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美的艺术

2024-05-26

教育中美的艺术(精选10篇)

教育中美的艺术 篇1

摘要:通过对艺术美的特性及音乐、绘画、舞蹈艺术形式的角度探讨, 知晓艺术美的教育功能, 了解艺术与教育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艺术美育,典型性,情感性,感染性,教育功能

在我们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 有许多引人入胜的艺术活动, 如唱歌、跳舞、听音乐、看电视等活动, 到处都可以接触到艺术, 到处都可以感受到艺术美。

由于艺术美体现人们的生活理想, 体现时代的审美追求, 而且集中于饱含感情的生动丰富的艺术形象, 所以, 它又对人类具有一种特殊的教育功能。

音乐是我们中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艺术样式, 我们不仅可以直接观赏音乐晚会, 还可以通过看电视、听收录机来欣赏音乐。从我们欣赏音乐的各种活动中可以发现音乐是音响的艺术, 是乐音按照一定的规律整合而成的, 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中学生非常熟悉的歌曲, 歌曲铿锵有力的节奏, 深沉雄浑的力度, 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群众歌颂党的心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危机四起的封建王朝, 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使灾难深重的劳苦大众走上了光明的道路, 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很明显, 是音响表达了这种美妙的旋律和强烈的情感, 恩格斯说:“把人类感情中最崇高和最神圣的东西, 即最隐深的秘密揭露出来, 并且表现在音响中。”是音响构成了音乐艺术的物质材料。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 我们说音乐是音响的有机组合, 但是这种组合并不是无休止的, 而是有时间限制的。所以, 准确地说, 音乐是以音响为物质手段的时间艺术。

在我们熟悉的许许多多的音乐作品中, 还没有不受时间限制的。比如说, 像《国歌》、《国际歌》等作品, 一般也只需几分钟就可以演出完了, 就是一些专供欣赏的音乐作品, 也大多只有十几分钟, 稍长一些的组歌或者是音乐舞蹈史诗, 也不过是几十分钟或者几个小时, 从总体上说, 它们都必须受到时间的制约。

音乐是抒情的艺术, 我们知道, 任何艺术都离不开情感, 但是, 唯独音乐艺术的情感是其他艺术所难以比拟的。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时常为一些美妙的音乐而停止前行的脚步;我们也时常用听听音乐来调节情绪:格调激越音乐, 能使人心情感奋, 情味低沉的音乐能使人神色忧伤。据说, 著名的二胡演奏家闵惠芬演奏一曲《江河水》, 竟然使自己的情感与音乐的情感到了合二为一的地步, 音乐的震颤正如她心灵的震颤, 音乐与她自己的情潮正如这江河水一样, 在不停地向人们诉说, 江河在流泪, 闵惠芬在流泪, 观众们也在流泪……这不都是来自于情感的力量吗?因此我认为音乐是最普通的抒情艺术。

同学们随着年龄的增长, 文化水平的提高, 就会逐步认识到, 舞蹈是通过人体的运动、造型、动作变化等形式来反映生活和表达情感的, 虽然舞蹈常有音乐和语言相随, 但又不是音乐和语言所能取代的, 手舞足蹈的全身动作所表达的意味, 不管是深度、广度、细腻性和形象性都是其他艺术不能越俎代庖的。比如说, 《阿里山的姑娘》, 就是通过形体动作的运动、变化和造型来表现阿里山的姑娘的美丽、活泼的形象特征和激越欢快的生活气息的。

再如, 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创编的男子群舞《黄河魂》曾在全国第二届舞蹈比赛中荣获一等奖。那么, 创作者是怎样表现舞蹈的艺术美的呢?该舞蹈由十六个光着上身、强健英武的男子来演出。他们通过俯仰开合, 跌宕起伏的划浆动作, 配上虚拟而强劲的人体动作, 构成一幅撼人心魂的人体艺术图画, 以体现我们中华民族坚强不息的英雄气概和惊天动地的伟大力量, 显然人体是舞蹈艺术的基础, 也是舞蹈艺术美的核心, 必要的服饰和道具, 灯光等则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我们所接触到的舞蹈艺术作品中, 大多都需要一定的音乐伴奏, 最起码也有敲打的节拍, 以及与舞蹈演员的表演融为一体, 其实, 这些音乐或者敲打的节拍都为舞蹈艺术提供一种始终不可缺少的要素——节奏。

节奏不仅在形式上控制着舞蹈艺术的表演, 也从精神上决定着艺术内容, 特别是生活和情感的表现。比如说, 演员形体以较快的节奏迅速而剧烈地翻飞, 常常表现极度的怨愤:在正常的节奏中, 轻步盘旋时常表示寻觅;在缓慢的节奏下静静地叩首, 则是表现孤寂、深沉和忧伤。

由此可见, 节奏不仅是舞蹈艺术必不可少的因素, 而且, 它还是组织艺术形式、表达生活情感的重要因素。

书画是书法与绘画的合称, 由于书法与绘画都是二度空间艺术, 而且拥有共同的渊源与类似的审美特征。

在人类文化早期, 书画是一种表摹动植物等具体事物符号, 那时的追求主要是“形似”, 以形似来表达生活内容, 交流思想情感。现代书画, 特别是书法, 已基本与原来事物大相径庭, 但它仍与绘画一样, 特别重视艺术的结构形式。比如说, 书法很重视结构、运笔与章法, 绘画也很重视构图、着色与透视。中学生练习书法和绘画, 一般要从“形似”起步, 比如字的间架结构、笔力轻重、绘画的总体布局、明暗比例, 等等, 都是构成书画艺术美的重要因素。可见, 讲究结构形式是书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画艺术讲究以形传神, 由于书画艺术是二度空间艺术, 所以, 形式体现美无疑是一种必然现象, 但书画艺术的美绝不局限于结构形式的“形似”, 而更重要的则是取意取势的“神似”。

所谓取意取势的“神似”, 是指书画艺术能相应地布局布白, 来表达人们的意趣、情感、气势、风骨等精神风貌。我国著名的“书圣”王羲之就主张“意在笔先”, 即思想情感和审美意趣在创作之前就存在了。唐代画学家张彦远说:“笔不周而意周”, 这里说的是书画用笔画虚实相符, 以有限的笔法表达无限的意趣。所以, 古人认为, 书画艺术当以“气韵生动”来求得“象外之象”、“境外之境”。

我国现代著名的画家齐白石曾谈过自己的艺术作品, 他说, 我的《荷叶图》美就美在“似与不似”之间, “不似”有点欺世, “似”又有点媚俗。白石老人的所谓“似与不似”之间, 其实质正是到达了一种“神似”的境界, 他不单调地去写形, 而是以有限之形写出无限的情感、无限的意趣、无限的神韵。这样的作品, 正是“以形传神”的典范。

艺术美育不仅有别于德、智、体、劳四种教育, 他与自然美育和生活美育也是有区别的。自然美育常常需要物质的自然景观, 生活美育需要富有理性意思的社会内容, 只有艺术美育以人的心灵力量为根本的依托, 在艺术美育德寓教于乐的过程中, 实现对人的心灵的潜移默化。

1.艺术美具有强烈的情感性

我们知道, 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成功的艺术形象。在这些形象身上饱含着艺术家和生活中的丰富的情感, 所以, 体现艺术美的形象和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就不太一样了。就拿诗歌来说吧。我国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孟郊, 他有一首著名的诗歌《游子吟》。诗是这样说的:“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种真切的游子之情, 大自然也可以作为我们生活情感的寄托, 但是, 它们怎么也不可能象《游子吟》中的情感, 这样真挚, 这样强烈。在作品中, 我们既可以看到慈母对游子的满腔深情, 更可以看到游子对母亲的一片赤诚, 尤其是思念亲人和报效故土的赤诚!欣赏这样的作品, 很容易会燃起中学生刻苦治学的激情, 进而发愤读书, 勇于进取, 以最优异的成绩来报效母亲, 报效祖国!仔细地品味, 认真地思考, 我们就会深刻地认识到, 艺术美比起生活美和自然美来说, 确实具有一种更为强烈的情感。

