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美的融合

2024-05-13

科技与美的融合(共6篇)

科技与美的融合 篇1

1、体育与艺术的概念

1.1、体育的概念

体育的概念是人们对体育本质属性及概念范围的认识, 在《体育概念》中对体育的界定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 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 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体育概论》中对体育的界定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

1.2、艺术的概念

在《辞海》中对“艺术”的解释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艺术可以定义为人类以创造美为主要目的的技术及其产品。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 大多为满足主观与感情的需求, 亦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 其根本在于不断创造新兴之美, 借此宣泄内心的欲望与情绪, 属浓缩化和夸张化的生活。

2、体育与艺术的关系

2.1、体育与艺术的联系

虽然体育是艺术创作的“生活源泉和取材领域”, 但是体育也要借助艺术来丰富和发展自己。在大文化观的包容之下, 二者的交融不仅丰富了自身的内容, 还增添了自身的魅力。无论体育还是艺术, 都可供人鉴赏, 都可以大众参与, 都有相对稳定的喜好群体。体育与艺术的渗透交融, 汇集了各自的力量, 扩大了感受对象, 给人们精神上带来了享受。现代体育活动已经越来越多的融合艺术, 并不断涌现新运动项目, 且表现出越来越强的艺术性。

2.2、体育与艺术的区别

体育以身体运动为手段, 增强体质为目标;艺术则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或再现社会生活, 充分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体育主要表现的是运动技能, 而艺术则主要反映人的感情生活。体育产生的情绪激动, 迸发的感情比较激烈和外露, 并且具有群体性和即刻性特点。而由艺术产生的情感宣泄则要比体育来得含蓄。增强体育活动的“艺术性”, 在运动会上安排艺术表演, 甚至使某些运动项目“艺术化”, 这些都不能从整体上改变体育的本质属性, 体育在发展过程中与艺术携手共进, 是为了互相汲取营养, 互相促进, 以利各自更快更好地发展。因此, 无论艺术怎样渗入体育, 无论体育如何“艺术化”, 体育还是体育。

3、体育与艺术的融合

3.1、体育艺术的概念

体育艺术是指以体育为题材表现美的, 以及与体育紧密相关的艺术门类的总称。如古老的体育雕塑艺术就是表现运动中的人体美, 而像体育建筑虽然不直接反映体育美, 但与体育是不可分离的。

3.2、艺术体育的概念及其分类

艺术体育是指以音乐、舞蹈、服装等艺术表现方式为烘托, 把不同艺术化的体育运动项目的内容进行改造、移植、放大和组建来实现本运动项目的基本内容, 以运动技能和艺术表现为主要内容的具有较强观赏性和审美价值的身体文化娱乐活动。

艺术体育的分类主要是依据人的社会实践方式, 依照人的社会艺术体育实践方式或艺术体育创造方式的不同, 同时也要根据艺术体育现象的特殊性, 基本上可以把艺术体育分为艺术与体育相关的、艺术与体育相近的、艺术与体育相通的三大类。故艺术体育的分类见表所示。

4、结束语

体育运动与艺术文化相互影响的历史发展趋势, 导致了一个范围相对广大的体育与艺术混合领域, 这个领域在不断扩张自身, 以至于体育与艺术的广泛融合, 成为现代体育生活和审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体育艺术展现出的体育美、运动美、精神美给人以独特的艺术享受。艺术体育以其独特的锻炼方式、愉悦体验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而倍受大众青睐。体育与艺术的融合, 不仅会促进体育运动的繁荣与发展, 而且能够丰富艺术文化的内涵, 适应了现代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心理需求, 成为了现代社会文化生活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要:本文从体育与艺术的概念出发, 通过对体育与艺术的关系的深入性剖析, 从而进一步对体育艺术及艺术体育进行理论性的研究与划分, 为体育与艺术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体育,艺术,融合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2.

[2]胡小明.体育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04) .

[3]雷国樑.体育审美方略[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2, (08) .

