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美的话题作文(精选15篇)
发现美的话题作文 篇1
发现美的眼睛作文
“牛小糕”这个男生,非常淘气。有一天,他感觉写作文太无聊了,他把这个苦恼告诉了语文老师李老师。
李老师却告诉“牛小糕”一句名言: “这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牛小糕”反驳道: “不对吧,美,也包括臭美一项,难道臭美也要发现吗?”
李老师说: “什么臭美,香美的?你这是抬杠。”
“牛小糕”低头不语。
李老师又说: “我考考你,写一写教过你的老师的名宁。”
“牛小糕”开始写: “李老师、王老师、张老师„„”
“你发现了没有,如果有两个李老师,你怎么区分?”李老师耐心地开导道。
“牛小糕”挠着头,突然眼前一亮,高高举起手: “我知道,我把您叫‘超级女声’李老师,把教我们自然的李老师叫‘豆芽菜’老师。” ’
李老师笑了: “我叫李雨淳,不是李字春。都快教你两年了,你连名字都写不清楚,真好笑。”
“牛小糕”认真地说: “老师,您刚才教我们要学会发现——我发现你的名字和李宇春的名字,是一个音儿;我发现教我们自然的李老师的外形,特像‘豆芽菜’。”
同学们哄堂大笑。李老师也笑了,想了一会儿说: “‘牛小糕’你想的倒是不错。但你这样称呼,好像不太尊重老师。”
“牛小糕”又连连挠着头,眼里突然放着兴奋的光: “为了表示你们老师和我们学生的亲密关系,可不可以把你叫‘超级女声’,而我们学牛叫‘超级粉丝’?可不可以把教自然的李老师叫‘豆芽菜’,而我们学生叫‘绿豆宝宝’?”
“不错,你巧妙地用了拟人手法,表现了师生亲如一家的样子,你发现了美。”
“耶,我有了发现美的眼睛喽!” “牛小糕”手舞足蹈地跳了起来,同学们热烈地鼓掌。
“美的力量”作文素材与话题 篇2
是什么拯救了安德烈?又是什么使他获得了生存的勇气?既不是什么伟大的思想,也不是什么崇高的精神,而是俄罗斯的天空!天空与人世百态是相容又相对的,它更多的时候是一种终极性的东西。没有它,我们就会浑浑噩噩,就会缺少敬畏。当安德烈发现了他的“天空”的时候,他也就因此而获得了宁静与超越!这就是美的力量!
2. 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有葫芦花和夜来香,也有牵牛花和合欢花,这些花差不多都是昼夜绽放的。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凌晨四点的海棠花,应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地自语道:要活下去!(选自川端康成《花未眠》)
一旦邂逅,引发内心美的感受,就不要轻易放弃思考。人有人言,花有花语,二者交流,是一种缘分,它来自于心灵上的豁达与冲淡。“一朵花也是好的”,即使是一朵花,也可以成为“美的启迪”,成为“美的开光”,具有哲思的力量!
3. 河北有一首民歌,讲的是孟姜女哭倒了千里长城;“朋友,你见过黄河吗……”一首《黄河大合唱》激起了多少英雄儿女对祖国的赤诚之心;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又奏出了多少人心中的呐喊——我是不会向命运屈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则奏出了恋爱男女心中的纯情,使人听了如痴如醉。
这,是听觉美的力量。
4. 徐悲鸿的马为人耳熟能详,他的马给人以“遥看群息动,伫立待奔雷”之感,更有“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之平”之意味;被称为“神秘的微笑”的蒙娜丽莎,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梦幻般的妩媚微笑使多少人陶醉其中;凡高的自画像,则有“似诉平生不得志”之意;希腊神话的普罗旺斯则是英俊潇洒,风度翩翩,迷倒众多女神;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塑通过健美的肌肉线条,凝聚的目光传达着作者对这位英勇少年的赞美。
这,是视觉美的力量。
5. “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战士”高铁成、“最美雷锋传人”郭明义、“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阿婆”陈贤妹、“最美护士姐”万永平、“最美清洁工”李成友、“最美农民工”王俊旺等中国“最美人物”,他们是时代的楷模;是他们,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看到了爱与希望。我们在感动,我们更要行动,我们要让生活充满“最美”的阳光,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这,是人性美的力量。
6. 关于“美”的名言警句:
美是比任何推荐都更好的推荐信。
——亚里士多德
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
——柏拉图
富有生机就是美。
——威·布来克
美是奇异的。它是艺术家从世界的喧嚣和他自身灵魂的磨难中铸造出来的东西。
——毛姆
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面貌、衣裳、心灵、思想。
——契诃夫
美会在凝视者的眼睛里。
——刘·华莱士
美!这是用心灵的眼睛才能看到的东西。
——儒贝尔
发现美的眼睛作文 篇3
眼睛是心灵的灯。眼镜若明亮,世界就光明;眼睛若灰暗,世界就黯淡。这一次,我就用我的的眼睛发现了生活中的美。
记得在一个下雨的早晨,我正背着书包去上学,那时候,雨下的特别大,地也非常的滑,我小心翼翼地走路,生怕摔倒了。这时,从远处跑来了一个小男孩,他正背着书包快速地跑了过来,突然,只听“啪”的一声,小男孩一个不小心摔倒了,我看了以后,心里想:“这个小男孩摔了,我到底要不要去扶他,扶他会让我迟到;不扶他,我又太不文明了。思想斗争一下,决定去扶他,就算迟到,我也做了一件好事。于是,我快速地向他走去,可是在我扶他之前,有一位大哥哥跑了过来,跑到小男孩身边,把他扶起来,对他说:“以后,你要注意点,不要在雨中乱跑,这样会很危险的。”小男孩低声说道:“我以后一定会注意的,谢谢你。”大哥哥说:“没事的,帮助你是应该的。”说完,他就急急忙忙地往学校赶去。我望着他消失的身影,心想:这个大哥哥就是生活中的美啊!
美,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要用眼睛去看生活中的美。今后,我也要多做好事,用我的眼睛发现更多的美。
发现美的眼睛作文 篇4
在马路旁,扇子似的银杏叶,金黄金黄的就像扇子染上了黄色的颜料;枫叶火红火红的,就像刚冒出的小火苗;梧桐叶也变成金黄的了,风一吹它飘到地上,踩起来应该会“嘎吱,嘎吱“的响吧?在内西湖的小路上,我们悠闲的散着步,忽然我看见一盆花是五角形的植物,我拿手机查了一下,原来她是五角星花呀,她很漂亮,碧绿的叶子衬托着粉红的花朵,多强的对比色啊!
走到湖边,我看见枯黄的荷叶,不禁想到苏轼写的《赠刘景文》中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这句诗;湖面上的水经过阳光照射后发出闪闪的光芒,我又不禁想起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诗句:“水光涟漪晴方好。“西湖的秋色真美啊!
