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销售维修市场

2024-09-18

农机销售维修市场(精选7篇)

农机销售维修市场 篇1

近几年, 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惠农政策的实施, 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购机用机的积极性, 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落户彭阳县, 农机化综合水平由补贴前的42.3%提高到58.9%, 解放了2.1万个农村剩余劳动力, 使全县农民年均新增纯收入达412.87万元。农机化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 也带动了农机维修和销售市场的繁荣与发展, 这对维护农业机械的正常运行和保障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 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调查显示, 农机维修和销售市场的一些制约性矛盾日益凸显, 亟待加以解决。

1 农机维修和销售市场现状

1.1 基本情况

1.1.1 农机销售市场

彭阳县有规模农机销售点 (含配件销售) 19个, 其中农机整机销售企业4个, 综合性销售企业5个, 从业人员134人 (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6人) , 年销售各类农机具3 000台 (部) 以上, 总值2 000万元以上。销售点分布在县城及22个主要乡村集市, 其余以季节性流动销售点为补充, 量大面广。主要销售小型农机和半机械化农机具。

1.1.2 农机维修市场

2012年年底, 彭阳县有农机维修网点36个, 专项修理点11个 (电焊修理8个) , 综合维修点25个, 其中取得《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的仅有4个, 其他均无经营资质。有农机维修从业人员58人, 其中取得《农机维修执业资格证》的8人, 《电焊技术等级证》的11人, 中专文化程度的有2人, 高中文化程度的有16人, 其余均为初中文化。农机维修点主要分布在县城和乡镇。

1.2 主要特点

1.2.1 农机销售市场活跃, 售后无保障

农机销售市场有三大成分, 主要是: (1) 以销售补贴农业机械为主, 取得上级中标企业委托销售权, 有一定经济实力, 同时兼营其他农机及配件, 有服务场所和专门售后服务人员。 (2) 以销售非补贴农机产品及部分常用农业机械零部件为主, 经济能力一般, 以门市部等个体经营形式存在, 无专门售后人员。 (3) 代买代销形式, 主营范围五花八门, 随着农业季节的变化而代销割灌机、点播机等小型农机, 以谋取销售提成为主、售后服务为次, 销售人员多、技术服务人员少。

1.2.2 技术力量薄弱, 承修能力不足

当前, 承担农机维修服务有3种形式: (1) 农机维修企业 (户) 开办的农机维修网点; (2) 农机生产、销售企业的“三包”和售后服务组织; (3) 部分汽车修理点和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规模大的以汽车修理点为主, 技术力量强、较专业, 可修大中型农业机械, 但不提供配件;农机修理网点规模小, 基本以作坊式小店面为主, 以修理小型农用车、单缸拖拉机为主, 有常用易损配件, 技术力量弱、效益低, 技术人员是多年从事维修工作的“土专家”。

1.2.3 价格混乱, 缺乏诚信

农机销售市场以追求利润为经营者的普遍价值取向。有的不重视维修质量、品牌和口碑;有的对农民急需的市场稀缺零件和配件漫天要价, 宰客现象严重, 而且有些配件质量鱼龙混杂、质量纠纷较多、售后“三包”服务缩水;有的农机维修主要以换件修理为主, 其次是部件的焊接修理, 收费高、返修率高、无包修承诺。

1.2.4 行业监管不到位, 市场规范有待加强

农业机械的销售和维修市场点多面广, 地域分散, 监管上难以常态化。加之农机行业产品和服务的特殊性, 需要多个部门联合执法才能进行监管。农机部门有技术力量, 但执法的主体地位不突出, 而且执法人员多为兼职, 监管到位率有限。每年仅在春耕生产季节进行一次打假联合执法, 其余时间是被动执法, 即有投诉才受理。监管上还存在多头管理、管不到、管不好的“死角”。

2 存在问题

从彭阳县农机市场的现状来看,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农机市场点多面广, 销售市场价格混乱, 销售产品鱼龙混杂, 有承诺而无售后服务。修理网点等级低、规模小、设备简陋老化、科技含量低, 修理人员整体技术素质较低, 特别是动力机械的大修、精修质量没有保障。随着国家对重点大型机具的补贴, 农机维修市场靠自身的发展已力不从心, 存在修不好、修不了的现状。行业监管部门关系没有理顺, 农机故障不能得到及时维修, 存在较大隐忧。这些问题会严重制约农机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2.1 配件缺乏通用性, 维修成本高

一部分生产企业大量改进和不断更新农机产品, 导致农机品目太多、换牌太快, 如2012年宁夏公布的农机补贴产品品目多达4 500多个。有的生产企业在一年之内对一个品种产品推出十几个型号。如, 轮式拖拉机不同品牌、不同功率, 型号多如牛毛, 除标准件外, 配件能通用的极少, 修理技术参数没有公开, 一旦出现故障, 损坏的配件需到外地购买, 起码二三天才能修好;有的配件如果缺货, 要重新发货, 时间更长, 还需要售后技术人员参与。