科技与美的融合 篇2

手机就像一个迷你小精灵,可以上网、聊QQ、打游戏等等,还可以在工作上发挥很大的作用呢!现今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除了手机,还有功能更齐全的网络技术电脑。只要用手指轻轻点一下鼠标,就可以足不出户买下心仪的商品;可以了解最新的国内外新闻;还可以观看各种类型的电影。如果我们在学习、工作中遇到难题时还可以在电脑中进行搜索,电脑就可以给我们提供各种不同的参考答案,帮我们轻松地解决问题。电子书包的广泛应用给学生们带来了许多方便。同学们再也不用背着沉重的书包,只要通过电脑就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因为有了电脑,外面的世界不再精彩,小小的荧屏带给我们大千世界真正的博大精深。

再来说说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如同雨后春笋。大家一定都知道,近期我们宁波开通了高铁,原本从宁波到杭州需二小时,现今开通高铁后只需40分钟左右,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生活效率。市区的地铁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当中,今后地铁的开通能大大缓减路面交通的压力和路面堵车现象,而且也十分环保。

反差美与共性美的完美融合 篇3

关键词:大淖记事;反差美;共性美;风俗人情;人物形象

汪曾祺先生深谙人生之美,他赞颂人情,欣赏人的精气神,他始终坚持把生活能达到的最美好的境界呈现给读者。在这种温情和诚挚之上往往又有一份别样的通透,情极成禅。文章开头便定下来“异”的基调。“[1]由轮船公司往东往西,各距一箭之遥,有两从住户人家。这两从人家,也是互不相同的,各是各乡风。”

一、风土

两边当然是不同的。“西边是几排错错落落的低矮的瓦屋。这里住的是做小生意的。他们大都不是本地人。”而“东头都是草房,茅草盖顶,黄土打墙,防止大风时把茅草刮走。这里的人世代相传,都是挑夫。”两种不同的生活结构孕育着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勤劳和善良,是作者赋予其间的共性。东边的人家虽是小商贩,却也是“吃罢早饭,各自背着、扛着、挎着、举着自己的货色,用不同的乡音,不同的腔调,吟唱吆唤着上街。”寥寥几笔便将大淖的小商贩们也映刻在这个理想的社会中。大淖西边的挑夫们有着更为艰难的生存环境。男人、女人、大人、孩子,都靠肩膀吃饭。作者理想化地将挑夫们的生活赋予一种自得其乐的满足感,尽管餐餐只有臭豆腐、腌辣椒、糙米饭。不论是东边或者西边的人,他们都是这个理想国的建构者。

二、人情

大淖中的事总是与外界不同。西边的小贩和锡匠们做的都是小本生意,赚钱不大。对人很和气,凡事忍让,很少有吵嘴打架的事情发生。锡匠们身上甚至有一种江湖侠义精神。他们扶持疾病者,互通有无,从不互抢生意。若是合伙做活,工钱也分得很公道。汪曾祺的文学叙事总是践行着“一个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的创作理想。

东头的人们与西头的人们就像武侠小说中的正教宗派和山野旁门。一动一静,直教人沉醉在这大淖的人、事、情、景中。他们是两个世界的人,但他们身上又带着相似的印记。在巧云与十一子的爱情遭到压迫,十一子被保安队长打得奄奄一息时,“东头的大娘、大婶杀了下蛋的老母鸡,给巧云送来了。锡匠们凑了钱,买了人参,熬了参汤。挑夫,锡匠,姑娘,媳妇,川流不息地来看望十一子[1]”。他们把平时在辛苦而单调的生活中不常表现出的热情和好心都拿出来了。这相似的印记就是内心的单纯善良,就是对美好事物的共同追求,那是不被尘世道德绑架的干净灵魂,那是理想追求的共性美。汪曾祺极简的文字来自于极其真诚的内心。

三、人物

汪曾祺先生用了大量民俗风土的描绘,为一个极简单却动人的青年爱情故事做了铺垫,却意外地让这个爱情故事有着更加神秘,朦胧,单纯的美好。巧云和十一子的人物形象刻画,前后既有反差,也有共性。

