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农机化质量监督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共7篇)
济宁市农机化质量监督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 篇1
济宁市农机化质量监督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
农机化质量监督管理服务体系是做好农机化质量工作的基础。为全面掌握全市农机化质量监督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近期我们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农机化质量监督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专题调研,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农机化质量监督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和全面提升农机化质量监督管理服务能力的思路措施及政策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体系建设情况
我市农机化质量监督管理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目前除中区和汶上外,其他县市区都已设立专门的农机质量监督科(站),全市市县农机质量监督机构已达11家,其中市级1家,县级10家,主要承担农机质量监督、农机市场打假、维修网点管理、农机投诉、职业技能鉴定等项职能。2008年以来,我市又依据农业部《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工作管理办法》和《山东省农业机械化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了农机化质量投诉监督管理机构,目前除济宁市农机投诉站外,全市12个县市区均设立或明确了县级农机化质量投诉监督管理机构,其中曲阜、嘉祥2个县市经编办批复单独设立机构,有编制,任城、鱼台、金乡、汶上4个县区经编办批复单独设立机构,与原负责质量监督的科室合署办公,邹城、梁山2个县市编办批复增加了农机投诉职能,市中区、兖州、泗水、微山4个县市区以局文件明确了负责投诉工作的科室。在人员结构方面,目前我市从事农机质量监督管理的人员57名,全部为技术、管理人员,事业单位管理,参照公务员执行,其中市农机质量监督科4名。在资金投入上,近三年来各级农机部门投入资金18.2万元,主要用于购置微机、打印机、照相机等基础设施,培训工作人员,开展农机打假,经费来源主要为政府拨款。
二、主要工作成效及做法
农机化质量关系到农机化的安全生产,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关系到农机化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在农机化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农机化质量包括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工作内容。加强农机质量监管工作,既是保持农业机械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山东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我市认真开展农机质量监管工作,加强农机市场管理,加大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力度,加紧农机质量投诉监督机构建设,促进了农机产品质量、维修质量、服务质量等的提高,维护了农民的合法利益,推进了我市农机化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1、大力宣传农机质量监督工作。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有效宣传途径,采取印发宣传资料、开辟宣传专栏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山东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农机质量监督相关业务知识,大大提高了农机质量监督工作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特别是每年3·15期间,全市各级农机部门深入到乡村、集贸市场,设立假冒伪劣农机配件展示台、农机法律法规咨询台、农机质量监督投诉受理台,宣传农机识假辨假和科学使用知识,宣传农机法律法规,解答农民疑问,受理农民投诉,推介优质放心农机产品,指导农民购机,大大提高了农民消费者的依法维权意识、产品质量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积极开展农机打假护农活动。围绕重要农时、主要作物、关键生产环节所需机械,联合工商、质监部门,积极开展农机打假活动,对辖区内的农机生产企业、农机经营公司(门市部)、农机维修厂点等进行“拉网式”检查,并对农机购置补贴机具进行重点跟踪调查。近两年来,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2000余人次,查处假冒伪劣农机产品7000余台件,涉案价值达700余万元,净化了农机市场,规范了农机经营秩序,维护了农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加强农机维修市场管理。一是开展了农机维修管理规范化建设活动。全市57名农机质量监督管理人员86%以上取得了行政执法证件,《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核发微机化管理由2008年初的16%提高到100%。二是开展了农机维修网点专项整治行动,依法注销了已停业和不再从事农机维修业务的网点260家,依法取缔了违法违规经营的网点88家,依法查处无资质资格擅自从事农机维修服务的人员65人,查处使用次、旧、不合格农机零配件进行维修等违法违规案件4起,整治后全市农机维修网点为786家,网点信息全部在农业部农机维修管理网站公告,农机维修网点审核发证率达到100%。
4、大力推进农机职业技能开发。为了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确保农机维修质量、作业质量和服务质量,自2001年以来,我市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在各级农机部门的高度重视下,主动与监理年检年审相结合,与农机人员培训工作相结合,与农机推广和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相结合,与当地“阳光工程”和职业教育相结合,与农机跨区作业证和农机加油卡的发放相结合,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多种措施,拓宽鉴定范围,鉴定技术基础不断加强,鉴定规模持续扩大。截止目前,全市已累计培训鉴定各类农机从业人员3万多人,鉴定工种也有原来的6种扩大到29种,居全省前列,多次被评为全国、全省农机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根据农业部和省办安排,我们组织实施了农机行业高技能人才“金蓝领计划”试点工作,108人参加了在兖州举行的济宁市
“金蓝领”培训班,全部通过了职业技能考试,圆满地完成了省办安排的试点任务。
5、积极受理农机产品质量投诉。建立健全农机化质量投诉监督管理体系,全市12个县市区均已设立或明确了县级农机化质量投诉监督管理机构,其中编办批复设立单独机构6家,批复重新划定职能2家,内部行文4家。两年来全市共受理农机化质量投诉43起,处结43起,涉案价值183.4万元,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43.8万元,接受咨询1390人次。
另外我们还积极做好了“农民满意农机产品”调查评选、农机购置补贴产品质量跟踪调查、协助生产企业申请农机推广鉴定等项工作。
三、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农机主管部门对农机化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到位,监管力度不够,投入经费不足,致使农机化质量工作难度大,各地发展很不平衡,严重制约了农机化可持续发展。
2、执法依据不充分。尽管近年来相继出台了不少有关农机质量监督的法律、法规,但是农机部门只有监督权,没有执法权、处罚权,农机部门开展农机打假工作必须有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参与和配合,目前工作难度较大,多年来,农机部门在农机打假方面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但往往喊得响、行动难。
3、执法手段落后。目前全市没有一辆专门的农机质量监督执法车辆,缺少先进的农机产品质量检测设备,执法人员没有标志服,这在一定程度上更是增加了执法的难度。
4、标准化建设滞后。目前农机新技术、新产品越来越多,农机作业项目和服务领域越来越宽,农机维修和服务内容越来越丰富,作为农机化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标准化建设却严重滞后,很多质量监督工作处于无标状态,靠经验为准。
5、经费严重不足。1999年以来,国家相继取消了农机维修管理方面的所有收费项目,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面临着无经费来源的困难局面。作为政府部门,虽然我市每年都按要求积极向当地财政部门争取业务经费,但由于地方财政非常困难,这部分开支难以列入财政预算,目前全市农机产品质量监督、投诉和打假工作一直没有专项工作经费,检测设备的购置和更新改造没有任何财政投入,严重制约了农机质量监督工作的开展。
6、管理队伍力量薄弱。由于机构改革,乡镇农机站基本都被撤并,县级农机质量监督管理人员较少,有的只有两三个人,无法深入开展工作,再加上基层
从事农机质量监督的工作人员大多没有经过正规培训,法律意识淡薄,业务水平较低,严重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四、加强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措施建议
1、端正思想,提高认识。农机化质量是农机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机化质量工作贯穿于农机化产品、作业、服务全过程,直接影响到农机化整体工作效果,关系到农机安全生产,关系到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关系到农机化的生存与发展。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理解农机化质量工作的任务性质和要求,增强法定责任意识,把农机化质量工作列入大事要事来抓,进一步深化对农机化质量工作的再认识,依法做好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监管工作。
