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问题

2024-07-06

产品质量问题(通用12篇)

产品质量问题 篇1

环境保护、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一直是全世界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畜禽产品总量虽连年增长, 但由于我国畜牧业生产手段落后, 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激素的超量使用与残留, 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大大降低了我国畜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 我国畜产品因兽药残留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超标造成国内食品污染和引发的中毒事件也时有发生, 保障饲料安全与畜禽产品安全已成为国内国际共识。

作为饲料行业、畜禽养殖行业管理部门, 必须认真对待饲料与畜禽产品安全问题, 认真分析其原因, 采取积极的行之有效的对策, 构筑符合贵阳市实情的畜禽产品安全体系, 逐步消除畜禽产品的不安全因素, 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安全、卫生、营养、方便和种类齐全的畜禽产品, 满足消费需求。

1 饲料与畜禽产品安全案例

1.1 疯牛病

疯牛病即牛海绵状脑病 (BSE) , 其病原与绵羊或山羊痒病的致病因子十分相似 (现有研究认为是一种朊病毒) 。疯牛病属于一种人畜共患疾病, 使脑组织海绵化变性, 造成人和动物的神经系统紊乱[人称为克雅氏病 (CJD) ], 从而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威胁。疯牛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是反刍动物采食被朊病毒污染的肉骨粉, 平均潜伏期为4~5年。最早发生并流行于英国, 随后由于英国BSE感染牛或肉骨粉的出口, 引起其它一些国家BSE的发生。

1.2 二恶英

二恶英 (Dioxin) 为2组共210种氯代三环芳烃类化合物组成, 包括75种多氯代二苯并二恶英和135种多氯代二苯并呋喃。具有强致癌性 , 致肝癌剂量低达每千克体重10 ng (十亿分之一克) 。一旦二恶英进入环境或人体, 由于其在脂肪中有高度溶解性, 容易存在于动物脂肪和乳汁中, 能在体内蓄积, 较难排出。在人体内排除一半所用时间 (半衰期) 平均为7年。1999年比利时的二恶英饲料污染事件导致比利时卫生部和农业部部长相继被迫辞职, 并最终导致内阁的集体辞职。据统计, 该事件共造成直接损失3.55亿欧元, 间接损失超过10亿欧元, 对比利时出口的长远影响可能高达200亿欧元。

1.3 三聚氰氨

三聚氰胺是一种三嗪类含氮杂环有机化合物, 重要的氮杂环有机化工原料。由于三聚氰胺是一种白色结晶粉末, 没有什么气味和味道, 含氮量为66.6%, 经常被一些不法商人用作食品添加剂, 以提升食品检测中的蛋白质 (含氮量) 指标, 因此三聚氰胺也被人称为“蛋白精”。人长期或反复大量摄入三聚氰胺可能对肾与膀胱产生影响, 导致产生结石。2008年9月, 中国爆发的三鹿婴幼儿奶粉受污染事件, 导致食用了受污染奶粉的婴幼儿产生肾结石病症, 其原因就是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随后, 国家质检总局紧急在全国开展了婴幼儿奶粉三聚氰胺含量专项检查, 对其余109家企业进行了排查, 共检验了这些企业的491批次产品, 阶段性检查结果显示, 有22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的69批次产品检出了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专家对受污染婴幼儿配方奶粉进行的风险评估显示, 以体重7 kg的婴儿为例, 假设每日摄入奶粉150 g, 其安全预值即最大耐受量为15 mg/kg奶粉。据估算, 在植物蛋白粉和饲料中使测试蛋白质含量增加一个百分点, 用三聚氰胺的花费只有真实蛋白原料的1/5。

1.4 瘦肉精

瘦肉精 (盐酸克伦特罗) 是一种平喘药。该药物既不是兽药, 也不是饲料添加剂, 而是肾上腺类神经兴奋剂。猪食用后在代谢过程中促进蛋白质合成, 加速脂肪的转化和分解, 提高瘦肉率, 因此称为瘦肉精。20世纪80年代初, 美国一家公司开始将其添加到饲料中, 增加瘦肉率。但如果作为饲料添加剂, 使用剂量是人用药剂量的10倍以上, 才能达到提高瘦肉率的效果。其用量大、使用时间长、代谢慢, 所以在屠宰前到上市, 在猪体内的残留量都很大, 通过食物进入人体, 就使人体产生积蓄中毒。如果一次摄入量过大, 就会产生异常生理反应的中毒现象, 因此而被禁用。瘦肉精曾导致2002年杭州市60多人食物中毒, 2006年导致上海全市9个区的300多人中毒。

1.5 苏丹红

苏丹红有Ⅰ、Ⅱ、Ⅲ、Ⅳ号四种, 经毒理学研究表明, 具有致突变性和致癌性, 苏丹红 (Ⅰ号) 在人类肝细胞研究中显现可能致癌的特性, 在我国禁止使用于食品中。2006年全国数个省市都相继检出含有苏丹红的红心鸭蛋, 主要原因是由于部分饲养者为了追求红心蛋效果, 在饲料中添加了苏丹红Ⅳ号。

2 饲料与畜禽产品安全问题分析

2.1 药物添加剂的大量使用

药物添加剂有防霉、防腐剂及促进生长、增加抵抗能力的抗生素等。人若长期食用含抗生素的畜禽产品, 可产生耐药性, 还可引起消化道原有菌群失调, 患胃肠疾病。不遵守停药期规定和滥用药物添加剂, 是造成药物残留超标的重要原因。

2.2 微量元素的超量添加

为使猪皮红、毛亮、粪黑、喜睡而在饲料中大量添加铜、铁、锌、有机砷、喹乙醇等, 这些物质通过粪便排出, 造成环境污染, 进而污染饲料原料。

2.3 违禁药物的擅自加入

饲料生产企业和畜禽养殖场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有意添加违禁药物, 主要包括激素类药物, 如盐酸克伦特罗、雌激素、碘化铬蛋白等;镇静类药物, 如安眠酮、安定等。这些药物对人、畜的安全威胁极大。例如, 盐酸克伦特罗能够引起心动过速、肌肉震颤、肌肉酸痛、恶心、头晕目眩、失眠等一般临床症状。

2.4 发霉变质饲料的使用

饲料原料由于加工、贮存和运输等环节的不当, 会造成饲料发霉变质, 对人和动物都会产生较大的毒害作用。霉菌能够利用饲料中的营养物质生长繁殖, 使饲料的营养价值下降, 而且霉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霉菌毒素 (mycotoxin) 等代谢产物, 造成人类和动物急性或慢性中毒作用。霉菌毒素尤其是黄曲霉毒素在动物内脏、肌肉、血液、乳汁和蛋类中容易残留, 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的健康。研究表明, 黄曲霉毒素是引发肝癌的重要物质。

2.5 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由于废渣、废水、废气的违规排放, 农药在农作物 (饲料) 中的残留, 导致污染地区水源、土壤和大气中铅、砷、汞、铬、磷等无机污染物以及N-亚硝基化合物、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多氯联苯化合物等有机污染物含量严重超标。而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又会通过在植物性饲料原料中的富集, 或通过饲料加工、流通过程中的直接或间接污染, 导致动物采食后在畜禽产品中残留。如有机氯农药已停用达20余年, 但在许多饲料和食品中仍有较高的检出率。

2.6 病原微生物对饲料的污染

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 (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布鲁氏菌、结核杆菌、炭疽菌、口蹄疫病毒、耶尔森氏菌、肉毒梭菌等) 可通过排泄物、水、空气等污染畜禽饲料, 然后通过其产品转移、传播, 危害人类健康, 使一些曾得到控制的流行传染病近年又有复发的趋势。

2.7 饲料原料中天然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

很多饲料原料中含有一些天然的有毒有害物质, 如生物碱、硫代葡萄糖苷、皂苷、棉酚、有毒蛋白、蛋白酶抑制剂、甲状腺致肿因子等。饲料原料中的这些有毒有害物质经畜禽产品传递给人体后, 会给人体带来不良影响。如棉籽饼粕中含有棉酚色素及其衍生物, 是一种嗜细胞性、血管和神经性毒物;菜籽饼粕中的硫代葡萄糖苷降解产物可损害肝脏、消化道、垂体, 还可引起甲状腺肿大。

