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共8篇)
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篇1
提高产品质量,保障消费安全
当今社会,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品安全日益成为广受关注的话题。
“消费品安全关系人类的健康安全,不仅是利益问题,更是责任问题。”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说,消费品安全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加强协作,共担责任。
我们正处于一个供应链全球化的时代:一个产品,可能在一个国家设计,用第二个国家的原料,在第三个国家制造出来,再进入到第四个国家的市场。要应对供应链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各国就必须在消费品安全问题上责任共担、互相合作。
面对日益复杂的消费品生产工业链,消费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成为市场的积极参与者。目前的市场预警体系能够快速通报并交换信息,有能力采取紧急措施,因此消费者的积极反馈对消费品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近年来,有不少超市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空间,在楼梯上都摆放了货架,陈列着货物。而按照消防有关规定,公共场所包括购物场所的楼梯是安全通道,是不允许占用的。
每次环顾其间人来人往的景象,心里不禁为这些超市里的工作人员和购物者们担忧。经营者为了多赚几个钱,不惜拿消费者及员工的生命安全冒险,如果一旦发生火灾等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作为经营者,应当把安全保障放在首位,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消费者负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九项权利,其中第一条就是人身、财产不受侵害权。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第五条是获得赔偿权。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
尽管经营者大多知道有这么一条法律规定,但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还是有不少商家漠视购物场所的安全保障。下面几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也是比较突出的:
一些商家明知商场里有小偷,却不配合有关部门予以打击。有的虽在商场内挂出,“注意钱包,小心扒手”的警示标牌,但没有相应的保安措施。认为悬挂了警示牌,商家便尽到了责任,消费者就该自我保护,出了问题,消费者就无权向商场提出索赔要求。事实上,有很多消费者遇到此类事件时,总是自认倒楣。但从法律的角度讲,挂了警示牌,商场也要负责任,《消法》的第一条和第五条就是法律依据。还有一些超市为了防止不良顾客偷拿,要求顾客存包,并设立了存包处,但谢绝贵重物品的存放,这也是不对的,超市既然要求存包,就应当免费代劳,且不论物品贵重,都有责任保管好。如果消费者在购物场所出现了贵重物品的丢失,仍然可以援引《消法》第一条和第五条,依法进行索赔。
更有一些超市和商场,无端怀疑消费者,动不动就对消费者进行讯问、搜身,或私设公堂、非法拘禁消费者,使消费者的人身自由
权、人格尊严受到侵害。这样的商场不仅要赔偿消费者人身财产方面的损失,更要赔偿精神损失。目前国内因侵害消费者人身权而被消费者告上法庭的案件很多,最大的一起赔了5万元。
购物需要安全保障,只有安全得到保障,消费者才能轻松购物、愉快消费。不能对消费者安全负责任的商场,信誉度必然要大打折扣。明智的商家,应当从长远利益着想,保证消费者的购物安全。
作为消费者,应到那些信誉度高、安全有保障的购物场所购物。如果因购物受到人身、财产损害,就要拿起法律武器,向工商、消协、法院等部门投诉,为自己讨回公道。
“消费与安全”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以党委政府关注、广大消费者关心、社会各界关切的消费领域重大问题为切入点,深入开展各类市场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强化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检测,定期发布消费警示,预防和制止危害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切实维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其次,经营者要严格遵守法律规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认真践行诚信经营理念,向消费者提供符合“放心消费”要求的商品和服务,不做有损消费者利益的事,让市场规范有序、充满活力。各级行业组织也要加强行业自律,完善行业规范与相关标准,督促企业提高产品与服务质量,提升服务理念和水平,共同创造健康良好的消费环境。第三,各级消费者协会要把消费者投诉反映集中的商品和服务作为重点,综合运用调解、信息披露和社会评议等多种方式,努力化解消费纠纷和矛盾,切实担负起推进消费维权、提振消费
信心、构建消费和谐、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责。第四,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及时、真实、客观地反映消费者的意见和愿望,多形式宣传科学消费,倡导安全消费、环保消费,积极为提振消费信心、扩大消费需求营造氛围。同时,广大消费者也要提高安全意识,积极理性消费,合理合法表达维权诉求,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提高产品质量,保障消费安全”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不仅各地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加大力度,多措并举,我们作为消费者也要有强烈的质量安全保护意识,这样才能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陶正修 男 合肥学院 11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本科 ***
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篇2
诸敏密理博 (上海) 贸易有限公司高级验证专员
刘芳上海清维环境技术有限公司业务拓展经理
黄华平广州市凯闻食品发展有限公司技术部研发工程师
丁怡斯比凯可亚太上海应用实验室经理
庄静斯比凯可亚太市场专员
张友才烟台安德利果胶有限公司大中华区经理
张声福唯绿包装 (上海) 有限公司包装系统中心经理
赵志新江苏华宇飞凌包装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
饮料作为一种休闲消费品, 近年来已经成为消费者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经过三十年的发展, 我国饮料尤其是软饮料得到了迅猛发展 (改革开发以来保持着平均21.2%的增长速度) , 已经从最初的汽水“一枝独秀”发展到如今的碳酸饮料、果蔬汁、茶饮料、矿泉水、含乳饮料等百花争艳的局面。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认识程度的提高, 饮料市场的格局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 碳酸饮料市场份额从31%下降到20%, 果汁饮料市场份额从6.5%上升到21%。而2009年3月的统计数据显示, 果蔬汁同比增长高达52.7%, 累计增速33%;瓶装水3月同比增长23.5%, 累计增速22.6%;碳酸饮料3月同比仅增长1.34%, 累计下滑3.5%, 这进一步体现出人们对饮料需求正在向天然、营养发展。而饮料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各种质量安全保障理念和技术设备的发展, 如原料基地建设、饮料用水的处理与检测、添加剂的合理选用和适量添加、灌装技术、车间卫生保障等等, 任何环节都不能忽视。本文从水中微生物检测、车间卫生保障、饮料用添加剂、包装材料、灌装技术等几个方面, 阐述其发展及其在保障饮料质量安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控制饮料用水安全源头把关很重要
通常情况下, 饮料用水包括饮用水、纯化水、蒸馏水及其他一些工艺用的反渗透水、去离子水等。而根据用途不同, 饮料用水又分为设备清洗水、冷凝水、配方水, 广义上还包括最终的饮料产品。
作为饮料的主要成分, 水的质量与安全直接影响到饮料产品的质量安全, 因此需要通过特定的检测手段来判断饮料用水是否达到了合格的要求。饮料用水的检验项目一般可分为物理指标和微生物指标两大类。对于微生物指标来说, 控制其含量可以避免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与饮料中的底物作用后产生有毒有害物质, 还可避免一些致病微生物对人体直接造成伤害, 并使饮料在保质期内能够保持饮料的稳定性、口味和营养, 不出现变质。
为此, 不同企业往往会根据其自身的产品、生产工艺特点, 确定饮料用水中不同的微生物检测项目, 如有的企业往往会在“总菌数”这个必检项目之外再增加诸如大肠菌群、铜绿假单胞菌等控制菌项目, 而有的企业还会检验其他有害微生物或致病微生物。
