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维修调研报告

2024-09-19

农机维修调研报告(通用8篇)

农机维修调研报告 篇1

东明县农机维修现状调研报告

随着东明县农用机械及作业机械的大量增加,农机维修需求也随之增加。几年来,东明县农机中心全面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履行好农机维修管理职能,切实加强对我县农业机械维修行业的管理,规范维修服务市场秩序,提高了了维修质量,维护了农业机械维修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近日,农机中心针对当前本县农业机械维修点的实际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组织人员对我县农机维修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一、农机维修业基本情况

截止目前,我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31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5005台,联合收割机保有量达到4050台,配套农机具达到35415台套。目前我县维修网点达到172个,农机维修工作的开展主要有以下二种形式:一是个体经营的农机维修网点;二是专业农机合作社维修网点。其具体发展状况如下:

1、维修点规模及从业人员状况

个体农机维修网点是我县农机维修的主力军,我县85%以上的维修业务依靠农机维修网点进行。根据调查,其中大多数是固定资产在10万元以下的个体经营者,约占总数的90%以上,由于农机维修网点大多经营规模较小,因此每个网点的从业人员一般只有1人,规模稍大的能够达到2~3人;合作社维修网点规模较大,从业人员一般达到3~6人。

2、维修业务范围及维修能力状况

目前,我县农机维修网点主要从事常用农业机械的局部性换件修理、一般性故障排除以及整机维护。目前,我县有四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1家,三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 2家,一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18家,占全部维修点的12.2%,星级网点维修能力较强,可进行机械加工、柴油机修理、配件供应等一条龙服务。

3、经营业务量及经营收入情况

我县农机维修网点的年经营业务量和经营收入受其维修能力、维修质量、所在地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经营收入还受到农机配件销售量的影响,即同时从事修理及配件销售的维修点,其经营收入较高。因此,我县各维修点经营业务量和经营收入存在一定差别。根据调查,各维修点的全年维修量从500~4000台次不等,而全年中“三夏”、“三秋”是维修高峰期。在这种维修业务量情况下,我县农机维修网点的年经营收入维持在1~4万元之间。

但是,星级维修网点业务量和收入都高,例如我县武胜桥镇占彪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维修点去年维修毛收入就达33万元。

二农机维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维修点分布不均匀,村级农机维修点短缺

我县的农机维修网点大多集中分布在各乡镇政府所在地,而村级农机维修网点短缺,交通比较便利的三五个村中有一两处农机维修网点。在交通不方便的边远村,尽管有各种农机具上百台,却没有一家农机维修点,农机出现故障,尤其是在农忙季节,农民要跑到几十里外的集市去请人修理,有的甚至到县城修理。由此看来,没有或离农机维修点较远的村,农民购机容易,维修难。

2维修点经营规模较小,农机修理质量得不到保证

目前,我县的农机维修网点大部分是个体工商户,多为家庭作坊式、门铺式维修。这种小规模经营的维修点资金有限,属于低等级维修点,其维修能力较差。甚至有的农机维修点,修理设备简单,又缺乏修理技术,但也打出了修理拖拉机、农用运输车、柴油机的“旗号”;有的维修网点的水平只是拆换零件。一些农机具经他们“动手术”后,毛病照旧百出。有的修理业主对送修的农机具夸大“病情”,“小病”说成“大病”,“少病”说成“多病”;有的本来只需2个小时可以修好的机具,他们说要5个小时;本来可以继续使用的零件,却说报废不能用了,造成农机手多花钱,机具维修质量不能保证的现象。

3参加培训少,维修技术水平低

实际中,由于多数农机手在使用农机具的过程中,对其构造、故障分析与排除均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他们极易向农机维修业转行,成为维修人员,因此使我县农机维修业的从业人员中很多是没有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人,这种无证上岗的现象使农机维修过程普遍存在无规范、无质量标准、修后无监督的问题。这就直接导致维修点无法提升自身维修能力和维修质量。

三、建议与对策

1、建立强有力的质量监督保障机制和扶持制度

我们农机部门应该充分利用自身技术力量,通过推广培训与监督管理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农机维修质量保障机制的建立。向农机维修人员提供信息服务,宣传推广农机维修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修理设备和仪器;对农机维修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宣传和教育,使之遵纪守法,诚信服务;同时积极扶持帮助具有一定实力的农机维修网点,使其扩

大经营规模,拓展业务范围,加强技术人员培训,逐步提升我县农机维修网点维修高新农机具的能力。

2、加强农机维修人员技能培训。

把我县农机维修人员培训工作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阳光工程培训工作结合起来,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部分培训经费,弥补农机管理部门经费不足的困难,减轻学员的经济负担;农机维修人员培训应与职业技能考试考核结合起来,使学员取得技能资格,更好地就业和创业;农机维修人员培训应与农机科技进村入户工作结合起来,使农民能就地就近学习农机维修技术知识,即方便农民、又可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在农机维修人员的培训方法上,要把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做到边讲解、边示范、边指导、边操作,让学员听了就懂,学了会做。

3、建立各部门密切配合的高效管理模式

随着我县农机数量的不断增加,农机维修网点修理业务也逐渐增多,因此农机部门应联合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建立合理分工、密切配合的农机维修管理机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机配件的销售,严格对无证无照经营的维修点进行依法取缔,才能确保我县农机维修市场的健康发展。(尹建立)

农机维修调研报告 篇2

近期, 按照省、市农机局工作安排, 怀宁县农机局组织精干力量针对目前农业机械的维修服务状况, 在全县开展了一次农机维修服务保障能力调研。现将调研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目前, 我县共有各类农机维修机构52个, 从业人员240人。其中经技术资格评定的二级维修网点3个, 三级维修网点5个, 专项维修网点23个。3个二级维修网点维修设施、设备齐全, 修理人员素质高, 《职业资格证书》持证率达90%以上, 各网点均能承揽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等各种农业机械的整车修理和总成、零部件修理, 服务范围覆盖全县12个乡镇。除3个二级维修点外, 其他维修点均为个体经营, 以专项修理为主, 大都设备简陋、技术薄弱, 主要维修设备仅仅是电焊、台钻、台钳等简易工具, 拥有车床等大中型设备的网点廖廖无几, 这些维修点有修理等级证书的正规修理工少之又少, 维修技能还是师傅带徒弟式的传授, 致使农机具得不到正确的维护保养, 经常处于带病作业状态, 既不安全又降低了机械效益。总体来看, 现有大多数维修网点的服务水平已经跟不上我县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