2.2 农机销售服务质量欠佳, 缺少必要技术培训

据调查, 农机销售企业近几年的售后服务质量呈下滑趋势, 投诉案件逐年增多, 发生许多小纠纷, 出于成本原因, 许多小纠纷农民选择了自费维修, 甘愿吃哑巴亏。究其原因, 突出的问题是企业的售前、售后服务做得不到位。由于需求旺盛, 生产和销售企业本身的生产质量监管和销售服务能力跟不上, 维护保养等知识培训缩水, 而且农机部门培训又流于形式, 新购机农民的知识和技术欠缺是造成农机故障频发的主要原因。

2.3 维修网点经营效益差, 缺乏利益驱动

受限于资金和技术投入成本大、投资回收期长且利润低, 农机维修行业缺乏有利的发展环境。现有的维修网点基本上以个体户为单位, 个体经营为主, 大都只能承担大中型机械的零修和一般保养, 以及小型机械、半机械化农机具的修理;部分维修点仅以电气焊、补胎充气等修理为主;一部分维修点处于微利状态, 基本以赚工时费为主;还有一部分乡村维修点属于季节性维修点, 农忙季节开门营业, 农闲季节关门歇业而改做其他生意。

2.4 农机维修技术人才缺乏, “断代”现象严重

现有农机维修技术人员多数是驾驶员或跟班维修学徒出身的, 其理论水平不高, 知识面相对狭窄, 实践经验虽多, 但技术相对陈旧;从业者六七十年代的人占主流, 80后、90后的年青一代学农机专业的较少, 进入农机维修行业的人更少, 形成农机维修行业人才队伍“断代”的极大隐忧。

2.5 农机配件质量参差不齐, 价格相差悬殊

从全县农机配件供应情况看, 主流是从以前的农用车、小四轮配件经营延续而来, 标准件、通用性配件存量充裕, 大中功率的拖拉机及其配套的新型农机具配件相对贮备不足, 质量良莠不齐;特别型号的配件要到银川市、兰州市、西安市农机配件城订货, 时间1~2 d;少数专用型号的配件只能到厂家订货, 3~7 d才能到货, 价格普遍偏高, 而且有极少数经销企业在大忙季节卖价高得离谱, 是实际批发价的10倍~20倍。

3 发展对策及建议

3.1 对策

(1) 加大农机销售和维修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强联合执法频度, 加大对“三无”假冒伪劣产品的处罚力度;严禁市场流通无农机推广许可证、无铭牌的整机产品;对无安全标志或标志不规范、不全的产品也应适当处罚。健全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保证投诉举报电话畅通、专人受理。对非法经营、拒不改正的经营者, 除了处罚外, 还要在新闻媒体上曝光。应尽快对农机维修市场进行资质审核, 不合格者立即停业整顿, 促使其取得《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同时, 按规章规定健全农机维修包修制度和其他各项制度, 规范市场经营行为, 促进农机维修行业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2) 加强技术培训, 提高农机人员的技术素质。相关部门应抓好以下培训: (1) 要加强对广大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培训。延长机器使用寿命, 一靠产品质量, 二靠正确的使用与保养, 三靠合格的技术修理。因此, 农机人员的素质高低是农业机械优质高效运行的灵魂。各级农机部门要把技术培训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常抓不懈。 (2) 要做好对农机维修人员的培养, 实现其本土化。同时, 要对“土专家”进行再培训, 让其成为技术与理论全面发展的“真专家”。农机产品销售点至少要配备一名技术人员。 (3) 要建立健全销售企业售机时的安全及维护保养知识培训制度。

(3) 建立县级农机商贸城, 扩大农机产品销售的区位优势, 集中规范管理, 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良性竞争机制。

3.2 建议

(1) 国家应加快制订农机制造业和维修业的新标准。

(2) 加强农机销售和维修市场的经济立法, 健全农机市场秩序, 建立规范、诚信经营, 优质服务, 价格合理的有序良性竞争环境。

(3) 出台扶持农机维修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促进维修网点上规模、上档次。中央及地方政府应尽快出台促进农机维修网点发展的扶持优惠政策。补贴对象要以纳入农机部门管理、证照齐全、技术达标、具有一定规模的维修合作组织和区域性维修中心为主。主要补贴维修设备、工具和仪器, 以及给予一定比例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如按企业业绩进行年度返税, 以此优化农机维修企业, 发展市场环境, 调动农机维修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促进其上规模、上档次。有基础条件的, 可探索作业公司与维修、配件供应一条龙经营模式, 并考虑一并获得扶持优惠政策。

4 结语

农机销售和维修市场的规范、监管, 需要政策层面和法律层面的支持, 同时又需要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的配合与自律, 还需广大媒体的积极参与, 形成强大合力。各级政府也要将农机的发展与市场管理纳入相关部门工作任务和考核范围, 多下功夫、强化引导、规范作用, 才能为农业机械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驱动, 从而让多方受益, 最终为农业的现代化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农机销售维修市场 篇2

一、农机维修网点建设现状

中宁县拥有农机维修网点45个, 其中二级标准的4个, 三级标准的41个, 各种维修设备105台, 从业人员58人, 其中取得《农机维修工人技术合格证书》的人员19人, 农机配件供应门市部45个。调查结果显示, 农机维修业布局不合理, 规模小, 设备简陋, 专修工具、检修仪器陈旧, 无法承担较为先进农业机械的修理;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有限, 维修服务质量不高。

