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语言

2024-09-29

美的语言(精选11篇)

美的语言 篇1

一、课堂语言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学生, 在上课的过程中,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老师在课上是否能用生动的语言给我们传授知识。语文是一科能够让学生从优美的文章中不断提高审美情趣的学科, 而语文课堂气氛是否活跃,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教学语言。优秀的老师会通过语言感染学生, 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激情和兴趣。而对于小学生来说, 这样的教学模式明显更为奏效。因为小学生多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 那个时段的学生由于积累的知识并不多, 所以很难从专业的角度欣赏一篇文章的优美之处, 因此更需要老师的引导。但课程引导并非是全理论性的授课方式, 因为这样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笔者认为: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学生, 都更愿意在优美又富有激情的课堂氛围中和老师一同遨游知识的海洋。

二、课堂教学语言的探究

语文教学本身就带着一种情感的魅力。尤其是其语言, 充满着感情美、文学美、音韵美, 让人在赏读时能够感觉身临其境。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位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因此, 小学的语文教学艺术就是语言艺术, 那么老师应该如何加强课堂上的教学语言艺术呢?

(一) 语言之文学美

我国自古以来, 唐诗宋词千万首, 这些词曲都是我国优秀语言文化的代表。作为一名语文老师, 应该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 而说及语言的音韵美, 我国的唐诗宋词以句末押韵为主要特点, 念起来朗朗上口, 让人印象深刻。但也不是说让老师在课堂上卖弄自己的文学功底, 张口闭口都是诗词歌赋。这样只会让学生厌恶。例如当老师在上《游园不值》时, 其中最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很典型的将春意盎然的景色描绘了出来。老师可以在进入课题前, 让学生猜测今天要上的课跟自己念的哪句诗有关:“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当学生跃跃欲试时, 学生的激情已经被老师慢慢调起来了。这时老师可以播放关于这首诗的主题音乐, 让学生在进入课题前就能够在老师悠然的音乐中, 慢慢感受春意的来临。最后与老师共同探讨将要学习的那首诗。老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适时地念几句诗词, 因为文化底蕴深厚的老师总能让学生感觉到这位老师在讲课时所散发出的文学气息, 令人陶醉。

(二) 语言之感情美

很多时候, 文章作者都是以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的手法写作。因此, 老师在上课时, 应以“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为原则, 用美的教学语言, 向学生传递美的文学作品。一个对课堂充满感情的老师, 能轻松自在地将一篇文章向学生讲述得趣味横生, 那才是真正地将学生引入到了文学的领域, 让他们能够主动地感受、探索语文的奥妙。例如老师在上第十一册的第十五课《青海高原一株柳》时, 由于文章用词慷慨激烈。因此老师在讲述课文时也应该以慷慨激昂的情绪为情感基调。上课并非是简单的听与被听的关系, 而是以师生的情感互动为背景的共同学习与交流, 一起感受语言的魅力与独特。在上课的过程中, 老师可以饱含深情地向学生们念文中一段话:“我依然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 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 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 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 早已深深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了那顽强的生命力上。只有用情、用心地将文章的语言诵读出来, 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它独特的魅力所在。这时无需多言语, 学生早已身临其境地感受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 因为一个人的阅读情感能够直接决定他对于这篇文章的记忆以及理解速度。

(三) 语言之亲切美

雨果说过:大胆是取得进步所付出的代价。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的缘故, 很容易在课堂上因为老师的大声斥责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 当老师在上课时, 应大胆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尽量地少去斥责学生而应多赞美学生。例如有位老师在教《黄鹤楼送别》时, 当学生已经初步了解此诗的大致含义后, 但其阅读的情感还未到位。这位老师便一句句地让学生带着感情地尝试诵读。和学生一起在诵读过程中逐步调整学生的阅读情感。老师应该学会适当地赞美学生的进步。只有让学生们了解应该如何去做才能够得到老师的夸奖和赞美, 他们才会更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三、结束语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 因为语言不同, 其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可见, 语言是成就语文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老师上课时是否声情并茂, 是否语言优美, 都直接关系到了课堂质量。同时, 抑扬顿挫的音调能够改变学生印象中枯燥的课堂教学, 从而激发他们对语文的热爱。老师自身应该加强语音的标准性以及词汇和语法的准确性, 熟练地运用语言技巧让学生能够从一开始就热爱语文、热爱文学。

参考文献

[1]张周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研究[J].科教导刊 (上旬刊) , 2013, (02) , 152.

[2]叶黛亚.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J].文学教育 (中) , 2010, (05) , 133.

美的语言 篇2

古代散文使用古代汉语,这种书面语,由于词以单音节为主,遣词造句特别灵巧而富有神韵,语句简短,多用四字句或四字短语,多对称,整散相同,长短错落,节奏明快,音韵谐调,琅琅上口,容易记诵。而虚词在传情达意上也有很强的功能,能使文章神气十足。因此古代散文语言是非常值得欣赏的。

欣赏古代散文语言,当然要以了解语义为前提,所以在欣赏之前,先要下功夫扫清文字障碍。

欣赏古代散文语言,最好的方法是诵读。一遍一遍诵读,就是一遍遍欣赏。语言的妙处,有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再好的赏析文章,也不能把所有妙处都讲个透彻。自己诵读,有自己的联想,自己的想象,诵读者的神思在自己参与创造的艺术天地里翱翔,这才会感到亲切,感到会心的愉悦。

欣赏古散文语言,要含英咀华,细细品味,尤其要注意比较。一般地说,这比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扣住句中的关键词,或删去它,或更换它,然后再比较它和原句的效果;另一种是,选择不同篇目中存在着可比性的句或段,进行横向比较,以达到鉴赏的目的。

对于第一种方法,朱光潜《咬文嚼字》中举了很好的例子,在此不再赘述。

至于横向比较就更多见了。比如,同是写“赤壁”的景色,苏轼在《赤壁赋》里写道:“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在《后赤壁赋》里写的就不同了:“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下,水落石出。”至于《念奴娇·赤壁怀古》,那“赤壁”就更是另一番景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为刻画“赤壁”那安谧幽静的意境,作者用“清”“徐”“不兴”“徘徊”等一系列与之相配的轻柔的词或短语,使人似乎身临其境,亲受那“清风明月”的抚慰。为了表现赤壁冬景的惊险、恐怖,作者又另选一组图像,将“高山”与“小月”“出石”与“落水”对举,将“江流”的声响“断岸”的高度夸大,使人读来不得不心生恐惧。为写尽赤壁的壮观,苏轼又精心选取了“乱”“穿”“惊”“拍”“卷”等一连串声音响亮、气魄宏伟的词,不得不让人惊叹。同写长江水,《赤壁赋》称“波”,且是“不兴”之波;《后赤壁赋》则称之为“流”,且是“有声”之流;到《念奴娇·赤壁怀古》里则成了“涛”,更何况是“拍岸”之“惊涛”。所称各不相同,气势也俱不能比,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感情也只能一一体味了。

欣赏古代散文语言,还必须注意作家的独特风格。韩文气势磅礴,曲折自如;柳文意境幽深,语言精粹;欧文跌宕唱叹,流畅清新;„„每位优秀作家的散文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也是分析语言艺术时应注意到的。

语言的美和美的语言 篇3

一、引言

发现语言美、感悟语言美、欣赏语言美、创造语言美,是人们在从事语言活动中所必然伴随的行为。语言里面客观存在着美,而修辞作为语言的艺术,通过用各种语言手段来改善语言的表达方式,加强它的表达效果,使之不但要准确、明白,而且还要形象、生动、活泼,从而达到悦人耳目,使人获得美的享受的目的。修辞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美学和谐统一规律的体现。在英语学习中,我们要积极借鉴美学原理,运用美学规律,通过使用各种修辞方式、手段,使语言表达取得最佳的审美效果。

二、修辞格中的语言美

1.平衡美

英語中通常使用修辞倒装,使句子平衡。例如,Gone are the days when China had to depend on foreign oil. 另外,在比较结构中也会出现修辞倒装,目的是为了实现语言的平衡美。如He is older than are the other students in his class(=than the other students in his class are).

