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培养

2024-05-08

五培养(精选12篇)

五培养 篇1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笔者有“五个策略”。

一、激发兴趣, 让学生乐于计算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的积极的个性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好”和“乐”所产生的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内部动力。而兴趣的来源是多方面的, 除了知识本身的魅力和教师教学艺术的感染外, 符合学生心理的学习活动, 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你知道吗?”这一内容时, 巧妙地提出:“你知道数学家高斯小时候是怎么计算1+2+3+…+99+100的故事吗?你还能想出其他的简便计算方法吗?”当学生急切想知道小高斯的计算方法时, 进一步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咱们班也一定有现代版的小高斯, 看看谁能超过小高斯?现在就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 动笔算一算。”学生个个情绪高涨, 跃跃欲试, 结果几分钟后就有学生举手回答。有的学生说:“老师, 我能很快算出1+2+3+…+99+100的和, 即1+2+3+…+99+100= (1+99) + (2+98) +…+ (49+51) +100+50=100×49+100+50=100×50+50=5050”;也有的学生说:“老师, 我还有其他的方法, 即1+2+3+…+99+100= (1+100) + (2+99) +…+ (50+51) =101×50=5050”。多么合理、简洁的运算啊!这个教学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计算能力。

二、讲清算理, 让学生理解算法

算理是四则运算的理论依据, 它是由数的概念、意义、性质和运算定律等构成的。计算法则是计算时应遵循的一般规律, 是计算的基本程序、规则和方法, 具有可操作性。算理为法则提供了理论依据, 法则又使算理具体化, 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因此, 根据算理与法则的关系, 在计算教学中, 既要让学生知道怎么算, 又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 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这是计算教学的根本, 也是学生学会简算的前提和基础。

例如, 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时, 以“计算145×12”为例结合竖式,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个位上的2, 表示2个一, 与145相乘的结果是290个一, 所以2乘145得数末尾的“0”要与个位上的“2”对齐;而十位上的1, 表示1个十, 与145相乘的结果是145个十, 所以1乘145得数末尾的“5”要与十位上的“1”对齐。其次用竖式呈现“145×12”的笔算过程:先算2个145得290, 再算10个145得1450, 最后把290和1450相加得1740。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一般方法: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 积的末尾与个位对齐, 再用十位去乘, 积的末尾与十位对齐, 最后把两次乘的积相加。这样的计算教学, 既让学生理解了算理, 又使学生以理驭法, 掌握了计算方法, 从而逐步形成计算技能。

三、教给方法, 让学生灵活计算

古人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 不仅是学到了什么, 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是学会思考。数学教学应教给学生如何思考, 学生只有学会了独立思考, 掌握了数学思考方法, 才能增长聪明才智, 才能学好数学。小学数学的四则运算或四则混合运算, 都要遵循一定的计算法则, 按照一定的运算顺序, 需要灵活运用五个运算定律和两个性质, 利用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 借助某些数字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特征, 才能使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和简便。因此, 计算教学应重视学法指导,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例如, 教学“计算25×48”时, 指导学生利用“拆、分、凑、合”的方法, 运用“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以及运算定律或性质, 放手让学生探索计算方法, 结果出现多种简便计算方法。

这个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法则, 突破习惯的运算方法和规则的束缚, 对式题进行恒等变形, 谋求新的简便运算方法, 既提高了学生的口算水平, 又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加强口算, 让学生熟练计算

口算也称心算, 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 依靠思维、记忆, 直接算出结果的计算方式。口算不仅是笔算的基础, 而且是简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要学会简算, 提高计算速度, 首先要从加强口算训练入手, 让学生练好口算基本功。

一是基本口算要达到熟练的程度。如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是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计算的重要基础, 一定要让学生熟练掌握, 以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三是利用0和1在运算中的特殊性, 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提高计算速度。如有关“0”的运算:任何数加 (或减) 0都得原数;0乘 (或除以) 任何数 (除数不为0) 都得0。有关“1”的运算:任何数乘 (或除以) 1都得原数。有关“同数”的运算:同数相加, 和为原数的2倍;同数相减, 差为0;同数 (0除外) 相除, 商为1;同数相乘, 积为原数的平方。

五、培养习惯, 让学生正确计算

《数学课标 (2011年版) 》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一个人如果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他对学习有一种亲和心理, 从心底里把学习当成了第一需要, 当成了乐趣, 学习起来就不会感到难受, 而是轻松愉快, 学习效率自然就高。不少学生做错题并非不会算, 而是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因此, 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正确计算的保障。

首先, 要重视培养学生认真、严格、细致的学习态度;其次, 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一审运算顺序, 二审数据特点, 看能否简算, 怎样简算;再次, 要培养学生认真检验的良好习惯。一道题计算完了, 不能算计算完全结束了, 还应要求学生认真检查, 如看看数字抄错了没有, 运算顺序弄错了没有, 想想简算方法是否合理, 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并编成儿歌让学生熟记:“认真观察是关键, 数字符号莫看错, 运算顺序要遵循, 速算简算找依据, 要想算的对又快, 全面检查做判断。”这样, 学生的良好计算习惯入脑入心了, 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就会自然形成。

总之,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需要持之以恒和严格的训练。在计算教学中, 教师只有采取激发兴趣, 讲清算理, 教给方法, 培养习惯等教学策略, 同时加强口算、笔算和估算的训练, 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五培养 篇2

(一)和他人呆在一起是发展人际智能所必需的条件

就像人们说的那样简单:孩子需要和他人在一起,需要知道人们能够理解他们。父母需要花些力气为孩子们找些玩伴。这也是千真万确的。但是有时这是很简单的事,一个日托中心或一个操场的角落就能给孩子提供一笔财富。

◎ 小贴士

什么是人际智能?

人际智能的定义是“理解他人和关系的能力”。美国人际智能较高的名人中包括人权解放战争的领导者马丁・路得・金博士,前总统罗纳多・里根和比尔・克林顿,以及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奥普拉・卫夫瑞。

(二)让孩子同时担任领导者和被管理者的角色是很重要的

有些孩子,比较特别,有在角色间串来串去的倾向。孩子需要同时熟悉领导者的角色和习惯被人领导,这是很重要的。

6、7岁大的孩子可以教他们这些概念,也有对这两种角色进行体验的需要。父母经常希望他们的孩子扮演领导的角色,而不演其他角色(有时孩子也是这么希望的);事实上,成为一个领导的最好的准备就是先成为一个好的被管理者。

◎ 小贴士

人际智能到底有多重要?

顾问型人才需要很强的人际智能,就像老师一样。

对于这个问题,如果不考虑人们的职业,有很强的人际智能可以增加工作效率。

一位律师如果有很强的人际智能,他就能感觉到法官是怎么考虑的,然后就能做出及时的调整,在这个案子中获胜。

一个领班或一位管理者如果能理解他的手下并能知道如何激励他们的话,他们会把生产计划安排得更好。

一位会计或软件设计人员如果能读懂客户的需要并能明白他们的目标,那么他们会做得很好。

一位销售人员如果知道他的消费者的需要,他会很成功。

实际上,在每个工作领域,具有较高的人际智能都是很有价值的。

(三)运用电影作为一种手段是孩子们思考和理解人类行为的一种很好的办法

当我们去思考电影或电视中的角色的思想和谨慎的行为时,这些角色显示的,经常比现实生活中的更夸张、更富有讽刺意味、他们的动机也比较明显。

看看男女主角的表演,然后想想这些,不管是杰克・查,西尔富斯特・史泰龙,哈里・波特,还是梅格・瑞恩,他们都能给孩子提供一条简单而又安全的途径去发展他们的人际智能。

◎ 小贴士

较高的人际智能表现为什么?

