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培养

2024-10-25

IT培养(精选12篇)

IT培养 篇1

1 新员工培养成为人力资源管理新课题

近年来, 随着民用航空运输业务的快速发展, A航空公司内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 “构建IT核心竞争力, 提升公司竞争优势”的战略目标对IT部门目前人员数量、结构和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公司信息化战略的关键部门, IT部门在公司人才战略指引下, 在人力资源部的大力支持下, 近两年通过校园招聘引进大批来自“清华、北大、北航”等“985”和“211”重点院校的应届毕业生。新员工的到来为公司带来了朝气和活力, 补充了新鲜血液, 同时也为公司带来了挑战和考验。这些新员工素质优秀而且特点鲜明, 在现阶段IT行业对于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 如何体现公司特色, 做好激励吸引保留, 是摆在面前的重要管理命题。同时, 在当前公司信息化建设对新员工的成才周期要求越来越短, 素质技能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 如何通过制度体系设计加速新员工成才步伐, 如何让新员工尽快适应岗位要求, 快速实现角色转换,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早日为公司创造效益, 成为每个部门在招收新员工之后必须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2“5M.net”新员工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

IT部门深入总结新员工特点以及在培养过程中的心理规律, 为设计科学有效的培养体系提供了实践依据。一是总结IT部门新员工特点。他们学习能力强、善于接受新事物、独立自主、渴望成长、创新意识强、可塑性强等显著优势;同时在与飞行乘务签派等民航特色职业相比, 他们更渴望得到专业上的认可。二是总结新员工进入公司后经历的三个心理阶段, 一般会经历憧憬向往期、角色模糊期、踌躇满志期, 在三个阶段新员工具有比较明显优势和劣势, 这就成为设计培养方式的具体需求。

IT部门结合人力资源实践积累以及IT部门业务技术特点, 反复研究、深入探讨, 制定出适合新员工特点、成长规律的培养模式。一是岗位胜任素质模型为成熟员工提供了标杆, 成熟员工的知识和能力要求都在岗位胜任素质模型中有明确的描述, 这为新员工培养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对照标杆, 寻求新员工与成熟员工的差异, 寻找通用特征, 使得新员工快速向成熟员工靠拢。二是通过学习地图、职业生涯发展路径提供了培养实现路径。在新员工培养过程中, 通过信息技术序列学习地图、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的引入, 帮助新员工了解自我, 引导新员工内职业生涯的快速发展。

3“5M.net”新员工培养模式设计

在分析新员工的特点和成长规律的基础上, 结合理论基础、实践依据和现实土壤, IT部门提出了新员工培养工作思路:在尊重新员工成长规律的基础上, 系统科学设计培养体系, 采取管理导师、专业导师共同负责的双导师制, 依照“走进公司、融入信息、承担岗位”的步骤循序渐进, 行动学习项目引导贯穿其中, 系统制定每个阶段的培养目标、培养周期、培养举措、考核要求以及职责分工, 强化月度、季度、年度考核, 注重见习期培养过程监控与实际效果, 有针对性地设计出“5M.net”新员工培养模式。“5M.net”培养模式由以下5个模块组成。

M1、M2模块——在公司入职培训和企业军训培养基础上, 促使新员工快速熟悉公司及IT部门基本情况, 尽快调整心态、规范行为, 初步树立与公司和IT部门价值观相一致的价值取向。同时, 提升新员工的执行力, 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的作风。

M3模块——单位融入认知培养模块, 采取单位集中培训与部门轮岗相结合:以信息技术序列能力素质模型及IT序列学习地图为基础, 在单位层面帮助新员工尽快了解部门情况、专业知识、岗位基本技能, 约为2个月时间。在此过程中, 一方面, 选拔专业导师, 确认管理导师, 并制定详细轮岗培养计划, 在2个月的时间内, 使新员工在IT部门五个业务部门进行岗位轮换。另一方面, 在岗位轮换的同时, 由各业务部门对新员工进行全方位评估考核, 为下一步定岗培养提供依据。

M4模块——定岗培养, 针对新员工实施的在岗工作指导与培训, 促使新员工承担岗位。以专业导师辅导为主, 时间为9个月。结合M3模块各业务单位对新员工评估的基础上, 充分尊重新员工定岗意见, 根据新员工性格特点与项目经验, 召开新员工定岗分配专题会议。同时, 选拔业务骨干一对一担任新员工专业导师, 针对每一位新员工制定详细培养计划并推进实施。在此过程中, 定期举行座谈, 填写月度、季度考核表, 全程跟踪考核。

M5模块——项目引导培养:采取行动学习方式。以实际问题为载体, 在工作中带着问题学习, 把学习IT知识、分享实践经验、研究实际问题与创造性解决问题“四位一体”有机结合, 把学习的过程变成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 培养新员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快速提升其综合素质, 大约为半年的时间。IT部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 依照公司信息化战略的要求, 提炼出包括“电子商务网站运营与管理研究”等五个行动学习选题。同时, 邀请专家进行多次专题辅导, 从行动学习理论、行动学习成果呈现等方面予以专业指导。为深入了解行动学习情况, 组织了多次座谈, 交流学习心得, 开展学习指导。在见习期结束时, 举行专题汇报会, 邀请外部专家, 人力资源部、培训部领导担任评委, 汇报会取得了较好效果, 行动学习成果在业务生成中也产生了实际价值。

4 贯彻实施“5M.net”新员工培养模式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 精心组织实施。组织召开了“新员工培养专题工作会议”, 要求各部门负责人全部参加, 将《新员工见习期培养管理方案》以及“5M.net培养模式”对所有与会人员进行了全面、详尽的阐述。二是多方式宣传与培训, 确保落实到位。下发《IT部门新进大学生见习期培养管理方案》, 通过制度保障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编制《IT部门新员工培训手册》, 将培养举措、考核要求等予以宣传, 提升新员工自我发展的意识。三是加强过程跟踪, 保持高效沟通。及时收集一线的反应情况, 分别在单位层面、岗位层面举行多次座谈会, 专题研讨新员工培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及时总结, 适时调整。四是实施培训评估, 强化培训效果。在单位层面、岗位层面采取了轮岗评价、现场汇报、性格测试、个人总结等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进行评估。

5“5M.net”新员工培养模式实施效果明显

在公司深入开展管理提升活动的背景下, IT部门大胆创新新员工培养模式, 实现了新员工快速成长、业务生产增加价值、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提升的多重效果。

一是新员工成长迅速, 业绩成效明显。实施一年以来, 经过系统培养, 不少新员工已成为电子商务、OD、PSS、机务工程等核心项目的业务骨干, 担当了解决现场问题、项目建设、技术攻关等方面的重任, 并在相关技术领域成本节约、效率提升方面产生了一定的价值。同时, 在信息化组织能力提升整体工作中, 有几名新员工承担了能力小组秘书工作, 发挥了一定作用。

二是以行动学习推动I T技术业务研究, 解决技术难题。在“电子商务网站运营管理、需求管理、软件开发过程管理、大数据分析技术与应用前景、系统可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等五个目前急需解决的、且在IT技术新发展中有进一步研究价值的IT专业技术领域内进行深入研究, 提出可操作可执行的解决优化方案。如在电子商务网站运营管理研究中, 提出网站界面菜单优化方案、移动应用客户端应用建议;在系统可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研究中, 提出在指标公式增加业务响应度、设备寿命系数等优化建议;在需求管理研究中, 对于需求管理能力提升的建议, 为组织能力提升需求架构方案设计提供了参考。

三是提升了识人、用人意识及能力。以往新员工进入单位以后, 各业务部门只是被动地接受新员工的分配。此模式实施以后, 各部门全面了解新员工的主动性增强, 采用性格测试、职业性向测验等多种人力资源管理工具对新员工进行测评;同时, 利用课堂测验、专题汇报、专业技术研讨等方式全方位深入考察新员工能力素质, 以期找到适合业务部门本身特点的人才, 达到新员工与岗位匹配更加科学、人力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的效果。各业务部门识人、用人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培养人、发展人的氛围日益浓厚。

四是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在针对性设计实施基础上, 将见习期后的下一步培养也纳入到了的重点工作中, 着力构建高潜新员工人才库, 科学设计职业生涯, 将新员工培养与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 进行系统思考。结合目前开展的组织转型工作, 带动薪酬绩效管理等工作, 有效激励人才快速成长, 进一步实现从被动地依据岗位需要选拔人才向主动地支撑战略发展需要选拔人才转变;从满足当前生产经营需要向满足获取未来核心竞争优势的目标培养人才转变。

摘要:A航空公司IT部门总结以往培训经验, 认真分析研究新员工特点, 自2主设计出“5M.net”新员工培养模式。通过入职培训、企业军训、单位融入、岗位认知、行动学习项目引导等模块系统培养, 在专业导师、管理导师共同负责下, 促使新员工在见习期内快速实现校园向职场的角色转变, 满足公司信息化战略对于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

关键词:新员工,培养模式,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孙艳.浅析当前企业新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 2012 (34) .

[2]王晓莉.基于契约学习的企业新员工培训模式设计[J].人才资源开发, 2012 (3) .

[3]田琨.浅谈新员工培养之导师制[J].现代营销, 2013 (3) .

[4]张乐明.基于组织社会化理论的新员工引导模型构建[J].生产力研究, 2011 (3) .

[5]孙健敏, 王碧英.国有企业新员工组织社会化内容的维度研究[J].心理学探新, 2009 (1) .

IT培养 篇2

【摘要】IT行业是一个发展迅速的朝阳产业,近年来社会对IT行业人才需求量很大,计算机专业在职校教育中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然而现今存在的问题是职校培养的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却往往难以顺应社会的需求,这跟IT行业人才空缺相互矛盾。本文在于调查现今计算机职业教育中所存在的不合理的问题,通过探究并总结出一套改进这些问题的方案。

【关键词】职业教育 计算机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IT人才培养

一、职业教育与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在近些年来发展迅速,它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分支,宗旨在于培养能够面向社会建设、产品生产、服务业和管理层面的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本在与服务广大学子,给予其就业方向的指导,致力于生产实践与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专业技术型高素质人才。我国在走新型化工业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对新世纪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职业教育与其人才培养是否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一个亟需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目前计算机职业教育阻碍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

IT行业是一个发展迅速的朝阳产业,近年来社会对IT行业人才需求量很大,然而每年又有很多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找不到工作。这样的矛盾无非是人才教育与市场需求的脱节所造成的。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目前计算机职业教育阻碍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师资队伍落后。众所周知,不同于其它学科,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全世界从事计算机科学的研究人员有千千万万,计算机软、硬件日新月异。作为一个新兴行业,企业投资较大,给予高技能人才的报酬很高。因此,这个圈子中的高技能人才大都向往在企业中工作。计算机专业在职业学校开设时间并不是很长,而从事计算机职业教育的老师以中青年为主,而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突出、强有力的学科带头人不多。一方面,市场快速变化而教师们长期缺乏实践,所学的知识可能很快落伍;另一方面,按我国现今的教育体制,高职教师自我更新知识的行动力亦不足。陈旧的知识使他们在面临新的教学问题时可能力不从心。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职校对计算机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陈旧、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不恰当无法顺应社会发展。社会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企业对知识的更新及应用往往走在了学校教育的前端。我们的学生走上社会,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无法顺应企业对他们的要求,而社会也对现今职校培养的人员失望。