发现美的眼睛作文400字 篇5
有位名人曾说:“不是生活中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想问美是什么?有人说:“成功的喜悦是美,和朋友的真诚是美,一个安慰的话语是美……在这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的美,只要我们愿意去发现,我就给大家讲一下我发现身边的美。
我小时候经常发烧生病,每一次父母都会急,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厚爱,生病住院时家长总是在身边日日夜夜的保护你,直到你出院,当你被欺负时,你的好朋友会帮助你,当你有不会的题时,哥哥姐姐总是放下自己的事来帮你,在这个世界上有非常多的爱,只有你愿意去发现,爱无处不在,爱会发生自己身上,也许发生在别人身上。
记得有一次在学校包饺子的时候,我和我的组员一起包,我们分工合作,一个把饺子给弄成球体,两个人把球体做成圆皮,一个人放中间的馅,这样一次真诚的`合作,我们小组就被老师夸了,我们感到了成功和喜悦的美。
和家人一起,你把饭盛给我,你把菜夹给我,在学习中你把会的题教会我,我把会的题教会你。
只要我们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世间美无处不在。
作者:云南农大附中初二(7)班 吴少杰
指导老师:高杏花
来源:教育导刊
点 评
言之有理,的确是一种发现。作者发挥想象,将生活中的种种发现一一展现,映射出人与人之间的无处不在的美,美就在人们的每个行为中闪现,而作者发现并展示给了读者。
擦亮发现美的眼睛 篇6
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永恒的美学追求。运用审美媒介,在多媒体环境下上好语文课,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理念,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美学素养,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美育 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能删繁就简,把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充分调动学生多样感官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多渠道地获得信息,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学习内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篇讲读课文。文本的异域风情、作者的情感体验、编者的编写用意,都对教师提出较高要求。所以,教师必须根据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预设生成,找到兴趣点、共鸣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品词析句,披文入理,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我们要善于运用美学原理处理教材,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他们在认识上产生飞跃,逐渐提高学生文化审美、鉴别和判断能力。笔者积极探索将信息技术融合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力争突破重点、分化难点,体现语文美学特效。
一、化文为画,品味语言美
在阅读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多媒体走进课堂,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打天下”的局限性,让课堂教学变得简洁有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语言简朴含蓄的凝炼美、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声情文情的和谐美,形成心、眼、耳相辅又相成的审美效应,训练了语感也积淀了美感的经验。如文中的“脊梁”一词,在制作好的PPT上,先正音——(ji,上声);再正形——生动演示“脊”字的笔画笔顺,指导学生进行规范、端正、整洁的书写;接着正义——列出“脊梁”的三个解释;最后请词入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再如:“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成语,乍一看没有什么不同之处,但配上几幅图片,细细观赏,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花儿一团团,一簇簇,数量多得很,这就是“花团锦簇”所要表达的意思;花儿有的红,有的白,有的紫……看来“姹紫嫣红”更侧重于对花的颜色描写。顺势而导: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花的词语?此举有助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从而使学生精神受到感染,得到审美教育。
二、动态演示,活现形象美
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绘画等教学辅助手段展现动态的画面,将抽象、精炼的语言与具体可感的实物联系起来,凭借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多样感官,象与神游,进入再造想象的天地,将语言文字的描述还原,进行补充、丰富和创新,使学生感受课文中的形象美、画面美,获得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如:“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这个句子让我们看到:德国是一个爱花的民族,德国人爱花爱得真切,令人感到吃惊和震撼——不管走到哪一条街都会看到花的海洋,花的世界,闻到花的清香。这个环节中,笔者在PPT中滚动播放德国的花街美景,借助展示,带领学生神游德国,走进花街,并设计了这样一个引读练习(我们走过东街——我们走过西街——我们走过南街——我们走过北街——),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花街的美丽,浮于花海之中。轻轻点击鼠标,让学生沉浸其间,受到感染,体味美的景色,从而引发情感的共鸣。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是一般插图所无法企及的。
三、图文并茂,激发想象美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多媒体技术将声、像等各种教学信息交融在一起,让学生在对审美对象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借助于想象,入其境、悟其神、受其意,再现文中所描绘的艺术之象、作者之情。如:(情境:学生置身花街,配上轻柔的音乐)掩卷沉思:此时,假如你刚刚结束了一天辛勤的劳作,走在这花海般的街头,你会——此刻,假如你的考试成绩不理想,异常烦闷,看到这怒放的鲜花,你会——是呀,如此美丽的花街,任谁来到这里,都会忍不住停下脚步,观赏一番,赞叹一番,烦恼、忧愁皆抛一边,不好的心情都会烟消云散,豁然开朗。正是这样奇丽的景色,这样奇特的民族,营造出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种花给别人看,别人种花给我看;我为别人着想——别人就为我着想;我为别人服务——别人就为我服务。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实践证明,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潜力,教师要善于挖掘和激发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美感经验,引导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联想力,为学生拓展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四、设境传情,体验哲理美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讲述自己德国求学时的亲身经历,描绘了德国家家户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体验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并用凝炼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赞美情愫满溢于言表。
“作品即人品”。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和感情,是作者的主观认识、美学观点和对社会的评价。教师要把握作者不同的气质和个性,引导学生理解情与理、形与神、文与趣等关系,体会文章抒情而言志、借文以寓理,从而理解作者在不同情境下的人生,以及其对人生的态度、取向。笔者通过把这篇课文改写为一首小诗,运用多媒体课件,配上花街美景,加入背景音樂,让学生生动、愉快、自觉地记住课文的内容,使之由审美感受和审美情感化为审美自觉,提高审美意识。
总而言之,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小视的。我们要重视作品中的美育价值,利用有关的审美媒介进行设境传情。现代信息技术就像催化剂一样给语文课堂注入活力,引领孩子进入春意盎然的语文园林,令语文课堂丰富多彩、活力四射。我们要把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优化整合,让多媒体服务于语文教学,把知识传授不断从感性向理性深化升华,产生强烈的美感共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广博.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11
【2】王晓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
发现美的作文650字:水果拼盘 篇7
整个上午,同学们的心情如炸开锅的似的,始终定不下来,时时刻刻都在谈论着下午的比赛。
等啊等,盼啊盼,终于下午第一节课的上课铃响了。随着老师的一声“开始”,同学样手忙脚乱地制作了起来。我首先将橘子剥好了皮,放入盘内,把苹果、梨薄薄的外皮脱去,把苹果切成小巧玲珑的水果丁,把梨切成又长又扁的梨片。这时曹承盛带来的柿子令我突发奇想,我将柿子把切去,把瓤掏空,用刀将柿子皮往外卷,这样就做成了一个美丽的空心柿子花。徐卉桐接过柿子花,用红彤彤的大枣做了花心,看着就令人垂涎三尺。单单桔色太单调了,我正苦思冥想时,孟虹亦递给我黑不溜的桂圆,徐卉桐将它放在柿子花下,真是“万桔丛中一点黑”呀!然后我又向五组借来一根黄瓜,把它切成圆片摆在桂圆下,看起来赏心悦目。最后我将事先调好的香甜草莓蜜汁倒入柿子花内,用酸奶分层挤在水果上,这样冰爽可口的水果拼盘就做好了!