较高的人际智能包括善于观察,从人们的行为中进行推断,读懂他们的脸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和善于倾听。这些都聚集在一条唯一的通道上,使得人们善于理解他人.

(四)运用文学作为一种手段,以一种相似的方法,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办法开始观察和推测

给孩子念完故事,父母可以问“你为什么觉得他会这么想呢?”“在这种情况下你是会怎么想呢?”“你曾经这么想过吗?什么时候?”

当孩子更大些时,可以要求孩子谈谈书或故事中的那些和他们最相近的角色,然后可以和他们分享一下处世的方法。

◎ 小贴士

具有较高的人际智能的孩子幼年时喜欢:

●和别人一起玩

●和别人待在一起(通常不喜欢一个人待着)

●注意别人、照顾别人和教育别人

●注重合作,而不注重在游戏中竞争

●和指导者联合并形成一种很特殊的关系

(五)和孩子分享你自己的个人经历,对孩子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孩子们看到成人或他们的父母表现有些狂妄的情况太多了。也就是说,孩子不理解为什么他们的爸爸或妈妈的感受会那么特别,他们的行为那么特别。(大人们也经常不向孩子们解释他们的行为。)

不管这种表现是表达对别人行为的失望、对自己行为产生的挫败感,还是由于学成了一些东西而感到高兴,父母都需要退回去和孩子们谈谈为什么他们会这么想、这么做。

(不要用一本正经的口气和孩子说这些,我们必须记住对年幼的孩子来说自信的分界线经常是很不明显的。不管怎么样,注意这几点,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从我们的经验中学习。)

这样做的一个额外的好处是这种敞开心扉和自我反省可以促进父母的人际智能和内省智能的发展。

◎ 小贴士

具有较高的人际智能的孩子长大些会喜欢:

●组建团队,或者在同伴中推动关系的发展

●解决冲突或设计出解决方案,使得每个人开心

浅谈五年级计算能力培养 篇3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运算速度,让学生“正确、迅速、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谈谈我的想法:

(一)加强口算能力培养,为数学学习打好基础

口算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算在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经营交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一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实践表明,小学生的口算能力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其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可持续的发展,而科学的口算训练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以及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

1.要学生注重掌握口算的方法,打好基础。

如果教师只重视口算结果,忽视算理教学,则会致使学生口算速度慢,一旦形成计算习惯,将对口算技能的提高产生严重障碍。五年级学生要熟练掌握小数乘除法,和同分母或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等算理。例如“12.5÷0.1”时,先把除数转化成整数根据商不变的性质,然后按整数除法计算等。让每个学生都能说清算理,要做到勤提问,常提醒,严把关。

2.加强针对性训练,提高口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做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只有口算练习形式多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练习的形式有多种:如自算(在教材中找口算题,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自己能算对几道)、互算(同学之间互相出题,互相评判)、口算竞赛、抢答赛、接力赛等,这些形式活泼、多样,学生比较喜欢。

(二)、熟记常用数据,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课程标准提出,通过探索丰富的问题情景理解运算的含义,在保持基本笔算训练的前提下,强调能够根据题目条件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和运算方法,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如在四则运算中,如果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不仅有助于学生达到“正确、迅速”的要求,还有助于较好地掌握计算的技能技巧。

让学生熟记这些常见的数据,并做到脱口而出,运用自如,不但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而且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将终身受用无穷。

(三)、重视错例分析,做到对症下药。

在口算训练中,让学生当小老师、小医生,让他们进行找错、议错、改错的训练,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找出错误并改正,学生易于接受,这样能很好地防止类似的错误,把学生典型的错例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主要的典型错误有:

(1)运算顺序错误。如:400÷4×4=400÷16=25 16-8÷2=8÷2=4

(2)运算性质错误。如:0.25×(4+10)=0.25×4+10=11

(3)算理不清错误。如:1/7+5/7=6/14等。

通过集体“会诊”,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达到了既“治病”又预防的目的。

(四)、学生学习数学要“活”。

(1)活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计算题是由数字与运算符号构成的抽象枯燥的算式,学生训练时容易产生厌烦的情绪,根据儿童注意不稳定,不持久,无意注意起主导作用,且好奇好动好胜的心里特征。我们训练时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手,脑,口,耳等感官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技能。例如在练习形式上可采取接力,找朋友,纠错对比练习,等等。

如1.2×7÷1.2×7和1.2×7÷(1.2×7);5/8+3/8×2和(5/8+3/8)×2等。

(2)活学。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计算的思维过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算法多样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间和创新时机,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

如:12.5×7.2=12.5×(8-0.8)=12.5×8-12.5×0.8 =100-10 =90

12.5×7.2 =12.5×8×0.9=100×0.9=90

(五)学生自觉检查验算、有独立纠正错误的好习惯。

学生做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了解学生的主要窗口。我们注意到,平时学生在作业中除了对规定的验算题目进行验算外,其它题目基本上不能自觉验算,特别是在改错中,除了教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集中讲解更正外,很多同学对于教师布置的作业都是先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再来改。没有经过认真的查错、分析,我认为即使做了改正,下次还有可能在这个地方摔跤。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交给他们一些分析的方法:错题发下后,不要一拿到本子,就动笔去改错题,要先看看是题目抄错了,还是运算顺序不正确,是计算法则混淆了还是简便方法用错了?弄明白原因后,再及时改正。良好的检查、验算习惯,也是计算正确性的有力保证。

(六)养成总结反思习惯,长期坚持必有好处

要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口算能力的培养和笔算速度的训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因此平时我每天放学之前十分钟做8道口算和8道计算题,谁做得全对谁就回家。通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得到了提高。同时要求班级每个学生至少有二个本子:积累本、验算本。我讲课中的一些要点记在本子上,平时作业中的一些错例,摘录在自己的积累本上,并写出错误产生的原因和纠正的方法。而且在验算本上计算所有的题,经常这样做,能很好地避免和减少错误的产生。

培养学生习作兴趣五步曲 篇4

一、设计趣味导语,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一幕戏的开头, 十分讲究引人入胜, 让观众很快进入到剧情中去, 与剧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或喜或悲, 使观众产生共鸣。习作教学亦是如此, 导语的作用很大。上课伊始, 我们总要设计一些导语。那些富有趣味性的导语, 往往言简意赅、生动有趣, 引起学生诸多联想, 将学生迅速带入学习的情境中去, 唤起学生习作兴趣, 激起了他们的创造力。