巧云最开始出现在作者笔下时,是一个美丽,单纯的姑娘,作者从正面与侧面都详尽的描绘了她的美丽,在她为十一子创造亲近的条件却被十一子放弃时,心里想着:“你是个呆子!”那时年少,还青春无烦恼。然而被奸污的巨变使巧云的性格逐渐发生了变化。当她决心把自己的身子献给十一子的时候,她用几乎命令式的语气说“晚上你到大淖东边来,我有话跟你说。”当十一子被打成重伤时,巧云拦住锡匠们说:“不要,抬到我家里。”铿锵的语气和直白的性格转变,她的人生无情,却也找到合适的归宿。

男主人公十一子在面临爱情胁迫时,他勇敢无畏的把牙咬得紧紧的。巧云问他,“只要你说不再进我家的门就不会吃这样大的苦了,为什么不说。”‘你要我说么?--‘不要。--‘我知道你不要。--‘你值么?--‘我值。[1]寥寥几笔,让人觉得这个爱情故事就该是这样的,一定如此。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他的文章《无言之美》中写到:‘世间有许多奥妙,人心有许多灵悟,都非言语可以传达,一经言语道破,反如甘蔗渣滓,索然无味。汪先生一定是深谙其中的道理。

巧云和十一子在小说中形象纵向的反差,是汪曾祺对于理想爱情的纯美追求。它涵盖了坚强、勇敢、坚持、懂得等等。他们对于爱情始终保持初心的共性同样打动人心,在作者创造的伊甸园爱情中有差异的“变”,也有始终相同的“不变”。

四、结语

“坐在大淖的水边,可以听到远远地一阵一阵朦朦胧胧的市声,但是这里的一切和街里不一样。这里没有一家店铺。这里的颜色、声音、气味和街里不一样。这里的人也不一样。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风俗,他们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观念和街里的穿长衣念过‘子曰的人完全不同[1]。”汪曾祺倾力为大淖里的人打造了一个世外桃源,他们可以在这里无所畏惧地享受着各自的不同,也同样品味着了然的共性。这是反差美与共性美的完美融合,这是中国最后一个纯粹文人,为中国留下的理想家园。

参考文献:

“气韵生动”与时代美的融合 篇4

当今时代, 科技、经济正在大踏步地向前, 世界发生了巨变, 人类进入全球经济时代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全球化首先是一种商业市场推动下的经济过程并最终波及文化领域。各种文化伴随着各式各样的商业产品正以势不可挡的势头在全球传播, 文化融合已是不可阻挡的世界发展潮流, 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和高雅文化也正逐步与全球文化融合。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就是最好的文化融合的设计案例, 中国传统的击缶艺术、民族舞蹈、水墨艺术、太极等等艺术形式与国外先进的科技结合, 全方位的多媒体配合, 绚丽的灯光、华丽的服装、多媒体的卷轴画舞台设计, 中外音乐家的主题曲合唱, 穿越时空, 中国完美地向全世界展示了富有当代气息的中国文化精神, 传统文化的全新演绎, 不仅令世界为之震撼, 更令国人为之动容。这一成功的设计案例正反映了在全球经济时代, 文化的融合并不是传统文化的消亡, 而是传统文化的创新。设计文化是人类文化最典型、最集中的体现, 设计需要创新, 但创新并非只能“无中生有”, 能够把我们身边许多价值丰富的传统艺术形式加以再创造, 是比“无中生有”更了不起的创造。

二、中国线条造型在当代平面设计中的“趣味性”表现

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为平面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设计资源, 以毛笔线条和笔墨为主体的中国线条造型就被广泛运用于当代平面设计中。中国线条造型具有丰富的造型技法, “描”、“皴”、“写” (草) 从形式上表现出强烈的装饰艺术性。在审美内涵上, 中国线条造型之美是一种“画尽意在”的朦胧美, 是一种质朴无暇的天然美, 是一种超越物象本身的意境美, “从刹那见永恒, 以咫尺见千里”。[1]中国线条造型在当代平面设计中的借用为视觉形态的塑造带来了多样的装饰美感, 并在文化意味上深化了设计的创意。但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当代画家林风眠、吴冠中等大师的绘画风格无不体现出中西融合、传统与现代结合之美。在全球文化融合的新语境中, 当代平面设计对中国线条造型地应用应大胆创新, 使传统的造型手法更加符合时代的审美倾向。