二、农机维修服务监督管理情况

自2004年开始,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和《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先后颁布实施, 我县农机部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 对申领维修技术合格证的单位, 严格按照国家颁发的技术标准来核定维修点等级, 并对其维修服务质量实施监管。但对部分原有老维修点的管理效果却不大, 他们占地小、人员少、收入低, 人员和设施根本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新技术标准, 不愿服从农机部门的监督管理, 因此, 合格证换发工作进展迟缓。

三、推进农机维修服务能力建设的主要做法

为加强农机维修行业管理, 培育和规范农机维修市场, 提高农机维修服务能力, 县农机局认真贯彻省、市业务主管部门有关文件精神, 深入落实《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和《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并结合我县当前农业和农机化发展需要, 认真开展农机维修市场监管和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1. 深入摸底

近年来, 我局多次组织有关工作人员对全县农机维修网点的分布状况、设备数量、质量管理、持证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和走访, 每次走访都覆盖全县20个乡镇。

2. 狠抓整治

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 我局根据农机维修网点数量、分布, 对农机维修网点进行集中整治, 对新设立的维修点, 限期办证;对不符合技术标准的, 限期整改;对证件有效期届满的, 督促其及时审验更换。确保维修点的人员、设备、场地和配件质量及管理符合国家技术标准。

3. 突出重点

2012年, 我局尝试对维修点相对集中的几个中、小型维修点进行有效整合, 引导他们成立农机维修专业合作社, 通过技术整合、设备整合和信息整合来提高他们的维修服务能力, 并通过组织培训、异地交流学习等方式努力提高他们的维修服务水平、扩大维修服务范围。该合作社已于2012年8月在我县工商部门正式登记注册, 并获得二级农机综合维修点资质, 目前合作社运营状况良好, 服务范围覆盖全县一半以上乡镇。

四、农机维修服务面临的发展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面临的发展形势

2004年以来,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良好实施, 促使广大农户购买使用新型、高效农业机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有了市场, 生产企业自然多了, 各种机械琳琅满目, 销售企业更是遍地开花, 但机械的维修服务大多还是靠生产经销企业来保障。农忙时都是歇人不歇机, 机械一旦出了故障, 等厂家和企业的“三包”员赶来, 肯定误了农时。因此, 农机维修服务行业的市场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维修网点数量大幅减少。在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初, 我县小型拖拉机和变型拖拉机拥有量猛增, 全县各类农机维修网点达到251个, 从业人员近500人, 但由于当时小拖和变拖的机械精密度普遍不高, 维修较为简单, 所以维修点大都是以电气焊、补胎充气等专项修理为主, 维修能力水平普遍很低。经过多年的市场冲刷, 我县原有的251个农机维修点中少数技术力量雄厚的, 逐步转型发展成了汽车修理厂, 不再承接农机修理业务。大部分网点则是老师傅年龄大, 干不动了, 子女在外工作或不愿接手, 又没有带徒弟, 只得关门, 退出本行。剩下来继续从事农机维修的不足40户。

(2) 维修技工数量减少, 素质不高。原来国企里正规培养的中、高级修理工大多已步入老年, 年轻人几乎无人愿意从事农机修理工作。极少数愿意从业的, 大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有修理等级证书的修理工少, 维修技能还是师傅带徒弟式的传授, 实际操作中还是凭手摸、眼瞧, 维修质量难以保证, 贻误农时的现象时有发生。

(3) 维修能力弱, 服务质量低。现有的大多数农机维修网点, 场所设施相当简陋, 只有简易的维修棚子, 有的甚至露天修理, 缺少必要的维修工具和设备。这些维修点, 维修工艺简单、能力薄弱、服务质量低, 根本无法适应新型机具的精准维修要求。有的网点修理人员不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维修作业, 多数网点把换件修理作为主要修理工艺, 造成修理成本偏高。还有个别网点超技术能力承揽维修业务, 导致机具不能正常工作, 给机主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 专业化、规模化的维修服务体系难以形成, 现有维修点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随着农机购置补贴力度的逐年增大, 农民购机、用机积极性空前高涨, 高新农机产品保有量不断提高。另一方面, 具有竞争优势的维修合作服务组织和区域性维修中心很少, 现有维修网点大多数规模很小, 技术力量、服务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难以形成专业化、集团化、分工协作的农机维修服务体系。这样直接导致了产品出现故障很难得到及时、正规的修理, 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进而影响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所以目前农机维修服务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

(5) 零配件供应状况不佳, 直接影响维修效果。一是许多零配件经销商缺乏积极主动的服务意识, 个别经销商贪图个人利益, 经营的零配件质量不过关, 不但影响了农机维修质量, 而且大大降低了修后农机具的使用寿命, 保证不了农业生产的需要, 有的还危及到农机用户的人身安全, 严重损害了农机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二是随着新型、高效农机具保有量的强力增长, 高新精密零配件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但是这类零配件只有原机具生产企业生产和销售, 所以, 难购买、价格高、发货不及时的状况时有发生, 直接影响了机具的维修, 误农时。

(6) 规模小、布局散, 难以监管。现有维修点大多规模很小, 分散在全县所有乡镇, 有的在公路旁、有的在村庄里, 基本都是家庭作坊式经营, 个别老人利用自家老屋, 随便搭个棚子就开始敲敲打打、焊件补胎, 没有技术含量。农忙季节开门营业, 农忙一过就关门。他们主动办证的很少, 存在着无证经营、使用过期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现象。工商、农机部门一上门执法, 他们就关门, 管理起来难度极大。

(7) 用于农机维修网点的各类投入明显不足。大部分维修业主年龄偏大、经营简单, 都不会投入大量资金购置先进设备以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维修能力。县级主管部门人员和经费都十分紧张, 自身技术能力也偏低, 上级主管部门又没有任何资金扶持, 没有组织过正规、专业的技术培训。这就使得大量中小维修点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很难适应农业机械化的高速发展。