讲台上五彩缤纷的水果拼盘令人眼花缭乱,看也看不过来。什么“东方明珠”、“开心每一天”……各有各的创意。我们组的做好后也将它摆在了讲台上。你瞧!娇嫩的柿子花,黄澄澄的梨,红彤彤的枣,酸甜的桔子,叫什么好呢?就叫“爱的回报”!
做好了水果拼盘后,老师让各组代表上台介绍。我迈着从容的脚步走上讲台,说道:“我们三组的作品叫‘爱的回报’,平时爸、妈妈、老师把爱无私地奉献给了我们,我们就应该回报吗?中间的柿子花虽然光彩夺目,但真正衬托它的是不起眼的桂圆,就像一个成功的孩子背后往往有许多人的爱支持着他渡过每一个坎坷。中国有句古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爸爸、妈妈、老师给予我们的爱,我们一辈子也还不了,所以我们组做了这个作品来表达自己的心意,我们组希望把最美的花献给老师!”说着我将鲜花献给了老师,全班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发现美的作文650字:水果拼盘 篇8
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做拼盘,我们拿了1个苹果、火龙果、番茄、鹰嘴桃、菠萝、牙签、刀等工具和水果。我下定决心要做一个美丽的水果拼盘,叫:“邓式王位”。
我先将菠萝切成片,放在碟子上,再用火龙果雕刻出一张椅子的形状。然后再经过我的心灵手巧,两个用苹果雕刻出房子的形状,犹如洁白无瑕的玉石。再把番茄一刀两断,装饰房子,再把鹰嘴桃,菠萝切成块,用牙签把鹰嘴桃、菠萝、番茄串成两串,插在椅子旁。这样“邓式王位”就弄好了。我再用剩下的鹰嘴桃铺一条绿色的小路,再用火龙果刻成小花放在“小路”旁。这样我的“邓式王位”就更好看了。一张白色中有黑色小点,像一颗颗又小又黑的黑宝石的椅子。苹果的清香加上它的房子外形,想想都美。花花绿绿的小路,我都陶醉在这了。我的耳边传来一阵阵快乐的笑声我也快乐的笑了,因为旁边的同学和我做的一样美。
旁边的同学做的水果拼盘,千奇百怪,有“水果烧串”、“小袋鼠”、”机器人”、“水果炒饭”等等。俊杰把水果拿出来,用力一刀一刀把水果切成粒,他的刀法高超,精湛。雅雯她用牙签,左右插一下,再经过认真的装饰,她的“小袋鼠”可爱极了!
我呆呆的看着“邓式王位”,口水慢慢的流下来,我的五官都闻到了水果的味道,我终于忍不住了,一口把苹果房子吃了,真是美味到无法想象!
话题作文“发现生活”教学设计 篇9
有人说,岁月就像一条河,生活就像一首歌。生活中有得意也有失意,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悲欢也有离合……生活就像一个万花筒,只要你善于发现,总能看到它的丰富和美丽。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请以“发现生活”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拟题目,作文内容与话题要密切相关。
②自选文体;
③自定立意;
④不少于800字。
二、训练达成目标
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中心明确。(重点)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难点)
三、设计意图
1.使高中学生学会写复杂的记叙文和中规中矩的议论文。
2.引导学生自觉的围绕“话题”进行审题、立意、选材和构思等方面的训练。
四、指导过程
(一)写作导引:现在,话题作文几乎可以说成了高考作文的一种模式。话题作文有较大的写作空间,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落实这“三自方针”,是自由写作的一种重要实践。
立意自定,是指作者自由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文体自选,是指根据所要写的内容,自由选择适合表达的体裁;题目自拟,是说可以并应该自己拟一个紧扣话题、确切生动的文章题目。这些给了同学们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我们可以按这“三自方针”,写好这篇话题作文。
(二)技法点拨:近年来高考话题作文的命题特别是2004年以来江苏省的作文命题给我们带来什么新的启示呢?值得记取的至少有以下三点:
其一,中学作文教学要把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落到实处,要把读写结合、注重文化积淀落到实处(而非只喊口号)。
其二,作文教学必须实现个性的解放。求解放,必须坚持走自主、求真、创新之路;要创新,必须以培养创造性品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基础。
其三,作文训练应遵循规律,在开放的前提下重视规范,打造扎实内功。
为此,要在以下五个方面搞好扎实的训练:
①审题训练——立足准确,追求深刻;
②拟题训练——立足醒目,追求夺目;
③文体训练——立足合“格”,追求创新;
④表达训练——立足通畅,追求文采;
⑤书写训练——立足规范,追求美观。
(三)思路点拨:人人都在生活之中,但未必能人人都深刻认识了生活。写作“发现”生活的话题,需要作者打开第三只眼睛——“慧眼”,不仅能从惊天动地的大事中发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更能从平凡的生活小事中发现生活的丰富与美丽,写出“见人之所未见”的独特感悟。
比如一位在医院陪病人的小姑娘,误把透过残窗斜落到过道上的一方月光,当成了白手绢,弯腰拾了一下。这么件小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细微的不能再细微;小姑娘不被人看见则罢,被人看见了恐怕只有尴尬的份儿。假如你目睹这一场景,会涌现什么样的感想呢?恐怕会投去鄙夷的一瞥吧。这能当作写作素材吗?
作家鲍尔吉·原野刚巧在医院为父亲陪床,目睹这一场景,他没有嘲笑小姑娘,而是觉得:“这一举动充满生机。小姑娘也是病人的家属,我不知她的病人在床上煎熬着是怎样的痛苦,但她的心里仍装着美,不然不会把月光当作手帕。”作家感伤自己在小姑娘之前已将楼道走过几遍,却对周遭懵然无动于衷,反问自己:为何不能象小姑娘一样空灵?许多年后,作家写出了美文《月光手帕》,启迪读者:世俗的眼光使我们失去了多少美的发现,给我们造成多少无法弥补的遗憾!
