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维修质量监管

2024-05-24

农机维修质量监管(共8篇)

农机维修质量监管 篇1

农机维修行业随着农机化事业的飞速发展, 迎来了新的机遇, 但农机维修的质量问题日渐突出, 给农机管理工作、农机安全运行、农机经济效益提高和农机维修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带来诸多不便, 因此迫切要求加大对农机维修质量监管力度。

一、加强农机维修质量监管的必要性

1.农机维修质量监管是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以下简称“促进法”) 的需要

该法规第十一条要求, 国家加强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建设, 制定完善的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维修质量和作业质量等标准, 对农业机械产品涉及到人身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技术, 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强制执行的技术标准。同时, 该法规第二十四条规定, 从事农业机械维修应当具备与维修业务相适应的仪器、设备和具有农机职业技能的技术人员, 保证维修质量。维修质量不合格的, 维修者应当免费重新修理, 造成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失的, 维修者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2.对农机维修质量进行监管, 可以化解农机维修质量纠纷, 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维护社会稳定

当前, 在全国范围内存在一定数量的农机维修质量纠纷, 尽管各地农机行政主管部门成立了农机质量投诉站, 但真正介入农机产品质量纠纷处理事务的农机主管部门还很少, 处理农机维修质量纠纷的更是屈指可数。这样不利于低成本高效率解决纠纷, 对农机户使用农机的积极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3.加强农机维修质量监管, 是促进农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发挥的重要举措

农机维修质量与农机的效率能否有效发挥、农机的使用寿命等因素密切相关。只有最大地发挥效能和最大限度地延长农机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保障农业机械在良好的技术状态下运行, 农机运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农机化事业才能更快发展。

4.加强农机维修质量监管有利于防范农机事故,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目前, 因农机维修质量问题造成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大有增长趋势, 给农机安全带来了隐患, 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了一定的威胁。特别是转向机构、制动装置修理存在质量问题时, 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 加强农机维修质量监管是防患于未然的良方。

二、加强农机维修质量监管的建议

1.加大对农机维修市场的监管力度

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 做好农机维修的分级分类管理和技术审定工作。以设备、设施、人员、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等方面严格按照《农业机械维修开业技术条件》要求进行审定, 严把市场准入关。加强治理整顿, 完善市场监督管理机制, 建立农机维修网点稽查制度, 实现动态市场管理, 形成经常性的管理协调联络机制。进一步明确“先证后照”原则, 工商部门办理工商登记手续, 要以农机主管部门的技术审查和“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发放为前置条件, 形成良好的管理环境, 并定期与有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 依法取缔无证经营, 整顿经营条件不达标和经营不规范企业, 建立诚信机制, 严厉打击欺诈行为, 强化维修质量监管, 树立起规范作业的意识, 提高行业整体形象。

2.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水平

维修人员技术素质是保证农机维修质量的重要因素。维修人员应具有专项工种的操作技术, 掌握并能正确运用农机维修技术标准、检验标准及各种配件、原材料的性能及用途等知识。技术人员和检验人员应能胜任农机维修过程和竣工的质量检查工作, 具有指导和处理技术难题的能力。目前, 一些维修技术人员依然靠经验来诊断农机故障, 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 对新技术、新设备、新机型以及计算机知识掌握甚少, 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 农机部门要把维修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和考核列入行业管理重点, 组织开展农机维修人员培训, 从基本情况入手, 摸清底数, 建立培训档案。按照统一的从业人员培训计划大纲和教材, 分层次开展培训考核。

农机维修质量监管 篇2

投诉现状和对策

盐源县农机局 喇忠权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深化调整,农民文化水平和收入的提高,各种农机产品在农业生产各环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农机拥有量比2000年增加了124.6 %。但农机产品质量和农机维修质量的投诉数量也在不断上升,投诉方式、投诉方向在不断变化,盐源县农机局农机投诉站,根据近年来出现的投诉上升趋势和新问题、新方向,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分析,不断总结经验,开拓进取,努力推动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开展,为农机消费者营造放心消费环境。

一、农机产品销售、维修和农机投诉现状

(一)、农机产品质量现状

农机产品拥有量的增加,大大减轻了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和农业规模化程度,增加了农民收入,但由于一些农机产品(特别是小型农机产品)在设计、工艺、材料、出厂质量检验等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或者农机经销商在引进新型农业机具时没有作详细的适宜性推广论证,致使不少农机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引发质量纠纷投诉。主要表现在:

1、小微型农机产品的质量问题明显多于大中型农机产 品的质量问题。以耕作机械为例,大中型耕作机械所选钢材厚度和质量都明显优于小微型耕作机械,致使小微型耕作机械在作业中经常出现的犁弯变形、旋耕刀损坏,甚至由于其空气滤清效果差,导致柴油机气门、活塞、活塞环等在短时间内就因过度磨损不能正常工作。而以上问题出现在大中型耕作机械中的投诉仅为小微型耕作机械的16.3%。同类型中也表现为价格越低,质量越差。因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质量投诉占总投诉件数的35.8 %。

