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保障质量(共10篇)
运行保障质量 篇1
通常所说的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制定质量方针、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它基于企业的总体结构体系, 主要从企业产品的研发、生产、质检、销售以及最后的售后保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质量管理活动, 并且对这些管理活动进行细分, 保障每个环节都能做到制度化和标准化, 使企业的内部活动都能得到质量体系的保障。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都引入了质量管理体系, 但是由于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不够, 使得质量管理体系在运行的过程中存着一些问题, 严重影响了体系的有效运行[1]。
1 目前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企业领导思想认识存在误区。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 企业个别领导由于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思想认识存在误区, 对指导工作又没有很好地实施, 导致质量管理体系无法在企业中良好运行, 不能起到有效改进和完善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作用。
(2) 质量管理体系缺乏有效的自我改进机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可以很好地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为企业开拓市场打下良好的基础。大多企业都会投入巨大的精力去取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但是所取得的证书并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 企业缺乏必要的自我创新和自我改进机制, 运行管理机制不能满足质量管理体系的需求[2]。
(3) 管理体系培训工作落实不到位。在企业中推广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不仅是企业领导的责任, 也是每个员工必须完成的任务。在推行的过程中, 必须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培训, 让员工认识到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企业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存在着很多问题, 如企业的培训流于形式, 没有很好的效果;片面重视对领导层的培训而忽视了对基层员工的培训;对于培训学习缺乏重视等, 严重影响了体系的运行质量。
(4) 考核指标不合理。必要的考核对于管理体系的实施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针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每个环节都有一定考核标准, 并且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 这是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保证。但是很多企业的奖惩措施很不清晰, 没有完善的考核标准和奖惩措施, 导致质量管理体系无法有效运行, 员工的积极性也不高, 管理体系流于形式。
(5) 质量管理体系的本地化工作不到位。每个企业有不同的业务领域、企业文化以及管理架构, 质量管理体系在不同的企业中应该有所不同, 但是企业为了通过质量认证, 在质量认证过程中直接参照其他企业制定本企业的质量体系文件, 导致体系运转不畅, 甚至对现有的业务流程带来严重制约, 极大降低工作效率。
2 保障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具体措施
(1) 企业管理层的重视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良好运行的有效保障。在企业中推广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一项复杂的工作, 而要保障它的长期良好运行, 也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为了能够长期有效地保障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既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 同时也需要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能够全面认识质量管理体系, 将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当作企业的头等大事来抓。首先从自我做起从思想上和认识上转变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其次是将其重要性和对企业发展的益处向全体员工宣传贯彻到位, 让全体员工都认识到自己的利益与管理体系的良好运行是分不开的, 从而全面提升企业员工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认可度与执行力。在实际运行中, 真正按体系的运行标准进行精细化、制度化、质量化的工作, 进而使其真正发挥效用, 真正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3]。
(2) 稳步改善质量管理体系。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获得认证证书, 建立了自己的质量体系, 只是说明企业的质量体系符合ISO 9000质量体系中某一种管理标准。在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 会不断出现各种问题, 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改进机制, 通过不断运行和管理来完善整个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必须不断分析产品的特点、经营效果、市场波动以及潜在问题, 从实际出发, 使质量管理体系能够真正融入企业, 真正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3) 稳步提升员工综合素质是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保障。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 不仅仅需要企业高层的正确管理和指导, 更需要企业员工的有效执行。只有具有良好素质和熟练技能的员工, 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 做好企业的每个生产环节, 才能有效保障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企业必须对员工进行规范化、动态化管理, 并且采用多种方式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 不断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技能, 才能不断满足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才能确保产品和体系运行的质量, 才能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生产效率[4]。
(4) 强化考核标准是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评价考核机制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核心, 只有建立良好的运行评价考核机制才能有效保障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必须不断抽查、检查产品质量并进行必要的评估, 同时细分岗位职责和要求, 明确考核标准和方案, 对于检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和整改, 不断强化考核力度和完善考核标准, 才能更好地提升运行效果和质量。
(5)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根据企业特点进行创新, 合理实现质量管理标准的本地化。本地化首先是对企业运行过程进行梳理, 找出需要规范化的过程, 再参考先进企业的成功案例而不是全盘照抄制定过程文件, 然后对照标准比对过程文件与标准的相符性, 唯有这样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才是鲜活的和可实施的。
3 结论
总之, 只有有效保障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良好运行, 才能确保产品质量, 减少产品质量事故的发生率, 不断推动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摘要:随着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 国内企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为了继续保持企业的发展势头, 提高企业竞争力, 企业对质量管理有了更高要求。ISO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标准在企业中的引入和贯彻实施, 可以很好地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确保企业的产品质量。本文针对如何保障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进行探讨, 希望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曾杰.年轻企业如何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J].管理观察, 2009 (18) .
[2]徐阿丽.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控制[J].中国外资, 2011 (4) .
[3]曹永一, 袁东清, 王迎春.浅谈如何加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08 (1) .
[4]姜作涛.谈“持续改进”如何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中有效运行[J].电子质量, 2010 (2) .
高效保障航班安全正点运行 篇2
这里是东航山东分公司航班运行的大脑指挥中枢,每一个航班的航班运行信息指令都从这里发出;这里是全东航放行班次最多的席位,仅仅2012年,共放行航班33542架次,2012年各月的绩效得分在东航运控系统排名中始终名列前茅。
这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优秀团队。他们是保障飞行安全的幕后英雄:运控部的工作人员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时时刻刻无差别无懈怠的工作在安全关口上,以高度的警惕感、严谨的工作态度,严密的监控着每一次航班的运行;加强信息传递,关注天气变化、提高天气信息预见性,保障大面积延误航班及备降航班,严把飞机放行关口,确保航班安全正点运行。
东航山东分公司运行控制部总经理刘长才说:“运控部积极发挥山东分公司航班运行指挥中心、信息中心和生产协调中心的作用,努力保障了分公司23架飞机的安全运行。”
未雨绸缪做好准备
按照惯例,从7月份开始民航旅客运输进入旺季,客流量会呈现井喷式增长。所谓“闲时勤练兵,忙时显身手”。为了应对航班生产旺季,东航山东分公司运控部未雨绸缪、周密筹划,提前打响了旺季生产攻坚战。
春节一过,山东运控部各分部便开始安排了密集的培训课程,从兼职教员授课到签派、情报人员轮番复训,从分组讨论到业务交流,培训工作紧锣密鼓、热火朝天。签派分部针对夏季雷雨、低能见、低云天气多发的天气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了航空气象、PBN(基于性能的导航)、二类运行机场的培训;为了迎接6月份开始实行的CDFA(连续下降最后近进),签派分部的兼职教员纪立德向济青所有签派员详细讲解了非精密近进CDFA的定义、CDFA特定决断高度,以及注意事项。杰普逊航图是民用航空领域飞行、运行人员必备的运行图。为了提高全体员工应用杰普逊航图的能力,签派分部专门进行了杰普逊航图的培训。
密切协作团队作战
随着旺季生产的到来,东航山东分公司也增加了执管飞机的数量-5月、7月、8月各增加一架飞机,从总数20架一跃增至23架。随着飞机数量的增加,山东运控部情报分部所要准备的飞行资料也在成倍数的增长。加上替总部带飞的3架飞机的运力,情报分部的10名员工实际上负担着25架飞机的情报保障工作,人员效率可见一斑。
