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控制

2024-12-29

产品质量控制(精选12篇)

产品质量控制 篇1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水平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审计质量控制是对审计项目运行全过程的监控, 是一个综合体系, 核心是要分清责任。要搞好审计质量控制, 必须采取科学的审计方法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审计质量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指审计工作的质量;二是指审计报告的质量。工作质量是基础, 决定着审计报告的质量;而工作质量的优劣又通过审计报告得到反映。

一、审计质量控制的环节

(一) 审计前的质量控制。

审计前的质量控制指从一个项目的开始确保审计质量, 降低审计风险, 节约审计过程的时间与成本。加强审计项目前期审计质量的控制, 必须抓住审计项目立项和审前调查与方案编制两个方面, 一是审计项目的立项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事关企业发展的重大事项, 做到项目目标明确;二是审前调查与方案编制, 关系到审计的深度、效率, 也关系到责任和风险。

(二) 审计中的质量控制。

审计中的质量控制是整个审计过程质量控制的核心。在具体审计业务实施阶段, 要按审计外勤工作的管理制度规定, 严格外勤审计工作程序, 明确项目负责人和各级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 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 在工作底稿上反映出其专业判断的过程和工作轨迹, 把好审计证据的质量关, 完善信息传递系统, 保证上下之间信息渠道的畅通, 避免外勤工作的失控。审计工作人员应记录对质量控制制度的遵守情况, 以供日后修订和完善质量控制制度使用。严格执行复核制度。各级都应具体明确复核内容和承担责任, 层层把关, 级级负责, 确保每一个审计项目的每一个环节自始至终都符合相关准则的要求。建立审计报告的签发制度, 对报告的起草、签发、打印、签章及分发使用作出具体规定。保证审计报告按规定的程序、格式对外出具, 避免出现纰漏。完善复核制度, 增强审计人员的风险责任意识, 提升审计质量控制机制。

(三) 审计后的质量控制。

每一个审计项目结束, 审计人员都应对本次审计工作及时进行总结, 简要阐述本次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重大疑难问题和采取的相应措施, 指明今后类似审计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此外, 还应针对不同行业、系统的审计工作进行总结。审计总结对今后的工作有极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降低审计风险。加强审计档案的管理。审计档案是审计工作的重要历史资料, 应当妥善管理和保管。审计工作人员可以利用这些资源为今后的审计业务服务。同时, 对于降低审计风险, 化解潜在的诉讼具有特殊作用。

二、如何加强国家审计质量控制

现代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民主法治的产物, 是推动民主法制的工具, 是国家经济和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这就要求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把推进法治、维护民主、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提高主动性, 发挥建设性, 坚持开放性, 增强科学性, 全面履行职责, 保障经济和社会运行的健康、顺畅、和谐。把审计提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来认识, 把维护国家安全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 转变审计观念。

审计机关要从单纯的审计监督向审计服务转变。审计要为国家的宏观决策服务, 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审计应为微观经济主体和社会公众服务。国家审计应该区分政府的不同职能而确定不同的审计目标, 注重服务型政府的效益。政府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 政府需要将国有资产投入到财产流转领域, 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国有资产使用价值的提升。因此, 我国政府审计必须从经济决策环节开始到执行的全过程, 实行有力的质量控制。

(二) 加强立法控制、行业规范控制、内控制度控制。

立法控制主要是通过国家或部门立法而控制审计质量。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对审计程序的规定, 对审计报告和审计职权运用的规定, 都对审计质量起到了保障作用;行业规范控制主要是上级审计机关, 就所辖范围内的审计工作制定一系列操作规则及相关规定, 如审计标准的规定、审计考评的规定等, 来约束审计行为、监控审计质量;内控制度控制是指各级审计机关为保障审计质量对自身的审计行为所进行的控制。审计质量内部监控具有主动性、能动性、针对性, 且便于操作管理, 在审计质量控制构成中, 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三) 加强国家审计的程序控制与技术控制。

程序性控制主要是根据审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和操作规程进行监控, 确保程序合法合规完备。技术性控制包括审计查证是否漏缺, 数据计算是否多法印证, 证据收集是否充分、合规、可靠、有效, 审计记录是否完备准确, 审计底稿是否一事一单, 填列内容是否全面详实, 必要的审核签名把关手续是否完备, 审计抽样比例是否合规, 样品是否可靠, 是否符合重要性原则, 审计报告内容是否完整, 定性是否确切, 能否为审计意见书提供足够的支持以及文体语言措施是否得体, 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是否依法出具, 处理是否恰当等。技术性控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在设置控制程序时要依法、谨慎、细致、具体, 便于掌握和操作, 真正起到促进控制和保障作用。

(四) 建立和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广义的经济责任审计包括一切审计;狭义的则是特指我国在近些年来出现的旨在明确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领导人经营管理责任, 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 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或者离任审计。审计机关应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利用工作机制明确参与的部门, 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 细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定中的有关内容, 使这项工作进一步系统化和规范化。通过制度把审计监督纳入干部监管的正常轨道, 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正确使用权力。审计作为任用和考核干部的一个重要环节, 应以法规条文形式规定下来, 从制度创新上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五) 加大政府绩效审计的比重。

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的完善, 政府职能的转变, 我国政府审计的审计内容将不断扩展, 逐步从真实、合法为主向真实、合法、效益三者并重而且绩效审计日益重要方面转变。绩效审计主要是对一个组织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进行的评价。在发达国家和地区, 绩效审计在政府审计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而在我国还基本停留在财务审计阶段, 这显然不适应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运作机制。

国际审计组织在开展绩效审计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并对世界范围内政府绩效审计的开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此, 在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过程中, 国外政府绩效审计事务演进脉络和规律, 为深化我国对政府绩效审计相关问题的认识和促进政府绩效审计的开展, 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第一, 要强化对政府绩效审计的认识。绩效审计是对经济主体行为的过程与结果进行测评和建议, 基本目标是促进社会资源的配置在最大限度内实现优化, 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和效率。从外部环境来说, 全社会对绩效的关注程度、被审计单位的绩效责任和科学管理水平等直接影响绩效审计是否能够顺利开展;从内部环境来说, 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审计人力资源的整合等决定绩效审计的开展效果。欲开展我国政府绩效审计, 必须从完善政府治理机制, 促进政府科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强化社会对政府绩效责任的认识, 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等方面入手。合理地发挥国家绩效审计的作用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既要考虑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 也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既要吸收国外成功的经验, 也要进行创新。第二, 国家审计目标向效益评价转移。真实合法性是在会计资料和信息失真问题比较突出的情况下确定的审计目标。效益着眼于对结果的分析, 是在已经获得结果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的经济测评, 效益是绩效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长期以来公共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 与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益低下并存, 因此, 当前的审计目标应适时转移到评价政府对公共资源使用的效益上来, 通过审计揭露政府公共支出中因管理混乱、决策失误以及由于体制、制度不完善而造成的重大损失浪费等效益方面的问题, 从而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相对于真实合法性审计而言, 效益审计运用的审计方式方法更多, 审计范围和内容更广更深。不仅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深刻反映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而且还可以帮助被审计单位解决困难和问题。这就要求审计机关在总体把握被审计事项的情况下, 广泛收集证据,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不仅要揭露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可行的建议, 还要反映一些好的做法, 加以推广。第三, 重新审视政府审计的评价内容。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评价内容主要是公共资金运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即开展所谓的“3E”审计。而实际上,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经济内容错综复杂, 所以应开展多样化的审计评价, 如社会和谐、环境保护、资源的利用与分配等社会热点问题应成为政府绩效的评议内容。同时, 加强绩效评价指标设计的完善发展。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 行为公开透明度的增强, 国家审计的责任也随之加重, 各类社会主体对审计结果的利用和关注已不仅仅满足于一种事后的分析和总结, 防患于未然将会是人们对国家审计的必然要求。

产品质量控制 篇2

在当今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不论是制造业企业还是商业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高度重视提高产品(服务)质量,否则,将会被市场无情淘汰。因此,注重提高产品质量是一个现代成功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之所在,员工是企业的主人,质量的提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共同参与。质量关系着企业的形象,每一个企业要有好的效益,就必须对产品有一定的质量标准与要求,质量一旦没有,一切都是空话,也将意味着企业即将走向亏损甚至破产的局面,这样的局面关系到每个部门、每个员工的利益,也是大家都不想看到的,可见质量对企业对是何等的重要。所以一个公司的各个部门既要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部门之间也需要加强沟通,精诚合作,广大员工则要多用心、勤思想,主动学习操作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到公司的生产管理中来,并积极为企业的生产和质量管理献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从企业日常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质量问题来看,完全由于技术或设备因素引起的比较少,大量经常性的质量问题都往往是由于麻痹大意,或责任心不强,怕麻烦,图省事,或者违反工艺操作规程和规范等等所致,至于如何提高产品质量,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正确地认识产品质量的组成和基础,提高公司的生产技术水平。

把产品质量当作由规划、设计、原材料和原器件、制造、检验、组装、包装保管、运输、安装和服务等工序的质量组成一个皮球,飘浮在以“科学技术知识”和“从业热情”(责任感、荣誉心)为基础的水面上。意思是说,组成产品质量的各个工序的质量,莫不包含着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和从业人员的热情(责任感和荣誉心)。总的来说,产品质量是以科学技术和从业热情为基础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水与球”的关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水涨船高”的关系。我认为很有道理,抓住了产品质量问题的实质,也给我们指明提高产品质量的基本途径在于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职工从业热情。如果舍弃这两个基础,而奢谈各种各样的提高产品质量的措施,不啻是舍本求末,将很难收到显著效果,得不到根本改观。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凡能生产出高质量产品的国家,莫不是拥有高水平科学技术的国家;而科学技术水平低的国家能生产出享誉全球的高质量产品还未尝有之。这个事实也充分证明: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是提高产品质量的根本途径。此外,激发和保持职工的从业热情,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也是同样重要的方面。甚至可以说,积极性是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前提,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的基础。职工有了积极性、责任心,就会兢兢业业地去学习科学技术,发挥既得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才能,就用于提高产品质量的各项工作中去。对此,我们应当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论是产品的主管部门还是生产单位,在各个方面抓产品质量工作的时候,都应当首先想到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调动职工积极性这个根本途径,要为开辟这条途径尽最大的努力。

二、采用国际标准,设定合理的的产品质量标准。

在提高产品质量工作中,除了要千方百计为提高科学技术水平,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这个基础而努力外,同时也要采取一系列为提高和保证产品质量直接有关的战略和战术措施,它们与加强上述的基础是相辅相成的。产品质量与标准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提高产品质量至关重要。该公司于5年前就已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足可见公司的领导阶层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需要说明的是国际标准也不一定就是产品质量的最高标准。公司要增强自己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就不但要使自己的产品质量达到而且应当努力超过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

