能有二氧化碳放出, 但因为二氧化碳无法感觉它的存在, 我们是怎么做的?学生有了明确的方法后, 就会自觉的顺着刚才的思路去思考相关的问题。

五、参与作业设计, 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作业是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活动, 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 把知识型作业改为能力型作业和探究型作业是十分必要的。自古以来, 对于学生作业, 教师、学生都比较习惯教师出题、学生做题这种格局。笔者通过教学尝试后, 觉得所要做的作业题目, 还是让学生自己去负责, 通过课堂讨论的内容, 鼓励学生大胆地设计课后作业。任务提出后, 学生积极性还真高, 搜集整理相关资料, 编出各种各样的题型, 有实验型作业, 有观察型作业, 有探索型作业, 远胜过传统的习题作业。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培养了自己的实验设计能力、思维能力。通过探索型习题, 可以达到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就是习题, 由三十几个脑袋瓜子动脑子拼凑起来的习题还真是有点水平, 在设计习题的过程中, 竟然还提出了好几种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并且与水反应的方法。

初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水平都有了相当的发展,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比较强。根据这一特点,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 大胆把教学过程放手交给学生,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质疑, 对化学问题进行独立思考, 引导学生自主寻求新的发现, 获得新的认识。这样, 不仅使学生产生探究的积极性, 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愿望,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摘要:文章通过创设生活情景、精心设计问题、巧妙设计实验、设计应用情景、参与作业设计等一系列的做法, 使学生在内心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 自觉、主动地探索问题, 从而获得新知。

关键词:化学教学,自主探究能力,学生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自主参与,彰显自我 篇4

一、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参与的“生成剂”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总是伴随一定的情感因素,当情感因素受到压抑甚至抹杀时,人的自我创造潜能得不到發展和实现;而只有用真实的,对个人的尊重和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态度,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因此,作为一种非智力的情商因素,营造师生民主平等和谐的情感氛围,在教育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情感态度的培养,尽可能排除学生学习英语的各种心理障碍,创建良好、轻松、民主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传授知识时,要加强与学生情感方面的交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感到学习英语是件轻松愉快的事,从而乐于参加英语活动,自主地学习英语。

二、兴趣与互动课堂是学生自主参与的“催化剂”

1.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之学有动力

科学泰斗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催化剂,是激励学生充分发挥学习潜能,提高学习质量,获得学习成功的巨大动力。因此,教师在英语课堂上要尽量运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开展有趣的课堂活动,使课堂声情并茂,激发他们的兴趣。

2.加强互动,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使之学有空间

课堂是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产物,英语课堂要力求体现一个“动”字,做到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教师启动”即教师发动、调动;“师生互动”即师生配合;“学生主动”即学生的主致力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在课堂上要呈现出生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在日常英语课堂中,我通过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预备性活动”,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的“过渡性活动”,最终过渡到教师放手下的学生“关键性活动”。

三、自信心与成功感是学生自主参与的“稳定剂”

每个人都渴望有所成就,受人重视和关注,使自我价值得到实现。这种思想在学生身上,便体现为自己的点滴成功能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当自己的成功得到老师的表扬,便产生成功感,信心大增,情不自禁地想更上一层楼。

英语教学是个复杂的过程,课堂上师生交流频繁。评价是师生彼此信念的纽带,合理的评价能使学生建立信心,体验成功,超越自我。要多用鼓励性的评价语,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我们应当认真倾听,面对学生时,眼里要充满热情和鼓励。学生答对了,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Great/Interesting/That’s a good idea/I’m goad to hear that…教师的话会给予学生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强化学生参与交际的信心。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帮助他们设法完成任务,使他们也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即使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不能只是说“No“,而要辅以关怀、激励的表情,使学生体会到温暖和力量。教师还要使用一些建议性的、易于接受的、委婉的表达方法:“You need work harder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your…”而不是说那些伤害学生自尊,挫伤性的话语:“You’re so stupid.” “You aren’t studying hard.”