航务情报人员按照机载资料配备程序,结合机载资料包的有效目录,根据民航局情报中心机场资料校核单清单,逐一校对,全面落实“及时、准确、完整”的总体要求,共完成了118机场,5024页的资料换页工作。同时,为配合公司市场部门“北上西进”的营销策略,情报分部分别向市场部和运控中心提供了青、济、烟三地至通辽、满洲里、海拉尔、长白山、唐山、兰帅I等地的38条航线的航线数据。
人员紧缺、工作量大,一直是困扰航务情报分部的一个难题。面对激增的工作量,情报分部的员工没有相互推诿,而是主动请缨。为了顺利完成每月一次的机载资料包更换任务,他们加班加点,吃饭、睡觉都跟着飞机转,23架飞机青、济、烟、沪42次的机载资料包更换工作全部按要求在一天之内更换完毕,可谓是完成了“不能完成的任务”。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水”是运控部现场指挥分部工作的真实写照。随着旺季生产的到来,每名现场值班员每天督查的航班量在50班左右,劳动强度可想而知。在这个团队中,年轻同志主动分担老同志的工作,关心、关爱老同志蔚然成风,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团队战斗力不断提升。
被称为“地面机长”的签派员
我们很多人都坐过飞机,但是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飞行签派员这一职业。其实一个航班从飞机起飞到落地,这其中一系列复杂的运行过程,都是在飞行签派员的监控下完成的。飞行签派员是一架飞机起降不可或缺的人员,他们的核心工作就是保障飞机的飞行安全,他们没有朝九晚五,没有周末和节假日,为保障航班的安全、正点运行默默地工作着,是真正的幕后英雄。
第一时间掌握全面资料
飞行签派员的主要工作是搜集飞行信息、制定并申请飞行计划,与机长共同放行每个航班。每一个航班都需要签派员签字放行,还要提供给飞行机组相应的飞行计划、天气实况和预报、航行通报并对其正确性负责、对放行的航班负责。
他们就像一个全能专家,不是气象员,却要随时关注天气的变化;不是数据员,却要时时掌握各种海量信息数据;不是飞机维修人员,却要掌握一定条件下飞机的适航状态;不是飞行员,却决定着航班是否放行。在航班运行过程中,他们要随时收集各类信息并与飞行员沟通,根据航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帮助飞行员决定飞机是否绕飞、备降或返航等。他们被称为“不握操纵杆的飞行员”。
虽然签派员不能像飞行员一样驰骋蓝天,却与航班同行。他们所承担的责任和飞行员比起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对于签派员而言是没有朝九晚五,没有周末和节假日,只要有航班在飞,他们就要坚守岗位,所以行内人士都称他们是“地面飞行员”。“在任何环境,任何条件下,都要保证运行的安全,因此安全工作是签派员工作的灵魂所在。”运行控制部副总经理丰启彬说。
为航班安全护航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签派员,一般需要经过三四年的专业知识学习,一到两年的岗位实习,并通过严格的专业考核取得民航总局颁发的飞行签派员执照,之后每年还必须接受规定专业科目的复训和考试,再经过长时间的工作经验累积,才能逐渐成熟、独当一面。培养一个合格的签派员大约需要4-5万元,签派员需要具备全面的航空专业知识,才能对飞行机组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签派员之所以要求这么严格,就是因为这一幕后角色关系到航班的正常运行和安全。就航班放行来说,每一个航班是否符合放行条件,签派员都要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和情况进行判断,放行的条件几近“苛刻”,不能留有丝毫安全瑕疵。
如果遇到不正常的情况或恶劣天气时,对于签派员的考验更加严格,签派员必须具备综合分析、判断各类信息和遇事不慌,从容处置复杂情况的决断能力。同时,还要时时关注每天每架飞机起飞,降落地区,空域及航路上的天气状况,飞机在起飞和飞行过程中的适航状况、航路、航线上的各类情况。在保障飞行安全的前提下,及时合理地调配运力,把航班延误给旅客带来的不便减到最小。一句话,飞行签派员必须具备在复杂情况下的应急处置能力。
浅谈施工企业质量体系的运行保障 篇3
实施ISO9001标准, 要求企业按照标准要求, 结合企业实际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并按标准设计要素以文件化的形式, 将企业管理以程序制度化, 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和记录, 实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的科学管理模式。通过ISO9001标准种种制度化的程序, 使体系内各环节环环相扣, 互相督导, 互相促进, 管理工作中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 减少了工作的盲目性, 减少了内部推委、扯皮现象, 减少了出质量事故和安全事故的机率, 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和质量保证能力。
实施ISO9001标准, 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进行控制管理。通过规范管理、规范工序、规范操作, 保证了按标准规范施工, 杜绝了不合格原材料、半成品的使用, 杜绝了不规范质量行为的发生, 整个生产过程的各道工序处于受控状态, 消除了异常波动, 保证了质量水平的稳定和提高。
2 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工程质量
建筑安装施工企业, 工程质量是企业生存的根本途径, 而工程质量的提高是靠管理来保证的, 只有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机制, 才能加强企业自身对质量的控制能力。因此企业应抓好质量体系运行。通过认证只证明企业的质量体系符合ISO9001国际质量标准, 而保证质量体系是否能够持续有效的运行才是企业认证的根本。
3 企业如何保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工程质量
3.1 优化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现在的企业不仅有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还有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计量管理体系。对于专业性很强的建筑安装施工企业来说, 要承接大型起重机械、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安装施工任务, 企业还要依据国家《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和《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维修质量保证体系基本要求》建立相应的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质量管理体系, 不过这些体系都建立在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上的。
3.2 不断完善质量体系文件
当企业的组织机构、部门职责发生变化, 社会要求变化、市场需求、企业经营宗旨、企业战略发生变化、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使用, 作为质量体系文件化的程序、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等应当不断修改和完善, 保证体系文件的适宜性。当质量体系标准变化以及我们对标准理解的逐步深入, 对体系文件不符合的地方也应及时修改, 保证体系文件的符合性。持续改进体系文件, 增强质量体系文件的适宜性、符合性, 并使这些文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质量体系的运行有效性。
3.3 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时, 把“创优”目标放在首位
工程质量的优劣是广大消费者最关注的问题。没有高质量的工程, 企业就不能赢得社会信誉, 也就不可能占领市场。因此, 创优是关系企业兴旺的大事。实践证明, 企业有了优质产品—精品工程, 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还会增加企业的知名度, 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此, 创名牌、创优质工程就成了施工企业的战略方针。
质量方针是企业总的质量宗旨和质量方向, 也是企业精神的体现。因此, 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时, 把“创优”目标放在首位。
3.4 加强职工培训, 提高职工质量意识和技能是做好贯标工作的关键
质量体系是一个全员参与、全面控制、持续改进的综合性体系。质量体系有效运行必须依靠全体员工的参与和落实。施工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 从业人员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 人员流动频繁等实际问题, 这给全员参与质量管理、保证质量体系有效运行, 提高工程质量带来很大困难。加强全员培训显得很重要。另外施工企业完成的产品具有特殊性, 同样建设项目有不同设计要求和标准, 选用设备和使用材料不会完全一样, 即使是选用标准设计、通用构件或配件, 由于建筑安装产品所在地区的自然、技术、经济条件的不同, 也使建筑安装产品的结构或构造、施工组织和施工方法不一样, 要保证工程质量, 学习培训是必须的。
没有高素质的队伍就不可能生产精品。建设项目开工前, 针对承建的施工项目的特点, 项目部制订详细的工程质量教育及培训计划。开展提高质量意识、服务意识、一般质量知识、职业道德培训, 学习项目部发布的各项管理制度, 并将建精品工程的意义和目的传达到每一个人。开展岗位技能培训, 通过学习施工验收规范、工艺标准、方法及工艺技巧, 使员工具有满足岗位要求的能力, 为保证工程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内审员是对质量体系有重要影响的特殊人员, 企业应重视内审员的培训。如果一名内审员对专业知识不刻苦钻研, 不及时掌握内审的好方法, 不了解质量管理的新要求, 就不可能很好的完成审核任务。内审员处理问题能力和培训指导各部门体系运行能力提高了, 对体系中存在问题和不足能及时发现, 能够帮助责任部门制定实施有效的措施。对于潜在的问题有敏锐的预见性。
3.5 抓好内审工作, 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
内审是实现企业自我完善的重要管理手段, 提高管理体系有效性, 抓好质量体系内部审核是重点, 持续有效地开展内审, 对质量体系运行做出正确诊断, 对发现的不合格或潜在的不合格, 实施纠正/预防措施, 使质量体系步入良性循环, 建立不断改进的机制。内审要严格按照程序文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实施内部审核工作。在全年的质量计划中内部审核工作要作为重要内容进行规划。内审年初要有计划, 申请第三方审核前要完成审核计划, 这样可保证第三方审核一次通过。
3.6 抓好体系日常运行管理, 为体系改进提供依据
体系运行管理除了采取定期审核外还要开展不定期监督检查, 开展专题审核与专业审核, 使质量体系检查的内容和范围更全面更有代表性, 体系监督管理更具有连续性, 使体系运行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保持体系持续有效运行。
抓好体系运行信息收集, 为体系改进提供依据。企业的各个部门都有责任不断发现质量体系运行中的问题, 不断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对此, 体系管理部门要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抓好。专人负责, 收集汇总各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并建立交流机制, 对各部门、各专业、员工之间存在的质量问题组织召开沟通会、专题会及质量会进行讨论, 做出决策, 保证质量体系有效运行。
4 结语
运行保障质量 篇4
【关键词】电梯监管;运行安全;保障措施
随着我国高层建筑的建设,电梯作为重要的配套设施被广泛的应用于高层建筑内部,它给大家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时常给我们的安全带来威胁,那么如何加强电梯监管措施保障电梯运行安全呢?下面就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1、目前电梯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1.1电梯的所有者对产品质量检测不到位
高层建筑的业主作为电梯的所有者在購买时对电梯的检测不到位,因为电梯从厂家运输到使用地,都是成套设备,购买者对电梯内部的构件的质量不了解。在购买电梯时总想购买物美价廉的产品,但是一些电梯生产厂家为获得市场份额,靠打价格战取胜,不顾消费者的利益,为降低成本不惜牺牲产品质量,一些关键部件以次充好,用质量没有保障的配件代替优质配件,例如用塑料齿轮代替金属齿轮、降低钢板的厚度、用翻新配件代替新配件等等,这些配件都在设备内部,消费者不进行解体检查根本就发现不了这些质量问题。