2、农机配件质量差。很多农机产品易损件、配件正常使用损坏,更换同型号零部件、配件后,比原机相同零部件、配件所用时间短很多,有时就是更换原厂提供的零部件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因零部件、配件质量问题引起的投诉占总投诉件数的15.4%。

3、农机经销商在引进新型农业机械时,没有针对本地区的实际,作详细的适宜性推广论证,盲目引进别的地区很畅销的农机产品,农机户的适用性分辨能力差,导致购买的农机产品不适用。因适应性问题引起的投诉占总投诉件数的9.5 %。

4、部分农机产品使用说明书不规范、过于简单,不能指导农机户正确操作,出现农机户误操作,引发农机产品质量问题,甚至出现安全事故。还有一部分说明书不真实,介绍的性能与实际使用严重不符,也引起投诉。此类问题引起 的投诉占总投诉件数的12.7 %。

(二)、农机维修质量现状

农机维修企业维修技术差错不齐,维修手段简单落后,跟不上农机产品的发展,也引发一些农机维修质量纠纷,占总投诉比例的26.6 %。主要表现在:

1、个别农机维修企业技术水平差,或无证上岗,工具不齐全,手段简单落后,判断故障能力差,导致维修后返修率高,处理不了故障,更有甚者还扩大了故障,耽误了农机户的作业时间,影响了作业收益。

2、农机装配技术差,更换零配件后仍不能正常使用,致使农机户投诉,经分析鉴定属装配质量问题。

3、个别农机维修企业超业务范围,私自改装、生产一些农机产品的零部件、配件,达不到技术要求。

(三)、农机投诉现状

1、部分农机户因对农机购置补贴等国家政策了解片面、曲解,导致了农机投诉案件的产生。

2、部分农机用户农机维权意识不强。部分农机手购机后,购机票据保留不完整,为农机投诉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个别农机户对维权方式和维权程序模糊不清,在农机出现故障时,往往采取个人先修理、后投诉的方式,造成了案件调查取证困难。

3、县农机投诉站力量单薄。目前,盐源县农机局设立了 农机投诉站,负责农机投诉的协调工作。但该站人员配备少,硬件不足,导致了案件调查、取证、调解等工作开展困难。同时,因乡镇农机站农机投诉建设不健全,致使农机投诉调查出现断层,调查人员无法及时了解投诉案件的实际情况。

4、有个别的农机户因自已操作使用不当,造成损坏,本应自己承担的责任,投诉要求农机经营企业赔偿。在投诉过程中胡搅蛮缠,甚至提出不当诉求。

二、建议与对策

1、搞好业务结合,及时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一是把农机维修网点技术检验、市场监管工作与农机投诉工作相结合。针对消费者反映较多的有关“三包”服务不规范、不及时、包修质量差等问题,在开展技术检验工作时,有重点的对销售、维修网点的三包能力,以及三包人员的资格进行检查认定,帮助经营者进行整改,建立完善三包规章制度,对三包服务做的好、信誉好的商家进行表彰,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促进整个农机市场三包服务质量改善。二是重点做好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的质量监督和跟踪调查工作,对农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协调生产厂家妥善解决;对调查中发现产品质量问题、维修服务等问题,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并反馈生产厂家,帮助生产企业完善措施,改进服务。维护农民消费者的权益,提高生产企业的信誉,保障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顺利实施。

2、加强部门配合,促进投诉案件公平、公正、及时解决。为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及时有效地解决农机投诉案件,应加强与消协、工商部门和宣传媒体的联系与合作,对一些调解难度大的案件,采用联合办公和舆论监督方式开展工作,加大调解力度,促成案件公正、快速、及时、有效的解决,更好的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加强对销售和维修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水平,严格考核管理,提高准入门坎。经常检查农机产品质量和售后三包及维修点的维修质量,严防无证上岗,无证开业,超营业范围等现象发生。

4、加大农机投诉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利用广播电视、科技下乡和农机培训等多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机手多层次、全方位的了解有关农机维修和营销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不断提高他们的维权意识,逐步形成全社会了解、监督农机经销和农机维修工作的良好氛围。广泛宣传《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农业机械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农机维修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知识,提高广大农民对农机法律法规的认识程度,增强他们的维权意识。通过理论讲解、案例探讨等方式提高农机户的维权意识。举办投诉调解员交流会或培训班,通过学习法律法规,介绍工作经验,探讨调解技巧,使农机投诉调解员及时有效地掌握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精髓,提高调解员应用法 律法规开展消费者维权工作、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提高投诉案件调解的成功率。同时也增强群众的公平心,尽量减少胡搅蛮缠的现象。

农机维修质量监管 篇3

1.1 零配件市场现状

目前, 甘肃省天水市共有10家国营农机公司经销农机零配件, 160多家个体农机零配件经销点。农机零配件的进货渠道广、货源足, 但质量参差不齐。进货质量由经销商自行把关, 进价由商家与经销商议定, 销售价格也是顾客与店主讨价还价, 随行就市, 商家之间价格竞争激烈, 降价销售争取顾客的现象普遍存在。由此而形成的“低质低价”现象已被用户默认, 致使换件修理质量难以保证, 农机安全生产存在隐患, 劣质农机零配件酿成事故、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事件时有发生。

