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学习研究

2024-12-09

高三历史学习研究(共7篇)

高三历史学习研究 篇1

高三的课型最多的就是复习课, 尤其高三第一轮复习是高中所学知识的梳理和夯实的一个重要过程, 可以说是高考成败的关键。通过观察笔者发现高三历史复习课普遍存在下列现象:教师认为高三复习内容多, 时间紧迫, 因而霸占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甚至全部时间, 使用讲授法对学生灌输知识, 偶尔穿插一两次提问, 教学成了一言堂, 学生学习非常被动。更有个别教师把复习课教学当成简单地重复旧知识, “炒冷饭”, 忽视了从旧知中生成新知, 从旧知中提炼新思想, 所以学生虽然对这些知识有不少已经模糊不清, 但仍会觉得这样的课堂了无新意、枯燥乏味。个别教师会用多媒体创设一些新情境, 增加一些新史料, 但是长时间盯着屏幕, 学生看着烦、听得累, 昏昏欲睡。偶尔提问成绩不错的学生那节课的知识结构, 他们回答出来的往往只是支离破碎的零散知识点, 被搞得头昏脑胀的学生大有人在。这样的传统一轮复习课模式, 即使是再高水平的教师, 再精彩的讲解, 复习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因此, 怎样改变历史复习课课堂枯燥沉闷、缺乏活力、死气沉沉的状况, 构建高效的高三一轮复习课课堂, 让我们的复习课充满活力和魅力, 让我们的学生在复习中做到 “温故”更“知新”, 从而使其历史思维能力、历史解题能力得到提升, 是我们每个高三历史教师必须想办法解决的问题。经过思考, 笔者决定继续采用高一高二我们一直采用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一、高三历史复习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必要性

首先合作教学理论认为, 每个学生由于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不同, 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而这种差异正是学生间可以进行交往与合作学习的前提。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如果能有效地调动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积极性, 就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复习课课堂教学效率。其次是因为我校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有两年, 笔者所带的这届高三学生已经适应并熟悉这一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动”了起来, 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得到了激发, 历史课堂也重新焕发生机, “活”起来了。再次是因为我校学生大都来自农村, 初中时不怎么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 他们的历史知识基础相对薄弱。经过两年高中学习, 学生虽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 但其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还是非常缺乏, 且学生性格腼腆内向, 不大喜欢表达, 平时考试反映出归纳概括能力不强,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可以让这些基础薄弱、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使他们能收获知识、增强能力。只有他们也动起来, 整个历史复习课课堂气氛才能真正活跃起来。

二、高三历史复习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

1.课前:研究考点, 深度阅读教材, 构建知识网络

在一轮复习课上, 我们多数教师都认为应该侧重于知识点的回顾。由于担心学生对不少知识已经淡忘, 因此教师们在课堂上总是把很多时间、精力投入到知识点特别是考点的罗列上, 可效果却是大打折扣。笔者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让学生动起来, 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引导学生共同解读考纲及考点要求。这是一轮复习的特点。在新课学习时, 学生不必太关注高考的要求, 但是进入一轮复习后, 学生必须关注考纲、考点要求, 保证自己的学习在应试中更有效。具体是让每个学生研究 《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这本书的考题, 寻找考点, 明确考点要求, 并有针对性地阅读教材, 复习基础知识。 (2) 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教材。一轮复习不能抛开教材, 要引导学生不断重温教材, 并且深度阅读教材。为什么要强调深度阅读?因为对学生来说, 教材并不陌生, 但在复习阶段需要从应试的角度重新解读教材的历史概念的本质和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开展小组合作, 可以合作探究, 互相督促, 落实知识点的记忆和默写。 (3) 通过小组合作引导学生依托教材建构知识网络。以往知识网络的构建, 大多由教师来完成或者看现成的资料书, 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 这种做法感觉虽然节省了时间但是复习效果大打折扣, 因为知识网络只有由学生自主构建, 学生才能对相关复习内容有较深理解与感悟, 对教材形成整体认识、记忆深刻, 并且感觉到线索清晰、脉络分明, 知识才能真正成为可用的活的知识。

2.课中:合作交流, 增强学生的信心, 提升学生的能力

笔者在复习《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这节内容时, 首先让某一小组的一名学生把本节课所学习过的内容, 比如主要派别有哪些代表人物、有何思想主张、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等根据记忆口述出来, 讲不完整的可以让同组同学补充。接着让另一小组根据上一小组所列举的知识点, 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然后教师出示知识框架图, 让学生对照巩固记忆。教师再依据课标考纲, 对教材重新整合, 通过补充新史料或典型考题营造情境、设计问题等手段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 当堂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材料, 处理历史信息, 找出解题思路, 使用学科语言组织归纳成文, 进行能力的提升训练。本节课给了三个探究性问题:

①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受哪些因素影响?