2.8 转基因饲料的安全问题

目前进入市场的转基因食品绝大多数是以转基因植物 (作物) 为直接食品或以其作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 现未发现对人类健康的直接危害, 所以我国对基因工程技术采取既积极支持和促进其发展, 又对其开发过程中的负面影响采取事先防范的谨慎原则与措施。世界上最早的转基因作物问世于1983 年, 之后得到了飞速发展。据报道, 美国和阿根廷等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作物栽培国, 主要的转基因作物为大豆、玉米和棉花等, 美国是最大的转基因生产国和出口国, 其中谷物转基因作物主要用作食品和动物饲料。因此, 转基因食品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可能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潜在的威胁, 转基因饲料的安全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 关于转基因食品和转基因饲料安全性的评价体系、评价标准和认证制度还不是很健全, 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展相关科学研究, 完善有关数据库。

2.9 饲喂动物性饲料

动物产品的下脚料曾经认为是动物的理想饲料, 因为当初人们认为这些下脚料经过加热、高温和高压处理后是很安全的, 不会对动物产生有害作用。因此, 诸如骨粉、肉粉和血粉等动物性饲料被广泛用来饲喂动物。但近年流行于欧洲的疯牛病却给了人类一个痛苦的教训, 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而且使100多名无辜者丧生, 现在疯牛病又波及到了亚洲的一些国家。后来发现引发疯牛病的朊病毒 ( PrP) 并没有被高温高压杀灭, 而是通过动物性饲料传染给牛和羊等反刍动物。朊病毒存活能力很强, 耐紫外线和辐射, 一般的药物不能将其杀死, 因此, 如今含有牛羊反刍动物蛋白的动物性饲料才被禁止饲喂反刍动物。

3 措施与对策

针对饲料与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先后制订了《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等有关饲料和畜禽养殖的法规。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饲料与畜禽产品监管体系, 使我国饲料与畜禽产品安全工作步入依法行政的轨道。保证饲料安全和畜禽产品安全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强化饲料及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工作

加强监控和执法, 对大宗饲料原料、饲料添加剂和畜禽产品的生产、流通、使用过程进行安全监控。植物性原料主要监控指标为农药残留、植物本身固有的有毒有害物质、霉菌及其毒素和重金属等。动物性原料主要监控指标为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霉菌和重金属等。饲料添加剂主要监控指标为主要成分含量、重金属含量等。畜禽产品的主要监控指标为抗生素、生长促进剂等的残留。

3.2 不断完善饲料产品和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

应尽快建立健全我国饲料及畜禽产品安全卫生标准化体系, 包括建立饲料通用性安全标准体系、饲料卫生标准体系、添加剂标准体系、饲料监测方法标准体系和畜禽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等。同时, 要针对饲料及畜禽产品发生的不安全事件, 及时制订检测手段, 提高检测水平。

3.3 加强饲料安全卫生基础研究工作

饲料安全卫生基础研究工作包括:饲料中有毒有害因素的来源、性质、危害、监测和控制等方面的研究;饲料安全和检测标准的研究、制定等方面的工作系统;饲料安全有关项目的检验方法;新产品研制等。取消或限制具有安全隐患的饲料原料和生长促进剂后, 一定要有一种可替代的安全的产品, 否则被取消的产品可能会“取而不消”。

3.4 开发中药饲料添加剂

相对于西药添加剂, 中药要安全一些。用中草药制剂、中草药添加剂既可防治畜禽疾病, 又不违背自然畜牧业的宗旨。目前国内外在动物用中草药新制剂研究方面较集中关注三大内容:即抗氧化剂、抗菌剂和驱虫剂、免疫调节剂。

3.5 饲料业的规模化

目前中国饲料企业分布广、数量多、规模小, 加之行业竞争激烈, 导致不规范的竞争行为比较普遍, 饲料安全监管成本过高, 监管效率有限。一般而言, 大企业投资规模较大、资产专用性强, 退出成本高, 出于长期经营的需要会产生较强的自律性。大企业较强的财力和技术研发能力, 使其在质量提升上空间较大。另外, 同等生产总量下, 企业规模的上升意味着企业数量的减少, 而企业数量的减少可以降低监管成本, 提高监管效率。因此, 中国饲料安全问题的有效解决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饲料业的规模化。饲料企业的规模化既是饲料业市场竞争选择的结果, 又是节约饲料业安全监管成本, 提高监管效率的方式。

3.6 加强对畜禽养殖环节的监督管理

饲料的使用最终都会进入到畜禽养殖环节上, 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贯彻落实《畜牧法》和《动物防疫法》, 2006年《农业部关于贯彻实施〈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 (农医发[2006]8号) 就指出, 加强畜禽养殖档案管理, 依法科学使用饲料、兽药, 健全养殖档案记录制度, 有利于加快畜牧生产方式转变, 建设现代畜牧业。建立养殖档案是落实畜禽产品质量责任追究制度, 保障畜禽产品质量的重要基础, 是加强畜禽养殖场管理, 建立和完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的基本手段。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要督促和指导畜禽养殖场依法建立科学、规范的养殖档案, 准确填写有关信息, 做好档案保存工作, 以备查验。同时, 要切实加大执法监督工作力度, 及时纠正和查处违反畜禽养殖、标识使用及养殖档案管理有关规定的各类违法行为, 切实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李正玉等.加强我国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措施.医学动物防制, 2006, 22 (8) :616~617.

[2]彭小兰等.动物饲料与畜禽食品安全关系的现状分析.养殖与饲料, 2007, (5) :53~55.

[3]孙展兵.安全饲料与畜禽产品安全的几个问题.中国禽业导刊, 2007, 24 (15) :15~16.

[4]王寒笑.我国禽肉出口中的质量安全问题分析.中国家禽, 2008, (1) :51~52.

产品质量问题 篇2

你好!

对本次产品存在的质量问题,我首先以我个人的名义向你致以最真诚的歉意,假如还有机会的话,也特别盼望你再给我机会,我们肯定保证以后供应的产品绝不会再有类似的状况发生,并严肃立下此承诺。

本次产品的质量问题,按我本人的看法,在你们交货时间允许的状况下,我本人是想全数退货再换货,但你还是考虑到不让我方损失太大,而采纳全检的方式特例收下这批货,我心里非常的感谢,同时仍让我心存愧疚。

针对本次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从全方位反思过,逐一与加工商进行协商,最终实行如下措施和方法,以杜绝类似状况再发生:

1、对无力量或不愿合作的加工商,我们不惜一切代价予以撤换。本次的吸盘存在的问题最突出、最严峻。该套产品模具是我方开发的,全部权归我方,只是委外加工注塑,因加工方严峻不负责任,存在问题太严峻,经与加工方交涉,我方拉回模具,另换加工商。对以后的`注塑和加工方法给你通报如下:

对吸盘原材料采纳原装进口材料生产,生产出的吸盘产品外观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质量肯定达到一流,假如再有严峻黑点或其它杂质、注塑不良等现象,数量超过或达到3%,我方愿担当全部责任。请你给我方机会,下次下单前,我方供应样板给贵方签板确认,出货时以供应的签板为准;

2、装配方面,严格掌握生产制程,保证产品质量,做到每一工序做到定期抽查或分次全检,做到产品质量万无一失。

其它方面盼望古先生能再提珍贵看法,对我方存在的不足,请准时指正,我方愿全力合作,争取最大程度的满意客户的要求,达到双赢,也让我方提高更快。感谢!

赔礼人:

经销商如何应对产品质量问题 篇3

经销商A遭到某酒店经理愤怒的责问,原因是客人在消费经销商A代理的啤酒时,发现酒里有头发,直到酒店给客人免单、道歉方才了事。酒店要求经销商A给个说法,赔偿10箱酒,不然就扣下货款。在协调无效的结果下,经销商A和厂家业务经理取得了联系,满心指望厂家给个说法,但令经销商A失望的是,该业务经理说,我们公司是国内知名企业不会出现质量问题,这件事情我们不会负责。

既不想得罪厂家,又不敢得罪酒店,经销商A只好息事宁人,请来酒店负责人和厂家业务经理,共同达成了协议,由厂家赔偿10箱啤酒,本来事情应该就此解决了,可是厂家业务员虽然答应了赔偿,但该啤酒企业并没有采取实际行动,而酒店又总在催经销商A赔偿,他再次处在无奈之中。

类似的情况,在酒行业当中尤其是啤酒行业比较普遍,作为实力和规模都不大的经销商,在遇到上述问题的时候,该怎么办?而对于类似的问题的防范和处理,又该怎么办?

