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化质量监督与管理

2024-10-24

农机化质量监督与管理(精选12篇)

农机化质量监督与管理 篇1

农机交易市场作为农机流通的重要业态,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兴起, 进入21世纪后发展较快。特别是近年来, 各类农机交易市场如雨后春笋, 越来越多。政策的推动和投资涉农项目的利益驱使,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各类投资商, 投资动辄上亿、数亿, 甚至十几亿的农机交易市场项目随处可见, 建设农机交易市场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 全国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机交易市场上百家, 多数吸引了周边主要农机商户入市, 基本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区域性布局和门类比较齐全的商品结构体系, 承担着信息交换、价格发现、商品流通的功能, 并在连接产销、配置资源、调剂余缺、安置就业、繁荣地方经济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带动作用。但是, 由于农机交易市场建设投资的盲目性和管理监督的不到位, 农机交易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交易额上不去、商户引不来、市场服务功能弱化的现象。特别是由于各农机交易市场投资主体、运作模式的不同, 在市场服务定位及管理上存在很多误区,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主办方经营理念不明确。有些市场主办方将主要精力放在招商上, 后期管理仅仅停留在收费层面;有些市场主办方一味强调“放水养鱼”, 对经营者放任自流, 造成假冒伪劣商品层出不穷, 农民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有些投资方办市场的主要目的是销售房产, 操作市场成短期行为, 商户长远愿景实现无从保障;有些市场实行所谓的“洼地政策”, 不管什么人, 也不管经营什么商品, 只要交钱就收进来, 影响了农机交易市场整体声誉。二是经营观念陈旧, 交易方式单一, 结算方式落后, 忽略统一电子结算、信用评价平台的建设, 影响了农机交易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三是市场整体运作、宣传推广不够, 流程设计与补贴市场脱节。

针对目前农机交易市场存在的普遍问题, 笔者认为应从多个层面加强农机交易市场的质量管理与监督, 大力促进农机交易市场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

一、加强政府的监管和扶持力度

我国的有形市场虽然已经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 但从国家层面至今还没有一部对应的法规可依, 仅仅一些交易市场比较集中的地、市出台了相应的管理条例, 有形市场的市场准入、交易和管理也就缺乏相应的规范。农机交易市场的监管与其他市场的监管有类似的地方。但值得注意的是, 近些年由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 一些农机交易市场在当地政府的扶持和支持下, 除了把工商、税务引入市场, 也将农机补贴办理、农机监理、机手培训、银行担保等引入市场, 一方面强化了政府监管的力度, 规范了交易流程和交易行为;另一方面方便了农民的购买, 受到农民的欢迎。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模式, 农机交易市场可以积极探索如何将补贴政策实施、农机监理与市场准入、交易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发展有农机特色的市场监管模式。

二、明确农机交易市场供应链关系, 强化服务意识

农机交易市场由于投资方、主办方各不相同, 运作、管理模式也截然不同, 以收代管, 不管不问, 或仅提供为经营户代办证照等基本服务的情况比比皆是。

笔者认为关键问题是供应链关系没有明确, 管理和服务概念不清。我们抛开房地产开发商已经全部卖给商户房子的情况, 因为市场发展好坏与开发商利益关系不大了。其他无论是政府还是投资商主办的市场, 入驻商户都是市场主办方的用户, 只有商户的需求得到满足了, 市场才能够红红火火, 才能够保证租金、税收的源源不断。因此, 市场主办方不仅要管理市场, 同时, 更主要的职责是为入驻商户提供服务, 要想商户所想, 急商户所急, 在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前提下为商户经营提供全方位、快捷、高效的服务。市场主办方不仅要把服务放在首要位置, 确立服务方针和服务目标, 还应把服务意识灌输到全体员工中, 使员工充分认识和体会到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自觉和主动地参与服务的提升和改进。

三、优化服务管理, 强化服务功能

目前, 农机交易市场整体服务水平还不高, 多数只是提供物流、物业等服务, 一些意识超前的市场对服务进行了延伸。比如:青园国际农机五金机电城秉承“客户至上”的管理理念, 从运营管理、物业服务、客户回访等方面全力做好管理工作, 市场创立一站式服务模式, 建立供需产业链, 为各类终端客户提供了方便;叉车、货车、物业服务24小时不间断, 同时, 借助集团和外部资源力量, 为客户提供各类融资、法律、人力资源等支持, 使得商户在资金、法律、劳动力各方面能及时得到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庞口市场管委会寓服务于管理, 为客商提供服务。一是搭建信息平台, 创办了《庞口配件信息网》和《农机信息》月报, 展示商家、厂家信息, 组织市场商户参加农机行业的各种研讨会、展销会等;二是搭建政策平台, 实行市场投资倾斜政策、稳定透明的税费政策和公正公开的管理政策;三是积极支持市场行业协会的建设, 先后成立了庞口农机商会、高阳崇仁商会和全椒联谊会等, 发挥商会成员联系商企的便利条件, 使市场商会的自律、维权和交流沟通等方面的功能进一步增强;四是重视流动党员在厂、企共建中的作用;五是搭建招商平台, 坚持“亲商、爱商、富商”的政策导向, 不断优化市场环境, 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这些好的做法和经验非常值得借鉴和学习。

根据目前农机交易市场的现状, 笔者建议有关农机交易市场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对商户需求进行充分调查和分析, 认真设计服务流程和服务项目, 并关注以下方面的服务管理:

1.信息沟通。为了改进农机交易市场的服务, 农机交易市场主办方应通过会议、网络、服务台、热线电话及公示牌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与商户、顾客之间的信息沟通, 定期或不定期的收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及时提出改进措施, 征求商户、终端用户对改进措施的意见和建议。

2. 市场的整体宣传与促销。商户进入市场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商品的销售, 但单个商户的力量和影响是有限的, 因此, 农机交易市场主办方应根据市场定位和商户需求策划并组织市场整体宣传、展销和促销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 提高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促进商品销售和服务的实现。

3.公开对外服务承诺, 提高市场诚信度。进入农机交易市场的商户一般少则十几家, 多则几百家。由于他们代理的品牌、经营理念、服务能力各不相同, 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往往会因为少数影响到市场的整体声誉, 累及其他商户的经营。为了提高农机交易市场的诚信度, 消除顾客的后顾之优, 市场主办方可与入住商户协商, 就商品质量、售后服务、投诉处理等达成一致意见, 明确市场主办方、商户的权利、义务及先行赔付的条件, 对外做出公开承诺, 并认真履行承诺, 从而规范农机交易市场的经营行为, 维护顾客的利益, 实现市场、商户和消费者共赢。

4.对服务提供商的控制。目前, 农机交易市场提供的物流、安保、保洁及金融、保险等服务, 相当比例是外包的, 这些服务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入驻商户的正常经营和终端用户在市场内的体验, 市场主办方需要对这些服务提供方提供的服务进行跟踪和定期评价。评价包括他们的履约情况、服务能力、服务业绩等, 根据评价结果对服务提供方进行调整。

四、建立完善的服务评价体系, 实现共赢

市场主办方应建立完善的服务评价体系, 包括商户、顾客意见的搜集方式、时间间隔、负责人以及意见的处理权限和处理结果的跟踪、评价等等。

对于商户、顾客对市场的意见, 市场主办方应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加以实施, 对整改措施和结果可再次征求意见, 直到双方满意。

对于顾客对商户的意见, 市场主办方应将意见和处理建议反馈给有关商户, 并跟踪商户的改进情况。对于商品和服务质量屡次出现重大事故的商户, 市场主办方应与商户协商适当的退出机制。

对于投诉, 市场主办方应指派专人负责处理, 明确负责投诉处理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投诉处理的依据应体现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 处理方式应简便易行, 为投诉者易于接受, 处理意见应充分协商, 尽量避免争议。

农机化质量监督与管理 篇2

农机化质量监督管理服务体系是做好农机化质量工作的基础。为全面掌握全市农机化质量监督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近期我们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农机化质量监督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专题调研,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农机化质量监督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和全面提升农机化质量监督管理服务能力的思路措施及政策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体系建设情况

我市农机化质量监督管理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目前除中区和汶上外,其他县市区都已设立专门的农机质量监督科(站),全市市县农机质量监督机构已达11家,其中市级1家,县级10家,主要承担农机质量监督、农机市场打假、维修网点管理、农机投诉、职业技能鉴定等项职能。2008年以来,我市又依据农业部《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工作管理办法》和《山东省农业机械化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了农机化质量投诉监督管理机构,目前除济宁市农机投诉站外,全市12个县市区均设立或明确了县级农机化质量投诉监督管理机构,其中曲阜、嘉祥2个县市经编办批复单独设立机构,有编制,任城、鱼台、金乡、汶上4个县区经编办批复单独设立机构,与原负责质量监督的科室合署办公,邹城、梁山2个县市编办批复增加了农机投诉职能,市中区、兖州、泗水、微山4个县市区以局文件明确了负责投诉工作的科室。在人员结构方面,目前我市从事农机质量监督管理的人员57名,全部为技术、管理人员,事业单位管理,参照公务员执行,其中市农机质量监督科4名。在资金投入上,近三年来各级农机部门投入资金18.2万元,主要用于购置微机、打印机、照相机等基础设施,培训工作人员,开展农机打假,经费来源主要为政府拨款。