1.2 网点现状

天水市现有农机维修网点615个, 根据《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中的《农业机械维修业开业技术条件》, 取得《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的农机维修网点317个, 其中综合2级维修点24个, 综合3级维修点25个, 专项维修点268个。农机维修点普遍存在场地狭小, 设施简陋, 专修工卡量具、检修仪器陈旧或缺失, 且受农村经济及农机维修经营效益的影响, 维修网点基本设施建设滞后, 制约着农机维修业务的开展, 存在“没有金刚钻, 无法揽瓷器活”的状况。形成了修理就是换件, 本来采用恢复性修理方法还可以继续使用的原装件, 因无修复设备而被迫报废的浪费现象。恢复性修理业务的缺失是造成当前农机维修成本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也是当前一些农机维修网点修理业务量不足的原因。目前, 大约有20%的农机维修网点转产成钢门钢窗加工作坊, 10%的维修网点停业, 只有70%的维修网点在继续经营, 其中大约30%经营效益比较好。

1.3 修理工人现状

天水市现有农机修理工442人, 经过近3年的农机职业技能鉴定, 有315名农机修理工取得了《农机维修工人技术合格证书》, 其中高级工23人, 占修理工总数的7%;中级工176人, 占56%;初级工116人, 占37%。从修理工的技术级别构成可以看出, 现有修理技术力量基本能够满足天水市农机维修的需要。

1.4 行业监管现状

多年来, 农机维修行业监管一直是由农机、工商及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共同监管, 城郊的农机维修点因与汽车维修业务有交叉, 还受到汽车维修企业管理部门的监管, 多个管理部门之间配合协调不够。修定后的《全国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 明确了农机管理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对农机维修点管理的主从关系, 提高了开办农机维修网点的市场准入条件, 尤其对技术条件有了较高要求, 对提高农机维修质量起到促进作用。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开展, 也促使农机维修工提高修理技术, 从而提高农机维修质量。

2 加强行业监管, 提高维修质量

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农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 要求农机管理部门对农机市场、农机监理和农机维修等方面加强监管, 可见, 加强农机维修行业监管, 规范农机维修市场是当今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客观要求。

2.1 加大行政、技术监管力度

农机零配件市场的监管归属质量技术监督、农机管理和工商行政3家职能部门共同行使, 作为行业监管的农机管理部门, 独立行使监管的职权受到职能划分的限制。虽有甘肃省级农机质量鉴定监督机构, 但其辖区量大面宽, 难免监督力量不足, 这种监管体制是造成农机零配件劣质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为此, 天水市各市、县农机管理部门在宏观管理的基础上, 增加信息服务, 重点对农机零配件市场质量进行调查监督, 并结合每年的农机市场打假活动, 开展农机零配件质量状况对比评优, 将辖区的农机零配件质量情况及时评定公布, 解决农机零配件质量影响农机维修质量的问题。

2.2 严格农机维修市场准入制度

修订颁布的《全国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 对农机维修网点的开办规定了严格的资质条件, 《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的审定核发, 对农机维修网点的设施、检测仪器和修理工的级别等方面的完善提高都有促进。在审核农机维修网点时, 对修理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的条件严格把关, 力争为农机维修市场提供高质量的维修服务实体。要加强农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 尤其是农机修理工的技术培训, 让修理工从理论上得到提升, 在实践中自我修炼, 从而达到职业技能鉴定的级别标准, 取得资格证后持证上岗。

2.3 争取项目投资, 扶持农机维修网点建设

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连续实施, 为农民购买农机创造了条件, 也为农机普及、推广注入了动力, 农机保有量逐年上升, 对农机维修服务的需求随之增加。据调查, 农机作业成本中, 油料费和维修费约占60%, 而维修费中换件费又占50%左右。假如能采用旧件修复代替更换新件, 会大大降低维修费用, 从而降低成本, 节约资源。因此, 争取一些项目性投资, 扶持农机维修网点建设, 在添置检测仪器、专修设备, 引进维修新技术、新工艺, 使用新材料及开展恢复性修理业务等方面武装农机维修网点, 提升农机维修点承修能力, 为农机服务农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是非常必要的。

2.4 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农民合理使用农机意识

农业机械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故障, 但正确操作、合理使用、及时保养和分阶段维修等程序都是不可忽略的。由于农机操作者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专业知识欠缺, 维护保养意识跟不上, 只用不养的现象很普遍, 有些甚至是掠夺式使用, 农机“病”了才去修理, 因此农机管理部门应加大农机维修保养知识的宣传力度, 增强农机使用者的维护保养意识, 做到正确使用, 及时保养, 这样不仅能延长机具的使用寿命, 还能节约能源, 减少环境污染。

2.5 试行“包修制”

谈谈如何做好农机质量监管工作 篇4

一是要有性能优良的监管设备和熟练的操作人员。在实施对产品质量监管的过程中, 有时需要对产品内在质量实施现场的测试, 从而为科学、准确评价产品质量提供依据, 而准确科学的测量结果离不开良好的检测仪器设备和操作人员的技能, 因此为使质量监管取得良好的效果, 必须加大对仪器设备的投入和监管人员操作技能的培训。

