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监管(精选12篇)
产品质量监管 篇1
近年来, 随着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 农机装备水平、农机作业水平显著提高, 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但随着农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机作业质量问题日益突出, 我们面临着农机作业质量要不要监管, 农机作业质量由谁监管, 如何加强农机作业质量的监管等课题, 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索。
1 何谓农机作业质量问题
所有农机具都有作业质量指标, 像联合收割机有损失率、割茬高度, 反转灭茬机有耕深、碎土率、平整度、植被覆盖率, 插秧机有插深、漏插率、取秧量等等, 如农机作业质量达不到指标要求, 势必造成矛盾和纠纷。我市每年都发生数起, 泰州市电视台也曾有相关报道。例如:收割机不按规定作业, 导致损失率大, 农忙时立足“抢”, 农民不在意, 未发现, 一旦发现, 却难以投诉;秋播时, 机手受利益驱动, 采用高挡作业, 导致耕深浅、土块大、不镇压, 影响小麦出苗率。以上这些问题, 如不认真分析和解决, 必将影响社会安定团结, 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2 农机作业质量监管现状
所有进入市场的农机具必须持有省级以上农机主管部门颁发的农机推广许可证, 否则, 不得推广。也就是说, 现有推广机具, 只要按章操作, 其作业质量一定符合标准。推广机具进入作业市场后, 由谁来监管它的作业质量呢?目前, 从中央到地方尚无专门农机作业质量监管机构, 存在监管盲区, 发生纠纷和矛盾时, 一般由机手和农户自行协商解决, 情节严重的由村乃至乡镇协调处理。
3 农机作业质量监管的必要性
目前, 我国农机化已由初级阶段跨入中级阶段, 农民对农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农机作业质量问题将日益突出, 加强农机作业质量监管势在必行。
1) 加强农机作业质量监管是确保丰产丰收、颗粒归仓的需要。农忙期间, 尤其是麦稻收获时期,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 利用联合收割机作业已成首选方式, 因此必须加强农机作业质量监管, 将损失率控制在最低限度内, 确保丰产丰收、颗粒归仓。
2) 加强农机作业质量监管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需要。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 是支撑引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主导力量, 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农机作业必须坚持标准化操作以适应农艺要求, 否则, 将导致事与愿违。因此, 在农机化新技术推广过程中, 必须加强农机作业质量监管。
3) 加强农机作业质量监管是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中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和谐社会, 如农机作业质量问题长期得不到重视和解决, 让矛盾和纠纷肆意发展, 这对构建和谐社会十分不利。因此, 必须加强农机作业质量监管, 将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
4 农机作业质量如何监管
1) 加强机手培训。农机手是农机作业质量的责任人, 其职业道德和操作技能对作业质量的好坏有着直接影响, 因此必须定期、不定期对机手进行职业道德和操作技能培训, 树立农机人的良好社会形象。
2) 加强巡查力度。农忙期间, 出动巡回车辆, 深入村组田头, 对农机作业质量进行督查。
3) 接受群众投诉。农忙期间, 向社会公布农机作业质量监管电话, 接受群众举报、投诉, 并及时查处。
5 加强农机作业质量监管的关键措施
1) 成立农机作业质量监管专门机构。加强农机作业质量监管是农机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建议设立专门的农机作业质量监管机构, 明确其职能、机构、编制、经费等, 从根本上解决农机作业质量监管盲区的问题。
2) 在农机化技术推广站的基础上增挂“农机作业质量监管站”的牌子。考虑到农机作业时间短的实际情况, 结合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优势, 可在农机技术推广站的基础上增挂“农机作业质量监管站”牌子, 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即赋予农机化技术推广站农机作业质量监管的职能。●
产品质量监管 篇2
食品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食品质量与安全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和生命安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关注的热点。近几年来,随着政府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监管力度的加强和大力扶持,县内食品行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受经济发展特点以及饮食习惯的影响,我县食品加工基本停留在传统的食品行业,并带有明显简单化和随意性的特点,小作坊、小企业、小食摊大量存在,食品配套产业缺乏,农副产品缺乏标准化技术引导,食品流通领域、餐饮行业无科学的产品溯源制度和质量控制手段,致使我县食品质量环境不容乐观、质量水平不高。
一、宜宾县食品行业现状
全县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63 家,其中54家取得市场准入资格,有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109家,基本属于传统食品行业和简单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长期以来,我县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众多,且生产规模小,产品结构单
一、档次偏低,食品行业缺乏个体自律,产品质量把关不科学。通过2007年的食品等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100%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签订了食品安全承诺书,食品流通领域经销户90%建立了进货查验程序,产品质量溯源体系基本建立,餐饮经营户环境卫生意识大幅提升,大部分餐饮从业人员能够持证上岗,食品安全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规模小,产业布局不合理。我县食品加工业生产力水平较低,发展参差不齐,生产加工仍以传统的食品加工业为主。如糕点、酱油、大米等多是生产程序和设施相对简单、人员要求相对较低、生产设备简陋的传统工艺,普遍呈现“多、小、散、乱、差”的特点,造成食品行业素质不高,规范性相对较低,短期内难以提高生产水平,整个行业难以做大做强。同时,我县没有食品机械、食品添加剂等生产企业,食品原材料由外地购入,生产成本较高,其他新兴食品行业难以立足,导致我县食品行业配套生产链难以形成。
(二)质量控制手段缺乏。生产环节上,我县以小作坊为主的食品产业格局决定了难以根本把关产品质量。小作坊加工条件简陋,生产设备简单,有的仅靠手工操作,生产和生活区不分,无清洗消毒设施、无防蝇防鼠措施、无防交叉污染措施,因而质量安全难以保证。小型生产企业人员流动性强,大多无质量专业人员,仅靠一些有一定经验的熟练工负责生产环节,原材料及成品的把关仅靠经验,质量的好坏凭市场的反应。这类企业占我县食品企业的95﹪以上。同时,小作坊业主文化素质较低,对产品质量重视不够甚至不重视,根本谈不上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流通环节上,食品销售者多为个体工商户,缺乏系统的进货查验程序。如生鲜食品、食品原料和主食食品等多在集贸市场和饭店出售,少量在超市销售,其质量基本取决于初步的农业生产管理,销售又缺乏追溯机制,质量控制不到位。
(三)监督管理困难。我县地域广阔,乡镇食品加工点散布,这些食品加工点多为小作坊和个体工商户,又是当地经济的组成部分,生产成本低、季节性较强、产品流动快、无规范的账目管理,这些因素都致使监管和处罚难度加大。同时,通过简单的取缔与优化发展环境和解决就业问题本身就存在矛盾,这些都对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食品质量安全意识淡薄。一是部分企业负责人质量意识淡薄,对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重视不够。质量出了问题,到处找门路,为自己开脱;二是消费者质量意识不高,法律意识不强。大量农村消费者买到劣质食品,健康受到损害,不知道或不去投诉;部分消费者尤其是农村消费者不具备辨别知识,选购食品时重价格、轻质量的观念仍然存在。
三、对策建议