饮料用水检测具有几个特点。首先, 鉴于水检验本身的特点, 检验量大 (对于一些控制菌的检测, 甚至要求100ml或250ml不得检出) , 并且水中的营养成分相对比较匮乏, 所以应该使用一些低营养的培养基, 利于水中微生物的恢复;其次, 饮料行业的特性决定了日常的检验工作量很大 (一天往往要检验20-30个水样, 对于大量样品多采用膜过滤法处理) , 因而要求检测方法简单、检测仪器操作简便、快捷;最后, 考虑到饮料本身pH值及配方中可能存在一些抑菌成分, 直接检验可能会检测不到微生物, 所以需要采用冲洗、中和等手段去除样品中的抑菌成分, 通过提高微生物的恢复生长率, 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目前, 微生物检验方法主要有平板浇注法和薄膜过滤法。与传统的平板浇注法相比, 薄膜过滤法具有比较明显的优点:检验量大 (每张膜的检验量可以达500ml, 甚至更多, 平板法往往规定每个平板不得超过2ml) , 代表性更强;而且薄膜过滤法可以通过过滤、冲洗等步骤除去其内在的抑菌成分, 从而避免出现假阴性的检验结果。所以, 从今后的应用趋势来看, 薄膜过滤法有着无可替代的优点, 容易为广大用户所接受, 逐渐成为新标准的推荐方法。
薄膜过滤检验装置的发展经过了三代改进。第一代为换膜、组装式过滤器。采用这种方法需要准备很多滤杯, 并需提前灭菌, 这对于每天需要进行大量检验工作的饮料行业来说, 要花费很多时间和人力;另外, 该种产品在膜片和滤杯结合处存在一些死角, 会带来污染, 该类产品将逐步被淘汰。第二代为Microfil薄膜过滤系统, 是目前市场上的常见产品。该过滤系统使用的无菌高质量滤杯不会占用超净台太大的空间;只需更换滤膜即可进行不同样品的检验, 大大简化了检验流程, 因而受到了广大操作人员的好评。第三代产品为Milliflex plus PLUS薄膜过滤系统, 该系统的主机设计小巧 (约为1张A4纸大小) , 整合了抽滤装置, 并且滤杯里已经整合了滤膜, 所以无需再将镊子消毒后取滤膜。该种过滤系统不但操作简单, 而且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污染风险, 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了这类产品。
车间和设备卫生控制安全生产第一步
饮料加工车间环境和设备卫生是关系饮料安全生产的基础, 要生产出安全的饮料就需要车间环境和所有生产过程环节都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 而要达到这一目的, 应该从工厂设计之初就开始考虑。
我国饮料行业起步较晚, 20世纪90年代才得以发展。当时的饮料工厂生产规模比较小, 且由于我国在车间设计和设备卫生设计方面基本还处于初级阶段, 所以最初的饮料工厂设计只强调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 车间内的卫生状况基本取决于外界环境的变化, 比如南方春夏时期的梅雨季节, 环境温度高、湿度大, 产品的微生物指标非常容易超标, 可以说此时的饮料加工厂的生产环境基本是处于不可控状态。设备卫生在此时只是满足基本的生产需求, 在设备卫生设计方面尚没有明确的概念, 设备的不锈钢管道通常采用活接连接, 清洗需要一段段拆开手动清洗, 效率非常低。
随着饮料消费的增长, 我国的饮料生产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不少企业已经从手动小规模工厂向自动化大规模工厂转变。以前依靠“自然”条件来保证生产环境卫生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规模化工厂对卫生的要求, 因而越来越多的饮料企业开始采用轻型钢结构进行厂房建设, 对车间内的环境和卫生采用人工照明、人工通排风等手段, 以保证生产车间符合产品生产的卫生要求;与早期在车间内安装简单的紫外线灯和采用乳酸或醋酸熏蒸实现对环境的消毒相比, 可控程度明显提高。而设备方面, 则越来越趋向于自动化控制。目前的饮料设备都能够保障饮料生产在密封的环境下进行。为了延长产品的保质期, 还对设备进行优化设计, 避免出现卫生死角, 消除清洗消毒隐患, 比如采用全焊接的管路连接方式, 并采用CIP的方式对设备进行清洗和消毒;一些灌装设备还可通过在灌装环境采用无菌空气作正压保护, 实现对产品包装材料的消毒。
从卫生角度的要求来讲, 饮料加工车间、设备卫生方面的要求基本要从环境、材料、生产设备、操作人员以及操作方法等方面得到保证。环境要求主要涉及生产车间的地理位置, 与附近污染源的距离, 生产环境的温度、湿度, 虫害, 鼠害, 下水道, 空气质量等级和空气流通方向等;材料要求主要指原辅材料的卫生指标是否符合生产要求等;生产设备要求是指能否进行良好的清洗和消毒, 生产过程中是否存在卫生死角或者污染产品的可能, 生产设备的设计能否生产出达到卫生要求的产品;操作人员以及操作方法要求是指能否按照卫生要求进行生产操作, 操作方法是否符合卫生要求、是否避免产品污染等。近年来, 国家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 食品GMP (良好生产规范) 要求也逐步应用在饮料工厂的建设和设备的选择上, 该规范对于工厂周围的环境, 如风向、下水道、周围的工业设施以及虫害等都有要求, 对于车间内部布局、地面、墙壁、下水道、设备安装位置、车间通排风、生产区域分级、空气空间净化等, 也都有明确的规定。
尽管如此, 目前仍然有相当一部分饮料企业的加工车间卫生建设和设备卫生配置尚处于刚开始受重视的阶段, 很多企业还只是以简单的满足生产要求进行车间卫生建设和设备配置, 对外部的环境和生产过程都缺乏有效的监控, 因而经常会造成产品质量的不稳定。随着食品QS市场准入制度的推行, 很多饮料生产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产品质量和安全对企业生命力的影响, 部分企业已经在新建的工厂中按照高卫生标准要求, 从厂房选址到设备选型、安装等就开始注意采用卫生和安全设计。
正确选用添加剂确保饮料良好质地和风味
饮料及饮料添加剂的发展脉络
与饮料质量安全最为相关的添加剂有稳定剂、甜味剂、着色剂、护色剂、防腐剂。稳定剂具有悬浮、增稠等作用, 可以使饮料中的各种成分成为一体, 并赋予饮料良好口感;甜味剂可以赋予饮料相应的甜味;着色剂可增加对饮料的嗜好并刺激食欲;护色剂是增强饮料色泽的非色素物质;防腐剂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进而延长饮料的保质期。
近年来, 饮料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单一型向复合型;果味型向果蔬型;功能型向营养型;儿童型向中老年型;个人消费向家庭消费。鉴于饮料的发展, 饮料用添加剂也将呈现出以下特点:安全、有效、健康;能够保持或提高饮料本身的营养价值;可以用作某些特殊膳食用饮料的必要配料或成分;能够提高饮料的质量和稳定性, 改善感官特性;便于饮料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或贮藏。随着饮料的发展, 饮料添加剂的发展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时期:
1980年—1990年畅销饮料为汽水和运动饮料。所使用的添加剂相对单一, 主要要求添加剂起到调味、着色、增香和防腐的作用。使用标准依照1977年颁布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规定。
1990年—2000年畅销饮料为果味汽水饮料、冰茶饮料、瓶装水、果汁饮料、植物蛋白饮料、活性乳酸菌饮料、功能饮料。添加剂除了具有基本的调味、着色、增香、防腐作用, 还要求具有乳化、增稠、营养强化、抗氧化等作用。此外, 由于此阶段饮料种类的增加对添加剂的功能要求更加具体, 复配添加剂应运而生并得到大力推广与应用。使用标准依照《食品添加剂分类和代码》 (GB/T 12493-1990) 和《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 (GB 14880-1994) 及《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 2760-1996) 的规定。
2000年—2003年畅销饮料为茶饮料、果蔬汁饮料。添加剂在功能方面没有太多变化。使用标准依照《食品添加剂分类和代码》 (GB/T 12493-1990) 和《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 (GB 14880-1994) 及《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 2760-1996) 规定, 以及每年卫生部公布的新增食品添加剂品种和扩大使用范围品种规定。
2003年—2005年畅销饮料为果味乳饮料、维生素水饮料和凉茶。没有太多具有新作用的添加剂出现。使用标准情况与2000年—2003年相同。
2005年—2008年畅销饮料为果汁饮料、咖啡饮料、果味乳饮料、大豆蛋白饮料、维生素果乳饮料、奶茶饮料、强化Vc饮料、啤酒味的茶饮料。天然、健康和安全的添加剂开始受到青睐。经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的新版《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 2760-2007正式颁布, 并于2008年6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代替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 2760-1996) 和《食品添加剂分类和代码》 (GB/T12493-1990) 。
果汁和含乳饮料发展迅速, 稳定剂功不可没
