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产品质量投诉案例论文

2024-07-15

农机产品质量投诉案例论文(精选10篇)

农机产品质量投诉案例论文 篇1

一、购买农机首先要索取并保存好购机资料三包凭证

索取“一票二证”。“一票”即带税章的正规销售发票, “二证”是指产品合格证和三包凭证, 这是国家经贸委等五部委颁布的《农业机械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 (俗称“三包”) 的重要凭证。另外, 还应注意两点:一是索取使用说明书, 认真仔细阅读, 按说明书进行必要的维护、保养、操作, 因使用不当造成农机损坏不在三包范围之内。二是销售者口头答应的额外服务要签协议, 以防过后反悔。

二、农机三包期内发生故障注意的问题

1. 三包期内农机发生故障需

要厂家修理时, 必须凭正规的购机发票及三包凭证就近到生产厂家指定维修点维修 (一般到购买地点维修或由销售商联系维修点) , 维修完毕后在三包凭证上做好记录。

2. 运输途中发生故障。

机手千万不可拆卸机子, 应尽快与销售者联系协商维修事宜, 当取得销售者同意后, 才可就地拆卸修理。不经销售者同意私拆机器后无法获得三包服务。

3. 若农机在三包有效期内,

由于质量问题发生事故, 特别是发生人身伤亡事故, 应注意做好以下四件事:一要保护现场, 并及时与销售者或厂家指定的维修点联系;二要及时做技术鉴定, 请当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到现场察看, 做出技术鉴定, 并要求出具书面证明材料和保存好所损坏的零配件;三要尽快报警, 对造成人员伤亡的, 要由公安机关和交警部门进行现场勘察取证后, 出具书面证明材料, 以备日后能用上;四要对伤亡人员做出法医鉴定。

三、购机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如何投诉

农民朋友遇到当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找销售商或生产厂家无法解决的问题时, 凡因农机产品质量和服务引起的争议, 可直接向当地市、县农机质量投诉站和各地消费者协会投诉。为了能确保胜诉, 在投诉过程中要注意三点:

1. 提供足够的证据。

购买农机发票、三包凭证等有关证明材料;购农机产品的名称、型号、规格、数量、价格、购买日期、购买地点;被投诉者名称 (生产企业或销售单位) 、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等。

2. 明确自己的请求。

农民朋友还要明确自己的请求, 例如维修、更换部件、换货、退货、赔偿等。

3. 提供损害程度和与被投诉者的交涉情况。

农机发生质量问题, 需投诉的往往伴有人身损害事故, 并且与被投诉者多次交涉得不到解决。投诉时需提供相关职能部门的人身伤害程度和事故原因证明。Θ

农机产品质量投诉案例论文 篇2

1、基本情况

2、考察重点与收获

目前,德国农机产品质量认证已经形成了以完善的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为基础,政府负责授权与监督,认证机构具体操作的是以企业的产品及其质量管理体系为实施对象的高效、成熟的运行体系。此次考察,重点围绕农机产品质量认证中的认证依据、政府作用、价值取向、认证主体、运行机制、操作技术等方面进行,取得了较大的收获。

1)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是质量认证工作有效运行的前提

在德国,有的农机产品要实行强制认证,有的是自愿认证。认证如何进行,相关各方权利义务怎样,政府如何管理等都有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以保证产品的安全、环保为目的,涉及各相关环节,具有整体上的系统性、统一性和操作上的一致性。

考察发现,每种农机产品的质量认证与管理,都能找到相应的法律文件或行业规范性文件。法律文件规范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道路交通安全、生产安全和环境保护。内容涉及农机制造企业、销售及售后产品安全质量问题的处理方式,以及政府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进行监控的规定等。德国农机质量认证的技术性文件主要有三大类,即国家标准、欧盟标准和iso标准,其中以欧洲标准化委员会制订的涉及农机安全的欧盟标准作为安全认证的技术依据,其带有法规性质。德国与欧盟其他国家在法律和标准规定上是一致的,这对促进认证工作的有效开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2)严格的授权和有效的政府监管是质量认证工作有序运行的保证

在农机方面,德国联邦道路交通局(kba)负责拖拉机产品质量认证机构的授权与监管;德国联邦生物物理局(bba)负责植保机械产品质量认证机构的授权与监管;德国联邦农业部负责拖拉机、植保机械以外的其它农机产品质量认证机构的授权与监管;德国联邦经济部(bmwl)负责农机企业质量体系认证机构的授权与监管。一个认证机构可以接受来自政府不同部门的授权,认证机构只有被授权后才能对外开展第三方认证工作。如,德国农业协会(dlg)农机检测站是德国惟一被授权的承担农机产品安全检测与认证的机构;德国技术监督协会(tuv)是被授权的目前德国也是欧盟规模最大的承担农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机构。政府授权部门还负责协调被授权认证机构之间的关系,并代表德国认证组织向国内外发布被授权的农机产品认证机构和试验室名录。德国各级政府都有专门的机构或部门对认证机构和认证行为进行监管。

3)重视安全,关注环保,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

德国农机产品质量认证率高,企业主动申请,消费者关注认证标志,政府支持认证事业发展,使各相关方面确信,认证是必需的、值得的。在德国及欧盟,除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中对产品质量涉及安全、环保要求的内容有着系统、细致的规定外,法律中还明确规定了产品强制安全检测和认

证范围。对实施强制性安全检测与认证范围内的产品和项目,又根据其产品危害程度,将其中的一部分项目规定为必须由授权的第三方检测与认证机构来承担,另外的项目则可由企业自己承揽,企业缺乏检测能力时可委托检测机构进行。

此次考察发现,出于对安全与环保方面的考虑,欧盟在法律中特别对拖拉机、植保机械、割草机规定了必须实施第三方强制性安全检测与认证。如拖拉机强制性检测项目包括驾驶室、座椅的安全性检测及动力输出轴、制动、灯光、噪声等赴德国“农机产品质量认证技术与管理”考察报告共47项指标。在德国,除拖拉机、植保机械外,农林业用电锯、电梯及割草机、动力输出防护罩等也属于强制性认证范围。另外,在德国道路交通法中还详细规定了农林机械上路行驶的安全技术要求及监控程序。

4)装备精良、技术先进、工作严谨、服务优质使检测与认证机构保持权威性

位于莱比锡市的德国技术监督协会(tüv)成立于1870年,是一个与各洲技术监督协会共同组成的集团化组织,目前已成为欧洲极具实力的跨国性认证集团公司,其分支机构遍布德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也设有代办处(我国的北京、广州、无锡等地均有),现有工作人员9200人。主要从事建筑、能源、医疗与健康、机械制造、信息技术、日常生活用

品等领域认证,从事质量、环境与安全三个方面的体系认证工作,农机企业质量体系认证是其任务之一。另外,该协会还依据国家或欧盟的法律规定和相应的标准进行车辆检测。

我们了解到,产品检测与认证机构特别注重服务,如对经过dlg检测的产品提出改进建议,企业采纳后产品质量得到改善,深受企业欢迎。

5)德国质量认证已成为企业自觉自愿的行为

在德国,政府只有授权、调控监管的职能,而不干预具体的认证工作,企业在指定的产品范围内自主选择认证机构,认证机构所承担的测试与认证业务完全根据社会所需和企业要求进行。

售额预计达2亿欧元。目前公司正在把市场由德国、北欧转向亚洲,特别是中国市场,现在我国内蒙、新疆等地已有该公司产品销售。

认证机构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注重内部建设,不断提高承检能力、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dlg、tüv因为科学、公正受到社会认可,在为社会提供检测与认证服务中权威引导了消费,给产品的生产企业带来了效益,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了效益。在德国类似tüv这样的体系认证机构共有40-50家,而目前德国已获证的12000个企业中有相当比例是在tüv认证的,tüv每年业务收入约9.38亿欧元,其中德国国内业务占80%。