三道闸门 预防

对于酒行业来讲,大都以流水线灌装产品,难免有失误,如果企业在工厂管理上不够精细,很容易将这种损失带到市场上,但是这个是厂家的问题,经销商无法插手,从每年的情况来看,一旦产品产生问题,从渠道末端消费者到终端,再到经销商,都将会受到直接的影响。所以经销商要做的第一个工作,就是人为设置一些规范或者程序环节来减少这种失误:

合同制约:酒类产品尤其是战术性产品市场生命周期一般都比较短促,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日益增加,厂家会根据市场发展情况不断的调整产品线,推出新品。从厂家方面来讲,大多数的新品从概念测试到上市很难有系统化、熟练的操作,产品质量的风险就难免会增加。

自然,这种风险在没有明确的锁定责任方前,随着新品在渠道的流动,将会由整个渠道链分担,但事实上,处于弱势的经销商在更多时候不得不面临这个风险,有苦难言。

所以,经销商必须对厂家推出的战术新品除了在代理合同外加签一个《意外质量问题处理办法》附件,在事件发生前直接规范责任,对于问题的类型、需要收集的材料、责任人、处理程序、处理时限、处理办法以及违约处理方式都要进行详细地说明。

业务代表:作为连接经销商和终端的第二个环节,业务代表一般情况下要布置终端陈列并定期巡视,所以,在这一个环节如果建立一套规范操作的话也可以减少这类问题的发生。例如可以规定业务代表在出库交接时进行第一包装的检查程序;或者在终端与驻点代表进行交接的时候进行第二道包装(如果可以的话)的检查程序。

促销人员:A类酒店一般都有促销,传统的促销发挥推销产品的直接职能,促销的作用应该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多加一条规定,在给客人上酒之前必须增加一个环节:对产品进行相应检查,类似空瓶(多见啤酒)、玻璃杂子、头发、虫子等明显情况,一看就知道,为了使其发挥真正作用,要确定出详细的操作规范。把这个规定落到实处,用相关规范来督导检查工作。

总而言之,一定要严格把握质量,确保产品在进入消费环节前的质量风险最小化。

三步措施 应对

业务代表、促销等各个环节要充分发挥其作用,避免有问题的产品直面终端,在到消费者之前内部解决掉,可是一旦发生,如上面情况,就必须遵循“反应要快”的原则,对待事件立即介入处理。

争取缓冲时间:经销商以调查事件为由,为自己争取时间,同时与此次事件有直接联系的酒店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争取看是否可以将事情暂时在此层面内压住,不要向上汇报。在此过程中迅速与厂家沟通,对此事处理问题双方达成共识,从而让厂家感觉在问题面前你们是同一阵线,在处理问题时能够给你最大的支持。尽可能避免与酒店谈好处理结果再通知厂家,那样的话难保厂家不会对你有意见,从而在处理问题的支持力度上克扣你。

注重与酒店协商:拿着厂家的“圣旨”去与酒店进行有把握的谈判;酒店是要个说法,也没有规定这种情况必须赔偿10箱,例如上面,关键在于你们协商的结果,可能是2、3箱,这个时候,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就是最好的结果。如果结果还是不能让人满意再请出厂家代表,此时厂家代表出现将会对此事有三点好处:1、向酒店表示他们的要求自己实在没权决定;2、让酒店感觉你非常有诚意解决此次发生的问题;3、让酒店感觉他们很受你的重视,如此一来谈判将会进入另一个阶段。

将损失嫁接:如果在上述两步都无法顺利实施的情况下,对于经销商而言这一步将是经销商需要全力执行的工作了,做好和厂家业务代表的沟通。产品质量有问题已是事实,厂家认为自己质量再好,但事实胜于雄辩。经销商要向厂家“诉苦”,多方面陈述利弊,让厂家认识到后果的严重,尽量要求厂家来承担这个损失,如果多方沟通无力,实在不行,经销商摊开说,和厂家各承担相应比例,比如各自承担一半。

在这个事情上,一定要清楚一个事实:一旦发生这种情况,损失是肯定的;只是小或者多的问题,当然最好的结果就是厂家承担全部损失。

事实上,不管是防范也好,还是发生后如何处理,其中一个关键是人际关系的维护。

首先是和酒店关系的维护。尤其是在产品质量问题引起的事情处理上,一旦发生,酒店首先能和消费者尽量沟通,达成一个结果,从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负面信息的散播,现在的媒体比较发达,如果处理不当,很快就可以让酒店、经销商、企业三方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

产品质量问题 篇4

案例二、2008年8月至2009年6月, 杭州甲织造有限公司向绍兴乙纺织有限公司购买纱线, 2010年5月, 经双方对账确认后, 甲公司尚欠乙公司40万余元货款未付。于是乙公司于2010年7月向法院起诉, 要求甲公司支付货款, 乙公司则当庭提出反诉, 认为甲公司的产品质量不合格, 要求退还货物, 并偿付乙公司损失。而甲公司则认为, 乙公司在收到货物时未提出质量问题, 所以应视为质量符合双方的约定, 故不同意乙公司的反诉请求。

以上二个案例中, 都涉及到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产品的质量异议, 而其中又牵涉另一个重量的问题, 就是买卖合同中产品的质量问题提出异议的期限。

一、关于质量异议期的法律性质

质量异议, 又叫物的瑕疵责任保证通知义务, 是指在买受人在收到货物以后, 应当及时进行验收检验, 如在一定期限内未提出质量异议, 则视为标的物的质量符合双方的约定。同时也丧失了要求出卖方赔偿的权利。

质量异议期的法律性质属于除斥期间还是诉讼时效期间, 存在争议, 有人认为, 在买受人主张继续履行合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或者支付违约金的请求权时, 一般将异议期间认定为诉讼时效;只有在买受人主张解除合同的形成权时, 则异议期应当认定为除斥期间。早在1991年, 著名学者梁慧星教授在论述出卖人的瑕疵担保责任时, 就提出了:“我国对于商事买卖中有质量异议制度, 另有质量异议期 (性质上为除斥期间) 的限制, 实际上诉讼时效应解释为从提出书面异议之日起算”。笔者观点认为属于除斥期间, 因为它与诉讼时效期间存在明显的差别, 理由是:1.期间不同;质量异议的期间可由双方当事人进行约定, 而诉讼时效则只能是法定的。如双方当事人未约定质量的异议期间, 则要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异议期间, 只是在以上办法也无法确定的情况下,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五十八条的规定, 超过合理期限的二年内不提出则视为符合约定。质量异议期间是法定的, 一般不因情况变化而发生改变, 属于不变期间, 不适用中止、中断、延长。而诉讼时效恰恰相反, 属于可变期间, 适用中止、中断、延长等情况。2.权利性质不同;质量异议期经过将导致买方丧失向卖方主张瑕疵担保的实体权利, 这既是请求权的丧失, 也是形成权的消灭。而诉讼时效的经过则表现为请求权的灭失, 不消灭权利本身, 法律也规定, 如果义务人愿意履行的, 则权利人不得要求返还。3.起算点不同;质量异议期间的起算点从双方约定检验期的第一天就开始计算, 如果没有约定应当在发现或应当发现时起算。而诉讼时效期间则自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4.相互间的转化关系不同;买受人在质量异议期间内向出卖人主张了权利, 则质量异议期间则转化为诉讼时效。反之则不行。

而质量异议期间与除斥期间的法律特征相符。根据合同法第一百五十八条, 买方未在质量异议期内履行通知义务的, 视为标的物质量符合约定。“视为”是法律拟制, 不同于“推定”, 不允许反证。“视为标的物质量符合约定”意味着买方将彻底丧失向卖方主张瑕疵担保责任的实体权利, 而非仅仅丧失司法救济的权利。从法律后果来说, 质量异议期符合除斥期间的法律特征。