多给学生自我评价的机会。在做习题时,我经常让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如果回答的正确,可以给自己画一个胜利手势的图标,这个小小的举动却让孩子兴趣大增,每画一个图标,孩子的自信就更增一分。

四、展评英语学习成果,是学生自主参与的“升华剂”

多方式、多领域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公开展现他们学习的进步与成果,能够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与自我反省,使得评价不再是由教师支配的过程。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设计了英语学习交流手册,按小组六人一本,每周交流一次,内容包括:最棒的作业,课文录音成绩单及单元检测成绩单,制作的每篇课文相关的英语信息卡、采访记录、最棒的小演员徽章等等。这个手册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他们都希望自己在下周的评价中会有所进步,由此调动了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多多展评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果,能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机会,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最拿手的英语学习成果展示给同学给老师,以此改进和发展了学生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摆脱了定势的束缚,潜力得到了发挥,重新认识了自我,实现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自主参与能力 篇5

一、自主参与形式的探究

教师备课时应尽可能考虑学生的全员参与;注重知识探索过程中的能力转化;注重认识与情感的和谐发展.备课时,要密切将学生生活经验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尽量在学生的情绪体验中找到相应的支撑点,使学生的心理定向、情绪定向、思维定向,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调动学生积极性,促使学生自觉有效地参与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之中.

例如在“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中,在教学如何测量圆的周长这一环节时,传统教学往往是模仿参与,走过场式的学习,既不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又不能发展他们独立思维的能力.有鉴于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了“实践———观察———总结”的教学步骤,先由学生在教师不加指点的情况下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说、去做.同时,在实践中,也必然有部分学生会碰到一些障碍,可让他们合作讨论,也可以让他们质疑问难.然后,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向学生展示规范操作的全过程.此时此刻,学生们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从而使教师的“导”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通过比较让学生肯定自己的成功之处,发现和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使学生既掌握了正确的操作方法,又初步学会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参与热情,可谓一举三得.

二、自主参与潜能的挖掘

1. 唤醒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

教师在教学时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说、敢想、敢问,促使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学习心态;另一方面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时,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唤醒其参与学习的热情.

例如,六年级下册教学“比例尺”一课,我便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课堂旅游”的情境,激励学生量地图算旅程.让学生自己敞开思路,寻求计算旅程的方法.过了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质疑问难.此时再顺水推舟,让学生自己理一理:“要算出旅程,必须知道哪些知识;这些知识有哪些能自己看书解决;还有哪些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这样,就使学生在大脑高度兴奋的状态下,既紧张又轻松地认识和掌握了比例尺以及运用比例尺计算路程的方法.

2. 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的能力

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最终归宿,需要学生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不断掌握各种自主参与的方法,并在灵活运用方法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使能力得以发展.所以,学会自主参与的方法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关键所在.

如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出示准备题:“把1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学生顺利解决后,教师再出示例题:“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由于单位“1”发生了变化,使学生在理解上遇到了障碍,新旧知识之间产生了强烈的矛盾通过短时间的思考,学生心存疑虑,有了合作学习的需要.这时,教师再顺应学生的需要,安排四人一组进行操作讨论,让学生自己在小组学习中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这一系列安排,既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又发挥了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了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学习的动力和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了合作学习的方法.应当注意的是,学生自主参与的方法虽然显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在一堂课中,各种自主参与的方法又不是绝对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自主参与的方法体系.教师应根据知识类型与课堂教学结构的不同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和掌握各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自主参与热情的延续

教师不但要在课内激发和维持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更要将课内迸发出的参与热情有效地延续到课后,以促进使其在课外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并由此体验到数学知识散发出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而使学生从课内到课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氛围之中.

如复习“分数的意义”这一单元,考虑到知识点较多且难点集中,为进一步帮助学生疏导、理解知识要点,复习结束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课后请你运用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些问题,下节课中由你来考考大家,比一比谁是“最佳小老师”.教师这一富有创造性的提议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并在课后引起不小的参与热潮.