学习鲍尔吉·原野,发掘并表现生活的美吧。
生活是什么?门捷列夫说:“生活便是寻找新知识。”列夫·托尔斯泰说:“生活不是享受而是很辛苦的生活。”巴尔扎克说:“生活的智慧大概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歌德说:“生活之树常青。”
五、写作实践。
紧扣话题,从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与发现中拟出一个题目,提出对立意、文体、选材、构思的考虑,在小组或全班交流、讨论,听取意见,思考成熟后再动手写出文章。
(习作选萃)
辛酸父爱
铁富高级中学石荣茂
叶落了。
花开了。
时间也随风飘走了,生活也变的更好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它使我感动,使我流泪。它使我感受到了伟大的父爱。
父亲是个农民,并无额外收入。但生活过得很满足,早晨下地干完活之后,吃午饭时总会来一瓶啤酒,然后睡一觉,下午再去干活。到了晚上还会喝上二两大曲。每逢下雨天爸爸就会出去打扑克来打发时间。生活虽不宽裕,但父亲还是过得不亦乐乎。
渐渐的,我上初中了,开销也变大了。
有一次星期天回家,我却意外的发现爸爸这两天没有喝啤酒。我就好奇的问爸爸:“爸爸,你生病了吗?怎么不喝啤酒了?”爸爸微笑着说:“我这么健壮,怎么会生病呢?只是最近不想喝。”
我没有再想下去。
可过了几个星期,爸爸平日喝的优质大曲也下岗了,换成了塑料大曲(因是用塑料桶装的散酒,故戏称)。
我又问爸爸,爸爸说:“整天喝一种酒,口感不好,想换换口味。”爸爸的眼中透露出一种我琢磨不透的神情来,但我没敢往下想。
时间转瞬即逝,不觉得我已经上了初三,上学的开支更大了。
忽然有一天,我感觉到家里缺少了一种气氛,我仔细一想:爸爸没喝酒。
我去问父亲:“爸爸,今天怎么没喝酒啊!”他的表情变了一下,而后又微笑地说:“近来胃不好,不想喝酒。”从他的言辞中,我似乎听到了什么,但我没问。
一天,爸爸出去了。我就跑到母亲跟前问爸爸戒酒的原因。母亲说:“你现在大了,消费也高了,因此,你爸爸打算戒酒为你省一部分钱,现在还真的戒了。”
听到这里,我的眼泪不自觉的从眼中流了出来,母亲的眼睛也湿润了。
甜甜父爱,辛酸父爱,浓浓父爱。我这时似乎闻到了酒香,那浓烈的酒味正弥漫着整个屋子。近而飘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因为爱,所以爱。”也唱出了父亲的心声。
蜜蜂毫无所求,只求别人快乐,把蜜献给大家;老牛,也无所求,帮助别人干活,帮别人分担忧愁;父亲,更无所求,把爱注入我的心房,使我快乐,使我幸福。
这时耳边不觉传来“父亲是那拉车的牛……”的歌声。
点评:这是一篇用第一人称写的记叙文,文字质朴,情感真挚。有关父亲喝酒的细节描写,很能打动人的心弦。随着“我”的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上学开销的增大,平凡的父亲,用伟大而辛酸的父爱充实了儿子——“我”的成长过程,自然而然的扣紧了话题。习作以议论开头,以议论收束,抒情意味浓郁,观察细致,描写真实,人物对话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善于发现美的作文:身边的事 篇10
作者:程老师孔雀作文班 黄浦区蓬莱路第二小学三年级陈一佳
在我的身边,每天都有各种事情发生。
有一次,我呕吐了,好多同学嫌我臭,都捂住鼻子,远远地躲到了一边。可潘越飞不一样,他走到我的身边,一边拍着我的背,一边安慰我:“别担心,没关系的。”“可教室地板……”“包在我身上!”潘越飞二话不说,就跑到楼下弄沙子去了。一会儿,他跑上来的时候,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还一瘸一拐的。原来他去沙坑的路上,因为走路太急,竟摔了一跤。听他说,刚准备舀沙子,一旁的执勤人员就拦住了他,说他这么做会让班级文明评比扣分的。他不想损害班级荣誉,便跑到后花园取沙子,跑了很远的路,才跑回操场,又忍着腿痛,跑到了三楼。我感激潘越飞:“你真好!”他却摆摆手,笑着说:“小事一桩,小菜一碟,这是我应该做的。”啊!多么朴实的语言。一个成绩平平,平时在班级里不很起眼的潘越飞,却有一颗金子般闪亮的心!
虽然这件身边的事很小,但它却似一阵春风,给我送来了温暖。
【自悟点拨】
这是一篇叙事作文,叙述发生在身边的事。“我呕吐了”,这是事情的开端。“好多同学都嫌我臭”、潘越飞安慰“我”后,“二话不说,就跑到楼下弄沙子去了”,这是事情的发展。潘越飞“去沙坑的路上,因为走路太急,竟摔了一跤”,这是事情的曲折变异。潘越飞“跑到后花园取沙子”后,“又忍着腿痛,跑到了三楼”,这是事情的结局。清晰的思路,完整的叙事,将潘越飞这一人物写得真实感人,栩栩如生。
发现美的话题作文 篇11
我经常翻阅报纸,但里面写满了一些负面新闻,我会跳过那些事,阅读其它版,明星时尚版上,写满了窒息文字拼凑成的八卦,其中总是掺杂着:哪位明星又被人发现去整形了?是谁,又把自己弄得那么虚假了?
有些人不知道花真正开过的,单纯的美,尽是变化自己原本的样貌,在脸上多加一块、少减一块。他们改变自己,将容貌化为雾,让人们若在一片迷茫中,只为了让自己成为镶了宝石,镀了银的花,但,那却不真实。会随风动、会为了太阳绽开的,才是最真实的,而那也是花的本性,人也是,虽然未必漂亮,但是,是不会骗人的。
我认为内在美比外在美重要多了,注重外在美的人虽然多,我也是,适可而止就好,当我们有自信时,不管怎么样,都会认为自己是最美的,何必盲目追求流行,改变生与俱来的模样?万物都是自然生长的,夜空里的星星,有集有散才美,海洋有动有静才能感动人,美丽的、虚假的,永远只能夺人目,不能动人心。
发现美的话题作文 篇12
这一轮,小盘股凌厉的攻势毫不留情地将大盘股甩在了后面。到了9月底,中小板综合指数相对沪深300的相对估值,已经从低点时130%飙升至300%左右,与中证500指数的相对估值也达到250%左右。市盈率的高低更是天壤之别,相对上证综指的19倍左右的市盈率,中小板和创业板分别蹿升至了50倍和61倍左右。
上涨的理由也颇为名正言顺——中小板、创业板符合经济结构调整方向,一些公司受到新政策的扶持,而大盘股多属于传统的周期性行业,受地产调控和周边环境影响较大。
然而,当“概念”照进现实,2010年的中报业绩让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的估值,有种高处不胜寒的隐忧。从今年中报业绩来看,全部A股、沪深300、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2010年上半年净资产收益率R O E分别为8.3%、9.1%、6.9%和5.1%,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的盈利能力尚未达到全部A股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以大盘股为主体的沪深300指数。
市场上有观点认为,现在无论是中小板指数还是创业板指数,都已达到历史新高,期间不乏有很多泡沫的假性繁荣。
而时至今日,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已是大势所趋,那就是经济将从保增长逐步转向调结构,考察单纯经济增长的周期理论或成长理论,都将阶段性地让渡给考察经济增长质量的结构理论。在此方向下,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化工行业、房价畸高背景下的房地产行业以及贷款质量、息差面临拐点的银行业纷纷表现出后继乏力的趋势,而顺应政策方向的大消费行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正在崛起。
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未来的机遇正在这里,但在目前如此之高的估值下,如何绕过徒有虚名的“概念股”,而去挖掘高潜质的公司呢?