②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说说为什么从地主阶级改革派到维新派所提出的救国思想都是好梦难圆。

③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思想启蒙的特点, 并指出导致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中国的启蒙运动让近代中国得到了什么?

在复习课堂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效果在这一环节最为明显, 因为这几个问题具有一定难度, 笔者在所教的两个班级用了新旧两种模式。运用旧模式的班级是由学生自己单独分析解答, 单个提问, 有的学生站起来直接说不知道, 有的学生结结巴巴地答出不成文的字词, 有的学生能答到某一个方面。最后一个问题提问了七八位学生才把其他角度补充完整, 耗时很多, 靠谱的观点缺乏。最坏的情形是很多学生不思考, 还在等待老师给出完整的参考答案, 普遍存在畏难心理, 学习主动性欠缺。采用新模式的班级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这三个问题, 发挥集体智慧, 较好地克服了畏难心理, 主动与同组成员交流, 在交流中把材料信息读懂了, 能够多角度去回答问题, 语言组织能力也比之前强了。在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 笔者让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发言, 其他组员补充, 用时少、回答快、内容全、效果好, 而且是充满自信、声音洪亮。课后再让各个小组互相交流, 结果基本上就能较为接近参考答案。

3.课后:互相监督, 互评互判, 共同进步

一轮复习首先要夯实基础。我们的学生基础薄弱, 对很多知识记忆不清、年代混淆、张冠李戴, 所以针对基础知识的背记和默写是不能少的一个环节。课堂上的提问固然能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 但知识记忆是必须持久进行的, 教师又不可能一直都检查督促到位, 这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让他们互相督促, 早晚读的时候及时抽背记, 落实到位。对于课后作业, 如果教师没有收上来改的可以让小组组员互评互判, 取长补短, 尤其是对答题语言组织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 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把考过的试题进行归类分析, 得出解题规律, 将一些重要的学科术语应用到后面答题中去;发现存在问题或不明白的, 及时与教师交流, 寻找解决方法。这种变被动为主动, 比以往单纯依靠教师发现问题再解决会更及时、有针对性, 也更有效。一段时间的实践后, 笔者发现效果良好:课堂上再提问基础知识学生都能够流利答出, 若碰到难题卡住时同一小组组员会主动站起来帮忙补充, 其他小组也争着发言, 课堂气氛活跃。

三、高三历史复习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思考

高三的复习是争分夺秒的, 必须保证所有的复习是有效的, 只有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能力, 考试拿到高分。实践证明, 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打造高效的高三历史复习课堂, 让我们的复习课充满活力和魅力, 从而达到预期的备考效果, 但在实践中也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的。

高三的复习课绝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花架子, 流于形式, 看起来课堂热闹了、活了, 学生表面也动了手, 但是其思维没有动, 其能力实质上也没有得到提高的现象出现。必须保证实施这一教学模式是可行的更是有效的。要实现复习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做好以下几点: (1) 小组合作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必须紧紧围绕高考, 课前针对每一节课布置到位, 指向明确, 操作简易可行, 无需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课堂上所设每个环节应该是环环相扣, 提出的探究题要精要且有利于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后合作也要指导到位, 不要占用学生过多时间。 (2) 小组安排上要用心, 小组成员不能超过四人, 既要有兼顾帮扶型的, 也要有优优合作型的。 (3) 对小组的情况要了解并及时指导和督促, 比如不定时的抽查。 (4) 对小组组长必须经常进行面谈, 并帮助组长解决他们的学习困难, 比如对他们的作业可以采用面批面改, 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给予相应地学法指导, 这样才能更好发挥他们在组内的带头与指导作用, 为取得有效的复习效果提供保障。

摘要:备战历史科高考, 时间紧任务重, 科学高效地备考才能使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因此, 高三历史复习课应该改变过去传统的灌输方法, 教师应该想办法让学生行动起来, 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在活动中高效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高三历史课堂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要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工作, 要紧紧围绕考纲的要求,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关键词:高三历史,复习课,教学策略,小组合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2]陈佑清.教育活动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

[3]许伟.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J].历史教学问题, 2007 (1) .