二、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手段。

中宁县对现有网点的管理主要是由农机、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共同监管, 因多个部门之间配合协调不够, 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 往往都流于形式, 管理监督难以到位。

2.农机维修管理队伍力量薄弱。

目前, 全县的农机维修管理主要由县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中心来完成, 但中心实有干部职工24人, 要承担全县的农机监理、推广、农机技术培训、新堡镇农业服务等工作, 农机维修管理人员只有一人。由于人员少, 监督管理跟不上, 使得无证经营者钻了空子, 维修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3.监督管理不严。

根据《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 从事农业机械维修人员应当具备符合有关农业行业标准规定的设备、设施、人员、质量管理、安全生产及环境保护等条件, 取得相应类别和等级的《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 并持《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工商注册登记手续后, 方可从事农业机械维修业务。但农机部门在对维修市场检查时发现, 部分维修网点人员没有机械维修等级证书, 工商部门也给办理了营业执照, 使维修人员片面地认为工商只要允许就可以营业, 维修等级可有可无。

三、建议和思考

规范农机维修市场, 加强农机维修网点建设是实现农业机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 是实现农业机械高效、优质、低耗、环保、安全运行的关键环节, 是实现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规范农机维修市场, 加强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和规范。

1.规范农机维修市场, 强化监督管理和服务。

首先, 应对维修网点进行整顿规范, 坚决取缔无证维修网点, 鼓励和发展诚实守信和维修技术过硬的网点, 使维修网点向布局合理、营业手续齐全、服务规范到位、合法经营方向发展。其次协商工商部门, 严格农机维修市场准入制度, 坚决杜绝无证办照现象。第三, 农机管理部门要做好农机维修和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促使农机维修网点实现规范化管理。

2.建立培训基地, 强化农机维修人员的技能培训。

农机主管部门要建立一个培训资质齐全、培训条件良好, 能够承担和满足农机从业人员培训的综合性培训基地。把农机维修人员培训工作和阳光工程培训、农机科技进村入户、职业技能考试结合起来, 扩大培训覆盖面, 尽早解决部分乡村无农机维修网点、无农机维修技术人员的问题, 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和转移, 增加农民收入。

3.建立培养一支思想觉悟高、业务知识精、工作能力强、纪律严明的农机维修管理队伍。

农机管理部门要加强自身队伍建设, 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办法, 建立培养一支思想觉悟高、业务知识精、工作能力强、纪律严明的农机维修管理队伍, 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机维修制度, 向农机维修人员提供专业的农机维修技术培训、科技咨询、市场信息传递、解决技术难题的服务, 促使农机维修市场健康规范有序发展。

4.科学规划, 积极扶持农机维修网点建设。

德州市农机维修管理市场发展探析 篇3

1. 农机维修网点情况。

目前, 全市农机维修网点共有1577个, 其中一级维修点4个, 二级维修点179个, 三级维修点1157个, 专项维修点237个。拥有《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的有586个, 持证率37%。维修点在现有条件下, 大多只能从事常用农业机械的局部性换件修理、一般性故障排除以及轮胎修补、散热器和电器维护、电气焊业务等。

2. 农机维修从业人员情况。

全市共有农机维修从业人员4584人, 其中拥有《职业资格证》的1195人, 持证率26%。由于大多农机维修网点经营规模较小, 维修网点的从业人员一般有1~2人, 规模稍大的3~4人。基本上是由老板带着自己的亲属干。

3. 农机维修网点经营情况。

农机维修是个弱势产业, 经营效益较低。维修网点的人均年收入大多在1.2~1.6万元之间, 还不包括水、电、房费及设备折旧等维修成本的支出, 根本无力投资进行扩大再生产。

4. 维修配件供应情况。

全市农机经销点751个, 从业人员2234人, 遍布各县市区乡镇。个体农机配件供应量占到80%以上。由于配件供应点进货渠道多、杂、乱, 又不执行进货验收制度, 加之有关部门监管不到位, 使得假冒伪劣农机配件流入市场, 严重影响了农机维修的质量和信誉。

二、存在的问题

1. 维修场地简陋, 设备缺乏。

大多数农机维修点经营场所比较简陋, 只有简易的维修棚, 甚至露天维修。缺乏必要的检测设备, 维修设施陈旧, 手段落后。环境脏、乱、差, 安全消防意识不强。

2. 维修人员技术水平不高。

农机维修人员文化水平总体偏低, 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占到80%以上。为数不多的高级维修工大都在50岁以上, 30岁以下的年轻人几乎无人愿意从事农机维修行业。维修人员总体技术水平不高, 维修技能基本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 缺乏系统的技能培训, 对新型的农业机械更是缺乏必要的维修保养知识, 实际操作中主要凭经验手摸、眼瞄、锤敲, 维修质量难以保障, 且维修成本高。特别在三夏、三秋农忙季节, 由于维修不及时、维修质量差导致贻误农时的现象时有发生。

3. 维修网点布局不平衡。

现有的维修网点大多集中在县城附近、乡镇驻地及交通要道沿线。由于有市场需求, 有些人在乡村路边设立了季节性农机维修点, 他们以换件焊补为主要维修手段, 农忙季节时开门营业, 农忙季节一过就关门停业, 难以保证维修质量。