隐形的牛市
实际上如果一个市场中有大概四分之三的股票走赢指数,有一半的股票创出新高,那就是一个牛市。
9月的第一个交易日,A股市场再次创造了一个奇迹。在上证指数全天下跌0.6%的情况下,竟然有接近40家个股涨停,同时中小板指数盘中也创下历史新高。这其实也是今年市场行情的一个缩影。
安信证券分析师陈南鹏对市场上将近2100只A、B股的股价走势做了统计,发现从2010年1月1日到9月,有1500多只股票走赢了上证和沪深300指数,同时还发现,上证指数在2007年10月16日创出6124点的高点后,走到今年9月,两市中有大约1000多只股票创出了新高。
“我们看市场表面上不好,实际上如果一个市场中有大概四分之三的股票走赢指数,有一半的股票创出新高,那就是一个牛市。”陈南鹏向《英才》记者说。
今年为什么大盘指数与大部分个股走得如此分离?大、小盘股为何会出现如此迥异的走势?
流动性因素不可回避。2009年8月,央行公布上半年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首次提出“动态微调”的概念,从此流动性的收紧是不争的事实。反应在股市上,就是增量资金的流入减少,这对于需要巨量资金的大盘蓝筹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而一些题材比较丰富的中小盘股也就有了更多发挥的余地。
银行股的再融资压力。由于去年信贷投放比较多,导致上市商业银行急需通过资本市场补充资本金,但在市场资金供应有限的情况下,银行股作为市值权重最大的一个板块,在今年的行情中自然难以受到资金的青睐。
调结构的市场预期。宏观调控的一个重点就是调整结构,要抑制“两高一资”的传统行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而现在进入新兴行业的上市公司规模普遍都不是很大,从而为中小盘股的上涨提供了基础。
而对于大小盘股的迥异走势,陈南鹏更愿意称之为“一场阴谋”,目标直指国有股减持。“现在为什么都不讲国有股减持了,因为国资委设了一个坎,要卖企业必须打报告上来,这就很复杂。但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因为地方财政是赤字,肯定是愿意将这些股份套现,但如果要卖掉,对整个市场有冲击,或者从公平性来讲,不想推倒重来,而目前即将出台的转融通制度给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出口。”
转融通是指由银行、基金和保险公司等机构提供资金和证券,证券公司则作为中介将这些资金和证券提供给融资融券客户。在欧美成熟市场,转融通制度非常普遍,券商在融券业务中一般仅充当中介角色,可融标的证券的来源大多为第三方,即真正长期持有而不计较短期收益的股东。
“转融通施行后,国有股可以变相地减持,大股东可以拿着可流通的限售股融券输出来赚利息,券商借完以后可以高卖低买来还。现在有些券商就在做这种定向资产管理,”陈南鹏说,“这对市场的影响,就像是一个股票现在5元,技术上可以涨到8元,但到了6元就掉下去了,正是在这一预期下,大盘股很难上涨。”
小公司行情没完结
在阳光资金开始布局的背景下,中小板和创业板未来的走势不会跌入深渊。
进入10月后,在中小板和创业板平均市盈率分别创出新高后,市场上关于“结构性泡沫”的讨论甚嚣尘上。
国泰区位优势基金经理邓时锋亦认为,中小盘股票在经历了2009年四季度以来相对大盘蓝筹的大幅超额收益后,受高估值、供给增加、大小非解禁三重压力下,有进一步调整的可能,大、小盘股今年以来收益率水平有向均值收敛的趋势。
与此同时,产业资本对于目前的泡沫状态也表现出了不认同。近期高管减持尤其是在一些高成长的行业中愈演愈烈,他们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宣布离职而为未来减持埋下伏笔。
管理层也在悄然行动。继深交所连续发函要求券商严控过度炒作之后,近日业内有传闻称,基金接到深交所通知,不得参与中小板及创业板炒作,10000股以上的交易均受监控。此后,参与中小板的资金开始夺命出逃。前期表现强势的壹桥苗业(002447.SZ)、棕榈园林(002431.SZ)、东方园林(002310.SZ)、嘉事堂(002462.SZ))、金利科技(002464.SZ))、中原内配(002448.SZ)等小盘股均出现大幅下跌。
然而,不可逆转的是,目前中小板和创业板所属的产业发展趋势已经明朗——“十二五”规划已确定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这意味着在未来五年内,政府的钱将逐渐流向相关产业,而不是当下市值均处全球霸主地位的金融和地产板块。
“中小板和创业板只要被推动主导,就一直会有行情,就算是跳水以后,还是会把它做上去。现在如果把中小板所有股票看一遍,基本每只股票不管基本面好坏,全部都翻了很多倍,很少有中石油的走势,这就反映了新经济的力量,但这还没有确认,等这个时代真正走出来才能够确认。”陈南鹏说。
现在的问题是,目前如此之高的估值,市场如何来化解?
“现在中小板公司的业绩是非常稳定的,增长都在30%以上,这种增长率是可以把高估值抹平的。创业板今年业绩不尽如人意,但不能只看到第一年的业绩就下结论,在第二、第三年去看可能会更加清楚,如果每年要有20%或30%的增长,估值很快就会下来。”陈南鹏并不担心中小盘的股价透支了未来的成长性,他指出苏宁电器(002024.SZ)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增长典型。
事实上,一些大的机构资金已经开始战略性布局中小板和创业板。据统计,由长盛基金公司管理的社保基金603组合现身高乐股份(002348.SZ)、濮耐股份(002225.S Z)、华帝股份(002035. S Z)等11家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
“在阳光资金开始布局的背景下,中小板和创业板未来的走势不会跌入深渊。”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第四代上市公司的机会
“未来第四代的公司必然产生在新兴产业中,一定是和民生相关的技术创新,住房、养老、教育、医疗和智能交通等领域会产生新的机会。”
在转型中把握个股机会是历史的经验。
在陈南鹏看来,在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三代具有时代意义的上市公司:第一代是以四川长虹(600839. S H)为代表,出现在经济起飞前期,当时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消费需求刚刚拉开帷幕;第二代是以振华重工(600320.SH)和中集集团(000039.SZ)为代表,与当时港口经济密切相关,属于改革开放时代的产物,最终振华重工超过了韩国,深中集做到了世界第一;第三代是以苏宁电器为代表,目前正在享受城市商业化和居民消费升级的红利,属于大消费概念。从目前的形势看,产生前两代公司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与此对应的是公司股价的回落和稳固。
“未来第四代的公司必然产生在新兴产业中,一定是和民生相关的技术创新,住房、养老、教育、医疗和智能交通等领域会产生新的机会。”陈南鹏预计。
在目前中小板和创业板分别达到平均50倍和60倍市盈率的背景下,如何选择更有潜质的公司?