德国的检测与认证机构均为私人设立,属营利组织,其收入主要来源于产品质量检测和质量体系审核,收费价格通过市场调剂,由于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市场经济体制,认证收费价格浮动不大,一般在10%左右。

6)协会组织、专家队伍推动质量认证水平不断提高

另外,专家队伍在质量认证实施的许多环节被调用,在认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dlg农机检测站若遇有暂无标准的检测,则由dlg组织相关各方专业人员经充分讨论确定检测依据;dlg执行“红标”把关的检测委员会也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专业研究人员和其他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组成的机构(目前有11个);德国法律规定的安全认证产品目录,也是由政府组织有关各方专家参与研讨共同确定的。

3几点建议

1)政府要加大对农机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的支持力度

加快农机产品质量认证发展步伐,是提高我国农机产品质量,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水平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的农机产品质量认证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生产者、消费者的认证意识不强,认证运行机制尚不健全,还无法完全靠市场运作,需要政府加以扶持和推动,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在产品自愿性认证上,通过认证的产品,应纳人到农机产品补贴目录范围中,调动农民购买经质量认证的产品,以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

2)将拖拉机、铡草机、微型泵等产品纳入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

拖拉机作为我国主要农用运输工具和动力机械,在各环节存在着很多质量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财产和人身安全。现在,我部正在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将拖拉机列入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范围。从我国的实际看,是十分紧迫的。

3)农机实验室建设宜精、不宜多

考察中了解到,在德国获得认证的企业,大多数产品都是通过少数知名度很高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的,如dlg农机检测中心,由于该中心具有较先进的检验设备和良好的服务,深得企业的信赖。因此,我国在推动农机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的同时,应在基础较好的农机实验室中,挑选5-10个检验机构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农机产品实验室,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

4)积极促进中德农机产品质量认证检验工作合作与交流

德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农机产品大量采用工业方面的先进技术,包括农机产品检验设备,如产品检验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应加强与德国在农机产品检测技术方面的交流,使我国的农机产品检验技术跟踪目前国际前沿的技术。可以

派员到德国学习先进检验技术,也可邀请德国比较先进的检验机构人员,如dlg农机检测站的专家来华讲学,交流检测技术及先进的管理理念。

(信息来源:摘自2005年第7期《山东农机》)

注:赴德国“农机产品质量认证技术与管理”考察团成员

贺祖年

陈邦勋

王家忠

祁福长

张汉夫

聂宇燕

向天成吴文科

胡传干

胡兵文

农机产品质量投诉案例论文 篇3

关键词 农机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农业机械

中图分类号:S232.4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6.048

农机产品质量监督是以农机产品为主体,以农机主管部门为主要监督者的质量保障体系,是一种排查、调处和解决时下农村中存在的局部矛盾的途径。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深入,“兴机富农”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种有效途径,然而假冒伪劣、坑农害农现象也屡见不鲜,因此农机产品质量监督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为此,笔者从自身工作实践出发,分析探讨新形势下农机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以期能把好农机产品质量关、性能关,净化农机市场,为解决“三农”问题贡献一份力[1]。

1 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做到有制度可依

质量监督是指为例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规定要求,对产品的生产过程或者整个体系生产进行连续的监督和检验。农机质量监督体系建立的完善,不仅能督促农机化主管部门的监督工作,还可以推动农机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发展。其中,完善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维权投诉渠道是农机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监督工作的被动状态。

1.1 完善农机化主管部门的监督工作制度

农机化主管部门的监督工作制度需要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要响应国家新政策,贯彻落实《农业促进法》,充分把握法律赋予的监督工作的权力[2]。同时,在新形势下,要不断丰富农机监管的法律法规,出台国家或地方性的专门用于指导农机监管的法律法规条文,这样不仅可使监管工作有法可依,也会增强监管的法律效力。

1.2 完善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维权投诉渠道

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维权投诉是农机质量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随着监督工作的实施,投诉监督以农机产品的所有者和使用者对农机产品的使用情况作为第一资料,对农机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完善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维权投诉渠道,可以让农机产品使用者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3]。

1.2.1 宣传维权投诉意识,进行相关培训

由于农机产品使用者缺乏维权意识,当农机产品出现问题时,不知该如何投诉或反馈,导致农机产品质量问题往往无法解决。为了提高农机产品的使用质量,农机部门应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如产品质量问题该如何维权或投诉,讲解国家有关农机产品质量检验及质量认证的政策法规,为农户提供名优农机具商品信息等技术资料和业务培训。另外,应加强对销售维修网点的宣传,让农机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维修人员能进一步了解国家有关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的政策和法规,以更好地促进农机化事业健康发展。

1.2.2 进行奖励制度

奖励制度是利用补偿行为引发群众对监督工作和投诉工作的了解,做到维权意识的宣传。利用奖励制度,可以鼓励农机产品使用者维护自身权益,无形中扩大了监督队伍和监督范围,鼓励群众关注劣质的农机产品,达到群众监督的效果。

1.2.3 增加维权投诉渠道

传统维权投诉渠道主要是到农机部门进行相关的维权投诉,而在新形势下,要做好农机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就应与时俱进,增加维权投诉渠道。农机部门以实地投诉维权为基础的情况下,做好信件收发、电话等投诉渠道,积极推广农机投诉部门的电话号码。保障基础投诉渠道途径为主要途径,还可以扩宽维权投诉渠道,抓住科技信息,联合互联网,开发网络投诉渠道通道[4]。农机部门不仅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宣传相关知识,还可以通过网络收集第一手或转载资料,便于农机部门和农机产品使用者更进一步的沟通和引导。

2 增强农机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执行力,做到监督必严

农机部门的工作人员要积极参与农机部门的监督工作,检查农机产品质量问题,增强农机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执行力,监督农机产品生产线质量和售后使用质量,只有做到监督必严,监督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农机部门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把握相关法律法规,重视农机产品质量监督工作,重点发展自身能力,落实质量监督和受理群众投訴的服务能力,做到及时有效开展质量监督工作,严格切实按照制度进行。

2.1 监督农机产品生产线质量

产品生产线监督是指在农机产品使用之前的监督,要结合实际要求,严厉打击伪劣产品生产的制售点,紧抓农机产品生产线质量监督路线。生产线是农机产品监督的第一步,生产优质的农机产品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农机部门提高监管人员的积极性,强化他们的法律法规和业务培训,同时要加强监管手段和措施,利用先进、高效的检测设备,才能在第一时间对监管对象进行实际检测,发现劣质产品,及时遏制住劣质产品向市场流通的可能性。

2.1.1 监督农机产品的部件生产质量

农机产品生产部件质量的反馈可以直接影响到农机产品的整体性能,从小部件到成品,每一步都需要农机部门的仔细检查,直接测量出农机产品质量的安全可靠,实现农机质量管理的全面保障性。

2.1.2 监督农机产品的整体安全质量

安全质量不仅在生产线上可直接测量检测,还应结合农机使用者的反馈和整合农机使用者的投诉信息。农机使用者对农机产品质量的投诉可以从侧面反映农机产品的安全质量监督和生产质量保证,保证真实性。农机部门监督队伍可以这信息为第一手资料,引导农机购买者和引导市场的良性发展。

2.2 监督农机产品售后使用质量

监督农机产品售后使用质量是需要农机部门工作人员积极到农机产品使用者处走访,及时了解农机产品质量和使用、保养问题,在问题发生时能及时收到农机产品使用者的反馈,收集第一手资料,落实监督工作,大大提高监督工作的有效性。

3 加强对农机市场的执法管理

深入贯彻国家法律制度,要求从事农机产品及零配件经营的单位和个人,认真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所销售的产品必须具备产品合格证、生产许可证和推广许可证,坚持谁销售、谁负责的“三包”服务制度。同时,要加大劣质产品的检查力度,杜绝伪劣农机产品在市场上流通。对于已在市场上流通的劣质农机产品,监督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强制回收劣质农机产品,并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进一步扎实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的工作,实现监督到位、监督全面。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依法治机,有效净化农机市场,让农民买到适用、满意的农机产品,从而促进农机化事业的不断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的生产用具。

加强农机质量监督是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重要工作,是服务农民的有效措施,是农机化发展新形势下的客观要求。通过农机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从完善监督工作制度、扩大监督队伍建设,以及强化农户们的维权意识、扩宽质量投诉渠道、加强对农机市场的执法管理等,可进一步净化农机市场,使农业机械得到进一步推广,从而促进农机化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左昌莉.论加强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性[J].湖北农机化,2012(6):23-25.