(一)改善产业格局,扩大产业规模。一是做大规模。要立足现有特色食品和传统食品,依靠龙头企业,努力带动我县食品产业向规模化发展。我县应立足于现有的特色传统食品,如合什手工面、合什花生、柳嘉醋、潮糕等,以特色为契机,既对现有特色进行深度挖掘,同时又开发全新的特色食品种类,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造就特色食品品牌,实现规模化发展。对重啤、汇宝肉制品等龙头企业,应大力扶持,积极提供政策服务,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铸就信誉,扩大市场占有率,促进经济增长。相关部门要结合我县实际,积极制定食品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建立食品工业配套产业链发展管理体制,把食品配套产业链发展目标纳入经济发展计划,确保其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二是积极引导,规范管理。要积极鼓励众多的小企业、小作坊,采取集中生产和建立合作组织的方式,把分散独立经营的小家小户组织起来,统一管理,统一生产规范,统一检测产品,统一挂牌销售,加强规范管理,变“堵”为“疏”,引导他们走守法经营、清洁生产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小企业、小作坊从暗处走向明处,发挥自己灵活经营的特点,规范进入市场,彻底消灭管理“盲区”,杜绝违规生产,确保食品安全环境进一步好转。三是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要切实强化措施,加大查处力度,杜绝违规使用农药、化肥,为农副产品生产和兽禽饲养提供安全、洁净的社会环境。继续抓好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推进科学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鼓励食品加工企业到主产区建立跨区域的原料基地,引导原料基地实现规模化生产,确保加工企业货源稳定发展。同时,对食品工业及其配套产业项目安排给予重点支持,安排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食品工业技术研发、基地建设以及设备引进方面的贷款贴息,并依法给予税收优惠。
(二)强化监管,切实保证食品质量准入安全。一是强化准入监管。质监部门要严格依据市场准入制度把好食品第一关,切实规范用量和使用方法,严禁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对国家要求纳入市场准入管理的食品,要鼓励企业取得准入资格;对暂不具备条件的企业,要积极帮扶,提供技术支持和政策引导,强化企业规范生产意识;对完全不具备条件的生产加工作坊,要进行重点监控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证照不齐且生产条件极端恶劣的加工点,要及时坚决取缔或改造。二是强化市场监管。要以大型批发市场、商场和超市作为示范点,进一步建立完善食品质量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账、质量承诺和不合格食品立即撤柜召回制度。进一步强化农村食品安全监管,要以村、组为单位,切实落实监管责任人和信息联络人,发现不合格产品及时通报,对行为人进行严厉处罚,并坚决予以下柜。切实加强环境卫生监管,认真落实健康检查制度,对不符合卫生条件的经营户予以坚决取缔。继续做好定期抽查、专项检查和综合检查工作,深入开展食品等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三是强化社会监督。要建立完善举报奖励机制,公布举报投诉电话,切实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对食品等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各乡镇、村(社区)、村(居)民小组要建立举报投诉网络,在商场、超市、集贸市场、批发市场等食品销售的大型区域张贴“12315”“12365”举报电话。
产品质量监管 篇3
关键词: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管
引言:目前,我国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的阶段,许多电商为了抢夺市场,大打价格战,往往会忽视产品的质量,电子商务产品的质量也是消费者关注的一个重点。因此,商家要重视电子商务产品的质量,是消费者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但是仅仅依靠商家自身的约束还远远不够,必须要加强对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的监管,从根本上解决产品的质量问题,构建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
一、我国电子商务产品质量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传统的产业纷纷涉足电子商务[1]。电子商务的行业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抢占电子商务市场份额,商家纷纷利用价格的优势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商家为了保证自己的基本利益,在价格降低的情况下,必然无法保证产品的价格。近年来,不断爆出网购产品的质量低事件,开始使消费者对电子商务产生动摇。质量是电子商品的生命,无法保证电子商品的质量,那么消费者必然会对电子商务失去信心,最终影响电子商务的健康持续发展。据有关部门对电子商务市场中服饰类产品的质量调查显示,网购服装产品的质量存在着严重的质量问题,存在着标称的纤维含量与实际含量不相符,甲醛、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的使用指标都不符合相应的质量要求,同时,产品的标识标志也不规范,基本的安全技术要求也达不到标准。虽然调查范围只是在服装范围内,但也能从整体中反映出电子商务产品存在着质量的问题。
二、如何对电子商务产品质量进行监管
产品质量监管,是指国家政府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电子商务产品进行持续的监管,并对产品的质量做好记录和披露,以保证电子商务产品的质量,从而促进我国电子商务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构建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由于我国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的监管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国家有关部门要尽快研究制定相应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管的法律制度,加强对电子商务产品的质量抽查。传统的线下产品调查方法很难适用于网络上的产品抽样调查,国家可以对电子商务产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了解,制定科学合理的电子商务产品抽查方案,对电子商务产品进行调查,对于出现质量问题的产品,进行网络披露,保障消费者的消费知情权[2]。
另外,对于电子商务质量监管工作,国家要就快建立质检、商务、知识产权、工商等多部门的合作,形成质量监管网络。利用电子商务产品监管机制,促进电子商务的快速稳定发展。
(二)加强对电子商务产品的质量信息披露和惩罚力度。对于电子商务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国家要通过相关的媒体资源,进行报道披露,让消费者了解电子商务中出现质量问题的产品信息,维护消费者合法的知情权。并对这些电商企业进行相应的处罚措施。利用电子商务中的经营者信用评价体系和相应的惩罚机制,对于产品质量较差的电商企业进行惩罚,促使电商企业保证电子商务产品的质量。
(三)完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商行业的产品标准相对较低。这导致许多国外产品在我国销售的过程中,不自觉地降低质量标准,同一品牌的产品在中国销售的质量相比其他国家要低。而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产品质量要求标准已经无法适应电子商务市场的需求。完善电子商务产品的质量标准,是电子商务健康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国家相关部门要制定积极研究制定电子商务的标准化体系。要充分结合我国电子商务的特色,共同推进电子商务的标准化工作,保证电子商务产品质量。
(四)电商企业要重视电商产品的质量。随着电子商务市场的竞争加剧,电子商务产品的质量在电商企业竞争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作为电子商务产品的主要负责人,电商企业要重视电子商务产品的质量,确实担负起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的责任。国家要加强对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的宣传力度,督促电商企业担负起产品质量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的电子商务产品网络质量保证体系。首先,可以通过组织机构代码和商品的条形码为基础,保证消费者在在交易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及时找到商务交易的主体,完成退货或者换货的要求。其次,对电子商务产品进行统一编码和分类,对同一产品编码体系的产品质量信息进行公开披露,让消费者了解产品质量的详细信息。