(三)学生动手能力差。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对实际应用操作要求很高的学科,它要求我们的学生毕业后能够有独立解决很多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现今计算机职业教育中灌输给学生的理论知识很多,而提供给其实践的机会却很少,因此培养出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独立操作的能力都很差。这也是计算机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

三、应当如何通过计算机职业教育培养顺应社会的IT人才的探讨

(一)师资队伍的建设。名师才能出高徒,这是应当是我们建设教师队伍的原则。对从事计算机职业教育的教师应定期给予培训及考核,以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执教能力。让职业学校的教师也能够参加全国的学术交流和研讨会或鼓励职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和科研机构进修或参与项目研发,让其能够了解当前学科的发展及最新的`科学技术。

走出去的同时,还应采取引进来相结合的建设方式。在实践环节,我们可以聘请企业中从事IT行业的知名人士定期给学生讲学,以使我们的学生能够了解什么样的职业技能是现今社会所需求的。

(二)对学生一般的专业能力与熟练的操作技能的培养。

有调查显示,在IT行业中毕业后从事研究工作的本科生不到1%,既有99%以上的毕业生都会从事实际操作的工作。这给计算机职业教育提供了一个相对较明确的任务,既应定位于培养学生的一般专业能力与熟练的操作技能。

微机的组装与维护、系统的安装及调试、软、硬件的故障处理、Ms office办公软件的熟练应用以及行业相关的最新资讯和常见问题的解答能力等等均是一般的专业能力。

而熟练的操作能力,是计算机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它关系到某个特定的岗位或特定的设计作品。统计数据表明,职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很大一部分从事计算机销售与技术支持、数据录入、办公文秘等工作,这是IT人才链中处于最低端事业。而局域网管理与维护、多媒体制作、网站管理与维护、网络编程等工作最需要人才,若毕业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实训锻炼,对他们的就业会很有帮助。

因此,我们可以给学生建立各种实训平台。如,办公自动化实训平台、计算机硬件综合实训平台、网站设计与开发实训平台、网络管理实训平台、服务器管理实训平台、软件开发实训平台、动漫设计实训平台、系统集成实训平台。通过一定时间的实训使我们的学生拥有熟练的操作能力。

(三)与企业合作联合培养学生。学校可充分利用现有的硬件设施,建立校企合作的校内实践基地。引进企业的管理模式,根据企业对员工的技能要求,为学生创造类似的企业工作环境。师资方面,应由校方和企业联合设计专业课程,以实现校内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相匹配。

校方可与一些企业建立联合培养人才的长期合作战略计划。在合作的企业中建设一些实验性教室。让学生在某一培养阶段到企业中实习,由企业给其安排顺应企业工作的培训课程或项目实践。通过这样的培训。使学生在毕业从业之前就能适应企业的工作氛围。

参考文献:

[1]王丹玲.计算机职业教育问题和对策[J].新职教,,11.

[2]方平.浅谈职业教育中的计算机教学现状和策略[J].科技资讯,(5).

[3]彭丽丽.论计算机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计算机教育改革[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

IT培养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IT技术型人才;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5-30865-01

Applicability Research on Training IT Talented Person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XIANG Yan-fei

(Computer Dept. Nanhai Neusoft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Guangdong Prov., Foushan 528225, China)

Abstract: Sets out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train a talented person of the IT technique, the thesis explains concepts and importance of practice. Besides, it bring forth a new idea of special features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social applied ability. Further, the idea contains setting up a flyover type of teaching system which takes practice as the corpus and makes the theories combining with the fulfillment.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T talented person; Practice; Innovation

1 引言

近几年,中国的民办高职院校发展异军突起。民办教育凭借竞争机制,充分利用教育服务市场,前景一片光明。

另一方面,面临知识经济提出的需求,各行业都急需大量的、各种不同要求的计算机科技人才,促使计算机教育向多层次、多种培养要求和形式等方面发展。目前,我国的计算机教育已经从单纯的学历教育扩展出许多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举办的全民性的非学历教育。

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既共同发展又相互竞争。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教育市场中,作为新生的力量民办学校到底拿什么与公办学校竞争?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影响能否走出民办高职院校特色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2 适应社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计算机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现代社会各界最急需的人才是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人才,简称为IT人才。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是:社会认可,行业内认可,并走向职业资格国际相互承认。所以,民办高校在培养应用型IT大学生时,应在培养方案中体现这些精神。

民办高职院IT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原则上与一般高校的培养目标大体一致。不同点是更加强调经济社会的需要;强调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调以计算机应用为方向;强调把职业资格认证项目引入教学计划。在培养过程中应当突出地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业能力、组识管理能力、公关能力,诚信和团队协作精神等别具特色的亮点,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用一种极为新颖的培养方法来培养社会应用型的IT专业人才。

3 适应社会的教学与实践结合模式

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是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这就奠定了实践教学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弄清楚实践教学的本质与特征,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对高职高专IT教育的教学观、质量观等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计算机属于技术学科,许多概念、理论及其原理,要通过实践,才真正理解和掌握。在IT界有这样一个说法:计算机程序设计是“练”会的而不是“学”会的,计算机专家是在机器上“玩”出来的而不是“学”出来的。这话击中了要害。即使是最新教材,其内容也永远跟不上技术的更新。因此,只有力求精讲教材,讲出知识领域的内涵和内存联系,注意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才能与培养IT技术型人才的目标相符合。以实践为主,真正形成“技术平台+教学模块”教学结构。

实践可以从两方面来讨论:

3.1 实践教学模块

“实践出真知”。现在的新型观点是:知识的应用比知识的拥有更重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实践更是知识应用的重头戏。民办高职院校可根据学科的性质调整教学计划,比如总实践教学环节时比例控制在40%以上或更多。将实验教学以课程为主线转变为以人才培养为主线,建设以实验内容的学科性质和实验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独立实验教学新体系。实验教学新体系中教学内容层次分明,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研究与设计性实验所占比例要满足实践巩固理论的要求,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

3.2 专业技能社会实践模块

实践仅限于校内是不够的,让实践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是培养社会适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

3.2.1 重视发展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的实践,在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巩固的同时将尤为重视职业素质训练,使学生感受到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环境,并紧密结合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突破原有实验是理论教学的验证的理念,实现对学生创造性、灵活性训练以及自信心和职业精神培养的目标,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体系的进一步结合。

3.2.2 实施产学研紧密结合

产学研紧密结合能进一步促进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走出民办高职院校培养IT技术人才的特色。经过长期以来,特别是民办计算机教育迅速发展的探索实践证明,产学研紧密结合已成为最有特色和优势的办学模式。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从根本上解决了教育与科研分离、产学研脱节的状况,使学校形成教学、科研、科技服务有机结合、资源共享、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格局,实现了提升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目标。

要增强民办高职院校IT人才的竞争力,必须充分了解就业市场的需要,也必须宏观预测市场的人才供应。要认真预测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比如说现在网络公司对毕业生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是哪一些?是不是由单一的网络平台搭建扩展到结合网站设计包括3D、flash动画制作等等;第二,人才需求的变化对专业设置的要求,比如为了使学生具备这些技能,专业设置应该做怎样的调整;第三,专业设置的变化对教学科研的要求,既然专业设置发生了变化,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以及对设备的要求又应该如何调整。

“供不应求”之时,应当提前预测出“供”;当“供大于求”时,应当提前预测出“需”。在“供”和“需”的反馈之中,才能建构灵活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成功地建立产学一体的职业技术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这样也将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师(教师、技师)生互动”的基本培养模式和教学运行机制,得到更好的诠释。

4 坚持创新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现在有一种误解,认为创新是少数精英才能进行的,是重点大学或公办本科院校的理念。民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和创新相距遥远,不存在创新的问题。这种认识已成为影响职业技术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思想障碍。

从实践活动中获得的隐性知识,而不是以文字、电子信息等形式存在的显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起点。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再应用于实践,获取新的隐性知识,然后又转化成显性知识,才是一条符合认识规律、具有活水源头的知识创新之路。民办高职院校培养的IT技术应用型人才应当是创新人才,不言而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同样应当是培育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教育。

具体来说,在改造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思维训练、行为训练及意志训练的课程譬如逻辑学、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等,改变教学内容的构成趋向,变具体技能掌握为方法思路分析,从而使课程教学成为一种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在明确培养目标,严格目标管理的基础上,制定激励创新的培养政策,合理安排各门课程和实践环节,给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多种方案,让学生自主设计和安排大学的学习、生活,自主选择学习模式等,放活培养过程,创造自主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并鼓励学生在某些方面冒尖。

5 总结

高职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之中,新的气象、新的创造、新的成果不断涌现,新的问题、新的挑战也不断显现。作为民办院校,对IT人才的培养定在一个“新”字上,“新”字本来就包含了“动态”的意思,它涵盖的意义有:培养的IT技术型人才拥有新观念,掌握新技能,顺应新需求,才能真正受到社会的认可和欢迎。

参考文献:

[1](美)Slavin,Robert E.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第7版)[M].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7.

[2]王毅,卢崇高,季跃东. 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M].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1.

[3]谷学良. 国外高等职业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模式的研究与启示[J]. 中国科技信息,2007,(5):264-265.

IT管理干部教育培养的思考 篇4

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 IT行业从起步到发展就这十几年, 各类IT企业如雨后春笋, 但行业洗牌和人员变化都较大, 笔者认为其中管理队伍不稳定是一个重要因素。由于IT行业本身技术更新快, 员工思维也要跟着变。他们的情绪不稳固, 考虑问题深刻, 处理问题顾虑重重, 行动力变弱。以上所有现象, 从员工中选拔任用管理干部的难度增加, 本文作者将针对“如何培养一支高综合素质的管理干部队伍”这一问题, 提出自己的看法, 供同行探讨。

2 IT管理干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IT管理干部参与企业工作的开展和实施, 基于他们在企业运作过程中的重要带头作用, IT管理干部应当具备较高要求的素质, 既要做好管理者, 也要当好员工。所以IT管理干部首先应当业务精通, 其次, IT管理干部应当具备较强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高度的责任心等。然而, 在实际情况中, 这样的要求很难完全达到, IT管理干部队伍中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2.1做员工又做管理者

2.1.1 IT管理干部处理不好个人业务发展和工作的关系。一般存在两种倾向:一种只注重业务提升而忽视管理, 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只投入业务提升中;另一种将自身精力绝大部分投入到了管理中去, 尽职尽责, 管理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但个人业务受影响, 从而出现“管理能力强业务能力差”的IT管理干部或是“业务能力强管理能力差”的IT管理干部。

2.1.2处理不好与其他员工的关系。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工作的性质, IT管理干部的优越感让他们不能和身边的员工平等相处;工作方法不得当, 家长制工作作风严重, 总想居高临下地领导员工, 使普通员工不愿意服从指挥或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敌对情绪, 激化上下级矛盾。所以, 需要IT管理干部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 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员工之间和谐相处, 协调上下级关系, 争取更多员工理解并支持自己的工作。