二、产品质量异议期限的适用规则

关于产品的质量异议期限, 我国《民法通则》第136条第2项是这样规定的“出售产品质量不合格未予声明的”, 适用1年的诉讼时效。而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五十八条则规定了“当事人约定检验期间的, 买受人应当在检验期间内将标的物的数量或者质量不符合约定的情形通知出卖人。买受人怠于通知的, 视为标的物的数量或者质量符合约定。当事人没有约定检验期间的, 买受人应当在发现或者应当发现标的物的数量或者质量不符合约定的合理期间内通知出卖人。买受人在合理期间内未通知或者自标的物收到之日起两年内未通知出卖人的, 视为标的物的数量或者质量符合约定, 但对标的物有质量保证期的, 适用质量保证期, 不适用该两年的规定。出卖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提供的标的物不符合约定的, 买受人不受前两款规定的通知时间的限制。”

产品质量异议的诉讼时效期间该适用哪个法律的规定, 笔者认为应适用合同法的规定。首先, 根据这二个法律的生效时间来看, 合同法是后于民法通则颁布, 所以应适用后法大于前法的原则。其次, 合同法是特别法, 民法通则是普通法, 所以应优先适用特别法的原则。再者, 从有利于保护当事人利益的原则上考量, 也应适用时间较长的合同法的规定。

三、如何适用质量异议的期限

第一, 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了检验期限或提出质量异议期限的, 则应根据双方意思自治原则, 适用该期限。买受人应当及时内对标的物进行验收, 发现标的物的数量或质量不符合约定时, 应当在约定的期限内通知出卖人。如买受人在上述期限内未履行通知义务, 则即使标的物存在数量或质量问题, 也被认为是符合双方的约定。

第二, 当事人未在合同中约定检验期间的, 买受人应当在发现或者应当发现标的物质量瑕疵的合理期间内提出质量异议。这里的合理期间, 应认定为买受人在收到标的物后进行正常检验及通知出卖人所需要的时间。该合理期间根据个案的不同, 应当作出区别对待。如对于买卖合同的货物数量、规格、颜色等表面瑕疵, 应当在收到货物的同时进行检验。对于需安装调试的, 在安装调试完毕后起算。但最长的合理期限不得超过二年。在审判实践中, 往往很多买受人都是在出卖人在起诉催讨货款时才提出质量异议, 这往往因为超过期间而未受到法院的支持。但质量瑕疵分为表面瑕疵与隐蔽瑕疵, 对于标的物的隐蔽瑕疵的质量异议的期间如何来确认呢。虽然合同法第一百五十八条确立的质量异议期未就标的物的表面瑕疵还是隐蔽瑕疵进行区分。但合同法也确认了相应的指导原则, 所以笔者认为, 对于隐蔽瑕疵, 如果双方约定了质量保证期间的, 则应适用双方的约定。如未约定质量保证期限的, 则适用最长二年的期间。但如果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有其他规定的, 则适用该规定。

第三, 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了质量保证期的, 则适用该期限, 如有质量问题, 应在该期限内向出卖人提出。这个期限不受合同法第一百五十八条中二年规定的限制。根据契约自由的原则, 如果双方当事人对于质量保证期达了合意, 法律当然不作干涉。二年的期限是在双方没有约定质量保证期的情况下作出的一般规定。它有利于买受人及时主张自己的权利, 也防止由于时间过长而导至双方的损失过大或无法认定。而且有些特殊的标的物上二年的期间并不能发现问题, 比如在建设工程领域, 房屋的买卖合同中, 关于基础设施工程、房屋建筑的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工程, 为设计文件规定的工程的合理使用年限。屋面防水工程、有防水要求的卫生间、房间和外墙的防渗漏, 为五年。所以对有些标的物的质量保证期是要远远大于二年的, 故不应对该期作过多的干涉。

产品质量问题检讨书 篇5

产品出现质量问题需要写检讨书怎么办呢下面小编跟大家分享几篇产品质量问题检讨书范文,以供参考!

产品质量问题检讨书范文一

尊敬的单位领导:

对于此次我制造的一批电路板产品出现了质量问题的错误,在此我怀着懊悔、自责的心情向您递交我的这份检讨书,以深刻反省我的错误,深挖错误原因,提出改正措施,争取最大限度得挽回损失,征求原谅。

回顾错误:当天上午我由于精神状态不佳,身体有些疲惫。在检查样品过程当中,思想上出现了松懈状况,想当然得认为样品质量是合格的,并没有严格按照企业产品检测规范落实每一步的检查。这才最终造成了出产电路板的质量问题错误,给企业造成了损失,给客户带来了不便。

领导批评以后,我对错误进行了深刻认真得分析思考,认为造成这次错误的主要原因在于:

一,我思想上的松懈马虎。按理说我入职以来也有三年多时间了,也算是一名资深技术员。可是却没有想到我的思想方面任然存在这样低级的松懈状况,思想上想当然、求进度、贪图省力。殊不知世事无绝对、凡事须谨慎,错误问题往往就是在松懈马虎的一瞬间就酿成的,只要思想上松懈一丝一毫,那么错误就会趁虚而入,防不胜防。

二,没有足够的警惕感,对于结果预判力不强。当天上午我查看样品的时候警惕感不足,虽然感觉到这一批样品线路排布有些细小异样,却没有细入观察,导致出现了这么低级的错误。

三,近期天气冷暖温差大,没有注意作息调节,导致感冒,精神状况不佳,也是一个原因。

总而言之,我的错误是明显的,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容许我抵赖的。面对错误,我感到深深得自责与懊悔。在此,我要郑重得向领导保证:我会从这次错误当中充分吸取经验教训的,我一定要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牢固树立产品质量把控意识,切实遵守企业产品质量检测纪律规范,防微杜渐、仔细扎实以今后长期的良好工作成绩表明我对错误的检讨与改正。

此致

产品质量问题检讨书范文二

尊敬的单位领导:

近期在我所辖的流水线上发生多次次品流出事情,给公司产品生产效率造成极大负面影响,更加让公司领导为此感到忧伤困惑,我对此感到深深的自责与懊悔。

面对错误,我觉得第一是我没有做好相关工作,第二也暴露出我粗心马虎大意等问题,第三可能是我这一段时间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了削弱。总的来说,我既然做错了,我一定是要好好改正错误的。在此,我郑重地向领导说一句:对不起,非常抱歉,我今后一定整改!

在下阶段工作当中,我必须深刻清醒意识到自身产品检测员工作的重要意义,我肩负着确保公司产品品质过关的重要职责使命,工作当中切不可马虎大意。

感悟:可能是我前一段时间因为个人问题导致了我工作精力有些下降,我家庭出现了一些纷争,搞得我心烦意乱,已经无心工作。目前工作任在继续,我有点考虑暂且停工处理一些家庭矛盾问题。先跟领导将情况说明一下,希望领导理解。

产品质量问题 篇6

合理范围内的纸张胀缩在印制过程中一般不会引起质量问题,但若胀缩率太大,则会造成印刷套印不准、烫印压凸偏位、模切偏差等不良问题。为应对纸张胀缩问题,印刷企业应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控制:

(1)有经验的工艺工程师往往会根据纸张胀缩规律,在印前制版时通过调整图文的镂空量、出血量、叠压量或对图文进行适当缩放等,以抵消纸张胀缩产生的不良影响。

(2)严格控制车间温湿度,对成品、半成品缠纠收缩膜进行防护,加快各工序间的流转速度,缩短半成品的存放时间。

在此笔者列举3个案例:

案例1:我公司印制的“黄哈”烟包小盒,承印材料为90g/m2铜版纸,采用卷筒纸凹印和联机烫印工艺,因印刷干燥方式为热风干燥,纸张经过烘道烘烤后会产生收缩变形,从而引起套印不准。为保证套印精度,我们在制作凹版时对第一色黄版沿轴向外扩0.9mm,第二色红版沿轴向外扩0.4mm,考虑到纸张经过前两色组烘道的烘烤后尺寸可基本保持稳定,故对其他各色印版保持原尺寸不变。经过调整后,套印精度达到标准要求且基本保持不变。

案例2:我公司印制的“泰山(红将军)”烟包小盒,为保证烫印图案与印刷图文之间的套准精度,我们在制作烫金版时特意使烫印图案笔画粗细的一半与印刷图文叠压。即便这样,在纸张尺寸变化过大且无规律可循时,仍会出现烫印套位不准的现象。

