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监管模式

2024-09-07

质量监管模式(共12篇)

质量监管模式 篇1

摘要:就目前的现状来看质量监管所要面临的问题, 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做一些相关的分析, 对现有的产品质量的监管模式进行深刻的考究, 并在此基础之上对质量监管模式进行创新, 为新的监管模式作出一些阐述。

关键词:产品质量,监管,模式创新

就现有的阶段中产品质量监管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趋于完善, 各监管的部门也在一些方面进行突破, 研制新的监管方法, 为产品质量的保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整体上来看, 产品质量监管这一块的情况还是朝慢慢变好的趋势发展的。但是, 对于一些被曝光的关于食品安全的事件, 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对发生的这些局部问题开始担忧, 比如地沟油事件, 瘦肉精事件等等。这些都突出了目前产品质量监管的不足之处, 显现出对于现有监管体制的改革与创新的迫切性。

一、关于产品质量的涵义

对于不同的领域来讲, 研究的不同, 侧重的地方不同, 使得产品质量的涵义都有所不同。在比较广泛的角度来定义产品质量, 即包括有形及无形的能够满足消费者及规定要求的固有属性形成的满足能力。为了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本文所做的关于产品质量监管模式的研究, 本文要研究的产品质量的涵义为:产品能够符合相关的技术要求并达到一定的标准及使得消费者满意的程度。产品质量是对产品自身固有属性关于社会需求的保障, 不仅要关注产品外在的质量, 更要对产品的内在属性进行考究。

二、关于能够影响产品质量因素的研究

我们都知道, 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有很多, 并且难以总结。关于产品质量的问题是受到全社会关注的, 这个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产品质量的合格与否, 不仅受到制造企业的影响, 也被企业外部的环境所影响。

1. 关于企业内部产生的影响因素

企业内部产生的影响因素指的是企业的组成结构及所拥有的客观条件及制造信息等等与产品生产直接或间接拥有关系的因素。企业对生产人员的管制、还有对生产投料的掌控、对自身拥有生产器材条件的要求等等做出企业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生产的产品做出了质量的保障, 这些因素通过企业所采取的监管制度的不同对产品质量的好坏产生直接的影响。企业内部的影响因素众多纷繁, 对产品质量做出或多或少的影响也难以分清。总的来说, 对企业产品质量做出重要影响的有: (1) 领导人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及企业员工整体的素质。企业领导的要求及员工整体的素质能够直接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 是一个重要因素。 (2) 企业所拥有的质量监管的发挥程度。这些细化来说就是指的是对生产现场的管理、对完工产品的检验等等。 (3) 企业所拥有的设备的性能及能够使得产品更好的原材料等的投入。

2. 关于企业外部产生的影响因素

企业外部产生的影响因素指的是与企业的生产有间接关联的信息、销售渠道等的相关联因素, 也算是一种环境因素。比如政府出台的一些政策, 还有社会法制法规对于产品质量要求的改变, 又如外来的生产材料等等, 都会对产品质量产生间接的影响。当今时代这些外部因素对企业产品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大, 越来越重要。在没有好的市场时, 没有对产品质量提高的热情及欲望, 企业以质量来取胜的意识比较弱, 专注从别的渠道求利的行为也会增多。

三、我们需要认识到的共识

以上我们已经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及总结。

1. 企业的因素是对产品质量做出重大影响的重要因素

企业内部因素是产品质量的内在保障, 是影响产品质量的根本。所以, 在总的影响因素中来说, 企业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 基本上掌控着产品质量的发展势头。我们也可以在一些法律法规的规定上看出产品生产者对质量的主导作用。

2. 环境因素虽然不是对产品质量产生直接作用, 却是非常重要的

环境能够影响企业所做出的决定。比如一项带有奖励措施的政策发布, 会调动大家对工作的积极性, 对产品质量监管会增加, 从而使得产品整体的水平有所提高。再如法律上的一些惩治措施也会让产品质量不合格者望而却步, 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

3. 产品问题是比较复杂的

当产品的数量和形态很多就使得监管来的特别不易。以政府的力量来对企业进行管制检测比直接对众多的产品进行监管来的容易得多, 也比较方便快捷, 效果也比较显著。所以, 在现有的经济体制下, 整个监管体制主要是在政府的领导下, 以行政权力推动监制工作的展开, 具体的实践一般为直接介入到企业的细微的管理。

四、关于产品质量监管模式的创新

1. 要进一步地强化政府的质量监管

这表现于政府在整个市场所扮演的角色, 与传统的相比更加侧重在对市场的监管、对经济的调节、对社会及公共服务的管理等方面。一些产品的质量监管还是主要来于企业的管制, 所以加强政府的对企业的管制能力及对整个社会的宏观调控是很有必要的。

2. 企业要强化自身的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的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 产品整体的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随着产品质量检测的深入也推动了企业的自主管理程度的加深。与之前的以产品监管作为中心相比, 提高了企业自主管理的能动性及积极性。

3. 质量监测需要给予一些要求

要提高对产品质量监测的科学性, 目前也有一些政策方案落实拟对产品质量的监测有所帮助。可是, 随着产品数量的增多, 产品质量监测部门的人员却增长缓慢, 无法满足需求。如果在原有的监制模式下继续运作, 不追求创新, 产品的质量监测必然会遇见“瓶颈”, 要使得产品质量的监测能够告诉有效地进行, 就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寻找与现有体制相适应的监测机制。

(1) 要把工作的基本思路进行整理来进入监管模式的创新。要把从产品质量监测的模式转变为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因素方向转移。

(2) 要把内部因素管理治理好。要对技术进行严格的把关, 加强产品生产前的管制, 再进行比较严格的监督、检查, 强化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监测, 要对企业产品的管理制度进行严密的把关。最后要对完工产品进行追踪管理。

五、总结

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做好产品质量的监测工作是很有必要且具有重要性的。本文从产品质量的影响因素看质量监管模式的创新, 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对监测机制进行了完善, 并提出了一些意见, 希望对产品质量监测起到帮助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支树平.以产品质量的提升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2013, (9) :6-8.

[2]“南大电缆杯”密切关注民生·创新质量监管征文启事[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2008, (7) :46.

质量监管模式 篇2

为响应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质量监管、质量提升”示范推广活动,根据国质检(2010)631号文件《关于生产企业全面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的指导意见》有关精神,结合公司实际,公司决定从2010年6月1日起,发起2012 “质量监管、质量提升”活动。现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如下:

一、组织机构

成立公司“质量监管、质量提升”推广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协调员:

组员:

二、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质量监管、质量提升”活动,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实现公司质量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全面促进公司产品质量和质量服务水平持续改进,使公司出厂产品质量合格率达100%并始终保持,保证无重大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三、工作内容

公司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法人代表是第一责任人,领导公司质量管理工作,分管副总对所分管部门的质量管理工作负责,定期或不定期将质量控制检查情况向法人代表汇报,在月度质量例会上反馈,冰

提出整改意见。

健全相关质量管理制度,由推广小组—职能部门—车间组长—关键岗位员工组成公司质控网。

质检部负责全面实施质控管理,每月汇总各职能部门的质量管理结果,并为公司定期提供质量管理分析报告。

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制定分管业务范围质量管理控制标准及实施方案,定期进行检查督导,形成质量管理分析报告送质检部汇总,公司推广小组负责对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考评。

各职能部门行使指导、检查、考核和监督职能,通过分析、评价、反馈等措施,持续改进公司产品质量。

建立实施企业质量安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度。

开展全员质量培训,鼓励员工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质量意识。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强化诚心自律,践行质量承诺,树立对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

四、工作措施

从2012年6月起,相关职能部门每月做好本部门分管范围内上一月的质控检查,在每月15日前,将本部门质控报告传送到质检部,质检部汇总后,于20日前将全面质量管理月分析报告交公司领导,并向公司相关部门反馈,通报。

对于在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质检部应及时对相关部门发出整改书,各相关部门对有异议的问题可提出申诉,对核实的问题,必须制定整改措施并予以执行。

每季度召开全面质量控制管理会议,由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分管业务的质量分析报告,经质检部汇总后,由质检部组织,分管副总主持召开会议,推广小组成员参加,全面研究,分析解决公司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推广活动实行责任追究制度,推广实施情况与部门责任人、实施责任人的考核绩效挂钩。