五、提高农机维修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

1. 积极培育建设区域性农机维修服务中心

每个县要按照区域积极培育建立5~7个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大中型农机维修服务中心, 技术资格等级要达到综合维修二级以上, 技术工人持证率要超过90%。每个中心均能承担各型农业机械的大修、中修及技术要求较高的专项修理。

2. 尽快出台农机维修扶持政策

(1) 每年安排专项经费, 分期分批组织各维修点维修技术人员和农机合作社选派人员赴各生产企业参加中、高等级的技术培训, 向他们介绍推广机械及其维修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推进行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

(2) 安排专项经费对区域性中心维修点进行资金扶持, 用于其购置电脑、维修设备和先进仪器, 也可帮助他们升级改造修理厂房、停车场等设施。以此提高他们的维修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 也能有效调动其他维修网点升级上档的积极性。

3. 定期开展系统内业务培训

建立农机技术监督人员培训制度, 定期对农机技术监督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提高他们对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和农机维修质量优劣的辨别能力, 提升他们对维修网点的指导服务水平。

4. 加大执法管理力度

(1) 联合工商、质检等相关部门, 建立联合执法长效机制, 通过开展农机市场监管统一行动, 协力管好农机维修市场, 对设施设备简单、维修能力低又拒不办理证照的, 坚决依法取缔。

(2) 各执法部门要严格按照办理技术合格证是申领营业执照的前提条件这一工作流程, 严把证件发放关, 对条件不达标的, 做好宣传, 并积极组织培训, 督促业主尽快达标。

(3) 建立健全维修质量投诉体系和工作制度, 规范行为、提升能力、畅通信息渠道, 充分发挥质量监督管理作用。

5. 鼓励农机生产、经销企业委托售后服务

农田作业时间性强、地域分散, 从现阶段农机维修服务体系仍未健全这一现实出发, 应鼓励并积极引导生产、经销企业将机具售后服务委托给当地有资质、有信用、实力强的农机维修网点来做。这种灵活机动、便捷迅速的服务模式既能方便农机户、方便企业, 又能有效促进合作社自身服务能力水平的提升。

6. 努力打造农机“4S”店

农机维修调研报告 篇3

关键词:农机维修市场;存在问题;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8.024

1 当前农机维修市场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机事业迅猛发展和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农机维修市场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农机修配网点的分布不断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农业机械的就近维修,及时排除故障提供了便利,从而提高了农业机械的生产效率,延长了农机的使用寿命。但是受经营者的知识水平、工作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加之相关部门在农机维修环节的管理相对比较薄弱,目前的农机维修市场存在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秩序,也损害了广大农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1 农机维修网点经营和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相对较低

许多农机维修点聘用的修理工都属于临时工作人员,多数是农民,文化程度普遍比较低,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技术培训,维修专业技术的水平有限。同时,由于很多维修点分布在农村,知识信息相对比较闭塞,导致很多工人修理技能和专业知识不能得到及时更新,对于一些高新农机具的维修业务难以胜任。

1.2 部分维修网点无证经营

许多网点是农民长期使用农机,具有一定的了解或掌握了一定的维修技术,在农忙时节兼职农机维修。这些维修点多数没有技术等级证,维修工无职业资格证书,属于无证上岗,农机具的维修质量很难保证。

1.3 农机维修工艺不规范

许多农机修理点属于家庭式经营,网点的经营者和维修人员往往只有一个人,技术不专业,机具维修时常常不能按照正规的工艺规范进行操作,农机维修的质量纠纷时有发生,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保障。

1.4 农机维修设备简陋落后

大多数农机维修点都设在农村甚至农田旁边,经营场所的环境和设备都比较简陋,有的只有简易的维修棚,甚至露天维修,同时还存在越级修理现象。落后的维修设备和条件适应不了当前许多高新农机具维修的精准要求。对农机具故障的判断依靠的是眼观耳听和经验,故障排除和维修质量检测缺乏设备。

1.5 相关部门对农机维修市场的监管力度不够

在农机维修市场的监管方面,农机、工商和技术监督等相关部门缺乏相应的工作协调机制。因为许多农机维修网点都设在乡村甚至农田旁边,相关部门不能经常下去检查,导致许多维修点在修理农机过程中使用假冒伪劣农机配件,严重影响了农机具的维修质量和使用寿命,甚至对农机具的安全作业和人身安全产生影响,侵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 促进农机维修市场健康发展的建议

2.1 加大农机维修相关法规的宣传力度

我国在农机维修方面有农业部颁布实施的《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和《农业机械维修开业技术条件》两个法规,为农机维修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农机主管部门应该充分利用电视、电台、报刊等媒体多层次、多形式对相关法规进行宣传,争取做到维修人员人人皆知。

2.2 加强农机维修市场监督

一是要加强网点经营资格的管理。对于那些无证经营的网点,无资格证上岗的维修人员,根据相关规定给予行政处罚。证照不全和不按时参加年度审验的网点坚决取缔,农机维修主管部门的管理机制要从事后处罚改为事前监督;二是做好相关部门的联合执法。由于农机维修属于多个部门管理,因此相关部门应相互协调,联合执法,进行全方位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改进;三是及时提供新的技术和信息。农机技术人员应及时向维修经营者提供新的维修技术信息和工艺规范,确保农机维修水平不断提高。

2.3 强化技能培训,提高维修质量和服务水平

加强农机维修人员技能培训非常重要。维修技能培训班要利用国家扶贫和阳光工程,适应农村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对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农机维修专业知识、技能及职业道德培训,努力提高修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

2.4 积极做好维修设备配件的更新管理工作

先进的农机维修设备检测技术,农机维修人员较高水平的检测技术,是农机维修质量的重要保障。农机维修监督管理人员,督促业主经常自检,对有关检测设备定期送有关部门检验,维修主管部门对修理网点的设备每年进行检查,专业维修点要配备专用维修设备,对设备不符合要求的和超过报废年限的要及时更新,确保农机具维修质量。

参考文献

[1]高春明.浅析农机维修质量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2).

[2]李玉英.农机维修质量管理措施及相关建议[J].湖北农机化,2011,(06).

[3]孙亮.浅析农村农机维修业的发展与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4).

[4]于俪英.关于农机维修质量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科技信息,2013,(05).

[5]胡仁平.实现农机修理网点规范管理的重要意义[J].农业与技术,2013,(01).