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高, 天然、健康的饮料备受青睐, 如果汁饮料、含乳饮料等。最早的果汁饮料只是添加以香精为主的果味型果汁饮料, 现在的果汁饮料不仅添加一种原果汁, 还添加多种原果汁, 果汁含量可以达到10%、20%、30%, 甚至100%。鉴于果汁饮料的发展需求, 稳定剂的功能也越来越细化。如在果味型果汁饮料时期, 稳定剂的作用主要是模仿相应的水果质构, 赋予果汁相应的水果味道。随着果汁中原果汁含量越来越高, 果汁非常容易出现沉淀, 因而稳定剂不但要赋予饮料良好口感, 还要具有稳定体系、悬浮果粒和纤维等作用。CMC (羧甲基纤维素钠) 可以满足这一条件, 并且由于价格低廉深受中国果汁饮料加工企业的喜爱, 但是由于CMC为化学合成, 不符合天然的趋势。随着各种提取技术的发展, 已经可以从各种水果中提取天然纯果胶。果胶作为稳定剂可赋予果汁更接近水果的自然口感, 并且天然指数高, 与CMC相比, 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正因如此, 果胶已经受到不少非常重视质量的国内外果汁加工企业的钟爱。但鉴于其价格昂贵, 目前中国的果胶产品多出口到国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 加上近几年中国食品安全事件的频频发生, 不少消费者比以往更加关注食品安全, 在选购产品时也更为谨慎, 有的消费者在选购时会通过观察饮料外包装标签上的配料表来判断饮料是否营养健康, 有的消费者甚至从“果胶”和“CMC”的名字上就能感觉到饮用哪种饮料更安全。因此, 一些中国的果汁饮料加工企业也会越来越多的使用果胶代替CMC。
近年来, 含乳饮料因富含乳蛋白、钙等各种营养成分而逐渐走俏市场, 因此也带来了含乳饮料产品的同质化。为了摆脱同质化, 生产差异化产品, 不少饮料加工企业都采取了扩大营养成分的措施, 如添加钙、膳食纤维、胶原蛋白、果粒等;但是在添加了以上成分后, 容易出现口感不易被消费者所接受或产品出现沉淀等问题。为了避免这些问题, 稳定剂就在此时派上了用场。例如, 含乳饮料中, 果胶可以实现含乳饮料的良好口感和浑然一体 (CMC也可以, 但是效果明显不同, 这点仅从口感上就可以感觉到) 。
斯比凯可是全球亲水胶体的领导者, 也是很多胶体的发明者, 如果胶、黄原胶、结冷胶等都是由其最早发明、并最早商业化生产的;如今, 斯比凯可已经将这些产品和技术带到中国, 并带动了不少中国企业的发展。例如, 黄原胶, 原来中国并不生产, 但是现在产量却很大, 并且多数都是出口。根据目前对胶体特点和应用的研究, 斯比凯可认为胶体稳定剂今后将朝着功能更为具体、细致、安全的方向发展。如生物发酵技术生产的结冷胶, 用于乳饮料和果汁饮料中悬浮果粒等固体颗粒, 使产品不仅看起来有趣、美观, 吃起来真实、有嚼劲、口感独特, 而且原料安全可靠。
包装材料与饮料安全密切相关
鉴于近年来饮料发展的多元化, 饮料包装已经由单一的玻璃瓶——皇冠盖包装发展到玻璃瓶、易拉罐、PET瓶和纸塑复合材料包装四分天下的局面。在中国, 最早用于饮料包装的是玻璃瓶, 20世纪80年代汽水饮料的出现使玻璃瓶广为应用, 玻璃瓶透明、美观深受消费者的欢迎。随着汽水饮料的淡出市场, 玻璃瓶在软饮料的应用也明显降低, 目前主要用于酒类产品包装 (玻璃瓶包装占90%) ;此外, 也用于一些走高端路线的功能性饮料的包装。玻璃瓶包装易碎、不易携带, 之后出现的易拉罐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易拉罐主要用于啤酒、碳酸饮料的包装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塑料瓶的易拉罐包装) 。随着饮料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 PET瓶因具有轻量、易回收、轻巧、携带方便等特点开始得到发展, 开始主要用于水的包装, 之后是果汁类饮料。起初PET瓶价格较高, 随着技术的发展, 价格逐渐降低, 以致目前的低价格已经成为其明显的优势。PET瓶耐热性差的问题曾一度使其应用受到限制, 耐热PET瓶的出现扩大了其应用范围, 可用于巴氏杀菌饮料的包装;但是耐热PET瓶耗材, 成本增加, 并且热灌装技术的后冷却限制了PET瓶的设计。无菌冷灌装技术的出现使PET瓶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并成为目前最为流行的包装。为了降低包材成本, 轻量化的PET瓶将越来越受到饮料加工企业的欢迎。纸包装在国外很早就应用于饮料包装, 1961年利乐推出利乐三角包采用了复合纸包装 (设计目的是用于牛奶容器) , 由于采用了无菌灌装, 大大延长了饮料的储存期, 使饮料可以远销世界各地。随着各种冷藏技术的发展, 纸包装因良好的阻隔性能而在饮料中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多。
概括来讲, 饮料包装的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塑料复合类 (PET、PP、PE等的复合) 包装在很长时间内仍是主流包装, 玻璃瓶和易拉罐仍然占据一定市场, 如商家为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一些功能性饮料仍会以玻璃瓶为主;纸基复合包装在冷藏饮料中将备受青睐, 无菌纸包装仍大有市场。健康意识的提高使中国的一些消费者倾向于饮用NFC (非浓缩) 果汁 (富含Vc, 要求包装容器具有很好的阻隔性能) , 尤其适合高阻隔的纸包装 (广泛用于国外市场) ;差异化包装会持续出现, 如塑料瓶身的易拉罐、纸塑复合包装、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软包装等等。
但是无论何种材料的饮料包装, 今后的发展方向都将朝着降低成本、提高安全性的方向发展, 如提高阻光、隔氧能力, 减少包材成分向内容饮料的溶解, 减少包材成分与内容物发生反应的几率, 降低瓶和盖的重量等等。
灌装, 饮料加工的最后一道关口
无菌冷灌装是饮料灌装的主要趋势
二次污染是保障食品安全必须应注意避免的问题, 据研究, 35%的二次污染是由管道、罐、阀门和输送泵导致的, 65%的二次污染是由于物料杀菌后再包装过程中产生的。所以必须重视饮料灌装环节, 提高灌装技术, 把好饮料加工的最后一道关口。
我国的饮料灌装技术和设备都是在引进设备和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目前与国外的相应技术、设备的差距越来越小。对于汽水、碳酸饮料来说, 采用高压灌装, 灌装方式从早期的“二次灌装”发展到了目前的“一次灌装”。一次灌装使生产的碳酸饮料质量稳定、含气充足;完善了卫生设施、降低了污染。对于非碳酸软饮料 (不含瓶装水, 以下同) 来说, 采用常压灌装。随着果汁、茶饮料等非碳酸软饮料的发展, 各种常压灌装技术也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 自最早的传统冷灌装之后, 热灌装、无菌冷灌装、中温灌装相继出现, 并在不同时期、不同产品和不同企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在国内, 非碳酸饮料市场仍是热灌装占据主导地位, 无菌冷灌装由于前期投入资金太多, 少有企业采用, 但却是未来发展方向;而中温灌装技术优于热灌装, 相对无菌冷灌装, 成本较低, 因此, 将在一段时期内受到广大国内饮料加工企业的青睐。
对于非碳酸饮料来说, 最早采用的灌装技术为传统冷灌装, 采用先灌装再杀菌的方式, 对设备和包装材料要求低, 容易产生二次污染。而热灌装技术 (采用先杀菌后灌装的方式, 对设备和包装材料要求高) 的出现则有效避免了二次污染问题, 并且与传统的冷灌装相比, 热灌装受热时间短, 对饮料风味和营养成分破坏程度较传统的冷灌装轻;升温和降温速度快, 没有密封后的二次杀菌, 大大降低了本道工序中出现破瓶和跳盖几率。热灌装技术19世纪80年代就在国外饮料工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日本1987年的热灌装饮料产量已超过冷灌装产品。尽管如此, 由于加热时间较长, 热灌装仍然会破坏较多的营养成分。之后出现的无菌冷灌装技术, 是对物料进行UHT瞬时杀菌、快速降温至常温 (25℃) 后在无菌环境下进行灌装的一种技术。与热灌装相比, 无菌冷灌装对物料处理时间不超过30秒, 能够最大限度的保存维生素等热敏性营养素;无需在产品中添加防腐剂, 可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同时可节约原材料, 降低能源损耗, 提高生产能力, 降低成本。无菌冷灌装技术是目前最为先进的饮料灌装技术, 自1961年利乐公司首次将纸盒 (Tetra Pak) 无菌包装技术应用于商业化生产后, 无菌灌装技术 (适用于任何不含气饮料的纸复合包装, 货架期长) 的发展日臻完善, 如今已发展成为集化学、物理学、微生物学、自动控制学等于一体的高端灌装技术。无菌冷灌装则是克朗斯、西得乐将此技术创新性的应用于PET瓶饮料灌装时赋予的概念, 实质也是无菌状态下的常温灌装。无菌冷灌装需要企业大量的前期资金投入, 所以到目前为止, 拥有无菌冷灌装生产线的企业仍然很少。
为了使饮料产品保持良好的口感, 降低成本, 满足国内饮料企业的需要, 江苏新美星于2004年推出了PET中温热灌装技术 (超洁净灌装技术) , 它将微生物栅栏技术应用于热灌装工艺中, 使充填温度由83-95℃降到65-70℃, 通过合理的生产线硬件配置和品控管理, 在不添加防腐剂的前提下, 使采用非耐热PET瓶装生产的饮料产品卫生指标达到了耐热PET瓶装饮料的卫生技术指标及国家相关标准要求。经过几年的发展, PET中温灌装已经在中国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已经有不少灌装设备供应商可以为客户提供中温灌装方案, 如华宇飞凌2009年就为“牵手”提供了整套中温灌装生产线。与热灌装相比, 中温灌装技术不但降低了灌装温度, 使产品品质受到较小影响;而且还降低了包材成本、吹瓶费用, 非常适合目前中国市场。
降低成本提高灌装能力和无菌保障能力是根本
显然, 无菌冷灌装技术之所以不能被广泛应用,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初期投入成本很高, 而后期要实现无菌灌装也需要各种先进技术、设备的保障。所以, 提高灌装能力、降低成本仍然是所有形式的饮料灌装技术的发展方向。具体表现为:多功能, 同一台设备可以进行茶饮料、果汁饮料等多种饮料的热灌装;实现玻璃瓶与PET瓶的灌装;高速度、高产量;提高技术含量、可靠性, 实现全线的高自控水平和高效率, 为灌装设备配备完备的在线检测装置和计量装置, 可自动检测各项参数, 精确计量。此外, 降低成本还表现在从吹瓶、灌装、套标到装箱整线解决方案供应能力的提高, 瓶坯优化技术的提高等。