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带来的是物质生活的丰裕, 大城市生活和媒介的发展改变了当代大众的生活态度, 竞争的巨大压力, 无孔不入的视听信息, 大众更渴望在视觉识读中获得身心的释放, 以一种轻松的心态去享受生活。市民大众对信息的解读不仅仅要求清晰、准确, 人们更乐于领会有趣的思想, 而厌烦枯燥乏味的说教, 强调信息传递过程的平等化、趣味性。

“趣味”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使人愉快、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2]设计中的“趣味性”是人们对信息在通俗易懂基础上的情感化要求, 是设计师通过想象, 极力夸大事物的某种性质如形态、色彩等, 或通过对原有物象的解构重组, 在作品中所呈现出的一种有意味、反常态, 新奇独特的特性。中国线条造型的现代创新应重视对“趣味性”的把握, 这份“趣味性”是建立在信息传达基础上的, 追求的是内在的“气韵生动”与时代美的融合, 是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再创造, 是令当代大众由内而外的感动与愉悦。

(一) 对传统经典形象地大胆解构与颠覆。

线条造型的“趣味性”表现可以是对传统经典形象的大胆解构与颠覆, 从而创造出新奇独特的视觉形象。如图1陈幼坚从敦煌壁画的造型中取材, 以佛手为主体形象, 设计了一系列的佛手标志, 标志中用类似游丝描的“描”法, 线形单一, 精致、典雅, 表现轻柔含蓄之美, 线条虚实变化流畅、干净, 笔法婉转细腻。标志中毛笔线条本身的线型形象和轻柔缓慢的节奏韵律在塑造出佛手饱满柔和的形态的同时, 将拈花微笑的佛的智慧尽现手指拈动的瞬间, 堪称当代平面设计中借用线条造型“以形写神”的经典之作, 东方智慧尽显其中。经过大胆改造的佛手形态, 配以罗马体英文单词所组成的标志既新奇独特又有意味, 既增添了设计的趣味性, 更体现了设计师敢于挑战经典艺术形象的勇气和智慧。

(二) 强调线条造型平易近人的装饰趣味。

如图2是李永铨为Simply bread蛋糕店所做的平面设计, 李永铨将制作面包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图形化地抽象和高度概括, 借用中国线条造型, 但放弃了手绘表现而是用电脑制作出类似表现线条流动之感的行运流水描的线条形态。清朝王瀛曾这样描述行云流水描“用笔如云, 舒卷自如, 似水转折不滞。”李永铨减少了手绘线条中粗细、墨色等细节的变化, 用相同的粗细来维持整个设计的统一性, 线条造型流畅, 富有动感, 简洁精炼, 线条整体的疏密和节奏变化于随意中带优美, 于流畅中又略现稚气, 加之鲜艳跳跃的高纯度黄色与淡雅的中明度灰色系色彩作为底色, 整个设计朴实、精致、轻松, 透露着平易近人的装饰趣味。

(三) 线条造型的幽默趣味。如图3是陈幼坚为自己设计的海报, 他将自画像用自己的英文名ALAN CHAN来塑造, 在手法上借用毛笔线条来表现, ALAN塑造出他的眼、嘴、鼻, CHAN塑造出他那标志性的山羊胡子, 富有表情的图形设计, 轻松幽默, 让人会心一笑。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著名美学家莱辛说:“艺术的形象必须让观众的想象可以自由活动, 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3]设计师于抽象图形中展现出的想象之美, 加之版面的大量留白, 整个设计不仅富含东方神韵, 在谦谦君子般的风度中增添的人情味深深打动人心。

幽默代表的是层次极高的理解, 似乎与中国线条造型对意境美的高雅追求背道而驰, 但实际上却是在生命内里的融合。这种幽默不是简单的玩笑或夸张搞怪的视觉刺激, 而是一种通过符号的视觉表现所得到的一种心领神会的审美愉悦, 一种心灵与精神的痛快。赋予线条幽默、活泼的气质是对中国线条造型“趣味性”再创造最为核心的设计表现, 这需要设计师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更要有挑战传统的智慧。