2.1.3处理不好与上司的关系。部分IT管理干部始终觉得自己很强大, 对员工, 对公司不放在眼里。认为同事、上司不懂自己, 缺乏正常的沟通, 甚至为小事也会发生冲突。IT管理干部应该与同事和上司多沟通交流, 相互尊重, 争取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解开心结, 化解矛盾。

2.2缺乏责任心

2.2.1工作动机不明确, 功利心重于责任心。IT管理干部承担的责任首先应当是为员工们服务, 这需要IT管理干部积极主动地为员工们着想, 为整个部门, 甚至是整个企业着想, 但部分IT管理干部没能端正担任IT管理干部的动机, 他们当干部的出发点不是为企业和员工们服务。一旦这些IT管理干部被选中并任命, 他们在工作中很难真正为其他员工考虑, 只专注于为自身谋取个人利益、荣誉和人际关系, 从而获得不少好处和实惠, 表现出较强的功利色彩。

这样一来, 管理工作将很难落到实处, 员工对IT管理干部和组织的信任度急剧下降, 部分IT管理干部还会争权夺利、拉帮结派, 为后续的工作带来了更多的障碍。

2.2.2忽视自我管理, 个人表率作用不够。管理工作很大部分都是员工管理工作, 但有很多IT管理干部在管理其他员工的同时, 没有做好自我管理。主要体现在:高标准要求其他员工, 低标准要求自己, 不注重自身的行为;拉帮结派, 利用不正当手段解决人事、竞选和评优等事关员工荣誉问题;在其他员工面前摆架子, 指手画脚, 缺乏脚踏实地精神;有的IT管理干部甚至违反规则, 出现考核作弊现象。最终引起其他员工反感, 造成管理工作的失败, 在群体中造成不良影响。这需要企业管理者加强对IT管理干部的思想素质教育和理论知识的培训, 并监督指导IT管理干部端正工作动机, 积极提高自身素质。

2.3工作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IT管理干部大部分时间都长期在上司的安排和布置下工作, 所以很多IT管理干部缺乏工作经验, 工作方法不佳, 缺少工作艺术。不能主动完成任务, 只是机械地应付, 缺乏主观能动性。对于工作中的一些复杂问题, 考虑不周, 做事过于程序化, 缺乏创造性。对于这样的IT管理干部, 企业管理者要耐心引导, 鼓励他们加强自身的理论知识学习, 在工作成绩有起色时, 要及时地鼓励和表扬,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荣誉感。

2.3.1合作意识薄弱。IT管理干部应当是一个集体, 是一支队伍。但部分IT管理干部嫉妒心强, 不能很好地与比自己优秀的同事合作, 缺乏整体的团队精神, 使整个队伍变成一盘散沙, 给集体造成恶劣的影响。

2.3.2缺乏毅力和恒心。有部分IT管理干部在担任管理干部初期, 信誓旦旦, 但随着工作中问题的增多, 遇到困难时, 不是克服困难, 而是选择放弃, 或者逃避、消极怠慢。

3突出IT管理干部的管理作用

IT管理干部在企业管理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是企业管理的重要依靠力量。

IT管理干部一般都是企业骨干, 组织管理各项企业活动, 干部的综合素质影响整个企业拓展。需要IT管理干部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能协调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能了解员工思想变化、开展各项工作。因此发挥IT管理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对各项工作的开展意义重大。

3.1发挥IT管理干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助管作用

IT管理干部与普通员工在一起工作, 他们面临着和普通员工一样的实际问题, 他们同普通员工在思想、情感上更容易沟通。他们是企业了解员工实际的状况的重要途径。因此企业要注重对IT管理干部道德提升, 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 从而使他们坚定地追求健康、向上的东西, 摒弃那些颓废腐朽的、丑陋的东西, 由他们引领身边广大员工, 保证员工思想发展方向。

3.1.1发挥IT管理干部的自我管理能力。IT管理干部不仅要协助上司管理其他员工, 更要及时把群体的各种信息和动态反馈给上司。虽然IT管理干部是从员工中选拔出的, 但是他们本身也是员工, 也要接受管理, 自我管理能力对于他们来说特别重要。IT管理干部拥有了良好的管理能力, 才能容易获得其他员工的信任和支持。

3.1.2注重发挥IT管理干部的合作约束能力。IT管理干部手中的管理的权利是双刃剑, 既有利于管理工作的展开, 也存在潜在的危害。如果IT管理干部不能正确地使用这些权利, 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 滥用权力, 将会给整个集体带来负面的影响, 失去民心, 给企业带来危机。

3.1.3发挥IT管理干部的协调沟通能力。IT管理干部有双重身份, 既是被管理者, 又是管理的实施者。他们本身是员工中的一员, 与员工们共同工作, 对员工的问题以及员工的建议要求, 如果能够及时地反映给上司, 对企业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和改进工作产生积极作用。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会议精神, 通过IT管理干部的宣传、解释, 能很快在员工中得到贯彻落实。所以, 如果IT管理干部的工作比较得力, 那么企业的管理工作就能够做到信息通、效果好。如何加强IT管理干部工作能力培养, 使其成为加强和改进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力量迫在眉睫。首先, 要增强IT管理干部对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其次, 要加强IT管理干部的全局意识;再次, 要让IT管理干部学会抓住工作重心。

3.2发挥IT管理干部社会责任感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稳定作用

一般说来, 一个合格的IT管理干部应该在员工中享有较高威信, 这就体现出IT管理干部一定程度上的个人先进性, 自然而然地起到一种示范作用。干部是集体的中坚力量, 他们如果能各司其职, 积极工作, 以身作则, 广大员工将在他们的带动影响下, 奋发向上, 集体凝聚力和荣誉感也会大大增强, 进一步推动良好企业风气的形成。反之, 如果IT管理干部自身, 言行不端, 自律不严, 那他就起不到带头作用, 在员工中就没有应有的威信, 甚至还会起到副作用。因此, 我们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IT管理干部在集体中的核心作用、组织上的凝聚作用、道德上的表率作用, 以及业务上的示范作用。

员工来自不同的地区, 学历和家庭背景各异, 使得员工的性格特点和习惯有差异, 他们一起工作难免产生一些误解, 有些心理比较脆弱、适应能力差、情绪不易稳定, 同事之间摩擦产生, 矛盾也就出现了。这些是正常情况, 关键看IT管理干部如何在中间协调, 如何化解。解决不好会给企业稳定带来威胁。而IT管理干部是员工中的伙伴, 他们理所应当成为融洽和疏通人际关系的最佳角色。所以, 教育管理者应当加强IT管理干部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使他们能更容易捕捉到员工中的各种不稳定因素, 及时地积极疏导, 从而将各种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3.3发挥IT管理干部综合素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示范作用

一般说来, 一个合格的IT管理干部应该在员工中享有较高威信, 这就体现出IT管理干部一定程度上的先进性, 自然而然地起到一种示范作用。IT管理干部是集体的中坚力量, 他们如果能各司其职, 积极工作, 以身作则, 广大员工将在他们的带动影响下, 奋发向上, 团结一致, 班集体凝聚力和荣誉感也会大大增强, 进一步推动良好企业风气的形成。反之, 如果IT管理干部自身业务不精, 言行不端, 自律不严, 那他就起不到模范带头作用, 在员工中就没有应有的威信, 甚至还会起到副作用。因此, 我们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IT管理干部组织上的凝聚作用、道德上的表率作用, 以及工作上的标兵作用。

4加强针对IT管理干部的培育及管理

针对当前企业IT管理干部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必须加强对IT管理干部的教育、培养和管理, 促进IT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形成良好循环。

4.1 IT管理干部的选拔是保证其队伍建设的基础

选拔IT管理干部要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 不同岗位设立有不同的要求, 选拔时要采取竞争的形式, 鼓励他们奋发向上, 发挥自身的最大潜力来推陈出新, 让广大员工把那些有能力、业务好、热心为员工服务的优秀员工推选到IT管理干部岗位上。

4.2 IT管理干部的培育管理是实现其队伍建设的途径

精心选拔IT管理干部之后, 精心培养教育IT管理干部也很重要, IT管理干部产生后, 要不断地对其进行培养和教育, 科学地管理其他员工。

4.2.1引进竞争机制。创造能让大部分员工企业都能得到锻炼的良好条件, 选拔出优秀的IT管理干部后, 应当通过IT管理干部在一定期间的工作实践后, 及时地对IT管理干部进行考评, 并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采取必要的调整, 打破IT管理干部“终身制”的做法。

4.2.2充分发挥群体的力量。发挥群体的作用包含两个方面内容。第一, 要发挥干部群体的团结协调作用, 个人能力再强, 如不注意团结其他干部, 往往会发展成为独断专行;个人的能力固然重要, 但完全由“能人”组成的班子, 并不一定是最有效的班子, 只有协调一致, 优势互补, 才能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 同时, 也为个人的才能的发挥创造出良好的环境。第二, 要注意发挥广大员工群体的作用, 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群体的力量, 集思广益, 群策群力, 才能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4.2.3对IT管理干部进行各方面的工作技能培训。IT管理干部作为群体中的领导, 不仅应当具备优良的业务能力、良好的道德品质, 同时还应具备相应的领导能力素质, 如组织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决策科学化能力等。领导能力素质的培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IT管理干部个人之间及其个体自身诸要素的不平衡性, 客观地要求在培养其能力素质的同时, 争取全面培训与重点培训, 集体培训与个别培训, 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通过定期培训、以会代培、工作咨询、组织和参加各种讲座、研论等活动, 使IT管理干部各方面参与企业各项工作, 以深化自身的主体建设为中心, 大胆地在工作中开展自治自理、自我教育与自我提高等活动, 培养他们相对独立的工作能力。

4.2.4心理素质培训。IT管理干部任务重些, 责任大些, 个人心理问题也要多些, 这类因心理问题引起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 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尤为必要。主要是培养IT管理干部良好的素养,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克服困难, 勇往直前的毅力和宽容大度的优秀品质。

5结语

IT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断需要新鲜的血液不断补充。在IT管理干部的流动中, 要发挥以老带新的作用, 老管理干部积累了一些经验, 可以手把手地教新IT管理干部。同时, 要分析研究以前在IT管理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过程中好的做法和存在的问题, 努力探索出一条IT管理干部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 真正发挥出他们的桥梁纽带作用, 不断提高其整体水平, IT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陈雅萍.全球化对IT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以新加坡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03) .

[2]王林.职业技术教育IT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2002 (28) .

[3]杨梅.北大青鸟IT教育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1

[4]黄明明.优化人才培养环境突出培养高端人才[N].科学时报, 2011 (04) .

[5]李智勇.牢固树立科学发展人才观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提供理论支撑[J].求是, 2011 (11) .