2、健全机制,完善质量监督体系。按照“健全体系、提升能力、畅通渠道、有效监督”的原则,加快市、县两级农机质量监管体系建设。一是要完善市、县级,特别是县级农机质量投诉机构的基本设施配备,加强工作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和监管能力;二是要建立健全监管工作的规定、制度、程序等,保障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三要建立农机、工商、质监等部门的联合监督管理机制,结合农机产品打假、农机作业质量检查、农机销售维修市场整治等专项活动和三夏、三秋重要时节,组织多部门联合的质量监督检查,以提高管理效率。
3.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员的素质。要加大培训投入,充分利用市县两级农机校对农机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其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市县级农机质量监督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重点学习国家和地方有关质量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提高管理人员文化素质、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其二,大力推进农机行业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加强对农机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和鉴定考核,努力拓宽鉴定范围,进一步提高我市农机从业人员技术水平。
4、持续加大对农机市场的监管力度。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打防结合、综合治理”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大力贯彻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山东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和《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继续加大源头治理和质量监管,通过市场整顿、专项整治、跟踪考核等多种措施,构建农机打假和监管工作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机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要对重要农时、主要作物、关键生产环节所需机械进行严格检查,对查出的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坚决予以处理并向社会曝光。同时,对重点补贴的农机产品进行质量、安全和售后服务跟踪调查。要积极主动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协调,按照各自职责,密切配合,加强农机维修市场日常监管,强化对
农机维修经营者从业资质、维修人员职业资格、维修质量、维修设备和检测仪器技术状态以及安全生产情况的监督检查。继续深入开展“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创建活动,要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做法,加大力度,规范程序,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农机维修市场行为,树立社会信誉,打造我市农机维修行业服务品牌。
5、认真做好农机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工作。农业部《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办法》和《山东省农业机械化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办法》的出台,为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工作提供了依据,对建立健全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体系,有效开展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促进农业机械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稳步提高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认真学习《办法》,进一步明确农业机械质量投诉机构的工作职责,掌握质量投诉受理的相关要求、处理程序以及信息报送和监督等有关规定,为开展农机质量投诉监督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要按照《办法》的要求,进一步搞好农机质量投诉机构的规范化建设,配备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保障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经费,申请设立尾数为“315”的投诉电话,建立完善各项质量投诉规章制度,加强投诉档案管理,认真履行农机投诉质量监督职责,积极开展工作。各级农机投诉机构之间要加强沟通和交流,实现信息共享和上下联动,充分发挥投诉体系在农机打假中的积极作用。要建立健全重大、突发质量事故和集中投诉事件应急机制,及时处理好重大、突发质量事故和集中投诉事件。
6、加快农机质量标准化进程。农机质量监督的技术基础是农机质量标准化。随着农业机械化作业项目的越来越多,服务领域范围的越来越广,技术要求的越来越高,分工的越来越细,制定农机质量标准化体系成为农机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几年来,为规范作业市场秩序,促进农机服务的健康发展,我省陆续出台了《机械播种》、《谷物机械收获》、《机械耕整地》、《牧草机械收获》、《秸秆机械还田》、《花生机械收获》6个地方标准和玉米机械化收获、玉米秸秆还田、薯类机械化收获、花生机械化收获、牧草(苜蓿)机械化生产、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生产、旱作节水深松作业、旱作节水深耕作业、设施农业卷帘作业、设施农业微耕作、绿茶机械化加工等11个机械化作业技术规范,这些标准规范与原有的标准规范形成了农机化作业标准体系,为提高农业机械作业质量和仲裁检验提供了技术依据。但是这些标准远不能满足当前农机质量监管的需要,特别是作为农机质量体系中比较重要的农机维修质量目前还没有标准可依。因此建议省办在认真调查研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聘请专家论证的基础上,组织有关农机质量监督管理人员逐步开展机械作业标准化体系制定工作,包括整地、播种、深施肥、栽植、喷雾、中耕、收获、加工等农机作业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检测
评价方法。认真开展农机维修质量标准制定及执行督促工作。组织专家会同农机维修网点制定农机修理技术工艺规范,材质消耗及质量标准,检测标准,修理价格标准等。
7、加快农机质量监督管理立法进度。呼吁各级政府依据《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尽快出台一些农机质量监督方面的实施细则,真正使农机部门既有监督权,又有处罚权,畅通农机质量监督渠道。
8、加强农机质量监督规范化建设。一是切实解决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业务经费来源问题,建议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将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业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促使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持续、稳定、有效地开展。二是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将有能力、懂技术、肯吃苦、责任心强的年轻人员调整充实到农机质量监督管理队伍中来。三是规范执法行为,所有执法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依法行政,特别建议省办争取解决执法人员标志服问题。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级农机部门要配备一些先进的农机产品质量检测设备,配置数码相机、摄像机等取证设备,有条件的可购置专门的农机质量监督执法车辆。
济宁市农机化质量监督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 篇2
1 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1) 现有服务机构。磐石市农机管理体制较顺, 推广、培训及监理体系较为健全。磐石市农机机构现设市农业局农机科、市农机推广站、市农机监理站和市农机校, 隶属市农业局;各乡 (镇) 设农机站, 隶属市农业局和当地政府双重管理, 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农机机构现有总编制136个, 实有人员168人, 其中高级职称5人, 中级职称22人, 助理级职称109人, 管理人员20人, 工人12人。
(2) 农机社会化服务网络正在形成。磐石市现有农机户约1.35万户, 农机户不断壮大, 农机固定资产在2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32户, 经工商注册的农机合作社13个, 农机修理网点145个, 农机经营网点70个。2009年, 农机总投入近1.7亿元, 农机总收入近1.2亿元。
(3) 组织农机跨区作业, 提升服务功能。从2008年起, 开始组织联合收割机赴黑龙江、辽宁及南方各省市跨区机收小麦、水稻和玉米, 通过“内调外引”, 机收面积一年上一个台阶, 累计跨区作业面积2万hm2。
(4) 资金投入。资金投入主要来源渠道一是国家财政拨款, 主要负担人员工资;二是争取农机化项目资金。直接用于公共服务的资金和比例很少, 基层一线农机化公共服务从业人员建立了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
(5) 发展情况。一是组织、鼓励本地的农机大户、农机服务组织成立农机作业服务队, 按农时季节, 在本村、本乡和邻近乡村开展耕、种、收、脱及运等农机作业, 做到“三统一”, 即统一联系作业、统一收费标准和统一调配机具。二是农忙季节组织农机技术人员, 到各乡镇开展耕、播、收及脱等作业技术指导服务, 重点示范推广水稻机械育插秧、机械收获、保护性耕作及机械深松整地等新技术, 并建立大面积连片全程农机化示范区。