五、工作要求

相关部门必须认真结合主管业务范围内的专业技术要求,结合公司实际制定质控评价标准,对每个涉及到相关工作的部门进行检查督导,并按时汇总和反馈。

各部门责任人为质量管理工作第一负责人,要认真做到部门全面质控管理(尤其是生产和质检),要按照质控标准,明确工作任务完成时间,责任到人,共同完成部门管理,督促各质控员及时按质完成各种资料收集整理。

质量监管模式 篇3

【关键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监管;评价模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R23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555-0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指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机构向全社会居民提供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卫生干预措施,主要发挥疾病防控的作用。该干预措施的实施程度和实施质量直接关系到居民对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慢性病防治情况和全社会整体健康水平,因此应加强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监管并建立健全评价体系,以保障人民公平、可及的享受政府提供的基本医疗保健等公共产品。本文重点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监管和评价模式进行阐述。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现状

基层医务人员总体服务水平偏低,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严重匮乏,且面临日常工作量大、压力大等问题,对其服务工作的开展均产生不利影响。另外,多数基层医疗机构薪资水平较低,导致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降低,从而严重影响其服务质量。同时虽然卫生主管部门对医务人员进行了医疗服务相关知识的培训,但多数医疗机构未对医务人员就培训内容进行考核,且上级监管部门和医疗机构领导层缺乏对医务人员日常工作的有力监督,从而导致医务人员服务能力下降[1]。基层医疗机构忽视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已逐步推行对公共卫生服务情况的绩效考核,但对考核结果的改进措施和方案仍未及时跟进。由于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未建立或落实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上报制度和定期通报制度,并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监管制度未得到有力落实,因此难以保障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

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监管模式的构建方法

监管层次划分,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监管制度的相关要求,监管层次可划分为管理层、执行层和结果层三个层次。其中卫生监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属于管理层,主要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制度的制定和修改,起整体领导作用。执行层和结果层为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具体实施,并负责和承担后续服务职责。

作用机制的构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监管模式中运用各项作用机制,有助于质量监管的顺利开展,并且可有效解决监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作用机制具体表现为:⑴考评机制:上级卫生监管部门对基层医疗机构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服务质量督导检查和医务人员服务水平考核,并及时定期上报检查和考核结果,同时要求基层医疗机构就检查和考核中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⑵奖惩机制:通过施行薪资奖励、荣誉奖励和晋升奖励,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另外,对检查中出现严重问题、考核不合格或因工作失误导致严重后果的医务人员严格实行问责制度和通报制度,以提高医務人员的服务质量[2]。

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评价模式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为体现服务质量评价的公正性和公平性,通常委托利益不相关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价,第三方评价模式可有效增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并提升卫生服务专项资金的科学使用率。

3.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评价原则

核心是公信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评价中设立第三方评价模式是从人民群众满意度出发的科学举措,因此第三方评价模式需以公开化、透明化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并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建立健全相应的行业规章制度,提升第三方评价的可信度和规范程度,从而赢得基层医疗机构和人民群众的认可[3]。

关键是专业水平,第三方评价机构应建立完整的包括项目、财政支出、资金使用、季度年度报告、预算和职能行使在内的专业性较强的评价标准,以保障评价的权威性。另外,第三方评价机构应根据评价事项的不同,组建专业的评价团队,并在实施评价前对团队成员进行系统培训。

立足点是独立性,第三方评价的全过程需接受上级卫生监管部门的监管,但若监管部门过度行使监督职权会对第三方评价造成消极影响,并使第三方评价丧失其独立性,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因此,监管部门、基层医疗机构和人民群众应尽量减少对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过度干扰,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和准确。

3.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评价方法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前、中、后期的评价,评价前期卫生行政监管部门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监督评价部门,需委托有评价资格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对服务项目等进行评价,并签订第三方评价协议,对相互的权利义务关系做出明确认定。另外,第三方评价机构应就评价项目的实际情况与负有监督职责的卫生监管部门确立评价方案,并根据评价方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中期第三方评价机构应进行项目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并在评估后期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写出评价报告[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评价结果运用,第三方评价机构应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反馈评价结果,为其绩效考核和资金使用等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并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应向第三方评价机构反馈使用效果,为其改进评价措施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具有公益性质的健康干预措施,在具体施行各项服务举措的过程中,需加强对基本公共服务质量的监管,并建立公共服务评价制度,以增强全社会对基本卫生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提高全社会居民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有效降低慢性病患病率,从而实现全社会整体健康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何莎莎,等.县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质量监督与控制模式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2,31(01):70-72

[2]谢明霏,等.黑龙江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协同质量监管模式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4,27(04):01-03

[3]练惠敏,等.广州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15(01):74-76.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模式探索 篇4

1 关于工作关系的探索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包括工作管理体系, 质量认证监管体系, 质量安全检测工作体系, 执法监管体系, 标准化技术工作体系, 这其中最关键的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执法两个体系。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是开展执法监管的依据。对检出问题的农产品实行溯源是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大方向。沈阳市具备这个条件和基础, 二是农业行政执法力量强大, 能够对检出的不合格产品依据法律规定进行处理, 对涉事行为予于处理。今年5月, 山东潍坊生姜种植过程中使用高毒农药一事, 舆情发生后, 市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处第一时间向主管领导汇报了此事, 并采取调查摸底, 产品抽检, 并通过召开新闻通报会的形式向社会公布了我市市场生姜来源、销售渠道、抽检结果, 平息了社会热点, 稳定了消费信心。这主要得益于检测与执法体系的密切配合和扎实有效的工作部署。

2 关于运行体制的探索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多个部门密切配合支持, 在现行运行模式下, 为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农产品质量安全处、农业检测中心、农业执法支队为核心运行区, 农业植保站、农业环保站、土肥站、农技推广站等机构为有限责任区, 其中处于核心区域的运行体系是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最重要一环, 决定着运行机制是否通畅、工作是否高效, 所有工作的部署和下达均由这个体系下达和安排, 只有发生重大农产品事件后, 处在有限责任区的其他部门在主要领导的要求下介入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所以从上述关系看, 真正起到作用的是核心区域内的任务下达者、领导者、具体执行者。

任务下达者一般会将省、农业部的工作任务分解到具体的执行部门, 农产品质量安全处负责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将领导者的要求及时下达给农业检测、农业执法部门。同时将任务完成情况整理后上报给分管领导, 并对省、国家相关部门做出任务完成的汇报。这其中需要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处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认真领会领导者的意图和上级部门的精神, 尽可能的提高工作效率。二是认真落实好工作分工, 涉及到哪个部门的任务, 就要将工作任务明确下来, 三是善于总结归类。及时将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归纳总结, 经领导同意后再上报给国家、省相关部门、政府。四是善于提合理化建议, 农产品质量安全处做好领导的助手和下级单位的帮手。五是平衡关系, 既要将领导的意图贯彻下去, 又要把下面的问题收集上来。这要把握好四个关系:一是领导要求是什么;二是法律规定了什么;三是下面需要什么;四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什么。

3 关于运行效率的探索

沈阳市形成的监管体系富有成效, 确定了核心区、有限责任区的分工, 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体现了高效率, 运行良好的功效, 体现了责权的统一。应该讲农产品质量安全无小事, 一旦出问题将对本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轻则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 重则影响政府的形象, 是一件不可忽视的头等民生大事, 只有保持监管体系的良好运行, 每个部门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出监管作用, 才能做到源头治理, 实现长治久安的效果, 各个部门都应处于一个系统内, 保持机器的高效运行, 这个监管链条要形成运转高效的复合体, 中心目的就是要处理和解决执法和技术支撑的关系, 处理好行政管理与业务指导的关系, 者需要制度保障, 至少应该有两个部门之间除了按职能划分做好分工外, 还要加强两个部门间的横线联系, 即检测部门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要通报给执法单位, 对农残成分要有科学的分析判断, 便于执法部门有针对性采取措施, 执法过程中在某地查出有销售和使用禁用、限用农药的案件, 要通知检测部门针对重点、特定的生产区域开展监测, 排除隐患。