高三历史学习研究 篇2

历史学科最大的特点是需要背的东西多。史实是基础,连史实都不清楚就更谈不上分析、归纳和总结了。

背记史实时,知识网络起的作用相当明显。历史是由几条主线构成的,如世界史就是由资本主义发展史、无产阶级发展史和民族解放史组成的。这三条线就是树的主干,每一课就是树的枝叶。

对史实的把握,就像是看一块楼盘,先了解大致的布局,就是对主干的把握,再看房屋的内部结构,就是要了解每一个细小的知识点。由于历史是环环相扣的,还可以把历史书想象成一部历史剧,放电影似地对史实进行回放,这样可以加深记忆。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训练可以采取问答题的形式,把每节设置成一道问答题,不要看书自己作答,再翻书对答案。

问答可以包括事件的背景、经过、意义、影响等,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分析、归纳和总结能力,还可以检验自己是否掌握了本课内容。

宁夏文科状元乔良

历史是最需要背诵的科目。

高一、高二时我会花大量时间做历史题,到高三就会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背课本上,没着重讲的知识点也要记住,因为也许考试时考的就是某个小小的知识点。背书的技巧很重要,一般我会先背大标题,这样能形成一个主线。第一次背诵是个比较艰苦的过程,以后的复习会相对轻松点。

一定要坚持,你可能看了99%的内容,但高考可能就只考那1%的内容,所以必须进行地毯式“搜索”,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多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整理也很重要。

可以将每个历史阶段的阶段特征、政治、经济、文化等作纵向比较,也可以将整个历史划分为不同的“块”,作横向比较,还可以整理出一些小专题,进行专题比较。这样在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中,每个知识点都能很好地掌握。

很多人认为历史十分枯燥,那是因为他们觉得历史只是死记硬背,其实不然。

高三历史学习研究 篇3

1.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就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有效教学”追求的是:让优秀学生出色发展,让中等学生超常发展,让学习困难学生自信发展。

“有效教学”包括有效的教学目标,有效的教学过程,有效的教学结果。只有这三者达到和谐统一,有效教学才能真正实现。

2.“国考”指的是福建省2016届高三学生将采用的全国Ⅰ卷试题,全国Ⅰ卷历史科考查的知识范围广、学术性强、能力要求高,对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构成极大的挑战。

二、小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016年的高考是福建省使用全国卷的第一届高考。全国卷下的新高考是注重考查学科知识水平与综合能力品质,旨在选拔优秀人才。高考总复习的目的是除了使学生做到普通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外,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也就是要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以适应高考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高考复习模式必然会制约高三学生的发展。新课程下的高三教学活动不仅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更是对教师的极大挑战,适应模块化教学,确立新的教学观念,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从教学指导思想到教学组织形式,从掌握的知识量到综合素质与能力,对教师都提出与以前很多不同的要求,教师既需要进行自我学习提高,又需要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体会和总结。

2.新课程的改革对高三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改革中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历史课程目标体系。新课程改革的内容是依据现行课程所存在的问题确定的,并吸收了国外课程改革的优点,要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较大的变革。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有深层次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制度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要有课程实施的行为方式的创新,以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新课程的改革对高三历史复习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课程标准、教材、课程目标、评价体系、教学策略和高考考纲、高考试题是高中教师尤其是高三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高考知识内容是课本内容的具体体现,最终落脚点是课本,而“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既是教材编写、高考历史复习的依据,更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认真研究“课标”和“考纲”,把握高考的要求和命题趋势,明确复习要点,必然会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复习的实效性。

4.学校当前面临的形势对高三历史教学提出新的要求。2016届学生是我校招生最为困难的一届,生源质量不理想,生源数量下降,进行高三历史复习策略的研究能为我们实现统一的复习目标找到一条捷径,也能为国考背景下探索出适合我校高三历史教学的模式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三、小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1.研究“国考”背景下的教材和考试大纲:研究使用“国考”卷的省份2011——2015年的高考试题,在已有的高三复习策略成果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我校学生发展的高三历史复习的计划和策略。

2.在复习计划和策略的指导下收集整理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个案,充分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积累丰富高三历史教学实践材料,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进行问卷调查。

四、小课题研究的成果

通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研究,总结我校近一年的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探索出适合我校高三历史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和策略:

1.眼中有高考。高考是学生考,但离不了老师的引导、指导,所以要让学生考得好,首先老师引得好,“引”的关键是老师时时眼中有高考,事事围绕高考转。我们的做法是:

(1)合理安排高考复习时间

为了保证高三有充足的复习时间,在学期初,结合以往高三辅导经验,按市统考要求,拟定了三轮复习计划,力争做到一轮夯实基础,二轮狠抓提高,对于第三轮复习,“调整(心态)、巩固(基础)、充实(补漏)、提高(能力)”的八字方针,逐步提高学生成绩及能力。

(2)研究高考收集高考试题

高考结束后,要注意收集各地高考试题,并把它们与前两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分类分章整理,仔细研究试题特点,做到心中有高考、心中有试题。在教学过程中,随进度和教学内容适时调出使用,这样学生既熟悉了近年的高考难易程度新颖程度,对高考不再那么恐惧,又排出了一些刚考过的考点,减轻复习的负担。

(3)关注社会热点以现实的热点带动历史知识,以历史知识解读热点,编制热点小专题。不过,一些特别热的点往往命题时表现并不明显。因此,复习中不要太强调,以免淡化对其他基础的掌握。

