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培养

2024-06-02

美的培养(精选12篇)

美的培养 篇1

纵观经济飞速发展甚至成裂变式发展的国家或地区, 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都无一例外, 即中等职业教育对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所以经济飞速发展的稳定性和长久性势必对中职生的综合素养有更高的要求。社会的各行各业正急需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中职生的当今, 中职教育工作者的肩上也背负着空前的历史使命。

而如今对中职生的管理难度也是前所未有的。这正说明了现在的学生比以前的学生更有主见, 更有思想, 当然他们的主见与思想需要我们教育者引入正轨;还说明了教育者的管理方法急需改进, 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 在大众化的管理中要体现出个性化的管理举措。笔者在担任08级学生班主任的过程中, 洞察出该班学生绝大多数不爱班主任在他们面前唠叨大道理, 就算费尽口舌都无济于事, 而且也根本无法从他们的言语中得知真正的思想动态。2008年本班申报了全国“十一五”课题——“中职生真善美人格与自主能力的培养”的实验班,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真善美人格, 笔者每周布置一次有针对性的德育作业, 让学生畅所欲言, 字数不少于500字。通过一年来的实践, 笔者发现通过这种畅所欲言的笔聊方式比单纯的口头教育更易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而且教育的效果甚佳, 充分体现了笔聊教育的有效性。下面略言一年多来对学生真善美人格教育的点滴体会。

一、播下真善美种子——为他人着想, 也就是为自己铺路

万物的生长需要种子, 只有春天播下美好的种子, 才有秋天的丰收。真善美心灵的成长同样需要种子, 没有种子, 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播下处处为他人着想的种子, 才有他人处处为自己着想的收获, 也为自己的成长铺设一条光明之路。

记得在一次德育作业中布置学生写下自己的亲身经历, 要求以“为他人着想, 也就是为自己铺路”进行展开, 畅所欲言。班上一女生的这次作业至今记忆犹新, 她这样写道:“初中时我英语成绩好, 我班的程同学数学好, 每次英语考试我都会将答案传递给程, 这就是为他人着想;数学考试程也就自然地将答案传递给我, 这就是为自己铺路。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我爸爸给单位领导送礼, 就是给自己的轻松工作铺路。我亲戚给儿子的老师送礼, 就是给自己望子成龙铺路…”看了该生所言, 对该生平时畸形的思维不觉得奇怪了。常说言教不如身教, 该生生活在这样一个为他人着想的家庭氛围中, 老师的言教作用当然是微乎其微。笔者深知对该生真善美人格教育刻不容缓, 怎样写好这次作业的评语, 为该生及时播下真善美的优良种子, 显得至关重要。思来想去, 写下这样的评语:“你所举的例子紧扣标题, 加你10分;但行为偏离正轨, 倒扣10分。考试作弊被抓住的概率超过99%, 这样给他人和自己都断绝了后路。送礼的例子何尝不是如此!”评语不长, 但之后又亲笔附上一个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故事。大致内容是一个饭店服务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为一对老夫妇行了个住宿之便。几年后没想到这对老夫妇却为服务生盖了一栋华丽的旅馆, 这旅馆就是纽约最知名的华尔道夫饭店。评语加故事足以超出该生的作业字数。之后的某天, 出乎意料收到该生的一条手机短信:“亲爱的班主任, 您在我的作业本上写了这么多的评语, 真是感动死我了, 我平生第一次受到这样的待遇, 这辈子我都不会忘记。”虽然该生并没有表明读懂我的用意, 也许真的是我亲笔写下几百字感到了该生, 之后的常规表现中能看出她确实会替他人着想的变化。当然对该生的教育不可能就这一次能达到目的的, 但这次的笔聊确实让我找到教育该生的下手点儿, 也对该生的有效教育有了成功的开始。

二、勤除真善美心灵园中的杂草——及时反思, 重塑自我

播下了“为他人着想”的优良种子, 及时反思就是勤除杂草, 就是刻刻求真的过程。心灵的修养由真而善。班上一名生活委员曾写了这样一段话:“虽然天气越来越冷了, 但我的心却像夏天一样烦躁不安。前几天, 擦黑板的几个男生经常故意不擦黑板, 还在黑板上乱画乱写。有时我帮他们擦了黑板, 他们却说我是老师的‘走狗’, 还说如果我向老师举报他们, 那我就是‘走狗加间谍’。有几次是任课老师自己擦的黑板。我实在看不下去了, 几次想和老师说, 但又怕同学鄙视我、远离我。最后老师还是从任课老师那儿知道这件事的。原以为老师会找我谈话, 严厉地批评我的, 但您没有。这让我反而感到很不安, 我知道老师对我很失望。我保证以后不负您的厚望, 请老师相信我。”其实, 对于班级生活委员的职责她也完全懂, 所以我给的评语就写了一句话:“他人的评价, 我们可以用耳朵去听, 但绝不可用心去徘徊。”

这位班干平时工作表现比较不错, 我一直对她很信任。所以, 起初对她的教育我选择了沉默, 随后我故意安排了一次德育作业——及时反思, 重塑自我。聪明的她明白了我的用意。中职生所处的年龄阶段, 道理容易明白, 可是做起来就难, 向自己开刀不容易。所以首先要让学生正视自己的缺点、恶习、不当的欲望、甚至坏念头, 然后痛加反思, 追根溯源, 必欲根除而后快。反思不是后悔, 而是明心。后悔只是不明进退, 不明道理的表现。反思则是清除杂念, 使真善美心灵更明亮。我们的教育, 必须教会孩子反思的意义和方法, 让孩子在实践中尝到反思与改过的快乐。

三、经得住真善美心灵成长中的磨练——只有爱可以止恨, 宽容他人

常言道:“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人生总在高峰和低谷中反复、前进, 在螺旋上升而不是直线上升。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同样, 真善美心灵的成长也要经历曲折和磨练。我们要帮助学生经历这样的心灵磨练。例如, 有一天晨读课下, 我班的班长和周同学因一件小事斗了嘴, 后来越吵越凶。周说班长没资格当班长, 经常背后说她坏话。班长说周自己懒了舌头在背后说她坏话, 她才没那个闲功夫。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 把平时积压在心里的话都倒出来了。后来发现班长和周都没有在背后说对方这些坏话, 而这些都是她俩的好朋友张同学从中挑拨离间所致。其实, 班长和周的这次吵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张的挑拨离间长时间积压下来的不快。通过这次吵嘴发泄之后, 解除了误会。班长和周和好如初, 但共同的怨言就指向了张。知情此事后, 我感到很震惊, 张同学在我印象中应该不会做这种傻事的。但经过了解, 确有此事。我立马找了张, 为了给张留点儿颜面, 我很小心很委婉地就此事教育了张。张也承认自己一时糊涂, 只因之前看到周与班长也很要好, 怕失去好朋友, 才犯下这样的糊涂事。而且张也当面向她俩道了歉, 表示以后不会做伤害好朋友的事。班长和周也在我的劝说下, 表示同意原谅张。一段时间之后, 为了证实自己的教育效果, 我特地让学生畅所欲言写下——如何正确对待心中的怨恨。班长的笔下已经没有多少怨恨了。周同学却这样写道:“怨恨有很多种, 对父母的怨恨, 可以用他们的养育之恩抵消;对普通朋友的怨恨可以以牙还牙;但对好朋友的怨恨是稳定且长久的。口头的原谅不等于心里的原谅, 也许是我的性格爱憎分明, 让我短时间内从心里原谅一个小人, 是很难做到的……”。读了这段话, 我心里明白, 周与班长的性格完全不同, 周的个性特强。改变她想法的难度系数比较大, 再对她口头教育显然于事无补。我也抱着一丝希望的心态写下这样的评语:“稳定的怨恨, 你快乐吗?——不快乐;长久的怨恨能止住怨恨吗?——不能。因为只有爱才能止恨, 试着宽容你认为的‘小人’吧!相信老师, 这样你和这个‘小人’的友谊会更牢固。偶尔的小插曲是友谊经受磨难的考验。老师相信, 你的心灵一定很美。”也许个性很强的学生, 适合静下心来看老师的教诲, 这次笔聊又成功了。周同学慢慢体会、品味评语中的内含, 品出的道理最终渐渐拨开了心中的乌云。一周之后, 我看到了周与张和好的身影。