三、通过在职培训与教育,提高公司员工的技术素质。

人是企业竞争制胜的第一资本。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曾说:“人是企业最大的资产,同

时也是企业最大的负债。”如何更好发挥人力资本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已经是现代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员工培训”无疑将发挥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专业知识过时周期正在缩短。近十年里,工业部门的技术手段有30%已属于过时而被淘汰。电子工业的这一数字高达50%以上。现在理论与学说正接二连三地受到冲击和动摇,迫切需要建立更精确定量描述和更完美阐明客观自然规律和现象的新理论和学说。近十年,科技发明和发现比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还要多。而未来十年又将比现在的十年翻一番。

我们常常听到“知识老化”的议论,有些人说:每过五年原有的知识就会老化陈旧20%或50%等等。这种用数值来表达知识老化的程度,虽然不一定精确,但却很形象地说明:在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时“不进则退”的事实,知识老化确是当前的一个严重问题。如果不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公司的生产技术水平就无法提高,产品质量也无法上去。我想开展“在职培训”和普及质量教育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个学童至18至20几岁的学习时代,到结业时获得的知识,在以后的工作中凭经验获得的知识在20世纪以前靠上学和经验获得的知识基本上就能满足工作的要求。而现代单凭学校学习和工作经验获得的知识已跟不上科学技术的进展,满足不了新的工作的需要,人们必须不断学习,以获得新的知识。于是在“在职培训”就十分必要。先进工业国家的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都十分重视职工(从经理、技术人员到工人)的在职培训,各种类型的、各种专业的和各种期限(几天至几个月)的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了起来,对增长职工知识、技能和才干起了重大作用,对发展他们的事业起了重大作用。在我国,近年来各单位也开始重视职工的在职培训,但开展得还不很普遍,特别是计划性还不强,临时性较大,所以公司更应该重视起来,努力创造条件,克服这些问题,争取自己的员工能获得较好的在职培训机会,为公司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公司内部管理,建立部门间有效的沟通与协作机制。

在公司的内部管理中要打破各级各部门之间的无形隔阂,促进相互之间融洽、协作的工作氛围是提高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的良方。不要在工作中人为地设置屏障,应敞开办公室的门,制造平等的气氛,同时也敞开了彼此合作与心灵沟通的门。对一个公司而言,最重要的是营造一个快乐、进步的环境——在管理的架构和同事之间,可以上下公开、自由自在、诚实地沟通。

一个公司没有一个完善、科学的内控制度,其经济活动就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大量的管理实践证明: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因而内部控制成为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公司应从具体实际出发,按照企业管理系统要求,实事求是地建立自我调整、检查和制约的内控体系,并形成一个健全完整、运行灵活的控制网络系统。

这其中跨部门沟通与协作尤为重要。对于经理人来说,跨部门沟通确实是一件重要的工作,不同部门,对于事情的认知难免会有落差,对于事情的结果与目的的预期也常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没有事先沟通清楚,只会引来不必要的误会与摩擦。同时,在跨部门沟通时,应该随时保持联系,主动了解其他部门的工作进度,掌握最新的情况。不要被动等待对方告诉你问题发生了。

不可否认,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业绩压力,在思考问题时难免会从自己部门的角度出发,有些则将部门利益作为工作轴心,部门本位主义泛滥。对于一些多部门边缘工作任务,出现问题和困难时总能找到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来为自己开脱,把难题推给其他部门。其实这就是小团体本位主义在作祟,而公司的利益是最终的受害者。建立跨部门合作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如何打破部门本位主义。在职场中过度保护自己部门业绩及资源的情形下,很容易形成僵局与冲突。这就要求公司的经理人要了解组织整体以及其他部门的运作模式,协助成员多了解团队之外的重要信息,帮助他们扩大视野,学习以组织整体的观点来思考问题,而不要将眼光局限于自己的团队之内。

五、加强生产各环节的监督与检测

产品是制造出来的,而高质量的产品不仅需要先进的工艺和加工设备,同时还需要员各个检测环节的有效配合。只有把各个环节都把握好了才能真正提高产品的质量,单靠检测是无法提升产品质量,单靠生产也无法提高产品的质量。

检验工作对于产品质量具有很好的把关作用。从原材料的采购到最终的产品成型都要进行严格的监督与检测,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的降低最终产品的废品率从而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又可以有效地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

由此可见,公司的质检部门在保证产品质量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公司必须在加大生产监督的同时花大力气加强质检部门的建设,保证有一批高素质的质量检测人员和一套科学合理的检测机制。

浅谈军工企业外包产品质量控制 篇3

【关键词】军工企业;外包产品;质量控制

1.引言

外包活动是指选择具备有资质的生产厂家生产制造出本单位所需零部组件的一系列活动的统称。整个外包活动包括供方评定、合同的签订、技术状态的确认、信息的沟通、產品的验收等等内容。外包是科研、生产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包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系统产品质量的可靠性,是确保军工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加强外包产品质量控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目前,随着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求,大量军品研发和生产单位其零、部组件大多都是由外包单位负责完成,这种模式给军品质量控制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通过对近几年质量问题的统计分析发现,外包产品发生质量问题的比例在逐年升高。本文从分析各外包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来研究和探讨外包产品质量控制的一些方法。

2.影响外包产品质量的原因分析

2.1 全员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不强

随着近些年任务量的不断增加,各单位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部分项目和人员责任意识、质量意识滑坡现象,主要表现为:

一是部分单位在科研生产任务较繁重时,放松了过程管理要求,策划滞后,且疏于检查,忙于应付,执行力不足。二是部分单位、部分人员、部分项目责任意识、质量意识滑坡,不遵循质量程序和方法,对质量知识的掌握不到位,不学习和掌握质量应知应会知识,程序文件和产品策划文件有要求,不执行,不检查,凭经验办事。三是岗位设置与人员能力不匹配,没有对影响产品要求符合性的人员进行确认、岗位设置和动态考核,部分人员能力还不适应岗位要求,导致设计和生产工作实施不到位,技术和质量问题久拖不决,设计差错频发。

2.2 不重视对供货商的资格评审和专业能力的确认

近年来,随着军品任务量的不断增加,合格供方数量也越来越庞大,对供方评价工作主要根据书面材料进行,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评价工作总体上流于形式甚至忽视或者不够足以重视对供货商的资格评审和专业能力的确认,很少到外包单位进行实地考查和调研,从而不能真实充分的获取外包单位的相关质量管理信息及实际的生产能力,导致诸多外包质量问题的出现。

2.3 技术文件的要求不全面,交流不充分,过程控制不到位

产品开发的各个环节是否科学和完整、交外包厂试制、生产前的准备工作程序是否完善、技术图纸和相关的加工技术要求是否准确、清晰和严谨,或存在不确定因素等等,都将致使外包厂在准备和制造中产生理解差异。

有些单位存在设计输出中技术要求未落实集中审查,相对图纸滞后,技术要求不全面,不严谨,约束力较弱,质量要求不具体,验收要求不充分,导致在使用过程中才发现不合格,且出问题后很少对供方进行责任追究。

3.加强外包产品质量控制的措施

3.1 强化全员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

产品质量取决于过程质量,过程的有效性取决于各级人员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只有人人主动参与,认真负责,质量意识强,产品质量才会得到有效保证。

3.2 改变合格供方的评价方式,加强合格供方评定

合格供方评定是确定外包单位是否具备外包条件的综合评价。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许多单位对外合格供方的评价流于形式,很少到外包单位实地考查,从而不能充分获取外包单位的质量管理信息。

在实际评价中往往忽视了对外包单位的实地考察和现场确认的环节,对厂家的技术能力(设计和开发能力、人员及设备能力、管理水平等)评价不充分,给外包产品质量控制带来隐患。

合格供方的评定是选择外包单位的重要一步,是军工企业保证外包产品质量控制的源头。所以,改变合格供方的评价方式,加强合格供方的评定是外包产品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3.3 加深对技术要求的审查力度,从严外包合同的管理

合同和技术要求是外包项目的重要依据性文件,必须明确项目名称、数量、技术指标参数(或图样号)、过程控制要求、检验验收的项目、内容、方法和时机等质量保证要求以及需提供的质量证明文件等要求外,对含有关键(重要)特性的外包产品,应作出明确标识。同时根据外包产品的产品特点,按规定形成的外包《技术要求》均应由项目组组织技术审查,正样试制、首次装备生产、重复批产有重大技术变化时形成的外包《技术要求》,应由项目分管领导组织集中技术审查。

3.4 加强技术交流和沟通,亲临厂家进行技术指导

加强外包产品的技术交流和沟通十分重要,外包责任部门派技术人员亲临厂家进行技术指导也是非常必要的。就我所几型产品的外包经验可知,亲临厂家进行技术指导可避免外包产品故障归零不彻底,同时,产品验证也尽可能会考虑以实际使用环境为主,对产品的设计输入、装配工艺以及装配过程都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3.5 严格控制外包件的验收,不放过每一个细节

验收的准备工作对后续验收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会直接影响到验收工作的进度和把握的准确度,如果验收准备工作不充分,将会造成验收难以开展、验收数据不充分、记录不详细等情况,甚至可能导致验收结果无效或验收失败,所以对关重件外包或是金额超过10万的或是前期技术状态不稳定的外包件,完成外包加工,进行入所验收前外包责任人需组织相关人员召开验收会,对需要验收的产品的功能指标、性能指标、验收的方法、使用的工量具等各环节再次梳理一遍并形成验收前的纪要,避免产品带病回所。

外包方完成产品生产后,在交付前必须完成所有检验项目的自检工作,并将自检结论以书面形式传递生产责任部门,作为提交产品验收的依据。

3.6 建立质量信息沟通机制,和谐处理反馈信息

建立有效的质量信息沟通机制,和谐处理甲乙双方反馈的相关质量信息尤为重要。信息沟通机制的建立既能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又可获取产品质量的相关动态信息,促进外包产品质量控制工作上新台阶。

外包过程中涉及质量、进度等重要信息均应以正式书面材料为载体传递、记录,正式书面材料以双方单位(部门)签章为准,任何人私自与外包单位就质量、进度等重要事项以口头方式达成协议或传递信息均无效。

生产过程的质量数据必须及时记录、收集、复核、整理,使记录的数据做到真实、详细、完整。在外包生产完成后,由外包负责人统一整理,分析、总结外包生产的经验教训,使后续生产能从中受益,以利于不断提高外包生产过程控制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外包工作质量总结还应传递相关职能部门,作为供方评价质量档案的资料和依据。

4.结束语

当前,我们务必要清醒地认识到,军民品质量工作面临的严峻性。外包产品质量控制工作,是一项工作量大、实施过程复杂、涉及部门多、管理难度大的系统工程。我们要统一思想,落实责任,严格、认真履行自身职责,本着“实物受控、状态受控、过程受控、严格程序、突出过程、后果管理”的基本思想,彻底消除“外包产品质量控制是质量检验部门的事,是外包厂家的事,与我无关”的错误认识,并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各外包产品质量控制方法。只要坚持不懈的朝此方向努力且发自内心的来做好本职工作,让质量体系能够高效、实效运行,确保产品的实物质量,而且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外包产品质量控制方法必将得到持续完善,外包产品质量也将更上一层楼!