对于无菌冷灌装技术来说, 除了降低整体投入成本, 无菌灌装的保障水平仍需不断提高。无菌冷灌装系统由瓶器杀菌、喷淋冲洗、灌注封盖、瓶盖杀菌和无菌室等部分组成。
在瓶器杀菌和输送方面, 对于在线制瓶供应方式, 为防止二次污染, 应该大力提高风送通道的洁净度和对风的无菌处理水平;对于托盘供瓶方式, 则应尝试开发多种杀菌剂 (现有过氧乙酸、碱液等) , 杀菌方式 (现有干法和湿法, 后者成本低、可控性强, 国内企业应用较多) , 以及研究不同消毒剂的配比, 降低消毒剂用量等。
在灌注时, 液位精度、灌装流量的控制非常关键, 如过满, 液体会外溢, 容易滋生微生物。对此, 目前已经有几种解决方法, 华宇飞凌用热胀冷缩的原理, 通过将液面控制在离瓶口2-3毫米, 使冷却后饮料恰好满瓶, 不外溢;灌装后再注入液氮以充分排除氧气;灌装后对瓶口进行冲洗, 之后要保证输送过程的平稳, 否则会再次外溢;此外, 由于瓶盖上设计有很小的螺纹细缝, 喷淋时可以起到二次清洗、杀菌的作用。如华宇飞凌在日本的3条茶饮料生产线, 都是采用此种方法。今后各种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将使这种控制精度更高, 华宇飞凌已经能够在灌装120ml容量的功能性饮料时, 达到1mm的控制精度。
随着微生物敏感性饮料生产商的要求越来越高, 封盖技术的优化也是提高无菌程度的方向。其中一种方案为通过尽可能减少灌装时瓶口上方的部件, 进而减少或避免细菌从上方机械部件中入侵的可能性。如克朗斯公司推出了新型解决方案, 采用冷无菌封盖法, 凸轮支承和封盖均位于瓶颈导轨之下, 可防止细菌从上部滴入。
此外, 无菌室无菌水平的保障宗旨是要保持无菌室的正压, 以防不洁空气渗入。而其他一些方面的改进工作也有待提高, 如SIG西蒙纳西研制的第二代旋转式PET瓶无菌灌装机, 将原有的包含了瓶器消毒-冲洗-灌装-封盖的124立方米的整体无菌室作了较大的革新, 无菌区仅为9立方米, 并且摒弃了采用流体动态密封替代了传统的机械式密封, 在灌装机旋转体和无菌室固定罩上均设置了一些清洗喷嘴, 便于二者之间互相清洗和消毒。
欧盟农产品安全保障 篇3
自律型标准是由欧盟委员会及各国政府委托标准制定机构或农业、食品业协会实施管理与监督,由社会自愿采用。目前,在欧盟公众更加关注农产品的质量,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越来越细化,检测手段越来越精确的趋势下,高品质、具备标准化数据管理信息的农产品,成为参与欧盟农产品市场竞争和进入欧盟民众厨房的必备条件。与此同时,欧盟国家生产的农产品增加了对其内部市场的占有率。对涉及农产品生产、初级加工、储运卫生、检验检疫、销售安全等方面的标准,主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颁布,技术性和操作性强的规则或规范多以条例和规定的形式由行政部门和行业协会制定。目前,欧盟总共拥有10多万项技术标准,欧盟委员会农业官员表示,其中涉及农产品的约占30%。而近年来,仅在农产品和食品安全以及化肥、农药残留限量控制和检测方面,欧盟就不断增加各种法规和辅助控制标准,现已达到2万多项。
欧盟为保证农产品和食品安全体系的有效运作,实行专家参与和专业小组负责的会商和紧急处理机制。欧盟委员会设有跨领域的食品安全管理局,由10个专门的高级专家小组组成,分别为粮食作物、家禽家畜、食品污染、食品添加剂、营养保健品、转基因产品等。各小组在食品安全局的协调下,开展专题研究和科学评估工作,为欧盟食品安全的各项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为制定相应的法规、标准提供基础数据,参考意见。
欧盟法律规定,所有上市销售的农产品必须具备可追溯性,不具备可追溯性的食品禁止上市或进口。为此,欧盟已经要求各成员国采用国际物品协会的“全球统一编码系统”(EAN.UCC,简称统一编码)。利用统一编码系统,可以掌握农产品、食品的全部必要信息,一旦发生威胁人类健康的突发性食品安全事件,可以立即追踪到储运、加工和生产的各个环节,直至农产品种植或饲养的源头。该系统自上世纪70年代在欧洲诞生以来,得到了成员国的广泛应用。欧盟还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条例来确保农产品供应链上各个环节信息的真实、可靠。应用EAN条码技术后,蔬菜、水果等农产品销售商在供货时会多出一张条码,主要用于标识批次、种植过程、农田状况等信息。同一品种、同一生产条件、同一批次的产品使用同一个条码,专门用于产品追溯。拥有统一编码的蔬菜、水果,就相当于颁发了“身份证”,欧盟可根据这种“身份证”了解产品的上游供应链,跟踪产品的下游消费者,在必要时将农产品对消费者产生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同时也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企业的损失。
欧盟对农产品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和监管。主要措施之一,就是依靠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行政区和农产品品种类型设立全国性、综合性和专业性的检测机构,实施专门的检验和执法监督。从2004年起,欧盟强化了农产品相关法律,规定了140多种禁止使用的农药和添加剂,并规定了各种有毒重金属在农产品中的最高含量,农药和添加剂的残留量不允许在产品检测时超标。对符合及明显低于标准规定从事生产的农户给予补贴或奖励。与此同时,欧盟也制定了严格的处罚机制,对违规的农场处以大额罚款、停产,直到禁止其从事农业生产。
各行业协会依靠自律机制,对下属的协会、农场和企业开展技术培训、规定自查措施等。据欧盟统计资料显示,在荷、比、卢三国,经政府农业部门授权的农产品质检机构就有350多个,负责建立和管理质量检测与定期预报工作,如荷、比、卢三国仅蔬菜和水果种植取样点就多达3700余处,分析检测基本样品达550多种。欧盟规定质检机构应按照技术标准每年定期、定时和定点监督及汇总取样分析结果,并通过公报或网站向社会公布,从而实现对农产品进行经常性监测和权威性评价。
规范农产品包装和信息标志。欧盟给农产品、食品包装制定了严格的10大类20余种材料及符合标准物质的使用规定,如纸类、塑料、木材、编织物、金属等,并同时规定凡用于包装农产品或食品的物体或材料,应带有明显的“农产品专用”标识或印上“盘子与刀叉”等易于分辨的图案。除了要求包装安全外,还要求包装品质量根据农产品的性质与特点,选择最适宜的材料,以保证农产品经包装后仍能不破坏原有风味,便于储存、运输和延长保质期,同时包装材料本身不能对环境保护构成不良影响。农产品、食品包装要有准确的品质成分、保质期、特殊贮存条件或是否为转基因食品等详细说明。对纯绿色、有机农产品、食品设定专门的衡量标准。
欧盟为应付农产品、食品突发性危害建立了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由欧盟委员会、欧盟食品安全管理局和各成员国政府相关机构组成。
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篇4
为保障有机蔬菜和“两菜一粮”产业健康持续发展,肥城市农业局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监测体系建设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整合农业执法监管体系。一是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监督管理办公室;二是出台了《肥城市种植业基地管理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有效地推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三是市委、市政府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列入镇街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内容。对因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的或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处置不当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的,实行一票否决,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各村实行村委负责制,每个村委成员都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监管体系,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健全完善蔬菜标准化生产体系。编制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操作规程》等一系列生产技术规程。将农业生产全部纳入标准化体系,彻底解决了无标生产、无标流通、无标销售的问题。
三、健全蔬菜质量监测体系。全市15个镇街都设立了农
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有12个镇街建立了蔬菜质量检测室。市农业局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平台,把全市镇街5 个重点蔬菜生产加工企业、1 个蔬菜批发市场的纳入信息管理平台管理,对蔬菜质量进行实时监控、统计、分析、预警与智能化管理。
学生饮用奶质量安全保障承诺书 篇5
安徽省学生饮用奶计划实施协调小组办公室:
市学生饮用奶计划实施协调小组办公室:
为切实保障学生饮用奶质量、卫生和饮奶安全,推动“学生饮用奶计划”顺利、健康发展,我公司在此谨向省、市学生饮用奶计划工作机构并向全社会作出如下庄重承诺:
