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赔偿制度(共11篇)
产品质量赔偿制度 篇1
白云石学校学校财产保管、赔偿制度
爱护学校财产是每个学生教职工的职责和义务,是良好职业道德的体现。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学校财产不断增多,充分用好学校的财产,发挥其最大效益,为教育教学服务,为落实“谁分管谁负责”、“谁领用 谁负责”的财产保管要求,特制定以下学校财产保管、赔偿制度:
一、财产保管制度:
办公室、实验室、食堂、教室等处室所有财产,由总务处建立校产总册和分户帐,分室分部门保管使用。
1、学校固定财产实行一学年检查一次,做到帐册相符、帐物相符。第一学期末,各室负责人自检后书面汇报交总务处,核查。
2、学校固定财产领借人必须在领物本上签字,归还时注销,各室负责人到归还日期催还,不得过期不还。物品领用时,必须注明用途和数量。
3、班级的财产实行班主任管理,各专用仪器保管室由仪器保管员负责、办公室由各位老师负责,如有损坏,由直接损坏者赔偿。
4、学校的劳动工具等定时定量发放,如人为造成的损坏一律赔偿。
5、学校财产一律不外借,如特殊情况,由校长室批准后,办好出借手续方可外借。
二、财产的报废与处理:
财产的报废和处理,必须是因年久老化而不能再使用的仪器、物品,可提出
申请报废,但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不得自行报废。报废物品按名称、数量、金额列表,核对报废物品,超出一千元要上报教育局有关部门批准方可作注销帐卡。
三、财产赔偿制度:
教职工应按照物品正确使用要求和操作规程使用各种工具、教学具,如发生损坏、遗失,按如下条例执行:
1、教室、办公室内的物品在规定的使用期内遗失、损坏,将追其责任赔偿。
2、在正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按正确的规程操作时的物品损坏,物品不能使用的,按报废处理。因操作不当引起的学校财产的损坏,原则上按原价赔偿或赔偿同型号、同类型的物品或全额赔偿修理费;或因物品使用年数较长、使用价值不大等原因,折旧一般不低于原价的50%处理。因操作不当造成财物重大损失或造成人员伤亡者,将作出严肃处理。
3、门岗值班人员因看管学校不慎而造成学校财产被盗后,原则上将按原价
赔偿或赔偿同型号、同类型的物品或等价相类似物品。如被盗物品使用年限较长,使用价值不大等原因,折旧赔偿一般不低于原价的50%.4、外借物品须得到校长同意、总务处备案。遗失按原价赔偿或赔偿同型号、同类型的物品,损坏按原价赔偿或赔偿同型号、同类型的物品或全额赔偿修理费,以上费用由租借者承担。对所借物品、赔偿等,校长室、总务处在有限期内追回。
5、其它本条例未规定的情形,由行政会讨论决定。
白云石学校总务处
2012.9.1
产品质量赔偿制度 篇2
1.1 惩罚性赔偿金
惩罚性赔偿金, 也称惩戒性赔偿、证实性赔偿、示范性赔偿或报复性赔偿。是由法庭做出的赔偿数额超过实际损害数额的赔偿。它具有补偿受害人所遭受的损失、惩罚和遏制不法行为的多重功能。
1.2 惩罚性赔偿金与补偿性赔偿金
公法表现了公权力对于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其对加害人的惩罚多体现为惩罚性赔偿金。要求加害人除了补偿受害人的实际损失之外, 还要向受害人支付一笔额外的赔偿金, 以示惩罚。
而民事法律作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人身关系的私法, 当出现违约或侵权责任时, 基于民事主体之间的平权关系, 侵权人承担的损害赔偿金是一种补偿性赔偿, 以填平为原则, 填补受害人所遭受的实际损害, 不能多也不能少。
2 我国法律中体现的关于惩罚性赔偿金制度
我国在“三鹿事件”发生后, 于2009年通过的《食品安全法》中专门规定了适用惩罚性赔偿金的情形, 即“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 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 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这是我国法律第一次在侵权法领域规定惩罚性赔偿责任制度, 2010年正式实施的《侵权责任法》中又把适用惩罚性赔偿金责任的侵权行为由食品产品范围扩大到了所有产品的范围。这也是在我国第一次明确使用“惩罚性赔偿金”的用语。
3 惩罚性赔偿金的适用依据
3.1 现实依据
产品的优劣涉及了使用者的切身利益,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 市场中许多产品生产者为了一己私欲, 于他人的切身利益和社会道德而不顾, 故意制造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其后果不光是带给产品使用者人身、财产上的损害, 造成社会上的恐慌和抱怨, 其甚至会降低我国产品在世界上的信誉和出口。
3.2 理论依据
新中国以来, 我国民法主要借鉴原苏联的民事立法和民法原理, 也遵循了损害赔偿的补偿性原则, 强调赔偿金的数额应与实际所造成的损害相当, 以免造成受害人的不当利益, 防止人们刻意追求超过实际损失的高额赔偿。
由于恶意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并无合同关系, 在出现问题时, 造成损害的产品使用者难以凭借合同关系让生产者直接承担责任;而在产品销售者提供商品时不存在欺诈行为时, 消费者也难以凭借《消法》获得双倍的补偿。缺陷产品生产者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不对其加以惩罚, 其不会停止缺陷产品的生产。从而有更多的危险产品流入市场, 造成了对社会大众巨大潜在危险。
4 对产品侵权责任中规定惩罚性赔偿金的异议
自从惩罚性赔偿金制度在产品侵权领域确认之后, 学界和社会对该制度的认识存在着巨大分歧, 其反对意见主要可以概括成以下几点: (1) 实施恶意产品侵权行为惩罚性赔偿金制度会不会出现新的“王海现象”; (2) 实施恶意产品侵权行为惩罚性赔偿金制度是否会造成受害人的不当得利; (3) 实施恶意产品侵权行为惩罚性赔偿金制度会不会大量导致企业破产。
5 惩罚性赔偿金制度所具有的独特功能
如何说服持有疑问和反对的观点的人们, 让其认为这种制度在产品侵权责任中是必要的, 我们就应具体分析一下惩罚性赔偿金制度在恶意产品侵权责任中所具有的功能、意义。
5.1 威慑功能
生产者故意生产缺陷产品时, 其会衡量利弊得失。当损害实际发生时, 对受害人支付的补偿性赔偿金并不会对其产生极严重的损失。这种情况下, 并不能阻止其继续恶意生产。
然而当惩罚性赔偿金制度在产品侵权中确立以后, 生产者为了避免承担可能超过其负荷能力之内的赔偿金, 而对自身从事的生产行为有所顾忌, 同样基于利益的考虑, 其可能放弃生产缺陷产品, 威慑功能显而易见。
5.2 惩罚功能
之所以赋予赔偿金惩罚功能, 是基于两点考虑:其一, 是对故意生产缺陷产品生产者加以的报复, 对其故意生产劣质产品造成他人人身受到严重损害的行为而言, 其应承受恶有恶报的后果。其二, 国家通过制定相应的救济途径, 帮助身受缺陷产品侵害的使用者发泄其对生产者的愤恨之情。以示受害人对生产者的惩罚。
5.3 鼓励交易功能
通过对市场中缺陷产品生产者的惩罚, 可以净化市场环境, 保证公平竞争与交易安全, 也避免了使用者对问题产品的同行业其他产品所产生抵触心理, 从而抑制了这一行业的交易活动。也可以使生产者可能负担负担的缺陷产品侵权诉讼成本转变为生产资本或交易成本, 促进交易。
6 适用惩罚性赔偿金时应考量的因素
6.1 要求生产者必须是故意或重大过失
我国《侵权责任法》对生产者适用惩罚性赔偿金所要求的主观要件是“明知”, 即生产者或销售者已经确定的知道生产的或销售的产品存在缺陷, 具有损害他人生命或健康的危险的故意。
我认为重大过失也应成为承担惩罚性赔偿金的主观因素。如生产者能够预见到损害后果发生, 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 或虽然预见但轻信可以避免, 而造成了损害的实际发生, 这样看来, 重大过失也是恶意的, 是一种严重的过错。对其也应予一定的惩罚。