IT培养 篇5

目前1T业界顶尖的认证证书往往与业界技术领先的科技企业直接挂钩,具体可以分成网络工程、软件研发、数据库、应用软件和多媒体等几大系列。

MCSD认证

继MCSE之后,微软公司的认证软件方案开发(MCSD)也是软件研发领域有名的证书。该证书主要测试应试者运用微软公司应用服务、SQL等技术、构建网络和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能力。预计花费时间4个月,费用在3000—1万美元左右。

MCSD是微软编程环境下数一数二的认证证书,拥有MCSD证书最大的好处之一就是直接进入微软就职,而且现在业界拥有MCSD证书的人很少。据微软专业认证杂志介绍,目前美国科技界有1.5万人拥有该证书,还远远供不应求。另外,据说MCSD及其追加考试的证书还能够让应聘者的简历在大量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MCSD的课程也是讲授企业级开发技术,但它的起点比较高,一般学习该课程的同学都是使用了很长时间微软公司的产品,并且在企业级开发技术方面有一定基础。与获取Java程序员认证比较,不管是从学习的时间还是从学习费用考虑,MCSD都高于Java,而且要想获取该认证需要花的时间和精力也远远高于Java认证。

Cisco认证

思科公司认证的网络工程师证书(CCIE),是网络工程系列证书的代表,它以路由选择与交换技术、WAN交换解决方案为中心,包括从网络设计到网络支持的多门学科,为你提供多样而灵活的选择来发展你的事业。它最早出现于1993年,设有五个专门的分支领域:路由器和转换器、全域网络及其转换、ISP拨号、大型机专用的系统网络架构SSA、网络集成及设计。CCNA是Cisco职业认证中的第一步,最高级别的认证是Cisco认证的互联网专家(CCIE),该认证是业界最受尊重的网络互联专业认证。

证书要求技术人员通过一个两小时的计算机考试和一个在思科公司实验室里进行的为期两天的试验考核。试验考核尤其要求应试者对思科公司的网络设备和通用网络有较深刻的理解。

参加思科的计算机考试需要200美元,试验考核需要1000美元。培训课程费用视各人情况不等,如果自学程度高,可能只需要1420美元,如果需要大量课堂教学,费用可能上升到4100—6300美元左右。预计通过认证的总费用在6000—8000美元左右。通过思科证书认证的人,基本的平均回报是工资上浮10%—20%,以及更多的公司培训机会和令人满意的职位。

Novell认证

Novell是信息技术(IT)和信息系统(IS)培训和教育认证的先锋,在10年前便已经开始培训IT/IS专业人员。由Novell公司授权并设计的正规课程,直接帮助设计课程,Novell认证证书帮助你向上司证明自己的能力,包括提供复杂网络环境和多厂商平台的解决方案、安装并提供Novell产品的技术支持、维护网络、管理和维护有效的Web站点等。获得Novell的授权证书,将使你拥有更好的择业机会

Java认证

最新的软件研发领域中,Java认证排在了第一。该认证包括Java平台下编程,Java研发和JavaII在企业网络架构中的应用。考核基本以考试为主,部分核心课程如企业网络架构的Java应用,需要多次考试。Java认证要求应试者具备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获得全部证书预计要6—12个月时间,总花费在4000—6000美元左右。

Java认证的最大优势在于已获得多家公司的承认。已经承认Java认证的公司包括Sun公司、惠普公司、BEA系统公司、IBM、Netscape、Novell和Oracle等。最新市场反馈显示,一个经过Java认证的技术人员平均有6—7个工作机会,能带来5位数以上的工资回报。

Java技术主要是讲授程序设计方面的知识,它的程序员认证(SCJP)课程可以作为企业级程序设计的入门课程来看待。但该课程并不是从最基础的程序设计基本概念讲起,与现在业界使用的其他开发语言比较,Java比较流行,而且Java技术是现在大多数企业在从事电子商务开发、企业信息化建设、Web应用开发时的首选技术。考取该认证的人,以在校大学生、希望移民加拿大者以及lT界中非开发人员希望转行做开发的为多。另外,对于希望凭借自己快速学习一项技能找工作的人来说,Java认证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

Oracle认证

数据库毫无疑问是Oracle证书的天下了。尽管数据库可能随着目前网络业的萧条,市场需求会有所减少,但是Oracle的产品仍然是最广泛应用的数据库产品之一,厂商的认证证书自然也是身价百倍。

OCP(OracleCertiliedProfessional)是由Oracle公司颁布并实施的一项权威的专业技术标准。它是专门针对那些能够满足对Oracle核心产品的服务与支持,并具有娴熟的操作能力与广泛理论知识的专业人士。一经认证,在行业内的专业资格将被确认,从而使个人或企业更具竞争实力。

一次性通过Oracle认证专家计划包含了两个目前IT行业十分热门的认证角色,即数据库管理员(DBA-DatabaseAdministrator)和应用程序开发员(DEV-ApplicationDeveloper)。Oracle证书的主要课程是Oracle7和Oracle8,应试者可以任选一门主要课程,然后参加5—6门分支课程的考核,一个有经验的在职者至少要花上6—12个月才能通过Oracle的数据库认证。OracLe认证是各项纯技术认证中最为昂贵的,总费用在8000—1.5万美元左右。

SAPR/3认证

软件应用领域的SAPR/3认证是惟一的一个综合性的IT管理认证项目,课程包括财务、流程控制、资源管理、生产日程、销售订单跟进、人力资源和应用服务发展等。该证书认证为具有两年以上了解企业资源管理ERP的职业人设有至少25天的课堂培训和3小时的考试。

由于SAPR/3证书是为资深技术人员晋升技术管理专设的,因此学费也非常高昂,总费用在9000—1.9万美元左右,而获得该证书的职业人预计工资回报在5位数以上。

Macromedia与Adobe认证

在多媒体与图像处理领域中,Macromedia与Adobe公司风光无限,其认证无形中成为行业的标准。

处于网上出版业、多媒体、图形处理等领域国际先导地位的Macromedia公司,于1994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在全球互动多媒体行业占有85%的市场份额,并在全球知名软件公司中排名第四,为推动全球多媒体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Macromedia认证培训,考试合格后获得Macromedia公司中国授权认证单科认证证书和MacromediaWebMasterDeSree证书;Macromedia产品技术认证是Macromedia公司在软件产品技术应用方面的企业标准,意味着拥有专业的Macromedia产品技术。

Adobe软件是目前电脑设计制作人员进行图形图像处理最为流行和实用的工具,利用它基本可以达到所有设计处理要求。该行业目前以ACTC培训为标准,是许多机构录用优秀员工的重要依据。Adobe系列软件学习难度不大,进入门槛不高,对于初学者的计算机水平并无太高要求,同时,ACTC培训强调案例教学,具有相当的趣味性和实用性。ACTC培训还针对于认证考试大纲和题库,力求使每一名参加ACTC培训学员都通过认证考试。

通过ACTC培训的优势在于达到平面制作软件、网页设计、数码视频使用的专业水平;考试合格后获得荷兰奥多比中国认证设计师资格,具备执业资格。

国内目前的IT国际认证,位于前三甲的应该是微软的MCSE(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Cisco的CCNA(思科认证网络支持工程师)、Sun的SCJP(Java程序员认证)。但是这三种认证在技术领域上是没有冲突的。Java是有关企业级开发的技术,MCSE是企业内部局域网组网和管理技术,而CCNA主要是基于CISCO公司产品的广域网技术。

IT培养 篇6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创新

前言

人才市场中IT人才数目繁多,然而符合企业要求的真正人才却少之又少,这种人才既多又缺的怪现象的原因令人们心存疑虑。而作为培养IT人才的高校和教育者,应当时刻保持最先进的IT人才教学与培养模式,结合当前人才市场的现状,,对计算机技术进行深度的研究,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其自身发展的教育方式。所以,在时代发展进步的今天,培养实用型的人才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科学进步作出贡献。我国教育部门也应该着重培养计算机的人才,这样才能够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趋势,才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秀的人才。

1.IT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但发展,高新技术的产业的发展也日益快速,这已经成为很多发达国家的主要竞争产业。高新科技技术产业在经济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极大的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虽然经济实力较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但是高新电子技术产业在发展已经可以同发达国家相媲美。现今,国际间的竞争是以科技为导向的竞争,只有科学技术才能促进社会各个行业的进步,对各个行业的技术和设备进行更新,所以现代高效的教育就必须要注重对计算机技术的教育,培养高新的技术人才,从社会的总体需求出发,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在学校内学到实用性的知识,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通过对我国教育情况的普查我们知道,在社会生活中,对IT人才的需要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须,但是具体的IT实用性教育又比较少,无法满足企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所以我国的IT人才相对于其他行业的人才来说比较少,所以培养IT人才也是教育部门的主要工作。由此也可以看出,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便是缺少足够的高科技高素养的新时代IT人才。我国不缺少基本的软件编程员,即所谓的软件蓝领,但在发达国家或先进的软件企业里,软件产业所需的开发人员中,那些真正起到关键作用的高层次的软件分析设计师或项编码程序员都占据了极重要的比例,其数量与素质都十分可观,这也是促使这些国家和企业的不断改革和完善的重要推动力。然而我国的IT行业的发展相对于西方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這主要受到了我国国情以及人才结构分布不合理的影响,培养应用性人才才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是书本上的知识是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

因此,尽快对IT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进行改革创新,成为迅速提升我国软件研究水平的关键所在。

2.新型IT人才培养体制探讨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对于IT人才的培训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课本知识的教授,更加注重对于人才面向社会的实用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我国也认识到知识竞争是世界发展的主流,只有不断的完善我国的教育结构,提高我国人才知识结构和社会需求的匹配度,才能促进我国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所以,IT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创新上,应当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向上努力。在设立IT相关教育培训机构,从社会的需求角度出发,不仅要对IT知识进行教授,还要注意提高学生们对社会需求的敏感度,更加注意实际的操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与社会实际需求的差距,真正向未来需要的新型IT人才发展方向迈进。

2.1 新型IT人才培养需要专业多样化、交叉化

近年来,复合型人才以其专业知识面广,实际操作能力强的优势受到各行各业的青睐。在IT专业上,由于新的要求,IT人才正向着成为专业多样化、交叉化的新型人才的方向迈进,这类复合人才的需求与培养也成为当下的一个热门话题。专业多样化、交叉化的新型IT人才是指既具有某个(某些)应用领域的专门知识与技能(或者具有管理能力),又掌握了IT专门技术的人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也认识到了科技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最重要的就是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水平,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水平就要加强对学生的IT知识的培训。以往的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所以加快对IT教育模式的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专业的IT人才不仅要懂得足够的专业知识,更要对市场的科技了如指掌,并且能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实际的贡献,离开书本的知识,能够自己钻研,从实际的工作中发现新的知识。所以高校的教授IT课程的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理论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们的主动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这样才能为社会提供优秀的人才。

2.2 新型IT人才素质培养需要强化实践、鼓励创新

IT专业的人才在校基本都是过分重视基础理论课程而忽略实践课程,导致毕业后竞争力较差。追根究底,这是现行IT人才培养体制出现的新问题。要想培养出合格的新型IT专业人才,需要做到两方面。首先是要学习理论知识,接收前人的丰硕成果;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实践教学,如IT课程实验、IT专业实验与实习等,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自选题,积极参加专业教师的科研活动等等,通过这些实践环节充分发挥个人的创新思维,强调个性与共性的协调发展,才能培养出既有理论又有实际动手能力和具有创新意识的实用型人才,未来的IT专业人才在社会活动中才能拥有生存与发展的一席空间。

3.结语

IT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相反,它极其复杂,需要考虑到现代科技的进步性以及新时代下人才培养所遇到的种种问题。然而新型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已经是随市场需求变化而变化的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当然,理论来源于实践,这种讨论最终还需要依靠长期实践来证明自身,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和壮大起来。

参考文献

[1]王欣.关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及计算机专业发展前景的调研分析报告[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6.