自主参与能力 篇6

一、小学教师需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构建比较和谐以及融洽的师生关系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 所以他们对老师总有一种害怕的感觉, 这就需要数学老师在平时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构建比较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课堂上比较活跃或者主动, 经过这样长时间的教学方式之后, 学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自主参与的能力。从古至今, 大部分的学者都认为,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只有保持比较和谐的师生关系, 才可以营造出一种比较良好的课堂氛围, 从而使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感觉紧张和有压力, 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在放松的环境下进行创新或者想象。

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 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让小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应的知识, 根据相应的实际调查发现, 不仅仅是数学教学有这样的缺点, 我国国内的大部分小学生的学科教学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如果小学数学教师长时间都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进行知识传授, 那么就会使小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学习兴趣大幅度下降。

从这些信息以及资料中, 我们可以了解到小学数学教师要想真正提升小学生的自主参与能力, 就需要改变课堂教学工作中的角色, 将原先的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转变为平等的参与人员, 让学生能够参与教学活动, 甚至让学生成为教学工作的主体。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小学生不再是学习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成为了学习的主导者, 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小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能力。

二、小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 可以利用合作教学, 在合作中提升学生能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不仅仅需要自身的自主参与能力, 还需要培养团体或者集体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时刻鼓励学生进行团体协作, 同时凭借大家的努力寻找正确的答案或者真理。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分组的时候, 需要联系每一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不能够将团体讨论仅仅做为一种形式, 而是真正发挥团体的重要影响或者作用。与此同时数学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强烈的竞争精神以及竞争意识,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小学生在团体中寻求合作、在合作中进行竞争的意识,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小学生的自主参与能力以及主动创新精神。

三、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知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需要对教

学过程进行适当的指导, 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自主精神以及探索的意识

小学生在学习知识以及技能的过程中, 没有什么特殊的创造性, 然而这并不表示他们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不可以采用一些创新性的方式方法。尤其是对于数学而言, 这门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 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以及方法, 与此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需要实行不同的教学方式, 这就需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知识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适当的引导。

如果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来讲, 就是数学教师需要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 注重调动学生各个器官, 与此同时指引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积极主动地探究以及分析, 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有表达自身意见以及想法的时间和机会,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小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自主参与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1. 数学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进行相应技能的实际操

作, 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挖掘自身的创新思维以及提升自己的自主参与能力。要想在一定程度上开发小学生的思维, 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以及训练过程中进行动手练习。与此同时让小学生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只有这样才能够理解或者掌握所学习的各种数学知识, 最终才可以达到提升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自主参与能力以及主动学习能力的目的。

2.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鼓励学生进行提问或者质

疑, 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小学生对于学习可能还没有比较多的经验和教训, 所以他们不能够非常准确对相应问题进行质疑或者提问, 这就需要相应的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构建合适的学习情境或者给出相关的提示之后, 再让学生进行思考。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发现问题以及提出质疑的的能力, 从而促使小学生养成进行自主参与学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创新的习惯。

摘要:学生的自主参与学习的能力需要在小学阶段就进行训练或者培养, 本文以小学数学作为具体的例子对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能力的问题进行了讲述。其中文章主要通过三部分对该问题进行了讲解, 并且这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都是采取相应的措施或者教学方法, 从而提升小学生的自主参与能力以及创新精神。通过本文的叙述以及讲解, 希望相关的教育工作者能够有所感受, 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相应的教育工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自主参与能力,小学生

参考文献

[1].冯燕凤, 程爱莲.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参与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2 (11) :29-38.

[2].戴强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之策略[J].师道—教研, 2012 (04) :33-44.