2.艺术美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所谓典型性是指事物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事物的个性和普遍性。简单地说, 典型性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艺术美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是因为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是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和精心构思的, 它绝对不可能象生活中的形象那样琐碎零散, 那样平淡无奇。我们曾看过我国第一部室内电视连续剧《渴望》, 作品以寻找小芳为基本线索, 通过一系列的生活事件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贤惠、善良、勤劳、质朴, 具有我国传统美德的女性形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贤惠、善良的女子, 她们也会做出许多美好的、令人赞叹的事来, 但不可能象《渴望》那样, 在完整的情节中, 疏密相间、起伏有度地逐层展开, 也不可能象刘慧芳那样纯朴、真挚而富有理想色彩。显然, 艺术家的劳动创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他们把生活材料去粗取精, 并按照一种情感的逻辑编织在一起。这样, 一个个富有个性而又内涵丰富的艺术形象便逐次在观众面前展现出来。由此可知, 高度的典型性是艺术家辛勤劳动的结果。因为艺术虽然来源于生活, 但它经过精心加工, 提炼之后, 便比原来的生活更高、更集中, 也更具有典型意义。

3.艺术美具有巨大的感染力

由于艺术美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和高度的典型性, 也就是说, 艺术美饱含着强烈的感情因素和理想色彩, 所以,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说艺术美又导出了第三个特征, 这就是它所具有的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中学生可能都知道《白毛女》的故事, 作品反映的是杨白劳和喜儿的悲惨身世和在党的领导下翻身求解放的故事。一边以黄世仁、穆仁志上门逼债, 抢人抵债表现出地主阶级的丑恶;另一边以衣不御, 食不饱反映贫苦农民的苦难。

在欣赏这样的作品时, 人们自然会产生对地主阶级的憎恨。人们为喜儿的翻身解放而欢欣, 并由此而珍惜社会主义时代的幸福生活, 珍惜自己中学时代的金色年华。

再如, 我们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叫《屠城血证》, 这部电影以它丰富生动的艺术图画, 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 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土地上烧、杀、抢、掠的一系列残酷的场面。由于作品根据许多史实进行加工、提炼和改造, 通过艺术画面的烘托和对比, 充分地揭示了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恶。作为中国的青少年, 很自然地会激起对军国主义的无比愤恨和对无数苦难者的深切同情, 从而更加热爱和平, 热爱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从而为全人类的和平和幸福, 为共产主义明天而努力学习, 奋力拼搏。这样的心理感受, 正是来自于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艺术美的教育功能是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实现的所谓寓教于乐, 是指学生在一种心甘情愿的情况下, 而且大多是在心情激动和无比快乐的气氛中接受教育。艺术美的教育常常具有这样的效果, 同学在课堂上希望能够看到直观的图画, 希望能够听到美妙的音乐, 更希望投入一些富有情趣的艺术游戏活动。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生动活泼的艺术美教育是完全合拍的, 所以, 寓教于乐的艺术美的教育, 对于中学生来说, 效果特别明显。

艺术美的教育功能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实现的。艺术美的教育功能的实现不像其他教育, 具有具体方式的强制性和效果的直接性, 而是一个变的过程。近年来, 有许多同学看过吴承恩的《西游记》。在欣赏过程中, 我们都不知不觉地被孙悟空这个神奇的猛士形象吸引着, 一会儿为他的除暴安良而欢欣鼓舞, 一会儿为他的不幸遭遇而暗自悲伤。然而, 无论剧情怎样曲折起伏, 这个坚强不屈的猛士形象的大无畏精神, 最终给予我们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的获得是在一次次欣赏的欢乐与忧伤中, 在逐层逐次的潜移默化中实现的。

艺术美的教育功能是潜移默化的, 但是由于这种教化的力量渗入人的心田, 所以, 它具有一种不可估量的价值, 所以, 我们应当经常组织同学举办趣味横生的艺术美的欣赏活动, 以充分体现艺术美育在中学教育中的特殊价值。

参考文献

[1]腾守尧.艺术社会学描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教育中美的艺术 篇2

中学语文教学中美的教育

针对学生普遍喜欢上音乐、美术和体育课这种现象提出中学语文教学也需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的问题,接着从中学语文教学中关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特点;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途径等角度来尝试论述中语教学中“美”的教育问题.

作 者:陈柳文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第39中学,545002刊 名:现代语文(文学研究)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美的特征

从积极心理学看赞美的教育艺术 篇3

本文仅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谈谈怎样赞美才更科学,更艺术,更有效。

一、赞美是以真诚换取真诚的交心艺术

赞美必须真诚。只有发自内心的赞美,才能引起心灵的共鸣。真诚是心灵的催化剂,把双方的内心世界和谐地交融在一起;赞美是道彩虹,它架在双方心之彼岸,让缤纷的色彩凌空飞越。并不是所有的赞美都是真诚的,这一点,单凭一个孩子的语感就足以作出穿透性的辨识,从而在孩子的心灵深处留下截然不同的印痕。

公开课上,教师常说的赞美词是“你说得好极了!”但学生自己知道,他说的并没那么好,教师的赞美只是说给听课者听的,是为“鼓励学生”这一理念虚饰的花边。于是他便有了被利用的感觉。但也有的学生愿意信以为真,权当自己真的说得那么好,于是,便产生了以假为真的骄浮之气。

有的教师曲解“鼓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这一理念,便单纯拿鼓励当武器,一味地鼓励下去,其中必然难免搀杂着一些虚假的赞美之词。长此以往,教师的鼓励在学生那里便成了彩色的泡泡,只是一个好玩的虚幻罢了。

赞美必须是真诚的。必须是真实的存在,必须是由衷的感叹,不矫饰,不虚夸,不做作,不单调。这样才有感人的力量。

二、赞美是情境反复播放的造场艺术

为什么在有的教师那里,赞美不但没有激励的作用,反而带来逆反的心理呢?除缺少真诚外,那就是没有造成场效应。教师的赞美不是一贯的行为,断断续续,一曝十寒。教师不善于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也不善于教给孩子们去发现别人身上的閃光点。班级生活缺少热情和温暖,缺少积极向上的力量,一切顺其自然,美好的事物因引不起注意,而被“习以为常”。一句话,没有“赞美”生长的肥沃土壤。

美国年度教师玛瓦•柯林斯,面对一群“不可教”的孩子,运用“积极学习法”,经常向孩子们不断重复着她的教育理念:“你能行。”“你肯定能成功。”“相信你自己的能力。”“能否成功关键在你自己。”就像一部反复播放的唱片,让美好的信念如优良种子,深深地扎根在孩子们心灵的土地上,并在教师不断的浇灌培育下茁壮成长。在玛瓦老师的班级里,形成了正确的氛围,有了积极向上的场效应。教师真诚的,连续不断的的赞美,激发了孩子们内心深处的潜能,使之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向上的动力,所以,他们更容易接受并非常乐意接受教师对他们的赞美。

三、赞美是制造动力引擎的过程艺术

我们的教师多数喜欢赞美结果,专注于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它的直接后果是:那些结果圆满的孩子,比如学习成绩好,会因有好结果而得到短暂的快乐,而他们的学习过程则是痛苦的,因为他们的学习不是出自兴趣,而是出自一种责任和义务,是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而那些没有好成绩的孩子,既不享受过程,也无缘享受结果,他们更容易丧失学习的信心。