如我在教学《鸡蛋浮起来了》时, 重点是指导学生把实验的过程有序地写具体, 并从中懂得一些科学常识。为了唤起学生的习作兴趣, 实现教学目标, 一上课, 我就指着沉入杯底的鸡蛋对学生说:“我有办法使鸡蛋浮起来, 你们相信吗?”一句话, 使那些下课玩得意犹未尽的孩子们马上把注意力集中到讲台上来, 接着我就开始演示实验了。就在这样神秘而又和谐的氛围中, 学生开始了愉快的习作训练。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在传统的习作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习作的收发基本上是“完璧归赵”式的, 即“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发给学生”, 师生之间是单一的来回线路, 既无“纵向”的联系, 又无“横向”的交流。可是从儿童心理来看, 大多数学生完成习作后, 总有一种被人理解和欣赏的欲望。如果有人把他们的作品拿来读, 就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习作教学时,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物投影、视频展示台等及时发表学生的优秀作文, 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与大家交流学习。一些有条件的学校, 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 组织多个语文小组或文学小组, 用Word等优秀的文字处理软件, 让学生发表作文, 自编小报, 也可以打印出版, 这样既可以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又可以利用教室的终端设备向学生展示, 也可以上校园网供广大学生阅读。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人欣赏时, 他们就会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三、教师适时“下水”, 提高学生习作兴趣

教师要写“下水文章”, 这是叶圣陶先生的提倡。教师以“下水文”示范, 从直观上感染学生, 一方面, 起到“领”的作用。如教学半命题作文《未来的XX》时, 学生看着题目一时不知所措。此时, 我马上给学生读了我的“下水文”《两千年后的我》和《未来的电视》。学生听后思路打开了, 课堂上顿时议论纷纷, 相互交流着自己要写的内容。另一方面, 教师的“下水文”还能起到“改”的作用。在学生修改习作时, 教师如果能适时宣读“下水文”, 他们修改时就更加有目的、有方法了。

因此, 一篇优秀的“下水文”不仅能帮助学生立意, 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超常发挥, 还有利于学生克服习作中的各种困难, 提高每次习作的质量,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

四、积极组织比赛, 稳定学生习作兴趣

一篇习作总会有优点的, 因此, 我在批阅学生每次的习作时, 总是对一些有闪光点的习作作进一步的修改, 让学生自己誊写, 然后去参加各级各类的小学生作文比赛或送到各报刊投稿。近几年来, 我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作文比赛, 帮助他们投稿发表, 参加的学生是越来越多, 成绩也是越来越喜人。当学生知道自己的习作发表或获奖后, 心情会很激动, 感到了习作的乐趣。这时, 其他的学生也是跃跃欲试。这样以点带面, 学生就会树立持续的习作信心, 从而使学生的习作热情高涨而又稳定。

五、多搞“开放习作”, 发展学生习作兴趣

“开放习作”的实质就让学生到火热的生活中去, 到沸腾的社会中去, 到美丽的大自然中去, 充实习作的内容, 发展习作的兴趣。

搞好“开放习作”, 首先要认真上好课内习作活动课。如“吹鸡毛”, 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一边参加活动, 一边仔细观察活动过程, 并把当时的情况写下来。有一个学生对场面的描写很具体, 他写道:“同学们在吹鸡毛时, 有的很惊慌, 有的却很镇定, 还有的就像过沼泽一样艰难。而那些鸡毛却被同学们吹得像蝴蝶一样在空中翩翩起舞……”还有像“有趣的绵羊”“学当小老师”“智力竞赛”等这些课内习作活动, 都能使学生的习作兴趣浓厚, 也能写出好文章。

纪检监察干部要培养五种气 篇5

来源:人民网

2011年05月20日13:

51我来说两句(0)

复制链接

打印

大中小

纪检监察干部肩负反腐倡廉的重任,身但人民群众的希望。纪检监察工作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事关社会的发展和安定,事关党的生死存亡。今年2月份以来,河南省纪委组织全省纪检监察系统以“爱岗位、强素质、正作风、作表率”为主题,以端正党风、整顿纪律为重点的“队伍建设年”活动,以切实解决在纪检监察干部在存在的信念不坚定、责任心不强,素质不高、能力不强,工作漂浮、风气不端正,标准不高、要求不严等问题。这是贯彻落实中央纪委十七届六次全会的具体体现,也是纪检监察干部队伍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生动实践。笔者认为,通过活动的开展,纪检监察干部要注意培养五种气,从而实现党性修养的不断增强。

一要培养忠贞志气。作为纪检监察干部,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纪为民”的原则,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时时处处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首先,要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经济发展的保障,改革开放的支撑。纪检监察干部务必要以能肩负此神圣使命为荣,以能做党的卫士、群众的贴心人为乐,保持一股忠贞之气,不断磨炼自己、提高自己。其次,要勤政为民,高效务实。纪检监察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牢记“两个务必”,深入一线实际,察实情、说实话、鼓实劲、办实事、求实效,把“实”字贯穿工作始终,实事求是作决策,真抓实干下功夫,努力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第三,要开拓进取,积极主动。纪检监察干部除了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外,还要敢于动真碰硬,主动监督、严肃执纪,与时

俱进、改革创新,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加压力,自增动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要培养浩然正气。纪检监察干部要有一种公道正派、大义凛然的浩然正气,面对腐败和邪恶,不畏惧、不犹豫、不妥协、不退缩,让广大群众看到铲除腐败的希望,不断坚定反对腐败的信心和决心。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在与不良风气、低俗思想、错误行为作斗争的时候,言要掷地有声,行要决断果敢,做到言之有据,论之有理。在工作中,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敢抓敢管,坚持原则。要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纪检监察干部,普通干部看着、广大群众盯着,容不得一丁点的“瑕疵”,必须慎微、慎独、慎权、慎欲,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必须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身手,抗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大是大非面前不盲目,金钱美色面前不动摇;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真正管牢自己的“心、嘴、手、腿”。要坚持原则,维护大局。在对案件的处理上,要综合考虑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效果,通过执纪执法,维护正义,弘扬

正气,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要培养昂扬锐气。纪检监察干部要敢于坚持真理、坚持原则,面对挫折失败不气馁,面对打击报复不畏惧,对歪风邪气和腐败现象要敢抓敢管,敢于查处。一要秉公执纪,动真碰硬。处理问题态度坚决,切实纠正执纪过程中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要当“铁匠”,敢于动真的,碰硬的,敢打敢拼;不能当“木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矛盾和问题视而不见;更不能做“泥水匠”,东搅西搅和稀泥,当老好人。二要大胆工作,敢于负责。纪检监察工作不可能一帆风顺,肯定会有阻碍、有困惑、有挫折、有迂回,纪检监察干部就要有一种有事不推诿、有难不回避的大无畏精神,不能一有风吹草动就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不能怕得罪人、怕丢选票,更不能见问题就推、见困难就绕。尤其是在办案过程中,很可能会遇到恫吓威

胁,甚至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危险,但决不能因此而丧失原则立场,一定要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三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纪检监察工作是得罪人的工作,更是帮助人、挽救人的工作,只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就会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要以为为本、治病救人,客观公