上述事例也许很多班主任都遇到过, 但事例再平常, 学生中发生再小的事, 也需要我们教育者用心去发现他们的思想动态, 用心去教育, 因为我们眼里的学生还是个孩子。如今的中职生爱憎极端分明, 不是爱死你了, 就是恨死你了。一遇到事情, 有理方的学生是很难原谅对方的, 就算老师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 原谅也大多是心不甘情不愿的。很多班主任心里很清楚但也苦于无奈, 能让学生表面上原谅已算是有教育功效了。班主任只有根据不同时代、不同班级、不同个性的学生的特征, 选择有效教育手段, 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的曲折和磨练中完成自我的升华, 以此提高自身的修养。

诚然, 走进学生心灵的方式不仅仅是笔聊, 但无论用何种方式, 只有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深处, 才能更有效地实施真善美的人格培养。也只有在心灵深处撒下优良种子, 勤除杂草, 及时施肥, 且经得住磨难的考验, 才能使学生的心灵走向成熟, 真正完成真善美的契合。

美的培养 篇2

穆棱市第一中学

王世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穆棱市第一中学的美术教师王世奇,很荣幸参加这次东北三省高中说课比赛,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阐述说明。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教材地位和作用:

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本节课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一课的内容,学生是刚刚步入高中的孩子,没有接受过鉴赏课的教育,通过教学使得学生知道什么是美术,什么是鉴赏,鉴赏的作用和意义。本节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有着指导意义。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学生认知结构、心里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有什么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2、过程与方法:设置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师生共研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对美术现象的关注,在讨论中去深入感受生活中美术的作用与人类创造美的精神。使学生明确美术鉴赏的学习目的以及重要意义,从而树立学好美术鉴赏课程的兴趣与决心。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审美的眼睛,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教学难点:主要是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或方法。教法运用: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高一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本节课采用欣赏讨论式教学法。学生的参与度高,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热情,能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学法指导: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多媒体图片素材,通过小组讨论,在体会和感悟中赏析、品评作品,学生经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教学过程:

一、创设教学情境:

通过多媒体欣赏生活中的美术现象,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请同学们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如桌椅、建筑、服饰、工艺等美术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生活中的美术类别,分析不同类别的美术作品,欣赏天安门广场的同时也能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体现德育目标。

二、课程新授:

当我们走进美术馆和艺术馆参观时面对玲琅满目、风格各异的美术作品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哪些是好的作品,哪些是一般的作品?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面对一些名作我们会问为什么这么有名?实际上这些问题就涉及到了美术的鉴赏问题,因为提问正是鉴赏的开始,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才能最终完成对美术作品的鉴赏。

什么是美术鉴赏:所谓美术鉴赏就是运用我们的视觉感知、视觉经验和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分类、分析、判断、体验、联想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它是一个综合的审美活动。

美术作品的分类: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摄影 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

美术鉴赏的意义:美术是社会存在的产物,美术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通过欣赏作品使得学生知道美术鉴赏不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审美的眼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未来人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哪些知识?你在将来的生活中会应用审美的眼睛看待事物吗?

(设计意图:因为是高中鉴赏开篇课,所以通过学生归纳小结系统整理所学知识,使之网络化,系统化,提升学生整体审美能力。)

四、作业布置

预习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了解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板书设计:

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1、美术鉴赏概念

2、美术作品分类

3、美术鉴赏意义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慧眼 篇3

中学生作文常犯题材陈旧、雷同之病。写做好事,就是拾钱包,从小学拾到初中拾到高中,还没有拾尽;写老师,不是带病上课,就是累倒在讲台上,千人一面,辗转抄袭;写到议论文,更是人云亦云,缺少自己独到的见解。作文内容陈旧,缺乏新意的根本原因是同学们忽视了活生生的生活。法国雕塑大师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德国诗人歌德也说:“不要说现实生活没有诗意;诗人的本领,正在于他有足够的智慧,能从惯见的平凡事物中见出引人入胜的一个侧面。”所以,要解决中学生作文题材陈旧、雷同的问题,就必须给他们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善于发现美”,就是具有审美的眼光,能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从纷繁的琐事中捕捉到“最光亮的火,最圣洁的光”(刘白羽语)。这是一种创新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细观察、深思考、厚积累、巧取材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一、要研究怎样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观察,包括观察景物、人事、社会。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养成长期观察的习惯;二是培养精细观察的能力。指导学生观察景物,应要求他们把握景物的特点,无论是山川房屋,还是春花秋月,都要能看出其独特之处。比如观雨:春雨缠绵轻柔,“润物细无声”;夏雨雷电交加,倾盆而注,倏来忽去;秋雨架子很大,久旱才能逢甘霖;冬雨敲窗则给人带来凄冷的感觉,教人巴不得太阳快点出来。观察时注意了景物的特点,长期坚持,就会胸藏千山万壑的不同壮景,心有万紫千红的不同丰姿,从而建立起写景状物的素材库。观察人物则要求他们留心“这一个”的特点。从肖像特点到个性特征,注意与其他人的区别。比如班级的任课老师,各有什么外貌特征、习惯动作,他们的讲课各自具有什么特点等等。“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人们的个性特征最容易在对待同一事物时显现。所以在班级、学校举行集体活动或发生某些重要事件时,更要引导学生观察各人的反映,看他们“做什么”“怎么做”,进而再探索他们“为什么这样做”,由此把握人物的性格内核,在脑海中形成丰富的人物形象画廊。观察事物,则不仅要求他们注意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而且要求注意事件的本质及与他事物的联系。

写作需要汲取生活的清泉,只有学会观察,才能真正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撷取大量素材,为提炼新颖的题材奠定基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学生都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何愁笔下无物,哪用再去拣那些“陈芝麻、烂谷子”呢!

二、要研究怎样指导学生广泛阅读

给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不仅要引导学生把审美的目光投向生活,而且要引导他们去广泛地阅读。文学源于生活,兴于阅读。阅读是一种间接观察,它是直接观察的必要补充。它可以“使人们知道他眼睛和耳朵达不到的境界、颜色和声音,知道山南海北的人类的生活,知道过去,提高对生活的历史和生活的意义的认识。”(孙犁语)阅读还可以给学生提供许多借鉴。鲁迅先生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都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应该怎样写”不仅指作家怎样表现生活,而且还包括作家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我们要指导学生细心地去揣摩那些名家名作,看看他们是怎样观察人物、观察环境,怎样透过生活现象揭示其本质意义的。笔者曾布置学生写作文《我最崇敬的一位老师》,作文前,我不但指导他们去观察任课老师的特点,还介绍了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和丰子恺的《怀李叔同先生》两篇文章让他们阅读。作家对他们的不同性格的刻画及表现手法,给了学生很大的启发。因此学生作文都能抓住所描述老师的性格核心,调动起刻画人物的多种方法,使老师形象栩栩如在眼前。应该注意的是,指导阅读还应注意要求学生博览群书。鲁迅先生就曾经告诫文学青年:“你们不要专门看文学,关于科学的书以及游记之类,也应该看的。”博览群书可以丰富各方面的知识库存,写作时就可以居高临下,游刃有余。

观察是扩大生活积累的有效途径。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相结合,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生活、文化视野,丰富写作的素材。

三、要研究怎样指导学生深入思考

教会学生观察,是培养题材创新能力的第一步。再进一步就是要教会他们深入地思考。写作不是机械地再现生活的表象,无论写记叙文还是写议论文,目的都在于反映生活的本质。思考是由表象向本质的深入,是观察的发展。观察是种子,思考是土壤,离开了思考,就无法发现题材的意义和价值,观察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要使学生作文的题材富有新意,就要带领他们在思考的土壤上播种。

上文对学生提出的观察要求,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第一步,它有助于提高观察的敏锐力和深刻性。但面对观察所得,还要让思维深入下去,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以探求事物的本质和内蕴;更要让思维发散开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事物丰富的内涵。中学生作文题材容易流于一般、陈旧、肤浅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善思考,他们在思考问题时往往有一种心理定势,思维的走向单一,所以一个题目之下,写出的文章往往千人一面。要克服这种毛病就要让学生学会发散性思维,即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思维框架,从一点向四面八方伸张开去,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答案或设想。然后择新择深而取。例如面对特大洪涝灾害,如果问一问:“洪水使我们看到了什么?”一般的学生所想到的往往是抗洪英雄的感人事迹。那教师就应启发他们:洪水也使我们看到了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大自然对人类的残酷惩罚;洪水还使我们看到了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洪水更启示人类,我们必须关心自然,与自然交朋友,自然才会与人类友好相处等等。经过这种发散思维的指导,再去写同类题材的作文,学生就不至于盲目地去呼喊“人定胜天”之类的不符合现代人思维规律的口号了。