再如,“上学期间努力学习英语是重要的”这个句子,如果按照原句结构译成To study English hard when you are at school is important,则显得主语部分过长,谓语部分过短,谓语部分容易受到主语传达信息的干扰,整个句子就会显得头重脚轻。而用it作形式主语,译成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English hard when you are at school,就能解决这一问题,体现语言结构上的平衡。

2.变化美

几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几个方面之间形成了不整齐、不对称、参差错落的关系,让人感觉散中有整、整中有散,不平衡中见平衡、无秩序中有秩序,这就是变化美原则的体现。英语语言中词语和句式的恰当变化,使语篇结构避免刻板、单一,从而赋予一定的美学情趣。

例如,在同一篇新闻报道里,作者会用六个不同的称呼来提及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

Mrs. Thatcher, she, the Prime Minister, the Iron Lady, the leader of the Conservative Party, the first woman Prime Minister.

这就是所谓的“同名异称法”,既避免了重复,又赋予语言以变化美。

3.矛盾美

矛盾修辞法,是用两种不相调和,甚至截然相反的特征来形容一项事物,在矛盾中寻求哲理,以便收到奇警的修辞效果。《大学英语》有一篇题为A miserable, merry Christmas(悲喜交加的圣诞节)的课文。圣诞节那天,故事主人公小男孩经历了从痛苦的边缘到幸福的顶峰的过程。因此,父母精心安排的圣诞节既是最糟的,又是最好的。

用这种矛盾修辞方法,语言精炼简洁,富有哲理,并产生强大的逻辑力量,获得一种出人意料、引人入胜的表达效果。

4.反讽

反讽的意思是说此指彼,有时甚至是正话反说。通过来自于“对立物的均衡”,即互相冲突、互相排斥、互相抵消的方面,达成一种新的平衡状态,出现相反相成的两重或多重表现,形成强烈的反讽意味。这种方法可用来进行讽刺,但多数情况下是用来表达一种善意的幽默或俏皮。例如:

We tried to buy a number of oil?鄄stoves to keep these rooms warm,but other people had thought of doing this too—when we called at the village shop the shopkeeper told us she had sold out and that although there were more on order they were unlikely to be delivered until the spring—which, of course, was a great comfort.

文中出现的“a great comfort”并非说因为没有“oil?鄄stoves”是一种慰藉,“comfort”其实是反语, 意思是great pain。

5.歧义美

在日常对话中, 如果说话人以某种句法形式表达一个意思, 若听话者予以不同的句法分析,以致得出与说话人意图大相径庭的或不合常理的理解,往往会产生幽默效果。

Customer: I want to try on that suit in the window.

Salesman: Sorry,sir.but youll have to use the dressing?鄄room.

这里引起歧义的是in the window与句中其它成分的关系:该介词短语可以用来修饰suit,表示服装所在的位置;也可用来修饰try,表示动作发生的地点。顾客是想问是否可以试穿橱窗里的衣服,用的是前一种句法分析;而售货员采用的是后一种句法分析,让人想象到顾客想要在橱窗里试穿衣服,岂不滑稽?

6.韵律美

语言的和谐美通常通过音韵的和谐来实现。以广告词为例,利用与声音一致的押韵、谐音,以及与语音功能关系密切的修辞手法如重复、拟声等取得广告的音乐般的和谐韵律,可在瞬间抓住受众的注意力。

如:Sea,sun,sand,seclusion—and Spain you can have all this when you visit the new Hotel.

句中依次排列出的Sea,sun,sand,seclusion,不但描述了美丽的海滨风景,并通过押头韵的方式,让这四个音韵相同的词营造出一种动态十足的美妙韵律,从而激发受众的欲望。

三、结论

通过上面的语言实例我们会发现,具有美学价值的言语使人感到适耳适目,适意适情,那是因为说话人在恰当的语境中选择了恰当的话语,在语言形成上选择了优美的音韵和适当的节奏,选择了符合形式美的法则。英语学习者只要掌握并熟练运用包括修辞在内的各种审美手段,完全有可能让语言表达晋升到审美和创造的境界。

参考文献

[1]赵景梅,詹学文.英语美学修辞功能探究.池州学院学报.2014,(8).

美的语言 篇4

关键词:美的语言,美的课堂,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良好的教学语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感受到语文中的美, 培养学生形成语言自主学习习惯。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 教师需要注重自身教学语言的应用, 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设计教学语言, 关注思维引导的价值, 促进小学生综合智能水平的发展。文章将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 分析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应用方式, 以期能够不断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综合质量。

一、创新语文语言导入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 很多教师存在着忽视语言导入价值的问题。课堂导入语平淡无味, 语言缺乏艺术性, 在这种语言教学模式下, 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相对较差, 不利于小学生综合语言知识的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 教师需要注重课堂教学语言的应用。比如在指导小学生学习小学语文《乌鸦喝水》这一课文中, 教师可以首先通过“小朋友们, 你认识乌鸦吗?”等问题, 组织小学生积极表达。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 为小学生展示一些有关于乌鸦的图片。其后教师可以“小乌鸦该怎么样喝水呢?”等话语调动小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积极性, 使小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帮助小乌鸦想出喝水的方式。在营造良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通过“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同认识课文中的小乌鸦, 看看他究竟是怎样喝水的呢?”等话题, 引入课堂教学活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 有效的语言导入方式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对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1]。

二、注重课堂语言引导价值, 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正所谓“思起于疑”, 有效的问题引导方式能够使小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使小学生将语文知识与生活相结合, 发散小学生的思维, 使小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掌握语文知识, 了解语文课本中的内涵[2]。

例如在指导小学生学习《狐狸与乌鸦》这一项内容中,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为什么乌鸦会失去它的肉呢?”等问题, 使小学生能够结合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不断随着学生知识学习的脚步设问, 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分析, 并不断深入的理解课堂教学内容。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课堂教学问题的提出, 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学习质量、学习能力, 问题的难度一开始不能过难, 否则会直接影响小学生的问题回答欲望。教师可以通过由简单到复杂的方式进行提出, 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 鼓励学生, 使小学生能够跟随着教师的问题, 逐渐深入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并通过“今天你会怎么做呢?”等开放性问题, 将生活与知识紧密结合到一起[3]。

三、积极借助心理激励作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个人教学语言的应用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需要借助积极心理学知识, 满足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 创建良好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

教师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明确小学生的各种心理状态, 借助积极心理因素指导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小学生比较喜欢受到表扬, 教师则可以针对小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 课堂教学中多鼓励小学生、赞扬小学生, 关注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比如教师可以采用“你表现的真棒!”“老师真为你感到骄傲!”等话语对小学生进行鼓励, 使小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并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除此之外, 教师个人需要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 教师需要多读书、读好书, 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增强自身的语言把握能力和运用能力。教师需要日常生活中多观察生活, 感受生活中的语文、感受生活中的美, 并尽量将这些带给学生, 让学生也能够感受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 构建生成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四、结语

美的语言才能够塑造美的课堂, 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灵活运用, 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欲望,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综合质量。素质教育理念下, 教师可以通过创新语文语言导入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注重课堂语言引导价值, 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积极借助心理激励作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方式, 营造良好的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氛围, 使每一位小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为小学生语文知识的深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学欣.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把握和运用能力[J].才智, 2015 (22) .

[2]谢建萍.从《少年闰土》到《故乡》——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与融合[J].上海教育科研, 2013 (25) .

[3]国莹.基于创新教学理论的小学低年段母语课堂读写教学研究——以汉语和英语为母语教学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 2010 (15) .