一、遵纪守法,规范操作。严格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按照国家和省出台的实施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的文件规定生产、配送学生饮用奶,树立“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生产经营理念,防范危及青少年健康事件的发生。诚信、自律,杜绝恶性竞争行为。
二、建立健全学生饮用奶生产、贮存、配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确保学生饮用奶质量安全。
1、制定学生饮用奶生产、经营等管理制度和质量保证体系,从原料奶生产、卫生质量检验到加工、成品质检,制定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并层层落实到人。
2、用定点奶牛场的优质原料奶生产学生饮用奶,奶源基地内奶牛“两病”监测合格,无人畜共患疾病,实行管道式机械挤奶,原料鲜奶不混有乳房炎乳,菌落总数稳定低于20万,不使用复原奶生产学生饮用奶。
3、乳品生产符合GMP卫生规范要求,生产学生饮用奶的车间通过HACCP/ISO2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4、按照有关工艺要求,严格进行清洗、保养、建立维修保养制度。
5、实施全面检测,做到检测与生产同步,严格学生饮用奶产品的检验放行程序,实行企业内质检部门一票否决制,生产过程有明确的可追溯的真实的生产记录和检验记录,严格执行产品留样制度。
6、7、学生饮用奶品种、质量符合国家和省有关标准、规定。通过绿色食品认定或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
三、建立完善的、高效的配送服务体系。全脂巴氏杀菌型学生饮用奶在贮存、配送和分发环节实施冷链。学生饮用奶以专用配送车辆,由专人按供货向学校配送。
四、自觉维护学生饮用奶声誉,维护学生饮用奶市场秩序。学生饮用奶不在市场上销售。
五、跨市供应学生饮用奶,主动、自觉接受当地学生饮用奶计划工作机构的监管。
六、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并提供真实的材料和情况。按照要求每月向省、市学生饮用奶计划工作机构提供学生饮用奶的推广情况报表。
七、建立学生饮用奶应急处理机制,制定处理预案,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发生10人以上学生饮奶不适(呕吐等)或中毒事故,及时向各级工作机构报告有关情况。
八、本单位(法人)自愿签署本承诺书并对上述承诺内容负责,如有违反,愿意承担一切法律和经济责任。
法人签章:单位盖章:
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篇6
评价报告
根据德阳市东一环东段项目改线段(k4+287.371-k5+675.907)设计图纸与德中公路平交,管道线路要穿越德中公路,且德中公路下发埋有天然气管道。我司派相关人员对项目施工场地进行了调研,然后参考了该项目的有关文件,对项目进行了风险分析,风险分析的结果是该项目“可行”。评价组相关人员与项目负责人沟通,收集,整理相关的评价资料,确定评价重点,并调研评价项目周边情况,作为本安全评价报告的依据。本设立安全评价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简述建设项目技术方案概况,包括工艺、规模及主要装置(设备)、设施和辅助工程等。
(2)对建设项目中的危险、有害因素种类及程度进行分析、评价;
(3)对建设项目中的危险、有害程度大的工艺单元重点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评价;
(4)对建设项目提出安全对策措施;(5)对建设项目的安全作出设立评价结论。沟槽挖土
1.1施工组织设计中应根据设计文件、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沟槽深度、现场情况,确定施工方法、程序、开挖断面和现况管线等构筑物的迁移与保护措施、使用机具和安全技术措施。1.2施工前,应按施工组织设计规定将妨碍施工的现状地下管线和建(构)筑物进行迁移或保护,在施工范围内可不迁移者应详探、标识,并采取保护措施,保持安全。
1.3当沟槽邻近有房屋、管道、电杆等建(构)筑物时,应对建(构)筑物结构进行安全验算,确认符合要求,并形成文件;经验算需加固时,应按规定确定加固方案并实施。加固结构强度达到方案规定后方可开挖土方。施工时,尚应遵守相应管理单位的规定。
1.4在变压器等供电设施附近开挖土方,应遵守供电管理单位的规定,严谨擅自行动。
1.5在距直埋缆线2m范围内,必须人工开挖,严禁机械开挖,注意标示管线的警示物,严禁损坏管线,并应约请管理单位派人至现场监护。在距各类管道1m范围内,应人工开挖,不得机械开挖,并宜约请管理单位派人现场监护。
1.6沟槽开挖中,遇有新发现的管道、电缆或其他构筑物应加以保护,并及时与有关管理单位联系会同处理。
1.7开挖中遇与现况管线交叉时,应按设计文件规定对现况管线进行技术处理;设计未做规定时,应根据实勘资料制定加固和保护措施。
1.8沟槽开挖应根据机械性能、土质、槽壁支护等状况,确定开挖顺序和分层开挖深度。开挖不得扰动天然地基。
1.9土方开挖前,主管施工技术人员必须向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形成文件。交底应包括下列内容:
1、开挖中,所涉及地下管线和构筑物的位置、种类、现在、重要性和损坏后的危害性与作业中的保护措施。
2、沟槽断面的尺寸、边坡和分次开挖深度。
3、施工方法和程序。
4、安全防范和应急措施。
5、作业人员、机械操作工之间的相互配合关系。
1.10开挖过程中发现槽壁有较大块体影响沟槽稳定时,应清楚或加固。有突出的石块、砖瓦块等应及时清除。挖土中断和作业后,其开挖面应设稳定坡度。
1.11挖土中遇有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变化,应根据具体情况修改边坡或采取支护措施,并按规定办理变更手续。
1.12使用单斗挖掘机挖时,配合机械作业人员必须在机械回转范围外作业,且位于安全处,需在其作业时,机械必须制动且得到机械指挥人员的指令后,方可进行。
1.13推土机作业,机前严禁有人。推土机在直槽内作业沟槽深不得超过2m。作业中,刀片不得推撞坡壁上高于机身的弧石或大石块。
1.14人工挖土应遵守下列规定:
1、作业现场附近有管线等构筑物时,挖土前应掌握其位置,并在开挖中采取保护措施,保持管线等构筑物处于安全状态。
2、沟槽深大于2.5m时,应分层开挖,每层的高度不得大于2.0m,层间应留平台。平台宽度,对不设支护的槽与直槽不得小于80cm;设置井点时不得小于1.5m;其他情况不得小于50cm。
3、作业人员之间应保持安全距离,横向不得小于2m;纵向不得小于3m。
4、严禁淘洞取土、搜底扩槽和在沟槽内休息。
1.15挖土范围内有现况道路结构需挖除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1、施工前,应根据旧道路结构情况和现场环境,确定挖除方法和选择适用的机具。
2、现场应划定作业区,设安全标志,非作业人员不得入内。
3、作业人员应避离运转中的机具。
4、使用电气设备时,电气接线与拆卸应符合规定。
5、使用液压振动锤时,严禁将锤对向人、设备和设施。
6、使用风钻时,严禁将钻头对向人、设备和设施。
7、挖除中,应采取措施保持作业区道路内各现状管线及其检查井等构筑物的完好。
8、挖除后应及时清碴出场。
1.16已形成的沟槽,经雨水,地下水等冲刷或浸泡后,必须经安全和技术人员检查认证后,确定安全,方可重新进入施工;如经检查不符合安全要求,必须重新采取加固措施,达到安全要求后,可重新进入施工。推运与回填土
2.1施工前应根据工程要求和现场环境状况,确定土方存放、运弃、回填的方式,选择机具,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2.2在电力架空线路和变压器等供电设施下方,不得推土。2.3沟槽边推土应遵守下列规定:
1、沿沟槽边1m范围内不得推土。
2、堆土高度不得大于1.5m。
3、堆土严禁遮压检查井、消火栓等设施,且应保持其维护道路的畅通。
4、堆土应采取防扬尘措施。
2.4靠建(构)筑物、围墙堆土,必须保证墙体安全。靠墙堆土高度应根据其结构承载能力确定。严禁靠危房、危墙堆土。2.5施工前,应根据工程规模、土方调配方案、运输车辆和环境状况,确定运输路线。运输道路及其沿线的桥涵、便桥、地下管线等构筑物应有足够的承载力;穿越桥涵的净空应符合运输安全要求;遇电力架空线路时,其净高应符合有关规定。作业前应检查,确认安全。
2.6装土和运输等施工机械距沟槽边的距离,应根据土质、槽深、机械质量、支护结构和地面荷载等状况进行核算确定,且其净距不得小于1.5m。车轮应挡掩牢固。
2.7土方宜采用封闭式车辆运输,装土后应清除车辆外露面的遗土、杂物。运输中应按规定路线行驶。
2.8存土场应在场地周围应设护栏和安全标志,非作业人员不得入内。存土结束后应恢复原地貌。2.9弃土场应划定范围,非作业人员不得进入,并应避开建(构)筑物、围墙和电力架空线路等。
2.10管道具备填土条件后应及时回填。回填土时沟槽内不得有积水。施工中采取排降水措施时,应在土方回填至地下水位以下50cm,方可停止降水。
2.11沟槽回填土应自下而上分层对称进行,每层压实度应符合技术规定。管顶以上50cm范围内不得用压路机等机械压实。2.12有支护的沟槽,回填土必须和支护结构的拆除相配合,不得碰撞损坏支护结构。
2.13管沟、井(室)回填土应在墙体和盖板完成,且达到规定强度后方可进行。
2.14管沟、井(室)回填土时,应于管沟、井墙两侧对称进行,高差不得大于30cm。
2.15回填土过程中,严禁在槽壁掏洞取土。2.16向沟槽内送(卸)土应遵守下列规定:
1、送(卸)土应设专人指挥,送(卸)土下方禁止有人,槽内作业人员必须位于安全地带。
2、手推车向沟槽内卸土时,应挡掩牢固,且稳倾、稳倒,严禁撒把。
3、自卸汽车、机动翻斗车向沟槽内卸土时,车轮与沟槽边缘的距离应依车辆荷载、土质、槽深和槽壁支护情况确定,且不得小于1.5m,车辆必须挡掩牢固。
4、推土机向沟槽内送土时,推铲与沟槽边缘之间应保持安全距离。