6.2 须造成严重的人身损害
我国《侵权责任法》明确了惩罚性损害赔偿金只适用于他人死亡或健康严重损害。为了避免生产者因为背负过重的赔偿金, 而导致企业破产、抑制产品研发现等现象, 应对惩罚性赔偿金的适用严格限制在严重侵害他人的生命权、健康权的场合。而不宜扩展到对财产损害和精神损害的赔偿。
6.3 惩罚数额应当限制
《侵权责任法》规定, 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这里的“相应”主要指被侵权人要求的惩罚赔偿金的数额应当与侵权人的恶意, 造成的损害后果相当, 赔偿额不能与社会一般人的观念差距太远, 否则难以被普通民众接受, 也避免行为人支付不起, 赔偿金难以实现。
7 我国关于惩罚性赔偿金的完善
我国《侵权责任法》中明确规定了惩罚性赔偿金, 但其在数额上并未有一个明确的适用标准和衡量因素, 造成了适用上的难度。将来应在司法解释中进一步规定, 使其更好的在司法实践中适用。
就我国具体而言, 在衡量因素上, 可以生产者主观过错、受害人群规模、受害程度、产品缺陷的性质、事后企业处理态度与方式、产品缺陷发生时的科技水平等方面, 作为衡量赔偿金数额时关注的重要因素。
同时, 应采用一种补偿性赔偿金与惩罚性赔偿金并用双轨制, 也就是让受害人首先获得一份补偿性赔偿金, 以保证获得一个弥补所受损害的保障, 也避免了当生产者不能承担惩罚性赔偿金时权利主张的落空。当有确切证据证明生产缺陷产品的生产者是恶意而为时, 可再主张一份惩罚性赔偿金, 以达到惩戒恶意生产者, 最大限度维护自身利益。
产品侵权责任与其他侵权责任相比, 涉及面之广, 影响之恶劣, 决定了在《侵权责任法》中应针对产品责任而设立的惩罚性赔偿金制度, 对造成巨大社会消极影响的恶意生产生产者以惩罚。同时对于其他生产者也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威慑作用, 以净化我们的产品市场, 还人民大众一个安全的产品环境。不论从保护人民大众利益而言还是从国家利益而言, 惩罚性赔偿金制度在产品侵权责任中的都是积极的。
参考文献
[1]王立峰.惩罚性赔偿的道德基础[J].司法论坛, 2003, (1) .
[2]张莉.论侵权责任法的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J].东南学术, 2011, (1) .
[3]苗春刚.论侵权法中的惩罚性赔偿金[J].法制与社会, 2010, (3) .
浅论缺陷产品惩罚性赔偿制度 篇3
关键词:惩罚性赔偿;缺陷产品
一、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的一般理论
(一)惩罚性赔偿的含义和特征
通常来讲,惩罚性赔偿是不法行为人向受害人支付的超过实际损害数额的赔偿金。
惩罚性赔偿具有以下特征:
1.惩罚性
惩罚性赔偿通过高于实际损害数额的方法来惩罚不法行为人的恶劣行为,它在否定不法行为的同时,还更加强调行为的危害性,高额的赔偿金表明它的惩罚力度和威慑力比补偿性赔偿更强。
2.注重行为人的主观状态
一般来说,根据不法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程度来确定惩罚性赔偿比较合理公平。对于行为人主观恶性程度的高低,应从两方面确定,一是从程度上看,是故意还是过失;二是看行为人希望结果出现还是预知到了结果发生而没有避免。
3.附加性
通常来说,当补偿性赔偿难以弥补被侵权人的损害或者不能表明法律对侵权行为的否定时,惩罚性赔偿才能加以适用。
4.惩罚性赔偿由法律明确规定
惩罚性赔偿作为民事责任的特例,因其惩罚和威慑的强度较大,所以必须严格限制它的适用,否则法官可能滥用职权进行不当的惩罚,这样会侵害被告的合法权益,甚至会冲击民事责任内部秩序的和谐。
(二)英美的惩罚性赔偿制度
惩罚性赔偿制度源于英国,最初的对象是滥用政府权力的官员,来惩戒其实施的压迫性行为。后来其适用对象扩展到不法行为人,来惩罚侵权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恶劣行为。这种制度虽具有惩罚性,但他们认为其本质仍然是补偿性,只是在补偿性赔偿不足以发挥作用时才适用。为了预防惩罚性赔偿被滥用,他们明确界定了适用范围,即在三种情况下可适用:一种是政府人员所做的压迫性或违法行为;一种是被告获得的利益大于赔偿给原告的损失时所做的行为;一种是明确规定的情况。当然英国还遵循适度原则,惩罚性赔偿的数额不能没有限制,必须合理适度,既能达到惩罚的目的,又能及时填补受害人的所有损失。
美国深受英国的影响,其建立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已经很完善。首先,美国陪审团拥有权力,可决定惩罚性赔偿是否适用。他们认为惩罚性赔偿建立在补偿性赔偿的基础之上,其不仅可以弥补原告受的财产损失,还可以弥补其精神伤害。惩罚不法行为者首先是维护公共利益的体现,因被告以侵害原告的方式违背了法律规定的义务,因而与刑事处罚具有相似之处。其次,惩罚不法行为还有威慑功能。最后,他们对此制度进行了改革,限制其适用范围,如原告负举证义务及惩罚的具体数额的限制。
二、建立缺陷产品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合理性
(一)从功能角度看其适用的合理性
1.补偿功能
惩罚性赔偿的第一个功能是补偿,即补偿被侵权人的损失。按照补偿性赔偿,受害人的一些损害由于很多原因并没受到法律的保护,惩罚性赔偿在一定程度上使这部分损害得到了赔偿。
2.惩罚功能
惩罚功能是理论与实务界公认的惩罚性赔偿的最主要功能之一,它通过对被告施加严重的经济负担,使其获益小于赔偿,来达到制裁的目的。英美法通过权利论和报复论说明了惩罚性赔偿的惩罚功能。前者是指不法行为损害了受害人的利益,惩罚是对其行为的一种报复,后者指法律规定的重要权利不得侵犯,若不法行为侵犯了这些重要权利,就要受到惩罚。
3.预防功能
一方面是特殊预防,防止侵权人重复进行侵害行为;一方面是一般预防,让不法行为人承担惩罚性赔偿,从而影响社会民众,防止他们做出此类行为。
4.鼓励功能
惩罚性赔偿的另一重要功能是促使受害人提起诉讼,从而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在我国,很多人们厌讼,因为维权的成本过高,但是惩罚性赔偿可以使当事人的忧虑减少,受害人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二)从价值角度看其适用的合理性
1.正义
古希腊将正义分为分配正义和矫正正义,这两者只是解决了从形式上达到公平正义的问题,而要真正从实质上实现公平正义,则需要依据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理论。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可以平衡民事主体之间利益,让不法行为人承担足够重的赔偿责任,让受害人得到充分的救济,从而实现社会正义。
2.效益
效益是指付出较小的成本来获得相同或更高的收益,是法律所要实现的一种重要价值。若消费者去了解产品、预知后果,交易付出显然会增加。因此,确立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能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使生产者无法在侵权行为中获利,促使其提高产品质量,从而防止了损害发生,推动了经济发展,使社会利益呈现最大化。
3.秩序
霍布斯说:“人的安全乃是至高无上的法律。”人类依赖法律,希望法律可以保障社会安全,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也是为保障社会安全而出现。在当前社会,一方面生产者处于优势地位,另一方面被侵权人通常不敢反抗,只有确立此制度,才能惩罚不法行为人,同时鼓励受害人用法律为自己的权益而抗争,只有这样才能维护社会安全与市场秩序。
(三)从现实需要看其适用的合理性