1.2电梯的管理者对电梯安装质量检验不达标
电梯的安装是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目前由于我国各地电梯数量以几何倍数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具有丰富安装经验和技术过硬的安装人员十分稀缺,一些电梯安装企业,为加快安装进度将大量没有安装资质的人员,推向安装一线,这些安装人员只经过几天或者几周的简单培训匆匆上岗,这样安装的电梯虽然也能够使用,但是为日后使用留下了隐患。而电梯的管理者大多也非电梯的技术人员,对于电梯的安装质量的检查也只能是检查一些表面的东西,而对于电梯安装质量是否真正达到国家标准不得而知,即使做检验也不可能达到标准。
1.3电梯的使用单位对电梯的管理不到位
电梯作为一种公共运输工具,一般用于人流、物流较大的场所,因此电梯的安全运行事关重要。电梯的使用单位为确保电梯的安全运行应设专人管理,但是由于一些原因电梯的使用单位对于电梯的安全隐患的危害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电梯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健全或是没有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形同虚设,电梯没有安全标识、安全使用须知等问题比比皆是,电梯严重超载或是被滥用没有得到管理者的及时制止,对发现的小问题拖拉长期不解决,电梯维修严重滞后这种现象时有发生,电梯的使用单位对电梯的管理不到位,为电梯的安全运行留下了隐患。
1.4电梯的日常维修保养严重缺失
电梯是一种机械,这就意味着部件的磨损与老化是不可避免的,同时由于电梯的不正确使用一些部件会损坏,每当发生这种情况,电梯的维修部门应及时更换这些问题部件,避免这些部件的突然损坏对电梯的安全运行造成危害。但是一些电梯的使用单位,为节约维修成本,对于这种情况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时常让电梯带病运行,总是等到电梯不能运行才进行维修。另一方面电梯的管理单位也没有制定定期的维修规章,或是维修人员不能按照电扶梯使用 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对电梯的各个部件进行认真检查,甚至会出现没有维修资质的人员对电梯进行维修,对电梯造成新的损坏。
1.5上级管理单位对电梯监管体系不健全
电梯在我国是作为特种设备来管理的,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定期对电梯进行检验,但是这些相关职能部门面对如此众多的电梯,做到每台电梯都做安全性能检测是不现实的,由于这种监管体系的不健全,十几个人员对成千上万的电梯检测也许就是形同虚设,这样形成了既有使用单位管理不到位,上级部门再监管不过来,也就电梯无人管理的尴尬局面。
2、加强电梯监管措施
针对上述在电梯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如何加强电梯的监管措施,保障电梯的安全运行,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
2.1提高使用单位的安全管理意识
在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和《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这两部电梯的管理法规中明确规定,使用单位应购置符合安全技术规范的电梯,这就要求使用单位在购买电梯时不能图便宜购买没有生产资质的单位的电梯,同时在签订的购买合同中明确电梯的三包等质量保证事项;同时法规还规定使用单位应委托取得相应许可的单位进行维保,所以使用单位在选择安装维修单位时,要认真对这些单位派出的人员的证书进行检查,并签订安装维修保养合同,在合同中要明确约定维保期限以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作为电梯的使用单位还要在内部管理上下功夫,严格按照法规规定配齐具有相应资质的电梯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应具备电梯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并建立健全电梯的安全岗位责任制和管理制度,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和应急救援演练。同时对责任人要进行必要的监督检查,促使责任人尽职尽责的做好电梯的日常巡视检查工作,及时记录电梯使用状况,定时检查安全注意事项和警示标志。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作出处理,并报告单位负责人。
2.2加强电梯的日常维修保养
使用单位要按照合同督促电梯的维修保养单位履行其对电梯的维修保养义务,特别是对一些关键部件如电机、制动器、钢丝绳等更要做好检查维护,保障其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对于维修单位发现的安全隐患,使用单位要引起重视,该更换的设备不能由于成本的原因而延迟或不予更换,要形成维修单位与使用单位的相互监督机制。同时维修保养单位在接到使用单位的故障通知,要在第一时间内对电梯各种故障进行处理,避免电梯带病运行,而且维修过程中选派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人员,保障维修质量,将电梯的各种维修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在维修中提高维修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作业水平,确保维修人员的安全。
2.3加大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力度
电梯的相关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对电梯的使用单位进行监督检查,检查人员要遵守职业操守坚持原则秉公办理,对于检查中发现的违反规定或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行为,要责令有关单位及时采取措施,必要时进行停用并保留对其进行处罚的权利,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管理部门加大对在用电梯的监督检查力度,本着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主动的消除潜在安全隐患,从而为电梯安全可靠运行提供强大的政策保障。
电梯作为一种特殊的运输工具,无论是使用单位还是监管单位,都要认真履行自己的安全职责,才能切实保障电梯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l]罗哲.范围.影响电梯安全运行的主要原因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2(12).
[2]张军略论电梯安全运行危险因素分析[J]科技风,2012(15).
[3]仇勇.浅谈电梯的安全隐患原因及监督检验对策[J].装备制造,2009,(08)
运行保障质量 篇5
分析近几年的毕业论文工作,存在以下问题:学生方面,对毕业论文题目兴趣不浓;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高;实践技能欠佳;考研复试和就业形势的冲击。教师方面,指导毕业论文的业务能力有待提高;敬业精神和精力投入不够;对毕业论文所做的前提工作有待加强;缺乏老中青结合的业务梯队。(1)管理方面:教学基本文件有待完善;物质条件有待加强;管理人员的敬业精神与组织协调能力参差不齐;毕业论文过程的规范检查未完全到位。根据目前毕业论文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考虑到学生、教师、及校、系和室三级管理的具体情况,构建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保证体系。(2)
1 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
1.1 目标体系
根据我院办学特色,工程力学专业有结构静动力分析和复杂结构优化设计两个培养方向。两个方向共有八个以上子题,按照教育部和学院有关文件精神制定这两个方向和多个子题的目标体系,对毕业论文的深度、图纸和计算书的工作量、格式、进度要求等做明确的规定。使学生和教师明确整体和各设计阶段的目标。
1.2 组织体系
每次论文前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确定严密的组织体系,成立毕业论文教师核心组、学生毕业论文小组、毕业答辩委员会、答辩小组、使每项工作都有人落实,有人管理。(3)
1.3 制度体系
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需要制定一套有导向、有制约作用的规章制度,如《关于毕业论文工作暂行规定》、《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工作守则》、《毕业答辩程序及答辩成员职责》、《关于毕业论文督对工作条列》、《本科生毕业论文实施细则》等,完善各项审批制度和检查、评定体系,使每步工作有章可循。
1.4 评分体系
为了充分发挥评分体系的导向作用,保证评分的公正性,制定了《毕业论文成绩评定细则》。分阶段评分保证了个阶段设计的均衡进行,总分由指导教师、核心小组、答辩小组多方决定,保证评分的公正性。在必答题部分采用计算机抽题,保证抽题的科学性。论文的评定和答辩评价可按表1进行。
2 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方式
本文根据目前毕业论文的现状和建立的质量保证体系,提出了计划-实施-督导-总结的循环管理模式(见图1),它反映了质量保证体系应遵循的科学程序。
2.1 计划阶段
在毕业论文进行的前一学期安排并落实如下事宜:(1)进行毕业论文基础条件分析,主要分析内容是毕业论文的趋势、指导教师情况、应届毕业生情况和设计的物质条件。在安排工作时注意发挥这些条件中的优势,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2)确定毕业论文目标体系,制定毕业论文计划,包括确定组织机构、时间进度、工作要求和内容等。在提出具体要求时特别要注意上级文件的精神和设计工作最新手段了,使毕业生适应时代的要求。(3)拟定设计题目的范围,是学生在寒假和生产实习过程中有的放矢,发现自己毕业论文的切入点和创新点,为毕业论文题目的优选打下良好的基础。(4)修订有关毕业论文的各种文件,使毕业论文有系统的规章制度保证。
2.2 实施阶段
(1)安排指导教师进行设计前的准备工作。编写设计任务书指导书教学日历,准备有关材料,初选生产实习的场所和单位,使学生明确实习目的和实习中应注意的事项。
(2)安排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要介绍学科的最新动态,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寻求毕业论文的切入点和侧重点。生产实习完成后,做好实习总结或实习答辩,每个同学阐述自己在实习过程中确立的毕业论文的切入点和创新点,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召开指导教师组的总结会议,分析每个学生的设计心态和侧重点,根据实际情况,优选设计题目,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为设计顺利实施提供原动力。
(3)根据学生的设计心态和兴趣,分配设计题目和设计任务,学生结合实习总结写实习报告,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
(4)在毕业论文中后期,院系和教研室组织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毕业论文中期检查和预答辩,学生总结前期工作,教师检查论文的进度和质量,对进度慢和质量差的论文,要求指导教师进一步加大指导力度,明确整改措施,并就中期检查或预答辩的成绩计入毕业论文成绩。
(5)对在中期检查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进行修改,指导教师落实修正情况,各系部以组织毕业答辩。
2.3 督导阶段
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包括学生和教师的考勤进度检查分阶段打分,各阶段的信息反馈,最终成绩评定等。
2.4 总结阶段
进行毕业论文总结,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总结经验和教训。做出下届毕业论文的指导意见。
工程力学的毕业论文事关我院新增专业的生命力,是一种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教学,全体师生都应充分认识搞好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性,共同努力,抓好毕业论文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瘳志凌,邵学军,刘贤兴等.高等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
[2]宋守许,刘志峰,夏链等.工科大学生毕业设计调查及其结果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全科学版),2004(4).