[2]赵泽茂,刘顺兰,王小军.信息安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3]沈耀泉.引入国际认证体制培养受欢迎的软件蓝领[J].中国高等教育,2002,(17):43-441

高职女性IT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篇7

1 高职女性IT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意义

计算机专业拥有广东省财政支持的软件实训基地, 笔者所在学院采用“大专业平台, 小方向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一培养学生扎实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和开发与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 大二开始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 分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测试二个方向来培养。计算机应用方向培养具有高级办公自动化运用能力、网站建设与维护、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能熟悉软件项目开发流程管理、熟练掌握各类开发软件。测试方向充分发挥女性细腻、感知能力强的独特优势, 培养具有软件测试的知识与技能及掌握软件行业测试工具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采取小方向培养, 让我们学生不仅能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向, 还能使专业更专一化一些, 学到专业的方向更深层。在就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随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 尤其是IT业的发展, 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

1.1 中国行业和企业信息化建设方兴未艾, 需求持续增长

中国行业和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带动中国IT行业发展的直接动力。银行、电信、能源等行业信息化将逐步转向新的业务系统建设和现有应用系统的升级与优化, 教育、制造、物流、建筑、卫生、农业在内等行业信息化建设正在兴起, 这将是今后一定时期内拉动市场增长的重要力量。

从企业信息化发展情况来看, 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对信息化管理、经营的投入是越来越大的, 是拉动整个IT行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1.2 良好的宏观环境是中国IT行业持续稳定发展的保障

从政策层面来看, 党的“十六大”中“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制定, 对于促进中国IT市场的发展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市场来看, 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渐普及, 应用水平逐步提高。但在信息化应用普及方面还有差距。因此中国IT市场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1.3 中国IT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展望未来, 中国IT行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所以计算机专业发展还有很大的市场。IT产业的发展, 要求IT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放在“更新、更拓、更宽、更多元化, 顺应科学技术综合化发展趋势和工程技术综合性特点, 逐步提高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综合性。

2 IT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

2.1 2010年前采用“平台+模块”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一) “平台”阶段的课程设置

所谓“平台”阶段, 即利用第一、二、三学期, 开设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为下一阶段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搭建一个基础平台, 开设的主要课程如图所示:

(二) “模块”阶段的课程设置

所谓“模块”阶段, 即利用第四、五、六学期, 开设专业核心课程和进行专业实习阶段。主要的课程安排是:

2.2 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通用能力的有机结合, 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2.2.1 专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表

2.2.2根据专业学习内容, 构建具有创新和实践的课程体系

2.2.2.1以动态网页ASP.NET为例, 剖析专业学习内容。

第一阶段, 学习《html网页设计与制作》, 掌握HTML标记和静态网页的制作与美化, CSS样式技术, Java Script脚本基础。第二阶段, 学习《图形图像处理》, 能进行图像处理和图形设计与表现;学习《FLASH网页动画制作》, 能进行flash动画制作并具有一定的造型能力和设计能力;学习《数据库应用》, 掌握数据库设计、管理和维护以及数据查询统计的技能;学习《XML网页技术》, 能灵活地运用XML技术进行信息的描述、交换和显示。最后, 学习《ASP.net动态网页设计》, 掌握使用ASP.NET开发.NET网络应用程序的能力。笔者在讲授《ASP.net动态网页设计》时, 增加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项目答辩等实践教学内容以发展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协作学习,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营造了一种“学”、“教”并重的良好氛围, 既强调老师的导学作用, 同时又注重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自主学习作用, 通过学生“协商讨论”和“资源共享”, 能更有效地获取知识, 提高了学生能力。这样, 全班同学只要学习80个学时的《ASP.net动态网页设计》, 每位同学都能提交界面友好, 图文并茂, 动静结合的动态网页。例学生作品:IDO婚纱摄影公司网站。

2.2.2.2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课程体系, 限于篇幅只探讨专业核心课程的构建。

3 结论

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主动适应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要求, 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 与行业企业共同分析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 推进产教结合, 深化校企合作, 努力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IT技术技能女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隆益民.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究[J].福建电脑, 2006. (1) :20-22

山西IT人才调研与人才培养思考 篇8

为了培养出适应山西区域经济发展的IT人才, 就山西的若干IT相关企业进行了问卷调研, 以便了解山西IT人才的现状。问卷的设置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调研对象的学历、单位性质等状况进行了解, 经过这部分分析, 可以明确IT人才的受教育程度、IT人才在各行业的分布等信息。第二部分后对IT人才所需的知识进行调研, 明确IT人才的基本知识结构。第三部分对IT人才所需的能力、素质等进行调研, 明确作为一名优秀的IT的专业人才, 除了具备业务知识, 还应具备一些能力才能更好的胜任工作。

下面就问卷中的一些主要调研内容和结果进行展示分析。

一、山西 IT 人才市场调研分析

1、IT 人才学历调查

问卷:请问您的受教育程度? (单选)

□高中/中专/技校□大专□本科□硕士□博士或以上

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 IT从业人员中, 本科生占63%, 大专生占19%, 硕士生占10%, 博士生和技校生均占4%。本科生和大专生是IT行业的主力军, 尤其是本科生, 占据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

2、IT 人才年龄分布

问卷:请问您的年龄?

□23岁以下□23岁 -28岁□29岁 -34岁□35岁 -40岁

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 29岁 -34岁的IT人员占50%, 23岁 --28岁的IT人员占40%, 23岁以下的占7%, 35岁 --40岁的占3%。也就是说, 23岁 --34岁的青壮年占IT人才的90%, 是IT人才的主力军。

3、所在单位类型

问卷:请问您的工作单位属于哪一类?

□IT服务类□教育、科研□金融□电信

□政府□制造□其他

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 从事IT服务和电信的人员占多数, 其次是教育、金融、制造、政府, 其他。

4、在单位担任的工作

问卷:请问您在公司负责什么类型的工作?

□系统管理和维护□数据库管理和维护

□系统开发□软件测试□网络管理和维护

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 从事网络维护和管理工作的人最多, 其次是系统管理和维护、数据库管理和维护, 系统开发。从事软件测试的人员比较少。

5、专业基础调查

问卷:你认为在IT基础人才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哪几门知识?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

□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软件开发工具与 环境□软件工程□软件项目管理□ 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J2EE架构与应用□软件建模技术□ 算法设计与分析□其他

调查结果如图5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 以上各种专业基础知识在工作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软件建模、软件工程等专业基础知识。

6、编程语言调查

问卷:您在工作中经常使用的编程语言是哪些?

□ C □ C++ □ JAVA □ JavaScript □ PHP

□C# □Delphi/Pascal□各种shell

调查结果如图6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 目前使用JAVA编程的人占多数, 其次是C#、C++、JavaScript, 使用PHP开发软件的也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

7、网络开发工具

问卷:请问您使用的网络开发工具有哪些?

□ASP.NET□PHP□JAVA□HTML5□其他

调查结果如图7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 使用JAVA的占90%, 使用ASP.NET的占70%, 使用HTML5的占65%, 使用PHP的占50%。

8、IT 人员能力调查

问卷:据您所知, 贵单位录用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时会优先考虑什么?

□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水平 □实践经验

□技能操作□专业知识 □基本素质

调查结果如图8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 用人单位会优先考虑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 其次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素质要求也比较高。对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水平的要求稍低。

9、人才培养改革

问卷:据您所知, 您认为目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最需要改革的环节是:

□a加强专业知识学习□b加强动手实践能力培养

□c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意识□d加强行为规范的训练

□e加强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的训练

□f加强团队意识的训练□g加强学生基本素养教育

□h加强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i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j其他

调查结果如图9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 用人单位认为, 高校人才培养应加强对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其次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语能力的培养, 同时应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提高基本素养。

二、IT人才培养思考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可以看出, 从事IT行业的人员多是本科毕业生, 23岁 -34岁的青壮年是其中坚力量, 他们以成熟的技术精英成为IT行业的精英。在山西, IT人员从事的行业分布比较分散, 各个行业或多或少都有IT人员, 但IT人员比较集中的行业是IT服务业、电信、教育等行业。IT人员在这些行业中主要承担网络维护与管理、系统维护和管理、数据库维护和管理等工作。多数IT人员认为, 从事IT业需要具备的基本知识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软件建模、软件工程、J2EE架构等课程的相关内容, 在工作中, 使用Java语言的占多数, 也有部分人使用c++、PHP等。IT人员除了要具备专业知识外, 用人单位对IT人员的实践经验、基本素质、计算机应用能力等方面也有很高的要求。用人单位希望高校在今后的人才培养中, 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 也要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强化团队意识, 加强外语能力等的培养。

在IT人才的培养中, 各高校大都开设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Java、c++ 等专业课程, 多数高校也开始创建自己的实训基地, 但高校培养出的学生仍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理论不扎实, 实践太薄弱。所以, IT人才的培养, 仍然应注重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 加大改革力度, 监督改革效果。

1、理论环节的改革

理论是实践的良好支撑, 理论课程如果设置不合理, 就会导致知识结构有缺失。以我校为例, 理论课程的设置存在以下问题:

(1) 培养目标过于宽泛, 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学科的分工越来越细, 但学生的专业定位却不明确, 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 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2) 教学计划中课程门数多, 学时少, 很难突出专业特色

一些行业特色明显的企业很难找到符合其要求的大学毕业生, 学生在新的岗位需要很长一段学习时间才能胜任企业的工作, 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

在理论环节改革中, 应从重视基础、突出核心、拓宽应用、强调创新等基本原则出发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在授课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因材施教, 实践中用到的知识反复讲, 少用的知识简单介绍, 让学生在有限的课程中学到扎实的理论。

2、实践环节的改革

在实践教学环节, 我校与多家实训基地合作, 让大四的学生参与实践开发,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 学生就业率有所提高, 但仍有很多学生找不到相关专业的工作。在实践环节, 除了依托校外的实训基地, 还应注重平时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具体改革如下:

(1) 继续推行“校企合作3+1”的人才培养模式, 共建实践教学基地。“3+1”模式指学生入学后前3年在校内进行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 第4年进入基地企业或是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工程实训, 以提升学生工程素质,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2) 完善对实训基地学生的管理制度。学生参加校外实训本是一件好事,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管理制度不完善, 部分学生到实训基地后反而比校内松懈, 学习结果可想而知。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尤为重要的。

(3) 为每一门专业课设置专业实践环节。该实践环节指一门专业课结束之后, 教师带领学生用所学的专业知识, 完成一个贴近生活的模拟实例, 在完成实例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体会到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实际应用, 并深刻体会个门专业课之间的联系, 将所学的专业课之间建立一个立体的、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5) 改革实践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在实践环节, 一般是学生提交作业, 教师打分的方式, 这种评价方式无法避免抄袭现象, 效果并不好。可采用答辩等方式进行验收, 不仅可以避免部分抄袭现象, 也让学生之间加深交流, 增加学习动力。

三、总结

IT产业的发展水平, 决定了一个国家的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目前, 我国软件高级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尽快培养起适合信息产业所需要的高素质软件人才, 已成为信息化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通过对山西IT人才的调研, 明确了IT人才的基本现状, 有利于下一步IT人才培养的改革。

参考文献

[1]赵伐, 俞建伟.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宁波大学20年来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6 (07) .