作文是观察的种子在思考的土壤上结出的果实。观察得精细,思考得深刻,想到的问题越来越多,思考的面越来越广,落笔自然不俗。相反,观察与感受平平淡淡,无论怎样加工润色,也不能使题材新颖生动。

论大学生音乐艺术审美的培养 篇4

一、培养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内容

部分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的音乐艺术审美教育中, 一般采用的方法都是教师不定期的给学生实行讲座或是开展音乐艺术方面的活动来巩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音乐艺术审美教育的过程中, 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对音乐有多高的审美能力以及知识的修养, 充分发挥大学生对音乐持有正确的审美观, 提高大学生在开展音乐艺术审美活动中的实践能力, 不断丰富大学生的情感并自觉地发挥创造潜能, 力争培养出一批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1. 培养大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认知能力。

当前时期, 高校应加强培养大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认知能力, 因为, 音乐是人的情感以及精神生活的基本表现, 其主要就是可以使人能够自觉地发挥创造潜能, 促使人们可以在音乐艺术审美过程中找到对自身有利的价值。所以, 良好的音乐艺术审美教育对大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 高校应不断地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对音乐所产生的兴趣, 使其对音乐能够有个正确的审美观。只要树立一个正确的音乐艺术审美观, 就可以使学生对事物的美丑持有正确的看法, 而不是盲目的喜爱一些没有趣味的作品, 不能把自身的偏爱作为衡量音乐艺术的标准, 这样不利于健康全面的发展。

2. 培养大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感知能力。

情感是人们与生俱来的, 为此, 高校应把情感的体验充分运用到教育中。音乐教育一直都是表现情感体验的课程, 所以, 老师在对学生教育过程中, 应不断地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情感的体验, 并给出正确的评价, 真正做到让自己的情感能够很好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有审美的认识。

3. 培养大学生音乐艺术的创造能力。

如何培养大学生音乐艺术的创造能力?要想对音乐艺术进行创造, 首先就是具有发现能力, 因为, 只有积极发现事物的改变, 才能进一步的实行创造。大学生在接受音乐艺术教育过程中, 除了掌握和认知外, 还要注重创造, 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 不断地进行创新对音乐艺术的认识。

另外, 教师作为学生的重要教育人之一, 在对学生进行音乐艺术素质教育的同时, 还应在专业的教学基础上对知识进行调整, 不断地开拓音乐艺术视野, 通过自身的修养与知识来感染学生, 引导学生全面的发展。

二、培养大学生的音乐艺术教育的方法

音乐艺术是多样化的, 要想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很短的时间内是无法完成的, 其需要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研究。大学生的音乐艺术素质教育应根据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培养综合素质人才为主要。

1.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音乐艺术审美实践活动中应运用多媒体手段在校园网上进行音乐艺术审美教育, 这样可以再次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审美观的提高, 因此, 学校可以根据这个途径在校园网上开展一系列的艺术类教育课程。

2. 在教育过程中发挥育人精神。

高校音乐艺术素质教育任务不仅要引导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 还要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音乐艺术审美标准,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音乐艺术素质教育过程中应把道德伦理传播到教学中来, 促使学生能够有个热爱音乐艺术的兴趣。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 当前时期, 高校应不断地创新大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观, 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 将音乐艺术教育方式在网上开展, 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育的过程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完成的, 它是需要慢慢的积累经验而逐渐实现的, 教育者应时刻以学生为主体对其进行教育, 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事物的审美能力, 从而使学生可以健康全面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杨和平.音乐审美主体偏爱规律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音乐及表演版) .2001 (1)

[2]彭根发.声乐表演中的“生命状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音乐及表演版) .2001 (1)

美的培养 篇5

所谓“自然美”主要就是指自然界的优美、柔美、秀美一类。语文教学中对自然美的学习、品味值得我们思考。下面从陶渊明、王维的诗文中论一论。

一、《归园田居》——躬耕自资的意义

作为诗人,陶渊明是那么挚爱田园生活,那么乐于躬耕自资,这是何等的难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之三)晨出晚归,露水沾衣,衣沾不惜,心愿无违,悠然自得,怡然自乐,何等欢欣,何等陶醉。字里行间,兴趣盎然,时隔千年,诗人的心境历历可感,熏陶着后人的性情。而且,他把躬耕田园当作人生乐事,又有着何等重要意义!

又如《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贫居依稼穑 ,戮力东林隈。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司田眷有秋,寄声与我谐。”因为他深深懂得稼穑之于衣食的重要性。霜露之寒,四体的疲惫,苦在其中,乐也在其中。开春理业,晨出劳作,不可说不勤。一年辛苦,岁功可观,哪能没有丰收的喜悦?特别是在这乡野穷巷之中,没有官场的羁绊,没有世俗的.烦忧,乡人相见,但道桑麻,淳朴憨厚,融洽和谐,又是多么快慰人心啊!

也正因为诗人躬耕自资,他与乡人邻里披草共来往,才与他们有同类的疾苦,相同的感情,共同的语言。因此,他深深呼吸着淳朴敦厚的田园气氛,亲切感受着融洽和谐的农家友情。陶诗把田园生活写得那么“美”,这是躬耕田园之成为自由自觉活动的结果,也是躬耕田园体现自由自觉特性的确证,田园生活成为美的生活,农忙时躬耕田园,闲暇时读书赋诗,陶渊明的这种劳动,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的生产”的本意。“劳动创造了美”,首要的就是那种真正的人的劳动。

二、《饮酒》、《桃花源记》——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美

生活本身就是诗,田园景物既为美。人在生活中陶然自得,人与自然和谐融洽。有“农家乐”,又有田园美。到陶渊明,才真正达到这种物我统一、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是至高而美的境界。看他的《饮酒》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人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自然景物,是那么天然自然,没有一点人为的做作,浑如自然本身一样朴素;诗人的心境,使那么天然自然,没有丝毫世俗的矫揉,似乎人的性情本就是这样冲淡;语言表现,是那么天然自然,不显任何斧凿痕迹,好像顺手拈来那般飘逸。景物——性情——语言,和谐浑化,通体融贯。物化于我,我化于物,物我融溶,真意自在,言近而旨远,景与意会,于是悠然而悟。小而言之,人与此境浑化为一,大而言之,人与宇宙和谐融溶。这,就是此中真意,就是美的真谛了。

在看《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你看这田园图画,不管是接近现实而带理想成分的描绘,还是多属幻想而揉进现实影子的皴染,全是那么朴素,自然,冲淡,淳真,和谐,融洽,静谧,优美。生产生活,风俗人情,村落墟烟,方宅草屋,良田美池,桑竹菽稷,榆柳桃李,鸡鸣狗吠……此情此景,此事此物,无不渗透着、流淌着真与淳。这描写的田园景物的自然美,正是主体实践品格的对象化。陶渊明的田园诗,标志着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分化独立的基本完成。

三、《山居秋暝》王维山水诗的审美价值——自然美的完善成熟

在中国田园山水诗史上,陶渊明是自然美的艺术表现的分化独立的一个“里程碑”;王维是又一个“里程碑”,标志着自然美的艺术表现的完善成熟。王维把描写对象拓展到广义山水,表现整个自然美。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鸟禽虫鱼,树木花草,雄伟与幽静,凄清与奇险,大与小,浓与淡……形形色色自然美,都在王维诗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王维的许多山水诗,都是清新淡雅,朴素自然,却又淡中见美。朴中见醇。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首联白描,引出静谧空灵的主旋律。颔联所写,清幽明澈,高洁雅致,意境优美,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颈联写人,却是竹喧后才见归浣女,莲动后方知下渔舟,它们与雨后空山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有这样雅洁纯朴的美,才有尾联的王孙可留,洁身自好。于是,自然美与人格美浑化为一。