正、实事求是地对待犯错误的同志,不能盲目上纲上线,更不能为了办案而办案,胡来一气。

四要培养蓬勃朝气。纪检监察干部要有一种敢为人先的蓬勃朝气。不单思想观念要与时俱进、工作思路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要不断改进、处理问题要敏锐果敢,还要能够用自己的行动、作风影响带动人反对腐败倡树正气。一要敢为人先不守旧。不仅要善于从传统中吸取营养,更要善于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二要敢于坚持不跟风。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把党性原则放在第一位,不能做碌碌无为、无所事事的好好先生。遇到歪风邪气,要敢于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三要敢于进取不混天。要对工作和生活保持积极的态度,敢于接触矛盾,敢于直面问题,不能“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积极寻求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新方法、新措施。

五要培养过人才气。纪检监察干部不但要能够自己妥善处理问题、适应形势变化、驾驭复杂局面,还要能够指导、帮助其他同志共同进步,从而提高集体战斗力。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做到“三多”。一要多学习。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的形势千变万化,纪检监察干部工作的对象构成越来越复杂、涉及范围越来越广泛,违纪违法人员的作案手段也越来越层出不穷、花样繁多。纪检监察干部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才能成为适应形势变化任务需要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才能成为战无不胜的精兵、攻无不克的强将。二要多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智慧。只有操刀上阵,不断在实践中磨砺,才能真正提高能力,成为这一门里的行家里手、领头羊。所以说纪检监察干部要善于将所学所思、所感所悟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用理论指导工作实践,再用实践丰富理论,互为帮衬。三要多思考。思考是联结学习和实践的纽带,只有多思考、善思考,才能学有所得、干有所悟,才能不钻“牛角尖”、不进“死胡同”,才能开拓创新,创

造性地开展工作。

纪检监察工作承担着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保驾护航的神圣使命,时刻会面临复杂多变的反腐倡廉形势,经常要与形形色色的违纪违法行为较量斗争,纪检监察干部的素质高低、能力强弱至关重要,只有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才能应对复杂形势、处理复杂问题、驾驭复杂局面,向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的答

五培养 篇6

那么,作为一个年轻教师,如何“培养”自己呢?从我自身从教三十年的经历来看,从一个只有理想与热情,其他什么都不懂的年轻人,成长为有一点成果的老教师,所坚持的就是阅读、反思与写作:阅读各种期刊,琢磨各个课例,撰写教学随笔与文章,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

一、自我培养的“四不停”

有了自我培养意识,那“自我培养”则应做到四个“不停”。

1.不停地实践。平时的教育教学行为———上课、带班、沟通、处理突发事件、编写教案、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写教育教学随笔与日记等,这都是教师成长的摇篮。为此,教师应把每一堂课都当作研究课,把教室当作试验田。

2.不停地思考。教师应养成思考的习惯,经常思考,就能发现问题,就有研究的目标,就有写作的动机。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更多的是思考自己的工作,一节课教完之后就可以进行反思。如果常常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一天平凡的工作,就是最好的成长。为此,教师关键是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平庸的教师与优秀的教师最大差别就在于是否养成思考的习惯。经常思考,不断琢磨,逐渐成长。

3.不停地阅读。教师要不断阅读教育教学理论及《新课程标准》等;还要不断阅读教育教学期刊上的文章,期刊上的文章是经过编辑筛选、修改的文章,都是比较严密,有新意,有借鉴价值的,我们可以学,也可以搬到自己的课堂。我不赞成读教育理论长篇的专著,也不鼓励去阅读网络上的文章,网络上的文章没有经过编辑的修改,有的就比较粗糙,不够严密,观点不一定科学全面等。

4.不停地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写作成就了我。但写作必须以实践为前提,只有不断地琢磨,积累一些典型的案例,反思自己课堂教学过程,才有写作的素材。其实写作就是思考的过程,也是个坚持的过程。一周争取写一篇教学设计或教学片段与反思。如果你能够坚持一周写1篇,一年就有40多篇,10年之后,你会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居然也能出一本教案集或教育教学专著了。这样,就有了丰富的实践,又善于积累,善于总结,自然而然就能成长起来了。

自我培养,让我懂得自己的成长来源于自己的坚持,自己的调节,自己的努力。同时,别人的帮助也很重要,一个人的成长也需要别人的指导,提醒自己如何少走弯路,如何发展。

二、自我成长的“五开始”

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提升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提高教学水平与业务能力的过程。为此,教师自我成长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始。

一要从读懂教材开始。读懂小学数学教材是正常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只有读懂教材,才有可能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统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只有读懂教材,才有可能正确地“用教材教”,也才有进一步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可能,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读教材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用心去悟,悟出道理,悟出变化,悟出层次,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为有效的教学思路。教师能否在读教材中悟出教学中每一个细节的孰重孰轻、教材处理方式的孰优孰劣,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与坏。教师只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读懂教材的设计才是最为实在的,也是最为重要的。过于强求“攀高”不符合现实,不负责任的“就低”也不是可取之道。要实现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以至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要在读懂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智慧,挖掘教材资源,进行拓宽、重新建构等,真正做到用教材教。

二要从编写教案开始。一篇好的教案就是一个教研成果,因为它记载着教师的思维过程;它展示了教师认识问题的水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它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育理念。因此,要预设一篇好教案是要花时间的,也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应该从平时练起,认真编写好每一节的教案。而编写教案的过程就是一个练习写作的过程,训练思维的过程,培养能力的过程。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张奠宙教授指出:数学教师的任务就是把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在设计教案时应该体现这一转化过程,在教案中要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例子,将深奥的、形式化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大众化知识。这一转化过程体现着语言的锤炼与组合,体现着数学知识与人文修养的融合。因此,写一篇好的教案就相当于写一篇好的文章,天天坚持写好教案,就相当于天天练习写好文章。特别是一些研究课、公开课、优质课的教案我们更要精心设计。写在教案之中的这些成果凝聚着你的心血,是你智慧的结晶,如果将它精心地整理在教案之中,就是一份很好的教研成果。

三要从自主学习开始。只有不断地学习,充分为自己“充电”“蓄能”“补钙”,才能不断接受源头活水的补给。教师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向书本学。教师要向书本学习有关专业知识及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学习新课程的理念,这些理念都是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的。通过学习,可以使自己的思想得以解放、观念得以更新、实践得以指导,从而可以把握课改革的方向,站在课革的前沿。师范院校里学到的那些知识只能是今后人生发展的一种奠基,要建造人生大厦还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与充实,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才能取得成功。为此,我们必须读些教育理论书籍,不断了解学科教学最新的动态以及前沿的知识,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还可以读些大师作品、经典作品来加深自身专业底蕴,促进自身专业的成长。

向他人学。一是教师要积极参加教研组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通过参加活动,与组内其他成员进行交流互动,学习他人的知识、经验,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二是经常参加各类专家讲座、教学研讨会,有条件的可以积极争取到学术单位进修,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知识。三是通过教学观摩等方式向他人学习,这种方式对获取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隐性知识非常重要。

向网络学。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学习空间,它打破了年龄、时间和空间等诸多限制,教师应积极打造自己的网上学习策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