4 关于产品认证和监管工作的探索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包括产品质量认证和监管内容, 目前我市已建立和健全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蔬菜产品准出制度, 沈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 沈阳市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体系等配套行政性规范和规章, 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更加有措施、有手段、有目标、有分工, 但上述规章制度都是以实施检后出发为目的, 对于生产方式却没有相应的约束, 目前省政府对市政府绩效考核中有一项指标, 要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占全市果园面积比重达到65%以上”, 这是一项刚性指标, 我国目前开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包括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即“三品一标”, 其中无公害产品是强制性国家技术标准, 其他三项是推荐性技术标准。生产企业可自愿向有关认证机构申请, 目前我市绿色食品办公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处合署办公, 由于没有独立的认证机构, 使得利弊共存。利是是可以使用行政手段强力推进产品质量认证工作, 弊是缺少经费和人员, 无法对认证后的企业监管。近年来我市无害化农产品认证呈现递增趋势;有机食品认证 (仅统计农业部所属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通过的数量) 呈下降趋势, 数量有所减少, 主要原因是中绿华夏认证要求较严, 企业积极性不高;绿色食品除了2009年达到历史极值外, 其他年度均保持有效使用标志100个左右。

5 关于赌与疏问题的探索

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很多地方都采取了赌的办法, 如制定出台禁用农药等投入品公告, 严格检验检测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等, 这种方法存在两大弊端。一是当前农业执法投入不足的情况下, 易产生“以罚代管, 以案养案”问题;二是在市场经济下, 农资市场放开, 新产品层出不穷, 在既得利益的驱使下, 存在“赌不死的问题”, 因此必须在赌的同时注重疏导, 所以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从“重赌轻疏”中摆脱出来, 在禁用有毒有害农业投入品时, 也要相应地开发一些实用的绿色、无害农业投入品, 群众认可后就不会去使用禁用农业投入品了。要增加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的份额, 就要在“疏”字上下功夫, 可以考虑把几十万亩的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秸秆有效利用起来, 改良土壤或生产饲料, 扩大有机肥料的施用量, 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

摘要:近些年沈阳市通过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强化制度建设, 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新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运行模式, 创造了具有特色的工作体制, 在解决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保障城乡居民消费安全, 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上取得了成效, 以期为开展农产品监管工作,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运行模式,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可山, 李凤宾, 李秉龙.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经济分析与政府监管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5, (6) :27-29.

质量监管模式 篇5

创新监管手段 提升监管效能

为使旗内食品生产经营秩序进一步好转,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状况进一步改善,食品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食品监管工作合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放心满意度进一步提升,不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或负面影响较大的食品安全事件,形成食品生产、流通与消费良性循环。准旗质监局按照自身职能职责,结合准旗食品安全现状,创新监管手段,多举措开展食品安全监管。

一是深入推进食品质量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对食品企业和小作坊实行“三员四定”(即监督员、协管员、信息员,定人、定责、定区域、定企业),“三进四图”(进村、进户、进企业,变化动态图、行业分布图、责任落实图、安全警示图)、“两书一报告”(责任书、承诺书、质量情况报告)为主要内容的食品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

二是健全完善旗区—苏木乡镇(街道)—嘎查村(社区)三级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充分发挥基层食品安全监督员、协管员和信息员队伍作用,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真正落实到基层,力争将各类食品安全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三是推行食品生产企业分类分级分等管理。根据近年来食品发生质量安全事故的频率和生产加工过程中是否容易

发生质量安全问题,将食品分为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三类。在此基础上,按照食品生产单位的产品质量保障能力实行分级,根据其生产条件、技术基础和管理水平,分为A、B、C三级,每年质监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对企业等级作相应调整。并对生产单位实行分等监管,将监管等级由高到低分为红色、黄色、绿色三等,高风险的C级企业,每年监督检查4次;中风险的C级企业,每年监督检查3次;低风险的A级企业,在许可证有效期内,监督检查2次。

四是加强食品抽样检验工作。年内完成食品检测800个批次,每星期不少于17个批次。

五是加快食品生产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制定完善质量失信“黑名单”制度,全面开展食品生产领域道德大讲堂活动。对于食品生产加工单位的假冒伪劣、掺假使假、缺斤少两、降低生产标准等质量失信行为列入“黑名单”,并在各单位开展食品生产领域道德大讲堂活动每年不少于2次。

六是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制。企业必须完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制度和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制度。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切实做到诚信自律、守法生产,需从“四个自觉从严、一个主动报告”做起。即:自觉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自觉严格诚信经营、自觉严格质量安全管理、自觉处置食品安全隐患和事故,定期主动向监管部门报告质量管理和产品

质量情况、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情况。企业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依法承担所有责任。

七是狠抓食品安全专项整治。1.按照各类食品加工小作坊生产条件技术规范的要求,对小作坊进行管理。2.严格遵照GB2760技术规范,开展严厉打击滥用和非法添加食品添加剂活动。3.继续深入推进地产食品“穿衣戴帽“工作。辖区内地产食品出厂时要求100%“穿衣戴帽”,食品表示标志要按照“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进行标注。4.全面开展“地沟油、乳制品、肉制品、酒类以及地方特色食品等重点食品专项整治工作。重点排查治理带有行业共性的隐患和“潜规则”问题,达到整治一类食品、规范一个行业的目的。

有效监管,保障质量提升 篇6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4-0018-02

“教学质量”永远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高低,决定了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能否达成。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来抓,研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加快实现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科学发展。”

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其职业属性决定了学校的教学工作必须围绕用人单位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要求展开,由此带来了教学组织管理、教学过程实施、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等方面的独特性。因此必须建立起能够体现职业教育特点,与职业学校教学活动过程相适应,符合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规律(特点)与要求,能够对教学质量发挥及时监控保障作用的教学质量监控管理体系,确保培养目标有效落实。这种监控管理体系应建立在教学质量评价基础上,能够客观地检评并优化学校的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激发广大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和内驱力,最终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目的。

一、规范人才培养方案,从源头上保障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人才培养方案是各专业开展教学管理,实施教学活动及教学评价的依据,对学校的教学工作起到指导和约束作用,同时还能够确保学生享有足够的、合格的教学资源。因此,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实施、调整、检查等环节进行监控管理,能够从根本上保障职业学校毕业生质量。

一是把住审批关。对学校所有将要招生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从制定依据、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设置及教学时间安排、实训项目及安排、考证安排、师资、设备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核,以确保其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发挥好对教学活动的指导作用。

二是守好调整关。由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具有超前性,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滚动调整,这种调整应建立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本着适应日益发展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原则,优化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目的。调整方案应逐级上报,即专业办申报,教学校长审批,教务处备案,对于重大调整应报送市级管理部门审批。

三是盯紧实施关。在实施过程中,市校两级管理部门要开展定期检查。市级管理部门通过专项督导、视导、检查等形式,从课程开设、训练项目实施及设备使用等方面进行检查并反馈;学校管理部门应在期中、期末从课程教学进度、实验实训台账等方面进行定期检查,确保人才培养方案有效实施。

二、加强教学质量终端监控,坚守质量底线标准

考试是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重要途径,市级统考统测在一定程度上守住了教学质量的底线,促进了学科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的落实;通过考试成绩对平时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终端显示,也能够较客观地反映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其相关的技能、能力水平,从一个侧面反映教师的教学工作成效。

由于职业学校专业的多样性及课程的复杂性,在操作层面难以对所有的课程进行统考统测。因此,市级层面对主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及其技能进行统考统测,首先能够在终端评价的基础上,有效地监控主要文化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设及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的教学质量,能够在课程层面保障学生学到本专业的核心知识,掌握关键技能,培养核心能力。即将举行的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就是针对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通过对主要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进行测试,从终端显示地区、学校的教学质量。

其次,对职业学校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存在较大困难,专业课程更是如此,教考分离的效果也不太明显,而统考统测为任课教师的教学绩效评价提供了客观依据。学校可以通过同层次相同学科的均分、及格率、班级推进率等指标,较客观地评价任课教师的教学成效,解决教师教学绩效难评价的问题,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三、加强教学过程监控,确保施教环节有效落实

职业学校的教学活动具有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教学场所既有教室,又有实训车间、实践基地、企业生产车间等;教学内容既有理论教学,又有技能训练、现场教学、理实一体教学、顶岗实践等,增加了教学过程监控管理的难度;同时也决定了质量监控管理应具备多样性和开放性。要实施对教学过程的有效监控,首先要转变理念,认识到监控应本着引导、激励、促进教师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能力、改善教学行为的目的,为教师提供互相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平台,因此要尽可能地提高教师参与度,激发教师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自觉优化教学环节改进的意识,变被动为主动,促使教师逐步养成对教学效果进行深入反思,发现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实现自我监控的能力。