结语:目前,我国电子商务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各传统企业纷纷投入电子商务行业,加剧了电子商务行业的竞争压力。电子商务的产品质量如何得到保障,需要国家积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加强对电子商务产品的质量信息披露和惩罚力度,完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电子商务企业也要担负起产品的质量的责任。共同促进电子商务行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妍,杨志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的发展及其策略[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23):124-126
强化监管确保动物产品质量安全 篇4
1 加强畜禽养殖环节投入品管理
1.1 从严整顿兽药、饲料市场
实行兽药、饲料产品准入制度和备案制度, 建立健全购销记录, 对兽药销售单位制定《兽药进货记录》、《兽药销售记录》, 大型饲养场制定《兽药使用记录》, 使不合格兽药做到追根溯源, 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提高依法经营意识。
1.2 积极推行兽药GSP认证
严格《兽药经营许可证》管理, 对新从事兽药经营的单位和个人以及到期需换证的企业, 按照GSP要求进行验收。
1.3 开展兽药、饲料产品监督抽检工作
组织执法人员对兽药和饲料生产、经营、使用环节进行监督检测, 检查原料来源、保存、使用情况, 是否存在违禁药品, 并做好登记, 彻底杜绝使用、经营国家明令禁止的兽药、饲料添加剂, 查处非法制售兽用生物制品、违禁饲料、伪劣假冒兽药、饲料的违法行为, 进一步净化兽药、饲料市场。
2 加强屠宰检疫工作
2.1 强化宰前检疫
对进厂动物进行临床健康检查, 严禁一切病害动物入厂屠宰。严格实行宰前查证验物制度, 做好检疫证明的回收、保存和免疫耳标的回收、销毁工作。
2.2 严格宰后检疫
对动物宰后应检部位进行认真的检查, 检疫合格的动物产品加盖 (或钳封) 检疫标识, 出具填写规范的检疫证明, 大、中家畜做到一畜一证, 随货同行。
2.3 狠抓无害化处理
对检出的各类病害动物及其产品进行严格的无害化处理和防疫消毒, 保证肉品安全。
2.4 规范检疫工作记录
对《动物宰前检疫工作记录》、《动物宰后检疫工作记录》、《病害动物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记录》、《工作日志》、《屠宰厂动物防疫消毒记录》以及票证的填写等, 做到规范及时、准确, 字迹清晰、日清月结。
2.5 加强准入报验管理
对准入动物、动物产品进行查证验物, 对报检 (验) 管理工作进行详细登记, 杜绝报验中的违纪、违规行为。
3 加强动物卫生监督工作
3.1 做好群众举报和投诉工作
对于群众举报、投诉的案件, 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 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明查暗访, 做到“举必究、究必果”。
3.2 抓好日常监管工作
对市场 (超市) , 肉类加工厂、冷藏企业等畜产品经营企业开展常规检查, 实现市场 (超市) 、冷库、肉类制品加工企业经营的动物产品附证率100%。
3.3 开展动物防疫条件审核
按照动物防疫法规定, 开展屠宰场、牲畜交易市场、畜禽集中饲养区等场所动物防疫条件审核工作, 严格按照《动物防疫合格证》审核标准办理。对达不到动物防疫要求的企业不予以发放《动物防疫合格证》。
3.4 开展私杀滥宰专项整治活动
组织行政执法人员对农贸市场进行排查, 坚决取缔不法经营行为。
4 加强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
4.1 对生鲜乳收购站的监管
按照《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生鲜乳收购站标准化管理技术规范》要求, 在开办主体是否合法、设施配备、卫生管理、质量安全保障等方面加强监管, 围绕生鲜乳生产、收购、运输三个关键环节, 强力推行标准化管理制度, 规范其生产经营行为, 确保生鲜乳质量安全。检查生鲜乳收购站“两证一单”是否齐全, 生鲜乳收购站的卫生及设施是否达标, 生鲜乳收购站的收购、销售、检测记录是否完备, 相关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
4.2 对奶牛养殖场监管
检查奶牛养殖场养殖档案建立及记录情况, 休药期执行情况, 泌乳期弃乳制度执行情况。
5 加强畜产品抽样监测工作
认真执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抽样计划, 严格监测的数量、品种、频次、项目和区域, 及时掌握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动向, 有效防范安全风险隐患, 对检测中发现的问题样品追根溯源。
6 加强部门联合执法
质量监管方案 篇5
目的:
为有效规范子公司日常从来料检验、生产过程、出货检验各环节的质量把控,现制定以下做法要求。
一、原材料、外购件、外协件进厂入库质量检验要求:(IQC职责)
1、凡属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外购件、外协件都须同一按零件检验标准、技术文件、订货合同的规定进行检查验收,经检查合格后在验收单上盖章,方可办理入库手续;
2、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原材料库的保管情况,严防混料,并按材料标准做好进出库检查;
3、对于不符合外购,外协件规定的原材料(特采件),接收前必须经技术部门评估可行性方可替用,并做好生产过程的使用监督。
二、对做好生产检验的要求:(PQC职责)
1、做到预防为主,首件必检,检查首件时“三对照”(按BOM、工艺图纸、出货要求检查实物)。
2、对关键工序设立质量控制点及编制挂设QC工程图,按规定的时段进行抽样检查,并及时做好表单记录,发现有异常情况及时发出异常整改单给责任部门限期整改;
3、凡经检查合格的半制品,在其显眼位置处填写挂设合格的质量检验卡才允许转入下道工序,生产中只允许合格品流传;
4、对于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品要及时做好挂设标识,并加以隔离管理;
5、为做到预防为主,把好质量关,专职检验人员要当好三员,做好三帮,“三员”是指:质量检查员又是质量宣传员、纠正辅导员;三帮"是指:帮助工人找出并分析不良产品产生的原因、帮助工人增强质量第一思想、帮助解决质量问题;
6、认真填写好每批次产品的制程检验、调试检验、外观检验质量日报表并归档,每周、每月进行数据汇总统计、图表分析;
三、对生产过程的工艺设备、测试设备的监督要求:(QE工程师)
1、负责日常生产设备、量具、测试设备在使用过程的监督检查工作;
2、负责对生产使用设备的检修效果评估、备用配件外购更换后的使用质量检查,以确保设备 处于良好使用状态。
四、对做好成品检验,确保产品出厂符合标准的要求:(OQC职责)
1、监督生产部统一按《客户指令》、产品《BOM》、《工艺指引》要求执行装配作业,并执行 不合格配件、不合格工艺不装配的准则;
2、对产品按《客户指令》、《工艺指引》、《产品规格书》的要求规定进行逐项认真检查;
3、每批次产品必须100%经调试合格、外观检查合格,并挂设检验合格证或标贴QC-PASS 标贴才允许入库及出货.五、建立质量数据库,对进行来料、生产过程、出货数据统计分析,每月向上级汇报的质量达成情况;(品控经理职责)
1、根据每月的生产订单统计出当月各类来料检验质量实际达成情况;
2、根据每月的生产订单统计出当月车间各工序的生产质量实际达成情况;
3、根据每月的生产订单统计出当月产品的出货质量实际达成情况;
4、通过综上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出当月各环节的质量动态,每月按时提出质量动态分析报告(分析报告应针对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原因、提出解决意见)并逐项立案形成跟进,直到问题解决落地为止。
六、参与新产品的试制评估,旧产品的重大改革质量监控(QE工程师职责)
1、参与新产品的设计、工艺审查、产品检验标准的制定,为新产品鉴定定出有关试验、检测等方面的报告,对新产品能否正式投产提出质量意见;
2、参与旧产品的重大设计变更,提出必要的质量改进意见建议。
七、做好客服服务工作(售后服务工程师职责)
1、做好用户的质量服务工作,有计划地组织有关人员到使用单位进行现场服务咨询,收集用户 的意见和要求;
2、代表工厂对于已出厂的产品认真做好售后期限内的维护维修工作,以获取客户好评以不断提升工厂信誉度;
3、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用户访问,对用户提出的质量问题制定改进措施,督促责任部门认真改 进;
八、不断健全、完善配检验工作有关的质量保证体系:(品控经理职责)
1、逐步建立材料、外购件、配套件(产品)的外协工厂质量保证体系,以确保入厂的外购件、外协件、配套件(产品)符合技术标准。
2、逐步建立各生产车间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看板的推行)
3、逐步建立用户的信息反馈系统,按用户的要求改进产品质量。
4、认真做好产品质量方面以外的反馈工作,不断健全、完善与检查工作中有关的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情况。
以上内容是我个人对分厂实施质量监督提出的一些做法建议。
有效监管,保障质量提升 篇6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4-0018-02