读王维的诗,就像走进了自然。无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开阔、奇特壮丽!还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人化于景,景化于人。动与静,声与色,虚实与通感,多角度与多层次,情景交融,以形传神、气韵生动,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美的培养 篇6

关键词 写作训练 培养 审美活动 创造美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0091-02

激发青少年审美情趣,培养其创造美的能力,是语文课标的要求。对此,语文教学应说是责无旁贷的,从语文审美训练出发,写作为学生的创造美提供了机会。但是,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苫于学生不乐意写作文,文章当然也就谈不上美,达不到美育的目的。其实,学生当中蕴藏着极大的创造力,问题是我们怎样点燃它,使它熊熊燃烧起来。这还不只是完成写作训练的教学任务的需要,从长远看,在发现和调动他们创造才能的同时,也许我们就发现和孕育了一代文学家,愿我们当中有更多的伯乐。因此,我们必须在写作训练中具体指导学生创造美。

一、立意新颖

立意是作文的“灵魂”,如何让自己的作文标新立异、脱颖而出,主要取决于文章的立意.立意决定了作文的形式与内容。

没有新奇的立意,作文是很难得高分的。而善于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表现自己的个性,正是立意独特的前提。比如2001年中考安徽题“我渴望 ”半命题作文,本来题材可写的很多,可是一位同学题为《我渴望有个后妈》的作文,真可谓“一鸣惊人”。小作者深知父亲生活的不易,希望有个后妈能够关心父亲,为父亲分忧。这篇作文充分表达了自己与父亲的深情,而小作者懂事、乖巧、善良的人物形象也跃然纸上,挖掘内涵让文章更有深意。

“千古文章意为高”,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巧拟题、新构思、深立意。立意深,是与其他文章的立意相比较而言的,那种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具有“过人之处”的立意,才能称得上是深刻的立意。要达到这一点,作者必须从独特的角度揭示事物的特征和规律,注意透过生活中的表层现象,抓住其本质,发现其所蕴含的真谛,反映生活的底蕴;同时也要勇于探索和创新,敢于标新立异,做到“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所言之”。如以“月圆”为话题作文来训练学生作文的立意。

第一步,明确写作要求,引发学生讨论作文的立意。经过一番讨论交流,同学们这样立意的较多:月圆之夜,我、爸爸、妈妈与爷爷奶奶三世同堂,赏月团圆,尽享天伦之乐,月圆人也圆。以上立意,符合题意,但未免流于平庸。“文章最忌随人后”,要写得新颖别致,就应该做到“个个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突破思维的定势,言人所未尝言。

第二步,顺势利导,让学生换个角度,逆向思考:“月圆人不圆”的事和现象有哪些?问题一出,学生踊跃发言:月圆之夜,我的哥哥守卫边疆,不能与家人团聚,月圆人不圆;月圆之夜,我爸爸因在外地打工,不能与我们团圆;月圆之夜,妈妈替人值夜班,不能与我们团圆……这样,立意赞扬委曲小家、顾全大家、忘我工作的精神就有了较好的突破口。

第三步,借梯上楼,进一步思考,使文章立意再推进一步。启发思考:“月圆人圆或月圆人不圆”,人们对此的感触和由此引发的联想有无共同之处?稍加比较,学生不难归纳出“对亲情的期盼,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赞颂”这类共同点。由此,可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对以上立意,可以从哪些方面再把它具体化呢?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明确的目的和方向。稍加讨论,诸如盼望海峡两岸的统一,对恐怖组织的谴责,对战争的厌恶,对病魔的痛恨,对美好生活的珍惜等等立意就应运而生了。

第四步,拓展思维,把思维引入更广更新的领域。启发:以上立意都是睹月思人,围绕人而立。人有悲欢离合,但月也有阴晴圆缺,除了围绕人写,是不是也可以围绕月来做一做文章?问题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月上也有美丽的传说和故事,可以写月的美好;“阿波罗登月”显示了人类科技的发展,可写月的作用;月光朗照,常见不异,假使月光难觅,也可引发人对环保的思考;月圆月缺也可引发对人生世相的思考:人间万物都有它的发展规律,人应辩证地看待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二、材料新鲜

材料新鲜,是指在选材时,除了要注意材料的典型、真实外,还要力求选择新颖鲜活的材料。新鲜别致的材料,才能表现生动活泼的内容,才能吸引人,感动人,说服人。材料新鲜是写好文章的重要方法,它能展现新人、新事、新情况、新风尚、新经验、新思想、新观念的材料。一篇文章中,如果尽是些“陈芝麻,烂谷子”,尽是些读者熟知的老材料、老例子,味同嚼蜡,是很难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的。在规定性很强的考试作文中,新颖往往就体现在材料的新颖上。

比如以“尝试”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学生写的是学骑车、学游泳、学做饭,这固然也切题,但大家都这样写,就谈不上什么新意,而且简直令人生厌了。聪明的学生就不是这样,他们广开思路,另辟蹊径,写尝试向报社投稿,尝试假期打工,甚至写小时候尝试着划亮一根火柴。这样在选材上就有了个性。

新鲜的材料从何而来呢?首先,材料本身要新鲜。也就是说,学生在写作时,最好不用或者少用陈旧的材料,应当自觉从生活中选取素材,注重选择新近出现的人和事,选择新近看到的社会热点、科技信息等。要保证材料本身在时间上出新,这就要求学生应当经常读书看报,留心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新鲜事物,并注意深入思考。例如,如果你要论证尊重知识分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等观点,你就可以选取我们国家首次设立两个科学奖,奖励两位对科学事业作出特殊贡献的科学家各500万人民币的事实。如果是编故事,虚构素材,也应当注意贴近生活。

其次,“旧材”也可以“翻新”。这里所讲首先要保证材料本身在时间上的出新,但并不是说不可以选取那些旧的素材。如果学生能够以时代意识来观照自己所选取的“旧材”甚至平常的材料的话,仍然是能够表达出鲜活的时代气息的。司马迁受宫刑的故事,众人皆知;但是就有学生紧扣“心灵的选择”话题,将这一故事重新演绎,凸现司马迁的崇高形象。“管宁割席”的故事,家喻户晓,我们一直把管宁作为不慕虚荣、不贪金钱的高贵品质来大加赞颂。但也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引述了这个故事,从另一角度指出管宁对有缺点和错误的朋友应积极帮助其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才是真正的朋友,而不应该“一刀两断”去“割席”。文章独出心裁,很有新意。

三、构思新巧

1.笔锋突转法。编故事时,故意顺着某个方面发展下去,层层递进,直到情节高潮时,笔锋突转,来一个180度的大转弯,顿起波澜,一下子把读者带到意想不到的境界。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当路瓦栽夫人为偿还女友的项链而穷尽一生艰辛时,女友借给她的项链竟然是假的。不仅文中的主人公大吃一惊,就连广大的读者也感到意外,这突转的一笔,既增加了情节的波澜,又引人深入地思考。

2.蓄势突转法。所谓蓄势,指的是使人物的情感、行为或事情的结果向完全相反的方向转折的一种构思方法,是增强文章吸引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它一般包含两大部分:“蓄势在前”和“逆转在后”。即先形成一种思维定势,然后逆转,突然打破积蓄已久的定势,从而造成一种久蓄而猝发的艺术冲击力。比如有同学写的《唠叨》,它以情感变化作为线索,曲折有致地表现了“我”对父亲的“唠叨”从厌恶、不满到怀念、感激的转变。文章前半部分为蓄势,写“我”在家时对父亲的唠叨“不屑一顾”,甚至故意作对;离家时为可以摆脱父亲的唠叨而庆幸;父亲到学校探望时,“我”对他的唠叨更是怒目相向。在这一层又一层的蓄势中,“我”对唠叨的厌恶之情已被推上了顶峰。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如开闸放水,极力描写“我”不仅盼父亲,更盼父亲的唠叨,当父亲再也没有往日的唠叨时,“我”还想多听听他的唠叨。因为“我”终于感悟到父亲的唠叨其实是“深情的倾诉”与“爱心的凝聚”。这样在浓墨重彩蓄势的基础上,陡然逆转,造成感情上的大转变,既深化了主题,又增强了艺术魅力,很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3.抑扬相生法。“抑”是压低、否定,“扬”是振发、褒扬;“相生”是说文章要有“扬”有“抑”,相互生发,富于变化。其中常见的是“欲扬先抑”,即对人欲表扬而先批评,对事欲说对而先说错,对物欲说好而先说坏。当然“抑”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充分的“扬”。比如有个学生这样写他的妈妈:妈妈最不会做事,而我的衣服总是或大或小,连她自己的衣服也显得邋遢。我想,妈妈实在是个笨头笨脑、笨手笨脚的人。谁知,单位领导找到我家告诉我们,厂里派妈妈到德国去出差,全厂数妈妈心最灵,手最巧。我这才真正了解妈妈。文中“笨头笨脑,笨手笨脚”与“心最灵,手最巧”形成鲜明对照,由此来展现妈妈的精神风貌,比平铺直叙的效果自然要好得多。“抑扬相生”法中另有“欲抑先扬”,如果运用得体,也能使文章摇曳多姿,翻出新意。