产品质量成本控制初探 篇4

一、理论基础

(一) 产品质量与质量成本含义及构成

产品质量指为满足顾客的使用要求而具备的特征, 通常包括产品的使用性能、安全性、可靠性以及产品的使用寿命等。质量成本是企业为使生产出的产品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 进行相关的生产活动所花费的成本。它由两部分构成, 即内部运行质量成本和外部保证质量成本。成本构成的内容如图1所示。

预防成本指为了达到某一所需水平, 或提高目前的水平, 而采取各种预防措施所发生的费用, 涉及管理活动费、质量培训费、评估费和质量改进措施费、管理人员薪金及福利费等。鉴定成本是在生产过程中, 对在产品及产成品进行质量鉴定与检查中发生的相关费用。内部损失成本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因产品质量问题而发生的成本费用损失, 包括返工返修费、停工损失费、质量事故处理费、降级损失等。

外部损失成本指因产品质量缺陷引起的一切损失费用, 包括索赔费、退货损失费、保修费用、折价损失等;外部质量保证成本指为用户提供所要求的客观证据所支付的费用, 包括为提供特殊附加的质量保证措施、程序、数据所支付的费用;产品的验证试验和评定的费用;为满足用户要求, 进行质量、安全等体系认证而发生的各种成本。

(二) 质量成本控制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 对影响总质量成本的各组成部分, 控制在计划目标之内的一种控制管理活动, 称为质量成本控制。它是一个全面的全过程的管理过程, 在产品形成的各个环节、各个流程都要进行质量成本的管理, 实现最佳质量效益。质量成本控制是对将来时情况的反映, 不是对过去或现时情况的集中表现, 它更注重的是成本控制的预期结果。同时, 它要求的控制结果并不是最低的质量成本, 而是针对企业内外部的实际情况实现的最优成本, 是全面全过程的控制效果。

二、产品质量成本控制问题分析

(一) 质量成本控制意识薄弱

思想意识薄弱是影响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重要因素, 阻碍或制约企业的长远发展,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许多企业上至领导下至员工, 对质量成本控制都缺乏足够的认识, 控制意识欠缺, 对管理的意义认识不深刻, 对质量成本控制的含义还缺乏正确和本质的认识。没有将质量与成本统一起来, 要么过分强调产品质量, 忽略成本, 要么注重经济利益, 忽视质量, 或是只重视生产过程的质量成本控制, 忽视全过程的质量成本控制, 只是关注某一具体过程的控制管理, 缺乏控制的整体观念, 导致质量成本控制实施效果不佳。

(二) 忽视对质量成本的预测

事前预测是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重要程序之一, 它对企业后续的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然而,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忽视质量成本的预测, 一味地注重产品生产过程的控制。忽略质量成本管理的事前预算和管理决策, 这样容易出现账实不符, 账面成本不健全, 加大质量成本, 降低企业效益, 难以实现科学化的质量成本控制。

(三) 质量成本的核算存在问题

质量成本的收集来源模糊, 归集程序不够明确, 加之我国大部分企业的核算方法及核算体系不健全等, 使得企业在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中核算结果严重失真。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内外部损失成本核算内容不全。内部损失成本仅包含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废品损失, 停工损失, 质量事故处理费等, 但在实际工作中, 内部损失成本涉及的内容更广, 如设计损失成本等。外部成本仅包含因产品质量缺陷引起的索赔费、退货损失费、保修费用、折价损失, 而未包含因质量问题发生的质量诉讼费等相关成本。二是质量成本的核算形式不明确。部分企业由会计部门集中进行全厂质量成本的收集和汇总工作, 各车间及责任中心不进行核算, 而也有部分企业由各车间、责任中心的核算员负责范围内质量成本明细核算, 再由厂部进行汇总核算。这样就造成部分企业的盲目学习, 而不是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运用恰当的核算形式。三是质量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不灵活。企业对统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方法、统计与会计结合的核算方法没有正确地结合选择运用, 使得数据的正确收集和统计非常困难, 以致信息的不完整、不准确, 影响质量成本控制活动的有效开展。

(四) 质量成本控制的奖惩制度不健全及时效性不强

现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使得企业质量成本的控制乏力, 存在着考核、奖惩机构或制度不够健全, 奖惩重点不突出, 时效性不强, 且对其相关责任人的约束力效果不佳的情况, 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如发现做得好的, 未及时表彰奖励, 没能起到榜样的作用;对做得不好的, 没有即时进行纠正和处罚, 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久而久之会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产品的质量成本得不到保障, 事后追究责任和原因, 造成质量成本高, 影响企业的利润。

三、产品质量成本控制体系构建

(一) 产品质量成本控制体系的框架

激烈的市场竞争下, 企业为求生存与发展, 把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作为其经营战略。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减少成本, 才能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制造业而言, 企业能否确保和扩大市场份额,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产品及服务质量, 质量的提高也可以改善企业的财务竞争状况。提高质量的同时要充分考虑成本的发生, 即质量成本问题。因此, 在不断追求产量和效益的过程中, 为了实现质量成本控制的有效实施, 企业应权衡考虑质量控制在整个制造业中的角色及为之付出的代价, 确保产品高质量的前提下, 达到质量成本最低, 效益最大的目的。企业必须树立质量成本控制观念, 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成本控制体系, 保持质量优势、成本优势, 不断追求最低质量成本, 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实现企业长远发展战略。

(二) 产品质量成本控制体系的具体内容

具体如下:

(1) 产品质量成本的事前控制。产品质量成本的事前控制主要指质量成本的预测与计划, 它是一种基于成本控制, 将目标利润作为导向, 将现金流量作为主线, 集中管理, 以全员参与、全程控制为特点的现代化管理方法。为加快财务管理由核算型向监督管理型的职能转变, 在产品质量成本的事前控制中采用“以市场为导向, 以顾客满意为前提, 模拟市场核算”的制度。

“以市场为导向, 以顾客满意为前提, 模拟市场核算”的具体内涵为:把握市场信息变动, 以顾客满意即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采用倒推的方法即以市场价格为基础推算出目标成本, 然后层层分解各项成本指标直至成本的最小单元, 如单位产品所用原材料的目标成本等, 使保证或者提高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

质量成本预测与计划是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 是实施质量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它对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发挥着预防性作用, 通过开展质量成本的预测确定企业目标成本, 体现经营以预算为核心的管理思想, 实行质量成本预算管理, 对各有关部门的质量成本进行层层分解, 制定各项具体目标, 实行对口管理, 落实责任, 提高效率, 健全质量成本控制体系。

(2) 产品质量成本的事中控制。产品质量成本的事中控制包括质量成本的核算与日常控制, 产品质量成本的核算应将统计核算法与会计核算法有效结合, 借助ERP等信息操作平台, 加入不同的子系统, 提高产品质量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与效率性。产品质量成本的日常控制中注重全过程的控制, 从设计、生产、销售、售后四个阶段进行质量成本的严格控制。产品设计是包括对功能结构等质量环节的控制, 其间应避免不必要成本的发生, 以预防为主, 如果忽视此环节的质量成本控制, 会使得以后的生产、销售及售后的各个环节的质量成本大幅增加。生产阶段的质量成本控制包括原材料的采购与投入、产品加工过程的废品损失、停工损失等, 原材料采购过程中要制定严格的验收标准, 保证产品质量, 降低原材料的损失成本。产品加工过程要加强监督、检查, 严防用料过剩及残次品, 对于不合格的原材料不得投入, 不合格的半成品不得转入下一工序, 目的在于严把用料关, 注重质量关, 这样才能做好生产阶段的质量成本控制工作。产品销售及售后阶段的质量成本控制主要是产品完工入库的保管、发货运输及包修、包换、包退三包的质量成本, 因为产品不可能100%的合格, 同时要抓住客户, 建立良好的信誉, 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有利的。

(3) 产品质量成本的事后控制。质量成本事后控制的关键是建立好分析考核及评价系统, 注重时效性, 提高工作效率。质量成本分析包括质量成本的项目与效益分析, 项目分析主要是对质量成本各组成部分的分析, 找出质量成本比例较大的项目, 重点分析原因, 制定解决对策, 类似的情形不允许再次发生, 针对性地控制质量成本。效益分析主要是对各个比率进行分析, 同时进行横向与纵向分析, 分别从本企业不同环节和不同企业相同或类似的环节找到质量成本高的原因, 制定解决措施, 达到质量成本的有效控制。

质量成本考核要制定严格的质量成本考核指标, 如制定产品质量成本率, 目标质量成本损失率, 目标质量成本效益率等, 同时为保证考核指标的有效性, 使考核制度化, 还要制定相应的考核奖惩制度。

四、产品质量成本控制问题解决对策

(一)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提高质量成本控制意识

企业必须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质量成本控制意识。首先要统一思想认识, 从领导到普通员工都要加强控制教育, 牢固掌握质量成本知识, 从根本上提高质量成本意识。企业管理需要由领导统一指挥, 但并不是领导一个人能完成的, 它需要从上至下, 从领导到普通员工都要重视质量成本管理控制工作。加强宣传教育, 使企业每位成员深刻认识到质量成本控制的意义及重要性, 把一切为了企业效益的意识深深地刻在每个职工的脑海里, 使每一位职工都能把质量成本控制工作放在主要位置。同时, 企业要引进质量管理人才, 重视长远利益。其次是加强培训。培训不仅需要会计人员转变观念和更新专业知识, 企业内部其他相关人员, 像企业管理当局和质量监督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等也应该加强质量成本意识, 并充分认识到质量成本管理会计在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协助财务部门做好质量成本管控工作。此外, 农民工是从事产品制造的主力, 其受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程度普遍较低, 企业要重视加强对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质量成本控制的培训。

(二) 加强质量成本的预测管理

质量成本预测是质量成本计划的前提, 也是质量成本控制活动的依据, 因此要依据产品以往的质量成本数据及其变动情况, 预测质量成本, 提出切实可行的质量目标, 这有利于公司持续改进和降低量成本。