“教学质量”永远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高低,决定了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能否达成。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来抓,研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加快实现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科学发展。”
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其职业属性决定了学校的教学工作必须围绕用人单位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要求展开,由此带来了教学组织管理、教学过程实施、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等方面的独特性。因此必须建立起能够体现职业教育特点,与职业学校教学活动过程相适应,符合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规律(特点)与要求,能够对教学质量发挥及时监控保障作用的教学质量监控管理体系,确保培养目标有效落实。这种监控管理体系应建立在教学质量评价基础上,能够客观地检评并优化学校的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激发广大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和内驱力,最终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目的。
一、规范人才培养方案,从源头上保障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人才培养方案是各专业开展教学管理,实施教学活动及教学评价的依据,对学校的教学工作起到指导和约束作用,同时还能够确保学生享有足够的、合格的教学资源。因此,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实施、调整、检查等环节进行监控管理,能够从根本上保障职业学校毕业生质量。
一是把住审批关。对学校所有将要招生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从制定依据、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设置及教学时间安排、实训项目及安排、考证安排、师资、设备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核,以确保其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发挥好对教学活动的指导作用。
二是守好调整关。由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具有超前性,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滚动调整,这种调整应建立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本着适应日益发展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原则,优化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目的。调整方案应逐级上报,即专业办申报,教学校长审批,教务处备案,对于重大调整应报送市级管理部门审批。
三是盯紧实施关。在实施过程中,市校两级管理部门要开展定期检查。市级管理部门通过专项督导、视导、检查等形式,从课程开设、训练项目实施及设备使用等方面进行检查并反馈;学校管理部门应在期中、期末从课程教学进度、实验实训台账等方面进行定期检查,确保人才培养方案有效实施。
二、加强教学质量终端监控,坚守质量底线标准
考试是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重要途径,市级统考统测在一定程度上守住了教学质量的底线,促进了学科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的落实;通过考试成绩对平时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终端显示,也能够较客观地反映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其相关的技能、能力水平,从一个侧面反映教师的教学工作成效。
由于职业学校专业的多样性及课程的复杂性,在操作层面难以对所有的课程进行统考统测。因此,市级层面对主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及其技能进行统考统测,首先能够在终端评价的基础上,有效地监控主要文化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设及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的教学质量,能够在课程层面保障学生学到本专业的核心知识,掌握关键技能,培养核心能力。即将举行的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就是针对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通过对主要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进行测试,从终端显示地区、学校的教学质量。
其次,对职业学校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存在较大困难,专业课程更是如此,教考分离的效果也不太明显,而统考统测为任课教师的教学绩效评价提供了客观依据。学校可以通过同层次相同学科的均分、及格率、班级推进率等指标,较客观地评价任课教师的教学成效,解决教师教学绩效难评价的问题,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三、加强教学过程监控,确保施教环节有效落实
职业学校的教学活动具有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教学场所既有教室,又有实训车间、实践基地、企业生产车间等;教学内容既有理论教学,又有技能训练、现场教学、理实一体教学、顶岗实践等,增加了教学过程监控管理的难度;同时也决定了质量监控管理应具备多样性和开放性。要实施对教学过程的有效监控,首先要转变理念,认识到监控应本着引导、激励、促进教师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能力、改善教学行为的目的,为教师提供互相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平台,因此要尽可能地提高教师参与度,激发教师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自觉优化教学环节改进的意识,变被动为主动,促使教师逐步养成对教学效果进行深入反思,发现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实现自我监控的能力。
其次,学校要依据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常规检查,落实人才培养方案。贯彻教学“五认真”要求,定期检查教师的教案、教学进度、学生作业批改等情况,及时了解和督促教师落实教学常规。通过课间巡课、预约听课、推门听课,专家督导、视导,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抽测等形式,及时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动态,通过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并及时反馈,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在不断改进中得到优化。
实践性课程特别是校外实践、企业顶岗实训,由于教学场地分散、学生集中度低,同时又涉及授课教师、实训指导教师、辅助人员、实践单位的带教师傅各类人等,教学质量监控的实施难度较大。可以从实践教学计划与训练目标、训练内容与专业要求的吻合度,训练指导手册的切实度,训练设备的类型、数量及性能是否能够满足学生训练需要入手,从反映学生训练质量的过程性记录,对学生训练质量的总体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实践单位对学生的态度、行为习惯、操作规范等方面的满意度四个方面进行监控。
职业教育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投入力度加大,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如何从办学规模扩张转向加强学校内涵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将是每一个职教人要面对的重大课题。就教学质量而言,要实现显著提升,必须着眼于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大背景下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与监控,首先要建立制度,如教案、作业检查制度,听课、评课制度,教考分离、随机抽考制度等,以制度来监控教学活动,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其次,要构建多元化的质量监督保障机制,发挥市级教学管理部门、教育专家、职教专家、行业机构、用人单位的作用,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督导、视导、专项检查等形式,进行诊断式监控。最后,要处理好终端评价与过程监控的关系,建立课程的终端量化评价机制,通过相对刚性的终端质量评价,为监控教学过程提供有说服力的支撑数据,促进教师增强质量意识,自觉优化教学行为,达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作者单位:南京市职教教研室)