四、语言新美

1.巧用比喻,生动形象。著名作家说:“精彩的比喻像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发生神奇的变化。”人们把比喻誉为“艺术中的艺术”。善用比喻,满文生辉。如“春天的雨,又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他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春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这全是春雨的手笔啊!”新颖贴切、生动的比喻、拟人加上精彩的引用,给文章营造了一种朦胧,一种诗意,一种灵动,读后满口余香。

2.善用排比,强化气势。有人称排比是句子的“集束炸弹”,是创造作文亮点的“多面手”,排比突出文章的中心能周密说明复杂的事理,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留有弦外之意,启发读者深思。如有一个学生在《往事》中这样写道:“我怎能忘记那过去的欢乐与哀愁。那里有我淡蓝色长裙般飘渺的五月,有绚烂的晚霞,动人的歌声,也有缠绵的雨季和令我伤痕累累的七月。”作者用排比修辞手法和诗情画意般的语句概括出过往的岁月,文章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动人。

3.适时引用,添彩增辉。适时恰当地引用诗词佳句、名句警句等,能给文章增光添彩。这些句子已经积淀为语言中的精品,是语言宝库中的珍珠和宝石,作文时恰当引用,正像戒指镶嵌了光彩夺目的钻石,顿时会身价百倍增。请看:“生命就是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占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苏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与豁达;生命就是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伤感。”你看,这些表达字字珠玑,句句绚丽,读后也满口生香。

写作训练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创造的能力,使学生通过亲身的写作实践去发展自己的创造美的能力。所以,其目标不应仅仅停留在学生写出一篇文章上,而在于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平时作文训练尽可能地在立意、选材、构思、表达等诸方面减少对学生的束缚,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才情得以尽显,在文体方面的创新更是千变万化,绚丽多姿,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写作训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现生活、感捂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使他们在每次写作中经历一次感情的陶冶和心灵的自我净化。而语文课本中大量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是艺术美的典范,是训练学生作文创造美的最好的借鉴,一定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和体味。我们必须将学生的眼界打开,倡导、鼓励学生多读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让美的雨露滋润他们的心田;我们要辛勤地耕耘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使它萌发出美的新苗。

参考文献:

[1]王大伟.作文精批精讲[M].太白文艺出版社,2003.

[2]光文信.新课程理念[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美的培养 篇7

传统的语文教育只侧重了对教材知识的讲授, 忽视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究其原因, 首先是教师对美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作为语文教师重视对学生传授知识和语文智能的培养是无可厚非的, 但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那么这个语文课是不够完美的。因为语文是形象性和可感性极强的课程, 课文中具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佳句无不对学生的情感产生极大的触动, 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审美意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使学生的心灵、情感与情操得到良好的美育熏陶。

一、引导学生发现美

课堂教学是落实审美教育、进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文章不是无情物, 它融入了作者的喜怒哀乐, 每一句甚至是每一个字都是作者认真推敲所写出的。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让学生感知、体味这种情感。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来看课文, 用智慧的眼睛去发现课文中的美。教材是美的集中地, 它内容丰富, 蕴涵着各种各样的美, 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这些美, 使学生用智慧的双眼去捕捉教材中的美, 进而发现生活中的美, 并通过审美的过程来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荷塘月色》中, “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以及“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为例, 其手法娴熟, 联想丰富, 变幻多姿, 是散文语言美的一个巅峰。让学生从文中领略到自然美, 从自然美中畅想到现在生活的美。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

二、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仅仅让学生发现美还不够, 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学会鉴赏美。要想让学生具有高尚的审美观必须先让学生学会审美鉴赏, 让学生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美。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创设美的情境, 使学生能够用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去感受和体会美。通过鉴赏优秀的文学作品, 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 提高他们观察生活和认识生活的能力, 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感情, 学生对生活有了深刻的感知能力, 就会处处留心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 无论是有趣的、美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和发人深思的事情, 学生都会被这些事情所感染, 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念。同时, 课堂教学教师要掺杂一些问题进行, 鼓励他们去探讨、研究, 开启大家的智慧,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增强。以《荷塘月色》为例, 通过先前的预习, 教师向学生提问:“这篇课文被称为美文, 它美在哪?作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通过这种预设的提问有意识地刺激了学生去发现课文中的美、欣赏它的美。即在感受美的过程中教育学生要具有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使他们在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文明行为和高尚的精神风貌。

三、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创造美是指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发现美、鉴赏美这都不是审美渗透的最终目的, 最终目的是在此基础上创造美, 培养学生的审美再创造。语文教学从读到写的整个过程, 本身就是由欣赏、鉴赏到创造美的一个过程。对中学生来说, 他们对美的认识与创造首先是模仿和尝试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审美再创造作为最高的目标, 还学生创造美的主体地位, 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创造美。在语文教材中无论是正面的英雄人物, 抑或是平凡的劳动人们, 他们的行为举止美和心灵品质美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深刻的洗礼。为了使学生印象深刻,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到审美活动中, 对人物进行有目的的评议, 看清人物的内心世界, 从了解到理解, 使学生吸取精神美的养料, 懂得人生哲理, 使自己在思想品质方面向好的方向转变, 有一个质的飞跃, 获得一种创造的快感, 得到一次美的享受, 这也是创造美的一个过程。

美是圣洁的、高尚的, 人类要进步, 社会要发展, 那么, 我们审美教育就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环, 它净化人的心灵, 升华人的精神, 健全人的思想, 使人们能够站在更高的高度, 更理性地去思考、解决问题。作为走在时代潮流前端的语文教师, 有这个义务更有这个责任去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和独特的想象力, 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把美的思想和美的文化传播开去, 把美的种子播洒在每一个角落, 让这颗种子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开花、结果, 为创造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摘要:语文课离不开审美, 审美渗透在课文的方方面面。语文课的任务就是从这些优美的课文中使学生汲取到营养, 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 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美育、德育和智育联系在一起, 提高其自身的语文素养, 使美育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学生在受到教育的同时从中发现美和创造美。教师要紧紧抓住语文教学这个审美教育的主阵地, 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 促进学生情感、知识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审美

参考文献

美的培养 篇8

关键词:现代艺术体操教学,姿态美,培养

姿态美是人体在进行各种体操运动时正确的技术动作结合优美的身体姿态的综合表现。其在现代艺术体操中,更具魅力。由于现代艺术体操是一种在音乐的伴奏环境下,徒手或者手持轻器械进行自然性和韵律性作为基础,以艺术美感作为特征的一种体育锻炼项目。与其他的体育项目不同,现代艺术体操具有十分明显的艺术性,而这种特性的体现在其具有的优美的姿态。

一、现代艺术体操教学中进行姿态美培养的意义

对美的追求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特别是在现代艺术体操教学中,进行姿态美的培养,不仅能够矫正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同时也有利于其身心发展。通过对姿态美的培养,学生能够树立一个良好的姿态美感,这种姿态美感不管是运用是实际的体操练习还是生活实践当中,不仅能够弥补体型上的不足,同时还能够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帮助其建立一个良好的自信心。姿态美的培养虽然没有现代艺术体操教学中的基本技术教育重要,但是也应该加强其姿态的培养,其不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审美意识以及气质培养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甚至影响到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