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篇7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 是内在的动力机制, 是对事物所抱的积极态度和情绪的表现, 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态度下学习, 大脑细胞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 注意力高度集中, 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自主学习的理论也强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开端, 能使学生的智能潜力得到发挥, 可使学生的自觉性达到较高水平。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及心理特征的制约, 他们往往把个人的兴趣、爱好、情绪变化直接体现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 因此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以及他们的需求、爱好、兴趣等,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

1. 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挖掘教材的兴趣因素, 采用直观教学手段、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自主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 教学《捞月亮》一课时, 我一边播放优美的音乐, 一边把小猴子 (模型) 一个一个接上, 演示猴子捞月亮的情景, 教学《威尼斯的小艇》, 我点击课件, 让学生观赏异国风光, 拉近理解的时空。虽只短暂的一分钟, 但却整体地了解了这水上城市的地理风貌, 激活了学生的情感, 为下文的学习打下了理解的基础……因此, 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能够使学生学得活泼, 教师教得轻松愉快。

2. 巧设新课导入语, 可诱发学习动机

怎样设计导入语呢?由于语文学科的丰富多彩, 决定了导入语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但导入语的作用只有一个, 即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目的在于促进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 获得知识, 发展智力, 提高技能。导入语的形式, 决定于授课内容, 按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导入形式, 优化课堂结构, 让学生体验成功。

成功是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的, 对于学生来讲更是如此, 每当学生体验到一次成功, 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因此,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中, 对于较难的问题由程度好的学生来回答, 而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由差生来回答, 这样, 差等生也能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使他们感觉到了成功的快乐, 从而更加热爱学习,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3. 关爱学生, 教师要把爱献给孩子

我们在学校里面对的是可塑性极大的少年儿童。我们不仅要教会他们做人, 还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关心他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自己的学生, 因此要面向全体学生, 克服对差生的偏见, 要以真挚的爱对待学生, 影响和感染他们。

教师对学生的爱, 是人类最高情感的结晶, 是最崇高、最圣洁、最伟大的, 它不仅仅是母爱, 它比母爱更博大、更理智, 因此, 教师的浓浓爱意启迪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加宽了师生交往的领域, 缩短了时间、空间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使师生关系都处在积极兴奋的状态中, 教师乐于教, 学生乐于学。

在平常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出多方面的表现机会。尽其所长, 捕捉他们的闪光点, 肯定他们的点滴成绩, 鼓励他们细微的进步, 使他们发挥出潜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甚至于一鸣惊人。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 重视自学,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起之后, 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 利用拼音工具书自学生字和新词, 画出不懂的地方留待老师解答, 要求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之后, 教师只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 利用卡片、幻灯片学习, 再让学生通过讨论, 分辨和生字接近的字, 并组词, 说出词语的意思。这样, 教师只要通过点拨、指正, 就能使学生扫清文字障碍。

2.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汉字是我们记录语言、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 一定要正确书写, 才能表情达意, 写得美观, 也才能起到艺术感染的作用,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练习写字, 懂得书法, 从小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3. 培养学生写作的习惯

作文教学中, 笔者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 老师布置作业后, 学生拿起笔来就写, 然后一节课却只写了几句话, 原因之一就是学生作文前没有经过认真的构思。假如把作文比作一座大厦, 构思就是这座大厦的蓝图。作文前的构思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未来社会, 生活节奏快, 效率高, 时间观念强, 从小培养学生快速作文, 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作文教学中, 我们必须注意对学生进行快速作文的训练, 久而久之, 学生作文思维敏捷, 作文效果就会比较好。

4. 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独立分析问题的习惯

俗话说“枪越擦越亮, 脑子越用越灵。”因此, 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和建议, 也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把学生的观点和意见集中起来, 正确的加以肯定, 错误的分析出原因, 学生必然会从中受益, 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又能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师生在教与学中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学生在教师有目标、有计划的指导下, 就会逐步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分析问题, 善于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自主参与,快乐识字 篇8