结语

或许有人认为中国线条造型“趣味性”表现, 从文化的意义来看是肤浅的, 因为它是从中国传统艺术中直接借用成熟的东西与外来文化、现代文化相融合。但这绝非简单地文化嫁接, 而是一种文化的当代提升, 是一种基于平面设计的信息传达功能要求之上的, 对当代大众真实的人文关怀和审美倾向的把握。传统的艺术形式不是不适宜当今时代, 而是需要对其进行再创造, 这种创造是形式与内涵的时代化。中国线条造型的“趣味性”表现需要处理好设计中的继承与开放的关系, 在对传统的现代诠释方面通过深入地思考与探究, 解构权威, 打破传统的标准化, 倡导自由, 以更加民主的态度体悟当代大众内心深处的向往, 最后形成的设计既要不落后于现代文明, 又要有对自己民族母体文化的追忆, 从而真正做到体现中国当代平面设计的品位与尊严。

参考文献

[1]彭吉象.《中国艺术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334.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修订第3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1047.

科技与美的融合 篇5

现代社会无时无刻不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导致了生活与社会之中人类生活方式的千变万化。这样的变化不仅仅只表现于人类生活习惯之上,更体现在人类所居住的建筑风格以及建筑物的室内装修风格之中,因此,室内设计风格多种多样。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于酒店的定位与需求不再像以前一样单纯的讲究其住宿功能、卫生情况等了,较之以前,现在人们对于酒店的要求多了一些审美艺术方面的特殊体验。作为今天的酒店设计师们,应该适应社会新变化,将功能与审美设计融合于酒店的室内装饰设计之中,给顾客以更完美的体验。

明确酒店主题,打造特色审美设计

1.通过市场需求定位酒店主题

一个酒店的主题定位,对于酒店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比如说,酒店分为多种风格,度假酒店设计风格应以强烈的假日风格为主,风格特色通常是自然的、活泼的;经济酒店则以商务、经济适用的简洁大方为主要风格,关注经济适用性;旅游酒店则应重点突出酒店所在地的特色旅游资源风格,关注与旅游景点的结合,一般风景优美、风俗特征明显;由于设计定位不同,各类酒店的装修风格也各有千秋。所以,对于一个酒店的发展方向,首先应结合酒店选址周围的生态环境、地方特色等情况,准确定位酒店的主题风格,再根据主题进行室内装修。酒店室内装饰风格依赖于其在市场上的定位,其受文化、区域、经济等元素的影响。因此不同形式的酒店才会有各自的设计风格。

2.根据酒店功能划分不同的主题场所

一般酒店主要提供住宿、餐饮、娱乐等方面的功能,根据酒店功能的分类分布设计师可以设计出合理的大型酒店不同主题场所的分布与设计。这需要设计师将酒店的整体主题定位牢记于心,一切以主题定位展开,各类功能区的设计,应该再结合消费者对于饮食、住宿、娱乐等方面的具体需求,来具体划分酒店内部各功能区的布局,最大限度的保持酒店特色,满足顾客需求。只要设计师充分了解酒店的市场定位与发展主题,便可以绘制出最合理的酒店功能分布设计图。

3. 利用空间设计凸显酒店主题风格

现代社会中,人类生活于城市的钢筋水泥之中,通常比较向往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色,所以,在酒店设计方面,结合酒店主题定位,突破传统酒店空间使用方式,将自然景色和谐的引入酒店的装修设计中,是未来酒店装修设计的发展方向。现代酒店环境空间一般情况下都具有较大的共享空间,设计师应充分利用这些闲置的空间,将阳光、水、植物甚至特色小动物引入酒店空间之中,并且使酒店外形与室内装修设计完美对应,这是需要酒店设计师们突破创新的关键点。在空间融合方面,舜耕山庄贵宾楼就是比较优秀的例子,在这个酒店中,高低错落的建筑物给人以视觉方面的美感冲击,而在住宿区外围的休闲园林、娟秀小溪的设计也做到了成功将自然融入酒店主题风格之中,所以这是一个利用空间设计凸显酒店主题风格的比较成功的例子。