西方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班上的孩子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经常得到的赞语是“你真聪明”,另一组经常得到的赞语是“你真努力”。然后两组一起搞了一次测试。测试题目非常难。实验者发现,被赞美“聪明”的孩子多数很快就放弃了,而被赞美“努力”的孩子却大多坚持到最后。实验的结论是:被赞美智商的孩子,一旦遇到困难,就会对自己的“聪明”产生怀疑,从而中途放弃;而被赞美“努力”的孩子,则具有更顽强的意志,勇于与困难作斗争。

教育中美的艺术 篇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包括: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具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底蕴,较高的文化品位;积极吸收人类先进文化,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未来语文教育将会把传播优秀的文化和民族精神,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作为努力目标,并且把语文教育和受教育者的广泛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同其他各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所以在语文学科的教育上利用更多的其他学科的学习能力迁移,是语文教学势在必行的转型方向。

一、语文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语文教育与艺术教育是相通的。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学,要求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让学生既能获得语文知识,又能提高素养、陶冶情操、塑造人格。艺术反映的是一种文化的底蕴,文化者的素质越高,艺术素养的层次也会越高,对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艺术作品的理解也就越深刻。

从语文学科的角度来看,文学是艺术的一个种类,而以文学作品为主要载体的语文教育,应该与艺术教育融为一体,因为两者之间在本质上是完全互通的。所以,在所有学科间的能力迁移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较之其他学科,更具明显优势。

从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培养目标来看,单一的学科已经不能有效地担负起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就语文和艺术学科发展的前景来看,必须要拓宽各自的发展渠道,树立大语文、大艺术学科的教育观念,以课堂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因素,打通语文和艺术学科之间的共性通道,使两者有效的互相融合,并能向各自学科领域开拓、延伸、迁移,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让学生的语言素养、艺术素养都能得到发展,内在潜力得到开发,使学生逐步培养成一个“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的人。

二、语文与艺术学科间能力迁移的途径

1.美术、音乐、舞蹈等传统艺术学科

以学生接触较多的美术学科为例。美术是视觉形象艺术的种类,它能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人、物或情景塑造和刻画出来,用二维和三维空间的形式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具有直观性、具体性的特点,并能激发出学生对于审美意识的感悟。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进行美术作品的赏析或评论,就是艺术美的再创作,它要以直接的艺术欣赏为能力基础,以文字为中介,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方式,把立体的艺术作品还原;同程中,让学生借助美术欣赏的理论知识和认知能力,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转化为可视形象。比如,在进行《唐诗宋词欣赏》选修板块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给诗词配上插图,这就是借助于美术的欣赏知识和绘画的能力,从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到引起感情的渗透,再到感情共鸣的深化,逐步进入情景,并显现于笔端,实质是学生在创作中产生美的愉悦感,从内心唤起对美的追求的过程。

音乐是另一种动态的艺术表现形式,以节奏、旋律、和声和复合声组成的音乐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没有直观性的形体,没有稳固的物质外壳,它需要主体的参与表现才能尽情发挥出美的艺术特性。这样的艺术特性,就更需要与语文学科的教学方式相互迁移和融合,配乐朗诵、音乐作品赏析、据谱填词等都是可以值得深入研究的语文和艺术能力迁移的具体实践方式。

2.影视、新媒体等新兴艺术学科

影视艺术是一种利用独特的影视语言,表现生活、表达情感的综合艺术,涉及社会学、自然学、伦理学的诸多领域,是现代社会最受青少年欢迎的综合艺术。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影视艺术,能使得语文教学过程获得极大的张力,能借助于影视的直观性接受全方位的艺术熏陶。影视艺术中的蒙太奇手法,在刻画人物性格,展现故事情节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艺术特征,这对于学生的记叙文写作能力的迁移是一个很好的启发。

以电脑应用为基础的网站、博客、微博等网络媒体,日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来源。这些媒介正在改变传统的社交方式, 并逐步在取代传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尤其是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教育已成为当今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在语文教学方面,多媒体教学手段带来的种种妙处更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在讲解到《林黛玉进贾府》时,其中涉及到各类人物的肖像描绘、服饰神态和不同人物房间的摆设布置,如果学生们单凭抽象思维是很难勾画出曹雪芹笔下精彩的画面的。这时候多媒体就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教师一边采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中相对应的片段,一边结合课本中的文字描写加以诠释。

戏剧艺术中舞美的价值研究 篇5

关键词:戏剧艺术;舞台美术;关联;价值

0 前言

作为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戏剧本身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其他艺术形式的优点,以人为核心,通过略显夸张的表演,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而在表演过程中,不仅要求演员本身的专业素质,服装、化妆、道具、布景等同样重要,可以说,舞台美术与戏剧艺术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在戏剧的整体创作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和价值。

1 戏剧艺术与舞台美术的关联

传统的戏剧艺术与舞台美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缺少了舞台美术的支持,戏剧艺术的表现力将会大大降低。具体来讲,戏剧艺术与舞台美术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1 外在联系

在戏剧艺术创作中,作为核心的内容,就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考虑到其独特的表现手法,主要是通过语言和动作,塑造出鲜活的任务形象,对人物的思想和内心情感进行揭示。戏剧创作比较常见的表现手法是“以虚写实,以假议真”,通过夸张的动作和表情,结合语言的合理应用,塑造出“假”的人物形象,并以此为载体,向观众传播“真”的感情。对于创作人员而言,不仅需要对客观环境应有的自然形态进行充分展示,还应该可以通过相应的艺术提炼和加工,赋予其艺术的美感,以此为基础,完成整个作品的创作。

1.2 内在联系

与戏剧艺术一样,舞台美术也属于二度创作,不同的是,戏剧主要是结合创作人员的构思,在原本剧本基础上的再次创作,创作者本身的艺术修养直接决定的戏剧作品的内在思想和表达意向。而舞台美术本身源自日常生活,主要是为了对剧中的情景进行描述,依照导演的创作意图形成的再次创作。舞台艺术本身所蕴含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每一项都发挥着非常显著的作用。例如,合理的布景能够帮助人物形象的塑造,优秀的灯光可以烘托布景的氛围,良好的人物形象能够对故事的背景进行间接表达。戏剧艺术和舞台美术本身的共同特征是艺术形式的综合性,两者既可以算作是空间艺术,也可以说是时间艺术,因此,无论是景物造型还是人物的塑造,都具有时空特性。同时,戏剧与舞美都具有虚拟性的特点,在戏剧演出环节,戏剧故事的创作和戏剧情节的展示都要求舞台美术引入一定的虚拟元素,例如,在中国传统戏剧中,一张布可以是一堵墙,一个鞭子可以代表一匹马,通过这样的“规定情境”,使得观众可以对舞台的表演环境进行区分。

2 戏剧舞台美术的优化设计

在戏剧艺术中,舞台美术存在“四个统一”的说法。分别是似与不似的统一、形式与神似的统一、有限空间与无限空间的统一,以及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统一。在对于空间的处理上,通过虚拟手法的应用,能够充分调动观众的想象力,从而实现对于舞台环境的优化。此时,舞台美术不仅需要注重生活真实,还必须结合相应的加工提炼,实现艺术的夸张。而从戏剧舞台美术的设计层面分析,需要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