2 工作成效与经验
(1) 开展田间机械化作业服务。机械深松整地、机械化播种、机械收割和机械脱粒技术是行之有效的粮食增产技术, 是粮食生产的基础。磐石市积极组织农机科技人员深入基层, 围绕粮食生产的主要环节耕、耙、播及收工作, 做好农机具的检修和技术跟踪服务工作。大力扶持和积极鼓励发展形式多样的农机耕、播、收跨区作业服务队进行跨区作业, 提高农机具有效利用率, 扩大作业面积, 增加机手收入。
(2) 立足实情, 围绕结构调整, 开展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依据自然条件优势和磐石市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要求, 以玉米和水稻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为重点, 加快农业机械推广应用步伐。围绕农业产业化结构调到哪里, 农机就调到哪里, 服务跟着调整走的原则,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有选择地进行重点发展、重点突破, 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农机化区域发展新格局。
(3) 加强农机信息和宣传工作。多年来, 磐石市围绕农机化节本增效新技术、新机具, 及时发现、总结、完善和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 大力宣传农机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和作用。利用宣传板、电视、广播、录音、发放资料和张贴标语等形式开展宣传。
(4) 加强农机技术培训工作。结合农时季节, 围绕粮食生产中心工作, 组织农机科技人员深入村镇, 对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所需的农机技术和配套机具进行现场作业演示、培训和跟踪服务, 使农机科技知识和技术服务深入到田间地头, 为全市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和会管理的致富带头人, 让农民切实体会到科技带来的实惠。
经过多年发展, 磐石市各类农业机械数量明显增加, 各种农机大户、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组织逐步兴起, 初步形成了以政府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 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体制不顺, 职责不清。县级的农机部门归市农业局统一管理, 乡镇农机站归属县、乡双重管理, 实行“以块为主, 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 技术人员的工作精力放在包村搞行政工作上, 农机专干不专, 人员缺少的现象较为突出, 基层农机管理功能不强, 农机专业技术力量薄弱, 技术服务跟不上农机发展的需求。
(2) 乡镇农机站工作条件差。工作场所简陋, 工作条件差, 无设备、无场地, 不能正常开展农机技术指导服务工作。
(3) 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农机队伍知识老化, 非专业人员比例大, 磐石市农机专业技术人员中非专业人员占20%, 加之知识老化等问题, 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推广使用和科学技术普及等工作带来了一定影响。
(4) 服务网络还不健全。乡级农机站工作条件简陋, 县农机站“中枢”纽带作用难以发挥, 农机技术指导服务不到位。虽说现在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农机, 但因为乡镇农机站服务跟不上, 从而引导农民购置和使用农机新机具的力度不够, 如拖拉机除春耕播种、翻地及运输外, 基本闲置在家, 农机的利用率和经营效益低。
(5) 农机服务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低,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到2009年底, 磐石市农机作业服务组织仅有13个, 农机作业服务零散无序, 分散经营造成农机市场无序竞争, 农机作业质量低, 农时季节难保证, 运行不能规范, 管理比较混乱, 社会化服务能力不强, 直接影响着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和作业效率。在农机化服务体系中, 县、乡两级农机服务网络严重缺乏服务手段, 村一级处在“断腿”状态。特别是在农机具作业过程中更显得无所作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管理体制不顺, 导致乡镇农机管理涣散;二是农机市场监管不力, 农机经营、维修无序发展, 处于半自流状态。
(6) 农机化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发展步伐缓慢。磐石市属丘陵半山地区, 地方财政对农机化无力投入,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机化科技推广、试验示范、项目建设、技术培训及服务体系建设的大力开展。由于农机购置补贴总量有限, 补贴比例偏低, 加之农民的购买力不强, 多数农民还是难以筹措资金, 政府补贴资金还不能满足农民的购机愿望, 以致放慢了购机步伐。一些机具价格较高, 即使享受国家购机补贴政策, 农民还是没有购买能力, 不能很好地提高农民购机的积极性。同时, 示范区建设资金紧缺, 不能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4 发展思路
4.1 有利因素
(1) 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重视农机工作, 实施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激发了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
(2) 农民迫切需要发展农机, 由于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推进, 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 造成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涨, 农业生产迫切需要安全、高效及低耗的现代农业机械。特别是农机化在节约水土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业劳动力、抵御自然灾害及优化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 都具有人力所不能及的特殊功能, 受到农户的普遍欢迎。
(3) 农村经济实力增强, 农民可支出收入增加, 社会投入农机的力量加大。
(4) 农业结构调整带来农机需求多样化。
4.2 不利因素
(1) 农机本身比较效益低, 农机投入回收期长, 影响各方面投资农机的积极性。
(2) 土地相对不集中, 农机作业效率低, 特别是科技含量高的先进农机具一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3)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机耕道路建设滞后于农机发展。
(4) 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尤其是乡镇农机队伍不稳定, 农机人员知识老化。
4.3 发展方向和主要目标
(1) 理顺管理体制, 稳定农机队伍。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完善机制和精简优化人员的原则, 切实加强农机机构和经营机制的建设。从有利于农机事业出发, 各部门要全面履行农机监理执法、农机技术推广、农机培训教育和农机经营服务4大职能, 积极认真做好农机化工作。把关系理顺, 把工作做好。县、乡农机部门财产应依法得到保护, 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随意侵占、平调农机服务部门的资产。
(2) 培育新的服务组织, 开拓新的服务领域。兴办包括股份合作制在内的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机械协会, 培育产业群体。利用国家和省农机购置补贴项目资金, 购买科技含量高、配套系列化的作业机械, 重点扶持农机大户、农机服务组织, 组建农机协会, 在农机部门组织引导下, 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 扩大跨区域作业的规模与范围, 提高组织化程度。一要建立专业化的跨区作业服务队。以县为单位, 把有限的农业机械组织起来, 利用农作物成熟的时间差, 开展有序的跨区作业, 这样既解决了农机忙闲余缺调剂, 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取得社会、经济效益双赢。二要建立形式多样化的专业化农机服务公司。根据磐石市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建立个体、股份合作及集体等形式的专业化农机服务公司, 开展租赁、上门服务等多种服务形式, 全方位地进军效益农业和特色农业, 突破单一为粮食生产服务的模式, 向农副产品深加工、储藏及保鲜等领域拓展。三要建立群众团体的农机手协会。在充分尊重农机户自主权、完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 由农机管理部门牵头, 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分散个体私有农机业主广泛组织起来, 加入协会实行机组合理配套, 提高组织化、系列化程度。内部协调分工, 合理编组配套作业服务, 对外承接业务统一收费标准开展服务。既解决部分地方有机无活干, 部分地方有活无机干的实际问题, 适应新形势的需求, 提高农机利用率, 兼顾少数农机户利益, 实现共同经营、共同致富等, 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小型农机具盲目发展。
(3) 搞好体系建设规划, 提高队伍素质。农机服务组织是农机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经济载体, 是涉及农、林、牧、副、渔、工、商及建等一项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要有明确的目标。进一步理清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做到突出重点, 分类指导, 稳步推进。一要着力提高市 (县) 一级建设水平, 使其成为规模适度、功能健全、设施配套和能够承担新技术、新机具推广, 农机成人教育, 农机技术鉴定, 农机管理和农机行政执法等系列化服务的龙头。二要加强乡镇一级建设, 重点是搞好“五有” (有一支队伍、有工作场所、有服务设施、有服务实体和有试验示范基地) 站建设, 向社会化服务、实体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方向发展, 建成农机化服务基地, 发挥中坚骨干作用。三要积极完善巩固提高村组一级建设, 使其成为一方服务的主体。四要大力发展、积极培育新型农机专业户和股份制组织, 使农机化服务向产前、产后拓展延伸。五要有计划地开展对农机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 定期分批进行轮训, 进行知识更新和充电。要建立和健全竞争激励机制, 按照公开、公平和公正原则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充实农机队伍, 优化结构, 不断提高农机科技创新能力和增强农机科研人员工作责任感。