浅谈建筑材料产品质量监管 篇7
1 建筑材料的产品质量现状
近年来, 我国建筑工程的质量状况不令人满意, 部分地区的建筑工程质量频频出现问题, 建筑工程领域一直是豆腐渣工程不断, 从“楼脆脆”, 到“楼歪歪”, 最近又出现“楼裂裂”, 老百姓对建筑工程质量问题意见很大, 建筑工程一旦出现质量问题, 所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 甚至可能危及人的生命安全, 所以说建筑工程质量安全重于泰山。虽然导致建筑工程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有许多方面, 但是, 建筑材料产品质量问题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目前, 建筑材料产品质量到底是一个什么现状呢?作为我国第一批墙体材料改革工作的试点城市, 瓦房店市的建筑材料产品实际质量水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009年6~8月, 瓦房店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对全市的23家墙体材料生产企业生产的墙体材料产品进行了质量监督检查, 通过检查发现:抽取23批样品, 合格12批, 不合格11批, 合格率为52%, 从检验结果来看:瓦房店市生产领域的墙体材料产品质量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在2007年4月, 瓦房店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对瓦房店市部分建筑工地中正在使用的建筑材料产品进行质量抽样检查, 共检查建筑工地6处, 抽检墙体材料2个批次, 合格率为0;抽检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12个批次, 合格率为58.3%;通过检查发现, 我们瓦房店市部分建筑工地使用的建筑材料产品质量较差, 我们立即以质量分析报告的形式上报了瓦房店市政府, 主管市长对此事非常重视, 做了重要批示, 遗憾的是, 由于建筑工程质量监管体制等方面的原因, 这件事最后不了了之, 质量不合格的建筑材料还是被用在了建筑工程上。2008年辽南某城市建筑市场发生了一起混凝土质量事故:2008年年初, 该城市在建的数十栋商品房, 使用同一家混凝土企业生产的商品混凝土浇灌后, 建筑工程中现浇楼板普遍出现长时间不凝固、严重龟裂的现象, 有的现浇板多处出现结构性裂缝, 甚至有的现浇楼板出现连环贯穿的网状裂缝, 裂缝严重的, 能直接看到钢筋, 用8号铁丝可以轻易的一穿而过。由于这些裂缝, 致使透过裂缝进入楼板的水会锈蚀钢筋, 从而降低了楼房的使用寿命, 一旦发生一定程度的地质变动, 这些楼房将面临倒塌的危险。事件发生后, 我国某名牌大学的权威实验室对这些问题楼板进行了质量鉴定, 鉴定结果显示:导致楼板出现质量问题的元凶是建筑工程中使用的商品混凝土。这起质量事故的唯一解决办法是将楼房拆除重建, 但是实际上这种解决办法很难真正实施, 现在的事实是有相当一部分居民已经入住这些楼房, 这些楼房如果全部入住的话, 可能涉及到数千户居民。这是一个典型的由于建筑材料产品质量不合格而导致建筑工程出现质量事故的事例。对于这起质量事故, 笔者不禁要提出质疑:出现这样的质量事故, 给社会和人民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生产企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 这些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混凝土从生产出厂到使用在建筑工程上, 中间经过多个环节, 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监管部门去监管, 但我们的监管部门都干什么去了?如果这些监管环节中有一个环节能够切实负起责任, 认真履行监管职责, 及时发现问题并且采取相应措施处理它, 最后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严重的质量事故, 这起质量事故的发生, 监管部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此建筑材料产品质量的监管工作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2 产生建筑材料产品质量问题的原因
2.1 建筑材料产品生产环节的原因
生产企业质量管理薄弱, 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大部分企业没有化验室, 所谓的质量检查员只是形同虚设, 大部分企业产品出厂没有经过检验;部分企业对其生产产品所执行的产品标准知识了解甚少, 很难谈得上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去生产合格产品。
部分生产企业的生产规模较小, 生产工艺简单, 生产设备简陋, 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另外, 由于近年来劳动力供应不足, 企业招工比较困难, 造成了技术工人素质普遍不高, 操作人员水平低下的现状。
部分生产企业法律意识、质量意识淡薄。部分生产企业为了追求高利润, 只重视产品的产量, 忽视产品的质量。由于利益的驱动, 个别小作坊式生产企业想方设法逃避检验, 当建筑工地向企业索取其产品检验报告时, 个别企业竟然以身试法利用电脑、复印机甚至是私刻检验机构的检验专用章伪造质检机构的检验报告, 进行公开造假, 这种造假行为严重扰乱了建材市场的正常生产秩序。
2.2 建筑材料产品使用环节的原因
部分建筑工地的负责人思想认识不到位, 主观上不重视产品质量, 片面追求建筑材料的产品价格, 只要是产品价格低, 不管所用建筑材料产品质量是否合格, 从主观上为不合格的建筑材料进入建筑工地创造了机会。
部分建筑工地质量管理较差, 制定的质量管理制度纯粹是流于形式, 应付检查, 对建材生产企业提供的产品检验报告基本上不进行审查, 没有真正将质量管理纳入到建筑工地的管理中去。
部分建筑工地的施工管理较差, 施工单位往往忽略对建筑材料进行必要的养护, 对商品混凝土等产品不进行任何养护就用于建筑工程中, 给建筑工程埋下了质量隐患。
2.3 建筑材料产品质量监管方面的原因
2.3.1 质量监管体制上的原因
目前, 我国对建筑材料的产品质量监管是多头监管, 生产领域是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监管, 流通领域是工商部门在监管, 使用环节是建设部门在监管, 存在的问题是政出多门, 各自为政, 又不互相关联, 造成谁都管谁又都不管理不到位的局面, 一旦出现问题谁都不负主要责任的状况。同时, 为质量监管提供技术数据的质量检验机构也存在协调性、衔接性不强的问题:目前, 我国建筑材料的产品质量检验的主要模式有两次:第一次检验为发生在生产企业的出厂检验, 承检单位通常为隶属于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第二次检验为见证检测又叫见证取样检测, 通常是指对进入建筑施工现场所有的建筑材料、半成品及构配件按相关的标准、规范的规定, 在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见证人的直接监督见证下, 由施工单位的取样人对工程中涉及的建筑材料在现场取样, 并送至质量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其承检单位通常为隶属于建设部门的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目前, 我国对建筑材料的这两次质量检验协调性、衔接性不是十分到位, 造成各敲各的锣, 各唱各的调, 一旦出现质量问题, 很难找到一个相应的部门负责, 更谈不上迅速的解决问题, 因此, 建筑材料产品多头质量监管问题, 是影响建筑材料产品质量是一个关键问题。
2.3.2 建筑材料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市场化的问题
近几年, 建委机构改革, 将大部分的建筑工程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推向市场, 允许个体、私营的检验机构进入建筑工程质量检测领域, 对进入建筑工地的建筑材料实施见证取样检验, 初衷当然是好的:能够打破垄断, 倡导竞争来提高检验服务质量, 可是根据我们国家目前的国情, 将负责建筑材料质量检验机构市场化带来的问题还是很多的, 检验机构为了拿到检测合同而屈服于开发商的不合理条件, 为了保证开发商的利益而在检验报告的准确性、公正性上让步, 反正楼盖的好不好, 不地震也看不出来, 平时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但是开发商不满意他可以更换检验机构, 检验机构可能马上就面临发不出来工资等一系列问题, 所以检验机构就会出现问题:几家检验机构为了本单位的利益, 会想尽一切办法去争抢检测市场, 发展到后来的结果是各质检机构放弃了公平、公正的检测原则, 随意降低收费标准, 随意更改检验结果, 更有甚者个别检验机构将检验结果送上门去……检验的公正性大打折扣, 笔者认为将建筑材料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推向市场的做法是欠妥的。