其次,学校要依据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常规检查,落实人才培养方案。贯彻教学“五认真”要求,定期检查教师的教案、教学进度、学生作业批改等情况,及时了解和督促教师落实教学常规。通过课间巡课、预约听课、推门听课,专家督导、视导,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抽测等形式,及时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动态,通过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并及时反馈,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在不断改进中得到优化。

实践性课程特别是校外实践、企业顶岗实训,由于教学场地分散、学生集中度低,同时又涉及授课教师、实训指导教师、辅助人员、实践单位的带教师傅各类人等,教学质量监控的实施难度较大。可以从实践教学计划与训练目标、训练内容与专业要求的吻合度,训练指导手册的切实度,训练设备的类型、数量及性能是否能够满足学生训练需要入手,从反映学生训练质量的过程性记录,对学生训练质量的总体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实践单位对学生的态度、行为习惯、操作规范等方面的满意度四个方面进行监控。

职业教育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投入力度加大,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如何从办学规模扩张转向加强学校内涵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将是每一个职教人要面对的重大课题。就教学质量而言,要实现显著提升,必须着眼于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大背景下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与监控,首先要建立制度,如教案、作业检查制度,听课、评课制度,教考分离、随机抽考制度等,以制度来监控教学活动,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其次,要构建多元化的质量监督保障机制,发挥市级教学管理部门、教育专家、职教专家、行业机构、用人单位的作用,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督导、视导、专项检查等形式,进行诊断式监控。最后,要处理好终端评价与过程监控的关系,建立课程的终端量化评价机制,通过相对刚性的终端质量评价,为监控教学过程提供有说服力的支撑数据,促进教师增强质量意识,自觉优化教学行为,达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作者单位:南京市职教教研室)

质量监管模式 篇7

电子商务是依托互联网技术进行的一种线上商务活动, 是一种集物流、资金以及信息为一体的一种新商业运营模式。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 以2014年为例, 电子商务市场的交易额到达了13.4亿元, 而且电子商务交易额还在不断地增加, 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一种消费模式, 但是在庞大的网络交易中, 电子商务产品的质量也面临新的挑战, 因此需要当前政府部门建立完善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管模式。

1 电子商务交易的特点

众所周知, 电子商务交易已经成为当前人们消费的重要模式之一, 而且这种模式随着我国“互联网+”战略的实施, 其规模会越来越大, 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网络消费购物的人群以每年36%左右的速度在不断地增加。电子商务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 大大促进了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 综合分析电子商务交易的模式, 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1 产品的数量以及种类非常多

传统的商务模式, 主要受到销售渠道以及人们认知等因素的限制, 导致产品的销售受到地域的限制, 其交易的产品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而电子商务模式, 依靠互联网技术打破了传统的实体店营销模式, 人们对产品的认知已经突破了地域性, 以消费者购物为例, 传统的商务模式, 消费者只能到某一家的市场进行消费, 购买其产品, 而电子商务则实现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选择, 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对某一产品进行选择, 购买符合自己预期的产品。另外电子商务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加, 其不仅包括人们日常的生活必须品, 而且还包括各种生产物资等产品。

1.2 参与产品销售的主体比较多

电子商务的销售主体比较多, 其交易活动涉及的参与者包括参与交易的双方、电子商务网站、第三方物流公司、银行、认证机构、政府部门等多方主体。同时,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 电商从业企业和人员数量增长明显。据有关部门的预测, 电子商务的发展会促进社会的就业率, 以2014年电子商务发展为例, 电子商务的发展有效带动235万人就业。

1.3 销售渠道的多样化

电子商务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 其是一种直接的产品流转模式, 即产品的生产者制造出产品之后, 通过电商对产品进行展示与销售, 然后通过物流企业交付给消费者, 这种销售模式的转变, 使得电子商务销售模式越来越完善, 越来越多样化:由最初的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 (B2B) 和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 (B2C) , 逐步演化出企业对政府 (B2G) , 个人对消费者 (C2C) , 消费者对企业 (C2B) , 线上对线下 (O2O) , 商业机构对家庭消费 (B2F) , 供给方对需求方 (P2D) , 门店在线 (O2P) 等众多产品销售模式。

2 电子商务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

电商交易额连年递增, 而电商产品的抽样合格率却没有得到提升。据官方数据统计, 在国家质检总局2014年组织开展的5类14种电商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中, 抽样合格率仅为73.9%。在今年组织开展的11种电商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中, 抽样合格率还不到72%, 很多产品属于“三无”产品, 尤其是这两年假冒伪劣产品的数量以及网民的投诉数量在不断增加, 分析此种问题的原因, 根本在于我国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管机制存在以下问题:

2.1 现行的法律制度和标准体系不适应

总体来看我国制定的各种质量监管法律法规主要是针对传统商务交易模式的, 其主要是为了保障实体经济的发展, 因此其有效的指导与规范了线下交易模式, 但是这种法律体系却不能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 在此形势下, 以虚拟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管面临着“无法可依、无标准可循”的尴尬境地, “监管缺位、服务滞后”也就成为必然。

2.2 传统的产品质量共治机制不适应

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而言, 需要建立新的监管模式。传统的《产品质量法》对产品不同环节, 设定了相应的质量管控机制, 而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在虚拟状态下开展的信息、资金、产品等多种元素的交换方式, 一方面尚未得到社会各方的充分认识, 另一方面也因其产品信息多变、经营主体责任不明、产品源头溯源困难、质量诚信体系缺失等, 容易导致传统的产品质量治理机制出现断档和失灵。

3 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管新模式的构建

3.1 夯实监管工作基础, 加快推进“三大体系”建设

基于当前电子商务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 我们要从顶层设计着手:一是要加快理论体系建设。理论是实践的有效指导, 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管的调研与研究, 发现产品质量存在问题的根源, 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 以此促进我国电子商务产品监管工作的进步;二是加快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法律法规是产品质量监管的依据, 在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 只有不断完善法律体系才能实现产品质量监管的完善。一方面要适应“互联网+”的新环境, 尽快出台《电子商务法》;另一方面, 要尽快消弥各部门政策监管重叠、不协调现象, 质检部门、工商部门要尽快修订《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办法》, 完善监管手段, 维护各方利益;三是加快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基于电子商务交易的复杂性, 我们要加快电子商务质量信用体系的建设, 提高主体的信用度, 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组织的组织作用, 实现自律。

3.2 建立电子商务产品质量信息共享

电商产品质量问题频出, 除了相关监管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外, 还与电商信息披露不及时、质量信用等级不完善等因素有一定关联。由此, 要基于开放、共享、协作的原则, 推动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 共筑电子商务产品质量新生态:一是建立监管信息共享机制。针对当前质量监管信息分散于不同政府部门的现状, 导致对电子商务企业的信息不全, 例如当前我国质检、工商等部门都建立了相应的企业信息监管平台, 但是这些平台之间的信息不对接, 结果导致政府部门对企业的信息掌握存在漏洞, 影响对质量的监管质量, 因此要建立相对统一的监管信息共享机制;二是加强电商企业之间的合作, 构建信息共享平台。目前我国建立的信息共享平台已经包括阿里巴巴、当当网、1号店和京东等54家电商的加入, 这些电商之间通过, 对假冒伪劣实施一票否决制, 实现质量违法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石东伟表示, 淘宝、天猫平台每天有12亿件在售商品, 传统的质量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实现平台质量管控的需求。联盟的信息共享有助于打造一个诚信、透明、开放、公正的电商生态体系。

3.3 坚持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坚持从源头抓质量, 在明晰电子商务活动参与各方权力义务和质量责任的基础上, 按照“有利就有责, 权责要相称”原则, 区分生产者、销售者、电商平台运营者、第三方物流公司等不同主体, 加快建立和落实“责任明确、分工明晰”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责任机制, 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加大质量工作引导力度, 通过开展电子商务产品质量提升专项行动, 指导和帮助电商企业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提高企业产品质量“自我管控、自我提升”能力, 促进产品质量水平提升。

3.4 完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电商行业的产品标准相对较低。这导致许多国外产品在我国销售的过程中, 不自觉地降低质量标准, 同一品牌的产品在中国销售的质量相比其他国家要低。而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国家产品质量要求标准已经无法适应电子商务市场的需求。完善电子商务产品的质量标准, 是电子商务健康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国家相关部门要制定积极研究制定电子商务的标准化体系。要充分结合我国电子商务的特色, 共同推进电子商务的标准化工作, 保证电子商务产品质量。

4 结束语

目前, 我国电子商务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 各传统企业纷纷投入电子商务行业, 加剧了电子商务行业的竞争压力。电子商务的产品质量如何得到保障, 需要国家积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加强对电子商务产品的质量信息披露和惩罚力度, 完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电子商务企业也要担负起产品的质量的责任, 共同促进电子商务行业的稳定发展。

摘要:我国“互联网+”战略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电子商务在带来新的发展思维理念的同时, 质量问题也必然会存在于电子商务交易中, 因此加强电子商务产品的质量监管, 是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以电子商务产品交易的特点为分析切入点, 阐述电子商务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 最后针对存在的质量问题, 提出构建质量监管模式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构建,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管

参考文献

[1]王亚春, 诸俊峰, 李建军, 等.对于电子商务产品质量及其监管体系的研究与思考[J].电子商务, 2012, (12) .