[6]杨正辉.浅析农机维修的发展现状和管理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3,(16).

[7]胡朝明.灵丘县农业机械维修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当代农机,2013,(04).

农机维修调研报告 篇4

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各项惠农政策的出台,大大激发了农民使用农机、经营农机的热情,农机具更新速度和新购数量急剧增加,农用机械迅速向大型、新型、节能方向发展。我县农机结构在不断调整优化的基础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以往的农机修配布局、设施和技术已明显滞后于农机快速更新换代的形势要求。农机维修业作为农机服务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及时调整发展思路,优化产业布局,以适应农机化新形势的发展要求,这也是当前农机管理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和任务。近期,我们有针对性地对县域农机维修服务市场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了解和实地察看,并在广泛征求相关职能部门、群众、农户和机手意见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县域农机化整体发展状况

截至目前,全县农机总动力达59.8万千瓦,比2003年增长14.8万千瓦,增幅达33%。目前,全县拥有大中型拖拉机达到4299台,小麦联合收割机1780台,旋耕机1194台,还田机957台;玉米收获机由2003年的310台猛增到现今的901台,增幅达191%;小麦免耕播种机达到120台,玉米直播机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这些大型新型、先进适用农机具的迅速普及,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装备支持。

当前,县域农机化发展主要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农机结构变化明显,机械类型迅速向大型、新型、多功能方向发展;二是农机具更新换代频率加快,小型、老式农机面临淘汰;三是新型、大型机械(机具)维修服务不到位,待修周期太长;四是农机手素质相对较低,不能适应先进机具的操作要求,造成机械故障率高,农机收益偏低;五是机械(机具)三包服务点布局和密度不能适应当前的维修需求。

二、县域农机维修管理的现状和主要做法

目前,全县持证修配网点已达到60家,持证经营率达到95%,维修工持证率达90%;评定三星级网点10个,四星级网点2个,并已推荐一个五星级维修网点待批。2009年3月16日至17日,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在淄博市召开。3月19日至20日,全省春季农业生产现场会在淄博召开。16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带领与会人员来桓台县考察农机服务工作,并仔细察看了农机维修现场,对我县坚持农机补贴政策落实到位、农机推广措施到位、农机维修服务到位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中央及全国各省领导对我县坚持每年对农机提供两次免费维修服务的举措大加赞赏。

1、健全维修服务网络,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2008年,依托境内的农机企业(山东巨明集团)和上海、江苏拖拉机桓台特约维修服务点(桓台强业农机维修部),成立了“桓台县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并在各镇分设60个维修服务网点,按动力机械、收获机械、播种机械、排灌机械、耕作机械分类别、分层次、分区域培育管理。“中心”主要承担全县的大型农机具疑难故障的检修,其中三夏、三秋前为机手提供两次集中免费(免工时费)维修服务。

2、强化农机修配市场监管,提高人员技术素质。一是全面落实《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核发严格标准、规范程序、注重质量、合理布局。截至目前,全县持证修配网点已达到60家,持证经营率达到95%,比2007提高了25%。二是结合阳光培训工程,09年6月举办了2期农机维修工培训班,培训工人51名,并全部取得农机职业资格证书,维修工持证率达到了90%,比07年提高了15%。三是县局每年春季配合农资打假与县工商部门联合对县内所有农机修配点进行一次拉网式排查,并设立举报、投诉电话0533-8187067,确保全县农机修配服务健康运行。

3、落实亲民惠农政策,实施免费维修减负。自08年始,每年春、夏两季,对全县的五大类农业机械实施两次免费(工时费)维修服务,大多数机具都能得到维修、检修或技术服务,切实为农机手解决后顾之忧。2009年,全县免费维修各类农业机械(机具)1560余台套,节约机手开支16万多元。

4、探索维修服务新路子,培育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一是三夏、三秋农机重要作业时节,设立“农机维修110”,选抽县内农机专业技术人员18名,组建五只农机维修小分队,开展“送件、送修、送技术”三下乡服务活动,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督促农机户自修,指导农机户检修,帮助农机户大修等形式,对全县大型、重点机具做到台台见面,不留死角,确保参加作业机械处于良好技术状态。二是积极引导机手、维修户参加互助合作组织。今年,桓台县新建农机合作组织6个,全县基层农机合作组织已发展到11家,比2007年增长450%;入社社员1750户、机械4860多台。其中,桓台县大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全省首家以农机维修服务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本80万元,目前已登记社员220人,配备高级维修工2名,中级维修工5名,共有专业维修人员18名,并在各镇设立维修服务网点6个。每年为3000多机手提供机械维修服务,其中三夏、三秋前为社员提供两次免费维修服务,固定客户1200多个,服务区域半径达100多公里。今年三秋,依托大田农机专业合作社特向社会公开服务热线,推出“送维修到田间”便民服务举措,配备专门农机维修服务车辆,只要接到求助电话,于第一时间赶赴农机作业现场,开展就地维修服务,为三秋农机顺畅作业保驾护航,受到广大农机手的热烈欢迎。目前,该社已免费维修大型机械、机具846台次,现场处理机械故障162次,为社员节约费用4.8万多元。三是大力组织开展“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创建活动。对所有网点实行动态管理,建立淘汰制度。目前已评定三星级网点10,四星级网点2个,并已推荐一个五星级维修网点待批。星级网点数比2007年增加30%,有效带动了维修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从桓台县农机维修市场的整体现状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三级农机综合维修点多,二级以上综合维修点少,一级维修点空白;三级综合维修点占综合维修点总数85%以上。二是个体农机维修网点多,国营、集体维修网点少;个体维修网点占全县维修网点总数的95%。三是小规模维修网点多,较大规模的偏少;80%以上的网点固定资产在20000元以下,年纯收入不足8000元,且修理人员少、设备简陋,个别的甚至难以维持正常的经营。

三、县域农机维修服务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机械生产厂家售后服务不到位。大多农机生产厂家在县内没有设立代理机构和维修服务点,若机具有损坏需维修或更换配件,厂家临时派技术人员来修理,费时费力,还会延误农时,错过最佳作业时机,影响机手效益。

2、部分维修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由于人员理论水平低,技术能力差,机械维修质量难以保证,且维修成本也较高,严重损害了机主的切身利益。