案例3:我公司印制的“林海灵芝”烟包条盒、小盒,承印材料为230g/m2白卡纸(金太阳),采用普通胶印和联机水性上光,后加工有烫印压凸(合二为一)、模切两道工序。印刷工序很正常,烫印压凸工序因不牵扯套准,也很正常,但到了模切工序,发现纸张尺寸缩了1.5mm之多,因为此烟包产品的条盒、小盒上都有白框,纸张收缩太大造成模切偏位严重,模切后成品的白框不对称,很不美观,达不到烟厂要求。后来,我们根据纸张尺寸的收缩范围调整了模切版的尺寸,重新制作了模切版才勉强过关。

产品质量问题 篇7

一、国外对公共产品的研究

最早的“公共产品”的思想出现在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霍布斯著作的《利维坦》第二部分“论国家”, 在分析他的观点来看, 国家和政府是为个人提供诸如公共防卫类的公共产品。从英国古典经济学派斯密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的思想来看, 政府的职责是保护社会, 使之不受侵犯, 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设施等。从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庇古1920年出版的第一版《福利经济学》的研究中, 庇古也将公共产品列为福利经济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对公共产品这一理论作出了贡献。而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他的公共产品的供给理论中, 对于公共产品进行了分类, 第一类型的公共产品属于“纯公共产品”, 其定义是“每一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 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的减少”。也就是说, 增加一个消费者, 其边际成本等于零, 这种“纯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第二类型的公共产品是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 但可以较轻易地做到排他。第三类型的公共产品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 但无法排他[1]。但也有人在研究中认为, 第二类型为俱乐部产品, 第三类型为共同资源, 并把这两种统称为“准公共产品”, 其“准公共产品”不同时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但一般都具有“拥挤性”的特点。因此, 对公共产品的使用含义和范围界定为: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称为“纯公共产品”。而同时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产品为“纯私人产品”。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纯私人产品之间的产品称为“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

二、公共产品特征的分析与判断

对公共产品的分类, 首先要对产品的特征进行分析和判断, 才能进行准确划分。根据某一公共产品满足其特性的程度, 可以将其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纯公共产品, 即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提供的, 且在消费上不具竞争性、受益上不具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新增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等于零。这就意味着, 如果公共产品按边际成本定价, 那么私人部门提供就得不到它所期望的最大利润。而纯私人产品具有竞争性, 排他成本较低由私人公司生产通过市场分配和销售收入融资。在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还可分为拥挤性的公共产品、俱乐部产品、准公共产品、公共资源, 这些被称为混合性产品也叫做非纯粹产品, 而这种混合性产品, 同时具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某些特征的产品。根据某一产品具有这两个特征的地域范围, 还可分为不同层级的地方公共产品。

拥挤性的公共产品是指随着消费人数的增加, 对某个特定的消费者来讲, 其所能消费的公共产品的数量或质量而减少和下降。而拥挤性的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性, 但具有非排他性;非排他就意味着, 一个人使用公共产品, 并不排除其他人同时使用, 即使从技术上可以排他, 但花费成本太大。

俱乐部产品是指随着消费者人数的增加, 容量的约束范围超过之后, 该产品的消费就变得拥挤了, 从而减少观众的效用和收益。俱乐部产品与拥挤性的公共产品的区别是:拥挤性公共产品只要不是一个消费者, 就会相互影响对该产品的消费, 并且有减少消费者数量或质量的特点;而俱乐部产品的消费者只有达到一定的限额后才会彼此影响消费的质量。因此, 俱乐部产品具有非竞争性, 但却具有排他性。

准公共产品是指这样一些性质的产品, 其所提供产品的利益的一部分由其所有者的享有, 是可分的, 从而具有私人产品的特征, “但其利益的另一部分可由所有者以外的人所享有, 是不可分的, 所以又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2], 这种现象也就是具有它的外部性。如卫生事业和教育等行业基本都具有这种特点, 但也有把混合产品统称为准公共产品, 但从严格意义上讲, 只有具有这种利益外部性的产品才是真正的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 但却有排他性。

具有公共资源性的产品。即公共资源 (也有纯自然性的资源) 也是指一些产品而言, 公共资源也具有竞争性, 在技术上也具有排他性, 排他的成本是可接受的但有些成本非常高。但由于某些原因, 其产品的权不能交换, 不能分配给任何个人, 人人都享用该财产的利益, 这也就不具有排他性了, 这种产品也就是公共资源。

按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大小也可分为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公共产品。对于一些公共产品来说, 即使是同时被不同的消费者共同地集体消费, 但因消费者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而获得的效用也是有所不同的。如受益范围仅仅局限于地方辖区之内的公共产品, 应为地方性公共产品, 或者一些产品仅一些少数民族在生活中使用, 也可以称为是民族性的。如公共产品的受益远远超出了区域性范围, 使一国内所有居民所共同享用它就具有全国性公共产品的特征。当然在地方性公共产品中, 也存在范围大小之分, 因此, 地方性公共产品内部也存在层次性。

从理论上通过对公共产品的特征分析后, 也可以对产品的分类进行判断。一是看该产品在消费中是否具有非竞争性, 如果不存在非竞争性, 该产品就不是纯公共产品。二是看该产品在消费中是否具有非排他性, 如果有非排他性则为拥挤性公共产品或公共资源。三是如该产品既没有非竞争性, 也不存在非排他性, 该产品肯定是私人产品。四是该产品如具有非竞争性, 排他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其成本在经济上是可接受的, 此产品应是准公共产品或俱乐部产品。五是该产品具有非竞争性, 和有非排他性, 则该产品必然为纯公共产品, 即使该产品在技术上可以排他, 但排他成本很高, 此产品也是纯公共产品。需要指出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其产品原来排他在技术上不可行或排他成本很高, 由于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不但在技术上可行, 而且在经济成本上也可接受的产品。因此, 对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以及私人产品的划分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对同一种产品究竟属于何种类型产品的认识可能有所不同。此外, 按公共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可对公共产品的内容和形式, 还可以将公共产品划分为实物性公共产品和服务性公共产品 (即公共服务) 。同时对产品性质的区分还应考虑市场发展的程度。

三、公共产品供给的理论

根据公共产品理论认为, 依照公共产品受益区域的大小, 可区分为全国性公共产品和地区性公共产品, 并且地区性公共产品内部还可以继续细分, 这就为地方财政体制划分提供了主要的理论依据。即全国性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提供, 范围大小不同的地区性公共产品由不同层次的地方政府提供, 几个地区共同受益的公共产品主要由有关地区联合提供。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政府供给公共产品经历了一个由公共性程度最高到公共性程度逐渐降低的深化过程。后来, 学术界对于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和途径进行了大量有益的研究和探索。其基本观点是, 公共品根据其性质可通过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或者志愿者组织来共同提供。

一是从政府对公共产品的供给理论来看。由于纯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性, 以及考虑社会公平、公正等问题, 通过市场方式提供公共产品是不可能或者成本高昂的。而政府具有依靠其社会管理者身份有纳税的权力, 可以将所得到的税收用以补偿提供公共产品的成本, 从这些传统的研究者的观点认为政府是公共产品的最好提供者。但并不是所有的公共产品都由政府提供, 从不同发展历史时期, 以及不同国家的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的范围和种类也是不一样的。纯公共产品, 一般应由政府提供。但准公共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 以及受益上的外部性, 因而有的也不能完全由政府来支付其成本。从许多产品的外部性来看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划分并非一成不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在过去, 一些纯公共产品可能没有私人部门和企业愿意提供或者没有能力提供。但现在却可以由私人提供或者私人愿意提供, 这些就有可能从特征上发生了变化, 成为准公共产品了。