[2]杜国传.关于县级农机质量投诉监督工作的建议[J].广西农业机械化,2014(3):22,25.

[3]肖新华.新形势下农机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探讨[J].农村牧区机械化,2000(2):35-36.

[4]张宏岩.做好农机质量投诉监督工作的对策[J].吉林农业,2014(7):35.

正确对待农机产品质量监督与投诉 篇4

截止2008年11月份, 当年安徽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共接受农机消费者质量投诉20件,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3件, 全部为大中型拖拉机。安徽多家媒体、地方法院、企业老总、省农委、省农机局主要领导都介入处理此事。投诉处理时间之长、介入面之宽、影响颇大。

从接受投诉的产品种类看, 2008年大中拖占75%。2007年安徽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接受投诉22件, 大中拖占了70%。可以看出,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 农民对大中拖的需求旺盛, 销售比重逐步加大。同时也告诉我们, 大中拖的质量监督亟待加强。

如何对待农机产品质量监督与投诉?

我想谈三个问题。

一、农机市场发展的现状

决定了近期内农机产品质量投诉呈上升趋势不可避免, 质量监督任务十分繁重。

首先, 农机市场一片火热, 保有量持续增长。2007年底统计, 安徽省大中拖达到6.7万台, 2008年已达8.6万台, 增速非常之快。其次, 新产品不断推向市场。第三, 农机工业宏观管理缺乏有效的手段, 门槛较低, 企业数量增速较快。目前只有推广鉴定中的生产技术条件审查对此有所制约。第四, 零配件生产企业数以千计, 部分企业产品标准不够规范, 其质量也参差不齐。第五, 农机与农艺融合度低也使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第六, 农机具与拖拉机配套不合理的问题仍相当突出。第七, 有些产品的标准过低, 没有充分考虑到农机恶劣的作业环境。如前几年发生在新疆和辽宁的30多台大中拖轮胎在作业中被扎破。农民拿轮胎去检测都是合格产品。提高农用拖拉机轮胎标准的建议, 至今未得到相关部门的响应。第八, 对于文化程度不高机手的培训力度需加大。对这类机手骑上马后还要送一程。第九, “三包”服务不及时、“三包”期间乱收费、“三包”期外收费价格不公道、“三包”人员技术水平跟不上的情况时有发生。截止2008年10月份在安徽省农村, 联合收割机达到7.4万台, 大中拖8.6万台, 插秧机4100台, 其它机械两百多万台。这些机械的产品质量, 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售后服务都存在引起争议的可能。

鉴于上述九个方面的情况, 农机产品的质量投诉近期内仍有上升的趋势, 所以质量监督任务十分繁重。

二、要正确对待农机产品消费者的投诉。

首先, 对合格产品要有正确的认识。

合格的产品都有其不足之处。这种不足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发现。正如农业部鉴定总站杨林副站长形象比喻:通过了鉴定的产品只能说是及格产品, 离80分、90分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检验合格的农机产品都存在适用型、可靠性问题的可能。

其次, 要正确认识农机产品提供者和消费者的两者关>>>系是对立的统一。

消费者通过自己的使用发现了企业产品的缺陷, 通过投诉去解决, 这是消费者正当的维权行为。作为生产企业应该把这种行为视为对自己产品的一种爱护。

第三, 消费者对产品缺陷的投诉, 职能部门对产品质量的监督, 是不断督促企业提升产品质量的外在保证。

以联合收割机为例:2005年、2006年两年, 安徽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每年接受农机产品质量投诉都在40件以上, 其中稻麦联合收割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发生在安徽省庐江、全椒、宣城等地的联合收割机用户群体投诉, 媒体、县局、省局领导都介入调解;发生在安徽省舒城、六安三户农民的联合收割机用户投诉, 经法院几上几下, 长达一年半的调解, 最后判决企业败诉, 影响很大。2005年以来, 安徽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配合农业部鉴定总站对联合收割机、小型轮式拖拉机、茶叶机械、2008年又对插秧机进行了全国性的质量调查。每年3·15都要开展市场监督、市场打假。企业在自己加强产品质量研究的同时考虑到市场发现的问题, 并不断进行认真的整改。产品质量得到了提升。安徽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2008年接受的20件投诉中没有一台联合收割机。据统计, 稻麦联合收割机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从8.8到19.1至24小时以上, 提高了近3倍。说明了稻麦联合收割机的整体性能和质量确实有了提升。这应该得益于前几年消费者对产品缺陷的发现以及职能部门对农机产品质量监督活动的开展。

第四, 换位思考, 将心比心。

对于购机补贴的农机产品, 农民拿的是大头;不是补贴的产品农民全部自己掏钱。农民东挪西凑几万、十几万用来购置农业机械确实不容易。对待农民消费者的投诉, 应该换位思考, 将心比心。应该把消费者的投诉看成是对企业产品缺陷的新发现。积极主动地应对投诉, 是企业维护自己形象的一种行为。对消费者一些过激的言行, 应晓之以理, 运用六部委的“三包”规定、中国消费者协会受理农机产品质量投诉规则、农业部《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办法》进行说服, 在调解中形成共识。运用好法律法规是正确对待农机产品质量监督与投诉工作的根本保证, 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三、生产企业应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首先, 生产企业要掌握产品质量问题的主动性, 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一些企业专门成立了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投诉接待机构, 安排了专门人员, 大大降低了产品投诉的风险。

其次, 应有一支较高素质的“三包”服务队伍, 提高“三包”服务的水平, 在加强售后服务上下功夫。有些农机产品的性能还是不错的, 就是“三包”服务不到位、由于不及时而造成了难以收拾的局面。每一位“三包”人员, 代表的是你所在企业的形象, 你的言行就是你企业老总的言行。消费者通过你建立起对你企业和产品的信心。

第三, 要切实加强对机手的培训, 这是保证农机产品保持良好作业状态的重要条件之一。要把机手的培训当作你合格产品的一部分。有一个机手没培养好, 就等于你的产品存在着隐患。

第四, 不断提高农机产品质量, 满足消费者需求。

当前, 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低文化、女性化特征十分明显。导致的结果是田间管理粗放, 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抛荒, 不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农机化总体水平滞后于农业生产的需求。因此, 加快农机化发展, 紧紧依靠农机化提升农业迫在眉捷。作为农机生产企业, 承担着向农机使用者提供较强的技术服务重任。应该在农机装备结构、适用的农机产品供给方面加强科技创新的同时, 不断地对自己的产品加以改进, 提高产品质量, 包括作业质量。还要在技术服务、销售服务和售后服务方面创出特色, 创出品牌, 做好服务, 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机产品消费者的需求。辨证地讲, 消费者要求越苛刻, 产品成熟就越快;同理, 企业对消费者提出的意见接受程度越高, 质量提高也就越快。