2.1 人员素质

一个优秀的舞台美术作品,并非强调绚丽的灯光布景,也并非单纯的服饰化妆,而且应该适应剧本的需要,保证形式的美观新颖,辅助演员做好表演活动,对剧本的思想和情感进行表达。因此,从设计方案的角度分析,设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在构想上必须经历由局部到整体,再由整体到局部的凝聚和分化过程。具体来讲,在进行舞台美术构思的初始阶段,设计人员需要从全局的角度,构筑舞台的整体形象,然后对其进行逐步细化,一些特殊的场景还必须做好重点处理。另外,需要对结合剧本,对总体造型进行概括,将构思逐步分化到每一个场景中。应该认识到,整体构思的生动性和鲜活性能够有效的带动局部,不过同样需要加强对于局部的设计和构思,使得其能够形成富有表现力的个体单元,达到有机性整体由于多样性个体的统一。应该明确,在戏剧表演中,每一个场次的“规定情境”以及舞台调度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适用于相应场次的构成形式在其他的场次可能并不适用,甚至会引发相反的效果,即使是生动的整体构思,想要适应全部场地的需求也是非常困难的。对于这个问题,设计人员必须能够有效应对和处理,通过修改整体构思的或者强化局部艺术处理的方式,作出合理的取舍,强化对于整个戏剧组作品的把握,以保证良好的艺术效果。

2.2 设计流程

舞台艺术的设计,基本上可以归纳为自由想象-整体规划-平面设计-立体展示的流程,在设计过程中,专业人员本身的知识修养、艺术情趣以及生活体验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创作的效果,不同的艺术感受会引发不同的形象构思,然后形成风格和形式各不相同的舞台美术作品。在创作初期,设计人员必须加强对于戏剧作品的深入研究,结合自身的理解和认知,进行初步构思,依照导演的具体要求,在脑海中形成相应的舞台或者演出画面,对其进行分解和转化,将无形的想象转化为有性的脚本,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演出的条件,以确定基本的形式以及舞台的规格,保证设计方案的可操作性。同时,应该将舞台本身的假定性和可塑性结合在一起,将自身模糊的想法以草图的形式描绘出来,将想象转化为二维空间的平面设计,使得导演能够直观地看到,得到其肯定和意见,然后将二维平面转化为三维的立体构成,形成简单的舞台模型,结合空间结构的分析,对其细节进行描繪,对照剧场实际情况,做好进一步的设计工作。另外,还必须加强与导演的沟通协调,保证舞台调度工作,关注戏剧动作等基本要素,为戏剧的顺利演出奠定良好的基础。

3 对于戏剧舞美艺术的认知

许多艺术家对于舞美艺术都有着各自的认知,这些认识基本上对戏剧舞美艺术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合理充分的阐释。例如,我国戏曲大家梅兰芳先生认为,在中国,戏剧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除了剧本和演员,还包含有化妆、灯光、布景、服饰以及音乐等,通过演员的表演将这些因素有机的串联在一起,对剧本的思想和情感进行充分表达,激发观众内心的共鸣,才能够算是一部优秀的戏剧。又如,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认为,舞台美术,是通过对各种资源的合理搭配,构建起完整的演出空间,演员能够在这个空间中,对一些事情进行表达。舞台美术本身是存在个性的,其在舞台表演中产生,为舞台表演服务,与戏剧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4 结语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观众所追求的不再是单一的艺术形式,而是希望能够从各个角度,欣赏传统戏剧艺术。尤其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原本匮乏的物质条件进行了改善,作为传统艺术形式的戏剧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通过舞台美术的烘托,能够进一步提升戏剧艺术的感染力,激发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在这种情况下,强化戏剧舞台艺术的设计,做好舞台的构建,也就显得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张兴平.戏剧舞台美术的艺术价值[J].音乐时空,2014(15):110.

[2]高沁.舞美的力量[D].福建师范大学,2013.

[3]冯婷.传统戏曲舞美的现代化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4]叶龙彪.浅论戏曲中舞美的创新[J].戏剧之家,2016(8):53.

教育中美的艺术 篇6

关键词:现代艺术体操教学,姿态美,培养

姿态美是人体在进行各种体操运动时正确的技术动作结合优美的身体姿态的综合表现。其在现代艺术体操中,更具魅力。由于现代艺术体操是一种在音乐的伴奏环境下,徒手或者手持轻器械进行自然性和韵律性作为基础,以艺术美感作为特征的一种体育锻炼项目。与其他的体育项目不同,现代艺术体操具有十分明显的艺术性,而这种特性的体现在其具有的优美的姿态。

一、现代艺术体操教学中进行姿态美培养的意义

对美的追求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特别是在现代艺术体操教学中,进行姿态美的培养,不仅能够矫正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同时也有利于其身心发展。通过对姿态美的培养,学生能够树立一个良好的姿态美感,这种姿态美感不管是运用是实际的体操练习还是生活实践当中,不仅能够弥补体型上的不足,同时还能够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帮助其建立一个良好的自信心。姿态美的培养虽然没有现代艺术体操教学中的基本技术教育重要,但是也应该加强其姿态的培养,其不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审美意识以及气质培养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甚至影响到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

二、现代艺术体操教学中培养姿态美的具体途径

1、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对姿态美的认识

为了能够更好的展开姿态美的培养练习,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到什么是姿态美。告知学生姿态美的练习并不是短期能够实现的,除了需要长期的练习之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去认识美、欣赏美、领悟美。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播放视频等方式加强学生对姿态美的直观认识,同时一起找出美的所在,然后再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差距,领悟姿态美的培养关键。同时,在教授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与学生交流,加强学生对姿态美的理解。

例如,在进行动作上的教学时,学生在进行单脚转体360°的练习时,部分学生总是转不够度数,其转的也不够优美,此时教师告知学生之所以会转的不够是因为教育地面的接触面积太大,太大的接触面积其摩擦力也越大,所以就导致了转的不够,这样一来学生在练习转体的过程中就知道应该缩小接触面积,其旋转的姿态也会更美。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首先需要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审美观,然后再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

2、加强身体素质进行姿态美的准备练习

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够保证现代艺术体操的动作姿态美。特别是现代艺术体裁,不仅要求学生需要一定的身体力量,还需要一定的素质。否则就难以较好的控制身体完成动作,就更别提培养姿态美了。特别是身体的柔韧度方面,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加强。

例如,某教师为了从根本上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日常的练习中都会加入部分瑜伽的动作,在课程练习中都会花费一定时间要求学生全部进行体前屈、体后屈的练习。同时为了能够加强学生的肌肉力量与腰腹肌力量,教师通常要求学生进行仰卧起坐和引体向上的联系,于此同时教师再一旁纠正学生的正确性与优美度。最后,在完成整个练习之后利用瑜伽的体式放松肌肉、调整肌肉线条。通过这种方面循序渐进的帮助学生加强其身体素质,这样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姿态美。

3、培养审美意识加强姿态美的培养

在现代艺术体操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也十分重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通过具体的动作将内在的精神和正确的姿态美表现出来,因此进行审美意识的培养十分重要。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同时教师应该通过示范性动作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姿态美有一个具体的认识,从而产生一定的审美意识。另外教师再讲解给学生加强对动作含义的理解,将培养姿态美的意识与动作的表现结合起来。

例如,教师在进行审美意识的培养过程中,同时也从基础性动作开始加强学生对姿态美的练习,首先从基本的站立开始,通过不同的站立姿势让学生了解那种站立的姿势是具有姿态美的,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直观的感受到没,同时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素质高低选择音乐,告知学生在进行动作表现时需要充分的与音乐的节奏结合,此时教师一边讲解一边进行示范性动作,通过这种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另外,教师在进行示范性动作时,同时结合讲解告诉学生这个动作应该达到一个怎样的形体要求与该动作的具体含义,通过这种边讲解边示范的方式帮助学生在培养姿态美的意识的同时加强其动作表现力。教师要求某学生进行动作的展示,同时教师进行讲解学生在表现动作时的运动路线、方向、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与过渡,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应该从哪些方面加强练习在保证动作规范的基础上使得动作具有姿态美。