4. 驾驶员重使用轻保养现象严重。

有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缺乏技术保养知识, 不注重机车的维护保养。特别在农忙季节, 驾驶员为多赚钱, 不顾机车技术状况, 即使机车带病作业, 也舍不得或顾不上停机保养维修, 一旦机车大病发作, 才不得不停机修理。这不仅加重了农机维修的负担, 还严重威胁着农机的安全生产。

5. 对农机维修管理重视不足。

德州市以及所辖12个县市区的农机维修管理工作大多挂靠农机推广站, 个别的由农机管理科 (股) 管理, 没有设置单独的农机维修管理科 (站) , 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农机维修管理工作。加之管理工作经费有限, 无法对维修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和新机具维修培训, 使得《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换发工作进展迟缓。由于农机维修网点大多分散在乡镇、村, 农机维修的主要对象是农民, 经营农机维修的主要也是农民, 他们的经济收入普遍较低, 法制意识淡薄, 尽管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 而从事农机维修主动办证的人仍然很少, 农机管理部门要跑遍每个乡镇、村, 需要付出相当大的人力和财力, 为维修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6. 农机执法不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及农业部、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发布的《农业机械管理规定》明确了农机管理部门的执法权力, 由于农机维修网点大多设在乡村, 制约了执法部门对农机维修网点的监管, 致使无证经营现象大量存在。一些占地小、水平低、收入少的农机维修网点, 躲避农机部门的监督管理, 不愿办理《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

三、加强农机维修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1. 加强农机维修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 农机维修管理工作是法律赋予农机部门的重要职责, 是农机管理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其次, 做好农机维修管理工作是实现农机化安全发展的重要保障。第三, 做好农机维修管理工作是提高农机经营效益的重要手段。第四, 做好农机维修管理工作是推进农机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

2. 依法全面加强农机维修网点管理。

一是实施全面管理。凡属于职责范围之内的必须纳入管理, 消除农机维修无证经营现象。按照有关要求, 对农机维修企业实施全面管理, 不断拓宽农机维修管理服务领域。二是严格市场准入。认真做好《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的审定核发工作, 严把农机维修市场准入关。三是加强执法检查。主动协调工商、质检部门, 开展联合执法检查, 依法加强对农机维修网点的监管力度。

3. 深入开展“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创建活动。

进一步提高对创建活动重要性的认识, 坚持通过工作创新, 促进农机维修经营者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把农机维修管理与实施购机补贴、阳光工程培训等优惠政策措施有机结合起来, 更好地适应农机化发展的需要。着力抓好已评星级网点的管理、服务工作, 通过建立竞争有序、优胜劣汰的创建机制, 提升农机维修管理服务的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水平。

4. 加强政府对农机维修管理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1) 恢复市、县两级农机管理部门内设的农机修配科 (站) 。

(2) 制定农机维修投入扶持政策或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中单独列出一定比例扶持农机维修网点的建设。帮助农机维修网点购置必要的维修设备和设施进行升级改造, 对维修人员不定期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指导。

(3) 建立农机、工商和质检等部门对农机维修管理的监督协调机制。开展联合执法, 规范农机维修市场秩序, 促进农机维修市场健康发展。

5. 加强农机维修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

认真落实农机维修就业准入制度, 全面推进农机维修人员持证上岗, 促进农业机械“三包”维修人员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加强农机维修管理人员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懂法、执法、业务水平以及对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和农机维修质量优劣的辨别能力。

基层农机维修市场管理现状及建议 篇4

1 当前基层农机维修市场现状

近年来, 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和农机购置补贴力度的加大, 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热情空前高涨, 农业机械由以前的小四轮拖拉机运输为主逐渐向大马力拖拉机农田作业、小型多功能和各种专业作业机型等过渡, 使现阶段农机发展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化和科学化, 农机市场逐步向高、精、专方向发展。面对当前日益增加的农机保有量、不断提高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和不断扩展的农机社会化服务, 迫切需要农机维修服务行业向更深层次发展。而现在的农机维修市场, 面临着逐渐萎缩的局面, 首先, 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机械修不了, 汽车维修行业抢一部分;其次, 现在有机户普遍多少懂点简单的农机维修常识, 有时不用到维修点, 互相帮忙就能解决问题;再次, 农机大户作业量少时, 都自己检修机车, 简单的更换零件可以自己解决。以上种种因素, 制约着农机维修市场的扩大。

2 当前基层农机维修网点现状

2.1 主要以个体经营为主

大多数维修网点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 还是小作坊式作业, 修理作业时还是沿用几十年前的捶打棍撬的原始方式, 只能完成简单的更换配件, 不能完成复杂的系统性检修, 更不懂得执行修理标准及工艺。

2.2 维修人员素质偏低

现在基层农机修理行业利润比以前有所减少, 造成了有的网点有技术的修理工人转行, 年轻的不愿干, 就算干也缺乏经验的现象, 而且, 大多数修理工没有学过专业理论和受过专业技能培训, 缺乏系统知识培训及知识更新, 面对当前农机更新速度加快和向高科技发展的趋势, 现有的靠师傅传授老经验的方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农机新形势的发展。