一、自主发现,自悟方法,事半功倍。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作为规律性的知识,具有广泛的可迁移性和重大的实践价值。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就可以利用这些“拐杖”自主识字,识字兴趣、能力就会显著提高,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自主发现,自悟方法”对教师而言,应当结合教学,引导学生自我发现、总结;对学生而言,方法的掌握应经历自己领悟的过程。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开放性环节:在学生学习了基本字、基本笔画、笔顺和常用的偏旁部首之后,上课时首先解决生字的读音,先出示实物或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让他们产生识字的欲望,在反复朗读中掌握生字读音、认识字形。接着我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出最佳的记忆方法,比一比看谁最聪明?先在小组说一说,然后让学生自选生字在全班汇报:说出自己学会了什么字;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记忆,最后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这些方法,教师只要加以指导点拨即可。这样做,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开动脑筋寻找答案;学习的自主权大了,利于自我表现,在参与中体验成功。

学生自主发现,自悟的识字方法主要有:“加一加, 减一减”(熟字加部首法、添、减笔画法);“换一换,去一去”(换、去部首法);“拆一拆,比一比”(拆字法、形近字对比)等。如学习“天”字,学生有的说“大”字加一横就是天;有的说“人”字加两横就是天;有的说“夫”字不出头就是天。学习“园”字时,有的学生说是在“元”字外面加上围墙“囗”就是“园”,从而明白“校园、公园”是有围墙的,以区别“元、园”的用法。熟字减换偏旁识字,如学习“扬”“脱”时学生把它们与旧字“场”“说”比较,“场”字的提土旁换成提手旁为“扬”,“说”字的言字旁换成月字旁为“脱”,运用换偏旁的方法加强记忆。学习“斤”“元”这类字,学生用熟字“近”“远”减去一部分的方法记忆。学习“香、星、早”等合体字时,学生用部件相加法来识记字形:“禾加日是香”,“日加生是星”,“日加十是早”。学习“爱”字,学生把它拆成“爫、冖、友”,我配上儿歌“爪字头,秃宝盖,小朋友,真可爱”。这样学生很快就记住了生字。对形近的字,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汉字形义的理解。如,“日”和“目”,“日”就是太阳,太阳只有一个,所以口的中间只有一横;“目”是眼睛,每个人都有两只眼睛,所以口的中间有两横。识字的方法很多,在教学中我不满足于让学生掌握一种方法,而是结合所学生字的特点,引导学生灵活使用多种方法,以便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在识记字形的实践中,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归纳、总结出记忆字形的方法。学生经历了艰辛的脑力创新过程,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识字的主人。他们会在以后学习生字中,自己选择喜欢或合适的方法,学习生字也就变得轻松自如。

二、自主比较,自悟规律,触类旁通。

汉字的构成有规律可循,在识字教学中我注意教学生在自学中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汉字中最常见的字是形声字,形声字的特点:声旁表音,形旁表义。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比较,自悟规律,把握这个特点,久而久之,学生就能举一反三,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比如课文《荷叶圆圆》中带“青”字的形声字较多,我在学生学完生字后让学生在本课中找出带“青”字的字,再引导学生比较这些字在读音与字形上的异同,然后结合各字的意义思考“睛、晴、蜻、青”等字读音相近,意义却不同,这与偏旁有什么联系。学生在讨论合作中发现了规律,并有所领悟。最后我出示学习歌:“学习形声字,辨认要仔细。声旁多标音,形旁多表义。掌握规律性,困难变容易”,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更趁热打铁,启发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内容,找一找哪些字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来区分音形义。学以致用,触类旁通,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形声字方法的掌握也就水到渠成了。

象形字的教学也可利用规律法。如教象形字“山”、“田”时,利用字形和实物的相似点学习字形。我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田园山水图,接着让学生说说都看到了什么,按照学生的叙述,我分别把田地演变成“田”,把小山演变成“山”,最后按笔顺分析笔画,识记字形。无声中向学生展示了象形字的构字规律,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使后面的“日”、“月”、“火”、“木”、“禾”、“竹”等字的教学变得容易了。