[2]施京京.质检系统加强对电子商务产品质量安全监管[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2014, (12) .

[3]刘妍, 杨志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的发展及其策略[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12) .

质量监管模式 篇8

1 做好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 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乳与乳制品管理条例》发布后, 我市聘请专家对市本级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学习, 在此基础上, 市级组织宣贯小队到四县三区对县区行政技术人员、管理相对人、经营者等开展培训800人次, 印刷法规条例、违禁物清单等5000份, 下发到县区养殖场 (户) , 做到横向到边, 纵向到户到人。

2 成立畜产品行政监管机构和监管队伍, 负责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市本级在农业局内部设立农产品质量监管科, 编制3人, 负责协调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县区在农牧局内部设立质管办或食安办公室, 人员2~3人, 乡镇级在乡镇动物防疫监督站加挂畜产品监管站的牌子, 负责本辖区内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严格落实督查责任制, 采取市农业局一名局长承包一个县区, 每个组由一名副局长任组长, 成员由相关业务科室2-3人组成, 分成7个小组, 每季度对奶牛养殖小区、生鲜乳收购站及鲜奶运输车辆实行监督检查, 确保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收到实效, 有力维护乳品企业、奶农和奶站经营主体的利益。县区农业局每月对奶牛养殖小区、生鲜乳收购站及生鲜乳运输车辆实行监督检查, 确保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乡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派专人驻守奶牛养殖小区, 对小区的防疫、消毒、质量检测及奶站收购等环节实行24h全方位监督, 不让监管工作出现死角, 不让管理流于形式, 保证生鲜乳质量安全。

3 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技术机构和队伍, 加大生鲜乳产品的检验检测工作

2005年, 我市组建成立了“秦皇岛市动物产品质量检验监测站”, 负责生鲜乳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2011年, 在该站基础上, 利用市暑期项目资金和农业部检测体系建设资金1000万元, 成立了“秦皇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 负责生鲜乳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 2013年该中心先后通过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计量认证和河北省农业行政部门的实验室考核认证。

经过多年努力, 我市逐步形成了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为龙头, 县 (区) 生鲜乳质检机构为骨干, 各级乡镇监测站点为依托的覆盖全市的生鲜乳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为全市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保障。目前, 在检测方法上, 采取常规检验与快速检验相结合, 乡镇和企业速测排查, 县区利用速测卡和酶标仪初步定性, 市级以上利用大型仪器确证为主的“速测+确证”的检测模式。在检测频次上, 基本形成了国家层次每年至少抽检一次, 省级每半年至少抽检一次, 市级每季度至少抽检一次, 县级每月至少抽检一次, 乡镇日常监管, 生鲜乳企业批批检测的模式。

4 推进乳品企业、奶站、规模养殖场区一体化经营

我市认真总结吸取三鹿事件的教训, 针对乳品企业与奶站相脱节的现状, 据河北省政府制定出台的乳品企业经营管理奶站的规定, 我市着眼于实现生鲜乳生产、运输、加工封闭管理, 以全力推进乳品企业经营管理奶站为目的。引导企业通过收购、入股、租赁、签订合作协议等方式, 实现对奶站的全面控制。根据现有乳品企业驻站监管情况, 帮助企业划定和建立自有奶源基地, 将企业奶源基地分布情况在新闻媒体予以公布, 接受社会监督。要求乳品企业对经营管理的奶站派驻监管员, 控制奶厅奶罐、核定查验产奶量, 从源头上杜绝掺杂使假行为, 确保生鲜乳质量安全。严格执行生鲜乳交接单制度, 健全交验手续, 堵塞运输环节漏洞, 为确保奶源质量安全提供了有力保证。

5 加大投资, 整顿规范, 实现奶站清洁养殖

按照农业部下发的奶站整治标准对全市奶站进行拉网式排查, 对达不到“五有一符合”标准、设施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的奶厅限期整改, 对没有稳定奶源的流动收奶点全部取缔, 指导基础较好的奶站查漏补缺、规范提高。最近二年来我市由国家、省、市出资, 扶持奶牛养殖场 (小区) 等建立相应规模的化粪池、污水三级沉淀池和化尸池等, 实现清洁养殖。使粪、尿、病死奶牛的污染降到最低, 从而降低了疫病传播的几率, 帮助奶牛养殖场 (区) 完善基础设施和防疫条件, 尽快达标并发放动物防疫合格证。加快奶站主体资格合法化改造, 严格准入条件, 对符合条件的奶站及时核发生鲜乳收购许可证和准运证明, 全市核发证件57套, 持证率达到100%。

6 重拳出击, 开展奶业专项整治, 确保生鲜乳安全

质量监管模式 篇9

1茶叶供应链与质量安全监管

供应链是由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以及消费者共同参与整合而成的一个具有特效性的网链结构, 包括了商品生产、商品加工、商品销售等各个环节, 可以实现对商品制作过程、商品流通以及商品销售的控制管理。供应链的管理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 通过各个环节、各个企业的相互配合实现供应网络的共赢。一个优质的供应链组织模式可以实现整个供应网络的合理协调, 能使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完美衔接, 保证整个供应链的高效运行。完整的供应链主要包括供应商、核心企业、分销企业、零售企业以及消费者。首先, 商品供应链是一个由多个节点企业构成的完整系统, 他们在供应链上相互配合, 进而实现供应链的协调性, 保证供应链活动的有序进行, 所以协调性是供应链不可或缺的特点。其次供应链具有动态性, 每个节点企业都是通过选择进来的, 具有动态性, 这就要求各节点企业不断调整和提升标准, 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另外, 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可能属于不同行业或者不同国家, 这就决定了供应链的复杂性。

茶叶供应链涉及到从茶园到茶杯的整个过程, 其中包括了多个环节, 茶叶种植者、茶叶加工者、茶叶分销者、茶叶零售者以及消费者, 具体来讲茶叶的供应网络包括种植、加工、包装、运输以及销售, 一个完整的茶叶供应链组织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实现茶叶产品的增值。为了确保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 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以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2006年, 我国针对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质量安全提出了7项质量安全制度, 并建立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整个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以切实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其中关于茶叶的条款要求全程监控茶叶种植到茶叶生产的全过程, 茶叶包装和标识要统一规范, 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市场准入制度和监督机制, 规定要对茶叶产品进行不定期抽查检测, 如有违反质量安全法者要追究刑事责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茶叶供应链组织模式下茶叶的质量安全监管问题, 同时也对茶叶供应链组织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茶叶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 进而要求茶叶的产量也要随着提高, 茶叶的需求量决定了茶叶的产量, 而茶叶的产量也会影响茶叶生产过程中的化肥使用量和农药使用量, 而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的变化会对环境造成很大影响。通常情况下, 人们为了提高产量和质量而大量使用植物添加剂、化肥以及农药, 使种植地的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进而影响到茶叶的产量和质量。在茶叶的运输方面, 由于物流成本的制约, 运输设备落后、运输时间长等等因素都会影响茶叶的质量。为了预防茶叶变质, 很多不法商家通过添加违规添加剂, 进而引起化学性污染。以上存在的茶叶质量安全均是由于茶叶供应链组织模式下茶叶质量安全监管缺失所致, 变质的茶叶一旦流入市场成为销售商品将会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2茶叶质量安全监管现状