[2]杜秀珍, 翟荔婷, 孙兰英.基于实训的IT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河北工业科技.2012 (06) .

[3]李洛, 古凌岚.“做中学”IT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1 (13) .

[4]庄景明, 龙腾芳.地方高校IT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探讨[J].韶关学院学报.2009 (06) .

[5]廖志豪.高校科技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及培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 (01) .

IT类高职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篇9

1 什么是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本领,是人们胜任工作岗位的基本要求,是个体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的热情和能力,是影响人们职业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科学的工作和学习方法的基础。

职业能力包括“专项职业能力和通用职业能力”两种[1]。专项职业能力是完成某项工作所应具备的最起码的能力。通用职业能力指的是一些基础的能力,如文字表达、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等。“纯粹的知识不是职业能力,纯粹的工作任务也不是职业能力,只有当知识与工作任务相结合,个体能富有智慧地完成工作任务时,才能说他具备了职业能力。”[1]例如,企业需要的软件开发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常用的开发工具,实践能力强,完全靠动手吃饭,不会动手做的开发人员是不会有企业需要的。企业需要的软件开发人员应当是具备专项职业能力和通用能力的员工。他们能够针对IT市场变化,结合软件企业的具体技能需求,具备知识更新的自我学习能力,熟练的操作能力、规范编码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素质实践技能人才。

2 IT职业的技能特点

(1)综合性

IT学科属于新兴边缘学科,涉及计算机、数学、语文、艺术等多个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2)实践性

IT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实践。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深刻地把握和领会相关信息理论,才能提高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

(3)IT技术更新快

我们了解到短短几十年,IT技术发展迅速。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我们手中的手机和电脑,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会更新换代。IT领域的知识必然会以很快的速度更新,所以,“活到老,学到老”是对这个行业的一个形象描述。

(4)团队合作

合作学习、协同工作是从事IT行业工作必备的素质。不论是从事开发、测试、营销,还是技术支持、系统运行维护等岗位的工作,都要能够与团队很好的合作,协同工作。团队中的每个成员要学会配合,善于交流、相互支持,取长补短。这样才能高效地完成任务。

3 如何培养IT类高职生的职业能力

3.1 加强素质教育,不断强化职业道德的培养

(1)以思想道德为基础,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

目前许多企业都把“道德品质”列在人才标准的首位,也是企业对人才要求的重中之重。因此教师要用正确的政治思想引导和教育学生,善于自学和自修,不断陶冶升华自己的情操,毕业后带到社会工作中去。

(2)以社团为活动依托,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面对愈来愈激烈的就业竞争,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综合素质是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一年一度的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义务电脑维修活动、假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大学生素质拓展系列活动等,充分调动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的特长,激发他们高昂的工作热情,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工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纪律观念和踏实的工作态度,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以学科竞赛为手段,积极促进学生专业能力

通过开展“打字比赛”、“装机比赛”、“网页设计大赛”、“Flash大赛”、“photoshop大赛”、“Logo大赛”以及每年一度的全区“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比赛等学科竞赛。同时还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工作,参与各种工程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经历了一个项目从设计、开发、实施到维护的全过程,充分认识到提高专业能力在实际工作的重要性,深刻体会到项目的人性化设计如何将“以服务为中心”的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

(4)以职业素养为目标,努力培养学生心理健康

针对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不断提高、其诚信品质、责任意识和心理健康需要不断加强的状况,首先是将“两课”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可以利用浓郁的校园文化和各种主题班会由师生共同参与进行各种职业素养的培养。

3.2 加快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不断贴近职业生涯目标

(1)根据社会发展需求,确定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设置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2]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推广,社会对高技能型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方向也在不断地变化。近年来,我们依据行业发展需求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从原本仅有的一个计算机应用专业,逐步调整、增加了司法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Web开发与设计技术等专业,使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够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

(2)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职业教育的任务是给予学生从事某种生产工作需要的知识和态度的教育,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其注重的是实际的工作能力,学习的是工作过程知识,掌握的是应用能力,强调的是应用的熟练性。对于高职人才培养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是操作使用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

(3)根据人才培养规格,确定课程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各专业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方式上采取以过程化知识为主、构建知识与能力体系结构的方式,形成以应用为特点的课程体系。不是按照计算机学科的体系设置课程,不是根据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来决定课程内容;而是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建立以应用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突出应用能力而不是理论知识。

首先,分析职业岗位对人才的基本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需求,即明确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然后,构建知识与能力体系结构,分析这些能力群中每一项能力培养又各需要哪些知识点或能力的支持。再分析支持这些能力培养的各门课程本身又需要哪些知识点和课程的支撑。最后,紧紧围绕各项能力培养这个中心,对各种课程进行整合与优化,确定课程内容,从而最终确定安排哪些课程,各自的学时数,以及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的比例等。并且逐步引进“双证书”制度,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4)根据课程要求,确定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

理论教学体系的思路:一是理论教学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确保各项教学目标有相应的教学模块;二是以操作性强的目标体系为框架,所设置的理论教学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分解和具体化,理论教学体系又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教育目标框架;三是以满足共性与个性同步发展为主体,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能为学生今后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四是以便于评价管理为标准,体现学校教育的规范性。

在教学方法上应用“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零散到系统”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的问题驱动方式。开课伊始就对学生提出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环境,采用课堂教学、网上课堂、多媒体课件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学资源的互动学习,在学习中培养能力和素质,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潜能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组织上尽量多采用案例讨论、自主学习的模式。开展小组课题研究、完成研究性专题作业,或开展社会调研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考核方式上不断进行改革,由于课程中强调培养应用能力和团队精神,因此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采取的考核方式也不相同:笔试卷面成绩与上机操作成绩综合、论文、调研报告、上机完成某个具体“作品”作为评价成绩的依据、根据实际完成网络或服务器配置的情况来评判成绩以及在完成大作业中所起的作用给出成绩等。

(5)根据课程内容和职业要求,确定教材的选用和编写

为满足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内容体现应用性、适用性、实用性,突出岗位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选用标准。优先选用获奖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同时,大力鼓励教师在教学、科研之余,编写适应高职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新课程体系,具备实用性、科学性和易学性的教材,做到选、编并举。

(6)根据职业能力需求,确定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方式和方法

几乎所有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都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除了平时的专项上机实践和实验外,在学期末或学期中还集中安排了课程的综合技能训练--课程设计,专业学习的阶段性或总结性技能训练--实训、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特别强调实践教学三年不断线。重视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每个实践环节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的人员、设备和技术优势,并结合讲座、示范和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确保学生的实践效率和质量。每个实践环节都设有严格的考核标准,采用笔试、口试、操作、论文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保证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

3.3 推行工学结合,不断增强实践能力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其教学必须突出实践环节,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际,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和最接近一线的环境培养学生,贴近市场开设专业,专业更新快,技术含量高。因此,要求我们变革传统的教学机制,实现学校与社会的紧密结合,培养出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一线岗位所需要的人才。工学结合就是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根据工学结合的核心是校企合作、精髓是实践教学、实质是以就业为导向的特点,我们主动与企业联系,采用学校集体组织与学生个人落实实习单位的办法,推行工学结合,融入企业顶岗实习,提高就业能力。学生将所学的基础专项能力和综合实务能力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形成真正的实习顶岗能力。通过顶岗实习,同时还将一些非专业的知识和素质转化为能力运用到实践中,也体会到了企业运作的理念和工作岗位的酸甜苦辣。这一阶段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通过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通过顶岗实习,他们以一种“真实”的“职业人”身份参与实际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在思想上、行为上以及职业能力上较实习前成熟了许多、提高了许多。他们的学习生涯与将要进入的职业生涯已经连接起来,实现了学生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

工学结合模式,既保证了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又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好地实现了“学校与企业融合、教学与生产融合、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融合,实现了培养目标与企业用工的‘零距离’接轨”。[2]同时,学校在此过程中可以更多、更真实地了解企业、市场的人才需求状况、了解所培养的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度、社会对学生的满意度,以便更好地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出面向应用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实现了企业、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多赢。

3.4 注重“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

教师是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各校应该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通过“培养”和“引进”两种方式来解决。[3]培养是对现有的教师进行企业或工程经验的培训,让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到企业锻炼,参加实际的工程项目开发,在实际工作中增强能力。引进就是要把有经验的工程师引进到学校来,完成专职或兼职的教学任务。让他们在实践教学环节和综合性课程教学中担负重任,请他们参编教学大纲、选择教学内容,由他们来承担实践教学特别是实习环节的教学指导任务,同时还经常请他们为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就业教育、岗位能力描述、企业运作介绍等,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许多鲜活的成分。

4 结束语

IT职业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它对不同的IT职业有不同的要求。和其他职业相比,IT职业能力中更多地体现为智力因素,主要表现为将知识经验转化为工作能力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经验的熟练程度和准确度。我们只有对其岗位特征、职责和要求都有透彻的了解,才能自觉地去培养和提升这种能力,唯有如此,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这个行业立得住,站得稳。

摘要: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与其他行业相比,IT行业具有发展速度快、技术更新快、人才流动大等特点。IT职业能力更多地体现为智力因素,主要表现为将知识经验转化为工作能力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经验的熟练程度和准确度。因此如何培养和提升IT类高职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就业率,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关键词:IT,高职,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陆海,周明.IT职业规划与职业化塑造[M],科学出版社.2008:87-94

[2]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经验汇编.第一集[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101-111

一种面向IT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篇10

具不完全统计, 我国每年有几百万IT人才缺口, 尤其是在国家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将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 这预示着在“信息时代”, IT人才的需求量将迎来一个飞速增长的时代。动漫游戏需要数百万美工人员;互联网需要数百万网络组建、软件开发、软件测试、图片处理、视频制作、美术编辑、网站优化、网络推广人员;数百万各类网站需要站长、网络维护人员[7]。但是目前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 急需发展的IT企业却紧缺人才。原因在于IT应届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的标准, 如:动手能力不足、缺少研发经验、团队协作意思薄弱、沟通能力不足、不具备抗挫折抗压能力。

2 培养模式

为解决以上问题, 我们在设计学生培养方案时要有针对性, 提出IT实训等有针对性的课程, 在课程中采取了以下手段:

2.1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学生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能力。加强趣味性课后作业以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如图1:

2.2 联合企业培训中青年教师的项目研

发能力, 增强教学水平。教师的水平决定学生的学习程度, 纸上谈兵的理论讲授不会有太好的效果, 所以必须有强有力的青年教师骨干队伍, 从实践的角度带领学生学习。

应该让教师团队尽可能的融入社会实际环境, 让教师多接触社会, 了解软件企业对学生的真正需求, 了解技术的实际发展方向, 为教师提供与软件公司合作的机会, 增加教师独立与企业沟通的能力。只有有实践经验才能明确培养的正确方向, 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实训不只是培养学生写代码读代码的能力, 书本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一定能适合社会要求, 不一定具有实际能力。最好的方式是教师通过与社会的联系, 多申请自己的实际项目, 让学生参与进来, 这样的效果很明显要强于书本上的项目。

2.3 增强学生职场能力

联系企业引进大量的实践项目, 组织教师学生积极参与, 这样会大幅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注重实际应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几乎所有课程的案例应来自企业中的实际项目, 课程中还包括多个大型的软件开发项目) , 可以根据学期逐步提升项目难度, 最大限度的增加学生实训的时间;

注重提供职场环境的实际体验和演练教学实施严格质量把关, 可增加应聘演练环节, 包括技术和综合素质的应聘演练。每学期设置几场由学校公司联合组织的应聘演习会, 模拟实战, 增强学生的现场感。

增强团队训练, 团队协作是项目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高效率的开发团队对软件项目的质量和是否能按时发布至关重要。企业需要具有团队精神的员工, 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 主要通过实践项目来训练, 通过研发中大项目组织学生团队参与, 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配合、沟通的能力。

3 结论

IT企业虽然需要大量的有团队精神、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但由于培养模式等原因部分学生无法适应这个需求, 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积极的改革, 努力培养学生, 使他们更适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针对项目的前期应用效果我们发现目前存在引进的系统类型单一的问题, 所以下阶段要增加与多种IT企业的合作进而对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摘要:目前国内计算机行业用人存在矛盾:每年有大量的应届生毕业但企业却招不满人, 空闲大量IT职位。大量IT类毕业生不得不转行。这种情况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IT行业应届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IT企业,培养模式,软件团队训练

参考文献

[1]李俊杰.面向企业需求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侨大学, 2009.[1]李俊杰.面向企业需求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侨大学, 2009.