二是从市场供给公共产品的理论来看。福利国家在20世纪中后期, 由于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中形成了政府财政的支付压力, 甚至造成了支付危机。而一批主张经济自由的经济学家纷纷开始怀疑政府作为公共产品唯一供给者的合理性, 从此这些经济学家从理论和经验方面论证了公共产品市场供给的可能性。而论证从三个方面提出市场供给的理由:其一是公共产品供给的无效率和质量低劣。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直接提供者, 其本身并没有任何动力和激励去创新, 由此造成公共产品的成本或价格居高不下和质量低劣。其二是从公共产品供给和管理中的亏损和债务引发财政支付危机。公共产品的成本居高不下会导致大量的公营事业部门出现大量的亏损和债务, 造成预算紧张, 对政府财政构成强大的支付压力甚至造成支付危机。其三是由于大量的公共产品都是通过政府以税收的形式筹集收入, 如果政府的税收形式比较复杂和隐蔽, 也会造成政府规模的增加和监督政府的困难。使腐败和政府规模上升, 造成公众的普遍不满。但如果政府将大量的私有产品, 也列入公共产品的范畴, 这也会形成一个“全能型的政府”。这也就是完全计划下的体制, 人们实际得到的和人们原本期望的会截然不同。由于这三种原因而构成了政府应推动公共产品民营化的强大动力。

三是公共产品的第三部门也称民间组织[3]。这是通过自愿的机制提供公共产品的部门。从提供的理论来看;通过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供给公共产品, 并不能完全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需求。这是因为在具体运行过程中, 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都会失灵。为了克服这种缺陷, 弥补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中的失灵, 那么对有些失灵中的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 可以通过第三部门来提供, 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一部分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的基本公共需求。这种组织 (如慈善机构、自愿者协会等) 主要是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情况下的一种补充机制”。其目的是通过对那些特殊人群供给他们急需要的基本公共产品, 这种供给具有效率的优势, 也弥补了政府失灵的缺陷。

摘要:“公共产品”这一古老而应用最广泛的词语, 在学术界存在许多的争议, 本文将国内外学者对它的研究应用、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各学科领域中的应用, 和各学术界学者的不同观点, 从理论概念和实际应用上进行综合分析, 给予不同的界定, 有助于在现实中的应用。

关键词:公共产品,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P·A·samuelson, The pur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Review of Economices and Statistics, 36.

[2]韩康.公共经济学概论[M].华文出版社, 2009年.

产品质量问题 篇8

关键词:蓝莓产品,质量,问题,建议,黑龙江伊春

伊春市地处小兴安岭, 山野果资源丰富, 近几年, 以蓝莓为原料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逐渐增加。2011年第4季度, 伊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蓝莓产品抽样及检测工作, 先后抽检了伊春区、友好区、五营区、带岭区、西林区、翠峦区等8个区局24家企业的55批次蓝莓产品, 包括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及新建企业的干型、半干型、甜型蓝莓果酒及冰酒等酒类制品, 以及果汁饮料、果酱、果干等产品, 覆盖了全市蓝莓产品的主导品种, 抽查结果较全面地反映了该市蓝莓产品的总体质量。现根据抽检结果就伊春全市蓝莓产品质量情况总结如下。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食品添加剂使用不当

按照《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 蓝莓果汁、果醋饮料允许限量添加甜蜜素、糖精钠、人工合成色素 (苋菜红、胭脂红) 、增稠剂、防腐剂 (苯甲酸、山梨酸) 等食品添加剂, 伊春市多数产品中均添加了这些物质, 但部分产品检出量过高, 被判定为不合格产品。原因有:一是故意添加。生产厂家为降低成本, 获取更多利润, 往往减少蓝莓原料用量, 超量添加柠檬酸等添加剂提高酸度, 个别产品山梨酸含量高达0.89 g/kg, 是规定水平的1.8倍;同时, 为改善产品口感, 又加入甜蜜素、糖精钠等甜味剂, 有的产品同时添加3种甜味剂, 以致甜蜜素或者糖精钠含量过高, 个别产品的甜蜜素含量高达2.75 g/kg, 是规定最高限量的4倍以上。二是原辅料夹带。这类产品虽然检出了不应添加的食品添加剂, 但含量非常低, 主要是由于生产厂家的检测手段或技术设备比较落后, 食品添加剂由原辅料带入蓝莓产品中却无法检出, 以及原材料进厂把关不严, 致使不合格原料进入生产环节。

1.2 蓝莓产品标准制定滞后, 无统一标准

本次抽查的55个样品中, 除果酱执行国家标准外, 其余均执行企业标准。由于蓝莓是黑龙江省特色浆果, 其他省市无此资源, 因此目前除蓝莓果酱外其他蓝莓产品均无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同时, 由于伊春市蓝莓产品企业处于发展初期, 未意识到制定地方标准的重要性, 因此多为参照葡萄酒质量指标制定企业标准, 全市尚无适宜小兴安岭特色蓝莓产品的地方标准, 标准制定总体滞后, 致使各项指标要求高低不等, 差距很大, 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潜在问题较多。

1.3 产品标签、标识亟需规范

在此次监督抽查工作中, 工作人员对标签、标识进行了检查。从检查的结果看, 部分企业忽视了对标签、标识的规范管理, 未按照《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7718) 要求进行标签、标识设计, 以致蓝莓产品的标签、标识存在产品配料表内容不全、所添加的防腐剂及其他物质未在标签上标注, 计量单位标注不正确等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4 重金属超标严重

从抽检结果看, 部分蓝莓产品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 其中以蓝莓果酒尤为突出, 其主要原因是蓝莓鲜果自身铁、铜含量较高和工艺流程控制不到位。

2 建议

一是强化企业质量责任意识, 加大质量宣传力度, 切实提高企业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 自觉严格管理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1]。二是抢占先机, 加快标准制定。以黑龙江省兴安红酒业为试点, 建立以省级地方性技术标准和国家级标准为主体, 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相配套的标准体系, 积极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 成型后将其经验做法全面推广。三是提档升级,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推动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专利融入国家标准、国际标准, 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道路[2]。四是加大资金投入, 提升区域检验检测水平。充分发挥检验检测对产业集群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技术支撑作用。新建成的省林特中心构建全市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的统一平台具有明显的优势[3,4]。经初步测算, 按照检验项目覆盖全市的森林食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包括初级农产品的全项指标的检验检测水平, 需增加气质联仪、液质联仪、氨基酸自动分析仪等8套仪器设备, 设备投入使用后, 可以开展47类限量食品添加剂、22类不允许添加到食品中的化学类添加剂和160种有机氯、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如市委、市政府给予足够的支持, 则可以在短期内实现伊春市食品检验检测水平的实质性飞跃, 建设成全市食品检验检测的权威性平台。五是责成有关部门对伊春市产品标准进行清理, 凡是低于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的, 必须责令改正, 重新制定企业标准, 以保证全市蓝莓产业科学、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桂霞.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 2012 (1) :214.

[2]邹树丹.对食品质量安全存在问题的探讨[J].质量与市场, 2011 (12) :39-41.

[3]徐龙琴.基于Web的亚热带水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1, 32 (4) :1174-1177, 1189.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与对策 篇9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主要对策

前言

在谈食色变的今天, 人们对食物的安全感越来越低, 农产品开始打着无农药、安全可靠的口号进驻到人们的生活中来, 那农产品的质量是不是真的就会比较安全, 又会不会存在安全隐患呢?对待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又有怎样的对策呢?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不管是消费者还是生产商, 对食品的安全意识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消费者对食品的要求更加严格, 会追求膳食纤维等营养又健康的食物, 而生厂商为了要适应这种市场和消费者的消费观念, 其安全意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因为这样子才可以增强农产品的竞争能力, 提高经济效益。

农产品的质量提高了, 在检测上, 每年农业部门都有组织相关的部门对食品进行检测, 在近年的监测过程中, 合格率都有达到95%以上, 在对符合季节的蔬果进行检测的时候, 其达标率也达到了90%。

近几年多样的农产品都采用了大棚培植, 而许多无公害的生产基地也投入生产使用, 因为在这个基地里面, 农产品的生产监测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 使得食品的安全质量在符合国家的标准之内, 改善了卫生水平。。

建立了产品的监测体系, 现在我国以实现了农产品质量的环节把关, 在农产品的种植、收割等环节都有相关的监督体系, 这样一来就建立了标准的农产品安全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

利用信息技术, 现在普及的种植技术是给农产品贴标签, 这样相当于对每一个农产品负责, 不管是消费者在哪个地方购买到农产品, 都可以得出农产品种植过程中的相关信息, 因为跟踪的监测结果, 使得农产品更令消费者放心。