5、机械在沟槽作业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槽边缘道路和沟槽边坡的稳定,确认安全。
2.17使用夯实机具时,应按规定配备操作工。操作工应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且人员应相对稳定。电动夯实机具必须由电工接线和拆卸,作业中应随时检查机具、缆线,应随时检查机具、缆线,确认绝缘良好,并应遵守有关规定。沟槽支护
3.1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中,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开挖深度、地面荷载、施工设备和沟槽周边环境等状况,对支护结构进行施工设计,制定相应的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支护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应满足各施工阶段荷载的要求。
3.2施工场地应平整、坚实、无障碍物,能满足施工机具作业要求。
3.3沟槽支护前,主管施工技术人员应熟悉支护结构施工设计图纸,掌握支护方法、设计要求和安全措施。
3.4先开挖后支护的沟槽,支护应紧跟挖土。先支护后开挖的沟槽,应在支护结构达到施工设计规定强度后,方可开挖。3.5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距沟槽边缘距离,应根据工程地质、沟槽深度、地面荷载等确定,且不得小于1.5m。
3.6现场支护材料应分类码放整齐,不得乱堆放。支护时,应随支设随搬运,不得集中堆放;拆除支护结构应与土方回填密切配合,并设专人负责安全监护。
3.7施工中,施工机具不得碰撞支护结构。严禁利用支护结构支搭作业平台,挂装起重机设施等。
3.8施工过程中,对支护结构应经常检查,发现异常必须及时处理,确认合格。
3.9拆除支护结构应与土方回填密切配合,并设专人负责安全监护。
3.10上下沟槽应设安全梯或土坡道,其间距不宜大于50m。严禁攀登支护结构。
3.11用起重机向沟槽内吊运支护材料和吊装钢筋骨架、混凝土、导管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1、作业时必须设信号工指挥。起吊前,指挥人员应检查吊点、吊索具和周围环境状况,确认安全。
2、吊运时应划定作业区,非作业人员禁止入内。
3、起吊时,钢丝绳应保持垂直,不得斜吊。严禁超载吊运。
4、作业时,机臂回转范围内严禁有人。
5、支护材料距槽底50cm时,作业人员方可靠近操作。吊物落稳后,方可摘钩。
3.12使用人工方法向沟槽内运送支护材料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1、系放时,应根据被系放材料的质量确定绳索材质和直径,且绳索应坚固。使用前应检查,确认符合要求。
2、使用溜槽溜放时,溜槽必须牢固,使用前应检查,确认合格。
3、运送时应缓慢,上下作业人员应相互呼应,协调一致。
4、运送材料过程中,槽内作业人员应位于安全地带,被运送物下方严禁有人。
5、严禁向沟槽内投掷和倾卸支护材料。
3.13支护结构完成后应进行检查、验收,确认合格并形成文件后,方可进入沟槽作业。结论
根据评价结果,得出如下评价结论:
(1)施工的技术方案能够满足建设项目对周边环境的要求;(2)施工与公路、公路附属设施的间距符合安全要求;(3)施工的技术方案能够满足公路、公路附属设施安全运行的要求。
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篇7
关键词: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关系到广大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大事, 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2]。近些年来, 农药、肥料、兽药、饲料添加剂、动植物激素等农资的在农业生产中使用不断增加, 为解决粮食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也因此导致农业生态与环境被破坏及污染、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 基础在农业, 必须正本清源, 必须首先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抓好。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直接面对农产品生产经营者, 是实施农产品生产过程管理和质量安全源头控制的基础环节。因此, 加快基层体系建设, 已是当务之急, 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 明确基层工作任务, 严格落实监管责任
1.1加强农业投入品使用监管, 从源头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及时掌握农药产品使用动态, 杜绝禁限用农药进入农产品生产环节;向农产品生产者广泛宣传农药等投入品使用规范和要求、禁限用农药产品品种、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规定, 增强生产者安全合理用药意识;以农产品基地和用药高峰期、采收前安全间隔期为重点, 加强对农药等投入品使用情况的监管, 及时处置违法违规使用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行为。我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后, 乡镇监管力量大大削弱, 为保障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 长阳县农业局充分调动县内农药零售商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直接面对农民的第一线优势, 大力推进农技农资结合、企业直销等农业投入品有效服务模式, 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实行“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标准、统一服务”的服务模式, 有效提升放心农资的配送能力和水平[3]。
1.2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管
依法履行农业产地环境监管职责, 切实保护农产品产地环境, 以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为重点, 加强对工矿企业“三废”、农村集镇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排放区的日常监测, 防止污染农业产地环境[4]。通过调查我县农膜年残留量每年高达500t以上, 回收率约30% 左右, 残膜率达70% 以上;农药、肥料包装等废弃物每年达到100t左右, 回收率达不到10%;畜禽粪便年产生量每年达到约10 万t, 80% 没有正确处理利用;农村生活垃圾每年达到50000t以上。因此, 必须充分运用电视、广播及报纸等公众媒体, 宣传农村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政策和法规;政府要利用经济手段和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垃圾资源回收利用, 开展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1.3加强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服务
结合我县农业主导产业发展, 以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生产基地为重点, 确定适用农业标准,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转化入户, 积极开展标准化示范创建。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质量标准体系。制定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长阳县农业局根据上级相关农业生产技术规程, 因地制宜编制并审定通过了《绿色食品大白菜高山栽培技术规程》、《绿色食品萝卜高山栽培技术规程》、《绿色食品辣椒高山栽培技术规程》、《绿色食品番茄高山栽培技术规程》和《绿色食品结球甘蓝高山栽培技术规程》五个地方标准[4], 通过技术培训, 印发资料等形式传达给广大群众, 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种植技术水平;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体系。积极组织实施“绿色行动计划”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 全面推行统一生产技术、统一农资供应、统一监管方法、统一产品标识等“五统一”操作规程;加大“三品一标”的开发及认证工作力度。在生产、加工、贮藏、流通等环节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长阳县着力建设0.66 万hm2高山蔬菜、0.2 万hm2优质茶叶、0.2 万hm2优质柑桔、0.2 万hm2优质粮油、0.06万hm2魔芋等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 全力服务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提高了农业标准化水平, 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4加强农产品生产过程的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