二是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监管工作最终是由人来完成, 监管的主体是人, 而被监管对象也是人, 如果沟通的好, 就能将矛盾化解, 如果沟通不好, 就容易激化矛盾, 因此做为从事监管工作的人员, 必须有较强的沟通能力, 才能做好监管工作。笔者认为从事监管的人员应首先做好与上级领导机关的沟通, 其次做好与各级地方行政主管部门的沟通, 再次做好与被监管对象的使用者的沟通。

三是要有过硬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等理论基础。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农机质量监管是一项政策性、理论性很强的管理工作, 在监管过程中, 很多问题都要依靠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进行解决, 对于过去一直从事产品质量检测的技术人员来说是陌生的, 也是从来没有接触过的, 如果按照过去处理产品质量问题的方法去处理监管工作中的问题, 就会不相称, 或是风马牛不相及, 甚至会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 做为一名监管人员, 必须熟悉产品质量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 尤其是国家关于相关行业的政策, 学习和积累解决有关问题的方法, 亲身参加监管的实践, 才能为做好监管工作奠定基础。

农机维修质量纠纷如何解决 篇5

事先要签订维修合同。农机大修费用动辄成千上万元, 而且维修质量纠纷错综复杂, 既有承诺修理项目的纠纷, 又有维修技术质量纠纷, 还有收费纠纷、标的物 (如送修整机、零部件和总成) 灭失纠纷等等。因此托修方应该与承修方事前签订书面维修合同, 明确规定维修项目、修理费用、质量要求、竣工时间以及其它约定事项, 即以合同的形式确定双方的义务和权利, 一旦发生纠纷时有调解的依据。

虽然法律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 但是农机户最好与承修方签订一份书面合同。此时承修方会提供格式条款合同, 有的用户稀里糊涂地签字而吃了亏, 所以托修人在签字之前务必仔细阅读文本, 有需要特别约定的事项, 可以在空白处写明。

所谓格式条款合同, 是承修方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 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合同法》第40条规定:“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 该条款无效。”《合同法》第41条还规定:“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 应当按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 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可见法律不允许经营者“自话自说”, 不排除消费者行使合同解释权, 承修方并不拥有对格式条款合同的最终解释权。

之所以强调要签订合同, 是因为合同是一种重要的诉讼证据。打官司实质上就是打证据, 如果用户拿不出有力的证据, 有理也可能输掉官司。

一旦发生维修纠纷, 建议农机户按以下步骤进行, 这样能够做到有理有利。

1.调解。首先, 用户找承修方协商, 要求双方承担补修、返工或者赔偿责任。如果双方能够达成一致意见, 既省时又省钱, 还可以避免双方的矛盾激化。

客观、公正是调解纠纷的根本原则, 既不能因为托修方的专业知识缺乏而让其蒙受不应有的损失, 也不能因为承修方承受能力强而负担不合理的经济损失。

2.诉讼。如果用户与承修方无法协商一致, 调解失败后, 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农机维修纠纷属于产品质量纠纷范畴, 因此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由被告即承修方承担主要举证责任, 承修方应该向法庭提供证据证明自己按照正确的技术和工艺进行修理, 而且修理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如果提供不出这种证据, 则可以推定维修质量不合格。作为原告的农机户, 也应该向法庭提供损坏实物、损失清单、医疗发票等证据。

要找准适用的法律依据。农机维修属于“承揽合同”的一种, 因此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该法第251条规定:“承揽合同是承揽人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完成工作, 交付工作成果, 定作人给付报酬的合同。承揽包括加工、定作、修理、测试、检验等工作。”在这里, 定作人是指托修用户, 承揽人是指承修单位, “工作成果”是指修理好的机械设备。

《合同法》第262条规定:“承揽人交付的工作成果不符合质量要求的, 定作人可以要求承揽人承担修理、重作、减少报酬、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合同法》第265条又规定:“承揽人应当妥善保管定作人提供的材料以及完成的工作成果, 因保管不善造成毁损、灭失的, 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农机维修质量监管 篇6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任务

一是建立机构。为加强对农机质量监督,钦州市成立了质量投诉监督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科教质量科科长和推广站有关人员为成员,在推广站增设农机质量投诉监督站,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各县 (区) 局参照市局成立领导小组和组织机构,加强农机质量投诉监督的组织领导,为做好农机质量监督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是明确分工。为推进质量投诉监督工作,市农机质量投诉监督站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由站长负责联系工商、农业、质监等有关单位协调联动,成员分工负责质量投诉系统填报、质量投诉受理、处理及档案资料整理等,形成了市农机质量投诉监督站全员参与、全程负责及受理后全方位跟踪的“三全”管理体系。各县(区) 站参照市站基本做法,明确分工,做好农机质量投诉监督工作。

三是落实经费。2014年年初,钦州市把质量投诉监督工作经费列入预算,主动与财政部门沟通联系,取得了财政经费支持。市农机局共安排了5万元专项工作经费,各县(区)也分别安排了3~5万元专项工作经费,较好地保障了开展专项工作。