3、部分农机手对机械的日常维护保养不及时。特别在活源充足的地方,驾驶员只顾赚钱,不顾机车技术状况,即使机车带病作业,也舍不得停机保养维修,只等机车大病发作时,才不得不停机修理,严重威胁着农机的安全生产。

4、个体农机配件供应点产品质量缺乏保证。目前,个体农机配件供应量占整个农机配件供应量的80%以上。由于个体农机配件供应点进货渠道乱,又不执行进货验收制度,使一些假冒伪劣农机配件流入市场,严重损害了农机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5、农机维修管理工作经费不足。日常管理工作受到很大限制。进行日常管理工作需要人员、设备,这就需要相应的经费。而农机部门作为财政差额拨款单位,经费有限,虽然千方百计筹措,仍存在较大缺口,工作开展举步维艰。

四、促进农机维修服务业健康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针对县域农机维修市场存在的问题,结合农机化发展实际和群众及农机手的诉求,提出如下规范发展的建议:

1、加强农机维修行业的常规监管。严格按照国务院《农业机械安全管理条例》、农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的标准要求,核发“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保障市场规范运作。

2、建立农机维修监查执法人员培训制度。定期对农机维修监查及执法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以提高他们对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和农机维修质量的辨别能力。

3、建立对农机维修市场的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检查制度和维修点技术等级的动态管理制度。对那些“设备、设施、人员、质量管理、安全生产及环境保护”等条件不符合《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和“农业机械维修开业技术条件”的维修点,该降级的降级,该停业整改的要责令整改,该收缴技术合格证的要坚决予以收缴取缔,决不姑息。

4、借助国家阳光培训工程,认真搞好农机维修行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管理工作。对农机修理工培训考核要制度化、规范化,做到规范教材、规范培训、规范考试,并设立相对固定地培训基地,对其教学条件和师资实行资格认证制度,以保证培训质量。

5、加大对农机维修管理的执法力度。要建立完善农机、工商和技术监督等部门对农机维修管理的监督协调机制,经常性开展联合执法大检查,检查农机维修网点是否证照齐全,是否合法经营,农机维修从业人员是否持证上岗,农机配件质量是否合格等。对无证照、证照不全和不按时参加检审的要坚决予以取缔,只有这样,才能规范农机维修市场,促使农机维修市场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6、依托农机产品厂家建立专业性比较强、区域布局合理的农机三包服务场点,解决维修服务不及时的问题。

农机维修调研报告 篇5

摘要:从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农机维修服务能力建设和农机维修保障措施3个方面论述农机维修对农机化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的完善,有利于促进农业新机具的推广;农机维修服务能力建设的完善,有利于提高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效能;农机维修保障措施的完善,有利于奠定农机使用基础。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机维修;服务体系;服务能力;保障措施;技术推广

中图分类号:S232.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8)02-0070-02

农机维修服务能力建设与提高对于农机化技术推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农机维修质量监管、农机维修安排部署、农机维修技术培训在农机维修服务能力建设方面保证了农机化技术推广效能的提高。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的完善,有利于促进农业新机具的推广

1.1 农机维修网点

农机维修网点是专职从事农业机械各类故障维修及零配件更换的农机经营主体,其能够协助农机生产企业处理推广新机具时出现的技术故障。从“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站”可以查询到辽宁省辽阳市共有农机维修网点18家,所属类别均为三级农业机械综合维修,网点地址分布在辽阳县(3家)、灯塔市(9家)、太子河区(4家)、宏伟区(2家)4个辖区,涉及7个镇3个街道1个乡1个新城区;其维修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农业机械设备及配件、五金交电销售、农业机械设备维修等售后服务内容,进一步推动了农业新机具的应用。

1.2 农机合作社

农机合作社拥有一定数量的粮食生产系列机械,自身具有规模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承担的各项农机化服务作业繁重,对农业机械质量状况要求高。因此,一般规模较大的合作社都建有维修车间,配备专门的维修人员,能够及时解决合作社内部农机出现的故障问题,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有时也会承担周边村镇普通农户的一般性农机维修问题,因为不具备法定维修业务资格,只是互帮互助性质,为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提供了机具保障。

1.3 农机大户

农机大户在粮食生产中拥有的土地规模较大,可承担一部分农机化技术推广项目。农机大户本身具有一定的农业机械基础常识,懂一些驾驶操作与维修技术,且长年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摸索出一套常见机具故障维修技能,在春耕、春种、夏管、秋收等重要农时可随时检查农业机械的作业情况,对农业机械出现更换零配件、紧固、焊接等一般性故障自己能很快解决,从而保证农机作业安全生产和农业机械质量状况良好。

1.4 农机经销商

农机经销商是连结农机生产企业与农机购置者的桥梁,其对农机构造、原理及农机操作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在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的趋势与背景下,农机经销商对购机者也承担着“三包”范围内的农机维修技术培训,激发了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促使农机生产企业不断提高农业新机具的制造水平。农机维修服务能力建设的完善,有利于提高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效能

2.1 强化农机维修质量监管

长期以来,辽阳市农机主管部门联合工商、质监等部门,切实抓好农机维修质量监管和农机零配件供应市场监督管理,针对春耕备耕等重要农时,对各县(市)、区、乡、镇农机维修网点开展农业机械专项大检查行动及以机具维修质量为重点的市场整治活动,重点检查和整治是否具有工商营业执照、是否具有《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书》、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农机产品“三包”责任情况、是否有制售假冒伪劣农机零配件行为、对不符合要求的维修网点限期整改等内容,保证农机作业有序、高效、安全进行,有利于提高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效能。

2.2 落实农机维修安排部署

农机检修工作是确保农机化生产顺利进行的关键。辽阳市农机主管部门组织各级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站技术骨干成立检修组,深入到村组、农机户等地,开展摸底调查,摸清需检修机具的种类和数量,制定工作计划,落实工作责任;开展多模式维修常识宣传,利用悬挂条幅、设立咨询台、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面对面向农民宣讲农机具检修和维护保养的重要性,以水稻插秧机、玉米收获机等机具为重点,指导农机手检查机具质量状况,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