二、主要工作成效及做法

农机化质量关系到农机化的安全生产,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关系到农机化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在农机化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农机化质量包括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工作内容。加强农机质量监管工作,既是保持农业机械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山东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我市认真开展农机质量监管工作,加强农机市场管理,加大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力度,加紧农机质量投诉监督机构建设,促进了农机产品质量、维修质量、服务质量等的提高,维护了农民的合法利益,推进了我市农机化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1、大力宣传农机质量监督工作。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有效宣传途径,采取印发宣传资料、开辟宣传专栏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山东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农机质量监督相关业务知识,大大提高了农机质量监督工作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特别是每年3·15期间,全市各级农机部门深入到乡村、集贸市场,设立假冒伪劣农机配件展示台、农机法律法规咨询台、农机质量监督投诉受理台,宣传农机识假辨假和科学使用知识,宣传农机法律法规,解答农民疑问,受理农民投诉,推介优质放心农机产品,指导农民购机,大大提高了农民消费者的依法维权意识、产品质量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积极开展农机打假护农活动。围绕重要农时、主要作物、关键生产环节所需机械,联合工商、质监部门,积极开展农机打假活动,对辖区内的农机生产企业、农机经营公司(门市部)、农机维修厂点等进行“拉网式”检查,并对农机购置补贴机具进行重点跟踪调查。近两年来,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2000余人次,查处假冒伪劣农机产品7000余台件,涉案价值达700余万元,净化了农机市场,规范了农机经营秩序,维护了农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加强农机维修市场管理。一是开展了农机维修管理规范化建设活动。全市57名农机质量监督管理人员86%以上取得了行政执法证件,《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核发微机化管理由2008年初的16%提高到100%。二是开展了农机维修网点专项整治行动,依法注销了已停业和不再从事农机维修业务的网点260家,依法取缔了违法违规经营的网点88家,依法查处无资质资格擅自从事农机维修服务的人员65人,查处使用次、旧、不合格农机零配件进行维修等违法违规案件4起,整治后全市农机维修网点为786家,网点信息全部在农业部农机维修管理网站公告,农机维修网点审核发证率达到100%。

4、大力推进农机职业技能开发。为了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确保农机维修质量、作业质量和服务质量,自2001年以来,我市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在各级农机部门的高度重视下,主动与监理年检年审相结合,与农机人员培训工作相结合,与农机推广和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相结合,与当地“阳光工程”和职业教育相结合,与农机跨区作业证和农机加油卡的发放相结合,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多种措施,拓宽鉴定范围,鉴定技术基础不断加强,鉴定规模持续扩大。截止目前,全市已累计培训鉴定各类农机从业人员3万多人,鉴定工种也有原来的6种扩大到29种,居全省前列,多次被评为全国、全省农机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根据农业部和省办安排,我们组织实施了农机行业高技能人才“金蓝领计划”试点工作,108人参加了在兖州举行的济宁市

“金蓝领”培训班,全部通过了职业技能考试,圆满地完成了省办安排的试点任务。

5、积极受理农机产品质量投诉。建立健全农机化质量投诉监督管理体系,全市12个县市区均已设立或明确了县级农机化质量投诉监督管理机构,其中编办批复设立单独机构6家,批复重新划定职能2家,内部行文4家。两年来全市共受理农机化质量投诉43起,处结43起,涉案价值183.4万元,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43.8万元,接受咨询1390人次。

另外我们还积极做好了“农民满意农机产品”调查评选、农机购置补贴产品质量跟踪调查、协助生产企业申请农机推广鉴定等项工作。

三、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农机主管部门对农机化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到位,监管力度不够,投入经费不足,致使农机化质量工作难度大,各地发展很不平衡,严重制约了农机化可持续发展。

2、执法依据不充分。尽管近年来相继出台了不少有关农机质量监督的法律、法规,但是农机部门只有监督权,没有执法权、处罚权,农机部门开展农机打假工作必须有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参与和配合,目前工作难度较大,多年来,农机部门在农机打假方面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但往往喊得响、行动难。

3、执法手段落后。目前全市没有一辆专门的农机质量监督执法车辆,缺少先进的农机产品质量检测设备,执法人员没有标志服,这在一定程度上更是增加了执法的难度。

4、标准化建设滞后。目前农机新技术、新产品越来越多,农机作业项目和服务领域越来越宽,农机维修和服务内容越来越丰富,作为农机化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标准化建设却严重滞后,很多质量监督工作处于无标状态,靠经验为准。

5、经费严重不足。1999年以来,国家相继取消了农机维修管理方面的所有收费项目,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面临着无经费来源的困难局面。作为政府部门,虽然我市每年都按要求积极向当地财政部门争取业务经费,但由于地方财政非常困难,这部分开支难以列入财政预算,目前全市农机产品质量监督、投诉和打假工作一直没有专项工作经费,检测设备的购置和更新改造没有任何财政投入,严重制约了农机质量监督工作的开展。

6、管理队伍力量薄弱。由于机构改革,乡镇农机站基本都被撤并,县级农机质量监督管理人员较少,有的只有两三个人,无法深入开展工作,再加上基层

从事农机质量监督的工作人员大多没有经过正规培训,法律意识淡薄,业务水平较低,严重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四、加强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措施建议

1、端正思想,提高认识。农机化质量是农机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机化质量工作贯穿于农机化产品、作业、服务全过程,直接影响到农机化整体工作效果,关系到农机安全生产,关系到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关系到农机化的生存与发展。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理解农机化质量工作的任务性质和要求,增强法定责任意识,把农机化质量工作列入大事要事来抓,进一步深化对农机化质量工作的再认识,依法做好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监管工作。

2、健全机制,完善质量监督体系。按照“健全体系、提升能力、畅通渠道、有效监督”的原则,加快市、县两级农机质量监管体系建设。一是要完善市、县级,特别是县级农机质量投诉机构的基本设施配备,加强工作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和监管能力;二是要建立健全监管工作的规定、制度、程序等,保障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三要建立农机、工商、质监等部门的联合监督管理机制,结合农机产品打假、农机作业质量检查、农机销售维修市场整治等专项活动和三夏、三秋重要时节,组织多部门联合的质量监督检查,以提高管理效率。

3.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员的素质。要加大培训投入,充分利用市县两级农机校对农机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其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市县级农机质量监督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重点学习国家和地方有关质量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提高管理人员文化素质、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其二,大力推进农机行业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加强对农机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和鉴定考核,努力拓宽鉴定范围,进一步提高我市农机从业人员技术水平。

4、持续加大对农机市场的监管力度。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打防结合、综合治理”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大力贯彻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山东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和《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继续加大源头治理和质量监管,通过市场整顿、专项整治、跟踪考核等多种措施,构建农机打假和监管工作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机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要对重要农时、主要作物、关键生产环节所需机械进行严格检查,对查出的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坚决予以处理并向社会曝光。同时,对重点补贴的农机产品进行质量、安全和售后服务跟踪调查。要积极主动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协调,按照各自职责,密切配合,加强农机维修市场日常监管,强化对

农机维修经营者从业资质、维修人员职业资格、维修质量、维修设备和检测仪器技术状态以及安全生产情况的监督检查。继续深入开展“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创建活动,要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做法,加大力度,规范程序,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农机维修市场行为,树立社会信誉,打造我市农机维修行业服务品牌。

5、认真做好农机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工作。农业部《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办法》和《山东省农业机械化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办法》的出台,为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工作提供了依据,对建立健全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体系,有效开展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促进农业机械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稳步提高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认真学习《办法》,进一步明确农业机械质量投诉机构的工作职责,掌握质量投诉受理的相关要求、处理程序以及信息报送和监督等有关规定,为开展农机质量投诉监督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要按照《办法》的要求,进一步搞好农机质量投诉机构的规范化建设,配备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保障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经费,申请设立尾数为“315”的投诉电话,建立完善各项质量投诉规章制度,加强投诉档案管理,认真履行农机投诉质量监督职责,积极开展工作。各级农机投诉机构之间要加强沟通和交流,实现信息共享和上下联动,充分发挥投诉体系在农机打假中的积极作用。要建立健全重大、突发质量事故和集中投诉事件应急机制,及时处理好重大、突发质量事故和集中投诉事件。