三、结语

教育中美的艺术 篇7

1 书法艺术中造型结构的意境美展现

文字是产品的包装设计中最能直接展现商品的特点与信息的一种元素,给人一种直观的感受,也能够对商品进行美化,体现出独特的设计美,能够在消费者和产品之间架起一座文化的桥梁。书法是最能显示我国文字艺术美感的形式,书法的结构构成,色彩的搭配,不同的书法形式对书法艺术的展现有很大影响,在茶叶包装中应用,可以很好地体现出茶叶商品的态度、精神、属性和特点等,对茶叶包装设计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汉字是由许多优美线条组合而成,在对茶叶进行包装设计时,要与书法艺术中经常使用的横竖撇捺相结合,协调好笔画和字数之间的节奏和韵律,注意对整体结构的搭配和线条的设计安排,还要注意水墨中黑白色的运用,注意虚实的关系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吸取书法的艺术精髓,促使茶叶的包装更加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此外,还要在茶叶的包装设计中体现出书法家和设计者的情感与思想,从而使消费者产生共鸣,体会到艺术之美。

1.1 在茶叶的包装中使用书法作为标题所产生的意境美

人们在进行茶叶的选择时,主要是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挑选,所以在进行茶叶包装设计时,需要把茶叶名称和品牌放在显眼的位置,作为整体包装中视觉的核心,茶叶的品牌和名称设计的美观对整个茶叶的包装设计有很大影响。在这一方面融入书法艺术,可以使书法中包含的丰富情感与独特个性得到展现,与茶叶本身的特点相结合,可以展示出茶叶蕴含的韵味与精神,而且书法中蕴含的独特韵律和节奏也使茶叶的包装设计具有特别的美感。通过书法艺术,可以把不同地域产生的茶叶特点展示在茶叶的包装设计中,使不同地域的消费者可以体会到不同地域的独特文化和历史的内涵,显示出丰厚的文化底蕴。

1.1.1 书法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每个时代的书法艺术都有不同的特点和精神展现。

茶在我国同样历史悠久,在长时间的发展中,与我国各种文化形式相结合,形成了独居特色的茶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显示出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我国有很多著名的茶叶原产地,不仅具有优美的风景,还有着特别的民风民俗与风土人情,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民。所以在进行茶叶的包装设计时,要想设计出好的作品,就需要把茶文化与我国的书法艺术相结合,充分的利用各种文化元素,与消费者的需求和审美相结合,设计出既有很高的辨识度,又能突出茶叶独特的文化地域价值的作品。在进行茶叶的包装设计时,不仅要对书法艺术的字体进行选择,还要根据茶叶的不同产地融入独具特色的地方性文化,以便满足不同地域人群的需求,这种融合不仅仅是对传统设计的创新与应用,也是一种强调,强调文化元素在茶叶包装中的作用,能够增强茶叶包装的视觉效果,加大冲击力。书法作为一种文字的标识,也是一种特别的文化符号,需要在不断的创新与融合中展示出独特的魅力。

1.1.2 在对茶叶的包装设计中,茶叶的名称或标识在运用书法艺术时,需要对茶叶的标识或名称进行结构的打散与重组,以便形成富有韵味和节奏的书法艺术,使茶叶的名称或标识更加灵动活泼、层次分明、虽然大小不同但却整体和谐,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并展示出书法独特的意境美感,这样的意境美不仅可以在茶叶的包装设计里起“画龙点睛”作用,还可以使茶叶的包装更加具有活力和趣味,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1.2 书法在茶叶的包装设计中作为背景所体现的意境之美

书法艺术在茶叶的包装设计中不仅可以在茶叶的名称和标识中得到应用,还能够作为背景在包装中得到展示。书法艺术作为茶叶包装的背景可以介绍茶叶的特点和用处,在书写的字里行间展示出书法艺术独特的意境和韵味,就像一幅幅优美的水墨画,流淌在整个图案中,与周围的颜色黑白相错,混乱中透漏着秩序,从而表达出我国茶文化特有的品质和精神,使人们在进行品茶时,也能够欣赏到我国的书法艺术,与茶叶本身带来的安神静心作用相结合,更好的感受到书法的魅力和茶叶的作用。

1.2.1 书法艺术作为背景在茶叶包装中的应用具有动态的美感。

书法艺术作为背景进行应用时,一般需要较大的篇幅,可以形成很好的画面感,毛笔的笔锋非常有韧性且柔软,在进行书写时,下笔的轻重缓急、强弱与顿挫等可以在纸上形成方圆和刚柔、干湿与浓淡相结合的各种线条,具有鲜活的生命且变化万千,这样可以充分的展示出书法在茶叶的包装设计中体现的动态之美。

1.2.2 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在较大篇幅中运用书法艺术,其笔画的轻重、字体的构造、大小的变化、开合倚正、伸缩与广窄等,还有自然飞渡的牵连技巧的使用都可以使整个作品展示出自然运笔的节奏质感,使消费者获得美的体验。此外,在运用书法艺术作为背景进行茶叶的包装设计时,还具有整体感。汉字书法中的结构讲究字体的生动和匀称,周到新颖,书写时要一气呵成、连续贯通、统一协调。书法字体的结构布局的美主要展示在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气息相连,所以说,一幅好的书法艺术作品必须前呼后应、层次分明,具有结构感,整体上的协调,只有这样才可以充分的发挥出在茶叶包装中作为背景的作用。

书法是一种抽象艺术,它可以通过对点、线、面进行组织,表现出朦胧、含蓄且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可以提高人们对茶叶的视觉享受,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引起对书法和茶叶的兴趣,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

2 书法艺术中动静虚实的意境展现

书法艺术在茶叶包装设计中一般处于设计的核心位置,位于最佳的视觉点,给人以条理清晰、大方庄重、动静有序之感,黑白相间的布置,图案底部的分割,笔势的走向等都对书法艺术在茶叶包装设计的应用中有很大影响。

2.1 书法艺术中的留白所展现的意境美

在对茶叶进行包装设计时,书法文字的处理和图形的设计中要注意对黑白虚实关系进行平衡,我国古代的书法家很早就提出了关于留白的思想,书法的画面感如果设计的很满不一定是饱满和丰富。反而如果在整篇作品中留有适当的空白,这些地方就可以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变幻莫测、包罗万象,在视觉上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带有空灵之美。还可以体现出茶叶包装的生命力,展示出活泼有趣的色彩内涵。

2.2 书法艺术中图底的互动展示出的意境之美

虚实变化还与图底正负形的互动有很多联系,书法艺术在茶叶的包装设计中不仅是表达主题的文字信息,还能够发挥出图形的作用,在这一点上与我国的水墨艺术画非常相象。书法艺术中的章法和结构注重虚实相间,运用空间艺术,合理地分配整篇书法的结构。例如,目前市场上有许多比较流行的茶叶包装设计,经常把红色当做底色,名称和品牌以及说明的文字都在设计的中间位置,整体上看文字是实,红色为虚,现实中人们一般先是被红色所吸引,然后在注意到产品的名称和特点。这种虚实与黑白的关系也可以是隐性的,人们会因为实处而忽略了虚处,但实际上,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在进行图案的设计时,黑是实处,白是虚处,当然反过来也可以,这种虚实黑白的变化可以使书法艺术更好的得到发挥,赋予人们充分的想象力,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2.3 书法艺术中“势”展现的意境美

书法艺术中讲究意与势,势可以理解为动态形式,是力量和运动之美,书法中存在许多不同的势,势与书法的意境和物相连接,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可以对全局进行统领。意的发挥需要借助势的布局才能更好的传达相关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够对人们的视线进行引导。在茶叶的包装设计中,图形与文字的分配并不是等量的,这就需要营造一种整体的画面感,在不平衡中寻求平衡之美,从而引起人们对茶叶包装中书法的阅读兴趣,书法的视觉体验具有大合大开、流动绵延、颓峰绝顶的感觉,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在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如果想要对大众产生感染,缺乏意境和创造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我们必须在茶叶的包装设计中融入书法的势,在书法中制造一些矛盾,然后在进行解决,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一种平衡。