(4) 优化政策环境, 增加农机投入。增加农机化投入要走以国家扶持投入为导向, 集体和个人投入为主体, 社会、工商资本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路子。一是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从政策上对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扶持。二要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投入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方针, 提供优惠条件, 实行政策倾斜, 服务农村、农业和农民, 以达到兴机富民计划的有效实施。三要切实保障和改善农机人员的生活福利待遇, 真正解决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的后顾之忧。四要在完成国家赋予的公益性职能的前提下, 各级农机服务组织要坚持“以服务为主, 综合经营”的方针, 积极鼓励广大农机管理服务人员开展各种农机有偿服务和兴办各种经济实体, 壮大自身实力, 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
(5) 发展农机销售、维修等服务市场, 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规范维修行业, 提高维修服务水平。
5 建议
济宁市农机化质量监督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 篇3
关键词:舒兰市;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222-1
1舒兰市农机化服务体系基本情况
1.1农机化生产发展现状
全市农业机械化总动力为74.1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37500台,配套农机具135000台(套),有大中型拖拉机2540台,水稻插秧机590台,水稻收割机420台,玉米收获机70台。年完成机械耕地面积185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60%以上。
1.2农机化体系建设情况
舒兰市设立农业机械化管理总站、农机技术推广站、农机监理站和农机校,17个乡(镇)街均设了农机技术推广站、是隶属市农业局管理的事业单位。全市现有在职职工145人。高级工程师22人,工程师56人,助理工程师54人。全系统基层农机站办公条件十分简陋,无电脑、无交通车辆。资金投入一是国家财政拨款,主要负担人员工资,拨付少量的办公经费;二是争取农机化项目资金;直接用于公共服务的资金和比例很少。
1.3农机化体系主要工作职责
一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农业机械化各项方针、政策、法规;制定农机化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工作指标;落实国家和省农机购置补贴惠农政策,做好农机购置补贴各项服务工作;负责对全市农机市场、销售和修理网点的质量监督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二是负责组织实施农业机械科研项目的论证、申报和负责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引导农业机械产品结构调整与更新,提高农业机械普及和应用水平,为养机户提供信息服务、技术咨询和技术指导,做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三是指导农机化管理系统信息、网络建设及农业机械统计和信息发布。
2工作成效与经验
2.1农机化综合水平明显提高
由于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惠农政策,通过农机购置补贴,调动全市广大农民购置农业机械的积极性,提升了舒兰市农业机械的装备水平。
2.2农机服务组织蓬勃兴起
全市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大户180个,经营、作业耕地规模在2000亩以上的100个,经营作业耕地规模在2000公顷以下,1000亩以上的50户。这些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新生力量和新型的农民代表,在农业机械化生产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2.3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
近几年来,为抓好全市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和推广工作,市农机推广部门组织农机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围绕着水稻机械化育苗插秧和机械收获等主要环节,深入到田间地头,做好水稻插秧机和水稻收割机的检修、调试和技术跟踪服务工作,解决农民在机械化育苗、插秧和机械收获等方面的技术难题。
2.4抓好农机技术培训工作
农机推广部门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围绕粮食生产中心工作,利用冬春有利时机,组织农机科技人员深入到全市各乡(镇)街,开展农机适用技术培训工作,培训的主要内容有“水稻机育机插机收”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等技术培训。同时对全市17个水稻产区所需的农机技术和机具使用进行现场作业演示、培训和跟踪服务活动,使农机科技知识和技术服务深入到田间地头,为全市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技术人才。
2.5加强农机信息宣传工作
近年来,农机部门围绕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及时发现、总结、完善、推广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大力宣传农机化惠农政策,宣传农机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和作用,通过电视、网络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农机化工作,营造了领导和社会关注、了解农机支持农机的良好氛围。
3存在的問题
乡(镇)街农机站工作条件差,办公场所简陋,无设备,无场地,信息网络匮乏,有些农机技术信息无法传递,无法进行网络办公,制约农机化的发展;专业技术力量薄弱,整体素质低,专业知识老化,非专业人员比例大,对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科技人员下乡指导工作无交通工具,农机教学设备陈旧老化,已不适应现代教学需要,急需更新;农机推广部门开展新技术试验、示范无试验基地,无科研推广资金,推广人员专业素质低,跟不上农机发展步伐;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难度大,无培训场所、无经费;农机化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发展步伐缓慢,地方财政对农机化无力投入,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机化科技推广、试验示范、项目建设、技术培训及服务体系的大力发展。
4对策建议
济宁市农机化质量监督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 篇4
一、我区监理工作的基本情况
至XX年上半年,全区有注册登记的拖拉机4883台(大中型161台,小型4722台),联合收割机3台;拖拉机驾驶员3966人(g658、h3308)其中有497人持g照驾驶农用车。拖拉机入户率(占拥有量1XX台的)为38.3%,驾驶员持证率为39%,从XX年到XX年,平均每年动员拖拉机入户200台,拖拉机检验900台,驾驶员审验1200人,入户率、检验率、审验率、持证率平均为 30-40%。XX年上半年完成拖拉机入户108台,拖拉机检验500台,换旧牌242台,动员组织驾驶员参加持证培训83人。检验率为10.2%,入户率为49.9%、持证率为39.6%。从XX年至XX年全区共发生农机重大事故18起,死亡18人;一般事故36起,重伤28人,其中拖拉机重大事故8起 8人;一般事故21起重伤20人。今年上半年没有发生重大以上的农机事故,事故率呈下降趋势。
××区每年新购置拖拉机200台左右,拖拉机增长速度为2 %,新车入户率为50%。从我们掌握的情况表明;近三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从购置拖拉机到农三轮,逐步更新换代,发展到目前基本以中、大型四轮农用运输车为主,农村运输基本被农四轮所替代,拖拉机变为耕、耙、播等农田作业的工具。
二、农机安全监理面临的问题
随着《道交法》、《行政许可法》、《农机促进法》、《道交法实施条例》以及温总理签发的412号令、农业部的《两规定》、《两规范》的颁布实施,明确了农机管理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理顺了拖拉机管理的关系,农机监理机构的行政执法地位得到了认可。然而,农机监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相当突出,这些问题在张掖市乃至全国普遍存在,在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机安全生产,影响到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的生存和农机监理事业的发展。