6、加快农机质量标准化进程。农机质量监督的技术基础是农机质量标准化。随着农业机械化作业项目的越来越多,服务领域范围的越来越广,技术要求的越来越高,分工的越来越细,制定农机质量标准化体系成为农机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几年来,为规范作业市场秩序,促进农机服务的健康发展,我省陆续出台了《机械播种》、《谷物机械收获》、《机械耕整地》、《牧草机械收获》、《秸秆机械还田》、《花生机械收获》6个地方标准和玉米机械化收获、玉米秸秆还田、薯类机械化收获、花生机械化收获、牧草(苜蓿)机械化生产、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生产、旱作节水深松作业、旱作节水深耕作业、设施农业卷帘作业、设施农业微耕作、绿茶机械化加工等11个机械化作业技术规范,这些标准规范与原有的标准规范形成了农机化作业标准体系,为提高农业机械作业质量和仲裁检验提供了技术依据。但是这些标准远不能满足当前农机质量监管的需要,特别是作为农机质量体系中比较重要的农机维修质量目前还没有标准可依。因此建议省办在认真调查研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聘请专家论证的基础上,组织有关农机质量监督管理人员逐步开展机械作业标准化体系制定工作,包括整地、播种、深施肥、栽植、喷雾、中耕、收获、加工等农机作业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检测

评价方法。认真开展农机维修质量标准制定及执行督促工作。组织专家会同农机维修网点制定农机修理技术工艺规范,材质消耗及质量标准,检测标准,修理价格标准等。

7、加快农机质量监督管理立法进度。呼吁各级政府依据《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尽快出台一些农机质量监督方面的实施细则,真正使农机部门既有监督权,又有处罚权,畅通农机质量监督渠道。

对农机如何安全监督管理的认识 篇3

关键词:农机;安全使用;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X9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157-1

0 前言

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承担着为农业生产创造谐和的安全生产环境的重要作用。是依据国家的相关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对农业机械及驾驶操作人员进行安全监督管理的一种方式,是农业行政执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稳步展开,我国的农机安全监理的执法环境、社会的地位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随着我国农机化进程发展的不断加快,农机也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的多个方面之上,并逐渐在现代农业中日益呈现出主导性的作用。在农机数量上、机型种类上也明显日益增多,作业范围也开始日趋广泛;与此同时,农机事故也在不断的上升。因此,如何在最大限度的发挥农机综合能效的同时,又能较大程度的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降低农机事故的发生。便成为了农机安全管理部门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1 完善体系,强化管理

建立农机管理新机制,农机安全监理是国家法律赋予的一种职权。如果离开了服务单纯的谈执法,就会使农机失去了安全监理的意义。离开了安全监理去谈服务也就使农机的管理会失去了方向,因此,只有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提高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水平。农机监理人员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首先要时刻树立为民服务的工作目标。把工作的起始点放在保护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上,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想农民群众之所想、急农民群众之所急。要时刻围绕着职能转变正确认识,切实转变工作观念,树立科学的农机监管新理念,增强农机监管工作的服务意识与责任意识。坚持在执行过程中换位思考,真正为农机操作者提供最便利、最有效的服务方式。

2 处理好宣传与违章的关系

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驾驶员能够尽可能的认识到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了解到国家对农机科技知识方针政策,并使他们在日常的操作过程中能够遵守道路交通安全,维护正常的安全生产秩序,并在广大农村形成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此外还要依靠乡镇广大农机管理人员去组织教育广大群众,使农机安全知识,安全法规真正进入乡镇、村落;第三便是要利用广播、黑板报、宣传窗、标语、会议等多种媒体的宣传作用,广泛宣传交通法规和遵章守纪,文明行车的好典型,精讲、细讲违章作业的危险性,以此达到教育全民的目的。最后一点便是要主动配合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的学习,增加学生集体的安全观念和意识。违规、违章作业往往是引发农机事故的根源,对农机使用与维护的安全宣传教育是监督管理工作的基础。纠正违章作业是减少农机事故发生的有力措施。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是减少拖拉机驾驶员违章行为的重要措施。农机监机构要增加宣传教育的投入,用正确的理论去教育帮助广大农民群众。其次便是要通过对违章的处罚,进一步分析违章行为原因,了解违章人的违章的心态,并找出客观原因,帮助解决问题,做广大农民机手的良师益友。

3 从源头上做好农机驾驶及操作人员的安全管理

要想做好农机安全监督管理,首先应从源头上管理好农机安全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层面:一是要狠抓学习,强化安全责任意识。在农机驾驶员年度审验签章前,工作人员应该号召各乡镇及车辆单位集中组织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相关知识资料,并总结出交流文明安全行车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避免危险现象的发生,增强文明安全行车意识,提高安全法制观念。二是抓检修,保质量。农机设备年度检验签章前,工作人员应该严格要求对所有拖拉机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检修保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车容整洁,机况良好,机件齐全,安全可靠”。

4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改善农村机耕道路,加快乡村道路建设。此外,要想做好农机安全监督管理,还应该在硬件上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乡村机耕道路等方面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农村交叉路口、村口以及人口流动密度大的地方都要设立警告标志与安全标志,保证道路畅通,减少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生命的财产安全。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上述几个认识的提出,只是对目前我国农机安全监管的一个基本特点的分析,仍有许多的未知隐患需要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总结。相信,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三农”服務为己任,对农机安全监督管理的工作一定会进展的更加顺利,社会生活也会更加安定。

参考文献

[1] 焦刚,储为文,王新颖.提高农机产品质量促进农机产品出口[J].农业机械2004,l.

[2] 林建华.政策扶持有效拉动农机市场[J].农机市场, 2005,(4).

[3] 斯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J].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农机化质量监督与管理 篇4

一、争取建立农机化质量监管独立机构

根据农机化质量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新情况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新精神, 参照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 各级农机部门在积极向人事编制部门反映、申请, 争取建立农机部门自身的农机化质量监管机构, 以加大工作力度。

二、狠抓培训工作, 搞好队伍建设

要求每个工作人员把学习看做是内强素质、与时俱进、胜任工作的基本前提而持之以恒, 常抓不懈。同时, 把个人学习和集中培训相结合, 积极组织参加了质量监管人员举办的农机化质量投诉监督管理人员培训班。

三、增加装备, 使网络向基层延伸

各站要挂牌办公, 专人专责, 逐步配备配齐微机、照相机、专线电话等必要办公设备, 使农机质量投诉监管工作越来越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同时, 注重充分发挥在农机化信息咨询、反馈、质量社会监督及提合理化建议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从而使整个农机化质量监管体系更加完善。

四、加大检查查处力度

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质量监督体系, 加强农业机械产品、零配件供应市场、作业市场、维修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 保障农机产品安全生产, 切实维护农业机械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 特别是广大农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打假扶优, 使农机工作真正走向依法管理的健康轨道, 将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建立长效机制

农机化质量监督与管理 篇5

千瓦,农机总值达4.35亿元。去年以来,《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随着农用运输车移交,农机安全监理面临新的任务和新的问题,特别是如何加强对拖拉机的管理,是目前摆在广大农机监理人员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我区监理工作的基本情况

至2006年上半年,全区有注册登记的拖拉机4883台(大中型161台,小型4722台),联合收割机3台;拖拉机驾驶员3966人(g658、h3308)其中有497人持g照驾驶农用车。拖拉机入户率(占拥有量12000台的)为38.3%,驾驶员持证率为39%,从2000年到2005年,平均每年动员拖拉机入户200台,拖拉机检验900台,驾驶员审验1200人,入户率、检验率、审验率、持证率平均为30-40。2006年上半年完成拖拉机入户108台,拖拉机检验500台,换旧牌242台,动员组织驾驶员参加持证培训83人。检验率为10.2,入户率为49.9、持证率为39.6。从2001年至2005年全区共发生农机重大事故18起,死亡18人;一般事故36起,重伤28人,其中拖拉机重大事故8起8人;一般事故21起重伤20人。今年上半年没有发生重大以上的农机事故,事故率呈下降趋势。

××区每年新购置拖拉机200台左右,拖拉机增长速度为2,新车入户率为50。从我们掌握的情况表明;近三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从购置拖拉机到农三轮,逐步更新换代,发展到目前基本以中、大型四轮农用运输车为主,农村运输基本被农四轮所替代,拖拉机变为耕、耙、播等农田作业的工具。

二、农机安全监理面临的问题

随着《道交法》、《行政许可法》、《农机促进法》、《道交法实施条例》以及温总理签发的412号令、农业部的《两规定》、《两规范》的颁布实施,明确了农机管理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理顺了拖拉机管理的关系,农机监理机构的行政执法地位得到了认可。然而,农机监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相当突出,这些问题在张掖市乃至全国普遍存在,在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机安全生产,影响到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的生存和农机监理事业的发展。

1、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农业机械特别是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自走式农业机械,如果管理不严和操作不当将会对周围人员、财产、环境造成伤害。××区在80-90年代,农机事故年死亡人数在10人以上,不但造成农民家破人亡,而且引发农户之间、家庭内部的矛盾与纠风,也是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之一,拖拉机经营户相对都是比较贫困、家庭条件普遍较差,也是农村中的弱势群体,无力承担因事故造成的巨大的经济负担。近年来安全问题引起了各级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不断加强监管力度,农机事故死亡人数逐年减少,重特大事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目前引发农机事故的安全隐患依然存在,有三分之一的拖拉机常年失修,安全设施残缺不全,无灯光喇叭、制动不灵、方向盘间隙过大、连结不牢等技术状态较差,再加上无照开车、违章作业等,农机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农机事故依然是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隐患,农机监理责任重于泰山,任重而道远。