首先,网络中强大的信息量,成为一线教师学习、参考的资源库。我们一线的教师对网络中一些好的资源可以利用,如优秀的教学设计、课件等,这样既减少了自己预设教案、制作课件时花费的时间,又能有效提高预设教案的质量与制作课件的质量,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利用网络中的丰富资源,教师不断接受新思想、新理念的熏陶,从而更新教育观念。如校本修研网站中有教师论坛、与名师互动、专题研讨等,对一些当前教育中困惑与问题进行讨论、争论,直击教育现实,引发我们教师的深入思考。

四要从自我反思开始。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通过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来进一步充实自己,提高教学能力。因此,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注重反思与总结,是中外教育大师走的一条可行之路。苏霍姆林斯基就是从写教学日记开始,成为著名教育家的。美国学者波斯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年轻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其发展将大受限制。

要实现年轻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就必须大力倡导他们的反思实践,使每一位年轻教师拥有这种思想、意识、能力、习惯,最终实现年轻教师在教学反思中不断成长。由于每一次教学设计、每一次课堂教学,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之后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实践、创新。同时,教学反思还能够促进我们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并运用理论指导自己平时的教学,正确分析和认识各种各样的教学现象,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跨越观念与行为之间的鸿沟,使理论与实践相互支撑。通过反思,年轻教师不断超越经验,创造性地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促进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促进自身不断成长。

五培养 篇7

那么, 作为一个年轻教师, 如何“培养”自己呢?从我自身从教三十年的经历来看, 从一个只有理想与热情, 其他什么都不懂的年轻人, 成长为有一点成果的老教师, 所坚持的就是阅读、反思与写作:阅读各种期刊, 琢磨各个课例, 撰写教学随笔与文章, 不断地充实自己, 提升自己。

一、自我培养的“四不停”

有了自我培养意识, 那“自我培养”则应做到四个“不停”。

1.不停地实践。平时的教育教学行为———上课、带班、沟通、处理突发事件、编写教案、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写教育教学随笔与日记等, 这都是教师成长的摇篮。为此, 教师应把每一堂课都当作研究课, 把教室当作试验田。

2.不停地思考。教师应养成思考的习惯, 经常思考, 就能发现问题, 就有研究的目标, 就有写作的动机。对于一线教师来说, 更多的是思考自己的工作, 一节课教完之后就可以进行反思。如果常常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一天平凡的工作, 就是最好的成长。为此, 教师关键是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平庸的教师与优秀的教师最大差别就在于是否养成思考的习惯。经常思考, 不断琢磨, 逐渐成长。

3.不停地阅读。教师要不断阅读教育教学理论及《新课程标准》等;还要不断阅读教育教学期刊上的文章, 期刊上的文章是经过编辑筛选、修改的文章, 都是比较严密, 有新意, 有借鉴价值的, 我们可以学, 也可以搬到自己的课堂。我不赞成读教育理论长篇的专著, 也不鼓励去阅读网络上的文章, 网络上的文章没有经过编辑的修改, 有的就比较粗糙, 不够严密, 观点不一定科学全面等。

4.不停地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说, 是写作成就了我。但写作必须以实践为前提, 只有不断地琢磨, 积累一些典型的案例, 反思自己课堂教学过程, 才有写作的素材。其实写作就是思考的过程, 也是个坚持的过程。一周争取写一篇教学设计或教学片段与反思。如果你能够坚持一周写1篇, 一年就有40多篇, 10年之后, 你会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 居然也能出一本教案集或教育教学专著了。这样, 就有了丰富的实践, 又善于积累, 善于总结, 自然而然就能成长起来了。

自我培养, 让我懂得自己的成长来源于自己的坚持, 自己的调节, 自己的努力。同时, 别人的帮助也很重要, 一个人的成长也需要别人的指导, 提醒自己如何少走弯路, 如何发展。

二、自我成长的“五开始”

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 是教师不断提升精神追求, 增强职业道德, 提高教学水平与业务能力的过程。为此, 教师自我成长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始。

一要从读懂教材开始。读懂小学数学教材是正常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只有读懂教材, 才有可能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统一, 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只有读懂教材, 才有可能正确地“用教材教”, 也才有进一步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可能, 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 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率。

读教材的过程中, 需要教师用心去悟, 悟出道理, 悟出变化, 悟出层次, 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为有效的教学思路。教师能否在读教材中悟出教学中每一个细节的孰重孰轻、教材处理方式的孰优孰劣, 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与坏。教师只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读懂教材的设计才是最为实在的, 也是最为重要的。过于强求“攀高”不符合现实, 不负责任的“就低”也不是可取之道。要实现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 以至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就要在读懂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智慧, 挖掘教材资源, 进行拓宽、重新建构等, 真正做到用教材教。

二要从编写教案开始。一篇好的教案就是一个教研成果, 因为它记载着教师的思维过程;它展示了教师认识问题的水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它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育理念。因此, 要预设一篇好教案是要花时间的, 也是很不容易的, 我们应该从平时练起, 认真编写好每一节的教案。而编写教案的过程就是一个练习写作的过程, 训练思维的过程, 培养能力的过程。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张奠宙教授指出:数学教师的任务就是把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在设计教案时应该体现这一转化过程, 在教案中要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例子, 将深奥的、形式化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大众化知识。这一转化过程体现着语言的锤炼与组合, 体现着数学知识与人文修养的融合。因此, 写一篇好的教案就相当于写一篇好的文章, 天天坚持写好教案, 就相当于天天练习写好文章。特别是一些研究课、公开课、优质课的教案我们更要精心设计。写在教案之中的这些成果凝聚着你的心血, 是你智慧的结晶, 如果将它精心地整理在教案之中, 就是一份很好的教研成果。

三要从自主学习开始。只有不断地学习, 充分为自己“充电”“蓄能”“补钙”, 才能不断接受源头活水的补给。教师自主学习, 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向书本学。教师要向书本学习有关专业知识及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学习新课程的理念, 这些理念都是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的。通过学习, 可以使自己的思想得以解放、观念得以更新、实践得以指导, 从而可以把握课改革的方向, 站在课革的前沿。师范院校里学到的那些知识只能是今后人生发展的一种奠基, 要建造人生大厦还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与充实, 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提高, 才能取得成功。为此, 我们必须读些教育理论书籍, 不断了解学科教学最新的动态以及前沿的知识, 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 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还可以读些大师作品、经典作品来加深自身专业底蕴, 促进自身专业的成长。

向他人学。一是教师要积极参加教研组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 通过参加活动, 与组内其他成员进行交流互动, 学习他人的知识、经验, 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二是经常参加各类专家讲座、教学研讨会, 有条件的可以积极争取到学术单位进修, 开阔视野, 增长见识, 丰富知识。三是通过教学观摩等方式向他人学习, 这种方式对获取那些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教学隐性知识非常重要。

向网络学。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学习空间, 它打破了年龄、时间和空间等诸多限制, 教师应积极打造自己的网上学习策略,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

首先, 网络中强大的信息量, 成为一线教师学习、参考的资源库。我们一线的教师对网络中一些好的资源可以利用, 如优秀的教学设计、课件等, 这样既减少了自己预设教案、制作课件时花费的时间, 又能有效提高预设教案的质量与制作课件的质量, 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 利用网络中的丰富资源, 教师不断接受新思想、新理念的熏陶, 从而更新教育观念。如校本修研网站中有教师论坛、与名师互动、专题研讨等, 对一些当前教育中困惑与问题进行讨论、争论, 直击教育现实, 引发我们教师的深入思考。