农机产品质量投诉案例论文 篇5

当前,我国农业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中央连续几年出台一号文件,确定“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和“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共同发展”的战略方针。从2004年开始,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购机补贴政策,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热情越来越高涨,农业机械化进入一个飞速发展期。从巨野县来看,截至2011年底,全县已拥有各类拖拉机1.6万台,农用运输车3.2万辆,配套农机具3万台(套),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达到4.6亿元,粮食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达到95%以上;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达到80%以上。农业机械已成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由于目前国内市场上流通的质优价廉的农机产品不够充足,远远满足不了农民需求,加之有个别企业在投放购置机具时,存在以次充好的现象,或多或少地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加强农机产品质量监督和投诉受理显得十分重要。

一、巨野县农机投诉和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情况

(一)农机投诉监督机构逐步健全。按照农业部提出的“各地要尽快明确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体系,有效开展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工作,切实维护农业机械所有者、使用着的合法权益,大力促进农业机械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售后服务水平的稳步提高”的精冲,巨野县十分重视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监督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县农机质量投诉监督机构已基本健全,建立了农机投诉监督站,配备专职工作人3人,开通了投诉电话,配备了农机打假宣传服务车,并对工作人员进行了行政执法培训,实现了持证上岗,农机投诉受理工作迈出新步伐。

(二)农机市场质量监管工作再上新台阶。农机投诉机构认真履行农机市场监督管理职责,坚持打防结合、源头管理、综合整治,以查处坑农害农和防止伪劣农机产品流入市场为主要内容,深人开展了农机“打假护农”行动,有效维护了广大农民和农机消费者的利益。农机打假护农专项治理行动的开展,使生产经营未经专业部门鉴定检测的农机具、农机产品,不符合安全标准及无推广许可证等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使农民对农机具的技术性能、安全指标、安全操作规程等有了进一步了解,提高了农民识假防假能力,保护了农民利益,推动了农机生产经营市场秩序的根本好转,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安全。

(三)补贴机具质量调查监督工作取得新突破。近几年,国家逐年加大购机补贴资金数额,巨野县2010年争取到农机购置补贴资金950万元,2011年达到1220万元,机具的种类和拥有量快速增长,为促进购机补贴政策的顺利实施,投诉机构配合农机主管部门积极开展了补贴机具质量调查活动,加强了补贴机具的质量监管,对补贴产品发生投诉,实行快速上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督促企业限期进行整改,对质量问题多、供货不及时、售后服

务不到位、农民意见大的农机产品,将有关质量信息及时上报有关部门进行处理,切实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二、农机投诉和质量监督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为全面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搞好服务。如何把质优价廉和性能可靠的农业机械推荐给农民,把党的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需要发挥农机投诉鉴督的作用,协助农机主管部门搞好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提供技术服务,为农民选购农机具提供质量信息服务。

(二)为农机企业和农民之间搭起了一个联系的平台。通过投诉受理,有利于维护农机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合法权益,及时化解质量纠纷和服务矛盾,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从近年反映的情况看,农民反映农机质量和服务等方面的问题比较多,这就为加强补贴机具质量的监督检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机化发展速度越快,增量越大,投诉受理和质量管理的任务就越繁重。

三、加强农机投诉和质量监督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农机投诉受理机构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由于投诉工作尚属于起步阶段,投诉受理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不全面,工作的程序性、规范性意识不强,使投诉工作受到影响。因此,需加强投诉工作人员的知识培训,不断提高投诉工作人员的为民服务意识和维权能力。同时,组织投诉工作人员外出考察学习,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提高农机投诉工作水平。

(二)加强农机投诉受理工作的规范化建设。一是加强农机投诉体系建设。虽然成立了投诉机构,但由于经费紧张,没有专门的投诉场所,投诉受理工作进展十分缓慢,处于农民“想投诉而无处投诉”的尴尬境地。应加强县级农机产品质量监督机构的扶持力度,落实专项经费和办公场所,加强督促检查。二是加强农机投诉服务体系和制度建设。在抓好队伍建设的基础上,配备电脑、传真机等现代化办公设施,建立健全投诉体系和工作制度,规范行为,提升能力,加强信息交流,畅通信息渠道,充分发挥的质量监督管理作用。

(三)积极为购机补贴政策实施搞好服务。落实农机补贴政策是农机系统一项长期性的重要工作,也是农机部门为农民办实事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家加大了购机补贴资金投入力度,补贴机具的质量监管任务更加繁重,农机投诉机构要进一步强化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意识,针对补贴机具存在的质量问题,发挥职能作用,组织力量,监督有关企业抓紧进行整改。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机生产中的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不是质量问题,而是欺诈和坑农害农行为,要严肃对待,严格查处。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直至取消补贴资格。

(四)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机“打假护农”活动。一是要以查处坑农害农观象为重点,开展经常性的农机市场专项整治行动,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进一步净化农机市场。农机打假活动要讲求实效,每年都要组织几次有目的、有针对性、有影响的专项检查活动,形成年年抓、时时抓、长期抓的态势。二是要继续开展农民满意农机产品的评选活动,推进“放心农机”下乡。坚持把农民作为调查的主体,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不断深化评选活动.进一步扩大调查范围,要在适当时机对补贴机具进行满意度调查,对境内的其他农机产品也要有针对性进行满意度调查。三是继续深入开展“3.15”农机质量宣传活动,扩大农机质量监督管理的社会影响。这一活动要长期坚持下去,通过宣传,强化农民和全社会对农机质量的重视,向社会推荐优质农机产品,抵制和遏制假冒伪劣产品。

农机产品质量投诉案例论文 篇6

喜的是,近几年来农机消费者投诉案件逐渐减少,究其原因,一是我站多年来工作抓得紧,宣传工作力度大,特别是在“3.15”期间认真组织了五县区分站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大力宣传农机产品质量投诉工作职责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二是我站认真做好享受财政资金补贴机具的质量跟踪调查;三是我站认真做好各项技术服务咨询,技术人员为农机消费者、农民朋友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指导,进一步提高了农机消费者的识假辨假能力和操作技能;四是生产厂家和销售商加强了售后服务管理,提高了服务质量,认真履行农机产品三包义务。

忧的是,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各级投诉分站工作经费紧缺,导致我们的宣传工作尚未渗透到广大山区尤其是边远山区。有部分农机消费者、农民朋友的维权意识仍然很薄弱,在购买农机产品时,往往只注重价格而忽视了质量,缺乏对农机产品的识假辨假能力,遇到有质量纠纷时不知道向谁诉说,常常只会自认倒霉,不能有效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还有一部分农机消费者、农民朋友虽有维权意识,但由于对农产品质量投诉站的工作缺乏了解,常常延误了维权期限,导致有的地方农机产品质量投诉渠道仍然不畅。

鉴于目前这种喜忧参半的局面,结合以往消费者投诉的特点(即消费者在投诉时怨气都很大,而且一般要求都很明确,不是要求退货,就是要求给予经济赔偿。),为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做好农机产品质量投诉受理工作,促进农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笔者以长期在投诉战线上的工作经验和体会,对如何做好农机产品质量投诉受理工作,谈点自己的观点。