运行保障质量 篇6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民航事业也持续着迅猛发展的势头。航空公司总体数量在不断增加, 地面运行保障业务领域不断进步发展, 其中有大量人员在从事地面保障的运行支持和航务服务工作。如何能够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下, 高效地完成各类地面保障工作, 是当前各航空公司及地面代理服务公司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PDCA方法的理论基础, 简要分析了影响地面运行保障工作的主要因素, 在运行业务质量管理范畴内, 试着分析如何使用质量管理方法中的PDCA循环方法, 在各个环节采用科学有效的处理手段, 不断提高运行保障质量, 从而提高地面运行保障业务水平。
1 质量管理方法之PDCA
PDCA循环管理方法是PLAN (计划) 、DO (执行) 、CHECK (检查) 、ACLION (总结处理) 四个英语单词的缩写, 又称“戴明环”。它的基本原理是任何工作都必须有个设想, 根据这个设想提出计划、确定目标、按计划目标和规定去执行、检查和总结, 最后通过工作循环不断提高工作水平。PDCA循环管理方法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 是质量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现的过程。
2 影响地面运行保障工作的主要因素
2.1 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
地面运行保障是一项多部门联合、多工种合作的工作体系。如在航空公司的航班运行保障过程中, 运行控制人员及参与地面保障工作的人员, 要正确履行职责并持续符合中国民用航空规章、规定和公司手册、运行规范、保障流程等。另外, 目前地面代理服务市场巨大, 地面代理服务公司鱼龙混杂, 选择正规的地面代理服务公司, 遵循合理的规章制度, 使用正确的保障工作流程进行航务服务工作, 成为确保地面运行保障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要素。
2.2 地面运行保障人员水平
参与组织、实施地面运行保障的人员一般来自多个部门不同业务领域, 这就导致了从业人员所具备的专业素质水平各不相同, 特别是专业知识、资格资质、从业经验、能力素质等多方面条件存在较大差异, 运行保障业务人员的选择也成为关键要素。
2.3 运行保障条件
目前, 具有实力的航空公司或地面代理服务公司会采用FBO (Fixed Base Operator) 即固定运营基地的运营模式, 提供全面的地面保障服务。若飞行目的地没有本公司运营基地及地面代理服务公司, 则需要航空公司在承接飞行活动的同时, 进行地面运行保障工作的准备及实施。而飞行目的地的运行保障条件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 及时通过多渠道进行沟通了解, 必要时参与随机地面保障的人员进行实地考察, 充分掌握当地保障设备、设施及实施保障工作的各部门具体情况, 也是至关重要的。
3 PDCA循环的具体应用
PDCA循环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大到公司战略目标的推进, 小到一项业务流程的操作执行, 都可以使用。以下举例对地面运行保障业务质量管理工作中一个方面的应用进行探讨。
3.1 P阶段的应用
这一过程包括制定目标, 确定实现目标的途经、方法等。在制定目标体系的过程中, 要详细了解地面运行保障体系的现状, 分析影响地面运行保障的主要因素, 深入挖掘造成这些主要因素的原因, 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
组织、实施地面运行保障工作的公司或部门, 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地面运行保障质量控制标准。确定地面保障工作管理计划的总目标, 根据影响因素, 将总目标分解成各相关业务领域分目标, 层层细分, 明确具体计划, 同时明确完成的进度要求及完成时限。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 以及运行保障人员资质审定办法等, 作为开展地面运行保障管理工作的前提, 首先解决无章可循、无规可施、无法可用的问题。
3.2 D阶段的应用
这是地面运行保障管理的实施计划内容的阶段, 也是PDCA循环法得以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 应参考前一阶段制定的相关制度、办法及目标, 结合影响地面运行保障管理工作的因素, 具体开展地面运行保障人员水平提升管理工作内容。
首先对参与运行保障的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 可以将地面运行保障的基础工作流程, 通过制作为电子课件、操作手册、使用指南等形式, 发放至相关业务部门, 也可采取集中学习、现场教学等方式, 对业务岗位人员进行业务指导。根据关键岗位资质要求选择培养相关人员, 使其符合地面运行保障工作的人员选派标准。结合实际工作进行实践操作, 通过配备导师、成立学习小组等多种形式, 使从业人员对工作内容快速上手, 在工作中学习处理各类突发问题, 培养沟通应变能力, 以提高自身能力素质。
D阶段是地面运行保障管理工作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 上述各操作环节均有相应的进度要求及时间限制, 以保证目标按时按质量完成。
3.3 C阶段的应用
这是地面运行保障管理的检查、评估阶段, 也是PDCA循环控制方法发挥作用的促进环节, 主要指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以及效果评估。
在实施地面运行保障人员水平提升管理过程中, 检查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根据执行进度时限, 定时检查各环节的落实情况, 并做好记录及备份;二是对完成情况进行指标分析及定量考核, 可采用考试、比赛、绩效考核等手段, 分析数据来体现;三是明确奖惩机制, 可通过小组评比、选优示范等方式, 有针对性的进行激励, 调动保障人员参与的积极性, 实现主动推动自身水平提升;四是确定反馈形式, 在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时, 如多部门协调, 工学矛盾等, 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方式, 利用明确的反馈渠道进行解决。
经过一系列的工作举措, 需要采用多种测评方式对计划完成的效果、运行保障人员资质达标率、保障水平提升的程度等方面进行效果评估, 从而发现目标实施过程中是否出现偏差, 偏差程度如何, 哪些地方做的好, 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这个纠正偏差、改进方法的过程实际上又形成了下一个PDCA循环。
3.4 A阶段的应用
这是这是地面运行保障管理的改进阶段, 也是PDCA循环控制方法促进运行保障质量不断提高的关键环节, 主要是指对目标计划完成情况的总结改进及经验交流。
将地面运行保障人员水平提升管理分目标实施过程中的有效措施、成功经验等进行固化处理, 对人员进行辅导, 形成标准化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操作办法等, 对已有的内容进行补充、修改, 进一步提高管理基础。在相关业务领域内进行经验交流及推广, 扩大有效操作范围, 相互借鉴好的经验, 成为切实可行的行动指南。同时将未解决或新发现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进行解决。
4 结论
在地面运行保障业务管理中实际运用PDCA循环理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它需要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 各业务部门的协调配合, 运行保障人员的积极参与。各方面力量在运用过程中努力完成自身的PDCA循环, 将所学的新知识、新方法不断嵌入到PDCA循环的实践中, 在积累业务工作经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运行保障质量, 从而提高地面运行保障水平。
总之, 利用科学的方法, 采取有效的手段, 实现优质、快速达到目标的目的, 不断提高地面运行保障工作质量, 实现地面运行保障业务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PDCA方法的理论基础, 分析了影响地面运行保障工作的主要因素, 探讨如何使用质量管理方法中的PDCA循环方法, 以提高地面运行保障业务水平。
关键词:PDCA循环,运行保障质量,地面运行保障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冬梅.全面质量管理基础知识[M].2010-9-1.
[2]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地面保障管理手册[Z].2011, 12.