二、加强队伍建设,着力提高人员素质

一是加强自身建设。广大农机手源于基层,农机质量有问题可直接在基层农机站进行投诉咨询,钦州市深入开展“制度上墙,干部上心”活动,发挥基层农机站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把各项规章制度与本地区、本单位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用制度指导、规范工作。抓住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农业节令与“3·15”等社会活动日,做到农机质量投诉监督工作月月有重点,年年有提升。

二是建立健全制度。按照自治区农机质量投诉监督工作文件要求,钦州市提出农机投诉监督工作“三到位”,即领导到位、资金到位、人员到位。制订工作实施方案,召开专题会议,统一思想认识,落实人员、经费保障等,做到明确职责,明确要求,明确标准,确保完成好农机质量投诉监督工作任务。为加强农机投诉监督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形象化,促进工作效率,2014年钦州市从财政经费中抽出部分资金分别下拨到各县区站,用于开展工作及解决办公场所。在钦北区实施“三统一”示范,即:统一工作制度上墙、统一办公程序、统一档案管理,通过抓示点,有效地提高了农机质量投诉监督工作的标准、规范、形象。

三是加强队伍培训。2014年以来,钦州市共培训农机质量投诉监督人员培训班5个,其中各县 (区) 分别举办了一期。5月12日,市级举办农机质量投诉监督专项业务培训班,参加培训的人员有市、县 (区) 农机局分管领导、科教科 (股) 负责人、推广站站长 (质量投诉站长)、部分乡镇农机站负责人等共60多人。培训班邀请自治区农机局和农机投诉监督总站领导进行授课辅导,内容包括“农机质量监督管理法律法规以及案例处置办法”等相关知识专题。7月10日,召开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监督工作会议,各县 (区) 农机局分管领导以及质量投诉监督站站长、业务骨干参加了会议。9月27日,该市组织有调查任务的钦南区、灵山县、浦北县相关人员参加了在南宁市举办的“2014年微耕机产品质量调查培训班”。10月27 ~31日,市农机推广站组织开展2014年微耕机产品质量调查专项督导检查。通过培训学习,学员进一步懂得了农机产品质量检查的相关专业知识,掌握了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的法定程序,提高了识别假冒伪劣农机产品的鉴别能力。

三、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农民识假维权能力

一是利用会议培训等时机宣传。利用各种会议时机开展宣传,在农机化工作会议、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会议、农机质量集中整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农机质量打假和维护农机用户合法权益的重要意义;利用春耕生产时机、政风行风热线、“3·15”活动日等开展宣传活动,2014年,钦州市共开展宣传活动20多场次。

二是利用农机化信息网宣传。通过农机化信息网平台设置专栏宣传有关法规知识,在专栏共刊登了12篇有关宣传信息。

三是编印宣传资料发给农民。共发放农机打假维权和农机质量有关知识宣传资料等10000多份,新机具新技术宣传手册500多册,接受群众咨询800多人次,使农机用户了解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联合检查,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一是组织技术人员为用户检修服务。在春耕生产期间和秋冬种期间,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农机用户检修农机具,提供维修保养技术服务,2014年,市县两级共开展了8个场次为农机用户检修953台机具。农忙时节对农机用户反映的农机产品质量问题及时提供技术服务。此外,对88起一般性故障的农机具,组织技术人员上门进行修理;对17起零配件损坏而没有买到零配件的农机具,协助联系经销商或厂家帮助解决;对1台水稻收割机存在液压变速系统泵故障质量问题,协助要求经销商给重新换了一台,切实保障了广大农机户的合法权益。

二是与有关单位开展联合检查。2014年以来,市农机质量投诉监督站加强与工商、农业、质监等有关单位联系,市县两级农机质量投诉监督站会同有关单位开展联合检查12场次,共出动执法人员86人次,检查农机生产企业9家、农机销售企业28家,检查农机产品12种,数量953台 / 套,检查农机产品总价值32万多元。在专项整治活动中,重点检查大中型拖拉机、旋耕机、微耕机、水稻插秧机以及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等12类。检查内容包括产品安全性能状况、使用说明书及三包凭证、推广证章情况以及售后服务等。8月份,组织开展重点农机产品质量调查、监督抽查、定期检验、市场巡查等专项治理夏季百日行动。

民航飞机维修质量现场监管研究 篇7

民航飞机维修是一个在严谨的管理体系控制下的工作,一个维修单位必须建立完整的质量系统,工程系统,生产控制系统,审核系统等[1],而维修质量现场监管是属于质量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职能。维修质量现场监管虽然不能取代维修工作来达成保证维修质量的结果,但是通过监管,维修质量可以得到有效管控和提升[2],因此在维修质量系统中,质量监管的功能需要得到有效实施,本文将要探讨如何实施这个监管的功能。

1维修质量现场监管要素

按照民航法规的要求,民航维修企业必须设立质量系统履行质量体系的职责,通常维修单位有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两个部分来实现其功能。维修质量现场监管在其中可以根据不同企业的自身组织结构特点赋予两个功能单元中的一个。以山东太古为例,质量控制单元中的检验员下沉到生产部门作为维修检验工作的执行者,而维修质量现场监管则赋予了质量保证单元的质量保证工程师。但是不管如何,这个功能都是不可或缺的。