(4)团队协作备战高考。这里的团队包括教师团队,更包括教师与学生的班级团队。与备课组的教师共同研究、分工协作备战高考;与学生多沟通,对学生多帮助,多留时间给学生,大家齐心协力奔高考。

2.以学、练为高考。

为了让学生考好,就要让学生把知识烂熟于心,还要让学生把知识用得得心应手。

(1)夯实历史基础知识。一是要将课本读“薄”,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考试说明和近年的高考试题的前提下,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将课本里大量的阅读文字和不少孤立、静态的陈述性语句,以及夹杂在字里行间的相当部分的修饰性词句果断删减,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备考的效度。二是将课本读通,充分利用课本的目录,探求章目、子目录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系统化课本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2)有针对性地自编试题非常重要。这类考题的考查内容主要是与市诊断考试以及高考同步,试题形式与高考题相同,检测时间控制在40分钟左右。在每一次诊断考试前准备多套,集中训练,效果很好。

(3)考前强化训练高三的考试有点多,综合的月考、学科的单元考、专题考,似乎一个都不能少。但学科检测在日常应减少一些,以增加学生阅读教材、领悟知识的时间。

3.心中有学生。首先,赏识、尊重学生。与直属校比较,我们算是二流的学校;与理科生比较起来,学生绝大多数是三流学生。整理知识体系、记住该记的知识点、有不错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对他们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赏识学生的微小进步,理解学生一次次的失败,会让学生心理上更能感受学习的快乐与兴趣。

其次,关心、帮助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成绩好的学生需要在难度、能力上有更大的跨越;成绩中等的学生则需要系统知识,化解遗留的难点和盲点;差一点的学生则需要督促他们一遍又一遍地记忆并掌握基础的知识点。所以,老师要多转转教室,多陪陪学生,不仅解答学习疑难,而且可以与学生聊聊天。

五、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研究高考方向努力还不是很够。没有注意好对各种信息来源的鉴别和甄选,“尽信书不如无书”,最重要的是靠自己的眼光判断和鉴别。其次,在时间分配上还不够合理,授课有前松后紧的现象。有些知识容量过大,有盲目和仓促之嫌。再次,引导学生落实基础方面,没有做好让学生将已学知识和技巧很好地转化为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工作。在最后的冲刺中没有注意好教会学生在时间紧、作业多的环境中如何调整复习节奏,合理安排学科的方法。

高三历史学习研究 篇4

一、运用深层加工策略 引导学生形成历史通感

深层加工策略,是一种将学过的知识进行组织、归纳、整理和系统化的策略。系统化知识的建立有助于学生融会贯通核心主干知识形成历史通感和“大历史意识”,有助于学生对大跨度命题的解答,而大跨度命题是浙江高考文综历史卷的一大特色。第38题,2011年考查政治文明的演进,从中国古代秦汉考到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2012年考查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从古代中国、古希腊考到近代中国维新变化运动;2013年考查中国江南地区经济发展,从古代考到近代国门洞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014年考查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对外政策,更是明确指出“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第39题,2013年考查1750—1850年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阶段,着重考查这一时段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2014年将中法关系置于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中立题思考,有机联系新中国外交、法国文学成就、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等诸多内容,贯通核心主干知识。

以2013年浙江文综第39题第(2)问为例。

39.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近年来,一些学者注重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角度研究历史。参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五位一体”的思路概括这一阶段西方历史发展的特征。(11分)

这是一道大跨度、高概括的命题,解答这道命题的关键之处在于学生拥有“近代世界”的整体架构。怎样能让学生拥有“近代世界”的整体架构?运用深层加工策略,借助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取核心主干知识,归纳整理完成架构。在二轮复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三步走”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这一架构。

第一步,学生快速翻阅教材目录,找出涉及“近代世界”这一主题的专题。涉及这一主题的专题共有6个,分别是:必修1专题七“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必修2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必修3专题六“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等。以主要内容分类,这6个专题可分为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

第二步,学生翻阅课时标题和课时子目,师生共同提取核心主干知识,按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进行归类叙述。政治方面的核心主干知识有,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1640—18世纪中叶);美国:独立战争(1774—1781)、1787年宪法;法国:1789年大革命、巴黎公社(187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德国: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俄国:十月革命(1917);欧洲:马克思主义诞生(1848)等。经济方面的核心主干知识有: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开始)、殖民扩张(16—19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60、7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等。思想方面的核心主干知识有:14—17世纪文艺复兴、16世纪初开始宗教改革、17—18世纪启蒙运动等。科技方面的核心主干知识有: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16世纪末)、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1687)、进化论(1856)、蒸汽动力技术(1783)、电气动力技术(1861)等。文学艺术方面的核心主干知识有:浪漫主义文学、音乐、绘画(18世纪末19世纪初)、批判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中期)、民族乐派(19世纪中期)、现实主义绘画(19世纪中期)、印象主义绘画(19世纪后期)等。