运行保障质量 篇7
会议由住建部建筑电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孙兰主持。智能分会会长黄久松在致辞中表示,在编制组成员和主编单位的共同努力下,《规范》(送审稿)历时两年终于出炉。在智能建筑设计、施工、检测、运维等过程中,运维一直属于薄弱环节,所以行业迫切需要一个法律性的指导文件,使智能建筑达到最佳的使用效率。希望各位编制组成员继续完善《规范》(送审稿),使之颁布后能够得到各行各业的广泛响应和贯彻执行。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柴永茂代表主编单位向与会领导、专家及编制组成员表示感谢,并表示将一如既往支持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
住建部标准定额研究所工程师刘彬对会议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希望审查专家与编制组成员结合工程实际经验,将《规范》(送审稿)的技术内容、要点进行细致梳理,使之更加精炼和升华,更加便于执行和操作;第二,希望专家在审查过程中做好《规范》与国家相关标准的协调工作;第三,希望主编单位做好相关记录工作。住建部标准定额司工程师周晓杰也对《规范》将要起到的作用寄予了深切期望。
会议成立了由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电力与智能化分院教授万力担任主任委员、北京高力国际物业服务有限公司高工朱明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高工耿望阳担任副主任委员的审查专家委员会,将对《规范》的编制提出审查意见和建议。《规范》主编、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创新与发展中心经理、高级工程师齐雄代表编制组就《规范》(送审稿)的任务来源、编制过程、意见征询及处理情况向与会专家做了汇报。
审查专家委员会对《规范》(送审稿)进行了逐章、逐节、逐条的讨论,一致认为《规范》送审资料齐全,内容完整,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符合工程建设标准编写规定的要求;编制组针对我国建筑智能化系统运维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多方面的调查和研究,广泛征求了有关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并归纳总结了科学的运维方法;《规范》编制依据充分,技术指标合理,与国家现行相关标准协调一致,具有适用性、可操作性;对于完善智能建筑行业标准化体系和产业拓展具有重要意义,弥补了该领域标准的空白,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总体上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最后,审查专家委员会一致同意《规范》(送审稿)审查通过,希望编制组根据审专家委员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完善,尽快形成报批稿上报。
如何保障电力线路的运行 篇8
1 不断加大资金的投入
1.1 加强输电线路结构的完整, 增加线路
回路或增设变压器, 把原来的旧变压器换成节能变压器。由于线路输送功率增加, 有一些旧线路的导线截面较小, 以致电压损耗和线路损耗都很大。在不可能升压的情况下, 可以更换截面较大的导线, 或加装复导线来增大线路的输送容量, 同时达到降低线损的目的。
1.2 在用户处或靠近用户的变电所中装设
无功补偿设备。在负荷的有功功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 提高负荷的功率因素, 减小负荷所需的无功功率Q, 也就减少线路和变压器中的有功功率和电能损耗。无功补偿设备如同步调相机、静止补偿器、电力电容器。无功需要量大时可用同步调相机, 无功需要量小时可用电力电容器, 冲击性负荷用静止补偿器。无功补偿设备的放置地点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1.3 提高电力网的电压等级。例如把6k V
的电力网升为10k V, 把35k V的电力网升压为110k V等。这种方法对降低电能损耗比较明显, 但投资也明显增加。采用该方法时, 应当通过技术经济比较。
1.4 在无功功率充足的地方, 加装能升高
电力网运行电压水平的设备, 如调压变压器。因为电力网运行时, 线路和变压器等电气设备的绝缘所允许的最高工作电压, 一般允许不超过额定电压的10%。因此, 电力网运行时, 应尽量提高运行电压水平, 以降低功率损耗。但必须注意, 在系统中无功功率供应紧张时, 用调整变压器分接头来提高电力网电压的办法, 将使负荷的无功功率损耗增加。
输电线路是供电的脉络, 对用户供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对输电线路的要求是安全第一, 同时经济性也要跟上来, 因为供电公司现在已经是一种企业的运作模式, 所以要求对经济性方面也要进行提高。
2 不断强化电力运行和维护的措施
2.1 改变原来电网的接线方式, 以最有利
的接线方式参加运行。及时改进线路的迂回、倒送、防止卡脖子等。在有条件的地方, 可将开式网改为闭式网, 在辐射形电力网中, 按有功功率损耗最少条件求得的各点把网络分割。
2.2 充分利用发电机和调相机的无功功率
对发电厂和变电所的变压器选择正确的分接头, 以便尽可能提高运行电压水平, 降低电能损耗。
2.3 为了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和适应负荷的
需要, 通常在新建的变电所内安装两台或以上同容量同型号的变压器并联运行。当一台发生故障或检修时, 另一台或其余的变压器保持供电。在轻载时, 如并联运行的变压器台数不变, 则绕组中电阻损耗很小, 但铁芯损耗所占比例较大。这时在不使部分变压器过负荷的情况下, 可以切除一部分变压器, 减少变压器的总损耗。
2.4 在检修期间应尽量减少停电的输电线
路条数, 如采用线路的分相检修法, 带电检修法, 快速检修法。这样一来既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 同时也提高了电力网运行的经济性。
2.5 建立起完整的自动化控制系统, 以便计
算发电厂中生产的电能量, 售给用户的电能量, 以及发电厂和变电所自用电能量的合理组织。
2.6 尽量避免电能在配电网中的损耗, 电力
网在实际运行中可能由于带电设备绝缘不良而有漏电损耗。这种损耗可以通过加强电力网的维护工作来降低。维护工作主要是定期清扫线路、变压器、断路器等的绝缘子和绝缘套管, 清除与导线相碰的树枝及搭在线路上的鸟巢。
3 不断提高线路故障防护技术
3.1 在配电线路中, 由于线路水平排列, 而
且线间距离较小, 如果同一档距内的导线弧垂不相同, 刮大风时各导线的摆动也不相同, 导致导线相互碰撞造成相间短路, 所以在施工中必须严格把关, 注意导线的张力, 使三相导线的驰度相等, 并且在规定的标准范围内。线路巡视时, 发现上述问题, 应及时安排处理。
3.2 大风刮断树枝掉落在线路上, 或向导线
上抛掷金属物体, 也会引起导线的相间短路, 甚至断线。此外, 超高的汽车通过线路下方或吊车在线路下面作业时, 也可能会引起线路短路或断线事故。因此在交叉、跨越的线路上应留有一定的间隔距离。
3.3 导线由于长期受水分、大气及有害气体
的侵蚀, 氧化而损坏, 钢导线和避雷线最容易锈蚀, 在巡视中发现导线严重腐蚀时, 应予以及时更换。
3.4 线路上的瓷质绝缘子由于受到空气中
有害成分的影响, 使瓷质部分污秽, 遇到潮湿天气, 污秽层吸收水分, 使导电性能增强, 既增加了电能损耗, 又容易造成闪络事故。
3.5 线路上误装不合格的瓷绝缘子或因绝
缘子老化, 在工频电压作用下发生闪络击穿。对此在巡视时发现有闪络痕迹的瓷绝缘子应予以及时地更换, 而且更换的新瓷绝缘子必须经过耐压试验。
3.6 瓷绝缘部分受外力破坏, 发生裂纹或破损, 打掉了大块瓷裙或是从边缘到顶部均有裂纹时, 应予以更换, 否则将会引起绝缘降低而发生闪络事故。
3.7 水泥杆遭受外力碰撞发生倒杆事故, 如汽车或拖拉机碰撞等。
3.8 导线受力不均, 使得杆塔倾斜, 此时应紧固电杆的拉线或调整线路。
3.9 在导线振动的地方, 金具螺丝易因受振
动而自行脱落发生事故, 因此在巡视与清扫时应仔细检查金具各部件的接触是否良好。
4 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 对输电线路的管理和设备的改进还需要做很多方面的工作, 为了让老百姓能够无忧地用上高质量的电源, 我们一定要加强学习和提高工作质量, 让输电线路能够安全高效的运行。为了使线路安全高效的运行, 对输电网络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加强和改进:增加建设项目投资, 提高运行工作水平和提高故障的防范措施。
摘要:为了使线路安全高效的运行, 对输电网络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加强和改进:增加建设项目投资, 提高运行工作水平和提高故障的防范措施。
运行保障质量 篇9
【关键词】 航班运输 空管技术 安全
民航局副局长夏兴华在中国民航空管新技术应用研讨会上反复强调:“加快空管新技术应用,是民航实现持续飞行安全、保障航班正常的需要。并且在成都市成功举办了一场关于中国民航空管新技术应用的研讨会,会上不仅总结了目前我国空管新技术应用工作的经验和问题,而且研究部署了“十二五”期间加快民航空管新技术应用的政策及一系列有效实用的措施。这一系列讲话和会议,深刻说明了加强空管技术应用的重要性,保障航班安全运行的必要性。
一、民航运输被高度重视
为了完善和改进民航运输,民航局空管局局长王利亚主持了会议,民航局空管局、民航局相关司局、民航科研院、地区空管局、航空公司有关领导均准时参加了会议。一起探讨如何完善民航制度,保障飞机安全运行。会议上,民航局空管局介绍了“十二五”期间空管新技术应用工作的总体规划,民航局飞标司提出了关于推进空管新技术工作的政策规范方面的要求与建议,民航中南空管局、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民航西藏自治区管理局、飞行学院、民航西南空管局、国航等单位先后分别介绍了应用ADS-B(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PBN(基于性能导航)的实施应用情况并提出了相关建设性意见。很多会议都充分肯定空管新技术应用对于我国民航发展的促进作用,尤其是保障航班安全方面的作用,同时也肯定了民航各单位在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区域导航、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地空数据链、缩小飞行高度层垂直间隔、航空电信网等航行新技术应用推广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二、空管技术