1、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农业机械特别是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自走式农业机械,如果管理不严和操作不当将会对周围人员、财产、环境造成伤害。××区在80-90年代,农机事故年死亡人数在10人以上,不但造成农民家破人亡,而且引发农户之间、家庭内部的矛盾与纠风,也是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之一,拖拉机经营户相对都是比较贫困、家庭条件普遍较差,也是农村中的弱势群体,无力承担因事故造成的巨大的经济负担。近年来安全问题引起了各级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不断加强监管力度,农机事故死亡人数逐年减少,重特大事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目前引发农机事故的安全隐患依然存在,有三分之一的拖拉机常年失修,安全设施残缺不全,无灯光喇叭、制动不灵、方向盘间隙过大、连结不牢等技术状态较差,再加上无照开车、违章作业等,农机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农机事故依然是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隐患,农机监理责任重于泰山,任重而道远。
2、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难度加大。
一是社会进步、城乡发展、农村综合经济能力上升后,农民对经营农业机械有了更高的要求,从六、七十年代的手扶机到小四轮拖拉机再到三轮农用车、四轮农用车,农民不再是以满足农田作业而购置机械,而是由农机市场为导向,市场引导农民购置适用的农业机械,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在农民的意识中,拖拉机不再是一种先进的机器,只是一件农具而已,所以拖拉机的增速为每年200台左右,农用车的增速为每年280台,因此农民对拖拉机入户、检验和学习驾照的意识不强。
二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种植青一色的制种玉米,农产品运销没有作业市场,而且农业运输被农用车所替代,拖拉机仅仅作为纯农田作业的机具,一年的出勤率按农民常言说的“牛-55用的50天”,出勤率低,春种夏收后,“刀枪入库”,所以拖拉机不上公路,基本活动在田间地头,监管的难度非常大。
3、拖拉机费负较重,机手违规现象突出。由于拖拉机作业有很强的季节性和时间性,每年上路行驾、作业的时间短,收入低,而且都是自用为主,按现在的负费项目,养路费400元/年,检验费25元,第三者强制保险费210元,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的负担,有的一年的收入不够交养路费。为逃避交费,加之监管不到位,车主不愿登记、挂牌、考证,也不愿参加检审验,“黑车非驾”现象越来越多。
4、农机安全性能逐年下降,安全隐患加大。目前,机型陈旧、使用年限过长、技术性能差、故障多是普遍现象,由于没有一套具体的适用的报废措施和适当的补贴政策,农民又舍不得卖“废铁”,于是尽管技术状态差,仍凑合使用,再加上驾驶员安全意识差,重收入、轻安全,重使用、轻保养,带病运行,后患无穷。
5、农机监理手段落后,服务不到位。拖拉机检验是一项技术性很强、安全责任很重的一项重要工作,多年来一直延用一看、二蹬、三听的方式很不严肃、很不科学,导致了农机驾驶人员对监理部门产生误解,认为农机监理的入户挂牌、办证、检验就是为了收几个钱,只管理不服务,特别是驾驶员培训中的办人情证现象,使农机监理工作失去了服务的性质,也失去了农机户的信任,我们的工作也会失去社会的认可。
6、农机管理部门机构臃肿,经费短缺负担重。XX年一来,农用车的兴起和兴盛,各级农机管理部门把工作重点放在对农用车的管理上,而放松了自己已原有的基本的管理对象拖拉机。丢了自己的“自留地”,种了别人的“责任田”。在农用车兴盛时期,经济收入年年上涨,农机部门的“声望”也高了,人员增加、财政统筹、费用削减,但都没有对农机部门造成任何影响,农机部门全员上阵搞监理,全区农用车入户率达到85%以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去年11月16日农用车移交后,农机监理收费大幅度减少,收费总额由去年的98万元减少到今年的10万元,办公经费非常紧张,每年局系统正常运转需40万元,今年缺口在30万元以上,尤其是近年来陆续分配来的8个复退军人全靠业务收费支付工资,再加上其他人员的预算外工资、车辆消耗等,经费非常困难。
7、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体系名存实亡。八十年代国家支持兴办的乡镇农机站,经过几年的城镇化建设和企业改制、撤拼等,已没有服务项目和资产了,乡(镇)农机专干归乡(镇)管理后,基本从事乡镇的中心工作,农机工作基本处于失控状态,乡、村、社三级管理缺腿。所以目前农机监理工作只靠农机管理部门单兵作战。
8、农村各种税费的减免和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对农机监理收费不愿意,不支持,工作难以开展。
三、加强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措施
1、建议健全政策、法规。《道路交通安全法》只规定农机监理机构承担对上道路拖拉机审查登记、牌证核发、检验、操作人员的考证,而拖拉机的道路检查权、违章处罚权、事故处理权交给了公安交警部门,没有明确行政许可监督权,造成许可发放与许可行为监督的脱节。
2、争取早日将农机监理机构明确为国家行政执法机关,人员按国家公务员来管理,并根据事业的需要确定人员编制,人员工资及开展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之内,由财政全额拨款,以稳定农机监理队伍,保障农机安全生产。
3、加强农机安全宣传,开创农机监理工作新局面。以有关法律、法规、事故案例、农机方面的惠农政策为内容,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或在农机人员相对集中的乡镇村社,作业场所,采取多种措施对农机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教育;在学生集中的乡村学校,以举办农机安全教育讲座、播放农机安全知识录像等方式教育学习提高安全意识;利用各种宣传材料等方式扩大宣传范围,使全社会都了解农机安全监理的重要性。
4、强化服务,提高农机监理的总体水平。农机监理的工作特点和社会性质决定了其职业道德,必须全心全意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宗旨。要抓好农机监理队伍建设,从实施规范管理入手,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一是要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自身执法行为。围绕依法行政、文明监理、优质服务这一主题,健全和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制》、《服务承诺制》等规章制度,使每个工作环节都有章可循,整个工作程序制度化、规范化;二是文明服务,热情耐心地解答农民群众的咨询,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三是实行“两公开、一监督(公开办事程序、收费标准、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密切与广大农机人员的关系,增进感情而有利于农机监理工作的开展。
5、严格执法,纠正违章,确保农机安全运行。大力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强化农机执法力度。要针对农村面大、量广农机分散和流动作业的特点,经常组织农机执法人员深入农村道路、田间场院进行安全检查,查纠违章违法行为,消除事故隐患,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的发生。
6、开展农机普查工作。要利用农闲时节,对全区拖拉机的拥有情况、使用年限、拖拉机技术状态作一次全面的普查清理,全面弄清拖拉机的基本情况,一些不需要纳入管理的手扶拖拉机、频临报废的拖拉机要列在登记范围之外,对大中型拖拉机要全面纳入管理,并抓好新购置小型拖拉机的牌证管理,逐步提高入户率、检验率。
济宁市农机化质量监督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 篇5
为进一步了解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检查有关法律法规落实情况,推动我市社会养老事业加快发展,9月份,金华市人大常委会成立调研组,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蔡健带队,赴市本级和6个县(市、区)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在实地考察了各地养老服务机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后,召开座谈会,听取当地政府工作情况介绍,并与政府部门、乡镇社区、人民团体等单位和人大代表、志愿者、专家学者等座谈,共同商讨当前社会养老服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研究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工作成效
截至2014年底,全市60周岁以上户籍人口90.3万人,占户籍人口数19.1%,老龄化程度居全省第8位,高于全国近4个百分点。65周岁以上58.4万人,占户籍人口12.3%。70周岁以上38.5万人,80周岁以上13.9万人,60周岁以上的空巢老人29.9万人,分别占老龄人口的42.6%、15.4%、33.1%,百岁老人共有129人。近年来,我市人口老龄化趋势正在加快,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数将达到100万左右,老龄化率为21%左右。目前,全市共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2488家,近5万老人可以就近享受居家养老服务。全市现有养老机构150家,养老机构床位30384张,每百名老人床位达3.4张。其中民办(民营)养老机构54家,床位数10990张。我市社会养老服务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社会对养老工作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健康、安全条件得到逐步改善,基本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
(一)政府高度重视,政策措施有力。
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养老事业,加大工作力度,出台政策文件,居家养老服务快速发展,养老机构建设步伐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市政府2012年出台关于深化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2013年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2014年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2015年出台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市政府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9643”的养老服务总体格局,即96%的老年人居家接受服务,4%的老年人在养老机构接受服务;不少于3%的老年人享有养老服务补贴。各县(市、区)政府也都及时出台相关文件,在投融资、土地、用房、税费、财政、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了一系列政策保障,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面铺开,一批养老机构开工建设,“家院互融型”、“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加快发展。(二)部门各司其职,工作重点突出。