2.3.3 质量检验机构自身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的建筑材料产品质量检验机构都是收费性质的, 质检机构在对建材产品实施日常监督抽样检验时, 受检单位在接受产品抽样的同时必须向检验机构缴纳检验费, 这就给部分受检单位提供了投机机会, 以缴费与否、缴费多少为条件要挟检验机构出具合格的检验报告, 这样做的后果是质检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失去了公正性。另外, 由于部分质量检验机构管理不到位, 检验报告格式不统一, 检验报告管理不规范, 再加上监管力度不够等原因, 就给个别企业提供了检验报告造假的可乘之机, 在部分地区假检验报告充斥建筑市场的现象比较严重。
3 对建筑材料产品质量监管提出的几点建议
3.1 加大对建筑材料产品的质量监管力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发布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09》中指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整体水平较低。目前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十分成熟的情况下, 生产企业、房地产开发商和建筑商的道德水准和自律行为还不到位的情况下, 笔者认为我们不能只单单指望企业自己主动去提高建材产品质量, 必须制定一套科学的、刚性的质量监管制度, 因为制度永远都比道德靠得住, 道德只能约束有道德的人, 而严格的制度则可以约束所有的人。同时, 由于建材产品是涉及人身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产品, 政府职能部门非常有必要加大对建筑材料产品的质量监管力度, 只要监管制度健全, 监管措施有力, 相关职能部门不折不扣地实施监管, 就一定能保证建筑材料产品质量安全, 建筑工程质量随之就会有安全保障。
3.2 建议政府职能部门解决建筑材料产品质量监管体制问题, 成立一个统一的质量监管部门
各地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频繁发生说明我们监管体系有很大的弊病, 弊病的根源就是监管体制的混乱, 多头质量监管问题不解决, 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无法得到保证。鉴于目前建筑工程中建筑材料产品质量检验机构隶属于建设部门管理, 建设部门在建筑材料质量检验中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状, 笔者认为这有悖于检验的公正性, 因此笔者建议成立一个统一的建筑材料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 负责建筑材料产品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和使用环节的质量监管职能, 并且组建一个隶属于监管部门的独立于建设、开发之外的建筑材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 取消其收费职能, 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证, 承担建筑材料产品质量法定检验和其他各类性质检验, 专门负责建筑材料产品的出厂检验、进场复试等检验, 这样质检机构的检验结果公正性就会大大提高, 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才能得到保证。另外, 建议政府职能部门将建筑材料产品列为强制质量监管检验范围。由于大部分建筑材料产品所执行的产品标准是强制性标准, 建筑材料的使用又涉及到人身生命和财产安全, 因此建议质检部门加大对建筑材料产品的监督检验力度, 做到每个月对建筑材料生产企业的产品进行一次强制检验, 确保建筑材料产品质量的安全。
3.3 建议慎重对待将质量检验机构推向市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我国将部分行业的质量检验机构推向市场。笔者认为这件事应该区别对待, 不能一概而论。对于一些不涉及人身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质检机构是可以推向市场的, 这样做, 对于规范检验市场秩序, 提高检验机构整体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 对于关乎国家和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建筑工程中使用的建筑材料产品质量检验机构, 笔者认为是不能推向市场的, 应该得到重视和加强。
3.4 建议加强对质检机构进行严格而科学的管理
对质检机构进行检测资源整合, 通过对检测设备、技术力量等检测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 建立健全检测检验体系, 这样解决了质检机构实验室重复建设问题, 避免检测资源浪费, 同时也解决了困扰质检机构多年的重复检验问题, 减轻了企业负担, 这样做, 提高了质量检验工作的有效性、科学性。监管部门对质检机构进行严格管理, 质检机构要坚持科学、公正、准确的态度, 独立开展检测工作, 在检验工作中不受任何的干扰, 保证检测数据的公正性、准确性。建议质检机构加强检验报告的监管, 对检验报告进行防伪管理, 针对检验机构与监管部门、检验机构与检验机构之间没有实现检测信息互通共享, 检验信息互相不通气现象, 借鉴我国公安交通部门将大中城市机动车违章结果在各城市交通信息网上公布, 用户可以免费查询的经验, 笔者建议质检机构可以利用现代信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 构建检测信息服务平台, 各检验机构将检测结果及时输入到检测系统软件中, 该系统软件将根据生产企业、产品名称、产品规格等级、产品批号、检验结论等详细检验信息进行汇总后在本单位网站上公开公布, 实现检测信息资源共享。用户如果需要查询, 只需登录相关检验机构的网站并且输入相关企业的名称即可免费查询出相关企业产品的详细检验信息。这样做杜绝了个别企业的检验报告造假行为, 同时也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心质量、重视质量的良好氛围。
3.5 建议质检机构积极帮助和扶持建材产品生产企业,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提高产品质量
建议质检机构积极组织建材产品生产企业学习国家新的产业政策, 引导生产企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建材产品, 扶持企业生产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新产品。结合宣贯建材产品标准, 组织对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增强专业技术人员的质量意识, 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 促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同时, 建议质检机构定期组织召开建筑材料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分析会, 帮助企业查找产品质量问题的原因, 提出改进措施, 促进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另外, 建议质检机构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出厂检验服务, 使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够及时做到出厂检验, 为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提供实实在在的检验服务。
工程质量监管探讨 篇8
1 建筑质量存在问题
1) 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在建筑物中经常发现混凝土标号不合格、建筑材料以次充好、墙面和桥面开裂、桥梁承重力过低、防洪大堤溃堤等等情况的发生, 危害社会公共安全和财产的损失, 严重影响我国建筑行业的信誉。
2) 施工不规范。部分建筑公司不按设计、施工要求施工, 甚至不会施工, 使用建筑材料只用最便宜的, 不管材料合格不合格。负责监理的工程人员敬业差, 职业素质低下, 不按监理规章办事, 对隐蔽工程项目不及时监理, 或者工程竣工后, 再补充监理记录材料。
3) 监管机制不合理。监管方式陈旧、老式, 手段落后, 在监管中, 出现质量问题, 处理不及时, 处罚较轻。
4) 我国建筑材料生产厂家小作坊特别多, 工艺粗糙, 质量差, 仿冒品多, 价格便宜, 施工方为了降低造价, 获取利润, 非常喜欢使用便宜建材产品。
2 建筑质量差的主要原因
2.1 监管不严
我国现行的关于工程质量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对发生建筑质量问题的责任人处罚主要是针对施工方, 很少进行刑事处罚的, 对监理单位和主管部门处罚比较轻或者无处罚, 这就养成监管无所谓的态度, 对工程质量的事情也想管就管, 反正责任不大。