四要从自我反思开始。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 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 通过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 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 来进一步充实自己, 提高教学能力。因此,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注重反思与总结, 是中外教育大师走的一条可行之路。苏霍姆林斯基就是从写教学日记开始, 成为著名教育家的。美国学者波斯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 + 反思 = 成长”, 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 年轻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 其发展将大受限制。

要实现年轻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就必须大力倡导他们的反思实践, 使每一位年轻教师拥有这种思想、意识、能力、习惯, 最终实现年轻教师在教学反思中不断成长。由于每一次教学设计、每一次课堂教学, 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之后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实践、创新。同时, 教学反思还能够促进我们教师加强理论学习, 并运用理论指导自己平时的教学, 正确分析和认识各种各样的教学现象, 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 跨越观念与行为之间的鸿沟, 使理论与实践相互支撑。通过反思, 年轻教师不断超越经验, 创造性地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促进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 促进自身不断成长。

把握五个环节培养地理素养 篇8

一、“听”

当前,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由传统教学实行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向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方式转变, 但教师的讲解仍然是高中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所以, “听”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仍然是首要的。教师通过课堂教学, 指导学生认真听课、专心听讲, 听教师对地理知识、事物、现象、原理、规律的讲授、归纳、总结, 听教师解释地理概念、地理现象的成因等, 使学生易于接受、记忆、理解、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 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新课标背景下, 广大地理教师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 例如, 山东某中学的“271”高效课堂模式、江苏某中学的“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教学模式, 其核心都是“教师精讲, 学生多练、精练、自主学习, 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做到少讲精讲就必须在课下多下功夫, 精心备课, 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梳理要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使学生的听课效率更高、学习效果更优。

二、“说”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提问、多设问的方式,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表达意见, 说出自己的见解,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课后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设置问题, 并且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梯度、难易度、切合度、灵活度, 形式可以是让全体学生回答, 也可以是让指定学生回答, 或者针对不同的问题由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 或者让学生转变角色, 进行回答, 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宗旨。例如, 针对人教版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一课的内容, 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的标志是什么?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是什么?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你提出解决城市化问题的合理措施。

学生通过同桌或者小组讨论, 学会分析地理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技巧。例如, 针对人教版教材必修2第五章第二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中“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这一内容的讲解时, 教师应结合本地实际讨论:南康路福国际服装城和南康国际家私城这两个大型的服装、家具零售批发专业市场的分布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通过讨论, 学生得出主要影响因素是两个市场临近105国道、赣定高速、京九铁路, 交通便捷。通过分析, 学生认识到随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 一些商业网点多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以交通最优为原则。教师通过身边的实例使学生从生活中学习了地理知识。

教师在讲授人教版教材必修2第六章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这一节内容时, 可结合教材组织一场辩论赛, 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正确认识人地关系,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 拟出提纲, 收集有关材料和事实, 每组选出三名代表, 代表本组的观点进行辩论。教师组织班级辩论赛, 既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理念和精髓, 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客观地、辩证地分析地理问题、地理事物的能力。

通过以上几种不同形式、不同途径的“说”,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畅所欲言, 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树立了自信, 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读”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地图、表格、教辅资料和其他地理课外读物, 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读图分析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读”不是死记硬背, 而是记忆、理解, 教师应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思考和复习。在“读”的过程中, 学生针对重点难点要做好记号, 特别是不懂或似懂非懂的知识点更要重点做出标记, 以便在听课的过程中有所侧重。

“读”的另外一层意思还包括多看, 看教材、课外读物、资料, 看影视作品、电视节目、多媒体课件等。例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的《天气预报》《新闻联播》;科教频道的《地理·中国》《探索·发现》等栏目, 使学生在获取大量地理信息、地理知识的同时, 进一步了解我国各地天气、气候的差异及特点;从地理的视角及时了解当今世界各地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用理论知识来解释看到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 学以致用, 用理论联系实际, 使学生再次深切地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 要处处留心。

四、“写”

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做笔记, 记重点、难点。学生通过做课堂笔记、写作地理小论文, 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答题能力和应试技巧。例如, 学习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中“全球气候变暖”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完成地理小论文《低碳生活, 保护环境》的写作, 既能使学生理解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危害、解决措施, 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紧迫性, 又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 珍爱地球, 善待环境。这正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

“写”还包括绘图、画表格、列提纲。教师可以通过“描”“摹”“画”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 指导学生多动手、勤画图, 既体现新课标“自主学习”的思想, 又使学生易于理解所学的地理知识。例如, 针对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这一内容,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活动要求按步骤在课本上或草稿纸上画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 还可以让两名学生到黑板上画, 进行PK。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轻松理解并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规律、周期等知识。

五、“练”

在提升学生地理知识的诸多策略中, “练”是十分重要的环节。“练”的实质就是要多做、多动手。学生通过动手做练习、做作业, 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学习成绩和自身素质。

“练”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教学用具、地理模型等,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 在讲授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排球或篮球, 插上地轴, 架上支架, 在上面画上经纬线、南北两极, 制作简易的地球仪。再如, 在讲授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中“地球的内部圈层”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橡皮泥制作“地球的内部圈层”模型, 使学生了解划分的依据, 分清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地壳、地幔以及岩石圈, 能够结合模型进一步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组成物质、物质形态及特征。

“听、说、读、写、练”五个环节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基本策略, 它们不是孤立的, 而是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整体, 把握好这五个环节, 对提高学生全面的地理素养和地理学习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此外, 教师也要不断学习, 完善人格修养、职业道德、职业技能, 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思想, 提高自身的地理素养。

摘要:高中学生普遍存在地理学习能力差、地理素养低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 地理教师应探究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从最基本的环节入手, 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素养。

关键词:把握环节,深挖潜力,地理素养,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吴向忠.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3 (1) .

[2]王洪强, 时康康.元认知策略在培养学生地理素养中的应用[J].地理教育, 2013 (1) .

文言实词教学应培养学生五种意识 篇9

一、根据字形推断生僻词的意识

汉字本是表意的, 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几经变革但汉字的表意功能没有完全丧失, 可以对字形结构 (象形、会意、形声) 分析帮我们探求字的意义。如1998年高考第16题“冀得一归觐”中的“觐”字较生僻, 但从这个字的构成大体可以猜出与“见”有关, 再根据语境分析, C项“拜见”就是很容易找到的答案了。再如1999年高考题文言文中有一句“启听淮北取籴”———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 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 “籴”与“粜”相对, 可推测其意思是买进粮食。再如2000年高考题文言文中有一句“每至客舍, 自放驴, 取樵炊爨。”我们可以联系前面的一个“炊”字, 两个字的形旁全是火, 可见和烧火有关。而且从字形上来看, 意味着用火烧木柴从底下给器皿加热的情状。