2、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难度加大。

一是社会进步、城乡发展、农村综合经济能力上升后,农民对经营农业机械有了更高的要求,从六、七十年代的手扶机到小四轮拖拉机再到三轮农用车、四轮农用车,农民不再是以满足农田作业而购置机械,而是由农机市场为导向,市场引导农民购置适用的农业机械,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在农民的意识中,拖拉机不再是一种先进的机器,只是一件农具而已,所以拖拉机的增速为每年200台左右,农用车的增速为每年280台,因此农民对拖拉机入户、检验和学习驾照的意识不强。

二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种植青一色的制种玉米,农产品运销没有作业市场,而且农业运输被农用车所替代,拖拉机仅仅作为纯农田作业的机具,一年的出勤率按农民常言说的“牛-55用的50天”,出勤率低,春种夏收后,“刀枪入库”,所以拖拉机不上公路,基本活动在田间地头,监管的难度非常大。

农机化质量监督与管理 篇6

关键词;农机维修;质量管理;解决策略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农村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民对高新农机具的要求与日俱增。尤其是大中型拖拉机及先进农机具的大量应用,这就要求农机经营者迫切需要高质量、专业化的农机维修技术服务,确保农机的正常运作。由此可见,很有必要进一步对农业机械的故障维修质量管理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分析,从中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的维修措施,对农业机械的正确使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1.我国农机维修质量管理的现状分析

A.农机维修网点人员专业素质低

调查显示,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机维修点的维修人员专业素养低,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甚至大多是子承父业的,既没有获取相关文凭,又没有经过有关农机维修的专业培训,从而专业知识和修理技能更新慢,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且根本解决不了高新农机具的修理业务。

B.农机维修设备简陋

许多农机维修点还是使用几十年前的农机维修设备,无专用的检测和维修设备,也无意引进当今的先进设备。在农机维修过程中,农机维修人员通常是凭眼观耳听和经验来判断故障,从而使得故障排除和修理质量检测缺少技术手段。

C.部分維修网点无证经营

由于缺乏足够的成本和缺少融资渠道,使得有一部分维修网点不得不采取别的方法来维持生存,例如存在无技术等级证经营或者是修理工无职业资格证书,无证上岗等现象较多。由此可见,农机具的维修质量难以保证。

D.农机维修配件市场质量管理难

因为,农村的农机维修点往往存在点多、面广的特点,并且农机维修配件门市部经营分散,不利于进行统一管理,使得管理相对薄弱,假冒伪劣配件容易融入到农机维修市场中,同时质量纠纷时有发生。

2.加强农机维修质量管理的对策

A.强化技能培训提高维修质量

因为,在农机维修管理体系中,相关农机维修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与农业机械的维修质量管理息息相关,并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很有必要加强对农机维修人员的技能培训。这就要求国家相关部门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对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农机维修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班,切实地提高农机维修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进而提高农机维修的质量。

B.大力宣传农机维修法规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机械维修开业技术条件》和《农业机械维修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从而更好地体现出我国政府对农机维修管理工作的支持与监管。在此大背景下,更需要地方农机主管部门必须大力配合中央的工作,要采取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方法,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农机维修相关规定,从而确保农机维修人员的维修工作能够更好按一定的规定进行,并提高农机维修的技术水平。

C.抓好设备更新配件管理

在我国农机维修质量管理过程中,把好农机维修设备技术检测工作的关,能够切实地提高农机维修人员的技术检测水平,并保证农机维修的高效进行。同时,还要求农机维修监督管理技术人员必须要定期地对维修网点的维修设备进行相应的检查,并督促业主经常自检。还规定有关检测设备尽可能地定期送有关部门检验,然后,由维修主管部门对修理网点的设备每年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有不符合要求的维修设备或者是超过报废年限的配件,必须要禁止使用并及时更新,从而为提高我国农机维修质量提供可靠保障。

D.加强农机维修市场监督力度

要确保我国农机维修模式高效、有序地运作,必须要加强网点证照的管理力度,对维修人员无资格证或者是无证经营的要按照《农业机械维修管理办法》给予行政处罚,或勒令其停业整顿。同时,还要及时处理农机维修质量问题,对发生的农机维修质量和服务纠纷,必须通过专业技术人员来进行相关的技术鉴定,根据鉴定结论确定质量责任。此外,相关管理部门还应及时向维修经营者提供新的修理技术信息和工艺规范,督促农机维修网点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以便更好地适应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从而促进我国农机维修水平不断提高。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农机维修工作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这就要求国家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农村农机维修的质量监督管理,还要求维修网点务必定期配合工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抽检配件质量,加大假冒伪劣农机配件的打击力度,把好农机维修配件的关,杜绝不合格的配件流入农机维修市场,保证农机具的维修配件质量。只有这样,从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采取强有力的管理措施,并且加强农机维修规定的实施和相关政策的出台,才能实现我国农机维修网点专业化和规范化管理,并提高农业机械维修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立岩,韩玉福.农机维修市场管理工作的措施及对策[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8.03

[2]袁守斌,徐 莉.依法推进农机维修管理工作健康和谐发展[J]山东农机化.2007.12

[3]李光辉,张 敬,张 杰.农机维修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J]中国教育期刊学会,http://www.jiaoyu68.com/chuanmei/class/;2009.07

谈当前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篇7

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 只有在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 实现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使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农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 农机质量监管工作显得越发的重要。

1 新形势下农机质量监管工作的重要性

近年来, 我国对农业机械生产越发的重视, 并且不断加大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力度, 并将该方面的监管职权划归给农机部门。我省各级农机部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 积极开展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不断加大农机企业整顿工作, 努力提升我省农机整体质量, 从而为我省农机化高效安全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笔者通过多方面资料整理分析并结合自身多年农机监管工作经验对其总结归纳如下:我国农机整体质量水平不理想、企业质量意识不足、缺乏健全完善的质量标准和质量保障体系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从其根本入手, 大力解决各种农机质量监管相关问题, 加大农机质量监管力度, 提升农机整体质量, 保障农机企业经营效益, 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进一步保证, 这不仅是农机部门的重大使命, 同时也是我国农机化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我省各地农机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农机质量监管工作的重要性, 加强农机部门内部领导, 将农机质量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采取各种有效的质量监管手段, 进一步提高农机质量、保证农机使用者的人身财产安全。

2 从大局出发, 抓好总体工作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坚持“依法依规、以农为本、安全为先、服务发展”的农机化发展原则, 做好农机质量监管工作, 奠定农机质量基础, 促进现代农业和农业机械化进程。笔者建议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质量监管措施来提高生产者、使用者及管理者的农机质量意识, 不断改进农机质量, 提升售后服务质量, 做好农机质量事前工作, 从而有效防范农机质量安全事故, 同时做好质量投诉反馈工作。

3 落实农机质量监管工作

3.1 积极开展农机质量调查

经过相关的农机财政补贴调查, 充分发挥当地部门的组织领导作用, 采取实地抽查、集中座谈、问询查证等方式, 进行实地考察, 开展农机具安全性、可靠性调查, 建议省级单位定期抽查补贴机具质量。开展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的质量调查, 重点排查春耕期间使用的插秧机质量, 并将其制定成纸质文件, 报送于上级备案, 制定相应的质量调查报告, 将其公之于众。针对质量调查中不符合国家质量要求及质量相关规范的, 视其情节的轻重对其进行适当的警告或处罚处理。

3.2 进行农机质量专项检查

建议省局在农时季节、农机销售旺季组织开展农机质量综合性检查, 特别要对农机企业的生产条件、售后服务情况及使用问题进行了解, 掌握农机生产企业的生产、销售、鉴定证管理情况, 对那些不具备生产经营能力的企业进行及时的清理, 整顿农机市场, 提高农机产品整体质量。

3.3 做好农机质量监督投诉工作

贯彻落实《农业部机械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办法》, 对农机质量投诉事件进行公正严肃的处理, 给农民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 保证农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对农机质量监督工作认真负责, 做到有问必答、有过必究, 保证省内农机整体质量。对那些农民群体投诉或造成严重人员伤亡的农机质量事件, 要及时上报上级管理部门, 不得隐瞒不报或漏报。制定全面的农机质量投诉工作管理系统, 实现农机质量投诉工作规范化, 提升质量投诉工作成效, 促进农机市场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3.4 编制农机质量报告

根据当地农机基层部门上报的农机质量投诉情况、专项检查情况、质量调查结果及质量监管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 制定年度农机质量报告, 为农机质量监管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并将农机质量具体情况通过媒体公布于众, 使广大农机使用者了解农机企业情况。

