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一样美的教学语言

2024-09-12

诗一样美的教学语言(精选3篇)

诗一样美的教学语言 篇1

诗一样的语言_小学作文

一日,上帝来到大地上散步。无奈万物“不识泰山”,撒了他“满头雾水”,真够让他费思不解的。

于是他问了鱼缸里的小鱼儿:“我可怜的鱼儿呀,看你眉头紧锁的,你究竟闷闷不乐为了些什么?”

鱼儿抹着泪说:“苍天,这缸淹没了我的青春……”

上帝又问了鸟笼里的小鹰:“我憔悴的鹰儿啊,看你满脸愁纹的,你究竟郁郁寡欢为了些什么?”

鹰儿垂着头说:“上苍,这笼扼杀了我的灵魂……”

上帝终于恍然大悟:“好吧,我给你们自由,给你们梦幻的蓝天。”

踏前一步,一路顺风……

上帝给了我一片蓝天,我自由地飞翔。

我从课堂作文、考场作文向文学创作飞跃,我毫不犹豫地加入中国散文学会青少年创作中心,有点不可思议地成为中国青年作家创作室的一员。上帝让我认识了文学,我当然要抓住机遇。

也许,我是上帝的宠儿。在我啼啼泣泣苦怨人生多歧路的时候,上帝让我遇到了胡磊老师你!

称“你”,因为老师你已经完完全全占满了我的心,与我亲密无间。我不仅仅当你是我的老师,更是我的朋友,一个文学好友,一个大哥哥。我梦想当一个作家,但至今我还在“专业”与“业余”的分叉路口徘徊。专业吧,搞文学创作谈何容易?那该多辛苦。何况我还有儿时的警察梦呢;业余呢,我的学习成绩上高中后多烂呀,考个公安大学真的好没可能。真的难以决定。还好毕竟这个路口离我还远着呢,现在好好读书,别想太多就够了。我要在高中毕业前出版一本书,我会努力做到的,我会是棉中的骄傲,会是老师你的`自豪!老师,其实在你给我们上第一节课后,我就深深喜欢上你了,是文学让我们相遇。你把我们的心思看得透彻,又像一个大哥哥关心、支持、鼓励着我们,对于感情细腻、丰富的作者来说,没有理由不心动。

“诗一样的语言……”老师,你可还记得你的这句话是送给谁的?你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或许将改变我的人生我的一切。至少让我找回了自信。自信是惊人的力量,有了这种力量,我才够资格够能耐走遍天下。

我从小就失去母爱。现在,我嫩弱的双脚从父亲的大树底下走出来,缺少一根时时伴随左右的拐杖。哪经得住风风雨雨,哪熬得住寒冬酷暑的折磨?上天给了我希望,你是我在茫茫书海上发现的镶着明珠的拐杖。于是,我在黑暗中向她飞快地奔去……心里的愿望强烈地激励着我:顶住!顶住!就要到了!如果上苍真的宠爱我,请让你成为我至爱的哥哥!

“诗一样的语言……”包含着多少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爱和鼓励啊!我也相信自己,我的语言确实是优美的,但要如“诗”一般,倒还要努力争取。

我现在在写作中还碰到不少的困难。文字关我还过不了啊。我也不清楚自己的写作风格是怎样,写的文章好像都是一个模式,有时还深感文思枯竭的危险。

困难我会克服的,挫折崎岖的路我会用我的双脚踏平它,直至它变成康庄大道。去年12月,我在第四届“天才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中拿到了二等奖。下一次,我一定会向一等奖宣战!到那时,我的文章就会是诗一般的文章,我的语言将会是诗一样的语言……

诗一样美的教学语言 篇2

作为一名学生, 在上课的过程中,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老师在课上是否能用生动的语言给我们传授知识。语文是一科能够让学生从优美的文章中不断提高审美情趣的学科, 而语文课堂气氛是否活跃,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教学语言。优秀的老师会通过语言感染学生, 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激情和兴趣。而对于小学生来说, 这样的教学模式明显更为奏效。因为小学生多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 那个时段的学生由于积累的知识并不多, 所以很难从专业的角度欣赏一篇文章的优美之处, 因此更需要老师的引导。但课程引导并非是全理论性的授课方式, 因为这样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笔者认为: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学生, 都更愿意在优美又富有激情的课堂氛围中和老师一同遨游知识的海洋。

二、课堂教学语言的探究

语文教学本身就带着一种情感的魅力。尤其是其语言, 充满着感情美、文学美、音韵美, 让人在赏读时能够感觉身临其境。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位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因此, 小学的语文教学艺术就是语言艺术, 那么老师应该如何加强课堂上的教学语言艺术呢?