2 农产品存在的问题

部分生产商的观念还没有转换过来, 一味地追求产量, 因为产量会带来经济效益, 而忽视了质量, 因为目前农产品的价格低, 而投入的多。生厂商更愿意用低投入来获得高回报, 就比如是农药, 只要是达到了产量, 他们没有过多的去考虑农药所带来的环保问题, 而是追求治虫的效果, 因为这样会增加产量。

正因为科技技术的发达, 许多商户为了增加产量和食品的包装, 而采用不法的手段, 比如利用催熟针帮西瓜催熟, 比如利用增甜剂让玉米更香甜, 这些都是反效果对于农产品一开始想带给群众的健康理念不同, 而农产品的安全质量技术没有一定的标准, 许多商户打着擦边球, 为的只是让自己的农产品在卖相上骗过消费者, 而不是真正的用安全去打动消费者。

农产品的检测设施不到位, 售后服务缺失, 有关部门督查力度不够, 管理体制的不完善。

3 如何提高农产品安全

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宣传无公害产品的重要性, 不管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 还是农户的安全生产效应出发, 都应该提倡无公害的安全生产, 让农民真正体会到优质的农产品带来的经济效益, 这样双赢的局面才是应该要大力提倡的。

全面推行合格的制度, 对农产品的安全生产来说, 最终的检测是必不可少的, 有关部门要完善好检测的环节, 对于农产品中添加剂的使用和农药的使用, 应该给予统一使用和统一的供应, 不得过多的让农户使用农药,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在农产品的种植期间加大监测力度, 在产品成型销售时, 监测好产品的合格率, 还要倡导用安全基地种植, 完善管理的制度。

在有害的添加物方面, 有关部门应该对这些添加化学物的非法供应源头给予遏制, 对使用添加剂的商户给予处罚, 对商品的销售渠道给予完善的监督机制, 加强市场环境的监管, 还可以采取与农户签订一定的协议, 让农户放心的生产, 而有关部门帮忙一定的销售渠道等, 让农户没有销售的后顾之忧, 放心的生产合乎标准的农产品, 有关部门还可以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的销售网点, 让市场的流通性更强。

4 结语

提高农产品的安全质量, 既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也是农业发展的需要, 农产品的安全关乎着民生的大计, 所以完善农产品的安全问题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有关部门及农业部门要将农产品的安全问题摆在生产的第一位, 种植出让民众放心的农产品。

参考文献

[1]李庆江, 黄玉萍, 郭征.我国无公害农产品发展成效及措施[J].农业质量标准, 2011 (8) :90-92.

产品质量问题 篇10

禄劝农机化发展已从昆明市的末端迈向发展的前沿。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带动下, 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下, 农机保有量大幅提高, 并闪现出山区、小型、多样的农机特点。

我县自2006年实施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以来, 共完成补贴资金1752万元, 农业机械总动力353676k W。以购机补贴为引导, 带动农机技术推广和农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农业机械在我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3年完成田间机械化作业总面积12.35万hm2, 其中:机耕面积6.56万hm2 (机耕率达到61.8%) , 机播面积120hm2, 机电灌溉面积2.25万hm2, 机械植保面积3.28万hm2。农机推广工作获国家新型实用技术专利授权2项,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两家, 其中微耕机斩草还田旋耕刀组作为主推技术, 在禄劝实施的“全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中推广应用。提高农机产品质量监督规范化建设, 有利于发挥农业机械“高效、优质、低耗、安全”的作业优势,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走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正规轨道迈进。

2 禄劝的农机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现状

禄劝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禄劝的农机产品质量监督规范化建设, 认真部署农机产品质量监管工作, 把禄劝纳入工作的重点区域, 强化工作力度和措施。2013年“3.15”活动, 云南省农机鉴定站领导和昆明市农业局领导来禄劝进行工作指导, 规范农机销售、作业、维修三个市场, 近两年“3.15”活动积极组织乡镇开展宣传, 发放咨询活动资料1.1万份。对农机制假、售假产生强有力的震慑作用, 多年来我县未发生农机产品投诉。

3 禄劝的农机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维修滞后

随着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 拥有和使用农机具的农机户大都不具备维修保养能力, 需要社会提供服务。

3.2 农机维修服务网点经营行为不规范

如工商注册与农机化职能部门业务联系不紧密, 无证经营、证照不全、无证上岗, 维修网点重销售轻质量等。

3.3 农机经营管理监管不到位

据调查禄劝目前农机市场存在着农机市场管理不规范, 售后服务不到位不及时, 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制假、售假、坑农害农现象。

4 强化农机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思路

1) 项目带动。发挥项目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对现有农机维修网点进行项目实施目标补助, 以规范其维修服务行为。

2) 以强化农机维修网点规范化建设为重点, 提升服务农机户的水平和提高维修从业人员思想素质和技术水平。

3) 协调推进农机具售后“三包”服务。农机质量监管工作在农机化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应研究购机补贴机具的销售与经销商售后服务之间的关系, 引导推进农机具售后“三包”服务。

道路质量问题初探 篇11

关键词 道路;质量;路基病害

中图分类号 TU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21-0144-01

道路质量问题是事关行车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大事,道路质量原因造成的道路破坏不仅对社会、交通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也在经济上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因此,公路路基路面的破坏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笔者在文中深入分析了公路路面破坏和路基病害的特征及成因、为以后公路的整治维修提供参考。

引起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早期破坏有多种原因,表现为多种形式。

填土路堤上的路面竣工后以及开放交通后,路基会产生不均匀沉降,导致其上路面顶面产生波浪式的不平整。在未填筑路堤之前,地基处于平衡状态。填筑路堤后,地基受到动静荷载的共同作用产生固结形变,直到达到新的平衡状态为止。地基产生固结形变的大小,既与填土高度有关,又与地基内部各层土的压缩系数有关。填土路堤地基存在横向承载能力显著不均匀的特性,两侧地基的承载力小,中部承载力大,路堤产生不均匀沉降,路堤两侧边部产生外倾式沉降,将路面和路基掰开,在路面上产生宽度较大的纵向裂缝,其特点是上宽下窄。

由水破坏产生松散变形类病害尤其广泛,主要表现为几种不同情况:第一种是由于雨水较快的透入空隙率较大的沥青混凝土表面层后,由于其下层比较密实,在进入表面层的水还未来得及往下层渗透前,表面层就开始产生水破坏。表现为沥青路面的表面层产生圆形坑洞。第二种情况是由于透入表面层的水较快渗入中面层,滞留在中面层的水因难于或来不及透过中面层进入底面层之前,中面层沥青混凝土强度变弱,沥青剥落,甚至松散,导致表面层首先在行车道底轮迹带上产生网裂形变,有的甚至产生明显辙槽。第三种是由于透入表面层的水透过中面层进入底面层,如果在底面层表面有粘结防水层,或有质量好的下封层,同时进入的水量不大,则滞留在底面层的水会使底面层沥青混凝土强度减弱,进而沥青剥落,甚至沥青混凝土松散,导致沥青混凝土路面表面产生网裂形变。

水破坏的重要内因是所用沥青混凝土的空隙率较大。所用沥青混凝土,特别是表面层沥青混凝土的实际空隙率较大,雨水较易进入表面层,并导致水破坏。水破坏的另一重要内因是片面强调平整度,忽视了压实度。水破坏的第三个重要内因是沥青混凝土的不均匀性大。由于矿料质量、施工技术要求和工程管理等多方面原因,我国公路面层所用沥青混凝土的离析现象和不均匀性较大,在面层表面随机分布这数量不一的薄弱点位。在降雨过程中,雨水在一些薄弱点位被快速行驶车辆轮胎下产生的较大动水压力压入表面层。水破坏的第四个内因是沥青混凝土面层的裂缝。由于沥青混凝土是一种热胀冷缩的材料,它的温缩系数是半刚性基层材料的4倍左右。新沥青混凝土面层刚产生的裂缝,往往仅深入表面层的上部。过一个冬季或一定时间后,裂缝又会深入到下层底部,甚至引发基层在相同的位置开裂。造成基层上部冲刷甚至松散的原因,是表面水的反复进入和冲刷的结果,不是基层本身“衰老”的