2.1监管体系不完善

茶叶供应链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茶叶供应链各个节点企业之间衔接不强, 缺乏协调性, 这是因为我国茶叶供应链管理模式应用和发展时间短, 管理模式不够成熟, 导致茶叶种植、茶叶生产、茶叶加工以及茶叶销售等环节相互脱离, 不能很好的衔接起来, 因此出现茶叶供应链组织模式管理混乱的局面。二是目前所建立的差异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范围覆盖小, 我国很多地区还没有涉及到, 不能实现茶叶供应链各个环节的相互配合, 这就很难保证茶叶质量安全监管整个过程的完整性。虽然我国已经推出了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但茶叶企业参与度不高, 个别行业组织不能很好地遵守相关规章制度, 部分商家为了谋取利益而忽略了茶叶质量安全监管, 给茶叶造成极大的质量安全隐患。

2.2认证体系不完善

首先, 我国茶叶质量安全认证技术和人才不足。茶叶的质量安全认证是质量监管的核心部分, 目前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监管存在认证技术落后, 认证人才缺失的问题。其次, 茶叶质量安全体系不完整。目前我国相关培训机构、咨询机构都比较匮乏, 认证体系不完善, 茶叶质量安全认证缺乏科学性、标准性。再次, 缺乏认证意识。很多茶叶企业均将目光集中在利益上, 安全认证意识薄弱, 普遍认为茶叶质量安全认证不会影响到现实效应, 进一步削弱了企业的认证积极性。另外, 缺乏认知管理。目前我国对获取认证的企业没有进行持续性跟踪管理, 导致部分企业在绿色安全标志的掩护下生产不符合标准的产品。

2.3运输过程中质量检测体系不成熟

首先, 茶叶运输过程中质量检测意识不够, 检测力量相对薄弱, 检测体系不成熟。其次, 茶叶质量安全监管中的茶叶检测体系不健全, 采用较多的是运动式、传统式和突击式等检测方式, 检测方式不合理, 茶叶质量安全监管成效差。

2.4资金投入不足

相比发达国家, 我国在农业科研上的资金投入较低, 目前在茶叶质量安全监管上的资金投入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极不利于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监管水平的发展。同时, 不论是基础设施、设备还是人才技术都表现出明显滞后性, 不利于实现茶叶质量安全监管的规范化、制度化。

3加强质量安全监管, 优化茶叶供应链组织模式

3.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健全的法律法规是茶叶供应链质量安全监管的法律依据, 是保证质量安全监管有效实施的有力武器。所以相关监管部门应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制定完善的茶叶供应链质量安全监管法律法规, 并加大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 督促茶叶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约束自身行为, 严格遵守茶叶质量安全法规, 保证茶叶供应链的质量安全监管的顺利实施。

3.2完善监管机制

茶叶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测法律的执行离不开有效的监管机制, 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两种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就当前的情况来讲, 我国茶叶质量监管单位数量较多, 而各个监管单位的管理权限不同, 容易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同时也不利于茶叶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 更无法保证监管效果。所以应该在茶叶质量安全监管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监管机制, 统一质量安全监管方法, 规范质量安全监管标准, 强化茶叶供应链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的专业化、职业化, 以进一步保证茶叶供应链上各个环节对茶叶的质量安全监管。

3.3加强财政支持

虽然我国的茶叶供应链质量安全监管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取得了成效, 但茶叶质量安全监管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而茶叶质量监管工作的开展离不开资金投入, 资金支持是茶叶质量监管的基本条件, 所以为了促进茶叶供应链质量安全监管的快速发展, 政府部门首先应该对茶叶供应链质量安全监管给予高度重视, 并加强财政支持, 通过对茶企业的资金扶持加强茶叶供应链各个节点的质量安全监管力度, 提高茶农和各节点企业在茶叶质量安全方面的竞争力, 从供应链各个环节上保证茶叶的质量安全。

3.4加强监管制度建设

茶叶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供应网络, 供应链的质量安全监管自然也存在一定复杂性和难度, 茶叶质量安全监管的有效实施就要求供应链各个节点成员充分发挥协同作用, 保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管的组织性和协调性。

3.5健全监管体制

茶叶供应链上茶叶的质量安全控制关键在于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 茶叶企业在茶叶质量安全监管中占据主体地位, 而企业产品的质量安全很大程度上取决去企业内部的监管体系。所以为了进一步保证茶叶产品的质量完全, 茶叶企业应完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 完善管理体制, 加大质量监管力度, 做好产品生产和产品流各个环节的信息记录、保存和传递工作。另外茶叶协会应全面掌握茶叶产品的质量信息, 并协助监管部门制定完整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并将其落实到茶叶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中。

结论

茶叶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健康饮品, 茶叶的质量安全不仅关系着消费者的权益, 同时也影响着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因此进一步加强茶叶供应链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 优化茶叶供应链组织模式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这对控制茶叶质量, 促进我国茶产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摘要:如今人们对茶叶的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 茶叶质量安全的保障需要从茶叶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上加强质量监管, 通过加强和完善茶叶质量安全监管优化茶叶供应链组织模式。本文对茶叶供应链以及茶叶质量安全监管进行了简单介绍, 分析了目前我国茶叶供应链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对策。

关键词:茶叶,供应链,质量安全监管

参考文献

[1]张居德.宁德市茶叶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主要措施[J].福建茶叶, 2013, 35 (5) :46-47.

[2]陈志雄, 周昱.企业茶叶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建立[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2, 03 (1) :69-74.

[3]郑旭媛.中国茶叶供应链组织模式优化探讨[J].茶叶, 2014, 40 (1) :30-35.

[4]霍红, 段铁箭.基于供应链视角的茶叶质量安全问题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5, (3) :125-127.

[5]胡玉贞, 韦明, 何乃昌等.供应链管理模式在海南茶叶企业中的运用[J].当代经济, 2011, (21) :56-57.

质量监管模式 篇10

梧州是龟苓膏的发源地, 梧州龟苓膏作为广西梧州口岸传统特色出口产品之一, 始创于1763年, 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深受海外市场的欢迎[1]。梧州龟苓膏是传统药膳, 相传最初是清宫中专供皇帝食用的名贵药物。在传统制作工艺中是以名贵的鹰嘴龟和土茯苓为原料, 配以生地等中草药制作而成[1]。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 符合现代食品工业理念的罐装龟苓膏生产线研发, 开始以现代化的食品工业生产流水线。据文献记载, 梧州市制药企业联合公司属下的第三制药厂最先研制和生产出“双钱牌”盒装、碗装龟苓膏, 年产量可达100多吨。1993年3月, 梧州市制药企业联合公司推出国内首创和独家生产的即开即食的“双钱牌”易拉罐龟苓膏罐头产品, 产品一问世, 轰动了华南、港澳地区, 远销香港、澳门、东南亚各地[2]。

2 梧州龟苓膏产品的变化

2.1 产品获得生产许可批文的变化

据考梧州是龟苓膏的发源地,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 由于其具有祛彰气的功效, 深受岭南地区人民的欢迎, 在民间一直作为药膳产品销售。1984年在实施“食品卫生法”后, 曾经以“食”字号和“健”字号获得食品生产批准文号, 以保健食品和普通食品两种产品形式销售及出口。

2.2 产品的包装形式的变化

梧州龟苓膏曾经作为药膳产品销售时, 包装形式有塑料袋的龟苓膏粉, 也有陶瓷碗装、陶瓷盅装的膏体等形式;在以“食”字号和“健”字号获得食品生产批准文号后包装仍然使用上述包装形式, 但随着机械化设备的投入使用, 龟苓膏包装逐渐变为以易拉罐、塑料碗、塑料杯等为主, 大部分为经过杀菌的罐头类产品。

2.3 产品花式品种的变化

近年, 为适应社会的需要, 厂家以龟苓膏粉或龟苓膏为基础开发出现了啫喱杯、可吸型杯装、纯液态等适应市场变化的新型产品;此外, 还在配料方面进行调整, 分别加入人参、田七、蜂蜜、荔枝、龙眼、马蹄、罗汉果、菊花、杞子、川贝、枇杷等药材或食材, 以增加龟苓膏罐头花式品种, 每个包装最小净重从25克至300克不等。这些变化和改变促使龟苓膏产品不断迎合消费人群的品味, 扩大了市场, 产业得到稳步发展。