三、尊重个性,鼓励求异,激发兴趣。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发现者、创新者,他们喜欢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认识事物,得到肯定后往往会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并会用更积极的方式去探索新的知识。当学生们出现不同的说法时,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尊重个性,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生字“树”时,先让学生们认真观察,然后启发学生思考:“你们用什么方法认识并记住这个字?”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举手并说出自己的方法:有的说把树分成“木———又———寸”来记;有的说把树分成“木———对”;有的说把树分成“权———寸”;有的说“又在村中”。看着一双双举起的小手,听着异彩纷呈的答案,我欣慰地笑了。我对学生的见解给予了肯定,并表扬他们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敢于挑战创新的精神。学生们听到我的表扬后,高兴极了,学习更加主动了。对有一定识字基础、表现欲强的孩子,我让他当小老师,教大家识字;有的孩子性格内向,我让他选要好的伙伴一起识字,在交流中提高识字能力。

四、自主积累,生活迁移,巩固成果。

新课标强调:“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教科书以外的学习资源、课堂以外的学习渠道,使学生尝到识字的乐趣,更加主动地识字。

生活为学生的识字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当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后,我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阅读汉字、认识积累汉字。主要利用家庭、学校、社会这三种识字环境,让学生平时留心观察,随时随地识字。如:在家中,通过看电视、读书报,识物品、食品的包装,积累汉字;在社会环境中,看标语、读店名、观察商店招牌积累汉字。在学校,让学生轮流发作业本,从而认识同学的名字;教室中的物品贴上标签让学生认字,利用板报、画廊、班级的学习园地的布置、黑板每日一换的识字角,让学生交流课外学到的新字和识字的方法。这样他们尝到了发现的喜悦、识字的快乐,感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是课堂。

总之,学生掌握了汉字规律和识字方法,就等于找到了自主识字的金钥匙,鼓励学生用多种好方法识记汉字,就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新能力。在自主发现、自主比较、自主积累的教学方式中认识汉字,在丰富多彩的方法中识记汉字,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学习汉字的乐趣,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会越来越喜欢汉字,并能逐步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进而提高了独立识字的能力,为以后的语言文字知识、能力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

学生主动参与构建自主课堂 篇9

一、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在课堂中我总是有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思考问题,从而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对学习产生兴趣。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应从培养兴趣开始。要想做到这一点 ,教师必须承认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构建教学模式。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我们就必须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通常情况下,假如一个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他就会努力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就和一个学生喜欢某个老师一样喜欢这个老师所上的课),并且搜集大量的相关的资料,在掌握本门课的知识点的同时也扩展了课外知识的视野。

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方法

(一)多思考。让学生们多思考不是让他们胡思乱想,而是让学生针对一个问题或者是围绕某个讨论进行正确的思考。我让学生动手设计学校网页之前,首先要让他们考虑网页的样式、主题,以及如何美化图片、视频等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要实现善于观察平时所看到的网页构成,思考如何按照要求设计自己的网页。我在讲解过程中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以便开拓他们的想象空间。

(二)多讨论。当我们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交流自己的知识时,会使课堂气氛活跃。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多方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上网页设计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们讨论三个问题:一是在页面中,如何向页面上插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二是怎样设计才能使页面排列整齐;三是怎样才能设计出形状新颖页面对这三个问题,学生通过讨论找到了答案,完成了教学任务,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提高。

(三)给学生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们多实践对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很重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我很重视多给学生们实践的机会,在学习设计“学校网页”这节课时,学生们从对设计网页知识不了解到慢慢认识网页,再到把学校开展的活动、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设计,最终完成自己的网页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多创新。创新教育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只有在创新思想的引导下,才会有创新想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并不需要告诉学生要怎样去创新,而是要去引导学生创新。在上网页这一课中,学生们设计完自己的网页作品后,我进行了汇总和评选,对好的和有问题的作品进行课堂评议。比如:在没有讲到页面背景设置时,某某学生已经给页面增添了背景颜色,教师可以问这位同学设计的页面与其他学生设计的页面有什么不同,让大家知道他是通过格式-背景进行了颜色的修饰。我们可以激发其他同学能不能设计更新颖的页面?能不能以图片的形式添加背景?学生在这种驱动下就会有创新的举动。