美的语言 篇5

1、内容摘要……………………………………………………………………1

2、关键词………………………………………………………………………1

3、思想是语言美的灵魂………………………………………………………1

4、道德美是语言美的核心……………………………………………………1

5、人格美是语言美的基石……………………………………………………2

6、情感美是语言美的内涵……………………………………………………2

7、知识美是语言美的源泉……………………………………………………2

8、艺术美是语言美的魅力……………………………………………………3

9、结语…………………………………………………………………………3

10、参考文献…………………………………………………………………3

11、致谢………………………………………………………………………4

塔里木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毕业论文

语言美是心灵美的外化表现

内 容 摘 要: 语言美是内在品格的自然流露,是心灵美的外化表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思想、道德、人格、情感、知识、审美心理等,总要借助语言外形表现出来,同样,一个人的语言也表现其内心活动的内容。语言美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语言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唤。关键词:语言美;心灵美;道德修养;文化修养

引言

“言为心声”,语言美是心灵美的外化表现。“诚于中而形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1意思是说,有了真情实意,才会有美的语言;有了智慧的心灵,语言才优雅动听。

心灵美,是指人的内心世界的美。这种内心世界的美,当然不能脱离人的社会实践,否则,它就无法表现出来,就不可能被人们所感知。一个人的心灵总是通过自己的言行表现出来,并且在表达对事物的感受、认识和自己的观点、主张的同时,他的思想、情操、胸怀、良知、道德也随之表现出来。一个思想狭隘、心灵庸俗的人,绝不可能说出优美的、令人赞赏的言词。行为高尚是伟大的思想的自然结果,高雅的谈吐往往出自胸襟豁达、志气远大的人。

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的一篇作文《青年对选择职业的考虑》中说:“人类本性是这样确定的,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做到自身的完善。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有一段名言:“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侯,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

[]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2马克思、奥斯特洛夫斯基都有美的心灵,都用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因而感人至深。

[]1思想是语言美的灵魂

思想素质主要包括一个人的思想觉悟、思想水平和思想观点。要提高表达能力,首要的不是磨利嘴皮,而是要磨砺思想,提高自身的内在素质。语言是一个人的良好修养和素质的充分体现。没有爱憎分明的立场,哪有义正严辞;没有临危不惧的胆略,哪有侃侃而谈。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深的思想修养,他才能“站得高,揽众山于目下;看得远,笼天地于眼前。”[3]有了博大精深的思想,才会有非凡的真知灼见,出言陈词才会掷地有声。

伟大的人物必有非凡的思想,伟大的思想必有非凡的表达。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同机会主义如蒲鲁东、巴枯宁的斗争中,利用各种讲坛,给予机会主义者们以有力的抨击,显示了革命真理无坚不摧的力量。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艰苦斗争中,以“昆仑”为描写对象的光辉诗篇,展开了奇思妙想,以顶天立地的巨人形象,发出了这样惊天动地的呼喊:“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这两句以气吞山河的前无古人的想象,要“倚天抽宝剑”,把昆仑

[]山裁为三截。”将这“裁为三截”的昆仑山,“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4慷慨无私地分别馈赠给世界各国人民,以达到“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目的,这该是怎样的博大胸怀和崇高境界!

2道德美是语言美的核心

立言行事,以德为本。道德是规范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是人们公认的待人处事的准则和信条。比如:爱国主义、先人后己、正直诚实、勤劳勇敢、团结友爱、遵纪守法等。因篇幅所限,现只就爱国主义来谈。所谓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集中地表现为民族的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表现为为争取自己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奋斗精神。爱国主义既是重要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当代青年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

在一次以《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为题的演讲会上,演讲者以澳门回归开启话题,以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中心,呼唤台湾早日回归。其中,演讲者讲述了台湾一位国民党高级将领涂必昌老人和台独分子作斗争的事例。一些台独分子在涂必昌老人面前挑拔说:“你爱大陆,可是大陆爱你吗?你的父亲当年不是被共产党判处了死刑吗?这可是不共戴天的仇啊。有仇不报非君子也!”涂老先生听后,拍案而起,斩钉截铁地反驳说:“何谓君子?是君子就应该分清什么是国事,什么是家事。我父亲的死,这是我家庭的不幸!你们要搞台独,使祖国的山河破裂,你们就是中华民族的罪人,不可饶恕!我以为君子应该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任何情况下,国事都要大于家事!”对此,演讲者作了如下议论:“朋友们,这是多么深明大义,又是多么正气凛然!这是炎黄子孙发自肺腑的塔里木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毕业论文

呼喊,这是中华儿女要求统一的呼声!是的,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一切的艰难困苦,一切的矛盾纠纷,一切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个人恩怨,都会在这一神圣的理念中得到完全的化解。这正是我们

[]伟大的祖国50年来无敌于天下的根本原因所在!”5涂先生反对分裂的道德是美的,因而语言是动人的。

3人格美是语言美的基石

人格,指人在一定的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是个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格不是超历史的、超现实的抽象,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社会特质。

人格美的形成,不是来自先天的禀赋,而是来自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来自伟大的思想和先进文化的陶冶。有美玉的情操,才有光辉的人格。周恩来的恢宏大度,来自对人民的伟大情怀;彭德怀的威武勇毅,来自铁肩担道义的壮志;方志敏的乐观旷达来自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石蕴玉而生辉,水怀珠而川媚”,文天祥宁死不屈;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朱自清宁可饿死而不食美国救济粮……他们的浩然正气,铮铮铁骨构成了他们人格的崇高、壮美。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儿子刘禅,被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当他当了俘虏之后,别人问他:“还想不想蜀?”他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这种荣辱不分的人,人格卑微低下,还谈得上什么语言美?

伟大的语言来自伟大的人格,人格美是语言美的基石。

年4月,在日内瓦召开的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会议上,美国代表团团长、国务卿杜勒斯,在会议之初出于外交礼仪,与周恩来握手后,竟在众目睽睽之下,取出一块手巾擦了擦,然后收了起来。周恩来不动声色地拿出一块手帕,仔细擦手后朝手边的垃圾箱一丢。顿时使人瞠目结舌。众记者立即报道了中国总理的精神道德、礼仪风度上都高出杜勒斯一筹的消息。杜勒斯在丢脸之后,更加阴险地利用各国代表团宴会之机,秘密布置在餐桌上摆上有希特勒纳粹党标志的巨型蛋糕,企图使周恩来吃不好,不吃又有失礼节,从而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谁知周恩来一步入宴会的大厅,立即识破了这一阴谋,他先向赴宴的友好代表团团长一一颔首致意之后,突然

[]伸出右手高举餐刀,一面用左手招呼大家:“朋友们,让我们再一次联合起来,把它消灭掉吧!”6铮亮的餐刀几下子就把纳粹党标志划得四分五裂,扬扬得意的杜勒斯一下子变得沮丧起来。过后,连他也不得不承认周恩来是他见到的最厉害的政治家之一。杜勒斯阴险奸诈,狭隘愚蠢;周恩来光明磊落,豁达机智,形成鲜明的对比!面对帝国主义者的恶意挑衅,周恩来没有拔剑而起,也没有怒形于色,而是处变不惊,在谈笑之间,顿挫敌人的狂妄气焰。