二、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推断词义的意识

古人行文, 往往采用一些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 在各句相对的位置上, 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其中有些是修辞上所说的互文、排比、对偶, 对这类句子, 就可以利用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加以判断。如2001年高考卷第11题的D项“齐人追亡逐北”中“亡”与“北”对应, 可推测“亡”也是“败逃者”。又如《涉江》中“忠不必用兮, 贤不必以”前面有“忠”和“贤”位置相同, 词性相同。“用”和“以”位置相同, 从词性上看, 肯定是动词, 词义应和“用”相同, 为“任用、重用”。又如“奉不可失, 敌不可纵。“失”与“纵”相对, “奉”与“敌”相对, 敌是敌人, 为名词, 那么“奉”也是名词, 据此可推断“奉”为“机会”之意。

三、利用语法结构辨别词义的意识

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 对实词所在的词组作结构分析, 同样有助于对该词的词性、活用及意义进行推断。如2000年高考卷中的第11题B项“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在句中处于谓语的位置, 应该是动词, 再推知其意义为“知道”。又如2000年北京春季高考卷中“若仁会眩惑圣听, 致仁祎非常之罪”, 根据句法结构, “致”充当谓语中心语, 解释为“招致”, 后面应该接宾语, 所以“非常之罪”应为名词性的短语, 而不是动词性的短语“犯了极大的罪过”。全句应该译为“像仁会这样迷惑皇上的听闻, 致使仁祎遭受极大的罪名。”再如2004年全国卷甲“于是行旅不至, 人物无资”中“行旅”应是“不至”的主语, 词性应该是名词, 解释为“旅客、出行的人”而不能解释为动词“旅行、游览”。再如2004年全国卷丁“一箧之宝, 可资数世”中“资”后跟了“数世” (几代人) 作宾语, 可推断此处不能看作动词“积蓄”, 而只能看作动词“资助、供给”。

四、利用成语推断词义的意识

不少成语来自文言文, 学生在平日学习中掌握了不少成语, 可利用一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例如1997年高考第12题“善才绳之”中的“绳”, 我们可以想到成语“绳之以法”, 绳是“制裁”的意思, 结合语境考虑, 此处就可以作“制裁”讲。再如2004年全国卷丙“广兄子受, 好礼恭谨, 敏而有辞”中的“敏”, 我们可以联想到“敏于行而讷于言”, 就可推断此处“敏”当“迅速、敏捷”讲。再如“收天下之兵”中的“兵”, 我们可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义去试解, 可推断出解释为“兵器”之意。又如“腥臊并御, 芳不得薄兮”, 可利用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 “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 推知“芳不得薄兮”的“薄”也可作“接近”解。

五、利用语境推断词义的意识

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五种意识 篇10

一、参与意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就在吃透教材上狠下功夫,把那些预成性的“知识点”标出来,把知识结构、体系用图标画出来,甚至编成“口诀”让学生记忆,以追求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那些在教学中的质疑、探究的思维被囚禁了,学生想象的翅膀被束缚了。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听老师的话,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参与课堂活动,那些由想象的碰撞引发的感受和体验生成的知识,刚刚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但很快学生就被老师引导着离开。就这样,学校里培养了多少高分低能的“秀才”。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具体做法是: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去说;让学生自己去评判与总结;对发言积极的学生要及时表扬,绝不能因为他们的答案与“标准答案”有出入而轻而易举否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样,经过一个时期的培养,课堂气氛自然就会活跃起来,教师的授课负担就会减轻,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高涨起来。

二、自主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由之路,因而成为语文教改的关键所在。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发挥自主性的机会,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问题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认识和判断问题,既不轻易放弃自己认为正确的想法,又虚心向他人学习,学会对自己的学习效果作出适当的评价。

要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还需要教师耐心地启发与引导。教师要教育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敢于展开合作的联想;要使学生明白出现错误没关系,这是求知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随着错误想法的修正,新的认识就由此产生,新的知识也就获得了。

总之,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教师绝不代替他们探索;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就要为他们多提供一个尝试的机会。如果学生什么都不想,没有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那么学生将难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不是教学的最大失败吗?如果是这样,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时实践能力的人才,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三、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长远来看,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兴衰,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为之努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就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自主探究,敢于挑战教材、挑战权威、挑战教师。教师在上课时要尊重学生发表见解和提出问题的权利,尤其是当学生发出“不和谐音符”时,教师切不可横加排斥,更不可冷嘲热讽,一定要珍视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清人唐彪《读书作文谱》讲得好:“先生讲时,弟子亦驳问。”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一点,那还谈什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还谈什么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呢?沃尔玛尼提倡要发扬教学民主,解除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发展的种种束缚。比如在作文方面,许多命题作文不管学生怎么想,一味武断地强迫他们阐明题目所限定的内容,即使是某些灵活性较大的材料作文,也往往对学生的思维方向作了许多暗示,所以,我们要解放学生思维,让学生通过分析作出自己独立的判断,鼓励学生创新,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应给予肯定。

其次,强化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将学生的情感融入作品的意境中去。情感投入是触发创造思维的“酵母”,因为任何创造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创造意识的作用下完成的,而创造意识的形成则需要情感做基础,一个人只有在情感的驱使下,才能进入创造意境,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我教朱自清的《背影》时,紧扣文中四次提及父亲的背影,以低缓而深沉的语调说:“人的背影司空见惯。我们对父母的背影尤其熟悉,倍感亲切。见过他们在阳光下的背影,清晰的;也见过他们的月光下的背影,朦朦胧胧的。可学生谁曾想到,要以背影为题写篇短文,表现父母对我们的关爱之情呢?”当讲到这里,好像在学生心灵的池水中投进了一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作品的情感拨动着学生思维之弦,令他们顿生探求的心态。这时,我抓住时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背影’仅仅是一种独特的外貌描写吗?请大家联系课文内容讨论文题的深层含义。”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有的凝神静思,有的议论,充满了一种求知的欢悦。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当学生倾注情感于课文中的人、事物时,就会大大激发探究的兴趣,增强求知欲,唤起主动学习的意识,想学、爱学、乐学,而一旦主体自身主动投入,学习的创造性就高,创造能力发展也快。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教师要多想点子、多花气力、悉心浇灌、精心培育,让学生努力成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人。

四、合作交流意识

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为交流合作的过程,本身就是共享学习资源、相互取长补短的学习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如合作搜集资料,合作制定综合性学习方案,合作办手抄报,相互交流各自的学习经验,等等。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共同探究,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只有学生具备了合作互助的意识,能够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习,才有可能把教师解放出来,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课堂劳累的状况也能够得到缓解。同时,合作学习也是时代的需要、课改的要求。

五、人文意识

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他们了解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语文教师尤其要弘扬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比如,以人为本、天人合一、舍生取义、自强不息、爱好和平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品质,我们不但要继承,而且要发扬光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心发掘课文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精心地选择、组合,在任务形象与学生心灵之间架起一座情感的桥梁,使学生的灵魂超越时空,与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进行沟通,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承载者和实践者。

运用实验手段 培养学生五种能力 篇1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微观变为宏观,把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易于获取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一、创设趣味实验,培养注意能力

注意是人人都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学生注意听课,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述;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示范操作上。学生能专心致致地获取知识。引起注意,学习兴趣盎然,产生探求知识的强大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是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