(三) 完善质量成本核算体系

目前企业核算体系不完善, 致使企业有效开展质量成本控制工作存在困难, 针对实际情况, 企业可以先从三方面完善体系。首先, 明确数据收集范围, 对重点科目进行系统归集。明确质量成本源的归集, 有效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 或是在出现问题后能尽快消除或避免再次发生, 应建立合理有效的归集程序, 如建立质量成本追踪系统等。其次, 对于企业核算形式的选择要结合企业的规模, 比如对于小型企业可以选择一级核算形式, 即由会计部门集中进行全厂质量成本的收集和汇总工作, 各车间及责任中心不进行核算;大中型企业可以选择多级核算形式, 即由各车间、责任中心的核算员负责范围内质量成本明细核算, 再由厂部进行汇总核算。第三, 随着经济的发展, 质量成本核算方法不再趋于单一性, 企业应采用统计与会计结合的核算方法进行核算。

(四) 加快质量成本控制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 互联网的普及开始使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系统逐渐向决策管理型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发展, 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更为准确、实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 加强成本控制是企业主动适应市场经济, 应对挑战并不断发展完善的重要措施。将先进的管理思想融入质量成本控制的各个环节, 以信息化系统表达, 迅速提升企业质量成本控制水平。以ERP操作系统为平台, 建立成本数据库, 加入预算管理子系统, 质量成本核算子系统, 绩效考核子系统等。

(五) 加强内部控制, 提高质量成本奖惩制度的时效性

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在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 以及是否有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企业要长远发展, 必须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度, 加大实施质量成本控制力度, 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完善质量成本控制体系, 以最佳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来赢得市场。此外, 企业要采取措施吸引、留住人才。健全质量成本奖惩制度, 采取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奖励, 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注重奖惩的时效性, 为拥有稳定的员工队伍奠定基础, 这样企业才能健康长远的发展。

总之,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 企业应加强产品质量成本控制, 结合企业管理中的实际情况, 建立合理有效的质量成本控制体系, 保证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汉文:《成本管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产品质量控制文件(推荐) 篇5

1.目的:确保不符合产品要求的产品得到识别及控制,以防止其非预期的使用或交付,确保达成和增强顾客满意。

2.适用范围:公司产品之制造过程,包括:进料、委外加工、生产制造、出货、产品的防护等过程均适用。3.定义:

3.1不合格产品:与产品标准不符合的产品、零部件、原材料,包括模冶具。3.2可疑产品:制程中及贮存、运输状态中不能辨识出其质量状态的产品、零件或原材料。或测试设备失效时已作出检测结果的产品。

3.3不合格品处置:由授权人员对不合格品进行评审,以决定其处理方法的过程。3.4返工:为使不合格品符合要求而对其所采取的措施。3.5返修:为使不合格品符合满足预期用途而对其所采取的措施。3.7偏离许可:产品实现前,偏离原规定要求的许可。

3.8报废:为避免不合格产品原有的预期用途而对其所采取的措施。如回收、销毁。4.职责 4.2处置责任

4.2.1在进厂检验阶段发现不合格,由品保部、研发部、行政部、生产部主管或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处置,品保部组织。具体作法详见本文第5.2.1条规定。4.2.2在制造过程检验阶段发现不合格,由品保部、研发部、生产部主管或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处置,品保部组织。具体作法详见本文5.3条。

4.2.3在入库检验阶段发现不合格,由品保部、研发部、生产部、业务部主管或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处置,品保部组织。具体作法详见本文第5.3条规定。4.2.4在出货检验阶段发现不合格,由品保部和生产部主管和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处置,品保部组织。详见本文5.4条。

4.2.5不合格品未经责权人员处置或处置尚无结果时,任何人不得擅自动用。5.作业内容 5.1不合格品处置流程见(附件一)5.2进厂检验阶段

5.2.1属行政部采购订购回厂的产品用原物料,在进厂检验时若发现不合格,品管立即通知仓管员进行隔离标示,并通知品保部主管。品保主管立即组织由品保、行政部采购、生产部、研发部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处置。处置的方法为:退货、全检挑选、特采(让步接收)、扣款等。

5.2.1.1若外购产品用原物料不合格状况严重,将导致本公司无法加工出合格产品或严重影响公司产品内在

质量,引起顾客退货或拒收时,应作退货处理。

a.品保部开立「不合格品通知/处理单」,详细写明不合格情况。参加评审的人员均应在单上签署自己的意见,当意见一致时,退货处理生效。当意见不能一致时,由品保部报管理者代表或总经理裁决。

b.行政部采购开出「退货单」,连同「不合格品通知/处理单>一起交仓管员。同时,由采购通知供应商。

c.仓管员在处理期间必须确保不合格物料得到控制:不得混淆、发放、丢失、损坏。当供应商来厂处理时,连单带货交与供应商并转达本公司的意见和要求。5.2.1.2当外购原物料不合格状况严重,但仍可挑选出部分合格者,且本公司生产部急需使用时,可处理为全检挑选。

a.品保部开立「不合格品通知/处理单」,详细写明不合格情况。参加评审的人员均应在单上签署自己的意见,当意见一致时,全检挑选方法生效。

b.全检挑选视情况可由供应商自己进行。当供应商全检剔除其判定的不合格品后,再由本公司品管对其判定的合格品作严格的进厂检验,符合要求时可以入库,不符合要求时,退货处理。全检挑选也可由本公司品管进行。但次种情况应作扣款处理。此时,品保部主管开立「不良品扣款单」连同「不合格品通知/处理单」复制件交到财务,作为扣款依据。挑选出的不合格品作退货处理.c.「不合格品通知/处理单」由采购通知供应商,并责成作改善。

5.2.2属委外加工产品在进厂检验时发现的不合格品,其处置方式与上述第5.2.1条相同。5.2.3顾客直接提供的原物料在进厂检验时发现不合格,品保部立即通知业务部。业务部以「联络单」与客户沟通,按客户意见办理。但不可开立「不合格品通知/处理单」。若属客户指定的供应商提供的客户财产,则同样按本文第5.2.1条方法处理,区别是,除了抱怨供应商之外,还应由业务通知客户。

5.2.4外发加工或修理的模、治具、设备在进厂检验时发现不合格,处理方法为: a.当机制课进行验收发现不合格,由机制课通知供应商进行处理。供应商处理机制课再行验收,直至合格。

b.机制车间验收合格后,以「试模检验记录表」通知品管。品管对试模产品进行检验。当产品不合格时,可判定模具不合格,品管在「试模检验记录表」中作好记录,并通知机制课。机制课填写「不合格品通知/处理单」并通知供应商进行返工。返工后再作进厂检验,直至模具合格。对于设备的制造或修理,由机制课按上述程序进行验收和处理。

5.2.5当外购原物料、委外加工产品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或贮存期间发现不合格时,依本文第5.2.1条处理。

5.2.6「不合格品通知/处理单」中之原因分析、制订和实施改善措施、效果验证及表单之保存等。

5.2.7对产品质量较差或达成本公司监控的品质目标情况较差的供应商,可采用下列方法进行控制:

a.以「不合格品通知/处理单」通知供应商,要求供应商进行改善,并在后续供货中验证其改善效果。对多次改善效果不好的,品保部应通知行政部采购进行相应处理,方法详见《供应商评鉴管理程序》第5.2.3.4条。b.罚款处理。

c.选择新的供应商,每种材料保持2~3个供应商,增加竞争力度。

d.对供应商进行现场稽核。可由行政部组织品保,研发、生产等部门进行。稽核后,发放改善计划,帮助供应商改善品质。

e.定期(季、半年、年)将所有供应商质量状况进行统计、按质量状况进行分等排列并进行质量通报,激励其改善。此项工作由行政部与品保部联合进行。5.3制造过程检验和入库检验阶段。5.3.1当品管在进行制造过程中的首件检验、末件比对:巡回检验、工序检验时以及产品入库检验时发现不合格,或工人自检、生产主管巡视检查发现不合格时,应立即要求操作人员(或操作人员)自己对不合格品

作好隔离和标示。并通知品保部主管。品保部主管应立即到现场进行分析判断。5.3.2当分析判定所发现的不合格是属于偶发性的,数量较少,性质并不严重,影响也不大,此类性质轻微的不合格,可由品管员或品保主管直接处置。处置的方法有返工返修,报废等。

a.当工人返工或返修后,必须重新交品管作检验,直至合格,品管应作好重新检验的极力。

b.若返工返修的方法与原加工之作业不一致,且返工返修过程复杂,不易操作、或未规定严格的返工返修方法就无法保证产品质量时,应请研发部先制订出 返工返修作业指导书,根据按工返修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若有时,该作业指导书中应规定返工后重新检验的要求且应放置于返工现场,便于返工人员查阅。c.若为提供给客户作售后服务用的产品,返工后其外观上不得有明显可见的返工痕迹。

d.当处置为报废时,生产部应开立「报废单」。废品由生产部门交品保部作隔离封闭管理,「报废单」由生产部定期交财务作成本核算。

e.上述轻微的不合格品处置,不必开立「不合格品通知/处理单」,但从检验极力中(返工返修)和「报废单」上可查到此类不合格品处置的记录。

5.3.3当品保主管分析判定为严重性质的质量温暖体时(严重;指上述轻微不合格以外的不合格。如;数量多、损失大、影响大、重复发生、性质严重、……等),应通知责任人作好不合格品的隔离、并通知品管员作好标示。同时立即组织研发部、生产部、业务部等部门技术人员进行处置。处置方法有;返工返修、全检挑选、降价利用、报废、特采等。

5.3.3.1品保部开立「不合格品通知/处理单」详细写明不合格情况。参加评审人员应从各自专业角度,对不合格的特性作分析,判断该不合格特性对最终产品的功能,使用安全性、法规的符合性,以及对后续加工的质量有无影响或有多大的影响,能否引起客户的抱怨或退货,然后提出采用哪种处置方法的意见,并在「不合格品通知/处理单」相关栏目上签署自己的意见。当意见一致时,处理方法生效(特采时除外)。

a.当处置意见为返工返修时,生产部立即组织人员按本文5.3.2 a、b、c条规定处理。当处置意见为报废时,生产部 按本文第5.3.2d条规定办理。同时,生产部还应将返工返修和报废处理的「不合格品通知/处理单」复印件交财务作成本核算。

b.当处置意见为全检挑选时,由生产部安排人员作全检挑选,挑选出来的合格品,交品管作再检验,品管再检验判定为合格者,按合格品流转。品管再检验的方法为全检,并作好再检验记录。生产部或品管检出的不合格品,按本文第5.3.2d条处理。