确立惩罚性赔偿制度可以减少假冒伪劣现象。目前,我国的产品质量案例层出不穷,一方面缺陷产品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阻碍,另一方面我国的信誉受到严重影响,对于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形成了阻碍,而我们发现导致缺陷产品泛滥的很重要的原因是惩罚性赔偿制度的不完善,因此我们完善此制度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法律出版社,1996:481.
[2]张文显.法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12.
[3]王利明.美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3,05.
作者简介:
医院赔偿制度 篇4
第一条因工作失职、不负责任、违反操作规程,致使国家财产损失,根据情节轻重、本人一贯表现,给予批评教育、处分或酌情赔偿。
第二条凡属使用太久以及在抢救病员时损坏之器材,经有关人员证明可免予赔偿,但要填写报损单。
第三条遇有大批财物遗失或霉烂,药品失效、虫蛀时,除及时向院领导汇报外,应检查原因,追究责任。
第四条不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造成医疗仪器物质遗失者按《奖惩条例》有关规定处理。
价格投诉制度
第一条我院的收费价格按照省卫生厅《关于加强医疗机构医药费用管理的通知》和《内江市医疗服务价格》统一标准执行。
第二条住院病人费用查询在门诊收费室查询。
第三条病人经过查询对收费情况有异议的:
(一)病人所在科室主任、护士长负责解释,直到病人满意为止。
(二)有收费投诉的由财务科特价管理员接待,由财务科组织护理部、院办、费用产生科室共同协调处理,处理情况直到投诉人满意为止,并做好投诉记录。
接待价格投诉服务制度
一、熟悉价格政策和医疗服务流程。
二、认真对待每一件价格投诉,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三、接待工作中,做到热心、耐心,认真仔细听取投诉意见,记录投诉内容。
四、接待投诉注意稳定患者情绪,尽快缓和矛盾,做好说服解释工作。
五、对所投诉事件,主动深入了解事实真相,帮助解决困难,促进沟通。
六、对投诉的每一件事都要及时处理,落到实处。
七、严格遵守保密纪律,不得随意泄露投诉内容和处理结果(相关科室除外)。
图书室赔偿制度 篇5
1、凡遗失图书应购买同样图书赔偿,无法购买时按本书实际价的二倍赔偿。
2、凡损坏遗失珍贵图书画册,按本书定价十倍赔偿。
3、图书期刊损坏程度较轻,不影响内容完整者,按损坏程度酌情赔偿,损坏的图书由图书室收回。
4、损坏程度严重或影响内容完整的图书期刊等,应购买原书刊赔偿,无法买到原书时,则按本书实际价的二倍赔偿。
5、为了保护学校财产不受损失,对故意损坏盗窃或谎报遗失不还书者,按本书实际价的十倍罚款。
6、无论遗失或损坏,在未按本制度赔偿前,一律暂停借阅图书室书刊资料。
7、所借图书资料逾期不还者,一律停借图书。
8、丢失的图书已经赔偿后,又找到图书而且无缺损者,可凭原发票退回原罚款。
餐厅公共财物损坏赔偿制度 篇6
餐厅所有物品是保证餐厅正常生产和员工生活的必要手段,是餐厅资产的组成部分。为了加强对物品的管理,保证正常运作,使用操作中要遵守和执行餐厅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避免公共财产铺张浪费,人为破坏、流失等。特定以下制度:
一、如因下列原因致使财资破坏者,予以批评教育,同时按情节轻重和认识态度,责令赔偿和处分。
1.因责任事故引起水、电、火灾害等、造成重大损失者; 2.未经管理人员同意,不按技术规程操作者; 3.把公共财产挪作私用者;
4.宿舍楼的床铺、桌椅、门窗、卫生洁具、电器、水龙头等,有相应的员工负责;如工作不负责造成损坏、遗失者; 5.不按操作规定,擅自拆卸或改装财务损坏者;
二、各员工负责人管理,如有损坏,落实责任,由责任人照价赔偿,查不清责任的由部门集体赔偿;
三、损坏公物,要及时报修。属正常损坏,经上级领导审查,免予赔偿,由于管理或操作不当造成的损坏,按原价(或修复价)赔偿;故意损坏或损坏不报的按双倍价赔偿,并按餐厅规章制度予以行政处分。实行谁使用谁管理,谁损坏谁赔偿制度。其中,餐厅公共财产由上级领导负责;餐厅及宿舍公共部分由上级领导负责;各宿舍由各寝室长负责。包干到人,落实到位,并纳入各项考核,宿舍和餐厅的公物包括门窗、空凋、开关、日光灯、床铺、热水器、自来水等。应倍加爱惜,树立节约用水用电意识。如宿舍蹲坑漏水,漏电等现象;知情不报者,上级将对其进行考核。
四、严禁私接电源和私拆灭火器等消防设施设备。一经举报核实,除赔偿外,还需按餐厅相关制度处罚。
五、赔偿责任
1、损坏赔偿,视情节轻重和认识态度,按修复费用的200%、100%、80%、50%计价赔偿;
2、丢失赔偿,同上。确系失窃者,由上级领导处理;
3、.赔偿责任一经确定后,由财务落实到位。
六、对一贯不爱惜公共财物、玩忽职守、严重违反操作规程、发生事故隐瞒不报、推脱责任、态度恶劣、后果严重者,除责令赔偿外,将根据情节给予批评和处分。
七、赔偿方法
1、现金赔偿、交财务、由财务开具收据;
论惩罚性赔偿制度 篇7
关键词:惩罚性赔偿,法律制度,经济法,适用范围
惩罚性赔偿制度是英美法中一种特有的损害赔偿制度。在我国, 惩罚性赔偿制度是一项很不完备且颇具争议的法律制度。我国的惩罚性赔偿制度首先出现于1993年颁布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 在之后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及《食品安全法》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随着《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实施, 该制度再次面临大的变革和进步。
1.惩罚性赔偿的基本理论
1.1 惩罚性赔偿的概念。
惩罚性赔偿 (Punitive Damages) 在英美法中属于损害赔偿 (Damages) 的一种类型。在我国, 不同的学者对惩罚性赔偿的具体定义是不同的。例如, 有的学者认为, “惩罚性损害赔偿 (Punitive Damages) , 也称示范性赔偿 (Exemplary Damages) 或报复性赔偿 (Vindictive Damages) , 是指由法庭作出的赔偿数额超出实际损害数额的赔偿。”①也有学者认为, “惩罚性赔偿, 顾名思义乃为达惩罚之目的而科加于加害人的, 使其支付一定的赔偿金以儆效尤的制度。”②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 惩罚性赔偿的目的不是为了补偿原告所受的损害, 而是为了惩罚和遏制被告的不法行为。因此, 可以把惩罚性赔偿定义为:为了惩罚和遏制被告的不法行为, 法院判决给原告的超过补偿性赔偿之外的赔偿。
1.2 惩罚性赔偿的性质。
关于惩罚性赔偿的性质是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在英美法系国家通常被视为具有民事性质。但是, 从惩罚性赔偿制度惩罚和遏制不法行为的目的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作用来看, 惩罚性赔偿又可视为具有刑事性质。由此可见, 惩罚性赔偿既具有民事性质, 又具有刑事性质, 即兼有公法责任属性和私法责任属性。因此, 惩罚性赔偿应当具有特殊性质——经济法性质。经济法是以社会为本位的法, 兼有公法和私法的双重属性, 以维护社会经济公共利益为目的。惩罚性赔偿正符合经济法的性质。
1.3 惩罚性赔偿的特点。
惩罚性赔偿主要具有以下两个特点:惩罚性、补充性。
1.3.1 惩罚性。
惩罚性赔偿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对加害人行为的惩罚和制裁。惩罚性是惩罚性赔偿与补偿性赔偿最根本的一个区别。补偿性赔偿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受害人所受损害的赔偿。民事责任通常都是赔偿类责任。这一特点使惩罚性赔偿在性质上更符合经济法责任而不同于民事责任。
1.3.2 补充性。
惩罚性赔偿对公法责任和私法责任都具有补充性特点。刑事法律不能完全地实现对严重的不法行为的惩罚和遏制, 而民事法律通常只是考虑对受害人补偿, 对恶意的不法侵权行为也不具有惩罚和遏制的作用。惩罚性赔偿填补了刑事法律和民事法律对违法行为惩罚和遏制的空白。