维修质量监管的范围包括维修人员基本规范,按卡作业的执行检查,维修现场环境监督等。维修基本规范涵盖了工作安全,工作基准,工具及物料管控,外来物控制,工作现场维持等。按卡作业检查包括维修资料,航材工具使用,维修工艺,检验工作,维修记录等方面的监督检查。维修现场环境监督包括机库设施,照明,温湿度,消防,各种设备状况等方面。这些不同的要素并不是固定在某个项目里面,它们有时候会互相影响,因此也需要整体来分析和监管。

2维修基本规范检查

安全工作是头等重要的大事,维修工作中不论是人员安全,或者是飞机及零部件安全,还是设备资产安全都要得到有效的保证[3]。维修现场监督检查人员在巡查的过程中要确认维修人员的劳动保护是否到位,包括高空作业安全带使用,钻切作业中护目镜的佩戴,喷漆作业防毒面具及防静电服穿着等,对违反劳动保护程序的情况要及时予以纠正。对于维修工作中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的尖锐物,突出物等做好警示保护,防止伤人。飞机特殊工作,如收放起落架、发动机试车、飞控测试、飞机推拖等高风险工作,需要做好全面监控。对于飞机零部件的保护包括各种防止碰撞或者坠落的措施,还要考虑高空坠物防止伤及飞机。飞机加放油,油箱内作业,使用可燃性液体工作时需要做好充足的消防准备。维修工作中工卡手册提及的各种警告,安全提示都需要得到落实。

工作基准方面通常按照维修手册、图纸、工艺及工卡来执行,还有公司各个工作程序手册的要求,行业标准等作为执行的依据。一般的,像拆下部件的保护,开口和接头部位加堵盖,部件挂识别挂签,警告牌的使用,切割区域的保护,防静电部件的操作,各种安全销的使用,化工品的时寿控制等都是基本操作规范的要求,维修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工作基准涉及到的要求非常多,因此监督检查人员需要熟悉程序、标准和手册,如果对专业知识不了解,很难发现问题,起不到良好的监督作用。一方面,监督检查人员应该有足够维修工作经验,同时也要加强后期培训,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4]。

维修工作现场的5S管理是高效作业及质量的保证,山东太古在实施5S管理后维修现场的管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维修质量的提升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5S管理包括机库规整,划线定位,零部件摆放,工作场所清理等,这些需要按照5S的规定来做好检查。其中,工具的三清点(即开工前,工作场所移动时,完工后都需要清点工具)情况要重点检查,抽查其记录是否完整,工具箱内实际的情况和清单的吻合性。另外一个是外来物检查,外来物遗留在飞机内部特别是运动部位会造成卡阻,严重的导致飞行事故。所以巡查时要确认维修人员外来物控制是否到位,特别是恢复盖板前检验员的检验是否进行外来物检查。

3维修现场按卡作业检查重点

维修工作的按卡作业是保证维修质量的最重要环节,根据统计表明,80%以上的维修差错都是因为工作中没有按照工卡、手册、工艺等维修依据导致的。产生不按卡作业的原因很多,包括维修人员习惯性省略工作步骤,没有经过评估使用替代方法,不能理解维修依据的要求等。因此维修质量现场监管的重点是加强检查并减少这些不按卡作业的情况,降低维修差错发生的几率。

按卡作业首先是维修人员使用最新有效的维修依据文件,有没有使用了不适用的资料,资料是否完整等,然后现场的工具设备、航材物料必须是维修依据文件要求的件号,如果不符合的话需要检查是否经过技术等效评估。使用的工具设备的计量有效性也需要进行确认,还有选用的精度和量程是否适用于工作也是检查重点。

维修工作的过程检查包括工卡步骤是否有遗漏,包括认为步骤多余而人为跳过,习惯性的凭经验工作,执行有偏离,不看工卡没有按照工卡要求进行调教、测量的情况等。维修过程中尤其是一些相关适航指令,重要改装修理的工作,如果执行有偏差可能导致飞机停飞并召回,对航空公司和维修单位都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维修现场监管对于这些工作都要加强符合性检查。对于维修工作过程中检验员在现场的情况也要进行检查,确认检验员在位并履行其职责。维修过程中,需要抽查维修人员对工卡的理解,特别是全英文的维修手册、工艺图纸需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才能读懂,对不能理解的人员是否有高级别的工程师给予指导并正确理解掌握工作要求,只有正确理解了这些要求才能准确执行工作。

维修工作记录是整个维修工作中很重要的部分,记录是否填写完整准确直接关系到飞机维修的质量,特别是发生一些差错和事故的时候,维修记录是第一时间被调查的对象。维修现场质量监督人员要对工作记录进行抽查,检查记录的准确性。检查内容包括,工卡签署的完整性(没有漏项、漏签),签署的正确性(测量数据准确、使用的测量工具设备记录无误、使用的航材物料正确),签署的时间逻辑(时间顺序上没有颠倒的步骤等),签署人员的资格(授权级别范围符合要求)。对于不正确的工卡签署不能单单只是更改就完事了,还需要确认工作是否执行到位,如果有问题的需要深入追究,确定不对的要返工,确保工作准确无误完成。