市民政部门成立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加大政策指导和扶持力度,投资建设的江南老年公寓项目现已结顶,8890虚拟养老院服务模式在中央电视台报道播出,金华市社会福利中心获全国民政系统“优质服务品牌”,金华市老年护理保健院成为省级医养结合示范点。规划部门将养老设施布局纳入专项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对新建住宅项目居家养老服务用房面积纳入规划设计条件。国土部门依照国家有关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的指导意见,预留、单列或奖励建设用地指标,调整用地价格,鼓励盘活集体用地、旧厂房等用于养老设施建设。卫生部门鼓励社会力量开办老年康复医院和临终关怀医院,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开设医疗机构,推动医疗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发改、人力社保、教育、财政、消防以及工青妇、残联、老龄委等单位和部门都发挥各自工作职能,促进社会养老服务工作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三)各地有效推进,特色亮点明显。
全市上下围绕政府确定的工作目标,积极做好社会养老服务工作,有效落实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要求,涌现出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得到了上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如金东区“统分结合”模式(即白天统一照料、晚上分散居住,中心较大村统一布点、边缘较小村分餐配送)获评“2014中国养老模式创新与老龄产业发展十佳典型”。兰溪市依托96345社会公共服务平台和500多个加盟商家,推行线上预约、线下服务的“网络养老”创新模式。省内单体规模最大的养老机构——义乌市怡乐新村,探索实行“公建民营”运营模式改革。婺城、东阳、永康、浦江、武义、磐安等地均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工作指导,坚持多元化、社会化发展养老服务,取得显著成绩。(四)社会积极参与,整体氛围浓厚。
按照“大村统一布点、小村分享服务,日间统一照料、夜间分散居住”的方式,全面推行“政府倡导、村级主体、社会资助、统分结合”的新型农村居家养老模式。全市共有2347个行政村、141个城市社区在上级的指导和帮助下,采取“政府补助一点、村里补贴一点、社会筹集一点、个人自负一点”的方式,多方筹措资金,积极兴办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加强日常运行管理,提供日常伙食供应等养老服务。全市乡镇街道共设立敬老院80个,在为全市5564位特困供养人员、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之外,积极进行改造升级,推进家院互融、居养融合建设。各地社会资本在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参与养老服务产业。如东阳市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产业非常踊跃,现有6个大型民办养老产业项目正在筹建中,其中4个被列入省重大产业项目。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在充分肯定我市社会养老服务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面对人口老龄化加快的问题,社会养老服务面临的压力仍然较大,老龄事业仍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
(一)供需矛盾突出,市场化程度不高。
按照到2020年每百名老人5张床位和民办(民营)机构床位占比达到70%的目标,我市每年平均需新增民办(民营)养老床位4800张。2015年任务数为2200张,但目前完成1120张,完成目标任务压力较大。同时,护理型床位偏少,仅占总床位数的38%。医养融合推进难度较大,存在政策融合难、医疗床位和养老床位界定难、共享难等问题。养老服务对象看病难、就医难、护理难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多数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未纳入市场化运营,服务项目比较单一,仅能提供日常伙食服务,文体康复设施和精神文化活动缺乏。政府公办养老机构托底作用不够,部分公办乡镇(街道)敬老院基础条件比较差,大多不具备护理型床位,对失智失能特困供养对象无法提供更好地服务。我市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对于逐渐增多的中高端养老需求,如特殊护理、康复保健、休闲养生等需求无法有效满足。社会力量举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未能享受到政策的有力支持,部门协调服务的主动性不够。(二)发展不够平衡,运营管理压力大。
目前全市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数量增长较快,将提前两年完成省定目标,但因各地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平衡和财力保障不同,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有的建设进度缓慢,有的管理不规范,有的经费紧张,尤其是一些集体经济薄弱村已经出现“开了就关”或“开开停停”的现象。还有的基层干部存在畏难情绪,认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存在资金、管理、服务、卫生、安全等许多问题,难以长效运行。我市多数养老服务机构未通过消防验收审批,有的消防要求不达标,改造难度大、成本高,有的未取得土地证和产权证,不具备消防审批验收的前置条件。民办养老机构投入大、效益低、风险高,大多数只能维持日常运行,收回投资周期较长。(三)职责定位不明,政策保障不够完善。
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组织的公益性和互助性服务、企业的市场化服务三者关系还尚未厘清。在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政府存在一定包揽思维,多数依靠财政补贴才能正常运行,家庭养老功能和村、社区的依托作用需进一步增强。民办养老机构为获得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都登记为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全市至今尚未有一家营利性养老机构,严重制约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社会组织或个人为老年人提供的志愿服务、互助服务、临终关怀、精神慰藉等服务比较零散,缺乏资金支持,难以形成长效机制。部门间缺乏统筹协调,资源整合力度需加强,养老服务设施与医疗卫生设施、文化体育设施缺乏统筹规划,未能进行有效综合利用,出现重复建设和资源闲置。有的政策落实还不够到位,如民办养老机构在规划设计、土地指标、融资担保等方面还有许多困难;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有待细化落实;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工作人员不够专业、覆盖面不够广、无法有效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等。(四)人才支撑不足,社会力量参与不够。
养老服务机构管理人才、护理人才紧缺,现有护理人员年龄大、待遇低,缺乏相应的培训和专业技能。从事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较低,专业培训机构缺乏,不能适应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管理人员多由村、社区干部兼任,炊事员队伍流动大,且多数没有上岗证、健康证,管理难度大、问题多。服务老年人群体的心理咨询师、护理师、健康营养师等专业技能人才缺乏。民办养老机构总投资规模偏小,建设运营模式还比较单一,PPP项目、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元化资金投入和经营方式尚未形成规模。助老扶老的社会公益组织、志愿者组织、互助组织、慈善组织还不健全,活动还不规范。有的赡养人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履行不到位,片面认为养老问题可以由政府包办。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手段为老年人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不少仅停留在电话呼叫、在线预订阶段。全社会优待老年人的氛围还不浓厚,歧视、忽视、伤害老年人的现象依然存在,针对老年群体的违法犯罪活动还时有发生。三、工作建议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养老服务工作既是家庭问题,又是社会问题,更是民生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参与,各司其责,形成合力。全市上下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用的目标,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为加快建设“两富”、“两美”金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一)进一步明确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工作目标。