2.惩罚性赔偿的构成要件
英美法对于惩罚性赔偿的构成要件没有统一的规定, 在司法实践中, 通常是根据个案的不同情况决定是否适用惩罚性赔偿。结合有关学理认识和司法实践, 惩罚性赔偿的构成要件包括:不法行为和主观过错。
2.1 不法行为。
被告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 必须是实施了不法行为, 这是适用惩罚性赔偿必须具备的条件。不法行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为人必须实施了相应的行为;二是该行为本身必须是违反法律规定的。根据行为人的行为方式, 可以将违法行为分为作为的违法行为和不作为的违法行为。惩罚性赔偿既可适用于作为的违法行为, 也可适用于不作为的违法行为。
2.2 主观过错。
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是以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为构成要件的。根据过错的程度不同, 通常将过错分为故意和过失。过错的程度不同, 表示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程度不同, 则适用的法律也会不同。我国学者多数主张惩罚性赔偿只能适用于故意行为。
笔者认为, 重大过失也可以适用惩罚性赔偿。重大过失的行为往往造成的损害后果极其严重, 对重大过失行为也应当进行惩罚和遏制, 以促使行为人及社会其他人尽可能地加以注意, 减少损失的发生。而补偿性赔偿对重大过失行为的惩罚和遏制力度不及惩罚性赔偿更为有效, 所以惩罚性赔偿也可适用于重大过失行为。
3.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构建
3.1 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理论障碍。
3.1.1 公私法划分的理论障碍。
公法与私法的划分, 源自于古罗马, 为近代大陆法系所继承, 成为法律最主要的分类。在我国现行的法学理论和法律实践中, 源自于大陆法系国家的公私法划分理念不仅大量存在, 在某种程度上还在强化。因此, 对于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传统的公私法划分理论构成重大理论障碍。
笔者认为, 公私法的划分对中国近现代法治的发展确实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 我们应当在重视公私法划分的同时, 也要重视公私法的融合, 积极建立公法、私法和经济法 (社会法) 三元划分的现代法学理念。这对于克服公私法二元划分可能对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建构和发展所构成的障碍具有积极意义。
3.1.2 不当得利的理论障碍。
在大陆法系国家和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理论和法律实践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观念:惩罚性赔偿制度使受害人获得的超过其所受损害之外的利益被视为一种不当得利。这种观念对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构成了极大的障碍。
笔者认为, 惩罚性赔偿金对受害人并非是一种不当得利。从加害人角度讲, 是对其不法行为的惩罚金, 从受害人角度讲, 是对其追究不法行为的奖励金。
惩罚性赔偿金是由私人负担成本对不法行为进行起诉, 维护的是公共利益。私人为维护社会利益支付了成本, 惩罚性赔偿金归私人所有, 是对个人垫付的社会成本的补偿和为社会服务所应得的报酬。因此惩罚性赔偿金归于个人不是不当得利, 而是提起诉讼的个人应得的收益。
3.2 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完善。
根据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发展现状, 笔者认为, 应将惩罚性赔偿制度作为经济法责任制度加以构建和完善。现代法学理论认为, 公法是以国家利益为本位的法律, 私法是以私人利益为本位的法律, 经济法则是以社会利益为本位的法律。经济法责任以维护社会利益作为主要目标, 具有社会性。惩罚性赔偿, 本质上是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的一项法律制度, 与经济法责任相吻合。
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完善以经济法责任作为建构思路, 能使惩罚性赔偿制度得到合理的解释, 符合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发展趋势, 也能够使惩罚性赔偿制度充分发挥其作用。
4.结论
惩罚性赔偿制度是一项源自英美法的相当复杂的法律制度, 也是一项极具实用价值的法律制度。笔者认为, 我们应当以英美法的理论实践为基础,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从经济法责任角度对惩罚性赔偿进行分析和研究。构建和完善我国的惩罚性赔偿制度, 使其在我国法治化进程中发挥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曾隆兴.《现代损害赔偿法论》.台北:三民书局, 1996年:第28页。
[2]杨立新.《关于服务欺诈行为惩罚性赔偿金适用中的几个问题》。
[3]张燕.“论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完善”, 《法制与社会》, 2010年11月 (上) :第42页。
[4]谢哲胜.“惩罚性赔偿”, 《财产法专题研究 (二) 》, 元照出版公司, 1999年版。
[5]王立峰.“论惩罚性损害赔偿”, 《民商法论丛》, 第15卷。
浅析我国行政赔偿制度范围 篇8
行政赔偿范围有两层含义:它既包括国家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承担赔偿责任的行为范围,也包括国家对上述行为造成的损害后果承担赔偿责任的范围。因此,行政损害赔偿的范围包括可赔偿的行政侵权行为的范围和可赔偿的损害范围。
关键词:行政赔偿;制度;范围
一、行政赔偿范围的具体范围
行政赔偿的范围根据行政侵权行为可分为侵犯人身权的行政赔偿和侵犯财产权的行政赔偿。我国《国家赔偿法》在总则第2条作了如下概括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在第二章第一節对行政赔偿范围作了详细列举,具体范围有:
1.人身权侵权的行政赔偿范围
根据国家赔偿法第3条规定,侵犯人身权的违法行为具体有:①违法拘留或者违法采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②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行为;③以殴打等暴力行为或者教唆他人以殴打等暴力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违法行为。④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与死亡的违法行为;⑤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其他违法行为。
2.财产侵权的行政赔偿范围
根据国家赔偿法第4条规定,侵犯财产权的违法行政行为具体有:①违法实施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的;②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的行为;③违法侵犯财产权造成损害的其他行为。