(一) 语言之文学美

我国自古以来, 唐诗宋词千万首, 这些词曲都是我国优秀语言文化的代表。作为一名语文老师, 应该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 而说及语言的音韵美, 我国的唐诗宋词以句末押韵为主要特点, 念起来朗朗上口, 让人印象深刻。但也不是说让老师在课堂上卖弄自己的文学功底, 张口闭口都是诗词歌赋。这样只会让学生厌恶。例如当老师在上《游园不值》时, 其中最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很典型的将春意盎然的景色描绘了出来。老师可以在进入课题前, 让学生猜测今天要上的课跟自己念的哪句诗有关:“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当学生跃跃欲试时, 学生的激情已经被老师慢慢调起来了。这时老师可以播放关于这首诗的主题音乐, 让学生在进入课题前就能够在老师悠然的音乐中, 慢慢感受春意的来临。最后与老师共同探讨将要学习的那首诗。老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适时地念几句诗词, 因为文化底蕴深厚的老师总能让学生感觉到这位老师在讲课时所散发出的文学气息, 令人陶醉。

(二) 语言之感情美

很多时候, 文章作者都是以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的手法写作。因此, 老师在上课时, 应以“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为原则, 用美的教学语言, 向学生传递美的文学作品。一个对课堂充满感情的老师, 能轻松自在地将一篇文章向学生讲述得趣味横生, 那才是真正地将学生引入到了文学的领域, 让他们能够主动地感受、探索语文的奥妙。例如老师在上第十一册的第十五课《青海高原一株柳》时, 由于文章用词慷慨激烈。因此老师在讲述课文时也应该以慷慨激昂的情绪为情感基调。上课并非是简单的听与被听的关系, 而是以师生的情感互动为背景的共同学习与交流, 一起感受语言的魅力与独特。在上课的过程中, 老师可以饱含深情地向学生们念文中一段话:“我依然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 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 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 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 早已深深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了那顽强的生命力上。只有用情、用心地将文章的语言诵读出来, 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它独特的魅力所在。这时无需多言语, 学生早已身临其境地感受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 因为一个人的阅读情感能够直接决定他对于这篇文章的记忆以及理解速度。

(三) 语言之亲切美

雨果说过:大胆是取得进步所付出的代价。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的缘故, 很容易在课堂上因为老师的大声斥责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 当老师在上课时, 应大胆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尽量地少去斥责学生而应多赞美学生。例如有位老师在教《黄鹤楼送别》时, 当学生已经初步了解此诗的大致含义后, 但其阅读的情感还未到位。这位老师便一句句地让学生带着感情地尝试诵读。和学生一起在诵读过程中逐步调整学生的阅读情感。老师应该学会适当地赞美学生的进步。只有让学生们了解应该如何去做才能够得到老师的夸奖和赞美, 他们才会更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三、结束语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 因为语言不同, 其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可见, 语言是成就语文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老师上课时是否声情并茂, 是否语言优美, 都直接关系到了课堂质量。同时, 抑扬顿挫的音调能够改变学生印象中枯燥的课堂教学, 从而激发他们对语文的热爱。老师自身应该加强语音的标准性以及词汇和语法的准确性, 熟练地运用语言技巧让学生能够从一开始就热爱语文、热爱文学。

参考文献

[1]张周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研究[J].科教导刊 (上旬刊) , 2013, (02) , 152.

错综:诗美的语言选择 篇3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氵美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年)始告结束,然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频仍,唐王朝复兴之梦破灭。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是非常寂寞、抑郁的。《秋兴八首》即为此时作品。这组诗,融铸了夔州萧条的秋色,清凄的秋声,以及诗人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

第八首,乃诗人回忆当年在昆吾、御宿、氵美陂春日郊游的盛况与豪情。其中“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两句,历来为诗家称道。它的意思是说,这里曾是鹦鹉啄残清香稻粒的园囿,曾是凤凰栖息在碧绿梧桐树上的胜地。如所周知,从昆吾、御宿到氵美陂,东西数百里都属汉时上林苑的故址,诗人这样写,意在突现当年皇家气象,以反衬如今白头低垂的凄苦与苍凉。在这里,杜甫以一种非常态的语言,表达了生命的骚动和不安,这也是它具有震撼力的重要原因。