酒店功能性设计不可小觑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酒店的审美艺术要求较之以前要求有所上升,但是,对于酒店功能性的高要求依旧占主导地位,所以,目前来说,酒店的室内设计主要还是以酒店功能性的合理设计为最重要的部分,重视合理元素与多样化需求因素的改善和创新。就实际情况而言,现代主义酒店的设计风格虽然仍重视酒店功能性的建设,但是与传统功能性建设已截然不同,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重视新科技与酒店装修风格的紧密结合,将科学与艺术完美融合于酒店的入住体验之中,给顾客提供更加新鲜的入住体验。而这种体验则主要是通过颜色与材质的搭配来展示细节装饰。

酒店的主要功能是为大众提供一个简单方便、新鲜刺激的娱乐消费基地,为了满足广大消费群体的公众审美,酒店尽可能的将公众审美观表现于现代主义的酒店设计风格之中,使得酒店的实际既具有实用性,又充满审美艺术感。设计要具有实用性,而功能需求是其永远的标准,旨在满足大众生活功能需求,重视统一性、原则性,是适合目前发展趋势的设计方法。

照明设计加强酒店功能与审美的高度融合

照明设计是酒店室内设计之中环境设计的画龙点睛的重要环节。灯光设计会衬托酒店的设计风格,增强酒店的艺术感觉,突出发挥酒店的主题风格。如果一家酒店的照明设计不合理,就会严重破坏酒店原本定位好的设计主题与装修风格。一般人都认为,为了突出酒店的高调豪华风格,酒店大堂灯光应该足够明亮,以突出其奢华之风。但是殊不知酒店大堂光照的充分提供,并不只是明亮一个要求就可以满足的,光照的设计比较复杂,要结合酒店的主题风格突出需要特别强调的地方,分区域设置不同灯光感觉,这样才能比较充分合理的渲染酒店的感染力,达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功能和审美的完美融合是酒店装修设计的精神主题

在功能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酒店突破原有的单纯满足住宿需求的功能性 ,发展为集住宿、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大型服务类场所,随着社会的大发展,酒店在功能性方面已经实现了质的突破。而由于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得到不断地提高,所以,酒店的装修设计越来越应该考虑审美方面的设计感。从世界方面的酒店设计风潮来看,酒店设计逐渐向追求功能与审美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而由于酒店面对的是庞大的有着各种特殊喜好的公众群体,所以设计师们必须将酒店功能性与审美性相融合的感觉淋漓尽致的表现在空间的独特设计之中。由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人们会对酒店的有着千差万别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要求,这就要求酒店室内装饰设计师们结合酒店功能和审美趋势对空间进行独特的设计真正让顾客感受到酒店特色与宾至如归的感觉,用贴心的服务赢得大众的欣赏与好评,深刻表现出酒店的文化追求与审美情趣。

未来酒店室内装修设计的发展趋势

酒店的室内设计是设计师基于自己对时代特征的高度敏感以及对材料、技术、文化等方面的分析与总结。而今天设计师们则应该深入分析大众对审美情趣的新要求,打造出功能性与审美艺术完美融合的新的酒店设计风格。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打造大众心中的完美酒店。综合上述观点,可以总结出未来现代酒店室内装饰设计的发展趋势及基本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人为本、 和谐自然,科学性、艺术性的结合,绿色环保的节约型、 简洁环境、 可持续发展等几个重点,21世纪前的百年设计史为后来的设计及设计师建立了雄厚的精神和物质基础。它们在设计原则、 设计构思、 材料革新、 科技进步和设计文化诸多方面的努力和成就促使今天的设计及设计师对当今时代的酒店环境设计进行全面、审慎的思考。

结语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酒店设计的显著特色就是人们对于室内环境艺术审美风格和氛围的追求与向往。建筑物的装修风格的变化是社会发展变化以及时代特色有所改变的敏感风向标,而今生活节奏变化莫测,导致室内装修风格复杂多变,而功能性与审美情趣的完美融合已然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酒店室内装修风格的方向。