3.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形
根据国家赔偿法第5条,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因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二、可赔偿的行政侵权行为范围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的损害,可能是直接的、人身上的或财产上的,也可能是间接的、精神上的。因此在可赔偿的行政侵权行为的范围拓宽上有以下几方面:
1.精神损害
精神损害是指对人身造成的精神痛苦,她包括精神上的悲伤、忧虑气愤、失望等。从世界范围内赔偿法发展情况看,赔偿范围已经从物质损害赔偿发展到精神损害赔偿,精神损害已被许多国家纳入赔偿范围。在韩国、日本等国,一般认为国家赔偿法中所说的侵害包括精神损害。本文认为,精神损害虽然无形,但确实存在,其受害程度也并非完全不能确定,而且精神损害本身往往不会单独存在,在多数情况下都会再导致受害人物质上或身体上的损害,对一些受害人来说远甚于人身或财产损害,不给予适当赔偿难以弥补其损害。而精神损害在民法领域已经广泛地给予物质赔偿,具有精神损害赔偿的一些成功的先进经验。同时国家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作为具有权力、经济优势一方的主体,对精神损害亦应给予物质赔偿。因此,本文建议至少应将达到相当严重程度的精神损害纳入国家赔偿之列,并给予特定范围的、概括性的、适当的物质赔偿。
2.对人身权含义作扩大解释
人身权,在我国宪法学中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以及同人身自相联系的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在我国民法学中,将人身权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人格权又分为亲权、监护权、发明权等。在我国《国家赔偿法》中纳入国家行政赔偿的范围的人身权损害,主要是人身权中两项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即人身自由权损害和生命健康权损害。由此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民法、国家赔偿法都把人身权的范围规定得比宪法中规定 的人身权的范围要小。本文认为,同一概念的内涵、外延在法律中的规定应当一致。因此,国家赔偿法中的人身权的界定及范围应当和宪法的规定项一致,借鉴民法的有关规定,尽快完善起来,实现对公民人身权的最大保护。
3.间接损害
间接损害与直接损害相对应,不是指实际已经受到的损害,而是指可以预期受到的利益损害,即现实可得利益损害(指已经具备取得利益的条件,若无侵害行为发生,则必可以实现的未来利益)。现行《国家赔偿法》立法时,出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财政负担能力以及间接损害的认定与技术有一定的难度,中国国家赔偿法的操作经验不足的情况考虑下,采取有限赔偿原则,对于财产损害的赔偿只赔偿直接损失,不赔偿间接损失。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家财政状况的逐步改善,财政负担能力的逐步提高及不设立对人身和财产间接损害的国家赔偿,对许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来说往往会显失公平等方面考虑,把对间接的人身与财产损害,纳入国家赔偿法的范围是必要的,也有利于我国的国家赔偿法的稳定。
二、不承担行政赔偿责任的行为范围
1.抽象行政行为
从众多国家法制传统看,国家对立法行为原则上不负赔偿责任,但这一原则很少在法律中明确规定。现在有部分国家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赔偿,其条件包括:首先,立法行为已被确认为违宪或违法;其次,立法中并未排除赔偿的可能性;再次,实践证明,很多抽象行政行为因违法而被撤消、废止,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不断加强。所以,本文认为,考虑抽象行政行为主体对行为相对人损害的部分赔偿或补偿具有其必要性,同时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2.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自由裁量行为属于具体行政行为。自由裁量权在国外早期一般属于国家责任豁免的范围。美国联邦侵权求偿法第2680条规定就有明确表示。在法律规定上,我国没有直接的依据将自由裁量权纳入国家责任豁免范围,但从行政诉讼法第54条规定看自由裁量行政行为仅在滥用职权和显失公正的情况才给予纠正,实行的是有限的国家责任豁免。在赔偿诉讼中,自由裁量行为是否引起国家赔偿,本文认为,行政机关享有的自由裁量主要是合理性问题,如果认为自由裁量行为都存在违法性问题,则设立自由裁量权失去法律意义;如果实行绝对豁免,则会导致行政机关滥用自由裁量权并在致人损害后以行为合理性为由主张免责,不利于保护受害人合法权益。因此,实行以豁免为原则,以赔偿为例外的相对豁免比较切实,符合国家赔偿法的立法精神。
参考文献:
[1]高山小.论我国行政赔偿制度之完善.宪法学与行政法学.长春理工大学
班级公物管理和赔偿制度 篇9
一、学校的一切财产归学校所有,未经校长室批准,任何人不得将教室及其内财产私自借出。如有发生,经学校查实后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造成资产流失的,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
二、各班级要加强对教室财产和保洁区内公物的管理和保护,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的好习惯。
三、每学期开学初总务处对各班配发班级的财产进行检查登记,每月进行一次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公布,对损坏的公物除了按规定赔偿外,还将根据损坏程度扣除班级量化1~20分。
四、班级公物一旦损坏,由班主任当天报总务处,并将损坏公物当事人的赔偿款缴总务处后,总务处安排人员在最短时间内对损坏的公物更换或维修好。主动报修的不扣班级量化分。
五、如果班主任查不出损坏公物的当事人,总务处维修好以后,赔偿款将由全班学生共同承担。
六、对无意损坏公物的,由当事人进行赔偿,对故意破坏公物的,除了按规定赔偿外,还将由德育处在全体学生大会上对当事人进行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还要给予一定的处分。
七、班级在无意损坏公物后,立即报告总务处,除现金赔偿、学校维修外,也可进行实物赔偿,按原物、原样、原位赔偿,或能及时自行修好,使损坏的公物恢复原样。学校将不追究当事人的责任,也不影响该班的量化分。
八、每学期期末根据考核情况,对管理好的班级给予表扬或奖励,对损坏公物严重的班级给予批评。
附:教室公物损坏赔偿标准及分值量化原则
(一)课桌凳类
1、课桌80元/张,桌面30元/块
2、桌面乱刻乱画10元/处
3、桌腿焊接5元/次
4、凳子50元/张,凳面25元/块,5、凳腿焊接5元/次,螺丝1元/个(小),2元/个(大)
(二)门窗玻璃类
1、南面窗户钢化玻璃120元/双面,100元/单面,窗扣40元/个
2、北面窗户钢化玻璃100元/双面,80元/单面,窗扣30元/个,滑轨30元/个
3、讲台玻璃50元/块
4、门500元/扇,门覆条20元/根,门锁100元/把,门吸20元/个,铰链20元/个
(三)电器类
1、日光灯50元/套,日光灯架30元/个,灯管10元/支
2、吊扇120元/个
3、开关等面板15元/只
4、水桶30元/个
(四)其他
1、弧形黑板800元/块,平面黑板600元/块,挡灰条50元/根
2、班牌40元/块
3、走廊保温层墙面按实际维修费用赔偿
(五)分值量化原则
1、金额小于等于50元的每件次1分
2、金额大于50元小于100元的每件次2分