2.4 产品销售市场的变化

梧州龟苓膏的销售市场向来以内销为主, 在国内市场以两广为主, 后逐渐扩展到华东、西南、北方等市场, 纷纷进入大型超市销售, 销量日益增加。在出口方面, 出口的国家或地区从早期的香港、新加波、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美国、澳门等地逐渐拓展到荷兰、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 近年还输往秘鲁、毛里求斯等国家, 市场覆盖面呈明显扩展态势。据梧州检验检疫部门统计, 梧州龟苓膏近十年的出口量达21782吨, 出口总额大约达2797.3万美元。

2.5 梧州出口龟苓膏罐头出口量和总值的变化

近十年来, 梧州出口龟苓膏出口总量呈现趋于下降的趋势, 而出口总值平稳上升后略为下降 (见图1) 。

深究其主要原因主要有:一是人民币从2008年开始逐渐加快升值, 导致行业整体竞争力下降;二是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 导致了生产成本上涨;三是部分进口国家在市场准入、食品标签等方面提高了门槛, 加大了准入成本;四是业内其它省份厂家竞相压价出口, 加剧了行业内的竞争。

3 出口龟苓膏罐头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采用罐头加工方式制作龟苓膏已有多年的历史, 近年来, 出口龟苓膏罐头质量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3.1出口生产企业在质量安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目前, 作为食品的龟苓膏产品, 其主要原料是凉粉草、茯苓、蒲公英、金银花等中药材, 添加或不添加白砂糖所制作而成的。

(1) 中草药原料富集重金属的风险

凉粉草、茯苓、蒲公英、金银花是生产制作龟苓膏主要的原材料, 其种植过程中容易受到土壤环境、水质条件的影响, 若种植基地或者种植过程中管理不善, 容易造成重金属本底过高, 则极易使药材自身及其制品―--龟苓膏粉重金属超标。

(2) 中草药原料农药残留超标的风险

目前, 凉粉草、茯苓、蒲公英、金银花等原材料主要来源于种植, 其种植过程中若农药控制不当, 则极易造成药材自身及其制品——龟苓膏粉的农药残留超标。

(3) 加工过程杂质超标的风险

由于加工过程中的习惯, 凉粉草原料大多是连根一起收割、干燥及加工, 若凉粉草在清洗、除杂、提取胶质、过滤等处理环节控制不当, 则凉粉草原料带来的泥砂杂质就会带入到龟苓膏粉及龟苓膏中, 容易造成杂质超标。

(4) 添加剂超范围或超量使用的风险

近年, 随着作为主要原料之一的白砂糖, 价格年年攀升, 一些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使用甜蜜素等甜味剂替代白砂糖, 加入到龟苓膏罐头中。除此此外, 也有在龟苓膏罐头中添加防腐剂等情况。这些都是DB45/T580-2009《龟苓膏质量安全要求》[4]及GB276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5]所不允许添加的物质。

3.2 检验检疫部门在质量安全监控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 出口检验标准存在的缺陷

在出口食品检验中, 若产品输往国家没有相应标准, 则按我国相应标准检验, 对龟苓膏罐头而言应当执行DB45/T580-2009《龟苓膏质量安全要求》[4], 而此标准中却欠缺对农药、除草剂残留针对性检测。

(2) 产品输往国家的商业无菌检测方法与我国不同

我国GB/T4789.26-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罐头食品商业无菌的检验》[6]国家标准检测方法中, 低酸性罐头食品中要求保温温度在36±1℃, 保温时间是10天, 判定以保温试验中未发生胖听或泄露等现象, 保温后开罐经感官检查、PH测定或涂片镜检、或接种培养, 确认无微生物增殖现象, 则为商业无菌。据报道, 日本、韩国对罐头商业无菌的检验方法与我国国标不同, 其区别如下:

一是保温试验温度, 韩国KF-DA方法的保温试验为35/37℃保温10天后, 常温放置一天再进行接种试验;日本为35±1℃保温14天后进行接种试验;

二是韩国和日本对保温试验未发生胖听或泄露的产品均取样进行硫乙醇酸盐液体培养基 (适用于需氧菌和厌氧菌生长) 培养, 35/37℃培养2天, 培养基混浊的则判定为阳性结果。在这种检测方法中, 一旦产品中存在未完全杀死的微生物或孢子, 则极可能出现阳性结果而被判定为不合格[3]。

以上标准不同表明了韩国、日本的罐头检出不合格率会高于我国标准。若出口企业和检验检疫部门对进口国的检验标准不了解, 出口前并未按照进口国的检验标准进行检验, 则存在一定的误判风险。

4 解决出口龟苓膏罐头质量安全问题的对策

4.1 强化食品安全意识, 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企业最高领导要牢固树立生产企业是食品安全责任人的意识, 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监督, 确保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得到有效运行。

4.2 完善食品生产的设施和设备, 完善工艺操作规程

针对加工过程杂质超标的问题, 生产企业在要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方面加以完善, 一是增加清洗中草药的水池, 确保所有中草药原料都经过清洗才能使用;二是制定和完善中草药清洗操作规程, 确保清洗效果符合规定要求;三是在提取汁液、过滤等环节配备除砂除杂质设施, 确保中间产品符合工艺要求;四是加强对中间产品和成品的杂技监控检查, 确保成品符合标准规定。

4.3 加强原料的源头管理和监控, 确保原料安全

针对中草药原料存在富集重金属风险的问题, 一是要在选择种植原料基地时对水、土壤先进行有害重金属元素检测, 符合相关标准规定的方可种植中草药原料;二是采购草药原料时只采购定点基地的原料, 非定点基地的坚决不采购;三是对采购的草药原料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测有害重金属元素, 不合格的坚决不投入使用;四是建议出口食品检验监管部门将用于出口食品的中草药原料基地纳入备案管理, 非备案基地原料不得用于生产出口食品。

4.4 完善标准和加强培训, 提高生产管理人员素质

针对龟苓膏罐头类产品标准DB45/T580-2009[4]中未明确禁止使用防腐剂和甜味剂, 而在GB2760-2011[5]标准中却是禁止使用的问题, 一是应当加强对食品生产人员的培训, 让他们全面、准确地理解标准、执行标准;二是生产企业和检验检疫部门都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生产记录, 防止偏离标准情况的发生;三是在产品出厂检验、出口检验时加强对防腐剂和甜味剂针对性抽检;四是建议修订DB45/T580-2009《龟苓膏质量安全要求》[4]和GXCIB67-1997《出口龟苓膏粉检验规程》[7]标准时, 对增加禁止使用防腐剂和甜味剂的规定。

4.5 及时收集国内外相关法规及标准, 并落实在生产过程中

针对部分产品输往国家的商业无菌检测方法与我国不同的问题, 今后生产企业和检验检疫部门都要及时收集品输往国家的法规和标准, 要及时消化并应用于生产和检验, 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符合输往国家的要求。

4.6 充分发挥检验检疫部门发挥优势, 积极帮扶生产企业

检验检疫部门应充分发挥在检验设备、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 积极指导和帮助企业完善和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提高实验室完善设备、设备, 提高检测技术水平, 充分发挥调在自检自控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 结论

龟苓膏是梧州传统的出口产品, 本文针对其出口过程中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 提出了若干意见以及建议, 结合当前的食品安全形势, 重点关注产品原材料安全卫生项目控制, 强调源头管理, 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降低其出口的风险, 确保出口龟苓膏罐头的卫生、安全、优质, 开拓更加广阔的海外市场, 实现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摘要:总结梧州近十年龟苓膏出口的发展和变化, 结合当前国内和国际的食品安全形势分析了出口龟苓膏罐头存在的质量安全和监管的重点难点, 切实从梧州龟苓膏制作工艺上提出可行的改进方法。

关键词:龟苓膏,质量安全,监管,出口

参考文献

[1]梁宏展.龟苓膏的基础研究[J].中医中药, 2013 (7-2) :40.

[2]陈金源, 杜士勇.梧州之最[M].广西人民出出版社, 1993:19.

[3]李军民, 解卉.日韩罐头商业无菌检测法与国标的差别[J].中国检验检疫, 2013 (4) :45.