“盈利能力(毛利率和产品的核心竞争率)、成长性、营业收入(如果收入上亿就都是比较好的公司)这三项是选择公司的关键。”陈南鹏指出。
话题作文发现 篇13
要有所发现,就必须用好奇地眼光来看待事物。遇到人们司空见惯地某问题、某现象,就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发现。苹果从树上落下来,这是极平常地现象,而牛顿却惊讶地捡起来问自己:“为什么苹果往地上落而不向天上飞呢?”这促使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试想,如果牛顿不好奇于苹果为什么能落地地现象,他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吗?显然回答是否定地。请不要以八十老太地眼光来肴事物,否则你就不会有所发现。
要有所发现,还必须付出艰辛地努力。只有时时事事留心,只有苦苦寻找思索,才会有所发现。而这个过程确实是一个非常艰辛地过程。爱迪生为了找到做灯泡用地最适合地灯丝,白天与晚上都在实验室中度过,困了就趴在实验桌上睡一会儿,醒来继续研究寻找。他做了上千次试验,终于发现了钨是做灯丝地最适合地金属。由此可见,艰辛地努力是发现地必不可少地环节。
要有所发现,便要有丰富地知识做慕础。知识是发现地力录源泉,知识是解答“为什么”地有力武器。有了知识做摹础,才可能更加深入地去研究事物,探索世界,进而才会有所发现。如果缺少知识,就只会香到事物地表象,而无法去深入地探究事物地本质,这样是不会有所发现地。
发现话题作文 篇14
那一天,家里来了很多小朋友,妈妈买了很多好吃的东西,当我打开薄荷糖,一不小心糖刚好掉到了可乐瓶里,我看到可乐在沸腾呢,不一会可乐一声爆炸,向上喷出了很多可乐,我大吃一惊,怎么会这样呢?直到我上网查了一下才明白,因为可乐属于碳酸饮料,薄荷糖中的主要成份是阿拉伯胶和结冷胶等食品添加剂,很可能是这两种食品添加剂方面加了饮料中的二氧化碳的释放,另一方面和饮料发生了反应而产生了更多二氧化碳气体,在瞬间释放出来。如果到了我们的胃里,严重的话还可以导致胃出血。
这小小的发现,却让我意外的得到了对身体的健康啊!
发现美的话题作文 篇15
【关键词】 生态美学;自然美;功利主义;反思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自然之美是一个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长期以来,关于自然美真谛的解释被误读,遮蔽在为艺术哲学、政治教化的工具之下。在西方,先后有过自然“美在形式的和谐与统一”、“美在完善”、“美在内在生命”、“美在与人生活的关系上”等观点。在中国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针对自然美的问题,也出现了四种不同的美学观念:自然美在自然性上、自然美在观念形态上、自然美在意识形态上、自然美在社会实践上。学界对自然美问题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人类社会发展到近代,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伴随现代化过程中人类对自然的掠夺破坏,人类的异化也加剧。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同时创造出一个物质化的世界,却因为疏离了纯朴的自然与人性本我而走向了物化。当代生态美学的兴起,从世界范围来看,是西方思想界颠覆旧有“心物二元论”的美学观念和体系的产物,在这种理论的背后,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和现代美学体系局限的突破。在这种情况下,倡导一种综合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整体论”,以中西交流对话为平台,中西会通为途径,建设独具特色的生态美学话语,这种观念逐步地由不成熟走向成熟。因而,建设一种包含中国古代生态智慧、资源与话语的具有某种中国气派与中国作风的生态美学体系已实为必要。
一、生生为易与中国自然美意识
1994年,“生态美学”一词由中国学者李欣福首次提出。诞生于科技理性主导的现代工业时代的生态美学为美学与艺术带来新的视域,生态美学超越了艺术中心主义,使艺术审美更加关注自然审美的维度,并产生了生态文学、生态音乐、生态舞蹈、生态美术、生态雕塑、生态建筑、生态戏剧。海德格尔从1927年开始力倡当代存在论哲学与美学,以“此在与世界”的在世模式消解了人与自然的对立,被称为“形而上的生态学家”。其晚期美学思想以“人在大地上的诗意的栖居”为著称,在他1950年发表的《物》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明显受到中国道家思想影响的生态审美观点。[1]
在与西方反思现代性以来的生态美学进行对话的过程中,“生态”作为关键词逐渐成为一切艺术、政治、文化理论批判的思潮核心。生态虽不是美学的范畴,但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丰富的古代生态智慧的国家,继承发扬其承载的天人、性命、时运之道却具有重要的价值。《周易》讲“一阴一阳之谓道”,“依天立人”的中道天人观有“生生为易”、“元亨贞吉”与“坤厚载物”等重要观念,儒家讲“文”,追求美善统一并突出“善”的主导作用,而道家则讲究“天人合一”、美真统一并强调“真”的根本意义。据台湾学者王煜统计,《庄子》一书中“真”字共出现66次,其中作形容词30次,作副词11次,作名词25次。道家认为有大美存焉,只有纯全天性,顺应自然,摈除嗜欲,寂然不动,才能进入“天乐”这一美的境界,一旦陷溺于后天的嗜欲之中,便势必损害其天机的纯正完备,导致美的沦丧和泯灭,这反映了我国古代人生存与思维的方式与智慧。
中国艺术与自然、身体、超越情怀密切相关。讲艺术体验,也用“林泉之心”;讲灵感则用“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讲审美理想更用“自然英旨”。自然成为生命结构的组成部分,诗与思混沌融合,物我不分。中国人对自然的审美受儒学思想的影响,“比德”把自然美同人的精神道德联系起来,作为审美体验的主体对自然采用审美的态度,因为自然山水不仅是一种外在的美,更是同诗人人格一致的内在美。中国古代的山水诗人,正是用这种生态的、审美的态度建立了融洽和谐的天人关系,才使诗人栖身林泉,在山水美的境界中真正体味到物我交融、物我两忘的自由美妙的情境。形成于春秋时代儒家的比德观念,是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的自然审美观,它表明人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已同功利相脱离,自然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畅神”就是使欣赏者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畅。犹如《世说新语》讲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这种专注于对审美对象本身的欣赏,不要求用自然景物来比附道德情操,而是让自然景物来触动空明的心境,它较“比德”更进一步,由清谈佛老而纵情山水,形神高蹈与鱼虾麋鹿为侣,目送归鸿与纵浪大化一往情深。
中国美学有着浓厚的“物感”传统,“情往似赠,兴来如答”,重视心物关系,人与自然有着很强的交往性和生命质感,“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文心雕龙·明诗》)。“情因物感,文以情生”,陆机《文赋》则进而提出了由物至心的触物以起情循环感应论。萨特认为世界万物需要人的唤醒,才显示为一个统一的风景,否则就会停滞在永恒的默默无闻之中。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赤壁,断岸也,苏子再赋而秀发江山。岘首,瘴岭也,羊公一登而名重宇宙。”在中国,“雪后寻梅,霜前访菊”,“与竹同清,与燕同语,与桃李同笑”。同样,在西方亦有同样的共感,“自然美只是为其他对象而美,这就是说,为我们,为审美的意识而美”。[2]160