2.3 加强农机维修技术培训

辽阳市农机主管部门及农机学校利用冬闲时期,结合“科普之冬”“阳光工程”“平安农机”“富民工程”等强农富农惠农活动,举办农机维修技术培训班,为广大农民群众传授农机具日常维护保养和操作知识,帮助农机手了解农业机械基本常识和结构原理,提高农机手维修保养和操作机械的能力,保证农机具的完好率,为顺利开展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农机维修保障措施的完善,有利于奠定农机使用基础

3.1 建立农机维修管理制度

辽阳市农机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根据省级工作要求,严格按照《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认真开展农机维修监督管理工作,结合全市实际,2012年在全市农机质量监管工作人员共同努力下,农机维修能力建设工作已见成效,初步制定了《农机维修网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维修质量承诺制度》《诚信维修服务制度》《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并在实践工作中继续完善这些规章制度,给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机具使用基础。

3.2 设立特约农机维修服务站

农机具质量状况是否良好,决定了农机作业服务效果。支持和鼓励农机生产企业针对粮食主产区设立特约农机维修服务站,及时解决机具出现的技术故障,更好地促进农机化技术推广。2017年,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在全国范围内为其用户开展产品使用维护知识培训,同时雷沃农机管家APP平台可以为农民提供就近的维修点进行机器维护保养;日本久保田农业机械有限公司也将辽阳市灯塔市大河南镇新光农机合作社设为水稻插秧机试验点,随时跟踪水稻插秧机的作业情况,及时做好维修售后服务,保障农机使用质量。

3.3 成立一级农业机械维修网点。

联合收割机、液压翻转犁等大型农业机械,出现故障机率较大且维修起来费时费力。农机驾驶员虽然经过维修技能培训,取得农机驾驶证,但也只能处理一般性的机具故障,面临较大的机具技术故障或是需要更换关键部位配件等问题还是束手无策;而二、三级农业机械维修网点也只能维修一些中、小型农业机械故障问题。因此,政府正抓紧出台相应的补贴优惠政策,将农机维修网点建设纳入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中,加快建立一级农业机械维修网点,优化大型农业机械技术装备质量状况,提高新型农机经营主体承担农机化技术推广项目能力。

参考文献

农机维修调研报告 篇6

XX县农业机械管理局

XX县农机维修职业技能鉴定项目实施方案

根据《XX县农机维修职业技能鉴定项目申报书》和省、市农机局《关于做好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维修示范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结合本县实际,特制定XX县农机维修职业技能鉴定项目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目标,按照《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和省、市农机部门有关文件精神,以农机维修市场治理整顿为抓手,积极开展农机维修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严格规范农机维修市场管理,确保农机维修从业人员以热情的服务态度、精湛的专业技能、良好的维修质量服务于农机户,服务于农业生产。

二、项目实施的内容和要求:

(一)、项目实施的内容:

在全县14个乡镇40个农机维修点实施实地审查,按照农业机械维修业开业技术条件,审批农业机械维修网点,许可核发《农业机械技术维修合格证》。举办一期农机维修从业人员职业技能鉴定培训50人,考核核发农机维修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持证上岗,逐渐规范农机维修行业市场准入。

(二)、具体要求:

1、对全县农机维修网点进行行政许可审批,核发《农业机械技术维修合格证》达90%以上;

2、对全县农机维修从业人员进行农机维修职业技能培训和考核鉴定,核发农机维修职业技能鉴定证书90%以上;

3、按照农业机械维修开业技术条件审批农业机械维修网点,许可核发《农业机械技术维修合格证》;

4、根据农机维修从业人员工作年限等条件,确定申报技术等级,实施农机维修职业技能培训鉴定;

5、逐步规范农机维修网点经营行为和秩序,确保农机维修营业执照的前置审批到位。

三、项目实施的进度安排:

2009年4-5月份为宣传摸底阶段;2009年6-7月份为实地审查农业机械维修网点,核发《农业机械技术维修合格证》阶段;2009年8-10月份为农机维修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考试发证阶段;2009年11月份为自查总结、完善档案、上报申请验收阶段。

四、项目资金额度、拨付和使用方式:

(一)、项目资金额度:根据省农机局、财政厅《关于下达2009年农机专项资金计划的通知》文件要求,2009年下达我县农机维修职业技能鉴定项目资金为5万元。

(二)、拨付和使用方式:项目资金由所在地财政部门拨付实施单位。资金的80%用于农机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宣传和农机维修设备购置补贴调研工作。培训鉴定费补贴每人/次不得起过200元;资金的20%用于农机职业技能鉴定专用设备购置。其中:农机职业鉴定费补贴1.6万元,宣传资料费用0.4万元,召开农机维修职业技能鉴定现场会费用2万元,购置配置农机维修职业技能鉴定网上办公设备费用1万元.五、项目实施的具体措施:

1、强化宣传,夯实基础。将《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农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第57令)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要求编印成册,逐步下发到各农机维修网点,会同工商人员深入到各乡镇,摸底调查,登记造册,宣传引导,督促农机维修从业人员参加法规、技能知识的学习培训。

2、规范程序,严格审批。对申请开办的农业机械维修网点和申报资质鉴定的农业机械维修从业人员要严格按照《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规范申报的职业等级。县农机局、县工商局对从事机械维修者经营范围予以严格界定,对那些既有农机维修业务,又不愿意参加农机培训考核,不接受农机管理人提出申明,一旦发现其从事农机维修,工商行政部门会同农机管理部门将依照《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予以处罚。对符合开业条件的核发《农业机械技术维修合格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营

业执照;对农业机械维修从业人员学历不够或从业年限不够一律降级申报或不予考核鉴定,从而在审查对象时控制不符合资格标准人员的进入,规范程序,严把审批准入关。

3、加强组织领导。县局成立以谭军同志为组长,李军同志为副组长,谢小利、吴天德、陈雅玲同志为成员的农机技能鉴定维修示范建设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谢小利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农机技能鉴定维修示范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资金高度和有关日常协调工作。

4、健全制度,强化管理。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制订“项目实施细则”确保配套资金及时到位,对项目资金、效益实行统一管理,建立专门档案资料,资金专户管理,跟踪问效,定期审计,定期检查验收,确保项目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加强技术指导,建立考核奖惩制度,确保建设质量。在项目实施工作中,实行项目技术资金负责制,责任到人,全程负责,同时,对项目建设中的资金到位、资金使用、项目完成情况,项目建设质量、项目规范管理和项目实施效益实行全面考核,奖优罚劣,以此促进度、促质量,保计划任务的完成。