2.3 维修设备陈旧

维修设备陈旧, 适应不了农机行业高速发展的条件下高新机具的精准要求。出于成本的考虑, 大部分农机维修网点对维修设备的添置和更新没有意识, 大部分维修网点是只能做焊接、更换配件等简单维护, 只有必备的老虎钳和常用拆卸工具的综合性维修点, 只有一部分维修点有车床、钻床等大型工具, 但也大都是购置的工厂淘汰的陈旧设备, 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精度修复。

2.4 农机具技术检测智能化、自动化程度太低

受技术条件和修理技术影响, 由于缺乏系统的检测设备检校, 维修后机车的动力性、经济性超标、修理质量不达标现象严重, 普遍存在排放超标、噪音大、作业成本高、安全性降低等诸多问题。

2.5 农机配件质量影响维修质量

现在的农机配件市场由于多头管理、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措施等因素, 造成农机配件市场质量混乱, 它不仅影响农机修理质量, 而且大大降低了农机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 造成了有机户不必要的损失。

2.6 维修网点经济收入降低, 影响农机维修业的发展

近年来, 由于国家补贴力度的加大, 保有量大大增加, 造成农机作业竞争加强, 导致有机户收入降低, 有的有机户能自己动手解决的自己动手, 有的有简单问题也不维修, 用两年再通过补贴更换新的农机。再加上现在维修市场准入门槛较低, 市场竞争激烈, 使有些农机维修点因经济效益不好而关门, 导致维修网点逐年减少, 影响了农机维修业的发展。

2.7 监管力度不足, 导致维修业无序发展

近年来, 国家对农机维修业逐步重视, 先后出台了《农业机械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农机维修管理规章。但由于多部门管理, 互相制约, 能管的管不过来, 管过来的缺乏强有力法律支撑, 造成管不彻底的现象。加之维修管理收费取消, 基层农机部门对行业管理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的地方农机维修管理科室是兼职, 只能做些文字工作, 导致农机维修管理市场管理没有达到一定力度。

3 加强农机维修市场的引导和管理的建议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农机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农机维修行业管理工作的重点应作相应的调整和转移, 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机维修行业的健康发展, 更好的为农村经济服务。

3.1 加强农机维修技术监管工作

强化维修行业的管理质询、服务职能, 改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维修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应加强自身素质教育, 要具备有关政策法规、疑难故障修理技术和新技术新工艺运用等方面的能力。

1) 要严把行业准入制度。对维修点的审批要严格执行行业标准, 变注重维修网点量的增加为注重其质的提高, 建立完善的维修网点标准。严格行业准入制度, 对达不到要求的坚决不予办理《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

2) 要搞好农机修理技术培训及管理工作。对修理工培训考核要制度化、规范化, 考核时间要统一。对已取得从业资格证的维修工要加强在岗培训, 注重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

3) 强化农机维修配件质量的监督管理。由于维修方式已转变为以换件修理为主, 因此, 修理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维修配件质量的优劣。强化农机维修配件质量的管理, 关键是从生产企业堵住假冒伪劣产品源头, 对重要配件实行质量认证制度。

4) 搞好农机维修质量监督队伍建设。重视农机维修监管, 健全农机维修管理机构, 从基层农机维修管理部门挑选素质较高的管理人员, 负责所在地区的维修质量日常监督管理。

3.2 强化农机维修技术水平现代化

应用电子技术, 开发维修设备的工程化、智能化、综合化。配全配齐检测诊断设备仪器和拆装、清洗调试等专用设备。使用的设备和仪器及工具的功能要满足修理质量和效率的要求。随着先进的大马力拖拉机和大型农机具引进, 农机维修行业应有新的对策和新的农机维修理念, 应以大马力拖拉机和专业作业机具为主体, 进行具有针对性研究和完善体系, 应在原有的维修体系之外科学的完善未来的维修体系。

3.3 强化维修人才培养, 建立高素质维修队伍

随着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 农机从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维修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才。从农机维修业发展的前景看:应以培养维修大马力拖拉机、进口拖拉机和各种专业作业农机的高技能人才为主题, 以适应机、电、液 (气) 一体化大农机的发展为目标, 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心的管理体系。人才的培养应作为长期的战略目标, 必须纳入法制轨道, 应与大农业发展同轨。

3.4 研究制定农机维修网点的补助政策

梁平县农机维修市场现状与思考 篇5

1 维修市场现状

截至2013年底,重庆市梁平县农机总动力达到47.3万kW,农机具总量达到14.4万台,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54.2%。农机类别涵盖了耕作、插秧、收割、植保、渔业和畜牧业等10余个大类,其中高性能插秧机、联合收割机保有量1 040台。全县共有农机维修点187个,其中2级综合维修点12个,3级综合维修点61个,专项维修点114个;农机维修人员总数仅有375人。目前,全县农业机械的保养维修主要依靠县、乡镇两级农机补贴机具销售门店兼营的3级维修点,在农忙季节即使加班加点也难以保证维修时间和质量要求,从而导致机具的使用寿命短、经营效益差,影响了农机化的可持续发展。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维修时间和质量难保证。