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统筹发展、保障基本、适度普惠的原则,到2020年,我市要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全市城乡社区形成20分钟左右的居家养老服务圈,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和紧急救援等养老服务基本覆盖所有居家老年人。全面确立以护理型为重点、助养型为辅助、居养型为补充的养老机构发展模式。市、县两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将老龄事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总体规划,编制好相关专项规划,市区养老机构“东西南北中”均衡设置,做到立足实际、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充分考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老年人实际需求,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养老服务业及相关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老龄事业发展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要按照“群众有要求、经济有来源、服务有保障、硬件有基础、安全有保障、发展可持续”的原则,积极推进和全面规范居家养老服务。要采取“多方参与、多元投入、多种运营”等方式,大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加快推进养老机构建设,大力发展养老相关产业。要按照“家院互融、医养结合”的要求,促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在服务、资源、政策上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医疗服务保障水平,统筹解决好老年人看病、医疗、护理等特殊医疗服务需求。(二)进一步加大法律法规政策落实力度。
市、县两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浙江省社会养老服务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工作落实和督促检查。要确保失能老人护理补贴足额及时发放到位。要将老年人健康管理和常见病预防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将养老服务机构内设的卫生室(医务室)纳入当地医保定点机构。要加快与老年人生活密切的公共设施无障碍改造进度,落实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用房政策。要在坚持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全覆盖的同时,提高服务和运营管理水平,促进长效规范运行。要加快城乡敬老院升级改造力度,增加护理型床位数量,确保经济困难的失能、高龄、空巢老人老有所依。加大对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加强部门协调服务工作的主动性,落实有关政策要求。加快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建设,加大引进民办(民营)养老医疗机构力度,重点解决民办(民营)机构在规划、土地、金融、税费、补贴、人才等方面的问题。重视解决养老机构消防安全改造和验收审批问题,加大消防改造投入和政策协调力度,促进养老机构规范化发展。(三)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水平。
政府要对经济困难的老年人给予基本生活、医疗、居住等方面救助。乡镇街道要在保基本、全覆盖的同时,逐步升级养老硬件设施,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对象。村、社区要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运营管理,加大资源统筹力度,将养老服务与社区文化、体育、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功能相衔接,组织开展群众性文体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养老机构要集聚社会力量参与,探索运用多元化资金投入和多种经营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差异化、多样化、现代化的养老需求。相关部门要完善“8890网络虚拟养老院”功能,继续探索运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大力推进“智慧养老”、“智能家居”等服务。要在职业学校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类专业及相关课程,培养服务管理人才,提供就业服务保障。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缓解人员短缺问题。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医师护士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称评定方面与同类人员执行相同的政策。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和养老机构投保商业责任保险,引导保险公司出台相关保险产品。济宁市农机化质量监督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 篇6
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中抽空填写本问卷。本问卷旨在调查北京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和问题,了解学校对体系建设的需求和期望。请根据贵校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经验、体会及实际需求,对问卷问题作如实回答。本问卷仅为研究使用,您的一切信息将被严格保密,请您放心作答。
以下选择题除单独注明为多选题外, 均为单选。请您选择符合您角色特征以及您所知道的问题回答。
“北京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及核心问题研究”项目小组
基本资料:
您在贵校信息化建设中担任的职位是()
A.主管校长;B.信息技术中心主任 C.学科教师; D.信息技术教师; E.信息技术教师兼网管、系统管理员等;E.其他
您的工作职责主要是()
A.学校信息化规划和管理; B.教学管理; C.网络维护和技术支持; D.学科教学; E.其他
一、学校信息化规划:以何种方式和途径促进学校制定全校信息化规划
1、贵校认为学校教育信息化规划()
A.非常重要; B.重要; C.一般; D.不重要; E.无所谓.2、贵校如果制定本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下面哪些因素更重要()(以重要性程度从高到低排序,限选最多4项)
A.学校内部信息技术负责人;
B.区(县)、市信息中心支持;
C.高校领域的教育技术专家支持;
D.学校内部一线骨干教师提出明确的需求;
E.学校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的反映;
F.校长的支持;
G.核心业务部门的领导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支持;
H.其它
3、贵校在未来3~5年内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为()(以重要性程度从高到低排序,限选最多3项)
A.提高网络基础设施,包括提升带宽、无线覆盖、视频监控等;
B.提高师生终端设备的拥有率;
C.开发和部署涵盖管理、教学、学习、德育、家校互动、创新应用探索等各类应用系统;
D.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以校本教研推动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E.提升全校师生信息化素养;
F.构建学校领导力体系,校领导重视、核心业务部门领导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理解和支持;
G.推进学校现有系统的应用,提升信息化建设的应用成效;
H.其它
二、信息化建设机制:校外及校内范围内,信息化建设机制的整体评价
4、从贵校的实践来看,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外部机制是否完善()
A.非常完善; B.完善; C.一般; D.不完善; E.很不完善.5、从贵校的实践来看,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部机制是否完善()
A.非常完善; B.完善; C.一般; D.不完善; E.很不完善.三、学校信息化建设服务队伍:学校信息化建设服务队伍的整体状况
6、贵校学生人数教师人数电教、网管或信息技术教师等技术人员总人数。
7、贵校当前所拥有的软件系统数目。
8、贵校当前网络、设备及系统维护的人员是()
A.完全由校内教师负责; B.部分由校内老师负责,部分由公司负责; C.完全由公司负责; D.其它方式
9、支持贵校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技术人员数量合理人数应该是。
10、贵校是否赞同将学校现有的服务器汇集到区(县)信息中心,并由区县信息中心负责服务器的运行、维护,同时,提供给贵校按需而配置服务器数量()
A.非常赞同; B.赞同; C.无所谓; D.反对
四、学校信息化运行与管理(设备、系统等):学校信息化设备和系统运行与维
护的服务需求
11、贵校当前用得最好的信息系统为(最多3项)(1)
(2)(3)
12、上述系统用得好的原因()(以重要性程度从高到低排序,限选最多3项)
A.满足了教育教学业务需要; B.运行得很稳定; C.领导重视和要求使用; D.系统使用的支持服务很好; D.其它
13、贵校当前用得不理想的信息系统为(最多2项)(1)
(2)
14、上述系统用得不理想的原因是()(以重要性程度从高到低排序,限选最多3项)
A.不满足教育教学业务需要; B.运行得不稳定; C.领导不重视; D.系统使用的支持服务不好; D.其它
15、从支持学校里现有的信息化业务系统运行来看,服务是否足够()
A.非常好; B.好; C.一般; D.不够.16、如果第15题选C或D,请回答。
服务不够的原因()(以重要性程度从高到低排序,限选最多2项)
A.缺合适的技术人员队伍支持; B.缺经费支持; C.缺少足够的此类社会服务; D.其它
五、学校信息化领导力体系:学校信息化领导力体系校长及学校相关核心职能
部门。基于哪些因素促进学校信息化领导力体系的形成17、您认为学校信息化领导力体系在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地位是()
A.非常重要; B.比较重要; C.一般; D.不太重要.18、影响学校信息化领导力体系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以重要性程度从高到低排序,限选最多2项)
A.学校领导信息化观念和素养; B.上级行政部门的引导和规范; C.对校长信息化建设培训的力度; D.学校核心业务部门信息化建设的执行力; E.学校核心业务部门信息化建设的协作程度;F.其它
六、教师专业发展(教研):从学校教师的角度看,教师的专业发展如何能够整