4 不断加强农机质量监管领导工作

农机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农机质量监管工作的重要性, 将农机质量监管工作落到实处, 努力提升农机质量, 尽力将农机监管工作做的更好。明确农机质量监管工作部门职能和领导工作内容, 将农机质量监管工作分派于个人, 做到人人尽其责, 人人有事做。同时, 我们还要不断完善农机质量监管体系, 使农机质量监管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循, 人人都能够将农机质量监管工作放在工作首位, 保证人民人身财产安全。农机质量监督管理站要做好自身监督管理工作, 处理好农机质量投诉事件, 使每个投诉的民众都能够得到满意的答复, 使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如仍未建立有效的农机监管部门, 就应抓紧时间建立, 尽快做好农机质量监管工作, 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机质量监管措施, 并定期向上级报送农机质量管理情况, 使上级领导部门能够及时了解当地农机质量情况和农机质量监管状况。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投诉系统, 通过报刊、广播及网络等媒体公布质量投诉方式, 发动群众参与到农机质量监管工作当中, 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酌情开设质量监督受理接待处, 开设质量监督投诉热线、微博、官网等新兴媒体平台。积极争取各个部门的配合, 广泛开展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加强农机质量管理, 努力推进农机质量监管工作。

5 结束语

浅谈当前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篇8

1当前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成效

1.1 农机质量投诉监督工作

近年来, 在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带动下, 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下, 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持续高涨, 农机企业研发生产农机产品的品种、数量大幅增长, 运用领域不断拓展, 农民对农机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售后服务等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就要求农机部门切实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农机质量投诉监督职责, 认真学习贯彻有关农机质量投诉监督法律法规, 加强农机投诉受理人才队伍及公共服务条件建设, 不断完善农机质量投诉监督管理体系, 建立农机投诉快速反应机制, 实行属地化就近受理投诉, 为农民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 秉承“公平、公正、无偿”的原则, 及时有效地调处好每一起投诉, 最大程度地减少因农机产品质量问题带给农民的损失, 更好地维护农机消费者、生产企业及经销商的合法权益, 提高全省农机消费环境的安全度、农机经营者的诚信度和农机消费者的满意度, 营造农机放心消费环境。

近三年来, 江苏省农机质量投诉监督机构共受理农机投诉248起 (其中属于产品质量问题189起、维修质量问题24起、售后服务质量问题35起) , 成功调解投诉243起, 充分发挥了农机质量投诉监督工作职能, 为农民直接和间接挽回经济损失约380多万元, 维护了广大农民消费者合法权益, 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1.2 农机质量保证体系督导工作

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下, 江苏省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黄金机遇期, 农机企业研发生产农机新产品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新兴农机企业如雨后春笋, 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为深入贯彻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确保财政补贴资金的有效使用, 保障补贴机具质量的稳定性、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 江苏农机部门通过深入开展财政补贴范围的农机产品生产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督导工作, 引导并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加强企业生产条件建设, 完善工艺工装等技术文件, 增强企业的创新意识, 确保“三包”服务质量, 努力打造企业品牌形象。

近三年来, 江苏省农机部门组织开展了烘干机、秸秆粉碎还田机、保鲜库等9种产品65家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督导, 发现部分农机生产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存在管理意识不强, 管理人员不足, 管理制度不完善, 对合格供应商的评价不到位, 对外购外协件的质量控制手段不足, 质量控制不到位, 生产条件比较简陋, 技能、技术人员缺乏年度培训等问题。目前, 大多数企业都委托经销商负责“三包”服务, 但部分企业对经销商的业务培训不到位, 导致“三包”服务不尽人意。

鉴于当前农机企业经营现状, 要全面提升农机产品质量水平, 必须充分发挥农机部门的监管作用, 从源头抓起, 做好重点农机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 帮助企业增强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 全面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引导企业步入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1.3 农机质量调查工作

为了加强在用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 及时了解和掌握在用农机产品质量状况, 将质量稳定、安全可靠、服务优良的农机产品推荐给广大农民, 农机部门对列入推广目录和财政补贴范围的农机产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质量调查。采取现场调查、电话问询和现场查证等方法, 通过与用户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 了解和掌握在用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售后服务质量状况。

根据近三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联合收割机、拖拉机、插秧机等10种农机产品、25家企业、600多个用户的质量调查, 发现农机质量问题主要还是产品质量问题, 如机具本身装配质量、用材质量、零配件质量等都存有问题。同时, 产品维修质量和售后服务质量也存在一定问题。具体体现在:维修网点不够, “三包”服务跟不上;各维修点配件配备不全, 维修保养费用较高, “三包”人员服务态度恶劣;个别企业存有“三包”期内向用户收取配件费, 企业内部缺乏沟通等问题。反映较突出的问题还是企业售后服务跟不上, 售后服务不及时。在接到用户报修电话时, 有的企业要求用户将机具拖到维修点, 有的企业甚至置之不理。由于农机产品使用的季节性强, 一旦出现故障, 若不能及时维修将耽误农时。如果农闲时再维修, 需要等到下一个作业季节才能验证机具好坏, 既费时又影响“三包”服务时间。

以上问题说明部分企业对售后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 缺乏对售后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素质教育。相关行业监管力度不够, 也影响了企业及整个行业的形象。

质量调查中还发现大部分农机用户对农机“三包”政策的了解比较模糊, 迫切希望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 特别是农机补贴政策、“三包”服务政策、维权机制及维权渠道等, 这对农机部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4 农机放心消费环境创建工作

为保障农机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各级农机部门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机质量监管活动, 努力创建农机放心消费环境。一是主动联合工商、质监等部门, 在夏、秋季节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机打假治劣活动, 有力地打击了各种制售假劣农机产品坑农害农违法行为;二是通过多种新闻媒体, 大力宣传农机放心消费环境创建工作, 提高社会认知度;三是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贯彻实施为契机, 深入农机生产企业、经营商、维修网点、服务公司等单位发放有关农机放心消费创建宣传资料, 督促企业张贴放心消费创建标准, 公开农机产品销售承诺书, 签订放心消费创建责任状;四是培育示范单位, 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 引导广大农机生产企业、经营商、维修服务网点积极创造条件, 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及时、便捷的服务, 共同营造农机放心消费环境, 让农民对农机买得放心, 用得舒心, 服务称心。

2存在问题

2.1 农机质量投诉监督机构处理农机投诉的手段不足

虽然近年来《农机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办法》《农业机械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江苏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和质量监督办法》等办法、法规相继出台, 但在实际工作中, 对于那些不愿意配合调处的企业和经销商或不在推广录、补贴范围内的农机产品, 投诉机构没有具的执法手段要求企业履行职责, 投诉人员在调投诉案件时, 感觉困难多、难度大、作用小, 些问题根本无法解决, 只能让投诉者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2.2 农机质量投诉监督管理体系不完善

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了覆盖全省各市、 (区) 的农机质量投诉监督机构网络, 但机制不够完善, 有的地方甚至没有专门的人员来负该项工作, 或者负责该项工作的人员经常变动导致目前全省的农机质量投诉监督工作不能正开展。加上机构改革后, 乡级农机服务站已不在, 出现监督管理的盲区, 以至于机具作业性差、作业质量不高的问题无人监管。

2.3 监管经费少, 工作难度大

农机质量监督管理离不开大量的调查研究作, 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撑。目前省、市、县各农机投诉机构均反映工作经费很紧张、工作很开展。有的投诉案件投诉双方各执己见, 事实清, 投诉受理部门须派相关人员开展现场调查了解事实真相, 才能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秉公调投诉案件, 维护农机消费者、生产者和经销商法权益。但因经费紧张, 投诉受理部门无法正开展投诉调查工作。

随着江苏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农机新产品新技术更新日新月异, 农机投诉受理人员的业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只有不断加强农机投诉受人员业务知识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综合业务质, 才能正确处理工作中遇到新问题, 及时调用户投诉。如果没有经费保障, 相关的业务培很难实施, 势必会影响投诉工作的正常开展。

3建议

3.1 加强质量监督管理意识, 建立健全农机质量投诉监督管理体系

省市县三级农机主管部门应该依据相关法规政策, 建立农机质量监督管理机构, 实行岗位责任制, 明确责任人, 并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 适时送相关人员外出培训, 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综合业务素质。

3.2 加强各级农机投诉监督机构的交流与协作

采取省、市、县农机部门相互协作的方式, 共同做好全省农机质量投诉监督、农机质量督导调查等工作, 积极推动全省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3.3 加强从业人员的有关法律法规、业务知识培训

省级农机主管部门要积极履行职责, 加强对各市县 (区) 农机投诉受理人员的业务指导与培训。至少一年召开一次全省农机质量投诉监督工作培训会议, 邀请农业部有关专家讲授农机投诉受理新知识, 传授受理经验与技巧, 努力提高投诉受理人员工作质量和业务知识水平。

3.4 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条款

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可对工作中遇到的可操作性不强的农机监管法律法规等提出修改意见, 按照相关程序提交有关部门审定, 便于相关法规、条例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3.5 加大公共服务财政投入, 为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为促进江苏省农机化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各级农机主管部门要主动与相关财政部门沟通, 反映履职情况及经费缺口问题, 争取政府财政支持。