二、现代艺术体操教学中培养姿态美的具体途径

1、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对姿态美的认识

为了能够更好的展开姿态美的培养练习,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到什么是姿态美。告知学生姿态美的练习并不是短期能够实现的,除了需要长期的练习之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去认识美、欣赏美、领悟美。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播放视频等方式加强学生对姿态美的直观认识,同时一起找出美的所在,然后再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差距,领悟姿态美的培养关键。同时,在教授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与学生交流,加强学生对姿态美的理解。

例如,在进行动作上的教学时,学生在进行单脚转体360°的练习时,部分学生总是转不够度数,其转的也不够优美,此时教师告知学生之所以会转的不够是因为教育地面的接触面积太大,太大的接触面积其摩擦力也越大,所以就导致了转的不够,这样一来学生在练习转体的过程中就知道应该缩小接触面积,其旋转的姿态也会更美。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首先需要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审美观,然后再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

2、加强身体素质进行姿态美的准备练习

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够保证现代艺术体操的动作姿态美。特别是现代艺术体裁,不仅要求学生需要一定的身体力量,还需要一定的素质。否则就难以较好的控制身体完成动作,就更别提培养姿态美了。特别是身体的柔韧度方面,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加强。

例如,某教师为了从根本上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日常的练习中都会加入部分瑜伽的动作,在课程练习中都会花费一定时间要求学生全部进行体前屈、体后屈的练习。同时为了能够加强学生的肌肉力量与腰腹肌力量,教师通常要求学生进行仰卧起坐和引体向上的联系,于此同时教师再一旁纠正学生的正确性与优美度。最后,在完成整个练习之后利用瑜伽的体式放松肌肉、调整肌肉线条。通过这种方面循序渐进的帮助学生加强其身体素质,这样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姿态美。

3、培养审美意识加强姿态美的培养

在现代艺术体操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也十分重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通过具体的动作将内在的精神和正确的姿态美表现出来,因此进行审美意识的培养十分重要。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同时教师应该通过示范性动作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姿态美有一个具体的认识,从而产生一定的审美意识。另外教师再讲解给学生加强对动作含义的理解,将培养姿态美的意识与动作的表现结合起来。

例如,教师在进行审美意识的培养过程中,同时也从基础性动作开始加强学生对姿态美的练习,首先从基本的站立开始,通过不同的站立姿势让学生了解那种站立的姿势是具有姿态美的,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直观的感受到没,同时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素质高低选择音乐,告知学生在进行动作表现时需要充分的与音乐的节奏结合,此时教师一边讲解一边进行示范性动作,通过这种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另外,教师在进行示范性动作时,同时结合讲解告诉学生这个动作应该达到一个怎样的形体要求与该动作的具体含义,通过这种边讲解边示范的方式帮助学生在培养姿态美的意识的同时加强其动作表现力。教师要求某学生进行动作的展示,同时教师进行讲解学生在表现动作时的运动路线、方向、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与过渡,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应该从哪些方面加强练习在保证动作规范的基础上使得动作具有姿态美。

三、结语

美的培养 篇9

1 瑜伽的特征

如今在世界各地健身房中流行的瑜伽不管冠以什么样的头衔,不管出自哪个派系,都非常注重习瑜伽者在外形、生理上的功效,这也是让人们了解瑜伽并进入瑜伽的最直接的方法。瑜伽的锻炼形式包括:体位法、呼吸训练和冥想。初学瑜伽的人看到的只是千姿百态的体位练习,更多地了解瑜伽后我们应把瑜伽当作一种以一定的心理实践为基础的生活哲学,发展身心之间理想平衡的健身方式,将瑜伽融入日常生活中去,用身心去感受瑜伽给我们带来的美感和身心愉悦的体验。

2 瑜伽美学价值的体现

对美的追求是人类历史形成的共同结构中一个必有的较高层次,是人类的一种较高的普遍需求,是人类的共同体验,人类从未停止过对美的追求,凡是美的事物、美的动作都会为人类所吸引和流传,瑜伽这个古老、神秘、而又极具现代美的健身方式以它独有的美学特征在全世界流传和盛行。

2.1 瑜伽的姿态美

瑜伽最主要的锻炼形式是体位法,古印度瑜伽修行者通过对大自然动植物的观察,学习、模仿各种动植物的姿态,并将这种紧张与松弛、动与静相结合的方法运用于人体,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瑜伽体位中的树式、山式、猫式、鸟式、孔雀式、蛇式等。古老瑜伽的体位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被现代社会的近世瑜伽工作者赋予了更多的现代和时尚元素,在保留了传统瑜伽的精髓后,近世瑜伽的体位融入了柔软的体操、优美的舞蹈动作,融入了现代人对美的追求,这些体位传统而不乏时尚,朴实而独具美感,姿势更是千姿百态,通过人体各关节、部位、身体展现给世人美的享受、艺术的魅力。

2.2 瑜伽的健康美

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所下的正式定义: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

健康和美丽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拥有健康的同时,你也拥有了美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精神文明的提高,人类逐渐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现代女性也更加注重内在的修养和气质,注重内外兼修。瑜伽作为一种时尚的健身方式,是最安全、最富有成效的健身术之一,从生理学角度来说瑜伽可完善人体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能塑造健美匀称的体形,提高身体关节灵活性。近世瑜伽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创新,瑜伽种类日益多样化,有塑造优美形体、培养优雅气质的形体瑜伽;侧重放松身心、缓解压力的理疗瑜伽;注重消耗脂肪的热瑜伽、减肥瑜伽;注重有氧运动和力量练习的节奏瑜伽、力量瑜伽等多种瑜伽类型,瑜伽中还配合合理的饮食和营养,注重锻炼的安全性和运动损伤,不会给身体带来副作用。经常练习瑜伽可以维持人体良好的生物状态,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使人体始终维持健康的状态。

另外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瑜伽注重呼吸训练和冥想,是在安详平和的状态下进行的自我身心锻炼,经常练习瑜伽可以使心神平静,保持积极旺盛的生命力,有强化呼吸系统、增强心肺功能的功效,有研究者发现练习瑜伽能有效地改善练习瑜伽者的抑郁症状,也有心理学家认为“瑜伽是变态心理的抑制剂”。瑜伽会给练习者带来宁静、平和以及奇妙的专注,能够使习瑜伽者以更加宽容的胸怀面对所处的生活环境,他们可以通过瑜伽练习在工作和生活中以柔克刚,轻松面对各种困难,减少紧张情绪,消除工作压力,摆脱各种消极情绪,保持身心健康。

2.3 瑜伽外在的环境美

瑜伽健身房舒适优雅的健身环境能给习瑜伽者以美的享受,21世纪是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现代人受到来自社会、工作、家庭、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紧张忙碌的现代人不得不生活在竞争激烈和喧嚣嘈杂之中,他们迫切需求有一种运动能够促进精神的安定和心境上的放松,越来越多的人逃离都市的浮躁气息而向瑜伽寻求宁静,瑜伽健身房舒适优雅的健身氛围,清闲安逸,赏心悦目,如同身心进入到另一个世界,又如同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画,在这里你可以想象草原,想象流水,想象大海……想象所有大自然美丽的景象,随时可以优雅地追求健康,体会生活之美。

另外瑜伽服饰也能够带给人美的感受,瑜伽服饰不断的时装化、多样化,款式新颖,简约而大方,舒适又充满现代感,瑜伽手套、瑜伽发带等附产品也为瑜伽服饰增添了亮丽的风景,满足了现代青年女性对美的追求。

2.4 瑜伽内在的心境美

古老瑜伽修行者非常重视心灵心态的修炼,他们认为瑜伽的修炼是人一生的工程,是从内到外的一种心身整合。

瑜伽学派的根本经典《瑜伽经》中的道德部分中把禁制作为瑜伽的第一步功夫,即处理身外事情时必须遵守的戒律:非暴力,不轻易伤害别人;正直,诚实守信;清心寡欲;知足与惜福,长存感恩心于天地之间;自省;抵制人的愤怒、贪欲、狂乱、迷恋、恶意、嫉妒等六种恶习。也有学者研究认为“菩提心”是瑜伽法的关键,“菩提心”即是大悲心,心中始终包含一颗慈悲之心,感恩之心,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内在的心灵之美。因此一个好的瑜伽修行者应该有为人真实坦诚,力戒虚华不尚做作的人格魅力。