第三步,学生对提取的核心主干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制作出符合自身需求的架构图式。

在这一步骤中,有的学生制作成表格,有的学生制作成大括号图,有的学生制作成时间轴,还有的学生制作成树状结构图,虽然图式的表达方式各异,但是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完成了知识内化,建立了“近代世界”这一主题的系统化知识架构。拥有这一系统化知识架构,学生就能有效地解答2013年浙江文综第39题第(2)问这一命题。以1750—1850年这个时间段为标尺,筛选出“近代世界”知识架构中的核心主干知识。政治方面:英国代议制的确立、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789年大革命、马克思主义诞生等;经济方面: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等;思想方面:启蒙运动等;科技方面: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进化论、蒸汽动力技术等;文学艺术方面:浪漫主义文学音乐绘画、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民族乐派、现实主义绘画等。再依据题干要求从这些核心主干知识中概括出这一时期西方历史发展的主要特征。政治: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西方民主政治开始确立;马克思主义诞生,开创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经济:生产力极大提高。文化:理性与自由平等思想发展(理性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兴起。社会:城市化加快、无产阶级显示伟大力量。生态: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

二、落实反馈调节策略 帮助学生提升历史质感

反馈调节策略,是一种根据获得的反馈信息和结果,及时调整和采取补救措施的策略。反馈调节策略作为一种元认知策略,与属于认知策略范畴的深层加工策略不同,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调控手段的作用,即计划、准备、预学、课堂学习、课后学习等学习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运用这一策略。在二轮复习阶段,要有效完成对所应掌握的陈述性知识进行查漏补缺这一学习任务更需要反馈调节策略的运用,尤其在课堂学习环节,更需要教师正确、大胆地落实这一策略,以帮助学生提升历史质感。以必修2专题五《蒸汽的力量》中“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这一课堂教学片段为例。

教师的课前设计意图:学生在回顾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的基础上,完成2009年浙江文综历史卷第39题第(1)问,即(1)依据材料一,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9分)

(课堂教学片段第一部分)

师:教材93页第一段叙述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是英国工业革命三个不可或缺的条件”(PPT), 这里所说的“三个不可或缺的条件”指的是什么?

生: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圈地运动、手工工场的技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有另外的学生说,不是三个吗?怎么说了四个啊?)

笔者依据教材的叙述在课前设计中运用了“英国工业革命三个不可或缺的条件是什么?”这一问题,但是在课堂学习环节中,学生不仅将三个条件回答成了四个条件,而且回答的是这些条件出现的具体史实没有明确指出条件本身,这是笔者在课前设计时未曾预料的。面对学生的这一反馈,是按照课前设计继续推进?还是根据反馈进行调整?要调整又该怎么做?基于学情才能促进有效学习,发现学生知识系统的缺漏并对之进行弥补正是二轮复习的主要任务之一,笔者在这一环节选择了反馈调节策略。

(课堂教学片段第二部分)

师:是啊,怎么说了四个呢?你会去掉哪个?(教师再次追问)

生:去掉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这个好像是政治保障。

师:那么,去掉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是不是答案就准确了呢?(学生思考)

师:我们暂时不看这个问题,先回到本课的标题。本课标题是?

生:蒸汽的力量。

师:蒸汽作为一种动力技术,大家知道它在生产中主要用来干什么吗?

生:用来开动机器。

师:机器生产与手工劳动相比主要的优势在哪里?

生:(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陆续回答)

师:更多的产品被生产出来能为市场所消化吗?

生:能,英国有广阔的市场。

师:哪些事件促成英国拥有广阔的市场?

生:殖民扩张、掠夺和圈地运动。

师:好的,那么我们现从最后一个问题往回看,你会看到什么?

生:殖民扩张、掠夺和圈地运动促成英国拥有广阔的市场。市场扩大,产品的需求量增加。需求量增加,需要人们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效率,需要人们采用机器生产。

师:市场扩大需要什么采用机器生产,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学生思考)

师:关注教材94页的叙述。

生:传统的以水力、畜力、风力为主的动力却严重制约了机械的推广和使用。

师:人类需要自己创造的,受自然限制不大的动力。这就是?

生:蒸汽动力技术。

师:关注教材95页表格中的“动力”类别,蒸汽动力技术在历经近百年的传承与改良后最终在瓦特手中收获成熟。

师:瓦特的成功改良带来了高效的机器生产,除此之外,开动机器还需要哪些条件呢?