5.3.3.2必要时,品保部可组织召开现场质量分析会,对责任者进行质量意识教育。

5.4出货检验阶段

5.4.1品管在出货检验中发现了偶发的、轻微的不合格时,可立即作出返工的处理决定,并要求生产部立即进行返工,返工后再作检验。不开[不合格品通知/处理单]。

5.5可疑产品的处理

5.5.1无论何时,生产制造现场、贮存区、办公室和运输中均不能存在可疑产品。如发现可疑产品应当作不合格品处理。

5.5.2必要时,可对可疑产品进行检验或测试,以确定其质量状态。若无法检验测试或没有必要作检验测试时,均应由发现者交品保部,品保部置于废品库进行隔离封闭。

5.5.3测试设备失效时已作出检测结果判定的产品,应追回重新检测。5.6废品的管理

5.6.1品保部建立专门的废品库,收存经过报废处理的产品。废品库应有专人负责保管,无关人员未经许可,不得入内。

产品质量控制 篇6

【关键词】基础环;质量控制措施;工序传递卡

1、工程项目概况

河北张北坝头风电场一期工程A、B两标段塔筒共66套,分别由两个设计单位设计,其中基础环工程量共568.384t。我厂在河北张家口市设立的张北风电项目部承担塔筒制作任务,加工中心承担基础环制作任务。

由于基础环采用的钢板厚度为30、32、62和70mm等规格,钢板较厚,焊接施工容易出现焊接缺陷,产生的焊接变形造成产品无法满足设计的技术要求;基础环共66套,数量较大,焊接质量和变形控制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加工中心采取了流水线的生产管理模式,实行定员定岗,制定质量保证控制技术措施,确保基础环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达到优良标准并得以保持稳定。

基础环结构形式如下图:

2、质量保证控制措施

2.1 基础环制作质量控制难点

基础环采用的钢板材质为Q345E,厚度为30、32、62和70mm等规格,要求焊缝-40℃的低温冲击功值符合规范要求,且钢板较厚,容易出现焊接缺陷、产生焊接变形。

基础环筒体的所有焊缝均要求采用埋弧自动焊,按压力容器的要求进行检验,焊缝质量要求高。焊接完成后上法兰只能内倾0.5-1.5mm,不能出现外翻,法兰的整体平面度不大于1.5mm,任意30°范围的局部平面度不超过0.5mm,对焊接变形的控制要求非常高。

基础环共66套,数量较大,又是首次承担制作任务,没有相应项目的质量控制经验可供参考,在稳定产品质量的控制上难度较大。

2.2 基础环制作质量控制措施

为解决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难点,稳定产品质量,采取了如下质量管理措施:

⑴ 建立项目管控机构,实行人员定岗。由于基础环的制作引用了压力容器的技术标准和质量控制程序,技术标准和过程控制要求较高,又是首次进入风电行业承担制作任务,我厂加工中心非常重视,成了以加工中心主任为第一责任人的工程项目管控机构。

在施工人员配置上,选用技术能力强的工人负责各工序的过程质量控制,对焊接、卷制等关键工序实行人员定岗,以充分发挥操作人员钻研施工技术,解决技术难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充分利用不断积累的实践经验保证每道工序的质量。

⑵ 成立QC活动小组,积极开展技术攻关活动。在项目的前期技术准备阶段,针对项目的技术难点和产品的质量控制特点,成了风电基础环制作QC活动小组,多方收集相关资料,组织技术人员到风场和制作厂家参观学习,对实地拍摄收集的图片进行分析讨论,用以借鉴制定自己的工艺流程和工装设计。

在产品的试制期,小组成员现场跟踪记录焊接规范参数,分析焊接变形产生的原因,多次在施工现场经过简单讨论达成基本统一意见后即可调整焊接顺序,在较短的时间内摸索出了一套焊接变形控制和焊缝质量得以保证的工艺方法。

⑶ 召开技术交底会。通过技术交底会,让项目管理、质量控制和施工人员理解产品质量控制程序和技术规范要求,使所有参与人员都能有信心能够认真对待该项目,了解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重点。

⑷ 制定进度、质量奖罚措施。经过首批产品的试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然后制定进度、质量奖罚措施,对焊缝一检合格率达到99%、上法兰平面度及基础环成品一检合格达到100%的工序负责人和车间管理进行一定的奖励,对在规定的时间内未完成相应的工序或一检合格率未达标的工序负责人和车间管理进行相应的罚款处罚,激发施工工人的积极性,提高工序负责人和车间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为按期、高质量完成该项目产品制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⑸ 制定质量控制检验计划。根据基础环的制作工艺流程,编制相应的质量控制检验程序:原材料进厂外观检验→理化分析复验→下料及坡口加工检验→卷制检验→组圆及纵缝检验→上法兰平面度检验→上下法兰装配和环缝检验→焊后上法兰平面度检验

在所有的检验工序中,检验重点放在与上法兰平面度控制相关的法兰与筒体装配间隙和卷制筒体的椭圆度控制,以及焊接顺序和焊缝质量控制,重点工序做到100%跟踪控制检验。

⑹ 制定工序质量控制技术

具体的工序质量控制技术总结如下:

①要求钢板表面质量、化学成分、机械性能、几何尺寸要符合相关标准,62mm和70mm钢板超声波探伤按JB4730标准I级板逐张检查验收,30mm和32mm按批次的10%进行探伤检查。

②对选用的焊接材料按批号进行复验,检测焊缝低温冲击功值等机械性能是否满足技术要求。

③进行焊接试验和工艺评定,选定焊接规范参数。

④对每道工序制定质量控制要求

划线:按中性层采用CAD制图软件绘制展开图,周边另加上切割缝和加工余量共6mm。各项尺寸检查无误后,将图形直接输入数控切割机,用数控切割机喷粉装置在板料上喷出下料轮廓线,即完成划线。首件必须仔细检查合格后方可切割下料,后续采取抽样喷粉划线检查的措施。

下料:因筒体钢板必须采用整张钢板,不许拼接,钢板全部采用数控切割机进行切割下料时,必须保证下料尺寸准确。

坡口加工:采用刨边机进行坡口加工,检查加工的极限偏差:宽度为±0.5,长度为±1mm、对角线相对差≤2mm、对应边相对差≤1mm。

端头预弯:因卷板机无法对钢板端头部位进行卷制,采取卷板前先在压力机上用压模压制出一定弧度的措施。

卷板:卷板采取多次逐步加压的技术,用内弧样板檢查卷板弧度应不大于1mm。

组圆:组圆在专用钢平台上进行,应避免强行拉拽。组圆平台的支点平面度偏差应不大于1mm。组圆完成后管口平面度极限偏差应小于1.5mm

纵缝焊接:纵缝采用不对称的“X”型50-60°的双面坡口,采取先焊内侧坡口焊缝,外侧清根后焊接的焊接顺序。

校圆:在卷板机上对纵缝焊接处进行矫正处理,并进行整体滚圆。

组装:基础环组装在专用平台上进行,先将下法兰在平台上放置,划出组装线,按线装筒体,重点控制筒体的椭圆度应不大于3mm,以及上口的平面度不大于1.5mm,调整满足要求后吊装锻件法兰,要求上法兰的平面应不大于1.2mm。

环缝焊接:根据首件试制和后续局部调整确定的焊接顺序进行施焊,锻件法兰与筒节连接环缝的焊接顺序为:先焊内侧环缝,外侧清根焊接。下法兰与筒节连接环缝的焊接顺序为:先内侧打底和进行一层填充焊,然后外侧清根后进行打底和一层填充焊,再从内侧开始按内外交叉的焊接顺序施焊。

3、流水线作业管理成果的应用

该项目在管理上应用我厂三峡工程引水压力钢管的流水线作业工序传递卡的管理经验,采取工序传递卡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工序的施工顺序进行质量控制,严格贯彻“三检制”,并由专职质检人员指导班组“初检”,车间“复检”,专职质检负责“终检”。整个施工过程均有专职质检人员进行工艺实施情况的检查和各项数据的检测。对焊接等特殊过程的质量控制,由专人进行记录,以有效控制基础环制作的产品质量。

通过工序传递卡的质量管理方法,使质量控制程序化,生产管理简单化,对保持产品质量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

4、质量管理控制效果

4.1 产品一次验收合格率比较

4.2 工期和经济效益

该工期计划2009年4月中旬投产,同年8月15日完成,由于其它项目占用场地,实际在4月30日工装调试完毕,正式投产试制,在完成A标段33台制造任务后,将焊工抽调至其它项目支援,焊接施工停滞约一周,于2009年8月20日完成全部基础环产品制作,实际有效工期105天,比计划工期节省约15天,满足了工地安装的需要,提前合同工期完成交货。

通过采取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措施,使稳定产品质量有了管理、技术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保证,同时提高了职工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基础环上法兰平面度等各项技术控制指标一次交验合格率提高到99.9%以上,节省了返修处理所需的工期,节省焊材、气体、机械费及人工费约10万元。

5、推广应用价值

通过技术交底、制定质量控制技术措施和质量奖罚措施,应用工序过程传递卡的管理方式,起到了稳定产品质量和加快施工进度的积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管理效果和经济效益。对流水作业的批量生产的产品,通过对每道工序制定统一的检验技术标准,以工序传递卡的形式管理产品的质量和进度,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加氢裂化航煤产品质量控制 篇7

航煤是加氢裂化装置主要产品之一,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影响因素, 很容易导致航煤产品的质量不合格, 特别是冰点不达标, 影响了装置的正常运行, 笔者在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操作调整过程中, 积累了一定经验, 在此进行阐述。

一、问题分析

1. 反应对航煤产品质量的影响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反应系统原料性质、反应深度等变化将直接影响到航煤产品质量和收率。如掺炼20%催化柴油, 精致反应器入口温度由335.5℃降到329.0℃, 裂化反应器入口温度由352.5℃降到351.5℃, 航煤产品收率由21.75%上升到24.0%, 航煤产品的冰点由-52℃降到-67℃, 航煤产品馏分明显变轻。实际操作中, 反应系统工况是由装置整体决定的, 一般都是根据反应系统的变化来调整分馏系统的操作。

2. 分馏对航煤产品质量影响

(1) 分馏塔进料温度

分馏塔进料温度一般为泡点温度, 此时分馏效果最好。进料温度高, 分馏塔过气化率高, 塔分馏效果好, 但过高容易产生物沫夹带降低分馏效果;进料温度过低分馏效果不好。四川石化设计值为377℃, 一般调整幅度不超过10℃。