2.5 瑜伽的音乐美

音乐是瑜伽练习中重要的外在元素,也是瑜伽练习时必不可少的。抒情、自然、休闲是瑜伽音乐的特点,乐曲一般都抒发出人们心灵中真善美的心声,让人感到心胸开阔,怡然自得。瑜伽练习时,优美的背景音乐配合着延长的呼吸,渐渐地心随意走,人变的恬淡而渺然,忘却烦恼飘至一个天人合一的空远所在。

瑜伽音乐能使习瑜伽者心旷神怡,排除杂念,专注于瑜伽练习中去,一段清心的音乐能使我们忘记烦躁,心境平和,心情释然。瑜伽音乐可以使习瑜伽者放松身体,将他们带到另一个清静愉悦的世界,那里有好听的百灵鸟的叫声,海浪拍打岩石的声音,清澈的湖水泛起轻波的声音,优美舒缓的钢琴曲会使你的身体完全的放松,忘记自我,全身心投入瑜伽练习中去。

3 瑜伽教学中美的培养

3.1 习瑜伽者美的培养需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由于客观条件的存在,我们的审美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受到限制,可以想象,一个不知道美是何物的人,不可能创造出美的事物,因此就美育的层面来讲,要让每一位练习瑜伽的人在练习瑜伽后都能成为艺术家、画家、美学家是不可能的,瑜伽关注的是如何让习瑜伽者醒悟,天赋身心之美于体内,只有领悟到了这一点,会在练习瑜伽过程中培养自身的独特之美,瑜伽教学中美育教育的目标是让每个学员都会欣赏美,感受美。另外瑜伽美感的获得更多地依赖于持之以恒的练习,在坚持不懈地实践中呈现瑜伽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3.2 习瑜伽者的美育培养中应注重人文教育

瑜伽课程具有人文性质,人文教育是瑜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陶冶习瑜伽者的情操,提高习瑜伽者的审美能力,其中形体瑜伽教学是美育最直接的形式,是培养人文精神的第一台阶,形体瑜伽通过可见、可触的具体形象,以缓慢流动或静止的“立体画面”和艺术造型来表现人格的真、善、美、和谐统一及练习瑜伽时的审美意识,给人以审美的认识和感染。

4 结论

1.瑜伽通过外在以及内在的气质与美学结合在一起,瑜伽给世人展现的不仅是形体美、自然美,还有艺术美、平衡美以及心灵美,在瑜伽的体位、呼吸以及静思冥想中让习瑜伽者寻求自我和谐之美。

2.瑜伽是门哲学,同时也是门艺术,瑜伽本身既是美的事物,因此瑜伽教学中应将美育教育贯穿始终,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以及审美能力。

摘要:本文从美学角度出发,依据瑜伽本身的特征,详细地阐述了瑜伽的姿态美、健康美、外在的环境美、内在的心境美以及瑜伽的音乐美等美学特征,充分诠释了瑜伽美的特质,体现了现代人对美的追求,同时进一步阐述瑜伽教学中应如何对学生进行美的培养。

关键词:瑜伽,教学,美学

参考文献

[1]单亚萍.关于体育舞蹈美学价值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

[3]谭俊.太极拳与瑜伽健身价值的比较[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3).

[4]朱瑛.对艺术体操美学价值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6,(4).

[5]李旺华.太极拳与瑜伽的比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9).

[6]杨茜.瑜伽对女大学生抑郁倾向影响的实验研究[J].体育学刊,2007,(9).

[7]刘莹.高校开设瑜伽课的实践性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

[8]韩俊.瑜伽[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美的培养 篇10

1. 数学美的特征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恩格斯语)。数学美即是蕴藏于它所特有的抽象概念、公式符号、命题模型、结构系统、推理论证、思维方法……之中的简单、和谐、严谨、奇异等形式,它揭示了规律性,是一种科学的真实美。数学中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具体的、意义深刻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1 简单性。

爱因期坦说过:“美,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他认为,只有借助数学,才能达到简单性的美学准则。欧拉给出的公式:V-E+F=2,堪称“简单美”的典范。数学中绝大部分公式都体现了“形式的简洁性,内容的丰富性”。希尔伯特曾说过:“数学中每一步真正的进展都与更有力的工具和更简单的方法的发现密切联系着。”如笛卡尔坐标系的引入,对数符号的使用,复数单位的引入,微积分的出现都体现了数学外在形式更简洁,内容更深厚。

1.2 和谐性。

欧拉公式:eiπ=-1,曾获得“最美的数学定理”称号。欧拉建立了在他那个时代数学中最重要的几个常数之间的绝妙的有趣的联系,包容得如此协调、有序。与欧拉公式有关的棣美弗—欧拉公式是cosθ+isinθ=eiθ,这个公式把人们以为没有什么共同性的两大类函数———三角函数与指数函数紧密地结合起来了,而且融入了复数单位i。对它们如此完美的结合,人们始则惊诧,继而赞叹———确实是“天作之合”。

1.3 严谨性。

严谨性是数学的独特之美,它表现在数学定义准确地揭示了概念的本质属性;数学结论存在且唯一,对错分明,不模棱两可;数学的逻辑推理严密,从它的公理开始到演绎的最后一个环节不允许有一句假话,即使错一个符号也不行。数学结构协调完备、数学图形美丽和谐、数学语言严密规范等都表现了数学的严谨性。例如,极限是一个无限接近的过程,人们无法经历它的全过程,而极限理论却使我们在推理想象中完成这个过程。对它所推出的结论的正确性人们确信无疑。

1.4 奇异性。

数学中新颖的结论、出人意料的反例和巧妙的解题方法都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令人惊讶的奇异美。有趣的斐波那契数列: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最大的特征是:从第4项开始,几乎所有花朵的花瓣数都来自这个数列中的一项数字;菠萝表皮方块形鳞苞形成两组旋向相反的螺线,它们的条数必须是这个数列中紧邻的两个数字(如左旋8行,右旋13行);……直到1993年,人们才对此数列给出解释:此数列中任何相邻的两个数,次第相除,其比率都最为接近0.618034……这个值,它的极限就是“黄金分割数”。这正如培根说的:“美在于独特而令人惊异。”

2. 数学的美育功能

数学的美育功能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2.1 展示数学之美,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教师在对某一数学对象进行教学时,敏锐地确立该对象的“审美视点”,并作审美化的教学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找到了恰当的“审美视点”,才可以使学生在数学审美活动中体验数学美感,赞叹数学的神奇和伟大,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椭圆、双曲线、抛物线有种种不同的性质,其图形也有极大的差异,但它们可统一于公式ρ=ep/(1-ecosθ)之中,随e的变化而表现不同的曲线,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正如徐利治教授所说:“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富有美感的智力活动,学习材料的兴趣和美学价值乃是学习的最佳刺激,强烈的心智活动所带来的美的愉悦和享受是推动学习的最好动力。”

2.2 融贯数学之美,加深知识理解。

数学美是美的高级形式,它的特点在于抽象的理性形式中包含着无限丰富的感性内容。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严密的推理、生动的语言、优美的图形、科学的板书等作出审美示范,把数学美融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比如说,堆叠数论中的华林问题:1+2=3(这是自然数中唯一的三个相继数列组成的和式),32+42=52, 33+43+53=63(两个世纪前欧拉发现),304+1204+2724+3154=3534(半个世纪前由迪克森给出),275+845+1105+1335=1445 (1970年由吴子乾找到),……这些优美对称的等式使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的过程中建立起“知识链”,形成了知识的有序结构和解题的方法体系,巩固和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3 创造数学之美,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向思维,标新立异,找出最优方法;要善于把握教学机制,用数学美启迪学生思维。当学生对数学美感受最灵敏、最强烈、最深刻的时候,他们的思维也进入最佳时期,一旦“灵感”出现,他们就会感受到创造数学美的喜悦和成功后的乐趣。数的发展就颇具传奇色彩,有理数稍一扩展就被称作“无理数”,实数再一扩展,新的数就被叫做“虚数”,又如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传递变化,这一切无不体现着数学的奇异美。在数学教学中不但要善于发现和积极利用好数学的奇异美,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2.4 发掘数学之美,陶冶思想情操。

数学美是美的高级形式,对缺乏数学素养的青少年来讲,他们受阅历、知识和审美能力的局限,不可能像文学艺术那样轻易地感受美,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发掘和精心提炼教材中蕴含的美育因素,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优美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去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向学生介绍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杰出成就和现代数学家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对他们进行了审美教育。

3. 数学审美观的培养策略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观,首先应该营造一个数学审美意境,当学生处于数学美的情境之中时,就容易建构起良好的数学审美心理结构,并使数学美的直觉受到启迪,从而进行数学的再发现或再创造。其次,“审美—立美”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而数学的“审美—立美”教学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来说,“审美”教学模式有五种基本类型:趣味模式、形象模式、和谐模式、奇异模式、幽默模式。以“形象模式”为例,对二元一次方程组无解、有唯一解和无穷多解的认识,可以通过两条直线的平行、相交和重合三种位置关系来直观表示,这种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就是数学审美教学中“形象模式”的极好应用。

参考文献

[1]http://www.zxsx.com/Article/sxzs/qwsx/200608/1542.html.