生:需要钱(资金),没有钱(资金)就不能购买机器。没有人(自由劳动力)也不行。(学生陆续回答)

师:资金、自由劳动力,加上市场和技术的不断改进,这些都成为了开动机器不可或缺的条件。

师:这些不可或缺的条件英国具备吗?如何具备?

生:通过殖民扩张、掠夺获得大量资金,也扩大了海外市场;通过圈地运动获得劳动力资源并促进了国内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师:在这一过程中,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为其提供了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稳定的保障。

反馈调节策略在这一课堂学习环节中的落实,虽使笔者的课前设计毫无用武之地,但是学生对“三个不可或缺的条件”这一问题回答的反馈结果,恰恰暴露了学生对这一问题理解的缺陷,三个条件学生为什么会说成四个?要求回答条件为什么学生只回答了具体史实?这不仅是学生陈述性知识系统的缺陷,也是学生程序性知识的缺陷,笔者在这一环节所运用的调节策略是充分利用教材,借助教材知识体系与主要内容,采用层层设问、步步递进的方式,调整出一个既符合学生认知逻辑,又能帮助学生获取程序性知识的课堂学习环节,真正帮助学生提升了历史质感。

三、借助检索应用策略 推动学生进行知识转化

检索应用策略是一种正确提取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策略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的使用是至关重要的。经过第一轮复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较为系统的陈述性知识并具备了一定的程序性知识,但是高考不仅注重对陈述性知识的要求,更为侧重对程序性知识的要求,因此,进一步实现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提高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是高考对二轮复习提出的重要学习任务。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J. R. 安德森认为,学生参与问题的解决有助于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检索应用策略正是这样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把学习内容转化成问题,学生通过提取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不仅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挑战,更让学生掌握了问题解决的程序性知识,而拥有这些体验的学生将能更顺利地解决新的问题。以必修3专题一第一课时《百家争鸣》的课堂教学为例。

浙江省学科指导意见对本课的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孔子”。教材在本课开始的第一段中这样叙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在这样的形势下,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依据学科指导意见、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结合教材的叙述,笔者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怎样剧烈的变化?请作一简单描述。

2.这一批杰出思想家的代表人物有些谁?

3.他们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分别有哪些?请列表分类叙述。

4.依据他们的主张,请举例说出他们相互争辩的焦点有哪些?

5.他们的相互学习又体现在哪些内容上?请举例说明。

6.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首先,这组问题的设计主要涉及三个层面,第1问主要涉及百家争鸣的背景,第2~5问主要涉及百家争鸣的内容,第6问主要涉及百家争鸣的影响,背景、内容、影响构成了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三大基本要素,这三大基本要素实际上是学生基本了解历史事件的程序性知识。

其次,就背景层面而言,第1问着重要求回答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学生了解历史事件背景的三个基本角度,它们构成了学生了解历史事件背景的程序性知识。就内容层面而言,重点落在第4和第5问上,即内容理解的核心在“争辩”和“学习”上,这一处理恰恰反映了对本课标题的理解和核心主旨的把握。理解教材标题,把握核心主题,亦是学生进行二轮自主复习时所需要的程序性知识。就影响层面而言,第6问侧重于百家争鸣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带来的影响。虽然影响角度的叙述侧重在“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方面,但是历史事件的影响通常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在不同的问题解决和设计情境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不同的角度侧重,以让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影响多角度认识的程序性知识。

“知识是因为应用之需而产生的,只有在应用中才能被确切理解。”学生灵活运用陈述性知识获得问题的解决,并将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结果形成相应的程序性知识,再通过练习和变式练习来实践程序性规则的“做事”功能并获得其具体意义,最终规则达到熟练运用并被纳入图式结构的相应位置中,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这也正是二轮复习使用检索应用策略的重要性所在。□◢

参考文献

[1]刘儒德.论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7).

[2]张林,张向葵.中学生学习策略运用、学习效能感、学习坚持性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7).

[3]卢宁,赵俊华.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转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0).

[4]李亚云.高三学生学习策略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7(11).

高三历史学习方法心得 篇5

近日,我参加了在昌乐一中举行的历史教研会,听了一中历史老师的的一节示范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又听了李老师对今年中考试题的分析和对今后我们历史教学的建议,虽然只有短短半天的时间,对我今后的教学却起到了重大的指导作用。在此,我说说我的心得和收获。

一、关于听课的收获:

1、教师要有较高的教育理念。教师要贯彻新课程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较强的课改意识,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如分组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如在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时,教师让所有的学生都自学讨论,然后个别质疑,其他学生补充,教师总结,整个流程带动了很多学生的的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较大的转变。

2、教师要有较强的基本素质。在此次听课过程中,教师展现了其较强的教师基本素质,教态自然、得体、亲切,尊重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语言准确,精练,正确选择使用教具,专业知识扎实牢固,知识面宽,驾驭课堂能力强。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