(2) 分馏塔底温度、液位

塔底温度高, 蒸发量大, 分馏效果好, 但容易照成携带现象, 使航煤、柴油产品的干点升高;塔底温度低, 航煤产品质量变轻, 收率减小。塔底温度对分馏的产品都影响很大, 正常维持在设计值340℃不变。

根据物料平衡, 分馏塔液位正常时应该相对稳定, 液面的高低将不同程度影响到航煤产品质量、收率和操作平稳。控制在60%~80%之间。

(3) 分馏塔汽提蒸汽

分馏塔底采用0.4MPa蒸汽汽提, 用以提高分馏效果。汽提蒸汽量加大, 塔内油气分压降低, 石脑油收率增加, 所有产品的馏程变大, 产品的冰点、闪点、干点、初馏点变大;气提量不足会导致汽提段淹塔, 影响操作。控制在设计值6.2 t/h附近。

(4) 塔顶回流、中段回流、内回流

分馏塔设有塔顶冷回流, 降低回流比 (本装置为2.85) , 航煤和柴油品产品的冰点、闪点、干点、初馏点变大, 塔顶的温度决定了回流量,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分馏塔顶回流并不是很好的调节手段。在中部设有航煤中段回流, 提高中段回流量, 航煤产品收率会增加, 初馏点下降, 中段回流过大则塔顶石脑油产品变轻, 收率降低。内回流吸取气化潜热, 其量取决于抽出量和中段回流量。

(5) 分馏塔顶压力、温度

装置采用的是常压分馏塔, 增大塔顶压力, 最终会导致分馏塔液位增加, 侧线抽出产品组分变轻;减小塔顶压力, 增加了塔气相流速易产生液泛。控制在0.03±0.01MPa之间。

塔顶温度升高, 分馏塔所有产品变重, 闪点升高, 低温流动性变差。

(6) 航煤汽提塔

航煤产品由分馏塔第49层塔盘抽出, 进入航煤气提塔汽提。提高航煤汽提塔重沸器负荷, 航煤初馏点降低, 密度变轻, 闪点升高。如果要最大量提高航煤收率时, 通常是采取减少柴油抽出量来弥补航煤抽出量的增加, 也可适当降低塔顶温度。

(7) 侧线抽出温度

侧线抽出温度可以灵敏的反应航煤产品质量。表一为在相同的工况下, 侧线抽出温度对航煤产品的影响, 随侧线抽出温度降低, 航煤产品变轻, 冰点下降。侧线抽出温度由航煤出装置量决定, 当航煤收率不变时通过中段回流调节。航煤侧线抽出温度和航煤抽出量是影响航煤产品质量最关键的两个因素。

二、航煤产品质量调节方法

1. 烟点、总硫

航煤产品烟点值控制在大于25mm, 烟点值越大越好, 燃料生成积炭倾向越小, 烟点低应提高反应的深度。总硫控制在小于10mg/kg, 总硫高应提高精制床层温度, 加强脱硫。

2. 铜片腐蚀

铜片腐蚀控制为不大于1级, 腐蚀不合格主要是由于含硫的活性化合物造成的。应加强汽提塔操作, 提高汽提塔进料温度, 控制塔顶回罐界位, 防止回流带水进入分馏塔;控制分馏塔压力不超标, 提高分馏塔塔顶汽提蒸汽量;如果由于总硫超标造成的应提高反应深度。

3. 闪点、冰点、密度和馏程

在一般情况下, 通过航煤产品的侧线抽出温度和航煤重沸器来调节密度及闪点指标;通过航煤产品侧线抽出温度、航煤产品出装置量来调节冰点及干点。控制指标见表二。

但是在实际中并不是单一的调节某项指标, 需要根据它们之间整体呈现的不情况来进行不同调节:

(1) 初馏点高, 干点、冰点低, 产品馏程变短, 此时应提高航煤出装置量, 降低塔顶温度, 稳定塔顶压力。

(2) 初馏点低, 干点、冰点高, 产品表现为“两头大”, 此时应降低航煤出装置量, 提高分馏塔顶温度。

(3) 当航煤密度、冰点与馏程互有矛盾时。例如密度低, 冰点低, 干点高时, 不能采用提高常压塔顶温度和增大航煤出装置流量的做法, 这样虽可提高密度和冰点, 但干点会更高不合格。同样密度低, 冰点高干点低时, 也不宜采用提高塔顶温度和减少航煤出装置流量做法。这样有可能造成闪点不合格及收率低。遇有上述情况, 应从设法提高塔的分馏效率入手, 如适当降低航煤中段回流流量, 增大塔顶回流流量, 塔负荷不大情况下, 增加塔底吹汽流量等。

结束语

四川石化加氢裂化装置工艺流程复杂, 根据分馏系统稳定操作的原则, 应尽量保持定性参数 (温度、压力) 不变, 通过调节定量参数 (流量) 来调节产品质量。即在正常操作中应稳定分馏塔顶压力、温度、液面及各中段回流量, 通过侧线航煤产品抽出量来调整航煤产品质量, 当此操作无法满足时, 应分析原因, 再相应的进行调节。

摘要:本文系统阐述中国石油四川石化有限责任公司加氢裂化装置影响航煤产品质量的多方面原因, 结合在生产运行中调节航煤产品质量的具体方法, 对航煤产品的质量控制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加氢裂化,分馏,航煤,冰点,闪点,产品

参考文献

[1]韩崇仁.加氢裂化工艺与工程[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1.

[2]李立权.加氢裂化装置操作指南[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5.

抓好过程控制提高产品质量 篇8

1 产品质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半成品尿素粒度偏小、强度偏低, 包装、储存、运输过程中尿素粒子容易破碎, 造成粒度下降。

(2) 生产负荷低或开停车时产品缩二脲易超标。

(3) 散装库储存过程中, 由于储存时间长, 料位高, 易造成尿素粒子潮解粉化, 尿素粒子破碎, 从而降低成品尿素的粒度。

(4) 尿素包装过程造粒料和散库料配比不易控制, 造成粒度下降。

(5) 成品储存运输过程中因摔打、踩压、储存时间长、码放高度不合适等, 都会造成粒子破碎, 粒度下降。

2 提高产品质量采取的过程控制

2.1 生产过程控制

生产过程控制是产品质量控制的第一步, 也是起关键作用的一步。好的产品是生产出来的, 而不是包装出来的。本着这一原则, 生产控制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

(1) 编写《尿素产品质量控制卡》, 明确各工段质量控制内容和责任。

(2) 编写和执行《不同季节工艺操作指导》、《缩二脲控制规定》、《开停车产品质量控制规定》、《蒸发热煮方法》等控制产品质量的管理办法。

(3) 优化系统运行参数, 如高低负荷下尿素质量控制规定、阀位与喷头转速对照表。

(4) 定期检查造粒系统设备运行状况, 如定期进行造粒粒度全分析。

(5) 造粒喷头前加装滤网, 提高产品粒度。每个造粒喷头共有5 400个小孔, 一个小孔堵塞, 一年就会生产96t非优等品。造粒喷头前加装滤网, 使杂物和缩二脲不能进入喷头, 避免堵塞喷孔。并升高造粒塔顶棚, 提高喷头运行质量。

(6) 改造造粒塔底部风窗, 控制产品尿素出造粒塔温度。

(7) 更新造粒喷头, 提高产品粒度和强度。使用旧喷头时, 产品粒度平均为97.5%、强度平均为3.0MPa (2008年4~5月。取样成品均来自造粒塔底部H-102皮带;下同) ;2011年6月更新喷头后, 产品粒度平均为98.2%、强度平均为3.6MPa (2011年9~10月) 。

2.2 中间存储过程控制

中间存储是包装停包时间储存半成品尿素的场所, 在进入包装的过程中, 会对产品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采取如下过程控制以确保产品质量。

(1) 严格执行现场岗位定时巡检与汇报制度。

(2) 最高库存量制度。散装库存放尿素过多会造成颗粒破碎, 粉尘集中, 从而影响产品质量。据尿素粒子堆放的安息角和粒子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 经理论计算堆放高度不应超过8m, 即散装库库存最多12 000t, 若高于此数字, 则包装另行存放。

(3) 散装库存储实行分区制。在散装库104m的延长范围内, 划分为6个区域:A~D区为优等品区, 存放优等品;E区为合格品区, 存放品质不确定的产品;F区为不合格品区, 存放不合格品。如此一来, 就能区分各种产品, 防止混包。

(4) 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 防止成品尿素在散装库存放时间过长, 造成粒子粉化或潮解, 导致粒度降低。

(5) 通过技术改造, 实现卸料小车自动运行, 实现均匀布料。

(6) 通过技术改造, 实现耙料机程序化控制, 为包装系统均匀自动供料提供了保证。

(7) 定期清理散装库顶部堆积的粉尘, 防止产生二次污染。

2.3 包装过程控制

尿素成品包装是产品质量控制的最后一步, 在这一控制过程中, 有对粒度的要求, 也有对重量合格率、编织袋合格率及缝口强度的要求。

(1) 工艺管理上突出责任、维护、巡检、检查与改进。

(2) 尿素包装由原来的两班一倒改为三班两倒。实行三班两倒制, 延长直包时间, 提高尿素优等品率 (如表1) 。包装线实行三开三备, 能很好地进行计划检修和设备维护。

(3) 新增五套除尘装置, 改善包装环境并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2008年以来, 公司先后通过技术改造新增了五套除尘装置。由2012年10月的统计数字来看, 每日除尘量为20.4t。

(4) 包装系统弧门和电子秤更新, 有利于稳定成品包装重量合格率, 保护消费者权益。

(5) 新增自动断线装置, 确保上封口强度, 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

(6) 包装口增设振动筛, 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

3 结束语

抓好过程控制, 是提高尿素产品质量最有效的方法。随着过程控制精细化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 尿素产品质量将进一步提高。

摘要:分析尿素产品存在的质量问题, 制定科学的控制手段, 抓好生产、中间存储及包装等过程控制, 确保尿素产品质量。

选煤产品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篇9

煤炭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煤炭产品不仅要在数量上满足国民经济各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 而且也要在质量上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要求。只有实现了质量和数量上的有机协调和统一, 才算真正实现了煤炭企业的生产目的, 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在一定意义上讲, 质量上的保证比数量上的满足更重要。

1 商品煤的质量指标

商品煤是用于销售 (含自用) 各品种煤的总称。准确地讲, 商品煤的质量是不能简单地用一两项指标笼统表述的。这是因为各品种煤的销售对象不同, 用途不同, 对煤的指标要求也不同。这些都属煤的质量概念。但是, 质量最基本的是可燃物含量, 通常用灰分表示。