人与天地万物是生命的整体,宇宙是一个大家庭,天地都是人类的父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儒家情怀将人与天道、人事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民众之间的双重和谐。长期以来,实践派美学以“人化自然”来确定自然审美的内涵。在生态美学看来,自然审美过程实际上是自然的审美属性与人的审美能力交互作用的结果,并不存在某种实体性的“自然美”。审美对世俗功利的超越使人的欲望和情感得以升华,原始儒家通过道德教化格正人的文质,礼作为中国文化的结晶体,蕴含着宗教、艺术、制度、伦理等多重内涵,昭示着自我约束、文明教化的水平。人之为人的关键在于学习,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作为教育学生的三个阶段,制礼为节,乐不可极,欲不可纵,志不可满。“游于艺”,乐教是文教的必修课,琴中有喜怒哀乐,“退息必有居,不学操缦,不可安弦,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学其艺,不能乐学”。儒家通过正心、仁爱、德让规训人的自然性。班固所谓“人有灵知,能明道,故不仁爱则不能群,不能群则不能胜物,不胜物则养不足,群而不足净心将作,上至现行敬让博爱之德者,众心悦而从之,从之成群,是为君矣,归而往之,是为王矣”,实现现实(自然)的不完善状态向仁(人道)意义的转化,三省其德,超越人的动物性,学习是一个终身不倦的过程。学,觉也。这是一个志于道、朝闻道的君子之道、修身之道。班固《白虎通》指出:“学之言为觉,以觉悟其所未知也”,躬行实践,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在这里,完成了一个人我、物我、群己、天人关系的转化,谋道、行义变成修德、成德,反映出儒家追求精神自由与审美独立的求圣之路。
二、家园意识与艺术诗学的会通
佘正荣曾在《生态智慧论》中这样说:“生态美是天地之大美,自然之大美,也是人与生态环境和睦相处之大美。人对这种大美的体验,必须由主体参与到生物多样性的繁荣及和谐的情景中去,与生命整体打成一片,同呼吸、共命运,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以达到‘物我合一’的崇高境界。体验欣赏生态美要求不以主客二分的传统思维而是以个人的宽广胸怀去包融自然之美,这是对净化灵魂和丰满品格的高尚要求,也是我国古代许多贤人志士的崇高生活方向。”[3]266在中国古代的山水诗中,倡导与自然共生共融,获得天人合一、心灵栖逸的审美境界,和谐成为生态美学的最高审美境界。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在这样的生态境界中,自然总是具有人的情感态度。因为“能近取譬”,所以在人们的眼中,“春山淡冶而如笑, 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人的个体情感与自然四时保持高度的一律性,心灵与宇宙始终保持着物感、比兴的比类联想思维方式。
与西方宇宙观中心与镜、人与物的疏离不同,在面对自然与人的关系时,常面临两种契合,一为人和宇宙生命的契合;一为自然现象和人的情调的契合。“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云烟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云烟而秀媚。”(郭熙 《林泉高致》)“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澄怀”是审美欣赏的前提,要做到“味象”,主体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能力。王夫之说:“能兴者谓之豪杰。兴者,性之生乎气者也。……惟不兴故也。圣人以诗教以荡涤其浊心,震其暮气,纳之于豪杰而后期之以圣贤,此救人道于乱世之大权也。”当我们把注意力从文化研究、视觉审美、媒介理论转移到生态审美的时候,这个转移绝不仅仅是一个对象的转移,它同时是整套研究方法和学术视野的转移。纵观中国传统的生态智慧,孔子十分看重审美和艺术在人们达到“仁”的精神境界,所起到的“化性起伪”(《荀子·性恶》)作用。孔子作为倡导美育的思想家,以他的道德价值取向原则,重新选择了美和艺术,“删诗、”“正乐”并将其整合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中。儒学即仁学,孔子以仁释礼,试图从人性之根本来奠定人格意义之上意志整肃的礼乐文化。孔子仁学的美学精神建构了关于君子人格美的审美理想,从君子比德的角度,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命题,不仅关乎自然美,又以“兴观群怨”提出关于诗的审美的道德观念。
“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水势使人合,山势使人离”(唐卜则巍《雪心赋》),这就形象地说明了环境不同民俗也不同。梁启超把我国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不同习俗特点归结为:“北俊南靡,北肃南舒,北强南秀,北塞南华。”中国南北方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人的身高体重及外貌特征上,在语言、性格、饮食习惯、服饰、建筑风格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然而,追求自然、和谐,具有浩然正气和大无畏的批判、超越精神上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种文化质点既规定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异质,又规定了同其他区域文化的差异。
中国道家崇尚自然、自由的人生态度,神与物游,“顺乎其性而为之”,酷爱大自然,钟情山水,顺自然之性,以追求“真”为美,在造园中“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计成《园治》)。庄子的自然哲学观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表现为其哲学观中“物无贵贱”的生态价值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生态发展观和“天人合一”的生态道德观。他在日常生活中“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过着自然素朴的生活,顺应自然规律以求得个体生命的自由发展。儒家美学贵“中道”、“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为政》),审美上的守中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主体与对象的和谐统一,不偏不倚而又保持文化的个性。道家文化虽与强调文以载道、诗言志的儒家文化倾向有着明显的分野,它崇尚自然,追求生命个体自由的精神,是对人自身的力量和价值的充分肯定;但它并不否定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作用,而恰是在对与自然、自由相离的物役批判中,获得一种以柔弱胜刚强的超越精神。道家认为“道为天下母”、“万物齐一”,人与自然宇宙平等共存。道家立足于辩证法之上的贵柔学说,“曲则全”、“柔弱胜刚强”、以柔克刚的斗争策略原则植根于自然之中,使之呈现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体性论中。其表现在在造园艺术中,尽量以自然的形态来处理各种要素的位置的摆放,追求“巧夺天工”、“宛自天开”,避免强搬造作,牵强附会。