3、从教学方法与手段来看,教师都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在新课的导入上能够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比如这一节课,教师采用了视频导入《英国王室威廉的世纪婚礼》,让学生从感觉上认识英国王室的重要性,以此来导入新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今年历史中考试题分析的收获

今年的中考试题大多从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入手,联系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结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品德教育,以图表、数字、漫画、图片等形式,重点考查学生的选择、辨识、理解、说明能力及其探究实践能力,并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感受时代变化,积极参与祖国的各项建设,树立责任意识,培育优秀品质。听了李老师多次的中考试题分析,每一次都是实实在在的数据、实例,对我的启发很大。所以,在以后的历史教学中,我要力争做到三点:

第一,关注时政热点,紧扣中考考点。我们要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实地观看等形式关注时政热点,并学会运用所学教材知识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的解读,从而深层次把握中考考点。

参加本次历史学习教研会会,可谓大开眼界、受益匪浅,但限于时间和篇幅不能一一道来,还有许多“欲说还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成功之处,不过心中倒是“蠢蠢”涌动起一种上好课的“欲动”来。在此,运用李老师的一句名言:“教育因生命而美丽,课堂因激情而精彩”。

一、适当补充一些史料,使历史人物丰富起来:如在教学生如何评价拿破仑时我就补充了一些史料,使学生对拿破仑有了深入的了解

(1)播放视頻《大国的崛起》中法国大革命的片段学生了解拿破仑所处的时代背景。

(2)阅读史料,材料一:拿破仑这个新王朝不应该像过去的王朝那样沿用国王的称号。新统治者打算采用查理大帝于公元800年加冕以后第一次取得的皇帝的称号。现在,1000年以后,在1804年,拿破仑公开宣称,他要像查理大帝那样,成为西方的皇帝,他不是继承过去法国国王的遗产,而是继承查理大帝的遗

一对一天材教育

一对一天材教育

产。„„拿破仑想要成为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西方文明列国的统一者。„„、材料二:法国《民法典》①中规定:

1、“第544条 所有权是无限地利用并支配物品的权利,但利用以不受法律禁止为限。第545条 除非供公用并有公正的赔偿,不得强迫任何人放弃自己的财产。”

2、他[指拿破仑]把他的法典带到被他征服的国家里,这个法典比历来的法典都优越得多;它在原则上承认平等。

——恩格斯《德国状况》 材料三: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 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

拓伸了教材,使学生能认识一个活生生、丰满的拿破仑。(二)制定评价标准

将历史人物所做的事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看他的活动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一般来说,符合上述观点要肯定,反之否定。

高三历史学习研究 篇6

一、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我们在传统的教学中, 是教师对学生的试题进行认真的分析, 然后进行归纳, 在试题讲评中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评, 大部分学生都会做的题则一般不讲, 以节约时间。现在我们不妨来换一下, 学生在做完题之后, 把答案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订正, 然后分析。

例如有一学生在自己的分析中这样写道:本次练习中的第十三、十六、二十一题选择题错在对教材的细微知识了解不清导致出错, 问答题第三十七题第二问是因为对某段历史的线索不太清, 导致知识混乱, 而答非所问。通过这种分析, 学生可以找出自己的不足, 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分析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学生在做完一份习题之后, 总存在一些疑难问题, 但是怎样来让学生提出这些问题, 也是需要一定技巧的。一开始的时候, 学生可能会问, “为什么这题选这个呀”这种简单的问题, 而难以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常加以引导, 培养他们的这种意识。可以从一些简单的方法入手, 比如:引导学生提出:这次的练习中, 哪个题目难?难在哪里?应该用什么方法去解决这个题目?

例:让学生做一道2002广东试题中选择题:

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

A、制定宪法B、召开国会

C、开制度局D、废除科举

做完练习后, 很多学生提出这题太难, 不会做, 因为这是教材小字部分的内容, 然而, 经过解析, 却不是如此, 在大字部分教材写道:变法内容中并未涉及定宪法、开国会的内容, 在变法内容中也有改革科举, 改试策论。通过这种分析, 让学生明白, 这道题该怎样去思考。当然, 在这种质疑过程中, 既可以由学生对教师进行质疑, 也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相互进行质疑, 既可以提高质疑能力, 又能培养学生的互相合作精神。

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还可能体现在对答案或是题目进行质疑, 因为很多中学教师教学任务重, 因此在给学生做练习中很多是一些参考资料中借鉴过来的。古人云“百密一疏”, 教师在选题时也可能出现一些错误, 也可能是答案的错误, 教师在讲评之前发现这些问题后怎么办?是直接告诉学生:这题错了。还是利用这个错误:给学生一个机会, 这次试卷中有一个题是错的, 同学们能找出来吗?我想, 效果可能是后面一种好些。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所谓权威提出质疑。