以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生产基地为重点, 加强田间指导, 严格监督农业投入品的合理使用, 及时违法违规行为, 在病虫防治、农产品集中上市等关键时期增加巡查频次。督促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加强基地生产管理, 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 规范建立生产经营档案。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 以农业生产过程中违规使用国家禁用农药为重点, 强化农药登记备案审批和市场监管, 加强农药使用指导, 严防超范围、超剂量使用。要大力推广农产品基地统防统治;在重点农时季节, 开展种子、农药、肥料等重要农业投入品专项打假和执法。建立假劣农资涉案线索移送机制, 以高压态势震慑违法犯罪分子[5]。
1.5加强农产品产地检测准出
以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宗鲜食农产品上市和国家法定节假日为重点时间, 加强农产品产地准出检测;督促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组织配置农残检测设备, 开展自律检测[5]。健全农产品监测档案, 对检出不合格产品的生产基地实施重点监控, 限制产地准出并密切跟踪其流向和处置情况, 防止不合格农产品流入消费市场。加强风险排查, 发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 结合产地准出监管, 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执法。
1.6推进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
以改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环境, 培育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意识为目的, 规范经营者行为, 净化农产品安全市场秩序, 督促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组织面实行“4 有” (即有记录、有检测、有标志、有包装) 要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制度。农产品经营者要建立农产品经销台账, 如实记录经销时间、品类、数量和销售对象。
2 加强能力建设, 不断提升监管水平
2.1健全监管网络
全面落实乡镇监管机构、人员编制和经费渠道, 按照符合岗位需要、人员专岗专责的要求, 每个乡镇农技推广中心要确定1 名负责人和1 名专职监管员, 确保在岗履职;生产基地、农业标准化基地监督员, 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组织要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市县要规范建立基层监管人员档案, 加强监管队伍管理。在乡镇农技推广中心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 实行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与农技推广机构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2.2加强条件建设
结合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验收”的要求, 落实乡镇农技推广中心必要的办公设施和农残速测仪、冰箱、电子天平等监测仪器, 不断提升监管装备水平。
2.3强化业务培训
市县农业部门和乡镇农技推广中心要制定长期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 对监管人员实施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 结合“阳光工程”培训、送科技下乡等活动, 组织开展村组、基地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加强培训考核, 坚持持证上岗。建立健全业务学习培训长效机制, 不断提升基层监管队伍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2.4加强制度建设
乡镇农技推广中心要结合自身职责, 建立健全产地环境监管、农业标准推广、田间巡查、监督检测、产地准出、质量追溯、诚信承诺、应急处置等工作制度和岗位责任、绩效管理、考核评价、奖惩等管理制度, 明确工作任务和岗位职责, 规范管理, 落实责任, 推进监管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
3 完善工作机制, 形成监管工作合力
3.1县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统筹管理
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和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农业、畜牧水产、食药监、公安等相关部门参加工作会商调度和联席会议制度, 研究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事项, 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社会积极参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机制, 整体推进乡镇监管各项工作。
3.2县级农业部门要加强管理指导
结合本部门其他职能工作、整合工作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对乡镇农技推广中心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综合协调管理。要认真统筹规划、统一部署落实乡镇监管体系建设、农业标准化、质量追溯、监督检测和管理考核等工作, 稳步推进农产品收购、保鲜、贩运、储存等入市前各环节质量安全监管。要建立与食药监、公安、环保、工商、商务等相关部门工作联动机制, 综合推进农业产地环境监管、投入品监管、专项整治、监督执法、风险应急、诚信建设等工作。
3.3乡镇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协调
落实本地区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生产主体责任, 建立村监督员队伍, 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 积极配合上级业务部门开展农产品基地准出、应急管理等工作, 根据工作需要合理调配工作场地、经费和人员, 兼顾做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确保乡镇监管各项工作正常开展[6]。
4 加强组织管理, 切实强化工作保障
4.1加强组织领导
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 依法履行属地管理职责, 强化政策措施, 认真部署和推进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各项工作;加强对乡镇监管工作的组织领导, 切实解决好乡镇农技推广中心办公场地、监管装备、机构和人员编制、工作经费等实际问题, 监管人员经费、工作经费必须足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确保基层监管工作正常开展。市县农业部门要把加强乡镇监管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把握当前有利的政策机遇, 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统筹谋划、扎实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4.2加强督促检查
县级农业部门要加强督促检查, 督办落实乡镇监管各项制度措施, 有序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各项工作。对乡镇监管机构建设滞后、监管工作缺位、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较低或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 采取专函督办、诫勉约谈等方式及时督促整改;涉嫌渎职违法的, 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和单位负责人的责任。
4.3加强管理考核
县级人民政府要制订明确具体的考核评价办法, 对乡镇监管工作进行年度考核, 并纳入县级政府对乡镇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对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4.4加强经验推介
各乡镇要认真总结, 及时报送相关信息, 大力推介典型经验、亮点;积极开展乡镇监管示范典型建设, 创新监管模式和制度机制, 充分发挥典型带动和示范辐射作用, 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参考文献
[1]佟卫芳.我国食品安全体系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职业与健康, 2007 (07) .