结果。

车辙、拥包等流动变形损坏当公路车辆渠道化以后,车辙问题逐渐成为主要病害。由于我国普遍采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结构,基层本身的变形不是主要的,多数都是沥青混和料产生的流动性车辙。其主要成因是路面在高温情况下劲度模量大幅度降低,抗剪切变形能力不足以抵抗超载和重载车作用下的剪应力,尤其是在长大纵坡上坡路段,由于重载车车况差、爬坡车速降低,更为严重。严重车辙的内因是由于沥青混凝土的矿料级配不合适。我国已通车的多数公路都使用规范中的连续式密集配。沥青混凝土的高温抗形变能力较差,不能承受重载交通的反复作用,容易产生严重辙槽。

沥青路面开裂是国际上最普遍的损坏现象之一,只不过是裂缝发生的早晚、多少及裂缝的类型有所不同。我国沥青路面的裂缝有横向裂缝、纵向裂缝、网裂、沉降裂缝等。

横向裂缝是由于在寒冷季节气温骤降和反复的温度变化后,因疲劳而产生的温缩裂缝;半刚性基层的干缩和冷缩开裂造成的沥青路面的反射性裂缝;或者两者综合作用产生的裂缝。温缩裂缝至今国际上并没有有效的根治措施,不属于早期破坏。第二种是自上而下的表面裂缝。近年来国际上对沥青路面自上而下的表面裂缝研究甚多,发现当沥青层较厚时,由于路表面沥青容易老化,沥青混和料的自愈能力逐渐丧失,极限拉伸应变不断减小,在车载荷载直接作用下,在轮迹部位产生大的拉应力或剪应力,导致路面产生开裂。但我国沥青路面的表面裂缝有相当部分与由于沥青层的层间污染没有很好粘结成为整体,首先使表面层或上、中层压碎有关。第三种是自下而上的疲劳裂缝。

公路的半刚性基层厚度多在20 cm左右,采用水泥稳定碎石(或砾石)或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或砾石)半刚性底基层厚20 cm~40 cm,采用的材料有石灰土、水泥土、二灰土、二灰砂、二灰和水泥石灰土等。半刚性材料层的总厚度通常不超过60 cm,最薄为40 cm。半刚性材料路面的承载能力取决于半刚性材料层的质量和厚度因素,如果基层或底基层质量不好或不均匀性大,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容易导致沥青路面产生局部破损。在路面设计和施工都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半刚性路面的结构性破坏常发生在行车道的轮迹带上。在轮迹带上先产生纵向细小裂缝,尔后产生通过轮迹带的横向裂缝,最后发展成网裂和形变。

填土路堤路基产生纵向不均匀沉降,使路面顶面产生波滚式的不平整。其产沉降的原因:一是原土地基产生固结变形,在填筑路堤之后,地基收到加载作用,产生压缩变形。二是路堤本身产生固结变形,是与填土高度、土的性质和压实度密切相关。路基压实度不够产生的纵向裂缝由于地基和填土在槽向不可避免的不均匀性,特别是在有表面水渗入地基的情况下,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或早或迟都会产生一些细而短的纵向裂缝。桥头跳车是由路基路面沉降引起的,是路基路面纵向变形最严重的一种形式。它是由于桥头填土较厚,路基路面容易产生大的沉降,而桥头的沉降量很小,从而产生错台高差。这种现象在软基路段、湿陷性黄土地区尤为严重。

综上所述,将路面破损和路基病害成因类型对应分析,能够发现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路基病害会引起路面破损,而路面破损又加快了路基病害的产生和发展,表现为路基压实度减小、含水量增大、裂缝松散体的产生。路面破损往往是路基病害的表现形式。在对路基路面的进行整治维修时要全面分析,进行总体规划。

参考文献

[1]何仙伟.公路路基路面设计安全检查问题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08.

产品质量问题 篇12

产品质量的合格与否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因此我们应对目前产品质量监督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产品质量监督检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对质量监督部门的依赖程度太大

目前, 社会上对产品质量检验过度的依赖于相关的质量监督检验部门, 这就导致产品质量的主要负责人备大众普遍认为是质量监督部门。这就导致产品的生产商对自身所承担的产品质量保证职责的忽视, 不断推卸自身责任, 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品的质量。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产品制造商作为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主体应对产品的质量承担法律责任。

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部门的职责是通过法律手段以政府监管的形式来控制和保证产品质量。但是我们不能将产品质量的好坏全部交由质量监督检验部门, 这样会造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体制的不完善、不协调、不规范。

(二) 产品制造商对产品质量问题存在侥幸心理

众所周知, 目前我国在进行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过程中经常是通过抽样检查的手段来进行的, 这就使得产品的制造商对产品质量抱有侥幸心理, 希望不符合规定质量要求的产品可以在抽样检查过程中蒙混过关。抽样检查是造成产品制造商对产品质量问题抱有侥幸心理的一个主要方面。除此之外, 产品制造企业的生产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综合水平不高, 生产商的质量意识不高以及企业的质量管理体制不完善和产品生产流程的繁杂, 生产材料的多种多样都是产品质量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上述原因也导致在进行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难度的不断加大, 传统的监督检验手段已经无法达到单签高速发展的社会的需求。仅仅通过抽样检验已经无法保证产品的质量, 无法保证产品监督检验的全面性、科学性以及规范性, 亟待改善!

(三) 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人员的综合水平以及设备技术条件不足

目前, 我国的质量监督检验部门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相对较低, 进行质量监督检验的设备以及检验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目前高速发展的经济、日益发达的技术、品种多样的产品监督检验的需求, 使得政府部门在进行质量监督检验过程中无法做到全面科学有效。随着质量监督检验部门的人员招聘制度的不断完善, 工作人员的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资本投入的不断提高也使得产品监督检验设备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使得质量监督工作得到了很大进步。但是, 这些进步仍然无法跟上时代的进程, 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 检验设备的现代化水平, 以及管理机制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的有序开展, 降低了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为了有效改善这一问题, 质量监督检验部门应不断提高员工素质, 改善设备水平, 提高责任意识, 落实检验工作, 不断完善质量监督检验工作, 进一步保障产品质量。

二、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问题的改进措施

(一) 在产品生产定型阶段不断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合格率, 改善产品质量, 在产品的生产定型阶段应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人员的作用, 最大程度提高产品质量。在生产定型阶段, 产品质量监督人员一旦发现不合格产品应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并且要求对产品质量进行改善, 与此同时, 应采取有效措施来控制产品质量。除此之外, 产品的质量管理人员应对造成质量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 来保证产品质量。

(二) 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

产品的质量监督检验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同时具备技术水平、法律意识以及行政能力, 需要高素质的综合水平人才。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人员在进行该项综合性检验过程中能做到整体性、全局性、科学性、有效性就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 不断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和监督的权威性。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求工作人员坚持执法原则, 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监督检验效果的水平, 而高素质的质量监督检验能力是做好产品监督工作的基础。一支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产品监督检验团队是监督过程中权威性的重要体现。因此, 我们质量监督机构应为工作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教育机会, 来逐步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进而提高产品质量, 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结语

为了有效保证产品质量, 在进行产品监督检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来进行监督检验工作, 保证监督工作的法制性、权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除此之外, 监督机构应不断加强自身的产品质量责任意识, 不断改善人们对质量监督机构是产品质量主要责任主体的错误意识, 不断提高在产品生产定型阶段不断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的作用和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 并且不断提高质量监督检验设备的现代化水平以及检验技术的先进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过程中还用不断发现问题, 并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不断完善监督检验机制, 从根本上解决产品质量问题, 来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 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 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的有序开展对我国的国民生活、国民经济的意义更为显著。为了有效的控制产品质量必须进行强有力的质量监督检查, 需要相应的法律支撑, 来进一步保证产品质量, 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文章中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队质量监督检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介绍, 针对这些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并对抽样检验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问题,措施,抽样检验

参考文献

[1]张耀武, 吕岩, 李婷, 刘惠, 于广大, 黄仕富.基于B/S架构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综合服务平台的探讨与开发[J].电子测试, 2013.

[2]质检总局关于公布2012年车用汽油等3类产品质量国家监督专项抽查结果的公告 (之二) [J].商品与质量, 2013.

上一篇:汉密尔顿下一篇:短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