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探讨 篇9

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是政府部门为规范农机企业质量行为, 督促农机企业重视质量工作, 提高产品质量, 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 对生产、流通领域和在用的农业机械产品质量实施的一种具有监督性质的管理活动。它是一种监管主体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 也是一种综合性的行政行为, 还是一种法的实施活动, 已成为政府部门对农机问题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 我国农机产品质量监管基本形成了以“市场准入+质量监管+证明推荐”为模式的监管体系。随着这些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有效实施, 农机产品质量状况得到改善,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探讨目前我国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监管体制、监管模式、存在问题, 以及监管方式的改进, 为进一步研究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监管提供参考。

1 农机产品质量监管体制

产品质量监管体制是指执行产品质量监管的主体以监管权限划分作基础, 所设置的监督机构和监督制度, 以及监督方式和方法体系的总称。

我国现行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法律法规的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八条法律是关于我国产品质量监督体制的基本规定,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十二条对其进行了补充规定, 从法律角度明确了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监管主体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 农业机械产品市场的监管主体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 而在用的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监管主体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主管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部门负责。

2 农机产品质量监管模式

农机产品质量监管从目的上可归纳分为三类, 即: (1) 市场准入质量监管模式, 包括强制性产品认证和生产许可证; (2) 产品质量监管模式, 包括监督抽查、市场打假、质量投诉监管、获证企业和产品的监管和质量调查; (3) 证明推荐监管模式, 包括自愿性产品质量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推广鉴定。

2.1 市场准入监管模式

农机产品市场准入监管与我国工业产品市场准入监管同步, 由1984年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监管起步到2001年强制性产品认证监管, 有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和强制性产品认证监管制度2种模式。

2.1.1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监管制度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监管制度是指对生产国家进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的企业进行生产条件审查和产品质量检验, 确认其具备持续生产合格产品的能力, 颁发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证书而允许其生产经营的一种资格认可制度。也是国家为了加强质量管理, 确保危及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业产品的质量, 配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 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而实施的一项政府依法对产品质量实行强制管理和行政审批监管的制度。列入生产许可目录的农机产品有泵、机动脱粒机、内燃机、饲料粉碎机械、棉花加工机械共五大类产品。

2.1.2 强制性产品认证监管制度 (“3C”认证)

强制性产品认证监管制度是各国政府为保护消费者人身安全和国家安全, 加强产品质量管理, 依照法律法规实施的一种产品合格评定制度。“3C”认证实际上是英文名称“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 (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 的缩写, 也是国家对强制性产品认证使用的统一标志。是通过制定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和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程序, 对列入《目录》中的产品实施强制性的检测和审核。农机“3C”强制认证产品有植保机械和中小功率拖拉机产品。

2.1.3 两种监管制度的比较

上述2种监管制度是目前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保障工业产品质量方面采取的两大事前监管手段。其中,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监管是行政许可制度, 是由国家、省级质量监管主管部门对符合许可条件的企业授权准予其生产相关产品的行政行为, 并予以证明和担保的民商事行为;而“3C”认证是认证监管制度, 是由第三方 (社会中介性质) 认证机构对产品质量及其生产者符合相关标准与要求做出的合格评定。虽然两者从监管性质讲, 都属于强制性监管, 但在法律上的本质是完全不同的, 在具体监管模式上也差别迥异。

2.2 质量监管模式

产品质量监督监管制度是指国家对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 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 以及消费者、有关组织反映有质量问题的产品进行抽查的一种产品质量监管制度。一般分为监督抽查、市场打假、产品质量投诉监管、获证企业和产品的监管和质量跟踪调查监管制度。

2.2.1 监督抽查监管制度

监督抽查监管制度是指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为监督产品质量, 依法组织对国内生产、销售的产品进行有计划的随机抽样、检验, 并对抽查结果公布和处理活动的一种监管制度, 包括国家监督抽查、定期监督检查和专项监督检查3种监管方式。

国家监督抽查是国家质量监督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抽查和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监督抽查。

定期监督检查是指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有计划地对生产企业进行的监督检查和日常巡查。

专项监督检查是指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的重点产品、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开展的专门性监督检查。

2.2.2 市场打假制度

市场打假制度是指由工商行政部门和其他政府部门配合, 联合开展对流通领域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进行监督检查, 以保护用户和消费者权益, 维护市场和社会经济秩序的一种监管管理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是指导打假工作的一部重要法律, 它规定产品销售者、生产者的产品质量义务和责任, 以及相应的制裁措施, 并设立了产品质量损害赔偿制度, 为加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明确产品质量责任, 保护用户和消费者权益, 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 为打假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武器。

2.2.3 质量投诉监管制度

质量投诉监管制度是指用户、消费者有权就产品质量问题向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查询, 向产品质量监管部门、工商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申诉, 有关部门应当负责处理的一种产品质量监管制度。质量投诉是我国法律赋予消费者的一项权利, 质量监管部门处理产品质量申诉则是我国法律规定的一项职责。农业部《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办法》明确了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管理是指依据农业机械投诉者反映的质量信息, 有针对性地采取质量督导、质量调查、公布投诉结果等措施, 从而达到解决纠纷, 促进农业机械质量提高的活动。它不同于前几种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它是产品使用过程中的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2.2.4 获证企业和产品监管制度

获证企业和产品的监管制度是指由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省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分别负责组织对获得部级、省级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书有效期内的企业和产品的监督检查工作, 以及制定工作计划、监督实施过程、审核并公布监督检查结果的监管制度。它是2013年农业部对在用农机产品质量监管工作做出的一项新规定, 也是依据农业部办公厅农办机[2013]36号关于印发《通过农机推广鉴定的产品及证书使用情况监督检查工作规范》的通知要求的开展。不仅对获证产品情况进行监管, 同时也对企业生产条件、企业名称、地址和产品的一致性检查, 以及证书和标志使用情况进行的综合监管, 与之前的单一对产品进行监管不同。

2.2.5 质量调查监管制度

质量调查制度是指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对在用的特定种类农业机械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售后服务状况进行监督调查的一种监管制度。它是2006年农业部对在用特定种类的农机产品质量监管工作做出的一项新规定, 也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第69号《农业机械质量调查办法》的要求, 开展对在用特定种类的农机产品使用情况进行的监管。

2.2.6 质量监管模式的几种监管制度的比较

质量监管模式的5种质量监管制度的比较见表1。

2.3 证明推荐监管模式

证明推荐监管制度是企业自愿申请, 由认证或经认可机构对其质量管理体系保证能力进行审核, 推荐证明其具有提供保证产品质量处于受控状态能力的一种较完善可行的监管制度, 也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向各国推荐的质量认证监管制度。该监管制度内容最为完整全面, 集中了各种监管制度的优点, 能向消费者和用户提供最大信任。该模式包括现有质量管理体系 (简称QMS) 认证监管、产品质量认证监管和推广鉴定监管制度3种。

2.3.1 QMS认证监管制度

QMS认证制度是企业根据自愿原则, 由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认可的、或者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授权的部门认可的认证机构, 依据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 对企业的QMS和质量保证能力进行审核, 经认证合格, 颁发企业QMS认证证书, 以兹证明的制度。QMS认证是企业自愿行为, 所有农业机械生产、流通及农业机械管理组织均可申请QMS认证。

2.3.2 产品质量认证监管制度

产品质量认证制度是指企业根据自愿原则, 可以向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认可的或者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授权部门认可的认证机构申请产品质量认证, 经认证合格的, 由认证机构颁发产品质量认证证书, 准许企业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使用产品质量认证标志的一种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产品质量认证也是企业的自愿行为, 所有农业机械生产企业所生产的农业机械产品均可申请产品质量认证。产品质量认证时, 同时也需对QMS进行审核, 因此一般企业在申请QMS认证时同时申请产品质量认证。二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即QMS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

2.3.3 农业机械推广鉴定监管制度

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制度是指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通过科学试验、检测和考核, 对农业机械的适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做出技术评价, 为农业机械的选择和推广提供依据和信息活动的一种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监管制度。推广鉴定具有自愿性, 鉴定内容包括技术要求与性能试验、安全性检查、可靠性评价、适用性评价、使用说明书审查、“三包”凭证审查、生产条件审查和用户调查, 共8项。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质量监管体系尚未健全, 影响监管工作的开展

目前, 我国虽然已初步建立了农业部和省级以上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机构, 但多数省份的市、县二级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无机构、编制不到位, 农机产品质量监管无法延伸至基层, 尚未能形成部、省、市、县四级农机产品质量监管体系。这对农机产品质量监管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3.2 监管内容相似, 技术尺度不统一

现有的上述三大类10种农机产品质量监管制度的监管内容雷同, 如生产许可证、“3C”强制认证、产品质量认证和推广鉴定都基本按GB/T 19001标准或类似要求审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都是按基本相同的质量指标、试验方法和合格判定标准来检测产品的安全和性能指标。因不同监管制度出自不同监管部门和技术部门, 对同类企业和产品的工厂QMS和产品检测要求, 在具体技术要求和实际应用中, 也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致使企业负担增加, 适应难度增大, 产品成本上升, 市场竟争力减弱。