六、预期目标:

通过农机维修职业技能鉴定项目建设,促进农机维修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提高,有利于规范农机维修经营活动,保证农机维修质量,维护农机维修各方当事人员合法权益,保障农机安全生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升发展现代农业对农业机械化的要求,逐步建立健全农业机械维修行业市场准入制度,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方位的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XX县农业机械管理局二〇〇九年七月二十三日

抄送:省农机局,市农机局,县农业局。档

农机维修调研报告 篇7

一、基本情况

1. 资质许可

据陕西省《2012年农机化管理统计报表》反映, 到2012年底, 全省拥有农机维修厂 (点) 7098个, 农机维修从业人员12 641人, 年维修各种农机具146.57万台/次, 其中, 维修拖拉机33.1万台/次、联合收割机3.6万台/次。年农机维修经营总收入5.6亿元, 每个维修厂 (点) 年均维修经营收入7.9万元, 人均4.4万元。

从对10个市、区 (除宝鸡市外) 76个县 (区) 调查看, 拥有维修厂 (点) 3372个, 其中, 持有《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 (以下简称《技术合格证》) 和营业执照的1526个 (其中, 一级点14个, 二级点284个, 三级点1060个, 专项维修点168个) , 占45.2%;持有《技术合格证》而无营业执照的336个, 占10%;无《技术合格证》而有营业执照的869个, 占25.8%;既无《技术合格证》而又无营业执照的641个, 占19%。农机维修厂 (点) 资质许可达到了55.2%。

根据中国农机化信息网《全国农机维修信息管理系统》栏的数据看, 到目前, 全省资质许可农机维修厂 (点) 共1805个 (其中, 一级点94个, 二级点358个, 三级点1152个, 专项维修点201个) , 占现有农机维修厂 (点) 的25.4%, 已上传的资质许可农机维修厂 (点) 数量位居全国第6位。由于个别县 (区) 未能将已许可的维修厂 (点) 进行上网上传, 因而, 网上显示的资质许可率低于实际调查数据。

2. 可借鉴做法

从调查看, 农机维修厂 (点) 资质许可工作做得好的县 (区) 以下做法, 可值得借鉴。

(1) 领导重视。从农机维修厂 (点) 持有《技术合格证书》较高的旬阳、宜君等县 (区) 看, 这些县 (区) 农机维修主管部门领导重视农机维修管理工作, 并有效地行使了《规定》赋予县级农机主管部门行政许可的职责, 将此项工作纳入到农机化管理工作的议事日程, 明确了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职责, 实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 确保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 注重宣传。对农机维修厂 (点) 进行资质许可, 能够有效地取缔质次价高的维修厂 (点) , 并能为维修质量好、服务信誉高的厂 (点) 提供发展空间, 同时, 也能够净化农机维修市场。为此, 这些县 (区) 普遍注重了对农机维修厂 (点) 许可工作的宣传, 并采取多种形式, 加大了对《规定》《农机维修业开业技术条件》、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的宣传。如大荔县, 组织宣传车深入乡村, 将宣传资料发放到每一个农机维修厂 (点) , 并通过法规宣传、政策讲解, 使业主明白开办农机维修厂 (点) 必须具备的技术条件、物质条件, 知晓如何办理《技术合格证书》。通过宣传, 使农机维修从业人员充分认识到从业资格证和《技术合格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消除了思想上的模糊认识, 由不愿意接受到逐步自觉接受许可, 为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氛围。

(3) 加强配合。农机维修厂 (点) 资质许可是前置式行政许可, 在没有取得县级农机管理部门颁发的《技术合格证书》之前,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得办理营业执照。因此, 这些县 (区) 农机管理部门程度不同地加强了与同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协调和配合, 并借助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力量, 推动了资质许可工作。一是下发通知。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联合下发通知, 明确各自的管理职责。二是调查摸底。与工商管理部门联合, 深入乡镇调查摸底, 对每个农机维修厂 (点) 逐个造册登记, 确定其经营范围。三是建立联席会议。与工商部门建立了农机维修厂 (点) 管理联席会议制度, 及时处理超范围经营的维修厂 (点) , 建立了农机维修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四是前置式许可。由于与工商部门加强了联合, 并得到了工商部门的支持, 维修厂 (点) 在申请营业执照或进行年度营业执照审验前督促其到农机部门申办《技术合格证》, 否则不予办理, 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工作。

(4) 使用软件。农机维修厂 (点) 许可采取的是网上申报审批和上传的, 每个县 (区) 都配备了农机维修管理软件, 并对农机维修管理操作人员进行了培训, 使其能够达到会使用的要求。使用农机维修管理软件, 每许可一个农机维修厂 (点) , 就可在中国农机化信息网《全国农机维修信息管理系统》栏内查看到该维修厂 (点) 的维修能力和所处的地理位置。从调查看, 农机维修厂 (点) 许可工作做得好的县 (区) , 程度不同地都使用农机维修管理软件, 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维修厂 (点) 的基本信息, 为宏观决策提供了依据。

3. 取得成效

(1) 农机维修厂 (点) 经营效益得到了提高。与刚开始开展许可工作的2007年相比, 农机维修厂 (点) 减少了350多个, 农机维修从业人员减少了1400多人, 但维修厂 (点) 和人均年经营收入却分别增长了45%和37%。许可工作的开展, 有效取缔了质次价高的维修厂 (点) , 维护了遵纪守法的维修厂 (点) 经营效益, 确保了维修质量。

(2) 农机维修厂 (点) 布局趋于合理。从我省已上传许可的维修厂 (点) 相关信息了解看, 一级维修厂 (点) 和专项维修厂 (点) 基本上分布在机具拥有量大, 且经济较发达的县城附近, 二级和三级维修厂 (点) 多数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公路沿线和乡村。经过许可使维修厂 (点) 的布局逐步趋于合理, 更有利于为有机户的维修服务。

(3) 确保了农机安全生产。从开展许可工作以来, 各级农机维修管理部门加强了对农机维修市场和维修质量的监管, 确保了农机维修质量, 使近几年农机维修质量纠纷明显减少, 也没有因维修质量问题而引发农机重特大事故, 从而为安全生产奠定了基础。