科技与美的融合 篇6

川端康成于1899年6月生于大阪一个医生之家,自幼失怙,3岁时由祖父母领养,少时体弱多病,孤独而又寂寞。7岁那年秋天,祖母过世。10岁时姐姐芳子病死于姨父家。从此与又聋又瞎的祖父相依为命,过着凄凉寂寞的日子。15岁时双目失明的祖父亡故,对他心灵打击更大。孤苦伶仃的川端康成寄人篱下,寒暑假只好寄住在亲戚家,逐渐形成了乖僻性情和自卑性格。“哀伤、漂泊的思绪,不绝如缕,从没间断过”。与此同时,他大量阅读小说和文艺刊物,尤其爱读《源氏物语》《枕草子》等古典名著。这些作品引发了他少年的感伤情怀。川端幼年的悲哀,已经不是淡如轻烟、半带甜蜜的忧伤,而是成为终生的精神负累。他渴望人间的温暖、友谊、爱情,感悟到“生即是死,死中有生”。1968年,69岁的川端康成因为《雪国》《千鹤》和《古都》等作品具有“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日本人的精神实质”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使日本文学在世界上有了更大的影响力。川端康成让世界认识了“美丽的日本”,其作品在译介学领域的影响和地位,当首推《雪国》。动笔于1935年的《雪国》,是川端康成最受推崇之作,被认为有精纯的珠玉之美,堪称绝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即使川端康成本人,也是“《雪国》之后,再无《雪国》”。在川端看来,美的前提是洁净,美的极致是悲哀。《雪国》里对女主人公驹子的纯净美与悲哀美集于一身的完美描写就是川端康成骨子里对美的真实写照。

二、《雪国》里洁净美与哀伤美的完美融合

《雪国》中女主人公驹子虽然为生活所迫沦为艺妓,但她不同于那些随波逐流的人,而是仍然不失少女的魅力,仍然认真顽强地生活。作为小说描写的中心,驹子这个形象无疑是川端康成最重要的创造。少女美就美在肉体的洁净与心灵的纯洁,驹子正是以这清洁的美与清纯的美,深深地吸引着男主人公岛村,也征服了读者。

驹子的美既在于岛村“晨镜”中所看到的肌肤之美,又在于她内心的纯净之美。驹子给岛村的第一印象便是“洁净得出奇”,“甚至令人想到她的脚趾弯里大概也是干净的”。那是岛村第一次在满山一片新绿的登山季节到雪国,看到被女佣领到他面前的驹子时的感觉,他甚至怀疑是不是因为自己刚刚看过初夏的山色,满目清新的缘故。这里从驹子的洁净到初夏的群山,在岛村视觉和主观感觉中,女性美与自然美形成一种自然的关联,给读者展现岀一个清纯、自然的女性形象。驹子的美是洁净的美,作者以纯洁的雪形容她:“镜子里白花花闪烁着的原来是雪。在镜中的雪里现出了女子通红的脸颊。这是一种无法形容的纯洁的美。也许是旭日东升了,镜中的雪越发耀眼,活像燃烧的火焰。浮现在雪上的女子的头发,也闪烁着紫色的光,更增添了乌亮的色泽。”透过白雪和旭日,把驹子的美升华岀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美的意境,我们不仅感受到了驹子肉体的洁净,而且仿佛看到了驹子心灵的圣洁。她的纯洁是从内到外的,写驹子呼唤岛村的时候,作者写道:“这纯粹是女子纯洁的心灵在呼唤自己男人的声音。”正是由于驹子的洁净,使得岛村在初见之下曾经力图避免同她发生客人与艺妓之间通常所发生的情况,“洁净”这个词被川端毫不吝啬地重复使用于驹子身上。她虽身为艺妓,但是在作者笔下,她仍然是纯洁、健康和美丽的象征。驹子的美首先在洁净,而这洁净之美正是像纤尘未染的雪一样吸引着岛村,这是一种原始纯净的美。对原始纯真美的赞颂是对美好与真实追寻的必然结果,洗尽铅华方见人生的真醇,原始纯粹的美更真实和令人感动,这成了生命的一种慰藉和支撑。