4维修现场状况检查

维修现场的设施环境是提供工作支持的重要因素,有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安全,提供便利条件或者提升工作舒适度的各项功能[5]。现场的质量监督检查也需要覆盖这些因素,以提高工作效能,这些方面也是日常巡查的一项重点。

维修设施包括了机库设备,机坞平台,电源气源,空调通风,灯光照明等[6]。日常检查要观察机库的大门、地面、行吊、部件货架情况是否良好,电源、气源工作正常,封闭区域工作时有空调进行通风,夜间工作或者黑暗环境下工作有足够亮度的灯光照明。对于大型机坞、工作平台,检查其和飞机之间的间隙,锁定情况。机库内的千斤顶、液压车、升降车的状况,是否牢固锁定,会不会和飞机发生碰撞等。存放化工品的地方温湿度的控制是否符合不同化工品存放的特殊要求。对于需要进行喷漆的机库环境就要包含消防设施到位,消防员在位情况,各种用电设备的防爆情况,人员劳动保护情况等[7]。维修环境对飞机维修质量不一定是直接影响的,但是可以通过人员或者设备产生作用,因此也要加强管控。

5总结

民航维修单位要始终把维修质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因此维修现场的质量监管不能有任何松懈。本文结合山东太古的一些监管实施的方法,对质量监管的一些要素进行了阐述,并不一定能涵盖所有的方方面面,但希望可以给对提升监管能力有需求的维修单位以参考作用。监管是通过发现问题,进而分析原因,然后找到解决的方案,最后到落实方案,是一个不断循环提升的过程。维修质量监管是一个小课题,但是维修单位不断地提升监管力度和改善方法可以对维修质量提升可以起到显著作用,因此在这个方面维修单位的质量系统也可以大有作为。

摘要:民航飞机的维修质量是民航飞机运行安全的关键因素,作为提供飞机维修服务的维修公司,做好维修质量全面监管也是企业运营的一个重点。民航维修企业通过实施其在民航一系列规章所设定的管理体系来控制维修质量,维修工作的执行是达成维修质量的基础,而维修质量现场监管作为监督控制的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关键词:维修质量,现场监管,按卡作业

参考文献

[1]中国民用航空局.民用航空器维修单位合格审定规定(CCAR-145R3)[J].中国民航维修网,2005(09).

[2]沈荣.飞机维护质量监督的八项注意[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2):31-32.

[3]冯双.民航维修质量与安全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27):165-166.

[4]何冠华,韩振山.抓好质量教育培训确保航空维修质量[J].民航管理,2001(04):35-36.

[5]王欢,吕泓昭,王玲文.航空维修现场质量管理[J].中国科技博览,2014(31):289-289.

[6]傅强.航空公司维修现场质量管理初探[J].科技与生活,2012(18):223-223.

如何提高农机维修服务质量 篇8

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 新型农机不断涌现, 质量和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 为农机市场带来了活力与生机。2015年河北省沧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46.2万k W, 拖拉机达到4.14万台, 配套农具达到7.5万部, 旋耕机达到5502台, 播种机达到7680台, 小麦联合收割机达到519台, 玉米联合收获机达到685台, 秸秆粉碎还田机达到1797台。全县农机维修厂点达到120个, 从业人员达208人。随着高科技、高水平农机的引进和使用, 对农机维修服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促使农机维修服务人员不断提高自己。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有关农机的法律法规也在逐步完善, 为农机维修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护。

面对着高科技、高作业量的新型农机, 如何提高农机维修服务质量是我们必须关注的。

1 增强农机机主保养意识

农机是农民从事劳作的主要劳动工具, 离开农机, 农业现代化就无从谈起。农民种地从播种到收获各环节都离不开农机。每到麦种秋收时节, 就会有大量的农机不分日夜地作业, 然而, 这其中总会有一些农机不堪负荷, 在工作时“罢工”。不管是老式农机还是新型农机, 他们都有一定的寿命, 但是有的农机使用时间长, 有的农机使用时间短, 其根本在于机主的保养到位与否。每一款农机都有它的使用方法, 只有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 才能延长农机的使用年限。然而许多机主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 不仅不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 还不对农机进行任何的保养和维护, 以至于农机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因此, 我们首先要大量宣传, 提高机主的保养意识, 延长农机的使用寿命。例如:农机管理部门可以发放农机保养宣传单, 或者到乡村对机主进行农机保养知识宣传, 告诉机主怎样增加农机的使用寿命。可以举办技术培训班, 召开现场演示会, 或利用办理农机购置补贴手续的时机向广大机主做好保养知识的宣传。

2 重视农机维修服务的问题

在农忙时节, 我们最不想看到农机出现故障, 为此, 我们需要提高农机的检查和维修的能力。然而到目前为止, 多数农机维修厂点缺乏检测设施, 主要以更换农机损坏零件为主, 为大型的拖拉机、发动机、联合收割机恢复性维修的厂点就更少了。这些小规模的维修点由于缺少资金的支持和技术辅导, 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其发展速度要远落后于农机营销和作业发展, 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对农机维修的需求。从事农机维修的人员大多是维修老师傅或者是教育水平较低的年轻人, 这些人基本都是以老带新, 主动去参加维修培训的少, 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 因而很难准确找出农机的病因在哪里, 从而降低了农机维修进度。因此, 我们要呼吁从事农机维修的人员重视农机维修的问题, 把改善维修条件和提高自身维修水平结合起来。