三、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容易走入两个极端, 一是太过强调学生的记忆, 走入一个死记硬背的死胡同, 另一种是忽视学生的记忆能力的培养。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对的。历史学习, 既要防止死记硬背, 也必须让学生识记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概念。否则历史能力的培养也可能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

例:下面在拉美独立战争中, 不是由玻利瓦尔解放的国家:A、哥伦比亚B、委内瑞拉D、厄瓜多尔D、智利教师在讲评试题时可以这样和学生讲解, 玻利瓦尔是几个字呀?四个, 而由玻利瓦尔解放的国家正好都是四个字, 这一来, 很容易就可以选出来了。然后以这个题为例, 指导学生在日常的历史学习中, 有意识地去进行这方面的总结、联想, 在记忆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既可以是文字表达能力, 也可以是口头表达能力,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既要培养学生的文这表达能力, 也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认为在历史的题型中, 小作文型的题最能起到这种作用, 所以学生做完这类题型后, 在评讲时, 教师可以对题目要求进行讲解, 甚至可以将答案要点说上一些, 然后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 根据语文作文要求将它表述成文, 在这过程中, 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可以得到提高。

五、培养学生应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这是历年高三教学中学生所存在的普遍感到较难的问题, 因为他们对原理本身就不是很理解或是不知道原理是什么。在历史评讲中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去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一是教师先把原理讲出来, 学生在练习题中去找, 哪个题是适合这个原理的, 比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先讲清什么是经济基础、什么是上层建筑、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在题目中找, 有没有哪个题适合这个原理的呢?比如有一个这样的题:

决定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斗争不能取得成功的因素是:

A、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B、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学生就可以通过分析将它找出来:因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决定了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这是一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例子。

高三历史学习研究 篇7

一、以新课改教育理念为指导

专家指出, 围绕创新教育应树立四大理念: (1) 树立人本教育理念, 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教育活动应当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3) 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学校无差生, 只存在有差异的学生, 教师的责任是扬长避短, 使他们都成为人才; (4) 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价值观, 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的毅力、创新的体力。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中心开展教育教学, 以新课改教育理念为指导, 高三历史单元复习的备课与课堂教学就能有的放矢。有鉴于此, 我在《一次合作》单元复习教学中, 备课与课堂教学特别注意突出引导学生构建《一次合作》知识网络体系, 创新历史情境, 让学生自始至终带着问题, 独立或合作探究复习。

二、借鉴考试标准及高考考题

高三历史单元复习教学, 要分析上几届高考文科综合考试标准及近3年高考考题, 帮助学生掌握上届高考对本单元及本节历史教材的考点要求, 以及近三年高考命题特点、规律, 使学生心中有数, 并进行针对性训练, 使得学生在复习中积极主动, 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高三单元复习目标。在复习《一次合作》时, 我首先利用学案, 再现2008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说明关于本章教材的考试要求及本节教材近3年高考试题: (1)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北京政变; (2) 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 (3) 五四运动; (4) 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5) 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北伐军胜利进军、工农运动发展、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6)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帝国主义干涉、“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然后利用PPT进行总结: (1)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考查了三次; (2)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合作方针、合作方式、合作结晶、国民党性质等, 分别考查了一次。

三、重整知识结构, 落实基础知识

所谓知识结构, 其基本含义有二:一指构成教材的基本内容;二指这些内容是按怎样的方式联结起来的, 即通常所指的内在联系。学生掌握了知识结构, 就掌握了阅读教材的一把金钥匙, 就能把看起来分散的知识纳入一定的系统之中, 从而产生“庖丁解牛”的效应。掌握知识结构的基本做法是: (1) 先让学生用几个字分别对历史教材章节的子目内容进行概括; (2) 引导学生弄清子目间的内在联系; (3) 帮助学生归纳本节教材复习的知识结构。以复习《一次合作》为例, 在学生自我分析教材子目内在联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构建一个新的复习知识网络体系。

四、结合现实, 创新情境, 开拓思维

如何吃透教材重点, 突破教材难点, 将观点教育和能力培养纳入新知识框架的教学之中?结合高三历史单元复习能力培养要求与学生学习实际, 历史应与现实结合, 创新历史情境, 设计有一定梯度的历史思考题, 启发与诱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我或合作分析与解决问题,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有效开拓学生历史思维。在分析《一次合作》重点、难点问题时, 让学生自我或合作分析、解决思考题。我做了三方面研究: (1) 与旧三民主义比较, 新三民主义“新”在何处?怎样理解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之间的关系? (2)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相比较, 有何异同, 及其成因? (3) 结合材料 (略) 和所学知识, 请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国共两党实现第三次合作的可能性。

五、注重学习方法指导

上一篇:模袋施工下一篇:心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