早在“九五”期间,民航局空管局就成立了专门机构跟踪研究国际民航组织新航行系统的规划框架和技术实施。近年来,在PBN、ADS-B、两项新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截至目前,空管系统共组织完成了几项ADS-B试验验证工程,包括成都-拉萨航行监视工程、成都—九寨ADS-B试验系统评估验证工程、西沙ADS-B试验系统建设项目,共完成8套1090ES模式数据链ADS-B地面站;共有23个机场具备了PBN飞行程序,PBN航路总里程约为1.04万公里,约占全国航空总里程的7%;为保障机场PBN程序的应用,已完成了全国机场WGS84坐标测量,将在今年年底前完成航行资料的修改和公布工作,完成了北京首都机场多点定位系统的建设及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检测系统的建设、开展了广域信息系统的研究和航空电信网的实验与检测。
在这里特别要关注的是我国飞行高度层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重大成就,成功的将飞行高度层配备标准列入国际民航组织公约标准。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保障了民航飞行安全,缩小了飞行时间,降低了复杂天气对于航班正常率的影响,在有限的空间容量下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1]。就目前不少空管技术国外应用已经非常的成熟,然而国内刚刚起步正处于应用验证阶段,有些技术国外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而需要中国民航自己去实践创新,夏局长要求民航各单位要树立信心、充分肯定新技术在应用上取得的成果;我们要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于新技术应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明确重点,加快空管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尤其是PBN技术和ADS-B技术的应用;要统筹兼顾,落实新技术的应用。
三、安全
作为中国三大航空公司之一,从上海1957年成立的第一支飞行中队,到如今旅客运输量稳居全球第五。中国航空公司发展是可观的。早在上世纪末,中国航企首次在纽约、上海、香港挂牌上市。目前,东航在全球拥有11家分公司、50家海外营业部及办事处,同时拥有包括东方航空云南有限公司、上海航空有限公司、中国联合航空公司、中国货运航空公司、等24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作为民航运输,确保安全飞行是永恒的主题和庄严的使命。因此,我们需要有统一的安全策略,采用新的技术去构建多层次、多方位的安全保护。以东航上海飞行部的安全发展历程为例,首先对相关民航安全理论进行概述。其次指出影响航空安全的因素,通过分析国外优秀航空公司安全管理范例探索民航安全发展的趋势。然后运用东航上海飞行部的飞行数据和安全管理问卷调查,结合典型案例,阐述东航上海飞行部安全管理的现状,通过多角度的全面化解析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近年来东航上海飞行部面临的形势,采用先进的安全管理战略,采取预测性的方法提出了有理论指导、符合实际、具有操作性的安全管理对策,从而保障民航在国内外的安全运行,以期达到促进民航科学安全发展,达到提高安全及风险管理的目的[2]。
结语:安全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要求,是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做好安全飞行工作,不仅是对维护社会和民航的稳定,而且是保证民航的发展、生产等工作的完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娄涛.加强空管新技术应用,保障航班安全运行[J].电子制作,2014,20:235.
高校后勤保障体系运行绩效研究 篇10
自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我国的各所高校的后勤管理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在体制的转轨时期已探索出适应我国高校实际的方法与经验。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我国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改革与管理创新出现了放缓的迹象,伴随着外部市场经济改革的难度增加,高校后勤服务产业也遭遇了同样的瓶颈,管理效率与服务质量的突破成为了高校后勤管理者面前的现实问题。究其原因,表面看来似乎只是高校后勤服务需求得到了暂时的满足以及在上级文件精神的约束下制约了后勤改革的红利空间等,但是这只是其浅层次的原因;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是我国高校后勤改革环境及条件的特殊性,脱胎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校后勤体系注重解决短期问题,存在一定的行政指导思想;没有从市场经济第三产业的视角来认真审视高校后勤服务体系的性质和规律,从而制约了其保障体系的改革方向与红利。因此,正视高校后勤服务产业改革的开端、发展与现状,是从理论上对我国高校后勤改革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参考建议的前提。
二、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概述
(一)高校后勤服务
高校后勤服务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看,高校后勤服务的内涵包括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所涉及的行政管理以及物质保障的总和;从狭义上看,高校后勤组织指的是为高校全体师生、教职工提供生活服务及行政管理的专门的机构组织部门,其服务职能则只是为高等学校中的教师和学生提供的一切有关生活、学习、医疗等诸多方面的管理等内容(朱宝铜,2007)。高校后勤的角色定位正是为了满足为高校教育服务这一目的,其作用主要就是为了满足高校师生的物质与服务要求,所以在此意义上其作用与意义显而易见。后勤保障体系的任务正是为了支持高校的教育科研等日常工作,保证高校的物质与服务提供,在高校所有职能部门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高校后勤管理
国内外很多学者也对高校后勤的含义进行了界定,虽然具体来看有一些差异,但是总体上基本是相容的,经过笔者概括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其内涵来进行解释,广义上的高校后勤管理的内容有:高校资产管理、财务管理、高校后勤事务管理等众多方面的内容。而狭义的高校后勤管理就只涵盖比如教师与学生的衣食住行,用水用电以及供暖等具体的生活需要进行供给,校园的绿化卫生、通讯与医疗卫生服务,日常生活保健,托儿育儿机构的建设与管理、理发美容场所、商店、书店、图书馆等方面,都属于高校后勤管理的范畴,也都包含于它的狭义的概念之中。高校后勤管理的服务对象是由高校的全体学生和教职员工两大部分组成,其都是高校后勤服务体系中的受众,相当于第三产业中的顾客。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
这是国务院提出的高校后勤改革目标,目的是改革高校后勤保障与运作机制,进行校企分离,以分流与重组的方式赋予其市场经济的特征,具体形式是由政府来主导、并辅以社会承担,以适应高校办学要求的法人化与市场化。其社会化的具体内涵其实就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理念与模式的重大转变,以扭转传统的学校统筹后勤所有事务的形式。使后勤保障体系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以适应市场规律,同时还具备高校后勤保障服务的特色。所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心是把它从原有的行政体系中分离出来,按市场规律进行企业化的运营,慢慢转化为以后勤保障服务为特色的准企业形式。
(四)高校后勤社会化与企业化
讨论高校后勤的社会化就不能忽略后勤企业化这一概念,顾名思义,所谓后勤企业化即把高校后勤体系作为一个现代化的企业来进行运营管理,使之作为一个标准的服务企业,实施自主经营管理,以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的形态而存在。转变原有的行政组织角色,蜕变为一个纯粹的经济组织。但是与真正意义上的服务企业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充其量只能称为准企业化,只是采纳了现代市场企业所使用的若干管理措施,还没能完全达到现代企业的管理水平经及运作绩效。个中原因其实主要是产权问题制约了其高效的运作。因为在体制方面,其仍然采用的是行政指令,其公有制的产权特征无法像其它股份制国有企业一样实施有效的激励约束,也无法使其像私有企业一样员工与管理人员高效运行,行政干预始终如影随形。所以体现在现实中有很多的改革措施都流于形式而没有达到预期的社会化效果。
(五)高校后勤管理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后勤服务体系的运作模式有四种:即行政管理、社会承办、甲乙方管理以及法人实体。行政管理模式是沿用高校后勤改革前的旧有模式,没有倡导的社会化改革思想,让计划经济思维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继续存在与机械运用。这种旧有的行政管理主要采用的是总务处负责制,下设行政处或后勤服务中心,按照后勤的服务范围把高校后勤的各大服务类目进行划分,然后根据自己的资源进行调配。以计划以及行政指令为主,承包为辅。对于各个职能单元根据计划下达的指标进行考核。各个业务单元对自己的业务模块负责。社会承办模式又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某些后勤的重要基础设施由招标的形式由具有相关资质的建筑商承建(如宿舍、食堂等),当完成后交由他们负责管理运营;第二种是以委托管理、合并等途径交给外部企业或其它法人实体。此模式的可取之处是:在当前高等教育飞速发展、许多高校普遍扩招的背景下有效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缓解高校后勤的燃眉之急;其不足之处在于:首先,由于社会资本的逐利性,这承包企业会把营利放在第一位,这样会大大地增加广大师生的经济负担;其次,由于管理目标的差异,外部企业经常由于与高校的沟通问题导致许多矛盾的发生。甲乙方管理模式只能说是局限于校内的甲乙方管理。又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形式为学校设立以后勤管理处等相关机构为代表作为甲方,同时设立类似于后勤公司等机构来代表乙方。甲方主要代表学校来签署协议或者进行监督,后勤公司履行乙方的职责像独立的企业一样进行自主经营活动的运作形式。另一种形式是学校通过设立后勤管理处以及其下属的相关机构,根据高校后勤的职能范围再在其下面设立相应的子机构,管理处代表校方作为甲方行使相关的职能,其下设的子机构作为乙方,像社会企业一样进行自主经营活动,以提供后勤服务。这种模式一般都是由前一咱模式演化而来。法人实体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后勤管理模式,具体为由高校自己出资或是与其它外部经济实体、社会企业合资或控股的形式,以现代企业制度的指导思想设立高校后勤法人,以现代服务企业的标准进行运作。其主要特点是后勤的法人实体与学校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后勤服务企业可以独立运营,实行风险自担、自负盈亏;能够把高校后勤集团的资产与社会保障等完全剥离出去,大大减轻高校的办学负担。同时,由于学校也是后勤服务体系的出资者或控股人,他们还能享受到其经营的利益所得,这又能为高校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有助于高校的主体业务健康发展,促进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这种法人实体模式应该是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理想模式。