对于大部分由农机补贴机具销售门店兼营的农机维修点而言,维修人员一般只有1~2人,在“三包”期内的维修态度、维修时间和维修质量能够得到较好保证,而对于超出“三包”期限的农机具,其维修时间和质量难以保证,有时维修一耽误就是2~3天时间,既影响了农时,也造成了用机户对机手的怨言和矛盾。

(2)故障农机具送修不方便。

目前,农村大量使用的微耕机、手扶插秧机、脱粒机和微型联合收割机等农机具,由于机手年龄大,使用水平差,缺乏预防性调整保养技术,导致农忙时故障率较高。而一旦发生故障,大多数要搬运至乡镇维修点维修,既费时又费力,机手感觉很不方便。

(3)高性能机具维修人才缺乏。

目前,乡镇维修点能维修高性能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的维修人员只占20%左右,并且由于机具数量不多,乡镇维修点一般没有组织零配件,只能对机具进行调修,遇到需要更换零配件的机具,则只能到县城维修点进行维修。即使是县城维修点的技术人员,对复杂疑难故障也难以排除。

(4)维修人员质量意识差。

大部分维修人员维修机具时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整体质量意识,只顾把机器“弄叫”(能够启动),不考虑功率、油耗是否达标,使用可靠性能否有保证。同时,由于小微型农机具更新换代频繁,零配件通用性差,生产厂家又不按规定保证5年的零配件供应,导致某些零件磨损后勉强使用,从而也无法保证维修质量。

3 对策及建议

(1)加强网点规划和建设。

县级农机主管部门要根据各乡镇、各区域农机具拥有量情况,结合农机化发展规划和趋势,制定出全县农机维修保障体系发展规划。在规划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采取引导、扶持、标准化建设、区域维修中心建设和技术人才共享等措施,切实建立起县级为龙头、区域为中心、乡镇为骨干和村级为补充的维修服务保障体系,有效保证农机具技术状态和使用效益的不断提高,真正实现让农民“用机开心”的目标。同时,积极采用不拆卸检查仪器与维修新工艺,努力提高维修质量和水平。

(2)加强技能培训和提升。

县级农机主管部门要将农机维修人才培养纳入重要日程,争取项目投入,每年开展技术培训。积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远程培训及与厂商合作办班等方式,努力提高维修人员综合素质和技能。组织开展年度技术大比武、职业资格证升级、技师选拔赛和明星维修工评选等活动,充分调动农机维修人员学习技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同时,努力争取实施技师岗位津贴和技师“以师带徒”人才培养制度,鼓励优秀人才多做贡献。

(3)加强机制创新和应用。

县、乡镇农机主管部门要根据农机具量大面广、使用时间集中的特点,积极探索“维修及时,保养到位”的维修保障机制和模式。一是对小型机农具采取“承包维修”的办法。由维修点与购机户签订维修合同,按机具类别提前交纳一定数额的承包维修费,维修点利用农闲时间对机具进行全面保养和预防性修理,尽量让机具少发生故障。而一旦使用中发生故障,则由维修点上门维修并限时恢复技术状况。经过1年的试点,这种办法在梁平县受到了大多数购机农户的欢迎。二是对大型农机具采取维修企业与农机具生产厂家合作建立维修点的办法。由厂家提供配件,维修点负责“三包”期内和超出“三包”期限的农机具维修保养工作,从而既保证配件充足,又保证故障农机具能得到及时修复。三是采取在每个行政村培养2~3名骨干机手的办法。利用骨干机手的使用保养技能进行技术宣传、技术普及和传帮带,从而减少农机具故障的发生概率。

(4)加强行业指导和管理。

县级农机主管部门应认真按照《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切实加强农机维修行业指导和管理,坚持“准入制”,开展日常监督检查,督促农机维修人员改进服务态度,提升职业道德和维修质量。建立全县农机维修行业协会,利用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开展技术培训,加强技术普及,不断提升维修保障能力和水平。

唐河县农机维修市场建设工作探析 篇6

1 唐河县农机维修市场现状

1.1 维修网点及从业人员情况

目前, 我县各类农机维修网点共有102家, 其中在我局登记并持有有效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和工商营业执照的网点有8家。大多数农机维修网点的固定资产在1—6万元之间, 经营规模较小。全县农机维修网点从业人员总数为182人, 其中持有农机修理工职业资格证书的有10人, 仅占维修人员总数的5%, 其余都在无证的情况下进行作业。大部分维修点的从业人员仅有1-2人, 少数规模较大的达到3-4人。

1.2 维修网点业务等级及维修能力情况

在我县全部102家维修网点中, 二级维修网点有8家, 占维修网点总数的7.8%;三级维修网点共有88家, 占维修网点总数的86.3%;另有油泵调修专项维修点6家, 占维修网点总数的5.9%。可见, 我县现有的维修网点基本上属于三级维修点, 从业人员大都仅有初级维修水平。对一些小型的农机具进行简单的检修, “小打小闹”还可以, 在大中型及新式农机具面前, 这些维修网点既无维修条件, 也无维修技术。