一、熟悉了解投诉案件的详细情况,记录、收集相关证据,稳定消费者情绪。

在受理调解农机消费者投诉时,投诉站受理人员首先要做一个好的聆听者、记录者、证据收集者,同时,要认真听取双方的诉说。投诉方一般都是弱势群体中的农民,在掏钱买机器后遇到质量纠纷,心中怨气很大,对厂方(或经销商)有一定的对抗情绪,在投诉时情绪往往比较冲动。在这种情况下,受理人员一方面要做好详实准确的记录;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利用好专业技术知识,适时对案情进行分析和讲解,合理引导,不断化解双方的怨气,确定合理合法的赔偿标准。对双方提供的证据,要妥善完好保存,必要时还应到现场采集。

二、争取尽快与双方建立信任关系。

在正式调解前,投诉站受理人员应分别对消费者和厂方(或经销商)阐述调解的意图和目的。让消费者感受到是为了维护其合法权益而调解的;让厂方(或经销商)也感受到调解是解决争议、纠纷的最好办法,诱导厂方(或经销商)要认识到消费者通过使用发现产品的缺陷,通过投诉来解决,这不仅是消费者正当的维权行为,同时也是为厂方提出改进建议的好渠道,还可以消除由此给产品销售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样就能使双方都对投诉受理人员产生好感,进而达到三方相互信任,对促进调解成功具有积极作用。

三、及时宣传法律法规, 消除偏见, 让双方感受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厂方 (或经销商) 代表, 特别是农民消费者往往法律法规知识比较淡薄, 这就需要投诉受理人员适时耐心细致地进行讲解, 使双方明白哪些是他们应尽的义务, 哪些是他们应当争取的权益, 让双方充分感受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依法调解质量纠纷是互利共赢的大好事。

四、采取分开座谈协商, 逐步达到一致的调解方法。

在农机产品质量投诉过程中, 消费者和厂方 (或经销商) 在权益争议上是相互对立的, 一般情况下, 一方 (消费者) 要求得到经济赔偿或补偿, 而另一方 (厂方或经销商) 就必然要有相应付出, 不可能达到双赢的局面。为防止双方因利益冲突而激化矛盾, 最好的调解方法是先分开座谈协商, 对双方提出的方案进行分析权衡, 本着合情、合理、合法的原则给予支持, 不合理的指出其问题要害之处, 并予以劝回, 争议大的寻找其他解决办法, 最终达到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形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协议。

五、争取与工商、消协部门联合办案, 提高调解投诉的成功率。

工商、消协部门的执法人员, 法律法规知识比较全面, 对法律法规的运用尺度比较准确到位, 而我们农机投诉受理人员, 因专业技术知识全面, 分析故障能力强, 更容易找出产生争议、纠纷的根源。因此, 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站争取与工商、消协联合办案, 可以在工作上得到互补, 有利于提高调解投诉的成功率。

六、建议。

做好农机产品质量的“看门狗” 篇7

套用李金华副主席和扎威尔伯格先生的理论, 我们农机鉴定部门则是国家农机产品质量的“看门狗”, 是我们农机行业健康发展的“看门狗”。特别是当前围绕农机具购置补贴中心工作, 农机鉴定部门是保障这项政策顺利实施推进、以保证各项性能指标领先的农机产品优先为农民购买使用的“看门狗”。

在1月20-21日召开的全国农机鉴定站长会上, 与会代表们围绕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履行鉴定系统的职能、发挥鉴定系统的优势和经验, 使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效果达到更优发表了大量真知灼见。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出席会议, 他详细询问了各地落实农机补贴政策的作法, 对农机鉴定系统在保障农机补贴政策的顺利实施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对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质量水平提高做出的贡献, 表示了充分肯定。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司长宗锦耀也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报告。这些都深刻体现了各级领导对农机试验鉴定、质量监督和对保障农机补贴政策顺利实施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领导的肯定, 让农机鉴定系统更加充满干劲和信心。我们农机鉴定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 就是对农机产品质量的把关, 使农机产品在先进性、可靠性、适用性和安全性等方面不断达到新水平。农机鉴定部门的工作繁、任务重。我们既要感受到身上承载的沉甸甸的压力, 更要感受到国家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

从2004年以来, 国家逐年加大了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力度, 到去年已经上升至130亿元, 今年还将继续扩大规模。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 预计农机具购置补贴有望成为我们这个农业大国一项长期的强农惠农政策。当然, 我们也发现, 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 也有个别企业或个人出于不同目的, 斗胆钻国家政策的空子, 把一些质量把关不严的产品销售到农民手中, 譬如2009年某企业在安徽、山西等地, 一些拖拉机出现严重质量事故, 后来在山西农机鉴定站的参与协调下才获得较圆满的解决。

近些年来, 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拉动了农民的购机需求和用机热情, 大大推进了我国农机化发展的步伐, 同时农机工业也获得快速发展, 农机自主品牌获得良好的发展契机。在这种繁荣的大背景下, 我们更要保持理性的态度。如何保障农民购买到放心机械, 买到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作业高效的机械, 一方面要靠有关企业的自觉, 不断提高质量意识, 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 更主要地则要靠我们农机鉴定部门的提前把关。企业作为微观经济主体, 其经济活动的一个基本属性就是趋利性。有些企业为了节省成本, 或自身设备工艺条件的缺乏, 或竞争策略选择的原因, 导致一些质量低下的产品流入市场。这个时候, 就需要农机部门履行“看门狗”的职能, 不让质量低下或不适应当前生产方式的产品进入国家支持推广的产品目录之列, 这样才能让农民真正享受到国家农机具补贴政策的实惠。

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探讨 篇8

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是政府部门为规范农机企业质量行为, 督促农机企业重视质量工作, 提高产品质量, 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 对生产、流通领域和在用的农业机械产品质量实施的一种具有监督性质的管理活动。它是一种监管主体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 也是一种综合性的行政行为, 还是一种法的实施活动, 已成为政府部门对农机问题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 我国农机产品质量监管基本形成了以“市场准入+质量监管+证明推荐”为模式的监管体系。随着这些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有效实施, 农机产品质量状况得到改善,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探讨目前我国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监管体制、监管模式、存在问题, 以及监管方式的改进, 为进一步研究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监管提供参考。

1 农机产品质量监管体制

产品质量监管体制是指执行产品质量监管的主体以监管权限划分作基础, 所设置的监督机构和监督制度, 以及监督方式和方法体系的总称。

我国现行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法律法规的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八条法律是关于我国产品质量监督体制的基本规定,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十二条对其进行了补充规定, 从法律角度明确了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监管主体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 农业机械产品市场的监管主体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 而在用的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监管主体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主管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部门负责。

2 农机产品质量监管模式

农机产品质量监管从目的上可归纳分为三类, 即: (1) 市场准入质量监管模式, 包括强制性产品认证和生产许可证; (2) 产品质量监管模式, 包括监督抽查、市场打假、质量投诉监管、获证企业和产品的监管和质量调查; (3) 证明推荐监管模式, 包括自愿性产品质量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推广鉴定。

2.1 市场准入监管模式

农机产品市场准入监管与我国工业产品市场准入监管同步, 由1984年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监管起步到2001年强制性产品认证监管, 有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和强制性产品认证监管制度2种模式。

2.1.1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监管制度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监管制度是指对生产国家进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的企业进行生产条件审查和产品质量检验, 确认其具备持续生产合格产品的能力, 颁发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证书而允许其生产经营的一种资格认可制度。也是国家为了加强质量管理, 确保危及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业产品的质量, 配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 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而实施的一项政府依法对产品质量实行强制管理和行政审批监管的制度。列入生产许可目录的农机产品有泵、机动脱粒机、内燃机、饲料粉碎机械、棉花加工机械共五大类产品。

2.1.2 强制性产品认证监管制度 (“3C”认证)