国家对商品煤质量的最基本要求是:炼焦煤灰分不得超过12.5%;其他精煤灰分不得超过16.0%;动力煤灰分不得超过40%;低质煤灰分不得超过49%。这是商品煤质量的前提, 或是商品煤的基本质量内涵。产品质量达到了上述规定, 那只是得到了国家的许可, 产品最终要得到用户承认, 转化为商品, 仅此是不够的, 煤质还有其他一些指标, 对用户同样是很重要的, 也应是质量控制的内容。商品煤的主要质量指标还有水分、发热量、含矸率、块煤限下率、硫分、粘结性和挥发分等。因此, 必须增强煤质意识, 加强煤炭产品质量管理。

2 煤质管理措施

产品质量是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产品质量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竞争能力, 抓好煤质工作是适应市场求生存的基本要求。

煤炭产品以品种论价、以质论价, 以此来调动各矿 (厂) 提高煤炭质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证明, 煤炭质量是企业经济利益的决定性因素, 煤质工作与企业经济效益和销售成本息息相关, 密不可分。加强煤质管理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2.1 井下煤炭生产质量控制

加强煤炭质量管理, 保证生产出合格的煤炭产品首先要从煤炭生产的源头进行质量控制。原煤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煤炭产品质量, 因此, 加强井下煤炭生产质量控制尤为重要。加强井下煤炭生产质量控制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煤炭生产技术部门:在采区设计时, 要根据煤层地质资料科学确定开采方案, 合理布局、合理配采, 保证煤质稳定。尤其针对开放生产工艺采煤工作面较多时, 在生产过程中煤质管理工作难度较大。通过几年的生产实践, 在厚煤层开采技术上, 先采用普采方式开采, 分层铺网制造人工假顶控制顶板矸石下落, 然后采用开放开采新技术, 在煤质管理上取得较好的效果。在井下煤质指标控制方面, 煤层灰分大于40%不得开采, 大于300 mm的矸石不准升井。

2) 分层开采的煤层, 人工假顶必须按设计施工, 保证人工假顶质量, 避免冒落的岩石窜入工作面, 为下层开采创造条件。

3) 矿井煤质科、生产技术部门根据煤层地质条件和开采方法, 合理制定采煤工作面的原煤质量控制指标和保证措施, 并将原煤质量控制指标及保证措施与工作面作业规程同时下达。

4) 井下开拓系统, 要有单独的岩石运输措施, 禁止煤岩混装、混运、污染煤质。

5) 生产区 (队) 在生产过程中, 机采工作面必须严格按采煤作业规程操作, 严禁割顶、底板;炮采工作面及掘进工作面有夹石层时, 炮眼与夹石层要操持适当距离, 降低对夹石的破坏程度, 以便拣选;煤岩采掘工作面要实行分采、分装、分运;水采及涌水大的工作面, 必须制定切实有效的排水措施, 保证煤、水分开, 降低原煤水分。

6) 采区煤仓上口及井底翻笼必须设置筛孔不大于300 mm的筛篦, 并始终保持完好, 设专人负责排除大于300 mm矸石和杂物, 不得将脏、杂煤排入煤仓污染煤质。

7) 完善井下煤质考核机制, 奖优罚劣。从井下煤炭生产源头改变只重生产而忽视质量的观念。

2.2 筛、洗选加工质量控制

2.2.1 把住原煤手选质量关

矿井毛煤在形成煤炭产品前, 首先进行筛分选矸。煤的拣选又称人工拣选即手选。目前, 集团公司矿井筛选厂存在着手选人员配备不足, 工资偏低, 职工劳动保护发放不及时等情况, 直接影响手选后原煤质量。因此, 集团公司引起了高度重视, 按井工矿生产能力确定手选劳动定额, 配足手选人员,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和考核奖罚办法, 从而保证原煤拣矸效率, 提高原煤质量。

2.2.2 把住入洗原料煤质量关

集团公司入洗原料煤在集团公司内部模拟外部市场运作, 实行内部的以质计价, 入洗矿、厂已建立了严格的原料煤验收制度, 按市场化运作, 起到了严格按质量计价的机制作用。

2.2.3 根据原料煤的变化调整生产工艺

矿井煤质科、选煤厂要随时掌握原料煤的组成、性质, 矿井煤质科要掌握井下生产及煤质赋有情况;要充分利用井下煤质资料, 做到原煤质量预测和超前控制。选择最佳的工艺, 既要保证产品质量, 又要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的产量。

2.2.4 加强洗煤过程中对各工序的产品质量检测

由于对煤炭产品质量的精度要求不同, 检测力度也不相同。但要强调的是应该建立相应的控制指标, 加强对生产过程产品检验的控制。通过对生产过程各工序的产品检验, 及时了解生产情况及产品质量情况, 调整操作, 确保最终产品质量的合格与稳定。在质量保证体系方面可以概括为:工作有标准、检测有手段、反馈有系统、处理有办法、奖惩有制度。

2.2.5 加强对煤炭产品的水分控制

煤炭产品的水分与灰分相比, 同样应该引起重视。特别是精煤产品水分, 用户反映较大。如果水分过大, 给用户接卸煤炭带来一定困难, 动力煤水分直接影响到煤的应用基低位发热量值, 严重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因此, 对矿井筛选厂要重点解决好井下的煤水分离, 矿井选煤厂重点要解决好精煤脱水和精煤干燥问题, 避免水分大, 冬季冻车、夏季水分损失造成亏损。

2.2.6 防止煤炭产品的二次污染

煤的二次污染主要是加工过程和选后产品运输过程的质量污染。选煤加工过程的污染有精煤脱介不净, 介质回收过程带回的煤泥重新返回洗煤机造成污染等。运输过程的污染主要是产品落地和车体不净等环节造成的污染。运输过程的污染可以通过加强管理来解决, 如装车前应清扫车底、煤岩矿车分别使用、落地煤装车不铲地皮等。洗煤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则需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加以解决。

2.3 商品煤的质量检验

目前, 商品煤常规质量检验项目主要有灰分、水分、发热量、含矸率和块煤限下率。商品煤检验的作用: (1) 为调运部门指导发车提供依据。 (2) 为用户提供用煤的质量依据。 (3) 作为供需双方结算依据。商品煤质量检验也是商品煤质量控制手段之一。但是, 由于它是产品生产质量控制最后一个环节, 对商品煤质量控制的意义也就更大。

3 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广泛接轨, 企业必须具备较高水平的质量管理能力, 才能参加国际经济市场的竞争。在煤炭企业领域, 随着煤炭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用户对煤炭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但煤炭资源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以及大型机械化采煤的发展, 原煤质量逐渐变差, 因此采用高精度选煤方法及严格有序的质量控制体系, 确保煤炭产品质量的合格稳定, 进而取信用户, 赢得市场, 对煤炭企业显得尤为重要。

摘要:煤炭产品质量是企业的命根子。加强煤炭质量管理, 提高煤炭产品质量, 降低煤质商务事故, 是煤炭企业永恒的主题。煤炭企业不但要从产品生产、加工管理入手, 同时, 还要从产品转化为商品的过程中全方位进行严细管理, 不断研究和探索煤炭生产、加工、销售出现的新问题, 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从而降低煤质商务事故,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关键词:煤炭企业,选煤,煤质管理,方法研究

参考文献

[1]周少雷, 邓晓阳.高效选煤厂及高效选煤技术[J].中国煤炭, 2003 (1) .

[2]刘峰.中国选煤也技术水平的国际比较[J].中国煤炭, 2002 (8) .

[3]周家立.加强煤炭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J].中国集体经济, 2007 (3) .

[4]侯瑞军, 王奇文, 禾文.煤炭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煤炭企业管理, 2003 (12) .

刍议如何做好产品质量过程控制 篇10

所谓质量过程, 是从产品设计到完工出厂全过程。过程, 即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作用的活动。在ISO9000诸多的术语中, 可以说“过程”是关键和基础的术语。事实上, “过程”是构建ISO9000标准的基石和理解ISO9000的钥匙, 是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和发达国家多年以来的实践总结, 也是最新管理理论的体现。从常理和ISO9000国际标准中可以得知, 过程是一种活动, 即理解为过程是一种有进 (输入) 、有出 (输出) 的活动形态。在质量管控过程中, 以下主要讲述在产品设计和制造两个方面。

1 产品设计环节质量控制

产品是以顾客为导向, 产品的开发设计就是将顾客的要求转化为产品技术规范的过程, 并保证所设计产品易于生产、验证和控制, 达到技术先进、质量可靠和经济合理的要求。高质量的产品是企业的根本责任, 如果产品设计不好, 无论员工多努力, 无论提供多么先进的工艺手段, 都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对于新产品设计质量过程控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设计人员必须对产品有深刻理解和认知, 清晰了解该产品功能及用途。 (2) 通过认知对产品有一个系统的规划, 确保产品可靠性。 (3) 样品设计和开发策划, 策划过程中需与工艺人员充分沟通, 需考虑人员、设备、工装、技术能力、物流等各方面因素。 (4) 通过产品改进, 并最终得到产品开发确认。 (5) 样件试制生产, 严控来料质量, 严格工艺步骤, 得到合格样件, 确定最终设计。

2 产品制造环节质量控制

生产是一个过程, 即从拿到产品设计图纸进行工艺编制、来料仓储、工序加工、物流转运等直至合格完工产品全过程。在整个生产过程中, 我们引进了质量审核管理模式, 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影响生产过程的因素及其控制方法是否满足过程控制和工序能力的要求, 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并采取有效的纠正或预防措施进行改进和提高, 确保过程质量处于稳定受控状态。

质量审核分为外部质量审核和内部质量审核。企业外部的质量审核, 是以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为代表的第三方质量体系认证机构的权威认证及供应商质量能力认证。企业内部的质量审核, 是以内部质量体系审核、过程质量审核、产品质量审核为核心的一系列质量活动。其中, 过程质量审核是内部审核的核心。

为了提升产品质量, 我厂大力推行质量审核管理模式。在2013年初, 公司聘请国内、外专家对各单位进行了企业外部质量审核, 在专家审核的过程中发现了诸多问题。如工艺文件失效不具备指导意义、计量器具不在使用有效期、员工未按要求进行设备点检、产品混料混箱不易区分、部分产品无专用工位器具、漆后产品无防护等。

2013年6月零部件事业部成立了内部过程质量审核组, 审核组由具有丰富经验的产品技术处员工组成。在完成制定审核方案后, 审核组又分为四个小组, 四个小组采用循环模式每月对四个单位进行审核。