3 农机维修的问题所在及改进措施

农机是农民赖以使用的农田作业工具。只有找出农机维修的问题节点, 我们才能快速有效地提高作业效率, 完成农田作业工作。

3.1 维修设施条件有待加强

现在绝大多数农机维修厂点都是三级厂点。这些维修厂点一般是一些家庭型或较小的企业个体, 他们的自身设施条件较差, 能够检测农机病因的仪器设备较少, 基本是靠老师傅的维修经验, 更换磨损的零件, 有专业资格证的年轻人太少了。因维修条件、资金等跟不上, 只能招聘一些没有学历的年轻人跟老师傅学习, 外出学习新的维修技术的人员少之又少。我们应该合理增加维修厂点的资金补贴, 帮助他们引进检测设备, 购置必备的农机维修设备, 不断提高人员素质, 争取持证上岗, 走规范化经营之路。

3.2 布局不够合理

现在农机维修厂点过于零散, 基本上都是一些临街厂点或自住房, 设备陈旧, 没有统一的规划。有些偏远地区甚至没有相应的农机维修服务厂点, 导致机主需行驶到几公里以外的地方检修, 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我们要将农机维修厂点整合, 扶持一些正规的经营点做大做强, 自然淘汰一些不规范的小厂点。要做到合理布局, 均衡发展, 争取做到“小修不出村, 中修不出乡, 大修不出县”, 以提高农机维修的效率, 方便机手维修。做到农机出现小毛病就地维修, 大毛病再异地维修。

3.3 缺少资金支持, 技术人员少

由于没有专项的经费, 农机维修的日常工作受到限制, 从而影响了维修服务人员的工作质量。零散的维修厂点在乡村是很常见的, 但这些厂点往往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资金的缺乏导致这些零散厂点长时间不更换设备设施, 农机配件以次充好, 配备的技术人员就更少了。他们往往用一些低学历、靠劳力挣钱的工作人员, 其中不乏一些年龄较大的工作者。因为维修企业效益差, 工资水平低, 这些工作人员参加培训较少, 维修技术跟不上农机的更新速度, 导致维修质量差机具过早报废。我们应设立专项农机维修培训经费, 免费为维修技术人员进行不定期的技术培训, 增加技术人员维修知识的储备, 以适应农机的快速增长和更新换代。

3.4 农机维修水平低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引进和创新, 农机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而现在的维修条件差, 维修技术水平跟不上。维修人员收入水平低, 无心去学习新的技术。设备不及时更新, 导致新型农机检测、维修不及时, 加速了农机使用寿命的缩短。我们应设立专项农机维修补助资金, 帮助维修厂点引进技术, 更换新型设备, 对购置农机维修设备发放累加农机补贴, 提高维修厂点更换维修设备的自觉性, 提高维修行业的维修水平。

3.5 宣传培训力度有待加强

购买农机的都是一些学习意识薄弱的农民, 他们对农机的认知还停留在农田作业赚钱方面。对如何保养农机, 增加农机的使用寿命不予考虑或知之甚少, 经常为了赚钱使农机“带病”工作, 更换磨损零件不及时, 日常保养跟不上, 导致农机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 而农机的生产厂家或销售人员又缺少对机手农机保养方面的培训。因此, 要加强对机手的宣传培训力度, 增强机手的农机保养意识, 从而增加农机使用年限, 使机具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提高农机使用的经济效益。

3.6 缺少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

农机维修厂点规模太小, 缺少大型农机维修厂是农机维修行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必须规划建立大型、条件设施完备、人员素质高、能提供全方位维修服务、维修效益高的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 使大型、复式、高科技农机出现的问题能就地解决。充分发挥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和示范引领作用, 先进带后进, 落后学先进, 你追我赶, 提升农机维修行业的整体水平。要因地制宜, 合理规划, 鼓励大型农机生产企业、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机维修行业中来, 建立大型农机维修中心。业务范围可以涵盖农机维修、配件供应、农机检测检验、农机新技术试验示范、农机培训等多方面。

4 实施农机维修服务的优惠政策

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大力实施, 农机维修服务优惠政策也要同步跟进。一味地促使农民购买农机, 忽视农机维修服务质量是否跟上, 会使农机维修行业停滞不前。要重点扶持一批新型的农机维修服务厂点, 进行必要的资金和技术的扶持, 建立优秀的农机维修厂点进行示范, 帮助那些零散、不达标的维修厂点尽早规范达标。大力扶持有规模的农机维修服务厂点, 让维修厂点开得起来, 办得下去。不定期地对厂点维修服务人员进行免费培训, 提高维修水平。邀请农机生产厂家或农机销售人员对机手进行维修保养知识培训。设立农机维修发展奖励基金, 对那些符合一定条件、上规模、上档次, 信誉好、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农机维修服务厂点进行奖励。

摘要:介绍了如何提高农机维修服务质量, 包括增强机主保养意识、重视农机维修服务问题、农机维修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策略、如何实施农机维修优惠政策。

上一篇:高考写作下一篇:水资源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