[2]高林, 鲍洁, 罗晓中, 李佳, 喻艺丹.IT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计算机教育, 2004, 01:28-30.[2]高林, 鲍洁, 罗晓中, 李佳, 喻艺丹.IT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计算机教育, 2004, 01:28-30.

[3]赵振勇, 闵建虎.创新型IMS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06:135-137.[3]赵振勇, 闵建虎.创新型IMS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06:135-137.

[4]万朝阳, 姜锐.论高职高专IT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J].教育与职业, 2008, 12:77-78.[4]万朝阳, 姜锐.论高职高专IT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J].教育与职业, 2008, 12:77-78.

[5]赵绍东, 熊聪聪, 王玉峰.高校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 2010, 04:68-69+77.[5]赵绍东, 熊聪聪, 王玉峰.高校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 2010, 04:68-69+77.

[6]景红, 刘金艳.具有创新精神的实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09, 18:19-21.[6]景红, 刘金艳.具有创新精神的实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09, 18:19-21.

安防IT化 IT安防化 篇11

中国安防市场发展空间巨大,但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人均安防支出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安防市场的智能化与平台化发展趋势,将兼顾社会层面与个人层面的需求,为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提供更丰富的解决之道。

安防在技术上来说,是一个综合性非常高,涉及面、技术领域非常广泛的行业,特别是现在的IT大企业,还有电信的企业都涉足安防行业。现在是安防IT化、IT安防化的过程,所以会引起安防技术上有一个非常大的提升。然而由于国家政策、行业发展以及企业自身诸多原因导致融资问题成为了制约安防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这个问题也是行业内普遍关注的问题。

新形势下的有利条件

我国的安防企业,大多起步较晚,受品牌、资金、技术、销售渠道以及和欧美安防标准的制约,难以实现突破式发展。一个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规范的环境,而中国安防市场最大的问题就是市场规范化。同时,随着民众安防意识的不断增强,国内用户的需求逐渐体现了多样化的特点,能否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能否保证产品的稳定性和兼容性、能否增强大型平台系统的实用性、可靠性和可维护性,这些也对中国安防产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给中国的安防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不断成熟和应用推广,未来安防行业市场的竞争将不仅仅在实体社会中的较量,而更多是在遍及全球的网络虚拟世界进行。事实上多年来,制造行业一直受到了互联网的支持,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包括信息来源、品牌发布、业界交流、贸易合作等等,可见安防企业是可以与电子商务和谐共生的。

对于安防行业来讲,在平安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危化品运输监控、食品安全监控,或是政府机构、大企业工作场所等的与网络连接的设备系统将最有可能成为最大的数据资源。随着平安城市、智慧城市等工程的推进,监控摄像头已经遍布大街小巷,安防监控对高清化、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数据量自然也不断地迅速增加。

大数据虽然在互联网上是热门的应用之一,但是在安防行业,由于其自身的业务特点和行业内的厂家受研发方向限制,导致“大数据“技术没有在安防行业深入应用,那么逐步挖掘出大数据在安防项目中的应用与发展方向对于大多数安企来说是绝佳的机遇之一。信息化时代的脚步非常快,移动互联网速度非常惊人,那么大数据时代的悄然来临,必然会在各行业内掀起商业风云,安防也不例外。

我国安防未来发展态势

近年来,我国安防产业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发展前景广阔。中国目前正面临城市化建设高潮,每年的建筑量占世界上总量的一半以上,其中80%是住宅建设,因此诞生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智能小区”建设新行业,这是中国特色,其技术与产品也明显带有中国特点。

中国的住宅小区建设无论是高档还是低档都标榜自己是智能化小区,所谓的“智能化”,实际上除了由行业部门进行的电信通信宽带和有线电视建设外,主要是指实现小区安防体系建设。智能小区建设主要功能需求是安防,投资占到小区智能化建设的80%左右,包括公共安防和家居安防两大部分,内容主要是入侵识别、围栏周界防范、园区摄像监控、停车场管理、保安电子巡更、访客可视对讲、单元门禁管理、家居安防等。目前在中国智能小区建设是安防产业的一个大舞台,也为中国安防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目前,物联网主要的应用还是在安防方面,因为安防管安全,包括社会安全、公共安全、人身安全、家庭安全等,这些是老百姓最关心的。如果能够通过物联网,把老百姓的安全保证到位,安防产业将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三中全会决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国内安防建设也必将被提升至国家安全高度,未来投资规模有超预期的可能性。受益于“智慧城市”和“平安城市”等政府公共安全项目所产生的稳健需求,及安全意识的提高,民用市场井喷式的发展都会加速安防整个市场的快速发展。据权威机构统计显示,目前国内安防行业共拥有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两万余家,且从事安防系统工程实施的企业占据了大部分的比重,这些企业中大部分都是5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最近几年来,随着安防系统项目不断建设和社会各界对安防技术的认知越来越来高,很多用户在系统的建设时对安防系统集成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安防系统集成企业必须要具备专业化系统集成实施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相关资质要求、良好的行业市场人脉关系才能获得客户的认可,否则将在越来越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在后危机时代,要改变我国安防企业难以实现突破式发展的现状,不仅仅需要企业自身的超越创新,更需要整个安防行业的完善和发展,甚至是整个社会对技术、品牌和创新能力认知的改观。这几年安防的发展非常迅速,设计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过去的安防门槛比较低,未来的安防门槛会越来越高,会走上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集成化的发展途径。安防的未来必定在中高端,但目前在众多的多功能,高级别、高定位的产品往往只出现在安防展位上,老百姓家里的安防产品还是那种原始的、低端的、单一功能产品。随着政府部门大力推动“平安城市”、“和谐社会”建设,各行各业对安防产品的需求全面爆发。金融、交通、政府等传统领域的安防应用更加深入,新生领域如教育、卫生、体育、能源飞速发展,社区、居民相关应用也在不断升温。与此同时,安防行业在国内的发展表现出一个重要特点,即由政府主导的大型项目推动,如智能交通系统,以视频监控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安全监控扮演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在城际间、城市中的各类设施及行业中不断部署、渗透。随着视频监控与IT、电信行业的联系日益紧密,数字化、高清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成为其发展方向。

技术创新驱动是必由之路

安防行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把技术创新作为战略方针,努力建成创新型行业。由于行业科技基础的薄弱及特点,实现这一目标任重而道远。

国内安防企业大多采取的是跟随式创新,这种创新是在引进技术上改进、扩大应用领域,并没有掌握安防领域的核心技术,这种“只重视眼前,不重视未来”的想法也造成了我国安防技术创新能力比较薄的局面。制造商的利润主要来自加工、工程商的利润主要来自安装,处于产业链的末端。

利用数字视频技术构建全新的安防系统,实现新的系统功能;探索在不同图像采集方式、环境条件下图像内容的分析,探索新的图像识别方法;研究各种图像识别技术的环境适应性,各种应用对环境条件的具体要求及识别结果的准确度;研究特征识别技术如何集成探测、图像技术构建新的安防系统模式,并与智能建筑系统的集成。探索安防系统如何从现实世界走向虚拟世界,研究新的系统加固技术,研究安防技术如何成为各种技术系统本源的技术;研究在技术融合的趋势下安防技术的学科体系。以上这些都是安防领域技术和理论上的创新。安防企业要在创新中突出产品的特点、突出自己的技术核心,从而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IPCamera、DVR、NVR的应用、利用网络平台建立的远程监控系统。从理论角度来讲,如果通过创新能够在多学科的边缘和交叉点产生一个崭新的安防学科,将是安防行业最大的创新,有了创新理论上的支持,安防行业的发展也会迈入一个快车道。

中国安防行业在政策利好的推动下势必将实现快速发展,但从近期来看,其影响相对较小,同时其中的潜在危机也不容忽视。目前安防行业已经一只脚迈入了大数据时代,但是还没有完全进入。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前安防系统的数据量的确在不断膨胀,高清视频的出现,安防系统联网和整合的不断推进,存储技术和容量的提升,导致数据体量巨大,大数据的特征凸显。这样的安防系统注定将是一个大的数据集合体,但是,目前大量的视频数据仍然是独立的、零散的。视频录像数据散布在各个行业、单位独立的系统中,没有发挥达到真正的联网、共享,业界也没有形成对数据挖掘、利用的通用方法。

数据安全是整个IT行业内的难题,在安防领域也不例外,IT领域碰到的安全威胁和各种各样的破坏和攻击,在安防领域同样会遇到。而对于安防领域而言,数据量大,图像信息蕴含的信息量更多,而且还涉及到个人隐私、公共安全等问题,所以,在系统安全方面更不容忽视,但设备商的相关技术与国家的法律规范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此外,在相关IT基础设施,视频图像信息的智能分析和检索,安防数据的组织管理、数据分析和挖掘算法的建模和实现,需要全面导入创新的技术。安防企业在做好安防系统和应用的同时,需要加强内功,提高研发能力,加强技术储备,以应对更大数据量带来的冲击,提升对大数据的处理和利用能力,特别是目前最为迫切需要提升的视频智能应用、视频智能分析的准确度,这些都是安防行业在进入大数据时代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IT培养 篇12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指出, 高职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 发展校企合作。温家宝总理也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探索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 对提高高职教育水平, 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 发挥高校为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 具有深远的意义。