从谢朓的清逸秀丽的山水诗,到性灵派自然天成的美学理论;从王右军的“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到陶渊明体现“采菊东篱、鸡鸣桑颠”的恬然自适的田园生活的山水田园诗,反映的都是“体证生生以宇宙生命为依归”的生态审美观念,内隐着“亲亲仁民而爱物”的生态伦理观念。在艺术史上,每当强调实用性和功利性的文学走向枯萎之时,质文代变,为文自然、抒写性灵的美学思想总是作为一种批判否定力量,给萧条羸弱的文坛吹来思想解放之风,注以一元复始的激情和清新自然的活力。“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第八十一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老子》第七十三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这两种审美观既对立又互补,辩证地促进文艺生生不息地随着生活的发展而发展。恰如自然山水诗蕴含的生态审美观、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同生态美学的精神旨趣是同一的,它们共同的绿色思维和精神品格构成了它们之间交流对话的平台。刘勰《文心雕龙》中更是提出了“江山之助”的重要命题,任何文学的生成与发展都与其特定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呈现出地域文化的风格与特性,有着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和个性气质以及情感表达方式。
三、“此在与世界”:生态美学对认识论美学的反动
当代生态美学的发展遇到人类中心主义思潮的强劲对抗,厘清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美学的关系成为生态美学发展的关键。人类中心主义产生于工业革命的启蒙主义时期,在哲学上力倡“人为自然立法”,在美学上则是对于自然的“审美剥夺”,结果导致美学的解体。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批评(ecologicalliterarycriticism)在西方逐渐成为“显学”,文学与生态批评的联姻是1978年由美国文学家鲁克尔特首次提出的,出现诸如克洛伯尔、唐纳德·沃斯特、格罗特费尔蒂、劳伦斯·布依尔与斯洛维克等著名的生态批评家。他们坚持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生态维度,反对对自然的扭曲与施虐,强调文学活动与生态伦理(eco-ethics)的结合,提出绿色阅读、环境想象、生态诗学等一系列新的文学与审美观念,给我们以重要启发。但西方现代生态批评在理论上却并不成熟,内部观点也并不一致。鲁克尔特坚持明显的“生态中心主义”立场,而斯洛维克则是“人类中心主义”。随着生态文明代替工业文明,人类中心主义必将退出历史舞台,生态人文主义应运而生。它实际上就是生态存在论,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生态美学具有时间上的现世性、空间上的栖居性与生命美学的特征,迥异于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基础的认识论美学。[4]
生态美学的提出及其研究被公认为近10年来中国美学界对世界美学最突出的贡献。生态美学突破了主客二分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思维模式,它是以人与自然整体和谐关系为原则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在文学艺术层面上,生态美学研究的仍然是人的生存论问题。以往美学的范式,偏重于自然美中形式美原则的分析,用诸如优美、对称与和谐等诸规定性认识自然属性。宗白华认为“自然无往而不美”,审美是人类的终极关怀的方式之一。[5]徐碧辉认为,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对生态平衡的维持、对环境的保护、对濒危物种的抢救保存,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质量的问题,甚至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自然物只有在不成为人生命家园的破坏者时,审美才有意义。生态问题进入人们的视野,也意味着人们必须从哲学上反思迄今为止人类的所视之为理所当然的一系列思想、观念和理论,人们开始对以往人类文明进行彻底的反思。生态哲学是高于生态实践的精神理念,自然界的所有事物都不可能独立存在,都有着网络式的生存环境和有机联系。万物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彼此共生共存,以达到自然界整体的动态平衡。因此,包括人在内的任何事物在大自然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人、每个事物的本性都是由与他人、与自然界中的其他存在物的关系所决定,需要将个体置于自然、宇宙中作整体性的观照,或在与其他事物的相互比较、对映之中发现其审美特质。[6]
西方古典主义美学至现代美学,与毕达哥拉斯学派、狄德罗、车尔尼雪夫斯基、蔡仪高扬自然美不同,无论是在康德还是在黑格尔那里,都重视艺术美,艺术美要高于自然美,强调艺术的精英立场,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将自然看作是相异于人、独立于人之外甚至是与人对立的物质世界。如从生态美学的视阈来审视这一美学难题,我们就会发现,自然审美既是一种“此在与世界”的关系审美,也是一种身体感官全部介入参与的动态审美,而且,它还是一种欣赏与沉思相结合的深度审美。海德格尔的“在家”不是“回归”,他试图以“诗意的栖居”代替“技术的栖居”。从康德《判断力批判》一书论述顺序就可以看出,康德重视自然美。康德以自然审美推动人类导向“道德自律”状态,摆脱“他律”的束缚与“律它”的狂妄,成为一个享有自由的实现之人,在审美静观中眼耳鼻舌身同时介入参与。黑格尔在讨论自然美的时候,提出了自然能够成为美的原因,自然美的等级取决于“灌注生气”的程度,最高的自然美是动物的美,但仍有缺陷,只有艺术美才能够达到真正的自由与无限的境界。
如果抛却学理的争辩,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如果自然美低于艺术美的话,艺术怎么能向自然来乞灵呢?自然美高于艺术美的一个不争事实,就是对绿色地球意识的普遍觉醒,自然审美具有艺术审美所不能取代的最高的审美境界,流连忘返的诗情画意,令诗人和艺术家痴迷沉醉。不难想象一个没有花开花落、云起云飞的世界是多么的单调和无聊,艺术审美具有反复性和蕴藉性,艺术家作为从自然世界中祛魅的人,理当比普通人更为完满,但事实好像并非如此。当人们从钢筋水泥构筑的避障中走出来时,自然以一种宗教式的意趣重建人与世界的精神情感。从1966年开始,美国学者赫伯恩开始批判黑格尔著名的否定自然审美的“美学即艺术哲学”的理论,开始了西方现代生态美学的发展历程。1961年德里达提出“去中心”的概念;1966年福柯提出“人的终结”即人的死亡;1973年,阿伦·奈斯提出“深层生态学”包括“生态自我、平等、共生”,生态美学视阈中的自然审美不是一种实体性的审美,这种审美超越了传统艺术审美中距离与感官的限制,是一种身体感官全部介入参与的动态审美,是主张人与自然和合、构建生态整体观的深度审美。
生态世界观就是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整体主义世界观,以生态整体为视野的生态美学,把自然维度纳入人文主义精神的框架之中,表征着人类生活美的重要内涵,是人文主义精神在生存论领域的突破。用人文精神的理想把具有主客二分的利他主义、超越狭隘自我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思想引入美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正如“绿色和平哲学”所阐述的那样:“这个简单的字眼:生态学,却代表了一个革命性观念,与哥白尼天体革命一样,具有重大的突破意义。”[7]532生态文明的核心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王文成公全书·传习录》)人是自然万物之一极,“为天地之心”(《礼记礼运》),因此人的责任更为重大;“天地以生物为心”(朱熹《仁说》),人将通过自身的改进与调节,努力改善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从而创造出一个和谐、诗意的世界,实现“诗意地栖居”,获得审美的生存。
【发现美的话题作文】推荐阅读:
美的发现话题作文07-24
发现美的眼睛09-22
发现诗意话题作文05-24
发现为话题作文08-09
发现奥秘话题作文12-07
探索与发现话题作文01-03
发现妈妈的爱话题作文08-02
玩耍中的发现话题作文11-04
心灵美的话题演讲稿500字左右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