[4]DB45/T580-2009, 龟苓膏质量安全要求[S].

[5]GB2760-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S].

[6]GB/T4789.26-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罐头食品商业无菌的检验[S].

监管的三大模式 篇11

美国的证券法规体系堪称是世界上最完善、最有效率的证券市场法规体系。事实上,美国对于证券市场操纵行为的态度也经历了由最初的容忍转为谴责的过程,1930年前,华尔街所信奉的投资格言就是“内幕交易是投资制胜的唯一法宝”,而1929年股票市场的崩溃以及其引发的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直接导致美国政府对此态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1934年证券交易法》的起草者认为,包括市场操纵在内的过度投机交易行为,是引起1929年股票市场崩溃和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重要原因,由此,《1934年证券交易法》的反操纵条款开创了禁止操纵证券市场的先河。在美国,证券监管采用双轨强制模式,法院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并行,共同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

结合美国证券交易法及其规则,《1934年证券交易法》第10(B)条第5项规定以及相关判例,在符合下列要件的情况下,操纵者应承担法律责任:(1)原告须证明被告(即操纵者)有操纵的主观(willful)意图,操纵必须要有欺诈的目的,即有“以制造虚假和人为市场价格为目的”;(2)原告遭受损害;(3)被告从事了操纵市场的行为;(4)原告必须证明其损害是操纵行为的结果且原告是以被操纵者所影响。目前世界上,日本、加拿大、菲律宾等国的证券法体系也基本属于美国模式。

英国——自律型监管模式

与美国不同,英国实行三级制的证券监管体制:第一级为英国贸易工业部,它是英国证券市场监管的最高权力机构,但它并不行使全部的证券监管职能,而将其大部分职能通过转移指令授权证券和投资局来行使,但在某种程度上拥有对证券和投资局的规则、指令和措施的复查权,并有权收回部分和全部授予给证券和投资局的监管权力;第二级是证券和投资局,它是贸易工业部转移令赋予的监管证券市场的机构,它本身不是一个政府机构,而是一个被纳入自律体制之内的私人公司,受英国贸易工业部的监管;第三级是证券自律组织,主要是以英国证券商协会、收购与合并专门小组、证券业理事会三个机构为核心。这三个机构制定并实施有关证券活动的规则,其代表经常向政府机构征询意见,并保持同政府部门的联系。这三个自我监管机构是与政府机构相对独立的,它们通过自身组织和规则进行有效的监管。

欧陆国家证券法体系——介于立法监管型和自律监管型之间

工程质量监管探讨 篇12

1 建筑质量存在问题

1) 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在建筑物中经常发现混凝土标号不合格、建筑材料以次充好、墙面和桥面开裂、桥梁承重力过低、防洪大堤溃堤等等情况的发生, 危害社会公共安全和财产的损失, 严重影响我国建筑行业的信誉。

2) 施工不规范。部分建筑公司不按设计、施工要求施工, 甚至不会施工, 使用建筑材料只用最便宜的, 不管材料合格不合格。负责监理的工程人员敬业差, 职业素质低下, 不按监理规章办事, 对隐蔽工程项目不及时监理, 或者工程竣工后, 再补充监理记录材料。

3) 监管机制不合理。监管方式陈旧、老式, 手段落后, 在监管中, 出现质量问题, 处理不及时, 处罚较轻。

4) 我国建筑材料生产厂家小作坊特别多, 工艺粗糙, 质量差, 仿冒品多, 价格便宜, 施工方为了降低造价, 获取利润, 非常喜欢使用便宜建材产品。

2 建筑质量差的主要原因

2.1 监管不严

我国现行的关于工程质量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对发生建筑质量问题的责任人处罚主要是针对施工方, 很少进行刑事处罚的, 对监理单位和主管部门处罚比较轻或者无处罚, 这就养成监管无所谓的态度, 对工程质量的事情也想管就管, 反正责任不大。

2.2 监管体制老旧

工程的监理和管理都是由建设委员会一家来负责, 容易造成责任不清晰, 处罚力度手段主要是罚款, 不能起到警示作用。

2.3 人员素质差

在建筑行业中, 高级职称的工程人员较少, 大部分监理人员的学历都是大专文凭, 工人都是刚放下锄头就走上建筑岗位的农民, 并且无任何专业培训, 现学现工作, 极易造成工程质量低下。

3 应对措施

3.1 加强立法, 严格执法, 提高刑事处罚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首先, 我国应对建筑工程质量重新修订法律条文, 针对我国近几十年来的建筑方面出现的质量问题, 一一对照, 将已经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建筑质量事故, 全都纳入法律管理范围, 使之有法可依。并将房屋倒塌、桥梁塌陷、防洪大坝决堤等大型事故列入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罪范畴, 防止重大建筑质量事件的发生, 提高法律的威镇力。其次, 将监理不严的问题纳入法律管辖内容, 对发生重大的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管不力单位与工作人员处以一定的法律责任和刑事处罚, 以提高工程监管的力度。最后, 面对我国现情况下, 建筑行业频繁出现工程质量的事件, 除必须要经济罚款外, 还要着重加大法律处罚力度, 在建筑质量中出现大量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较大时, 在特定的条件下, 以伤害罪起诉, 情节特别严重的, 处以极刑。

3.2 建立严格、科学的现代监管体制

管理好一件事或某一特定对象, 特别需要一项好制度与体制, 科学的工程质量监管制度就显得尤其重要。首先, 我们要将纪律检查委员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计单位纳入到建筑质量监管制度中来, 充分发挥其监督权力。对举报工程质量问题的人, 一经查实, 对举报人根据工程合同价的1~2%的金额进行奖励, 利于减少工程质量事件的产生。其次, 因为建设委员会负责监管监理单位、建筑企业, 应将处罚权从建设委员会系统中剥离出来, 由纪律检查委员会或者法院等政法机关负责处罚, 杜绝监管不力和处罚过轻的发生。最后, 监管体制要严厉规定谁设计谁负责、谁施工谁负责、谁进材料谁负责、谁监理谁负责、谁验收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等层层负责制, 人人都是责任人, 增加工程腐败的难度和成本, 分化各个利益集团。

3.3 严格施工规范

一要把好建筑物的设计关, 该项目的设计人员要促督施工单位按照设计要求规范施工程序, 尤其在地基、主体工程施工过程中。二要把好材料进场关, 监理人员要对建筑材料进场时, 特别是砼、钢筋等重要建筑材料, 做好检验与验收, 并做好登记制度。三要做好即将覆盖工程验收制度, 在工程施工中, 对下一道工序即将覆盖前, 如桩基、钢筋施工、防水工程等, 必须在监理人员验收合格后, 方可进行下道程序施工。四要对重点工程部位、重要工序进行严格技术复核验收, 防止施工程序不合格与材料强度、稳定性发生变化, 影响工程质量。五要加强自检、互检和专业检查的制度的落实。六要做好各项工程尺度等验收, 防止楼板、墙面变薄、钢筋变细、层高变低等常见的质量问题。

3.4 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要加强业务培训, 对建筑人员要因地制宜地采取在岗培训、阶段培训、现场教学等多种培训形式, 对关键岗位的工作人员要持证上岗。积极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方式, 聘请院校老师、专家来施工现场就地教学, 讲授建筑技术、建筑施工、工艺设计、施工规范等建筑专业技能和建筑法规的一系列的知识, 不断提升施工队伍与监理人员业务素质。

二对监理和政府管理部门必须持证上岗,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建筑上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 首先, 监理工程师和政府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加深对建筑专业知识的汲取, 资格证书要实行五年期的重新考核制度, 考试合格后再上岗。其次, 要着重加强道德、法纪教育, 遵循做事先做人、打铁自身硬的原则, 增强个人职业道德水平和廉洁度。

4 结语

工程质量的监管要依靠设计方、建筑公司、监理单位、主管部门等共同密切协作, 充分发挥主动能动性, 严守法律制度, 按照施工规范来严格施工。加强监督, 举报有奖。调整监管制度, 政法机关介入工程监管, 增大处罚, 能有效提升监管力度, 快速扭转我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低下的状况, 保证建筑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白红亮.如何加强建筑工程质量[J].山西建筑, 2009.

[2]舒秋华.房屋建筑学[M].湖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细胞培养技术下一篇:PP纤维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