校企合作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以讲授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 将单一的课堂教学变为学校教学与企业一线实践共同合作的形式, 形成注重实践的工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及相关职业岗位素质要求来设置专业和确定培养方案, 与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具体要求相匹配。在教学内容上重视培养学生职业素质, 加强实际动手能力, 为学生提供一种真实的工作环境, 让他们得到真实体验, 使学生进入社会后能马上胜任自己的岗位。因此, 切实开展校企合作, 建立校企间良好有效的合作机制, 是职教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当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 IT高新技术产业更是日新月异, 而培养具有市场适应能力的IT应用型人才则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校企合作, 充分利用珠江三角洲城市的地缘和品牌优势, 建设好珠三角地区IT实用人才培训平台, 积极落实IT行业, 尤其是软件和动漫产业发展的要求, 促进学校和企业共同研究IT实用人才培养新模式 (包括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编制基于实战项目、生产过程的应用教材等) , 将教学与项目研发紧密结合, 给IT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广泛、更贴近市场需求的培训机会, 缩短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知识距离”, 构建起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IT人才输送渠道, 为社会IT实用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二、校企合作培养IT应用型人才的思路

(一) 达成校企合作共识

在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模式中, 校企双方达成正确的共同认识是校企合作的前提条件。校方务必明确意识到, “服务社会”是高职教育的职能之一, 校方只有与企业进行各方面交流, 才能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设置相对应的课程;只有深入了解当前企业的具体需求和准确把握IT行业发展趋势, 才能更好地设置专业, 以保证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的变化, 顺利实现就业。同时, 需要清楚的意识到, 校企的深度合作将有利于突显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保障教学质量。因此要善于发挥高职院校自身的优势协助合作企业更好地发展。

企业也要承担起支持教育事业, 协助高职院校发展的社会责任, 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要意识到教育的潜藏价值, 重视人才培养, 充分发挥企业的实践经验, 指派一线专业人员积极主动参与院校教学设计, 担任学生实践导师, 重视实习生, 对他们进行企业文化的熏陶, 培养他们实际职业技能。要高瞻远瞩, 通过校企合作, 建立一支善于应对未来市场变化的后备军。因此, 只有高职院校和企业达成合作共识, 校企合作才能真正发挥效应, 形成双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二) 多模式合作的建立

校企合作, 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人才培养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建立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将有利于培养适合各类岗位的IT应用型人才。对于性质、特点不同的企业, 应该制定不同的合作策略, 建立不同的合作方式, 以促成校企双方的有效合作。

1.订单培养模式

根据学校专业发展状况, 主动调查学校所在的区域内各用人单位对IT人才的各种要求, 加强与本地区企事业单位的交流合作, 了解IT人才所要具备的具体专业能力, 及时调整教学模式, 让学生的知识结构、技能与企业需求相匹配。校企双方达成共同认识, 形成互补互利的合作方式, 签订一定年限的订单式培养协议书, 校方主要负责教学, 并依据企业的用人需求, 设计适合市场需求的教学方案和课程, 采取定向培养方式;而企事业单位提供资金和实践环境等资源, 帮助学校建设必要的教学实训设施、场地, 改善办学条件以及提供学生专业研究奖助学金等, 并接收学业合格的毕业生进入企业。

2.顶岗实习模式

这种模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学生以在学校学习为主, 侧重专业理论的掌握, 并进行模拟实训等;第二阶段, 依据IT职业的专业需要, 学校安排学生到校外建立的实习基地进行实习, 同时, 进行由企业专业人员指导的实地培训, 让学生熟悉岗位的一些基本操作, 了解相关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和进一步体验职位需求, 为顶岗实习做好充足准备;第三阶段, 顶岗实习, 学生以员工身份进入真实工作环境实践, 担任某一岗位, 完成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 最后提交实习报告或总结, 学校与企业共同按照一定的标准来鉴定和评价实习成果。

3.企业见习模式

每学期安排学生到IT企业行业参观和见习, 让学生了解企业, 了解生产流程和设备设施工作原理, 学习企业文化, 体验企业生活, 这样有助于学生把理论与实际联系在一起, 提高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

4.职工培训和项目研发模式

利用学校教师资源和职业技能鉴定所的资质, 主动承接企业的IT职工培训工作及继续教育工作。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的IT研发项目和技术服务工作, 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双方支援体系, 互惠互利, 互相支持, 获取企业对学校设备设施及实习耗材的支持和帮助。

5.教学工厂模式

利用学校的场地和其他资源优势, 主动与企业合作, 并进行相关IT项目的投资经营。学校以场地或其他现有资源作为股份参与投资, 利用企业生产经营的优势, 解决学校的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 以生产项目带师生实训, 弥补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

6.“双师互派”模式

发挥学校学术研发特点, 选派骨干教师深入到企业一线顶岗锻炼并管理学生, 增加教师企业一线的工作经历, 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 并能及时掌握企业当前的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有助于学校主动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制度, 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与企业的需求接轨。同时学校每年聘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工程师来校为学生讲课、作专题报告, 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 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 培养学生的企业意识, 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

(三) 校企合作的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

为校企合作而设置新的IT专业方向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设置新专业方向时, 要进行充分的调查, 在初步确定后, 应邀请相关部门、用人单位的专家进行论证, 以增强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应用性。

设计实用合理的教学课程是校企合作培养IT实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 有利于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因此, 各专业方向的课程安排和调整等教学工作应征求企业或行业的意见, 校企共同制订课程的教学计划、实训标准, 使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 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 而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 课程实施过程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主。

开发的课程应具备四个特点:一是课程结构模块化, 以实际工作岗位 (群) 需求分析为基础, 其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来自于实际工作任务模块, 从而建立以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二是课程内容综合化, 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 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三是课程实施一体化, 主要体现在实施主体、教学过程、教学场所等三方面的变化, 也就是融“教、学、做”为一体, 构建以合作为主题的新型师生、师徒、生生关系, 实现教具与工具、耗材与原料相结合, 做到教室、实训室或生产车间的三者结合等;四是课程评价开放化, 除了进行校内评价之外, 还引入企业及社会的评价。

另外, 课程设置与教材修订两者之间紧紧联系在一起, 新的课程设置必然要进行教材开发。开发的教材是否系统全面, 具有实用性强的特点, 是否拥有丰富的项目实例, 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培养标准, 关系到能否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因此, 在开发教材中, 要充分考虑企业对岗位的需求, 使教材模式多样化, 编写案例丰富、实践性强的新教材。教材开发应在课程开发的基础上实施, 聘请IT行业专家与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针对IT专业的课程特点, 结合学生在相关企业一线的实习实训环境, 编写针对性强的教材。教材可以先从讲义入手, 然后根据实际使用情况, 逐步修正, 过渡到校本教材和正式出版教材。

(四) 运作机制的建立

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能否长期合作, 在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找和把握, 而能否使合作产生最大的效益, 则取决于双方长期合作中逐步摸索建立起来的各种有效运作机制。因此“校企合作”不单是高职院校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教育和商业生产的合作, 同样也是一种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 必须建立相对应的机制来调节、规范和推动。

1.健全校企合作的组织机构

(1) 成立校企合作协调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协调指导委员会应由校方领导、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以及企业方主要领导、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共同组成, 全面指导协调校企合作相关事项, 并按照IT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的相应规定, 对校企各项合作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以“互补互利”的双赢理念为出发点, 主动寻找合作伙伴;深入进行校企合作的各方调查和探讨, 制定与完善相关的制度;建立工学有效合作、校企有机结合的管理机制, 保证校企双方长期、互惠、高效的合作。

协调指导委员会成员分管校企合作的具体工作, 具体包括制定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度, 校企合作的事前登记、信息发布与资源共享, 检查校企合作的落实情况, 评估校企合作的质量等。

(2) 成立IT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各专业方向特点, 聘请IT企业行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商讨、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确定专业教学计划的方案和教学内容, 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 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 并根据IT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 及时调整课程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 协助学校确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2.完善校企合作的教师制度

首先, 建立各专业方向教师定期到企业一线轮训制度。每学年要选派部分教师到企业一线参加一定时间的实践锻炼, 严格执行《关于专业课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的若干规定》, 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同时, 每个专业方向应聘请或调进一定数量的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

其次, 建立双导师制度。双导师制, 就是在学生专业实习或者实践过程当中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一线专业人士来共同辅导。第一学年学生可以选择一位专业教师作为在校指导教师, 而实习期间由企业给学生指派一线专业导师, 着重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多项工作技能, 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联系和请教于一线专业导师。这种制度以课余专业项目为驱动设计培养方案。课余专业项目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一线专业导师一起研究确定, 综合考虑IT专业发展、学生知识结构等各方面的情况并及时作合理修改, 以此来检验课堂教学成果, 满足学校的教学和企业的用人需要。

3.组建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不仅可成为高校师生接触社会、了解企业的重要阵地, 而且高校还可以利用实践基地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增加专业教师接触专业实践的机会, 促进专业教师技能提高。

(1) 组建实训室与工程研究机构。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和创新思维, 不仅要改革专业实际应用的教育方式, 合理设置实践性课程与实验环节, 而且要积极与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有效、双赢的合作, 共建实训室和工程研究机构。通过共同建设, 可以丰富实践内容, 弥补学校建设经费的不足。

(2) 组建校外实习基地群。为了保证建立有效的机制, 优化整合教育资源, 满足校企双方的需求, 必须广泛建设实习基地。然而, 校企合作要服务社会,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靠单一的实习基地来培养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应从实际出发, 逐步组建形式多样、职位种类齐全的各类实习基地, 整合优化各种实习基地资源, 充分提高实习基地的利用率, 使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到实习基地开展实践活动, 确保学生能够获取丰富实战经验。

(3) 组建学生创新实验室。在实践教学方面, 结合校企合作项目需要, 可以建立课外科技课题组和组建学生创新实验室, 由教师提供研究课题。活动的目的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技能及团队合作精神。

(五) 评价体系的建立

评价要依据双方签订的协议书, 同时结合合作基地的使用情况, 对学生、教师到企业实践、基地接收毕业生就业情况等作出评价。根据合作的特点, 建立新的培养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关于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质量监控的实施, 企业必须参与, 通过统一教育标准、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来共同确定课程评价标准。

学生到企业实习或见习, 要严格依照企业教学管理规章和教学要求进行实践, 通过各环节的学习和成绩考核。而企业应依照协议进行相关教学、监控、检查等, 并规范企业一线技术指导教师考核评价标准, 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定期考核和评估教学质量, 同时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监督教师教学活动, 评价教师教学水平, 最终综合衡量各方面的评价结果, 奖励或处分由学校和企业相互协商决定。

另外, 培养的学生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检验校企合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因此, 对学生的学业考核也必须形成相应的人才培养监控和评价体系。课程考核方式应将单一的笔试发展成多样结合的模式, 根据IT专业的特点, 一些专业必修课或专业选修课可以采取小组设计、实践报告、答辩等方式进行考查。校外见习或实习的成绩考核评价, 则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一起参与, 制定考核方式和标准的重点在于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摘要:高职教育具有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 有责任培养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 这也是高职院校特色办学的必由之路。而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 也必须重视人才培养, 才能建立“学习型”企业, 保证企业的活力。现结合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特色和珠江三角洲IT产业密集的地域优势, 从校企合作模式、教学体系改革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 较全面地介绍高职教育开展校企合作, 培养IT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海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若干难题的理论破解[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教通讯) , 2009 (6) .

[2]罗国生.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2) .

[3]谢丽聪, 白清源.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3+1模式的探讨[J].福建电脑, 2010 (1) .

[4]孙红艳.高职专业项目式教材的开发:理念与条件分析[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 .

上一篇:农机化质量监督与管理下一篇:医疗保健产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