3、金额大于等于100元的每10元1分
浅析我国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 篇10
200830110815 李东阳 08法学一班
【摘要】 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是海商法独具特色的一项法律制度。在该制度下, 责任主体对于超过责任限额的损失免予赔偿, 受害人的实际损失无法得到完全的弥补。本文通过对我国海商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的探讨,分析总结我国海商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的可行性和我国当前形势下该项制度的不足以及如何改进的对策。
【关键词】 海事赔偿;责任限制;不足;完善
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是海商法独特的一项法律制度,是指在发生海难事故,给他人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时,根据法律规定对责任主体依法要求赔偿,但根据相关的规定限制条件将责任主体的赔偿责任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的赔偿制度。该制度规定最高的赔偿数额,其目的是赋予事故责任人(船舶所有人、经营人、承租人、救助人等)一项法律特权,维护其利益。
一、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的产生背景与发展
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纪,该制度制定的目的最初是为了保护船舶所有权人的利益,所以这个制度也被称作是“船东责任限制”。由于世界各国相继制定了责任限制的法律制度,从而推动了国际海事赔偿责任限制的立法最终导致了三个国际公约的产生,这三个国际公约分别是1924年《关于统一海商船舶所有人责任限制的国际公约》、1957年《海船船舶所有人责任限制的国际公约》及对该公约修正的议定书、1976年《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公约》。然而随着航运业得发展和现代航运的需要,1976年公约将船舶所有人的责任限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由船舶所有权人责任限制演变为海事赔偿责任限制。
国际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应该属于英国和美国。英国是《1957年公约》及《1976年公约》的缔约国,其法院作出的有关海事赔偿责任限制案件的实体审理多是依据公约做出。而美国自始至终没有加入过任何一个公约,其国内法在责任限额、享受责任限制的条件等实体规定上与公约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些实体规定上的差别并不影响两国在程序规定上的相似,两国同属一个法系,有几乎相同的诉讼制度与程序立法模式,其影响自然延伸到两国对海事赔偿责任限制程序的规定上。两国的诉讼规则中都将海事赔偿责任限制案件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诉讼来对待,都为其规定了包括起诉、设立基金、审理、判决、基金分配等程序在内的一套诉讼程序。
二、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的必要性
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的立法本意是鼓励海上贸易。海运业是一个具有巨大风险的行业。其风险主要有自然灾害、意外事故、不可抗力等,并且由于船舶行驶的特殊性,使得船东对船舶和船员的监控有一定的困难,由于外部风险或者是船舶船员的过失而造成的第三方重大伤亡和财产灭失,这对于船东来说,有的时候是难以承受的,遭受的损失甚至大于船舶的价值的情况时有发生。著名的国际法之父格劳修斯说:“如果人们一直处于担心由于其雇佣的船长的行为而承担无限责任的恐怖之中,那么就无人敢经营船舶了。”
1①
因此,为鼓励和保护海运业的健康发展,各国政府基于国家航海政策的考虑,纷纷立法将船舶责任方在海运中发生的海事责任予以合理的限制,并通过制定有关的国际公约,赋予船舶责任方这一特权。概括来说,首先是为了鼓励和促进航运事业;其次是为了保护海上救助人的积极性; 再次是为了发展责任保险事业。
三、我国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的现状
我国海商法第十章规定的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可以限制责任的人、可以限制责任的赔偿请求及除外情况、责任人丧失责任限制的过错、责任限额、责任限制基金及其设立的方法、一次事故一个限额原则和相互索赔的先冲抵后限制原则等。本文主要针对于我国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的先进性和不足进行探讨和讨论,旨在分析不足,提出完善建议。
(一)我国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的先进性
从总体看,我国在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方面的规定还是比较先进的,笔者主要从两点进行阐述:
(1)关于丧失责任限制权力条件方面的先进性
在丧失限制权力的条件方面,我国规定为故意过失,这相对于1957年公约的一半过失相比,是一个较大的进步。这体现了法律救济的合理性,其目的就是限制授予责任人或者保险人权力,维护受害人的利益,从意志形态上保证权力限制的合理性,这也有利于该制度价值的实现。
(2)物质损害和人身伤亡赔偿方面的先进性
在物质损害和人身伤亡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我国采取人身伤亡优先受偿,这反应了立法 ① International MarineL aw(vol.1)[M].London:Iloyds’of LondonPress,1984:124.p23
对人权的保护,符合法律的精神与价值,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二)我国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的不足
我国的海事赔偿责任限制还是比较选进的,但是不可否认,由于在移植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在加上近十几年来世界海运业的飞速发展,我国责任限制制度存在一些不完备的地方。
1、责任限制主体的局限性
我国规定的责任主体包括船舶所有人(包括船舶承租人和经营人)、救助人及其受雇人、代人和责任保险人。而随着航运业的发展,海事责任主体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如无船承运人、港站经营人等,他们与上述责任主体一样面临着巨大的海上风险,且其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开发海洋资源、发展航运业的必然要求。
2、责任限额相比于当今经济发展和海运损失而言偏低
提高海事赔偿责任限额主要有以下四点原因:
(1)通货膨胀提高了货运的成本。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通货膨胀在国际经济方面尤为突出。商人通过提高了货运成本从而从每次航运中获得最大的利润。
(2)由于船舶载货量越越来越大,现代货物的价值也越来越高,以前的责任限额显然远远低于货方的损失,不利于保护货方的利益。
(3)对于受损方来说,责任限额成为可以从责任身上获得保险赔偿的唯一来源时。(4)我国《海商法》制定颁布已逾十几年了,已远远无法满足航运业发展的需要,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责任限额的确定是在合理成本基础上可进行保险的最高数额。