结语

书法艺术中体现的意境美,并不是对过去的仿造,而是在以前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并与现代的设计理念相结合,不断向国外学习先进技术,在茶叶的包装设计中既充分的运用理论的知识,又注意功能和形式的统一与和谐,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展示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风采,充分地体现书法的意境之美,进而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摘要: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精神象征,其艺术性、欣赏性都为世界文化增添了很大的色彩,是体现我国特色文化的重要部分。书法艺术把点、线、面相结合,体现出很高的意境美,越来越被人们所喜爱,在现实生活中也得到很多的应用。本文主要通过对茶叶包装设计中的书法元素进行探讨,研究书法艺术在茶叶包装中意境美的展现,以便为相关的包装设计提供借鉴,更好地促进茶叶包装和书法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书法艺术,茶叶包装,意境美

参考文献

[1]易芳容,加瑜.书法艺术在茶叶包装中意境美的体现[J].传媒论道,2014(7):119-120.

[2]臧秀娟.中国书画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3.

教育中美的艺术 篇8

美术课的成功取决于教师教得成功与学生学得成功两个方面,这是辨证的两个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只有双方和谐到了极至,那么美术课的教学就能取得成功。因此,美术教师必须首先从“教得好”来带动“学得好”,从而走向美术课教学完美的顶点。

由于美术课每节内容和要求不同,上课的形式也应是多样的,可能每堂课会各有特点,因此按照旧有教学模式照搬照抄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模式,早就跟不上形势与教学发展的步伐了。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的推进,我们在美术课教学中常用“导入”、“示范”、“讨论、合作”、“巡回指导”、“学生作业评价”等多个环节与分阶段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即必须让听课同学来动脑、动手(实践操作),达到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有想象和创造与实践的空间,想自己所想与做自己想做的东西(作业),这样,才能使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

教师进入课堂,不能一味地严肃过分,绝不能让学生在听课时感到有丝毫的压抑,相反,生动幽默的插曲式的开场白,能给学生感到轻松愉悦,很快能被教师的话所吸引,并注入自己的兴趣,换言之即是学生的思维会不自觉地被教师牵引着往纵深走去。美术教师尤具需要这种课前导入艺术。

“色彩中的三原色是什么?”在新学期的第一节美术课中,我这样提问。同学们立即纷纷举起了小手。“杨博士,你来回答”,正当同学们在惊奇我是如何知道这个成绩最差的“杨博士”的名字时,“杨博士”支吾了半天,终于回答出了“红、黄、蓝”这个正确的答案。“非常正确,回答得十分好!看来,杨博士,真是名副其实的啊!您不仅人长得帅,问题也回答得很美,希望在新的学期里你能够成为我们班级中成绩最帅的小博士。”我的这几句赞扬话引来了全班同学善意的笑声,再看看“杨博士”,平时一向低着头的脸早就灿烂成了一朵美丽的玫瑰花,心里当然十分开心。与此同时,“杨博士”对教师也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他的自信也就在教师的赞扬与同学的鼓励中油然地萌生。无疑,这几句正面鼓励的话语使这位原来成绩上较差的学生看到了自己并非全无是处的一面,教师和同学给予他的无异是一种由差转优的最好的心理催化剂和原动力。而其他所有的同学也都分享着“杨博士”的喜悦,课堂气氛顿时十分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这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大家聚精会神地听着老师上课。当然,今天老师要讲的有关三原色的课堂内容顺理顺章地按备课准备的步骤一步步渐进,课堂上有讲、有问、有答,大家毫不拘束,动脑、动口,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中,该授的内容已经完成,教学目标已经达到,此时,下课铃响了,然而学生们感到这节课太短了,感觉到言犹未尽呢,至于这堂课的质量,那就不言而喻了。

二、设计引人入胜的导入教学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亦一样。美术课中的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美术知识、领悟美术技能技巧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根据中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美术课开始就不失时机地诱发学生进入角色,是提纲挈领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抓好了,就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学习《服装的搭配》一课中,我预先准备好了各种款式、各种颜色的服装。上课前我首先请一些同学上台试穿准备好的各式服装,此时坐在下面的同学都纷纷表现出了兴奋的表情,还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件款式不适合”、“他穿的颜色不好看”、“那件衣服太棒了”,很多同学都举手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此时全班同学都思想集中到一点上,达到了心往一处想的境界,同时也都沉浸在欢乐中,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大家一致在思考:服装该如何来搭配才好呢?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已经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课题《服装的搭配》,学生也极有兴趣地听着老师讲授《服装的搭配》。这样的导入确实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有个性的示范教学

美术教学是一种直观的形象教学,需要通过教师采取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美术方面的知识、技能和技巧。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示范教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在《徒手画校园》一课中,教师展示了很多平时所画的一些速写,先让学生们观摩,这样一下子就让学生们来了劲道,同学们用羡慕和敬佩的目光看着老师的画,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哇!真漂亮!”、“画得真好啊!”此时的学生,最想了解的是这些画是怎样画出来的呢?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是老师拿出了铅笔快速地画了一个卡通的人物,这时候,全班鸦雀无声,学生伸长脖子,高度地集中在教师的示范动作上,学生的胃口被吊起来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快被调动起来,大家都已经是跃跃欲试,都想自己一试身手了。在老师的简单示范下,学生都不自觉地开始在纸上画起来,而且是那样地认真和投入。就这样,教师的示范教学在课堂中得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作用,教师示范良好的效果最终是完成了一堂极其完美的教学课。

四、改变满堂灌式的教学程序

在美术课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既能够发挥学生各自的长处,又能提高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的精神与作用,能使美术课完成教学目标起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效果。

在讲授《校园环境标识设计》教学时,通过创设情境,请几个同学来回答学校中还需要哪一些校园环境标识的设计。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把你看到的与你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然后,以四人小组交流,最后,再由四人中的一人在全班发言交流。教师提示,让学生感知:哪些地方需要环境标识设计?怎样来设计?最后大家来确定如何为我们学校的公共场所设计出环境标识。如:食堂、多功能厅、实验室等等。学生先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如何来设计校园环境标识,讨论中学生们见仁见智,各抒己见,并且都表达了自己对标识设计方案的理念与表达形式,分组集中讨论后,发表意见的学生到讲台上都说出了各组各同学不同的设计方案与表达形式(即图案)。有的说:“用男女不同的体型来设计男女洗手间”,有的说:“用五线谱音符来设计音乐室”,有的说:“用一个在运动的人形表示体育活动室”。还有的人说:“用一台电脑,作电化教室标识”,“用一只手掌,一条腿打上边‘×’作草坪绿化带标识”,“用一本打开的书上放一支钢笔作阅览室标识“如此等等。总之学生们是用足了脑筋,选取最印象最直截了当的图案来作标识,这些标识理念新颖深邃,形象鲜明简洁,很有创意性和实用性。由于学生各自对事物的理解观点、设计意图的不同,结果得出了各种不同的设计思路与图案表达方式,但是这些设计思路都是有依据、有创意,不肤浅。学生的思维创造,爆出了灿烂的火花,使教师自己也大吃一惊。于是,教师都一一给予了肯定和赞扬,这样,我让全体同学体验到了自己成为一个小小设计师的成功和喜悦,这一堂课学生们都对自己的作为充满了深深的成就感,不用至疑,这确是一堂收获巨大又十分成功的美术课。