4情感美是语言美的内涵

言出于思,情动于心。没有正确而深刻的思想,就不可能阐发令人折服的宏论;没有真挚而炽热的感情,就不可能打动听众的心。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不深则无以惊心动魄!只有情才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震憾力,掀起“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的感情高潮。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最后一次的讲演》之所以成为“狮子吼”,成为千古名篇,至今仍感人至深,就是因为演讲中的正义、激昂和悲愤之情像一团火,点燃了听众的情感,从而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情能动人,但未必能折服人。要想真正使人信服,接受你的观点和主张,就必须晓之以理,以理服人。只有情理结合,情理交融,说服才有力量。例如,作家谌容有一次应邀到美国的一所大学演讲,她刚登上讲台就有人提出了一个难堪的问题:“听说你至今还不是共产党员,请问你对中国共产党的私人感情如何?” 谌容顺水推舟地回答道:“你的情报很准确,我确实还不是中国共产党员。但是,我的丈夫是个老共产党员,而我同他共同生活了几十年,尚无离婚的迹象,可见,我同中国共产党的感情有多深。”谌容由近及远,以小喻大,形象地说明了人民群众与共产党的关系。融情入理,情真意切,言近旨远,令人信服。

5知识美是语言美的源泉

口才表达所运用的丰富知识,不仅为对方提供了更多的知识、信息,而且知识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美感,是一种智慧的美。广博的知识会使你的讲说精彩纷呈,美不胜收,让听者如沐朝阳,如坐春风。

文化修养愈高,文化知识愈丰富,你的视野和思路就越开阔,说起话来就能目光四射,挥洒自如,纵横捭阖,左右逢源,宏论滔滔,振聋发聩。庄子曰:“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舟也无力。”缺乏知识储备,孤陋寡闻,会使你语言表达成为无本之木,以至文思枯竭,捉襟见肘,期期艾艾,不知所云。

言语行为是否文明,根本上是言语道德修养问题,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就很难做到言谈文雅,塔里木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毕业论文

更不可能妙语惊人。

鲁迅曾经论“他妈的”为中国的“国骂”。乡下人说话,语汇贫乏,词不达意,“妈的”这个词儿,往往一词多用,“有时骂人,有时佩服,有时赞叹,因为他说不出别样的话来”。如果我们中有人说

[]话也变成这么一套:“这妈的天气真是,妈的,妈的再这样,什么都是妈的了。”7岂不令人咋舌!

有丰富的知识,才有口若悬河的根底。有之于内,发之于外,内养外发,势所必然。狮城论辩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试想,你对中国传统文明的东西一无所知,又怎能同人家争论“人性本恶”的论题。毛泽东同志博览群书,有人统计,他阅读、手书、引用过的诗词多达1662首。正因为如此,他写文章才能博大精深,闳中肆外;他做演讲,才能旁征博引,出口成章,成为雄视一代的语言巨匠。

6艺术美是语言美的魅力

我们说,语言美首先是由内容美、思想美决定的,但这并非轻视语言的形式美、艺术美,否定语用技巧。孔子早就强调演讲要有文采,说话要讲求技巧。他说“情欲信,辞欲巧”,这样才能说服打动对方。毛泽东说,缺少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鲁迅说:“单

[]是题材好,是没用的,还是要技术。”8老舍先生说过:“近几年来,我们有些不大重视文学语言的偏向,力求思想正确,而默认语言可以差不多就行。这不大妥当。高深的思想与精辟的语言应当

[]是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的……没有高度的语用艺术,表达不出高深的思想。”9

在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周恩来的为人处事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在人际交往中,他讲究刚柔相济,把方方面面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特别是在错综复杂的国际风云中,他纵横驰骋,游刃有余,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外交语言艺术,更是令人折服。

例如,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周恩来总理在欢迎尼克松总统的宴会上致辞说:“由

[]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民间的来往中断了20年。”5这一句非常高妙的委婉语,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如果直接挑明原因,会刺激对方,以“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来说,对方可以意会,其他人根据两国关系的背景,也不难知道“这原因”指的是什么。周总理以委婉的措辞,达到了曲径通幽的目的,赢得了对方的好感和赞誉。

又如,邓小平于1979年1月应美国总统卡特邀请正式访问美国,在卡特欢迎邓小平一行的国宴上,邓小平说:“我们来到美国的时候,正好是中国的春节,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作为„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而欢庆的节日。此时此地,我们同在座的美国朋友有一个共同的感觉:中美关系史上新[]的时代开始了。”10邓小平巧妙地把30年来中国国家领导人和第一次以建交国家领导身份正式访美这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时刻,同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联系起来,利用这个时间上的特殊条件,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开创中美友好的新时代的美好愿望。

邓小平这次访美,获得重大外交成功,这与他惊人的语言艺术魅力是分不开的。

结语

语言美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生活美的重要方面。语言美不美,是一个国家人民精神素质高低的标志之一,也是一个社会精神面貌文野的标志之一。可以说,语言美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提倡语言美有着极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明情操,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关系,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语言美是青年成长的需要,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4。[2] 朱祖延.汉语成语辞海[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2:172。[3] 康家珑.语言的艺术[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3。

[4] 林冠夫,朱迪卓.毛泽东诗词鉴赏[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4:98。[5] 廖 正,张一莉.语言表达艺术[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6] 李 勇.人格心理[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7:5。

[7] 钱理群.鲁迅杂文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40。

[8] 鲁 迅.鲁迅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91。[9] 老 舍.戏剧语言[M].北京:作家出版社,1964:37。

[10]徐丹晖.语言艺术探讨[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14。

塔里木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毕业论文

致 谢

经过半年的忙碌和工作,本次毕业论文设计已经接近尾声,作为一个成人教育学院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导师的督促指导,以及一起工作的同学们的支持,想要完成这个设计是难以想象的。

本论文是在导师王海蓉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感谢老师对我的辛勤培育。从论文的立题到实验的设计以及论文的撰写整个过程无不浸透着老师的心血。她广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精神,灵活的思维方式,耐心细致的言传身教常常感染着我,将使我终身受益。导师不但在学习上给予我耐心细致的指导,在生活中也给了我莫大的关怀,这份师恩我将终身难忘。

论提高幼儿创造语言美的能力 篇6

[关键词] 语言美;创造;幼儿;方法人们时常会对那些书中优美的诗句特别着迷,对那些说话“好听”的人有莫名的好感,特别对能创造语言美的教师有种无限的崇敬,觉得听他们说话是一种莫大的精神享受。作为一名教师,笔者也因偶尔能给别人带来这样的美而欣慰,但作为教师,最大的成就还是希望所教的孩子能够创造“声音的美”。笔者认为创造语言美能让我们的教室里充满“美的音符”。

一、创造美的语言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思维武器。个体依靠语言接受教育得以成长,个体间能借助语言交流思想、相互了解,同时它还是创造力发展和完善人格发展的重要要素,语言对孩子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1.创造美的语言能拉近距离

美丽的语言能鼓舞人心,令人身心愉悦,你能充分感受到语言带给你的力量和快乐。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交流,孩子也不例外,他们更加需要广泛的、与同伴之间交流的机会。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过程中,如果能创造出美的语言,相信这会增进彼此的关系,让交流过程十分愉快,同时也会得到别人的赞赏和收获自信心。

2.创造美的语言能够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表达方式,语言能力的发展可以让幼儿的思维更清楚地表达。创造力是一种无定向、无约束的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通过语言来发展幼儿思维创造力就是要幼儿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大量想象,创造出许多不同的、丰富多彩的语言,并能使用这些语言来帮助自己进行表达,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的想象空间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3.创造美的语言就是在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社会生活语言是可以调动一个人的情绪的,人际交往中的言辞美,是社会美之一,是心灵美在言语上的表现。语言美是交际的必要手段,直接影响语言交际的效率和人际关系的协调。如果我们人人都能创造出美的语言,大家生活在一个爱与被爱,相互尊重、相会理解的氛围里,相信这将会是一个和谐幸福的环境。

二、现阶段语言教学中在创造语言美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现在的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虽然重视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在引导学生创造美的语言上做得仍旧不够,没有把目标重点定位在此。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习惯于幼儿跟随自己的模式走,回答问题也要接近于正确答案才满意。教师是整个活动的主角,幼儿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活动中表达不能随意,更别说能创造出美的语言了。再者,现在的语言活动内容和教学模式还是处于一些比较古老的状态,教学的内容莫过于儿歌、故事,形式也就是创编、仿编、续编故事等等,幼儿多数是“鹦鹉学舌”或“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状态。可以说这种专制、沉闷、缺乏生命力的课堂会剥夺幼儿表达的自由,幼儿没有充分欣赏、感受,理解、享受语言的美的过程,自然也不能创造出美的语言。