与川端康成笔下其他女性的那种柔美、幽怨、凄伤的感觉不同,驹子更多地散发岀野性的、肉体的美,让人觉得美得真实。她拥有一种热情奔放、浓烈粗犷之美,犹如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在外貌上,川端康成作过多次描绘,使人感到驹子的娟秀妩媚———“后领空开,从脊背到肩头仿佛张开了一把白色的扇子。她那抹上了厚脂粉的肌肤,丰满得令人感到一种无端的悲哀。驹子是热情直率的,她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有着炽热的情感,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这样的驹子让岛村着迷,使他从心底强烈地燃起了对驹子的爱,沉浸于这种女性美之中”。然而,在岛村的眼中,驹子的美更是一种悲悯精神的外化。川端在感叹美的同时,又无不透露着悲剧意识,仿佛这美都是无根漂泊的。他更多时候不是热烈快乐地赞美她的美,而是悲哀地感叹。正如驹子想找岛村却又在意周围人的眼光的那一幕:“就连驹子自己也不免感到恨不能自己藏起来。但那副近似孤独的样子,反而显得她越发娇媚了。”孤独中的娇媚,因孤独而显出的娇媚,这种美便成了一种带着悲剧意味的美感。

驹子的美是与悲哀共始终的,散发岀一种淡淡的哀愁,洋溢着一股浓郁的悲哀的情韵,她美得温柔,美得脱俗,美得哀艳,更美得虚无,美得徒劳。

三、《雪国》的“物哀”之美

《雪国》里淡淡的情感,似微风吹拂,如丝如缕,如泣如诉。飘雪的季节,大地一片银白的画面,更使读者有悠远之思,更易潜入灵魂深处。如叶子在夜车上探身窗外,向雪地里招呼站长的声音,岛村就觉得“声音清澈悠扬,美得不胜悲凉,仿佛不知从哪儿会传来回声似的”。《雪国》里几乎没有普通小说所具备的趣味性和完整的故事情节,所表现的重点并非人物的丰富个性,而是主观感受。白雪弥漫的山村,给作品披上一袭洁白的外衣,给读者以清冽纯净之感,使自然的景色和美丽纯洁的人物及人物的感情结合起来,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雪国》的故事情节颇为简单,似乎并不包含特别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义,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它的魅力来自作者的内心感受、独有的审美情趣和独特的描绘。

日本民族自古就有以自然景物感悟人生、体察人情的思维传统,并把这一传统用之于文学,归纳为民族的美学理念。川端康成认为,平安时代的“风雅”和“物哀”是日本美的源头,经过镰仓时代的苍劲、室町时代的深沉、桃山时代和元禄时代的华丽,一直发展到今日。川端深受这种影响,以细腻而敏锐的笔触,在自然与人生、自然与人性的描写中,不仅展现了自身对人生复杂而深重的精神感受,而且把日本文学对日本人精神实质的展现,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川端康成怀着对大自然的情思,偏于主观感受,将人、事、情、理均融于自然环境中,这种诗意般的描绘,同自然美的韵致达到一种内在的契合,创造出一种灵动飘逸的氛围,形成情景交融的美的意境。“人物是透明的幻影,背景则是朦胧逝去的日暮野景,两者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不似人间的象征世界。”

日本文学的“物哀”,追求的是纤细而幽怨的情调,着眼点不是浓烈如酒,而是淡如止水的清雅。就像《源氏物语》“着重的是一段段华丽而哀伤的爱情”一样,川端康成的《雪国》让人感受到日本式的悲凉之美:凄婉、哀伤、悲天悯人。《雪国》美丽而忧伤的故事给读者留下了悠长的回味,成了完全展现川端康成文学之美的不朽名作。

摘要:川端康成的名作《雪国》将日本传统文学的悲哀与冷艳相结合, 向读者展现了以女主人公驹子为代表的纯净美和悲哀美的完美融合。同时, 也体现了日本民族“物哀”之美的美学理念。

关键词:《雪国》,洁净美,哀伤美,完美融合,“物哀”之美

参考文献

[1][日]川端康成著.叶渭渠, 唐月梅译.雪国.千鹤.古都[M].译林出版社, 1996.

[2]王艳凤.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与女性塑造[J].内蒙古师大学报, 2001.10.

[3]何乃英.川端康成和《雪国》[M].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1.01.

[4]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7.

上一篇:食品科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下一篇:中央活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