五、引入科学激动的评价体系

叶圣陶先生说过:“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客观地分析现实,同时必须建立起新的评价体系。如果我们用:“画得太小了”、“画面太脏”、“画得不认真”等等,去挑剔学生作业,甚至于将学生作业撕掉,要他重画这样的简单粗暴方法来对待学生,只能使学生对美术学习受到严重打击而越来越失去信心,渐渐地就会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这样的评价显然是教师对评价目的还理解得不够,简单粗暴、专断的行事,对学生的教育也可能带来负面消极的影响。其实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闪光点和可取之处,教师应十分注意发现孩子身上各种不同的甚至极其细微的优点和长处,并尽量使其放大和扩展,努力使其能得到正面引导与鼓励,形成进步动力,继而在这门功课上能得到发展。“你能动脑思考,但还须进一步考虑”,“你真棒,再想想、改改,肯定还要好”,“理解了,但总结得不太全面,要再深入一点就会更好”,“相信你再下些苦功一定能行的”等等。这样的评价,以鼓励为先导,话语也温和亲切,使学生能时时感到老师的亲切与温暖,老师对自己的关怀。这样,才能使学生乐于做作业,乐于改正作业中的缺憾与错误,同时能促使其进行自我反思,达到提高。新课程改革的这种评价,将使每一个学生都努力向“成功”进军,最后成为成功者,这样激励性的评价,不但能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也能让学生知难而进,去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

六、精心拓展美术第二课堂

初中生课业负担较重,学生也觉得自己长期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中。因此,在美术课外活动中如何让学生放松心情、陶冶情操就显得尤为重要。美术课的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要让学生能在自由的空间中进行各种美术活动,从而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高尚情操,发展学生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同样也能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浓厚兴趣。

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美术知识讲座,美术、书法比赛,学生美术作品展、班级校报评比、个人手抄报比赛等各种活动,能促使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增长自己的才智,借于丰富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学生们从此类活动中能真正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和他们自身的价值体现,体会到创造性劳动的愉悦和成功,从而使学习的兴趣渐增和形成良性的循环。

在地方课程21课《东明山森林公园》中,我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了部分学生参观了园内及其周围的东明寺、沈括墓、张浚墓、赵鼎墓、瑶山祭坛、土垣遗址、九度关隘等等本地诸多闻名于世的人文历史景观和美丽的自然风景。通过游览和观赏东明山森林公园,学生不但拍下了许多美丽的风景照片,回来后又完成了一幅幅具有东明山森林公园特色的优秀作业,圆满地完成了预先的教育目标。

美术是美的教育,美时时刻刻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时刻关注美、感受美、欣赏美、享受美。把美术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紧密相结合,并以此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美术课的兴趣。

我们农村中学,树根、石头、稻草、泥巴、树叶等东西都十分常见,而且都是可以随时利用的美术材料,例如树根可以用来做根雕,树叶可以用来拼贴一些图案,芦苇花可以装饰帽子,稻草秆可以编成螳螂等小动物模型。在九年级《用泥造型》一课中,课前我让学生回家准备了泥塑的材料——泥巴,上课时同学都把材料带来了。当我表扬他们今天是准备得最好一次时,很多同学都笑呵呵地跟我说:“这些材料我家多的是!”在课堂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大家都想让自己做得最好,都十分投入和努力,最后也完成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美术课中还要求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在于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局面,挖掘他们自我发现的潜能,提高他们自我构建的能力,我认为小组“合作式”的学习形式作为集体教育形式的一种补充,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启迪、相互补充、相互给予、相互吸收。这种学习方式始终处于动态之中,既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又有利于培养拔尖人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和完成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总之,让学生学会有效地合作更是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追求,让有效的合作学习成为美术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的美术课堂焕发无限的生机和无穷的魅力!

教育中美的艺术 篇9

歌唱艺术是声音的艺术, 是人类出于本能的最原始的音乐表现。音乐的美是通过艺术化的声音表现出来的, 歌唱的声音美是歌唱艺术美的前提和基础。我国自古就有“丝不如竹, 竹不如肉”的说法, 强调了以人声为基础的声乐艺术魅力。

歌唱艺术的声音美是通过完美的发音技巧来体现的。无论是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或戏曲唱腔等, 无不强调歌唱的声音美, 而要达到歌唱的声音美, 使歌唱美妙、技巧非凡, 就必须刻苦地训练自己的歌唱技能技巧, 提高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知识修养。若声音不美, 再美的乐器伴奏, 也不能达到歌唱美的高度。歌唱艺术中美的声音是有生命、有活力、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美是由自然嗓音、科学发声和音乐修养, 审美心境等因素构成的。天生的好嗓子是形成声音美的物质基础, 但天生的好嗓子不会自然形成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美的歌喉, 它必须按照科学的发声原理对其进行科学的训练, 因材施教, 根据各自的声音扬长避短, 且对其进行音乐素养和审美心境的训练, 使其具有科学的发声方法、良好的音乐素养和审美心境。正如一块好的宝玉要经过塑造才能形成好的成品一样。只有用上歌唱所需要的呼吸和共鸣, 嗓子才能发出歌唱所需要的美的声音。

音乐的选择是从心的, 从着个人的情绪的, 从着大家一颗追求美的心灵的, 而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为着追求形式, 追求声音的洪亮。我讨厌为唱歌而唱歌。因为每一段音乐, 都是有情绪的, 像文学作品一样, 歌唱者要去解读他, 才可以发现里面的生命。音乐是有旋律, 有节奏, 有强弱的。音乐同样是可以表现的。如果仅仅木讷的演唱, 那就背离了音乐的本性。不能称其为真正的音乐。

在古文《列子·汤问》里记载到:“昔韩娥东之齐, 匮粮, 过雍门, 鬻歌假食, 既去, 而余音绕梁欐, 三日不绝。”可想而知, 美得歌声可以给人带来多大的震撼力。美得声音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二、语言美的桥梁

歌唱艺术是诗的语言和动听的旋律完美结合的艺术。自然界中各种动物、昆虫都能发出声音各异的鸣叫, 鸟儿能有动听的叫声, 各种乐器能够奏出美妙的音乐, 但是, 只有歌唱乐器能够发出带有语言的音乐来, 而其它任何乐器都不能发出带有语言的音乐。因此, 语言是人类歌唱所独有的特点, 它使歌唱艺术在传情达意上独具特色, 是歌唱艺术的造型基础与创造核心。

歌唱艺术是美化语言的创造, 歌唱渗透着语言, 语言溶解着音乐。歌唱语言是说话语言审美强化和夸张, 更具美的表现力。因此, 在歌唱艺术的学习过程中, 歌者不仅要深入剖析、透彻理解、努力发掘歌词的诗意美, 同时亦要加强文学修养, 不断地提高理解和掌握音乐文学语言的能力, 了解歌唱语言的审美属性, 充分调动歌唱手段和优势, 将歌唱语言美完美地表现出来。

歌词是一种诗化的语言, 在歌唱艺术中, 尤其要注重努力发掘歌词的内涵, 揭示歌词所要表达的主题, 展示歌词文学语言所表达的意境。语言具有风格特征, 歌唱语言的风格是由歌者来处理和掌握的, 歌者可以根据内容、题材的不同, 决定歌唱语言的风格。如有些民歌在演唱时就可以用地方色彩浓郁的方言, 这样语言风格与歌曲内容一致, 同时也充分表现了方言所特有的语言风格美, 而歌曲的地方特色和韵味亦可以淋漓尽致地宣扬开来。清晰、生动的语言是刻画艺术形象、塑造音乐主体的重要因素。在歌唱语言美的塑造过程中, 歌者要根据歌词的内容、形式、韵律、节奏等方面的要求以规范的语言和生动的感情朗读歌词, 通过朗读细心揣摩歌词文学语言本身的内在韵律, 体验歌词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特点, 把握歌词的整个语气、语调、情绪和语势特点, 然后再将这种特点与曲调美结合起来, 使歌唱语言更具个性美, 以强化歌唱语言的美感, 更好地向观众传达歌唱艺术的语言美。