二、存在问题

农机维修厂 (点) 资质许可工作在各级农机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取得了一定成效, 虽然许可的数量位居全国第6位, 但是, 农机维修厂 (点) 的持证率仅占25.4%, 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维修服务滞后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 使农业机械由以传统的粮食生产机械为主, 向畜牧业、设施农业、林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拓展, 高新机具的大量投入和使用, 为农机维修业提出了新的课题和发展空间。现有的维修厂 (点) 的维修能力、维修工艺和维修设备难以解决高新农机具的维修需要, 亟待对现有维修厂 (点) 进行更新改造, 解决目前农机维修服务滞后的问题。

2. 执法主体缺位

《规定》虽然赋予县级农机维修主管部门行政许可的执法权利, 但在县 (区) 农机维修管理工作由农机主部门的下属事业单位进行管理, 无行政执法权, 管理人员无法取得行政执法证件, 因而使农机维修监管的执法主体缺位, 增加了农机维修监管工作的难度。同时, 由于农机维修厂 (点) 规模小、人员少、收入低, 多数处在乡村, 而工商和技术监督部门也不能够经常下乡检查, 从而影响了许可工作的开展。

3. 领导重视不够

从2007年贯彻实施《规定》以来, 我省各级农机主管部门为推动许可工作, 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但个别县 (区) 无动于衷, 影响了全省农机维修厂 (点) 资质许可工作的开展, 从而降低了全省农机维修厂 (点) 的持证率。同时, 持有《技术合格证》率偏低的县 (区) , 对这项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管理职责不明确, 使这项工作难以步入常态化推进。

4. 社会监督缺失

农机户本身就是维修业的监督者和受益者, 但他们却往往放弃了自身应有的权利, 对维修厂 (点) 及从业人员资质要求不高, 甚至不管其有无资质, 只要是维修厂 (点) , 就让其进行维修, 给无《技术合格证》和营业执照的经营者提供了市场生存的条件和空间。

5. 办公条件受限

从调查看,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级农机维修管理部门办公设施简陋, 一个单位仅配有一台办公用计算机, 而农机维修管理人员未配备计算机, 维修管理软件得不到使用, 许可的农机维修厂 (点) 相关信息不能及时上传, 就会出现实际许可的农机维修厂 (点) 数量与网上的数据不一, 使各级农机管理部门不能及时了解掌握许可工作的实际进展情况。

6. 缺乏扶持引导

近年来, 我省虽然对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给予了一定的扶持, 加快建设步伐, 有效地解决了局部地区高新农机具维修难的问题。然而, 大量的农机具维修量仍然还要依靠分布在城乡的农机维修厂 (点) 来完成。从调查看, 由于现有的农机维修厂 (点) 规模小, 设备简陋, 工艺落后, 效益低, 缺乏自我发展能力。许可后的农机维修厂 (点) 得不到及时的扶持引导, 挫伤了农机维修厂 (点) 参与许可的积极性, 增加了许可工作持续推进的难度。

三、对策建议

针对许可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目前我省农机维修业管理的实际, 现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 明确执法主体

在农机维修管理工作归属于事业单位管理的县 (区) , 县级农机主管部门要委托其行政执法权, 并要对农机维修监管人员进行执法等相关知识培训, 给其办理执法证件, 使其能够真正行使起对农机维修业的执法监督权。

2. 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市、县农机管理部门要明确农机维修管理工作的科室和分管领导, 落实工作任务, 理顺维修行业管理渠道。二是要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要将农机维修与其它农机化管理工作一样, 纳入到年度农机化目标责任考核范畴, 进行考核, 以促进农机维修管理工作上档次上水平。三是要从人力、物力给予倾斜。要在办公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优先配备计算机等办公设备, 为农机维修管理软件的使用创造条件。

3. 加强配合协调

从调查看, 许可工作做得好的县 (区) 基本上程度不同地加强了与同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协调和配合, 借助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力量, 强化了农机维修管理工作。因此, 各县 (区) 要积极主动与工商部门协调, 共同开展农机维修厂 (点) 的调查摸底和资质许可工作, 提高农机维修厂 (点) 的持证率, 为净化农机维修市场, 确保维修质量创造条件。

4. 积极扶持引导

农机维修八忌 篇8

2.三角皮带忌单根换。利用三角皮带传动,大多是多根,要求新旧、长短、型号一致,以便“同心协力”。如果其中一根损坏,要全部进行更换。若新旧搭配使用,会吃力不齐,极易损坏。

3.配制电解液忌方法不当。配制蓄电池的电解液,只能在耐酸的玻璃或陶瓷器皿中进行。要先将蒸馏水倒入容器,然后将硫酸慢慢倒入,边倒边用玻璃棒搅拌。绝不可将蒸馏水倒入硫酸里,以免引起强烈化学反应,使硫酸飞出伤人。

4.忌压边钢圈不安牢。拖车车轮上的压边钢圈,是用来固定轮胎的。拆后重装时,要使压边钢圈可靠地嵌入槽内,然后才能给内胎充气。否则,充气时钢圈很易窜出伤人。

5.忌用旧活塞环刮瓦。旧活塞环的棱角虽然锋利,但用其刮瓦不准确,会把瓦刮伤。刮瓦应用刮刀。

6.忌单片更换支重轮。拖拉机支重台车的某一只重轮片损坏时,与其相对应的另一片要一同更换。否则会因高低不一使台车倾斜,加速平衡轴的磨损,导致平衡臂折断。同理,更换支重台车时,也要左右同时更换,以免左右高低不一,使车架倾斜而变形。

7.忌气缸垫上抹黄油。在安装气缸盖时,为了使气缸密封良好,有的机手常在气缸垫上抹黄油,企图保持其棉软性和消除接触面的不平,弥合缝隙。其实这样做无济于事,因黄油受压后马上会被挤出,受热熔化进入气缸,反而会增加积炭。要使气缸密封良好,应在上紧气缸盖螺丝时,按照规定的顺序,扭力均匀并达到标准;气缸垫及气缸盖接触面之间无脏物;气缸套凸出机体上平面合乎规定,不过高也不过低;气缸垫破损或失去棉软性应更换。

上一篇:教育局志愿服务工作实施方案下一篇:一年级寒假活动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