(六)国外高校后勤保障
苏霍姆林斯基是最早阐述高校后勤重要性的学者之一,他认为各学校应该重视对后勤各个环节的管理。包括学校的所有的软件与硬件建设,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与教育环境。他着重强调了校园的硬件建设方面学校应该精心设计,对于不恰当或者不理想的部分应该及时改进,因为这些隐性的因素在人才的培育过程中同样作用巨大。优良的环境能够促进校园人员的身心健康,对师生形成潜移默化的熏陶。其后新西兰学者Mason等人探讨了高校后勤的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英国Rodrigo通过定性研究认为,要在校园内建立和发展相应的机构组织。
三、高校后勤保障体系运行绩效基本理论
(一)高校后勤管理理论
(1)产权理论。在高校后勤改革的研究中,产权理论收到了很多关注。产权概念源于制度经济学,美国学者科斯(R.H.Coase)提出了这一概念,以后在制度经济学领域掀起了广泛的研究,科斯认为,产权问题探讨的不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其目标集中于人与人间的关系。产权的核心架构是探讨存在的合法权利,不是为了探讨所有者拥有的合法权利。科斯提出了制度经济学中非常有名的“科斯定理”: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条件下,不管产权的形式如何,都不会影响到资源配置的效率。但是只要出现交易成本大于零的情形,那么对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一定影响到资源配置的效率。运用于企业产权的研究领域时,著名学者康芒斯((J.R.Conmons)详尽地论述了企业产权的重要性,他是最早结合经济学与法学来探讨企业产权的学者之一。他以市场交易范围为分析基础,把产权分析引入进来。康芒斯认为,市场交易的重点是产权,尤其是所有权的交易;此外,他视“交易”活动为为个经济活动的问题,这里交易又成为了产权运动的同义词,通过这种逻辑,康芒斯把经济活动中的交易部分看作一切经济分析的重心,他把企业的产权以及法律上的界定作为一个高效有序的市场的根基,从而进一步强调产权在整个社会体系中的重要地位。(2)标准化管理理论。标准化管理理论源自于组织行为学领域,很多相关学者根据自己本国国情与实际对标准化管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标准化管理原理。例如学者王征早在一九八一年就提出了他的五项标准化原理,即统一、简化、互换、协调以及阶梯原理(王征,1981)。王征认为,统一原理是这一系列原理的重中之重。其它原理都不过是这一原理的体现形式而已。而统一也只是辩证的统一。运用于高校后勤服务体系的管理方面,有学者也对此进行了论述,有学者认为的后勤管理体制的标准化推进需要革故鼎新,去除原有的管理体制,引进竞争机制,实行校企分开、自主经营,使之市场化、企业化(牟向秋,2012)。针对我国实际国情,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领导形式开期存在,基本上都是后勤服从校长及其他行政领导,这与现代企业的标准化治理有很大的区别。而高校后勤要实行市场化运作必须运用现代公司制度进行标准化管理,在制度上,高校后勤历经改革之后也应该有自己的董事会,配备自己本系统的章程与相关制度,并以机构、工作以及人员等方面的来逐一落实;后勤集团的总经理也需要有自己的管理制度,即个人责任制,以便实施激励约束。(3)精细化管理理论。精细化管理理论在现代企业中有广泛的应用,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都被广泛采用,其在企业的绩效提升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从理论上看,它把科学管理理论、质量管理理论以及丰田的精益管理方式结合在了一起,是顺应生产分工和生产精细化发展的时代要求。把通常的企业运作管理进一步理论化、具体化的思想与模式,而且这种管理理论倡导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以创新的思想面对组织体系与生产流程,对生产与管理目标要有持续优化的态度。从体质上来看,精细化管理理论是对管理目标的解构细化而且逐一落到实处的过程,运用现代信息管理手段,保证各个组织的单位精确协同地运作,是通过尽可能地减少管理所需资源以及尽量减少管理成本为目的的管理方式(孙念怀,2005)。(4)目标管理理论。目标管理又名成果管理,管理大师德鲁克首次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按照德鲁克的理解,目标管理指的是组织在某一时期内努力的方向以及预期的目标成果,让组织的需要逐步转变成个体目标的管理哲学。事实上,目标管理的先决条件是明确了目标而后才能确定各个个体的管理方式,使每一个层级的管理者一起协商、确定目标并最终确定他们各自的责任与成果,与此同时还会有明确的目标来进行考核,使任务执行者进行自我考核以及自我评定,通过这种方式唤起企业管理者的责任心,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最终达到组织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从而提升组织效率(德鲁克,1954)。(5)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将一些局部的商业机构管理与模式应用于公共领域,特别是国家部门。其重点在于推崇政府的公共服务,强调官员的社会作用与影响力,其管理的方法与技巧不拘一格,并且成效显著,在政府有效运行过程中都可适用。包括公务员招聘、公共设施管理、公职人员薪酬管理等方面。新公共管理理论被称为一种全新的理论,学者们一致认为这是由工商管理到行政管理的华丽转身,其对政府公共服务与行政管理提供了理念基础,对于以往学者们广泛讨论的政府失灵等问题都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当仁不让地成为政府行政改革的重要理论(王清途,2012)。西方很多国家政府的改革都是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即遵循效率的管理理念,广泛采纳了经济领域中私营部门管理模式,由此诞生了新公共管理理论,这与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有很大不同。在西方政府改革过程中英国最早开展新公共管理改革,其后一些其他的西方国家进行了跟进,例如新西兰、美国与加拿大等。这些国家推行政府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是,在公共服务部门中倡导市场机制,发挥市场的作用,推行私有企业的管理方法与管理策略等,这为政府管理职能的提升发挥了重大作用(王守军,2005)。
(二)顾客感知价值理论
(1)效用视角下的顾客感知价值。Zenithal等人(1988)认为,质量和价格只评价产品或服务的一部分,而价值以更高层次、更加抽象的形式出现在消费者头脑中,是消费者所获的效用与成本之间的综合评价。他们指出这一概念包含四个要素,诸如感知到的低价格,感知效用,感知质量,感知收益与成本比较(Zenithal et al.,1988)。顾客感知价值是消费者对感知所得与成本之间的综合评价比较(Sweeney et al,1999)。与此相似,Bolton与Drew(1991)也定义这一概念为为顾客以对购买的产品或服务所获得的效用为参照,对于收益与付出的综合评价。(2)理性视角下的顾客感知价值。以往的关于消费行为的研究都是假设信息完全对称并且消费者完全理性的前提下进行的。但是现实条件下信息往往都是不对称的,这样就造就了非常有限的理性。根据Monroe(1990)的观点,当信息不对称时,顾客会全面衡量自己购买的服务与产品的的收益以及为获得这些产品所付出的努力与成本,在这一基础上,消费者感知价值应为感知利得与感知付出之比,是二者之间的一种对冲关系。(3)经验视角下的顾客感知价值。经验视角认为消费者在经济活动中并不是完全理性的,消费体验也是他们评价感知质量的依据之一,价值不在于商品与服务本身,而是来自消费者体验。根据这一论断,一些学者着重强调了经验的重要性,如Woodruff(1997)就是这些学者中的代表之一,这些学者认为消费者感知价值是产品、功效以及使用体验三者综合考评的总体评价。
(三)绩效管理理论
绩效管理在组织行为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实践过程中也有很多公司运用这一管理策略来衡量公司的运作绩效。当然,关于绩效管理这一理论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例如:Campbell等人(1993)提出的绩效理论声称组织的绩效不是仅仅只衡量组织活动的结果,而是衡量组织活动本身,是指组织成员日常完成的而且不是可考察的行为,其内涵包括与组织目标管理相关并可以根据个人的绩效进行衡量的工作行为。Bernadine等学者(1995)则持有不同的观点,他们指出绩效就是指的员工行为的结果,依据是员工的行为结果与组织的目标、消费者的满意度以及组织的投入的紧密相关。布雷德拉普(Bredrup)(1997)则把组织绩效理解为效果、效率以及适应性三要素的统一体,这三个要素是相辅相成的,并且一起共同决定的组织的的竞争力。罗伯特·巴克沃在其代表作《绩效管理》中对绩效管理的内涵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认为绩效管理应该是管理者与员工之间不断的交流过程,他们二者之间的契约是达到这一过程的保障因素,并且这种契约对组织的目标管理进行了规定和解读,而且这种方式还将其他利益相关者也融入到了组织绩效的创建之中。Mdagan等人(1993)则指出绩效管理在推进员工民说与参与文化中意义重大,其管理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发挥员工的主人翁的精神,重视每个人的潜能发展,在强调组织绩效的过程中也使员工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四、高校后勤保障体系运行绩效的影响机理