[2]李文林.数学史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

[3]解恩泽.徐本顺.数学思想方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4]方延明.数学文化导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

美的培养 篇11

首先,要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有良好的教育氛围,才能激发幼儿感爱美和表达美的兴趣。如:开设舞蹈兴趣小组,每周定期给幼儿上舞蹈课,教师示范,让幼儿跟着轻快或抒情的乐曲,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展现其音乐风格。如“数鸭子”一曲舞蹈,幼儿看着教师跟着音乐做“小鸭叫”“小鸭走”等动作,让幼儿感受到“小鸭走”的动作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激发幼儿的兴趣,使他们情不自禁地跟老师一起跳起来,表达自己对舞蹈“数鸭子”这一舞曲的情感。如开设美术欣赏活动课,在美术课中,教师根据不同的季节特征绘画,不同动物的刻画,让幼儿欣赏,并理解其含义从而达到激发幼儿自己画的兴趣。如:主题画“美丽的春天”,让幼儿欣赏,先是认真地看教师表演作画,到自己跃跃欲试,激发幼儿将自己的感受栩栩如生地表现在画上。

其次,要多提供恰当的“美”的素材。幼儿时期是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一个科学的、恰当的好素材,对幼儿的兴趣培养是很重要的。教师可收集各方面的材料。如:在“六一”、“元旦”带幼儿看文艺演出或电视、录像中的文艺作品,或本园教师演出、与家长联欢;美术展览作品或结合季节带幼儿“春游”、看“秋收”;在游戏活动中,教师的示范,有激情的表演,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幼儿感受文艺美术及大自然中的“美”,继而发展到自己把所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用音乐、绘画等形式表达出来。这样既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又满足了其好奇心,使他们能主动地、愉快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再次,就是在全面培养幼儿感受美和表达美兴趣的同时,还要注意个别差异。素质教育是提高全面素质,在谈到培养幼儿感受美和表达美时,要培养幼儿感受和欣赏音乐与美术的能力,以及感受大自然的自然美等,既要全面培养,又要注意个体差异。如:大(1)班有一小朋友,她的兴趣比较广泛,既能画出一手漂亮的画,又能跳出一个个优美的舞蹈动作。智力发展也较好,思维敏捷,尤其是喜爱音乐,对音乐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这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发挥其潜能,多让其表现,可选其为文艺委员,各种音乐活动由她来带领其他幼儿,满足她的求知欲,多让其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四个方面,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正确的教育观包括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只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培养幼儿感受美和表达美时,特别要从只重视教师教转向注重幼儿主动学。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过去,教育者往往考虑到保持课堂纪律,怎样去教会幼儿一个具体的内容,没有发挥幼儿的想象,让幼儿自然地发挥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尤其是让幼儿感受美、表达美,他们需要反复的理解,不断地表现出来,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才能激发起兴趣。如:他们要做一个“孔雀走”真有趣或画一只美丽的“孔雀”,有五颜六色的羽毛,美丽的“屏”,或者在“秋游”时,看见沉甸甸的稻穗,把它画出来等等,都不能对幼儿过多的抑制,要让幼儿充分地发挥,不能只注重教学的结果,更要注重教的过程、幼儿所表现的程度。

最后,笔者认为,要培养幼儿感受美和表达美的兴趣,还要保持良好的家园联系,与家长达成共识,一致教育,有的放矢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平时利用接送幼儿的时间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反映幼儿在园的表现和兴趣,把教师的教育目标与家长说明,共同探讨科学的教育方法。还可请家长来参与园里的各种音乐、美术等美育活动,让家长掌握教师的各种教育手段,达到科学的教育目的。

美的教学,美的课 篇12

一、创设美的情景

“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美的情境蕴含着巨大的吸引力, 可以让人由情入境, 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情迅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 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各阶段的任务, 合理运用实物、图片、范画、音乐、文学作品、多媒体、表演等工具,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积极创设不同情境, 营造氛围, 使学生置身如诗如画的境地, 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激发求知欲, 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美术中的形式美、造型美、内涵美及创造美, 从而充分完成预定教学任务。如在《中国结》教学中, 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大屏幕展示了系列中国结作品, 绚丽的色彩, 优雅的造型, 一下吸引住学生的目光, 它们或喜庆、或优雅、或古典、或现代, 配以优美的乐曲, 动情的解说, 学生们情不自禁地说:“太美了!”美, 令学生身心陶醉, 看到这么多精致的结艺他们赞叹不已, 对中国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迫不及待地想了解有关中国结的知识, 于是我顺势向学生介绍中国结的起源:原始社会, 人们为了交流思想, “结绳记事”。斗转星移, 几千年弹指一挥间, 如今, 轻触电脑键盘, 上下五千年历史尽在眼前, 小小彩绳不再是人们的记事工具, 但当它被打成各式绳结时, 却复活了一个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我播放了几组图片, 揭示中国结的文化内涵:意大利的西班牙广场上, 随处可见的中国结, 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宋祖英演唱会上装饰的中国结, 看到这些, 你有何感想?就此让学生展开讨论, 教师小结:中国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它以其独特的东方神韵, 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是浓浓的中国情, 是我们炎黄子孙挥之不去的中国情结。简单的几句话, 升华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同时也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一系列教学方法的运用, 牢牢吸引学生, 它如一条美丽的红丝线, 引领学生感受美、渴望美, 进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创造美的体验中。

二、运用美的教学语言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 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信息传递大多是靠语言来实现的, 她是教与学的桥梁, 美的教学内容大多要靠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去传达、体现。美的语言, 如一把打开“美之门”的钥匙, 引导学生通往美的殿堂。它使学生从形式和内容上感受知识、感受美, 不仅作用于感官而且能触及心灵, 从而陶冶情操。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 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语言美包括各种情感的运用, 讲解不同感情色彩的作品时, 应运用不同的情感语言感染学生, 调动学生的情感、学习兴趣和交流的欲望, 有效地引导其展开想象, 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的语言应力求清晰、准确、生动, 富有艺术性、启发性、感染力, 具有优美的节奏感, 根据表述内容, 或高昂热烈, 或深沉凝重, 或排比, 或雨丝般的描述, 从而达到以情感人的效果。幽默的课堂语言, 可以引起兴趣、消除疲劳, 有助于强化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巩固, 使教学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寓庄于谐”。

三、表现美的仪态

在课堂上,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同时也应是学生心目的智者、示范者。在学生面前, 这么一个鲜活的形象, 其仪表也应焕发出美的气息, 举手投足应具美的感染力。它是教师对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对审美理想的追求, 是其审美素养的展示, 是一种自然的流露。教师在课堂中穿着得体优雅、教态和蔼大方, 时时展现出自信、愉快的表情, 拉近了师生距离, 使学生如沐春风, 从而在心理上乐于接受教师, 乐于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求知。

四、板书美

板书是一种书面语言, 美的板书设计是完美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美术教学含绘画、工艺、欣赏等内容, 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 往往每节课都离不开范画、图片展示, 美术课的板书应“图文并茂”。教学实践证明:只有“书”与“画”有机结合, 互为补充, 才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 在头脑中形成清晰而又深刻的印象, 从而更好地把握教材重点、理解难点、记忆知识点, 提高课堂效率。简明的文字、直观的范画、布局合理, 充分体现出形式美的“图文并茂式”板书对学生掌握新知具有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一篇:复合型技能人才下一篇:网络营销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