体迁移到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来
19、根据您的经验和需求,目前教师培训中需要重点加强的培训内容是()(可多选,以重要性程度从高到低排序)
A.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 B.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学科案例学习;C.各种信息技术工具的学习; D.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制作能力;E.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应用能力;F.教学原理和政策学习G.学科教学内容本身的学习.H.其它
20、您认为比较有效的教师培训方式是()(可多选,以重要性程度从高到低排序)
A.网络课程学习;B.集中面对面培训;C.经验交流讨论;D.多种方式相结合;E.其它
21、从您的角度看,大力提升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能力,需要()(以重要性程度从高到低排序,限选最多3项)
A.学校宣传和鼓励; B.教学中的应用需求; C.教师自身素质和觉悟; D.升职或比赛; E.需要在区域性的教研活动中渗透和宣传; F.需要推进校本教研; G.需要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培训; H.其它
七、学生学习:在学生数字化学习环境建构方面的服务需求
22、贵校是否为学生学习提供相关的信息化支撑环境()
A.已经有; B.没有; C.没有,但在计划中; D.其它
23、在学生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方面,贵校的观点()
A.由学校独立建设; B.多方位合作,区(县)信息中心、商业公司、学校进行协作;C.学校不需要参与建设,由区(县)信息中心负责;D.其它
24、从您的角度来看,良好的学生数字化学习环境应该具有的特点包括()(可多选,以重要性程度从高到低排序)
A.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源; B.给予及时的教学指导反馈; C.具有操作便捷的学习支持功能; D.能有效培养学生在信息检索、筛选、甄别有效信息等方面的信息素养; E.其它
八、家校互动助学服务:家校互动助学方面的服务需求
25、学校与家长沟通的主要方式,按照频繁程度排序为()(可多选,以重要性程度从高到低排序)
A.面对面交流活动; B.电子邮件; C.网络平台互动; D.学生卡记录; E.飞信等短信平台; F.其它
26、在家校互动助学服务建设方面,贵校的观点()
A.由学校独立建设; B.多方位合作,区(县)信息中心、商业公司、学校进行协
作;C.学校不需要参与建设,由区(县)信息中心负责.九、具体业务系统服务需求(CMIS、北京教育资源网):区域性大平台如何能够
更好的延伸和服务于学校的有效教学与管理
27、您觉得教师对市区县及学校提供地教育资源平台利用情况如何()
A.经常访问,充分利用资源与教学有效结合起来; B.偶尔访问,下载资源但利用率不高; C.不常访问,极少利用其中资源; D.从不访问.28、您认为为提高资源平台利用率,将教师教学与资源网平台建设结合起来,让平台更好服务于教学,资源平台建设还需要加强哪些方面()(可多选,以重要性程度从高到低排序)
A.及时更新资源; B.增强教师交流互动; C.加强资源与教学的切合度; D.奖励机制保障; E.简化平台操作程序步骤; F.开展资源利用相关的培训;G.提供更为精细化的资源服务; H.其它
29、您认为从目前的应用情况来看,CMIS平台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的地方包括()(可多选,以重要性程度从高到低排序)
A.数据录入; B.查询与共享功能; C.数据分析与整理功能; D.提高易用性;E.系统开放,提供给其它系统服务或与其它系统集成;F.其它
30、您认为像CMIS、北京教育资源网这样的区域大平台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特点应该是()(可多选,以重要性程度从高到低排序)
A.操作便捷简单; B.资源实用易获得; C.互动性增强; D.自动化程度提高; E.服务更加的精细化.十、信息化建设支撑基础——区县相关部门、社会信息技术公司:从学校的角
度看,期望社会给予的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整体环境的诉求
31、从学校角度来看,您希望社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给予的支持,按照需要程度大小,从大到小排序为()(可多选,以重要性程度从高到低排序)
A.资金投入的支持; B.平台及资源建设的支持; C.信息化建设专业人员培训及培养; D.与信息化建设相关服务的提供与支持; E.其它
32、您认为影响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包括()(可多选,以重要性程度从高到低排序,限选最多2项)
济宁市农机化质量监督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 篇7
一、农机合作组织发展概况
目前, 全州县有农机合作社19 个, 入社社员730 户, 入社土地面积2833hm2, 作业服务面积达1780hm2, 从业人数568 人, 农机具拥有量达2120 台 (套) , 合作社资产总额3670.1 万元, 年度总收入574 万元, 农机化服务收入461.3 万元, 已成为全县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 农机合作社的组建模式
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 该县农机合作社得到了较快发展。农机合作社的组建模式主要由种粮大户牵头成立、农机大户牵头成立和农机公司牵头成立等三种模式, 入社的农户本着诚心自愿和互利互惠的原则, 采取农机设备、入社资金、股份合作、民主管理、共同经营的组织形式。
(二) 农机合作社的服务模式
一是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模式。即农机合作社承担为农户从选种、育秧、耕作、机插、机收、烘干等环节一条龙服务的农业生产服务模式。二是菜单式服务模式。根据农户需求, 农机合作社提供相应农业生产服务项目。三是跨区作业服务模式。根据不同地区农作物成熟的时间差, 跨区域进行农机作业项目服务。四是混合型服务模式。部分农机合作社能提供多种形式服务, 既方便群众, 又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农机合作社发展做法
(一)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各类补贴资金重点向农机合作社倾斜。近年来, 该县农机购置补贴按照政策规定对农机合作社予以倾斜和大力支持, 促进了农机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
2014 年, 争取国家扶持投入资金260 万元, 扶持文桥、绍水镇两个工厂化育秧基地建成投产, 每期育秧可供大田机插面积266.66hm2, 并提供从育秧、机耕、机插、收获、烘干全程机械化服务, 辐射带动周边及全县应用水稻机械化技术面积达1333.3hm2。另外, 利用国家扶持资金120 万元, 在龙水镇桥渡村正在筹资建设一座工厂化育秧中心。文桥镇新生农机合作社获得国家补助资金58 万元和自筹资金, 建成一座综合办公楼和一个机库棚;龙水镇良银农机合作社获得国家补助资金30 万元和自筹资金建成一座综合办公楼;全州县永红农机专业合作社获得国家补助资金10 万元建成了办公楼。 这些国家扶持政策的极大地改善农机合作社基础设施和办公条件, 有力地促进了农机合作社发展。
2014 年, 该县获得了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整县试点项目, 重点培育扶持了基础扎实、服务能力强的11 家农机合作社开展育秧、机耕、机插、收获、烘干全程机械化服务。
(二) 注重业务培训, 提高经营服务能力。农机合作社能否健康发展和不断壮大, 合作社成员的思想素质、业务水平、技术人员的培养是关键。因此, 多年来, 县农机管理部门注重对农机合作社成员的业务培训。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 开展农机、农艺相结合现场演示, 对水稻选种、浸种、插种、育秧、田间管理和机插等方面业务知识进行培训,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 做好指导服务, 促进农机合作社发展。农机管理部门指导农机合作社开展各项农机作业服务, 指导农机合作社实行“五统一”服务, 积极组织农机合作社开展订单作业和跨区作业, 增加合作社的经济效益, 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农机合作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机合作社体制建设不够规范, 有的农机合作社成立以来, 存在规章制度、管理方式、利益分配、权限设置等方面的制度还没有建立健全。
二是农机合作社发展规模小。部分农机合作社简单组合、服务半径小、领域单一, 有的农机合作社技术人员和农机具严重不足, 只能靠租赁农机具来从事农机作业服务, 影响了农机作业效益。
三是农机合作社资金不足。由于缺乏政府资金扶持, 部分农机合作社发展后劲不足。受场地、资金、从业人员和机械设备的限制, 不能很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社会化生产服务。
四、发展措施和建议
在新常态下, 应加强农机合作社的各方面建设, 实现合作社成员职责分明、责权共担, 促进民主管理、民主理财、民主监督和社务公开、财务公开, 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程。
一是加强领导, 加大扶持。农机合作社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一方面要争取政府对农机合作社的指导扶持, 促进合作社的更好更快发展。二方面要争取社会和政府加大对农机合作社建设资金的扶持, 提升合作社的发展后劲。
二是加强管理, 规范运作。目前, 全州县农机局针对全县农机合作社建设的情况, 正在拟定《全州县农业机械化管理局关于规范农机专业合作社管理的通知》的文件, 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 促进农机合作社朝着规范、高效、优质发展。
【济宁市农机化质量监督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推荐阅读:
济宁长质量奖管理办法07-12
济宁供电公司营销稽查监控中心建设方案09-10
济宁技师学院企业管理10-06
济宁市劳动模范名单07-08
济宁市拆迁补偿新标准07-27
济宁市闲置空闲低效用地认定标准08-19
济宁市中小学寒假放假时间安排11-03
济宁市科技特派员工作总结11-06
山东济宁08-31
济宁市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办法12.2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