(一)高校后勤保障体系运作绩效的构成及影响因素
绩效被定义为主体完成、执行的某种行为,为了达到既定的任务或者目标,通常是有功能性或者有效能的(王成云,2009)。赵曙明则对其进行了更为精简的定义,他认为绩效是就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的贡献(赵曙明,2004)。因为绩效有它自己的特点,这些选战决定了其可测量性,由于学者们把定义为团队或者组织行为的结果,是对目标完成的程度,所以它反映了一种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它体现了组织个人行为的效率,也就是说,绩效是与效率相联系的一个概念。学者们一致认为,高校后勤的运作绩效分析是以它的管理结果作为内核的考评标准,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其运作进行客观的评判,公开公正地评价其成果与业绩,从而以此来对后勤和管理人员进行更好的激励与约束,让高校的运作活动都集中于运作绩效这一主题上来,从而推进其服务管理质量的提升(薛爱萍,2006)。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管理主要以绩效评价作为手段,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后勤管理者对成果进行分析,为科学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高校后勤管理绩效评价通常以学校或者后勤集团制定的目标为依据,按照既定程序操作进行评价,按照实证分析的方法对信息进行评价,通过反馈与调整来规范后勤的运作,使其服务质量与绩效再上台阶。有学者认为,组织的管理系统的运作效率与服务质量提升,主要由管理系统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共同决定(薛爱萍,2006)。改革的这些年,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还存在很多待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与国际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后勤对整个高校发展的支持作用日益凸显,其的运作绩效的提升显得更加重要。高校管理工作者需要认识到高校改革的重要性,认识到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支持作用,这关系到国内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王云飞,2008)。事实上,当前的现状是后勤服务管理观念仍然停留在原有的阶段,各个管理环节与现代服务理念都有差距,所以导致了运作效率始终不能得到质的提升(侯敏,齐宏欣,2009),现在涉及到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机制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突破。
(二)现行高校后勤保障体系运作绩效评价问题
关于高校后勤的绩效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管理的方方面面,展开这一工作需要设立一项适合于整个后勤系统的考评体系,制订科学而合理的评价指标,并且还可以把这些评价指标一起放进高校的整体考评范围。但是现实问题是我国的后勤服务体系改革起步晚,系统的研究不够,还没有哪所学校建立了示范式的系统评价体系,主要还有如下一些问题:第一,评价体系不够全面。现存的关于绩效评价大都集中于后勤的人力资源、决策以及激励约束等方面,并且没有把这些方面统一起来,基本都是单一评价某一项目。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所高校的后勤体系对整个后勤服务管理进行整体的系统绩效评价,相关的研究也显得非常匮乏。纵观现存的研究,主要以案例式的定性研究为主,基本上采用单案例研究方式,没有对整体的运作绩效进行系统的考察。而高校后勤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其评价的目标不仅包括组织管理、决策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管理,而且还应该包含对于高校后勤管理的综合评价、宿舍公寓管理评价以及物业管理评价等内容。第二,评价指标不够规范。如今在高校的评价指标中,对于组织、人事、考核以及激励约束的绩效评测都是沿用旧有的一些指标,没有体现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要求,而且这些固定的评价指标一个重要缺陷是对某一个方面的评价都可能导致对其他相关的方面考评的不全面性。这些绩效考评指标的不完善性同时还体现在主观制订方面,体现单一呆板的特征,这种评价的主观性缺少量化考评的科学性,没有通过一套科学合理的数学方法来进行指导,不能满足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要求,也是制约其运作绩效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三,评价主体不够清晰。另一个现行的后勤绩效评价的缺陷是评价的主体问题,主体大都显得很模糊。像当前高校的绩效评价的内容大都集中于决策、人事以及激励方面,而且这些考评机制都是以各部门各自为政,没有由高校后勤的统一部门进行统一的规范,所以难成体系。而且在进行绩效考评时往往由高校后勤自身进行,与又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形式类似,没有引进外部权威的评价机构来进行绩效考核,这种评价主体的不清晰导致了评价结果难言科学合理。最后,评价监控不够完善。关于后勤绩效评价的监控的内容,一般由两部分构成,即对高校后勤管理的过程监控与绩效实施后的事后监控。这两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互补过程,能够对高校后勤管理起到约束与激励作用,对高校后勤服务管理的全面监控,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使后勤的运作绩效得到质的提升。这两个方面的监控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任何一者的作者都非常重要,不能片面强调某一个方面。然而高校后勤的评价现状却是鲜有高校真正完全按照这种全面的绩效评价的监控程序来进行绩效管理,这还有待于在改革的进程中不断完善。
(二)高校后勤保障体系运作绩效提升的策略
根据上文的分析,本文从影响高校师生满意度的因素来分析如何提高高校后勤顾客满意度,建立以顾客满意为导向的高校后勤管理机制。第一,把握后勤服务中的顾客需求。从行业特征来看,由于高校教师进行的是脑力劳动,教学与研究任务比较重,所以通常他们都会要求高校后勤服务部门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以能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自己的教学与研究活动中;对于高校学生而言,他们也会承担一定的学习压力,他们正处于自己学习与人生的重要阶段,所以高校后勤服务管理者应该从师生的角度为他们着想,根据他们的需求提供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服务。第二,完善后勤服务人员与顾客的接触点。在现代服务企业中,服务过程的体验如今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为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他们会对服务提供者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后勤管理者同样也应该认识到这一点。重视对顾客的服务提供过程体验,注意后勤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与提高,定期为他们举行培训活动,运用管理手段发挥服务质量的激励约束效果,来提高他们的服务主动性与积极性,在信息化建设的今天,更要重视与广大师生顾客的服务体验。第三,提高高校后勤服务中的顾客体验。高校师生对后勤服务是否满意主要取决于他们对后勤服务的体验感知,原有的高校后勤服务模式主要是以狠抓工作效率为主,尽量减少师生的投诉,但是仅仅只注意这一方面还不够,师生对后勤服务的满意度往往还会受到历史消费经历的影响。当他们使用产品或者服务时,往往会把历史的经历与体验结合起来进行比较,这一切共同决定了他们的感知满意度。所以,高校后勤服务管理者可以建立顾客感知体验记录卡,根据顾客的历史体验进行记录,定期反馈并对服务质量与出现过的服务问题进行调整,以创造更好的顾客体验。第四,建立良好的后勤服务形象。目前大多数高校师生都会对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留下一成不变甚至是呆板的服务形象。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历史的低质量的后勤运作体系所造成的。所以为了提高高校后勤运作绩效,后勤管理工作者有必要对后勤服务流程进行定期优化,包括组织保障与技术保障等方面的改进等,建立快速反馈机制,努力按照现代服务企业的运作模式来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通过管理创新来改变师生对高校后勤服务的形象感知。
摘要:本文以促进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市场化改革为宗旨,以优化高校后勤服务产业结构、提高后勤服务体系保障质量为主线,在对高校后勤服务产业改革发展相关理论回顾的基础上,对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运行绩效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运行保障质量】推荐阅读:
运行保障能力08-28
运行及保障体系07-18
项目运行保障体制11-12
社会保障基金运行01-04
为保障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工作规范运行11-14
安全生产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保障08-03
运行质量09-02
质量体系运行09-28
运行质量监督11-16
质量保障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