3、对受害人利益保护的力度不够
尽管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本身已一定程度地考虑并体现着保护受害人的利益, 但受害人因重大海损事故所造成的巨大损失如何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赔偿, 仍是该制度所面临和必须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一方面, 切实保护受害人的利益并不能动摇海事赔偿责任限制体制的基础;另一方面, 因保护海运业的发展所建立的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也不能以极不合理地牺牲受害人的利益为代价。
4、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的法律适用问题存在不足
中国《海商法》第275 条规定, 海事赔偿责任限制, 适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律。适用法院地法的一个最大的不足之处在于会引起挑选法院现象的产生, 由于在不同国家的起诉会适用不同的法律, 而适用不同国家的法律会在实体上影响当事人自己的权益, 因此, 涉外民事案件的当事人会竞相选择去对自己有利的国家进行诉讼, 进而产生平行诉讼与管
辖权之争, 这无疑不利于国际民商事交往的发展。
四、针对我国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的完善建议
1、扩大海事赔偿责任限制主体的范围
通过上文可知,新型海事责任主体不断出现,如引航机构、港站经营人、港口经营人、无船承运人等在海事活动中也要和船舶所有人、承租人、经营人营运等传统海事主体一样面对特殊的海上风险,根据利益兼顾原则和公平原则,对于这些主体同样应给予特殊保护,这也有利于海洋资源开发、海运业的发展。因此我认为我国应当扩大责任限制的主体范围,在修改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时把这些新型的海事主体应该纳入海事赔偿责任限制主体的范围里。
2、提高海事赔偿责任限额
通过上文对我国关于海事赔偿责任限额过低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只有大幅提高海事赔偿责任限额,在责任人赔偿和被害人补偿中找到一个利于海事发展的平衡点,才能保证海事赔偿中被害人的损失得到合理补偿,促进海运事业的发展。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大幅度提高单位责任赔偿责任限制制度中的责任限额。我们可以按照2009年通过的《鹿特丹规则》进行调整,提高所有“海上承运群体”的赔偿责任至每单位875特别提款权(SDR)或每公斤3SDR。
3、加强对受害人的利益保护力度
我国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受害人利益的保护:
(1)金额方式的改进。笔者建议:金额方式可改为:海事赔偿责任主体原则上以法定的每吨限额乘以船舶吨位产生的金额来承担赔偿责任,但该赔偿额不得低于受害人实际发生的损失额的法定比例。若该赔偿额高于受害人的损失额的法定比例, 则以该赔偿额承担赔偿责任;若该赔偿额低于受害人的损失额的法定比例, 则以该法定比例所计算的赔偿标准进行赔偿。这样, 一方面可防止和克服通货膨胀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保持立法对于金额方式规定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 也可以顾及受害人的实际损失额, 使受害人的利益在海事赔偿责任限制下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②2(2)国家补偿基金的建立。海事赔偿责任限制是国家基于海运业较之陆地企业所无法比拟的巨大风险并为鼓励和保护海运业的生存和发展而通过立法的形式设立的, 所以, 这 ② 司玉琢,吴兆麟.船舶碰撞法[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5.p136
种责任限制应是一种法定权利, 是法律专门为保护海运业的相关主体而赋予其的特权, 客观上促进了海运业的发展, 国家也终将从海运业的发展中受益。那么, 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即不能使受害人得到全额赔偿, 国家也应予以克服和补救,国家有责任对于受害人的损失在责任主体享受责任限制赔偿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程度的后续补偿。国家后续补偿制度建立在海事赔偿责任限制性债务项目基础上, 成立专项赔偿基金, 对于受害人的损失进行补充性的赔偿。
O
③
4、改善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的法律适用问题
笔者建议中国《海商法》 关于涉外案件中法律适用问题修改为:海事赔偿责任限制适用船旗国法, 若海事赔偿责任限制与其他国家的法律有更密切联系, 则适用其他国家的法律。适用船旗国法的最大好处在于能为海损事故的责任人提供一种合理的预期, 因为在海损事故发生之前当事人就知道船旗国所在地, 从而也就使当事人知道在一旦发生海损事故时可以享受的责任限额。采取最密切联系原则这种法律选择方法目前在冲突法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原因是依最密切联系原则去选择法律能够适应当前随着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 涉外民事关系复杂多变的客观形势的需要,可以避免用一种固定的连接点指引准据法的不切合案件实际情况和不符合案件公平合理解决的缺陷。
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是《海商法》所特有的制度,其在促进海运业及海上保险业的发展、鼓励海上救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近来要求废除该制度的呼声不断,但是鉴于其存在的必要性,我们应该把审查该制度的重点放在不足和如何完善上,通过顺应时代发展变化,完善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的不足,使《海商法》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促进海运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瑞平.船舶侵权损害赔偿的困境与出路[ J].现代法学, 1998.(2)李双元.国际私法(冲突法篇)[ 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3)司玉琢.国际海事立法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篇11
关键词: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赔偿请求权;赔偿标准
一、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现状
我国,法律对有关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研究和建立起步较晚。但在制订民法通则的时候,在法律领域内精神损害赔偿开始进入理论视野和立法视野。我国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早已作出了相关规定的。立法方面《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把精神赔偿的范围规定为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荣誉权、法人的名称权、荣誉权、名誉权。尽管如此,我国并未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或司法解释专门规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因此,我国法学理论、实践界只对精神损害的范围、提起主体、赔偿方式、赔偿数额等等也都产生了一些争论。