2.2 监管体制老旧
工程的监理和管理都是由建设委员会一家来负责, 容易造成责任不清晰, 处罚力度手段主要是罚款, 不能起到警示作用。
2.3 人员素质差
在建筑行业中, 高级职称的工程人员较少, 大部分监理人员的学历都是大专文凭, 工人都是刚放下锄头就走上建筑岗位的农民, 并且无任何专业培训, 现学现工作, 极易造成工程质量低下。
3 应对措施
3.1 加强立法, 严格执法, 提高刑事处罚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首先, 我国应对建筑工程质量重新修订法律条文, 针对我国近几十年来的建筑方面出现的质量问题, 一一对照, 将已经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建筑质量事故, 全都纳入法律管理范围, 使之有法可依。并将房屋倒塌、桥梁塌陷、防洪大坝决堤等大型事故列入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罪范畴, 防止重大建筑质量事件的发生, 提高法律的威镇力。其次, 将监理不严的问题纳入法律管辖内容, 对发生重大的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管不力单位与工作人员处以一定的法律责任和刑事处罚, 以提高工程监管的力度。最后, 面对我国现情况下, 建筑行业频繁出现工程质量的事件, 除必须要经济罚款外, 还要着重加大法律处罚力度, 在建筑质量中出现大量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较大时, 在特定的条件下, 以伤害罪起诉, 情节特别严重的, 处以极刑。
3.2 建立严格、科学的现代监管体制
管理好一件事或某一特定对象, 特别需要一项好制度与体制, 科学的工程质量监管制度就显得尤其重要。首先, 我们要将纪律检查委员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计单位纳入到建筑质量监管制度中来, 充分发挥其监督权力。对举报工程质量问题的人, 一经查实, 对举报人根据工程合同价的1~2%的金额进行奖励, 利于减少工程质量事件的产生。其次, 因为建设委员会负责监管监理单位、建筑企业, 应将处罚权从建设委员会系统中剥离出来, 由纪律检查委员会或者法院等政法机关负责处罚, 杜绝监管不力和处罚过轻的发生。最后, 监管体制要严厉规定谁设计谁负责、谁施工谁负责、谁进材料谁负责、谁监理谁负责、谁验收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等层层负责制, 人人都是责任人, 增加工程腐败的难度和成本, 分化各个利益集团。
3.3 严格施工规范
一要把好建筑物的设计关, 该项目的设计人员要促督施工单位按照设计要求规范施工程序, 尤其在地基、主体工程施工过程中。二要把好材料进场关, 监理人员要对建筑材料进场时, 特别是砼、钢筋等重要建筑材料, 做好检验与验收, 并做好登记制度。三要做好即将覆盖工程验收制度, 在工程施工中, 对下一道工序即将覆盖前, 如桩基、钢筋施工、防水工程等, 必须在监理人员验收合格后, 方可进行下道程序施工。四要对重点工程部位、重要工序进行严格技术复核验收, 防止施工程序不合格与材料强度、稳定性发生变化, 影响工程质量。五要加强自检、互检和专业检查的制度的落实。六要做好各项工程尺度等验收, 防止楼板、墙面变薄、钢筋变细、层高变低等常见的质量问题。
3.4 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要加强业务培训, 对建筑人员要因地制宜地采取在岗培训、阶段培训、现场教学等多种培训形式, 对关键岗位的工作人员要持证上岗。积极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方式, 聘请院校老师、专家来施工现场就地教学, 讲授建筑技术、建筑施工、工艺设计、施工规范等建筑专业技能和建筑法规的一系列的知识, 不断提升施工队伍与监理人员业务素质。
二对监理和政府管理部门必须持证上岗,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建筑上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 首先, 监理工程师和政府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加深对建筑专业知识的汲取, 资格证书要实行五年期的重新考核制度, 考试合格后再上岗。其次, 要着重加强道德、法纪教育, 遵循做事先做人、打铁自身硬的原则, 增强个人职业道德水平和廉洁度。
4 结语
工程质量的监管要依靠设计方、建筑公司、监理单位、主管部门等共同密切协作, 充分发挥主动能动性, 严守法律制度, 按照施工规范来严格施工。加强监督, 举报有奖。调整监管制度, 政法机关介入工程监管, 增大处罚, 能有效提升监管力度, 快速扭转我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低下的状况, 保证建筑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白红亮.如何加强建筑工程质量[J].山西建筑, 2009.
[2]舒秋华.房屋建筑学[M].湖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产品质量监管 篇9
在新形势下, 要确保动物及其产品的质量安全, 必须从源头抓起, 从生产养殖环节到屠宰加工终端环节, 全方位加强监管, 强化执法, 规范行业自律。
1 养殖源头监管
1.1 积极推进标准化养殖
推进标准化养殖, 发展畜禽养殖小区和组建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 能有效做到统一管理、统一用料、统一用药、统一防疫, 防止和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 有利于对滥用药物和违禁药物使用行为的监管, 通过建立饲养到销售全过程的养殖档案制度, 达到可追溯目的, 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1.2 大力推进无公害畜产品基地建设和畜产品品牌
(放心产品) 认定。无公害畜产品基地和畜产品品牌 (放心产品) 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地认证一体化推进实施意见》有关规定和要求严格认定的, 保证了产品质量的安全, 因而, 大力推进无公害畜产品基地建设和畜产品品牌 (放心产品) 认定, 有利于动物及其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1.3 加快推进畜禽标识与疫病追溯体系建设
积极推进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管理, 开发整合系统管理软件资源, 全面提高牲畜二维码标识的佩戴率, 加快推进畜禽标识与疫病追溯体系建设, 达到可追溯目的, 确保动物产品质量安全。
2 投入品监管
饲料、兽药和添加剂是畜禽养殖中的主要投入品, 也是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性因素, 必须从生产、经营、养殖全过程实施监管。
2.1 饲料监管
饲料安全是动物食品安全的基础, 是源头监管的重要内容。依照《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 对生产企业、经营单位加强监管力度, 不定期开展饲料检查和抽样工作。同时, 加大对假冒伪劣饲料查处力度, 规范饲料行业的准入, 建好饲料质量检测各项指标及进货购销台账等档案, 从源头上保障饲料质量安全。
2.2 兽药监管
一是加强对兽药生产企业的管理, 严格按照兽药生产标准 (GMP) 执行, 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二是规范兽药市场秩序。打击和取缔禁用药品、非法兽用生物制品和未经许可的进口兽药, 兽药经营企业应按照《兽药管理条例》的规定, 建立购销记录和诊疗处方。三是广泛宣传《兽药管理条例》, 指导养殖户用药规范, 自觉抵制违禁药品使用, 增强药物停药期概念和意识。
3 屠宰环节监管
屠宰企业应配备与屠宰规模相适应的检疫设施、仪器设备及无害化处理设施和具备检疫资格、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动物检疫人员。同时有完善的制度, 规范屠宰检疫操作。
3.1 规范屠宰准入与检测
进场屠宰动物进入屠宰场, 必须向动物检疫站报验, 经查三证 (动物检疫证明、运载工具消毒证明、免疫标识, ) 、验物合格 (临床健康的动物) 后方可进场。待宰动物还须进行每批抽检, 检测重点以“瘦肉精”等违禁药物和药物残留为主, 抽检数量按当天屠宰量的一定比例抽检。若发现涉嫌违规的, 经确诊, 追溯生产源头, 对不合格动物实行无害化处理。
3.2 规范屠宰检疫
严格按照《畜禽屠宰卫生检疫规范》规定操作, 实施宰前检疫和屠宰现场同步检疫, 按规定项目检疫。检疫合格出场, 检出的不合格动物及其产品作无害化处理;重大动物疫情严格按规范要求处置。
3.3 规范屠宰记录
屠宰数量、检疫记录、各种屠宰检疫报表以及无害化处理等情况必须做好台帐记录, 及时按规定汇总, 并存档保存。
3.4 规范出证严格按规定出具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 做到有据可查。
4 行业监管
畜产品质量源头监管工作探讨 篇10
1 门源县畜牧业发展概括
1.1 畜牧业品牌化发展加快
在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 龙头企业作用突出, 示范带动效果明显。畜牧龙头企业队伍逐渐壮大。
1.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