内部审核内容设定: (1) 审核现有技术人员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是否符合过程质量控制要求。 (2) 审核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外购件等产品质量, 以及对供应商进行PPAP审定。 (3) 审核工艺文件准确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文件必须包含编制、校对、审核、会签和标准化等工艺技术人员和领导的签字确认版本, 以及过程控制的重要参数和特性必须经过工艺评定或工艺验证, 并最终形成工艺文件评定书和工艺验证书。 (4) 审核生产设备、工装各作业指导书和记录表, “三书两表”应具备准确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5) 审核检测设备、工装检具、计量器具的完好率、专管率和周期检查是否符合过程质量控制质量要求。 (6) 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存储、包装、标识、物流必须符合程序文件规定, 不得有磕碰、混箱、标识不清等现象。 (7) 重点工序、工位等质量控制点审核, 控制点的质量审核能力、质量记录、及统计分析结果。 (8) 审查各接口部门的工作质量, 接口部门之间的衔接应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 (9) 运用数理统计技术、过程FMEA、工艺FMEA进行过程能力分析和缺陷分析, 找出过程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采取有效的纠正或预防措施, 不断地改进和提高过程质量能力。

过程质量控制的有效推行, 产品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生产效率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生产成本有效降低。

3 产品制造环节质量控制具体措施

3.1 在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设立“质量门”

工序质量控制是过程质量控制的基本点, 也是现场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设立“质量门”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 工艺上有特殊要求、对下道工序加工、装配有重大影响的项目; (2) 对产品性能、精度、寿命、可靠性、安全性等特性有直接影响的关键项目和关键部位; (3) 质量信息反馈中发现不良品较多的项目和部位。

3.2 落实推进“三检”制度

三检制度是以操作者的自检、工人之间的互检和专职检验人员的专检相结合的一种检验制度。三检制度的推行和落实, 是控制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3.3 加强工艺纪律检查

工艺纪律检查是在质量管理体系下对生产和服务提供细化的管理, 是贯彻质量体系要求的重要手段。工艺纪律检查确保了操作工人严格按照工艺文件进行操作, 从而实现标准化生产, 以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为目的。

过程质量管理是持续地改进和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生产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从根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

参考文献

[1]杨兴文, 朱仕友.质量管理的五十五个关键细节[M].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1.

[2]刘宗斌.ISO9001:2000过程模式质量管理体系[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农产品监测质量控制策略简议 篇11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7--02

1 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农产品的需求量不断的增加,随着农产品需求量的增加,在农产品种植、生产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安全、质量问题。从目前农产品安全、质量现状进行分析,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1 农药含量超标

随着人们对农产品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在农产品种植中,为了提升农产品的产量,种植者大量的使用农药,或者是采用一些化学手段,進行农产品的催生、催熟、除病害等。农药对人的身体有害,而且有农药的毒性非常大,国家已经禁止使用。目前中国农产品种植中,农药等化学药品的使用量非常大,农产品中的农药含量超标现象普遍存在,农产品中农药含量超标,将农产品的质量降低,同时带有严重危害性农药的农产品,人们食用后,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会产生危害。

1.2 农产品中添加剂使用过重

随着农产品需求的增加,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激烈性也在不断的增加,为了提高自己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一种农产品生产者,使用添加剂,让农产品在短时间内成熟,并以诱人的色泽出现在消费市场中。农产品中含有的大量添加剂,其中有一些是对人体有害的激素物质,如果长期服用,将会对人体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也可以造成食物中毒。

1.3 农产品受到严重的环境污染

当前全世界共同存在的问题是环境污染,而中国的环境污染非常的严重,大气、土壤、水资源等都受到严重的污染。这些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发展中产生的三废,在农产品种植的过程中,水体、土壤受到工业废水、废气的污染,工业生产中有害的物质将会转移到农产品中,而且很难消除,一旦人们食用了这些工业污染的农产品,将会产生严重的危害。

1.4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等相关的法律文献不全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的完善,我国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完善,但是在农产品安全、质量监测方面的法律文献目前处于不完善的阶段。中国农产品质量监测标准与国际标准不一致,造成中国农产品出口中,很多农产品被退回,这种现象说明,中国农产品质量监测标准过低,相关的法律不完善。

2 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的策略

从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造成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出现问题的原因中,有一部分是因为市场需求量大、市场竞争激烈,还有一部分的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综合进行分析,在当前这个环境污染严重的社会中,为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不仅需要将环境污染这个问题解决,还需要加强农产品种植、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监督、监测力度。

2.1 将农产品质量监测管理相关的体系完善

从当前中国农产品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农产品质量监测制度、体系的不完善,中国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农药等含量的国家标准较低造成的,为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先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供一个体系、制度保障,将农产品质量监测、安全管理等相关的制度、体系完善。在体系、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可以从国外在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取得的先进经验中,获取相关的信息,然后结合中国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我国农产品现状的体系、制度。

2.2 加强农产品种植中的农药、化学药剂的使用监督

在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存在的问题中,农药、添加剂等,造成的农产品质量问题非常严重,影响着农产品质量和人们身体健康。为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需要加强农药、添加剂等化学药物的使监督,加强农药市场的监督,制定农药规范使用的标准,严谨将一些对人体危害较大的农药、添加剂等化学物品投入的农产品市场中,在农产品种植的过程中,也需要加强农药等化学药物的使用量,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安全,降低农药等化学药物对人体的危害。

2.3 加强农产品安全宣传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中,提高人们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非常重要,为此在农产品质量监测中,需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宣传,对农产品种植者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宣传,将农产品的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等农产品从种植到消费整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参与人员的农产品质量意识提高。不能因为个人利益,而至农产品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与不顾。

为了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不仅需要从以上几个地方加强努力,还需要从各环境治理、农业种植保护、无公害农业种植、绿色果蔬等方面加强努力,降低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产品中农药的含量,为了人们提供放心、安全、质量有保障的农产品。

3 结语

中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也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农产品的需求量非常大,中国农业种植中生产的农产品不仅供给内需,还进行出口,但是农产品监测质量不高,造成很多出口的农产品被退回,在日常生活中因为服用农药等含量较高的农产品而产生危害、疾病的现状非常多,为此农产品质量监测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提高监测质量,将农产品中农药等化学药物的含量降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为人们提供安全的农产品。

数字测绘产品的质量控制 篇12

1 加强数字测绘产品的抽样检验工作

当前, 对数字测绘产品检验大部分采用“二级检查一级验收”的产品检验制度。先是由数字测绘产品的生产部门小组进行的测绘过程检查, 然后由生产部门实施的专职检查, 最后报请相关质捡机构给予验收, 待验收合格后方可出厂投入使用。而在这几个检验环节中, 生产部门小组所进行的生产过程检查之产品覆盖率是100%, 生产部门的专职检查的覆盖率为不小于批量产品的30%, 相关质检机构则按批量产品的10%或者20%给予验收。为此, 我们可以发现, 此种验收方式其实是默认生产部门的专职检查所进行的产品质量客观、真实的评价的一种产品检核。经过理论与实践表明, 这种运用百分比抽样检验方法存在“小批量产品过宽、大批量产品过严”的现象。为此, 笔者建议采用调选型与挑整型抽样方案, 它们可以较好地克服对小批量产品过宽、对大批量产品过严的缺点。

2 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制定质量控制计划

应该建立健全数字测绘产品的质量控制责任制, 详细制定出贴切实际的质量控制计划, 每一个部门或每一个单位的质量控制任务与职责要具体化、制度化并系统化。要想保证数字测绘产品质量, 不仅要重视内业数据质量控制, 也要主要外业作业质量与外业数据的采集的质量控制。这是因为内业质量不可忽视, 数字测绘产品的软件与硬件的配置以及作业规程等需要靠内业质量控制环节来把关。而外业生产如果忽略也容易出现加密精度等质量问题, 一旦出现像控质量差等外业质量问题则难以弥补, 并且经常是弥补的成本比较大。

3 在数字测绘产品质量稳定的基础上追求质量改进

数字测绘产品生产与管理在新时期应该审时度势,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坚持“稳中求进”的原则, 在质量稳定的基础上加强质量改进工作。而任何一项质量改进活动均会牵涉到各种偶然性的产品质量问题, 也同时会牵涉到各种系统性的质量问题。所谓, 偶然性的质量问题就是说, 产品质量问题之现状所发生的各种不利的变化具有偶然性, 为此需要及时恢复原来的状态给予解决。所谓系统性的质量问题就是说存在的产品不利情况具有长期性, 为此需要采取措施改变原来的状态及时改变这种不利的状况。对于数字测绘产品的特性而言, 偶然性与系统性的质量状况主要分别表现在偶然性的质量缺陷与经常性的质量缺陷。数字测绘产品的生产在我国可以说运作比较成熟, 并且数字产品生产的技能与生产质量控制的方法也日趋完善, 可以说偶然性的产品质量缺陷是可以通过常规方法给予改进与控制。系统性的质量缺陷一般是认为经常发生的一种缺陷, 它主要体现在规范问题、技术问题、管理问题由于长期没有得到完美解决而引发的缺陷。处理系统性质量缺陷往往需要我们做出重大措施来实施改革并积极改变现状, 从而让数字测绘产品的质量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新水平。系统性的质量缺陷在短期内对产品的质量的影响并不大, 不过基于长远来看是会严重影响到数字测绘产品之使用效能。

关于数字测绘产品的偶然性的质量问题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 以DLG数据为例, 如果水库中存在许多等高线错误的质量缺陷, 则领导会马上高度重视, 并要求及时修正。关于数字测绘产品的系统性问题则容易被忽略, 以DEM与DLG为例, 它们的局部数据的符合性比较差、冲沟与雨裂所示的效果不理想等。为此, 应该加强质量改进, 多渠道解决好系统性的质量问题。为此, 可以科学合理地设置好质量检验点, 做好质量监督及管理控制, 坚持全程质量控制。

总之, 数字测绘产品的质量控制属于系统性强、复杂性强的工作, 需要多个部门相互配合、多道工序的严格把关, 也需要在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积极改进质量控制措施, 从而提高数字测绘产品质量的可靠性。

摘要:数字测绘产品在我国数字化测图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当前数字测绘产品的生产与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数字测绘产品质检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认真抓好数字测绘产品质量检验与质量控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工作实际, 从抽样检验、质量控制措施、质量改进等方面论述了数字测绘产品生产及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测绘产品,数字化,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马旭.4D数字测绘产品的质量管理与控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4, (2) .

[2]王茜茜.数字测绘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策略[J].科技致富向导, 2014, (1) .

[3]徐新红.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国土测量中应用的探讨[J].浙江国土资源, 2014, (3) .

[4]刘若元, 史与正.提高测绘产品质量的几点思考[J].企业技术开发 (下半月) , 2010, 29 (5) .

上一篇: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下一篇:疾病控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