3.3 监管制度种类繁多, 职能内容交叉

3.3.1 监管制度种类繁多

同为农机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其管理属性基本相同, 但生产许可证和3C强制性产品认证被拆分的名称、做法和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异。

3.3.2 部分制度职能交叉

如市场准入的农机品目为泵、内燃机、机动脱粒机、饲料粉碎机械、棉花加工机械五类与“3C”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植保机械和中小型轮式拖拉机二类, 很难区分哪种农机产品属于生产许可证制度管理, 哪种属于3C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管理, 二者监管内容和监管对象交叉, 缺少明显的制度界限。

3.4 部分监管制度不够完善, 与标准规范不协调

农机产品标准基本都有安全要求和环保指标的要求, 然而部分农机产品, 如微耕机、玉米剥皮机等相应产品安全技术要求标准缺乏, 且微耕机、玉米剥皮机安全事故较多, 伤人事件经常发生, 未能将其纳入市场准入制度目录产品。从产品的安全性和环保性能要求看, 现有的市场准入制未能全面覆盖全部的农机产品, 后续的质量监管也缺乏针对性, 监管制度存在漏洞。

4 农机产品质量监管工作建议

农机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是农机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法律法规赋予农机部门的重要职责。加强农机质量监管、提升农机质量水平, 既是农机部门的重要使命, 也是农机化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 提出以下建议。

4.1 加强农机质量监管理论研究和监管法律法规建设

建议借鉴国外农机产品质量监管成功经验和当前我国农机产品监管实际情况, 探索总结规律, 从顶层设计上加强农机产品质量监管工作的理论研究与探索, 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整合现有繁多的农机质量监管制度, 尽快出台一部综合性的农机产品质量监管法规;各省、市、自治区应积极出台各省农机产品质量监管实施意见, 形成农机质量监管工作有法可依, 程序合理规范的格局。

4.2 建立健全农机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4.2.1 增加监管职能

在现有农机技术服务机构的基础上, 增加农机质量监督管理职能, 建立市、县农机质量监督体系。

4.2.2 解决监管工作经费问题

切实解决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业务经费来源问题, 建议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将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业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促使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持续、稳定、有效地开展。

4.2.3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将有能力、懂技术、肯吃苦、责任心强的年轻人员调整充实到农机质量监督管理队伍中来, 真正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农机产品质量监管的新格局。

4.3 完善整合传统的监管手段

4.3.1 完善市场准入监管制度

完善农机产品质量监管市场准入监管制度, 用一种市场准入监管制度代替。同时, 明确实行许可要求和监督检查要求。

4.3.2 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力度

由原有的只对事前生产企业产品的质量监督, 转变为对使用中产品的质量调查、质量普查和质量投诉监管, 真正形成产品质量监督的第一手材料, 为政府农机购置补贴决策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信息。

摘要:着重论述了我国农机产品质量监管体制, 即“市场准入+质量监管+证明推荐”三大类监管模式和10种质量监管制度。指出了农机产品质量监管中存在的监管体系不健全、监管内容相似、技术尺度不统一、监管制度种类繁多、监管内容交叉、部分监管制度不够完善, 以及与产品标准不协调等主要问题, 提出了加强农机质量监管立法和体系建设等改进农机产品质量监管工作的建议。

浅析青冈县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篇10

青冈县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能够取得如此成效, 主要采取了符合工作实际的措施, 工作中做到了强化一个领导、加大两个力度、维护三个利益、加强四个工作。

1. 强化“一个领导”:

就是成立农机市场专项治理整顿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政府副县长担任, 副组长由农机总站站长担任, 办公室设在农机局, 负责具体实施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领导组织的建立进一步完善了农机打假和监管工作的长效机制, 为农机市场整顿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从而充分发挥了农机部门在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中的牵头协调作用, 确保了各项工作都能够落到实处。

2. 加大“两个力度”:

(1) 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通过“3.15”消费者权益保障活动, 以广播电视讲话、印发宣传资料、发放农机科技书籍、普及科技信息、现场咨询、案件回访等形式, 大力宣传贯彻《农业机械质量调查法》《黑龙江省农机维修管理规定》《黑龙江省农机销售管理规定》以及《黑龙江省农机生产备案管理规定》等农机法律法规, 做到了家喻户晓。在执法中也不忘宣传农机法律、法规, 从而提高了农机制售、维修业户的法律意识, 使他们能够自觉地守法经营, 避免了坑害农民的事件发生。 (2) 加大农机市场整顿的执法力度。 (1) 制定了《青冈县农机市场管理办法》, 为我们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2) 在农机总站挑选技术骨干人员成立农机市场整顿办公室, 并对其进行执法培训和农机技术培训, 以此提高执法人员的自身素质。 (3) 统一着装、统一办理执法证件、注重仪表, 从而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深受领导、农民好评。 (4) 加大执法力度, 依法审查、换证, 对不符合农机技术条件规定的业户坚决取缔, 对违章经营者给予严历打击, 该曝光的曝光, 该关停的关停, 决不姑息。

3. 维护“三个利益”:

(1) 维护农机维修销售企业的合法利益, 推动了农机市场有条不紊地健康发展。 (2) 维护了广大农民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提高了农业机械的使用率, 消除了农民对使用农业机械的恐惧感, 提高农机经营业户的信任度。 (3) 维护了全县整体经济利益, 农业机械作为科技载体, 覆盖面广, 涉及面宽, 农业机械销售、维修质量的好坏, 将直接影响科技农业的发展, 影响全县的经济收入, 所以强化农机市场整顿对发展农业至关重要。

4. 加强“四个工作”:

浅析丙麻乡农机化发展与安全管理 篇11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机安全;发展现状;对策

从2000年以来,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惠農政策,工业反哺农业成效日益显现。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农机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丙麻乡的农机从种类和数量上都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国家采取了对农机购置进行补贴以来,各种新型实用农机更是如雨后春笋般走进农家,活跃在田间地头,为农村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广大农民充分享受着改革的丰硕成果。

一、丙麻乡基本情况和农机发展现状

1.基本概况

丙麻乡有国土面积213.99km2,辖15个村民委员会,145个村民小组,共有人口28576人,耕地面积1867.6hm2,其中水田657.86hm2,旱地1209.4hm2,林地11462.4hmz。

2.发展现状

据资料统计,2000年,全乡拥有各种农机875台,产值900.5万元,主要是大中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加工机械类,农用水泵等,农田机械较少。2011年末,全乡共有各种农产品加工机械3575台(套),农用水泵57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50台,小型拖拉机120台,微耕机683台,中型耕田机械2台,稻麦收割机2台。2011年全乡完成机收面100 hm2,机耕、机耙面积1000.6hm2,完成产值2800万元,数量增长了5倍,产值增长了3.1倍。农业机械的推广和运用,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节约了劳动力,产生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政府引导下,使得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逐渐走出家门,打工创收,促进了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机补贴指标远远满足不了农户的需求

近两年,农民对农机需求量增大,农机购置补贴指标往往是杯水车薪。例如,2011年初我乡报名的有245户,满足的指标仅有17台。虽然上级部门后来又追加了20万元的农机补贴资金,但仍然满足不了农民的需求。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农机发展步伐

我乡虽然在2009年搞了现代烟草核心示范区建设,完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沟路配套,给农机化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但覆盖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20%左右,并且局限于乡政府周围四个村,不利于大面积的大机械作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化发展。

3.农业经营模式与农机化发展不相适应

分散经营的模式只给小农机具带来了发展的春天,但不适应全程机械化的发展要求,更不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4.农机发展不平衡

从目前我乡农机拥有数量情况看,坝区明显多于山区,机耕机械较多,而农产品加工机械、插秧、收获、烘干、节水灌溉等机械发展缓慢。

5.农机安全隐患多

农村的特殊地域环境和农机拥有者文化参差不齐的状况给安全带来了隐患。一是农村道路等次低,一些道路年久失修,低凹不平,急、难、险坡弯多,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农村道路的真实写照;二是农田作业机械增多,机械作业条件差,农田机耕道路跟不上农机发展步伐,田地块零敲碎打,易发生农机事故;三是农机拥有者文化水平低,对农机安全认识不足,侥幸心理严重,隐患排查松懈,一旦发生农机事故,叫苦不迭;四是农机维修和后续服务跟不上,一些农机厂商只注重售出农机数量和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后续跟踪服务,农机作业带病工作情况较多,往往小问题最终铸成大过错。

三、促进农机化发展的对策

1.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各级投入,搞好农田沟路规划,以适应现代农业的需要。

2.推进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前提下,本着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土地合理流转,引进农业产业化大户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实行订单农业,将土地集中起来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3.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寻求订单式农业,加大对农民工技术的培训力度,促进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通过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农机增产增收的优势,提高土地农机利用率。