二、扩大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
(一)将侵害贞操权纳入精神损害赔偿
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财产保险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在《民法通则》第120条的基础上增加了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但,遗漏了贞操权的精神损害赔偿。虽然贞操权是否属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在目前法律界存在很大争议,但我认为贞操权是法律保护妇女的性权利重要组成部分。在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贞操对一个妇女来说十分重要,它不仅关系着妇女的性权利保护,也关系着一个妇女名誉权的保护,甚至关系到社会对妇女的人格评价。因此建议在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中增加侵害贞操权的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规定。
(二)在国家赔偿中增加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规定
根据导致精神损害的原因行为不同,精神损害可分为民事侵权精神损害和国家侵权精神损害,我国现行《国家赔偿法》并未规定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国家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比民事损害赔偿更为重要,因为国家权力的暴力性质决定了其侵犯自然人人格权的可能性更大,机会也更多,因此,为切实保障公民的人格尊严,促使公民与政府间新型平等关系的形成,以真正做到执政为民,以人为本,需要在《国家赔偿法》的修订中,全面肯定和规范精神损害赔偿。
三、扩大精神损害赔偿的主体
精神损害,是指对民事主体精神活动的损害。侵权行为侵害自然人、法人的人身权以及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造成自然人生理、心理上的精神活动和自然人、法人维护其精神利益的精神活动的破坏,最终导致精神痛苦和精神利益丧失或减损。我认为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主体,既包括自然人,又包括法人和其他非法人组织。
(一)增加法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
在我国,对于自然人遭受精神损害可以提起损害赔偿已被广泛接受。然而,法人遭受精神损是否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存在争议.我认为应予以法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第一,法律上规定法人的精神损害赔偿正是为了保护法人的权益。否认法人有精神损害,就等于否认法人的人格,其结果必然使法人本身失去存在依据。第二,法人的实质是相对于自然人而言的民事权利主体,是一定的人和财产的集合体,同自然人一样,法人也有自己的以自然人的思维能力和心理状态为基础的法人意志。第三,法人人格权的物化依据在于:法人的人格被上升为民法权利时,体现法人人格权的精神利益和物质利益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法人人格损害赔偿与法人财产损害赔偿虽然赔偿形式相同,本质却有所不同。财产损害只要求赔偿就可以消除。而补偿人格损害的财产,则只是一种使法人的人格损害尽快得到消除的手段。
(二)增加非法人组织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
对于法人以外的其他非法人民事主体,如个人合伙、个体工商户等其他非法人组织是否予以保护的问题,我国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并未作出明确规定,因为这些非法人组织是否具有人格权,许多学者持否定态度。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遇到这类民事主体(非法人组织)发生的类似于精神损害赔偿的案例。如按《民法通则》99条规定,非法人组织也享有名称权。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名称权受到侵害,使它们名誉受损,可以说后果是相同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越来越多的此类侵权案件,审理中一再的以法律并无明文规定为由对非法人组织的权利不加以保护也是不妥的。
四、确立精神损害的赔偿标准
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标准和相关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法定因素
1、侵害人过错程度。侵害人的过错主要是指侵权人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的心理状态。一般而言,在因过失、无知或无意侵犯他人精神利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失的情况下,侵权人承担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比故意或恶意侵害他人精神利益造成同样严重的精神损失时要轻一些。
2、侵权行为的手段、场合、范围和行为方式。侵犯精神利益的行为以不同手段、在不同的场合和范围内实施,会对确定精神损害赔偿的多少产生影响。一般而言,在朋友间或家庭中等小范围内侵害他人精神权益与在单位中或公共场所侵害他人精神权益之间;用口头散布与用大小字报、报刊杂志散布侵权言论之间,后一类侵权行为的侵权人应承担更多的数额。
3、受害人精神受损害的程度和后果。即受害人精神痛苦的轻重。对不同程度的精神损害作出相应的损害赔偿数额,以示公平合理。
(二)酌定因素
1、当事人主体的类别。法人或其他组织作为侵权主体,其致人精神损害的后果和影响,比公民要严重的多,一般应多赔;知名人士或新闻传播者致人精神损害的后果和影响,比一般公民要严重的多,一般也应多赔。
2、诉讼时当地的经济状况。若发生在经济较为不发达的边远山村,几十元的赔偿数额可能就会平息纠纷。反之,若发生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类似的纠纷,
裁判上千元的赔偿数额,受害人亦不一定能够服判息诉。所以,在确定赔偿数额时,要因地制宜。
五、结束语
【产品质量赔偿制度】推荐阅读:
产品质量法律制度10-07
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06-05
网购产品质量管理制度11-05
论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09-23
产品质量可追溯性管理制度08-31
济宁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01-01
产品责任损害赔偿06-20
新增:旅行社服务质量赔偿标准09-07
产品质量08-07
产品质量监管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