强制性产品认证监管制度是各国政府为保护消费者人身安全和国家安全, 加强产品质量管理, 依照法律法规实施的一种产品合格评定制度。“3C”认证实际上是英文名称“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 (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 的缩写, 也是国家对强制性产品认证使用的统一标志。是通过制定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和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程序, 对列入《目录》中的产品实施强制性的检测和审核。农机“3C”强制认证产品有植保机械和中小功率拖拉机产品。

2.1.3 两种监管制度的比较

上述2种监管制度是目前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保障工业产品质量方面采取的两大事前监管手段。其中,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监管是行政许可制度, 是由国家、省级质量监管主管部门对符合许可条件的企业授权准予其生产相关产品的行政行为, 并予以证明和担保的民商事行为;而“3C”认证是认证监管制度, 是由第三方 (社会中介性质) 认证机构对产品质量及其生产者符合相关标准与要求做出的合格评定。虽然两者从监管性质讲, 都属于强制性监管, 但在法律上的本质是完全不同的, 在具体监管模式上也差别迥异。

2.2 质量监管模式

产品质量监督监管制度是指国家对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 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 以及消费者、有关组织反映有质量问题的产品进行抽查的一种产品质量监管制度。一般分为监督抽查、市场打假、产品质量投诉监管、获证企业和产品的监管和质量跟踪调查监管制度。

2.2.1 监督抽查监管制度

监督抽查监管制度是指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为监督产品质量, 依法组织对国内生产、销售的产品进行有计划的随机抽样、检验, 并对抽查结果公布和处理活动的一种监管制度, 包括国家监督抽查、定期监督检查和专项监督检查3种监管方式。

国家监督抽查是国家质量监督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抽查和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监督抽查。

定期监督检查是指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有计划地对生产企业进行的监督检查和日常巡查。

专项监督检查是指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的重点产品、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开展的专门性监督检查。

2.2.2 市场打假制度

市场打假制度是指由工商行政部门和其他政府部门配合, 联合开展对流通领域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进行监督检查, 以保护用户和消费者权益, 维护市场和社会经济秩序的一种监管管理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是指导打假工作的一部重要法律, 它规定产品销售者、生产者的产品质量义务和责任, 以及相应的制裁措施, 并设立了产品质量损害赔偿制度, 为加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明确产品质量责任, 保护用户和消费者权益, 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 为打假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武器。

2.2.3 质量投诉监管制度

质量投诉监管制度是指用户、消费者有权就产品质量问题向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查询, 向产品质量监管部门、工商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申诉, 有关部门应当负责处理的一种产品质量监管制度。质量投诉是我国法律赋予消费者的一项权利, 质量监管部门处理产品质量申诉则是我国法律规定的一项职责。农业部《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办法》明确了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管理是指依据农业机械投诉者反映的质量信息, 有针对性地采取质量督导、质量调查、公布投诉结果等措施, 从而达到解决纠纷, 促进农业机械质量提高的活动。它不同于前几种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它是产品使用过程中的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2.2.4 获证企业和产品监管制度

获证企业和产品的监管制度是指由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省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分别负责组织对获得部级、省级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书有效期内的企业和产品的监督检查工作, 以及制定工作计划、监督实施过程、审核并公布监督检查结果的监管制度。它是2013年农业部对在用农机产品质量监管工作做出的一项新规定, 也是依据农业部办公厅农办机[2013]36号关于印发《通过农机推广鉴定的产品及证书使用情况监督检查工作规范》的通知要求的开展。不仅对获证产品情况进行监管, 同时也对企业生产条件、企业名称、地址和产品的一致性检查, 以及证书和标志使用情况进行的综合监管, 与之前的单一对产品进行监管不同。

2.2.5 质量调查监管制度

质量调查制度是指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对在用的特定种类农业机械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售后服务状况进行监督调查的一种监管制度。它是2006年农业部对在用特定种类的农机产品质量监管工作做出的一项新规定, 也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第69号《农业机械质量调查办法》的要求, 开展对在用特定种类的农机产品使用情况进行的监管。

2.2.6 质量监管模式的几种监管制度的比较

质量监管模式的5种质量监管制度的比较见表1。

2.3 证明推荐监管模式

证明推荐监管制度是企业自愿申请, 由认证或经认可机构对其质量管理体系保证能力进行审核, 推荐证明其具有提供保证产品质量处于受控状态能力的一种较完善可行的监管制度, 也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向各国推荐的质量认证监管制度。该监管制度内容最为完整全面, 集中了各种监管制度的优点, 能向消费者和用户提供最大信任。该模式包括现有质量管理体系 (简称QMS) 认证监管、产品质量认证监管和推广鉴定监管制度3种。

2.3.1 QMS认证监管制度

QMS认证制度是企业根据自愿原则, 由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认可的、或者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授权的部门认可的认证机构, 依据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 对企业的QMS和质量保证能力进行审核, 经认证合格, 颁发企业QMS认证证书, 以兹证明的制度。QMS认证是企业自愿行为, 所有农业机械生产、流通及农业机械管理组织均可申请QMS认证。

2.3.2 产品质量认证监管制度

产品质量认证制度是指企业根据自愿原则, 可以向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认可的或者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授权部门认可的认证机构申请产品质量认证, 经认证合格的, 由认证机构颁发产品质量认证证书, 准许企业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使用产品质量认证标志的一种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产品质量认证也是企业的自愿行为, 所有农业机械生产企业所生产的农业机械产品均可申请产品质量认证。产品质量认证时, 同时也需对QMS进行审核, 因此一般企业在申请QMS认证时同时申请产品质量认证。二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即QMS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

2.3.3 农业机械推广鉴定监管制度

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制度是指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通过科学试验、检测和考核, 对农业机械的适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做出技术评价, 为农业机械的选择和推广提供依据和信息活动的一种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监管制度。推广鉴定具有自愿性, 鉴定内容包括技术要求与性能试验、安全性检查、可靠性评价、适用性评价、使用说明书审查、“三包”凭证审查、生产条件审查和用户调查, 共8项。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质量监管体系尚未健全, 影响监管工作的开展

目前, 我国虽然已初步建立了农业部和省级以上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机构, 但多数省份的市、县二级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无机构、编制不到位, 农机产品质量监管无法延伸至基层, 尚未能形成部、省、市、县四级农机产品质量监管体系。这对农机产品质量监管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3.2 监管内容相似, 技术尺度不统一

现有的上述三大类10种农机产品质量监管制度的监管内容雷同, 如生产许可证、“3C”强制认证、产品质量认证和推广鉴定都基本按GB/T 19001标准或类似要求审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都是按基本相同的质量指标、试验方法和合格判定标准来检测产品的安全和性能指标。因不同监管制度出自不同监管部门和技术部门, 对同类企业和产品的工厂QMS和产品检测要求, 在具体技术要求和实际应用中, 也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致使企业负担增加, 适应难度增大, 产品成本上升, 市场竟争力减弱。

3.3 监管制度种类繁多, 职能内容交叉

3.3.1 监管制度种类繁多

同为农机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其管理属性基本相同, 但生产许可证和3C强制性产品认证被拆分的名称、做法和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异。

3.3.2 部分制度职能交叉

如市场准入的农机品目为泵、内燃机、机动脱粒机、饲料粉碎机械、棉花加工机械五类与“3C”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植保机械和中小型轮式拖拉机二类, 很难区分哪种农机产品属于生产许可证制度管理, 哪种属于3C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管理, 二者监管内容和监管对象交叉, 缺少明显的制度界限。

3.4 部分监管制度不够完善, 与标准规范不协调

农机产品标准基本都有安全要求和环保指标的要求, 然而部分农机产品, 如微耕机、玉米剥皮机等相应产品安全技术要求标准缺乏, 且微耕机、玉米剥皮机安全事故较多, 伤人事件经常发生, 未能将其纳入市场准入制度目录产品。从产品的安全性和环保性能要求看, 现有的市场准入制未能全面覆盖全部的农机产品, 后续的质量监管也缺乏针对性, 监管制度存在漏洞。