4.建立稳定的农机安全管理机构。机构改革后,基层农机管理机构弱化,基层农机站撤销,原属集体性质的农机管理人员撤、并、转,编制部门只保留了一个编制,只留给了乡镇农科站一个岗,设立农机员,负责农机的日常管理,形成单打独斗的局面,加之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农机执法只是浅层次的说教,没有路检、路查的权利,给一些农机户以麻痹松懈的心态,农机管理存在“管不了、管不好”的现象,现在的农机管理体制和机制已明显不适应当前农机化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上级部门在编制上既要充分考虑到农机的今天和明天,更要建立一个工作机构和一支稳定的农机工作队伍,切实搞好农机的推广、管理工作,为地方和谐建设提供保障。

5.强化农机安全生产,做好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利用好现有宣传教育平台,广泛宣传平安农机,对促进和谐建设的重要意义。宣传农机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多形式、多角度宣传报道典型人物的事迹,充分发挥典型事例的示范教育作用,营造人人讲农机安全,个个行农机安全的纷围。每年在每个村组织1~2次农机安全教育,跟每一个农机手签订一份农机安全责任书,在农村赶集街天或重要节假日组织3~5次安全警示教育。在醒目位置搞好永久性宣传标语,强化农机宣传的根基作用。

6.建立完善的农机管理信息资料。完善乡、村、组农机信息档案资料,将农机信息资料纳入网络管理,实行资源共享,对农机的使用管理实行常态化。

7.建立农机的使用、报废管理制度。农机使用寿命跟农机使用条件、使用者文化层次、安全意识、农机质量、日常维护等息息相关。农机处在最底层,情况复杂多变,农机超期、超量、带病工作给农机安全带来了极大隐患,上级农机管理部门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农机管理制度,形成农机的严格管理、合理使用、报废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机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何晓红.隆阳区十一五农机拥有量又创新高农机化又上台阶.云南农业信息网资料

农机化质量监督与管理 篇12

一、强化对农机化质量工作的认识

农机化质量管理是农机行业的立业之本和兴业之举。

第一, 从依法行政的角度看, 农机化质量管理是法律法规赋予农机部门的重要职责。国家和省相继出台的农机法律或法规, 都对加强农机产品质量、维修质量、作业质量和服务质量管理做出了明确规定。在山东省政府公布的省级权力清单中, 省农机管理局保留10项行政权力, 其中涉及农机化质量管理的就有4项:一是质量调查, 二是推广鉴定, 三是特种产品备案, 四是质量争议调解。不论是推广鉴定、质量调查, 还是投诉受理和调解, 都是必须履行好的法定职责和行政权力。

第二, 从购机补贴政策实施的角度看, 农机化质量管理是重要的技术支撑。如何把质量和性能可靠的机械提供给农民, 真正做到让农民“买得起、用得住、有效益”, 既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也是一项很严肃的政治任务, 非常需要我们切实加强重点机具特别是敞开补贴机具的质量监管。

第三, 从巩固农机装备制造大省地位的角度看, 农机化质量管理是有效的推进措施。这几年, 山东的农机工业年产值一直保持在1500亿元以上。在生产总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 迫切需要包括农机部门在内的政府部门, 按照各自职责, 加强质量监管, 引导企业不断改进产品质量, 打造名优品牌产品。现行政策环境下, 农机推广鉴定、质量投诉受理、质量调查和“三包”监管, 都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是农机装备制造业兴衰的重要影响因素。如何搞好服务、加强监管, 对一个农机生产大省来说至关重要。

第四,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看, 农机化质量管理是化解矛盾的重要平台。特别是农机产品质量和维修质量方面的投诉, 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这些投诉处理好了, 就会促进社会和谐。处理不好, 就有可能引发社会矛盾甚至是群体性事件。

二、突出农机化质量管理的工作重点

近几年, 我们把农机化质量管理列入重要日程, 根据部里的要求, 结合山东实际, 积极履职尽责, 主要做了五方面工作。

第一, 农机推广鉴定。在投资1000多万元加强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了农机推广鉴定受理工作规范, 严格标准流程, 创新鉴定方法。2015年共受理省级鉴定188项, 通过鉴定51项。接受部级鉴定任务85项, 通过鉴定58项。去年总通过量109项, 通过率为40%。2016年前三季度共受理省级鉴142项, 完成67项。接受部级鉴定任务52项, 完成28项。总完成量95项。在去年农业部组织的推广鉴定监督检查中, 对我省的综合结论为“规范”。

第二, 农机投诉监管。本着分级负责、高效便民、公正公平的原则, 积极组织开展农机质量投诉受理与调解, 在维权和化解矛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全省共受理农机投诉33起, 办结33起, 涉案金额138万元, 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88万元。2016年前三季度全省共受理7起, 办结7起, 涉案金额95.7万元, 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5.7万元。

第三, 农机质量调查。一是完成了农业部下达的拖拉机和玉米收获机两项调查任务。共对16家企业、129台大中型拖拉机和13家企业、150台玉米收获机进行了质量调查。二是完成了农业部玉米生产农机农艺融合研究项目的标准验证工作。三是完成了农业部下达我省的8个企业12个产品的推广鉴定监督检查任务。四是完成了农机化司安排的2015年农机质量调查有关事项整改工作, 对涉及山东的8个农机生产企业9种产品的整改情况进行了全面督导。

第四, 维修行业管理。严格实施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审核发放工作, 全省农机维修服务网点的持证率达到97%。为提高农机维修服务水平, 确保维修质量, 我们制定了《山东省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建设标准》, 目前全省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已达到372家。积极开展“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创建活动, 努力打造农机维修服务品牌, 全省已创建四五星级农机维修网点245个。

第五, 作业质量监管。除了耕种收常规作业标准外, 突出抓了秸秆还田、花生联合收获、大蒜种植、农机深松整地等作业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建设, 在提升农机作业质量, 推进农机化全面发展中起到了较好的引领作用。

三、把握农机化质量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

当前, 农机化的发展已经进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农机化质量管理面临着创新发展, 为整个农机化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保驾护航和依法履职、权责一致、严肃问责的双重压力。在新的形势下, 需要我们认真研判和把握农机化质量管理工作的发展动态和趋势,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规矩意识、风险意识和克难攻坚意识, 积极作为, 通过严格程序、规范管理和改革创新, 做到既能干成事, 又能在履职尽责过程中尽可能的少出问题或不出问题。

应当看到, 当前农机化质量管理面临着许多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 这项工作只能加强, 不能削弱, 但管理的重点需要进一步明确, 管理的内容需要进一步调整, 管理的方法需要进一步创新。

第一, 农机推广鉴定将更加注重规范和高效。现行政策规定下, 对多数省份来说推广鉴定是农机产品进入补贴“门槛”的一个前置条件。企业要求鉴定的产品多, 鉴定机构的能力又远远满足不了需要, 形成了比较突出的供需矛盾。鉴定工作进入了不干是不作为, 干多了风险又增大的两难境地。农机推广鉴定不是产品合格鉴定, 把握的侧重点应当放在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先进性、适应性、安全性和可靠性上。无论是制定大纲, 还是实施鉴定, 都要紧紧围绕“四性”进行顶层设计, 选取部分现有鉴定能力能够实施的关键项进行检验, 在精、准、实上狠下功夫, 努力做到既规范又高效。

第二, 农机投诉监管将更加注重就近受理和快速处置。农机具一旦出现质量问题, 对农民来说, 轻了耽误农时、影响作业, 重了就可能会使一个家庭致贫。如果出现大范围的质量问题或群体性投诉事件, 处置不好就会影响社会稳定。这就要求在投诉监管网络建设上, 省、市、县都要设立机构, 有条件的要向乡村延伸, 做到层层有人抓、有人管。在受理分工上, 要实行分级负责, 就地受理, 通过调解、化解, 尽可能的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最大限度的减少农民投诉成本。在应急处置上, 要制定完善工作预案, 一旦出现重大质量问题和群体性投诉事件, 能果断及时处置。在工作手段上, 要积极推广应用现代化装备。比如农机深松整地智能检测仪的广泛使用, 在保障作业深度, 减少质量纠纷, 减轻监管压力方面, 就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所以, 一些现代化的装备, 要积极创造条件, 该上的一定要上。

第三, 农机质量调查将更加注重制度化、常态化。特别是要围绕农机化发展薄弱环节所需机具, 有重点、有目的、有选择的进行质量调查,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调查侧重点, 以便于准确把控总体质量状况, 引导企业不断优化产品设计, 完善质量管控体系, 推动产品升级换代。同时, 也为农机化发展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夯实装备基础。调查方案的设计要科学合理, 调查内容要精简, 方法尺度要统一。要注重调查成果的运用, 好的要通报, 差的要整改, 构建扶优限劣的长效机制。

第四, 农机维修管理将更加注重行业指导和监督服务。在积极探索事中事后监管有效途径和办法的同时, 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 搞好行业发展规划指导, 引领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建设, 通过企社联动、连锁经营、“互联网+”等多种方式, 打造一批农机维修4S店, 扩大服务覆盖面, 从根本上解决农民修机难的问题。强化维修从业人员技术培训和技能开发, 创新技能竞赛、基地培训、现场观摩教学和远程教育形式, 多渠道培养壮大农机维修中高级人才队伍。

上一篇:护生的临床带教下一篇:IT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