(五)给予评价。学生们设计完自己的作品后,要用5-7分钟进行评价,我们可以选取几个好的和有问题作品进行评价,当然这个评价过程也要让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评价自己的作品的同时也评价一下别人的作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六)给予展示机会。在课堂中学生们最高兴的事情的就是在全班面前展示自己的作品,这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有很大的作用。《网页设计》一课将要结束的时候,我挑学生一些好的作品让学生讲解作品的亮点在哪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是对他们莫大的鼓舞和激励,为他们主动学习提供了情感支持。

三、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

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以后的成长是很有好处的。我们通过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可以让他自己积极融入到课堂中。

首先,我们要做到一课一型,不要多课一型,也就是说: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使学生保持良好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学生主动参与构建自主课堂 篇10

一、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在课堂中我总是有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思考问题, 从而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 对学习产生兴趣。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应从培养兴趣开始。要想做到这一点, 教师必须承认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并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构建教学模式。因此, 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我们就必须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通常情况下, 假如一个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 他就会努力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就和一个学生喜欢某个老师一样喜欢这个老师所上的课) , 并且搜集大量的相关的资料, 在掌握本门课的知识点的同时也扩展了课外知识的视野。

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方法

(一) 多思考。

让学生们多思考不是让他们胡思乱想, 而是让学生针对一个问题或者是围绕某个讨论进行正确的思考。我让学生动手设计学校网页之前, 首先要让他们考虑网页的样式、主题, 以及如何美化图片、视频等方面的问题, 这就要求学生要实现善于观察平时所看到的网页构成, 思考如何按照要求设计自己的网页。我在讲解过程中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以便开拓他们的想象空间。

(二) 多讨论。

当我们给学生提供机会, 让他们交流自己的知识时, 会使课堂气氛活跃。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在课堂教学中, 要多方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增强其参与意识, 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上网页设计这一课时, 我首先让学生们讨论三个问题:一是在页面中, 如何向页面上插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二是怎样设计才能使页面排列整齐;三是怎样才能设计出形状新颖页面对这三个问题,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了答案, 完成了教学任务, 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提高。

(三) 给学生多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们多实践对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很重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我很重视多给学生们实践的机会, 在学习设计“学校网页”这节课时, 学生们从对设计网页知识不了解到慢慢认识网页, 再到把学校开展的活动、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设计, 最终完成自己的网页作品,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 多创新。

创新教育是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生只有在创新思想的引导下, 才会有创新想法。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并不需要告诉学生要怎样去创新, 而是要去引导学生创新。在上网页这一课中, 学生们设计完自己的网页作品后, 我进行了汇总和评选, 对好的和有问题的作品进行课堂评议。比如:在没有讲到页面背景设置时, 某某学生已经给页面增添了背景颜色, 教师可以问这位同学设计的页面与其他学生设计的页面有什么不同, 让大家知道他是通过格式-背景进行了颜色的修饰。我们可以激发其他同学能不能设计更新颖的页面?能不能以图片的形式添加背景?学生在这种驱动下就会有创新的举动。

(五) 给予评价。

学生们设计完自己的作品后, 要用5-7分钟进行评价, 我们可以选取几个好的和有问题作品进行评价, 当然这个评价过程也要让学生参与进来, 让他们评价自己的作品的同时也评价一下别人的作品, 这样既活跃了课堂, 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六) 给予展示机会。

在课堂中学生们最高兴的事情的就是在全班面前展示自己的作品, 这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有很大的作用。《网页设计》一课将要结束的时候, 我挑学生一些好的作品让学生讲解作品的亮点在哪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是对他们莫大的鼓舞和激励, 为他们主动学习提供了情感支持。

三、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

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以后的成长是很有好处的。我们通过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可以让他自己积极融入到课堂中。

首先, 我们要做到一课一型, 不要多课一型, 也就是说: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内容, 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使学生保持良好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上一篇:残疾与贫困下一篇:答疑系统的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