大力发展家庭牧场, 不断提升畜牧业品质。当前畜牧业发展基础主要以家庭牧场及畜牧业大户为主。家庭牧场占整个畜牧经济的很大成分, 畜牧业专业大户、畜牧专业合作社是伴随近几年畜牧业发展而出现的新的养殖形式。
2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监管的面广、量大, 监管难度较大
门源县是一个畜牧大县, 牲畜养殖量大。目前, 登记备案规模养殖场多处, 再加上农村家庭的散养户, 数量庞大, 给我们的监管造成了很大难度。
2.2 违禁药物来源复杂, 全面禁止困难较大
由于2002年之前, “瘦肉精”的使用还未被禁止, 部分生产企业和药品代理商追求利益, 置法律不顾, 误导养殖户添加使用, 致使“瘦肉精”等违禁药物在全国范围内泛滥。而目前生产、销售环节带有一定的隐蔽性, 如果制售窝点不消除, 即使这一阶段养殖环节有所好转, 过一段时间后, 仍将死灰复燃。
2.3“瘦肉精”全面排查, 快速检测卡用量较大
目前, 能快速方便筛选“瘦肉精”的方法就是使用快速检测卡。目前门源县羊、牛存栏数量众多, 如按照普查检测范围覆盖10%规模猪场、牛羊场全覆盖的比例算, 将是很大的费用开支。
2.4 监管人员不能满足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需要
随着畜牧产业的发展, 需要多畜禽加工企业、规模养殖场、饲料兽药生产销售企业进行监管, 目前检疫人员远远不能满足监管的需要。
3 意见与建议
3.1 加强基层监督能力建设
门源县级监督体系、检测体系和执法体系建设在近几年内得到快速发展, 但多数畜牧兽医管理站监督力量不强、检测体系比较薄弱、执法能力不强, 不能适应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百姓的需要。建议上级出台相关规定, 加强基层站监督、检测能力建设, 特别是在资金、人员等方面给予倾斜, 全方位提升畜产品安全监管能力。
3.2 加大畜产品检测经费的支持
建议上级出台相关规定, 明确规定检测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检测经费拨付的数量要根据当地畜禽养殖量和肉蛋奶的产量进行计算拨付, 以此来确保抽检比例和检测项目, 为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技术支持。
3.3 整合规范畜牧业投入品
饲料、兽药等畜牧业投入品的质量, 对畜产品质量安全有重要影响。目前, 广大养殖场户饲料、兽药来源途径广泛, 甚至一些违禁药物通过地下黑工厂, 经纪人流入到养殖场户中。所以, 建议上级出台更严格的标准, 完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 探索建立畜牧部门为主体、连锁店为补充的畜牧业投入品服务体系, 规范全县兽药、饲料经营渠道, 建成现代畜牧业流通运营服务网络体系, 把好供货渠道, 控制好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关。
3.4 建立有效的监管网络, 加大执法力度
产品质量监管 篇11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出台,首次明确将食品安全纳入地方政府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这让我们想起一桩旧事,2008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分别在来自内地四家企业的鸡蛋里面,检验出三聚氰胺,出于食品安全的考虑,港府决定暂停进口内地的鸡蛋。当时正在哈萨克斯坦访问的温家宝总理向凤凰卫视表示,虽然中国的食品要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标准需要经过一个艰苦的過程,但是只要政府重视,依法办事,认真检查质量,中国的产品在质量安全上一定能够大大提高。
武汉市江夏区编织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的实践印证了温总理的话。
江夏是武汉的“菜篮子”。在实施大生产大加工大流通保障城市农产品供给过程中,江夏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施“零容忍”原则,发挥农业、质监、工商、公安等多部门联动,实施“一票否决”,为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编织了一个强大的“安全网”。
近三年来,江夏区先后投入500万元,建起了覆盖全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建立了11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全区8个重点蔬菜基地、19个集贸市场、6个超市均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自检点;全区185家农资经营门店全部纳入日常监管;区级农产品质检站配备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光度计等先进检测仪器设备。农产品检测范围覆盖种植业、水产业、畜牧业以及农业投入品、农业产地生态环境等多方面,检测项目达到102项,检测参数达到168个;主要检测指标达到国内同级先进水平,检测结果准确、应急性强,具有多产品、多参数、大批量等综合检测能力;检测设备和技术能够满足我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对农产品质量、工艺性能等参数进行检测的需要,为政府应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反应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据报道,江夏区今年开始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让市民可以在网上查询到自己在超市所买农产品是产自哪里,施了什么肥,打了什么药。
正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施“零容忍”,使得江夏区已经实现了连续多年无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多次在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飞行抽检中实现合格率100%,极大地促进了江夏区农产品品牌质量的提升。
江夏的实践证明,只要上下一心,协同努力,再加上制度性保障和责任体系,食品安全问题是可以得到有效解决的。
刚刚印发的国务院决定明确要求:所有县级以上地方政府都要尽快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同时要求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实际,细化部门职责分工,着力解决监管空白、边界不清等问题。
构筑食品安全网,江夏区先行了一步,并取得了喜人的成效。覆盖全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逐步形成一个刚性的保障制度,卓有成效地杜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
畜禽产品入市监管收紧 篇12
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畜禽屠宰检验检疫要求, 严格畜禽产品准出管理。根据意见, 凡是未经驻场官方兽医入场查验登记的生猪, 不得屠宰。生猪屠宰企业须严格进行入场静养、宰前检验和宰后检验, 健全完善台账管理制度。宰前检验环节中, 要按照宰前健康检查、“瘦肉精”抽检等规定要求, 做好待宰检验和送宰检验, 对发现的病害猪和“瘦肉精”抽检不合格生猪要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在宰后检验时, 对每头猪都要进行头部检验、体表检验、内脏检验、胴体初检和复检。检验合格的胴体, 方可出具《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 加盖肉品品质检验合格印章。从事生猪以外其他畜禽屠宰的, 要参照生猪屠宰肉品品质检验的做法, 逐步推行肉品品质检验制度, 确保肉品质量安全。
意见对严厉打击肉及肉制品违法生产经营行为提出了明确要求。对违法生产经营者, 监管部门要依法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 责令停业整顿, 依法吊销许可证;涉嫌犯罪的, 要及时移交公安部门, 依法追究涉案人员刑事责任。意见要求, 要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 严禁“以罚代刑”、杜绝“屡罚屡犯”。
【产品质量监管】推荐阅读:
农产品质量监管09-26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07-24
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情况08-30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实施方案09-15
加强畜牧业全程监管,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08-11
质检总局关于加强产品全面质量监管的意见-国家规范性文件10-28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意见11-08
质量监管11-06
质量监管问题07-09
建筑质量监管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