三、让幼儿能够创造出语言美的方法

1.让幼儿感受美

感受美的阶段是很重要的,只有当幼儿真的懂得享受语言的美,只有他体会了语言的感召力,才能激起创造的欲望。这就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能力要很强,一个有语言魅力的教师能无时无刻地感染幼儿,让幼儿争相模仿。因此在生活中教师需要做一个有心人,用丰富的语言与孩子交流,用动听的声音进行教学活动。另外除了教师潜移默化的作用外,各种资源的利用也必须恰如其分。比如利用多媒体进行故事或文学作品欣赏,需要每天进行,让幼儿养成一种习惯。但每次进行的时间不宜过长,5—10分钟即可,欣赏后教师与孩子自由交流,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开始教师可以自己多说些体会,幼儿才会知道如何去欣赏、感受。此外,所选的作品也要是幼儿感兴趣并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高幼儿理解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幼儿的语言表达不能只是单纯的模仿,他们需要一个自主表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解了作品的含义,才能有意识地表达。例如在进行《野生动物园》的教学时,教师可带领幼儿进行各种角色的分析,有可爱的猴子、可怕的蛇、凶狠的鳄鱼等。分析完后,幼儿对图画下配对的文字就会有很深的理解,因此能够有意识地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表达文字,给文字赋予丰富的色彩,语言也会充满魅力。相反,如果只是教师机械地教授,也许幼儿的内心感受不深,因此就不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语言,也不能把自己置于角色当中,感情色彩不浓,语言的运用就不会那么自如。没有理解,教师技能的传授只会成为幼儿的一项任务,而不是一种自主的行为。朱熹曰:“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朗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之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所以,朗读必须把握其“口诵心维”,“心维”是最至关重要的特点。

3.借助一些辅助手段

不同的作品会有不同的风格,儿歌的韵律、诗歌的优美、故事的曲折等这些都有不同的表达手法。可是除了让幼儿能够很好地表达我们的分析外,还可以借助一些手段帮助幼儿。如儿歌的朗读我们可以使用节奏的划分、乐器的提示等来帮助幼儿掌握其节奏和韵律,避免幼儿出现拖沓的行为,让幼儿像唱歌一样很好地把握节奏,从而做到朗朗上口。诗歌中可以采用背景音乐,靠教师的指挥提示来帮助幼儿去体会其中的美,在选择音乐时要与诗歌的内容相匹配,最好音乐的乐句和诗歌的文字要能基本吻合。音乐在故事里的运用可以不是始终的,可以根据故事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使用一些贴合的音乐,来提示幼儿进行表达,从而增强故事的丰富性。

4.给予幼儿想说、能说的环境

创造好的语言环境是很重要的,营造一个说话的氛围、说好听话的氛围是关键。在班上教师可常常利用餐前、离园前等各种间隙时间举行有主题的朗读比赛,把自己认为的一些好的作品分享给幼儿,并让幼儿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表达,提高幼儿的参与热情。在互相学习中,幼儿体会到了语言的魅力,也为自己能创造语言的美而自豪。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去发现这些能说“好听的话”的孩子,分析他们的语气语调,让幼儿明白语言表达是一种日常行为,它可以美在每时每刻,不只是一种表演,而是能驾驭自如的一种本领。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是经过加工的艺术语言,优秀作品中的语言都是简练、生动、富于情感的,幼儿会从中学到大量新的词汇。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学习、理解描述自然现象、动植物特征、人的外貌等的形容词,代表抽象意义的词(如勇敢、诚实、光荣等)以及形容人的心理活动状态的词(如盼望、焦急、兴奋、激动、满意等)。这样可以大大丰富幼儿的语言素材,加深幼儿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幼儿对文学作品的表达也许不是那么完美,但如果他有着自己的理解,并能利用各种手段去丰富它,表达出他心中的作品形象,表达出美的感受,并且向别人传递语言的美,这就是很大的进步,也是所有教师期望的。

寻找语言美的风向标 篇7

一、实现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美的途径

(1) 声音要和谐悦耳。作为教师, 首先应该学会“气沉丹田”, 注意科学的呼吸方式, 使语言有强劲的力度, 以传达到应有的范围。其次, 还要注意吐字归音的技巧, 字头要发得有力, 字腹要发得响亮, 字尾要收得恰当。此外, 还要注意方言中一些发音的毛病, 像山东人受方言影响, 在说普通话时丢失鼻韵尾等, 都会影响字清音美, 需要认真克服。这样, 才能使教学语言给人以富有磁性的语言美刺激, 为教学增光添彩。教师讲课的语气、语调、速度和音量, 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一般来说, 舒缓的语气会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抑扬顿挫的语调会使人感到格外的亲切悦耳。要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富有艺术美, 一定要掌握适宜的音量和速度, 教学语言的速度一般应略慢于生活语言的速度。教师一定要了解自己最适宜的发音区, 把握最后一排学生也能听清楚的音量, 保证声音和谐悦耳。

(2) 表情要亲切真诚。面部表情反映教师的内心世界, 那种横眉怒目、咬牙切齿、涕泪交加的面部表情, 不宜在课堂上显现。这种表情, 容易使课堂陷入不必要的亢奋, 不利于课堂教学。当然面无表情易使课堂变得死气沉沉, 让学生感到压抑, 失去学习兴趣。通常情况下教师的面部表情应使学生感到亲切真诚, 充满热爱与信赖。

(3) 姿势要端庄自然。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 教育学生最重要的场所。站立姿势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态势语言。站姿是给学生的第一印象, 教师走进教室站姿稳定、挺直能给学生留下可信赖的印象。具体讲头部要端正, 如果表达喜悦憎恨等感情, 头部可以作适度的上下左右的活动, 但幅度不宜太大, 应避免那些习惯性的摆头点头动作;躯干要挺直, 不仅有利于树立教师良好的讲台形象, 而且也利于发音洪亮, 这样可以一举两得。所以, 每一位教师都应注意上课时的站姿。

二、实现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美的方法

教学语言的艺术美即教学语言的魅力, 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能够通过高超的语言技能, 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抓在手里, 使学生不但注意接受, 乐意接受, 而且热切地盼望接受。因此, 教学语言的魅力就体现在三方面:可受性、乐受性和迫受性。

(1) 增强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可受性。所谓可受性, 是指教师的教学语言使学生能够接受。无论是教书还是育人, 都要通过语言的交流来实现。学生能不能接受教师的教学语言,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具有可受性的教学语言是准确流畅、饱含真情的。 (1) 准确流畅是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要想让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接受教师传达的内容, 教师的语言一定要流畅准确。作家魏巍的散文《我的老师》是回忆他的小学老师蔡云芝先生的, 文章中谈到蔡先生讲课是用歌唱的音调:“她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 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 (2) 饱含真情是教学语言美的源泉。教学语言的情感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教材内容具有的情感来感染学生。例如, 一位教师在教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 用了淡淡的语调来讲淡淡的哀愁, 带领学生充分体味作者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二是以教师的真实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强烈的责任感, 喜欢学生和教学的学科, 对自己所教的知识充满了信心和浓厚的兴趣。教师的情感就会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情感。