[2]为了百姓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J].公民与法治, 2009 (8) .
[3]孙政才.狠抓投入品监管强化源头治理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J].中国动物检疫, 2007 (12) .
[4]陈芳莉.长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湖北植保, 2015 (01) :15.
[5]张爱东.宿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实践与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 2009, 15.
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篇8
【关键词】生产经营;负面作用;身体健康;必然需要
现代社会的进步是日新月异,畜牧产品的发展也是有目共睹,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然而,与之相关的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根据本人工作多年的经验,现对所知所了解的问题进行适当探讨,与读者所分享。
1.畜牧产品安全有何重要性呢
1.1能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畜牧产品安全性问题已经在各国畜牧牧经济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畜牧牧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畜牧产品的安全性已不容忽视。通过建立健全畜牧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可有效保障畜牧产品的生产经营行为,跨越国际贸易的绿色堡垒,进而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
1.2能维护社会的安全稳定
过去的“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震惊全国,在社会范围内产生巨大负面作用。可见,畜牧产品的安全质量问题不仅威胁了人们的健康,对社会稳定也十分不利。畜牧产品是人们餐桌上的重要食物,也是人们汲取营养的来源。加强畜牧产品的安全管理,保障消费者安全,可促进和谐社会的顺利实现。
1.3满足畜牧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
生产基地安全与否,直接决定了畜牧产品的质量安全。因此,为了确保生产基地安全生产,应该改善畜牧牧业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环境良性循环。若想保障畜牧产品的质量安全,必须严格把控食品生产过程,通过转变养殖观念、提高养殖水平,可从根本解决食品安全隐患,进而促进畜牧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2.安全存在哪些问题呢
2.1能让动物感染疫病
在动物身上患有疾病,既会降低畜牧产品的质量,也可能通过肉、蛋、奶将疾病传染给他人,造成食物中毒,发生寄生虫病,对使用者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物疫病已成为当前影响畜牧牧食品卫生安全的主要原因之一。
2.2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在畜牧禽生长过程中,环境污染可能通过呼吸、饮食、饮水等进入到畜牧禽体中,对畜牧产品质量安全造成威胁。生态环境污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
2.3可以导致人畜牧共患病
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开发,造成环境的不断恶化,导致生物群内生态链的破坏,物种之间固有的保护屏障被打破,一些病毒发生变异,加大了疾病控制的难度。像高致病性禽流感、结核杆菌病、口蹄疫、狂犬病等危害动物和人类健康的烈性传染病,它们既可在动物与动物之间和人与人之间传播,又可在动物与人之间传播。
2.4会有兽药残留
为了提高饲料的使用效率以及生产效率,加快动物生长,减少疾病发生可能性,时常使用各种动物添加剂或兽药,这样在动物组织中难免遗留药物,给公众身心健康带来威胁。
2.5还会有饲料问题
由于产地土壤与水源存在被重金属污染、农药超标、病虫害污染等;而在生产动物性饲料时,又存在霉菌毒素污染、细菌超标等问题。由此可见,动物吃了这种被污染的饲料后,产品质量如何可想而知。
3.提高畜牧产品安全的个人建议
本人真诚提出以下建议,希望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1)信息追溯。在畜牧牧信息档案中,应及时记录动物进圈、使用兽药或饲料的情况、休药期、防疫消毒、隔离治疗、屠宰、检疫、加工、销售等原始数据,如果畜牧禽没有免疫标识,坚决不得上市流通,一旦出现问题可根据标识号码进行档案检索,追究相关环节的责任。(2)安全相关知识培训。开展以兽药、饲料及添加剂等投入品规范使用为重点,通过举办培训班、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养殖户的培训,指导养殖场(户)合理用药,完善档案记录。加强对执法人员和从事畜牧牧业相关人员的培训教育,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信息和宣传,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3)加大环保力度。要注重生态环保,坚持科学养殖,科学防疫,通过科学的饲养和管理手段,提高动物自身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同时要对畜牧禽粪便、污水进行科学处理,降低畜牧禽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量,变废为宝。(4)增强食品安全意识。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畜牧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然而,一部分群众对畜牧产品质量的安全意识较为薄弱,仍出现违规使用国家规定的兽药、饲料添加剂等问题。因此,要广泛宣传畜牧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法律、法规,必须引导养殖户加强对畜牧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认识,规范养殖经营,保障人体健康。(5)安全监管体系。结合“预防为主、全程监管、源头治理、依法规范”等原则,加强养殖基地的源头管理工作,检测畜牧产品污染物、做好畜牧产品安全预警评价,落实畜牧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以及问题产品召回制度。全面推进从养殖到餐桌的规范化管理。另外,还应全面监管饲料与兽药的生产经营、畜牧禽养殖、产品加工等相关环节内容,将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中。(6)动物检疫策略。动物检疫是防控动物疾病的重要环节,同时也可保障畜牧产品的质量安全。因此,动物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强重视,监督畜牧禽饲养基地、屠宰、加工、销售等全过程管理,避免质量低下的畜牧产品进入流通渠道。(7)协作关系。加强对畜牧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形成上下一盘棋,做到一把手带头、分管领导管理、落实责任单位的全方位、全员参与。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应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配合,明确划分各自权责利,全面推行畜牧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督与管理。
【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推荐阅读:
产品质量保障08-04
产品保障措施调查09-22
建立产品质量保障体系论文06-18
质量是安全的保障07-26
[好险啊保险产品评测报告]合众安心综合意外基本保障计划11-04
强化护理质量 提升护理服务 保障护理安全10-22
关于对全县保障性住房工程质量安全专项检查情况的通报08-19
质量保障路径05-30
服务质量保障10-10
运行保障质量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