而歌词却和诗歌不一样, 从交流的观点看, 诗歌似乎更强调创作的敏感性与作品的关系, 强调情感表达者与情感的关系;而歌词则更强调情感倾吐与情感接纳的关系, 强调作品与作品接受者的关系。因此, 诗更倾向于心灵的独步, 而歌词更倾向于心灵的交流;诗更多个人化的成分, 而歌词则更多公众情绪的表达;诗更倾向于雅致化, 歌词更倾向于通俗化。歌词与音律的结合把我们带入了音乐的另一个层次。

三、情感美的渲染

歌唱艺术中, 声音是表现情感的条件, 情感是声音的主题。演唱者的情感体验是歌唱艺术情感美的基础, 我国古代乐论《乐记》认为。“凡音者, 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 故形于声。声成文, 谓之音。”可以说是音乐美学史上关于歌唱情感美的最早的精辟论述。实现歌唱艺术情感美的传达, 不仅要求歌者深切体验歌曲的情感, 而且要切实体验词曲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情感内涵。“情发于中, 而声应于外”。只有声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才能创造歌唱艺术的情感美。任何艺术都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它以独特的形式和技巧反映生活。因此情感与形式在任何艺术中都是固有的、内在的。如果对作品形式所含的内在情感理解和体会得越深, 那就越能充分的表现出音乐的韵味和魅力。相反, 如果只掌握了表现作品的形式和娴熟的技巧而没有情感, 那就只能像钟摆一样机械地表达作品的形式涵义, 由此带来的效果是乏味的, 难以打动听众。

歌唱者的情感和情绪具有感染性, 人们之间的感情沟通正是情感、情绪的感染功能, 才能以情动人。任何一首歌曲都是表现特定的情感, 为满足人们的感情的一种需要而创作的。像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歌者在演唱时, 既要把种植葡萄和培育爱情联系起来, 又要把纯真爱情和建设家园、保卫边疆联系起来, 还要把创建美好生活和民族风情联系起来。只有如此, 歌中葡萄小苗的栽培, 藤蔓的缠绕, 果实的成熟和“心儿醉了”, 才更具情感的层次、深度和回肠荡气、撼人心魄的魅力。因此。歌者在演唱时要反复体验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意境, 从情感内涵上去把握音乐作品, 使这种情感内化为解释音乐作品的能力, 从而使自己的内心受到“撞击”, 产生共鸣, 形成一种表现的欲望, 然后用歌唱的技能、技巧将其表现出来, 把这种情感传达给观众, 让观众也产生共鸣, 这是歌唱富有艺术表现力和传达歌唱艺术情感美的重要方面。

正确地把握情感。贵在真实自然。通过艺术化的真情实感去打动观众, 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只有艺术地、富有感情地去运用歌唱技巧, 才能赋予歌唱技巧以无穷的生命力, 才能更充分地去表达声乐作品的情感。歌唱艺术的情感不是生活中的具体事物, 也不是具体的思想。而是一种感觉, 是可以体验的, 也是可以理解和交流的。为了充分表达歌唱艺术的情感, 歌者不但要注重声音表情、语言表情、面部表情和身体表情的协调统一, 而且要实现彼此的融合, 才使歌唱艺术生命更具美感, 更加生动感人。

教育中美的艺术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艺术;审美情趣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高尔基曾说过:“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从这个角度来看,语文学科是一门美学。美学教育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方可彰显语文的无穷魅力。爱美之心大家都有,而正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更是如此。怎样引导学生走上健康的审美之路,是语文教师无法回避的艰巨任务。当然,语文有着得天独厚的便利或优势,教材中大部分所选作品可以说都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典范之作,应该因材施教,育人领先。

一、教师——美的引领者和传播者

语文教学包括其他学科教学都是一样,都是以课题教学为主。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利用自己对课本的审美的因素,认真、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新理念、新课改对语文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者的课堂语言就是进行美育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如果能够使用优美的音调、抑扬顿挫的语调、生动活泼的语言、恰如其分的语速、富有感情的语言,往往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和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些教师在课堂上用语不规范,方言、口头禅频出,学生就会被老师的方言、口头禅所吸引,从而过分地去关注老师到底一堂课说了多少句口头禅,而根本无心老师所说的内容,这也就大大削弱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全国著名的教师于漪老师就特别注重对自己课堂语言的锻炼,在教学中逐渐地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语言风格,所以他的课堂总是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另一方面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学生,使他们对美产生向往和追求,培养他们积极地学习美的语言、美的艺术。

老师在讲课时,注意语言用语规范化是进行美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当然教师的衣着、神态、肢体语言等也是非常关键的。但最主要的,还是要在课本中、课堂上发现美的因素,从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课堂审美教育。在讲述课本知识的时候,就要围绕“感染人,塑造人,培养人”这个中心来作安排。

二、学生——美的熏陶者和追随者

语文课的审美教育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外,也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或者其他的方式进行,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美的创造力。课外活动的方式多元化、生动活泼是其特点。比如在班级举行朗诵会、演讲、辩论赛或者带学生到郊外踏青,都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兴趣。

有些课本的文章在课堂上讲起来很简单,但是确实不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容易被掌握。比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学生虽然认为没有生僻字词,诗文的字意也一看就懂,但是就是如此简单,学生往往没有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利用课下的时间举行一场朗诵会,让学生读出诗歌的韵味,再由老师强调诗歌的中心,这样的朗诵会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诗歌,也能很好地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诗词的美。

开展演讲比赛、辩论会,不仅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更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通过演讲,辩论是非,辨别真伪,同时大大补充了语文课堂的教学空白,使得语文教学更加的多样化、生动化。利用现代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也是可以的,多媒体具有传统教学所没有的特点,立体真实画面感强,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闻其声,见其形,知其事,动其情,在追随中实现对美的创造。

三、教材——美的代言者和见证者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寄情山水间,写下了许多反映大自然的秀丽和壮美的篇章。如:描写辽阔富饶的大草原的《敕勒歌》;清丽明朗的江南春早的《春》;秀丽温馨的《济南的冬天》等。作者对大自然的感受通过他们进行形象逼真的文字描绘出来,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大自然中美不胜收的自然人文画卷,字里行间更是倾注了他们对于大自然、对于美好事物独特的情感,我们学习这些文章,不仅是学习简单的写作手法,更是体会作者的心情,领悟大自然的美好,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使得学生善于发现美,追求美,从而产生创造美的意识。比如有的学生没有见过真正的大 海,仅仅是从电影电视上欣赏过广阔无边的大海,缺乏对大海的具体感受和认识。鲁彦周的散文《听潮》,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可以从作者独特的构思和巧妙生动的艺术中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大海的美好,领略到大海真正之美。全文有一句非常关键的句子,“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由于自身的限制从而没有真正地接触过大海,可能不是很好地理解大海真正之美的所在,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就要引导学生从“听”出发,引出文章各种对海的声音的描写,而各种音响又是有秩序的组合,这就表现出了乐章的完整性。各种音响的比喻,是作者面对澎湃的海潮,耳为所感,心为所动,心潮自然随海潮起伏。因此,发出由衷的感叹—“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这种教学就把较困难的审美情趣的教育化解在课文的字里行间。

其次,通过对生活中美的感受,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操。文学作品的魅力往往体现在它表现出的真实情感上,他们是作者头脑中精神世界的知识写照,但却是比现实中更加的典型,更加集中。课本中选取的一部分都相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熟悉的生活作为教学的篇目。可见,培养学生领悟生活中的真、善、美,也是中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上一篇:轻型厂房下一篇:耐磨设计