(2) 增强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乐受性。所谓乐受性, 是指教师的教学语言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学作为一门艺术, 要求教师必须善于化抽象为形象, 变枯燥为生动。无论是文科教学还是理科教学, 都要使教学语言富有表现力, 以情理交融打动学生心灵, 产生一种愉悦感, 使学生快乐地接受教师传达的信息和讲述的内容。具有乐受性的教学语言是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的。 (1) 生动形象是教学语言艺术性的生命。生动形象是教学艺术的基本特征。当教师将所讲授的教学内容, 首先用整个身心和人格来灌注情感, 然后把这种教学内容化为具体感知的清新的真爱, 学生就会真切感受到知识的震撼, 因而他们会带着更加浓郁的情趣学习, 全身心地同教师一起共创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学活动才会充满生机。 (2) 妙趣横生的教学语言才会具有磁性般的吸引力。理科教学多注重理趣, 而文科教学多注重情趣, 这样的教学语言才会让学生产生乐于接受的境界。理科教学讲究论证推理, 文科教学则力求语言的准确鲜明和趣味性。在语文教学中, 无论是小说、诗歌、散文、还是戏剧, 教学语言的设计上一定要注意情趣, 突出其中妙趣横生的情绪。当然, 理趣和情趣总是相对的, 若能协调互补有机活用, 方为最佳。

(3) 增强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迫受性。 (1) 有趣机智是对教学语言富有艺术性的更高要求。具有有趣机智的教学语言, 可以把在教学中临时出现的矛盾、自身出现的失误等综合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 并达到天衣无缝的境界。这些充满机智的语言大多是在一种有趣的教学中得以充分发挥, 而不只是一种逗乐的技巧。 (2) 启发性教学是教学语言充满艺术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他的“问题教学法”中, 要求教师运用教学语言创设问题情境去点燃学生好奇心之火, 去打开学生思维的门户。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思考问题而不是死记, 学生才能真正地理解知识。运用这样的语言组织教学, 是一种引人入胜的艺术, 可以保证教学语言有经久不衰的魅力。

教师应善用赞美的语言 篇8

学生渴望老师的赞美, 这是他积极向上的体现。人类行为科学研究工作者约翰·杜威说:“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 希望被赞美。”青少年处于对知识和人生的求知和探索阶段, 对自己的表现、行为是否符合大众价值取向还不太确定, 他渴望作为长者的教师给予他一个明确的方向。当他的某一表现或行为被赞美时, 他便明白他的做法或行为是正确的, 今后还应该这样做, 使自己赢得更多的好感和肯定。这时的赞美就具有了教育的作用, 它使学生明确自己的长处和优点, 在获得赞誉的同时, 也激励了他的进取心, 推动他再去做受人赞扬的事。

真诚的赞美还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师生交际环境, 形成良好的交际氛围。有一次, 有个学生因小事在班上打架了, 老师责令其写检讨书, 学生极不情愿地写了检讨书交给老师。老师看了看检讨书后, 说:“你的字写得真漂亮。”学生没想到老师会这样表扬他, 于是内心舒畅了, 对立感全消, 谈起了这次打架的全过程, 并真诚地认了错。这次师生交往之所以能成功, 教师的适时赞美功不可没。

赞美的话语具有神奇的作用, 但如何使赞美的语言发挥它最大的交际效果呢?这就是教师们要研究的课题了。要想适时、适情、适人地使用赞美的语言, 教师们必须掌握一些赞美学生的技巧。

一、赞美要具体

人人都渴望真诚的赞美, 反感虚假的赞美, 学生也不例外。具体切实的赞美最能体现赞美者的真诚, 也最能给被赞美者接受并留下深刻印象。所以赞美一个学生时, 就应该具体切实, 切忌流于空泛。如赞美一个学生“你是个好学生”“你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 都会过于空泛, 学生就不确定自己好在哪里, 哪些行为是值得学习的。只有将空泛的赞美化为具体, 赞美的语言才有力量。如将“你是个好学生”具体为“你为同学们收发作业本, 方便了老师和同学”, 将“你最近表现不错”具体为“你准时上学, 按时完成作业, 上课积极思考, 主动回答老师问题, 同学们都说你进步很大”。这样的赞美列举了学生值得赞美的地方, 让他看到了自己的作用和价值, 明确了自己以后努力的方向。当然, 老师要对学生做出这样具体的赞美, 细致长期的观察是必不可少的, 细致观察后的赞美更能拉近师生的距离, 因为这让学生知道, 老师是时刻关注着他的, 他会更有前进的动力。

二、赞其隐处, 出奇不意

雷同的赞美听多了, 谁都会发腻, 要想使你的赞美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产生积极作用, 就要在学生不易被人觉察的隐蔽长处进行赞美, 这样才能产生更佳效果, 这样的赞美也更能凸显老师对学生的关注。

比如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他们被关注的焦点往往是成绩的优异, 思维的敏捷, 学习的勤奋, 于是在这些方面, 他们会听到很多的赞美, 而他们其他方面的长处就会被忽略, 如果老师能发现他们在其他方面的优秀表现, 并给予表扬, 那么老师的语言能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 更好地拉近了师生的情感距离。如一个老师对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的成绩进行表扬, 则被认为很平常, 没有太大的积极作用, 但如果老师这么说, 效果就不同了:“我真没想到你在家里是这么能干, 听你妈妈说你在家里常做家务, 而且常为家人做你的拿手菜。我原来只知道你在学习方面的勤奋。”这样的赞美发掘了他作为儿女的优点, 并给予出人意料的关注, 无疑会触动他内心的情愫, 会收到意外的效果。

三、有赞有“求”, 效果更佳

只是赞美学生, 有时会让人觉得你虚假敷衍, 这样的赞美难以达到想要的效果, 特别是对学生, 你一味赞美, 他会觉得老师是在哄我呢。如果你在赞美时候提出请求, 不故意为赞美而赞美, 或许能收到一些实际效果。比如老师对一个学生说:“你的英文字写得真不错, 能教我吗?这些字母我老是写不好。”这样的赞美是很巧妙的, 以“求”结尾不过是为了使赞美显得随意, 赞“求”结合, 使赞美不着痕迹, 极易激发学生的荣誉感, 并显示出了老师的亲和力。

四、背后赞美, 巧露真诚

一些脾气很倔强或性格很孤僻的学生, 往往不乐意与同学交往, 与老师更没有太多接触, 老师要接近他们, 开启他们的心扉, 着实不容易, 这时, 不妨试试背后赞美的方法。老师可以常在背后肯定他们, 赞美他们, 当这些赞美的话语传到被赞美者耳中时, 他们的心里一定能产生积极作用, 老师在背后赞美我了, 看来他确实认为我比别人强, 老师还是很认可我的。学生觉得老师尊重他认可他了, 他才会对老师产生好感, 才会向老师敞开心扉, 背后的赞美巧妙地表露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注。

教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要使用不同的赞美语言, 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况下, 赞美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如果教师能巧妙使用赞美语言, 真正达到激励学生进取的效果, 那么他就一定会大受学生爱戴。让学生喜欢你, 并被学生在内心深处接受后, 教师的教学教育工作才能如鱼得水般开展, 不妨学着做一个善于赞美学生的老师。

参考文献

[1]赵毅, 钱为钢.言语交际学[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2003.[1]赵毅, 钱为钢.言语交际学[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2003.