4 农机产品质量监管工作建议

农机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是农机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法律法规赋予农机部门的重要职责。加强农机质量监管、提升农机质量水平, 既是农机部门的重要使命, 也是农机化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 提出以下建议。

4.1 加强农机质量监管理论研究和监管法律法规建设

建议借鉴国外农机产品质量监管成功经验和当前我国农机产品监管实际情况, 探索总结规律, 从顶层设计上加强农机产品质量监管工作的理论研究与探索, 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整合现有繁多的农机质量监管制度, 尽快出台一部综合性的农机产品质量监管法规;各省、市、自治区应积极出台各省农机产品质量监管实施意见, 形成农机质量监管工作有法可依, 程序合理规范的格局。

4.2 建立健全农机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4.2.1 增加监管职能

在现有农机技术服务机构的基础上, 增加农机质量监督管理职能, 建立市、县农机质量监督体系。

4.2.2 解决监管工作经费问题

切实解决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业务经费来源问题, 建议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将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业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促使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持续、稳定、有效地开展。

4.2.3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将有能力、懂技术、肯吃苦、责任心强的年轻人员调整充实到农机质量监督管理队伍中来, 真正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农机产品质量监管的新格局。

4.3 完善整合传统的监管手段

4.3.1 完善市场准入监管制度

完善农机产品质量监管市场准入监管制度, 用一种市场准入监管制度代替。同时, 明确实行许可要求和监督检查要求。

4.3.2 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力度

由原有的只对事前生产企业产品的质量监督, 转变为对使用中产品的质量调查、质量普查和质量投诉监管, 真正形成产品质量监督的第一手材料, 为政府农机购置补贴决策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信息。

摘要:着重论述了我国农机产品质量监管体制, 即“市场准入+质量监管+证明推荐”三大类监管模式和10种质量监管制度。指出了农机产品质量监管中存在的监管体系不健全、监管内容相似、技术尺度不统一、监管制度种类繁多、监管内容交叉、部分监管制度不够完善, 以及与产品标准不协调等主要问题, 提出了加强农机质量监管立法和体系建设等改进农机产品质量监管工作的建议。

农机产品质量投诉案例论文 篇9

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副站长、北京东方凯姆质量认证中心主任刘旭在培训班上称, 2009年是国家质量监管年, 国家加大了对强制性认证产品的质量监督, 也出台了许多新的管理要求, 东方凯姆按照相关要求建立了相应的三个方面管理制度, 开展企业分类管理、可追溯性、信息搜集处理三个体系建设。

一是企业分类管理制度。为规范农机强制性认证工作, 督促认证企业履行认证承诺, 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满足用户需求, 东方凯姆按照相关要求对农机强制性认证企业将实行分类管理制度。对农机强制性认证企业按照产品质量及工厂审查结果分为A、B、C三级。每年年初评价一次, 分级实行动态管理, 对不同类别的企业将实行不同的管理措施。

据了解, 2009年植保机械共撤消3C认证证书17张, 其中飞行检查撤消证书4张、企业证书暂停到期后未提出恢复的撤消证书13张;注销证书3张;暂停证书87张, 其中国家监督抽查不合格暂停证书13张、飞行检查不合格暂停证书4张、山东市场抽查不合格的暂停证书6张, 年度监督检查不合格暂停证书4张、自制汽油机无生产许可证书的暂停证书33张, 企业未接受年度监督的暂停证书11张, 其他原因暂停证书9张。共涉及生产企业100多家, 占企业总数的33%。按照企业分类管理办法, 今年小型拖拉机企业有2家为B类 (不提前通知的年度监督) , 有3家为C类 (进行飞行检查) 。

二是信息搜集及管理制度。为及时掌握国家相关政策、规则、认证产品质量状况和标准的变化情况, 提高农机产品认证的有效性, 提高认证管理水平, 东方凯姆将建立有关产品认证规则、国家强制性标准、国家和省级有关农业机械监督抽查信息、农业机械认证产品质量投诉信息、农业机械认证产品重大质量事故信息的搜集及管理制度。对国抽、省抽的不合格信息进行确认后, 将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证书处理。现在各地技术监督局都开始对拖拉机3C认证企业进行监督检查, 根据检查的结果, 东方凯姆也会对相关企业的认证证书进行处理。

三是可追溯性管理体系。为确保认证项目时效性, 对认证项目建立可追溯管理体系。对申请受理、产品检验过程、工厂审查、材料评定、项目材料批准、信息录入、报告制作、交接、归档管理、证书制作、发放、管理等建立了关键控制点和可追溯控制要求, 作到了情况清、数据准、责任明。建立了认证信息月报制度, 每月对各方面的情况进行汇总、沟通和研究, 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

再接再厉继续推进农机质量体系建设

为加强认证工作的有效性, 东方凯姆每年组织审查员培训和审查组长培训, 保证认证服务的效果和认证结果的公正性。今年4月18日-19日, 东方凯姆刚举办完今年对检查员的年度培训, 主要培训内容就是国家对强制性认证的新要求和拖拉机证书换版方面的具体要求, 不断强化认证人员工作质量意识, 强化人员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切实保证认证的工作要求, 从而达到为企业作好认证服务的目的。刘旭称, 今年将继续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完成轮式拖拉机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换版工作。拖拉机国家强制性标准GB18447.1 GB 18447.4等标准已进行了换版实施, 那么, 拖拉机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等相关文件都要做相应的调整, 认证机构按照新标准的要求, 对CN-CA-05C-074:2006《农机产品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拖拉机中小功率轮式拖拉机》和CAM-JS31/A《农机产品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拖拉机中小功率轮式拖拉机》的说明进行了换版修订, 这两个文件经过多次讨论, 已报国家认监委批准实施。同时还制订了3C认证证书的换版方案。今年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完成认证证书换版工作。

二是强化认证风险意识, 加强企业诚信建设。继续实施企业分类管理、认证信息收集和可追溯性三大体系建设, 建立了与部分省技术监督部门的沟通渠道;继续采取企业飞行检查和应用市场抽查结果, 加强认证产品的一致性监管, 推动企业诚信建设, 提高认证有效性。

三是强化内部管理, 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继续加强对认证管理岗位人员、认证审查人员的培训,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强化队伍的专业水平。在认证实施过程中, 不断总结经验, 听取企业及认证相关方的意见, 完善认证要求, 统一认证实施方法, 提高认证的有效性、一致性。采用多种方式, 强化认证宣传, 促进生产企业对强制认证制度及要求的了解。促进企业的质量意识和守法意识的提高, 指导企业明确自身开展3C认证准备的工作方向。作好认证工作的阶段性总结, 并结合新的认证形势与要求, 不断完善自身管理体系。

四是加强与承检机构的沟通, 提高产品认证的一致性。完善与检验机构的检验任务协议内容, 明确法律责任, 明确工作及质量等方面的要求, 建立检验任务安排和检验项目实施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与承检机构的联络机制, 增进理解, 增强合作。建立定期开展检验机构间的技术研讨, 开展比对实验等活动, 统一技术要求, 统一报告要求, 统一管理模式, 确保检验与认证的一致, 确保检验工作的公正性、及时性、一致性。