1.3 维修网点经营收入情况

全县农机维修市场总的来说效益较低, 大多数网点的年维修收入维持在1.8至2.5万元之间, 个别网点的年修理收入达到5万元左右。

2 唐河县农机维修市场存在的问题

2.1 农机维修点规模较小、等级较低, 维修设备简单、条件简陋

我县的农机维修点大多是三级维修网点, 经营场所狭窄简陋, 大多露天维修, 维修技术水平低、不规范、质量难以保证。维修设备不健全且大多为小型老旧维修设备, 如电焊机、砂轮机、气泵、台钻, 有的网点仅有扳手、锉刀之类。缺乏各种检测设备和先进精确的新式维修设备。

2.2 农机维修人员文化水平低、维修能力低

目前唐河县各类农机维修从业人员中, 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人员占80%左右。通过职业技能培训, 取得国家农机修理工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仅有10人。维修人员技术水平低, 文化素质差, 缺乏农机修理工所必需的常用农业机械的构造、工作原理知识以及必要的检测、保养知识, 基本上根据感觉和经验对设备进行维修, 难以保证维修质量。

2.3 对农机维修市场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 局领导的主要精力放在农机购置补贴、农机合作社建设以及招商引资等工作上, 对农机维修市场管理工作无暇顾及, 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县农机局内设市场监督股, 有工作人员2人, 作为我县农机维修市场管理工作的职能股室。但与之相应的办公设施不到位, 缺乏必要的交通工具及工作经费, 难以对维修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机维修工作的开展。

2.4 依法管理不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的颁布实施, 为农机维修管理工作提供了执法依据, 但由于相应的配套措施跟不上, 这些法律法规并没有得到充分运用。此外, 农机维修行业的从业人员主要是农民, 他们的经济收入低, 法制意识淡薄, 不服从农机部门的监督管理, 拒绝办理“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农机维修网点主要分布在乡村, 点多、线长、面广, 这些都为农机部门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3 加强农机维修市场建设的思路及建议

3.1 加大对农机维修市场建设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力度

一是把农机维修市场建设工作列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范围;二是依据现有的购置补贴政策对维修设备和仪器的购置进行补贴;三是把农机维修市场建设工作与其它农机工作同等对待, 并在工作经费分配上给予倾斜;四是积极争取财政部门逐年列出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机维修市场建设。

3.2 依法规范管理农机维修市场

大力宣传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 提高农机维修户的法律意识和主动办证、持证经营的意识。集中力量对全县农机维修市场进行全面普查, 并建立详细档案。农机部门要主动联系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建立对农机维修市场的长效监管机制, 确保维修市场监管无疏漏。把农机维修市场管理纳入到整个农机打假行动中, 把农机维修打假与贯彻落实《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结合起来, 对无证经营、无证从业和超范围经营等行为, 依法予以取缔。对农机维修从业人员, 一律实行就业准入制度。严格按照《农业机械维修开业技术条件》的标准, 核发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 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不发证, 确保农机维修市场健康有序。

3.3 加强农机维修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

要把农机维修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纳入年度培训目标任务。定期举办农机维修从业人员培训班, 邀请生产企业中既有理论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师讲授农机修理工基础知识、中级修理工实践技能、农业机械常见故障判断和排除等方面内容。在培训中, 可针对参训人员文化水平不高的现状, 采取现场讲解、提问交流、多媒体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等多种手段, 让农民兄弟听得清楚、看得明白、学得扎实, 使学员通过培训懂得农业机械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掌握农业机械维修的基本技能, 达到中级农机修理工水平, 成为新时代的新型职业农民。

3.4 大力推进区域性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建设

农机管理部门要积极转变监管模式, 树立服务理念, 推进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建设。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 在全县遴选3到5家维修技术过硬、辐射区域较广、交通便利的维修网点, 从技术、信息、培训、政策等各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通过硬件设施和软环境的改善、提高, 维修设备的增加, 促进其提质量、上规模、上档次, 做大做强, 使其逐步成为高新农机具维修和售后服务中心。在维修中心的建设上要坚持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 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特别要引导农机生产、销售企业、农机合作组织、农机大户等共同投资建设, 形成以市场为基础、以政策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长效发展机制。通过区域性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建设, 加大先进适用农机维修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的推广应用力度, 促进农机维修服务业技术进步, 推动农机维修服务业向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3.5 积极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县农机管理部门要在落实好各项农机维修政策的基础上, 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学习活动, 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一是向农机维修人员提供信息服务, 推广先进实用的农机维修新技术, 提高农机维修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二是帮助农机维修点完善工作制度, 加强规范化建设指导, 确保农机维修网点证照齐全, 制度完备。三是推广科学合理的农机维修制度, 引导农机手及时参加季节性检修制度, 对投入三夏、三秋等重要农时的机具提前进行检修, 提前排除农机故障。四是支持和鼓励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开展农机维修业务。五是引导和支持农村农机维修点开阔思路, 密切注意市场动态, 积极主动开拓市场。加强新技术学习, 提高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振军.乡村农机维修网点严重不足怎么办[J].农机科技推广, 2010-09-25.