阅读教学中品味散文语言美的技巧 篇9

一、诵读美读,整体感知

散文的语言凝练优美,诵读是品味散文语言美的最基本途径。

1.把握轻重音,真情朗读

教学《画山绣水》时,我指定一名女生朗读文本中描写漓江水色的那个片段后,引导全班学生客观评价这位女生的朗读效果。一位男生评价道:“她在朗读时,将课文中的‘围’、‘平’等词语都读成了重音,读出了漓江水的平静之美与清澈之美。”这时,我随机点拨道:“漓江的水平静、清澈、恬静。为了真切体味漓江水梦幻般美丽的山水画意境,充分体味人们沉醉于漓江美丽山水之中时所产生的平静心情,文中的‘围’、‘平’、‘淡墨色’、‘晕糊糊’、‘恬静’等不宜重读,而宜轻读。”学生按照我的指点再次朗读这个片段,收到了极好的朗读效果:充分展示出漓江山水的美丽。

2.捕捉形象,读出层次

以品味《紫藤萝的瀑布》的语言美为例。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整体感知文中描绘的紫藤萝花儿的美,而后引导学生重点朗读文本中描写藤萝花儿繁盛的语句,指导学生感知紫藤萝花儿美的不同形态时 ,必须读出紫藤萝花儿美的层次:“辉煌的淡紫色”的花色美;“活泼热闹”的花形美;“淡淡的芳香”的花香美等,以此传递出蕴含于文本中的紫藤萝花儿“紫色沉淀、泛着银光”的沉静与热烈之美,“宛如瀑布、船舱鼓鼓”的充盈与繁盛之美,“淡紫香气、梦幻笼罩”的梦幻与朦胧之美等。

二、由表及里,潜入心灵

入选语文教材的散文比如《藤野先生》等立意比较深远,语言比较含蓄,不少语句隐藏着深层的含义。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例如《藤野先生》前五个自然段的语言就别具匠心。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走进文本,继之走进作者的心灵:

1.课文开篇“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其中的副词“也”、“无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绪?

2.作者是如何描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3. 第三自然段“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独句成段,耐人寻味。请联系上下文细细品味:作者为何会萌生出“到别的地方去看看”的念头呢?其中的“如何呢”三字,透露出作者怎样的心绪?

4.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去仙台途中难以忘记“日暮里”与“水户”,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绪?其理由是什么?

5. 第五自然段描写作者初到仙台时受到“优待”却认为是“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作者为何要采用这种调侃的语调描述这段经历?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上述问题后,我与学生一道总结归纳道:作者在课文前五段中通过运用委婉含蓄的笔调描述自己烦乱消极的心绪,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对作者有意无意的言行让一个弱国子民看到了藤野先生不同于清国留学生和多数日人的“人性曙光”打下铺垫:藤野先生在人格上毫无偏见,一视同仁;在学术上一丝不苟,严谨治学。同时,也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深沉的爱国之情。

三、比较、揣摩、咀嚼

教学散文时,我非常注重运用比较、揣摩、咀嚼等方式引导学生品味语语言言的的美美,,收收到到了了良良好好的的效果。我常用的方法为:删除比较、添加比较、位移比较等。限于篇幅,只谈谈删除比较法。

删除比较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故意删去文本中的某些字词句等,然后引导学生将之与原文进行比较品味。删除的内容,往往是文本中极富表现力并在表情达意上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句子字词。我在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很好地运用了上述方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美。

多媒体显示:东京也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像绯红的轻云,花下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油光可鉴,小姑娘的发髻一般,将脖子扭几扭。标致极了。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多媒体展示的文段,与原文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生1:删去了“无非”、“确”、“也”、“但”、“宛如”、“还要”、“实在”等词语。

生2:这些词语除了“但”是连词之外,其余的全部是副词。

师:上述词语能够删除吗?

生3:原文中用了“无非”一词,表明作者对东京感到非常失望。删除后体现不出作者对东京的极度失望之情。

生4:原文中的“确”、“也”强调樱花的颜色与“绯红的轻云”极为相像。删除后语气显得平淡。

生5:原文中的“但”,表明文章由写景转到写清国留学生。删除,上下文意缺乏连贯。

句式转换对英语语言美的实现研究 篇10

关键词:英语语言美,句式转换,英语学习

1 引言

英语语言与中文一样, 不仅是世界大多数人口使用的语言, 也是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所用的语言。因此, 英语语言不仅具有人文功能, 还具有十分宝贵的美学价值。已有的对英语语言美的研究偏重英语口语或英语词汇的运用, 很少有对英语语法中的句式转换进行研究的, 而句式是语言的二级结构, 无论是口语、书面语的表达还是各种修辞的使用, 都离不开句式转换, 可以说, 句式转换对英语语言美的实现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 英语语言美概述

(1) 英语语言的音韵美

英语语言在发音上具有十分明显的特征, 显示出强烈的对比性, 如元音的“用舌”与辅音的“用气”;清音与浊音的音色;长音与短音的发声等。另外, 升降调和开闭音节、爆破音与连发音等, 这些发音特色能够把使用者的情绪完全、细致地表达出来。另外, 两个以上相同音在句子中的使用, 也成就了英语语言的音韵美。

(2) 英语语言的结构美

英语语言在句子结构上也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美感, 比较突出的是动词两侧动名词的使用所表达出来的对称和平衡的几何之美, 例如“by”和“is”经常作为对称轴, 链接两侧词汇的含义, 使短语显得上口而好记, 如:“Seeing is believing” (所见即所信) ;“one by one” (一个接一个) 。

(3) 英语语言的修辞美

修辞是表达语言美的最常用方法, 中文语言中的拟人、比喻、排比等都是修辞方法, 应该能为文章增色, 使语言内容表达更为突出, 给听者深深的震动, 英语语言的修辞也能够起到这样的效果。句法手段、词法手段、语音手段和文章节律、修辞格, 以及典故和引用, 是英语语言中的基本修辞方法。

3 英语句式转换的基本类型

句式转换是对句子形式和结构的改变, 是语言学习和使用中经常出现的语言运用规则, 句式转换中包含了对语言表达方式的转换, 也包含了各种修辞的使用。

(1) 口语与书面语转换

英语学习者一般认为口语与书面语之间的转换是语言表达方式的转换, 与句式转换无关, 句式转换应该是主动句转被动句, 肯定句转否定句, 陈述句转祈使句等。而在英语语言中, 口语和书面语应为相差很大, 同样的意思, 在表述出来的时候会发生句式的变化。

(2) 单句和复句转换

单句是一个简单的句子, 我们常说的句子结构简单, 只有主语、谓语、宾语的句子就是单句。而对主语、谓语或者宾语各有小句子或者小短语进行描述的, 就是复句。单句和复句之间的互相转换对语言表达中的重点部分的表现有独特的作用。

(3) 常式句与变式句

常式句是一般句式的句子, 如对某件事情的陈述的句子是正常的人、事情、时间的陈述;对某种场景的描述是普通的某处有某物的句式。而变式句则多使用倒装句、被动句等比较复杂的句式, 以体现语言的丰美。

4 句式转换对英语语言美的实现

(1) 口语与书面语转换实现了英语音韵美

口语与书面语之间的句式转换, 最明显和特点是口语句子间断多, 因此都是简单句, 由连词“but”、“and”、“thou”等连接上下句以表示转换, 例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讲:“我今天打算出门, 但是下雨了, 可是我有雨伞, 所以还是出去了”, 在口语中的表达是:“I want to go outside, it is raining, but I’ve got an umbrella, I still went out”, 在讲出来的时候, 通常重音放在“go outside”上, 整个句子显得重点突出, 既展现了简约之美, 又能体现出重点和连读的音韵之美。如果将上面的句子转成书面语, 则比较合适的表达是:“I intend to go out but the rain wont, however I have an umbrella, so I still went”。整个句子不仅显得更加紧凑, 而且“out”、“wont”、“went”的结合形成了尾韵, 使平常的一句话展现出诗歌一样的美。

(2) 单句与复句转换实现了英语语言结构美

单句和复句之间的转换, 体现在句子长短上。例如, 我们描写春天的景色“花是红的、草是绿的、天是蓝的、水是清澈的, 万物都显示出鲜亮的颜色”, 用单句阐述则是:“The fl ower is red, the grass is green, the sky is blue, the water is clean, all things in the world are bright”;用复句阐述则是:“Red, green, blue is color of spring what shows fl ower, grass and sky, with the clean water, all things in the world are bright”。短小的并列句子使整段语言体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连续之美, 而复句则使整段语言体现出磅礴的整体气势, 但无论是单句还是复句, 都能体现出英语语言平衡的几何之美。