农机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模式探讨 篇10

现代农业生产中, 农机产品 (包括各类农用机械、农业装备及其配件等) 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是农田作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工具, 也是提高农业劳动效率, 增加农业产出物的基本保证。农机产品的应用对改进农业生产方式、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农民对农机产品的需求量增长较快, 但由于我国农机制造企业产品创新能力较差, 农机产品制造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产品的研发和制造以中小功率、单机、结构简单且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为主。且质量参差不齐, 质次价低的农机产品导致农机故障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安全的事情时有发生。原因在于, 在农机销售过程中, 购机农户大多对农机产品的技术指标、使用性能和适用范围了解程度低, 农民与农机制造、销售企业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情况, 加上我国农机产品的销售渠道建设不畅, 可供农民挑选的余地小。购买行为受其他农民推荐、广告宣传、经销商的推销影响很大。农机产品出厂时参考的是生产厂家自行制定的企业标准或行业、国家标准。经过检测凡符合现行产品标准的产品, 就认为质量合格。要求农机产品符合现行标准是正确和必要的, 但产品的适应性、可靠性是产品的重要质量特性, 仅仅通过出厂时对农机产品进行出厂质量评定, 只能认为其是符合工业生产合格产品, 却不能说明它是满足农业生产实际需要的质量好的产品。特别是由于标准的滞后性和检测的局限性, 一般的出厂检查并不能够保证农机产品在购买之后的实际使用过程中不会发生问题, 特别是由农机产品设计或生产工艺导致的隐含质量缺陷, 需要在使用过程中发现, 这就需要建立农机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以便于在发生质量缺陷的时候予以及时干预。从而将农机产品的质量监管做到实处, 避免多头管理和管理不力的现象。切实保障农户的合法权益。

针对目前我国农机产品质量水平总体较低、假冒伪劣农机产品严重影响农时, 农机产品质量监管手段落后, 信息化管理水平低下, 导致政府有关职能部门难以对农机产品的生产、销售、使用等环节 (如进口、销售、农户等) , 进行高效、准确、科学的监管的难题, 本文对农机产品质量可追溯模式进行探讨。为我国农机产品供应链管理和质量跟踪与溯源提供支撑。

二、农机产品可追溯体系的设计

实现农机产品的可追溯性, 要求各追溯合作伙伴对农机产品 (追溯单元) 进行唯一标识, 并记录在农机产品所附的标识载体上。而追溯相关信息应出现在所有随附的文件中, 或出现在包含农机产品追溯单元相关信息的通讯中。因此, 农机产品可追溯体系的设计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设计通用、标准化的农机产品编码标识技术, 二是设计农机产品编码标识的数据载体技术。三是农机产品供应链各追溯合作伙伴对农机产品流通使用过程中的信息进行记录, 以形成追溯数据并由合作伙伴共享。

(一) 农机产品标识技术应遵循的原则

建立农机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方案, 必须考虑技术的可获得性、国际兼容性、经济可承受性和合理实施的时效性。

(二) 农机产品标识编码设计

追溯单元可以是产品包装层级或物流层级。层级的选择取决于行业和物流管理需要对作为追溯单元的农机产品的控制程度。

1、农机产品的标识编码的基本原则。

农机产品的编码是设计农机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的基础, 每一个/类的农机产品的代码就是该产品的身份标识代码。为了避免二义性, 标识代码应遵循唯一性、无含义、稳定性等基本原则。以确保信息交换的顺利进行, 农机产品代码的设立还要有定义和描述。农机产品编码应遵循的原则:

(1) 惟一性:每个农机产品拥有的特征应该各不相同;一个农机产品如轴承可能有多个名称, 但在编码的过程中应同等对待, 做到一个农机产品只赋予一个惟一的代码。同时, 每个农机产品只能出现在一个类别里, 不得在分类中重复出现。

(2) 无含义:代码本身包含的信息是有限的, 因此, 农机产品的其他重要信息应建立后台数据库进行支持, 将农机产品标识编码对应的产品信息存储在数据库里, 这些数据库通过网络连接到数据采集终端和应用系统, 一起构成了一个农机产品可追溯系统。

(3) 稳定性:农机产品代码不宜频繁变动, 因此, 农机产品分类所选择的特征应保持相对一致性, 而不能随意变动。代码的稳定也可以尽可能地保持应用系统的稳定。

2、农机产品标识编码。

农机产品标识编码是对作为被追溯单元的某一个、某一批次或某一品类农机产品分配的惟一的编码, 此代码可作为查询或索引中的数据库关键字。根据追溯要求, 农机产品标识编码可以是以下层级的标识:农机产品品类 (农机产品编号、型号等) 、农机产品批次、农机产品单品 (序列号) 。

(1) 农机类别编码。类别编码主要是将相同或相类似的“一群”农机归为相同的“类”。通过分类, 相类似的农机就成为同一个“类”的成员。相似的“类”又成为更高一层的“类”的成员, 依此类推。农机分类代码确定的是不同农机相互之间的逻辑和归属关系及其所属、所包含的类别之间的逻辑和归属关系。农机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其所属、所包含的类别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农机信息交换、搜索的必要信息信号。因此, 农机分类代码对于实现农机快速查询非常重要。农机类别编码我们采用EAN-13编码方式, 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 采用如下三种数据格式。如表1。

前缀码:前缀码由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1统一维护管理。我国的农机产品编码采用中国的前缀码“690”~“695”。

EAN/UCC-13代码由13位数字组成, 其条码符号载体为EAN-13条码。

(2) 农机产品批次编码。同一批次农机产品则批次的标识编码一般由农机类别编码和批号组合而成。

(3) 单个农机产品编码。农机产品单品编码是针对流通过程需要单个跟踪管理的农机产品而言的。在可追溯系统中, 我们使用如下数据结构:

(三) 数据载体的设计

农机产品标识编码确定之后, 就需要设计数据载体标识。以便于追溯合作伙伴能够识别被追溯的农机产品单元, 并能够形成追溯数据的记录, 以自动的方式采集和记录相关追溯数据, 保证追溯链条的连贯、畅通。

农机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方案考虑到技术的可获得性、国际兼容性、经济可承受性和合理实施的时效性。我们选取国际通用的商品条码作为数据载体。采用国际通用的商品条码作为农机产品追溯单元标识编码的数据载体, 其好处是能够采用国际通用的设备实现农机产品追溯数据自动采集、共享和记录。而且商品条码技术成熟, 使用成本低廉, 系统要求的运行基础较低, 可靠性非常高。方案如下:

农机产品质量追溯方案采用一系列标准化条码符号作为载体。主要有三种标准化的条码符号:

1、采用EAN-13条码标识零售农机产品。主要有两种形式, 如图1所示。

2、采用ITF-14条码标识非零售渠道销售、储存或运输的农机产品。

该条码的优点是印刷精度要求不高, 比较适合直接印制于瓦楞纸或纤维板等包装箱上。如图2所示。

3、采用UCC/EAN-128条码标识物流级别的农机产品。

它可以惟一标识附加信息如批次、日期的非定长条码符号。如图3所示。

(四) 农机产品追溯数据的形成

农机产品标识编码与数据载体技术设计完毕, 就可在农机产品流通的各节点采集农机产品追溯单元相关信息和与此相关的其他被追溯产品信息, 从而形成具体的农机产品追溯数据, 并以在参与方之间共享的方式实施追溯。

三、结论与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农机产品质量缺陷多, 延误农时, 政府有关职能部门难以对农机产品的生产、销售、使用等环节 (如制造商、销售商、农户等) , 进行高效、准确、科学的监管的难题, 本文研究提出了可实现农机产品追溯的编码标识技术和数据载体技术, 提出的农机产品质量追溯方案通过采用EAN编码方式和不同类型的商品条码技术, 可描述农机产品特征属性的通用技术规范, 有利于消除农机产品流通、使用和监管全过程中农机产品质量追溯、监管等环节因农机产品分类和标识的差异而造成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上一篇:材料、个性、立意下一篇:信息化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