农机销售维修市场 篇7

1.1 零配件市场现状

目前, 甘肃省天水市共有10家国营农机公司经销农机零配件, 160多家个体农机零配件经销点。农机零配件的进货渠道广、货源足, 但质量参差不齐。进货质量由经销商自行把关, 进价由商家与经销商议定, 销售价格也是顾客与店主讨价还价, 随行就市, 商家之间价格竞争激烈, 降价销售争取顾客的现象普遍存在。由此而形成的“低质低价”现象已被用户默认, 致使换件修理质量难以保证, 农机安全生产存在隐患, 劣质农机零配件酿成事故、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事件时有发生。

1.2 网点现状

天水市现有农机维修网点615个, 根据《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中的《农业机械维修业开业技术条件》, 取得《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的农机维修网点317个, 其中综合2级维修点24个, 综合3级维修点25个, 专项维修点268个。农机维修点普遍存在场地狭小, 设施简陋, 专修工卡量具、检修仪器陈旧或缺失, 且受农村经济及农机维修经营效益的影响, 维修网点基本设施建设滞后, 制约着农机维修业务的开展, 存在“没有金刚钻, 无法揽瓷器活”的状况。形成了修理就是换件, 本来采用恢复性修理方法还可以继续使用的原装件, 因无修复设备而被迫报废的浪费现象。恢复性修理业务的缺失是造成当前农机维修成本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也是当前一些农机维修网点修理业务量不足的原因。目前, 大约有20%的农机维修网点转产成钢门钢窗加工作坊, 10%的维修网点停业, 只有70%的维修网点在继续经营, 其中大约30%经营效益比较好。

1.3 修理工人现状

天水市现有农机修理工442人, 经过近3年的农机职业技能鉴定, 有315名农机修理工取得了《农机维修工人技术合格证书》, 其中高级工23人, 占修理工总数的7%;中级工176人, 占56%;初级工116人, 占37%。从修理工的技术级别构成可以看出, 现有修理技术力量基本能够满足天水市农机维修的需要。

1.4 行业监管现状

多年来, 农机维修行业监管一直是由农机、工商及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共同监管, 城郊的农机维修点因与汽车维修业务有交叉, 还受到汽车维修企业管理部门的监管, 多个管理部门之间配合协调不够。修定后的《全国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 明确了农机管理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对农机维修点管理的主从关系, 提高了开办农机维修网点的市场准入条件, 尤其对技术条件有了较高要求, 对提高农机维修质量起到促进作用。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开展, 也促使农机维修工提高修理技术, 从而提高农机维修质量。

2 加强行业监管, 提高维修质量

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农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 要求农机管理部门对农机市场、农机监理和农机维修等方面加强监管, 可见, 加强农机维修行业监管, 规范农机维修市场是当今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客观要求。

2.1 加大行政、技术监管力度

农机零配件市场的监管归属质量技术监督、农机管理和工商行政3家职能部门共同行使, 作为行业监管的农机管理部门, 独立行使监管的职权受到职能划分的限制。虽有甘肃省级农机质量鉴定监督机构, 但其辖区量大面宽, 难免监督力量不足, 这种监管体制是造成农机零配件劣质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为此, 天水市各市、县农机管理部门在宏观管理的基础上, 增加信息服务, 重点对农机零配件市场质量进行调查监督, 并结合每年的农机市场打假活动, 开展农机零配件质量状况对比评优, 将辖区的农机零配件质量情况及时评定公布, 解决农机零配件质量影响农机维修质量的问题。

2.2 严格农机维修市场准入制度

修订颁布的《全国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 对农机维修网点的开办规定了严格的资质条件, 《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的审定核发, 对农机维修网点的设施、检测仪器和修理工的级别等方面的完善提高都有促进。在审核农机维修网点时, 对修理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的条件严格把关, 力争为农机维修市场提供高质量的维修服务实体。要加强农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 尤其是农机修理工的技术培训, 让修理工从理论上得到提升, 在实践中自我修炼, 从而达到职业技能鉴定的级别标准, 取得资格证后持证上岗。

2.3 争取项目投资, 扶持农机维修网点建设

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连续实施, 为农民购买农机创造了条件, 也为农机普及、推广注入了动力, 农机保有量逐年上升, 对农机维修服务的需求随之增加。据调查, 农机作业成本中, 油料费和维修费约占60%, 而维修费中换件费又占50%左右。假如能采用旧件修复代替更换新件, 会大大降低维修费用, 从而降低成本, 节约资源。因此, 争取一些项目性投资, 扶持农机维修网点建设, 在添置检测仪器、专修设备, 引进维修新技术、新工艺, 使用新材料及开展恢复性修理业务等方面武装农机维修网点, 提升农机维修点承修能力, 为农机服务农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是非常必要的。

2.4 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农民合理使用农机意识

农业机械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故障, 但正确操作、合理使用、及时保养和分阶段维修等程序都是不可忽略的。由于农机操作者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专业知识欠缺, 维护保养意识跟不上, 只用不养的现象很普遍, 有些甚至是掠夺式使用, 农机“病”了才去修理, 因此农机管理部门应加大农机维修保养知识的宣传力度, 增强农机使用者的维护保养意识, 做到正确使用, 及时保养, 这样不仅能延长机具的使用寿命, 还能节约能源, 减少环境污染。

2.5 试行“包修制”

上一篇:企业员工流动管理研究论文下一篇:双电源切换回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