那么,这两句诗是怎样的非常态语言?这种非常态语言,就是我们所说的“错综”。对于这一点,前人多有探究。宋人吴天称之为“斡旋句法”,他认为,这两句诗本于庾信的《喜晴诗》(《优古堂诗话》),南宋魏庆之则认为,此乃“错综句法”(《诗人玉屑》卷三)。所谓错综,即把“香稻粒”“碧梧枝”拆开而重新组合,本是主语的鹦鹉、凤凰成了宾语的限定词,本是宾语限定词的香稻、碧梧反而成了可以施动的主语。语序的颠倒错综,别开生面地表达了杜甫晚年回忆早年游览长安上林苑似梦似幻的精神状态和凌乱纷杂的失落感,遂成深刻的生命印记。

为什么?这是因为,颠倒错综,确能突现香稻、碧梧这典型物象的美好。前人早就指出:“此联为倒装法。”诗人为什么用倒装?“盖举鹦、凤以形容二物之美,非实事也。”(《〈唐诗解〉注》)的确,此地物华天宝,有深林佳木,异鸟珍禽,意象华贵,辞彩典丽,在极丽中反衬出极悲,显现出一种生命的姿势。由于这种手法有较强的表现力,常为后代诗人所运用,请看下面一首宋诗。

次韵太守向公登楼眺望二首(之一)

秦观

茫茫汝水抱城根,野色偷春入烧痕。

千点湘妃枝上泪,一声杜宇水边魂。

遥怜鸿隙陂穿路,尚想元和贼负恩。

粉堞女墙都已尽,恍如陶侃梦天门。

诗中的“千点湘妃枝上泪,一声杜宇水边魂”句,将“湘妃泪”“杜宇魂”两个典故拆开,并用倒装句法,表达了诗人对汝城人民遭受水患的关注和忧思。

在这里,诗人把眼前景物与灾情回忆结合起来。“湘妃泪”“杜宇魂”,借用虞、舜二妃泪染斑竹和蜀王杜宇魂化子规的典故,喻指灾区人民家败人亡,挥泪招魂的凄惨情状。千万点血泪,一声声杜宇,汝南人民遭受洪灾,无家可归,惨不忍睹的镜头,仿佛就在眼前。诗人眼中见到的修竹影,耳边听到的子规声,唤起他对灾民的深切同情。

这种错综法,还表现在词语的离析上。请欣赏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乾元二年(759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诗人此时正在秦州,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歌创作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的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语言表达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表现中,显现出他的大家本色。

这首诗中,历代诗家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两句激赏,宋人王彦辅云:“杜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峻而体健,意亦深稳,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也。”(《麈史》)这里所谓“离析”,乃把“白露”这样的农事节气和“明月”这样的自然意象加以拆卸,颠倒组合,使白、明这样的词语在特殊的位置上变换出动词性,从而在语序和词性的错综变化中浸入了或生发出凉秋月夜怀人怀乡的深挚情感。“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正如王嗣奭《杜臆》所云:“对明月而忆弟,觉露增其白,但月不如故乡之明,忆在故乡兄弟无故也。盖情异而景为之变也。”明明是普天下共一轮明月,偏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觉得不合情理,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现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可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从这里亦可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诗的语言哲学,是超常规的语言形式和由此激发出生命意义的哲学,它不明说而有深味,于此极见神韵。

这种深稳矫健的表达方式,常为诗人所喜擅。请欣赏下面一首诗:

都下追感往昔因成二首(之一)

晁冲之

春风踏月过章华,青鸟双邀阿母家。

系马柳低当户叶,迎人桃出隔墙花。

鬓深钗暖云侵脸,臂薄衫寒玉映纱。

莫作一生惆怅事,邻州不在海西涯。

这首七律,在宋代曾传诵一时。诗人所追怀的是少年豪情自放的生活,在内容上显得一般;然在艺术上却值得称道。吕本中认为,晁冲之应列入江西诗派,但又觉得他与江西诗派的师承有异。“众人学山谷,叔用独专学杜诗。”(《具茨集序》)从“系马柳低当户叶,迎人桃出隔墙花”一联中,可以看到他在学习杜甫的“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的句法。他将“柳叶”“桃花”两个词语拆卸,使熟悉的词语陌生,让呆板的物象生动,组装成一幅盈盈喜气的春天图画。清人贺裳评说:“‘猎回汉苑秋高夜,饮罢秦台雪作天’,‘系马柳低当户叶,迎人桃出隔墙花’,俱俊气可掬。”(《载酒园诗话》)这些诗句,都运用了错综手法,深沉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和情感,让人读来齿颊生香,饶有余味。说它“俊气可掬”,确非过誉。

上一篇:《珍珠鸟》第二课时的教学反思下一篇:托福写作要学会使用哪些词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