以往有学生反映,学习化学难,对教材内容不理解,记不住。他们在完成作业时屡见错误,常常是由于不注意或没有留心引起的,而创设趣味实验进行教学,效果就很理想。如在讲授酒精性质时,用一块棉手帕,在盛有70%酒精的烧杯中浸泡,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展开手帕,用镊子夹住两角,在火焰上点燃,当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奇妙的实验表演,一片哗然欣喜,学生注意力集中,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揭示奥秘的兴趣。学生进入了学习心理的最佳状态。

二、投影演示实验,培养观察能力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不断用实验启发学生积极感觉、知觉事物的变化,自觉地进行观察实验中表现出来的现象,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并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借助摄影演示实验,即能放大实验现象,增强实验的可见度,更易于学生认真、细腻有序的观察。例如,教学《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时,把一大烧杯倒扣在投影器承物玻璃面上,在大烧杯中再放置两个小烧杯,一个小烧杯中倒入少量水几滴无色酚酞试液,另一只小烧杯中倒入少量的浓氨水。酚酞试液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显示无色,在碱性溶液中显示红色。浓氨水是一种有挥发性的碱性溶液。待片刻后,看到放置几滴酚酞试液的小烧杯中溶液至上而下慢慢变红,而放置浓氨水的烧杯中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此时,微粒运动的效果通过光学投影到银幕上,学生都真实清楚地观察到,并透过观察到的现象,认识分子是处在不停地运动状态中。这就避免了以往教师枯燥无味的说教,又把微观物质运动状态,通过投影产生清晰的表象,展现在学生眼前,直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加深对分子概念、性质、结构的理解。实践证明,借助投影演示实验,能强化实验演示效果和实验的直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组织分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而后巩固验证,加深和扩大他们所学得的理论知识。做实验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因此,要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学生分组实验。对每一章每一节实验做到实验目的明确,要求具体,计划周密,要使学生学会、掌握操作技术。如,使用试管的操作方法,要求他们能正确地拿试管,夹持试管,洗刷试管等。在进行碱和酸的反应实验中,要求他们会振荡试管,用试管加热物质,注意试管的倾斜方向等。要使学生掌握操作要领,培养动手能力。

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必须及时防止和纠正在实验操作上的错误,训练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例如:学生做粗盐提纯的实验时,常因仪器不干净,过滤时漏斗里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做不出理想的实验效果,教师就应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出操作上的错误后,重新操作,保证实验现象明显,效果良好。学生动手操作,掌握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技能后,坚持经常练习,久之就會熟能生巧。事实证明,通过组织分组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四、利用探究实验,培养思维能力

通过做探究实验,可以培养和诱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在对某些化学反应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中,认识物质变化的规律和实质。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而且还能使他们逐步学会从事物的本质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中,安排了多处探究实验内容。根据教学进度,有目的地选做探究实验,应用实验课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学生学完酸、碱、盐知识后,选做鉴别氯化铵、硫酸铵、碳酸铵、硝酸铵等四种盐的实验。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让他们动脑思考,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实验过程中许多学生都能主动、认真地联想以前学得的知识,专心研究和组织实验程序,找出“鉴别”、“区别”或“分别”认识的几种不同的物质解题答案。然后他们根据四种铵盐各自的特性,通过一定的实验操作、将其一一区分开来,并说明实验的根据,解释所出现的特殊现象。在物质的鉴别过程中,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通过实验、分析、鉴别,推断出所鉴别的某种物质。这种实验过程,就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可见利用探究实验,不仅达到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而且学生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培养。

五、造做家庭实验,培养创造能力

学生在做家庭小实验时,需要独立思考,去想象、去钻研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这就有助于学生智力与创造才能的发展。如,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家庭小实验,证明蜡烛的成分里含有氢。他们会积极动脑思考,联想过去学得的知识,并认真加工整理,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实验原理,设计优良的实验方案,达到实验成功的目的。又如,根据木炭具有吸附能力和性质,让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家庭小净水器等实验。这些小小的制作,小小的发明,为将来学生成为科学的创造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举措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习惯 篇12

一、转变观念,造读书之境

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个学生课内语文知识学得再好, 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他的语文能力的形成最终也是一句空话。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转变观念,积极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时,语文教师只有博览群书,丰富学识,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其次,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让教师和家长达成共识,形成合力,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即家校配合,酿读书之气。可通过建设校园文化墙,设立班级“图书角”等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读书氛围。为了更好地营造家庭读书氛围,获得家长广泛支持,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师生、家长捐赠图书的活动,举办“让孩子与书为伴”的家长动员会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二、师生互动,享读书之乐

1. 精心准备动员报告,隆重举行 “书香校园”活动启动仪式;拟订读书活动方案、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为课外阅读营造良好的情绪氛围。

2.提倡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 在阅读实践中去享受读书之乐。具体做法如下:第一,充分利用阅览室,给学生创立班级图书角,给学生创造阅读的空间,使学生有可读之书。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享受读书的乐趣,在寻求乐趣的过程中爱上读书。第二,倡导写读书笔记,谈读书之思。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从整体出发,从宏观上感悟文章写的是什么,是怎样写的,你觉得这篇文章好在哪里,并要求学生写出读书笔记。

三、美文共赏,荐可读之书

1.由课内精讲向课外延伸扩展。以节选文为基点,向整篇著作扩展;以某篇名作为基点,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某篇作品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安排课内美文赏读环节,引领、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名篇或名作。

2.开展假期读书报告撰写活动。引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向假期延伸。

3.在晨读中强化阅读方法指导。每天早读课上,安排10~20分钟的课外美文阅读时间,内容以学校编制的晨读教材为主,每天完成一篇阅读材料, 由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悟读、赏析。在晨读中强化阅读方法指导,根据对学生的了解,选择并交给阅读的方法:标注法、摘抄法、诵读法、猜读法。

通过大量阅读,培养阅读积累的习惯,教给学生质疑提问的方法,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习惯。通过这些方法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提高阅读的实效性。

四、课堂点拨,养读书之习

1.定读书之规。就是要明确读书的要求,坚持写读书笔记(内容可以是摘抄精美词句篇、名人名言、警句、歇后语等)和内容摘要,也可以适当写些自己的读书体会。

2.留读书之时。每天早读课上,安排10~20分钟的课外阅读时间,引导学生悟读、赏析。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提倡并鼓励午间阅读、双休日大阅读,学生每天在家自觉读书不少于半小时。要求教学设计中,留出充分的时间,以保证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要求在教学反思中,一定要对本节课阅读指导的方法措施进行反思。在听课、评课中必须对授课教师的阅读指导做专门评述。

五、阅读活动,展读书之果

拓宽展示渠道,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成果展示,如,“班级读书会”、美文诵读比赛、读书演讲(讲故事)比赛, 读书报告会、古诗擂台赛、读书笔记展评和读书手抄报展览等,进行“读书明星”、“书香家庭”、“书香班级”的评比活动。组织酒泉市育才学校“梦之光” 文学社,采用师生共同主办的形式,创办“青青月刊”,让学生在展示中享受读书的乐趣,促进个性化阅读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复杂而反复的过程。尽管我们能力有限、 办法不多,但我们相信有了“让学生读起来”这个开始,相信有了坚持“让学生读起来”这个信念,就一定会“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让书籍成为学生的好朋友。

上一篇:专项研究下一篇:防灾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