(3) 常式句与变式句转换实现了英语语言修辞美

常式句对事物的表达略显苍白, 而变式句中常有从句的使用, 在从句中可以使用很多词汇, 来展现英语语言的修辞之美。如一段英国作家梭罗描写沃尔登湖冬景的一句:“I seldom opened my door in a winter evening without hearing it;Hoo hoo hoo, hooner hoo, sounded sonorously, and the fi rst three syllables accented somewhat like how dear do;or sometimes hoo hoo only.” (冬季傍晚, 我一打开门常常听到唿唿唿、唿唿的鸟叫声, 声音悦耳, 前三个音节听起来有点象英语的“你好哇”有时便只是鸟叫而已) 。其中“accented somewhat like how dear do”就是针对hoo, hoo, hoo的从句, 在拟声词的使用之后加从句进行解释, 就能够体现出拟人修辞的灵活和生动之美。

5 结语

综上所述, 英语语言美体现在英语的音韵、结构和修辞上。除了英语基本的单词和预言书写方式能够体现这些美之外, 英语语言句式的转化也能体现这些美。英语的口语与书面语转换、单句与复句转换、常式句与变式句是英语语言学习中应该掌握的基本句式转换类型, 英语学习者如能在学习中注意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合理使用这些句式转换, 不仅能够展现自己的英语语言能力, 也能够体会到英语语言的美之所在, 对继续学习和运用这门语言都十分有益。

参考文献

[1]李冬梅.英语语言美学意蕴透析[J].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12) :32-34.

[2]李艳.体会英语语言之美[J].企业家天地 (理论版) , 2008 (8) :137-138.

[3]吴俊芳, 欧阳慧.英语语言的“音、形、修辞之美”[J].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0 (9) :96-98.

[4]王立群.试论口语英语的语言美[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08 (19) :49-50.

[5]王佐良, 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7:36-40.

语言美,走向美的世界的第一步 篇11

语言艺术是用语言来叙事说理、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语言艺术教育在学校虽然主要通过语文课来进行,但是其他教师在工作中同样要给予重视,这样才能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认识语言的美

也许有人认为,运用语言进行教育,就是“说教”。其实,运用语言进行教育与单纯的“说教”有三点原则上的不同。一是目的不同。“说教”的目的是运用语言的威力压倒学生,而不是通过艺术的语言进入学生的心灵点拨他们。二是前提不同。“说教”是一厢情愿,教师不做调查研究,想当然地自己说个痛快;而运用语言进行教育,要做许多准备工作。例如在生活中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同时让他们体会相应的语言色彩。三是内容不同。“说教”的内容往往是教条的、空洞的,甚至是粗暴的;而运用语言进行教育,则要认真研究语言的艺术,不但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还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恰当的词汇。

不重视语言,不相信语言的力量,会导致教师缺乏修养和教育上的简单化。当前,在一部分教师中出现诸如讽刺、挖苦学生的现象,这就是一种语言暴力,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心灵。

语言的抽象性既是它的短处,也是它的长处,因为语言的抽象性,同时也意味着多样性和无限性。通过语言媒介既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展现古往今来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又可以直击人类心灵的深处。语言艺术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仔细领会才能够掌握好。

语言是美育的手段

理解语言的感情色彩,这不仅是艺术的入门,还是学生丰富的、真正的智力生活的开始。

当学生发现了语言的美,就会产生极大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不是单纯为了考试,而是被美好的语言文字所打动。有的学生热情地收集词汇、成语和优美的句子,背诵经典的诗词;有的学生主动在课堂上、日常交往中运用新词汇,即使偶尔运用得不恰当,同学们也不会讥讽他们,只是继续进行探讨;有的学生巧妙地使用了一个词汇,还会博得全场掌声。

特别是在少年期,语言在一定意义上是最主要的教育手段。少年期是认识概念、原则、概括性真理的年龄期,而语言具有概括性、抽象性的特点,所以这个时期的学生常常热衷于抠字眼,争论一些概念的定义,他们并不觉得这些是枯燥无味的事情,因为他们内心认为,必须要重视语言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教师应该支持学生的这种探索。因为认识观念世界,是少年期的特点。而要使观念产生教育作用,少年就应该感觉到语言的色彩,体验到它的美。这样才能使人得到升华,使人变得高尚。

我们在教育中出现的许多困难就在于,在引导学生从知识层面上去认识世界的同时,没有进行细致的工作去丰富学生的情感——审美修养及对语言的敏感性。单纯地灌输知识,为获得高分而进行的死记硬背,不仅不能使学生提高审美修养,就是背诵的效果也值得怀疑,往往是考试之后,所背的知识全都烟消雾散。

鼓励学生用语言表达美

要想培养学生用语言表达美的能力,教师就要善于把学生带到语言的源头——大自然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去。当学生被周围世界的美迷住时,他们会心旷神怡,多么想看到这种美的细节、各种色彩和变化!这时,一个人就很想表达自己的情感,想去和其他人交流,而交流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惊异和赞美。

这时候,应当说时机已到。教师就需要向他们揭示语言的美,帮助学生寻找到恰当的词汇,并和学生们一起探索,用什么语言能够更好地把自己此时此刻的情感表达出来。

语言的贫乏,常常使一些学生用不恰当的语言和别人交流。如有的学生不管是高兴还是不高兴,都是用粗话来表达。其实,这些学生并不一定是有意为之,语言贫乏也是一个原因。

学生用语言表达美的能力之所以欠缺,还和社会上充斥着的套话、官话有一定关系。比方说,不论说话的内容是什么,都需要戴上一个冠冕堂皇的帽子。记得很久以前,一个受处分的学生在检讨时,开头竟然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全国形势一片大好”,惹得全场哄笑。

教师除了平时认真学习,进行长期积累,在课堂上也要讲究语言的艺术,认真推敲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情况使用的语言。有时候,我们教师的一句话,就有可能影响学生一辈子。

引导学生通过创造来学习语言

作文、编小故事,是学生进行创造的最初领域,在进行这样的创造时,学生肯定了自己的能力,认识了自己,体验到了由于自己正在创造着什么而带来的最初的自豪感。美是通过语言进入他们的心灵的。

绝大多数的青少年都很喜欢诗歌。这是形成情感——审美修养的一个重要阶段。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缺少了诗意和美感的涌流,孩子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智力发展。儿童思想的本性就要求有诗的创作。美与活跃的思想犹如阳光与花朵一般,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诗的创作始于目睹美。大自然的美能锐化知觉,激发创造性思维,使言语为个人体验所充实。”

如何帮助学生通过创造来学习语言,教师的态度、使用的语言,都能对学生产生大的影响。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情:一个孩子上了高中还是不交作业,总逃课,成了全校的反面教材。一次,她为了证明自己,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几乎投入所有的感情写了一篇长达12页的作文,完成后,她偷偷把文章放到了班主任(也是语文老师)的桌子上,然后开始了度日如年的等待。

之后的每一天,她都观察班主任的神情,看是否会有变化,也在不断地幻想老师看到文章后惊讶的表情。直到一次自习课,老师走了过来,把稿纸甩在她的面前,伴着一句冷漠的话:你写得很辛苦,但全都是废话。那天晚上,她哭了。后来的期终考试,她数学只考了29分,物理连卷子都没交。她决定转学。

到了新的学校,她少言寡语,没有人知道她的过去。直到有一天,语文老师当堂读了她的作文,她激动得发抖。当老师微笑着把作文本递到她的面前时,她看到老师饱含笑意又充满信任的眼睛。评语这样写道:“你很有自己的想法,对生活观察细致,文笔朴实,继续努力,你一定会成功的!”这一天,她被久违了的幸福包围着,反复地回味当时被表扬的感觉。

上一篇:数学学习方法点拨下一篇:橡皮树组织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